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18:0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猪场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调研了毕业生对我系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如养猪学一定要结合规模猪场的生产流程来设置(后备母猪、空怀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肥猪)。②专业理论课可以适当少开,要增加实训课的比例,此次调查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训课的比例可以增加至60%,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何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说。③在营销岗位的毕业生建议饲料、兽药营销课程可以适度增加课时,最好能请到相关企业的营销精英来授课,这样才有实战效果。
2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评价及岗位人才需求统计
第一,通过对30家用人单位的走访,与各企业老总、人事经理及动物医院院长沟通,他们对我系毕业生的评价整体不错,认为我系毕业生勤奋好学、能吃苦耐劳、工作主动性强、有一定的创造性,大部分毕业生都能独当一面,而且能很快融入企业的团队氛围;但也有极少数毕业生责任心不强,好高骛远,成了所谓的“跳槽专业户”,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自然评价不高。
第二,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问卷表”的统计与分析:1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营销岗位缺口达200人以上;湖南新五丰公司20个养殖分场需要50名以上的养猪生产线技术主管,需要技术场长6名;长沙20多家宠物医院需要“宠物医生”、“宠物医生助理”50名以上,而且大部分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师”奇缺,根本招不到人。
3调研结果分析
第一,20多家用人单位都有和我系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意向,有15家用人单位要求我系将“毕业生顶岗实训基地”固定在他们企业,说明我系毕业生整体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第二,我系应该继续加大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这一方向。
第三,在饲料、兽药营销课程教学中,突出“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学特色,加大与全国知名饲料、兽药企业的合作力度,既请企业的营销精英来我系主办“营销实战专题讲座”,也要将我系营销主讲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送至企业,参加企业营销总结研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销岗位学生的成才率,真正做到“校企双赢”。
第四,基于“宠物经济”的蓬勃发展,宠物诊疗与美容人才需求将日益扩大,我系应该加大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的招生力度,并且可以考虑申报“宠物护理与美容”等新专业,在宠物诊疗、宠物美容师资力量、实训设施投入方面也应该进行适当倾斜。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边学边卖”式实习、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弄虚作假”式实习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高实习基地实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创新实习管理模式等做法,为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企业;实习管理模式;实习制度
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中实习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同实训项目技能通过实习进一步得到验证,也是专业技能系统性的熟练与总结,同时更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步。要做好这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和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期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本研究团队人员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管理工作,通过本研究团队近两年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破解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困境。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掌握常见畜禽动物生产专业技能为主,并能对主要畜禽动物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实习单位主要为规模不同的动物养殖企业,如猪场、鸡场、羊场、牛场等。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不断兴起,急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招聘会上成为抢手对象,学生顶岗实习寻找单位不再成为难题,但在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014—2015年本研究团队连续两年通过对河南省20家养殖企业每批为期6个月的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定期现场跟踪走访调查,调查的养殖场主要为规模化的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调查的实习对象全部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学生来自全省不同高职院校。调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场的规模大小、技术力量的配备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实习学生坚守实习岗位情况,学校参与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针对上述调查,现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有50%左右实习学生能够坚守实习岗位,对实习环节做到有始有终,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其中有40%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选择实习企业不重视,实习的项目岗位不明确,往往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强,虽然服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安排,但实习的内容仅限于岗位本身简单的技能操作,不能掌握除岗位本身以外的更多技能项目,比如在猪场肥育岗位,只掌握了卫生、消毒、饲喂等简单技能,但“吃、睡、拉”三点定位调教、体重大小不同的猪饲喂量的调整等技能没有掌握;在配种岗位上,只掌握了母猪鉴定、人工输精的技能,但对异常的母猪如何进行技术处理,人工采精、的检查处理等技能没有掌握;在羊场产房岗位,只掌握了人工接产的技能,但对于难产的技术处理、产后假死羔羊的急救等技能没有掌握;在兽医诊治岗位上,只掌握了不同药物注射途径的操作方法,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合理更换方法没有掌握等等。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在于有的学生是对本专业兴趣性不强,选择专业完全由父母决定,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不是非常明确,有的是对实习环节比较迷茫,事先没有计划性的周密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上思想不集中,专业素养不牢固,对专业内某个领域整体生产环节不熟悉,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不清楚,甚至不善于思考问题。
(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50%的学生在实习中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虽然有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本身的实习协议约束,但实习学生总能以各种理由中断原有实习单位,不断更换实习企业,甚至于放弃实习,导致实习单位工作岗位无法正常运转。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总结为一是实习单位基础设施不完备,实习工作量较大,缺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与实习单位沟通不畅;二是企业对实习学生关心不够,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三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喜欢与其它实习单位同学之间在薪酬方面攀比,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三)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在长达将近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局限在某一、两个实习岗位上实习,对所在实习岗位的专业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但对其它岗位的实习却无法触及,无法完全学习和掌握某一领域生产的全部技能,如只在猪场产房实习,无法掌握保育、配种、妊娠等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无法完全系统地掌握某一生产领域专业技能。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调查总结原因得知,上述实习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省级直属种畜场内实习,由于规模较大,生产设备设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岗位设置比较严格,岗位流动性往往受到限制,如某一实习学生在将近半年的实习中一直在智能电子控制饲喂岗位上实习,最终影响专业系统性技能掌握。
