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29 20:2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央党校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第1篇

按照学校2009年度考核工作要求,根据函授处的岗位职责和全年工作目标,对照年度考核标准,现就2009年度个人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履行职责和函授处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总结回顾如下:2009年,是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停止招生,强化教学管理,实现平稳过渡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校党委和上级函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处室和县区辅导站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关于函授教育收尾工作一系列会议精神,坚持“从严办学,注重质量”的办学方针,全处人员团结一致,克服函授收尾阶段管理工作的困难和压力,为全市党校函授教育平稳过渡、圆满收尾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贯彻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2009年1月15日,省委党校召开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从2009年起停止函授招生,实现函授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函授教育下一步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维护党校形象和办学声誉,把在校学员顺利送出校门。为党校函授教育划上圆满句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我们统一思想,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3月11日召开各县(市)、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函授科长参加的全市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徐州函授教育工作实际,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并提出严格要求。

2.对县(市)、区(学区)辅导站进行督导检查。为了全面深入贯彻省市函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函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根据省函院的工作要点和分院工作计划,我们从4月8日到5月17日,对全市党校函授教育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检查,按照县(市)、区辅导站的教学计划,深入班级听课,召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并听取各县(市)党校负责人对省、市函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汇报。

3.召开直属学区班主任座谈会。3月26日,直属学区召开班主任座谈会,就如何抓好班级管理、学员管理,提高到课率、抓好考风考纪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会上,各班班主任对搞好班级管理,提高学员到课率,抓好考风考纪提出很好意见和建议。会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印发了《学员管理规定》发给每个学员。

4.为保持良好的考风考纪,为规范考务管理。6月底,召开分管函授工作副校长和函授科长参加的全市党校函授督导工作暨考务管理工作会议,会上,总结通报了4到5月在县(市)区督导检查情况和贯彻落实全省党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情况,对参会人员就考务管理相关规定、考务工作规程、各项制度进行一次系统培训。重新修改、印发了考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并对09年考务工作和考风考纪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通过大量工作和艰苦努力,教学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节,考风考纪有了明显好转。

二、全年完成任务情况

1.全年共组织各类大小考试12次(期末考试7次,期末补考5次),特别是函授教育收尾阶段的考试,严格按照总院和江苏分院的规程和要求,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考风考纪,较好地完成了考试任务。

2.函授各班次共开设88门课程(其中研究生11门),安排任课老师面授和辅导共2156课时(其中研究生376课时)。接收并组织收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11门课程,93场次(337课时)(其中研究生6门,58场次,232课时)。组织教师出卷57套,制作和印制试卷3030份。组织安排阅卷7次,3106份。组织安排06下大专、07上大专、08上、下专转本7个班次毕业作业660人;组织07上、07下省本和07级中函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答辩725人,全年上报优秀毕业论文3篇(下半年还未进入审批阶段)。发放教材45个班次,共29265册(上半年15955册,下半年13310册)。举行直属2006级大专、06级中函、省函本科班的毕业典礼,全市送走毕业学员1321人;

3.全年(分上半年、下半年)集中办理全分院在校生登记注册5643人,办理退学、复学、补课128人次。分期分批办理大专、本科13个班次1332人的各项毕业手续。

4.党校函授2009年停止招生,为满足部分党校函授大专毕业生上本科的愿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省函院争取,招收08级上专转本插班生172人,为学校拓展创收资金近50万元。

5.在函授停止招生,工作重心转移的情况下,全年完成函授办学创收资金1886043.75元(以财务处到帐资金为准,不含报名费和补考费收入)。

一年来,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函院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学习干部教育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工作能力。处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函授处全体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上进的良好风气,为完成全市转型期的函授教育工作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工作上力求严谨细致,作为处室负责人,作风关系到整个处室的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总是亲自动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出现任何失误和差错,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周围的同志,逐步树立勤奋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搞好函授教学管理工作,完成全年函授办学创收任务,我和全处人员放弃了大部分的假日休息时间,坚持跟班教学,跟班管理。外出招生,联合办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党校函授停止招生的情况下。保证了函授办学创收任务的超额完成。

三、2010年工作打算

1.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关于函授教育收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从严办学,注重质量”的办学方针,为圆满完成函授收尾工作继续努力。

2.除继续与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办学外,继续拓展与高校联合办学空间。

主要措施如下:

1.加大广告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文件交换站和散分招生宣传信息等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2.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利用在籍或往届党校学员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关系到县(市)、区机关、学校、社区联系,现场招生。

3.及时搜集和捕捉生源及招生的相关信息,拓宽办学渠道。

第2篇

你们好!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公司的竞聘,我很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给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本人xxx,1968年出生,1985年参加工作,1993年调入机关,1996年调入办公室工作,2001年调入办公室总务,1999年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系毕业,大专学历。我要竞聘的岗位是公司办公室总务三级职员。司办总务主要负责公司机关的低值易耗品、备品、办公用品的管理及公司各单位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建帐、调配管理工作。办公室总务是公司后勤工作的窗口,总务职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业务水平,为公司各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我自2001年调入办公室总务工作以来,在公司领导关心和司办主任的带领下,我较好的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负责做好机关办公用品的采购工作

机关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按公司领导的审批购置计划。对于大宗物品的采购,按领导批示,偕同机关纪委、使用部门、三家一起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公开招标,择优进货。一般办公用品根据各部门工作需要按计划采购,做到货比三家,尽可能的采购到物美价廉的物品,保证机关各部门的正常工作。

二、立足岗位奉献,努力为公司广大职工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性是总务工作的基本特点。我本着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宗旨,积极地配合支持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为机关各部门和公司广大员工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三、苦钻研业务,做到:勤记、勤清、勤快

从事总务工作以来,我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中总结了三个勤,即:勤记、勤清、勤快。勤记就是每天记录领导和各部门交办的各项事物,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及时办理。勤清就是对工作中发生的帐目及时清理,做好办公用品的验收、上帐等工作,定期和财务核帐。勤快就是针对总务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繁多,勤快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保证。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总务工作的汇报,这次参加竞聘办公室总务岗位,我个人认为我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1、有一定的总务工作经验。通过五年的办公室总务工作,我不断摸索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2、有颗敬岗爱业的心。我的工作目标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五公司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我只想做得更好。

3、热心、细心和耐心。热心服务于广大员工,细心对待每项工作,遇到头绪烦多的事物能耐心处理,始终如一的以热心、细心和耐心得到大家的好评。

第3篇

目前身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

创业前身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讲师

教龄:7年

马云:逆势而为的勇气

《福布斯》的封面文章曾这样介绍他:凸出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而笑,拥有一副五英尺高,一百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不用多想,这个人是马云。

众所周知,在进入互联网之前,马云的身份是一名英语教师。1988年,24岁的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担任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1995年,马云给浙江省的一个企业做翻译,到了美国,发现互联网的妙处。之后,马云一头扎进了互联网。从需求中看到了创业的可能性,逆势而为,这也许是马云成功的一个因素。

如今,阿里巴巴集团涉足电子商务、金融、物流、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娱乐,按照市值计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这是一家体量庞大的公司。

而今,对被称为万众瞩目的“神创业者”马云来说,依然很珍惜那几年高校任教生涯。提起当时在大学教书的日子,他还十分怀念。2004年,马云回到母校杭州师范学院演讲时,他对台下的学生讲:“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可是我创建阿里巴巴却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经验教给学生。在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东西,我爱教书。但是我想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20年以后,我马云是否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学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践,不论我创业成功与否,将来我再回到讲台的时候,至少我会比大学里其他老师多了一些经验。”

俞敏洪:快乐的“教书匠”

目前身份: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北京大学教师

教龄:6年

他究竟是一个不错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他一定会说,他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为了谋生,俞敏洪走出北大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

一介书生,就此迈进江湖。

俞敏洪用一张张电线杆广告贴出了新东方。教师出身的俞敏洪下海后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只靠三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一是价格战,二是推出核心产品,三是情感营销。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对事业的热爱是俞敏洪成功的重要因素。俞敏洪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做过老师有关:“老师做企业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确实,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充分利用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心理,而获得别人的信任。俞敏洪现在也经常说:“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老师。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老师。真正让我选身份的话,我想企业家的身份仍是放在第二位的。”

刘永好:把握时代的节拍

目前身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

干部学校讲师

教龄:4年

生于1951年9月的刘永好,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刘永好在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了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变化,那时他问自己说:“我该做点什么?”1982年,刘永好放弃了每日与粉笔、黑板打交道的教师职业,跟着几个哥哥一起创业。到农村创业――养鹌鹑。

从自家阳台养鹌鹑,到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值钱家当凑足1000元创办良种场,再发展到“希望”养殖场,刘永好与兄弟携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创造积累了千万元财富。1992年,经国家工商局批准,我国第一个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成立。

刘永好这样解释当年的动机:“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时不敢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

1989年与“正大”的一场血战,刘永好开始惊动商界,这次争斗为他赢得了中国饲料大王的头衔。

“因为赶上了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节拍,所以我成功了。”人的一生通常只有几十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喜欢生活得轻松一点,有的人把奋斗本身就当成一种快乐,而创业者就需要有这种精神。

刘积仁:教授走商途

目前身份:东软集团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东北大学教授

教龄:不详

1987年,刘积仁获得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并在1988年成为东北大学的教授,因此员工们也亲切地称呼他刘老师。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刚从国外回来的刘积仁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是经费一穷二白的现实令人绝望。这样的现状迫使刘积仁试图自己成立一家有长远理想的公司――东软集团,刘积仁把自己的技术转移给这家公司,然后慢慢做起来。

