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时间:2022-07-16 08:2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文化赏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第1篇

一、引言

笔者以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包括研究课题的选取、目的、综述、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该论文采用的方法,以此为起点,浅析新闻传播学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此提出自己的体会。

二、研究对象的梳理

笔者将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研究目的、对象、综述、方法、结论与建议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一)研究目的。作者选取儿歌这一意象,一方面是深感旧时儿歌带来的快乐,苦于今日社会儿歌教育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文件,积极参与儿歌教育。政策的倾斜与社会的现实,促使儿歌这一领域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课题。儿歌于幼儿究竟有无益处?有哪些益处?哪种类型的儿歌起到教育引导的意义?这些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话题。一个课题的选取,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学者应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研究的目的决定了课题的走势。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儿歌有何意义?儿歌类型有哪些?何种类型居多?根据作者的调研,幼儿每日接触的儿歌多样,数量不少,既有官方出品,又有坊间制作。作者根据调研条件,在数量庞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即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这样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避免了冗长、大量的研究个体,还能就某一角度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可见,选取对象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研究的价值性。(二)研究对象。课题选好、目的确立后,研究对象的选择被提上日程。儿歌的出版刊物为数不少,坊间与官方并存,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坊间读物类型多样,结构多元,更易吸引幼儿,但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官方读物数量规模小,但作为引领社会儿歌读物的导向,必然经过专家会审,层层把关,优中择优,数量虽少却具代表性。因此,官方发行的儿歌读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过,冰山一角的研究,总归是该研究的局限点。(三)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不容小觑。通过它,可清晰地了解到该类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文献研究不是随意粘贴,滥竽充数,而是在仔细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的基础上,做出的定量筛选。文献综述必须与本论题密切相关,具有引导或启发的功能。好比建造房屋,论文的地基便是这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献。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价值,才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垫脚石的作用。在该篇论文的文献综述中,作者以“儿歌”为起点,结合不同学者的定义与看法,将“儿歌”定义为:童谣,且儿歌是符合儿童身心需要的语句。文献综述的意义到此可见一斑。研究前人的结论,今人才能客观地进行大浪淘沙,成为集大成者。这是学术之间一脉相承、不断前进的保障。作者经过分析与研究,选取陈正治的儿歌价值观,并对儿歌类别进行了研究。名家学者对儿歌类别的基础分类大致相同。但因其分类的立场、角度、对象、方式的不同,在细微处,分类结果不尽相同。作者在掌握前人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的需要,制作出适应本研究的儿歌类目表。该类目表,结合了前人儿歌类目表的丰富形态,更加实用于自己研究。作者在文献综述中对“儿歌赏析的方向”的研究,采用了陈正治的观点:儿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是儿歌赏析的两个方向。儿歌赏析的方法有很多,对前人文献的了解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研究的一种。该论文的赏析方向采用陈正治的部分观点,即儿歌内容的赏析。(四)研究方法。该论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即分析儿歌的内容。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样本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作者以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二套四册)内附之儿歌为分析样本,共有158首儿歌。鉴于儿歌的篇幅,作者选用了普查法,建立了系统的分析单元与类目,根据所属类目的出现频次多寡进行次数及百分比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可见,整个研究方法分为两部分:一为定量分析,制定表格,进行数据汇总,采用定量分析,主要针对儿歌的数量特征、关系与变化;二为定性分析,对儿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本质上的认识。在定量分析中,作者结合众多学者的分类,形成更为丰富化的分类表,分析单位以“每首”为主,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根据结合样本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儿歌分布方面,描述儿童的生活情形居多,动物歌次之,器物歌再次之,自然歌居后。综观研究,动物歌、器物歌、自然歌同属知识型,旨在启发幼儿的知识结构。样本中的儿歌类型以知识歌为主,生活歌次之。其次在儿歌采用方面,大班编排的儿歌更加配合单元主题的。可见,定量分析法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种宏观的把控。在定性分析中,作者对儿歌的内容意义进行分析。根据儿歌出处,可见儿歌采用的多元化。在对具体内容分析后,作者认为儿歌的创作有不妥之处,如名称与内容不符;为配合单元主题而影响本身的创作价值。(五)研究结论与建议。选用适宜的方法,可使结果更客观,进而引导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该论文以定量分析法为主,定性分析法为辅,通过数据的直观呈现、相关对比,作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教育应用;二是针对未来研究者。第一,儿歌选取要适宜幼儿;儿歌创作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其次,作者对未来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该论文的研究对象仅集中在官方儿歌读物间,并未对坊间读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因而结论仅适宜官方儿歌读物,后人万不可以本文为准。第二,该论文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儿歌类别进行分析,类别的判断标准流于主观,后人对相关研究课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法,使结论更加客观化。第三,该论文采用的“儿歌类别分类表”参考了前人经验,可能存在经验主义的问题,不够严谨。该论文的“结论与建议”,客观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剖析

