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贷年度总结

信贷年度总结

时间:2022-02-15 08:09:49

信贷年度总结

第1篇

一、各项信贷指标完成情况

1、有效地控制了各项贷款规模,截止到xx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长××%,同比多增××万元,完成全年各项贷款增量任务×× 万元的××%。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长××%,同比多增××万元,占比××%;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 ×万元,同比多增××万元,占比××%;其他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下降××万元,同比少增××万元,占比××%。

2、贷款利息收入稳步增长。xx年末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万元,同比增加 ××万元,完成全年收息任务××万元的××%。

二、信贷工作开展情况

1、以信贷支农为重点,坚持为农服务方向。

我们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和桥梁、纽带作用,把管理和服务的重点放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上,05 年××市遭受历史罕见的禽流感灾害,全市养殖户损失惨重。为了恢复禽业生产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截止到xx年末我们投放禽业贷款××万元,其中:支持建设省级高标准化养殖小区××个,已投放××万元;今年全县新扩建高温暖棚××万余亩,仅青堆子镇就增加××亩,其中××亩连片高温棚××个,每亩棚总投资约 ××万元,信用社对每栋大棚投放贷款1万元,共投放贷款××多万元。

我们实行定时、定点、定贷服务制度,方便于农民。全辖××个信用社有信贷员× ×人,每个信贷员至少包××个村,农民在农忙季节时常为找不到信贷员而着急,为了保证贷款及时地发放到农民手中,他们根据农民的意愿建立了定时、定点、定贷服务制度,在信贷服务上,转变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贷款投放工作,热心为农户服务。全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 ××万元,重点支持蔬菜、水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全市棚菜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水果鲜储量达到××亿公斤,猪、牛、羊禽类的出栏量分别达到 ××万头、××万头、××万只、××万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步伐,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加快了××市“富民强市,提档升位”的步伐。

2、支持春耕生产情况

年初,为掌握今年贷款投放第一手资料,我们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政府在农业上的部署和安排,以及××市各乡镇春耕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标准养殖小区等项目所需资金情况,对×市各乡镇农业生产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

2012年我市春耕生产资金需金量在××万元左右。其中:

(1)粮食作物生产资金需求量约××万元;

(2)油料作物生产资金需求量约××万元;

(3)经济作物(果树)生产资金需求量约××万元;

(4)蔬菜生产资金需求量约××万元;

(5)其它项目生产资金需求量××万元。

在资金总需求量××万元中,农民自筹解决××万元,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万元,信用社投放××万元贷款予以支持。

由于联社现有资金能力不能满足农民生产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达××万元,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信贷资金供求矛盾,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我们积极与市、县两级人民银行沟通,向他们汇报了农业生产资金需求情况,得到了市、县两级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xx年,我们争得××市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最高额达 ××万元,充分满足了农民生产资金需求。

3、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得到政府的支持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也不能简单的伸手去要,而是在相互协作中互利互惠、互相支持。我们能否与市政府搞好协作,关键是要打好协作的基础,找准基点,我们的共同点是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只有我们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上做得好,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更主动,才能得到政府的更大倾斜。因此,我们的信贷工作坚持以政府的发展重点为支持重点,市政府提出“一产做洋”,我们积极支持农业加工企业和出口创汇的农业项目,投贷××万元支持了铁丰牧业、旺发养殖等公司加农户的联营企业,支持了××等新型农业企业和××等农事龙头企业,为农业向洋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政府提出“二产做强”,我们投贷1400万元,大力支持××等科技型、创税型企业;政府提出“三产做大”,我们投放××万元,支持农户的运输、商品营销和城市建设、公路建设及旅游业开发等项目,使政府的经济运作得到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户、信用村、镇评定工作。

我们坚持从改进服务,改善信用环境入手,以农户为主要对象,把向农民发放担保抵押贷款变为向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全年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万元。这些贷款的发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根据《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普遍建立了农户经济档案。并根据农户经营项目和信誉状况扩大了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控制在××元至××元。全市有××户农户得到了信用社贷款支持,占需求贷款农户数的××%。共评定信用乡镇××个,信用村××个,信用户××户,全市有××多农户得到了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达到农民满意、政府满意。

2012年,××联社信贷管理部以省联社提出的信贷“管理年”为出发点,以防范风险为重点,强化贷款管理,明确贷款责任 。通过全辖信贷员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信贷经营指标,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促进了各项经营效益稳步增长。

第2篇

信用社的便民为民服务工作要靠信贷服务来落实。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银行信贷人员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信贷人员年终总结范文一我原是黄梅邮电支行下面的一名普通营业员,自转岗信贷工作仅半年,调查贷款客户达40位,成功放款20笔,发放贷款达93万元,而且所有贷款均属于正常类贷款。自在信贷路上从零开始的艰辛跋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

面对一个全新的岗位,开始我还真有些胆怯。从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在邮政储蓄一线做柜员,基本上是坐等客户上门。而新的岗位需要三天两头跑到客户家中,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这些对于不善与人交流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起初的一个月里,我总在心里想,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有时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还是继续干老本行比较好。

支行领导了解到信贷员们的普遍心态后,及时和大家座谈,让大家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说:“还没干就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你们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信贷这个岗位的。”领导的耐心开导和对发展前景的描绘,使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渐渐鼓起了勇气。思想顾虑消除了,整个队伍开始有了活力。我和大家一样,也受到了很大鼓舞,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起。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渐渐地掌握了小额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

通过支行前期的大力宣传,陆续有一些有需求的客户开始上门咨询,我也迎来了第一位贷款客户。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另一名同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来到了__村。这位客户是个农户,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对市场非常了解。在客户家,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按培训时要求的调查顺序逐项询问。由于是第一次与客户进行“营销”交流,加上对__行业了解不够,心里很紧张,问了不到20分钟,客户突然说:“我不贷了,你们走吧,不就是从你们邮局贷点款嘛,跟审犯人似的。”我见状,赶忙解释,可这位农户就是不再配合了。无奈,我与同事扫兴而归,第一次营销就此“流产”。

回去的路上,我翻来覆去地回忆刚才的场景,又问同事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分析,我找到了答案:问题不在客户,完全是自己根本不会跟客户交流,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困难所在才造成了尴尬局面。

扪心自问,如果总是这样不善于与客户交流沟通,以后谁还敢来找我贷款?不行,必须改,从头练!从此,每天上班后就和同事们一起上街作宣传,与小商户们聊天,练习介绍贷款业务;下班后还走亲访友,介绍邮储小额贷款,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自认为交流技巧有了很大提高。辛劳踏出丰收路

邮储小额贷款如何融入当地经济,成了支行信贷工作的重要突破点。我们调查得知:。

开发信用村将是支行以后的重点发展客户,深入了解掌握农户的经营情况和规律,尽快了解行业,是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亲戚找到几户农户,与同事一起实地去了解情况。时间一长,渐渐地习惯了这种工作。

半年的工作业绩虽然不理想,但我深感自己的工作离不开领导和信贷部团队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更感激一直默默无闻在背后支持我工作的家人。我要用“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努力工作争起做一名合格的邮政银行信贷员。

银行信贷人员年终总结范文二我走上工作岗位一年了,从刚开始对业务技能的不自信,到现在可以独自分析授信业务,其中发生的种种真的是受益匪浅。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在银行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较好地完成了个人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优质服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将这一年的经历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在思想、文化、业务诸方面得到鲜活的“源头之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保持一渠清泉。

面对信贷员这个岗位,开始我还有些不自信。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等等,这些对于只参加过几天培训的我来说,有很大难度。起初,我总在心里想,如果自己分析错误,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于是经常打电话给鄂尔多斯总行在培训期间的师傅请教。与他们交流心中的疑惑,在得到细心的答复后,自己思考总结。在实践中学习,让我对信贷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同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只从实践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知识的补充,于是我积极利用工余时间加强金融理论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行里提供的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对行里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余时间,翻看金融书籍,参考成功信贷案例。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我渐渐地掌握了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立足本职某进取,辛勤浇灌信贷花

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国家的金融政策灵活体现在工作中。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业务,回顾这一年,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

1、团结守纪,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

一年来,我与同事们团结一致,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意识,积极主动营销贷款。慢慢接触信贷工作后,我不断强化自己贷款营销的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

3、坚持信贷原则,做好信贷调查。

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我行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一年来,坚持对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调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贷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是仔细调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调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贷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贷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贷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贷款发放的合规、合法。

4、强化管理,努力清收各项贷款。

催收到期贷款,详实调查客户当年的经营情况,了解客户2011的收入情况,确保我行到期贷款的及时收回。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一年的工作已渐渐落下帷幕,一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人深知,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一年的磨砺与锻炼,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信贷的路漫漫修远,我也将上下求索。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与全体职工一起,团结一致,为我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为完成将来一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银行信贷人员年终总结范文三上半年,__支行的信贷工作在行领导和信贷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行上下齐心协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扩增存贷规模、提高资产质量为核心,以加强信贷管理为重点, 以各项信贷制度的落实为基础,经过了一季度的“非常奉献6+1”和二季度的“星光大道”等竞赛活动,__支行各项经营业绩稳步增长,截止6月末,支行各项存款余额21307万元,较年初增加 214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 11344万元,较年初增加 2527万元,存贷比例 53%;不良贷款余额 1.6万元,较年初下降 0.9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金额8849 万元;办理贴现金额 5507万元;利息收入 584 万元,半年实现利润 377 万元,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信贷管理也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一、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信贷基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半年来,我行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总行会议和文件精神,适时分析形势,认真执行政策,从严监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不仅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而且为保证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经营责任考核指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贷款投放上,支行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⑴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信贷风险控制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对授信行为进行规范。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对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确保信贷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严格执行信贷风险防范控制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审贷分离,规范了贷审会,实行了贷审例会制,严格按照贷审会议事规程召开会议,明确各环节主责任人职责。(3) 扎实细致地开展贷后检查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抵押物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认真填报贷后管理表。(4) 切实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制定了五级分类的具体操作实施细则,对客户进行统一分类,从而提高了信贷管理的质量。(5) 对流动资金贷款、贴现贷款,承兑汇票在上报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总行要求的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统一格式,切实从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6)积极配合总行信贷处做好信贷检查工作,在检查中没有发现一例违规现象,信贷工作得到肯定和好评。

二、通过信贷杠杆作用,抢占市场份额,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上半年,我支行继续围绕开拓信贷业务、开展信贷营销、积极组织存款等方面做文章,切实做好大户的回访工作,密切关注并掌握贷款单位的资金运行状况和经营情况;大力组织存款,积极开拓业务,挖掘客户。

1、上半年,我行信贷资金重点投放于优质企业和大中型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信用好、经营好、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如中联巨龙水泥有限公司、亿人城建有限公司、利玛置业有限公司等,把这部份贷款投入作为我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抢占市场份额、维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信贷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而且,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信贷资金正确的投放,使我行的优质客户不断增加。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上半年,我行坚持业务发展多元化,加快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重点增加对优质客户的信贷投放量,不仅降低了贷款总体风险度,而且带来了丰厚的利息收入,随着相对独立核算的实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今年一至六月份实现利息收入584万元,超过去年全年收息水平,实现利润377万元,有效地壮大了资金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加大信贷营销力度,不断开拓业务空间,加快业务发展步伐。