如今,东软集团市值大概在150亿左右,东北大学在其中至少拥有30亿资产。大学投资一个企业能够拿到这么多资产是相当罕见的一件事情。

刘积仁认为,创业成功是因为有了自我,失败是因为拷贝别人。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梦想,不可能有现实。如果你的梦想没有每一天的行动,就变成了空想。要把构造企业的生命延续当做乐趣,把赚钱当做附属品。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如果这件事你断定不可能成功,你不要去追求他,你就追求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

王树彤:认定就是“它”

目前身份:敦煌网CEO

创业前身份:清华大学软件开发和研究

中心教师

教龄:不详

王树彤曾是清华大学软件开发和研究中心的教师。在清华大学的教师工作比较轻松,可以看看报、喝喝茶。但王树彤觉得“好像有点浪费时间”。1993年,王树彤偶然看到报纸上招聘广告,其中便有微软。当时的微软在中国并不出名,王树彤是抱着“尝试新事物”的心态去应聘的。

在微软任市场服务部经理和事业发展部经理时,王树彤是微软最年轻的中国区高管;在思科-T任市场营销部经理时,作为高管中惟一的女性,她管理着“思科亚洲最佳团队”;在卓越网当CEO时,她领导卓越网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音像店。2004年,她创立了电子商务网站敦煌网,6年后,交易额达到20亿元。

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能够追随自己心底的那个热情去做自己所要做的一些选择,这是王树彤多年来最大的感受。她说:“到今天我真的还是觉得很为我当年做的这些选择而骄傲。”

段永基:智慧论“道”

目前身份:四通集团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北京176中学老师

教龄:8年

有“中关村村长”之称的段永基一直以老谋深算的形象在中关村呼风唤雨。1965-1970年段永基在清华大学学习,1970-1978年在北京176中学任教。直到1978年的春风吹进校园,段永基才被这股暖风“刮”出了校园。

段永基有两个具分量的头衔,一个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四通集团董事长,另一个是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在他身上,你能感觉到的最闪光的两个字便是:智慧。段永基在中关村不断提出新概念而且亲历实现之,成为别人的榜样。在中关村驰骋多年,段永基透露自己商战“三大法宝”只有三个字:情、理、法。

段永基成功的秘诀,也许就在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一个创新者一定不能急躁,一定不可以急功近利,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还有就是不为一时的失败感到失落,感到挫折,不再努力,也不为外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所诱惑,而专心致志的研究工作。

孙为民:低调的棱角

目前身份:苏宁电器总裁

创业前身份:南京理工大学老师

教龄:10年

孙为民可以算是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学心理学的。198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之后,孙为民到南京理工大学任教,当了10年的大学老师。

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孙为民和空调业结缘,进入苏宁,自此开始了在苏宁的征战岁月。直到今天,查阅孙为民的公开信息,关于他的个人经历仍旧只有寥寥数语以概括。“我的个人经历其实很平淡。”孙为民说,很顺利地参加了“”结束后恢复的高考,从毕业到进入南京理工大学任教,再到进入苏宁电器,经历一直顺风顺水。“还真没什么好讲的。”

因为财富光环,孙为民被外界当做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标杆,但是即使在私下场合,孙为民面对媒体也始终恪守“避谈自己”的低调原则。他说:“企业家就是发动机,带动企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应该有野心,有抱负,但拒绝个人英雄主义。”他亦曾说过:“低调不一定表示没有棱角,低调更不一定代表没有野心。”

夏华:坚持是致胜的法宝

目前身份:依文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中国政法大学老师

教龄:不详

如今已成为引领中国时尚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夏华,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后曾留校任教。在决意辞职的前一年,夏华带着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到南方做关于法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市场经济大潮的澎湃景象令夏华心向往之,回到学校她就写下了辞职信。

1994年,辞职后的夏华创新性地在国内推出格子面料和色彩亮丽的花色西装,在当时“黑白灰三色”的西装世界里成功立足,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同年,夏华创办依文集团。100万品牌会员、12万要客部VIP――这是过去20年,依文积累的最大一笔财富。夏华成就了今天的男装帝国。

是什么让夏华放弃大学老师这一“金饭碗”,选择创业?夏华打造世界级品牌的黄金秘诀有哪些呢?夏华用20年的时间告诉人们:坚持是成功的秘诀。游戏智慧、成全智慧和交换智慧是成功的三种智慧。曾经作为创业者的夏华,用外行人的心态创新。在夏华看来,迈入任何领域,都需要研究。成就商业帝国,更需要保持激情、增长智慧。这些素质,会陪伴企业家一生。

夏华觉得,一直坚持干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性。正是夏华的勇敢和坚持,让她创办了依文,并且创立了公司的第一个男装品牌――“依文”。2001年,公司又创建了时尚先锋品牌诺丁山(NOTTING HILL);2002年创办了高级定制品牌凯文凯利(Kevin Kelly);2008年创办了快时尚品牌杰奎普瑞(JP);2011年创办了依文中国(EVE de CINA)。如今,依文集团在全国已经打造了五百多家店铺。

冯仑: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目前身份:万通控股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中央党校老师

教龄:不详

1978年,冯仑考上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又考上中央党校硕士。毕业后,冯仑留校做了一段时间老师,后来去了和体改委,最后到海南成立了海南省体改所(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身)。再后来,冯仑的仕途之路被腰斩,他再也无法退回到体制之内,开始沦落江湖,落草为民。

1991年6月,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等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前身),后来又加入了潘石屹。如今,当年的“万通六君子”,只有冯仑一直留在万通。在业务探索上,冯仑一直寻找自己的路,也因此屡屡创新。从“美国模式”到“嘉德模式”,从纽约世贸中心到台北2011大厦,从批发市场到立体城市,冯仑和他的万通一直都挺忙乎。

第4篇

文章标题:处级领导干部竞职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王xx,现任主任科员,根据局里的统一布置,参加此次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我的简历和工作情况

我是1962年8月出生,1979年2月入党,1979年1月提升为干部;大学文化程度,1997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我是1989年9月由部队转业,1997年3月任主任科员。

我在科技处具体分管统计、技术改造、外事、防伪办、防伪协会、基建财务及内勤等项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经过11年的工作实践,使我熟悉和了解了上述工作的法规政策及各项要求,掌握了相应的业务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做出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一是在统计工作方面:根据我省技术监督统计工作的具体实际,我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和统计手段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使我省统计工作一直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连续多年受到国家局的表彰,多次受到省市统计局的奖励。为逐步达到全省统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技术监督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为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服务作用,我积极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统计分析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国家局《技术监督统计分析与研究》一书中发表了6篇,在《统计工作年鉴》和《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技术监督信息资料。同时,自1990年起,每年都编印了《技术监督统计资料汇编》,为各级领导决策和宣传我省技术监督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局领导对统计工作十分重视,局长亲自撰写的文章,被国家局收录在1998年《技术监督统计分析与研究》一书中。为使我省统计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我认真组织学习培训,积极进行规划协调,1997年率先在全国技术监督系统实现了统计数据微机汇总,受到了国家局的好评。

二是在技术改造工作方面:我注重掌握政策要求,广泛争取协调,充分发挥各级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全省技术改造的能力。自1996年接手此项工作以来,共为我局在国家局和省经委立项57项,争取资金807万余元。为提高我局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性和立项的成功性。我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搞好项目的立项审核,注意项目的跟踪问效,使我局所报项目成为填补我省在计量、质量、纤检等方面空白的项目,并达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在外事工作方面:随着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我局对外交往逐渐增加,特别是接待外宾和办理组团、随团出访的任务越来越多。对此,我认真学习有关政策,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提供热情周到服务。近年来,凡我经手的外事活动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凡我办理的申请出国手续成功率达100,达到了领导满意,有关部门满意,外宾及出国人员满意。

四是在防伪工作方面:我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制订的《防伪管理办法》得到了省法制局的认可,并将下发执行;与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制发了《乡镇企业产品质量保真》文件,为乡镇企业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保障;我们还对电话电码防伪、计算机查询防伪、激光全息防伪、油墨防伪、温变防伪等技术进行了宣传推广;每年,都组织防伪企业参加省局开展的“315”活动,扩大了知名度。

五是在基建工作方面:为了保证基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集资购房经费的效益,根据局里的安排,我接受了基建财务出纳的工作,对此,我严格把关,精打细算,做了大量的财务工作,确保了筹集资金的合理使用,使基建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好评。

六是在其他工作方面:我能自觉服从领导安排,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与全处同志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在会议筹备、学习培训班组织及各项业务活动的安排上,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在参加国家局组织的各项会议、到外省市参观学习和到我省各地市县进行调查研究等活动中,都有较好表现,树立了一个国家公务员的良好形象。曾多次被局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参加竞争的认识及理由

这次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是我局组织的第一次较大活动,它体现了党的干部制度和用人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我完全拥护和赞成,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这项活动。我认为参加竞争上岗,不是争位子、争待遇,而是在争担子、争责任。为此,我参加竞争的理由是:

1.我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有着22年的党龄,党性观念和法制观念比较强。能自觉接受上级的领导,对自己要求严格。

2.25年的工作经历,22年的干部生涯,11年的业务工作,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和掌握了相关的业务知识,具备了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工作大胆泼辣 ,实事求是,敢于开拓,善于总结,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4.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树立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思想观念,经受过各项艰苦工作的考验。

5.能摆正位置,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具有甘当配角、做好助手的意识,善于团结周围的同志一道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主要有三点: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是摆正位置,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第5篇

怎一个“虔”字了得

--记昌乐县老艺术家、县老年大学教师徐竟成

采访徐竟成老师的过程中,记者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细细总结来,大概就是老先生对艺术的那份虔诚、认真、纯洁的态度。似乎又觉得这么下了结论诠释得不够,徐老是一位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一位典型的老学究。

学会吹毛求疵

今年七十五岁的徐竟成,精神矍铄,思路开阔,是个爱咬文嚼字的人。家里订阅着各种各样的报刊、文摘,每到一期,他都认真阅读。每每遇到有错误的地方,他都用红笔认真地勾勒出来,加以批注。遇到喜欢的、有寓意的文章就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报本上,分门别类,以便日后查阅。徐老的书房里有两个高高的大书橱,高到他每次都要踩着凳子才能拿到上面的书。可是这么多的书,徐老说要看哪一本,几乎随手就能抽出来,根本不用费力气去找。

徐老是《百家讲坛》的热心观众,每一次,他都像大学生听讲座一样,认真地坐下来,拿着纸笔记录。时间长了,他发现许多名家学者在讲课中也经常会读错音、释错义,就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他便有了厚厚的一本《讹误见闻录》。

徐老翻到其中一页,指着说,“这都是我记录的看到过的错别字或读错的字,学会吹毛求疵是增长学问的一个好办法!”

