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二知识点总结

初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5-17 07: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1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2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油、用气垫的方法)。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3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4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满载时的货物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①称量法:F浮=G-F拉;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④平衡法:F浮=G物(悬浮或漂浮)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5一、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2)单位:J。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香菇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船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航行。到19世纪,人类开始利用水能发电。

(2)修筑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势能越大,能发出的电就越多。风能也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4.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运行,所以存在动能和势能。

第2篇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就是纠正初一的缺点,巩固初二的知识点,打下初三的理想基础。初二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结合点。

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无论初二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是好是坏都已经是历史是过去,初二下学期到底该怎么学呢?

新年之后,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初二下学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需要综合分析并加以推倒才能解除问题的最终答案,利用所学的识和曾经解过的题型,找出解题的方法,理清思路,迅速的将答案表达清楚,这一点对初二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初二是初中阶段的过期,课业负担重,学习特别累,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如何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初二年级的学习?

工具/原料

一个良好、上进的心态。

方法/步骤

第一。主次分明,把握重点学科。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8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其他20%的时间留给其他的科目。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下学期除了听好课,还得多关心时事,如关注一些新闻等等,中考会涉及奥运的考点等。这些国家大事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一下。

第二。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

一般早晨是人的记性最好的时候,建议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最好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其它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就抄下来以积累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轻松多了。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克服以前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例如一些男生比较粗心、对简单问题过分轻视、学习热情不能长期保持等等,一些女生的学习上容易分心、不专心等问题。另外平时准备错误集锦本,遇到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了。初中二年级抓孩子的学习习惯是第一位,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就相对容易冲刺上去。

第四。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

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和辅导。

第五。课后温习加巩固练习。

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的辅导书。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适合自己就用哪一本。如果不会选择,可以咨询以下老师。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有意识地提前了解的学习初三、中考的试题,并分项对相关中考题类整理,进行阶段性复习。初二物理要结合奥物的题目,系统了解初二物理下学期的知识点,并做相关的中考试题。

结语:

初二在一定程度上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好”与“差”在初二下学学期就能被具体的显现出来。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情况是代表一个学生在本学年所付出的努力的客观体现,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于主要知识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等。在初二结束时,可以通过月考、期中、期末成绩让学生思考在即将到来的初三中,该怎样更好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中考里取得出色的成绩,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科学习中哪方面还理解得不够深刻,要知道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有可能会在中考被考察到,所以不能对任何一个掌握得不够的知识点轻言放弃。并且,初二下学期的成绩也可能会是将来所要报考的高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凭据之一,初二代表了初中学习的中间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稳定、初中前半段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二下学期的学习,考察自己基础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因为到了初三是没有时间再进行基础知识补充复习的。

第3篇

在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

我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4篇

【关键词】数学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现在中考网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①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②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③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④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5篇

关键词:概念和公式;典型;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46-01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每年都有一部分新同学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4、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诀。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6篇

关键词:评价体系;思维能力;思维方式

我们应如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摆在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强调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一点都不具备培养创新能力,而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和得到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意识、精神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传统的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就要行动起来,走向创新之路。新课标评价体系有新标准: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立足过程评价,定性定量结合;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学生不再以单一学分定学生的好坏,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多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探究与创新能力、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合作学习能力、数学实践能力,以及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中的知识大多和小学有关,初一的知识点很多,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显出来了。

现在的初二学生中,有一部分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

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通过老师的课堂来弥补。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地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的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的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大家应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

作业。

我们就初一数学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学生在学习中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绝不是考大家的笔记记得是否清楚,计划制订的是否周全。

培养思维能力的另一途径,就是经常自己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课堂提问时,不管老师是否问到自己,都应先认真进行思考,然后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思路加以分析比较,以寻找解题的方法。又如做一次函数练习时,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力图寻找出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做相似三角形练习时,多做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知识点由此及彼的联系。

课堂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掌控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缓有紧,让自己真正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发现知识,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体素质,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

