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意蕴论文

文化意蕴论文

时间:2022-06-12 18:2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意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意蕴论文

第1篇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第2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管理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这里仅就环境建设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0 引言

图书馆环境文化是图书馆管理文化构建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树立图书馆美好的形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

1 物质环境

良好的图书馆管理文化以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为依托,因此,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要重视外在物质形态,要创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1.1 从功能上考虑馆舍设计 在建造一幢图书馆时,主要要考虑到实现图书馆的功能。据此考虑的因素有:

1.1.1 规模设计 图书馆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来实施各项服务措施,使之能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协调一致,并符合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图书馆的面积由几个因素决定,包括本地区的特定要求,图书馆的功能,可用资源多少、馆藏规模、可用空间以及相邻其它图书馆的情况。

1.1.2 空间设计 在规划新馆建筑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馆藏空间;读者阅览空间;员工工作用空间;团体聚会的空间;公众和员工活动的空间;图书馆的机械设施服务的空间,例如电梯、通讯、供暖、通风维修和清洁用具存放空间等。

1.1.3 设施和设备 图书馆还应当提供必要的电子、计算机和音像设备,包括连接因特网的个人计算机,公共检索书目,缩微胶卷阅读器等:技术设施,包括公共访问工作站,打印机、CD-ROM工作站、复印机、缩微胶卷、胶片阅读器、公用打字机和语音设备等;为残疾读者提供的设备:员工设施;其它必要的设备。

1.1.4 设计特色 图书馆必须能确保为所有的读者特别是残疾人方便使用。应外观明亮,有易于识别的标志;图书馆的大门必须醒目易见,位于大多数读者容易进出的地方;图书馆必须注意消除使用障碍;采光必须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

1.1.5 标志的设置 图书馆的外部标志不但能表明馆舍的特殊功能,也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最基本形式。因此,必须仔细设计标志使其能展示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内部各区域和馆藏部分都必须使用符合专业标准的明显标志方便读者查找,必要的话,标志还应使用盲文。在某些必要的地方,图书馆的标志还必须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图书馆开放时间的标志应该在馆外就能够看得到。

1.1.6 图书馆的环境 图书馆必须为其服务提供宽敞、舒适的物理环境,吸引公众来馆;应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以利于保护馆藏和提高图书馆的舒适度。图书馆的资料必须开架陈列,放在方便读者拿取的高度。

1.1.7 安全 图书馆必须要考虑防火、防虫、防鼠等。所以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尤其是防火,为了确保人员和馆藏资源的安全,应设置烟火报警器和安全装置。灭火器和紧急出口的位置必须有清楚的标识。

1.2 图书馆的“物”应充分体现文化意蕴 图书馆的除了实用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文化意蕴。也就是说,透过这些“物”让人感受到一种科学精神、哲理沉思和人类文化关怀等精神追求的文化意蕴。要使图书馆在充分发挥其实用性价值的同时,也给读者心灵以精神性的文化陶冶和濡染,即所谓“性灵之融合,神意之感触。”所以,在立意上应着力突出图书馆知识的性质,创造一种朴素雅致、简洁明朗和舒适亲切的气氛,从形式、意境都让读者感到图书馆特有的典雅的书卷气。

首先,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建设。它首先体现在各个图书馆科学的馆址选择和独特新颖、富含韵味的建筑风格上。虽然风格各异,但却给人以庄重、宁静之感。图书馆建筑要与环境协调一致,即馆舍内外的自然因素、布局、装饰等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图书馆的性质相协调,与读者的阅读心理相协调。其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可从家具、灯饰、壁画、名人篇言、导示牌、花卉盆景等物品的色彩、造型上来丰富空间效果,突出文化内涵,让读者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整体采用灰白基调,显得优雅、庄重、洁净。配以淡蓝色调点缀,象征海洋特色。大堂展览厅内墙上是一幅大型木制浮雕“海洋之歌”,勾勒出人类对海洋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每间阅览室门口两旁均悬挂山水花鸟国画或名人书法,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图书馆雅致的意蕴还应表现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严肃性与艺术的完美性。形成一方面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继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规范,另一方面接受当代多元文化的互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情趣。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物”既给人以恬静幽雅的美的熏陶,又体现出严谨、科学的主题。

1.3 结合本馆实际,提倡特色 环境的建设崇尚个性风格,提倡不同图书馆的风格具有各自浓郁的特色。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源泉,具有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功能,不同馆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现。因此,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馆实际,塑造出突出个性的良好形象,力求做到保持风格,发扬传统,提倡特色。

目前许多图书馆的外观结构、布局风格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许多构思颇为独特。譬如:湛江海大图书馆与美丽的玛洱湖风景区—湖光岩相邻近,整个建筑呈Y型结构,外观建筑兼具中西文化风格,寓意东西文化的交融。图书馆前方的文化广场视野开阔,草坪、鲜花、造型独特的树木、喷泉和巨石构成如画的景色。尤其是喷泉中央立着“学海探骊”的雕塑,引人注目。它的顶部是一本书,也像一只海鸥,中间的圆球象征珍珠,周围表示海浪。雕塑标题“学海探骊”由成语“探骊得珠”(出自《庄子·列御寇》中的典故)引伸而来,表示学海求艺不惧涛阻的决心。

