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学模型

时间:2023-01-06 13:4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量经济学模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1篇

目的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法利用1987~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起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利用经典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发展的弹性系数为1·08。

结论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发展特征为: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2)我国目前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并呈现出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继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相关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良性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结构分析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卫生服务有效性和公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资源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学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我国及世界各国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1-3〕。本研究旨在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进行预测、分析,重点通过模型的经济结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1987~2007年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其中部分卫生经费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中国卫生部内部资料);1987~2007年全国总人口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198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其中部分资料来源于2004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

变量的选择

1·内生变量的选择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分别选取卫生资源配置中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指标:卫生技术人员数(HW)、卫生机构床位数(BED)、卫生总费用(THE)作为内生变量。

2·外生变量的选择依据国际惯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社会经济指标:总人口数(POP)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外生变量。

建立卫生资源配置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4-8〕

1·模型结构式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直接、间接关系,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现有资料,建立起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见式(1)、(2)、(3)BED=α0+α1lnGDP+α2lnPOP+u1(1)HW=β0+β1lnPOP+β2BED+u2(2)lnTHE=γ0+γ1lnGDP+γ2HW+u3(3)其中,α0、α1、α2、β0、β1、β2、γ0、γ1、γ2为待定参数,BED代表床位数(万张),HW代表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THE代表卫生总费用(亿元),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POP代表人口数(万人),u1、u2、u3、是随机扰动项,取自然对数是为了取得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2·模型参数推算和结果模型的识别可通过对拟订模型的结构式进行,也可从模型的简化式进行,本研究选择模型结构式的识别,模型结构式的识别要从阶条件和秩条件两方面来识别,该联立方程从阶条件和秩条件都是恰好识别的。

所以对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参数估计,将WLS估计结果代入结构式可得式(4)、(5)、(6),由于篇幅所限,识别和估计过程从略。

BED=135·9457+33·8032lnGDP-15·9750lnPOP

(1·2604)(1·6503)(-0·5940)(4)

R2=0·8153,AdjR2=0·8048,DW=1·3824;HW=-205·4886+32·6710lnPOP+0·6702BED

(-18·0415)(16·3321)(10·5966)(5)

R2=0·9937,AdjR2=0·9930,DW=1·8510lnTHE=-4·3916+1·0765lnGDP+0·0009HW

(-20·2447)(10·7316)(0·3558)(6)

R2=0·9943,AdjR2=0·9936,DW=2·0279

回归方程式下面的括号内数值表示各自系数的t值,R2为决定系数、AdjR2为修正决定系数、DW为杜宾h统计量。

从Eviews回归结果看,第一个方程模型DW值不很理想,可以认为序列相关不很显著,第二个模型和第三个模型DW值较理想,方程效果非常好,序列显著性极高。但从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来看,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33·8032、32·6710、1·0765,有统计学意义,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方程的总体效果都比较显著。

3·模型的检验利用Eviews5·0软件对结构式的拟合结果见图1~4。

模型的拟合最终要通过检验,检验主要进行样本期模拟检验和样本期外检验。样本期检验常用均方百分比误差(RMS)表示,其反映了内生变量的拟合优度。

样本期检验三组数据RMS最大为0·0288,平均RMS为0·0207。平均相对误差(RE)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可见样本期预测结果较好。将2008年的GDP和POP数据代入简化式进行样本期外检验,卫生技术人员预测相对误差为0·0275(预测值为463·0782),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相对误差为0·0314(预测值为350·1805),卫生总费用预测相对误差为0·0074(预测值为14754·39),样本期外检验结果也较好。

拟合的优度主要是通过判定系数(R2)来检验的,R2反映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越高说明解释力越强,实测值和回归直线的符合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方程(4)的R2最小,为0·8153,大于0·80,说明方程(4)拟合优度良好;方程(5)、方程(6)的R2分别为0·9937和0·9943,均接近1,说明方程(5)、(6)的拟合优度极佳。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动向论析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分析探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且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2)1987~2007年我国整个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持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决定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5)从模型结果计算出的1987~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08,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01%,卫生总费用增长1·08%,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与1994年Newhouse使用OECD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和时间序列的研究相一致〔9〕,也与我国卫生费用的增长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要求相一致〔10〕。

