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2022-09-22 04:4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一个五年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1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至1970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至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至1980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至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至1990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至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至2000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2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英雄中国

祖国母亲,您经历了多少挫折,多少磨难。才换来今天的繁荣,今天的昌盛。终于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不聊生,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体会到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最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孩子们,每个最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而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妈妈说的这话说明了祖国60年代时的经济水平,这话真让我感触尤深。但改革开放后,那可不一样了。

1978年12月,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比如衣??买新衣不仅在春节。 以前买新衣服都是因为新年穿新衣服, 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买着穿。食??春节餐桌包罗万象,春节吃好东西,什么鸡鸭鱼肉都是春节吃。现在只要你想,天天可以吃。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住我也不用说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让人眼花缭乱。行??以前回家过节是走过的,现在外地春节回家多么方便,火车飞机等等。乐??娱乐越来越多了,卡拉OK,台球室,体育馆,溜冰场,在以前哪有啊!

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万千,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第3篇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她60岁生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几经坎坷后终于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雄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幸福的今天也难以让我们忘记那一段遥远却又依稀在昨日的往事………

以前的中国民生凋敝,紧急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但是政府和人民并没有退缩,并没有放弃,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调整了经济水平,工业生产已经超出了历史最高纪录,但那是我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其他的国家。因此政府便制作了一个提高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了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那是我们的工业水平极低。出行时用的车,人们管它叫“洋马”用的火柴,大家管它叫“洋火”,就连定东西用的钉子,大家也管它叫洋钉。因为中国人根本不会造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都是从西洋进口过来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国——东方这条巨龙以更加强壮。我不禁想起了一次次的光辉历史: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残奥会,神七 神六 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卫星登向月球,鸟巢,水立方等宏伟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地提高,使古老的祖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锦绣中华,锦绣中华我的家;我的家锦绣中华,千年的梦想开了花;祖国如诗如画,香满天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的祖国是那样美丽。

我爱您,锦绣中华!

第4篇

一 印度获得国际教育援助的青睐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约1.45亿失学儿童中,60%集中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而在这四国中,印度失学儿童所占的份额多达一半,大约3000万到4000万,印度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最佳受援对象。

由于印度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每年增加的适龄儿童就比其他国家多很多,仅为了保证儿童入学率不退步,印度每年就需要新增几万所学校。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要在印度实现普及基础教育(upe)的目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工程。因此,印度的情况是影响世界全民教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之后的几年,对印度的国际教育援助远比对其他国家多,印度的受援情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 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总体概况

1990年以前,国际对印度教育的援助非常少,印度的学校系统主要受国家财政资助,少量的外援主要集中在中学后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印度政府曾经认为,“局外人”涉足印度的基础教育体系既不必要也不适合。

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情况来看,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援助水平在快速增加。过去的20年里,按当年价格计算,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援助增加了40倍以上。但就总援助额来看,基础教育获得的资源要低得多,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只占20%的比率,而且利用率更低,特别是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详情见下表: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额飞速增长。2002~2003年,外部援助趋向顶峰,但教育援助总额只占到总援助额的1.5%,其中基础教育只占教育援助总额的3%,因此,提高基础教育援助额迫在眉睫。1993~1994年,中央政府计划(cgp)时期教育支出占5%,2000~2001年就上升到了20%。基础教育这部分的比例变化更大,从10%上升到了35%。这样一来,这些年援助国对印度资助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影响到印度政府在某些方面的计划,更直接推进了印度普及基础教育的速度。

三 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发展阶段及评析

1.个别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项援助

1990年之前是印度接受外援的第一阶段,几个援助国和国际组织开始通过一些项目援助印度的基础教育。印度接受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项目的外国援助旨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运用创新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与其说印度政府是为了获得财政支本文由收集整理持,还不如说是为了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援助印度的国家之间共性很少,所以印度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和每个援助国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涉。外国援助支持的多是试点项目,所以通常涉及资金量不大。

第一批外国援助包括1986年由英国海外发展机构支持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项目(appep),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的一些非正规教育项目。appep开始于1984年,旨在改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入学机会。项目自实施以来,已使这个教育十分落后的邦的基础学校入学率持续上升,辍学率与重读率逐年下降。

接下来的受援项目是名为shiksha karmi的基础教育普及计划,它是1987年在瑞典国际开发署的协助下为普及拉贾斯坦邦边远地区和社会经济落后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一项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社区参与来改善小学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在国际资助下培训在职小学教师和提高女童的教育质量。

这个时期第三个重要的计划就是由荷兰援助的在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实施的妇女平等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改善处境不利妇女的状况,让她们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同时还为她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帮助她们包括她们的家庭获得更好的发展。

2.大规模的国际援助

1990~2002年是印度接受国际教育援助的第二阶段,更多的援助国和国际组织对印度基础教育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早期,印度社会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截止到1990~1991年度,印度的公共支出和收入已经形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这引起了政府的紧急关注。政府为稳定局势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幅削减公共支出,社会部门也不例外。其次,1992年,印度宪法修正案

强调建立地方自治制度,对于教育而言也就意味着学校管理的责任转移到了地方政府身上,宪法规定教育行政分为中央、邦和地区几级,以邦一级为主。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文件(1992~1997)中用教育落后地区取代了之前的教育落后邦,同时还制定了规则以说明哪些国际援助是可以接受的,如援助应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强调社区参与的创新项目、扩大入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这些规定解释了国际援助在基础教育领域角色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援助印度教育的资金大幅增加。更多的援助国和机构热衷于支持基础教育,尤其是针对落后邦和落后地区。这个时期的援助包括1990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比哈尔邦教育计划、1992年在拉贾斯坦邦由瑞典国际发展机构支持的边远地区小学教育计划、1991年由世界银行支持的北方邦基础教育计划。此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少量援助也有利于特定项目的实施。

自1991年开始,欧洲共同体也对援助印度的基础教育表现出兴趣,第二年它就制订了一个项目为即将实行的ssn信贷提供补充援助,由此,印度政府才得以在1993~1994年启动县域初等教育计划(dpep),这是印度第一个资金来自多重渠道同时立足本土发展的教育项目。

dpep旨在为6~14岁孩子提供至少4~5年高质量的教育,最初覆盖7个邦的42个县,1997年,计划的第二阶段覆盖范围扩大,从42个县发展成117个县。截至2000年,项目覆盖印度15个邦的219个县。

3.重视高质量的项目援助

2002年至今,印度接受国际教育援助进入了第三阶段,虽然援助国家和机构减少了,但是援助的质量更高了。

通过定期评估以往的国际援助项目,印度汲取了很多经验教训,特别是联合审查小组(joint review missions)对dpep的评估经验。这些经验教训为印度政府制定新的国家基础教育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初等教育普及计划(sarva shiksha abhiyan,简称ssa)是印度政府于2001~2012年度启动的,该计划保留了dpep的大部分目标,覆盖面扩大到印度全国,不仅要普及初级小学教育(1~5年级),而且要普及整个初等教育(1~8年级)。dpep项目的基本单位是县,而ssa项目的基本单位具体到村,由此可见,这个项目在制定和实施的核心观念就是分权化。全国性的ssa项目旨在吸收所有的基础教育计划,不仅包括dpep,还包括其他一些外部援助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教育方面的援助金额在2001~2002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有一部分原因是2003年印度政策要求减少外援机构的数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援助国和印度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2003年开始,许多外援因为援助额过少而被印度政府拒绝。“积少成多”,实际上,有些每年外援资金并不多的项目在印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印度新的规定使每年大约有5%的援助额被排除在外。