内容分析法,即对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描述的方法,具有客观、系统、定量、显性内容等特点。可采取如下步骤: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其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界定分类标准;再次,将内容按分类表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比例、频数;最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其科学性。四、其他研究法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容分析法操作难度小,适于个人研究,结论相对客观,因此多数学者选用此法。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洪惠如所说,其分类标准往往暗含主观色彩,须辅以其他方法,才可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相关信息,加以分析研究。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即所谓的二手资料,也可加以利用。调查研究法的主要步骤有:(1)确定调查范围与样本个数;(2)制定抽样方案;(3)实地访问,包括结构性访问(设计调查问卷)和主题性访问(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4)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此法基本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客观、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控制实验法,即根据一定目的,人为设计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需要遵循的步骤有:(1)提出实验课题;(2)选定实验对象;(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4)测试实验;(5)得出实验报告。此法优势在于可控性,但因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自然实验法虽相对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仅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实验法一般在室内进行,人为控制对某些实验因素;自然实验法则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源自心理学,研究特(下转第10页)展快速,即将实现100%。但是,众所周知大多数存在难题的工作,必然是越到后来难度越大,那么80%的数字恰恰进一步说明了真正的难题在剩下的20%,而笔墨仅着落在80%,只会让人奇怪为何不把20%的情况完整说明,20%未签约居民的诉求、分布、态度、政府处理意见、不能处理的预案等。不能把受众当无知,不要制造消息不对称,要么不说,要说就说清楚。就这一事件来说,大多数居民肯定是希望搬迁,欢迎政策落地,政府部门也一定做了两手准备,即使有不愿意参加腾退的人群,也有应对机制,而这些现象恰恰反过来印证了“小规模、渐进式”的名城保护思路。作为新闻记者,更应该了解这些内容,把握政策基调,合情合理的进行全面完整报道。2.善于汇集众家所长,习惯跳出事件看事件的思维体系,同时也必须有独家观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参与者范围涉及举国上下、海内海外,众多有识之士主动建言献策,踊跃参与其中,其中不乏行业泰斗,甚至是先知先觉的理论践行者,他们就像耀眼的珍珠,散落在四面八方。新闻报道,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将智者巨匠们的思想精华收集起来,做一条“串起珍珠”的“思想线索”,准确记录事实的同时,编织起这些思想精华,带给大众更加饱满透彻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全盘照搬,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创板块。如果都是先贤巨匠们的思想组合,就会流于罗列凡俗,成为简单的“1+1=2”,要富于创新勇于思考,在分辨新闻事实、挖掘政策根源、解读百姓呼声等环节都可以凝练出原创观点。也可以通过汇总专家建议,结合个体实践,总结出原创判断,使“引用”升级成1+1>2的实践应用。笔者在报道大栅栏领航计划《让每户四合院都有个性:“老瓶装新酒”让老房焕发青春》时,杨梅竹斜街首个对老房住宅改造的领航计划,它用技术手段完成了老房保持外观、内盒功能更新的设想。制度设计的创新,实现了技术手段的多元,因此开创政策框架是这项尝试的基础。笔者采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时,作为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的国宝级大师,他说:“历史城区,它和其他行政区,比如丰台区、海淀区、朝阳区,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它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建议这样一个城区,完整地给它能够定位,使它能更好地发挥职能。”单院长的理念是要形成老城区行政建制的合并统一,从而统一定位、统筹保护,更好地发挥名城保护的能力。单院长的观点是鲜为人知的建议,笔者走访的范例是鲜为人知的“实验田”,报道中有笔者的独家观点,更有专家的新鲜思路,再经过信息整合,形成的新闻看起来更“解渴”,力度更“透彻”。