2·模型的宏观预测根据模型结果,对我国“十一五”末2010年、“十二五”末2015年、“十三五”末2020年分别做期外预测,预测结果: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值分别为388·4944万张、406·8788万张、425·263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预测值分别为483·0935万人、493·0499万人、507·7197万人;卫生总费用预测值分别为14754·39亿元、21715·90亿元、32299·88亿元。

预测结果显示,至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达到14754·39亿元,意味着“十一五”后3年政府将增加卫生投入约4266·39亿元;“十二五”期间、“十三五”期间政府将增加的卫生投入累计总量分别约为:6961·51亿元和10583·98亿元,足以显示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的现状。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一种回归模型,它是以变量间关系为依据,得到的是变量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在短期内可认为是不变的,因此可通过模型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财、物三方面做出宏观预测,但是预测不等计划,只是提供一个趋势和参考。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首要经济结构问题,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只有将增加卫生投入作为一项长远政策,长期实施才能保证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颖,杜乐勋.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3.

2.胡善联主编.卫生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4-108.

3.张晓炯.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王世英.对恰好识别和过度识别的看法.新疆大学学报,1997,1(3):87.

5.陈峰.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依赖,空间异质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第3篇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81-06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核心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学科体系

(一)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四大分支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实证模型,不仅定性地判断各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同时定量地求出了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不存在时代局限性,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成立的,因而计量经济学从出现至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相当多的经济学者进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两大类。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经过多位研究学者对其概率论基础、理论框架、数据模型、模型应用等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体系。从理论方法角度而言,经典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或者截面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化的参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对所构建的实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应用实践方面,计量经济学属于经验分析、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评价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走向、检验并进一步发展经济理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遭遇了经济滞涨、石油危机、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变动,经济活动更为复杂,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经济计量模型受到严重挑战,模型的预测性和解释力大大降低。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此前计量经济学的传承。

目前,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逐渐发展为4个主要方向: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独立课程,且相应的教科书也已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面。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这就要求解释变量的数据满足平稳性这一条件。而在实际的问题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因而采取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的估计和分析就会得到“虚假回归”的结果,即在经济理论中本来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变量,却能够通过回归得到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高度相关的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就是在上述问题中,以研究时间序列自身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于多个非平稳(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其线性组合是平稳(无单位根)的,则可以称这些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时间序列所表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行为上的均衡关系就是真实的。

与单独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包括了上述两类模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变动规律。此外,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反映个体效应,即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定性或者随机性差异。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更为复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也减少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先验地设定模型的结构不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形式要通过估计之后才能得到。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完全非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两大类,其估计方法通常为权函数方法,常见的权函数估计方法主要是核估计与局部线性估计。目前该方向发展的重点仍然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性质上。

(二)计量经济学的三个教学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其中,初级计量经济学一般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进一步对放松经典模型假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教学对象为没有接触过任何计量经济学内容的本科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而言,重点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放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上。鉴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在中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要求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自学外,还需要穿插讲授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内容,以确保计量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向性问题和核心模型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在课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又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单独列为一门课程,进行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讲授。与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侧重于对最新发展或者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上述理论课程结束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还继续增加部分应用课程,通过经济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讲授如何运用理论部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计量建模、估计和检验;增加上机课程,演示讲解主要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过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熟练使用。

除了课程的讲授之外,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统计学、数学,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最后,计量经济学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后,能够发现结果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规律,理清逻辑,进行深入分析。

当然,根据“教学相长”的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计量经济学的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科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基于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符合经济现实或者社会发展状况的模型,从中挖掘、发现新知识;三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建模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维度、全方面的。

