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1-08 05:5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问题式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第1篇

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中曾经是一枝独秀,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一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改革滞后,加上学生个性不断彰显,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本文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分析,解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很容易落入“说教陷阱”,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质疑,这对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政治经济学是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每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揭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而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在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次,政治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相对比较抽象,实际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边际调整成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多少问题、在哪一章节设计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都由教师掌控,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合于对传统教师讲授法进行边际调整。其次,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改变传统讲授方法中学生被边缘化的弊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推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原有教学方法不能进行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最佳的边际调整方案,它的改革成本最小,对原有教学方法弊端的弥补作用最强。而且,问题导向式教学也符合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 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 开放式教学

一、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部分开有高分子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高分子材料课程教改的研究,但涉及到该专业中低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以及教学和生产脱节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这一情况,同时考虑到高分子专业学科涉及面很广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面比较窄、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比较少、兴趣未必都很浓厚的现实,为了使学生在知识广度、深度上有所突破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在学习研究国内外大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对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带着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去广泛查找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文献资料来开拓性思考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性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和熟悉专业文献资料的查找及毕业论文综述的写法;有利于让学生提前熟悉将来进入企业后生产工作的流程从而顺利就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述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特色内容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程理论对企业生产中的现实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先指导学生自行查找阅读大量与本课程和与需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科技论文、专利等文献,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所写综述经过老师的评阅和指导交流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和推广,对其中部分具有可行性且与校外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项目由老师连线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实验与工程研究。本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变传统的单纯“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教学-文献查找—文献综述—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生产实践”的多环节、多方式、互动性、研究性、开放式教学。

高分子实验教学的改革和重新设计也是高分子专业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探索改革的重要领域,针对这一模块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三方面的特色内容: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自主性:传统的实验课程基本上都是验证型的,学生只需要按实验教材(讲义)照方抓药依样画葫芦做一遍就行,这使实验课成了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学生也因为不用动脑筋而容易疲劳和敷衍了事。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强调探索型实验,要求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指导学生去设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原料器材,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效果要好得多。

2.大力开发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工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实用实验项目,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强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动机。如将以前的“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改为“环保型纸张粘接剂的制备”;将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单纯的以玻璃试管为模型做玻璃棒改为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各种形状的有纪念意义的有机玻璃工艺品并嵌入自己的照片等;同时提倡“让每一台实验设备都成为一座现实的小型加工厂”,每一项高分子工程实验如挤出水管,注塑瓶盖,压制密封圈、手糊玻璃钢贮槽、静电喷涂对钢铁制品进行彩喷防腐等都是一种实用的高分子制品的生产。

3.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让一些能结合本课程学习自行提出科研创新项目的优秀学生在课外尤其是寒暑假也能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实践和实效

通过对2004级和2005级两个年级高分子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4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在教学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90多篇;2005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70多篇。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和信息情报综述处理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外还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2006年、2007年的课外科技创新大赛中本专业学生曾连续获得学校和衡阳赛区的一、二、三等奖,2008年在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影响和培养下,本专业06级仅一个班(45人)就申报了科技创新课题十余项并全部获得立项甚至资助。

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深造、就业并给校外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在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普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做为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该专业04年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却异军突起就业率(含上研)高达100%,其中被更高档次高校录取上研的也超过20%;该专业学生付立夏在接受体验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结合江西一个企业利用废对苯酸二甲酸回收精对苯二甲酸的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给企业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并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在还未毕业的情况下即被华硕化工提前录用准备派往河南平顶山独立主持一企业的改造与设计工作。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在培养了学生、服务了企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高分子教研室团队的授课多次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同时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申请和获批多项国家专利,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设计改造了季戊四醇、小氮肥废气生产甲酸的企业多家并已使之成功获得逾千万的利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勤俭.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7,(7):65-68.

[2]徐道荣,陈翌庆,程和法.关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6):18-21.

第3篇

    专题讨论教学法。国内外众多的知名院校以及科研院所都广泛运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所谓专题讨论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特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问题来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教师能够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政府组织管理设计出一个专题,并且对其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讨论这一专题,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多媒体教学法。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多媒体教学法被广泛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彻底转变了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切实提升教学效率。第五,问题式教学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设计出特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在现阶段,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来说,我国众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落后于该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当今形势下,有必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案例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所接触到的公共部门实际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案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第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与教师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敢于提问,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论文作业,让学生在调查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撰写出具备实践意义的研究性的论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该摒弃以往的被动式、单一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第4篇

参与式教学法在2000年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悄然兴起。当时的研究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2]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有重大缺陷,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确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行自由自主的兴趣导向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被弱化,对大多数普通大学(非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强调二者互动与发挥各自主动性,共同利用教学资源,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质量可能更好一些。教师与教学资源、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主体———客体关系。参与式教学法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关系。[3]本文主张的参与式教学,跳出教师与学生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体间平等合作关系。