知识。

荷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需要反思,只有经过了反思消化才能真正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存在的旧知识产生联系,建构数学体系。有些教师提出了“还课”这一说法,我认为很好,通过“还课”学生既可以巩固知识,也可以向教师暴露其思维过程,让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只有反思,才能完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虽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一种探究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达

第7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用地图。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2010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上学期地理教学总结 的相关参考: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初中学生;超前思维;注意

一、前言

这世界没有过时的科技,只有落后的思维。

最近,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无非就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系列产品了。

乔布斯对于苹果的重要性,再次告诉我们:企业领导者的思维决定着企业的行为,领导者的超前思维会加速企业成功的频率。

二、问题的提出

那么,作为英语老师,如何使我们自己和学生都拥有超前思维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合适地运用超前思维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我们要重视超前思维的培养

教师应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要超前思考,要有想别人不能想,有出其不意、出人意料、出奇制胜的思想。

2.我们英语老师要具备超前思维

我们老师要不断开拓思维,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时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折衷”运用各种英语教学法,并敢于进行适当的超前教育,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大胆尝试,勇于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样对我们形成超前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

3.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拥有超前的思维能力

我们要预见学生以后的一个发展,英语学习的潜力,我们要提早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英语自主学习和英语的可持续性发展学习,定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当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超前:

⑴超前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我采取个别谈心,集体教育,适当家访,及时督促,平时渗透等各种方法。

⑵超前教会学生拼读英语单词。我们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48个英语国际音标,教会他们利用英语音标拼读英语单词,并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循环和强化学生独立的拼读能力。这是使学生获得英语自学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⑶超前教会学生查字典。查字典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以后能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学会了英标,就会查字典是两大手段,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教英语入门的时候,一定要超前教学生学习音标,超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未来学生能否有自学英语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表现。

⑷超前教会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

⑸超前教单词。我一般在初一第一学期,就教会学生拼读音标和查字典,我都要求学生要超前的自学后面的新单词,每天要提前拼读一下后面的新单词,点出元音,划出音节。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的多少就决定了学生学英语的高度。

⑹超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是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我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周要做五篇英语阅读,还要阅读初中程度的英语书虫系列的一本读物。坚持下来,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⑺超前教初中的语法。我一般是在初一比较宽松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有选择的渗透去教初二的一些语法,到初二又开始教初三的语法,一般到初二下学期就把初中阶段的主要语法学完了。再利用初三进行充裕的反复训练和复习,让学生真正熟练每一个语法。这样教学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化被动为主动。

⑻超前渗透初中的中考知识点。我提早从初一便开始渗透初中的中考知识点,有时在评讲题目中遇到一些以后中考要考的知识点便提前讲,在讲知识点时,一般都“整体讲”如讲到little,就把a little, little, few, a few 的用法一起讲,每次遇到再不断地反复,提前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考考点。

⑼超前做中考题。在初一,初二开始超前了解音标,词汇,语法和知识点的基础上,一般我在初二的下学期就开始适当做中考题了。其中分为做有关中考语法的题目,例如采用《英语中考宝典》,还有做每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题。通过做题来检查学生对中考英语语法和知识点掌握是否熟练,通过学生的错题,提早知道学生不过关的语法和知识点,马上及时反复该语法和知识点。

⑽超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因为这是学生以后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基础。

⑾超前添加必要的附加英语学习材料。适当添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扩展英语学习的内容,贯彻和巩固语法的教学。

⑿超前抓好“培优促中扶差”的工作,尤其是超前预防两极分化。

⒀超前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大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超前自己学习。

超前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适度原则。凡事都要讲求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变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二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有高度,要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进行英语教学,进行适当的超前。

三是我们老师要有科学超前整合教材的能力。

四是在进行超前时,老师本身最好已经有一次初一到初三教学的小循环,这样才能把握中考的考点,了解中考的方向,做到超前合理有效。

五是在超前思维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的收集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超前教学的教学步伐。