二、“微课”改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互联网+”促使了“微课”的产生。“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的主要传播手段为微型教学视频,同时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通过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同时照顾到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与改革,可以使得这一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便于理解和学习,因而“微课”计量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于“微课”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是“微课”的开端。作为化学专业教授,McGrew希望简单的有机化学常识能够得到普及,然而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晦涩难懂且篇幅很长,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及民众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研读。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够让人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简捷地学习到化学常识,为此提出了“60秒课程”,并且他还将“60秒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同时建议其他学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对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推广。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钟演讲”是“微课”的起源。具体而言,Kee(1995)认为在知识量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期,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各学科中提取核心概念满足学习需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他提议让学生针对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分钟的精练演讲,并要求演讲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一分钟演讲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还将所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学习的孤立性与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微课程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微课”,他还将微课程的概念解释为“知识脉冲”,经过研究表明,通过配合一定程度的作业、讨论、实践,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长时间的授课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铁生(2011)将“微课”引入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自此以后,“微课”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关“微课”的教学专题网站迅速涌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微课”网站是2006年国外创建的可汗学院。在国内,最知名的平台是“中国微课网”以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点大学、本科等在内的高等学校1600多所、教师12000多名参加了“微课”的教学比赛。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国内“微课”平台是网易云课堂,目前,该网站开发“的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1100多门,且每门课程是由系列“微课”组成的,各个“微课”之间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方式呈现。

三、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等特点,即每一章节的完整性较强,包括性质、估计方法、检验等内容,体系较为完整,适合进行“微课”的设计。一节完整而优质的“微课”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再具体到应用过程。就计量经济学而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论方法,又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与“微课”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

与其他“微课”一致,计量经济学“微课”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问答型、演示型、讨论式、实验式等类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答疑型、解题型、证明型等类型;按照计量经济学“微课”的制作方式,则可以分为智能手机拍摄、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拷贝等类型。

“微课”的基本要素包括6个方面:微视频,即“微课”的教学录像或者教学视频;微教案,简言之,就是微视频教学的教案;微课件,即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通过统一的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综合为“非常6+1”,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吸收课程内容。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得,计量经济学最好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的设计,即在计量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中,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根据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体化基本设计思想,将课程分成面授学时、网上学时两大主要部分,先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然后教师进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网上复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其中,相邻两个环节互为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后一环节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计量经济学“微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网络课前预习

此阶段需要依靠学习者自己独立进行,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将该阶段的“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在网络课前预习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主要集中于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介绍,无需过于细致,但应对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知识框架进行讲授,使得学习者大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概念、基本思想、估计方法、理论模型等基础知识。此外,由于学习者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本阶段的内容还需对所授内容的前置知识点和问题背景进行回顾。同时,授课者应启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特别是适当讲授如何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出问题,或布置简单的预设任务,以便在面授时检查学习者的预习情况,提高预习效果。教师也可根据预习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面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上课计划,更多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所授内容,引导学生进入W习情境,并且根据“微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课程而言尤其如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课学习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或是对计量经济软件进行示范操作和过程演示,以及对例题进行讲解,从而学习者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解答问题,深入了解计量经济方法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在面授课堂上,学习者与老师可以进行直接互动,对“微课”所展示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讨论。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网络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阶段也是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巩固与练习,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阶段计量经济学的“微课”内容以巩固和习题为主,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复习资料与习题,并进行要点提示和分析讲解,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吸收消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提供开拓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微课”。

一般而言,学生在最初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量具有何种性质和优势,从而使得该估计量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学习者接下来会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框架与“微课”特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一节为例,进行了面授课中学习阶段的“微课”设计,基本内容列于下表1。

四、有关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

(一)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鉴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以幻灯片演示、板书讲授为基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测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如何顺应时展,基于“互联网+”、“微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做出相应改进,是非常现实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说明、验证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与微课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传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量经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而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证模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却甚少提及。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只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性质、检验方法等知识,但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与经济预测。学生在进行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经常出现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导致的。同时,目前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与本章内容相一致,不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安排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时长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设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为54课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必要的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已经遗忘、甚至还未学习,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完成。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多分类的教学体系,例如,根据讲授内容的深浅程度、讲授知识的范围将计量经济学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与高级计量经济学,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规范、教学日历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甚至脱节的地方。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时长一般为45―50分钟,授课时间固定,学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过课程,则需进行自学,而自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理解上将会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的理解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性和无效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多媒体+板书”形式,以多媒体为主,例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时,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矩阵,不利于板书的书写,因此类似于这样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而不必书写板书,从而减少上课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计量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进度,不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内容,在短时间内将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从而不能及时吸收理解所学内容。

