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时间:2023-01-12 09:4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创新论文

第1篇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判定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是否与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强度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每一种创新衡量标准分类下,进行两种模型的估计,一是企业出口概率的预测模型,采用Logit估计模型,其中因变量为(0,1)变量,有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1,无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0。在Wakelin的研究中,使用Porbit模型对企业的出口概率进行估计。本研究认为:由于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且又因为Probit模型对分组实验数据的分析会更加有效,因此认为使用Logit模型估计企业的出口概率会更加合理;第二个模型仅以有出口行为的企业为样本,并采用相同自变量指标考察企业出口强度与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为企业出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同时由于异方差出现的可能性,采用WLS估计。

(二)变量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自变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规模,采用平均职工人数指标,并加入平均职工人数的平方项,检验企业的出口概率与企业规模之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第二部分反映企业的人才积累,采用人均主营业务工资指标,通常认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越高,则该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也相应越高;第三部分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采用营业利润指标,反映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基础能力;第四部分表示企业的成本状况,采用销售成本指标,反映企业出口对成本的敏感程度;第五部分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根据不同的创新类型划分办法,分别采用研发费用支出和新产品产出两个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的创新行为对出口的作用[3]。

(三)数据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全国1602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详细数据,其中涉及到创新的指标只有研发费用支出与新产品产值。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衡量企业的创新类型,第一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新产品产值为衡量企业是否进行创新的标准,在这种衡量标准下,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并就相同的自变量建模,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研发费用支出;第二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研发费用的支出作为衡量创新行为的标准,据此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新产品产出。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在创新属性和出口类型交叉分类下,我国小型工业企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数量上的差距较大,其中非出口企业几乎是出口企业数量的4倍,各种创新类型下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各自的职工人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出口企业职工人数在100人左右,略高于非出口企业(75人左右);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以及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相差非常小,这样看来小型企业中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企业的创新行为看,小型企业中创新型企业与非创新型企业,以及各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差距却十分显著。新产品成为小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而研发费用投入并未成为促进企业出口的有效措施:在以新产品产出作为划分企业创新属性标准时,创新型企业中出口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大少于非出口企业,而对于非创新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并不明显。整体来看,创新型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整体上优于非创新型企业,但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小型企业却在研发投入上有所欠缺。在以研发投入作为判别企业创新属性标准下,创新型企业不仅在新产品产值总量上优于非创新企业,而且在两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也拥有更多的新产品。

(二)模型分析从表1显示的模型拟合结果看,两种分类标准下Logit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均较高(准确率均达到60%以上,最高达到80%强),WLS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近乎达到了1。从模型拟合结果看出,在小型工业企业中,基本上影响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也同时影响到了企业的出口强度,也即是说,进入国际市场前后企业发展所关注的因素变化不大。小型工业企业规模对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关系,也即是说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人数的进一步扩张会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和出口强度,而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企业出口行为的优化大有益处。因此,对于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将企业的人员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是实现企业资源有效使用的基础之一。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对两种分类标准下非创新型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显示积极作用,对于缺少创新投入或是创新产出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他们更加依靠的是高技术的人员,或是更多的熟练工人,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它们出口扩大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新产品分类标准下的创新型企业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降低其出口概率,但是出口概率的提升得益于营业利润的提升,这与其他类型企业的表现不同,即具有新产品的小型工业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时,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增加,人才的积累对其进入国际市场并无优势,但是当企业进入到国际市场后高技术人才的积累会支持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竞争,这也是中国小型工业企业与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对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进行了创新,企业的销售成本都对企业出口概率具有积极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创新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小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支出不论是对企业出口概率还是出口强度而言,都显示消极作用,而相对而言,新产品产值却刺激了企业出口预期。理论上,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行为和出口竞争力建设都要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其本身无法承担巨大的创新费用,因此创新费用支出作为增加成本的一项措施,对其出口行为反而会有抑制作用,这也说明对于处于弱势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它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当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加强创新能力,从而通过新产品的生产和组织上的优化来完善出口贸易行为[4]。

三、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难以抵御风险的原因:我国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很高,企业对研发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使其效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创新投入并不能显著提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对进入国际市场后企业的完善和发展也无益处[5]。与此相反,研发费用会增加小型工业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其价格静态比较优势;我国小型工业企业虽然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但是在模仿等创新模式下获得的新产品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显著,新产品的生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增强了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王元福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许多的外国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和国内的本土企业进行着商业竞争。而面对国外企业的挑战,在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中,我国企业只有重视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对于市场营销实施管理目的,也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较之上个世纪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也与过去迥然不同了。所以企业要想进行市场营销,在市场中站稳,就需要去掌握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这也是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营销战略的前提。

