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02:0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支农支教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查字典为大家准备了2016优秀团员自我鉴定写作样本欣赏,欢迎大家查看,希望内容能对您有参考价值。
自20xx年5月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青团员以来,我时刻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热爱祖国,坚持正确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曾被评为“优秀团员”。上学期我参加本校第46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不仅顺利的拿到了结业证书,而且由于我在培训班学习时成绩显著,被评为了优秀学员。这不仅使我深入地学习了关于党的知识,同时也丰富了我对共青团的认识,而且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作为一名优秀的团员,要认真履行团员义务,发挥团员模范作用,提高个人思想素质,为以后成为一个社会上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在学习上,我不为学习而学习,更不为考试而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丰富头脑,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所以我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善于学习,取得了好的成绩,我不曾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的态度,继续努力;一旦遭遇挫折,我也不会灰心丧气,自怨自艾,而是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努力在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对待工作认真勤恳,积极负责,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班委会分配下来的每一项工作,对于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支教部的工作,都能有较好的处理。作为青年志愿者学会里的一员,我除了按照支教部的规定,每周五去为万秀小学那边支教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其他部门的活动,如分团委心交部组织的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还有青协活动部组织的去人民公园为树木施肥的活动等,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各部门负责人的赞扬,因此被多次评为“工作积极分子”。
在生活方面,我待人有礼,为人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能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乐于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而我所在的宿舍也被评为“文明宿舍”。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知识,拓展视野,曾获第一届“学海杯”知识竞赛冠军和“最佳答题手”的称号、第三届驻邕高校“农民之子”大学生支农知识竞赛复赛和决赛都获得“二等奖”、论文《探析大学生公共道德行为的现状》在2012—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学习成果被政法学院评为一等奖等。
人的一生,没有最高层次的目标,只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人只有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目标不懈追求,才会不断发展、进步。青春只有一次,但求面对碧海苍天扪心自问时我能骄傲地说:我拼过,我无悔。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 特点 “双服务”价值探析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总书记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锤炼高尚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研究其特点和价值对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组织成立了“爱心社”,引领全国大学生们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中。1994年2月4日,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行动”的通知,全国兴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奉献”的热潮。它是一项由发起的、以青年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社会事业。同年6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近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年12月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在读的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条件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爱心,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高,知识得到运用,素质得到提升,实现了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双服务”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外,还有多样性、选择性、区域性、互动性等明显的特点。
(一)多样性
由于高校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也有理工、师范、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大学生是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显示出其志愿行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他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学校建设、低碳宣传、法律宣讲、健康义诊、爱心支教、科技支农、企业调研等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选择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实践性。志愿行动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寓科学理论知识于情景实践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以广泛参与、自愿选择、积极建设、客观评价、注重引导为原则,激发他们在服务中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潜能,服务项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决定,服务时间及服务方式大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三)区域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共赢,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地方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2298所,占高校总数的95.39%,更多是为所在地区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区域实际,找准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
(四)互动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服务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在互助互惠中达成共识,表现出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了解社会,奉献了社会,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双服务”价值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个人价值
2.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前进步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是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正逐步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俞可平先生就认为:“以政府和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去映照一种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它就能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性工作,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和政府行政能力之外的社会事业管理空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为我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转型,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危机和思想滑坡,影响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新风尚,带动和影响到周围人群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无私奉献,传递爱心,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老助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信任友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所显示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项目、社区建设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大型文体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了解、相互帮扶的中介,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化解了许多社会隔阂,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培育了新型的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营造了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局面。
5.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在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优化大学生的资源潜能,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开发大学生资源潜能看,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他们通过科学知识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编印科普宣传书等途径,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志愿服务行动转化为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而且为西部填补了人才短缺的难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全国项目办从1070所高校选拔8619名志愿者,加上2008、2009年两年期、三年期服务的志愿者,全国共有近15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把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选派729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
总之,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倡导的以关爱、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培育志愿者以奉献和进步为核心的个体价值观,提倡在志愿、奉献、服务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培育大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5).
