时间:2022-12-30 07:0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深加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秋的河南驻马店,到处洋溢着收获的气息。9月6日至8日,由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河南省农业厅和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天中广场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1998年以来,驻马店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全国“农洽会”。从初期的“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到“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从“东西合作会”到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会议名称在变,形式在变,而强农富民、加快发展的主题未变,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主线未变。
14年来,“农洽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快了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展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
“农洽会”激活一池春水
“我们每年都来驻马店参加‘农洽会’,收获颇丰。今年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来想着能签下五六千万元的销售合同,现在突破了1个亿。”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谷乐观地说。
本届“农洽会”重点签约项目共有163个,投资总额368.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个。签约项目涉及粮油、果蔬、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
“农洽会”就像一枚石子,激活了农产品加工业一池春水。
据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传捷介绍,前13届“农洽会”,河南省共签约各类项目10766个,合同资金12581.1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近800个,合同资金1568.1亿元,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工农业生产项目,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吸纳了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86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10.8%,其中,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农洽会”新闻会上表示,10多年来,全国乡镇企业系统突出市场导向,搭建合作平台,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围绕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建设、举办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打造了一批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使乡镇企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中西部地区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服务手段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的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东西合作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小城镇发展。与此同时,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500万人,其中吸纳农村的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农民直接从农产品加工中增收达到2800元,已经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来源。
科技驱动加工业发展提速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卢永军介绍说,今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安排了“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与合作洽谈”活动。会前,通过征集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组织科企对接、洽谈,已促成109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3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协议项目100个,其中签约项目76个。此次“农洽会”还征集到2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2项。
同时,这些科研单位还在大会主会场设置了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区,展示、推介各自的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现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记者注意到,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展台前,前来咨询的企业家络绎不绝。
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国英已不是第一次到驻马店,然而参加此次“农洽会”却让他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在9月6日下午举行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与签约仪式上,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省公安县四通米业责任有限公司成功联姻,双方就大米深加工科技合作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华中农业大学将为四通米业在大米废料的深加工上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大米生产废料变废为宝。
“我们在大米深加工上具有全国领先的技术,这项技术将使以往大米生产中的谷皮等废弃物通过技术转化变废为宝,此次‘农洽会’加快了华中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步伐。”李国英表示。
“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内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一些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一些新型的材料研究,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坦言,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装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张天佐告诉记者,通过校企合作,可加快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
“农字头”企业面临国际竞争
泰国CT果子丁集团、韩国乐天华邦食品有限公司、匈牙利潘诺托卡伊酒业有限公司……今年的“农洽会”上,首次设立了境外展区,来自韩国、法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了展会。
在会展中心一楼境外展区泰国CT果子丁集团展台前,泰国的山竹、榴莲等水果受到客商青睐。“我们这次带过来的主要是泰国的各种食品和水果。”泰国CT果子丁集团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想借助这次盛会,找到合作伙伴,在中国推广泰国食品。
在德国柯璐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美味的德国黑啤酒格外诱人,吸引了很多客商前去品尝……
“通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农洽会’已成为驻马店的‘金字招牌’和名片,吸引着国内外客商的眼球。”驻马店市委书记马正跃表示,此次展会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客商前来参会。
在9月6日上午举行的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的客商,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等18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代表之外,更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瑞士等国家的客商。据统计,本次签约共引进境外、省外项目112个,投资总额222亿元。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集团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在粮食、棉花、饲料等农产品加工行业,全球性大集团进入迹象非常明显。”张天佐分析表示,国外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挤压了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
张天佐总结说,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国内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面临很多国家的技术壁垒。他坦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加工业崛起任重道远
连续成功举办14届“农洽会”极大地促进了驻马店市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为地缘关系,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更是获益匪浅。
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24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500多家,正在实现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跨越。
但王传捷同时表示,河南农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受资源因素制约突出,农业外向度低等问题。
张天佐则从全国视野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他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很好,需求很旺盛,预计“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至少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速,5年可实现加工业产值和销售的翻番,加工业和农业产值之比将超过2∶1。
展区占地106万平方米。主要有:现代种植业展示区、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休闲果树展示区。栽种苹果、梨、李子、山楂等47个我国北方特色果树品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采摘”,深度开发集种植、观赏、采摘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功能。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包括生物质能源设备、沼气设备、太阳能设备,节能环保交通工具等农村新型能源环保设施和设备、农村新型环保民宅和科学储粮设施等。
玉米种子产量接近,抗性成热点
吉林省吉原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巍峰69。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7天左右。高抗大小斑病、纹枯病、青枯病、丝黑穗病。不起腻,抗倒伏。米质好,一般1公顷产3万斤。产品特点:不秃头,结实性好,保绿性强,脱水快。适合于东北、河北地区种植。
吉林西旺农业科技研究所:丹玉96。丹玉96为农科院专家余种而成,为最新国产品种,熟期适中。耐旱、抗涝适应性广。粒深,穗长22-24厘米,出籽率高,容重高。密度每公顷6万株。稳产性、丰产性好,果穗均匀。公顷产量2.8万斤,高于同类产品10%。
科舰农业:科丹玉米种。科单568熟期早,生长期在124天。每公顷产量在25000斤左右。适宜在辽宁以北、吉林中东部等耐中低温区种植。
科单338粮质好,属国家一级产品。具有抗倒伏性强、根系发达抗旱涝等特点。以科研所为依托,海南育种,甘肃繁育。
吉林省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三张王牌。双棒玉米:平均一公顷收入2万元,多产1万斤,与普通玉米品种相比多投入600元,多收入6000元,利润率达20%。
多果冬雪西瓜:一棵秧至少4棵瓜,一垧地1万株,比普通品种多2倍。投入280元,纯收入1万元。
不怕霜打的冬茄子:为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能抵挡3摄氏度的低温,生长期长,一亩地产量1万斤,能储存2到3个月。投入200元,可收入7000元,利润率达98%。
伊通嘉丰高效农业:丰收的保障。大力推广《玉米超高产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玉米双垄双行二比空垧产3.5到4万斤,一亩多收6000斤左右。科学选种,因地制宜,通风透光养地。选种、肥料、农药、免费培训一条龙服务。6年实践经验保证优质服务。
出售硫酸钾型全营养费,包含13种元素,数码控释,经销平均利润在10%到15%。
阳春农业新技术:高产高收入。拥有超高产示范田,每公顷少投入千元,立体栽培技术增产增收。用1/3垄台种植多株玉米,用2/3垄台种植矮科作物的立体方法,拥有国家专利。三种超高产种植模式:(1)单垄种植双行多株玉米,1:2间作高粱,1公顷总产量可突破3万斤,增加产量1万多斤。(2)单垄种植双行多株玉米,1:1间作高粱,1公顷总产量可超3万斤,增加产量1万斤。(3)双垄单行种植多株玉米,2:1间作高粱,1公顷总产量超3万斤,增加产量1万斤。
稻种突出科技含量、抗性
吉林省信佳种业有限公司:九稻45号。由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生育期138天,产量高、抗倒伏、抗病力强、米质好、商品性好,达部优质米一级标准。1公顷潜力产26000-28000斤。
五常市创新水稻科研所:创新988。该品种为航天育种,具有超级水稻特征、特性、抗病、抗寒、耐盐碱、抗倒伏分蘖中上,叶片敦厚、宽大,茎杆粗壮,主蘖整齐,成熟一致,活杆成熟。安全系数高、产量高、粘性好、营养高。特别适合机械化插秧、收割。高产田达2.2万斤左右,比同熟期的普通品种增产1500斤左右,是有前景的早熟高产品种之一。
星辰种业:星辰水稻系列。产量高,抗性强。适宜沈阳以北种植。亩产2000斤,亩效益增收2000元。灾区进种优惠10%。
金沅种业: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好种子。金沅403:生育期135天,分蘖率较强,特别抗病,抗二化蠓,抗倒伏,耐盐碱。平均穗粒180粒,主穗280粒以上,米质特优,无腹白,食味佳,皮薄,出米率高达77%以上。活杆成熟,不早衰,一般公顷产量在2.2万斤-2.7万斤以上。