虽然外国的捐助机构可以直接资助印度的非政府组织,但是会面临新的条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机构变少了。2003年以后,只有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和欧盟委员会继续援助印度基础教育。鉴于印度政府制定政策向来都不愿受援助国和机构的影响,援助国和机构需要在确定资助项目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要在印度政府制定的框架内坚持实践,接受印度政府制定的新条款。

虽然印度政府在开始启动ssa项目时没有接受双边合作伙伴的资助,但是2004年它却向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和欧盟寻求帮助。结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总预计支出35亿美元的项目经费中,援助国和机构提供了大约10.46亿美元,大约占总援助额的30%。其中,世界银行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它提供了将近一半的约定贷款金额(48%),剩下的33%来自英国国际发展署,19%来自欧盟。不管援助是以何种形式接受来的(或赠款或贷款),印度中央政府都是通过拨款的方式直接向各个邦提供援助资金。

2007年,印度政府和上述三个主要的伙伴就对ssa第二阶段的支持达成协议,合作框架基本保持不变。项目计划支出是107亿美元,外部援助总额预计为10亿美元左右,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欧盟分别同意提供60%、30%和10%的资金,剩下的项目经费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各负担60%和40%。

四 援助对印度基础教育的影响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位嘉宾、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和出席化工五周年庆典活动,我谨代表集美公司、各地经销商和供应商以及其他一直关心支持化工的朋友们对与会的广大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化工建厂五年来在董事长的领导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区环境、厂容厂貌彻底改观焕然一新,在生产上面化工不遗余力地进行技术改造和不断革新,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都特别积极到位。并紧跟国际尖端同行质量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和产量上都得以很大提升。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方面,化工顺应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先后投入巨资更新工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在扩大生产和节能减排上为国中的同行业树立了绝对的领先典范,体现了一个成功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为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社会责任。化工对管理团队的建设也相当重视、并勇于探索改革,积极并严格的推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了当今高效、务实、敬业的化工管理团队,相信大家一直都在见证和感受着化工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

我们集美公司非常荣幸的一直配合化工公司象星牌沉淀硫酸钡产品的营销工作,并把化工产品纳入我公司最核心的供应厂商,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同盟,无论在产品质量、供货安排方面化工都密切配合使得我们集美公司每一个销售计划和市场推广方案都得以顺利推行,正是承蒙化工强有力的后方支持和理解集美公司从只局限在省内市场进而走向全国,近几年又成功地把象星牌产品推广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美洲等国际市场,完成了年销售3万吨的可喜成绩,所以我们由衷的感谢化工和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是你们的勤恳工作,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就了化工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广大顾客的认可,以前常听说质量是生命,而现在我们更加感同身受的是质量是一个公司的尊严,在产品质量要求特别严格的欧洲市场,化工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严谨的诚信理念,连续五年来很少出现客户投诉,取得了国际市场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务实了市场基础,因而我们的销售推广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五年来集美公司和化工之间的强强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赢效果。

我们恭喜化工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完美收官。并期待着化工第二个五年计划宏伟蓝图的推广与实施,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化工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管理团队带领下一定能够成为设备先进、技术雄厚、管理科学、诚信可靠的合作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丰盛。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前来参加本次庆典的嘉宾和没有到会的诸位友人、祝福化工和在座的各位朋友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谢谢!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

历史,简称史,是一门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中历史事件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提问方式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错误的课堂提问会使学生产生害怕与逆反心理,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启发性

历史教学的宗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利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历史教学更加高效,更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提问中,运用比较性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到“工业化的起步”这节课中,我国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重工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国防的现代化奠定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加大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中,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都是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钢铁、汽车等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谈一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请从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思想观念因素这几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这样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

二、加强联系性,让课堂提问与社会发展接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当前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利用贴合社会热点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结合,这样,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提问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同时,科学、合理的接轨还可以提升学生判断事物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形成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习、生活方式。与社会接轨对提高学生的横向、逆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教师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认知观念,使学生在判断问题时可以从实际出发,给出正确、合理的建议。

三、突出教学重点,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

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重点来进行提问,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确保提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规划课堂问题,使之能够覆盖教学重点,从而提升课堂提问效果。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例如,在讲“”这节课时,重点内容是洋务派和的内容、目的和失败原因,难点内容是学生对洋务派主要人物的评价和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军事、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难点的详细划分,并运用巧妙、合理的方法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提问中,只有抓住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四、保持课堂教学灵活性,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

`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是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思考和设计问题,才能确保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同时,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简洁、明了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保持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理论高度,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用灵活变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变革,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把各项技能融入课堂提问中,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战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复兴计划,在百废待举中相当重视住宅的建设问题。战后日本出现住宅严重短缺现象,严重缺房户数达到420万户。日本的战后住宅计划是从当时?山内阁从1950年制定的住宅建设十年计划开始的。为配合这一计划的实行,从1951年开始相继制定颁布了《公营住宅法》和《住宅金融公库法》、1960年对出台了《住宅地区改良法》、1963年制定《新住宅市街区开发法》及1966年出台的《住宅建设计划法》后,虽然到1968年基本上已经可以达到每户一套住宅。

一、住宅建设计划法阶段

(一)住宅建设计划法的出台

根据1963年住宅统计调查,每世代的住宅数也不过只有0.97而已。由此,作为1960年成立的池田内阁为实现其国民收入增倍计划的一环,出台了一世代一住宅为目标的住宅政策,住宅建设计划法就此诞生。以前大多数公共事业的长期计划都以特别措施法为依据,每次修定计划时针对所修改的内容,依据法律第4条第1项中规定“为保持国民住生活在适当水平的基础上,昭和41(1966)年度以后的每五年为一期,制订住宅建设相关计划的方案,需要内阁的决议”。旧的住宅建设计划的制定都需要内阁审议决定,而且必须同财政计划捆在一起方可实行。但住宅建设计划法同以往的计划不同,同财政完全分开,使每五年制订一次计划成为了可能。

住宅建设计划法中确立了不单是由公营资金出资的住宅建设(包括公营住宅、公租住宅、由住宅金融公库支持的融资住宅),还包括由民间机构出资的住宅建设的目标。也对虽然对于民间建设的住宅国家没有资金上的援助,但是在金融和税收上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了说明,并以让各都道府县计划等的地方也制订住宅建设五年计划为特征。总之,作为公营住宅等各种各样住宅法的高水准法规发挥调节的机能。

(二)住宅建设计划法的基本内容

1966年日本制定颁布的住宅建设计划法中,决定实施每五年的住宅建设计划,主要由政府主体完成。从1966所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06―2010年为第九个五年计划。计划中制定了住宅的发展目标、人均住宅居住标准、公营住宅、公团住宅建设数量、建筑中新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住宅建设计划法全部有十条法规。其主要内容如下 :