2 人文环境

图书馆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充分表现出图书馆管理文化韵味的人文环境。可以说,图书馆的人文环境蕴藏在物质环境当中,在物质环境中得以体现出来。图书馆是一个集求知、启迪、修心、炼性于一体的育人场所。图书馆环境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典雅、宁静的氛围,与来自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谐统一构成图书馆的文化意蕴。人们在这种文化意蕴中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吸引着图书馆人在这里长期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神圣事业。吸引着读者在这里阅读、沉思和笔耕,并保持着求学的从容、优雅和真诚。另外,图书馆员端庄稳重的姿势、文雅谦逊的语言、优美脱俗的气质风度、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自律不懈的人生准则等,也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以舒适的环境来欢迎读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服务读者是体现对人类知识殿堂的尊重。

参考文献:

第3篇

周有光老人的话是用来想的

致歉言语行为的功能分类

藏族唐卡艺术的宗教意蕴阐释

幻想与梦想:儿童思维的跨学科研究

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历史脉络

语文改革与新启蒙运动

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我喜爱的四种学术文采

学术论文规范问题研究综述

科研不端行为的实质及其根源探析

藏传佛教与黑龙江民间节庆文化

大学行政化表现及其解决途径

为城市文化与文明发展服务的大学文化建设

当下民族精神认知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文化的精神家园与传承创新

大学文化建设困局探究

“晚唐异味”与诚斋诗的底蕴

价值认同:大学新生榜样教育的核心

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的使命

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意蕴

论古典文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异文化环境中外国留学生的情感教育

“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与艺术

论孤独对大师人格的模铸作用

全球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见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创价大学“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中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

对草原文化变革与重塑的探讨

大学文化的积淀与创新

大学文化的追根溯源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文化体系探究

人才强校战略下的大连大学发展路径探析

浅谈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文化设计

当前道德危机的成因探析

谈王元化的京剧研究

浅析灾难时期的流行话语

试论陶瓷收藏与民间行话隐语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在京挂牌成立

英国贵族在近代早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中国化的和谐文化

浅谈明代的八股取士

试论清代书吏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危害

简论元代文学家黄溍的文学思想

遗产保护的经济学思考

试论时尚杂志的“时尚”传播

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休闲体育与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在精神上又有许多的互通之处。在当今西潮涌动的时代,我们可以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在发展现代休闲体育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精神。

我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趋势下,外国休闲体育文化向外扩张的趋势已进入我们的视野。跆拳道、漂流、蹦极等活动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而中国传统的象棋、围棋,端午划龙舟、重阳登山等休闲体育正逐渐失去吸引力。我国传统休闲体育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其命运也令人担忧。

一、我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基础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注重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更注重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圆满人格作为养生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锤炼人格的精神内涵

“休”在《说文》、解释为“休息也。从人依木。”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在《诗·周南·汉广》中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里解释为休息。“闲”在《说文》中解释为“闲,从门,从木”。在《司礼·夏官·校人》中有“天子十一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这里“闲”指的马厩。“闲”,通常还被引申为指范围,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人德不逾闲。”其次,还有限制、约束之意。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一词的意思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里,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自愿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

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早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保留着每一个民族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承着民族生活方式,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先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一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意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对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趋向于对休闲体育活动在和谐与统一、平稳与安定、而在手段和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单打独斗式的个体活动。如起源于春秋的导引行气,东汉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明末的太极拳等无不体现着国人特有的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二、现代休闲体育的精神意蕴

“休闲”一词是本是外来词语。英文中的“休闲”原意是再创造、体息一下再出发以及“闲暇”两词的合意。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从时间的观点来看,当工作约束、家庭、社会义务、睡眠和其它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休闲时间”;从活动的观点来看,休闲是人们在‘常规事务以外的时间段,自由选择个人爱好的、以满足内在需要的愉快活动;从情绪状态或经验的观点来看,休闲是指在自由选择的个人爱好活动中人的“精神适宜状态”,自我内在需要所追求的快乐、愉悦的体验。因此,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为了修身养性、愉悦身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的过程。

休闲体育的自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的,与之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动的自由,是人能自主决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摆脱各种外在限制与约束后而获得的一种全身心地放松、随意、自在的生存体验与生活状态。休闲体育参与者注重的是运动项目的个性化特点,重在参与过程,不看重结果,淡化功利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竞技性、强化参与性,休闲体育的体验是一种他人不可替代的完全个性的自我体验。

体育、运动、游戏、娱乐等等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都与休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所有这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放松与体息,而这恰恰是休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因此从文化学角度去考察现代休闲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