(二)“微课”改革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势

基于“微课”的框架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设计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微课”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内容更加宽泛,所授知识并不受到课时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论推演与数学推导。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对传统课堂上无法或是没有时间传授的内容进行讲解,且讲解内容可以更加细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微课”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面授课程的补充,学生既能够在课前对教师即将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程整体思想,做好衔接;又可以在课后积极复习,以解题型和答疑型的“微课”内容为辅导,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计量经济学的“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对于不同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需要观看的“微课”内容。例如,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的“微课”;而基础薄弱、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统计学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先通过学习前置课程弥补知识缺陷,而后再进行正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相对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微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持续性注意力。“微课”将授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某一突出知识点或难题进行系统、细致地讲解,学习者能够集中听讲,亩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不会感觉到课程冗长,信息接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微课”视频能够反复多次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不用担心错过的课程无法弥补,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自学,且学习内容一致,具有连贯性。

最后,“微课”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地展现学习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习惯。“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这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全部展现到视频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可汗学院所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画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黑板,没有教室和教师,只能听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简练列出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当前课程内容有联系的各类信息,例如影像视频、动画片段、音频、图片、文本等,均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范畴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适宜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设计。另外,通过对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发现以“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之相对,基于“微课”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课”为基础,开发、扩展、充实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师、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张同斌.高等学校经济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3-104.

第4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应用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Economics Proficiency Training

WANG Jun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Econometrics is a very practical subject; stud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bili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eaching the new colleges. Articl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t forth i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a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 estimates and four test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pplied economics students' profici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计量经济学依据理论和观测到的事实,运用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实际经济规律。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把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使之成为在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门硬科学。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本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研究由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无不显示出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密切联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指在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模拟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科学地设定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活动做个别的或特殊的观察,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具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熟悉具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相互关系和决策依据。其次,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经济理论,概括出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第三,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概括出经济现象的总体回归模型。在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把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视为一个事先确定的问题,认为模型设定应依据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众所周知。其实这完全违背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宗旨。计量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模拟,现实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经济理论只是概括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而不能揭示其特殊性。例如,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同样研究某个区域经济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全国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进行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需要注意其实践性。在实践中观察经济活动,不但是科学设定计量模型的要求,也是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的基础,还是进行模型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基础。

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加经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察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洛阳商报社联合开展了洛阳商圈指数的调查和,该项活动由我院组织百余名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在全市的6个主要零售商圈开展每月2次的现场商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商圈内顾客的流量、构成、收入、消费、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等,还包括商圈内商场和店铺的规模、经营种类、经营状况、租金水平、经营评价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商圈的交通状况等。通过商业调查,把学生从一个理想的理论世界带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购物消费看成一次次的经济活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商业调查使学生了解到了市场上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交易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多变形、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为经济研究和分析培养了直观的感觉,为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在样本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模型中参数的求解需要使用研究经济总体的全面调查数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调查的总体数据,通过对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用于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样本数据不但关系到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应用结果。此外,样本数据的类型还关系到设定的计量模型的类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含有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被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离散选择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是选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还是非对数模型,还需要通过对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后作出选择。

一般认为,数据收集和整理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交由统计学课程教学来完成。这一观点前提是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需的全部经济统计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在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推断统计,之前以描述统计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内容被大幅删减,对统计调查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只作一般讲解,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学生甚至不知道产量是生产的合格有用产品数量,又能如何让他们评价产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量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呢?即使统计学课程把系统完整的内容教给学生,也不能指望统计学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数据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因此,数据问题不是统计学的任务,而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必要的加工处理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专门的训练。否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掉入“数据陷阱”,被已有的数据所左右,脱离开所研究的实际经济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借助于商业调查项目让学生承担样本数据的调查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独立完成现场观察客流量、采访顾客和访问商铺等具体收集商业数据的工作。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对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缺失数据进行有根据的补充和合理推算,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系统存储,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得到的系列数据进行比较,编制商圈指数。通过商业数据的调查和整理等统计工作,使学生对样本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看到统计数据后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样本单位选择的随机性、客流量的观察误差、访问调查中问题表达是否准确易懂、顾客和经营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一些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因素等等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数据的因素也正是计量经济模型必须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在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经济研究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得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会隐藏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3 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设定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需要用合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求得样本回归模型。然而样本回归模型能否代表总体回归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计量模型最终的应用前提是它必须经过经济理论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统计学检验方法,不同研究问题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检验方法,解决不同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偏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因此,计量经济学被称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正确选择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是学好和用好计量模型的关键。然而,正是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数据的复杂性,造就了计量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博大精深,计量经济学研究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可能涵盖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不可能太多,那么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这一工具。