第一,住宅建设计划法的目的规定,以“住宅的建设,必须根据所制定的综合计划,进行合理的实施,增进社会福利以保证国民生活的稳定”为目的。强调在国家行政干预之下,合理实施建设计划,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保证国民的住宅。但并没有从居住权方面解释国民的权益问题。

第二,在这一时期强调实施责任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具体表述为“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按照住宅的需要及供给的长期目标,根据住宅的实际情况,努力制定出与住宅相关的实施政策”。中央政府组建住宅都市整备公团,通过财政金融拨款、开发融资手段,加强综合开发的模式,提供利于租借的公营住宅、整备公团的住宅、地方住宅供给住宅,旧地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并行,住宅建设作为城市有机体的构成部分,必须同城市发展协调发展。

二、住生活基本法的阶段

(一)住生活基本法产生的背景

在施行住宅建设法第八个五年计划之时,2001年的小泉内阁作为行政机构改革的一环开始推进特殊法人的改革。在住宅建设计划法阶段发挥重大作用的都市整备公团被废除,但还是作为都市开发部门被保留下来,成为独立行政法人的都市再生机构从租赁住宅供给上撤离出来。1950年成立的隶属于国土交通省的住宅金融公库也停止了工作。被称为住宅金融公库模式的公库通过国家财政的资金、放贷的利息及国家给予的相当于利率的差额补助的资金,向普通居民提供长期低息的住宅资金,在住生活基本法前被称为日本住宅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对居民住房的解决、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资金的稳定起了关键的作用。特定证券支援化业务的独立行政法人住宅支援机构也被缩小。2005年又制定和修改了对公营住宅法进行实质性改变的租赁住宅特措法(在地方为适应多种需要对公营租赁住宅等进行整备的特别措施法)等住宅相关三法,公营住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供给量也同过去相比无可争议地在大幅度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建设计划法存在的意义也无处可循了。

2003年6月,日本经团连发表了“对以‘宜居’来建立世界上引为自豪国家的住宅政策的建议”。建议中提到从由民间主导的“狭小住宅”向“有活动空间住宅”发展,由“寿命短的住宅”向“可传多世代的重要住宅”发展,可由“适应生活舞台的循环型住宅市场的构建”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还提案制定不仅指住宅建设还包括住宅环境的整备目标,体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民间等各自所承担的责任的“住宅、街道小区建设基本法”。

将国家、经济界动向汇总的是2006年9月出台的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中题为“关于适应新住宅政策的制度框架”的回答(由住宅宅地分科会会长八田达夫担当)。在回答中主要提议在显示住宅政策方向性制度框架的构建中,作为住宅政策基本法则的必要性制定基本法。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确立国民、事业、行政共同拥有必须实现的住宅政策的基本理念;第二,为实现这一理念必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第三,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同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应持续紧密进行,为使各种实施政策能够全面有计划进行的制度框架,即住宅政策相关的基本法则及必须完善以此为基础的新计划体系”。根据其回答中的意思,基本理念的含义是指为实现国民人人切实感受到宽敞明亮的住生活,国民、企事业者、行政共同拥有必须实现的住生活的普遍观点。具体表述主要有“优质的性能、住环境及居住服务住宅股的形成”、“市场中多元化居住需要的适时贴切的实现”、“住宅资产价值的评估、活用”、“住宅困难者稳定居住的确保”等方面的内容。

至此,国土交通省开始制定法案,关于法案名称的确定还有一定的过程。国土交通省住宅政策课有进行省内检讨中暂时定名为“住宅基本法”,但在内阁法制局的审查中则修正为“住生活基本法”。将住宅修改为住生活的理由,也是强调为根据其法律政策对象不只包括住宅本身,还包括是否能同居住环境协调一体化。在政策的实施推进中同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等住生活相关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住生活基本法的名字当中也体现了日本政府扩大住宅相关市场化的意图,2006年住生活基本法的同时,住宅建设计划法也被废除。

(二)住生活基本法的分析和评价

住基本生活法全部有二十条所组成。在住生活基本法中二个内容最为引人关注。其一是否将如何实现国民居住权的问题写入到基本法中;其二是如何明确为保障国民居住权的住宅政策中的基本原则。

1.宪法中所规定的作为人权的居住权的体现

日本宪法第25条中有这样的表述,“所有国民都有过上健康的、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国家必须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增进社会福祉、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卫生的改善”。明确作为国民基本人权的生存权和国家对生存权的保障义务。居住权正因为在这一条中是实现“健康的、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的必要条件,才能够解释居住权是国民的基本人权之一。这一条中所说的社会福利是指尽量丰富国民的生活,社会保障是指从公共扶助和社会保险的角度确保国民的生存,公共卫生是指必须保证和增进国民的生命与健康。日本宪法第25条的最大看点是强调国家必须确保全体国民在社会中能够获得作为人生存尊严的最低限度生活的保障,而这一点国家则必须通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来实现。国家从政策上也有将其实现的责任。主要强调,为了实现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相符合的目标,国家有责任从政策上保证能够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公营住宅法开始的其终旨都是为了实现宪法第25条的这一理念。

但是,住生活基本法中虽然没有明确显示其相关的内容,但在第6条中对于国民居住权有相近的解释:“鉴于住宅作为国民健康文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作为确保低收入者、受灾者、高龄者、育儿家庭的住宅,特别要确保需要照顾者居住稳定为目标的宗旨,必须推进有关促进确保及提高住生活稳定的实施政策”。在2005年的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报告中指出,对居住权所涵盖的权利决定住生活基本法的人类居住权中的内容与伊斯坦布尔宣言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2.住生活基本法的基本特征

住生活基本法由4章22条组成。其主要特征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第1条(目的)开始就已符合日本经团连的提议为特征,根据国土交通省的法案说明文书的描述,住生活基本法的目的规定主要有四点:(1)确定基本理念;(2)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住宅相关企事业者的责任;(3)确定基本的实施政策;(4)确定住生活基本计划等基本事项。住生活基本法的法则是“以关于确保住生活的稳定及促进提高质量的实施政策,确定基本理念,明确国家及各地方公共团体包括住宅相关企事业任务的同时,根据为实现基本理念的基本实施政策,确定成为住生活基本计划的基本事项,全面并有计划地推进确保住生活的稳定及促进提高质量相关的实施政策,在追求提高国民生活稳定及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寄与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为目的”。在住生活基本法的目的中,将基本理念放入与住宅相关联的企事业者的企业活动,即住宅市场的视野中,期望由此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地方可以说是其法的特征之一。

第8篇

“作为长远目标,中国行政法在21世纪应做的三件大事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良性运行营造一种法治秩序环境;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塑造一个法治政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权创造一种法治保障机制。

作为近期目标,中国行政法在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内应做的三件事是:为保障行政法制的统一、协调和促进行政法治的全面实施,制定行政法的基本法-《行政程序法》;为实现依法行政,保障行政有法可依,尽快完成各行政领域急需、急用法律的立、改、废任务;为全面实现行政法治,保障行政的公开、公正、公平,研究和设计行政执法和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整体改革方案。

由于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中国行政法在20世纪发展很慢,贡献很小,没有能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挥其应该和可能发挥的作用。虽然在本世纪最后20年,中国行政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建立起了自己的体系架构,振奋起了自己的精神,立志有所作为,决心要为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中国人民做点实事,但其刚刚进入角色,本世纪就要结束了。

21世纪即将来临,在新的世纪,中国行政法的任务显然将是艰巨的:过去一个世纪的欠账要还,新的日趋频繁、日趋激烈的挑战要面对。新世纪行政法这千头万绪的工作,这悠悠万事,何者为大,何者为始呢?