综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闻报道,因事实复杂、框架久远、诉求多元,容易造成报道偏颇或事实混淆逻辑不清,媒体受其“诱拐”经常在常规流程中“跑偏”。立足人文关怀运用解构主义,把握政策参照尊重历史渊源,将如海上灯塔,照亮报道中“迷航”的人群,指点他们不受环境干扰和人为左右,在合理范畴内寻找到智慧因子,成为新闻“智族”。然后担负起深远的历史使命,用准确客观科学的传播舆论,激发执政者、设计者、参与者、获益者、原住民等相关群体,保持连续不断的热情;激活古老历史文化名城的勃勃生机;激励城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荣,以新旧交融为傲,实现城市建设规划领域中古老与创新的和谐共鸣。

作者:郝悦 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第2篇

1前言

素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新、求知意识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青岛市城阳区仙家寨小学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研究探索提升师生素养的方式。

2.2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2.2.1学习研究。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提高教师素养的策略、机制和手段,进一步研究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2.2.2调查法。以设计调查问卷,在研究之前与研究之后,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采用同年级段在研究因素有无的条件下横向比较,评估研究效果。

2.2.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2.4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探究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的方式。

3研究结果

研究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意识。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反思发现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养成了做作业认真审题、分析、检查的良好习惯,避免了一些无谓失误的出现;培养了学生能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有学好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所遇到的困难。

4分析与讨论

4.1校本培训,提升基本素养

4.1.1加强素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深化课改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专著和专题学习材料的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另外,通过网上信息积累等的自助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做好学习笔记,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以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我们的课题研究。

4.1.2抓好教材培训,挖掘教材内涵。建立“教师素养对促进学生素养形成的研究”实施与反思教材赏析与解读的研究策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新课程培训和教材教法学习,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等类型的学习,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用好教材。

4.1.3建立成长档案,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整理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性材料: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培训记录、自我推荐的优秀课件、案例研究、教科研论文、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等,做实践研究、反思型教师。

4.2实践研究提升素养

4.2.1以“录像课回头看”活动为基点,抓实研究进程。每次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定公案。集备时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交流对教材不同的处理策略,形成个案。在集备基础上,通过课堂进行实践验证,借助录像课这一有利的手段,有重点的对研究课进行录像,评析、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利用录像课重放这一有效方式,将部分重点教学片断反复再现,使每位教师能够“跳出来”分析研究,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升素养。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任务紧,责任重的情况下,分工协作,整理各单元信息窗应注意问题,及易出错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素养。

4.2.2以“同课异构”活动为载体,加强专题研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利用和兄弟学校的校际间“同课异构”、课堂研讨、观摩等有效的研究交流活动,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探索出解决问题方式和方法。通过交流与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实践研究中,实现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们教学的规范性和实践性,提升了教师素养。

4.2.3以“走进名师课堂”活动为平台,促进专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走近名师,走进名师课堂,感受教学大家刘德武、吴正宪、华应龙如涓涓细流般平实的教学素养……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安排组织的参观学习,撰写听课体会、课后反思、与名师一起研讨交流……在原有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理论水平上得以提高。

4.3反思交流,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4.3.1课前反思。备课时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做到不但要借助于经验,还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未来的课堂上。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设计思想是否与新的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分析和把握课堂上可能生成的资源。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的反思过程中,进行教学策略和目标突破措施的反思,做到设计教学预案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精心预设教学环节!