1.1课堂教学:对话理解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教师不以“真理的垄断者”的面孔出现,学生也不再以记笔记为主,教学方法不再以灌输、强制为主,在“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教师不仅仅提供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及意义。教师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面对学生疑问尤其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时,秉承“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求真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直面学生的疑惑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和更丰富的选择。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教师的演讲或表演,它承载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介绍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执迷于“标准答案”,鼓励他们敢于且善于向教师发问。“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课堂还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当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的时候,学生更有创造性,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会促进认知学习。笔者在课堂中遵循“友谊教学法”,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和自我表达。每一堂课前,学生自愿(或按学号顺序)讲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每课不少于3个人,每人不少于10分钟。这个环节还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些理解进行提问,发言者要作出回应。在讨论情境中,教师导引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笔者宣布一条课堂规则:教师讲解过程中任何人可以自由发问,教师要立即回应这些疑问,也可组织班级展开讨论。为了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在每一堂课结束前,留至少5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讨论。这些措施,是为了贯彻民主和参与的教学理念。全面创建良好的课程互动态势,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理解碰撞往往更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黄金原则就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2课堂讨论:开放辩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对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对现象的思维素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保证课堂讨论的开放性,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变成了提问的对象,参与流于表面;二是学生主体性膨胀,课堂讨论的内容肤浅,秩序失控。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充分的课外准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查找相关材料。讨论过程遵循议事规则规范。鼓励学生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实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一成绩”模式,让学生集体完成作业,既训练团队精神,也让学生在课下有“知识上的团结”。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案例,学生的一半案例就来自于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案例与学生没有距离感,也容易激发讨论热情。讨论的功课都在课外完成。采取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遴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对这些观点展开辩论。这个过程,往往不能达成完全共识,对争议焦点,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和点拨,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选择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把别人的疑惑作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开放的论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1.3课堂作业:自由选题

课堂作业是为了改革“满堂灌”的教学而做的规定,时间一般为10分钟,跟课堂讨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互动形式。具体内容可能是相关教学材料———思考题或案例,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一些联想,个别学生的一些困惑。不拘泥于纯知识性题目。鼓励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一般情况,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而向教师提出来解答,教师将这些问题“公共化”。这个环节是学生的选择,是理论运用与批判的过程。这一环节改革了理论讲授内容,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内在于学生情境。随着我国大学走入大众化时代,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精神交往越来越淡漠,需要引起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2课外学习的重点

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关系必须在课外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往往是在实践活动或合作、聊天、谈话等形式中完成的。课外学习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场域,是健康成长的场域,也是师生健康交往的场域。将自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自己阅读、思索、查工具书,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并组成小组相互研究。通过自学探讨,形成一定的条理和看法,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

2.1实践教学:知识检验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参与式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课内还不够。目前普通高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实地基地。公共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设立专业伊始就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各类实训课程,如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公共政策演讲与辩论等,学生运用政策理论分析现实政策实践,增强公共管理科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集体决策。开展学术论文写作,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在校外,重视学生认知实习,建成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了解和公共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积累,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学院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暑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一起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重在社会调研,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2课外作业:深度探索

目前的制度下,教师与学生的面谈时间(officehour)很少,教师并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教师取得良好的沟通。如果不在课外发展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合作式教学难以取得积极成果。也因为受制于师生结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活容易趋于盲目,自我放任。笔者在课外给学生指定了一系列的辅资料和著作,包括中外相关的权威论著。这些教材和政策分析资料反映了学科最新动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阅读学习。教师组织读书会,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谈读书心得。学生还根据教师确定的课题范围,自己选择论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性研究,提交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案例报告)或论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完成课题,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探索的意识。有些课题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分工完成。课外作业给很多同学提供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机会,每年的毕业论文中这样产生的“优秀论文”占到三成。另外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多少,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进。

2.3课外辅导:及时答疑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信息量较大,如何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组将授课内容透明化、网络化,向学生公布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参考书目、教学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教师为学生安排方便的答疑时间,同时,建立课程QQ群、班级邮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网上同教师探讨,平时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论文和报告,及时回应来自学生的各种询问。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电话等指导学生小组研究。笔者的体会是,越是个人性的辅导,效果越好。这对教师来说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校方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能体现这个内容,无疑就会有可持续性。

3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在学生评教与教学检查中得到了验证,究其原因,主要靠明晰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方法、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来保证。