1、上半年,我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特别在汽车消费贷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行还特别注重加强银企合作,协调处理好银企关系。根据形式发展和工作实际的需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互通信息,加强理解与配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构筑新型银企关系。三月份,我行与市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举办了银企联谊活动,通过活动,加强了银企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建立了深层银企合作关系。 2、上半年,我行进一步提高对信贷营销的认识,不断推进文明信用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建立稳固的客户群体,加大对个私经济、居民个人的营销力度,选择信用好、还贷能力强的个体企业和城镇居民做为我行信贷营销的对象,把信贷营销与绿色文明信用生态工程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文明信用创建活动,打造我行独特的信贷营销品牌。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业务操作有条不紊,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业务发展。 我行在不断加强和改善日常信贷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学习,以便能在业务操作中得心应手,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好信贷资料归档和各项结转工作,实行一户一档,建立完整系统的客户信息档案,以便于及时查阅和调用。对于信贷台帐和报表,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数据,及时上报各项报表,做好信贷登记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搞好管理的同时,我行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手段,积极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树立“窗口”形象,以服务留住储户、以热情吸引存款,始终以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精神,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提高我行的对外形象,并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业务的发展。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1、立足当前,抓好各项阶段性工作,在上半年打下的基础上,下半年全面启动。

下半年,我们要做好信贷各项业务的安排和落实,对于上半年已有意向的项目,下半年力争做好、做实,例如要做好新港国际和华茵房地产的商品房按揭工作,做好大户回访工作,加强贷款企业的资金回笼款统计工作,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全面开展信贷营销工作,努力完成信贷业务各项指标任务。

2、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认真调查核实企业情况,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和总行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计算办法,确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信誉程度,为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信贷准入机制建立基本依据。 3、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

进一步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按照总行信贷处检查要求,加强信贷档案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和保密性的管理,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台账、授信台账、抵质押品台账和不良贷款监管台账。确立支行经营和管理目标的最佳组合,确保支行资产质量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上半年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行领导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冷静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一是业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将制度规定全面落实到业务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中去;二是业务开拓范围还需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要更广,更深,以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发展。

以上问题将是我行以后工作完善和改进的重点,今后,我们将严格加强管理,不断开拓业务新领域,高标准严要求,在行领导和信贷处的正确指导下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努力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

第3篇

    一、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几年,阜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最高,说明阜新市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变化指标方面我们选取了产业结构优化率(ISR),产业结构优化率是指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研究地区金融业发展情况时我们选取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两个指标。阜新市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主要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我们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金融相关比率。存贷款比率(SLR)是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值。

    根据所选数据我们得出2001年到2012年阜新市阜新市产业结构优化率(ISR)、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如图一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阜新市2001-2004年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机构优化率在转型初期有所下降,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2005年以后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率稳健上升,与其走势基本一致的是存贷款比例。金融相关比例在2009年以后与产业结构优化率走出了相反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受宏观货币政策及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数据影响,金融存贷款增长幅度没有GDP增长快导致该曲线出现了短时间的下降,总体上阜新市经济金融协调度较高。

    (二)产业发展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逐年降低

    信贷依赖度是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的大小。把第i产业贷款额除以相应产业的生产总值,就得到了该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2008-2012年阜新市三大产业的信贷依赖程度情况显示:近几年阜新第一产业的信贷依赖度比较稳定,2012年农业信贷依赖度下降较多,由2010年的61.21%下降到2011年的47.52%;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逐年降低,由2008年的108.2%下降到2012年的99.33%。第三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也呈逐年降低态势。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较高的原因是企业融资结构单一。阜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目前仅有辽宁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市融资,融资金额11.58亿元。多数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比重占90%以上。

    (三)各行业信贷资金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贷款产出效率仍然较低。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单位信贷资金的产出效率,由于阜新转型初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我们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形成总额除以各行业贷款来粗略表示行业贷款转化为行业投资的比例。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转型初期按行业分类各项贷款转化率均不高,农业对阜新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农业贷款的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2.1%和4.3%,近两年转化率显着提升,农业贷款的产出效率较低,从侧面也反映了阜新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分散。采矿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12.9%和116.72%,制造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7.0%和221.14%,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贷款转化率近些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比较稳定。这些数据同时从侧面反映了阜新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贷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调整,经济金融协调度不断增强。

    表1

    年份 农林牧渔贷款转化率 采矿业贷款转化率 制造业贷款转化率 电力燃气水供应转化率

    2001 2.10% 12.90% 7% 82.70%

    2002 4.30% 17.70% 16.40% 62%

    2003 81.70% 24.20% 15.90% 54%

    2004 45.40% 91.10% 22.50% 51.50%

    2005 33.60% 55.60% 70.50% 76.10%

    2006 17.60% 85% 91.50% 161.60%

    2007 26.90% 96.20% 101.80% 59.90%

    2008 26.12% 76.36% 189.29% 50.79%

    2009 30.65% 73.27% 137.65% 79.98%

    2010 31.31% 116.72% 221.14% 102.97%

    2011 32.56% 110.47% 200.78% 86.89%

    二、制约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其一,经济总量小,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弱,吸纳资金的能力弱。近年来,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虽然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但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2年,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为553.5亿元,仅占全省的2.23%,发展水平较低。其二,从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不高。2012年,阜新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2.7:45.6:31.7,与全省比较,第一产业明显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较高,工业中又以重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制约着产业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二)金融因素。自身金融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效率低,难以较好地支持经济发展。首先,金融组织体系相对单一,过于集中地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出现真空,县域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金约束。其次,货币漏损沉淀多,乘数效应差,货币的扩张能力弱。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垄断性企业漏损较多;另一方面,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加之投资效益低,沉淀漏损资金较多,信贷资金产生的派生存款少。再次,金融工具结构单一,全市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未形成品牌和规模经济优势,缺乏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意识,衍生金融工具发展严重滞后。

    (三)体制因素。当前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仍处在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信贷资金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各金融机构为加强风险控制,强化了信贷责任约束,但未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使信贷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难贷款”与银行“贷款难”的矛盾。同时,受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制约,削弱了信贷资金的“派生性”功效,影响信贷投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四)环境因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区域金融资源与区域经济资源能否实现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初期阜新金融生态环境较差,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协调度不高;金融生态链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严重滞后。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信用制度不完善导致信贷资源未能在本地发挥效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调整贷款投向

    金融机构顺应趋势,转变思想观念,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改变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成分,有效提高整体贷款规模,支持经济发展。

    (二)尽快弱化和消除不合理的信贷集中和配给现象

    一是在做好、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高其行业影响力、比较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对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改变贷款投向过度集中的现状。二是继续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第4篇

信贷配给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村信贷配给或农业信贷配给问题时,主要从2个角度分析信贷配给效率:(1)银行机构信贷资金供给对农村或农业经济发展的反应弹性;(2)银行机构信贷配给对自身经营效率或绩效的影响。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此只分析第一种情况,即分析银行机构信贷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反应弹性。国内学者在研究资金配置效率或农村信贷配给效率时,主要利用Wur-gler构建的测度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9],即通过求解行业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对于行业利润的弹性系数,作为行业资本配置效率[5,10]。银行机构信贷资源的配给效率衡量了信贷资金的投入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因此,要测度银行机构信贷资源的配给效率,需测度被配给的信贷资本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度。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选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末贷款余额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指标,选取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的产出指标。利用Wurgler的方法,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效率的模型如下:LnAELtAELt-1×pt=α+βLnAEGtAEGt-1×gt+μt(2)其中,AEL表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AEG表示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pt和gt分别为t年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以消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模型(2)中的因变量LnAELtAELt-1×pt表示消除价格变化因素后的农业龙头企业信贷余额增长率,自变量LnAEGtAEGt-1×gt表示消除价格变化因素后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率,α和β为目标模型的待估参数,μt为随机误差项。β系数表示农业龙头企业信贷余额增长率对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敏感程度(农业龙头企业信贷资本的投资产出弹性),用以衡量银行机构信贷资源对农业龙头企业的配给效率。当参数β>0时,这表明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产出增长率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效率改善,说明银行信贷配给效率较高,此时β值越大,银行机构信贷配给效率越高。相应地,当β≤0时,这表明银行机构信贷没有主要投向产出增长率高的农业龙头企业,说明银行机构信贷配给缺乏效率,此时β值越小,银行机构信贷资源的配给效率越低。其中,2002-2009年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和总产值数据来源于《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统计年鉴(2004-2010)》;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由《福建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信贷配给效率测度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在面板数据模型拟合之前,需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检验数据平稳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单位根检验。笔者利用LLCt统计量、IPSW统计量、ADF-FisherChi-square统计量、PP-FisherChi-square统计量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利用Eviews5.1软件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各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中,LnAELtAELt-1×pt和LnAEGtAEGt-1×gt的LLCt统计量、IPSW统计量、ADF-FisherChi-square统计量、PP-FisherChi-square统计量的值分别为-10.198、-3.420、50.983、70.078和-6.991、-1.940、38.389、49.421,相应的概率P值均小于0.05,说明4种方法的结果都拒绝原假设,2个变量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二)协整检验在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之后,还需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判断回归方程残差是否平稳。笔者主要选择Fisher联合迹统计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Fisher联合迹统计量、Fisher联合λ-max统计量分别为25.61、25.41,所对应的p值均为0,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无协整关系)而接受备择假设,说明2003-2009年、福建省及其九地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信贷余额增长率对数值和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对数值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存在协整关系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对概念模型进行拟合,此时的拟合结果较精确。(三)模型拟合结果分析在面板数据分析当中,当认为对于不同个体、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可以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各地区的系数比较度量出差异性的大小。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福建省及其九地市,九地市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经济中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可认为各地区在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利用Eviews5.1进行信贷配给效率测度模型估计,具体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并结合截面加权估计方法,以减少或者消除截面数据引起的异方差性。表4即为信贷配给效率测度模型的拟合结果。从模型拟合结果来看,调整后的R2=0.182263,DW=2.183568,说明模型总体拟合优度较低,但基本不存在自相关现象,总体解释力较好。从模型拟合结果可知:(1)福建省及其九地市农业龙头企业信贷资本的β系数(投资产出弹性)均大于0,全省、厦门市、三明市、泉州市、宁德市的β系数均大于1,福州市、莆田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的β系数均小于1;(2)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福建省的β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银行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增信贷资金很好地流向产出效率较高的龙头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呈现出绝对数量上的增长趋势,因此可认为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效率整体较高。