1.1经济市场化与市场国际化

经济模式的发展是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发展是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要的。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形成一体化,缩小了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市场和市场之间的距离,迅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得市场国际化逐渐形成,人们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最后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购物成为新的风潮,当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1.2营销渠道的革新变化

市场营销因为新世纪网络的出现产生了变化,展开了一次革新,逐渐地脱离传统的定点销售、定点取物的营销方式,而开始向网络营销进行转变。网络营销较之过去的营销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无需固定销售点,只需要通过网络,企业就可以不通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营销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与顾客交流,按照他们的要求供应所需商品。

1.3知识产权额规范化

知识就是力量,同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知识产权规范化的重要性,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知识的更新和创造,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例如游戏、音乐、小说等领域的繁荣与兴盛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当下企业必须认识到知识保护机制的重大意义。而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主要体现为自己的脑力劳动价值是怎样获得企业的保护认可的,同时其自身的劳动价值在企业中能够彰显出多少的价值。所以企业就需要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需要让人才为企业服务,使知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筹码。

1.4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当下伴随着科学技术额的不断进步,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的运用实现对于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知识和技能往往是资源配置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环节。所以各国政府与企业都在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做着努力,尊重知识,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也是如此,只有企业内部人员不断地跟上时代潮流,储备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

1.5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增加

我们看全球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的需求,使得市场结构一直在调整当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在国内的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不仅生产总值高,而且对于高级人才需求更高,对于环境的影响更小,这也是未来企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技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额比重继续提高。这是因为高技术产业需要高技术人才,其特征表现为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发展此类产业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的技术产业发展和知识创新,从而为经济时代的发展打下基础。

2.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因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对于营销战略有了一定认识,也了解到要想扩大市场占有,就需要制定出良好的营销战略,但是目前国内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依旧存在着某些不足与缺陷。

2.1营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顾客即上帝,这是企业在进行营销时所应当始终秉持的营销服务理念,这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立足之本,只有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加强顾客对于企业服务的好感。事实上,我国的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还是缺少对于营销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的重视,还是同改革开放之初一样,盲目地追逐利益,甚至还将营销中最基本的售后服务等工作也弃之如敝履。如果企业长期都不关注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和营销服务体系的构建,那么顾客会对企业产生不满,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

2.2营销手段中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过去传统的竞争手段的效果越来越差,像打折、促销等方法已经得不到顾客的青睐。这些传统的营销方法不仅不能帮助企业销售商品,甚至还会阻碍企业经营决策的效果,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企业营销信息的更新。所以企业在进行营销时,应当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促使商品销售。

2.3企业高层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发展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步之中,但是企业的成熟还是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也是为何许多的企业都没有为市场营销战略专门设置高层领导负责这一方面的业务,这也造成了营销战略方面高层管理无人问津的状态,使得这一方面不受企业重视。而企业高管对于市场营销战略的消极对待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肯定会阻碍企业的商品销售,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也是极为不好的。

3.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3.1营销战略思想方面的创新

企业如果想完成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就需要先从营销战略思想入手,先完成这方面的创新。营销战略思想的创新是其战略整体创新的关键点,所以企业也能够借助建立具备了超前意识的、系统的战略思想来完成市场营销战略的整体创新。全方位竞争战略思想。企业的管理者在确认营销战略之际,应当明白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更应该注重的是未来长期利益、更大的市场,这就需要从更长的时间线上和从整体格局出发来看待市场、合作伙伴以及竞争对手,切勿因抓了眼前利益,而失去了更为长远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完成战略制定时,需要保证其层次丰富,不仅需要有对于未来的展望,也需要有对于当下的计划,只有将未来与目前的计划统筹兼顾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3.2营销方式方面的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时,就应该尽量利用这一点,来实现先进技术的优越性,从而有效地促使企业在营销方式上得到创新。同时企业的营销方式与网络进行科学合理地结合,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所需信息资源,还可以让企业借助网络这个极大的平台实现商品的销售。此外新时代中电子商务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也一同崛起,网络营销更是逐渐成为当下主要的营销方式的一种而受到人们的注重,这种营销方式不但可以让企业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沟通,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想要了解的产品信息。