学,然后知不足

徐老有一句座右铭:“一知半解者多自满,谦逊好学者知不足。多自满者难满,知不足者可足。”这就是他的学习态度,并被作为格言由今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名人格言》收录。中央党校在编录《八荣八耻箴言录》时,也来信征求他的格言。

徐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每天都离不开书本。退休之后,他更是如鱼得水般地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当别的退休同志在抱怨生活的清苦与无聊时,他却每天都忙得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揣摩诗词韵律、探讨书画创作、查阅辞典、研读经书,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冬天,女儿为了让徐老过得温暖、舒适,特地把他从家里接了过去。家中的书房不能随身带着,手头只有一枝钢笔和几本书。可对一个忙惯了的人来说,总能找到法子让自己不闲着。三个月的冬天过去后,徐老手上多了一本厚厚的《龙文鞭影手抄本》。记者看着那娟秀有力的七万多个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那么整齐地排列着,不禁对眼前这位老艺术家肃然起敬。那是怎样的一腔执着情怀?

教,然后知惑

1986年,中国书画函大办书画函授班,在昌乐设了函授辅导站。当时,徐老教着一个班,学员包括在职的县长、人大主任等领导干部,和他差不多是同龄人。面对这些党政干部的一片学习热忱,他感到压力很大。他想,既然担负起了这个工作,就不能辜负人家的信任,一定要好好地教,对得起听课的人。于是,他晚上的时间显得更宝贵了,常常是匆匆吃过晚饭就开始学习、备课。由于教材所选的都是书法大家的作品,研究起来格外吃力。徐老却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在研究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作品《书谱》时,常常感慨地想,要不是有这个教学机会,自己还不一定能学习到他的作品呢!学习是融会贯通的,这是他的一大体会。在研究孙过庭《书谱》时,有两个词语让他记忆犹新,那就是--翰逸神飞和心闲手敏。此后不久,寿光市书协主席邀请他参加“东宇杯”迎国庆书法大赛,他提笔稍思,一幅工整漂亮的隶书对联就斐然而出:翰逸神飞通妙有,心闲手敏出玄真。

2007年5月,昌乐县老年大学国画班开学,徐竟成被老年大学特聘为学员授课。徐老师不顾年事已高,精心安排学习系统学习国画基础,他也成为老年大学年龄最大的讲师。

淡泊为怀不尚浮名

徐老有名言曰:“见小利而乱方寸者,必吃大亏”。他的名片背后印有几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商品名分,时有兜售,敝人悭吝,辄惜一毛,故与诸多显赫头衔失之交臂。悔恨莫及,悲苦系之!”

提到这些头衔,徐老淡然地说:“据粗略统计,近年来先后有十多个兜售头衔的信函光临寒舍,我的态度都是有来无回、置之不理。”笔者一看,邀请函都是来自大协会、大书画院,职务分别是高级院士、客座教授、副会长、名誉院长等职务,单看职务确实相当诱人,相当有分量。徐老认真地说:“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水平的提高,一味追求名分有何意义呢?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是靠别人给的职务去评价自己的水平高低。”

正如徐老的“解嘲铭”中所言:“为书作画,虽谓雕虫,善哉此道,趣雅情浓。愉悦身心,陶冶性灵。无欺世之妄想,无取媚之私衷。沽名钓誉自伤元气,凭附增价掩耳盗铃。远功利以止诋诟;轻毁誉以息蚁争。备德可养寿,寡欲乃心清。拥卷以终日,共笔砚以勤耕。情之所至而儒墨挥毫,涂写丹青。自娱自乐,宣泄心声。见败笔而启进益,知愚钝而崇贤能。

读书至乐,艺海无涯。书道多奥妙,绘事最怡情。千人书画千人面,何须趋附又跟风。岂堪削足适履,都因灵府无程。

第6篇

在各国利益分布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保障一国利益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是大国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3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迅速跨越了地域限制。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与世界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经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问题。表现在“发展所需资源和产品所需市场”两头均在外,这使得中国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凸显,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因此维护海外利益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大的同时,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大幅增强。197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2.3%,到200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9.2%,超过世界所有国家。比美国高3.5个百分点,比欧元区高6.3个百分点,比日本高11.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海外安全事件明显上升,海外投资与对外贸易活动等遭遇各种阻力,海上运输安全威胁不断加大。2011年初,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其中利比亚局势最为紧张。中国在利比亚有大量公民,为了维护公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共撤回35860名中国公民。

综上所述,如何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而中国学术界对海外利益进行讨论的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中国在海外的利益受到越来越多挑战的过程慢慢兴起的。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路径

中国海外利益是在中国崛起及自身利益拓展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利益概念是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逻辑起点。中国国家利益的概念在1980年以前的意识形态色彩浓重,学术界鲜有研究成果。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利益研究逐步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重点。随着全球性共同利益增多和国际合作增强,国家利益的相容性进一步得以发展。199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利益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999年-2003年是中国国家利益研究的高峰,学者们主要关注点有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也有国家利益的战略研究和文化层面的探索。

随着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深化,加之现实的发展,使中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国家利益海外部分不断拓展的态势,对中国海外利益问题的关注与研究逐渐增多。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海外利益逐步纳入到学者们的研究视野,2004年、2005年集中出现了一些关于海外利益的论述,对海外利益的概念和中国海外利益的范畴进行了初步界定,但是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国家利益的范围变化不受国土疆域限制,但学术界关于海外利益的论述,缺乏对海外利益各分支领域的深度分析,同时也缺乏对中国海外利益分布现状的描述,以及维护海外利益手段的总结。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深化对中国海外利益的认识,进一步分析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和内涵,对于拓展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资源能源进口、国际制度能力等相关论述中。总体而言,将中国海外利益作为分析核心的文献非常有限,缺乏定量评估,整体战略设计亦极少著述。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文献评述

国内关于海外利益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目前对海外利益的研究大都是以评论文章或学术文章的形式出现。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于海外利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突破国土界限而形成的,是境外的国家利益,区分为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经济利益、海外安全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海外利益不同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利益,而海外利益包括非国家行为体所持有的局部利益,海外利益这一概念的范畴要比国家利益中的海外部分宽广。

在对海外利益以及中国海外利益进行分析时,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

陈志武在《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一文中指出:“我们以往关于英国海外扩张的历史几乎全是从其受害者的角度来讲的……今天中国也面对如何到海外拓展、到海外开发市场以及到海外找资源的问题,面对当年英国和后来美国、日本所面对的同样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世界历史,要从海外贸易、跨国公司的经营的角度来研究理解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那样做,这样才可能更有建设性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霸权主义为人诟病的新形势下,陈志武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对四大问题:首先,尽可能地维护并扩展海外投资利益;第二,保护中国在海外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第三,利用好现有国际贸易秩序来保证中国企业的资源供应;第四,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拓展。

政府在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的时候,应该先明确中国海外利益的定义。门洪华与钟飞腾则在《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一文中,对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一个分析,梳理了海外利益概念的嬗变历程,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海外利益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提出了未来研究海外利益应重点关注的五大议题,构筑了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战略框架,为今后的海外利益研究指明了方向。五大议题分别为:一、国家利益观念的变革;二、英美日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的历史经验;三、中美日海外利益结构的比较分析;四、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定量研究;五、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战略框架。

苏长和《论中国的海外利益》一文,从国际合约的角度对中国海外利益进行了定义,阐述了海外利益当前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的途径,并探讨了国际制度建设和国家能力建设在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中的意义。

陈伟恕的《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总体视野,文章认为,中国海外利益与国家海外利益不同,因前者包括国家层面、法人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利益之分,所以比后者具有更宽的范畴。文章还对如何处理中国海外利益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

此外,还有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海外利益进行了分析。一是汪段永的《海外利益实现与保护的国家差异》,文章经过对国外官方文件、智库报告的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海外利益界定的层级差异。文章指出,国家实力、国际化程度和对国际事务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级差影响着各国对自身国家利益、国际定位的认识。这类分析有助于国家准确找到自己的国际定位并确立自己的国家利益,通过实施与其国际地位相符合的手段来维护其海外利益,乃至国家利益。

二是甄炳禧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国家海外利益――西方国家保护海外利益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作者通过对美国保护海外利益所用手段及措施的研究,为中国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现实参考。

三是笔者的《中美两国海外利益对比分析及启示》,文章把海外利益区分为海外基础利益和海外战略利益,并从中美两国海外利益的结构、内容、分布以及维护手段上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对看清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不足。

同时,在硕博毕业论文中也有3篇关注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论文。暨南大学张志的博士论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与拓展研究》,该文主要关注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内容和面临的风险,同时指出海外能源利益与中国能源安全密切相关,文中提出了从油源、油路、油价三个着眼点保护和拓展中国海外能源利益。