笔者利用相关年鉴统计数据,整理分析了福建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遭受的信贷配给情况,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银行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效率,主要研究结论为:(1)福建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遭受的信贷配给程度很高且逐渐恶化,不同地市农业产业经济贡献度不同,其获得的信贷配给程度也不同。(2)虽然银行机构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配给严重,但整体信贷配给效率较高,即银行机构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增信贷资金很好地流向产出效率较高的龙头企业。银行机构是根据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信贷配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所有农业企业中的优质企业,其都获得银行机构的信贷配给,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农业企业必然也获得银行机构的信贷配给,且配给程度将更高。因此,虽然银行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配给效率较高,但银行机构对农业企业的信贷配给对农业企业发展壮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获得的信贷配给。而农业保险可作为克服农业弱质性的有效制度安排,作为涉农信贷的有效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及作为分散银行业涉农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从而改善农业企业“信贷配给”问题[11]。因此,后续将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企业信贷配给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农业保险角度研究缓解农业企业信贷配给的有效途径。

本文作者:郑慧明刘伟平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5篇

关键词:保增长;调结构;信贷资源配置;协整关系;因果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y, credit policy will inevitably become one part of monetary policy.It assumes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while guid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 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 becomes to be an significant way to maintain China’s growth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this paper, we use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verify that, the credit growt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output and provide a method to allocate the credit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maintain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cointegration test,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63-04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应对冲击,我国适时出台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线的各项“保增长、调结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本年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保增长”创造了积极的资金环境。然而,就“调结构”而言,当前的信贷政策效应尚不明显。笔者认为,信贷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理应进一步加强有效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实现宏观经济“保增长”与“调结构”的目标。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转发达国家)时期的国家而言,由于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来自信贷资金,因此对信贷资金配置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探讨信贷资金投向的非均衡性,重点研究其信贷制度与信贷集中问题,如荣杰(2008)、徐建斌(2003)等。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策略,以及对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投向偏好,是造成资金供给渠道与贷款投向双集中,并最终导致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更重视政府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引导,探求发挥信贷集中正效应、限制信贷集中负效应的有效途径。针对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金配置方面的研究偏少,尤其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调结构”中信贷资金配置的实证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为进一步探索信贷资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对山东省近18年来信贷资金增长与经济产出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为山东省进一步有效贯彻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一)数据及变量选取的相关说明

就“保增长,调结构”政策而言,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保增长”重点指GDP的增长,“调结构”重点指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结构的调整。因此结合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原理,本文选取各产业GDP、居民消费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作为反映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的相关指标。具体来看,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当年新增GDP、第一产业新增GDP、工业新增GDP和第三产业新增GDP作为对应经济增长的总、分量指标,相应选取新增贷款总额、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新增第三产业贷款(以“新增贷款-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替代)作为经济增长的对应信贷指标;另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的新增出口总额、新增居民消费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经济增长的分量指标,选取新增贷款总额作为对应信贷指标。其中,1991―2007年的所有数据均取自《山东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相关部门公布结果。各符号代表意义如下:DK―新增贷款总量、NY―农业贷款增量、GY―工业贷款增量、SC―第三产业贷款增量、XZNYGDP―第一产业新增GDP、XZGYGDP―工业新增GDP、XZSCGDP―第三产业新增GDP、XZGDP―当年新增GDP、XZCK―新增出口总额、XZJMXF―新增居民消费总额、XZGDZCTZ―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信贷资金增长与GDP产出

1. 线性回归。根据相关投入产出理论,经济产出与资本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至于这种正相关关系用何种模型予以表达,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即可满足度量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以各新增产出指标为因变量,以各对应新增资本(贷款)投入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产业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总产出:XZGDP=1.78*DK-228.6 (1)

农业产出:XZNYGDP=0.70*NY+51.5(2)

工业产出:XZGYGDP=2.74*GY+244.2(3)

第三产业产出:XZSCGDP=0.83*SC-61.1 (4)

从各产业回归系数来看,新增贷款投入对工业新增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工业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新增产出将增加2.74个单位;而农业新增的资本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农业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农业新增产出仅增加0.7个单位;从总产出来看,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产出将增加1.78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尽管通过上述线性回归可以发现,信贷投入的增长与经济产出的增长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为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这就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应用Eviews3.1对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新增GDP产出进行的Granger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判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K增长是导致XZ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GDP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NY与XZNYGDP间不存在任何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NY与XZNYGDP的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GY与XZGYGD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即GY增长是导致XZGY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GYGDP的增长也是导致GY增长的格兰杰原因;SC增长是导致XZSC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SCGDP的增长不是导致SC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协整分析。前述的回归结果表明信贷增长与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求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这对于经济模型的再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目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采用ADF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iews3.1软件对各原始变量进行的ADF检验输出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在观察期内的数据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进一步检验以上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发现部分指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NYGDP、DK、NY、GY和SC等五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满足平稳性要求,而XZGDP、XZGYGDP和XZSCGDP等三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未通过平稳性检验,但XZGDP的一阶差分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满足其平稳性假设。这一结果表明,XZNYGDP与NY、XZGDP与DK间都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要对变量进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本文分别对XZNYGDP与NY、XZGDP和DK之间的关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Eviews3.1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用判定XZGDP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ZNYGDP与NY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根据 Stock(1987)的证明,对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OLS回归的估计量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快于平稳时间序列OLS估计量的收敛速度。因此,可以使用传统的OLS方程展示这一均衡状态。对于新增贷款与新增GDP而言,前述回归方程(1)即反映了贷款新增与GDP产出增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新增农业贷款与新增农业GDP产出而言,前述回归方程(2)获得的结果则更多是一种偶然性或者阶段性结论;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两者的贷款新增与产出增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依据文中数据尚不能获得某一确定的结论。

(三)信贷资金增长与“投资、出口、消费”

1. 线性回归。由于本文中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CK、居民消费总额JMXF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ZCTZ作为经济的产出变量,因此同样可以建立新增贷款DK与各新增产出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新增贷款总额DK为自变量,分别以XZCK、XZJMXF和XZGDZCTZ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从输出结果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增贷款总额与新增出口、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居民消费等三者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再一次验证了相关投入产出理论,三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新增出口:XZCK=0.07*DK-23(5)

新增居民消费:XZJMXF=0.45*DK-3.9(6)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XZGDZCTZ=DK-208.7 (7)

从上述回归方程来看,全社会新增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增加1个单位;而出口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仅提高0.07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信贷投放增长与“三驾马车”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C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XZGDZCTZ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GDZCTZ增长的格兰杰原因;XZJMXF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JMXF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协整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XZGDZCTZ和XZJMXF的原序列未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其为非平稳序列,而与其相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除XZJMXF外,XZCK和XZGDZCTZ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两者的一阶差分序列满足平稳性要求。为确定XZCK、XZGDZCTZ与DK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而进行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ZGDZCTZ与DK间同样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这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如方程(5)和方程(7)所示,即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新增0.07和1个单位。对于与之相对应的新增居民消费而言,前述的回归方程(6)不能表明是一种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总产出与总投入角度来看,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与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是引起新增GDP产出增长的一个原因,但新增GDP产出增长却并非新增贷款总量增长的原因。

从分产业产出与投入角度来看,各产业新增贷款的增长与各产业新增GDP产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新增贷款的产出效率最高。新增工业贷款和第三产业贷款的增长是导致相应产出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仅有工业领域存在相互激励的作用。

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均受到新增贷款总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高。同时,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新增贷款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的增长是导致三大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三大需求的增长却并不能导致新增贷款增长。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的“保增长、调结构”政策从短期来看确实存在某种利益博弈,即“保增长”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确保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优先供给,加大对工业新增资金的投入,而“调结构”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强化信贷资金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山东省而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首要目标―“保增长”的需要,当前信贷资金供给应“保量求质”,重点加强对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工业资金投入。根据2009年6月末山东省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总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按照这一规模估算,GDP总产出将增长超过7200亿元,经济增速也将超过20%,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然而,其中工业贷款新增仅为100亿元,不足新增贷款总额的5%,这一状况与工业新增贷款的高产出效率相背离。因此,下一步信贷资金供给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总量增长上,而应该重点进行资金引导,以寻求信贷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二是在保障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同时,重视优化投资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政府投资成为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政府投资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因此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对投资结构的优化。重点支持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基于中长期目标―“调结构”的需要,信贷资金应强化对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

一方面,增加第三产业资金投入,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结构来看,尽管各产业产出增量与新增贷款增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农业新增产出与新增贷款间尚无明确因果关系,其增长可能主要受自发性增长的影响。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只能放在第三产业,只有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比重,强化信贷刺激消费能力。通过三大需求来看,由于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贷款增长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需求结构的重点只能在居民消费领域。只有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才能不断强化信贷资源配置对于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虎,肖勇光.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理论与实践,2009,(4).

[2]孙力军.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6,(2).

[3]王新,马文波.凯恩斯乘数理论及信贷资金配置[J].金融研究,2002,(11).

[4]赵乐为,陈菲菲,陈潇潇.关于信贷配置理论的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06.

[5]施雪清.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5,(10 ).

[6]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

[7]荣杰.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探究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问题[J].经济与金融,2008,(12).

[8]彭志慧.信贷配置理论研究[D].2005.

第6篇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甘肃;信贷投向

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积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目前,稳健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已经显现,贷款增速平稳回落。从甘肃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势头有所减缓,贷款增长回归常态,全省信贷资金投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稳健货币政策下甘肃省信贷资金投向的特点

(一)贷款增速平稳回落,产业贷款结构有所优化

至5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142.40亿元,同比增长23.98%,比上年同期回落5.85个百分点。1-5月,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564.97亿元,同比多增157.02亿元。信贷投放增速回落,主要是各商业银行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要求,适当减少了信贷投放,部分金融机构还实施了贷款规模控制。

前5个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第一、二、三产业的贷款分别增加144.94亿元(含农户贷款)、154.8亿元和179.67亿元,增量占比分别为27.08%、28.93%和33.58%,其中第一、三产业贷款占比分别较上年末提高2.72和0.6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贷款占比较上年末回落7.31个百分点。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涉农贷款的占比明显提高,5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882.83亿元,较年初增加219.83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总量的38.91%,带动第一产业的贷款占比上升。同时,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了全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贷款明显增加。

(二)短期贷款占比上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实施使得银行的流动性普遍趋紧,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日益活跃,省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旺盛,受风险偏好倾向短期化和利率上调等信贷价格的影响,金融机构积极调整贷款投放期限结构,贷款投放适度向短期化转变。1-5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增加160.78亿元,同比多增90.93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的28.46%,同比提高11.34个百分点。同期,中长期贷款稳步增加,1-5月,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增加436.08亿元,同比多增18.91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的77.19%,同比回落25.07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行业新增贷款占比大幅上升,制造业新增贷款占比下降

随着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金融机构加大了铁路、公路、风电等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电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增长明显上升,1-5月,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增加133.4亿元,占同期全部新增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24.93%,同比上升15.14个百分点。同期,制造业贷款增加55.02亿元,占比10.28%,同比回落5.96个百分点。

(四)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继续上升,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减少