金沅28:该品种是从原超级系列稻种改良出的新品种。特别抗病、耐盐碱、抗倒伏。穗大粒多,平均穗粒170粒左右。圆粒型,有稀芒,米质优,出米率高,食味佳。一般公顷产量2.2-2.8万斤
华邦王义:帮您选好种子。该品种生长期126-127天,籽粒金黄色,米质优良。苗期早发性好,幼苗拱土能力强。高抗玉米大小斑病、粗缩病。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无空杆,活杆成熟。每公顷产量2.5万斤。公司提供跟踪售后服务。
化肥重环保高效
延边阿波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壳素生物制剂。深海海产品提炼出的甲壳素,添加多种微量元素精制而成,被誉为“植物疫苗”。有效改良土壤,具有稳定显著的增收效果,光合作用强,并且抗逆性、抗病虫害。改善和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100毫升装8元、250毫升19元、500毫升36元。利润率在40%。
华中绿色生态农业:纯正有机肥。中日合资,畅销日本30年,主要来源于日本深海提取物,利用日本专利技术和设备,经过15天高温灭菌发酵而成,集浓缩、高效、多元素、长效缓释为一体。每亩少投入30%。招商条件:投资,需良好的人脉关系,熟知农业。毛利率30%。
宝龙蚯蚓养殖开发:让小蚯蚓做出大文章。东北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特种蚯蚓养殖的企业。试验成功的“玉米种植与蚯蚓养殖套种套养技术”已获国家专利。利用蚯蚓进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污泥使之变成有机肥,具有无菌、不破坏作物根的作用。另外利用蚯蚓及蚯蚓粪作饲料,对规模化养殖肉食鸡进行实验,实现养殖过程不添加抗生素不注射疫苗,完全生态养殖,此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公司长期与养殖场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有效改善盐碱地等问题土壤。
新世纪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科技改变农业。专业研制水田土壤防渗保水剂和旱田、树苗保水剂、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剂、有(无)机生物肥等农业产品。拥有多项国家专利,集研制、开发、生产为一体,得到国家拨款支持。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国内领先。
保水剂:十年研发投入1000万研究成果,能有效提高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剂:经过十多年的研发测试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与生态农业相结合治理中重度盐碱地,做到当年改良,当年收获,经三年改良后盐碱地年产值可达正常土壤水平。轻度改良需1800元左右,中度需3000到4000元,重度需6000到7000元。
生态农药:防御、治疗并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广谱杀菌,防治多种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内吸和传导性,作物吸收快,抗雨水冲刷,有效期长。能与多种杀虫剂、杀螨剂和肥料混用,有增效作用。粘附性好,伸展性强。
项目夺人眼球 部分效果有待验证
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稻田养泥鳅。南方引进泥鳅与本地品种杂交,长势快,是普通泥鳅的5倍,成活率高,成活率最低可达85%,口感好。市场售价在十三、四元,省内全部免费学习,专用饲料养殖。一亩鱼塘投入20000元,纯收入20000元,利润率100%。一亩稻田投100斤鱼苗,一年翻五倍。可加入合作社,泥鳅鱼可全部回收。
该项目的争议点在于:1.稻田养殖,如何解决泥鳅钻泥的特殊习性;2.稻田水位低时,需要挖坑暂养,稻鱼争地。考察时要重点考察这两点,否则容易出现倒卖泥鳅苗的问题。因为野生泥鳅苗每斤4元,该企业的15元。
辽宁黑山大果榛子:抗寒杂交 前景广阔。大果榛子是国外品种与本地野生榛子杂交而成,坚果与美国大榛子大小相当,单果重4克左右,出仁率40%-50%。二三年见果,盛果期亩产可达500斤以上,可连续结果生长50年,克服了野生榛子3年一次更新平茬的缺点。能耐零下30到35摄氏度低温,种植区域包括长江以北区域。每亩可种111棵,每株10元左右,每年亩收入1600元。第3年,幼树每亩可繁苗1100株左右,亩收入万元以上。4年后,亩产干果200市斤左右,7年后亩产量500斤左右。目前,干果25到35元,供不应求。
本溪兴盛平欧杂交大果榛子繁育基地:大果榛子就是摇钱树。拥有大果榛子示范基地600亩,树苗品质优良,高产、抗寒、成活率达95%到98%。树龄1―5年生的均有。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有草生长的地方就可以种植。生命力强,抗性好,不怕除草剂等药的伤害。比野生榛子早熟10到15天,错开繁忙季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采收脱粒省工,成熟时只要用手一摇,榛果自然脱落。栽一亩稳挣1万元。
该项目的争议点在于:引苗效果要7年之后才能见效益。目前国内种植经验只有5年,其他数据来自资料。
东辽县爱国马铃薯研究所:脱毒马铃薯。产量高、口感好、效益好。亩投入600元,能增产60%,可增收4000元。不断推出新品种。适宜长江以北,大小户农民均可种植,帮助推荐销路。经销商需交20%-30%的定金,利润率120%左右。
汇博农艺:高糖王香瓜。皮色好、卖价高:皮色亮丽,转色快;外香型,瓜香浓郁,清香盈口。无杂株、纯度高,超过国家规定种子质量标准。亩产万斤。灾年不减产。抗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常见病,抗逆,棚室基本不用药,露地比其他品种少用药50%以上,药物残留量低,达无公害食品标准。糖度高于其他品种2度以上,干瓤,皮薄、耐贮运,贮存期7天以上。座果能力强。招品牌推广商,企业直接保障质量关,直接育苗,一种一苗,厂家信誉作保障。亩收入5000元,出现非人为因素企业赔种赔损失,帮助瓜农找销路,避免中间商环节。
大庆市托古农产品有限公司。十几种有机杂粮包含小米、黑香米、大黄米、糯米、糙米、玉米面、红小豆、绿豆、黄豆等杂粮。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是馈赠佳品。销价:小米为75元/箱,杂粮为85元/箱,8斤/箱。产品利润率30%以上。
吉林省桦甸市林鑫食品有限公司。林蛙珍油:以长白山名贵特产林蛙油为原料,沿用传统土方,保留天然的营养价值,从大众化、营养化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分为有糖型和无糖型两种,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红枣林蛙油:以红枣、林蛙油为基础原料,食用方便、营养齐全,是最佳礼品。利润率30%左右。免收费,签协议1年,保证销售5万元。
吉林越北红米业有限公司。长粒香有机米,在原生态环境中生长,以传统方式收割晾晒、经过先进的设备加工。经农业部检验,各项指标优良,在国际享有很高的信誉。米粒色泽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清亮如珍珠。煮熟后香气四溢、柔软且涨份小、粘性大、糯性好、味道香,是米中精品。出厂价:8元/斤,利润率50%左右。
有机富锗水稻,经多年培育成功,将锗元素与水稻结合,是国内少有的品种。锗可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强化自然治愈力、改善全身体质、防止老化、预防癌症、调整血压、排除体内毒素、调节自律神经等慢性病症。产品含锗量高达7.3mg/kg,是普通大米含量的560倍以上。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病患者的最佳健康营养食品,也是高级礼品。出厂价30元/斤,利润率60%左右。经销商要有一定的销售经验与经济实力,需年销售200吨。
盛鑫松茸特产有限公司。菌肉肥厚,香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效果。有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松茸是唯一人工不能繁殖的蘑菇。含有人体所需的几十种生命能量因子,突出作用是提高和抗辐射。
出口的一二等松茸市价500元/公斤,三等200元/公斤,干片600元/公斤,速冻130元/公斤。利润率10%左右。
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主要产品: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土特产4大类等30余个品种。主产精缩木耳。公司被定为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特产品基地、山区经济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区。大城市里每个区招一家商,小县城只招一家商。
夏兴健康产业高效生物有限公司。资产总额14亿元人民币。主产黑木耳露:分为甜润型、低糖型、原味型三种口味,解决了黑木耳传统食用方法,配方科学合理。根据“药食同源”的原理,选择有医疗保健作用、与主料木耳配伍增效相融的山楂、大枣为辅料,国家专利技术,科学精制加工,不含防腐剂,口感柔和滑爽,酸甜适口,木耳及果品清香协调统一。
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一种特殊的植物胶原,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把残留在人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润肠清肺,对胆结石、肾结石等内源性异物有显著的化解功能。甜润型和原味型售价5.6元/罐,低糖型售价6.6元/罐。经销区域以一线城市为主,经销商要有成熟的销售网络或渠道,与所在城市大卖场有良好的客情关系。利润率30%左右。
吉秋有机食品。主产有机杂粮,包括有机小米、各种豆类,富含铁质、镁质、钙质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C,而重金属及致癌的硝酸盐含量则较低。提倡保持天然成分,因此可保持食物的原来味道。大城市里每个区招一家商,小县城只招一家商。经销商进货需提前打款,厂家有优惠政策。有机小米12元/斤,利润率25%左右。
东辽县鑫跃高粱黑粉菌种植基地。高粱黑粉菌,俗称乌米、黑丝菇,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旷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尤其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黑色素、真菌多糖和膳食纤维等含量较高,是理想的天然保健品。种植高梁乌米好管理、收益高。该基地在国内首创以高梁乌米为原料加工食品,已开发研制12个产品,并通过专家鉴定。市价0.8元-1元之间。经销商需预付资金5000元,基地会让利0.15元/斤。利润率30%左右。
尚志市浆果产业协会。尚志市栽培红树莓已有100多年历史,面积3万多亩,可谓是红树莓之乡。主要生产苗木、鲜果、速冻果。
华艺苗木有限公司:扦插葡萄新品种―着色香。华艺苗木公司创建于1980年,主要栽培繁育优良品种的果树。公司占地668亩,年产苗100万-300万株,是吉林省最大的苗木基地之一。着色香,欧美杂交种,极为抗旱抗病,且早产丰产,果穗500克左右,具有浓郁的茉莉香气,含糖20%以上,每公顷产值超20万元。
(一)农产品生产企业(农垦企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增值税进项税额全部计入成本,增加了企业与职工的负担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国有农口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和个人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第十条:免税企业不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导致农垦企业和职工购进农业生产资料中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直接进入成本费用由企业或职工个人承担。农垦企业和职工本身是生产者,由生产者承担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做法有失税收公平原则。
农产品生产与工业产品生产一样,都是通过人的劳动,购进生产资料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只是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增值风险更大;但不同的是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购进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通过销项税额进行抵扣,只对产品销售增值部分纳税。而农垦企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无论增值与否,企业和职工都要承担在生产中购买农药、化肥、油料、农机等支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它不利于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其他行业的公平竞争。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不合理的税负差距进一步加大。根据增值税转型的规息允许全国范围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新购设备所含进项税额。而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是免税企业仍然无法抵扣。同类资产,由不同的企业使用其成本和税负不同,无疑造成了农垦企业负担的加重。这种不公平的税收政策使农业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的部分增值不缴纳增值税,形成增值税税负倒挂,不利于企业发展
农产品增值税税负倒挂的原因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购进、销售农产品税率均为13%,但购进农产品是价内抵扣增值税,而销售农产品是不含税价,按照上述办法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增值不超过15%的情况下,不须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再加上企业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运输费的7%进项税额以及企业购进办公用品、零配件、油料、固定资产等可以抵扣的17%进项税额,则销售毛利率还要上升较高的比例才能实现增值税的缴纳。由于农产品初加工多属简单的产品加工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较少,其结果自然导致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
企业增值税税负倒挂导致:一方面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要交税,必须要有很高的加工利润,即压级压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无税可交形成税负倒挂的情况,税务部门可能认为是企业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多抵扣进项税额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加大监管力度,结果造成企业与税务部门的矛盾。此外,增值税税负倒挂虽然可以结转下年,但其积累逐渐增多,长期占用了企业资金,限制了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中不增值的部分也要交纳增值税,导致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过重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只对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新增价值征税,是以增值大小为依据的,增值小税负就少,增值大税负就多,没有增值则不交税。根据《农业产品征税范匿注释》(财税字[1995152号)通知,对农业初级产品范围外的农产品均视为工业产品按17%计提销项税额,由于精深加工企业购进初加工农产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3%,销售产品按17%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导致精深加工企业要对生产中没有增值的部分也要交税,加重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负担,其实质是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二 完善农垦企业增值税缴纳的设想和建议
