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案

小学音乐课教案

时间:2022-12-11 07:1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课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课教案

第1篇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

第2篇

【摘要】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美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存在决定的,没有对象的美,就没有主体美感的产生。音乐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把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构成音乐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将美好的感情付诸于声音表现,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给人以美感,与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是音乐教学手段的感情因素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情感; 抑扬顿挫; 和谐; 优美健康; 美感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美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存在决定的,没有对象的美,就没有主体美感的产生。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当人们在欣赏一节成功而精彩的音乐课后,都会异口同声地赞叹:这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人们有这样的感受,主要是因为这节课中每个环节都注意了美的熏陶,每个因素均体现了美。如全班同学的演唱和教师范唱及演奏,课堂气氛的和谐,老师语言的标准及教态的自然、大方,语调抑扬顿挫,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等都体现了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通过艺术的感染,才能达到情感表现的爆发点。

音乐最大的优势是善于抒情,它直接针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音乐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感情世界的宣泄,精神心态的显现。"它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任何一种艺术都能表现和激发人的感情,音乐教学同其它美育手段相比较,更易于激发和以情动人的。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用有感情的语言说话,是用一种使人直接感觉得到的形式反映着人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说话。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把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构成音乐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将美好的感情付诸于声音表现,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给人以美感,与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是音乐教学手段的感情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这种心理因素,便是一种"心灵体操",音乐教育正是运用这种"心灵体操"去拨动学生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产生强烈情感体验,从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自己健康的、美好的观念和道德情操。

许多长期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如果仅从理论上讲,实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通过美育手段--唱歌、欣赏、舞蹈、游戏、绘画、录音等去进行,"寓教于乐之中",情况就大不一样。如:欣赏童声合唱《我们的田野》,每当听到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就仿佛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长卷在我们面前展开,让人们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山河的美好和壮丽,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教育孩子拾金不昧,毋须长篇说教,当他们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时候,他已懂得诚实是一个好孩子应有的品德。因此,无论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以及学生的心理机制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声乐的艺术,它能直接、迅速地通过人们的听觉传到大脑,作用于心灵,唤起感官美的享受,启发人们对音乐意境的联想,从而感染情绪、陶冶情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活动,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灵陶冶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支《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洒尽一腔热血,音乐正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也正因为音乐,人们在美的陶冶中,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正因为音乐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音乐教学的目的,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乐教学就是将作曲家们用音乐符号记录下来的自我感受--感情形象,转换为能够聆听到的有审美价值的音乐形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音乐课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必须具有其艺术特色,而区别于其它学科。要以感染式、浸润式的教学手段,使音乐作品的潜能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设计《小螺号》一课教案时,我采用一种新的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结构来完成教学目的任务。首先,选用了听录音、看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使学生很快提高兴趣,进入角色,然后采用"引导--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用"板书点谱法"将歌曲主旋律出示在五线谱上,待学生唱熟后,老师弹奏出从原型(音乐主题)变化出的几个乐段,让学生分析每一段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节奏、节拍、音乐表现手法等),从而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与体验中顺利地突破了教材难点,获得更多的新鲜知识。

如果说,所有的教育过程都要重视愉悦这一美育原则,那么作为艺术审美的音乐课,愉悦则是必须实现的学科特征。优美的音乐具有和谐的美,它的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其他艺术美一样,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每一节音乐课都要播放一些优美轻快的乐曲,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身心愉快。音乐课中少用语言,而采用"音乐讯号"、指挥手势进行音乐学习训练,设计一些生动有趣、欢乐、愉快的音乐游戏,使学生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把音乐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游戏、律动表演结合在一起,通过欢乐的音乐游戏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音乐的美。

全面地阐明美感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音乐审美教育真正成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有力手段。

第3篇

【摘要】综合实践老师普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综合实践课似乎就是简单的手工操作或者是生活体验,好像游离于传统科目之外,显得很孤立。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从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应时应景原则、反渗透原则以及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等五方面着手,在活动过程中有目的的渗透进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整合,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学科渗透;综合能力

这学期,第一个月我教小学五年级的野炊,具体的项目就是包馄饨,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耐心调教下包出精美的馄饨并津津有味的品尝到可口的美食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总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可突然有一天,一个问题强烈的在我脑中盘旋:我还是教师吗?仅仅教他们包顿馄饨、吃顿美味,能算是教书育人吗?孩子们在家也能做到呀!后来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简单的孤立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如果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科整合,有目的的渗透进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数学、政治、物理等,我们的活动就会更丰富、更有趣、更立体,更有意义。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内容及其目标多重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时候,更应该综合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功能。经过思索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要把握学生特点,收集必要素材,这是进行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这儿的学生特点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根据这两个特点,收集准确的素材,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时才有针对性。

我在教小学五年级野炊的时候,发现他们在活动时很好动,导致场面有些乱,虽然我和带班老师反复努力,但效果甚微,这跟我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于是我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时引入了他们在音乐课中常用的击鼓传花表演节目的方法,并且设计节目时还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渗透进课堂的主题——馄饨。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强记的黄金阶段,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头脑风暴”的互动环节,先让学生交流、老师主讲有关馄饨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把刚才讲的重点串起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再如:五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看了不少的文章,于是我又设计了有关饮食的成语大比拼的活动环节,让他们交流关于饮食方面的成语和故事。这样,我们又巧妙的把语文与野炊活动进行了综合和渗透。

二、把握各学科特点,备课时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在教案中,这是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些综合实践科目与学校的相关传统科目学科渗透非常明显,譬如瓷盘画与美术、彩泥画与美术,对于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教师备课时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这样的特性: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这样的教案,在教学中应该能达到的效果是: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轻松而较全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能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体会和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涉及到的相关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三、具体教学中应遵循应时应景原则进行学科渗透,这是学科整合的具体操作过程。课堂活动时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应用学科渗透和综合的方法,使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提高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审时度势,巧妙的用课本的知识,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野炊时,学生对于什么时候馄饨才熟透的时机难于把握,我便引入了物理的知识,我告诉他们:馄饨在煮的过程中,自身的密度在不断的变小,当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会全部浮出水面,这可以成为我们判断馄饨熟透,可以食用的标准。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还有在进行体能拓展的项目之一旱地龙舟时,因为是个集体比赛项目,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距离内用时最少,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需全体组员配合,所以我就启发他们:“什么样的跑姿最快:前倾?后仰?还是上身笔直?”同学们思考和实践后得出结论:一致稍微前倾跑的最快。“为什么呢?”我继续启发。“因为惯性。”学生用上了物理的知识,“那刚才两组跑的速度旗鼓相当,为什么乙组输了呢?”我继续引导,“因为他们跑偏了。”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所以正如数学书本告诉我们的:两点之间,什么线最短?”我要学生用数学的原理来解释,“直线。”学生响亮的回答和接下来越来越优秀的表现,让他们明白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学科渗透的效果。

四、当然,要做到学科间自然渗透,对接无缝,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教师在学科整合中必备的教学素养。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其次要详细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知识结构,课堂活动时才能有针对性,合理而有效的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还应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自然地完成综合实践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渗透。板书时,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做好这些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