可用于计量经济分析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Eviews、Stata、SAS、SPSS等。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Eviews软件并辅以Excel软件。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主要是基于它具有全面的普及性,易得性强,学生操作基础好,用它处理数据方便快捷,而且能够直接与Eview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对计量软件的应用我们安排了课内验证性实验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两部分的内容。验证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案例分析相对照,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建立Eviews文件,如何正确使用Eviews命令完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Eviews软件操作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无论哪一部分的实验,都要求从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严格Eviews的软件操作,杜绝不加思考随意选用Eviews操作命令。例如,在对回归参数作F检验和t检验时,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是大样本数据;如果用小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t检验要求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Eviews的JB检验),否则检验用统计量可能不服从F分布或不服从t分布,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将不再有效,检验将毫无意义。又如,如果模型的等式右边存在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不符合古典假定,应当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对各种估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估计式虽然复杂难记,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一一化解。这时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对输出结果的准确解读。对Eviews软件的估计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样本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用经济理论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对Eviews软件进行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统计检验要求能够准确写出检验用的模型、检验用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检验用的统计量以及进行决策的基本准则。对检验的输出结果强调能熟练地掌握p值的阅读识别和p值的决策准则(即如果p值小于检验用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的使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强调把检验用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进行检验决策(即临界值决策法),而忽视了在用计算机软件估计和检验模型时最简单易行的p值决策法的使用。其实,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决策中,临界值法、p值法和区间估计法所得出的检验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用Excel软件进行经典回归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4 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是在对正确设定的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和检验之后,对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等工作。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用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比较静力学分析等定量考察,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经济预测,要求研究者综合利用各种经济原理,深刻洞察经济现实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把握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正确判定模型外生变量的数量,代入经济模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量。进行政策评价,要求研究者对经济系统中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评价各种决策方案。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要求研究者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形成条件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用计量模型模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关系能把握其核心,所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整,模型估计和检验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如果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就验证了既有理论;如果与理论不符,就可以修正既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由于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全面掌握计量模型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工作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基本的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应用抓起,培养学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综合应用意识。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训专用周来完成的。在实训专用周内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以消费经济问题为专题的计量经济研究,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消费的基本经济理论,收集特定区域的居民消费的相关变量样本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研究用已有经济理论模拟该区域居民消费行为的适用性,对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作为一项综合研究,实训过程并非简单的教材案例复制过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展综合。例如,学生对河南省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但建立河南省全体居民的消费模型,还要建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和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而比较3种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而对于洛阳市消费模型的研究,学生利用商圈调查数据建立不同商圈顾客的消费模型,通过不同商圈模型的结构分析、预测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调查中对各个商圈的区位特征、经营定位、业态布局、服务水平等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商圈经营的管理建议。

计量模型的应用是以模型的正确设定、估计和检验为前提的。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讲授的内容都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安排的。例如,简单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章只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它们都假设随机扰动项完全符合古典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各章只假设存在一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设定的经济模型在估计中各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定模型进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多重线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设定误差检验等各种可能的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模型设定的适用性,进而调整和优化计量经济模型,以保证最终所应用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性质。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在它的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基本环节,都强调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让学生参加教师实践性科学研究项目,使他们实际参与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收集和整理经济统计数据,思考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系统掌握各种计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应用条件和要领的前提下,把握好计量经济软件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从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过程,在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同三,王丽.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J].科技促进发展,2010(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 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第5篇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etric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ositive and important effect of case analysis on econometric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econometrics in the aspects of content, the way, support resources and scores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basic theory and model of the econometrics must be conducted delicately and carefully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appropriate cases must be selected to guarantee the effect of the case analysis.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the guarantee of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econometrics.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财经类本科院校

Key words: econometrics;case analysis;finance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66-03