在新增信贷总量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贷占比保持了较高水平。1-5月,对中小企业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1.98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量的56.33%,同比提高1.76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贷款增加105.59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量的36.72%,同比提高12.1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受房地产调控影响,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目前房贷优惠利率基本取消,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的提高抑制了部分购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持续回落,5月末同比增长35.49%,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8.46和41.53个百分点。

(五)民生领域贷款增长明显,贷款向风电和循环经济发展地区倾斜

随着国家“惠金工程”的实施,今年商业银行继续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妇女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此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民生领域贷款增长明显。5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20.20亿元,1-5月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56亿元;3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64.1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4.09亿元,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妇女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多次得到国家、省上各方面领导的肯定。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信贷助学工作,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金融支持,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达到16.61亿元,累计发放助学贷款3857万元。

在“两翼齐飞”和“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等重大战略带动下,平凉、庆阳等陇东地区能源化工以及以酒泉为主的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成为信贷支持重点。1-5月投向平凉、庆阳、酒泉、武威等地的贷款增量占全省新增贷款的20%,仅酒泉地区新增贷款40.32亿元。另外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逐步推进,投向天水市的贷款快速增长,1-5月新增贷款39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8%,重点满足了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信贷资金投向变化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企业资金状况有所收紧,支付能力大大减弱

今年以来,受银行贷款投放明显放缓的影响,企业普遍感受资金状况较去年有所收紧。二季度,全省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企业家对银行贷款掌握和借款利率感受的景气指数继上季度出现回落的基础上,本季度继续回落7.56和6.72个百分点,分别降至指数为-48.74%和-55.46%。二季度,企业资金周转状况指数为6.72%,比上季度下降12.61个百分点;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情况的景气指数为28.58%,比上季度下降0.84个百分点。

在贷款增长放缓和企业资金需求趋旺背景下,企业支付能力大大减弱。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支付能力状况指数为19.32%,比上季度下降12.61个百分点。企业反映,由于贷款困难,今年项目建设较少或是进度缓慢,同时由于流动资金紧张,企业间拖欠货款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信贷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面临挑战

今年货币信贷总量调控要求是贷款增量原则上不高于上年,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将比上年有所减少。但随着中央针对甘肃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及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跨越发展将带来持续、旺盛的贷款需求,信贷扩张动力依然较强,信贷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全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工业经济总体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粗放型、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特征明显,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全省万元GDP能耗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以上。同时,由于全省工业经济以资源型企业为主,易受资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工业经济起伏波动较大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信贷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用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潜在金融风险增大

长期以来,受甘肃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和可贷项目资源相对较少的制约,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有色、冶金行业均被各商业银行列入信贷支持的重点,且在贷款的地域上相对集中,加剧了信贷投放的同质化趋势。“贷长存短”使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前,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收紧,在利润驱动下,商业银行很可能将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风险出现矛盾。

当前,我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长过快和“贷大、贷长、贷集中”等长期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产生和积聚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增长较快,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这些都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三、当前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的政策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全省信贷投放总量适度增长

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和经济金融形势,根据全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信贷投放,均衡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在确保贷款增速回归常态的基础上,平滑月度、季度的贷款投放进度,保持全年信贷投放的均衡性。同时,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监测,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根据宏观审慎要求均衡、稳健地进行信贷投放。

(二)着力调整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对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进行专项信贷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产业、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充分发挥信贷结构调整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能够扩大生产能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壮大经济实力的领域和行业。加大对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创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信贷重点帮扶,全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按照《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努力加大对县域的信贷资金投入。

(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大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高度,稳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及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试点工作,为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和符合条件的城乡妇女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继续深入开展“助学贷款进村镇,小额贷款进社区”工作,创新助学信贷产品,在继续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努力推进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不断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增加信贷投放。要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通过加强专项信贷支持、创新信贷服务、优化信贷流程等,着力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四)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优化利率总水平的基础上继续贯彻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做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金融服务,密切关注灾区住房重建进展情况,继续加强对灾后住房重建的金融支持工作。

第7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信贷政策;通货膨胀:资产泡沫

伴随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2008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一方面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另一方面央行积极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增加信贷规模,我国有史以来最犀利的经济刺激组合拳挥动了。

截至2009年上半年,经济刺激方案已起到了效果: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不可否认,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回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央行统计,2009年6月份新增贷款15万亿,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比2008年全年的4.91万亿元多2.46万亿。与此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信贷猛增的现实反映在了上述数据之中。 那么,信贷猛增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宽松的信贷政策还会持续多久?

一、信贷发放的合理性分析

分析信贷发放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涉及到“量”,而且关系到“质”。只有做到“量”与“质”统一分析,才能判断信贷发放是否合理。

(一)“量”的合理性分析

1、总量方面。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3万亿元,同比增长29.02%。存贷款比例为66.64%,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左右。但低于国际警戒点75%的水平,说明从存贷款比例看,信贷的“量”处于合理范围。

2、对经济贡献方面。2009年上半年,在4万亿元投资政策刺激下,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共同推动了投资的不断攀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增速由2008年底的26.10%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33.50%,固定资产增速创近几年来新高。与之对应,银行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同比增速则由2008年底的11.40%上升到了2009年上半年的34.4%:而从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总资金来源的比例看,2008年占比15.72%,2009年前6个月的占比平均值达到19,6%左右,总体占比高于2008年年末,说明信贷资金在推动投资方面贡献显著。

因此。从“量”的角度看,虽然目前信贷速度较快,量较大,但综合看仍处于相对合理、可控的范围,宽松的信贷政策仍可当作刺激经济的重要方案之一。

(二)“质”的合理性分析

信贷结构关系到信贷政策的实效性及持续性,关乎到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内部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分配结构问题。上半年为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而增加的货币信贷7.37万亿元,有多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有多少流到了中小制造企业?

1、从短、中长期贷款比例看。根据央行统计,人民币各项贷款从投放时间看,前6个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36%、36%、48%、80%、68%、64%,平均占比为55%。说明大部分贷款流向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第二季度表现更加突出。这不仅反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对窘相,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闲置资金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部门以及非制造业实体经济部门,上半年我国楼市与股市相对火爆就是一个佐证。

2、从企业存款看。2009年前6个月新增人民币企业存款5.29万亿元,其中活期企业存款2.26万亿元,定期企业存款3.01万亿元。企业存款的增量数据相比2007年、2008年同期都有很大的提高。企业存款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资本额、经营收入、从银行的贷款留存额等。由于上半年很多企业正处于从亏损走向盈利的阶段。企业的资本额以及经营收入增量可能并不高,因此在企业存款中可能留存有部分的银行贷款。这部分留存款可能是项目暂未启动或者项目资金正在逐笔发放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确实有部分信贷资金仍滞留在银行体系循环。

3、从票据融资看。上半年,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比例较高。尤其在一季度,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占比一度高达46%,而整个一季度短期性贷款(含票据融资)占比更是达到59%的份额。票据融资大增和利差关系密不可分,企业可以在银行利率和票据融资的利率之差获利。企业用票据融资的方式进行短期借贷,然后将一定比例的票据融资资金通过定期存款回到银行。这表明有一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所以,从信贷“质”的方面看,目前我国信贷发放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埋下了一定隐患。

(三)“量”与“质”统一分析

综上所述,当前信贷的“量”基本处于合理水平,但“质”存在某些问题。如果今后不适当调整信贷政策,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性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信贷政策的潜在弊端

(一)信贷额度的猛增,导致预期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迅速降温,通货膨胀开始脱离人们的视线,转而被通货紧缩的担忧所替代。但是,随着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渐好转。

那么,经济的好转带来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但长期有潜在威胁。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生产资料方面,而且也存在于生活消费品方面。短期内供过于求,产能扩张的能力较强,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小。然而长期看,随着信贷的大幅增加,货币供给的长期增长,势必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

1、新增贷款剧增,给通胀反弹提供了货币基础。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货币供给短期内大量增加使得通货膨胀反弹有了货币基础。如果今后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控制,不仅会引致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更会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例如:尽管目前CPI(同比下降1.1%)和PPI(同比下降5.9%)同比仍然下降,但从月度环比来看。下降程度已经减缓,有逐渐回升迹象。

2、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过大,引发通胀反弹风险。票据融资增多常出于商

业银行规避风险和企业套利的动机。票据融资占比过多可能导致信贷增长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减弱,致使流动性渗漏到其他非实体经济部门。催生资产泡沫,引发通胀反弹。

总之,当前我国有众多潜在因素影响着通货膨胀的反弹。如内需的增加、国内价格改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人民币升值等等。如果下半年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放缓,无疑会加剧预期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

(二)信贷流向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的瓶颈

在上半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一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然而,投资在我国GDP中比重过大,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目前投资中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础建设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受到限制。真正拉动经济的动力源应是最终消费,最终消费的持续性增长又离不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所以。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最终消费上,应重点扶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性促进了固定资产与基础建设投资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尽快完善信贷结构,将会导致未来经济的发展瓶颈。

(三)信贷流向不舍理,导致资产泡沫

上半年的信贷发放。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部门。由于追求短期效应,投机行为愈演愈烈,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势必导致资产泡沫。当资产泡沫破灭时,必然会影响金融实体,进而连锁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呆账坏账增多、资产缩水、消费萎缩等等。

(四)中长期信贷资产比重大,对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也具有潜在负效应

1、增加了银行业资产风险度。银行业资产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长期信贷资产期限长,风险暴露滞后期也长。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2、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在中长期贷款比重持续上升的同时,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6月末主要存款银行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上升到43.7%。银行资产期限结构与负债期限结构错置,将加重银行业流动性压力。

3、中长期贷款比重偏高,增大了风险资产基数,相应增加了银行机构的风险拨备,降低了监管资本水平。

4、诱发不稳健经营行为。中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具有较高的当期收益,在各种不适当指标考核激励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诱发银行经营者为了当期经营效益和业绩,倾向选择中长期资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信贷政策存在着某些潜在弊端。经济的持续性恢复及发展,必须配置合理的信贷政策。

三、今后我国信贷政策的走向

(一)保持适度宽松政策,逐步放缓信贷发放速度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信贷政策应传递出逐步放缓的信号,避免预期通胀的反弹。当然,货币信贷的车轮一旦高速行驶起来,在宏观环境总体趋于向好的情况下,尽管当前存在潜在危险,但我们不主张紧急刹车,而是逐步放缓,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让经济体有一个适度自我调整的过程。

(二)优化信贷结构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逐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流向中小制造企业,提高工人收入,促进消费;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重点扶持短期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保障经济的再生产能力。当然,在信贷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是主张逐步过渡,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

(三)加强信贷监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相关部门应继续严格贯彻《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中的十项措施,要重点加强信贷资产结构管理与监督,强化资产结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管理。保障信贷资金流向的合理性与信贷资金期限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其他衍生工具,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规避预期风险损失,化解中长期信贷风险。