3.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参与式教学在应然层面追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抵制功利主义。普通本科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但不能以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的教学目标比较务实,即,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专业整体结构框架;掌握公共管理基本运行规律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用现代公共管理学科视角与方法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设计每节课的目标,突出重点,哪些需要详讲,哪些需要讨论,哪些需要自学,都要合理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和进度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3.2教学方法:丰富多元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训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学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教师进行许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写课程指南、选择学生参考书目、收集与研究教学案例、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挑选与复印学生阅读材料、设计课后作业等等。教学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的基础上,采用视听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实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3考核方法:重视过程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突出过程考核。对传统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考核学生的记忆性知识,还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探索能力。过程考核占较高比例(40%)。由案例介绍、课堂讨论、出试题的作业、以及其他课后作业综合构成。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这个考核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务管理部门应授予所在学院或教师个人相当独立的决定权力。

第5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哲学;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88 ― 02

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生活习惯,也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教师的讲授,而轻视学生的参与,致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甚微。为此,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采取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新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在吸取传统教学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虽然“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但其非功利的特性使其短期效益很难呈现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欠缺学习动力。因此,哲学专业课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哲学思辨中,深刻领悟到哲学的魅力。

一、哲学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文科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尤其哲学这种被视为冷门的专业,其就业的对口行业并不明显,致使部分不理解哲学本性且缺乏目标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哲学教育理念陈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上课玩手机、迟到、旷课、看闲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难以实现哲学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初衷,甚至无法达到一般大学教育的目标。

1.哲学非功利的本性

苏格拉底强调“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只有承认无知才能更好地探寻世界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认为哲学起于惊异,正是由于惊异才感到困惑,才意识到自己无知。“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2〕因此,研究哲学并非有着功利性的目的,纯粹出于爱智和求知的本性。学习哲学的人一定要清楚哲学非功利的这一本性,否则将它看作一门实用的学问而与其它应用性的学科相比较,那么其不适于立即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哲学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对自由的追求,追求自由就要质疑现存,就不会不加思考地与现存相认同,这体现了哲学的价值是内在和深远的,其实用效果绝非立竿见影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一门闲暇的学问,也就是探讨哲学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或者说哲学不考虑人们的生计问题,当然更不以此为目的。不以物质需求为目的,这便保证了哲学不会被利益所驱使,而能够自由地追寻。因此,哲学专业的学生更多以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为主导,运用锻炼出来的思辨逻辑能力去从事一定的工作,而不是讲究对口并取得暂时的效果。

2.哲学教育理念陈旧

学生不理解哲学的非功利本性,尚未进入哲学,尤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但目前陈旧的哲学教育理念难以展现哲学的本性和魅力,反而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容易就业、收入丰厚这一普遍追求的环境下,虽然感于哲学思辨的魅力,热爱哲学的不乏其人,但真正以此为专业,报考哲学专业的学生却相对较少。很多调剂到哲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哲学不感兴趣甚至抵触哲学,这一事实更加剧了哲学教师授课的难度。而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陈旧,很多人对于哲学的理解过于狭隘,仍停留在传统教科书的层面上。这种狭隘的理解难以彰显哲学思辨的魅力,很y吸引学生热爱哲学。因此,如何将哲学的思辨本性和批判精神展现出来,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陈旧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法与哲学本性相契合

参与式教学法不仅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形式,而变成了主体-主体间的互动。“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身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学生将教师看作能够平等交流和沟通的主体”〔3〕,这便是主体间性的对话。这种将被动的客体变为积极参与主体的方式更加适合哲学专业课的教学,和哲学的本性相契合,体现了哲学的思辨特性,益于发扬哲学的批判精神。

1.哲学的思辨本性要求参与式教学法

哲学的根本特性是思辨,思辨不仅体现在思维的思辨,即纯粹思想活动的思辨,其外在显现也必将是思辨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是哲学思辨本性的精彩呈现,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透过文字处处显现了思辨的魅力,也正是哲学的思辨本性吸引着无数的爱智者。哲学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此也就与其它专业不同,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辨领域为主,而不再是传统式教学方法的依靠教师权威的强制灌输,这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了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专业课的学习不再变成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以接受为主,而是可以作为平等的主体与教师进行对话。因此,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对话中锻炼了逻辑思辨能力,在思想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对哲学思辨本性的认知、理解与实践也就更为深刻。

2.参与式教学法益于发扬哲学的批判精神

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与教师进行对话,这种行为方式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这一传统身份权威的挑战。学生不再唯教师的讲授是从,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肯定要提出质疑并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哲学的批判精神就是对历史、现在和未来永存怀疑的态度,敢于质疑权威和对现存进行反思和考查。辩论的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哲学的海洋如此浩瀚,教师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参与式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阅读原著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对话进一步澄清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不明之处予以澄清,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相反教师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发散,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斥,课下就需下更多功夫。如若学生的说法更能说服人,教师也要秉持开放的态度谦虚地接受。当然,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消失,毕竟学生因其年轻和经验不足极易产生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所长进行积极引导。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哲学专业课中实施的构想