外交学院白云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海外利益拓展及维护初探》,文章对当前中国海外利益的现状进行了现实评估,对建国后中国拓展及维护海外利益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审视,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拓展及维护海外利益的几点战略建议。

复旦大学武丽丽的《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威胁及其保护》,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海外利益目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总结概括了中国海外利益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则指出了中国海外利益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

目前国内还少有对海外利益进行研究的专著,仅有一本是由汪段永、苏长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2008-2009)》。该书以2008年-2009年中国海外利益的状况为研究内容,从海外利益保护的基本界定、核心内容、多边机制和国际责任、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国外的中国海外利益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关注度,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对国际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而与日俱增。学者们研究中国的视角逐步从地区、双边关系进展到全球格局层面,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关注尤其是中国海外投资的关注渐渐浮出水面。2006年以后,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渐增。他们对中国经济崛起如何影响世界比较关注,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金融合作、能源资源供应、国际制度能力等方面。

在对外贸易领域,国外关心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由于中国对外投资触及了许多国家在亚非拉的既得利益,国外关注中国对外投资流向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进而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变化作为分析核心,提出中国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过去西方国家海外开拓的核心在于原材料供应,因此中国能源资源供应迅速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重心,他们全面讨论中国能源、资源需求如何重组世界经济关系,并在此领域杜撰了“中国”的新版本;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能力早就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点,国外研究在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的制度建设上着墨颇多。

纵观目前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主要关注中国与海外利益相关的某个方面,事实性较强,数据性分析充分,但综合性不足,整体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7篇

【关键词】女性就业 就业性别歧视 就业平等权一、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研究意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关系到百姓生活,是民生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分支问题,相比较男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就业的困难程度要远远超过男生。近些年来,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已经被高度重视,正如中央党校卓泽洲教授认为:"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是维护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以及维护妇女权利和人权的需要,如何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是妇女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人权研究的重大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法制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表现形式

1.损害女性就业机会平等权

在我国,针对损害女性就业机会平等权损害的研究比较匮乏,散落在学术论著的个别章节中。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国外法律对就业机会损害的划分,即就业机会平等权损害一般表现为:第

一,男性优先。在同等条件和相同资格下,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中小企业招聘,男性都会因在生理性别上的优势,而优先录取。女性因为是天然的生育主体,而阻隔了职业发展路径;因为在生理性别上具有明显的弱势性,而被剥夺了优先权。

第二,排除女性就业。一般情况下,通过规定工作条件而排除女性就业的权利。典型表现形式为规定女性的年龄、身高、体重、相貌、学历、经验、从业资格和一系列苛刻条件,提高女性就业门槛,无形排除女性就业。社会性别角度视角下,工作被人为分割为适合男性工作的领域和适合女性工作的领域,往往适合女性工作的领域都固定在服务行业。即使女性获得跟男性同等的入职资格,也会被企业人为设立的条件拒之门外。

第三,区别对待。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同工不同酬现象,即在招聘时就表明该工作男性与女性支付薪酬不等。此外,比较隐蔽的现象是,只雇佣女性从事技术水平低、薪酬待遇低的工种。

2.性别职业隔离,损害女性就业选择权

由于社会性别刻板化印象,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把女性设定为抚育下一代的母亲角色,不适宜做技术含量高、责任重大、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等条件的工作。女性被限定的工作领域多为服务类工作,尤其是刚就业、没有经验的女大学生,往往从基层的服务、销售、助理、文案等职位入职工作。女性选择就业的机会被剥夺,进入职业领域被人为隔离,导致很多理工类女大学生找工作更加困难,甚至被迫转行。

3.性别差别式退休年龄制度

法律、法规对于女性退休年龄的特别限定,不是对于女性工作权益的维护,而是一种歧视。这种退休年龄的设定,在形式上是对女性权益的一种保护,引导女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但是实质上,是对女性职业发展期的人为缩减和对女性职业发展机会、经济利益的损害。由于女性在孕育期、生育期和抚育期内造成的职业生涯阻隔,和人为设定的提前结束职业生涯,导致女性不仅在职场上从事职业工作的时间短,待遇低,退休保险金额低,还在女性职业发展中添置了一道无法突破的障碍。

4.限制女性职业发展空间

限制女性职业发展空间,可从女性参政议政人数、女性在企业高层、高级职称人数等方面看出,女性的在高端领域的人数比重明显低于男性。查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资料显示,我国女性参政议政人数明显少于男性,且低于国际统一标准。女性无论在从事何种行业,在行业中出于高端人群的,总是凤毛麟角。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生育期的阻隔和职业生涯的提前终结,提升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似乎从来不认可女性的优秀,女性的杰出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5.损害女性经济权,减少女利待遇

随着工作时间、服务企业年限和婚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福利待遇状况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今后,这种福利待遇的差异会在表现的越来越隐蔽化,虽然男性和女性在相同工作、形同岗位上,获得的基本工资、综合补贴和保险是相同的,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会呈扩大趋势。最明显的形式是,在同等条件下,男性的奖金会多于女性,男性获得培训、升迁和奖励计划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女性。而这种歧视是十分隐蔽的,女性职员是很难拿出有利证据证明歧视现象的存在。

6.损害女性人格权

损害女性人格权,在这里特指在职场上对于女性的"性骚扰",这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性别歧视现象。根据美国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定义,职场性骚扰就是指有害性的建议,要求性愉悦及其他具有性性质的言语和身体的行为。近几年,中国各地区职场性骚扰案件屡见不鲜。女性员工遭受来自男上司和男同事的性骚扰,却因为取证困难多是败诉。败诉给女性带来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不仅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由于我国这方面立法的缺失,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也是众多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法制视角下,解决我国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立法建议

1.立法理念的转变

立法理念的问题上,我国大部分立法理念都是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都将一部分具有特殊特征的人群视为弱势群体,而针对这部分人进行特殊的保护。有学者也根据国外立法理念,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笔者比较认同这种人文关怀式的立法理念。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从立法角度上,就否定了这部分人群价值,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所以,法律应多从赋予权利这个角度出发,赋予权利,更大地从人性的角度激发每个人的动力。从保护到赋予权利的转变,会让法律在人们的心中更容易接受,更主动地使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的保护。给女性更多更好的选择,比对女性进行限制性保护更有意义。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属于社会法范畴,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解决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立法更应该从赋予公民的权利的理念出发。

2.立法内容的规范

(1)在法律中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需注意三点:第一,就业性别歧视应包括发生在就业的各个阶段出现的歧视,具体指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休假、薪金、报酬、安全卫生保护、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晋升和培训等所有的性别歧视问题。其次,就业性别歧视不仅应包括直接性别歧视,还应包括间接性别歧视。直接性别歧视是对形式正义的一种否定,间接性别歧视是对实质正义的违反。相比较当下的情况,间接性别歧视更为隐蔽、更难控制、更难在法律中通过立法形式书面订立出来。第三,应对例外情况做特别规定。比如因女性孕产特殊时期、特殊工种做的保护妇女的规定。

我国针对就业机会的歧视立法,至今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就业机会的性别歧视不具备可赔偿性,是导致立法空白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就业平等监管实现;另一方面,可物化就业机会的损失补偿制度,使得就业机会可以被补偿。比如,补录该受害者为员工或是补偿经济损失等。在现在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资源不匹配,由于地位和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求职者在中国很难受到就业机会的保护。这种现象下,第一,需要政府针对该问题积极作为。第二,在法律无法对所有的社会现象归纳总结时,需要在一个立法角度考虑问题,因为立法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的。笔者认为,单从法律保护的主体来讲,应从受歧视主体的立场出发,即受歧视方可以拿出证据,并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被告方即用人单位无法证明该歧视是"客观合理"的行为时,即为就业性别歧视成立。求职者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只要有证据所指,就可申请就业平等部门评估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并可提讼。

(2)明确判断规则

中国多数法律在判定过程中,非常看重的就是构成要件。笔者在总结判断性别歧视的构成要件为四个:第一,受害主体属于法律保护类型,具有真实的职业资格;第二,受害主体申请雇主提供工作,符合相应条件,但是被用人单位拒绝;第三,用人单位有歧视的故意;第四,用人单位的拒绝无明确、合法的理由,即违背"客观合理"原则。

(3)明确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认定区分准确

第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属民事责任范畴。用人单位对女性劳动者,在就业的不同阶段实施的侵犯,应采取不同的经济补偿手段。损害女性就业机会,属于就业前期问题,对于就业机会的经济补偿,可补偿劳动者就业经济损失金,参照劳动者实际获得工作后的工资待遇补偿,最低一个月,最高三个月;也可通过补录,补录受性别歧视劳动者到用人单位工作,并进行后期监控,保证劳动者利益。就业过程中,女性因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应根据女性实际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给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女性因性别原因,被辞退或是被提前要求退休,应恢复该员工工作,并补偿相应损失。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人格权侵犯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还可以主张精神赔偿等。

第二,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歧视,是一种严重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行为,政府应通过监管严控用人单位这一行为。行政监管可通过政府的积极行为调控,比如男女性别调节税收,对安置女性员工多的企业给予返税,对女性人数不足企业员工相应比例的企业多收税金等;政府还可通过优惠政策,给安置女性员工多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减免人事费用、政府定点服务等;政府还可建立企业信用额度管理,对违规违法用人单位,限制其在银行的贷款和再次招录员工的数量。针对行政处罚和通报批评,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行政手段,对企业在现阶段的约束力甚微。

第三,《荷兰刑法典》第90条规定:"任何形式的差别对待、排斥和限制行为,其意图在于或导致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或如何其他社会生活事物的人权及与基本自由的识别、享有或操作方面的破坏与侵犯,都属于歧视犯罪。"荷兰刑法把歧视行为中最严重的部分列入犯罪并实施刑罚,对于预防和打击严重的歧视行为,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可见,国外对于歧视危害两性平等,对自由和公平的保护的力度之深。用人单位在招录和聘用劳动者时,对劳动者的严重歧视,侵犯劳动者人格权、身体权等,都要受到刑法的制裁。