(四)“边学边卖”式实习
在上述调查的养殖场中,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到30%左右,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基础生产设施、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往往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对于实习的学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多数只能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训技能进行演练操作,虽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生产岗位,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也最终影响实习的效果。
(五)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
学生实习对口率较低,只能达到对口专业的60%[1]。在本次调查中,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的确较多,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一致。专业教研室对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是按照一人一岗进行实习。但实习岗位最终的安排确定由实习企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实习安排。大多数实习学生本来实习安排的是从事动物生产实习岗位,但是却长期从事动物诊治和动物防疫实习岗位,有些养殖场还存在实习的部分女生,由于心理胆怯与动物接触或者怕脏怕累,实习单位不得已将其安排在办公室或服务部门,虽实习单位对口,但最终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符。此外一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通过亲属或朋友随便找一个企业实习,也可能会造成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3]。
(六)“弄虚做假”式实习
通过本次调查同样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实习弄虚做假,通过关系随便找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私自填写顶岗实习手册及评语,学生相当于在家放假休息。这种实习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学校顶岗实习培育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而且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较大难度,更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倒退,甚至错过了融入社会、锻炼才能的机会。
二、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学生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实习动员大会基本上是多系别、多专业学生在一起召开,学院所面对的实习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专业不同或专业方向不同,加上会场秩序难以维持,召开会议效果较差,难以达到会议初衷。实习动员工作应在学生实习前的1—2个月内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逐渐灌输,使学生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当然实习动员会议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可以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单位召开,并请具有长期专业实习、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动员。
(二)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
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实习招聘需求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及相关院系更要严格把关实习招聘企业,严格审查招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留取上述资质证件复印件做备案登记工作,杜绝不正规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招聘工作。对信誉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过差、规模过小、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实习招聘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取舍,主动邀请推荐信誉度高、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过硬的正规企业参加学生实习招聘会,不断提高充当学生实习基地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的技能水平。
(三)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协议,但作为校方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定期巡查实习学生所在企业的制度,主动与实习企业加强交流和沟通,进行更深层次合作,尤其与实习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计划等方面进行共同论证和探讨,确定合理的顶岗实习模式。同时,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学生与企业中间的桥梁纽带,学校要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获悉学生想法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把企业的想法也适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双方交流,避免双方有误解,并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自己的员工看待,多给予支持和关怀[4]。提高和调动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指导教师带着科研课题下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四)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校在已有的实习管理机制下,进一步完善实习机制,出台具体相应措施、方法,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须经过学校实地考察,经鉴定符合实习要求,和学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方可安排到相应岗位实习,同样学生要遵守实习制度。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检查机制,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干预和管理,通过实习过程的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考核其实习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将实习检查结果评价融入到过程考核当中,要求学生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将汇报情况也计入实成绩,并最终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部分。对于在实习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其沟通,多给予鼓励和关心,树立健康向上的实习心态,培养爱岗敬业和遵章守信的思想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5]。
(五)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也是影响学生实习环节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但有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6]。在学生实习前的数月,学校可以通过编印实习告家长书,其中内容包含顶岗实习的目标、计划、流程、管理要求、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将具体信息详细向家长告知,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反馈的意见和想法及时沟通,寻求共同点,消除争议。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实习监督,避免和杜绝学生擅自中断实习以及借口顶岗实习在家休假等现象的发生。
(六)创新实习管理模式
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必须立足现有客观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实习管理模式,尽量预防和解决现有实习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者:韩战强 朱金凤 伟 刘长春 银岭 颜娜 赵文斌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小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159-160.
