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2:3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指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帮助学生扩大就业领域
通过平时对学生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的认可度非常高,虽然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专业忠诚度非常高,也说明同学们专业技能都非常高,希望可以学以致用,能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2013年时,曾有一家石化背景的监理企业来我校进行招聘,需要20名将来从事监理岗位毕业生,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对口的过分苛求,没有人去应聘该企业,导致该企业此后再不来我校招聘建筑类专业学生,而同时,该年最后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毕业前,有几名同学无奈下加入了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事二手房的销售工作,他们最初觉得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比较失望,可是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他们非常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月收入甚至达到万元以上。通过以上实例,充分说明这种受局限的就业领域不光不能提高同学们的就业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取向,从而使他们错过很多的黄金就业机会。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将这些先就业再择业,虽然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但是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事例讲给同学们。同时,结合我校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找机会给同学们介绍石油石化行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荐他们到油建、电建、水建等相关行业从事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工作。通过近2年的实践,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有很多走向了房屋销售、化工企业车间工作、石油石化销售岗位等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不同的成就。
二、做好日常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往往会造成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存在突击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情况。导致同学们面临第五学期的应聘缺乏紧迫性,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就业工作效率,错失好多的就业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前边介绍的就业指导的固定措施外,还会在每学期都给大二、大三的同学找往年的毕业生进行工作经验介绍和现在的建筑行业现状,为他们传授成功的就业经验,也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和优秀的用人单位。我们每年还会多人次的派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等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推荐,也会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来学校为毕业生介绍应聘技巧和人事政策等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多元化的日常就业指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极大的提高了他们找工作的热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保持了我们系的就业率与往年持平,就业质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就业困难同学的就业难题,也为了增加用人单位的资源库,我们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我们动员所有的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搜集用人单位的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在生源地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动用亲属关系寻找工作机会。建议有余力的同学努力复习争取升学,提高学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还到一些规划中或者在建的大型基建和工业建设项目,询问人员需求情况,与施工单位或者分包单位沟通,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到这些在建项目中就业,有些虽然是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但是如果学生表现出色,依然有机会留在用人单位,甚至走向管理岗位。总之,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解决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总之,面对日益增加的毕业生数量,面对不景气的建筑市场和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总结了以上的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希望能够为其他兄弟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就业指导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与大家进行相关工作的交流与分享。
作者:王文博 袁睿 刘岩
一、专业化程度较低、培训激励跟踪缺位
在学历层次方面,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主要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博士流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凤毛麟角。在专业结构方面,就业指导队伍需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而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教师所学专业五花八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甚至不具备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只能“照本宣科”,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就业问题。而当前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吸引力不足,培训内容笼统空泛,常规工作多,创新思维少,学习培训激励效果不到位。而且培训评估制度不完善,难以把握教师的受训成效,培训通报、跟踪考查等制度不健全,培训成果反馈机制未建立,学好学差都能轻松通过,甚至有些教师参与培训“表里不一”,表面积极,实为“混证”,削弱了培训的外趋力。未培训就上岗或先上岗再培训的情况普遍存在,也使得培训激励的效果被弱化。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选拔培养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增加投入,最大限度的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吸引力
一方面,学校领导层面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工作,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发展建设提供助力,为推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注力,使就业指导课程覆盖各个年级,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积极为那些长期在致力于就业指导服务默默无闻工作、无私奉献、受学生拥护爱戴的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畅通晋级晋职渠道,确保那些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受到表奖和重用。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把关爱之心贯穿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把就业指导作为长期工作融入到所有学生的教育工作范围,主动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精心培育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坚定信心,积极就业择业。
(二)精挑细选,动态培养,最大限度的保证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活力
为提高培养选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通过竞争考试、民主推荐等形式,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教师筛选出来,按照一定数量和比例建立就业指导优秀年轻教师培养库。这些年轻教师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是专业教师,鼓励将高学历、高层次,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纳入培养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校认为培养库内的年轻干部不具备培养的潜质,或者在培养过程中本人感觉不适应主动退出,那么应及时选拔新的年轻教师补充进来。经过固定周期,表现合格的年轻教师将从培养库脱离,正式列入后备就业指导队伍名单。列入名单的后备教师,优先选送参加高级别高水平的培训,优先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安排到校级就业指导部门挂职锻炼,不同岗位不同条件的学院交流轮岗,确保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有进步的空间,有竞争的压力,有提升的潜力。
(三)强化培训,跟进引导,最大程度的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能力
就业指导队伍的成长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的关心和投入。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能力和经验除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部分还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掌握。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将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常态化,加大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认真筛选高级别、高层次、高含金量,广受业界认可和好评的培训内容开展培训,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考取相关国际级、国家级、省市各级的职业证书。定期围绕就业指导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主题培训,就业工作论坛,就业工作沙龙等,促进彼此交流,分享工作中的想法和建议。另一方面,建立培训跟踪反馈机制,参训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需要将培训中好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并通过培训成果分享会、集体备课、工作沙龙等形式面向全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进行成果分享。学校设立培训成果评估小组,向培训机构了解在训情况,分阶段对参训人员的培训成果进行评估,对其工作上的不足给予指导,评估优秀的人员将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优先推荐参加更高级别培训,优先参评就业工作相关的评奖评优、各类竞赛及课题申报等。对培训中出现无故请假、旷课、迟到、早退等情况的人员,通过培训通报,发放告诫卡,禁训等形式,及时警示,帮助其强化律己意识。
作者:徐润生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1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相脱节
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所学内容与企业所需人才要掌握的技能知识不对口,直观地讲,就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脱节,近几年以来,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招聘形式促进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大量的毕业生人才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差距,也是高校就业指导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不上人”的局面。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局面。
2高校就业指导缺少完善的体系