现代社会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互联网作为人类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被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价值理念所影响,要求公平、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平、自由的基础是独立,保护女性独立人格的最重要因素是保护女性的经济独立,而女性经济独立的根本是保护女性平等的就业权。保护女性就业、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维持其自身生存、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为了这一需要,立法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朱景文,叶传星:《2001年法律学研究的回顾与望》,载于

《法学家》,2000年第1期。

[2]张红艳:《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权保护的法律思考,载于《社

科纵横》,2011年第9期。

[3]马岭:对《的修改建议》载于《中国

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王海霞:《对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载于《通化师

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第8篇

这是一个已有八年历史的互联网企业。在以火箭速度冲击资本市场的IT行业中,它的上市显得姗姗来迟。正像阿里巴巴支付宝总裁陆兆禧告诉《互联网周刊》的,阿里巴巴B2B上市是迟早的事情,大家很早就知道了,心里面都有预期,现在只是一个结果。

马云早就说过:“我们不缺钱,上市一定不为钱。”这次上市就更像一个谋划已久的事件,阿里巴巴的商业野心让人难以捉摸。

人们没有把B2B子公司的上市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会关注拥有B2B、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阿里软件、阿里妈妈这六艘战舰的超级航母会驶向何方?阿里巴巴正在绘制一个怎样的商业版图?而什么样的支点在支撑着阿里巴巴的未来?

11月的杭州,依然秋高气爽。阿里巴巴(1688.HK)集团有着非常古怪的格局,各个子公司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以华星路为中轴的几栋楼里,我们的采访就是在这些楼之间穿行。

阿里巴巴B2B子公司,这个拥有5000名员工的上市公司却在一座名为“创业大厦”的大楼里。大楼门口,刚参加完培训的阿里巴巴(.cn)新员工正叽叽喳喳地合影,在阳光下定格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

一个月前的上市似乎没有在这个公司里留下任何痕迹,走廊里的员工行色匆匆。

马云不止一次地说,上市只是新的开始。阿里巴巴国际网站总经理戴珊告诉《互联网周刊》:“上市后感觉压力更大了。以前我们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做,上市后会上升到一个更大的平台。”

电子商务生态链

今年9月15日的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及CEO马云语出惊人:“未来我们将投资100亿打造电子商务生态链!”显然,一个半月后B2B上市的意义也落在了“100亿”和“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两个关键词上。B2B上市决不是单个子公司的事情,而是马云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战略的一个步骤,上市带来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将会用于完善和拓展这个链条。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电子商务生态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阿里巴巴、淘宝(.cn)和支付宝分别解决了前两个,物流成为缺失的一环。“黄金周节假日,我们的买家还想买东西,卖家还想发货,但找不到物流,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支付宝总裁陆兆禧说。目前,在淘宝上是由中外运(www,.cn)、中铁()、中邮(.cn)等物流公司按照淘宝的要求提供物流服务,陆兆禧透露,“下一步我们需要专门的团队去解决这个问题。”由此看来,阿里巴巴自己介入物流业务已成定局,但是否会通过收购实现,陆兆禧说:“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物流公司都存在了,我们会投入资源跟他们合作,收购可能不大会,但要看情况。”

除了需要完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三大流的汇集,马云说,我们下一步的整体发展战略是从“Meet at Alibaba”走向“Work at Alibaba”。而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2007年1月8日阿里软件的成立,把企业的营销等外部需求引向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阿里软件的诱惑力在于它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带来的灵活付费。阿里软件总裁王涛把这种模式形象地比作“自来水”,他告诉《互联网周刊》,“我们提供的软件服务就是给你一个账号使用,打开就有,企业不需要安装软件或者购买其他的硬件产品。”比如,阿里软件的淘宝网店版可以提品、库存、客户的管理,批量的宝贝修改、上架和下架管理,聊天记录保存,客户数据保留等服务,而一个账号收费只需一天一元钱。

易观国际(.cn)的数据显示,在中国SaaS市场2007年第3季度中,基于SaaS模式的管理软件企业用户数量达到266.8万,诞生仅10个月的阿里软件以63.7%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第一。“对中小企业来讲,有个80分的东西,又价廉物美,就先用起来了。” 王涛期待着,阿里软件在3年之内发展200万付费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商。

今年8月,在马云最初创业的湖畔花园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一个网站悄然上线了。这是阿里巴巴集团最新孵化的一个业务,它进入的是目前百度和谷歌厮战正酣的领域―中小企业的广告市场。这是在“Work at Alibaba”战略中落下的最新一枚棋子―中小企业在淘宝、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用阿里软件进行企业管理,而当企业需要更大的推广的时候,到阿里妈妈(.cn)上来。

阿里妈妈采用的是类似“淘宝”那样的C2C式的广告交易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广告市场。中小网站的流量占整个互联网七八成,但他们的广告价值只占中国互联网广告的20%,这中间的落差非常大,我们希望把这些流量聚合在我们的平台,通过一定的分类、质量评级等手段,满足不同广告主的需要。”阿里妈妈负责人表示,目前阿里妈妈还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理想中的模式,就像商场正在招商一样。

但没人敢忽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业务聚集的强大用户基础,上线仅百天,阿里妈妈网站就已汇集了超过14.9万家中小网站和超过13.5万的个人博客站点,超过38万个广告位,注册会员超过100万,覆盖中小网站总流量每天超过10亿浏览量。有人分析说,竞争激烈的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一下子因为阿里妈妈的加入,变成了三国的游戏。

但阿里巴巴的野心并没有止于“Work at Alibaba”,马云说阿里巴巴未来的目标是“Live at Alibaba”。他宣称这是三年之后要考虑的问题,但其实马云在一年前已经开始悄悄布局,2006年10月以3500万元战略投资了由阿里巴巴旧部李治国创办的本地生活消费网站口碑网。

李治国拒绝向《互联网周刊》公开股权比例,但他透露,作为阿里巴巴的第一笔战略投资对象,口碑网除了单独作为一个品牌发展外,最近也一直在跟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一些业务整合:口碑网的会员与淘宝已经实现互通,与阿里巴巴会员的互通也即将实现,而雅虎的本地搜索便是由口碑网来提供的。

不管是阿里巴巴、淘宝、雅虎()还是支付宝的用户,都需要衣食住行,口碑网在阿里巴巴集团里的定位正是把这些服务嫁接到整个阿里巴巴、淘宝和雅虎的社区里。李治国说:“阿里巴巴不光强调它的交易平台,他的社区的流量也非常大,说明商人也有交流的需求,我们的战略就是让这些商人在工作的同时,生活的也更好。”

这是一个流着与阿里巴巴相似血液的企业,李治国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的价值观就是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我们的考核方式跟阿里巴巴也一样,价值观考核和业绩考核各占一半。”口碑网现在办公的华星科技大厦也是当年阿里巴巴曾经待过地方,口碑网内部甚至延续了花名的传统,李治国的名片上印着“姜子芽”,而“小龙虾”之类的名字在这个公司里比比皆是。不管外界关于收购的传言是否属实,也许三年以后,当阿里巴巴真正实施“Live at Alibaba”战略的时候,这样一个与阿里巴巴高度同质的企业融入阿里巴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产业整合者和规则制订者

马云在提出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时候,在前面加了六个字:开放、协同、共荣,这六个字一下子将阿里巴巴置于如同Google在搜索领域里那样的产业领导者和整合者的地位。

戴珊很快注意到这个变化:“在做2008年产品规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这个产品和平台是不是开放的,我们有没有开放的端口,让其他的人能通过我们的平台获得更好的收益,帮我们把这个事业越做越大。而不是单单阿里巴巴一家孤军奋战。”

阿里软件正是这样的一个开放生态链的突破口。阿里软件成立之初的思路是所有应用由自己来开发,但后来发现,中小企业的需求是一个长尾,各行各业的应用非常个性化,光靠阿里巴巴自己做,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于是阿里软件决定建立一个在线软件服务平台,让很多软件厂商和第三方的软件提供商,在阿里软件的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服务。王涛说:“Work at Alibaba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让软件开发商和服务供应商都到我们的平台。最多一两个稍微广泛点的应用我们会自己做,自己做更多是做一个例子,相当于一个楼里的样板房,向我们的合作伙伴证明中小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进来和我们一起开发更多的东西。”

一直垂涎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跨国巨头自然心动。今年4月,阿里巴巴与微软签署了战略合作,一起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企业通讯等在线服务的研发和部署。11月1日,阿里巴巴又与思科在软件服务平台方面展开合作,由思科为阿里巴巴客户提供依托于软件在线服务平台的Webex视频服务。

戴珊举了更多可以开放的例子:“我们总部在杭州,到了二三线城市其实我们的服务能力是跟不上的,比如客户有扫描图片这样的需求,我们就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当地这样的企业引到我们的平台上;比如客户有商旅的需求,我们就考虑有没有跟携程合作的机会;比如跟银行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满足融资需求,怎样把我们平台上的客户的需求一起去打通,一起分享财富。”

开放会对阿里巴巴的地位形成冲击吗?王涛显然并不担心,“开放,我们希望是有序的开放,而不是无序的开放,开放需要规则,规则制定好了后,有了嫁接的平台,很多中小企业就到这个上面来做。”成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这才是开放的用意。

国际化

“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公司了。”阿里巴巴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及业务发展部副总裁孙汉杰这样对《互联网周刊》说。面对阿里巴巴上市意在国际化的言论,卫哲纠正说,“上市后不是启动,而是加快国际化策略。”