[2]王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2-13.
[3]张浩.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4,3(25):85-87.
[4]加春生,毛泽明,周淑芹,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3):150-152.
摘?要:为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安徽省行知学校围绕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实施“百千万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即百村千户万民农村教育工程),开办盆景花卉班、高山蔬菜班、淡水养殖班、茶叶加工班等涉农专业,推进“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的中职教育行知模式。本文试以校企紧密合作举办的“同乐畜牧兽医班”模式为例,谈谈如何加强畜牧兽医专业技能教学。
关键词 :中职?畜牧兽医?技能教学
为解决涉农专业“在黑板上种田,在教室里养猪”的问题,加强职校涉农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有效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多次校企商谈,安徽省行知学校与国家无公害生猪饲养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同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乐公司”)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挂牌成立安徽省行知学校同乐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同乐公司同意将其设为行知学校涉农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从2010年开始举办同乐现代畜牧兽医班,这标志着学校在新的形势下开始了新一轮涉农专业招生办学的试点。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模式使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职校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同乐公司一直致力于生猪养殖的研究、生产和推广,总结出了一套以短养长、以近养远、以草促牧、以牧养林的生产经验,为探索新型养殖模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乐畜牧兽医班由公司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校企双方实现互聘。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经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双赢。同乐畜牧兽医班的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公司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实施由公司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公司的需要,开设为本公司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公司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来,加强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中职学校培养实用性农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还是教师科研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提高的需要,更是缩短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差距、促进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需要。 “在做中学”已成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发展潮流,实践教学在培养中职学生实用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技能教学模式
同乐现代畜牧兽医班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是该班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畜牧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综合性,针对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分离的情况,该班探索构建“周期性生产过程式”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把技能训练贯穿于生产实践中。这种模式主要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在产学结合中完成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有效掌握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这一模式在其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也适用。
三、优化专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教学体系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科目多,课程内容交叉,且没有专门的技能训练教材,可以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明确技能教学的标准,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学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同乐畜牧兽医班根据该专业的技能教学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技能训练纲如下:1.常见动物的保护方法;2.常见动物的给药方法; 3.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4.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5.整体及一般检查;6.各大系统的临床检查;7.临床诊断的建立(重点讲诊断建立的步骤和依据);8.畜禽疾病的治疗方法;9.常见外科手术;10.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设计与技术管理(重点讲猪场)。按照此技能训练大纲,循序渐进实施强化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牧兽医的基本专业技能。在其他涉农专业的教学中,也可根据专业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开发创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有关课程的多个技能实践环节,开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建立相应的技能教学体系。?