在就业指导高校中,老师主要是和我们将一些在面试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知识叫我们一些零散的知识。没有对学生进行完好的包装。所以在现在的就业指导高校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机构,让学员能够在这个学校中真正地成长,真正学到东西。不管是什么企业还是机构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还有在这个体系中也要有一些针对性,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比如说有的人在表达方面有点欠缺,则可以对这个同学进行这个方面的培训。所以说一个好的培训机构不仅可以让学员学习到东西,还可以让他们节省时间,用这个时间可以学习到更多好的知识。
3指导老师的责任问题
在一个高校就业指导问题中,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是有这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一个老师的素质水准问题对于一个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就业指导高校中会存在指导老师不负责任,使得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有的指导老师,本来规定要在那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到时间了,他反而不来了,可就是起晚了,害怕且不好意思,就随便找个借口说有事不能来了,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是不负责的,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有的老师在上课时间打电话,如果是着急的事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就是闲聊,使得上课时间也耽误了,这样可能就会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就白白地浪费掉了。虽然现在这种情况时很少有的,但是偶尔也是会有一个的,所以就业培训的高校中有时候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使得在学习中的很多学生不但没有学到知识,还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这使得学生在进入就业培训学校时总是胆颤惊心的,这就会影响到就业指导学校地发展。
4解决高校就业指导问题的方法
4.1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想做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建立有一个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建立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局把握,统筹兼顾,并制定长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对院级及其他下属机构称帝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充分来了解就业企业和单位的需要,进行进一步调配。其次建立院及指导中心,而院级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可利用的自己学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就业选择,当将具体情况了解完毕背后,将数据情况上报给校级就业指导中心。
4.2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四年一贯制与连续性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大四毕业班的学生,而是要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具有连续性,从学生刚一进校门开始,就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职业的意识。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目前就业情况和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大三年级学生要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毕业班学生要进行职业道德以及择业观的教育,熟悉了解国家大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就业正确定位。
4.3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应该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地合作关系,保证培养适合企业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条件;及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行发展,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保证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确保学生学到相关有用的专业化和技能知识[1]。
4.4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才能够建立完善的培养的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大部分学员的体系。还有对于每一个学员来说都要有针对性,不然的话只是对于全部人进行讲解是不合理的。由于每一个人的情况时不一样的,在高校就业指导方案中要对于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实在不行的话,一个老师可以带十几个,但是也要对于他们每个人进行谈话,了解它们的情况,然后进行辅导[2]。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每一个学员来说都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缺点来进行培训,而且在这个方案中尽量可以列出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想好解决的方案。这样我们在进行对学员的培训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想制定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先要了解学员的各种情况,才能制定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
4.5加强指导老师的培养我们常说一个老师的好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然而对于就业指导这样的学校来说,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这个老师指导我们的时间可能很短,但是他们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在高校要对于就业指导老师要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因为学生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指导老师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一个老师的教养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高校在招聘指导老师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在招聘到的指导老师要进行素质的培训,并且和他们讲解一下他们的重要性,他们的言行可能就会给学生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所以要求要注意他的言行,必须要按照老师的规章来进行。除此之外,对于他们的责任心要进行培养,作为老师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时候想来就什么时候来,这样可能对于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还有我们学校要对于老师进行监督,只要在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对学生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那么监督的人员就要负责把这件事告诉那个老师,让他进行改正,只有监督好老师的行为,才可以真正地让学生学会东西,这样也是对于学生一种负责的表现[3]。
5结语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自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上升,到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据初步预测,大学毕业生年增加的百分比将大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年增长的百分比,这将加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求职难度将加大,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原有的就业指导内容要适应新的形势,为高校毕业生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增加新的就业指导内容、拓展指导空间,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一、了解职场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学生成功就业和为社会职场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为基本出发点的。调查社会职场需求将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之一。根据本校毕业生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倾向,有计划地将社会需求划分成几大块,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地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的设计必须切合实际,内容要具体,具有实效性,语言要通俗简洁,以增加问卷的可答性和调查的真实性;亦可采取走访的形式,深入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充实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对调查内容要进行分析,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1.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学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精英就业”的错误观念。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认为毕业之后到大城市中找工作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是就业地区的适当选择,认为自己是精英式人才,毕业之后找一份受人尊重的体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普遍存在着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错误观念,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性行业看成是“低贱”的工作。而把进事业单位、进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等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工作看成是理想的职业取向。由于上述错误的就业观念,导致大批毕业生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往事业单位和知名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应聘,使这些地区和单位的职位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人才浪费,从而形成“就业难”的假象,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来看,需要大学生的职位有很多,特别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等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那里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但基于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那里发展,从而造成了用人单位“空岗”,大学生“失业”的反常现象。为此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增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指导内容。
造成不正确就业观念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社会,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形成了职业有贵贱之分的错误习俗;二是父母,大多数家长往往用自己的老经验和陈旧的文化习俗,一厢情愿地为自己的子女选专业、定方向;三是同学,由于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职业的好坏、工资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没有实际了解调查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某某职业好某某职业坏,从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贵贱之分,只要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可选择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应坚持生存优先的原则,在有工作可做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更高一层的要求。
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鉴于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缺乏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思路,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社会职场对各专业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地修改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计划,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实力。