总而言之,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还是发展都起到非重大的意义,它的作用在于不但能够让企业全面地认识到自身运行时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还能有效地督促企业制定出符合消费者需要以及市场实情的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所以企业对于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确认需要慎重,因为战略创新的制定不仅关系到企业商品的销售、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度以及企业的日常运营。因此需要根据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实际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对市场营销战略的方案不断进行完善,保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前所述,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外国企业和我国企业互换市场,地区的差异影响正在减少。因此,竞争环境会更加严峻,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对企业意义重大。

作者:魏建鑫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茹,陈亚楠.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探讨——以上海正航电子公司为例[J].中国商贸(电子版),2011(08):47.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内涵;影响因素

由于客户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物流企业开始不断的创新,在企业的相关战略的指导下,引进和学习了一些新的经营的方法和理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顺应着它的发展,改进了一些现有的管理理念,或者是研发一些全新的物流服务产品和方法。

一、物流企业进行服务创新的内涵

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根本,因此想要让企业得到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只有通过提高服务以及做相关创新来实现。在创新的形式上,各物流企业普遍是采用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质量来实现企业的服务创新。另外,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这样也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进一步拓宽了业务的范围,从而提高了本企业的业绩,并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外部因素

1.政策环境和技术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离不开我国在宏观层面上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例如国务院在2014年颁布了《物流发展和长期计划(2014-2020年)》的政策,它意味着我国给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政策环境,物流行业也获得了相关政策的极大的支持,也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另外,我国在转变政府的能力和加快构建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积极的推进了市场文化的创新,从而使得物流企业处在创新服务的一个的好的大环境,这也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企业在服务创新上的能力。

2.顾客

根据Larsson和Flint所创建的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模式来看,他们指出客户信息的收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的建立,客户信息的讨论和反映是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从物流企业的特点来看,让客服真正参与到服务过程中,增加客户的参与服务的能动性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加强顾客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同时通过这样的双向沟通方式以及客户反馈系统的建立,能够让物流企业进一步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R.Magnusson则在2003年指出对像物流企业这样的服务类企业来说,用户和客户是相关企业服务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他们所给出的一意见相对与专家学者来说,更加的权威。在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过程中,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因为物流服务创新的根本是需要面对面的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的学习关系。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深入研究客户的各种需求,并创建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是他们发展的目标。

3.竞争者

斯科特•安东尼在2010年时提出的企业服务创新的观点指出,除消费者本身,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外部的专家和渠道构成了企业在创新思想上的重要的来源。竞争对手作为一种动力,使得个物流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思考服务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企业竞争力。同时,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国的物流企业不仅来自己国内的其他物流企业,还面临着国际上的物流巨头企业的挑战。在创新战略上,很多的物流企业选择采用跟随竞争者的方式,物流企业服务的方式由于不显著,因此很容易被模仿。另外,竞争者的服务战略上的变化很容易被同行察觉并模仿。所以,竞争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服务创新。

三、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内部因素

1.企业战略和管理体系

在最初,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是随机性的,系统性的,然后现在服务创新已经转变成为了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下执行的一些有意识的系统的行为。因此,企业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标准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让企业更加了解本企业的实力以及优势,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服务创新的决策。也让物流企业不仅能够进一步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物流企业在制定相关企业战略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还能够指导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保证创新活动能够达到其目标。

2.企业员工

企业员工包括了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他们则是这些服务创新活动的构建者和执行者。物流服务创新的根本是只由行业的从业人员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来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或者建立一些的新的服务产品去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因此,普通的员工在企业进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是物流服务的直接参与者,是他们在与客服进行直接的交流。因此,他们可以更好的去发现客户的需求。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也能够激发起员工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另一方面,他们还是服务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因此这些员工也直接的影响了企业服务创新活动的实现结果。另外,管理者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经营活动的构建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极大的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

四、结束语

除上述影响因素之外,合作伙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的物流企业的创新并不能只依靠自己去执行,也需要与其合作伙伴建立其双方的信任,并实现长期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起交流平台,并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创新效率。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过程中与其物流的设备提供商以及管理咨询企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因此当它的合作伙伴产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推进物流企业进行相关的服务创新。可以说,加强与其合作伙伴的合作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有着长远的影响。

作者:崔芸 单位:开封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莉,陈阳.物流业服务创新特征及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物流技术,2013,(5):259-262.