鉴于参与式教学法的诸多优势,加之与哲学本身的契合,哲学专业课中可以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并非任意随性的,应以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基本的原则,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哲学专业课要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以文本为依据,直接阅读原著。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实施有层次的授课,考核则可以采用讨论、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只有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参与式教学法才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

1.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客体,而成为主体。但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绝不意味着仅仅强调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哲学的思辨并非诡辩,哲学的反思不是瞎想,哲学的批判也反对无理的攻击。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一定是以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的,于教师而言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反驳和引导,对学生来说也要阅读书籍来提问和质疑,否则课堂气氛再活跃也仅如空中楼阁、水中浮萍。那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这不妨从教材的改革入手。“考察西方著名大学的哲学系,可以看到,用原著或者原著选篇作为教材,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式。”〔4〕用原著作为教材,最接近地反映了哲学家的反思批判精神、抽象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方式。之所以说最接近是因为我们限于语言的掌握,很多人阅读的是中译本,其思想的原貌可能更多地要从哲学家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中去领略。如若期望原汁原味的哲学家思想,哲学系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德语、英语、法语、希腊文、拉丁文等,甚至还包括各种语言的古代用法。这也是各个高校开设专业外语的初衷,但目前普遍存在层次差距大、课时少、师资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等情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来不断完善专业外语的开设。

2.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有层次的授课

由于哲学并非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学科,其思维方式又异于常识,因此哲学专业的学习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常识思维方式,使之适应并习惯哲学的思辨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哲学专业可以开设哲学导论、逻辑学等课程,以引导学生走入哲学、习惯哲学、热爱哲学为目标。在建立起基本的哲W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则将哲学史和哲学原著相结合,以期体悟哲学这只密涅瓦猫头鹰的理性魅力,感受其宛如厮杀战场的激烈纷争。哲学史是向学生呈现这个厮杀战场的原貌,而原著则能深入历史,与哲学家直接进行对话。其中原著的阅读尤其重要,各种哲学史的书写正是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的,而且面对各种层次的哲学史教材也要以原著作为判别其优劣的标准。在哲学史和原著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课程,让学生领略这些专门性学科的特点。最后,有了哲学史和原著的基础,学生可以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专题性的探讨,进一步理解并彰显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

3.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为重要特征,因此课堂适于采取讨论的方式,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一环。当然,讨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要求。首先,讨论要有一定的主题。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前都要阅读大量书籍并进行深入思考。最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则应做到语言凝练、逻辑性强。哲学的抽象思辨能力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述,还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论文。论文和讨论相结合更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应作为哲学专业课的重要考核方式。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9.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实验教学;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而设计的教学模式[1]。它把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在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任务,让学生带着特定任务自主探索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

1.引言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可以发掘学生较大的潜能,从而能够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提出

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3]。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新方法。根据这种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教师把新知识的传授隐含于每一个实际的任务中,强调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学习和未来实际工作中有意义的“实际任务”情境中去,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方法,目前很多课程已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积极主动对学习资源的应用,共同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互动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4]。它将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了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新理念;从而将再现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创建“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真实性,能够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通过对美国教育家杜威等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而我认为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新方法,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具体的实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实际任务,掌握教学新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发展空间, 更好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传统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的弊端

3.1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知识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作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把学生看作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5]。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致使学生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学生普遍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进入大学虽然有很多独立的实践课程,但上实践课时,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形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学生都习惯于机械地按照实践讲义,照方取药。不能主动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测量分析和研究,完成对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往往是动手不动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上的优势。如何在实践教学实践中,转变学生对实践可态度,使学生从实践中真正培养科学实践方法和实践技能,是深化实践教学的重点。任务驱动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传统的“先理论再实践”实验教学模式使计算机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分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3.3 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内容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仍然仅限于课本上的上机操作,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实际角色中,因此不清楚当前社会对计算机课程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的知识,对社会实际业务处理缺乏直观了解。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点

经过多年的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后发现,实施任务式驱动式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互动效果较好。任务驱动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5.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

5.1 强调任务的可操作性

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大部分在实验室进行。而现在许多院校由于条件限制,实验设备简陋,导致任务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在对任务进行设计之初,教师除对相关的实验室有一定的考虑外,还要考虑可供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是否齐备等,以便于对任务的实施进行掌控。

5.2 设计任务的原则

任务的选择不是随意的,需要熟悉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分清教学重点及难点,再结合实践,自主研发设计满足教学要求的任务。为了做好任务准备,可遵循以下设计原则[7]:

(1)针对性强先将教学总目标分成多个小的学习目标,再将学习模块细化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具体任务,通过完成这些针对性强的小任务来最终完成综合设计任务。

(2)可操作性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只有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

(3)简单易懂分解后的任务应简单易懂,容易实践,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4)具有一定扩展性在任务实现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来扩展任务,深入挖掘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5.3 精心设计任务

教师编排合理的实际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任务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设计和编排任务非常关键,必须具有趣味性、难易适中并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编排任务时要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出发,例如大学生毕业时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学习Word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份毕业论文的排版样本,同时提供一份未排版完成的毕业论文,让学生自己按照排版的要求完成排版工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起来进行到任务中去。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展示情景和样本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某个工具或软件能够实现的功能, 通过让学生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具体的任务实例,能够使学生头脑里分散的知识点表象形成一个个相对具体的知识结构, 通过这种情境,学生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相应的实际任务中, 使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掌握任务包含的知识点[8]。

5.4 自主实践任务

通过在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任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面临一个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教学内容,如果就算理解不了,也应该尽量让他们去尝试。当然,关键的操作步骤可以强调,否则学生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起着引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和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和大胆地去完成实际任务。学生可以探讨完成实际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引起对先前知识的进一步回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不同方法。多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和沟通后,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并作出分析和比较,这样会大大的开阔学生的思路[9]。整个课堂倡导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朋友关系。随着实际任务的完成,学生会在成就感中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5.5 重视任务结束后的总结与评价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并不单单是一个任务布置与完成的简单过程,师生们应该做好课堂的阶段性总结,在每个任务的布置与完成之后,应该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10]。首先可以让学生每一组派代表对他们这组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自我剖析;然后由老师对各组在总结中提出的共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分析原因,总结同学们出现问题的情况,并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法,以达到提高掌握知识的目的。

6.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将面临众多的新问题,如何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体系结构和模型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研究。我们相信通过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一定会被有效地运用于高校课程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兴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2(3).

[2]许雪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3).

[3]徐兵,张南宾. 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式实验教程[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陈小阳,骆竹梅.基于任务驱动导向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2(3):42.

[5]梁红.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原则[J].广西教育,2007(Z5).

[6]向生.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FP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9).

[7]王延平.试论化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J].职业技术,2009(05).

[8]王晓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9]张永志.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10]徐兵,胡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3(03).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 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学生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与他人争辩,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其次,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在讨论中,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要能抓住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注意问题要经过真正的讨论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掌控讨论进程。遇到学生“卡壳”处,可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思路,教给方法。最后总结时,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下面举一例说明讨论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不同而又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比较中思考、领悟、提高。因此,涉及比较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完成。如我在讲绪论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便让他们讨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所谈零碎,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从两者反映现实、社会功用、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方面总结了学生的讨论,使答案系统、概括、条理。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全面,忽略了两者的思维形式,于是我又以具体的小说和实用性文章启发学生分析两者的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而实用性文章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地领悟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课堂的运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何把它引入应用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写作体会来阐释写作理论,这种方法属于例子教学法。因为它重点突出,可以讲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遇到实际写作问题比如:请示、函、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千变万化,课堂上的例子难以一通百通。案例教学法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方法的大门。

例子教学法是演绎推理,先有权威结论,后用例子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归纳推理,先通过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寻找最佳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顺序来看,例子教学法是先观点即理论,后材料即实践;而案例教学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针对具体实践内容,选择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的良好习惯。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要注意精选案例。所选案例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的性是指符合教学目的,与有关教学理论相一致。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在某一理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以写作教学为例,能提供某类文体有代表性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写作过程等。现实性是指案例来源于现实,不是随意杜撰编造的。开放性既指提供案例的背景具有复杂性,不像例子教学具有单纯性,又指结论的多元化,不提供唯一答案,但可根据目的需要选择最佳答案。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项目教学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11-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最高目标。项目式教学法有严格的操作实施步骤:确定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单独、小组)、项目展示、项目评价、归档或结果应用,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只有正确理解项目式教学法,才能为项目式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一、项目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分析

很多讲座、论文、说课经常这样提到:项目式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或项目教学法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语法上来讲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上来说却存在问题。项目式教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如引导文法、脑风暴、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不存在从属或包含关系。而项目式、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类教学中经常用到,使用者更应该清楚。

1.项目式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比较。二者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互动的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展开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真刀实枪”的演练,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具体实施操作步骤的特点来看,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1位教师主讲,1至2位实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常具备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于理解的特性,这些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该教学法并非适用所有课程。