(一)按产业类别成立农业公司(含农业股份公司、农业合作社等),承接和完善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核算工作
当前,增值税核算在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农垦企业内部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也不利于企业增值税的核算工作。农垦企业实行政企分离、企社分离后,应设立现代农业公司,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用产业联系起来,改变千家万户独立面对市场的处境。农业公司在产业化经营中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订单种植生产农产品等,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按产业类别设立的农业公司可以建立起财务资料健全、有规范完备的核算体系,能够准确反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为解决农产品生产企业增值税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此外,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撑,国家可对符合法人经营条件的农业公司试点,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法,将企业购进的农业生产资料增值税进项税额先实行退税,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把农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纳范围,以达到公平税负之目的,具体可以分两步走:
1 在目前条件下,对农业公司管理和组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增值税进项税额实行退税。多年来,国家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实行增值税“减、免、退”等优惠政策的初衷是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由于受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不断升高,企业和职工并没有得到实惠。因此,国家应该把对农业的间接优惠政策改为直接退税,即取消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优惠免税,而直接对购进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实行退税,使农业生产者不承担增值税进项税额。
2 在条件成熟时,把农产品销售纳入增值税范围,实现增值税产业链条的完整。国家可率先在农垦企业试行农产品销售和工业产品销售一样征收增值税。企业用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抵补进项税额的同时,再对企业应缴的增值税实行免税,这有助于解决现行增值税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销售农产品征收增值税,意味着只有农产品进入商品领域,实现了销售收入,才能取得销项税额,出售农产品越多,所获得的抵补税款越多,鼓励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积极性会有更强的激励作用。
对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可以改变现行农产品加工企业凭收购发票直接抵扣增值税的办法,由农业公司开具销增值税抵扣发票,不仅可以控制农产品收购凭证的虚开问题,堵住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漏洞,使整个农产品的销售纳入增值税管理;还可以完善农产品税收计算办法,无论购进或销售农产品都按价外计税,使销售货物和购进货物的税金计算口径一致,实现增值税产业链的完整。
总之,无论是退税、抵扣或者免税等都需要通过农业公司出面承接,由农业公司和职工进行结算,不仅可行,操作成本低,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公司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经营中的地位,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生的增值税,抵减农产品初加工行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以税惠农的经营格局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连接不紧
密,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增值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甚至出现加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而分散的农业经营不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限制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农垦企业要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以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用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引导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龙头企业带动职工的发展,把农产品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三者利益结合起来,不仅在增值税上能够相互弥补,而且在调节所得税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是资金的单方向流动,通过联合,农业可以为加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充足原料、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保证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精深加工企业通过参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可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延长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实行统一的增值税税率
现行农产品加工行业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及计算口径不一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不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的税率实际上是国家把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的优惠一部分转嫁给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承担,这与中央支持“三农”的要求不符。由于农业本来就是弱势与微利产业,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优惠而不包括深加工企业,人为地抑制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国家应降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税收,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值税和初加工企业改为同一税率征收,从政策上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四)积极探索农垦集团“汇总纳税,集团化管理”模式
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是罗牛山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度发展的缩影,实现了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大老粗”向“高大上”的蝶变,留下了完美的时光路径。
在海南省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里绿树葱葱,现代化厂房,现代化车间,现代化作业,吸引了来自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商的目光,并成为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农字号”的现代化代言人。
这是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新型工业支柱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海口市“十二五”规划现代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也是海南建省以来在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工艺设备最先进、质量标准最严格、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冷链物流项目。该项目正以先进节能环保模式、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先进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向打造国内一流、五星级的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的目标迈进。
五星级冷链物流园区:全类“菜篮子”供应平台
在位于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的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罗牛山冷链物流园已完成建设,目前整个园区已陆续投入运营,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安全食品冷链物流基地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这意味着,规划建设冷库容量共计8万吨的罗牛山冷链物流园,将大大提升全省冷库容量,将有效满足至少琼北地区的冷链物流需求,为全省冷库规模发展以及冷链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海南罗牛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冷链物流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维炎介绍,罗牛山冷链物流园集农产品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通过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展示交易、产品研发等高端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创新。
近年来,海南省努力打造冬季农业品牌,建成了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生产基地,热带果蔬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程度日益提高,果蔬产业规模逐渐形成,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热带果蔬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为海南发展冷链物流提供了重要保证。
林维炎说,罗牛山冷链物流园区将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五星级创新型食品产业及冷链物流园区,实现一流的节能环保模式、一流的生产工艺设备、一流的质量保障体系,应用物联网、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海南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海南优质农特产品的出岛出口和岛外及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食品的进岛进口,打造集仓储、加工、理货交易、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以及全类“菜篮子”供应平台。
现代化生态环保园区:节能环保园区“新标杆”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坚持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科技智能可持续发展理念,集农产品精深加工、高低温存储、展示交易、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配套功能于一体,打造国内一流现代、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园区。
为此,该公司一直以来都坚持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园区绿色低碳指标控制体系,将实施太阳能热能转换技术,充分利用工业厂房大面积的屋面空间和海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进行热能转换,总利用面积3200平方米,每天转换加热55摄氏度热水280吨,既利用了清洁能源,也节约电力资源。
当然,一个生态绿色园区不仅仅是整个园区硬件设施需要环保节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环节和生态工艺上坚持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高标准、高质量确保食品的安全与美味。
在24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易地技改项目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头生猪从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经过多道程序的分割实现屠宰,整个工序流水化作业,全自动化生产,真正达到了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据介绍,24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易地技改项目引进丹麦皇冠公司sfk全自动屠宰加工生产流水线作业,使用高自动化配置。包括:自动赶猪设备,二氧化碳击晕设备,打毛机,抛光机,燎毛炉,预干燥机,自动开喉、雕圈和打开趾骨设备,自动开胸、剖腹、劈半、剪头设备,自动标示盖章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在分割及熟食深加工车间,采用系统化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同时以集成控制技术替代传统分割及熟食加工分散化的生产方式。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整个园区将农产品科技研发、生产孵化、加工产业化的“链式”复合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突出增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孵化功能,将大大改变海南“高产不等于高效”的深加工“短腿”局面,打造平台,创新模式,探索热带海岛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按照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科技智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国内最先进节能环保模式、最先进生产工艺设备、最先进质量保障体系等,向节能环保园区的新标杆迈进。