0引言

作为定量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重要工具,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宏观、微观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这也确立了其在“经济科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在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中广泛开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成果,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计量经济学是集理论、实践与应用为一体的经济学类课程,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基本计量理论、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开始敢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计量模型使用的比例逐年提高,所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逐年丰富,毕业论文水平在逐年提升。

计量经济学课程被列为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科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注重数理推导,经济学分析和解释较少;先修课程(主要是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线性代数)不足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内容理解不足,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时和教师资源有限。这几方面导致了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以基础理论讲授为主,强调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整,而较少涉及到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现和具体应用。即使目前我们已经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经济学问题的数量分析,但是设计的实验通常较基础和简单,距离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较长的差距。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该从人才培养出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新进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在理论讲授精细化、精致化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环节。

自20世纪初期产生以来,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人才教育与培养,绩效颇丰。案例教学进入中国后,也成为了MBA、EMBA等各类人才培养必用的教学手段。来自真实商业管理环境和事件案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独立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达到培养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做“演员”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虽已或多或少的辅以案例教学,但是并未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现有案例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开展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 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 有助于教学相长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 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资源有限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 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 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 教师素养的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3.3 案例选取是否恰当计量经济学案例的选取需要各专业背景的教师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首先,案例的选取要能够体现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案例探索的过程中深化其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案例的选取应该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如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选用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模型,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设计资本市场相关模型,为保险学专业设计社会保费收入问题模型等。在熟悉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使学生体味到研究中运用数量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

[3]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2(3).

第6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3]王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101-103.

[4]盖耕宇.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68-68.

[5]阳玉香,谭忠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6]武以敏.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05):103-104.

第7篇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高校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8篇

作者:姜学勤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计量经济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基于经济理论选取变量,通过数学建立模型,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经济实践中的样本数据,来研究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sh1926年提出,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0年成立)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50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大扩张,已在经济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八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极大地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经济研究的实证性研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笔者近十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1.基本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影响普通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性别、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掌握的程度、课件的质量、教师课堂板书以及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协调。其中先修课程掌握程度和课件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大,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别和教师课堂板书影响效果次之,而板书与课件协调和学生性别的影响效果最小。受其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理科男生计量经济学的平均考试成绩最高。

2.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①注重对先修课程的复习,尤其是计量经济学中涉及较多的有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计量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讲完后,适当增加2~4学时的时间,来重点复习微积分、行列式、向量运算、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中心极限定理、常用的几种重要的分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会为以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打下基础。②不断完善课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设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课件只是起到一个条理和思路的作用,不能完全依赖课件。要认真设计板书,来减缓上课节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要注意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协调。③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数学基础,侧重于模型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对于文科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同时要分析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学等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讲解计量经济学在经济中的应用,将理论方法与应用融为一体,将计量经济学讲成一门经济学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文理科学生、男女生、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以及专升本的等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p#分页标题#e#

第9篇

关键词: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6.034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李磊.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1).

第10篇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简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 Frish(弗里希)模仿生物计量学(Biometric)第一个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概念。1930年12月29日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成立和1933年学术刊物Econometrics的创办,正式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现在,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 Klein(克莱因)所指出的:“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为权威的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 Samuelson(萨缪尔森)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通过这门课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

(一)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统计,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至2008年,一共有62位经济学家获得此荣誉,直接对计量经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达10余人。当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院在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的能力。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学的广泛应用,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工具描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对学生的数量分析方法不够重视,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为例,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无非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提不出什么创新的思想和成果,轻视定量分析。

(二)对计量软件学习不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能熟练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预测,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相关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如果用手工去推导和证明,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非常复杂。如多元线性回归中,运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参数,很难解出各参数具体的表达式。使用计量软件则可大大减少复杂的计算过程,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软件,输入程序或点击就能力建立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的计量软件种类不必多,一种就足够,比如EVIEWS,这是一个专业的计量统计软件,操作非常方便,不需要编辑复杂的程序,只需点击按钮就能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预测,比较适宜于本科生。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偏少。

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被并列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然而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却少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仅为32学时(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48学时)。在这短短的32课时内,即使只是向学生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另外辟出时间供学生上机实习软件操作了。