从2007年开始,海外市场就成为阿里巴巴布局的重点。阿里巴巴目前已经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海外部门的员工数成长为3位数以上,在中国香港的销售和服务中心由香港捷利中心的24层扩展到25层楼。阿里巴巴在过去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一万多家收费用户,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印度等地。

孙汉杰透露,2008年开拓海外市场更是重点的重点。阿里巴巴希望不仅是中国商人,全球的商人都能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交流和沟通;不单单是把中国的货品拿出去,也要把国外的货品拿进来。

在9月的网商大会上,卫哲公布了阿里巴巴由中国香港而中国台湾进而日本的国际化路线图。马云在上市前一天还带着两个副总裁秘密赴台湾,开拓台湾市场。作为阿里巴巴基础投资者之一,郭台铭名下的鸿海集团以后的采购将会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来进行。卫哲在杭州出席网商大会时强调:“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国,但来自日本的客户较少,调研后得悉日本买家喜欢使用日文(界面),所以未来会推出日文版本,同时在日本成立客户服务中心及平台。阿里巴巴也正在与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进行谈判,计划明年成立一家日本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日本市场。11月,阿里巴巴还派出第一个调研组赴印度进行市场调研,即将启动印度战略。

国际化当然要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支付问题,支付宝也已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今年8月,支付宝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合作,中国用户省去了自己兑换外币的麻烦,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国外网站购物。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莎莎下属的莎莎网、香港护肤品、化妆品网上折扣店草莓网(.cn)以及日本负责海外邮购网站成为支付宝首批合作的境外网站。陆兆禧对《互联网周刊》说,支付宝跟海外的合作刚刚开始,明年我们会花更多的力量开拓这个市场,让中国的支付走出去。目的地主要是中国香港、东南亚、中国台湾、新加坡、欧美等发达地区,就是那些中国人乐于去购物但来去成本比较高的地区。

海外市场的拓展也给支付宝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陆兆禧说,“我们会向商家收取一定的费用,就像信用卡购物一样。”他预计到今年底,签约的境外购物网站数量将超过100家,经营范围涵盖化妆品、服装、箱包、珠宝以及原装数码产品等行业,月交易额将突破亿元。

成为大公司

当IPO、国际化、收购、生态链这些令人振奋的词语包围着阿里巴巴时,人们发现不知不觉中,这个喜欢强调自己草根身份的公司已经成为一家七千多人的大公司了。阿里巴巴能够避免大公司病吗?在大公司的面孔下,它能否保持它的创业激情?而上市正是第一道考验。

本刊记者 樊兰

跟着公司打拼了七八年之后,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如何迎接这样一群人?阿里巴巴人力资源资深副总裁邓康明说,“在即将IPO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当作一个项目在研究,上市对很多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B2B公司人员的组合上,50%是工作一年以内的新人,哪怕工作了五年八年的人也不过30岁多一点。马云在管理会上也强调优胜劣汰,“想松口气,贪图安逸的,我也理解你们,但是你们要离开,”邓康明认为,这种压力和自我要求也会驱动他们还要往上走。也不排除少数人会出去自己创业,但不是规模性的。

戴珊说,“如何找到员工成就感的驱动点。这是对管理的挑战。我们也会跟员工分层级沟通,三年以上的,五年以上,一线员工,都得沟通,也会考虑到没有股票的人的心态和有股票的,会出现哪些状况,不断发现问题去解决。”

外来者们

尽管阿里巴巴非常相信自我培养,愿意从土生土长的“老人”中提拔管理层,但随着业务的扩张,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迫使阿里巴巴不断从外界吸纳人才。2004年从微软来到阿里巴巴的邓康明是阿里巴巴最早的一批从外面找来的高层,他笑称自己现在已经是介于“新人”和“老人”之间的“中人”。到了2005年、2006,年则出现了跨国公司高管大规模进入阿里巴巴的现象,知名的有百事可乐(.cn)中国财务负责人吴伟伦、百安居(.cn)(中国区)总裁卫哲、长江商学院企业战略管理教授曾鸣,美国沃尔玛百货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全球采办总裁崔仁辅等人。

吸引如此多的跨国人才加盟,自然是源于阿里巴巴的魅力。邓康明开玩笑说,呆在杭州,就跟呆在微软总部所在的西雅图一样。“在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上你被赋予的空间远远大于一个跨国公司的中国机构。在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或中国区,你不能参加到比较重大的决策中;在阿里巴巴,则对原创性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但新的问题是,这些高管以前在跨国公司训练的强大经验,怎么保证能原创出适合这个土壤的东西?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于是,阿里巴巴尽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他们用一个特殊的词汇―“药性”来形容他们看中的特质,看员工在价值观上是否与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相符。邓康明说,“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很高级的人,有的做到跨国公司的总经理。但如果软性部分让我们担心的话,即使硬件再强,我们还是会放弃。”

不管这些高管如何具有“药性”,刚进入到阿里巴巴,仍然有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的感觉。比如,一些高管在跨国公司已经习惯了拥有专车和司机、旅行时坐头等舱或商务舱,而阿里巴巴这样一个还在打拼阶段的创业公司是不主张这样的行为的;再比如,在阿里巴巴吃饭都是AA制,即使跟马云吃饭也是如此,而在跨国公司都是职位最高的人付钱,他们认为如果让下属付钱会滋生腐败。

每一个进入阿里巴巴的职员,从底层到高管,都必须经过“百年阿里”这一关,用三天到一个礼拜的培训,学习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针对高管,还有“中央党校”制度,马云经常会把这些高层召集在一个茶馆里,轻松地聊天,说一说不满和痛苦。孙汉杰是台湾人,今年7月刚到阿里巴巴就任B2B市场及业务发展部副总裁,之前曾在北京电通、Agenda北京担任要职。四个月里他就经历两次马云亲自主持的这样的沟通,他很诧异,“我想象中很多大公司的老板在文章、大的活动中才看得到,讲一些云里雾里的话,但来了阿里巴巴发现,马云总是在落实,真的在这么做。”

十字路口

孙汉杰刚来阿里巴巴时,经常有最基层的员工直接跑到他的办公室,向他讲自己在市场部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开始他还有点不适应,“在其他公司,秘书早就把他们给挡掉了。”但马上他就发现这正是阿里巴巴非同寻常的地方,这个不断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公司却没有大公司的官僚气息,“阿里巴巴员工的想法是为了达到我的目标,完成我的工作,不管你是什么位置的人,都敢冲进去来理论。而大公司的官僚一形成,你就不敢说话了。”

邓康明说,在阿里巴巴,你可以跟马云拍桌子,他也可以骂你,但这是一种跟老婆孩子吵架的感觉。我们会继续延续这种家庭的氛围,但是在决策的过程上会更加体系化标准化,靠一个委员会来做这些重要的决定,过去完全是马云的直觉和他对行业的认识。

现在阿里巴巴正处在这个转变的十字路口,但庆幸的是,阿里巴巴清楚地知道由哪些人来完成这个转变。

光环背后

阿里巴巴的基因和文化传承将成为决定其未来的重要支点。

本刊记者 孙梅

11月6日,对于有着天堂美誉的杭州来说,也才刚刚进入初秋的季节。屠铮觉得今年西湖的秋天格外美丽,自己在这个秋天对于收获有了更深的体验。

晚饭的时候,屠铮一家话题显然比平时多了起来,谈到了屠铮所在的阿里巴巴上市,父母高兴的跟她说:“以前都是想着让你带着我们在国内旅游,要不明年什么时候你也带我们到国外玩玩?”

第二天,是屠铮外甥的生日,屠铮打算赠送几股阿里巴巴的股票给他,并在一张生日贺卡上这样写道:“以后你就是阿里巴巴的股东了,希望阿里巴巴将来象微软和Google一样,说不定这些股票将来能成为你的第一桶金呢。”上小学的外甥似懂非懂的接过了卡片。

5年前,屠铮来到阿里巴巴。那个时候,邻居问父母,她在什么公司工作时,听到阿里巴巴的名字,邻居摇摇头说没听过,父母介绍说是网络公司,于是就有了几个月后邻居抱着家里的笔记本来找她维修的一幕。屠铮回忆说:“那个时候跟别人提起公司来,甚至还有人以为阿里巴巴是个网吧。现在,上市后,公司的知名度高了,隔壁邻居再碰到她的父母时说,你女儿不错,在一个大公司上班。”

当朋友们都羡慕她成为小富婆要她尽快套现自己的期权时,她却说:“与其买一个别的公司的不能掌握的股票,与其讨论公司的股票多少钱一股,还不如今天兢兢业业工作。只有努力工作,公司的股价才会上升。”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象屠铮一样的阿里人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甚至还有人不无担心的说,杭州的房价又要涨了,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富翁。

11月6日,是阿里巴巴上市的日子。作为内地最大的B2B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挂牌,市值超过200亿美元,一跃成为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这一天改写了中国互联网的IPO记录,也改变了象屠铮一样的阿里人的生活。然而,这一时刻的到来却是阿里巴巴“八年抗战”的结果。

过冬

如果你问在阿里巴巴工作超过4年半以上的人,这里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90%以上的人会跟你提到非典。

2003年,对于成立了近四年的阿里巴巴来说,刚刚看到了一点希望。在这之前,2000年,他们遭遇了网络经济的泡沫,在创立之初就赶上了互联网从狂热的盛夏到冬日的严寒;接下来的一年,阿里巴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最后一个站着的人”; 直到2002年,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都不赚钱的前提下,才完成了赚一块钱的目标。正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看到了希望刚要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将他刚刚提出的一天100万元的目标推向了远处。