(四)结合财政政策,相机调整信贷政策

我国政府制定出台的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次解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随着利率的预期增长及市场化的逐步开放,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政府短期的大量财政支出,势必会造成财政收支压力,未来会存在发行国债或是发行货币弥补财政支出的可能性,进而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复苏及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应继续坚持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配合财政政策的变化,相机调整。

总之,当前我国的信贷政策一方面对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潜在弊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贷政策应在坚持适度宽松政策的基础上,逐步作出调整和优化,实施信贷政策“软着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我县银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目前,我县有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银行、农联社和村镇银行7家机构,营业网点37个,自助银行12个,其运行特点:

(一)存款增幅很小,结构也不合理。上半年,我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增幅是历史上同比最少的,全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610395万元,比年初仅增加604万元,存款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以储蓄增加为主,而企业存款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储蓄存款352892万元,比年初增加2298万元,而企业存款247810万元,比年初只增加1140万元。主要原因:我县果业面积大,资金需求量剧增,大量资金投向于果业;银行信贷资金吃紧,果农不得不求助于私人借贷,诱发民间借贷活跃;去年加强打击非法开采稀土力度,一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存入附近的广东平远和梅州等县市,异地存款分流突出;全县工业企业少,工业企业2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工业规模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增加为主,而其它机构增长不一。在七家银行机构中,农信社增幅最大。截至6月末,农信社各项存款306329万元,比年初增加12497万元,工行、建行和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5226万元、3947万元和6206万元,而农行、邮储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减少17771万元、9033万元和468万元,农行成为历史上同比减少最多的,全县出现了不平衡发展格局,不利于我县银行业整体发展。

(二)贷款总体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一是从贷款总额看,农信社多而其他银行少。截至6月末,我县银行机构贷款386244万元,比年初增加34964万元,总体呈稳步增长,但从各行社情况看,呈现农社“一枝独秀”态势,农村信用社贷款194042万元,比年初增加15706万元,占上半年全县贷款净增额的45%,工行、农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4473万元、5340万元和4474万元。农社贷款较多,有点孤立难支,无法满足全县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从贷款对象看,个体及农户多而中小企业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个体及农户贷款30899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0%,而中小企业贷款仅有4774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2.4%。个体及农户贷款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87.6个百分点,表明我县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仍然不足,中小企业贷款难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从贷款行业看,涉农贷款多而工业贷款少。我县银行机构结合本地果业优势,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以支持和服务“三农”为宗旨,不断增加支农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涉农贷款37042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5.9%,其中农信社涉农贷款182018万元,占涉农贷款总额的49%,有力解决了农业生产及果业开发等资金需求,而全县工业贷款只有3015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8%,低于涉农贷款88.1个百分点,说明我县银行机构贷款以农业为龙头,工业后劲明显不足,加强工业信贷扶持、促进工业发展势在必行。

(三)信贷质量提升,但潜在风险还有。我县银行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7560万元,比年初减少41万元,不良率1.96%,比年初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农行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也较低,分别为0.94%和0.24%,建行、银行和村镇银行没有不良贷款,全县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明显看好。但从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看,我县银行业不良贷款仍面临一些潜在隐患和风险,如工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9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一是有的涉农贷款会产生不良。目前,我县涉农贷款占全县贷款总额的95%,而涉农贷款的90%以上又是果业贷款,这些果业贷款随着黄龙病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将会出现一些不良,给涉农贷款带来影响。从去年黄龙病灾害情况看,全县因黄龙病被砍的果树达到果树总量的10%左右,大概有310万株(全县果树面积52万亩,按60株/亩计算共3120万株),直接影响了部分果农今年的收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还本付息的困难。二是有的房地产贷款可能断供。由于受果业黄龙病和稀土产业限制性开采的影响,导致大量果农和个体私营者无力购买,我县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房地产价格由原来每平米5000-6000元降为4000-5000元,销售量也明显下降,可能会带来一部分银行房地产贷款月供问题,住房按揭贷款不能按时月供或者不月供的情况将会不同程度地显现。

(四)经营效益见好,但不能过于乐观。我县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上半年,实现利润4236万元。第三、四季度是利息清收旺季,预测今年利润亿元以上。但据分析,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中间业务收入少。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业务收入16563万元,贷款利息收入15522万元,占收入总额93.7%,而中间业务收入仅有1041万元,占收入总额6.3%,少于贷款利息收入87.4个百分点。二是集约化程度不一。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人均利润11.7万元,从总体上看,集约化程度不低,但从各行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程度相对高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工行和农行人均利润分别为13.9万元和27.3万元,而农信社3.1万元,远远低于这两家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集约化管理是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

二、我县银行业存在风险和问题

当前,因受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银行业经营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问题。主要有:

(一)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县经济主要以蜜桔、脐橙的种植业作为龙头产业,全县90%以上的资金投向于果业,但由于果业生产周期长,特别是去年受黄龙病灾害影响,收入明显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统计,全县共有果园面积约有52万亩,按每年0.3万元/亩计算,每年全县果业资金需求量为15.6亿元,如果从贷款增量来分析,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净增贷款3.5亿元(不剔除其他因素),与果业资金需求量相比,资金缺口达12.1亿元,远远满足不了果业资金需求。同时,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今年又提出发展83个重点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启动,导致资金供求更加吃紧,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信贷结构过于单一。由于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信贷资金的限制,我县信贷结构较为单一,全县银行机构大部分资金投向于果业,特别是近几年全县掀起种果热潮,90%以上的贷款投向于果业,而工业贷款明显不足,信贷结构极为单一,给我县银行机构经营带来贷款集中度风险,将会出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畸形局面,如去年因受黄龙病影响,一部分果农收入减少,无法接济,导致我县房地产市场疲软。

(三)信贷权限过于集中。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集约化管理。我县国有商业银行属低类机构,信贷权大多集中于上级分行,基层支行要发放贷款需要层层申报和诸多环节,一些好的项目也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时效滞后而未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同时,因我县属山区小县,经济总量小,相对于其他大县(市),上级下达的信贷规模相对更小,如农村信用社本是法人机构可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因上半年人民银行下达的信贷规模1.56万元限制而无法发放贷款,满足农村强大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县银行机构信贷业务拓展。

(四)民间借贷异常活跃。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入相对趋缓,信贷投放量愈来愈少,结果助长了我县民间借贷的活跃,主要以赊销物资为基础的间接资金融通和以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资金融通两种方式,集中在果业发展较快的中心乡镇,如吉潭和澄江,均在1000万元以上。据测算,目前我县民间借贷资金约有3亿元,利率高达25‰不等。

(五)准金融机构冲击大。目前,我县已经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有1家,资本金0.6亿元,另有一家在申报筹建之中,其注册资本1.3亿元,而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等却有20多家,不同程度地从事地下融资活动,高利率回报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从银行体内分流到体外,银行存款上不了,信贷资金趋于吃紧。同时,一部分信贷资金也通过不同方式流入到这些从事融资的准金融机构之中,融资风险也会转嫁到银行机构。

(六)资金异地分流突出。我县毗邻广东和福建,交通便利,资金分流现象较为明显。据估计,近几年,我县资金分流达到15亿元之多,约占全县银行存款24.6%。一是因日常生活而分流。我县紧邻广东梅县,大多群众看病、购买日常物品等直接到梅县而不去,以致一部分日常生活资金流入广东。二是因购置房屋而分流。多年来,我县群众到广东梅县购买的房屋达到2000多套,如果按每套房屋50万元计算,因购买房屋流入广东的资金达10多亿元。三是因购买小车而分流。近几年,我县群众购买小车的热情逐年高涨,到广东购车并挂牌的达2000多辆,如果按每辆小车15万元计算,因购车分流的资金也达到3亿多。四是因受执法严打而分流。去年,因当地政府加大打击无证开采稀土的力度,有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转移到附近广东平远和梅州、福建武平等县市,分流到广东、福建等地的资金达到1亿多。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要尽快走出经济金融低位运行困境,难达预期发展目标,关键要结合我县银行业经营风险和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为此,拟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力促争取更大信贷规模。在第三季度对各银行机构执行信贷规模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对未按时间进度用足用好信贷规模的机构提出监管意见,并要求各银行机构主动向上级行反映当地实际,争取更多信贷规模调剂到当地,以解决我县有信贷资金而无规模发放的问题。二是推动信贷政策有效落实。当前,国家已出台“降准”、“微刺激”政策,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尽快制定执行微刺激政策的方案与措施,进一步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落实不到位或执行流于形式的机构,将实行监管谈话,约见其高管人员说明和表态,以推动国家微刺激政策在我县有效落实。

(二)强化信贷有效管理。一是做精信贷产品。督促各银行机构全面调查分析我县优势产业项目,筛选好信贷支持项目,并给以积极的信贷支持,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精品项目上,以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优化投向结构。要求各银行机构根据当前我县产业优势和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特别要紧扣政府今年83个项目做文章,协同政府寻找工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使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三是搞好银企对接。要求各银行机构加强银企信息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信息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对一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今年两次银企签约资金到位,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一是提供有利条件协助政府融资。不管是银行机构,还是政府部门,要以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立足自身特点,调整工作思维,充分运用各自功能优势为政府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银行机构要争取规模和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当地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而监管部门要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利用监管资源,为政府融资提供优质服务,如上半年在个别指标不达标的情况下通过部门优势,协助政府将县土地储备中心纳入名单制管理,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提供了条件。二是灵活运用政策助推政府融资。正确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在不违反金融法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类金融政策,创新各类融资渠道,以注入信贷资金血液。如引导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票据贴现等业务,增加农资、家电等企业资金融通;开办委(信)托贷款,采取借鸡生蛋办法为企业融资和扩大消费提供资金扶持;指导企业发行债券,直接为企业融资提供条件等。三是完善担保机制推动政府融资。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各类担保基金机制,激足基金数额,让基金发挥最大倍数幅射作用,如“财园信贷通”业务可以8倍地放大基金效应,同时,可发挥土地储备中心作用,以有效土地抵押担保融资,增加信贷资金投放量,从而激活我县经济内在潜力和活力。

第9篇

关键词:重庆市;信a贷市场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80-07

重庆市是西部重要的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经济增长是各届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其金融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信贷市场,重庆信贷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在怎样的关系,是信贷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及政策意义。

目前尚未发现对此问题研究的直接成果,国内外一部分研究是在讨论货币传导机制或银行与经济增长时有所涉及,国外没有发现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直接研究成果,而国内则发现少量直接对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研究货币传导机制时,蔡跃洲、郭梅军和孙明华运用季度数据对GDP与信贷余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2];郑兰祥和涂苗苗运用货款总额、中长期货款与短期货款指标考察了安徽省的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认为银行信贷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平稳的,而且银行信贷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3];苏国强从信贷市场的功能的角度探讨了信贷市场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得出信贷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的结论[4];杨洋运用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信贷市场的规模扩张和深化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因果关系[5];王冬生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冲击响应分析实证了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发展,两者是双向促进关系[6];田成涛实证研究了中国股市和信贷市场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信贷市场的扩张并没有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起促进作用的结论[7];Levine and Zervos运用商业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之比来考察银行体系与金融导向的增长之间的关系[8]。本文将对重庆市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一探讨。