中职《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恰好都具有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恰当选择其中之一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电工基础》第十一章“变压器”的教学中,如果按照变压器的理论知识,单相变压器实验的认识规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倘若采用项目式教学,就必须设计一个课题,如《小型变压器的制作》,并按照其实施要领逐步实施。再如,第三章第四节戴维宁定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选不出具体、完整、有价值的项目去实施就不能采用项目式教学,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因此,选择教学法一定要考虑知识的内容和结构,再结合其他情况,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项目式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比较,如上表。可见,二者在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上大体一致,而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设计特点、实施特点、教师作用等指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项目教学法的侧重点为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在项目设计上要求学生能够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两点是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重要的区别;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以项目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特征。此外,在教师的作用方面,“项目”的设计明显比“任务”难得多。公开教学、说课一般为1课时,很难系统地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则可以充分展示教师授课的艺术,避免项目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或断章取义的现象。

二、如何发挥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被长期运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对知识的阐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分步学习和掌握;三是对知识的讲述比较全面、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脉络和重点,有利于课后自我总结和复习。而项目式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目标明确、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的特点。这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形成了互补。

教学过程中应取长补短,采用复合型的教学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只有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9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质量 最优化教学法

近年关于问题式教学法的著作颇丰,笔者详尽阅览其中佳作,并观摩多节有关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疑虑也随之而来: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及该法在课堂具体环节的实践和反思,探索一条问题式教学法的实用之路。促使问题式教学法由传统向最优化教学法转化,以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据此,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感知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课后记忆问题的疏导等环节。

近年笔者参加了几次规格较高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参加上课和演课的教师都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大于实效。

首先,从感知历史环节上看,问题的设置多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学生课堂预习时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

其次,从探究历史环节上看,有的教师直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组讨论形同虚设;有的问题设置过易或过难,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有的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直接打断学生,示意其他同学回答。

最后,从运用历史环节上看,多位教师都是选用做选择题对答案的形式,没有方法解析。在新课结束之时,也未把关键史实再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之,面对问题式教学,教师不知如何操作方能有效,学生不知如何配合方能奏效。新课改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运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从本校各科实施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笔者抽取了本校100位一线教师,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贯穿始终:5%;偶尔提问:16%;针对某一问题提问:21%;师生问答为主:58%(本校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问题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在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具体环节如何操作的未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是望尘莫及。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对历史学科而言,感知史实中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掌握是起点,探究历史中思维的锻炼是桥梁,运用历史中史实的巩固及迁移运用是阳光大道,配合其它环节的维护作为保障。

(一)感知历史

教师展示问题,说明具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寻找问题答案并做好圈划,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掌握课文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史实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单一地选用填空题的方式,学生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会割裂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才能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的环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历史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史料研读为依托,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和感悟主题。

1.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要有主题,而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本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转折”二字,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设计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围绕农村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城市以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繁荣富裕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是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转折。每一步的设计均围绕在“转折”二字,整节课的主题鲜明。

2.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制造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创新点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以七下《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梳理完毕基础史实后,进行如下设计:

展示“韩国圣水大桥坍塌事故”、“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等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由希而图片中的这些国内外大桥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学生陷入沉思,随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桥梁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桥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希望国内外各级政府搞建设要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这样的问题设计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之处点亮课堂。

3.探究历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回答问题有时会显得肤浅和幼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回答,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进而促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显。

(三)运用历史

运用历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史实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可以利用题中隐含的信息转换成问答题的形式,深刻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与运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运用历史还可以采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剧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补充环节

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史实的记忆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清晰地展示一课该掌握的问题,为学生课后背诵以及以后的单元复习明确方向,使知识尽可能在长时间,甚至终身能够为“我”所用。

四、关于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笔者在历史学科践行问题式教学法已经有两年之久,在近几次的诊断性测试中,所带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学生百分之百的响应,有较大y度。

(二)问题式教学法聚焦在教师的“会问”,良策居多,但关于“会引导解答”的方案却不够充分。

(三)问题教学法关注教师“会问”,而问题是构建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该法在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自主提问,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不够,问题的双向性失衡。

五、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参与式;教学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175.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学活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学生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1]-[3].数学物理方程是许多工科院校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工具,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科院校开展“数学物理方程课程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探讨”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在分析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上,结合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参与式教学在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随着电子网络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Ipad、电脑的普及,使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时代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击,令教育质量低下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注入式的教学,教师一言堂的教,但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大学教育的“教”和“学”可以有效结合,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作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引导,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三)我院地学类专业特色的要求

由于我院的专业是以防灾减灾专业为主,大部分工科类课程都属于地学类课程,而地学类专业除了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外,还有突出的实践性,而专业课的实习教学是整个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起着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程教学的作用,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但在与专业实习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在实习过程中应用到的笛物理方程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从理论到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此种情况,尝试在数学物理方程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参与性的任务,是改善后续地学类实习现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方案