[2]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
[4]王三意.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J].青年探索,2009(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12.
[6]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7]王兆征.从十四大到十五大[M].党建读物社,1998:245.
[8]郭宇宽.NG0能否破解中国真问题[J].南风窗,2005(6).
[9]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ldjh/tzyld/386393.s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2YJA88012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HB13MK021)
作者简介:
陈新亮(1970― ),男,汉族,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公共管理硕士,社会科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医科生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8
Talk about Lif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E Yonghua, PANG Weiyi, WANG Chengqiang,
ZHOU Yanyuan, TAN Shengkui, YU Hongpi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serve health and life of people. Cherishing life is basic quality of their medical career. Life education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 as well.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some points needing attention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content; methodology
目前的教育体系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异化,注重功利,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支柱危机。大学生自杀、暴力及各种消极颓废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也提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缺失。医学生也未能幸免,然而医疗卫生体制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坚决拒绝“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教育行为,整合与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势在必行。调查表明,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生命观的态度比非医学生较乐观,但在行为方面并无明显差别,①而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要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尤为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高度重视。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追求。生命教育通过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学会尊重生命,以此获得身和谐的心灵、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面,是对传统反生命教育的反拨,而不仅为补措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在学有所用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②
2 生命教育在医学生中的实施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追寻生命意义,以胜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要选取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从而使生命教育具有突出的个体效益和私生活的社会效益。
2.1 在教学内容方面
医学生除了要获得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教育,更要获得科学的死亡教育、生命神圣意识教育、科学的生命健康观教育、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
第一,死亡教育。生命标志着生物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终将会消失,即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更要达到生的乐趣,这样才会最终体会生命的意义,引导医学生主动规划有限却积极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要时时、处处、人人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不能因经济原因延误甚至摧残生命,③更不能因性别、年龄、种族、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而区别对待。同时,结合各地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绝不能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公平医疗权利,营建公平、健康的社会关系。
第三,生命神圣性的教育。生命是社会学生命,其根基在于人意志的独立性和社会属性,在于其人格的尊严。生命至高无上是人类的社会的基本原则。当发生潜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抢救人的生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学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医学生要自觉维护生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
第四,科学健康观教育。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回归工作与社会。
第四,医学生除了要得到身心健康、社会生存之道的教育,还要学会娱乐,正确处理挫折,科学看待死亡。一般而言,医学生的学业非常紧张,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极大;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无效也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因此,一方面让学生体悟到挫折的心理过程、不可避免性和积极意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休闲。
2.2 在教学方式方面
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方式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希望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中,或开展主题活动或讲座,或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开展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是积极的,会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④
第一,以课程为基础完善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体系。可以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程为基础,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相渗透,完善独立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堂上,以关怀生命为主线,通过对话与沟通,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温情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建设开放的课堂。
第二,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体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医学生直接在实践中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如参观婴儿院、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火葬场、墓地等使医学生体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探访法院、戒毒所、等让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挫折、权利与义务;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或支教、支农、支医等,增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第三,大学要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要有效地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形成生命教育互联互补的机制。同时,医学生要在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在社团开展相关生命教育事件的集体讨论、朋辈之间的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宣泄、提升自我。⑤
第四,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发展却是日新月异。医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网络学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面,细化与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的虚拟互动可以方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习惯,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⑥
3 生命教育的评价与效果
生命教育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难以分数为尺度来测评。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其测评应当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把参与性作为课程测评的核心。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可包括学习态度、读书报告、参与讨论、交流心得、参加实践等项目。
目前尚无生命教育包括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的报道,但一些资料显示,医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兴趣较高,能自觉进行网站的浏览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心理健康活动日、走访敬老院等活动,认真提交课程论文。实践表明,生命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减除了心理困惑,端正价值观和生命观,学生在生存意识、生长理念与生活技能等方面明显提高。这必将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4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机衔接,避免重复,并循序递进,全面系统。如,上海市在2004年了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以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其它各地区也有类似设计。这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作为医学本科生的生命教学,既要了解其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情况,又要结合医科生的职业生命体验,有的放矢,注意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
第二,为医学生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将生命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的途径不仅是靠说教,更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管理部门应将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考核评价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其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
第三,不能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现代生活的病理特征不只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问题。在当今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问题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如果不反思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只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⑦因此,应努力改变生命教育所植根的社会问题,才能使生命教育转化成医学生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情感与行为。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81)、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委托课题(JG2013005)
注释
① 姚洁莉,李长瑾.温州市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6):79-81.