3.优化知识结构,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一直念到大学本科、念到研究生,其中没有经历社会实践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的体验,用人单位不知道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克服以往毕业实习形式大于内容、实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做法,切实做好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毕业实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真正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对实习的体验不够深刻。应倡导学生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工作、了解社会,从实际工作中体验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完善知识体系,重视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4.进行求职心理素质培训
要培养学生求职自信心理,引导学生分析就业市场的各种情况,如学业优势、职训优势等,了解职场的各种信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自信力。
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行为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当一个职业机会到来时,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人,才会牢牢抓住机会,并且能主动地创造机会。对于未来的职业,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从事过,既使是做过也是短时间的,对于一些职业所需的行为技能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样就需要职业行为能力的心理素质储备。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愿望,在实现职业目标之前要确定周密详细、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调查和实证确定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旦方案确定,目标明确,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工作中要有持久性,要集中精力,遇到困难不气馁,并有能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其次要经常关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在日常行为中多锻炼,做好行为能力的技能训练。
5.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工作
第一,高校辅导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把握宏观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办法、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等信息。如哪些是最热门或最冷门的就业专业,所读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等,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免好高骛远、盲目追高或者缺乏信心、大材小用,造成大量人才待业。
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相关力量,广开就业渠道,广收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同时,通过亲身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实地巡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宝贵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统计工作,把学生的个人简历整理好,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学生。
第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责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建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的各项工作。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包括外貌特征、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特点、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情况及贫困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主要社会关系、校内人际关系等信息建立学生数据库;以学生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课程作业及实践报告为依托,创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职业能力测试与咨询档案、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体系的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档案,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1]让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教育、求职面试训练、顶岗实习,到采集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书、上岗试用等环节都得到指导帮助。
辅导员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一,辅导员要通过德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天之焦子”。辅导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通过讲座、交流、课程培训等多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看清大城市、大单位的职业前景,避免片面追求报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历练心智,拥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人脉关系之后,再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缓和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创业意识,通过“五进”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我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的五进活动理念,对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独立思辨、实践的能力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雇主青睐的人才。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各类对就业有用的从业资格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择业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毽球赛、羽毛球赛、校运会等阳光体育活动,既能劳逸结合强健体魄,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辅导员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海通杯”、“用友杯”、“银行技能”、“模拟沙盘”等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就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模拟经营节”、人才市场招聘、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展翅计划”实习见习行动、社区探访等活动,围绕专业和兴趣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这样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学习动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茫然、嫉妒、盲目攀比、消极依赖及失落等心理压力或障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为求职挫折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态度和作风,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对已出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服务和调试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消除就业难毕业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就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通过个别交谈、电话咨询、邮件咨询、个案研究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简历的准备以及求职的技能、技巧、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适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调整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让他们树立就业的信心、制订符合自己的就业方案、学会求职面试的技巧,沉着、冷静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组织,立足宿舍阵地,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
学校的学生组织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有力推行者,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校友经验访谈系列活动、创业沙龙、个人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宣讲会、模拟经营节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关注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开发潜能,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积累。宿舍是除课堂外,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交流最为广泛的场所,辅导员可以通过平常的生活交流与闲谈了解学生所需,并通过学生干部循序渐进地渗透和普及各类就业思想,解决就业困扰。这样的就业指导活动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又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竞争意识,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1996年,中国也非常及时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走向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的需求,盐城师范学院新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为海洋开发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改革了教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设置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量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压缩了理论课时,相应地增加了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的比例。
我们取消了纯理论性的“海洋科学导论”,新增加了应用性的、跟盐土农业有关的课程“滩涂增养殖学”。更改了“海洋生物技术”课程中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将课时比例调整到了2:1。开设了多个个性化课程和海洋生物技术前沿科技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实时的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现状。