配套功能齐全综合园区:农产品加工现代化“代言人”
2015年6月,由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莱茵tüv集团(以下简称tüv莱茵)共同投资建立的罗牛山莱茵检测认证服务(海南)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填补了海南省综合性食品检测的空白,对确保“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引进国际一流品牌检测机构,进行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建设面向全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既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又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平台,为海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通行证。
德国莱茵tüv集团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汪如顺说,罗牛山莱茵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食品检测实验室,配备了目前食品质量检测方面最尖端的仪器和设备,满足本地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种植养殖到成品加工的检测需要。
此外,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将打造海南省农展馆,以“农业、生态、科技、人文”为主题,包括海南农业博物馆、未来农业规划馆、市县特色精品馆、龙头企业馆、热带农业科普馆等,实现“永不落幕冬交会”的常年展会功能,形成集产品展示、观光、休闲购物和农业科普教育的特殊展示平台。
同时,通过建设集产地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与一体,形成海南区域性国家级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
(一)对超市
越来越多的超市采取农超直接对接的方式解决生鲜经营中的货源,在与主产地订立购销合同后,经检验合格的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出售。蔬果超市的经营者认为,通过这种模式,超市得到了质优价廉的商品,从而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这些直采农产品的更大价值是以“优质低价”吸引更多的客流来到商场,促使他们选购高利润的商品,从而提升商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如在家乐福的大部分门店内,生鲜农产品区域约2/3的面积留给了价格较低的常规蔬菜,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顾客。这种“农超对接”方式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未来超市生鲜经营的方向。
(二)对产地农民和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超对接”带给农民的机遇显而易见。通过这种模式,超市可以把中间商的利润补贴给农民,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更高,农民得到了实惠。家乐福中国区生鲜总监说,通过“农超对接”,家乐福的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平均可下降10%―20%,由此增加的利润一部分回馈给了农户,另外一部分则让利给了消费者。
同时,农产品进超市是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是农产品质量、产量、包装、宣传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进超市,才能使农产品变为商品,才能发挥品牌效应,真正实现农产品的增值。超市在引导消费者理念的同时,也引导了农产品生产的方向,培育了众多精品名牌产品,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企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三)对消费者
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要求,直接促进了“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开始在超市集中出现。“农超对接”是食品安全的保证。超市里有农药检测环节,能够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同时,超市直接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商品价格低廉,并且超市明码标价,不缺斤少两。在“农超对接”的模式下,超市开始更多参与到农产品的上游生产中去,从标准制定、技术指导、质量检验,到统一加工、配送,从各个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
二、“农超对接”的困局
(一)农产品缺乏深加工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二次以上深加工的农产品只有2成,发达国家已占8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发达国家为3:1;我国居民食物中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例如,以玉米为原料加工产品,目前我国只能加工130多种,而欧美发达国家玉米食品多达1800多种。
(二)农产品流通企业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农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不强,重眼前、轻未来现象严重,品牌建设投资不足。中国是个农产品大国,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往往缺乏品牌资源整合能力。于是,品牌缺失、品牌经营意识薄弱成为中国农产品营销的最大短板。不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质低、价格低、无品牌、同质化高、竞争力差。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生产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为主,萝卜青菜装筐就卖,加工链条短、产品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的寥寥无几,主要靠贴牌生产,没有定价权和议价能力,没有市场主导权。
(三)物流费用较高
在从批发市场采购到“农超对接”的转变中,目前因为农民和超市都没有运输和保鲜能力,第三方物流费用较高。由于运输冷链控制不成熟,所以损耗大。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以常温物流为主,且存在着不合理的包装、运输、储存现象,致使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很大。调研数据显示,进入流通的蔬菜、水果损耗率均在10%以上。事实上,这部分损耗就摊到了消费者的头上。例如10箱菜,在运输过程损耗一箱,只剩下9箱,那么超市仍然付10箱的款,成本提高,售价必然就高。
三、破解“农超对接”困局的策略
(一)研究市场,在农产品开发的“深”字上下功夫
1.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围绕良种化、规模化、品牌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原料需求。围绕市场,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给予补贴,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基地、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及品种示范园建设。
2.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与农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取原料供给、农民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坚持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
3.在“深”上下功夫,提高附加值
目前来看,简单、粗放式加工的农产品基本饱和,而有个性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不多。经营者应该深入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加工产品。创新卖点,将农产品深加工成医药、保健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改善设备、技术等条件,在产品品质提升、形式更新、工艺改进上“深”下功夫。只要找到或创出市场卖点,就会赢得市场。
4.在“绿色”上做文章
如今,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从过去的“满足温饱”阶段进入了“追求保健”阶段,对食品不仅讲究口味,更注重营养保健。响应消费者“保健”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变化,改变思路,从生产有机农业“绿色产品”上做文章,加工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营销
1.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应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和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且占有市场较高市场份额的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同时,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资金为纽带,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向高科技、高效益、集团化方向发展,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深加工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另外,引导小企业、小品牌向大企业、大品牌靠拢,扩大龙头企业个体和群体规模,进一步增强龙头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对市场前景好、带动农户多、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对龙头企业融资进行担保,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允许龙头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例
的资金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或科技开发专用资金,作为对企业和基地生产风险的补偿;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优品牌;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拓展国内外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农产品运输、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农产品流通企业要强化创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应该明确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仍是一个有待开发、前途光明的新领域。品牌农业企业要大胆调配社会资源,尽快主动做大做强本企业品牌。借助工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经验、知识,在品牌策划、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控制多方面提高品牌运作水平,为参与市场竞争打好基础。
政府要规范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让消费者看懂、理解、信任。在农产品质量执法上下功夫,维护国家农产品品牌标识的公信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产品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扶持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初级产品经营企业,使他们尽快走向成熟。
(三)建设高效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
1.大型连锁超市自建冷链配送中心
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游延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鲜农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鲜活产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自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向门店提供无公害蔬菜、新鲜水果、多品种配菜。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具有规模、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生鲜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链条上都处于低温状态,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2.农产品流通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业链 CCP分析 对策
一、导言
随着国家“十五”、“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总量上看,到2008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已具备年生产5亿吨粮食、5亿吨蔬菜、7000万吨水果、700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2500万吨禽蛋、2000万吨油料、1800万吨奶的生产能力。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①
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加工水平低、损失多 ;产业链原料供应和加工环节脱节、原料供应质量差、专用原料少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认真、细致地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类型,以及各种类型产业链每个环节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以及政策措施。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链CCP分析模型的建立
目前对产业或产业链的分析主要有3种方法,即微笑曲线、价值链理论和SCP分析框架。