② 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③ 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21-23.
④ 徐会艳.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认知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4(291):5-7.
⑤ Ya-Wen Huang, Po-San Wang, Chia-Chia Lin.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odel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nd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J]. Asian Perspectives and Evidence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2011:13-20.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佳,社会需求减少,与此同时我国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之带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2012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就业难”已经不仅仅是一些毕业生的个人问题,而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院校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情况,本课题组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此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等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各专业进行等比例分层抽样。由于2016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不足,故分别对2015届、2014届、2013届及2012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
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课题组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围绕医学生就业情况自行研制医学毕业生职业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就业现状、就业态度及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培养四个部分。综合考虑学校各专业学生人数比例等因素,共发放电子问卷520份。收回问卷514份,有效问卷49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3.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组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P
三、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97,其中男生105人,占21.1%;女生392,占78.9%本科毕业年份:2015届166人、占33.4%,2014届131人、占26.4%,2013届117人、占23.5%,2012届83人、占16.7%。
2.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指包含国内外读研人数及参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的就业率。调查结果显示:近四年毕业生粗就业率为90.0%,其中2012届至2015届就业率分别为91.2%、89.7%、89.0%、90.3%。
3.就业满意度
本研究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3.2%)、比较满意(52.5%)、一般(23.6%)、不满意(23.6%)、非常不满意(9.5%)。此而此次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为为65.7%略高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211”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62%。
4.就业薪资分析
收入水平是在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收入情况的敏感性,将收入情况进行分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0元以下82人(16.9%)、2001-3000元99人(20.5%)、3001-4000元122人(25.2%)、4001-5000元63人(13.0%)、5001-8000元20人(20.2%)、8001元以上(4.1%)。
5.就业地类型分布
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把就业地类型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一般城市,县级市或乡镇和其他。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类型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占77.7%。一般城市、县级市或乡镇、其他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小,依次为12.4%、7.4%、2.5%。
6.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取向: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研究设定的因素中排在最靠前的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有61.57%的毕业生选择了该择业考虑因素。此外,其他比较靠前的因素为:“个人发展前景好”(占48.3%)、工作稳定(占41.74%)、工作单位所在地理位置(占38.43%)和工作单位声誉(占28.10%)。
从本研究结果可发现医学生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价值观出现多样化的变化,故传统的择业取向受到挑战。且毕业生在择业时变得更加务实,由“崇尚理想” 转向“注重实惠”。
从用人单位角度:对用人单位在在面试过程中看重的因素调查发现有72.31%的毕业生认为面试过程表达和沟通能力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41.32%认为机敏、应变能力比较重要。言谈举止、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也都超过了30%。外表仪容和团队合作能力超过了20%。
四、结果讨论
1.就业趋势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近几年的医学本科生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其中2013、2014年就业率有所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但变动幅度不大。与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近四年全国本科院校就业率相比较表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医学生就业面基本局限在医疗单位和科研及教育单位,且大多数医疗单位就业门槛高,要求学历较高。其次是医疗就业环境紧张,医患矛盾激烈,从而增加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2.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分析
就学生教育培养的角度而言,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就业有帮助最大三个环节是:专业课程(61.98%)、专业实习(51.65%)和教学实践(39.67%)。其次,担任学生干部(22.31%)、基础课程(21.90%)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17.77%)对于就业也有较大的帮助。
从学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调查发现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源途径多样:主要以校园招聘会(50.83%)、学校(含老师)提供的招聘信息(35.54%)和各类招聘网站信息(50.41%)为主。可见,学校所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服务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否各项就业指导服务都有必要开展,以及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并不十分明确,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就业指导服务必要性的调查。结果表明,能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60.74%)是最重要的,此外,进行就业技巧培训(41.74%)、组织校园招聘会(35.12%)、提供专业化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31.82%)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26.03%)也占有较大比重
学校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基本持一般满意(45.04%)和比较满意(35.12%)态度,这说明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比较良好。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如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以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在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以不断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实际就业单位与理想就业单位差别分析