三、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休闲体育的共通性

休闲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可以使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休闲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更是在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在于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和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弘扬文化精神,构造文化意境,进而实现个体身心全而和谐健康发展。在当代休闲研究的视野中,休闲体育更加强调凸显其文化创造精神,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休闲体育很多项目是在进行户外进行活动,这样给人们创造了很多拥抱大自然的机会。在户外进行休闲体育,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舒展筋骨,同时把原有的征服自然、向自然空间和时间的挑战的热情,转向依赖自然、仰慕自然、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陶冶性情、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的交流和融合,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人生的价值。同时休闲运动也不仅是休闲娱乐、健康的载体,还是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剂,从事休闲运动的人大多是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这个群体的人思想很容易相互沟通。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可以结识很多人,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人就会变得乐观开朗,。因而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与人之问的情感桥梁,在寓教于乐中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把人们的生活诗意化。从文化学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休闲是一种状态:肉体的状态、心灵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活的状态。而休闲体育则又是一个过程,一个找寻自我、回归自我、面对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因此,从现代休闲体育的内涵和传统体育的意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休闲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我们可以找出二者的平衡点“和”和谐,身体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通过现代休闲体育的推广与普及,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现代休闲体育运动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人类最后的终极意义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5篇

李煜,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使整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抵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无人倾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自己国家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用绝世的才华以自己的真织着血与泪,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作一江春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他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欷歔不已。

【问题诊断】

从议论性散文特点来分析,病文片段的毛病主要有两处:

1.从文题来看,本文中心论点就是“寂寞也是一种美丽”,片段没有紧扣中心论点。可以设置一个分论点置于段首:李煜,寂寞中成就一代词帝。在论述的最后部分,“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他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欷歔不已”,只谈及“寂寞”,忽视了“美丽”。可以修改为:“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成就了一代词帝。他的作品成为我国词坛一朵奇葩,璀璨夺目,美丽无比,令后人捧读。”

2.在表述上,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显得不够厚重。需要改动的地方有三处:(1)“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改为“过着纸醉金迷,花月春风的”。(2)“自己国家灭亡”改为“仓皇辞庙之际,垂泪对宫娥之时”。(3)“将其化作一江春水”略显单薄,且不能和上文“一片片”照应,可改为“将其化作锦帘外潺潺细雨,冰一江春水,清秋时节的深院梧桐”。

【技法点拨】

在议论文中,化用诗词能够显示出作者的写作才华和文学修养以及较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使文章富有文采和内涵,具有文化底蕴,彰显文章的厚度。议论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间隔法。就是将诗词句巧妙分开使用。如: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2.组合法。就是截取两句诗词的部分组合成一句。如: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3.演绎法。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4.“名人”“化用”结合法。就是将名人和化用诗词结合起来。如:“思念使李易安瘦比黄花,思念使坡幽梦还乡泪垂千行。”

5.化境法。就是化用诗词意境法。如优秀作文《小重山后的选择》,以岳飞的第一人称视角,紧扣“小重山”的意境,写出了岳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是进兵还是退兵的时候所作出的选择,表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感。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写作时,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诗化词入文,巧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作文的文化底蕴。

【小试牛刀】

下面文字是关于“个性与价值”的。请同学们从化用诗词有意蕴出发,大胆修改吧。

第6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阅读和写作占了试卷的整个“天下”,而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飞跃,因此从根本上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拓展阅读范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把阅读理解得太狭窄了,仅限于课本上的课文,这使得阅读教学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学生厌倦课本上单调枯燥的文章,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而如果我们能跳出教材的局限,把眼光投向纵深广阔领域,这会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到了美,对阅读非常感兴趣。那么怎样拓展阅读领域?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思考,供同行商榷以下几点:

一、将课内阅读和名著导读结合起来――感悟名著之美

课内阅读是对教材所选文章的分析、解读,通过解读学生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以及艺术表现手法。课内的选文是依据新课标要求精选出来的优秀篇章,内容充实、广博,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化意蕴,又有昂扬蓬勃的时代气息,还附有许多基础知识和拓展性、开放性训练,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但是课本容量毕竟有限,不能将学生渴望了解的信息、知识完全涵盖,因此,可以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名著作为突破口推荐给学生。在推荐上述作品的时候,可以注意与教材的配合。如,学习《边城》介绍完整的作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推荐《水浒传》,学习《咬文嚼字》推荐朱光潜的美学著作《谈美书简》。这样既完成了教材“名著导读”部分的任务,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名著之美。

二、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感悟传承之美

现在的学生思维灵活,视野开阔,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更容易接受各种时尚的新词语、新文化,但对古典却知之甚少,对充满之乎者也的古文厌烦,毫无阅读兴趣可言。其实,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渗透了古典意蕴和情思,现代文明对古代文化继承与传扬需要通过仔细比较深入体会的,单纯的读古典作品或是现代作品都很难体会到他们之间那种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阅读古典诗文时,精选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现代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是一种让学生体会这种传承关系的好方法。在学习苏轼黄州时期千古绝唱《赤壁赋》一文和《定风波》一诗时,我让学生在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顿悟苏轼由最初的痛苦抑郁走向洒脱旷达的艰难历程。学清照的词,我选取学生优秀作文《孤独中的美神》,让学生体会李清照这位才女金兵南渡前后的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比较,体味到文化上的传承之美。

三、将阅读与励志结合起来,感悟生命之美

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经常会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课外阅读不是消遣,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许多困难、挫折,所以,怎样培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只是一味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许多课外书中就有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相信读过书的人都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感动,《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奋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光辉画面。这些课外书的阅读,学生能从作品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相信这些优秀书籍对于培养一个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是相当有益的。