一、信贷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金融市场依托自身的制度组织,发挥动员资源、分散风险、集散信息及监控企业四大功能,节约了交易成本弱化了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约束的不良后果,促进了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企业投资,最终通过这三个渠道促进了经济增长[9]。

二、重庆市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指标、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庆市经济增长指标,另一类是重庆市信贷市场发展指标。重庆市经济增长指标包含2个指标,即重庆市年度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DPP和重庆市年度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环比增长率DPL。重庆市信贷市场发展指标由9个指标组成,它们分别用于测度重庆市信贷市场交易效率和重庆市信贷市场成长,重庆市信贷市场交易效率指标有3个,即重庆市信贷市场机构效率CUE,表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贷款余额与信贷市场机构数量的比值,重庆市信贷市场短期贷款机构效率SUE,表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短期贷款余额与信贷市场机构数量的比值,重庆市信贷市场中长期贷款机构效率LUE,表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中长期贷款余额与信贷市场机构数量的比值;重庆市信贷市场成长指标有6个,它们分别是CRT、SRT、LRT和CPT、SPT、LPT,CR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交易余额,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贷款余额,SR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短期交易余额,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短期贷款余额,LR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中长期交易余额,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中长期贷款余额,CP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人均实际贷款交易余额,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贷款余额与重庆市年度人口总量之比值,SP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人均实际短期贷款交易余额,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短期贷款余额与重庆市年度人口总量之比值,LPT为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人均实际中长期贷款交易余额,指指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中长期贷款余额与重庆市年度人口总量之比值。除环比增长率DPL外,其他指标均取对数。

在1986―2010年期间,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交易余额、年度实际短期交易余额和年度实际长期交易余额与重庆市经济增长正相关;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人均实际交易余额、年度人均实际短期交易余额和年度人均实际长期交易余额与重庆市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交易余额、年度实际短期交易余额和年度实际长期交易余额的增加,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人均实际交易余额、年度人均实际短期交易余额和年度人均实际长期交易余额的增加,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

在1999―2010年期间,重庆市信贷市场机构效率、中长期贷款机构效率与重庆市经济增长正相关;重庆市信贷市场短期贷款机构效率与重庆市经济增长负相关。即重庆市信贷市场的机构效率和中长期贷款机构效率的提高,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但重庆市信贷市场短期贷款机构效率的提高,对重庆市经济增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交易余额和年度人均实际交易余额的增长,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反之,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促进了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交易余额和年度人均实际交易余额的增长。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互为因果关系的。(2)重庆市信贷市场年度实际中长期交易余额和年度人均实际中长期交易余额的增长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它们是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3)重庆市信贷市场短期贷款机构效率没有促进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它不是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即,重庆市信贷市场发展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重庆市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为此,建议重庆市政府及其金融管理机构。(1)鼓励和支持本市信贷市场的发展,注重信贷市场的实际增长,摆脱通货膨胀因素对信贷市场的影响,尤其是要保持中长期贷款深入实体经济的做法,维持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2)加强对信贷市场机构短期贷款的管理,提高机构短期贷款的效率,防止短期贷款流入非生产和非消费领域。(3)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不断产生对信贷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注意拓宽经济增长作用信贷市场的路径,带动信贷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跃洲,郭梅军.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4,(3):15-26.

[2] 孙明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3):19-30.

[3] 郑兰祥,涂苗苗.安徽省银行信贷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46-48.

[4] 苏国强.中国股票市场、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2006,(7):19-21.

[5] 杨洋.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09,(11):46-47.

[6] 王冬生.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1981―2007[J].统计与决策,2010,(3):141-144.

[7] 田成涛.中国股市、信贷市场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3):1-4.

第10篇

信贷增速放缓,货币供应先扬后抑

2013上半年货币信贷运行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信贷增速放缓,6月末余额同比增速为14.2%,较2012年年末低0.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供给端,央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对银行系统风险加大监管力度,总体信贷环境较为平稳,未有明显宽松。投资渠道多元化持续,使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持续增加;企业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也表明在吸存压力下银行可能主动地提高了协议存款、定期存款等高成本负债的比例。总的来说,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不强。在需求端,由于经济复苏疲弱,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有所暴露,企业效益下降,上游企业经营状况更明显恶化,制造业信贷需求较往年明显下降。来自供需双方的压力形成了2013上半年企业信贷新增绝对值同比下降、余额同比持续下降的格局。

二是广义货币增速先扬后抑,2013年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一度达到16.1%,6月末则下降到了14%。这是由于外汇占款在1~4月大幅增加,但央行回笼现金规模较小,以及扩张型财政政策推动广义货币在年初加速扩张。但随着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回落和基数效应,5~6月广义货币增速已明显下降。

三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在企业贷款中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13年6月末,年内新增中长期贷款占企业贷款比例为38.4%,较一季度末上升了6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末上升了9.7个百分点。这一结构变化与去年由长期投资拉动的复苏的进程相一致,也是因为在存款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避免存贷比超标准,银行通过压缩短期票据融资来减小贷款规模,从而使得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被动上升”(见图1)。

经济增长疲弱且政策维持稳健,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3下半年,预计信贷需求持续偏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将保持基本平稳,对信贷增长构成一定程度支撑,但制造业由于补库存周期延迟,企业盈利持续减缩,投资及信贷需求仍难以自发性扩张。此外,受上半年房产市场销售额的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将在三季度高速增长,但可能在四季度有明显下降,增量也将受制于银行信贷的总供应能力。而从银行信贷供给看,虽然货币政策有放松的压力,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明显宽松。另外,在外汇占款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增多持续分流存款的情况下,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依然很大,下半年总体信贷投放能力不强。总体来看,预计2013全年新增贷款8.5万亿~9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5%~14.3%。

固定资产投资将基本平稳,对信贷增长构成支撑

从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来看,2013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20.1%,增速较2012年全年增速下降了0.5个百分点。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周期长,一般将持续3~5年,2012年大规模的新开工计划将维持,固定投资总体增速基本稳定。但是2013上半年发展改革委新审批项目数下降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相较2012年下半年大幅回落,将会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及行业新增信贷需求形成比较大的影响。不过,我国经济面临明显下行压力,国内外需求疲弱,三四季度GDP实际增速有较大概率出现进一步下滑。不过,为守住“下限”,不排除三季度政府推出温和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投资增长,带动信贷需求(见图2、图3)。

制造业信贷需求缺乏动力

信贷投放的主要行业——制造业,经营前景仍不会有显著改观,其信贷需求可能进一步放缓。2013年6月PMI库存指数、生产指数及新订单指数分别进一步下滑至47.4、52.0和50.4。显示制造业自2013年年初以来迟迟未进入补库存过程,生产过程有所放缓,及市场需求疲软。总的来说,制造业经营状况变差将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产能扩张和投资,最终表现为信贷需求收缩。

四季度居民中长期消费信贷可能回落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影响人民币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2013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格局,形成“量缩价稳”的态势,特别是受基数效应影响,房地产销售量下降可能性较大,同比增速或放缓至25%~30%。对于商品房销售市场,由于房价上涨趋于平缓及成交量有所下降,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将在四季度出现下滑(见图4)。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存款压力限制信贷投放

2013下半年,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和出现大规模外生性信贷需求的可能性都不大,银行业在存贷两端都将面临挑战。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下,预计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大幅下调,基准利率将保持基本稳定,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仍不会明显宽松。而且,在外占款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增多持续分流存款的情况下,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依然很大。尽管银行会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加大存款吸收力度,但这更多地表现为存款在季末、年末大幅增加,存款平均余额并不会有显著好转。受限于吸存能力,下半年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依然不强。

金融国十条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给出了指引

国务院在2013年7月初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金融国十条)中对总理提出的金融政策新思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做出了进一步阐述,而其中四点指引尤为重要:

一是投放引导,即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把有限的金融资源分配给最有效的经济部门。在未来,“三农”、小微企业等信贷支持不足的领域将继续得到政策上的扶持,而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绿色环保等领域,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新的产业增长点都将得到资金支持。预计2013下半年银行业将在相关产业进一步增加投放力度。

二是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对产能过剩行业将实施差别化政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被严格禁止获得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以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提高自身对信贷结构的治理。让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存量贷款退出;把中长期信贷通过资产证券化流动化,将存量资金转变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增量;最终通过加速资金流动,加快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货币供给放缓问题和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四是促进消费升级,增加相应领域信贷投放。包括培育消费金融的新增长极,加强对新型消费品,以及诸如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同时推进消费支付方式现代化,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使用环境。

企业贷款占比逐步下降,中长期贷款占比继续上升

目前,我国信贷结构正处于两个结构性变化之中。一方面,贷款增速贡献主要来自居民住房建设部门,企业贷款在境内人民币贷款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2013下半年这一变化很可能继续。这一是因为当前制造业经营状况不佳,信贷需求较弱;二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平台两大领域贷款投放受到限制;三是非信贷融资增长较快,解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四是受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回升的带动,居民住房贷款增长加快。尽管下半年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会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自2012年年中以来,对公中长期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比重有所上升。2013下半年,部分项目加快审批会对企业中长期贷款构成一定支撑。但更为重要的是,预计银行在存款压力下,仍会通过压缩短期票据融资来避免贷款增长过快和存贷比超标,从而企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将继续上升(见图5、图6)。

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2013年5~6月新增非信贷融资占比已有明显下降,其中新增信托贷款规模大幅缩减、承兑汇票连续两月大幅负增长。下半年信托项目审核、国资委、银监会对央企、银行重点行业融资的严格要求都不会放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融资难有扩大,而银行贷款将保持平稳增长,占比将有所提高。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将达到17万亿~18万亿元,较2012年15.8万亿元的规模增加了约11.0%(见图7)。

新增外汇占款将明显减少,货币供应增速下降

下半年,贷款增速将有所放缓,外汇占款增量下降继续对货币增长构成限制,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扩大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快增有利于货币扩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13年末,M2将同比增长13%~14%,M1则同比增长9%左右。

下半年新增外汇占款将明显减少

受益于2012年末中国经济回升势头及预期以及海外超宽货币周期,2013上半年外汇占款激增。1~5月共新增外汇占款1.6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2536亿元增量的6倍多。2013下半年,由于热点领域融资需求和能力减弱、境内人民币利率水平进一步回落、人民币升值预期放缓、海外经济有所好转、美国超宽货币政策的逐步退出预期,以及外管局对虚假贸易的严格管理,每月新增外汇占款将明显减少,全年新增外汇占款2万亿元左右(见图8)。

财政存款同比减少形成对M2的正效应

财政存款对货币存量有直接影响。在税制结构调整、土地财政转型,以及宏观积极财政政策的多重原因影响下,我国财政存款自2012年开始进入了负增长时期。根据全年财政收入增速7%左右和财政支出增速13.5%左右以及新增国债规模约5500亿元的判断,预计2013年全年财政存款约有1万亿元的下降。综合以上三个核心驱动因素,取近三年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测算出2013年新增M2约为12.6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约13%。