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应更新教育理念,将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开放式课堂教学转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将单纯的传授知识发展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力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在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多插入图片、动画和影音,做到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和“学”的统一,改善教学效果。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查阅外文文献和阅读外文原版教材的习惯,实时了解国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到与世界接轨。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注重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第二学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此外,从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向出发,改革考试形式,在试卷设计上减少客观题目的数量,加大主观性、设计型和综合性题目的比例;在考试总成绩计算方面,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通过改革考试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做到彻底领会知识的内涵,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 需要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推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实行产学研教育的科学培养模式。
第一,完善实验课程建设,建立具有研究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构建技术平台,系统合理地安排实验课程体系,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加大自主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模拟全真的操作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第二,搞好校企联合,创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联合办学模式。教学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我校已与盐城大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进行了合作,作为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海洋生物的生物周期内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鼓励学生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还要注重用企业文化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另外,校外企业也可以作为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基地。我院每年暑假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到专业建设跟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要实行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洞悉海洋学科的发展前沿,以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以科研方向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理想局面,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一方面,指导他们申请省级和校级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选题、申请、开展、结项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动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文献阅读、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总结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为将来的就业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四、强化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来主要是为海洋开发服务,因此,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校也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哲史、艺术等人文知识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比如我院已成功举办了读书节活动、青春风采大赛、音诗画朗诵比赛、生态美环保服饰大赛、通讯报道比赛、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和活动的实施,可以锻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修养,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积极推进人才联合培养的办学体制,加强合作交流
遵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强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交流,是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院相关领导和教师曾先后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等涉海类科研院所和高校参观、学习,获取宝贵的办学经验。通过学校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我校与中国海洋大学确立了合作关系,生科院每年都会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中国海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培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我校也有合作项目。
六、以就业为指导,掌握人才培养的方向
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强化了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首先,将就业指导课或讲座以及考研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对学生积极开展择业指导、求职指导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招聘季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参加招聘会,提前感受就业形势,端正心态,做好去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的心理准备。其次,将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按照用人机构的要求来定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 或者安排专业合适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并择优录用。再次,在学院里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由专职教师负责就业工作,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搜集并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资源信息库,设置并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架构,为人才资源配置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积极利用学生资源。聘请往届成功就业和考研的学生跟在校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帮助在校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团结协作精神,身体健康.
3,应为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以上者.
4,近五年内已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公开出版的专著,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同一研究方向的五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做出几项有实用价值,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5,目前正承担有较高层次的科研课题,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6,能承担一门以上的本学科专业硕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二,硕士生指导教师审核程序
1,符合以上条件者,个人提出申请,填写《中国海洋大学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表》.2,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条件审核,无记名投票,三分之二以上委员通过,每年4月底前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审核备案.
3,在硕士生导师上岗期间,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履行正常职责,经查明不称职者,由院学位评分委员会裁决,取消其硕士生导师资格,取消的决定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备案.
中国海洋大学
关于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规定
(2002年9月)
第一条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每个研究生导师的神圣使命.为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书育人作用,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检查,考核和评比,根据《教师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各级各类在册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均适合本规定.
第三条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科研,指导论文等培养工作中,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努力做到下列各项要求: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
(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研究生教育工作,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对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负责.结合研究生的业务培养,经常与研究生谈心,了解其思想状况,从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科学道德,业余生活,就业选择等方面主动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有意识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献身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协同各级组织妥善解决;
(四)认真负责地执行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内容新颖,能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态势和最新成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大胆探索,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五)精心组织和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学位论文应坚持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知识创新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较大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六)尊重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如申请专利,,研究生的劳动成果的认定与冠名等),制止有害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对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积极合理的改进意见.
第四条学校将依据有关条件和标准,采取单位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组织一次对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项检查评定,并将检查结果与研究生导师的年终考评,晋升职级,师生互选等项工作直接挂钩,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业绩作为遴选导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考核,评优的主要内容之一,并积极推荐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申报国家和省部级有关奖项.
第五条对下列情形之一者除给予研究生导师批评教育外,取消当年度教书育人奖申报资格,两年内不得参加导师资格遴选.
(一)不能严格履行指导教师职责,很少与研究生接触,对研究生放任自流者;
(二)在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治学不严,敷衍了事,不能起表率作用者;
(三)对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既不及时向组织反映,又不主动配合各级组织认真解决,致使研
究生受到学校记过(含记过)以上处分,经查,导师负有不可推卸责任者;
(四)在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施以不正当的影响者.