我认为,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任务,大者有三,始者亦有三。大者为长远目标,或曰中长期任务,始者为近期目标,或曰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内应做的事。“作为长远目标,中国行政法在21世纪应做的三件大事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良性运行营造一种法治秩序环境;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塑造一个法治政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权创造一种法治保障机制。作为近期目标,中国行政法在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内应做的三件事是:为保障行政法制的统一、协调和促进行政法治的全面实施,制定行政法的基本法-《行政程序法》;为实现依法行政,保障行政有法可依,尽快完成各行政领域(特别是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急需、急用法律的立、改、废任务;为全面实现行政法治,保障行政的公开、公正、公平,研究和设计行政执法和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整体改革方案。

就三件大事而言,自然不是行政法一个部门法能单独解决的任务,但行政法对之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法不可替代的。第一件大事:为市场经济营造法治秩序环境。市场经济的法治秩序涉及四个领域:其一是经济组织相互关系的领域,其二是经济组织内部关系的领域,其三是国际领域,其四是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领域。第一个领域需要物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民商法、经济法发挥作用。第二个领域需要公司法、企业法、劳动法等部门法发挥作用。第三个领域需要国际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等部门法发挥作用。第四个领域显然必须依靠行政法发挥作用。没有健全完善的行政法,政府与经济组织的关系就会失序、失衡,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要么死,要么乱。

第二件大事:为民主政治塑造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运作需要三个重要条件:其一是要有一个有效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二是要有一个独立、公正行使国家司法权的国家司法系统;其三是要有一个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政府。第一、二个条件主要依靠宪法、选举法和相应组织法去成就,第三个条件显然需要行政法来创造。没有行政法,政府行为没有法律规范,政府权力没有控制和制约,其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民主政治就只能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第三件大事:为实现人权创造法治保障机制。人权保障需要三项基础,其一是经济繁荣,其二是政治民主,其三是法制完善。这三项都离不开行政法,都需要行政法创造的自由、参与、救济机制予以保障,自由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参与是人权的根基,救济是人权的最后保障。没有行政法,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自由、参与、救济机制;没有自由、参与、救济机制,人权就只能是政府的恩赐:政府想给你就给你,想给你多少就给你多少;政府要不高兴,人权的获得和实现恐怕就很困难了。

就三项近期任务而言,实际上也是上述三件大事,即上述三项中长期任务的组成部分。但因为它们具有紧迫性,故应先动手,先进行。

第一项,制定《行政程序法》,这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行政法没有这么一个统率的基本法或龙头法,整个法的系统就会发生(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发生)混乱、重复、不平衡、不统一,从而失去法治的基本精神,甚至背离法治的目标。第二项,单行行政法的立、改、废,如行政收费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公务员法、行政信息法、政府采购法、道路交通管理法等行政法的立;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行政法的改(修改),有关过时行政法律的废。这些重要法律的立、改、废,无论是对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还是对于建立和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都是非常必要、非常急迫的。第三项,设计行政执法和司法审查的整体改革方案。在行政法领域,立法固然重要,但执法和司法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没有独立、公正和高效的执法、司法,法治的目标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要使纸面上的法治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治,现行的执法和司法体制必须改革。21世纪的行政法在这一领域应该、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这件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该开始研究和设计方案。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积累,改革的难度将会大为增加。

第9篇

癌症虽非不治之症,却为难治之症。面对癌魔,人们的表现不一。实践证明,凡能勇敢、坦然、乐观面对者,往往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本刊先后收到很多述说自己抗癌心得的来稿,也收到不少希望了解来自癌症患者这方面信息的来信。为此,我们特在本期以扩版的“读者交流站”的形式,择优选登以下有代表性的3篇:其一为既实施了手术,又进行了放化疗和中药治疗;其二为未行手术,但进行了放化疗,并服用中西抗癌药物;其三则既未手术,也未进行放化疗,只用药物治疗。他们的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却有个共同的结局――终成胜者。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精神更值得学习。

A三疗并举恢复健康

汪浩洋

1985年,在我年过半百之际,体检发现了肺癌。当即住院手术切除了右上肺,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为防复发,术后进行了补充性放疗,并采用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两年多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然而,三年后的1988年,我又被诊断患了直肠癌,又做了根治手术,并且前后进行4次化疗,历时近两年。1991年,即直肠癌术后三年,因发现腹腔内有肿大的淋巴结,又住院进行大剂量长周期的化疗,并同时服用中药,共治疗154天。以后每季度和半年复查,均未发现异常。在2002年12月的一次复查中,一位专家对我说:“你可以停药了,因为你已不再是癌症患者,而是个健康的正常人。”至此,历经与癌魔近20年的搏斗,我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如今我77岁,是武汉市第三届抗癌明星。回顾我近20年的抗癌经验,概括起来是四句话。一是坚定信念,坚信一定能征服癌症。二是把握两早时机,即早发现,早治疗,绝不姑息。三是三疗并举,即医疗―在正规医院治疗,不乱投医,滥用药;心疗―胸怀宽广,乐观自信;食疗―注意饮食营养,以提高抗癌能力。四是不轻信“癌是不治之症和偏方秘方治好癌”等误导宣传。

当然,取得抗癌的胜利,既非一朝之功,更非个人之力,而是多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中包括单位支持、领导重视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特别是来自家庭的温暖和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

B初战告捷服药治癌

殷勤

2006年4月,我被确诊为右肺中心型肺癌。因我已是84岁的老人,又患有多种慢性病,再根据肿瘤的位置,医生认为已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只能进行保守治疗。经服药治疗,效果很好,我的自觉症状和CT检查均明显改善。至今一年余,自我感觉良好,已恢复了正常生活。

回顾整个治病经过,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自己知道比不知道好。我被诊断为肺癌后,医生和老伴都瞒着我说是肺气肿和肺纤维化。但根据自觉症状和医生的治疗用药情况,我产生了怀疑,便探问究竟,并讲明自己知道有好处的道理。这样,他们才向我讲了实情,交了底。由于了解了自己的真实病情,也便安下心来,很好地配合治疗。二是患了癌症,精神不能垮,悲观、焦躁的情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助长癌魔的嚣张气焰。只有首先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才能战胜癌症,并成为最后的胜者。三是舍得付出,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哪怕是千分之一的希望,绝不轻言放弃。在老伴和子女的坚持下,我服用了大量价格不菲的进口抗癌药和中药。四是克服种种不适,坚持进食,以加强营养,提高与癌魔抗争的能力。

C与癌魔的 十年抗争

吴世捷

1997年,67岁的我患了晚期中心型肺癌。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治疗,但因我体质弱,老伴和孩子们都不同意,遂改做放疗,以后又做化疗。由于化疗反应比放疗还大,白细胞已降到2000,所以没有完成整个疗程便不得不中止。与此同时,我还服用了不少中西抗癌药物。