[2]杜娟.浅析物流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53-55.

第4篇

1、理念创新策略

分类开展差异化绩效培训,进行理念渗透。改变对全员一概而论的绩效培训思路,分类开展差异化的绩效培训。对普通员工,培训重点是绩效管理对于企业业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绩效管理基础理论,以及公司绩效管理制度,通过理念渗透提高其认可度;对管理者,培训重点是绩效经理人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技巧,改善其履职水平和专业能力;对专兼职绩效员和绩效内训师,培训重点是绩效管理实务和典型案例,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氛围。加强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使二者进一步整合,形成有绩效特点的文化特质。一方面,让企业文化从执行的层面上实现更深层次向员工思想渗透,把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与行为规范转化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在公司上下形成良好的绩效氛围。科学设立绩效目标,落实企业战略。绩效目标的设立必须源于企业战略的层层分解,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落实。部门负责人在与员工共同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时,要根据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围绕本部门的业务重点,制订部门计划。然后,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将部门计划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只有这样自上而下地传递绩效压力以及分解工作任务,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落实。

2、模式创新策略

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全员绩效管理模式。在“定员、定编、定岗”的基础上,编制清晰的岗位工作标准,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形成企业、部门、岗位三级关键指标库体系,使绩效管理成为落实企业战略、提高组织绩效、强化岗位责任的战略性管理工具。拓展绩效结果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绩效管理与薪酬分配、员工配置、能力评价、人才选拔、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源模块的有机结合。打造“五环节、六体系”的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建立战略绩效管理模式,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把握“绩效计划与合约、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五个环节,贯通战略绩效管理;着力建设“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绩效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过程监控体系、结果运用体系”六个体系,推进战略绩效管理落地。“五个环节管理”与“六个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使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变为现实,确保战略绩效管理落到实处。探索与公司业务深度融合的精益绩效管理模式。以“五位一体”(岗位、流程、标准、制度、绩效)协同机制建设为契机,探索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精益绩效管理模式。融合优化公司全景级、区域级、流程级、环节级,监测类、考核类、对标类“四级三类”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公司运营管控一体化指标池,确保指标与流程、岗位的紧密结合和无缝衔接,实现公司各项业务精益化管理,巩固“三集五大”建设成果。

3、流程创新策略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绩效管理需要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管理,是绩效管理的设计者和维护者,是绩效经理人和员工的业务指导和专业顾问;而具体的指标设计、目标制订、评价考核、结果运用等工作则应由各级绩效经理人和员工来完成,绩效经理人是绩效管理的主体,一般员工是实现绩效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只有明确了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公司绩效管理流程才能正常高效运转。构建“三全四化”绩效管理智能平台。公司已自主研发“全员覆盖、全过程监控、全业务融合和指标体系集成化、绩效合约模板化、考核流程标准化、结果分析科学化”的绩效管理智能平台,建立公司统一绩效指标库,确保电子化绩效合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包含“计划与合约、监控与辅导、考核与评价、沟通与改善”的全流程业务构建,达到流程的规范统一。智能平台已上线运行1年,目前正在控股县级供电企业推广。

4、方法创新策略

创新KPI提炼方法。在传统财务方法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综合运用战略地图、任务分工矩阵、目标分解鱼骨图等方法。同时,尝试关键成功因素法、关键职能领域分析法等提炼KPI。这些创新方法,不仅可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逐层分解到位,而且通过对KPI的过程监控,公司决策者可以掌握企业战略实施进程的全貌。建立涵盖企业、部门、岗位的三级指标库体系。依据战略目标、组织行为、员工绩效之间的价值创造关系、因素因果关系建立起涵盖企业、部门、岗位的三级指标库体系,具体应包含关键绩效指标库、重点工作任务库、执规奖惩管理库、态度能力素质库等,同时注意兼顾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时效性指标,并相应做好提炼分类、动态维护和过程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工作。

作者:祝捷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第5篇

人事管理方面的跨文化问题

目前,辽宁省合资企业中,中方员工提升机制中的“枪打出头鸟”问题是很严重的。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诚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和为贵”,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灌输下,人们行为做事都是谨小慎微,害怕过分突出,害怕由于出名而受到打击和孤立。明明应该直言不讳说的话却偏偏拐弯抹角地表达,人们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在合资企业中,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际关系先于劳动与工作质量,人们之间相处,更多的精力用在人际交往上而不是工作中。因为,只要有关系,什么事都好办,这种想法在合资企业中也很普遍。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违反制度也不愿意得罪人,所以,企业管理制度经常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了合资企业的效率及效益。