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团队与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以分小组活动为主,每小组以4~6人为宜,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由于目前我校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及课时的限制,这种做法难以实现,于是采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又可以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应用本门数学工具课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我们以本校的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设导论课,介绍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最好能够按照专业开设导论课程,学生需要在系统地学习专业的知识之前,从整个框架上了解自己要学哪些课程,这个专业需要掌握与数学物理方程课程相关的哪些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学科专业及其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面,尽快适应新的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详细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在认真参考学生的意见后,最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澄清教学理念,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的预期,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针对学生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给学生有针对性地留任务

由于不同的专业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中对数学物理方程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了解不同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方程的知识和应用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制订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与自身专业技能的相关性,提升激励效果.例如,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学习地球深部构造、进行地震预测经常会遇到地震波的传播用到波动方程,需要详细讲解波动方程的性质、求解方法,尤其是三维波动方程的一些性质及其方程中某些参数的物理意义;地下水与科学工程专业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会用到地下水运动模型方程、渗流方程,以及这些方程在水文预报中的作用,我们在讲解数学物理方程时就侧重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Navier-Stokes方程和Euler方程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程对数学物理方程的所需来突出其教学重点,划分好教学层次,合理分配教学课时比例,强调教学的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把数学物理方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一起,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未来的毕业设计以及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制订参与式教学规则,控制教学过程

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时间和控制整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起到参与的效果.除了以小组为单位,小讲课相结合的方法之外,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一是课堂即兴讨论,在每次课的最后15~20分钟,提出一个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二是分组讨论,由教师拟定或者学生提出课堂中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问题,先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小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本身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学生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倾听,更多地需要表述,与上课之前的自学内容相联系,课程中的表述既有对既定的原理、内容的理解表述,也有自己对书上既定内容的思考的表述,表述需要学生对既定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和看法,并对此进行说明、表达,简述自己的思想或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改革考核方法,改变教学管理

参与式教学可以避免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在数学物理方程课程的考核中,加大平r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的比重,小组作业都是案例分析、调研实践等活动及报告;在平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就某些问题写小论文总结学习成果,或者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自己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自己所学专业课程中的问题,以小论文形式提交,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而这一环节也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占据一定的百分比.另外奖励学生们对课堂的贡献,对提供案例等资料、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提出批评建议的学生们给予加分奖励.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研究和实践,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和改进,通过教学改革,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授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物理方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冬连,万昆,曾婷,毛杰键.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77-83.

第11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选题方向 可行性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般写作的意义,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养科研创新意识,锻炼思维组织能力,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激活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等。而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论文选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生和指导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价值。

二、论文写作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的局限,选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题目范围过大。比如,有的同学选这样的论题:“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题目不够新颖,缺乏创造性。笔者发现,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题目大都集中在《红字》、《苔丝》、《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飘》等少数几部文学作品上。其三,学生思路太窄,部分题目存在某种雷同现象。以此为根据,笔者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三、论文写作中选题的方向

论文选题应该符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选题:

1.文学、文化方向

对文学的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产生的背景、作家的风格、派别等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阅读一本或几本英语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个案或对比研究,或对一个或两个英美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爱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学流派的影响等。也可以以文体分类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等。

2.翻译方向

口、笔译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口、笔译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大致有以下范畴: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理论评介;译文评价;翻译与文化特殊用途语言翻译(如外贸、体育、旅游等专门行业汉英翻译);翻译与文体、修辞;翻译实践等。

3.英语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语法有相关、相连和包容的关系。语言学和语法选题大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方言;语法学,词法,句法,功能,转换,对比等;词汇学;构词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对比;外来词语等。

4.英语教学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新式教学法比较;各种教学法比较:优势和不足,相辅与互补;分层次教学,优势与弊端,可改进之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教学辅助设备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等。

四、论文写作中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关于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议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就时间、资源、语料收集而言,该题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个人是否对该题目感兴趣,以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外,该研究是否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点?换句话说,应遵守论文选题的三原则:价值原则,能力原则,兴趣原则。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其次,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题,选择自己能够找到充足材料的题目。论文要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远见,应该发人深思,使人受益且获得新东西。

根据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学生选题的方向及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文学文化方向选题。这方面的选题资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很难跳出一个思维定式,经典名著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怎么创新呢?能够有所突破很难。不过,为了避免学生选一些老掉牙的题目,可以选择新的突破口。比如,选题“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等,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写起来可以结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还有,学生可以从所学课本取材,《高级英语》的课文大都来自原著,从这方面着手,既挖掘了课本,又开拓了知识,还完成了论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选题:“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从影视文学选题。(2)翻译方向的选题。学生在这一方向选题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选题部分或全部重复。诸如选题“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这些题目看似不同,其实写起来可以换汤不换药,可套用相同的写作风格,相同的提纲。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扩大视角,比如,“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的反思”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可以从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等多方面入手。(3)英语语言学方向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令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因为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兴趣的。但不容易与别的同学重复,也容易创新。比如,“网络发展中的英语进化”就是个不错的话题。(4)英语教学法方向的选题。此选题能查阅的文献很多,也能激发作者的兴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等。比如,选题“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需要做相应的实验。