四、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体会写作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差,是因为未能真正从阅读中获取有价值的写作技巧信息。因此,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写作贯穿于阅读中。一方面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写作中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学生的材料积累太少,明显暴露出论据缺乏的问题。因此,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通过阅读摘录名人事例及名言警句;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议论文,结合通俗、易仿的典型的高考优秀作文,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解读文本,学生从范文的语言、议论文知识、结构安排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方面着重品味学习,进而运用到写作,以读导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总之,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其中就有几条是建议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所以阅读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各种类型的阅读实践活动,用新鲜广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用新颖独特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深入独到的见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面地感到阅读的种种乐趣,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的品位,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7篇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赋 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谢灵运是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文学家。谢灵运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寄情于山水,故山水题材是谢灵运创作的主要内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受到深刻影响,玄言诗的晦涩艰深、无病是突出的表现。陶渊明创田园诗派,对玄言诗已有不小的冲击,而真正扫荡玄言诗,开创整个诗坛清新明丽风格的还是谢灵运,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流传千古。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了,这也为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前人对谢灵运的山水诗研究已经到了掘地三尺、日臻化境的程度,仅就论文来讲,数以千计应该丝毫不为过,但对谢灵运的山水赋的评论却相对较少或者说关注还不够。在中国知网里输入“谢灵运”或“谢灵运山水赋”等词条,相关文章屈指可数。近年来,就谢灵运的山水赋展开研究和探讨并见诸学术期刊的独立文章以及学位论文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作:

王连儒1991年发表在《临沂师专学报》上的《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宗教意象与文学轨迹》一文,通过对《山居赋》文本的细致解读,指出谢灵运是把“山居”作为自己修持成佛的场所,用佛教宇宙构成的观念去描绘山居之处的自然现象,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将佛教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文学家,并为后人更好地利用佛教理念指导诗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居赋》是谢灵运山水赋中的鸿篇巨著,该论文主要从佛理的角度对其做考察,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李雁在《文史哲》2000年第2期上发表《论谢灵运和山水游览赋的关系——以〈山居赋〉为中心》,作者以谢灵运的《山居赋》为代表,挖掘出了其山水游览赋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写实性,在题材上更侧重于描摹山林而非铺写水势,指出谢灵运在细腻描绘山林的过程中并未投入太多的人生感慨,也不让世俗的情感干扰自己的叙说,而是让心灵沉浸在大自然中。该文对谢灵运的山水赋也有独立且直接的观照,论述也颇为精当,让人深受启发。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丁功宜在《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3月第14卷第1期上发表了《论谢灵运对赋的认识》,就谢灵运散见于各篇赋中的赋论进行了梳理:一是把赋与其他文体区分开,又对赋本身进行分类;二是强调感发作赋,赋以通神;三是追求“去饰取素”、不求华丽的风格;四是认为作赋是不朽之事;五是希望作赋能“托之有赏”。该论文是就谢灵运的所有赋作而言,且谈的是他在赋这一文体上的创作思想,并没有单独涉及山水赋。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张佳音在《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上发表了《文体宜兼,以成其美——论谢灵运的诗赋互动》,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水赋的艺术风貌及其成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揭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水赋互相兼容的特点,即其山水诗呈现出了“巧似”和“繁富”等赋的特点,而其山水赋也可以寻觅到诗的影子。该论了一个比较研究,只是未对谢灵运的山水赋进行多维展示。

上海古籍出版社奚彤云于2007年9月的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诗人之赋——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对谢灵运的《山居赋》亦有所提及,指出谢灵运有意在《山居赋》中采用京苑大赋的铺叙结构、体物小赋的写景手段,又加入大量的议论,以实现楚辞述怀言志的目的,这是对“诗人之赋”的追随和延续。虽然全篇并不以谢灵运的山水赋为主旨,甚至都没把《山居赋》归入山水赋的类别之下,而是倾向于《文心雕龙·诠赋》中“序志”的分类,但是对于我们研究谢灵运的山水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志强2008年10月发表在《辽东学院学报》上的《谢灵运〈撰征赋〉〈山居赋〉的注释问题》就《山居赋》的注本及注释的难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并就部分典故、史实进行了补充和订正。这无疑是对谢灵运山水赋研究的促进,能够帮助我们用更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谢灵运其人及其作品。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易闻晓于2011年11月在《山西师大学报》上发表《谢灵运诗赋的关联与分异》,该文对谢灵运的山水诗赋的铺排、用词与造语做了比较,择取的山水赋案例是谢灵运的《山居赋》。这种横向的比较让人心领神会,也拓展了谢灵运山水赋研究的领域。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孙晶于2012年1月在《烟台大学学报》上发表《“去饰取素”与谢灵运辞赋审美观的玄学色彩》一文,指出魏晋以来在玄学盛行及清谈引进佛理和以玄释佛之风的影响下,谢灵运所谓的“去饰取素”在《山居赋》中具有多层面多方面的含义,这种“去饰取素”的观念与魏晋南朝时期玄学领域的“言意之辩”有关,是文学领域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玄学色彩的辞赋审美观。同样是对《山居赋》的研究,此篇的切入是从玄理的角度。