第六条对下列情形之一者,硕士生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停止招生1—2年:
(1)在课堂或者其他公共场合,公开攻击,肆意歪曲国家宪法,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者;(2)暗示或教唆研究生从事国家禁止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及其他活动者;
(3)对研究生的不良思想姑息迁就,致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受到学校留校察看以上处分或触犯国家刑律者;
(4)在推荐与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中,有意隐瞒实情,联培生在国外做出有损人格国格的言行,而导师负有不可推卸责任者;
(5)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研,就业推荐以及联系出国等工作中,情节恶劣,造成不良影响者;
(6)行政和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者.
第七条本规定由研究生教育中心,人事处负责解释.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
(2003年6月修订)
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工作条例.
一,导师职责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有关学位与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规定.
2,参与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认真执行.
3,在院(系)的统一安排下承担研究生招生的命题,阅卷以及复试等工作任务.博士导师可在录取标准及名额允许的范围内,提出自己招收的研究生的录取名单.
4,对研究生的德,智,体的全面成长负责,做到教书育人.关心和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及生活各方面的状况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研究生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5,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审查论文开题报告,最后审定学位论文.定期检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情况,督导学生执行和完成培养计划.
6,为研究生开设课程;博士生指导教师要能为研究生开设前沿讲座课程.
7,参与组织中期筛选或综合学科考试.对研究生学术活动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
8,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善于发挥集体的作用,和有关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培养好研究生.
9,积极筹措研究生培养经费,并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助研岗位.
10,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给于悉心指导,进行经常的检查和督促,严把论文质量关.
11,导师应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提出中止培养的报告及处理意见.对优秀硕士生可以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实行硕-博连读.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分配工作.
12,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工作,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二,导师的基本要求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和高尚的科学道德,能为人师表;
2,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保证科研方向稳定的设备及经费来源;
4,了解国家和学校关于学位和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能履行导师职责;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6,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
三,导师工作的检查,评估
1,各院(系)应高度重视导师工作,要经常督促,检查导师的工作.
2,研究生教育中心对导师执行职责的情况和各单位对导师的管理情况,要进行检查和评估.
3,对认真执行导师职责,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导师,学校要给于奖励和表彰.
4,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导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停止其招生,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中国海洋大学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条例
(2003年6月修订)
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遴选资格与校内博士生指导教师职责一致.此外,为便于学校与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之间的工作沟通和交流,明确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条例:
一,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指导博士生导师梯队中必须有一名中国海洋大学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参加,以便于学校掌握博士生学习的进度,及时协调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所带的博士生必修课程学习原则上要在校内进行,有特殊情况需在当地博士生招生单位修课者,必须事先由博士生指导教师与博士生提出申请,经院系和所在学位点同意后,到研究生教育中心培养部批准并备案.否则,成绩不予认可.修课成绩要有授课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出据证明,其他部门出据的证明无效.
三,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所带的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开题报告,综合考试,必须与校内博士生同步完成,其中综合考试需回中国海洋大学完成(见博士生培养流程表),交培养部归档,并定期检查.
四,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至少到校一次,做学术报告或讲课,对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献计献策,具体安排预先与所在学位点或研究生教育中心培养部联系.
五,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所带的博士生的答辩工作,原则上要在学校进行.因特殊原因不能到校答辩时,要事先与学校取得联系,经学校同意后方可进行.
六,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原则上招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委培生如不在学校做论文,学校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若招应届统招统分生,其培养费自筹.
七,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参加学校组织的重要研究生教育活动及工作会议.
八,对博士生的培养要与校内博士生的培养要求相一致,对博士生论文成果及发表文章的要求要按中国海洋大学的规定进行.
九,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对所培养研究生的成长全面负责,要及时向学校反映研究生学习,生活情况,在毕业鉴定中准确说明研究生的表现.
十,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形象,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职责
(2003年6月修订)
1,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工作;
2,抓好研究生的党建工作;
3,抓好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
4,负责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
5,负责研究生的创先评优工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6,做好研究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工作;
7,指导研究生社团工作,开展研究生"三助"工作;
8,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9,参与研究生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及形势政策的教育;
10,做好研究生特殊事故的处理工作;
11,指导研究生会的工作.