综上所述,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书刊文献资料,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每个方向的选题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能力的学生也可有选择地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或对上述学科进行某种类型的比较,寻找一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独特的课题,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形成“弃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风格。

五、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前应当重视选题,深思论文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与本专业有关系、选题范围是否过大。而且应当特别考虑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题目是否简洁、大小写是否符合规范等几个环节,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题目都不可晦涩难懂。

参考文献:

[1]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4

第12篇

1突出两种观念

中医五官科学是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对人体五官的生理和病理进行了系统阐释,突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但是,从现代临床实际考虑,五官科的疾病诊断都是建立在对五官的精微结构剖析和整体功能检测的基础之上,五官科疾病的治疗也多依赖于精细的外科手术。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五官科学的教学应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突出临床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临床,准确地把握发挥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的五官科病种,扬长避短、彰显特色。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就是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针对头面五官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概述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引入现代五官诊查技术,在明确五官疾病主要病理改变的基础上,比较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优势和劣势,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面瘫,属于中耳炎并发症就应该当机立断采取手术治疗措施;属于贝尔氏麻痹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鼻出血,出血剧烈且有发生休克的危险,则采用填塞止血法能有效止血;止血之后则可辨病、辨证施治。突出临床思维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后期临床课程时,要改变过去学习基础课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即:“概念—病机—表现—辨证—治疗—调护”模式),从临床实际情况出发,以患者主诉症状为切入点,分析机理、落实病证、辨证施治,逐步形成临床思维新模式,以适应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的需求。

2推崇两种方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两种观念对临床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并在学习中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掌握临床思维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引入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是根据临床诊疗过程中医师的思维模式(即:依据主诉设定可能的诊断—通过询问、检查排除或筛选初步诊断—综合各方因素精选治疗方案—动态观察,调整治疗方法、确立最后诊断),打破教材固有格式,首先以症状为出发点,探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为确立诊断奠定基础;其次以疾病为导向,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研究疾病演化规律、准确进行预后判断。探究式教学法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精讲系统,重点探究”的模式对中医五官科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简要回顾五官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把临床上五官常见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例如:眼科中的“云翳”、“内障”;耳科中的“耳聋”、“眩晕”、“面瘫”;鼻科中的“鼻塞”、“鼻涕异常”、“鼻出血”;咽喉科中的“喉痹”、“喉喑”、“喉阻塞”、“打鼾”等常见症状的临床分析、相关病证的诊断与辨识、治疗方案的优选。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本门课程的适用知识体系基本构建,临床思维的基本模式也会随之固化。

3达到两种效果

随着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释放。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临床最常遇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过去所学知识的再现和重组,温习过去的知识使大家建立了新的适用性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使学生增添了走上临床岗位的自信。教学互动自然、融洽,学生学习自觉、主动,一种师生共同期盼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自然形成。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研究,开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过去的学习定式是: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期末应试—教材入柜。然而,随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探讨式教学法的引入,研究每一个问题需要涉及过去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重新翻书就是常事,主动查阅也成必须,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兴趣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例如:关于“耳聋”的探讨,就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中医基础、方药和中医内科等多门课程知识,涉及一般检查、听功能检查和耳科手术等多种诊疗技术。

4取得两个突破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和考试的定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统编教材作蓝本,按照新教学法的要求精心制作实用的教案和课件。在五官的每一科中,选择一个代表性问题做全面示范性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若干重点问题,提示分析路径、解决思路,在学生自主温习、查询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已经转化为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学的改革必然牵动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的考试方式随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也采取了大胆的改革尝试。试行了论文撰写、问题分析和病案分析等多种形式,综合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将试卷内容设定为:重点问题分析+典型病案分析。经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对采用新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6.3%、90.1%;接受新教学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提高15%左右。

5结语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永恒主题。在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同课程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方法就不能强求一律。中医临床课是探讨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康复规律的学科,前期的临床课(内、外科)要通过系统讲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引入针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理念;而后期临床课(妇、儿、五官科)如果仍然以系统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会感觉“重复、乏味、效果差”;教师的“教”也很难进入状态、充满激情。我们尝试应用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我们深知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许多不足之处仍需不断完善,只有创新、进取,才会不辱使命。

本文作者:徐永和王乐平宿敏工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