南京大学文学院李征宇于2012年2月发表在《枣庄学院学报》上的《从虚构走向写实:〈山居赋〉与山水赋的转型》一文,把谢灵运看成辞赋创作方面平衡虚构与写实关系的有力实践者,以他的《山居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论述了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及其历史成因。作者把谢灵运的《山居赋》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做了纵向的考察,挖掘了它同以往的山水赋相比的进步性所在。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陈怡良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34卷上发表《谢灵运〈山居赋〉创作意蕴及其写景探胜》,集中笔力从六个方面揭示了《山居赋》的创作意蕴:(一)体现求美之心态;(二)表明创作之理念;(三)隐寓博学之自豪;(四)流露赏爱之生活;(五)宣扬崇信之佛法;(六)展示新变之成果。接着又从五个方面对《山居赋》的写景胜处加以探析:(一)摹写细致;(二)疏密相间;(三)就景抒情;(四)动静相称;(五)景入理势。《山居赋》是现今保存下来的谢灵运为数不多的山水赋中的鸿篇巨制,作者抱着严谨求实的态度,直接对该赋进行了全面的观照和深度的挖掘,并给予了一个崭新而较客观的评价。这无疑为谢灵运山水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李红在2006年6月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论谢灵运的辞赋创作》,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情辞婉丽的南朝辞赋;二、谢灵运赋的基本主题、情感内涵;三、谢灵运赋的艺术手法;四、谢灵运对赋的独特感受;五、从谢客的辞赋看其复杂而又悲惨的一生。作者是从谢灵运的所有赋作着眼来探讨其赋的特点的,并没有单独将山水赋放到一个显要的位置。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李瑛在2011年5月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谢灵运辞赋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谢灵运辞赋述略;二、谢灵运辞赋中表现的思想;三、谢灵运辞赋的风格特征。作者是把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辑录的谢灵运的14篇赋作为考察对象,没有把目光锁定在谢灵运山水赋这个范畴里。

综上所述,谢灵运山水赋研究尚处在比较薄弱的阶段,一是文章数量有限,二是观察角度受限。前人或者是就谢灵运的辞赋创作全貌而言,或者是就谢灵运山水赋中的个别篇目(主要是《山居赋》)而论,还未对谢灵运现存的所有山水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和总结。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豪,谢灵运其实是一位诗、赋兼擅的作家,《隋书经籍志》著录:“赋集九十二卷,谢灵运撰。” 而同书载谢灵运所撰的《诗集》也不过才50卷。可见赋在谢灵运一生的创作中实在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今人在研究他的诗歌和他的赋两方面很明显出现了失衡,重前者而轻后者。这种现象对于全面认识那个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的谢灵运自然是不利的,在这里“文章”一词绝不仅仅就诗歌而言。若只把视线停留在他的赋作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从山水赋来看,或许他的山水赋创作达不到他的山水诗同等的高度,但毋庸质疑的是他的山水赋也是非常具有特色和才情的,无论是把它们与同时期的同类型作品相对比,还是把它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探讨,都有着言说不尽的美妙,也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对谢灵运山水赋展开深入研究理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连儒.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宗教意象与文学轨迹[J].临沂师专学报,1991(3):60-65.

[2] 李雁.论谢灵运和山水游览赋的关系——以《山居赋》为中心[J].文史哲,2000(2):40-43.

[3] 丁功宜.论谢灵运对赋的认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14):41-43.

[4] 张佳音.文体宜兼,以成其美——论谢灵运的诗赋互动[J].中国文化研究,2005(春之卷):164-168.

[5] 奚彤云.诗人之赋——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A].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361-370.

[6] 杜志强.谢灵运《撰征赋》《山居赋》的注释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2008(5):62-67.

[7] 易闻晓.谢灵运诗赋的关联与分异[J].山西师大学报,2011(6):87-90.

[8] 孙晶.“去饰取素”与谢灵运辞赋审美观的玄学色彩[J].烟台大学学报,2012(1):49-55.

[9] 李征宇.从虚构走向写实:《山居赋》与山水赋的转型[J].枣庄学院学报,2012(1):30-34.

[10] 陈怡良.谢灵运《山居赋》创作意蕴及其写景探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2(4):507-52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虚涵,澄净,文化意蕴

 

正文:

水景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园林中的灵魂,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水,是一种“不寻常”的物质,它是液态的,降低或升高水的温度,它又幻化为固态或气态。它充盈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自古以来,喜欢选择有水的地方居住,有着天然的亲水性。没有水的地方,人类的灵魂都将干涸。它是生命的馈赠者,人类及万物的起源离不开它,人类及万物的发展也离不开它。水作为维持生命的唯一重要元素,有着远古以来从未停息的魅力。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傍水而居澄净,人随之产生了对水的感恩、敬畏以及原始崇拜。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先祖,对烟波浩渺的海有着原始的崇拜敬畏心理,而且,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把远方的景物显现在空气中或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奇异幻境,这种奇异的幻景激发了古人的无穷想象,产生了具有海岸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蓬莱、方丈、瀛洲。那里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也充实纯洁,是一种永恒的生活享受。