小结

第9篇

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物理知识的接受都是比较零碎的。学生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就忘了前面的。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尽量把教材中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尤其是知识点相联系的章节,把知识点串成线,最后结成网,这样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善于归纳掌握常见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等同于多了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初中物理常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逆向思维法、图像法等。例如,初二教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后,在坐标轴上描点、连线后,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是正比例函数图像。那么学生自己就能归纳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用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直观明了。

三、教师与学生多交流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调查讨论等方法极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因势利导,并大加赞赏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另外,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走到学生当中去,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积极、愉悦、乐观的去学习物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初中教材中,也设置了众多插图、漫画、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小实验、实践性习题、课外阅读。它们为学生课内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对学生学好物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复习 技巧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1-01

生物在初中阶段并不如高中阶段受到学生的重视。这是因为以前没有纳入统考科目,不算升学成绩。而从今年开始,初三就要升学考试;初二进行结业考试,明年直接拿入算作升学成绩。这学期开学来,咱们生物课都面临时间紧、内容多的问题,所以要提高复习效果需要我们教师费一番功夫。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那么,我们在初二要进行结业考试的时候,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复习呢?我认为在复习过程中需要贯穿以下三个理念: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二是分析考纲要求;三是掌握做题技巧。只有做到这三点,复习才能事半功倍,考试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从历年试卷来看: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生物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所以复习时必须对症下药,狠抓以下三个环节。

1 学生自主复习,采用课堂自纠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就要钻研课本,把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等知识点分析、整合,在掌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系统归纳、逻辑整合。这样既便于识记知识点,又容易查缺补漏,巩固薄弱。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我主张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在备课时对照考点,将知识考点罗列成填空的形式,印成练习纸发给学生,这些知识点学生都可以通过翻书的形式找到答案。学生在翻书的过程中就可以自己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这样做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单易行。现阶段应试教育,学习知识离不开做题。做题既能温习知识,又能检验知识,同时也可以巩固知识。当学生通过自己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来完成第一次复习后,在课堂上,我采用学生自纠的办法来进行第二次复习,两人一组,互相纠错,同时教师行间巡视,及时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为同学批改作业的同时等于自己又一次将知识点读记一次。

2 学生课堂读记,当堂检测效果

学生整理好的知识,可能通过翻阅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读记,离开课本仍然记得这些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课堂上预留15分钟左右,用来读记。可以采取学生熟读的方式,或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读记。很多的教师以为,读记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其实并非如此,在课堂上进行读记,效果要好些,课堂上读记有个比较,学生心里有个底,也会注意思考:别人怎么就比我记得牢?为了面子问题,学生自己就会暗下功夫。当堂检测是安排在读记之后,这时的学生已经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点整体的印象,同时通过教师的考点点拨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再来完成当堂检测,就显得简单。通过这种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做好补充,同时,同桌可以采取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让他们了解自己与同桌相比,是课前自主学习不充分,还是课堂的读记不到位,互帮互赶,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 教师考点点拨,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考点点拨过程,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告诉学生碰到本节复习的知识点时,我们该如何将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起来。同时又能提醒学生哪些知识在考试过程中可能怎么考。教师分析往年的考题,总结以往学生出现的问题,这也相当于对学生的考前指导。生物试题主要分三个类型:一是选择题,二是材料分析题或视图题;三是实验题。

(1)做选择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是让选错误的还是选正确的选项,是让选符合题意的还是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以免看第一个选项就会出现你认为的答案(实际上是错误的)。

(2)做视图题时要根据题意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与那些知识点有关联的,回顾这些知识点,心中有数之后认真阅读每个小题,分析了解图形中与做题有关的每个结构,每个字母代表的意思,然后找出突破口。

(3)在做材料分析题之前,最好先看一遍下面考察的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再读材料,遇到有用的信息用笔标出来,最后作答,看越短的越要仔细耐心,以免漏掉有用的信息。长篇大论的材料要快速阅读,标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因为阅读无用的资料而浪费太多的时间。