分管研究生工作党总支副书记工作职责
(2003年6月修订)
1,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本单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2,经常深入到研究生中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学习,科研,生活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
3,负责本单位研究生的招生政审,年终考评,毕业鉴定等工作;
4,抓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5,负责本院(系)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配备好党支部书记,做好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
6,组织本院(系)优秀研究生及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工作;
7,做好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
8,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9,指导本院(系)研究生会工作,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0,完成党委及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关键词:教育学;任务重点;学习行为;改善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68-02
一、面临的问题
以下是近七年来,本人所教的近七千名师范类大专生学习行为存在的共性问题。
1.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对未来是得过且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更不用谈及规划。不少学生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无聊、寂寞,在大学的日子是过一天算一天。目标具有导向、激励、选择、评价和凝聚等作用。由此看来,学生对自己不良学习行为的改变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不足为奇。无论外部条件多么优越,学校相关部门、教学系和教师做的努力是多么大,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改变都是收效甚微或者没有效益。
2.大一时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不适应。据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有以下特点:学习不适应现象普遍存在;适应过程长短不一,适应能力有差异;不同高中类型学生适应性有差异;专业的满意度影响学习适应;农村和城市的学生适应性有差异。原来环境与现有环境的差异越大,适应越困难,适应期越长。大一新生的适应包括文化、心理、教育和学习节奏与方式,以及学科专业的适应等。大学生能否适应,适应得是快是慢,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状况和学业的成功与否。
3.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不科学,再加上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进入大学没有或缺失自主学习、探索求异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上课不主动、不积极和不配合,不习惯教师讲解教材以外的知识点;非教师点名不回答问题;作业不认真对待,小组合作作业中,有时是一个学生代劳;考试要教师划定重点范围,要到就业考试之前才开始着急。
二、解决办法和措施
1.学校、教学系和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的理想的树立。“把教学理解为德性生活,才能确立教学的根本使命,即引导受教育者判别什么是他值得过的善的生活,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谋划自己的生活”等。在大一新生进入学校起,首先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立足现实,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树立崇高的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其次,教育学的开设,三年制的大专学校应该安排在大一学期。这样,可以借助教学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目标的树立。教育学中就有“教育功能”、“教育目标”等章节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直接与学习和发展目标相关;“教育功能”中,涉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个体化功能,都与共性和个性发展相关。教师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借助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和实践,及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制定契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发展目标,并在以后不断完善和修正。
2.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需要学校、教学系、任课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前所述,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包含文化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教育适应问题和专业认同问题等。
首先,文化适应方面,同样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适应方面,给新生介绍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使学生知彼知己,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对于教育学的教学,特别是在“教育功能”的“教育的文化功能”部分,“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的特点部分,“教育目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学生的主体性”部分的授课内容中,教师要用讲授,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可以对比本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中学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复杂和松散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探索、主动求学的氛围。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问题包含: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诸多独生子女共处一室,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带来的矛盾;学习和表现一贯优秀的学生,现在和同学相比之下却自惭形秽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帮助学生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教育学教师通过本学科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之前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掌握和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心理辅导、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首先学会自我引导、自我治疗等。
专业认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有限性,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而且新生修读喜欢的专业后也会若有所失甚至大失所望。大学阶段使学生在中学的基础上能更充分、更自觉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准备好实现自己的能力。如果能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好。如果现实情况是不能换,只能在学校、教学系和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安于原来的本专业,巩固其专业思想。不少学生对本专业失望是由于期望过高,应该引导其学会脚踏实地,外在条件只是其成才的一个次要方面,个人的内在努力才是最关键的。
三、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
如前所述,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的教育适应问题。在上面所述的对策中也包含对大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方面的改善的引导。下面借助教育学的教学,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何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结合高等学校学分制的改革和推行,除了讲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基础化以外,成立学生学习活动小组,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独立研究等形式,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学术沙龙式等教学,教师进行相应的监控和考评,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我们可在课程这一章的教学进行之前,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观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录像,请学生结合自己上中小学的教学经历,思考、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读书生涯中、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好在何处,还有什么值得改进之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使他们在教学中学会科学研究;并督促学生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特级教师(如魏书生)的教学是如何让全班特别是学困生进步的,展开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持续性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微格教室和大学的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具体目标后,能真正指导教学实践。由于课程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章节,所以监控和考评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这个章节。教师可以在班委和学习小组组长的帮助与配合下,进行平时和期末的综合考评,这又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的抽查和普查。
综上所述,教育学教学并延续至相关所有教育类的学科的教学应该是有助于师范类大专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的。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别敦荣.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字:应用性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一方面要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报考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书,有计划地派遣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锻炼。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的专职实践教师,邀请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等。
目前,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教育研究在高等学校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例如,王海燕的《“地域文化与课程”研究》研讨了地域文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汪小洋编撰的《江苏地域文化导论》作为地域文化教育课程的教材已在南京师范大学使用10多年。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批准建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3个,培育基地11个。在这54个基地中,地域文化综合研究类有13个(占24.07%),如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周口师范学院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等。这此地域文化类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获批,对于高校打造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引导实施地域文化教育相呼应,很多教师自觉地将所授课程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这些基地的建立过程中,关于地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如班红娟的《国家意识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河南乡土教材的文化意义阐释》、李辉的《地域文化与河南高校视觉形象设计》、廖霞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究——以河南地域文化为例》等。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域文化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基于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实施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必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地域文化教育内容。但是,目前地域文化教育并没有引起河南各高校的足够重视。