1.2.1 水的审美特征

(1)水的洁净之美

水具有清洁纯净的品质,这就是它本质的生态美。在气温极低的寒冬,它凝固成为冰晶莹剔透,在温热的季节里,它是液态的,洁净而清澈。一般来说,只有别物污染水,而水绝不会污染别物。在世界万物中,可以说只有水才具有本质的澄净,能洗涤万物,使之清新洁净。除此之外,水还能净化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深思,洗去灵魂的杂质。站在水边,能令人思绪飘荡得很远。

水的这种澄净、清澈、洁净之美,中国古诗中也多有呈现。

水的这一特征在我国园林中也有所体现。在北京皇家园林北海东岸有一画舫斋,前面有一个方池,里面池水清澈明净,成了景区景点的中心。主体建筑画舫斋里挂着“空水澄鲜”,它引导人们欣赏天空水面云日辉映,空水澄清的美。颐和园有个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采取围池散点周边布局,建筑各命名为“引镜”“洗秋”“饮绿”“澄爽斋”等澄净,它们似乎都以水命名,以水为主题,人们想象中便可见水的洁净美。总之,这都是从园林生态品评的角度揭示水的这种清洁纯净的现象美和本质美。

(2)水的虚涵之美

水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因洁净透明而产生的虚涵之美。水借助光线,能反映天物,留下倒影,特别是无风的时候,水平如镜,将岸边树木及天空倒映在水面,产生不可思议的美丽景象。

水的倒影是很迷人的。 但是,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是值得探究的。

首先,它是一位高明的写生画家,能如实反应静物,真实地再现。上面有什么,下面便有什么,因此,水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空白云,船犹如在空中荡漾,鱼可以在云间嬉戏。。。。。“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天空和周围静物能如实地倒映在水中,似实非实,给人虚涵之感。这是真正意义的如实反映。

其次,水中倒影又不全是如实的反映。一方面,静物映入水中都是倒置的,上下相映,一正一反;一方面,根据气候,气温,湿度,可见度以及风力的不同,相同的倒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片湖景澄净,在不同的时候,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其景千变万化,有时平静如镜,有时虚涵一片,有时波纹晃动,水中倒影会变形变色,给人奇幻感和变形美。

真实,变形,虚幻,这是水之倒影三美。这三美都源自“虚”,也就是水的虚涵之美。

(3)水的流动之美

水的另一个性格则是流动,水无形无体,只有用池,塘,河道等来限制它,赋予它形状,若地形有高低,水则会自高而低地流动,或者有活的水源,它也会喷涌而流动。正因为水的流动,才产生活水,产生动感,给人以动态之美。“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停息。”从中可见水的不论昼夜,奔流不息的豪迈。 “潺潺流水”, “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千姿百态皆取决于“动”。

正因为水是活体,是流动的,所以,在园林的营造中,少不了水的角色澄净,各具特色的水景往往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在四川的峨眉山清音阁,这是著名的道观园林,建在山腰上的两条涧谷之间,两侧的飞瀑奔流直下,拥有山林中最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最精彩的是踞于两瀑之间即将合流处的洗心亭,两边建造曲拱桥,取名“双桥清音”,这里风景秀丽,赏心悦目,清音悦耳动听,离不开这瀑布之水的“流”“活”“动”。

在著名的黄鹤楼上,望大江东去,波涛滚滚,这是一种气势磅礴的雄浑之美,而在听鸿楼听泉,则是另一种境界,潺潺幽静,体现婉约之美。

(4)水的文章之美

在中国美学上,“文”和“章”都主要是指线条或色彩有规律的交织相杂而构成的形式美。“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在春天透绿的平静湖面,一阵微风突然吹起,湖面出现层层的波纹,把那平静的湖面弄绉了,水面上形,线,色交织在一起,颇具美感。

只要是起一阵风或是落物水中,或者轻触水面,都会产生层层涟漪,一波接着一波,十分好看澄净,呈现水的文章之美。

在中国园林中,这种水面的文澜绮丽的水之美观常被题做建筑名称或池沼名称,如,无锡寄畅园的水池题名“锦汇漪”,是融合了水面的绮丽感受而作的。启迪人们去欣赏水的文章之美,欣赏水面明灭闪烁、光彩夺目的景象。

水的审美特征,除了这四种,当然还有一些,如水具有柔性之美,灵性之美,音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是园林的其他建构元素所不能够代替的。

1.2.2 水的文化意蕴

园林的水承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自古都有把君子比喻成水的解释。荀子将水比作“德”的化身:“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润泽均加于万物。”水还被赋予人的性格。“智者乐水”,水有着川流不息的特点,具动的特征。儒家在人生观上强调积极入世,使得他们对水的这种“动”性极为推崇,使其人格化。水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品的端正,衡量道德修养的好坏。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道德修养之优劣,并且用来暗示世道的清浊,水又作为时间的“意象”,对人起到警示的作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并且,古人亦从水的动静特点体悟到养生之道。水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运动不止,而养生之道首先在“动”。水的静态也能体现养身之说,心静可以明知万物,才可以去体悟。自身的虚静能顺应天道,顺应自然。俗话说:“心平气和”,这样才不会受到烦恼侵袭,悠然自得,长寿延年。“水能淡性为吾友”,洁净清亮的水正如澄净的心境澄净,能隔绝尘世忧烦,如沧浪亭外的一池水,水明恬淡,有“隔绝尘嚣”的意思。让人联想到心灵的净化,对名利的超脱。