4.3.2即时反思。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要求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实际的课例研究,即时撰写课堂教学评价,让教师以课研课,作一位教学反思的实施者。

4.3.3课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课后反思尤为重要。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就这样课题组教师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种善于总结,积极反思的做法,提高了专业判断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4.3.4对比反思。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对比思考,通过不同教学行为间的对比、不同评价形式的对比、不同学习效果的对比、素养形成的不同策略对比、目标达成的不同途径对比……总结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及时整理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做好积累与实践验证。

另外,加强学生的反思,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自然应当做好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引路人。在教学时,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日常的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和创新意识。

5结论与建议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反思,在反思中整理,在整理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潜心钻研与探索,一定能进一步提升师生素养。

参考文献:

[1]颜遐遗.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及其提高.

[2]张万波.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第3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当下,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决定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倡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我国2008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可见,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程序。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提高人文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平台,如开设《影视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欣赏》、《国学经典诵读》、《中华名人故事解读》、《中国文化概说》等选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教师通过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教学中努力张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以获取学校、课堂中难以接受到的思想锻造和知识营养。这样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另一方面,我们既注意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又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爱好、自信心和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二、多元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心智活动,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点与原发点,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教育目的,扩展学习的领域与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能力。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之外,还应当广泛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文学等为内容的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将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延伸至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角落。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和系列讲座,当代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由于其阅读面比较窄,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自然也就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学生很少利用课余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即使读书,也是纯为消遣,这对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毫无益处。因此,高校教师就有必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系列读书活动,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加深文学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等。文学源于情感,而情又恰恰是最能打动吸引学生的。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时,广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类别的讲座,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的讲授、教师的引导,树立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课外活动通过经典作品的启发心智、教化思想、激励情感的作用,使学生在文学名家的引领下,在读书心得的交流中,感受真、善、美,体悟真、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加强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

课程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对不同形态的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加强语文与艺术、科学、人文等门类之间的整合,可以打开学科间的壁垒,使其融会贯通,以弥补分科教学所带来的缺憾,让学生的感官都能在飞扬的神思中捕捉到灵感,开设出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人文色彩的课程。整个文学学科的教学,除了学习关于文学的各种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能够准确、适时、敏锐地抓住每一个环节,人文精神的内涵就会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潜入学生的心里。传统教学中的以本为本,唯书是教,那么薄薄的教科书定然会湮没于浩如烟海的教学内容之中,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跳出书本的樊篱,将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使其变得丰厚。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给经典影视剧配音,或者进行诗歌朗诵会等。在学科内部,也存在系统的知识体系。看似孤立的教学内容,其触角往往会伸及学过的或将来要学的知识,或在内容方面,或在方法领域。教学中将封闭的线段向前后作射线,一线串珠,使知识更为系统化,以教材研究为切入口,以课堂教学为重心,拓展德育阵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于提升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

教学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力求在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慧的相互激励中,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向校园文化活动,走向社会调查,走向校内外的实践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多样化的考评办法,那种试卷式的考试,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地局限在死记硬背的框架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试方式的变革可以在保留传统书面考试形式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活动的考核分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塑造师范院校“两代师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游刃有余的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久而又艰巨的过程,笔者的研究也仅仅是限于对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教学策略方面做出的一点思考,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还应进一步实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起点较低的学生层次中如何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如何保证人文素养教育的长效性和持久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翻译(本科)专业相继在各高校的建立,引发了外语界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翻译教学的重点。本文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探索区域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

一、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开始重视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设。为适应大规模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国家高校相继成立了翻译院系、翻译培训中心及机构,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如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自1957年始建以来,为联合国、欧共体、欧盟以及法国各行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欧洲高校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渐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而以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

我国的外语专业是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有翻译方向的硕士,直到2006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专业相继在各高校的建立,引发了外语界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穆雷(2006):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一些关键问题一直在争议,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仲伟合(2007):由于时间有限,所开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少,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能力,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何其莘(2007)指出翻译教学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没有为翻译人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培养规格。文秋芳(2008)认为:现有以输人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学时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盘活学习者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崇单项技能训练,一方面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职场的实际需要。

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翻译教学的重点。本文欲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探索区域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

二、输出驱动假设

著名的语言习得理论“输入假设”认为:语言习得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输人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即著名的“i+1”学说;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对此swain(1995)提出“输出假设”,认为输出除了能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外,还具有注意/触发、假设检验和元语言反思功能。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和修正对输入的理解,使输入转化为真正的吸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国的语言教学体系。