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该校2009年出台了《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若干意见》,该方案强调要以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等为基本原则,兼顾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并指出公共必修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组成,公共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教育实习与见习、专业考察、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但地域文化教育在该方案中没有得到重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具有任何区域特色,必然削弱高校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周口师范学院《关于修订2012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若干意见》,将原有课程纳入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构成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师教育平台的教育拓展课程,并在专业教育平台中赋予各教学院系更多的课程设置权。目前,周口师范学院正以“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4X)+X”的分类培养模式[3]。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新方案下,地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专业选修课程,仍然没有被列入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以及实践教学平台,整体上讲,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仍然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地域文化教育没有真正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解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笔者认真查阅了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河南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比较研究。依据洛阳师范学院2006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则,该校设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四级课程平台,各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师范类专业附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与周口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洛阳师范学院的通识教育平台含有非本专业15学分的任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拓展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专业方向的延伸课程,以选修课为主,要求突出本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创作,以及艺术创作的课程模块等,拓展了更多的自由教学空间。商丘师范学院2007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其课程结构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教育必修与专业必修,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和公共选修。从课程结构上看,这一人才培养方案几乎等同于周口师范学院的2009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是其必修课分属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三个平台。根据许昌学院2012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三大平台课程”构成,另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就上述四所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都是从最初单一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逐渐修订为搭建课程教育平台,这是实施课程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但是,笔者看到,洛阳师范学院等三所高校虽然都建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地域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但在其课程结构中很难看到地域文化教育的影子。第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或总则中,均没有提及地域文化教育问题;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均看不到地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地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办,更谈不上校外文化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建设;第三,对于自下而上的教师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自发行为,也没有积极的鼓励与引导措施。笔者相信,这些问题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的构想。
(二)以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应用于不同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以中国知网的上网期刊论文为例,近三年来此方面的教改论文有20余篇,涉及中国古代史、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思想道德修养、中外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区域音乐与文化、大学语文等多门课程。为弄清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周口师范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表明:第一,地域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地应用于历史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除必修课中国古代史、文化学概论之外,还有地域文化专题讲座和历史地理学、地方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民俗学等课程,其中地域文化直接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地域文化专题讲座以及文化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课程;第二,地域文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或学科的教学活动,均能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第三,对于通识教育与教师教育平台的部分课程,甚至理工类专业的部分课程,有选择性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性。需要指出的是,理工类专业部分课程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多与中国传统思想或理论有关,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可说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理论原点,这些理论及其出处,可能就是构成该区域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地域文化资源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的,鉴于它对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地域文化教育,因地制宜,适时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理应成为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地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可能灵活多样,但为了规范或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应予以激发,教师的专业性技能也需要进行培训。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高校,应加大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的力度,适时开展地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把地域文化教育进课堂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师资培训工作应建立在以下工作的基础之上:第一,认真做好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研讨其本质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发现学术问题并予以解决;第二,结合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学实践,做好地域文化的扬弃工作,经深入广泛的调查与研讨,组织专家编订培训材料;第三,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建议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全员参加,自然学科的教师自主参加),做好培训师的遴选工作;第四,制订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地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目前地域文化教育尚未在河南高校大规模开展,因此通过师资培训指导或引导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三)以实践教学促进地域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普遍相对薄弱,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又强调指出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仅已经具体化,而且将其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由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洛阳师范学院文科、理科总学分均为180±5,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不低于28%);许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总学分为150~160,实践课程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总学分为160~170,实践课程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周口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总学分为160~175,实践课程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类专业总学分为165~180,实践课程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上述三所高校制订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均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比较而言,洛阳师范学院要求实践课程总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8%,适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既包括教育(专业)见习、教育(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一般还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专业实践等内容,而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了以实践教学促进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应做好校内外地域文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为依托,加强校内地域文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并采取校企联合或与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的形式,积极建设校外地域文化教学实训基地。第二,要鼓励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专业拓展课程。地域文化蕴含在各种地方艺术之中,艺术教育是地域文化教育的一条捷径,因此应首先在文学、音乐、美术与书法等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并以作品交流会、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三,要通过聘请或引进师资,开设文物勘探与保护类课程,服务于校内外地域文化实训基地的建设。第四,要积极指导、扶植学生文艺团体创作并展演文艺节目,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以此促进地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作者:李治中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1.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科并无明显差异,这就导致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笔者通过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三是学校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教育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另外,高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缺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导致学生的整体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并对其实施过程及检验测评确立了12条标准。这12条标准包括CDIO背景环境、学习效果、一体化教学计划、工程导论、设计一实现经验、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考核、专业评估。这12条标准主要涉及六方面的问题,即专业的哲学(标准1)、课程计划开发(标准2、3、4)、设计一实现经验和实践场所(标准5、6)、教与学的方法(标准7、8)、教师发展(标准9、10)、考核与评估(标准11、12)。国外的CDIO工程教育经验表明,CDIO标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并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构建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以“工程化、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尤其应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最终将被授予工学学位,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是典型的工程类课程,CDIO教育模式完全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运用CDIO理念对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手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3.1创建CDIO工程教育所需的背景环境