正因为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在园林中,水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用各种手段来与水保持亲密的联系,修身养性,人们在园林中建造水池,溪流,瀑布,喷泉,水盘,等形式,为园林景观增色不少,甚至成为整个园林的中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孙旭.细说江南园林.当代中国出版社

[3]曹林娣.中国园林概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9篇

论文 摘要:民族儿童文学创作2008年中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但新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1.深入到民族文化 发展 的新层面,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得到更充分呈现;2.民族作家的创作视野愈加广阔,从新的时代高度来关注城里的民族儿童;3.表现手段有突破性进展,更加注重和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征;4.亲情主题上更多地显示出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扬、对民族纯朴家风的颂扬;5.及时关注社会问题。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民族儿童;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

2008年,是个发生了许多大事件的年头,但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改变,它依然处于一种重要而不显要的状况中。不过,作为民族文学中一个敏锐、多样,又富于童情童趣的部分,它也有自己的新的优势,那就是顺应儿童的审美心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的层面进入当下更宽广的民族儿童天地;或采取民族儿童渴望了解的革命 历史 题材、大人们的童年题材,历史地 艺术 地展现时代的进步、表现民族的精神、呈现人生的内涵;或深人新一代民族儿童的思想情感,走进他们天真而又不再单纯的心灵世界。这一年,民族儿童小说依然是民族儿童文学中的主要方面。但好作品不多。可以翘起大拇指来说道的,也就是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狐狗》、《狼獾河》、《犴》,回族青年作家于怀岸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祖上的战利品》,以及蒙古族女作家韩静慧写的一系列关于当下儿童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种种纠葛和绵绵情意的作品等有数的几篇。当然,所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都在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上提供了新的启示意义。

首先,民族作家们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本民族生活积淀,开掘埋藏其中的历史的、文化的意义,揭示包涵其间的民族的、地域的意蕴,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语言特色渲染出韵味,从而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呈现得多姿多彩、丰富丰厚…。

以黑龙江省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创作最具代表性。黑鹤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他在去年“六·一”前接受《

与这篇小说异曲同工的是湖南省回族青年作家于怀岸的《祖上的战利品》。小说写了山里的老猎人麻子帕旺,一个特别喜欢小孩、小孩也特别亲近他的善心人。这一年秋天,他在人迹罕至的青云岭遇到了老虎,还救下一个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救的这个人是日本鬼子的特工。他因为看见帕旺用一把日本军刀劈柴而终于凶相毕露,原来他认出这把刀是“天皇陛下御赐军刀”,而这正是帕旺祖上打倭寇的战利品。鬼子特工把军刺喂进帕旺肚子里,帕旺才明白过来,用抓破过虎喉的五指抓住了对方的喉咙。

作品写得酣畅淋漓,爱憎分明而激情满怀。作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没有经历过全体

第10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第11篇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激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师生的教学活动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方式,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使全校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当你走在校园里,就会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感染、吸引和改变着你。因此,着力打造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转型产物,是学校丰富发展内涵的需要。

一、利用理念熏陶“文化”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以“尚美”为校训,以“文化育人、美化人生”为办学思想,以“各美其美,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为办学愿景。校训“尚美”,意蕴着崇尚、追求一切美好的,确定一种崇尚美、追求美、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古人云:“见贤思齐,见智思学,见美思从”,因此,“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我们基于这些理念,出台了三个层面的制度文化:①八坼小学“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构建尚美文化 回归教育本真》。②教师文化――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论坛,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定期开展两项活动:“教师社团”和“教师书吧”活动;“三杯”评比,即“尚美”杯优质课评比、“春华杯”教学设计评比、“秋实杯”优秀论文评比;教师形象:高雅尚美、内外兼修。③学生文化――“尚美娃”管理学堂,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两大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兴趣的培养;三大仪式:即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励志仪式、三年级学生的生日成长仪式、六年级学生的毕业感恩仪式;四大校园文化节:即“春之芽”尚美阅读节、“夏之葩”尚美艺术节、“秋之果”尚美科技节、“冬之韵”尚美体育节;五大主题教育活动:即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三有三讲” 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形象:穿戴洁、举止雅,学思勤、身心健,敬师长、知感恩。这些制度文化,相应推出了尚美学生和尚美教师的评选条件标准,每年的儿童节和教师节上进行大力表彰。近几年,学校在“尚美文化”系统的引领和影响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在充满快乐勇于创新的教育中开发学生智能,塑造学生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成就着自己;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的大集体中张扬个性、崇尚美德。