组织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

合资企业中,非正式等级和团队难以组成,管理者只是经常号召和鼓励员工提高素质和技能,要有团队意识,要发挥团队作用,却舍不得从经济方面予以资助,导致员工合作愿望受到抑制;此外,主观上,部分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客观上,管理者过多考虑培训成本,走出去、请进来措施不利,员工的眼界、视野没有提升,员工革新愿望缺乏引导;合资企业员工在工作上小心翼翼、害怕由于工作失误而遭到解聘,根本谈不上工作中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有些合资企业,上班、下班时间控制的太严格,员工没有自由空间,更谈不上创造、发挥;合资企业员工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沟通能力较差导致团队生产力降低,团队凝聚力欠缺;有些合资企业员工经常几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只是因为学历上不去而得不到提拔、重用,学历固然重要,但水平更重要,这说明合资企业在工作岗位设计上问题比较突出。

监督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

合资企业中方员工由于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员工自身素质较差,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中习惯受到严格监督,管理者在场,员工的工作态度较认真,也较有效率,管理者不在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只不过对监督的需要程度不同;合资企业中中方管理者对员工工作任务描述不具体,工作岗位标准经常发生变化,使工作成为标准化、程序化,经常是任务布置下去就万事大吉,至于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或者是否有效率与己无关,导致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制度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现在辽宁省合资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合资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制度化建设也只是保留在口头阶段。一般来说,导致辽宁省合资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本身。这表现在合资企业没有对制度进行指导和制约的“根本大法”。制度本身没有成为一个体系,各个制度没有明确的效力规定。新旧制度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导致无法执行。只有实体制度,没有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制度。

没有明确“立法”、“执法”主体。有的合资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制度管理部门,而且制度到底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执行也没有明确部门。

合资企业管理层的原因。许多合资企业的中方管理层满足于自己出口就是金口玉言,制度就是自己讲什么就是什么。认为企业进行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是对自己权利的限制。跨文化管理创新策略

创建学习型组织,促成双方了解沟通

面对不断变化和开放的今天,在跨文化管理方面,每一个合资企业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开拓未来,要学习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不断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便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就要不断超越自我。作为一个组织来说,学习是这个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过程。多个自主决策、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中无序地运动,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政策的影响,就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使经济在宏观上朝一定的方向发展。自学习,就是一个组织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和挫折后,会从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自适应,就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学习来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

培养创新理念,把握市场先机

创新赢得未来,创新改变生活。美国麦道公司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非常值得辽宁省合资企业学习的。至今为止,麦道公司每四年就要进行一次“创造性的破坏”,再继续探寻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麦道公司对敢于创新的人,总是进行嘉勉。上海飞机厂一车间有位工人改进了一个工艺装置,美方副总裁得知后,就亲自送给他一个礼品。美方经理说:“美国如有人提出对一事进行改变,别人就会鼓励。而在中国,旁人就会问,为什么要改变呢?”合资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必须改变陈旧的经营思想,必须培养创新理念。

改变思维方式,精确工作描述

从思维方式来说,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经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体,喜欢作定性研究,不善于作定量分析。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合资企业的管理方式中体现的也较明显。

另外,由于工作描述不具体,不讲精确性,合资企业的员工经常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怎么办,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建设特色的合资企业文化,寻求长远发展

特色合资企业文化是指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

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

加强制度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要建立可以对其他制度进行指导和制约的“根本大法”,类似于国家的宪法,其他制度一旦与它冲突都应该宣布无效。

制度要自成体系,明确各部分制度的效力。包括制度的生效和废止时间,制度对哪些员工有效,哪个制度可以制约另一个制度等。建立实体制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程序制度。明确合资企业的“立法”(制定制度)和“执法”(执行制度)主体。就是解决谁有权制定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和制度由谁来执行与监督。执行与监督哪些制度的问题。

合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制度凌驾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上。

参考文献:

1.朱筠笙著.跨文化管理:碰撞械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企业文化网.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世界商业评论,2004

第6篇

1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客户结构

在煤炭市场宽松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客户布局,实施品质差异化经营理念,确保销售市场稳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1.1深化洗选加工,提升产品价值