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前我们采用的是“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半的校内课程教学加上半年的毕业实习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毕业设计一般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展,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师与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见面指导存在时间上的矛盾,难以保障指导时间;二是进人四年级后,学生开始进入找工作、准备考研等工作周期,致使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给管理带来困难;三是半年的实习实训时间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用人需求。CDIO标准要求充足的工程实践时间,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保证CDIO工程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2+0.8”的教学模式。将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使学生用三年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公共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学习,用剩余的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之所以没有采用“3+1”模式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第四学年前两个月安排课程可以缓解“3+1”模式存在的前三年课程安排过紧的问题,二是我们安排的毕业实训时间恰好能够在第七学期的剩余时间内完成。这样既使学生在良好的进度下顺利完成了必要的课程学习,又给他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完成实践实训,同时还解决了四年级教学效果差和教学管理困难的问题。
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增加教学的实践时间,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以个人技能为总体目标的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能力与品质,学生必须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着重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二是理论知识和推理能力,基于此学生必须具备开发比较复杂的,且具有一定附加价值的工程系统的能力;三是沟通能力,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团队的工作环境,并在此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四是综合设计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创建并运行产品、过程和系统,而且要结合企业和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为了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同时采用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修养、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各教学环节中。为此我们开设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课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暑假小学期培训、大量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3.2CDIO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原有的课程体系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实践”理念构建的,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实践教学目的性不强、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方面的问题。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为了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期望,采用一体化课程计划。与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教育模式不同,一体化课程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以及对系统整体的设计能力。通常,一体化课程计划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根据学科组织和重新调整课程计划,使涉及的相关学科之间的课程能够有机联系并相互支持;二是将个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以及系统整体设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学科知识与这些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融合;三是每门课程都规定了明确的关于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以及系统设计能力的学习效果,以便为学生将来成为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教学大纲和一体化课程设计计划,我们在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体系中分级设计了相关的实践项目,并将项目分为三级:一级项目是针对校内专业基础知识设立的专业能力训练;二级项目是结合专业技能但偏向于相关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能力训练;三级项目是融合了专业技术与素质能力的综合实训。这三个级别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
3.3CDIO理念下的实验实训体系建设
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CDIO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历届毕业生毕业后反馈得到的信息,我们制定了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与市场需求较为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将各实践环节分类别、分层次有序进行,使学生能够稳步完成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3.1建立“分层递进式”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我们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计算机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同时,我们还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训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每门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部分重要课程开设了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同时结合程序设计、单片机、智能车等学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在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完成,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3.3.2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训基地
CDIO工程教育的12条标准之一是工程实践场所,这是开展CDIO工程教育的基本条件。目前与我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有南京网博计算机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无锡市NIIT软件培训中心、无锡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均长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项目的开发工作,硬件设施优秀,企业管理运作规范,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沉淀,能够符合我系每年安排1 00名左右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的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即“双导师制”。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较为深入地参与企业具体项目或子项目的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具体实施、项目管理与应用研究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开发技术和经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前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大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与参加半年以上实习的学生签署合同,并择优推荐就业,目前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很高。此外,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多样化,实习单位根据企业目前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开展研究,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3.4CDIO理念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CDIO工程教育的12条标准里还强调必须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我系教师绝大多数是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我校任教。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却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发挥现有的实训基地的作用,分期分批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专业实践和培训。在实践和培训过程中,教师们能够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并了解项目组织管理的具体流程,这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让本系教师“走出去”,我们还大力开展优秀人才的“请进来”工作。我们经常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系兼课或讲座,利用假期为我系教师开展相关的项目培训等,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了我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3.5CDIO理念下的考核评估手段
CDIO理念下的考核评估应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力求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的考试形式,以工程项目的完成过程及完成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在学生的工程知识积累、技能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反馈和帮助。此外,还应建立与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完成更复杂的工程项目,对具有创新性的尝试和成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JavaEE企业级项目开发”课程为例,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平时情况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情况),中期完成情况检查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完成后检查评价和学生答辩演示占总成绩的50%,需求、设计、分析、用户手册等文档资料的质量占10%。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评价基本上是一个过程化的评价,而不是期末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