应该指出,在短期存款增量中,可能包含了银行为完成时点考核目标、达成合规的存贷比要求,短期吸收的虚增存款。在当前吸收存款难度加大的背景下,银行往往采取短期同业市场拆借、争取企业财务公司短期存款和以贷吸存的方式增加考核点存款基数,这部分存款在名义上会推高M2在年底的增速,但其稳定性比较差。综述,2013年M2增速可能在13%~14%。

M1增速下滑,M2和M1“正剪刀差”持续

第11篇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绩效;功能缺陷;创新

文章编号:L003―4625(2007)01-0060-04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产的生产经营长期面临内源融资不足,外源可获资本匮乏的困境。如何确保农村资金流向数以亿计的农户家庭,以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实现供需平衡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最为关注的问题。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了进入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具有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和改善中低收入者福利和收入的潜力(孙若梅,2006)。为此,世纪之交,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农村信用社农产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产小额信贷,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那么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进行中的农村信用社农产小额信贷是否真正增进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绩效如何?哪类农户更能从中受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间是否存在受益级差,其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将根据对河南太康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开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结合当展经济学基本原理,试图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

一、调查方法和被调查区域

(一)调查方法与设计

在社会研究中,技术性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存在冲突,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可以有效应付这种两难(巴比,2000),对于情况十分复杂的农村金融而言,访谈方式效度较高,问卷方式则会提高信度(周立,2005)。因而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地点抽样上,本次调查分别选取太康县所辖的3个村庄:轩庄、小菜园村和东贾村。他们分别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能够基本反映太康县农产小额信贷开展全貌;同时由于轩庄和东贾村的地理位置十分相似,都位于310国道沿线,而轩庄和小菜园村均为该县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信用村,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在调查时间上,尽管太康县农村信用社早于2000年已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但是在这几个村庄全面推进始于2005年末,因而调查选取的时间段为2004年至2006年6月。本次调查共完成调查问卷85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

(二)被调查区域基本特征

轩庄位于太康县西部,是3个被调查村庄中经济基础最好的一个村庄。全村耕地面积1210亩,人口1100人,精品农业耕地400亩,养殖大户25户,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另外,该村领导班子团结,有过外出经商经验的村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带领全村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苗、果树等特色农业,鼓励有头脑的农民外出打工。如今,特色精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可观收入;而当年外出打工的一部分农民也已回乡搞建设,当地一家初具规模的水晶珍珠加工厂吸收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年纯利润达20余万元,并且该工厂在我们调查时仍在扩建之中。小菜园村隶属板桥镇,全村耕地面积1760亩,以种植棉花、玉米为主,人口1256人,目前该村中壮年大多常年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约为2383元。东贾村隶属清集乡,全村耕地面积1880亩,2004年前以种植棉花为主,2005年开始,主要种植玉米、西瓜和大豆;人口1387人,40岁以下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约为1942元,是3个被调查村庄中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一个村庄,而且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功能绩效显著

(一)小额信贷增进农户贷款机会,增强农户利用贷款信心

从农户近年来贷款的可获情况来看,通过农村信用社农产小额信贷的开展,增加了对农户的信贷投入,使得农户贷款的可获状况大为改观。在所有82户农产的调查样本中,2004年至2006年6月间借款实际发生总笔数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为18笔,2005年为21笔,而2006年仅上半年就发生28笔。借款总额由2004年的8.33万元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22.05万元。

从农户获得的借款来源来看,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户贷款可获得性的贡献越来越大。被调查地区农户的借贷途径主要有3条,私人无息借贷、私人有息借贷和农村信用社农产小额信贷。虽然私人无息借贷仍是当地农户借贷最为重要的途径,但是两年半间农户小额信贷发生笔数却占到总借款发生笔数的40.30%,并且这一比例逐年提高,2004年小额信贷发生笔数仅占当年总借款发生笔数的16.7%,2005年上升为28.6%,而2006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高达64.3%。

从农户生产性贷款的来源来看,小额信贷已成为其重要来源,有效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中生产性贷款的约束,有助于改善农村信贷市场运作低效率的局面。根据调查,小额信贷生产性贷款占总样本农户生产性贷款的55.9%,占小额信贷贷款的90%以上。

从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信心来看,越来越多的农产对当前和未来的农村信贷市场充满希望。在关于“小额信贷是否使您的借款更方便”的回答中,有68.29%的农户选择“是”,有17.07%的农户选择“不是”,另外还有14.64%的农户对此持保留意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认同。

(二)小额信贷改善农户收入状况,力显社会保障功能

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通过贷款实现的。农户小额信贷一方面是对现有家庭生产函数的一种修正,可以被认为在不改变经营方式的前提下,通过资本要素和其他要素配置结构的转换,实现生产函数的全面上升从而增加产出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它实现了农户家庭经营所需资本要素投入的追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产家庭经营的要素禀赋,缓解了农户对资金需求的缺口,有利于农户对家庭经营的产业定位调整和产品结构转换(王永龙,2004)。上述两方面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印证。在所有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中,有些农户借款是为原有的生产追加投资,而有些则是为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在新的领域拓展新的产业。这一点对2006年生产性贷款占总样本生产性贷款90%以上的轩庄农户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小额信贷激发了该村村民的生产投资热情。有些农户利用小额信贷专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或高效农业;有些农户购买农用机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有些农户搞运输,将本地农产品运往全国各

地,保证了产销环节的畅通;还有些回乡建设的农户办起加工工厂,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布局的合理,专业化的经营使该村村民的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预计2006年年人均收入可达4800元左右。

小额信贷除了对农户的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之外,它还起到了社会保障、替代或补充私人无息借贷的功能。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匮乏,对于收入低且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的借款农户来说,小额信贷的借贷行为并非典型的信贷需求,还包含基本社会保障需求的成分。多达66.34%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小额信贷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所具有的类似保险的功能,可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当地农户更是形象地将农产小额信贷比作自己手头上的一张“活期存折”。虽然目前私人无息借贷仍为农户借贷的主要途径,但其却受到人情成本、面子成本(张杰,2001)和借款最高额度等因素的限制。调查中发现,在两个信用证发放率高达90%以上的信用村,有46.5%的农户在农村信用社推进小额信贷前后借贷意愿发生了变化,从之前选择私人无息借贷转变选择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有18.3%的农户无法做出判断,理由是没有借贷经历或对农户小额信贷仍持观望态度;另外,有23.9%的农户则是根据所需贷款的金额大小、期限长短做出选择。一般来讲,借贷期限短、金额小的借款仍会选择亲戚朋友间的友情借贷,反之,则倾向于农户小额信贷;其余的农产则没有发生变化。

三、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功能缺陷突出

(一)小额信贷实际供给的差异性分析

1.供给的收入性歧视

除了关注农产小额信贷总量供给是否增加,农户小额信贷到底服务于什么水平的农产更是理论和实践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揭示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瞄准的主要收入群体,本文利用2005年农产收入数据将总样本进行三分位分组,得到相对应的三分位点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值将农户分为富裕、中等和贫困三个收入层次,然后分别计算出位于各收入段的小额信贷借款户数占有小额信贷借款总户数的百分比和位于各收入段的借款户数占总借款户数的百分比。

上表可见,小额信贷最终受益农户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这部分农产占到所现有及有过小额信贷借款总户数的一半。另外,从上述两组数据的对比变化中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并没有起到改变信贷失衡的作用,相反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该结论刚好和孙若梅根据扶贫社经验数据对信贷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反。这可能是调查样本中,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其他两个调查村庄的轩庄农户的小额信贷借款户数达到了小额信贷总借款户数的50%以上从而影响最终的结论;也有可能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服务群体定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企业性质有关。

2.供给的区域性歧视

根据2005年印发的《周口市农村信用社信用村户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东贾村没能评上信用村,自然没能享受到针对信用村的资金倾斜、重点扶持等相关权益。尽管该村的小额信贷业务也从2004年起稳步推进,但到目前为止只评定信用户25户;仅有的一名信贷员还承担着包括东贾村在内的4个村庄的信贷业务,信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可想而知:这对该区域内有贷款偿还能力、并有正当贷款需求的农户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这无疑会增加他们获得贷款的难度和交易成本。

(二)小额信贷实际利用效率差异性分析

1.农户利用小额信贷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信用证可以“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农户拥有信用证从某种程度上说等同于在规定额度内可以随时获得贷款。因而对于轩庄和小菜园村这两个信用村,我们可以近似假设其实际借贷发生情况等同于农户的借贷意愿,且不存在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表直观地反映了2个信用村2004年至2006年6月农户基本借贷的用途及来源。

表2中显示的调查结果令笔者感到十分惊讶。前两年,被调查的轩庄农户借贷需求并不旺盛,主要是向亲戚朋友借贷的生活性借款。但自该村从2005年末被评为信用村,9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信用户以来,该村农户无论在借款用途还是在借款途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006年上半年,该村发生的所有16笔借款中,仅有一笔私人无息生活性借款,其余均为农户到农村信用社柜台办理的生产性贷款。而同期成为信用村的小菜园村不仅在所有调查村庄中借贷发生率为最低,并且在小额信贷开展前后借贷需求也基本没有变化。那么,出现这种“变”和“不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农户是生产经营的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因此,对于农户金融行为和农村金融绩效的分析当然离不开农户这个农村中最为基本的单位。小菜园村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农区小农经济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农户经营着世代相传的土地,在这块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土地上,农户追求的并不是产出最大化,而是温饱无忧。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的最优选择取决于自身的消费满足和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均衡,而不是成本收益间的比较(蔡亚诺夫,1925),而近年来,该村村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非但没有弱化传统的小农经济,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它。收入微薄的家庭依靠农业外收入就业增加了收入,反而使他们对家庭农场更加依赖,因为非农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家庭农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张杰,2004)。而这种情况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不断增长着的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但是小农经济终究无法孕育出市场因素激发下的生产投资行为,农户大都倾向于自给自足、轻不言债,从而抑制了生产性借贷的需求,陷入低收入均衡的陷阱。而轩庄农户经过多年的特色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的财富积累,尝试着小农经济的经营化转型和小农家庭的个人主义取向,开始具备提出正常金融需求从而有能力利用现代金融制度的条件和能力。对他们而言,传统的友情借贷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信贷需求,而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现代金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并且长久以来,他们的这种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金融服务载体而被人为地抑制,所以不难理解,农户小额信贷的出现激发起轩庄而非小菜园村农户的生产性借贷需求,改变其借款选择途径。

2.农户利用小额信贷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对农户小额信贷的绩效研究一直是小额信贷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焦点。Pitt和Khandker利用对孟加拉国87个参加GB.BRAC和BRDB小额信贷项目的乡村调研得到的数据,评估男女劳动力供给状况、子女受教育程度、家庭消费支出及财产对小额信贷绩效的影响,并运用Quasi-experiment的调查设计,排除个人、家庭、村落三个层次不可观察的因素,得出了孟加拉小额信贷对贫困家庭福利状况改善有重要影响的结论,并且认为这种影响对女性参与者更为明显。Chowdhury采用了主观问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方法对GB小额信贷项目在减轻家庭贫困,