四、开展专业多方位技能教学,培养毕业生综合技能
在同乐畜牧兽医班的专业教学中,一是充分依托同乐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紧密型实习基地优势,根据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生产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基地技术员负责,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生产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培养综合技能;二是教师在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时,要求学生参与,使之了解科研动态,掌握科研方法;三是同乐公司通过多年的运作,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架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优质生态瘦肉猪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而,充分利用企业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架构优势,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将所学技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其他涉农专业的教学中,可以积极探索“学校+基地+农户”的技能教学之路。
五、校企携手,造就技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同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还拥有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的师傅。而当前,笔者所在的安徽省行知学校存在相关专业实训师资数量不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岗位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专业技能不强或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根据涉农专业的技能教学需求,要建立一支“进课堂能讲,进农田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几面入手。
1.加大实训师资投入,优化实训教师队伍
既可引进高学历人才,也可从社会和本地农业高新企业中聘请高技能人才,参与实训教学,从而优化实训教师队伍。
2.注重对实训教师队伍的培养
重点培养实训教师的岗位观念和实训教师的技能。在实训教师心中确立实训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践、重视应用能力。通过安排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践或顶岗,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训指导能力,从而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3.与企业加强联系,加大兼职实训教师的聘用力度
关键词:十堰市;农村职教模式;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06-03
实施“双带工程”(“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农业职业学校服务职能的创举,也是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一种担当。十堰市《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力争每户平均有一个“明白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 000人,力争每组平均有一个科技致富“带头人”。
十堰市科技学校是十堰市唯一一所涉农职业学校,服务“三农”,为十堰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培养实用人才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历史使命,保障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顺利推进,就成为“双带工程”的核心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教育工作处”、“农科教研室”,深入十堰五县、两区、一市广大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在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适应区域实际的农村职教模式。
研究培养对象,明确
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双带工程”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所以,学校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确定为“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对象多数是家庭生产经营的主力和骨干,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困难的实际,全面推行“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成绩多元化评价”的教学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分阶段由学校选派教师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由教育部门核准颁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突出本地产业特点,设置“双带工程”特色专业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2.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50万。“十二五”期间,十堰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工作重点,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①,加快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三国两区一基地”②,实现十堰跨越式发展。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即将完工,水源地生态建设随即展开;“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进行4个100万、2个50万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马头山羊100万只、核桃100万亩、蔬菜和柑桔各50万亩),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同时,湖北省全面恢复建设乡镇农技站,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南水北调生态环保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等,都急需大量的带头人。
我校依托“十堰市农业教育集团”,成立了由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市农业战线专家、市县农业部门领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十堰市农业发展实际展开研讨,设置了培养“双带头人”的四个专业大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养殖类专业(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种植类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柑橘方向、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蔬菜方向、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经济林方向、烟草生产与加工)、农村管理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方向、农村社会管理方向、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生态旅游管理方向等)。
(二)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兼顾各教学点生产实际组织实施
“模块学分制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拟定,全学程计划2 91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4∶6安排,其中理论教学包括集中授课、自学与讨论;实践教学包括现场教学、巡回指导和生产实习。其中,集中讲授、现场教学和巡回指导共160天,预计1 120学时;生产实习安排250天,预计1 750学时;毕业创业设计40学时。计划基本学制3年,根据农民特点安排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学员只要累计达到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各教学点的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模块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点产业实际制定,充分体现各自特色,如八仙观村教学点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风景区,就突出道茶文化、旅游礼仪特色。
(三)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体现农业、农村实际 根据“双带头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按照“提高素质、开拓视野、掌握技术,学会经营”的原则设计内容,将“双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各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紧贴生产实际、满足市场需要、突出地方产业特点、服务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1.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农村实用文体写作、计算机使用、文字录入处理、互联网应用及网络营销、公民权益、合同法、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内容,重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基本素质模块的学习,让农民学员全面理解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一般农业数据的统计和计算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网络营销的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农村创业理念和途径以及农村新民居建设基本知识与技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专业技能模块。围绕核心技能培养相关岗位能力,分专业设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等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具有农产品保鲜加工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淡水养殖技术专业主要掌握淡水养殖、加工、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渔业水质常规指标分析、水产动物常见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生产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饲料、鱼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畜禽养殖专业主要掌握生猪营养与饲养的基础,生猪繁殖、养殖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生猪繁殖、养殖生产经营和疾病防控能力;具有在饲料、兽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的能力。