阿里巴巴因为有一个疑似非典的员工,全公司的人都被隔离。政府决定这个消息之前,阿里巴巴已经自发地先实行了应急机制,所有人主动疏散回到各自家中。所有人在半天之内把办公室的东西搬光了,所有的服务热线转到家里。以至于最后杭州除了阿里巴巴里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其他的人都不知道,因为客户打电话还是有人接,阿里巴巴每天信息都在更新,一切都在正常进行。唯一不平常的是以前客户打电话都是很甜蜜的小姑娘的声音说:“您好,阿里巴巴。”那两天打电话偶尔会听到很苍老的声音说:“您好,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的客服热线转到家里,当客服人员忙不过来的时候,可能会是他爸爸接的电话。“我们的同事很紧张,跟他家里的人说电话不要随便接。如果接了第一句话一定要说“您好,阿里巴巴”。”

“那个时候没有人监督,大家都很自觉。早上8点多到了上班时间,大家就都上线,开始工作了。那个时候,每天会收到很多同事的问候邮件,还有马总的邮件,大家互相鼓励。闲暇的时间,我们会在网上聊天,晚上的时候我们经常飚歌,还有很多人把自己做的菜秀在空间里。在一个本应该充满了恐慌的日子里,我们却感觉特别的快乐和温暖。”这是屠铮的记忆。

“我是最后撤离的,就在那天,有一个慈溪的客户跟青岛的客户签了一个300万元的单子,这是我记得的最高兴的一个单子,这样的事情很鼓舞人。对我们来说,隔离并没有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大家非常的团结,500多个人的团队,大家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人都说非典让人感到现在的人情很冷,很淡薄,但是在这里完全没有感到。这让我非常的感动,我每每出去讲课的时候都会跟大家讲这段经历。”谈起这段往事,孔非依然沉浸在那种感动中。

阿里巴巴将灾难变成了机遇。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处于发展阶段或者成熟阶段的公司而言,还有抵御这种危机事件的实力,而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初创企业,隔离足以让他们恐慌,甚至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氛围下,在隔离期间,阿里巴巴的各方面的指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隔离将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了,反而让一些人的目光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开始尝试电子商务。而且新的个人交易平台淘宝的上线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显然,阿里巴巴的领导团队平时在公司内部一直被给予高度关注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在背后起了作用。

在公司成立之初,”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敬业”这些字眼一直被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大脑里,而且也一直都被各个级别的人身体例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还依然能把这些当成习惯。事后当很多客户知道了这段往事的时候,对于这个公司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而阿里的员工自身也被这个集体和自己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看到了这些字眼不只是一个口号,这些在其他公司也会经常被提及的字眼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在这个角度上,阿里巴巴的那套价值观体系得到凸显,从而也让这些精神随着这段记忆更深刻的嵌入了阿里巴巴人的脑海里,成为了他们的DNA。

所以,了解阿里巴巴历史的人,对它能够成为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便不会感到意外。光环背后,除了八年面对寒冬的坚持,还有屠铮深信中国可以在电子商务上面做出自己的模式,想在电子商务上面做全中国伟大的公司的一种信念,而能够让这种信念一直撑到阳光来临的秘密,就是这些DNA。

基因制胜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源于他们那种基因,那么看一看是什么让这个团队从18个人变成了现在的6000人,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阿里巴巴,或许是从侧面探究这些基因的一种方式。

财富似乎一直都不是阿里巴巴能够吸引人的地方。马云创业初期,正是互联网最热的时候,雅虎、TOM、新浪等公司利用手中大把的钱高薪网罗拔尖人才。但阿里巴巴并没有像这些网站一样,相反,几乎所有进入阿里巴巴的员工与管理者,他们的收入都会比原公司收入减少一大半,从8000元、9000元降到3000元是常事。

尽管如此,阿里巴巴依然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雅虎搜索引擎发明人和马云本来就是相识的朋友,但他到了阿里巴巴不仅工资降了一半,还失去了每年7位数的雅虎股权收入;公司现任CFO台湾人蔡崇信是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 AB的亚洲代表,当年在一次业务访问后,放着瑞典AB公司的副总裁不做,决定加盟阿里巴巴,并成了阿里巴巴的CFO。在GE工作达15年,并先后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lc及Ivensys Plc担任中国区总裁的官关明生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本可以退休回家什么都不做就拿着高额退休金的他,却来到了这个一名不文的小公司担任起了COO。当时,一个高盛的投资人来跟他说条件时,他甚至说不用说条件了,不管怎么样我都签字。马云说关明生是带钱来打工的,当时阿里巴巴很穷,来回与在国外的家人团聚的机票都是他自己付。然后跟着阿里人一起坐地铁,住一晚上一百块钱的招商宾馆。这些在阿里都传为美谈。

即使到现在,阿里巴巴的薪水在互联网公司里依然属于国内同行业中下水平的工资,然而,这些人却有着职场人士对职责少见的忠诚、幸福感和向心力。

“阿里巴巴奋斗了8 年,当初的18个罗汉一个都没有离开,而且很多老的员工一直在坚持,在很多人眼里并不只是为了一种财富,很多人都是为了这种梦想才坚持下来,这个梦想就是:“持续发展102年,要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都用阿里巴巴。”曾经做过阿里巴巴人力资源的孔非这样解释说:“现在,想找一家伟大的公司其实并不容易。”

正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杨国安总结的那样:“阿里巴巴的独特价值主张是共同创业的梦想,一起改变历史的梦想,一起创造财富的梦想,一起分享财富的梦想。这就要求阿里巴巴在招聘的实践中,寻找很多相同价值观的人。这也是阿里巴巴为什么员工流动率很低的原因。

阿里巴巴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要做中国电子商务老大的梦想,还有一个,那就是它给予员工非常多的锻炼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这往往是个体的成长更为看重的一个方面。

如果不是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孔非可能还在画着漫画,教着学生,过着悠闲的生活。那时的她,已经做了8年的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阿里巴巴。在这里,她一路从一个普通的客服,到成为一个走出去培训客户的培训讲师,再到阿里巴巴的公关经理,现在她已经成为支付宝的市场公关宣传活动负责人。支付宝是阿里巴巴旗下被寄予厚望、下一个最有可能上市的公司。

孔非对《互联网周刊》说:“我很感激这个公司,我在阿里巴巴的每个岗位都是从头开始,公司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去发现了自己很多的潜力,每个上司也给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公司能够上市并且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正是因为公司给了员工很多的机会,才能使员工迸发出更多创新的激情。这5年走下来,对我是个非常大的锻炼。”

象孔非这样的经历在阿里巴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阿里工作了几年的老员工,很多人都会有一年换一个工作岗位的经历。

这些并不是基于领导或者个人的意愿,而是阿里巴巴有一套岗位轮换的机制。只要你在团队里做到足够的优秀,能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有很多的尝试新工作的机会。这种机制,给了阿里巴巴的员工很大的锻炼、创新和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在谈到对未来职业的构想时,很多的阿里员工都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的锻炼。也因此,每一个在阿里巴巴工作的人都乐于接受变化。

阿里巴巴的为员工提供的广阔的职业锻炼发展空间,同样的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士的加盟。丹尼斯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帅气小伙子,来阿里巴巴之前它在波音公司工作,在非典的时候他来到了阿里巴巴,被这里吸引,一呆就是四年。按他的话:“阿里巴巴很有意思,在这里改变东西非常快,今天你可以在这个部门工作,明天你也可以在其他的部门工作,在这里,你可以戴不同的帽子(尝试不同的工作)。”

丹尼斯告诉本刊记者,他喜欢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文化也很有意思,都是年轻人,很开放,员工跟老板之间很平等,你可以跟你的老板讨价还价。这里没有沟通的障碍,也不会有很官僚的状况,在这里工作非常开心。”

以前的同事都说屠铮是跳槽王,工作干不到一年觉得不合适就换,可是她在阿里巴巴一呆就是5年,用她的话来说:“我喜欢这里的简单,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在一个非常良性的环境里,不会有勾心斗角,这才是自己想要的氛围。”也正是因为有了从心里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屠铮对于公司的活动都抱有很高的热情。当领导让她做公司的年会的总导演时,她也把这个有6000多人观看的“春晚”办的有声有色。

丹尼斯和屠铮喜欢阿里巴巴的原因,也成了众多阿里员工留恋这里的一个因素。融洽的团队关系,和谐的沟通环境、愉快的工作氛围,是阿里巴巴一直着力打造的一块,也为此煞费苦心。并且把这一条写进了价值观里,成为绩效考核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承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经历了火爆的市值,财富的冲击,媒体的追捧,急速的扩张之后,这些曾经让这家公司赖以制胜的基因,是否还能保留下来?能否引领阿里巴巴创造下一个辉煌?