如今10年已经过去,我的病情基本稳定,未见复发与转移。我过去就患有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和丙肝等多种慢性病,后来又患上了冠心病和脑梗塞,特别是还有因放疗所致的左肺纤维化。这10年,被多种疾病缠身的我,是如何与癌魔抗争的呢?概括起来是三个“没有”。

第一,没有被癌魔所吓倒。刚一听到肺癌的诊断,难免情绪波动。但转而一想,我戎马大半生,经历了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怎么能被癌吓倒呢?于是,我很快冷静下来,下决心与癌魔抗争到底。

第二,没有乱投医,滥用药。我一直坚持在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治疗,既不轻信广告乱投医,更不滥用所谓的治癌偏方、验方和祖传秘方。

第三,没有悲观丧志,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在患病初期,我制订了从1997年至2002年秋的第一个抗癌“五年计划”。这个计划实现了,极大地鼓舞了我和我的全家。于是,我又制订了从2002年至2007年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争取赶上2008年北京奥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一边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继续服药和定期复查,一边积极调整心态,并根据自身体能和特点,每天早晚进行多种形式的健身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的10年抗癌成功,只是阶段性胜利。要想达到完全康复,彻底摆脱癌魔阴影,还需继续努力。

(温馨提示:关于治癌的其他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期第56、57页)

第10篇

《瓶装火箭》里,主人公迪格南就是无数个跑向悬崖边缘的孩子之一,他永远也长不大,奔跑起来没有方向。韦斯·安德森则是个天真版的守望者考尔菲尔德,他在悬崖边缘放了一台摄像机,唯一想做的疯狂的事便是把这些奔跑的孩子都拍摄下来。

《瓶装火箭》是一部幽默的电影,这种幽默被裹上了一套笨拙的外衣,存在于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它的故事通俗易懂甚至有些无聊,通篇的美式自嘲与絮叨并不像一些类似题材的影片那样辛辣,韦斯·安德森聪明地给这份幽默注入了一点糖分,使得它看上去似曾相识却有那么一点不同。它是韦斯·安德森的处女作,在那个神片满天飞的年代,这部看上去势单力薄、不够严肃的影片在上映后并没有受到多少好评,甚至没有得到媒体和影迷足够的重视。它和韦斯·安德森之后的电影不大一样,没有随处可见的怪诞元素和小资情调,而是以一种生硬却笃定的语气讲述了几个吊丝追逐江洋大盗之梦的故事。单从类型上看,这部电影在当时颇为先锋,是对好莱坞约定俗成的电影类型片模式的一次公然反抗,因为在1996年,没有多少导演敢像安德森那样在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放入喜剧、犯罪、爱情这些经典元素。这些类型元素与安德森招牌式的配乐、摄影手法融合在一起促成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于是,《瓶装火箭》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们的古怪行径和他们内心深处的疏离与孤独看上去有那么一点荒谬,但却妙不可言。

故事

一心只想成为强盗的迪格南找到了刚结束精神病治疗的老友安东尼和深爱着大麻的鲍勃,他们决定组建一个专业的犯罪团伙。在训练团队作案能力的过程中,迪格南先是率领哥几个抢劫安东尼家进行热身,接着又煞有介事的苦练枪法、设计作案和逃亡路线。之后,他们第一次正式作案并成功打劫了一家书店,自信心膨胀并自认为已进入高级盗贼行列的迪格南等人驾车逃窜,躲进了一家汽车旅馆。在旅馆里,安东尼对乌拉圭女服务员伊内 兹一见钟情,而就在同时,鲍勃却得到了自己哥哥入狱的坏消息。在安东尼和伊内兹的恋情风生水起之时,鲍勃趁机“偷走”了自己的车,回家处理哥哥的事儿。第二天,迪格南因为鲍勃的临阵脱逃颇为伤心,再加上安东尼一心只想着乌拉圭女郎却对作案不思进取,迪格南决定和他们散伙,回归了平静生活。然而迪格南仍然没有放弃犯罪之梦,终于,他向自己多年的偶像——黑道大哥亨利求助,并与安东尼和鲍勃冰释前嫌,再次组成了一支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团队,决定干上最后一票。

马丁·斯科塞斯把这部荒诞的涂鸦式小品列入了自己的90年代十佳电影中,他认为这个故事非常真诚,主题非常纤细。“一群渴望冒险和犯罪的年轻人的故事,但他们不知道做自己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事实上,《瓶装火箭》的剧本可以用出色来形容。对白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嘲讽与冷趣味。傻贼们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且极具舞台感,尤其是盗贼头目迪格南,他蹩脚的神经质形象和无处不在的逆袭式人格让人不禁猜想韦斯·安德森是否是看完了李毅贴吧的六千万篇帖子后创作了这个角色。

相比于人物设置相似的《三个臭皮匠》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瓶装火箭》里虽然也有妙语连珠和精彩包袱,但它们都被笼罩上了一种奇异的荒诞和疏离感,编剧安德森和欧文·威尔逊把诸多毫无逻辑的人物行为凸显了出来:迪格南想要成为一个大盗贼式的人物很大程度上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好让开除他的老板后悔;鲍勃在得知哥哥入狱后心急如焚,迫切想要将他救出来,即使他老哥第二天就可能再揍他一顿;安东尼一再忍受不断带给他麻烦的癫狂的迪格南,并最终决定和他重归于好。

这种无逻辑是韦斯·安德森电影中最独到的特点之一。在他之后的许多电影里,也经常出现类似毫无逻辑可言的桥段。2009年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当狐狸夫妇被抓时,狐狸老婆突然说了句:“我怀孕了。”2004年的《水栖生活》里,船长老婆和船长赌气跑到海边,之后突然出现在镜头里,说:“今年的螃蟹这么快就回来了!”船长接茬儿说:“是啊,这很不常见。”

如果说《瓶装火箭》里人物们漫画般的异常举动是一种潜在的忠诚与友谊,那么在韦斯·安德森所有电影中,这些毫无逻辑的桥段便是安德森解构了自己思绪后的思维碎片,它们的次文本是一种看似无厘头,却感染力十足的安德森式情愫。

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的强盗

迪格南一心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罪犯,为了这个远大梦想,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漫长详细的人生规划。影片开头,在公交车上,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向他的伙伴安东尼阐述了这个伟大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着始终如一的活动规则,我们要开始熟悉犯罪行业,并学习相关工艺与技术。

A.用实际行动说话(近期目标)

1.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尽量把错误犯在安全的环境中。

B.干上一票(近期目标)

1.先组成一支小型队伍。

2.建立自己的地下小金库。

像亚伯拉罕·亨利先生(当地黑社会大佬)那样。

C.和亚伯拉罕·亨利先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1.和更多有经验的内行一同工作。

2.为我们自己打下名号。

安东尼你需要注意:我们所有的计划中最至关重要的就是C,与亨利先生的关系。

* 须具备的(积极方面)

忠诚、热情

* 须杜绝的(消极方面)

懒惰、所谓的预见性

第二个五年计划

D.将我们的行为逐步合法化

1.做一些聪明的投资。

2.贯彻“罗宾汉原则”。

a.建立慈善团体。

b.开展匿名捐赠活动。

E.开展更多业余爱好

a.旅游 b.艺术 c.科学

J.为什么还要计划下去?又为什么不继续呢?