实际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单位性质调查结果显示:有64.7%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10.5%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教育及科研单位。而其他性质的就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少。而针对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调查发现:有62.2%的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教育及科研单位占10.3%。
关键词: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091-04
Exploitation ways and Measures of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Normal Universities
XIE Fang,WANG Jianmin,YAN Weibao,LIU Maochang,ZHU Zhongf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 0, Gansu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key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 g. How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limited resources is a spotlight issue of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of physical edu cation institute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ways and measur es of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limited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Key words: P.E. major;practice teaching;resources;exploitation;way ;measure
综合实践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1]。教育部周济 部长曾多 次讲话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 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人 们对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致使当前高师体育院(系)实践 教学资源的开发参差不齐,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闲置与浪费、利用 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好周边资源,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自发 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的回报,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
1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及价值
高师体育院(系)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指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 方案》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和周边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系 列内 、外部条件的总和[2]。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一 是指直接 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 发;二是指对直接决定实践教学实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地点、器材、场地 、设施 和环境等物质条件资源的开发;三是对影响实践教学开展和实施的组织形式、实施措 施、管 理办法等软资源的开发;四是指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校风、学风、社会风气以 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和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内部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学 成本;二是通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三是通过开发和利用实 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 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会探索到更多、更好的开发教
投稿日期:2009-04-03
基金项目:200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GSG[200 7]0977)。
作者简介:谢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与排球教 学与训练。通讯作者:王建民。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就能游刃有余的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资源。
2.1 从现有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中寻找突破口现有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是人类智慧和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学思想与教 学目标、任务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部分 教学内容和项目已显得有点陈旧,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根据 室内排球运动的特征和不足,人们开发出了软式排球、气排球、沙滩排球、草地排球、雪地 排球、墙排球等;并根据运动对象及身体条件的不同,又开发出了妈妈排球、亲子排球、盲 人排球、坐式排球等。诸如对排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一样,如果人们在日常的教学、学习中对 其它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的内部潜力进行挖掘,同样也能开发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不仅 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始终使其保持基础性、时代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2.2 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契机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接受新鲜事物快,兴趣高,开拓进取和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我设 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高。因此,从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大学 生的身心特点,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契机,使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学 实践教学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环节 教学中,如果围绕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就业制度、就业形势着手,对 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策略、面试技巧、求职材料的准备、就业协议的签订、自主创业能力 的培养等进行统筹规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实践教学把传授知 识、提高技能、点燃开发和创新意识、陶冶思想情操、激发求知欲望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 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而且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3 从校园文化建设中寻找灵感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文化娱乐场所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 包括学校的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以及学校的各 种规章制度和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师体育院(系)的实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平台,寻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和灵感,例如,通过创办校园宣传栏、体育橱窗、广播 站、计算机网络、校电视台以及报刊等,宣传和介绍体育知识、国内外体育动态、体育创新 、体育科技发展、奥运体育精神、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运动项目技术要领及练习方法等,来推 广和普及体育人文知识;或成立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举办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体育竞赛, 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活动等。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开发出的实践教学资源, 不仅内容丰富,经济、实用、而且与未来工作联系紧密,实用性强,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 。