从微笑曲线分析来看,曲线两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等环节附加值最高,曲线最下端的原料生产附加值最低,加工环节次之。因此,不少学者认定农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各环节为战略环节,提出积极发展曲线两端的战略建议。②但是,从农产品价值链或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来看,原料生产既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瓶颈环节,因此,目前来看,该环节是只能加强,不能忽视的战略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情况与此类似。
波特的价值链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③
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框架的主要原理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④SCP分析框架描述的市场和企业应该是同业市场和企业,即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该企业涉及两大类市场即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而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既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商,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农户、基地,又有加工企业、销售商和超市等,显然其经营主体已超出了SCP分析框架的范围。从经营主体所处的市场来看,有组织原料生产和销售的农资供应市场,有为组织产品加工的原料供应市场,有从事产品收购和销售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市场、深加工产品销售市场等,其涵盖内容也超出了SCP分析框架的范围。因此,SCP分析框架对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传统的产业分析方法对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进行分析,明显存在不足或局限性,因此,笔者将SCP分析思路引入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分析之中,并对其进行改造,建立新的针对产业链的CCP分析方法,即:链(Chain)―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
模型的基本含义是:产业链的类型决定链上各主体的行为,链上各主体的行为决定自身以及整个产业链的绩效。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CCP分析及对策
按照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以及链条的长短,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链条可分为:简单加工处理鲜活类链条,初加工类链条,深加工类链条,精深加工类链条等。运用CCP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一)简单加工处理鲜活类链条,主要包括:新鲜蔬菜、鲜肉、鲜鱼、鲜蛋和鲜果
1、CCP分析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很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简单,加工企业规模小、农户多。销售环节:批发商、零售商、超市、农户并存。消费环节:高中低消费者并存,数量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加工企业对农户和其他原料生产者、销售商的垄断受到限制,销售商对原料生产、加工企业、消费市场的垄断同样受到限制,因此整个产业链呈现出完全竞争的态势。
(3)产业链绩效(P)。农产品的性价比、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比较均衡和合理。但是,产业链整体效益低,价值增值少,产业链竞争力弱。
2、战略目标
规模生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拓展利润空间
3、战略措施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机械耕作,投入技术,大量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
(二)初加工类链条,主要包括:普通大米、小麦和普通食用油等
1、CCP分析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很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简单,加工企业规模小、农户少。销售环节:批发商、零售商、超市、农户直接销售少。消费环节:中低消费者并存,数量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出现了加工企业对农户和其他原料生产者的垄断,销售商和超市对加工企业的垄断。
(3)产业链绩效(P)。销售商或超市、加工企业、农户、基地等利润状况。在初加工农产品中,加工企业、农户利润微薄,而销售商、超市利润较高,这是国内的目前的普遍现象。
2、战略目标
规模生产,规模加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加工环节的地位。
3、战略措施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大力支持发展乡村加工企业,已经上规模的初加工企业应该积极向深加工发展。
(三)深加工类链条,如优质粮油、脱水蔬菜、普通奶制品、普通方便食品、大众服装、普通家具用具和中档饮用茶等
1、CCP分析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较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高,加工企业规模大、深加工企业少、农户没有加工能力加工。销售环节:主要是加工企业、超市、零售商并存,农户没有销售。消费环节:高中档消费者并存,数量较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深加工技术要求高、企业规模大、数量少,加工企业处于对农户和基地的绝对垄断地位。在销售市场上,加工企业、零售商、超市并存,但是,加工企业相对较少。消费者多属于中高收入群体,他们比较注重产品的品质,而加工企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3)产业链绩效(P)。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品质好,消费者比较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产业链的整体效益较高。处于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超市(销售商)、农户(基地)等各环节均有利可图。
2、战略目标
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低成本国际竞争。
3、战略措施
大力发展基地生产,努力培养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引导商业企业积极向加工业延伸;促进加工环节的竞争,促进加工企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发展,深加工企业以低成本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四)精深加工类链条,包括高档方便食品、高档奶制品、保健食品、高档服装、高档家具用具、卷烟和高档饮用茶等
1、CCP分析
(1)产业链特点(C)。原料生产环节:主要是基地生产。加工环节:技术要求很高,加工企业规模很大、加工企业很少。销售环节:加工企业、超市、零售商并存。消费环节:属于高档消费、消费数量相对较少。
(2)产业链主体行为(C)。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先进或独特的工艺,他们控制原料基地,有自己的品牌,少数加工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制定市场价格,加工企业多数都有自己的专卖店等自建销售渠道,在产业链中,他们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3)产业链绩效(P)。由于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品质优,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格,产业链的整体效益高。一般情况基地或农户有利可图,销售企业的利润在平均利润率以上,但是加工企业攫取了大部分利润,整个产业链利润增值高,竞争力强。
2、战略目标
制定标准,建立国际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3、战略措施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注重绿色、环保产品生产,建立国际品牌,做好国际品牌的营销。■
参考文献:
①邱丽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J].经济纵横,2008(9):81―83。
②桂寿平、张霞,农业产业链和U行价值链的协同管理探讨. 改革与战略,2006(10):79。
③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6―58。
2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78万头,出栏量171万头。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出栏量57万只,羊毛产量1550吨。肉驴饲养量34万头,出栏量9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出栏量450万只。肉鸡饲养量654万只,出栏量520万只。蛋鸡饲养量1650万只,出栏量905万只。兔饲养量8万只,出栏量4万只。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年产猪皮171万张,牛皮13万张,羊皮57万张,兔皮4万张。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万吨、8万吨、13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户,比2003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4.1%;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40%,年均增长68%;实现利税4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年均增长62%。涌现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25万户。现有主导产品17大类,近千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肉制品加工、木业加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各种酒类、淀粉加工、调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饮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冻、纺织服装、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作为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80%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5%,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林木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皮革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纺织服装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布局更加优化。加快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10个超5亿元、35个超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含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个以上。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要求,未来三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林木产品加工业、皮革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4大产业;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
(一)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肉制品、粮油、特色农产品、酒类及饲料、乳制品加工业,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双汇肉类年屠宰达到300万头,*六合年屠宰肉鸡达到3500万只,美中鹅业年屠宰量达到1500万只。重点扶持*双汇、*六合、美中鹅业、德美客、丰侨、关东肉业、兴尧驴业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肉类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粮油加工业。充分发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农作物加工的基础优势,重点开发粮食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强优质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设,研究植物油低温冷榨制油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与增值,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开发新的饲料添加剂,加快发展混合料、浓缩料,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重点扶持铃兰味精、华丰公司、鑫吉粮油、*植物油、维远公司、振隆土特产公司、科威饲料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南瓜、蔬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等加工为主,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加工业。以振隆公司、实维天公司、申博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果蔬速冻深加工系列产品。以田园实业、*华农、三江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系列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白酒生产以三沟酒业为龙头,年产量达到5万吨;啤酒生产以*梅雪集团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万吨;果酒生产以长白山奇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00吨。饮料生产以啤酒厂饮料分厂、香香集团、爽仙饮料公司和蒙古贞酒业为龙头,各种饮品年产量达到5万吨。重点扶持三沟酒业、蒙古贞酒业、梅雪啤酒和香香集团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洒类及饮料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快阜蒙县、高新区等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主导产品。重点扶持*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二)林产品加工业