《瓶装火箭》的故事基本是依照着迪格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的。迪格南毫无疑问是史上最用心的强盗,在这个宏伟的计划里,他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了教父式的人物,着在呼风唤雨之后利用巨大的财富去做一些正经生意。这个未来的犯罪大亨的确是严格按照笔记本上的计划行动,这使得他看上去精力充沛,无时无刻不在畅想未来。

如何领导一支专业犯罪团队

必须有辆车。

《瓶装火箭》里的车是韦斯·安德森设置的一个重要道具。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各种车辆的不听使唤象征着迪格南一片混乱的生活。车一度代表了迪格南滑稽、失败的人生。但在影片最后,面包车无法打开这件事却让迪格南突然觉醒,车又让主人公的内在品质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影片中,车就像故意和他作对,总是会出现各种状况阻碍他的行动。没有自己固定的交通工具的确是一件太过悲哀的事:

1.在成功地干完第一票之后,汽车旅馆里,同伙兼司机鲍勃因为家中私事开走了他们唯一的车。第二天,迪格南发现车没了,颇为恼火,但同时,他却对安东尼吐露了自己对鲍勃的不屑:“谁说我们的冒险必须要鲍勃参与?谁规定了?”可见,迪格南恼火的并不是鲍勃的临阵脱逃,而是失去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外加自己领导地位被挑战。随后,迪格南在旅馆后院偷来了一辆老旧的轿车,在迪格南和安东尼开着车离开旅馆这出戏中,韦斯·安德森巧妙地安排了两个细节作为三人团体最终散伙的暗示:适时响起的配乐,英国独立乐队The Proclaimers的歌曲《Over and Done With》《已经结束》;偷来的车开到一半突然抛锚。之后,迪格南说:“前一分钟还跑得飞快,这会儿这破车就瘫在一边了。”相信这句话也是安德森的精妙设计之一,因为就在迪格南说完这句话之 后,他前一分钟还以为安东尼身上留着几百块钱能维持他们的逃亡生活,而紧接着,他便得知安东尼把所有的钱都给了汽车旅馆的女服务员伊内兹。迪格南一怒之下用螺丝刀猛击安东尼的面部,随后离开,三人团体正式解散。

2.在哥俩重归于好后,迪格南坚持希望安东尼能再次入伙,并继续实施着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找到了黑帮老大亨利,并准备干一票大的。心情不错的迪格南骑着一辆小型摩托兴奋地向安东尼显摆:“上来兜兜风。”“车太小了,我们俩坐不下。”“不,它不小,上来,我带你溜溜。”但此时,鲍勃可恶的哥哥开着一辆吉普车突然出现,对迪格南蹩脚的跳伞服及处世态度一番冷嘲热讽后,迪格南的摩托车怎么也打不着火,突然失灵。在这出戏中,鲍勃哥哥帅气的吉普与迪格南的小摩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以及鲍勃哥哥对迪格南的嘲讽在一定程度上使迪格南心中的伟大计划变得渺小并且荒唐。在这场戏中可以看出,迪格南依旧领导范儿十足,他希望安东尼入伙的这一举动与坚持让安东尼坐他的小摩托车一样偏执。最后,即使有百般的不愿意,安东尼还是答应了迪格南的请求,决定入伙。

3.干最后一票时,在哥几个搞砸了一切之后,他们本可以在警察没赶到时迅速开车逃走,但司机苹果白兰地却被落在了作案现场,没有钥匙的迪格南一伙人眼巴巴看着那部滑稽的红色大众面包车停在面前却不能使用。这辆车是迪格南一伙人最大的一辆车,象征着他们最大的一次行动。之后,迪格南个人英雄主义情怀爆发,他让同伙们各自逃跑,命令安东尼立刻离开,孤身一人前去营救苹果白兰地,最终,警察赶到,迪格南被捕。

让我们回到写满了迪格南滑稽又固执想法的笔记本里。注意,在他宏伟计划的“生活在21世纪”那页上写着:安东尼,你知道的,我们不可能畅想到那么遥远的未来。

迪格南一直在潜意识里把安东尼默认为自己永远的合作伙伴,甚 至在臆想出的50年后,他还是默认安东尼会陪在他身边。在上面提到的三个场景里,颇具完美主义倾向的迪格南都会从言语或是行为上肯定着自己的领导地位。类似的桥段还出现在了影片的初段。迪格南召集安东尼和鲍勃商量第一次行动的计划,在他滔滔不绝的同时,另外俩哥们儿的注意力都被桌上的枪给吸引,迪格南认为自己的权威并没有得到体现,随即变得烦躁不安。

不难发现,韦斯·安德森对于笔记本、枪支、车这些细节的巧妙设置一方面是为了阻碍迪格南的行动或是浇灭他内心深处的领导欲望,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断地赋予观影者十足的挫败感,好在影片最后以一个经典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结尾,凸显出迪格南神奇的逆袭,并给观众带来不可多得的视听感受。

吊丝的孤独

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里有一个故事叫《南瓜灯博士》。忧郁、不招人喜欢的转学生文森特总是用谎言去伤害身边的人,久而久之,他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变成了说谎,因为这样能缓解孤独带来的无力感,好让自己寻找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第一种孤独

《瓶装火箭》中,迪格南也是如此,只不过他表达自己的方式是组成犯罪团伙并一次次去抢劫。他所有行动的目标其实并不是金钱,他把抢来的钱基本都花在买烟花和冲天炮上。他喜欢探寻闪电的由来,喜欢享受盯梢的,喜欢枪支、各种密码和无线电对讲机。但他的天真无邪换来的却是周围朋友们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他最好的伙伴安东尼曾对他说:“迪格南,我并不想让你看上去像我一样阴郁,但你的开心有点太无厘头了,至今,你宏伟的计划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我所学到的只是犯罪不用伏法。”就连安东尼还在读小学的妹妹也把迪格南定义为一个十足的骗子和失败者。

迪格南其实一直在依靠着抢劫去寻找些什么,却始终不知道自己追寻的是什么,而事实上,依靠一个本就不可靠的动机和方式去寻找,这便是孤独。

第二种孤独

安东尼和鲍勃作为迪格南的同伙,其实并没有把抢劫这事儿太放在心上。韦斯·安德森在影片中用对白和剧情设置三次凸显 了这一点:

1.成功干完第一票的三人住进了汽车旅馆,而这时,鲍勃的哥哥被抓入狱。鲍勃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回家帮助哥哥,从而放弃了成为江洋大盗的梦想。安东尼却鬼使神差般地爱上了女服务员伊内兹,并在之后把抢劫这件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2. 迪格南率领众贼干的最后那一票可谓是影史上最傻最幽默的抢劫戏。这场戏中,负责楼上接应队友的安东尼用无线电对讲机对楼下把风的鲍勃说:“我真的不想干这一票。”“你知道的伙计,我也不想。”

3.影片的最后,安东尼和鲍勃去监狱探望迪格南。鲍勃一直在说自己和哥哥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安东尼唠叨的,也全部是和伊内兹的爱情。

第三种孤独

和上述的三个细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迪格南始终打了鸡血的处事与犯罪之道。韦斯·安德森为了塑造出迪格南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最后让此吊丝戏谑天真的人格魅力得以体现,巧妙地在相同的这三个场景里为他设置了足够精彩的回应:

1.面对鲍勃的不告而别和安东尼的三心二意,迪格南甚是失望,在偷来的破车报废之后,迪格南彻底崩溃,他躺在草地上:“你别和我说这些,我没有兴趣!到最后你还是为自己着想却没有考虑到我们的计划。”说完,迪格南用螺丝刀猛击安东尼的脸,独自离开。

2.在筹划许久的最后一劫失 败后,迪格南让大伙赶紧离开现场,并决定自己去营救苹果白兰地。安东尼以太过危险为由和迪格南争执了起来。为了说服安东尼,迪格南说出了整部电影里最为精彩的一句对白:“他们永远也抓不住我的,因为我他妈的是最天真的。”韦斯·安德森给这经典的一幕配上了The Rolling Stone(滚石乐队)的《2000 Man》。

第11篇

作为青少年运动装备的主导品牌,七波辉不仅身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显赫荣誉,更以单一品牌年产数百万双(套)成为青少年运动用品行业一道不可逾越的标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七波辉走过了一条坚定而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1.走出温柔陷阱——从外贸出口型企业转型专注内销

20世纪80-90年代,泉州鞋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掘取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造就泉州这个当今闻名的世界级运动鞋生产基地。据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泉州每年仅以定单加工形式销往海外的运动鞋就超过1亿双,2001年达到4亿双。当时的国际市场对众多鞋企而言就像是一块流着油的肥肉,订单多,利润高,信誉好,风险低,国内市场与其相比较则更像鸡肋,企业不但要搞研发、开渠道,还要拓市场。正当众多鞋企沉浸于OEM这块安逸的乐土时,七波辉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高瞻远瞩但同相风险异常的决策:摆脱替他人作嫁衣裳之道,走自主研发品牌之路。1997年,七波辉组建销售部、市场部、研发部门,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销售网络,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

数年前的一阵短痛,奠定了日后七波辉青少年运动主导品牌的坚实基础。

2. 永续经营——坚持以品牌发展为核心的道路之路

1998年之后,泉州运动鞋行业的崛起,明星代言+广告的创新模式成功,标志着泉州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和萌芽,由此也催生了整个泉州制鞋行业的品牌创建热潮,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把发展重心投向了打造自主品牌之上。抢先一步进入国内市场的七波辉,经过数年的市场经营,早就认识到了品牌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大利器,只是苦于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童鞋行业的发展,竞争愈趋愈演愈烈,童鞋行业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产品在中低档市场高度集结,产品高度同质化,低价竞争,相互模仿,业内营销策略和手段的严重同质化等等。

七波辉开始积极寻求一条长期发展之路。90年代后期,七波辉经过重重论证,最终确立了以品牌为核心,产品为基础,渠道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参照美国迪斯尼在儿童市场的成功经验,2001年七波辉在童鞋行业领域第一个采用了卡通形象作为品牌的虚拟代言人,并开创性的在行业里第一个导入VI系列。由此,七波辉造牌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过去的几年里,七波辉一直致力于“七波辉”卡通虚拟形象的推广,从产品包装到POP、立牌;从户外形象到各大终端的门头形象、店堂设置、收银台、灯箱、促销赠品等,七波辉开始了规范化运营。皇天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长期的投入与耕耘,“七波辉”成为青少年世界醒目的偶像明星,至此,七波辉已经真正成长为中国童鞋产业的领军品牌。

转型——扬长避短,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

所谓利基市场(Market Nicher),就是指“某一个被大多数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是细分市场里边更细小的市场。”如果把儿童运动鞋当作整个运动鞋的一个细分市场来看待的话,介于8-16岁的青少年市场无疑是被成人运动鞋和儿童运动鞋同时忽略的细小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利基市场(Market Nicher)。

1.卡通童鞋狂潮漫延,卡通虚拟代言泛滥成灾

2002年开始,童鞋企业在历经了无意识的品牌竞争阶段后,众多童鞋企业开始走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正式开始了朦胧意识形态下主导的品牌运作。恰逢其时,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卡通文化狂潮刮到了中国,各类卡通漫画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Flash动画极为盛行。来自发达国家的卡通一下子征服了中国的少年儿童,成为儿童崇拜的明星。诸多童鞋企业审时度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纷纷推出了以卡通造型为品牌标志的卡通童鞋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上半年,市场上就涌现出50多个卡通童鞋品牌。一时之间,各类卡通品牌充斥市场。据估算,仅仅以猫为命名的卡通童多达13个,以兔为命名的卡通童鞋则多达9个,以熊为命名的卡通童鞋也有7个之多,以狗为命名的卡通童鞋也达到了7个。

卡通文化的盛行帮助诸多童鞋企业掘到了第一桶金。相对于2002年之后成人运动鞋市场竞争趋势的日愈严竣,童鞋市场成为一个令人垂涎的朝阳市场。诸多成人运动鞋企业纷纷转型意欲进入童鞋领域,期望在童鞋市场塑造自己的辉煌。而此前一直专注外贸贴牌加工的外向型童鞋企业,也开始调转方向,酝酿打开国内市场。一时之间,童鞋特别是卡通童鞋竞争大战一触即发。

2. 中小童市场竞争白热化,七波辉寻求新的市场出路

极盛之下必有隐忧。

虽然七波辉是第一个导入卡通虚拟形象代言人的童鞋企业,也是第一个使用卡通形象的企业,但随着卡通童鞋狂潮的不断漫延,七波辉意识到童鞋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过度饱和的市场。2004年中小童鞋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整个童鞋行业特别是低端卡通童鞋行业兴起了价格战、终端战,每一战下来,失去的是企业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利润,得到的却是不断萎缩的市场空间。变革势在必行,不变无异于坐以待毙。

在众多卡通童鞋展开“白刃战”的时候,七波辉开始反其道而行,开始寻找新的利基市场。经过七波辉近一年的市场走访与研究,七波辉终于发现了一个显为人知的利基市场——青少年运动市场。虽然童鞋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但童鞋市场的青少年也就是8-16岁的市场区间却几乎是一个竞争的空白。众多的卡通童鞋受到卡通的制约和缺乏战略眼光,几乎都将竞争的战线放在中童、小童、婴童之上。而青少年运动鞋市场同时也为成人运动鞋集体遗忘,成人运动鞋主要以17-24岁青年学生为主,很难下探到8-16岁这样一个消费区间。

七波辉惊喜的发现,虽然当前有少数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进入这个利基市场,甚至有些企业还打出了学生鞋的旗号,但还没有一个足够有份量的品牌能够旗帜鲜明的专注于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那些数年前穿着七波辉长大的青少年群体,随着年龄的成长,可供选择的运动鞋越来越少,在他们内心深处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呐喊:“我长大了,我还要穿七波辉”。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基市场和历史机遇,七波辉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全面转型。2004年,七波辉主动放弃了在童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比波人”,转而确定了以青少年运动鞋为核心,发展综合青少年运动用品的第二个五年战略规划。七波辉成为整个行业第一个旗帜鲜明的打出“青少年运动装备”旗号的企业。