(四)基础课程知识缺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学生必须学习宏微观经济学、数学(主要是线性代数)、统计学和电脑技术等课程。实际上,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有近60%左右的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上大学之前的数学基础较弱,对数学学习有厌烦心理。虽然进入高校后学习了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好。特别是统计学中关于现价与不变价的转换,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以及定基指数之间的变换,很多同学没有掌握好。由于缺乏这些课程知识,学习计量经济学失去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是偏重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二是偏重实际应用,忽略对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既强调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只有理论课时,没有实验或实践课时。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只是一门理论课程,与实践几乎没有关系,从而在思想上轻视实验教学;其次,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老师讲授的理论,一旦自己通过建立模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通过增加合理的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能发现问题和加深对理论理解,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用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要远远低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如,不少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技术分析工具,没有意识到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人不清楚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材涉及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侧重于数学证明和推导,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或统计学。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说明,那些对数学厌烦的学生也会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以适应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

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电脑技术和统计学的相结合的综合学科,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和经验,数学和电脑技术是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数据的调查、整理、汇总和分析及其变量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计量经济学学会的创始人Fisher(1993)在《计量经济学》期刊的创刊号中指出:“计量经济学学会的目标是促进各界实现对经济问题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实证与定量研究的统一,促使计量经济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使用严谨的思考方式从事研究,……只有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个要素互相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威力,才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在对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SAS、STATA等的结果分析中,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和检验,判断所建立的计量模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

(二)注重EDP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是指利用“探究―讨论―实践”三环节有机组织教学的一套教学模式,其教育理念为着眼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和过程的互动性,老师适时转化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授课者转变为引导者和问题咨询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EDP教学模式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教学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反馈,形成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适当增加课程时间。

由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应适当地增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时间,可以将现在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3∶1,即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这样既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又能进行实验操作。

(四)加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

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而作为基础知识的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往往都是在大一、大二开设。由于时间上的间断,很多学生早就忘记了这些理论知识。而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应加强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首先,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地对基础课程进行复习,对基本的理论和原理有所了解。其次,老师在上课期间,应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做系统复习。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基本薄弱的特点,加强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复习,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第三,应选择优秀责任心强的教师来讲授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个有效的中介环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案例,如上学期某班级某门课程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CPI上涨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等等。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典型案例进行上机操作,触类旁通,掌握计量经济模型建立和预测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习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加强实验课教学,建立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制度,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与计量软件紧密结合。

计量经济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实验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知识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又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反过来有利于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衔接理论和实验,在时间安排上,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教学实验,每章结束后要安排一次上机实验课。首先,由老师结合实际案例运用计量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对环节、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解释。其次,老师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或实验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等。通过建立撰写实验报告制度,老师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2]孙文杰.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46-47.

[3]董美双.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27-129.

[4]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5-18.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苏方林.浅析西部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验过程中的若干典型问题――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0,(30):77,79.

[7]高春玲.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咨询,2010,(1):32-33.

[8]石仁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165-166.

[9]冉丛波.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05.

[10]孙建.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35-136.

[11]曾海舰.经管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统计与咨询,2010,(4):24-25.

[12]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148-150.

[13]宋圣学.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9):90,92.

[14]魏下海.关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15.

[15]梁云芳.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58,60.

[16]黄建锋.本科《计量经济学》:浅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J].科技经济市场,2007,(10):139-140.

[17]张兵.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25.

[18]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2):76-77.

[19]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20-22.

[20]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第11篇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第12篇

《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某大学J学院为例,结合多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从“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两个方面分析了J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衔接,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多维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能力提升

一引言

随着理论研究的繁荣,数据资料的齐备,计算工具的创新等因素的推动,计量经济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日臻丰富完善的新兴交叉科学。1998年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各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明确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类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具有交叉性、前沿性以及实证性等特点[1],一直是贵州某大学经济类的核心课程,学校及学院层面对该课程的教改问题十分重视,但与国内知名高校经济类学科比较,该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学生多维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贵州某大学J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际,剖析了制约该课程发展的梗塞因素,以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脱节