2.4 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提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体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健康、激情、快乐以及回归 自然的诱惑和欣慰[3]。目前各高校虽已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 的开发与 利用, 收集、整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人们喜爱的健身、娱乐的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太极 拳、摔跤、射箭、骑马、扭秧歌、舞狮,抖空竹,放风筝、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滚铁环 、抽陀螺等。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的积淀,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不 论在内容、组织形式、编排、花样、技术、形式、比赛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研究,仍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空间。
2.5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整合体育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斥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与之相关的 话题也就成为当地学生最浅层、最朦胧的却又最发自内心的需求,不仅容易获得,而且为学 生所喜闻乐见。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实践中,可把原有体育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学习 ,拓展到大自然,设计成为了获得、控制、躲避或寻找某一特定的目标或器械的活动,如篮球 的防守与狩猎活动中的“围”、“堵”、“追”等活动方式“形象化”;各种运动竞赛和活 动的组织与人们的健身、运动欣赏、休闲娱乐等活动“兴趣化”需求相结合。关注生活,从 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是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开发出许 多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教学资源,还能在点燃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探究问题和独立工 作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6 从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寻找切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 大地带动了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型材料、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 等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服装、饮食、运动恢复、运动损伤的处理及运动选材等 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提高运动成绩的相关 因素多达150多项,包括体质、素质、机能、心理、技术、战术、智力及多种因素,这一现象 的研究涉及人体形态学、遗传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医学、心 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众多学科[4]。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教 学中应主 动从现代科技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出发,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写论文、看影片、课堂讨论、 实地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在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发展最新成就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设 想和创新,开发先进、实用的高科技产品和训练方法,充实到实践环节教学中,以拓展实践 环节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价值。
2.7 从周边社区活动中整合以往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面向的重点是中小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 要求的提高,社区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日益丰富,社区体育已成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 践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已 与学校附近社区组织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即学校提供人力、技术、信息服务,社区 提供经费、场地、设施、实践教学的环境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社区进行体育健身、体育 康复指导和训练;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使大 量的显形和隐形的教学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术得到进一步巩 固、提高和升华,而且还能使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为学生将来从事社 会体育指导开启了大门。
2.8 从体育场地、设施上做“文章”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器材主要执行国际标准,如篮球场宽14~15 m,长18 m,篮圈高3.0 5 m,排球场宽9 m,长18 m。这种过于成人化、正规化的体育场地、器材,与现实生活中大 众所需的多样性,灵活性相脱节,致使一些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企事业单位 等基层活动中受阻,使许多场地、设备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如果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 教学能从现有的场地、器材利用情况出发,从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实用性考虑,根据运动对 象的特点,对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进行改良、改造,开发不同规格并能根据不同运动人群进 行灵活调整的体育设施和器械,或修改竞赛规则、简化技战术结构、降低难度要求等,使竞 技运动演变为群众容易掌握和喜爱的运动方式,也不失为一条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开发和利用 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2.9 从完善器材功能方面进行开发体育器材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活 动中,由于人们缺乏一双利用身边器材的慧眼和意识,致使许多器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例如,排球既可以作为学习排球技、战术和进行排球比赛不可缺少的器材,又可作为体育 游戏的道具或作为掷远、掷中等运动健身、娱乐的辅工具;栏架除了用来跨栏,也可用 作足球射门或一些技、战术练习的障碍物等。任何一件器材、一块场地,只要认真设计、大 胆创新就会突发奇想,发现其新的用途,使物尽其用,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应有的作用 ,甚至还能开发出更加新颖、实用的体育器械。
3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措施和方法
3.1 加强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本质是在教学实践中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创 造新的有价值的资源。我国历史上是课程集权型国家,受课程的辖制,学校、教师、学生习 惯依赖传统的教科书,各种教学活动均脱离不开原有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束缚。因此,对 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认识不高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偏 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往往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带来观念、管理层面上的阻力。因 此,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开发“新、宽、广、强、短、易、实”(即内容新颖、知识面 宽、运用范围广、动手能力强、教学用时短、易开展,并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资源 ,急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催生探究性、发展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等多元化目标和观 念的形成,改变唯书为上、轻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 发和利用新的、实用的教学资源充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观念、开拓精神、专业知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广度 和深度。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执行的是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具备多 少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5]。加上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在我国教育领域还 处于基础 探索研究阶段,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技能性还比较薄弱。因 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就应该从基础做起,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反思、研 究、改造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行为的能力,使之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愿望、动力和慧 眼,掌握教学资源开发所必需的知识、方法。