3. 扬长避短,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

何谓“青少年运动装备”?青少年运动装备,顾名思义指青少年日常运动所需要的各种“武器”,除传统的各种基础运动(网球、足球、篮球)等产品外,还包括时尚休闲等产品如各类的休闲鞋、布鞋、T恤……及各类的运动配件,如运动袜、溜冰鞋等时尚运动装备。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概念,即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运动解决方案,不仅要提供给消费者最好的运动装备,还要教消费者怎么样享受运动,享受生活。

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对于七波辉这家老牌儿童运动用品企业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其一,发挥七波辉优势,规避七波辉劣势。七波辉不是一个卡通品牌,与此相对应,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是一个完全区隔卡通童鞋的新市场,这个细分市场的特殊属性(仿成人化)给七波辉带来了无限的机会,为七波辉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火墙。而大多数卡通童鞋品牌进军青少年市场的梦想,则必将因其自身的卡通形象束缚而无法成功。

其二,对企业而言,青少年运动市场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牌旗帜鲜明的专注于满足这块市场的需求,再加上2008北京奥运的市场利好消息引导,这一利基市场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潜力。青少年运动市场对于七波辉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是一片新的蓝海。

腾飞——创建青少年运动装备第一品牌

从儿童运动鞋到“青少年运动装备”,为了更快、更好的向前迈进,七波辉制定了企业的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在七波辉的发展蓝图上,通过五年的持续发展,到2009年,把七波辉打造成为生产规模、零售网点位居行业前列,产品涉及鞋、服装、包、袋、袜、配饰、运动器械、文具、玩具等综合青少年运动用品的规模企业。

1.运动服装异军突起,初步形成青少年运动鞋、运动服装两大支柱产品

一开始,七波辉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还保持着相对审慎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摸索。毕竟,从单一的运动鞋进军综合青少年运动装备对于七波辉来说,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为了走好第一步棋,七波辉调集了最精锐的团队,投入了最大化的政策倾斜。2005年10月,第一批产品千呼万唤之下正式登台亮相。令七波辉意料不及的是,七波辉第一批产品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产品定单超出了企业预期的成效。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七波辉迷失方向,为了控制风险,七波辉毅然做出清醒的调整,只是进行了少款式、小批量的试点投产,希望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来提升水平,也希望给商、零售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青少年运动服饰市场。2006年6月,第二季七波辉青少年运动服装的上市再次造成市场的轰动,这一次,七波辉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2006年秋冬季,七波辉服装的产销规模突飞猛进,远远超越了七波辉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预期。至此,青少年运动服饰正式成为七波辉品牌的另一个支柱产品,成为与青少年运动鞋并列的第二大拳头产品。在未来的战略规划中,青少年运动服饰将成为与运动鞋并列(甚至超越)的支柱产品,成为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坚实的排头兵。

2.大品牌、大传播抬高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进入门槛

随着七波辉的极大成功,青少年运动市场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一个“秘密”,引起众多童鞋企业的觊觎。然而,始终没有其它童鞋企业可以在撼动七波辉的地位,在这一利基市场有所作为,一方面,除了大多数童鞋自身的卡通形象束缚的内因之外,七波辉为这一特定的市场投下的重重门槛则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外因。

在七波辉的五年发展规划战略步骤里,在2004年七波辉第一次清晰的提出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之时,就已经为这个利基市场预先抬高门槛,用实力征服这个市场。

2004年,七波辉为“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投下了第一道槛——形象代言人。当众多童鞋企业还在为寻找一个卡通形象而苦恼,在为卡通授权而支付不菲费用的时候,七波辉顺应“青少年运动装备”的需要,将目光投向了偶像明星。2004年,七波辉以不菲的代价签下了歌坛天后孙悦,借助孙悦的号召力,七波辉在童鞋行业更显突出,网络扩张迅猛飞速,零售网点一下子提升50%,市场销售亦突飞猛进。从此,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进入品牌形象代言人时代,没有强有力的形象代言人,只能沦为七波辉的补充和追随着,而导入一线形象代言人,则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一时之间,准备跟进这一市场的企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2005年,在追随企业还徘徊在形象代言人问题的时候,七波辉再度出击,为“青少年运动装备” 利基市场投下了第二道槛——高额广告费。当年,七波辉以巨额的综合传播投入(代言人、广告投入、促销品、道具器械、配销品等),占据了当年整个儿童运动鞋传播投入的30%。高频率的品牌曝光,为七波辉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七波辉与竞争品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七波辉销售渠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日愈增强,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2006年,当众多追随企业终于痛下决心,计划花费不菲代价导入形象代言人之时,七波辉为形象代言人这道门槛升级,重写“青少年运动装备”形象代言人标准。2007年初,七波辉投入巨资与中国最炫目的青春偶象明星李宇春强强联手,聘请李宇春作为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的新任品牌形象大使。李宇春是近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偶像,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身后更是拥有数百万的超级Fans群体,而这个群体也正是七波辉最核心的目标群体。李宇春的加盟,不仅在品牌上为七波辉大幅度的加分,更是在消费群体拓展上,带给七波辉最直接的帮助。李宇春的导入,令七波辉的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七波辉在青少年运动装备这条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 苏联 工业化 强制工业化

中国与苏联作为历史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道路和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工业化道路上,先后开创了苏联工业化模式和中国工业化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苏联最终走向了消亡,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而中国与苏联早期的强制工业化尤其对处于相同发展困境的后发型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经验和道路主要分为三类,即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

(一)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尝试,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巨大的成就

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即从欧洲的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欧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整个国家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实力雄厚,这些巨大的成就为后来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胜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过于仓促,国家以行政命令强行启动工业化,其工业化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在工业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与比例不合理,过于重视和强调重化工业和军事宇航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些结构性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后来苏联经济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1、巨大的成就

1949年之后,中国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中国在苏联156项重大工业项目协助下迅速建立起了自己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这一时期建立的初步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问题与苏联类似,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实施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跳出苏式思维。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二、中国和苏联发展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早期普遍存在着强制工业化问题,即在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具备工业化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强大的国家政权的作用强制启动工业化。

(一)苏联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启的工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强制工业化,苏共在工业化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国家政权的作用强制启动工业化进程。

1、农业

对农业实行简单粗暴的政策,在农村消灭地主和富农,要求农业服从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工业优先发展

片面扶持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长期维持“工农业剪刀差”,通过转移农业的资源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属于落后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式国家发展战略,这其中的重点是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即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

3、强制工业化

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苏联的早期工业化道路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工业化。

(二)中国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启动的工业化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强制工业化,但是与苏联相比中国具有自己的特点。

1、国民经济恢复

中国在正式启动工业化进程之前首先进行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在这三年时间里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积蓄了足够的社会力量和能量,为后来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打下良好基础。

2、

与苏联的做法相比,中国施行的“”极为成功。经过几年的时间用相对缓和的方式完成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改造资本家,而不是像苏联那样一概枪毙了事。中国的“”完成了基本经济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农业集体化

先后经过建国后的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形成了适应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特别是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社会与政治动员

通过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动员,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的无偿集体劳动来弥补资本的不足,促进劳动向资本的直接转化。

三、中、苏道路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先发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前还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几重压迫,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翻身做主人的愿望,同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警惕性。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得不走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启动的工业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早期的强制工业化中存在着一些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例如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工业反哺农业”问题、先进制造业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和比例问题、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的关系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