全市林产品加工业要以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领域,积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要为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二是把建设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规划建设沈彰新城结合起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在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迅速增加总量,重点引进各种板材,建筑模板、木塑、木制家具等木材深加工企业,园区企业发展到30家,全力把彰武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四是在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业园的同时,重点扶持新金隆木业、住林木业、银茂木业等龙头木材加工企业。
到2010年,全市人造板的总产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类产品230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70万立方米;刨花板45万立方米;其它材料55万立方米;各类家具24万套。全市林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皮革加工业
依托我市年产170万张猪皮、60万张羊皮和4万张兔皮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南方沿海地区皮革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企业和项目,招商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皮革发展集中区域,园区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及其制品为主导行业,以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为配套行业,重点发展质量好、档次高、品牌好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全面提高皮革及制品、配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全市皮革加工业重点以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为载体,构建园区型皮革工业体系,把清河门区皮革工业园区建成东北最大的皮革生产加工业基地。
到2010年,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制革能力达到500万标张。全市皮革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四)纺织服装业
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辽宁省支持发展服装产业集聚地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政策优惠的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纺类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优势,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引进涡流纺、复合纺等高水平的纺纱技术,努力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等精品纱和高档纱的比重。二是织类产品要紧紧围绕无梭布、高档面料和高档装饰材料等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能力。三是印染类产品要紧紧围绕为中高档面料染色配套,重点发展柔软、仿真、涂层、功能性整理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服装类产品要积极推进“珂曼”等公司与世界知名服装企业的合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集团公司,大力弘扬北派女装文化,注重打造“珂曼”、“贝丹琦”、“典特”等品牌服装,利用我市北派服饰在国内有一知名度、影响力的优势,借助外资、外力、外智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重点扶持福棉集团、超懿集团、珂曼公司、贝丹琦公司等企业。
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关系,初加工普及,深加工集约,使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区域布局上要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合理布局市、县(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在行业布局方面,重点行业要建立起若干个覆盖面广、起到行业支撑作用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各县区都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Page]2—3个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二)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明显的农牧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我市农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积极构筑以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皮革加工、纺织服装等4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一是各县区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二是要大力推广采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杀菌、防腐、保鲜、冷冻、干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要大力发展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不断拉长和加宽产业链条。四是要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传统蒙药、中成药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仙鹤制药有限公司、*蒙药有限公司及*柏德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快速发展。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大企业拉动、大项目支撑。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种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将企业做大,将产业链拉长,将产品做精做深。积极扶持企业的大项目建设,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争取每年扶持2-3个高水平的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市够规模的龙头企业还不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5家。下一步,一是要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对双汇集团、美中鹅业、新金隆木业、振隆土特产、维远食品、三沟酒业、福棉公司等35户重点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尽快把它们培育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超20亿、超10亿、超亿元的企业。二是要引进大企业、上大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一起上、生产型市场型中介型一起上、外引内育一起上,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对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闲置资产,要力争启动盘活一批,并注重发挥其传统优势,用好原有的品牌。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的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要加快推进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六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国内、国外投资者到我市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彰武县要重点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将彰武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新区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纺织工业园,推进乳类、果蔬类、方便速冻类和肉类产品群的做强做大,加快纺织工业发展。清河门区要重点建设皮革加工园,做好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企业入园标准,要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全力打造北方皮革生产基地。三是各县区要围绕双汇、六合、伊利、美中鹅业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外向型食品工业园区,承接国内外食品企业的辐射和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运用各级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是明确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食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林产品业招商重点放在广东、河北、浙江、山东、吉林一带,皮革加工业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地区。二是各县区要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商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打造良好的招商平台,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我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领域。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主导产品、配套产品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纵向专业分工和横向竞争合作,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四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建立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种植和养殖基地,并与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相结合,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专业协作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六)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一是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做大品牌战略与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政策,发展一批大中型优势特色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争创省市名牌。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改进包装水平,按照名牌产品评定要求,加强服务和辅导,积极跟踪推进,组织申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行列。
(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大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我市已出台一系列扶持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各项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精心包装符合产业政策,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同时要继续加大省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支持的争取力度,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和节能减排等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融资扶持,缓解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和金融部门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强人才技术培养,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建基地,合理布局抓龙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扶持重点
1、粮油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菜籽、茶籽、大豆为主的油料加工。
2、畜禽水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以猪、牛、羊、鸡、鸭和优质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3、茶叶加工。重点扶持绿色品牌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加工和开发茶叶提炼高新技术。
4、果蔬加工。重点扶持干鲜果品加工及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工。
5、林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人造板、竹木地板、森林食品加工。
6、乳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液态奶的加工,优先发展学生饮用奶加工。
三、扶持品牌
鼓励企业创品牌,对获得省名优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全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扶持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
1、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基地。突出支持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新项目。