(一)输出驱动假设

文秋芳教授(20o8)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人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说、读接受性技能更具有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

该假设与输出假设相比有所不同:针对的学习群体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针对中高水平的学习者,不适合初学者或低水平的学习者,而swain输出假设不区分学习群体;使用的学习环境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对输出的界定不同,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不仅包括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而swain的输出假设中,输出不包括译的技能。“输出驱动假设”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状况,提出要改革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以培养具有职业竞争能力及较高的表达能力的学生。

(二)输出驱动假设的合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翻译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培训、出版和技术市场不断拓展,翻译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目前翻译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人才奇缺为刚兴起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作为产出技能的翻译教学,在现今的社会职业需求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倍受外语界及社会的关注。文秋芳教授(2oo8)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hypothe.sis),对目前的翻译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翻译是语言的产出过程,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及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现有的陈述性知识难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利于译者语言体系的形成与拓展。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没有形成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输出驱动假设”的运用就是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将外语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培养区分开来,将技能学习与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机遇。

三、输出驱动假设在翻译教学的应用

(一)翻译教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有:上海外语口译岗位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大考试,让学生了解我国翻译资格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了解翻译职业现状及其前景优势,即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让翻译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翻译课程体系的学习来构建自身的翻译能力,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的三级考试,达到翻译三级的水平标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各不相同,作为区域性高校,层次低、生源差,在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应酌情侧重培养某一个方向的翻译人才。可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口、笔译的初、中级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能达到国家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水平的翻译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翻译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翻译课程体系受到严重质疑。传统的“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注意保持学生知识体系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方向转变。

文秋芳(2oo8):我国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但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亟需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的作用凸显出来。对于中高水平的学习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弥补盲点的欲望,这就需要营造一种输出氛围,在输出过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语言缺失,从而产生弥补缺失的愿望。

区域性大学。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生源差,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抓住本校的优势,培养能胜任基础翻译任务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方式趋向职业化。区域高校翻译教学应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可将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1.语言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写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与国学基础。

2.基础笔译课程模块,包括入门知识、语言对比、基本技巧、文体修辞、译文对比与赏析,使学生掌握笔译及基本功,学会分析文本,有能力判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3.相关课程模块:中国经典作品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级汉语写作、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中西思想史和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

4.专题笔译课程模块,融入经贸科技、旅游文化、法律传媒等专题内容,使学生接触不同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文体类型,专题笔译课程要有所选择与侧重。

5.运用工具课程模块:计算机运用、网络技术的运用等,学会利用各种翻译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的学科知识及信息。

(三)采用独特的翻译教学方法

穆雷教授(1999)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知识面狭窄,没有具备译者应有的独特知识结构,而译者独特语言结构需要广泛而全面的课程模块知识的输入,熟练掌握双语的语言形式、结构以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大量的翻译输出训练,将所输入的陈述性知识及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话语的建构过程,语言学习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语言材料建构话语,表达思想;另一方面又从话语中学习新的语言材料,通过大量的翻译课程模块的输入与翻译技能的产出,构建译者独特语言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规范的输出。目前翻译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翻译教师一味的输入,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实践动机丧失殆尽。

动机不存,能力则不进。教师的“传道”、“受业”最终实现不了学生的“得到”与“受益”,翻译教学自然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转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提倡翻译过程教学法,以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翻译结果转向翻译过程、思维过程、决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认识自己运用的知识、采取的方法技巧、发挥的创造力,即综合获得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中还应将互动主义、合作主义、人本主义等理念融入到翻译教学中来,提倡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探究式、互动式教学,突破翻译教学的语言学限制,不再局限于一词一句的分析、技巧策略的谈论,而是深入挖掘翻译教学的蕴涵与精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翻译人才。

(四)创设翻译应用与实践平台

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翻译实践,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翻译实务意识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翻译研究所、同声传译设备及网络资源设备等,建立翻译实训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与社会及翻译机构联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口译、笔译、培训及咨询服务,利用网络搭建翻译资源中心与翻译公共服务平台(翻译网站),为学生创设广泛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