3.3 积极改革,创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开发实践教学资源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合实 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氛围、环境和条件。目前,高师体育院系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尚缺乏良好的 环境和条件。其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专业统得过严、过死,每个专业开设多少课程、课 时各占多少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权利和积极性 。其二是学校内部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学生能力提高评价。因此,教师不 得不为了个人利益和前途,唯心的遵循学校的制度和教学机制,不愿开发和利用实用的、高 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放权于学校,学校放权于教师,积极搭建学校与 社会联系和沟通的平台,支持和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发和选择内容新颖、知识面宽 、运用范围广、动手能力强、教学时间短、易开展,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教学,为实 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4 健全机制,调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 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6]。学 校内部管理机制是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向标。内部管理机制包括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相适应的教研机制、奖罚机制、约束机制等。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资源开 发的管理体系,赋予教师自,在教学评价、职称评聘、津贴发放上应有所倾斜,这样将 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5 合理分工,理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涉及的条件、因素比较复杂,实现最有成效地管理才能使多结构、多 因素、多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序地开发和运转, 达到各司其职、相互合 作的目标,使开发计划变成具体行动逐步得到落实[7]。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的过程 中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合理分工、责权明确,使资源的开发井然有序。
3.6 密切协作,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实践、创造、再实践的过程。因此,需要开发者与实施者、 管理者、学习者之间密切协作。因为,只有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才能使教学研究工作顺利开 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广泛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 批教师尽快成长;只有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才便于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探究和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学生之间才能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探讨,一起配合开发 出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资源。
3.7 校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空间为开发和利用好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挂钩、定点,确定合作关系,建 立起诸如到贫困、边远、落后的地区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或进入街道、社区 、企事业单位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健身场地规划、建设等服务工作,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 内容,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学校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学 者、担任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以弥补学校某方面师资的不足。
4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需注意的事项
由于实践环节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必 须紧紧围绕“立足学习,提高素质,点燃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中心 ,坚持“时代性、本土性、实用性、推广性、教育性、创新性”原则,从内容、形式上努力 凸显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从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上的某一实验或 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要把书本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使新开发的实践教学资源直接与市场接轨 ,直接与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接轨,在实际环境中“真刀真枪”的演练。
4.2 从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实践 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突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和设计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直接深入社会 、深入市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新课题。
4.3 从验证性向创造性转变 实践教学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实验 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 验证性求证“已有”的东西,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创造和探求“未知”。因此,在实践教 学资源的开发中应由验证性转向创造性。
4.4 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应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 过程中应由原来单一传授知识和运动技能为目标,逐步过渡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培 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能力、情感上来。
5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 落实中央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体育教育专业充分发展办学 优势和特色,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师教学资源开 发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资源开发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开发资源的意识、能力和 水平,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开发实体,从而带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技 能结构,使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现代教学,实现实践环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冰,方晓英,陈宗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及探索[J].中国科技信 息,2007(19):227-229.
[2]王建民,谢芳等.高师体育本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J].山东体 育科技,2008,30(3):57-59.
[3]丁广明.探索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新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88 -89.
[4]曹庆雷,李小兰.前沿科技与体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4(1):37-38.
[5]孙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与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2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