2、县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扶持专项资金200万元,并逐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力度,归口县农办统一管理。
3、对经审核认定的新建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属于贷款建设的项目,由县财政全额贷款贴息,贴息期3年。
4、鼓励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两年内完成技改投资超过1000万元或一年内技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财政奖励,并争取进入市财政扶持项目予以扶持。
(二)税收扶持政策
1、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粗加工获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2、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为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
4、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临时交易的用地,只要土地非永久固化,在税费上与农业用地同等对待。
1.1知名品牌不多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思考目前,武汉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很少。武汉市现有的统一果汁饮料、汉口精武鸭等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无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差强人意,武汉市还缺乏像河南双汇、湖南金健、江苏雨润与福临门、浙江娃哈哈、内蒙伊利与蒙牛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
1.2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武汉是科教大市,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研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70多家,在水稻、油菜、生猪、淡水渔业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但由于武汉市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素质不高,缺乏强烈的技术创新愿望,没能很好地利用武汉市的农业科技优势。据武汉工业学院反映,该校开发的多项农产品加工专利技术的买主,多为河南、湖南等周边省份的企业,省内企业很少问津。
1.3园区规划建设不到位虽然近年来武汉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力度加大,但进程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各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概念,并没有一个集中连片的园区;新洲表面上有汪集、凤凰灵星蛋品、徐古蘑菇3个加工园区,但并没有详细的规划,更没有进行集中连片的基础设施建设;汉南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目前也仅处于规划阶段。
1.4企业经营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武汉市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一是认识不统一。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非常重视,也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税收较少,区、乡(街、镇)两级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不愿在这方面投入更进一步多的资源和精力。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贷款难的问题突出,因而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程度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困扰。三是农产品加工项目落地难。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贡献较少、加之用地指标的限制,各区一般对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不太积极,不少引进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亦因解决不了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而难以落地。
2加快推进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2.1创新思维,在转变发展观念上突破各级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战略上,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实现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的同步提升;在发展定位上,要发挥武汉市交通区位优势、人文科技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重点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
2.2抓住关键,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突破推进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有一批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是要重点扶持。根据区域内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争取各方支持,集中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能好、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完善新工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航空母舰。二是要整合重组。按照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加工业整合重组工作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淘汰不合格产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鼓励现有的优势企业盘活存量资本,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大企业大品牌。三是要招商引资。抓住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利用其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优势提升武汉市龙头企业发展水平。四是要资本运营。建立农业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龙头加工企业上市融资的基础服务工作,把一些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推向证卷市场,通过资本营运,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2.3培育载体,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上突破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增强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各区政府要根据本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园区。同时,要加大园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条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园区内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网逐渐完善,确保园区供电充足。争取通过2~3年努力,全市6个新城区(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各有一个集中连片、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集群。
2.4延伸链条,在提高产业带动力上突破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一是要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在推进农产品二次以上精深加工上加大投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二是要做好产品系列开发。引导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发,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改变产品单一状况。三是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引导龙头企业在加工副产品和下脚料的再次加工利用上寻求突破,形成循环经济。推出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力求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四是要加强配套产业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力发展印刷、包装、仓储、运输、商贸等配套产业,形成龙型经济。依托农产品基地、加工场所和具有观赏性的工艺流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5创新科技,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突破把科技创新渗透到农产品加工业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二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鼓励龙头企业购买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三是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改造步伐,尤其要大胆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设备和工艺,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2.6提高质量,在品牌创建上突破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发农产品品牌,积极拓宽市场渠道,提升武汉市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份额。一要以一流的创意树品牌。要加快农产品品牌整合,引导企业在发展中瞄准高水平,顺应大趋势,以一流的立意和思路强企业、谋发展、抓管理、出产品,创树一流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二要以一流的质量创品牌。特别要注重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现代化。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大力推进重点龙头企业国际质量体系建设,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三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要把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纳入准公益宣传范畴予以支持。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国内国际展示、展销等活动,进行宣传和推介,不断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
【关键词】出口贸易 农产品出口 辽宁省
辽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南临渤海、黄海,拥有大连、锦州、营口等重要港口,与日本和韩国隔海相望,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辽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一、辽宁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总体情况
(一)农产品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辽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额位居全国的前列。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逐渐上升,仅逊色于山东和广东两个贸易大省。
(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状况。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居基本为初级产品,分别为水海产品;粮食;蔬菜;干豆水果及坚果。这种状况反映辽宁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水海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优势依然明显,深加工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较少。
二、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结构来看,辽宁省的农产品已远销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受地缘、品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市场一直都是我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约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比重的2/3,而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4个主要市场则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消费地区。出口目标市场相对过于集中。不仅使辽宁的农产品出口容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传递的影响并随之发生波动,而且过于狭窄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也严重制约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国际经济发展受阻,将会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偏低。