种植技术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作物、果树(核桃、柑桔为主)、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烟草和中草药生产及保鲜加工、营销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种植生产、保鲜加工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种植领域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重点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分配与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村家庭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能力等。生态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掌握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景区(点)服务经营的能力。具有乡村旅游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3.拓展技能模块。依不同专业重在培养学员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员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种植和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生产经营。淡水养殖技术专业掌握当地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水产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专业掌握生态养殖基本知识、猪场循环养殖的模式和猪粪尿的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青饲料、牧草种植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皮毛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等养殖项目的生产经营。种植技术类专业掌握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利用沼气能源,具有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产经营和种植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具有在农产品营销、小型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生态旅游管理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种植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和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生产经营能力。
编写的教材突出本地生产需要 针对本土实际编写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编写了专项技术(课题)讲义(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制作习题库和试题库,建立了教学模块资料库。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适应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开发的课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开发建设《蔬菜育苗技术》、《柑桔花果管理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武当有机道茶生产加工技术》、《十堰市山地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马头羊有机生产技术》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包括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实训指导、教学模块设计在内的课程包,同时进行教学包的研发,逐步建成精品课程上网运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育教学手段灵活,“双带工程”扎实有效
建立由本校骨干教师、当地知名农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师资库,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指导,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和分散巡回指导相结合,并安排相应的自学讨论,结合学员产业实际安排生产实训。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在乡镇(企业)或村组实施,巡回指导根据各乡(镇)、村生产实际和学员家庭具体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指导,自学讨论由学员按要求自主完成,生产实训由学校责任教师按实训方案指导学员完成。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电视等手段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形成对学员跟踪服务指导的制度。
对学员采取从基地到学校“四个一”的线性管理模式(即一名基地联系领导和一名基地班主任,一名校内辅导员加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和学习小组,随时沟通,掌握学员动态;授课时实行学员签到制,作业通过学习小组、班委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批阅。建立了畜牧养殖、核桃种植、茶叶生产制作、蔬菜栽培、农产品商品化、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不仅保证了“双带头人”培养的教学工作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全学程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50学分,实践课学分70学分。学员修完所开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在3~5年内累计达到计划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对学员的学习成绩实行多元化评价记分。从勤绩、作业、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生产成果等方面对学员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每次课后布置一套作业,每学期对主要模块进行考试、考核,学员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合并计算作为平时成绩,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考核,作为该门课程结业成绩,将学员生产实效纳入成绩评价范围。生产经营成果主要指“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创业有成果”,予以综合评价作为实践成绩,毕业前组织一次毕业考试(含理论与实践操作),计入毕业成绩。按2∶3∶4∶1的比例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奖励成绩合并计算毕业总成绩,折算相应学分,学员毕业前每人完成一份创业设计方案评定相应实践学分。
依托农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抓好师资与基地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师资库 通过农教集团,将十堰市内200多名农业专家、农业科研骨干、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建立档案、颁发聘书,纳入集团师资库。
打造核心教师团队 以师资库为基础,通过邀请他们到学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进课堂、到现场,遴选建立了一支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保障了“双带工程”教学需要。
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规模较大、实训条件良好、辐射作用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如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石鼓核桃基地、太极峡风景区、桃花岛等,建立了十多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实训基地。
结语
十堰市科技学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双带工程”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反响强烈。湖北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怀、鼓励和肯定,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十堰市人大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这是一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造血工程和关注民生的德政工程;十堰市政府2012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推进这项工作。
回顾三年多的工作,对照“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笔者觉得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要提高农民学历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农民朋友的实际,切实帮助农民朋友获得创业致富本领,提高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二要体现农民教育的引导性和地域性。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的联系,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既要体现学历教育特点,提升农民素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也要凸显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三要在教学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找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教育的结合点,探索一条新型农民培养之路。
注释:
①“一城两带”是指十堰城区、竹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
②“三国两区一基地”:十堰要建设成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要建设成区域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十堰要打造成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王静宇,冯炳强.中职学校服务三农模式的研究[J].教苑荟萃,2010(21).
[2]白春梅,白建娟.农村中职学校为“三农”服务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3]阳耀芳,夏春波.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4]刘洪银.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王妮,崔益丹.浅析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6]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7]史亮.海南农校与市县联手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N].中国教育报,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