二、利用环境生成“文化”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让环境育人,学校要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尚美文化”传递的情景、氛围,不断唤醒、激活、开展潜藏于学生意识深层的“尚美”文化心理,并积极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我们学校把“日”字形的建筑结构中所围成的两个园子,分别命名为“尚美园”和“崇真园”,尚美园中有“尚美”校训石、尚美之杯、进步阶梯格等景点,意蕴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以体现学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的办学理念,园中还展示了学生的特色作品,定期更换,成为学生驰骋思想、放飞智慧的尚美创新空间,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美的存在。崇真园中有书山学海、知识之门、陶行知园等景点,意蕴全校师生要广泛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涉猎和掌握更多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告诫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外在的行为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带给自己和别人的和谐之美,能够展现自己活泼率真的本色。学校把图书馆命名为“尚美图书馆”,把体育馆命名为“尚美体育馆”,把乡村少年宫命名为“尚美少年宫”等等,意蕴校训“尚美”,已初步形成了学校“和谐求美”的尚美文化,让美回归教育,让教育彰显美的特质,营造崇真尚美的和谐校园。去年落成的新校舍,在规划中已兼顾到功能分区、结构布局、绿化美化等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广玉挺拔、香樟葱茏、长廊幽深、古朴典雅、艺术争春、小荷初露、特色彰显,美不胜收”,这正是八坼小学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

三、利用班级凸显“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理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它又像润物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于学生的教育、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和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而且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重视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和特色课,扎实开展“图书漂流”、“读书心理笔记展评”、“构筑理想课堂”等活动。学校为营造更具“坼小”特色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视班级的墙面文化建设,班级的南墙,利用凹形安装了班级图书柜,营造书香班级,北墙安装了带卫生工作箱的辅导桌,为师生的即时交流提供了方便,东墙安装了电子白板,供教学之用,西墙安装了剪纸状的软质黑板,每月一期的板报,栏目各班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并给人以美观。

坼小师生在“尚美文化”的引领下,努力拼搏,最终都将成为文明高雅之人,因为这里的答容永远最美!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江苏】

第12篇

关键词: 钢琴;作曲;系统;软件;硬件;综合

钢琴作曲是整个钢琴艺术的基础与前提,钢琴曲就是钢琴演奏的“设计图纸”,也是钢琴教学的教材。

然而,钢琴作曲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本文运用西方现代先进的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对钢琴作曲进行系统化研究,即把整个钢琴作曲作为一个大的完整的母系统,又细分为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综合系统。既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研究各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子系统中又再分为若干子子系统乃至子子子子系统,形成一个“系统网”的理论框架。

一、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最初源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又称“软件设备”、“程序系统”,主要指程序库编译程序、操作系统等。后来应用于各个领域,多指思想、理论、智力等系统。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主要指钢琴作曲家主体的智力系统,它是钢琴作曲的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具体而言,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又可细分为下列各系统:

(一)品格系统。品格系统指的是钢琴作曲家个人的品行与人格系统,又包括思想品质、道德品行、文化品位等要素。思想品质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它对于钢琴作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乃至决定作用。例如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肖邦,因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所以才创作出许多表现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与对入侵波兰的沙俄的痛恨之情的钢琴名曲,如《波罗涅兹》、《玛祖卡》等。道德品行也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例如“乐圣”贝多芬,以顽强的意志与高尚的道德操守,创作出钢琴名曲《热情》、《黎明》等,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光明磊落的道德光辉。文化品位同样是钢琴作曲的“基础工程”。例如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赵元任,曾留学美国,游学于英、法、德等国,成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型作曲家,其文化品位之高,决定了他钢琴曲作品之精深。(二)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钢琴作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准。具体又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艺术知识(又含音乐知识、舞蹈知识、美术知识、戏剧知识、影视知识、曲艺知识等等)。只有知识积累雄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创作出钢琴曲精品乃至经典。(三)能力系统。能力系统指钢琴作曲家的基础能力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心理能力(含感知力、联想力、情感力、灵感力、理解力、意志力、创造力等)、艺术能力(含开拓力、构思力、个性力等)、作曲能力(含旋律创新力、节奏掌控力、风格表现力、个性张扬力、艺术综合力等)。

由此可见,钢琴作曲的软件系统,是整个钢琴作曲系统中的“地基系统”、“智力系统”、“动力系统”。

二、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相对应,组成一对范畴。它最初也源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又称“硬件设备”,原指计算机的物理装置与各种部件。后泛指各种外显的系统。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又可细分为下列各系统:(一)题材系统。题材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题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常常决定钢琴曲创作的优劣成败。例如法国钢琴家兼作曲家德彪西选择印象画派大师莫奈的油画《月光・印象》为题材,创作了钢琴曲《月光》,成为音画一体的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二)形象系统。音乐形象也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例如我国钢琴家兼作曲家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曲《黄河》,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黄河儿女的音乐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三)主题系统。主题系统主题同样是钢琴曲的要素之一。例如储望华创作的钢琴曲《翻身的日子》就表现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主题思想。

由此可见,钢琴作曲的硬件系统,是整个钢琴作曲系统中的“实体工程”。

三、钢琴作曲的综合系统

钢琴作曲的综合系统,是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之力的整体提升系统。具体又细分为下列系统:

(一)情感系统。情感是钢琴曲的生命与灵魂,是作曲家主体通过作品客体的集中反映。例如《和平进行曲》就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纯朴情感。(二)风格系统。风格是钢琴曲神髓与亮点,是作曲家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例如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级钢琴曲经典之作。(三)意蕴系统。意蕴指钢琴曲的意境、意味、韵味、底蕴等。例如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梦天》,系根据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同名诗作创作的,全曲表现出诗中朦胧、浪漫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可见钢琴作曲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