增加家庭收入方面进行评估。他认为不参加小额信贷项目的家庭处于贫穷的可能性要比参加此项目的家庭高出47%。

笔者也完全同意上述观点。但是,这些结论并不意味着小额信贷对不同农户收入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性方面是一致的。如果假设借款者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同质的话,那么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均净收益率便主要受其所在不同产业增值收益率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不同产业的收益率看,收益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传统农业产业收益低、风险高,表现出了明显的弱质产业特征(高晓红,2003)。因此本文根据农户投资项目所属的不同产业性质来代表其投资项目收益回报率的高低,并假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投资收益率依次递减:表3反映的是发生小额信贷借贷行为的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不同投资项目所占比。

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后的现代农业会改变农业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按三大产业来确定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显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由于轩庄农户生产性借款大多发生在2006年初,投资收益尚未显现,因此按照经验来判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户投资项目对农户收入增加幅度的影响。调查发现,选择投资第二、第三产业的往往是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农户。越是贫穷的农户,就越容易受到其人力资本、净资产等家庭初始生产要素禀赋的制约和约束,过着安分守己的穷日子,而且,经过几千年的制度化积淀,这些农户家庭似乎已经习惯和接受了这种生活。因此他们既没有投资高收益回报项目的能力,更没有投资其他产业的勇气和激情。这不仅影响了农户的收益情况,而且还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最终绩效及发展前景。

四、新时期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再创新:改革思路

(一)同时理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内外部政策环境

利率对借贷双方的预期收益均有着直接影响,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谈判空间和签约空间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中,利率制度尚未完全市场化。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对贷款利率仍进行着广泛而严格的控制。作为正式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国家的利率水平规定,其农产小额信贷的利率最高上浮和下浮幅度均为法定基准利率的30%。第二,长期习惯于利率管制的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利用利率这个变量的能力,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借贷双方实际上只有关于贷款金额一个变量的谈判与决策,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可能性,限制了交易的群体。因此,今后应从两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国家应进一步放宽对利率的限制,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和创新空间;其次,农村信用社应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

另外,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确保农村信用社农户的风险控制与保障能力。一方面积极推动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建立,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可与同贷款农户有经济关系的企业联合成立担保公司,这将有助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信贷脱贫致富的长期战略

小额信贷增收作用的发挥及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小额信贷只是农产增收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最终影响不仅跟获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成本、交易成本有关,而且还与农户家庭的初始要素禀赋有关。因此,要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功能,提高小额信贷功能绩效,就应该从坚持以下“三个结合”做起。一是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将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解决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便利条件;二是重视技术培训,将小额信贷与科技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突破原有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产出增加,收入提高;三是凭借农村信用社的信息优势,一方面为小额信贷客户及时提供市场信息,避免了单个农户的信息劣势,另一方面通过对贷款用途的审核,对相关领域的重复、低水平投资设定门槛,避免农户之间的盲目竞争。

(三)允许我国农村存在多种模式的农户小额信贷

我国农村特有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决定着农村社会特有的经济资源分布状态、风险分布状态与农村居民特有的风险承受能力、支付能力和谈判能力,也决定着农村社会特有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多种模式、多种金融服务工具才能满足其需求。实践表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实现了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它最终只适用于中等及以上收入的农户群体。由于最贫困农户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量和经济效益很难支撑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行,因而作为一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最先抢占市场中的最优质客户便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所以要实现向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的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所需的信贷服务,则还需不断培育、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第12篇

银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更多地表现在信贷的顺周期性,即银行信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顺周期性在加大实体经济波动的同时也会加剧银行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历次的金融危机爆发前都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也凸显了金融监管的缺陷,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带来了风险隐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一致认为应当实施宏观审慎的监管政策,针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引入逆周期政策,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2011年11月3-4日二十国集团戛纳金融峰会上指出,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严格审慎监管力图打破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防止大规模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二十国集团希望继续倡导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了“逆周期宏观审慎制度框架”。因此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实施逆周期政策是我国商业银行缓解信贷顺周期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宏观经济波动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测度其信贷行为是否存在亲周期性,以及相应的逆周期监管政策是否能达到对冲亲周期性的效果。为此,本文建立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银行信贷行为进行计量分析:Loangt=c0+c1CaRt+c2NPLt+c3LLPt+c4GDPGt+c5M2t+c6CPIt+εt(1)其中,Loangt表示银行在t期的贷款总额增速,CaRt为银行在t期的资本充足率,NPLt是银行在t期的不良贷款率,LLPt代表银行在t期的贷款损失拨备额,GDPGt描述的是GDP的年度增长率,考察了经济周期因素是否对贷款总额的变动产生影响。M2t则表征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CPIt表示了t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0,…c6则为相应的系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因而本文主要收集了5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2000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表2),涉及到贷款总额增速、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银行财务指标,并同时选取了GDP年度增长率、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关于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探讨资本约束对于银行信贷以及经济运行的影响。如Ayusoetal(2004)通过实证模型,对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相关性进行研究。他们利用了西班牙涵盖一个完整经济周期(1986年-2000年)的数据(共1309个年样本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西班牙银行的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关系。Jolipii和Milne(2007)同样运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选取欧盟25个国家银行(总共486家银行)覆盖一个经济周期(1997年-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本文利用式(1)进行线性拟合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进行模型估计前,需对数据进行一阶对数差分运算。而数据处理的结果可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和PP平稳性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一)平稳性检验

为检验解释变量因子与被解释变量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需要对各时间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方法主要是单位根检验,即单整检验,而据协整检验的假设,具有协整关系的两变量须是同阶单整序列,而后才可以建立含常数项但不含时间趋势项的模型,由下表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时间序列的一阶对数差分均是平稳的,即服从I(1)过程。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和Philipsperron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如下表所示:

1.ADF平稳性检验

2.PhilipsPerron平稳性检验由以上两种平稳性检验可知,该回归模型的所有变量经过相应的数据处理后,都表征出平稳时间序列的数据特征。

(二)回归分析

利用五家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Loangt=c0+c1CaRt+c2NPLt+c3LLPt+c4GDPGt+c5M2t+c6CPIt+εt,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分析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其中Loang表示贷款总额,CaR表示资本充足率,NPL表示不良贷款率,LLP表示贷款损失拨备,GDP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M2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使得我们对银行信贷影响因子与信贷总额的内在关系有了全景式的了解。同时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建立的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可信度很高,能较大程度地说明问题,同时通过杜宾-沃森检验发现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现象。通过该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实证结论:

1.贷款总额增速与经济周期具有显著的亲周期性,即当经济形势向好时,贷款总额增速也随之相应增长,而当经济增长减速时,贷款总额增长率也会出现相应下滑。

2.贷款总额增速与资本充足率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即当上调资本充足率时,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被挤压,因而贷款总额的增长受到限制;相反的话,信贷规模则会加速扩张。

3.贷款总额增速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后,银行的呆坏账总值也会相应增加,而这些呆坏账需要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进行对冲核销,因而也就减少了相应的信贷规模,自然也就限制了贷款的增长速度。

4.贷款总额增速与贷款损失拨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当大幅计提贷款损失拨备时,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数目会相应增加,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信贷规模受到一定的掣肘,贷款增速放缓。

5.广义货币供应量对贷款总额增速产生正效应,当银行的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流通中的现金)都大幅增长时,也同样加剧了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提升了贷款总额的增速。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带动银行信贷的波动,在经济上行期,信贷扩张,而在经济衰退期,信贷紧缩,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2009年6月17日、2009年7月8日美国和英国先后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均提出了实施逆周期监管措施的建议。《巴塞尔资本协议II》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严重暴露其顺周期性特征,2009年9月12日了《巴塞尔资本协议III》,进一步加强对资本的监管,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以有效防范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放贷而产生大量隐性坏账风险。当前,全球金融监管当局为了抑制金融机构的亲周期行为,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其改革的主流趋势。

在宏观审慎的框架下,通过运用逆周期的相关手段来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

(一)完善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

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的是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而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框架,即为了减轻金融危机或经济波动对金融体系带来大的震荡,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整体而非单一机构实施的监管。由于微观审慎监管要求银行管理层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自我管理、妥善防御,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贷规模和期限,因而微观审慎是宏观审慎的基础。我国要建立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科学性的宏观监管体系需要保持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动态平衡,协调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二)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

资本作为银行经营的启动资金,它的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维持银行的稳健经营。通常在经济上行时期,银行比较容易筹集资本,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此时银行可以增加资本要求,供其在经济下滑贷款损失增加时使用,同时还可以缓解经济下行阶段的信贷收缩,抑制经济上行阶段信贷的过度扩张。在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下,建立资本缓冲是缓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从宏观审慎层面来看,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和高杠杆率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银行的高杠杆率也会导致其信贷风险。因此,杠杆率限额也是一项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设置银行资本下限可以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防止其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

(三)提高计提拨备的前瞻性

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只能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不能以未发生的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以,银行只能对引致损失计提拨备,导致拨备计提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即在经济繁荣期,由于银行贷款违约率降低,银行的计提拨备也就减少,从而利润增加,这将进一步扩大信贷,推动宏观经济上涨。而在经济紧缩期则恰恰相反,随着银行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的计提拨备也会相应增加,利润就会减少,银行不得不紧缩信贷,并且将面临由前期信贷扩张所引发的信贷风险。银行管理信贷风险周期性波动中,缓解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就显得十分必要。银行可以通过跨周期的拨备计提方法,在经济上行期多提拨备,提高拨备的前瞻性,用来抵御预期和非预期损失。这样,在经济下行期,在不必大幅度增提拨备的情况下就可以冲抵信贷损失。

(四)改进风险计量体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银行采用风险计量模型管理和控制风险,然而,大部分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仍是时点估计,这种特征意味着银行信贷评级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变化,即在经济上涨时期,银行信贷风险减小,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并没有对真实的潜在风险作出评价。银行监管者在使用内部评级法时,应改进风险估计模型,适时采用跨周期风险评级法,实行有差别的风险权重,并使用压力测试法检验资本水平是否满足经济下行时期银行对资本的需求,加强风险预期,平滑资本充足率的波动,减少银行信贷损失。

(五)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和损失,因而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银行资产计价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公允价值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期,随着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市值计算的银行资产、收益、利润、资本等也都会增长,因而银行信贷将会扩张,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相反,而且还要承担起在繁荣时期银行信贷扩张所带来的风险。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加强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首先要确定流动性风险溢价,由于严重低估了流动性风险,造成了金融产品的账面损失,加剧了市场波动。其次,通过建立估值储备或是估值调整的方式,弱化估值与收入、利润的关系,避免因初期表现为利润而事后证明是高估的公允价值造成的对利润的高估。最后,还要充分披露估值的方法、模型、参数等进行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