辽宁省所出口的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所占比例极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足1比1。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不高,出口农产品的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基本上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来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利润空间难以提升,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进口国对我省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三、促进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因此,应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定向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主要靠初级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首先,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所有农副产品都可以进行粗、精、深加工,分等分级,提高等级和效益,特别是名、特、优、新、稀和加工潜力大的农产品。其次,加大国际农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农业设施的引进,选准农产品加工重点开发产品,加强农业高新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提高辽宁农产品科技含量。最后,鼓励、推动传统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二)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目前,国内根据土壤标准划分了食品的4个等级: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中的“顶尖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打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实现顺利出口。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已经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国外消费者很重视名牌。发展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使国外消费者了解辽宁省的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一些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封杀。
(三)以自主创新形成品牌农业。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仅做一流的制造商不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对于农业企业也是如此,不断生产出“异质化”的产品,并形成自主品牌,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战略。而没有自主创新,“异质化”产品的生产无从谈起。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辽宁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形成,应遵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势区域”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点面结合,梯次发展,形成“主导产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载体,龙头带区域,区域连农户”的品牌农业实施工程。对于辽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水海产品、禽畜肉类、蔬菜、水果、杂粮杂豆、干坚果和宠物食品等出口主导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成长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进行支持,并创造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形成的条件,打造农业企业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优势区域的研发投入,形成创新型的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1]辽宁打造自主农产品出口品牌.国际商报[N].2011,07.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和农产品产业化项目扶持
1.1提高农业产业化认识
结合阿勒泰地区种植结构特点,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认识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加工转化的紧迫感。在农业生产实际调查和指导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产品市场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各种展销会和外地发展产业化好的县、市交流与学习,从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有效转变观念,用现代市场经营理念重新定位各项工作,谋划发展。将工作重点的转移,积极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同时,提高现有农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当前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
1.2搭建外销平台与项目支持
阿勒泰地区在2010年华东和华南地区进行农副产品外销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了上海、广州建立营销平台,重点做好以上海为重点华东地区市场开拓工作。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成功举办名、优、特及深加工农产品宣传推介月活动,此次共有5家企业组织50多个产品参加宣传推介月活动。其次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上报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扶持及乡镇企业园区建设项目18个,其中已获审批12个,争取自治区财政扶持资金346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扶持和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与种植基地建设
2.1发展适宜本地特色产业
围绕阿勒泰地区粮油及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小麦、玉米、油葵、打瓜、甜菜、花芸豆等农作物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我区戈壁土地资源,做好沙棘、大芸、枸杞、戈宝红麻等戈壁沙生植物的开发和人工栽培,做好黑加仑、晚熟哈密瓜标准基地建设。在产品上走无公害、绿色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与产品绿色认证作为阿勒泰地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产品认证重点,特别是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特色产品保护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地区已获得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农产品认证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全区已有产品基地6670/hm2。
2.2培育地区农业品牌
为地区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树立品牌品质形象,培育著名商标,新疆名牌1个,新疆农业名牌2个。今年为了加快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和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并提升当地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积极支持多家企业创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工作。
3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1积极开展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意识
每年举办1~2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制度的制定、到管理、运行,进行系统科学地培训。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已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500人(次)。扶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争取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个。
3.2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县乡农经部门为依托,培养100余名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定出台了《阿勒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工作职责》。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牧业,加大村干部、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等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通过以上具体措施的落实,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家,发展合作社成员6000余名,带动当地农牧民1.59万户共同致富。
4抓住国家支持新疆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大好机遇,做好当前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工作
4.1编制好阿勒泰地区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规划要科学规划品牌,立足阿勒泰地区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主导品牌,优势品牌,整合如:青河“青格里”商标,实施一牌多品,推进品牌共享。以突出地域优势资源特色,加快地区农业品牌定位,积极做好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品牌规划。形成以小浆果、冷水鱼、戈宝红麻深加工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深加工农产品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和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通过市场树品牌品质形象,通过品牌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2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创建农业品牌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政府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支持地区企业参与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金支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种、养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4个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企业创建农业品牌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虎林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代绿色农业加快发展,推动虎林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随着绿色食品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虎林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基本定位、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区域性品牌打造、加工企业群体建设和产品品牌建设以及绿色食品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推动绿色食品这一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虎林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面积175万亩,其中绿色水稻130万亩,列全省第2位;有机食品基地认证4.8万亩;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整市推进。在品牌培育上,“三品一标”认证达到60个,其中37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11个产品获有机食品标志认证,10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2个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地市级23家),总加工能力达到290万吨。
安全、健康、便利的高端食品日益受到青睐,给虎林市绿色食品生产及深加工带来了巨大商机。虎林市精准定位,科学规划。紧紧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战略,立足资源、生态和产业优势,以精深加工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中粮、又一村、绿都集团等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重点,规模推进绿色水稻、大豆、蜂产品、奶制品、肉牛、鹅鸭、野生山特产品等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绿色食品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型、效益型、科技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发展全产业链经济,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强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虎林市将重点围绕四条主线,做强七大产业。重点围绕加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强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互利双赢机制。做强加工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蜂业。食用菌,山特产品七大产业。争取在2018年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农产品驰名、著名商标达23个、名牌产品28个。“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9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