“记得以前有一个科学调查,是说有人做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一些大学生毕业了以后,采访他们自己是否有目标,如果有, 就把它们写下来。结果若干年后有,有目标并且写下来的人处在社会的上流社会。而且有目标的人也比较好,没有目标的人就不怎么样了。我们最早的COO当时就讲了这个故事给我们新入职的同事。”阿里巴巴B2B国际网站部的经理陈立军清楚的记得他刚入职时听到的这个故事。在阿里巴巴,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参加“百年阿里”的培训,这里核心的就是在讲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其实,入职培训已经不是阿里在传承他的价值观的第一步了。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阿里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的人,或者是有改变空间的人。这是他们保证自己的队伍纯洁性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入职培训。据说,百年大计、百年阿里等培训,马云和阿里巴巴高层,无论多忙都会亲自讲价值观。

而价值观真正的要运转起来,关靠言传还是不够的,身教更为关键。阿里巴巴价值观推出以后,有一个百万的销售人员用不诚信的办法提高业绩,让他的老板发现了,老板觉得这样会影响整个公司的文化,会影响团队,于是作为阿里巴巴文化提及的“野狗”坚决的被清除出了队伍。这在当时还并不强大的阿里巴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确实也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

其实,保证这种价值观让每个员工随时能够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一条,是阿里巴巴从成立之初就将价值观的考核列入了绩效考核,并且占到了50%的比例,这几乎是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没有过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员工都会时刻记得这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提醒,直到这些形成习惯,成为本能。

除了这种考核上的规范,阿里巴巴还很注意日常的沟通。阿里巴巴人都说,这里的谈话特别多。比如,在屠峥所在的商机管理部,一个普通的员工至少就会有三种谈话:首先是,季度的考核,这个考核基本上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聊天,团队的负责人会邀请HR人员一起参与,了解员工的感受,看看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员工不满意自己的考核结果,可以越级提出申请,也可以找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与员工点对点沟通的人员反映。接下来,还会有部门月结,这个是由员工的直接主管与员工的沟通,对员工的心态状态等作一些了解,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最后,大多数的新人进入公司都会有一个导师,导师会随时的跟所带新人保持一种沟通。通过这种多渠道的沟通模式,阿里巴巴旨在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解决,防微杜渐。并且通过这种一点一滴的方式,将这种基因传承下去。

阿里巴巴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保证这种基因的传承。所以有人说,在阿里巴巴,不论是阿里巴巴刚刚上市的B2B公司,还是支付宝、淘宝,无论是在公司呆了几年的老员工还是看着面孔尚很稚嫩的新员工,包括前台的值班的保安,你都能发现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在其他公司没有看到过。而这种气场从第一代阿里人的身上一直传承了下来。现在,从阿里巴巴普通的员工身上,多少都能看到一些马云的影子。华为的任正非曾说,一个公司的资源可以枯竭,只有企业文化生生不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阿里巴巴的这种DNA,不仅是在公司内部的员工身上得以传承,甚至还延伸到了他的客户那里。

杭州包黑炭竹炭科技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小企业,成立不到5年的它在国内市场虽然已经做到了前三甲之列,但由于尚属新兴行业,目前的营业额也只有600多万元。 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包黑炭开始了在阿里上的电子商务历程。

“虽然有一段时间因为觉得阿里带来的客户比较小而远离了阿里,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的客户都是通过阿里巴巴找到的。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坎坷,但是我们的资金链一直没有断,能够保证日常运作的资金,这些都是靠阿里的小客户来支撑的。” 包黑炭营销部经理刘牛对本刊记者说。

让刘牛感到感激的,不只是阿里巴巴给他们带来了客户,而是阿里巴巴对于诚信的维护。“在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我们接到一个特大的询单,总金额高达500多万元。兴奋之余,出于安全考虑,我上网搜索这个公司,没想到第一个链接竟然是阿里巴巴的诚信论坛,才发现这个公司是个骗子。从那一刻起,我深刻地体会到‘要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服务’这句话的内涵。”刘牛提起那次网上第一次遇到的陷阱,至今记忆犹新。

刘牛告诉本刊记者:“阿里巴巴确实是一个很诚信的商业平台。它不仅提供一个平台,而且还会告诉客户说,我们这里是有骗子的,这种防骗技巧和一些骗子的信息,尽可能的减少用户的损失。我现在都在教我的客户如何在阿里注册会员,注册支付宝,如何利用支付宝打款。作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会员,对阿里巴巴是信任的,我们都会尽力的维护自己的信誉,这样彼此之间就容易答成信任,诚信了,生意就好做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阿里巴巴巴的上市,也让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阿里巴巴表示,到今年年底,集团人数将达到8000人。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大,价值观的稀释成为阿里巴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确实有阿里巴巴的员工对此表示担忧,公司近两年随着人数的急剧增长,现在的员工80后的居多,他们的认识已经不象原来那样深刻。阿里巴巴如何继续的保持这种基因的传承,这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马云在上市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担心员工不富有。员工富有,公司才富有。我担心他们失去使命感、价值观。这些我们为这次上市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这次上市,就是为了员工充满激情,荣辱与共。我们的文化相信比其他公司更能抗得住这种大起大落。”

阿里巴巴的“蝴蝶效应”

与阿里巴巴内部员工沉静的态度不同,阿里巴巴的上市令处于电子商务、管理软件以及供应链管理等行业的商业实体集体振奋。

本刊记者 唐宏梅

街里鱼贯穿梭的汽车、人行道上裹着黑色长衣与白色头巾的中东女子、市场里随口能说上一两句简单英文的个体商户,如果没有到过义乌,你很难想象这个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县级市竟会如此包容。每天有800个装满各类小商品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杭州,部分转至上海通过水路运及海外,部分经由宁波港口分运至全国各地。义乌被称为全球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是近几年的事,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告诉《互联网周刊》,义乌的经济模式不仅在浙江还在全国推广,蒋泰维表示,“在义乌诞生一个阿里巴巴,而且能比杭州的阿里巴巴更好”。

正式基于这样的商业判断,博客网CEO方兴东在阿里巴巴上市两周后正式推出互联网实验室的又一个孵化产品“义乌全球网”。方兴东坦言,选择这样的时机义乌全球网也希望借阿里巴巴上市的势。

不仅有义乌全球网这样的跟进者,从传统管理软件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的金算盘,以及专注于企业间供应链管理的美国寰通公司等也在借阿里巴巴的势。中国互联网启蒙人之一,现任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编辑胡泳分析,阿里巴巴仅仅将其“最不值钱”的业务上市了,马云为电子商务开了一个路,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还没形成,这给整个产业带来新的机会。

从自由市场到规范市场

1987年的义乌还是一个小镇,生于义乌的方兴东那时还在义乌中学念书,义乌小商品市场就在离义乌中学不远的地方,早上习惯晨跑的方兴东每天都会经过那里。令方兴东惊喜的是,经过20年的发展,义乌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小商品批发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全国乃至全球最低价的商品”,据方兴东介绍,“我们将价值链缩短,市场信息进一步透明化,这样就可显著提升交易效率和商品性价比。”“去年市场里一个摊位卖80万元一个,今年的价格已飞涨到200万元一个”,当地一位个体商户这样向记者介绍。一位从事珠宝生意的个体商户告诉记者,坐镇北京的他每个月都会有10天在外洽谈业务,了解市场信息,并穿梭于义乌、杭州、广州以及香港等城市。

义乌的快速发展逐渐引起浙江省科技厅以及浙江省信息产业厅的高度关注,4年前全国非典肆掠的时候,义乌的小商品贸易经营惨淡,当时就有人提出能不能通过非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商品贸易,那时阿里巴巴还在亏损。蒋泰维当时认为,现在已经是考虑义乌小商品市场下一步发展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份时,方兴东得知消息说阿里巴巴将在今年上市,此前就一直在考虑以义乌实体市场为基础建立电子商务网站,这时他觉得该是正式启动的时候了。当这个想法提出来时,立即有风险投资商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从而为义乌全球网的诞生筹到了第一笔资金积累。

如今,义乌全球网将总部设在义乌市,并在义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旁边的财富大厦租了半层楼。每天义乌全球网负责市场的人都在各大市场转悠,了解价格、品种以及渠道等信息。

方兴东表示,如果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部分看作一个自由市场的话,那么义乌全球网所要做的是一个规范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规范的电子商务平台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中的沃尔玛,建立诚信与可靠的品牌,为加入进来的商户服务并由此获取佣金的交易模式。

有业界评论家分析,阿里巴巴上市催生了互联网地域经济的新生,互联网的发展版图也从最初以北京为中心拓展至上海、杭州,义乌全球网能否成就义乌互联网经济的整体迈进,胡泳表示,这并不能直接预见。但阿里巴巴留出来的空间足以容纳更多的电子商务公司,也足够发展更多新形态的互联网经济。

从业务管理到全程电子商务

曾经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个体商户告诉记者,阿里巴巴所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但是因为它的名气,这位商户愿意去注册。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阿里巴巴开始从一个简单的贸易信息平台往企业后台的业务管理延伸。

2007年年初,阿里巴巴开始推出阿里软件,试图通过增加为网商提供的服务实现对网商的粘合效应。今年五一前夕,阿里软件又在北京高调宣布与微软(中国)在软件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微软所有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产品,将以按需付费的形式,通过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的在线平台向中国2000万中小企业客户销售。

原SAP()中小企业专家刘古权就此分析,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规范,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大型企业集团,阿里软件目前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这也为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了机会。

2005年,就在全国管理软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金算盘(.cn)宣布全面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金算盘副总裁张志鹏曾去广州进行市场考察,当时有位做日用品国际贸易的公司老总向他倒苦水。该公司主要向非洲出售日用品,之前在应用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贸易公司内部的流程梳理清楚了,但公司与上游供货商之间的信息互通则让这位老总十分头疼。比如在交易量旺盛的时期,上游供货商每周要向该公司发货5次,这样频繁的发货使得在对帐单时总是纰漏重重。供货商的账单显示发了三批货,该公司的账单也同样显示三批货,然而,供货商的三批货是指A、B、C,该公司的账单上却是B、C、D。这位老总向张志鹏提出,能不能让上游供货商的部分信息与公司的信息做一个打通。

不仅如此,在广州做PC分销的经销商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与外网订单系统不能适时反映价格变化的问题。这一圈走访下来,张志鹏意识到,与大型企业集团注重内部流程梳理的信息化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更注重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特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部分信息互通已经成为其快速响应市场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金算盘提出了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其目标群体便是中小企业。

张志鹏也表示,目前国内各大公司中,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这一块业务的定位与金算盘最为贴近,在得知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时,张志鹏觉得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张志鹏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大的发展,在美国有寰通、NetSuit这样的公司关注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阿里巴巴已经找到一个很好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