学生之所以感到计量经济学难学,关键在于该课程要求预先储备的知识太多。而且这些前期知识涵盖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具有明显的多维特征。具体而言,这些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如果这些预备知识的某一部分缺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的过程中直接失去兴趣甚至信心。另一方面,该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衔接脱节或者缺失的情况。比如说部分专业存在着先导课程缺失,如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还有部分专业的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一学期,颠倒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起不到先导的作用。实际上,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高级阶段的课程,都是按照先低层次后高层次,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不同阶段课程的合理衔接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忽略了这个衔接直接带来先天不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二)缺乏明确目标,逻辑梳理不够

当前,困扰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仅仅是为了考试,显然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标缺乏正确认识。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没有理解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那么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学习兴趣不浓,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数量化是计量经济学区别于其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特征。而计量经济学正是这种数量化形态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支柱[2]。其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十分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应用等内容,而计量经济学都具备这些特征。此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分布缺乏逻辑上的认知,比如说什么是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等假设条件与一元线性回归,到多元线性回归,到联立方程模型等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系统化的梳理,知识点之间碎片化严重。

(三)学时设置偏少,重点把握不当

当前,高校课时的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J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由之前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加之扣减掉法定节假日,校内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占用的情况,实际平均课时不足44学时。课时的减少对任课教师而言直接形成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时间减少但教学内容却无法减少,还是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最终的结果是上课速度加快,许多需要精讲的内容只能讲个大概,同时也压缩了上机实践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由于任课教师数量偏多,J学院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数量为4人,不同教师对计量经济学的重点内容缺乏统一认识,比如说有的老师重理论教学轻上机实践,有的老师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内涵,还有的老师重传统教学轻案例教学等,对该门课程的讲授重点把握不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整体认知。

(四)缺乏长远规划,团队建设缺失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相关课程,计量经济学集理论学习、上机操作与问题解决于一体,是一门涉及到诸多内容的复杂交叉学科[3]。长期以来,由于J学院缺乏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等相关专业教师的队伍支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缺少学科发展的引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教学团队,更缺乏该学科以及课程发展的长远规划,很难理清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使从时间安排上确定了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也难从具体的内容安排上确定讲授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课程群建设的缺失,忽略了计量经济学的多维特征,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仅局限在强调单门课程质量,没有突破课程边界,没有创新课程组织方式,消除具有逻辑关系的课程之间的时间错位,内容脱节,信息不对称等制度上的缺陷。

三多维能力目标下优化计量经济学教改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培养方案,课程衔接流畅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目标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科发展的培养方案是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4]。当前,J学院应该以新一轮教学培养方案制定为契机,全面理清计量经济学先导课程,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量统计、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授课时间。具体而言,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计量经济学与先导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考虑先导课程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需要邀请包括教师,学生,教务科等在内的组织和个人参加制定培养方案的座谈会,结合课程特点,瞄准学生需求,从而理顺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相关课程衔接。

(二)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内容碎片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明确可以帮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这样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针对该门课程正确的学习观。实际上,按照课堂教学和上机时间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目标,同时强调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的问题导向。通过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讨论多维能力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即对计量经济模型讲解的广度,深度,发展方向进行定位,避免因授课教师风格不同,偏好不同等原因导致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同时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有序,合理,高效的运行。

(三)延长教学时长,把握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计量经济学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如学生不愿意或者很难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对授课教师的依赖性强,上机实践报告内容多,提炼问题的难度系数大,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要长于其他传统课程的教学,最好能恢复到72学时。此外,还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包括QQ群,微信,以及专题网站在内等在线手段,通过课外时间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录制教学过程的视频资料,尝试翻转课堂在计量经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按照课程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四)加强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课程,计量经济学具有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竞争优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满足差异化培养目标等重要作用。当前,以教学团队以及课程群方式为新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J学院应该顺应这种趋势,通过建设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打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壁垒,信息壁垒以及知识壁垒,一改过去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以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打破课程之间的边界,理顺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逻辑关系,有助于借助团队模式实现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推导、上机操作、模型创新、问题解决、论文撰写5个方面能力[5]。通过教学团队以及课程群的综合建设,打破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客观上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际上,提升计量经济教学质量是涉及到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如何学习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但还涉及到教材建设,软件操作以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今后在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作者:汪磊 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聂红隆,沈又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4):119-124.

[2]朱成全,刘丽艳.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J].经济学家,2013,(4):5-12.

[3]尹向飞.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