(4)实验题要看清实验的目的,因为所有题目都是围绕实验出的,还要看清装置,知道实验的设计,找出实验的变量,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在答题时答案清楚完整,不能懒、省事、寥寥几个字就完了。这样即使做的有理也不会得高分的。建议同学们多看看课本上的这些实验。理解透其中的原委,才能答出简洁明了的答案。

第11篇

一、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结构,精讲重难点

首先,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给学生进行全面贯通讲解。在这里必须讲究复习方法,调整复习重点,探寻复习思路,把复习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梳理和整理上,使学生对教材知识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再由厚到薄,以突出主干知识,使学生抓住关键,把握重点。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揭示联系,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依据知识网络,把握主干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从纵横联系中理解某一知识,以获得更准确、全面、深入的认识,揭示其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在这一环节里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结业考试题中多次考查的知识点,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如《地球和地图》里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部分内容,都需要精讲。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一边讲,一边辅之适宜难度的课堂同步练习题,以章为单元,以讲带练,面面俱到,把讲的知识点通过试题形式加以记忆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二、以专题形式对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可以将初一与初二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打破4本教材的界限,将地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排列。教师主要是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角度重新分类、归纳,编组成一个个专题知识块,然后以专题形式有序地让学生寻找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地理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综合梳理,形成网络化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在复习时,把初一、初二的教材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整合成下列几个专题版块:

专题一:地形;专题二:气候;专题三:河流、湖泊和水资源;专题四:土地资源和农业;专题五:矿产资源和工业;专题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专题七:人口、民族和聚落;专题八:读图指导;专题九:乡土地理。

通过专题训练这一环节的复习,要求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联系,分析原因,掌握规律,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把初一、初二地理内容融合起来,而且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减少了过多的死记硬背,同时还掌握了思维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地图的重要性,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1.图文结合。例如,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800mm、400mm年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等降水量线,再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等,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2.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象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能从地图上查找在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名称并熟悉它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看图说话等多种形式进行,甚至达到在无图情况下,也可根据题意自绘图解决问题。因此,对图像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四、关注社会热点,热爱乡土地理

第12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初二学生的学习仍有依赖性,如何进行初二学生的学习由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化呢?

一、做好衔接教学是关键

主体的学习准备状态是学与教的出发点,也是主体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来进行,使之形成对于后继学习的良好的准备状态。在初二新学年开始的前一个月内,选择趣味物理、实用物理和物理史料等生动有趣的内容,以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活动中来,通过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培养其独立与合作精神,从而使入门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三个方面的过度:(1)思维方式的过度(由形象思维向实验探究总结结论转化)。(2)知识内容的过度(如:路程=速度×时间,S=vt,……)。(3)难易的过度(逐步建立起物理模型)。

二、培养独立学习是重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已由依赖型转向独立型,它标志着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潜能,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和实现自我的愿望。从初二开始进行课前“自学”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初中阶段学习的特点。

1.教读。就是教学生字斟句酌地阅读教材,弄清教材中每个术语、符号、公式以及每句话的含义,把物理课本读通、读懂。一般可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泛读,浏览本节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其次是精读,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细嚼精研,对概念、定律、公式等领会其内涵及外延,对难以理解的关键字句标示符号或予以角注等,以便通过交流得到帮助解决。对例题的学习要求做到做(尝试解题)、思(与例题解法比较)、悟(归纳步骤、领悟原理)、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读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质疑、运用。

2.导读。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导”,教师的“导”主要是通过设置《导读提纲》来进行。首先教师要充分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内容分成小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提出;二是帮助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进行分析、思考;三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导读提纲》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针对性强,切中问题的要害,化难为易,通俗易懂,真正起到“导”的作用。教师把《导读提纲》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并完成相应的课本练习。

3.自读。自读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使学生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性参与学习,教师的角色逐步从方法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自读阶段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保障

新课程改革其真正意义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自主的活动。因此需促进学生,课前主动超前自学,课堂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课后主动拓展知识视野,把学习建立在积极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经验通过内化和再创造自觉地迁移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与各个学科的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