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井下生产的原煤只是初级产品,真正的产品制造在选煤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煤炭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从选煤环节开始的。冀中能源注重选煤煤质,坚持煤矿办到哪里,洗选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邢台矿区的6座生产矿井中有5座建有选煤厂,而没有选煤厂的邢东矿原煤也全部调配到其他选煤厂入洗。多年来,冀中能源一直紧跟国内先进的选煤工艺技术,及时进行选煤厂改造,逐步扩大选煤厂入洗能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和精煤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目前,邢台矿区原煤实现100%入洗,精煤售价远远高于原煤售价,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1.2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商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用户的日趋增多,对煤炭品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企业只有不断新增煤炭品种,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研,优化产品结构,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1997年以前,冀中能源的产品结构中,供给冶金、电力、焦化企业的工业用煤占比不足50%,有一大部分原煤销往民用燃料煤市场,淡旺季变化明显,价格波动大且用户零散。1998年冀中能源开始实施精煤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进行产品细分,大力开拓工业用煤市场,公司产品从最初的冶炼精煤、原煤等简单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包括喷吹煤、末煤等在内30多种产品。此举不仅把大量的民用燃料煤转变成冶金、焦化和电力用煤,而且摆脱了淡旺季的波动,实现了市场需求稳定均衡,产品平均售价大幅提升,货款回收状况明显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3优化客户结构,确保市场稳定稳定可靠的客户群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创造最佳效益。冀中能源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实施大客户战略。多年来,冀中能源煤炭销售始终坚持向企业发展前景好、企业信用好、运输便利、用量大的用户倾斜,与8家大型冶金、焦化、电力企业建立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稳定了企业的市场,保证了用户的需求,为双方营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

2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双赢局面

服务意识是企业经营的灵魂,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得更多顾客,将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走多远。

2.1坚持用户至上,追求客户满意

在服务用户上,煤炭企业应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运销部门永远是用户在企业内的利益代言人,多年来,冀中能源运销部门坚持公平交往、诚信待客,多方面为用户需求考虑。一是公司煤炭运销部门注重对市场的调研,为用户提供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二是把维护用户利益放在了首位,每年煤炭订货会与用户签订合同,达成供货意向后,运销部门将用户产量、质量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矿井生产和煤质部门,并进一步修订生产计划,按用户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三是营销部门业务人员对口定期走访,凡是双方确认的质量纠纷,及时进行处理以达到双方满意。四是依托与铁路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铁路发运上,保证按时发货,当用户有紧急需求时做到及时到货。

2.2推行集中销售,增强议价能力

营销集中管理是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提升煤炭企业的信誉度、话语权、市场地位,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得到最优的需要。冀中能源积极发挥集中销售平台优势,加强内部沟通和信息共享,共同面对市场、面对客户,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煤炭市场下行时,集中销售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对于外欠货款严重、经营状况较差的用户,严格控制发运量。同时,对于有接货能力、经营业绩优秀的用户,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增加供货量,切实做到保市场、控风险、促回收。

2.3强化让渡意识,营造共赢局面

煤炭行业按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划分属于僵化行业,不容易实现差异化经营。但通过多年探索,冀中能源在煤炭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在产品价值上,公开承诺花同样的钱您在这可以买到更好的产品,买同样的产品您在这可以花更少的钱在价格策略上,坚持慢涨一步,少涨一点。因为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跌也不可避免。当市场供求关系趋紧的时候,企业适当克制,少涨一点;当市场供求关系宽松的时候,用户也要有所克制,要求降价的呼声也温和一些;如此,双方义利(并举)双收、甘苦与共,则可避免大喜大悲的轮回。从长远来看,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合作关系得到了巩固,又都获得稳定的经营环境。

第7篇

1.1打造科技创新实施主体

(1)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实施主体结合某供电局实际情况和主营业务,分三个层面建立“1+3+N”科技创新实施主体。具体涵义如下。“1”指试验研究所,定位第一层面,逐步建设为局的技术研究中心。“3”—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计量中心、信息中心,定位第二层面,建设为分业务领域的技术支持中心。“N”—输、变、配、营运行等其他直属单位,定位第三层面。主要开展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工程落点实施、职工技术创新等,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要,相当数量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探索打破专业界限,形成科研“大兵团”集中作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专业技术分工的细入,综合运用各个学科,传统的以个人和小集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不能适应科技革新带来的变革,需要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改革。

(1)探索建立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工作机制,促进了不同部门和专业的技能人才形成合力攻克技术难关。一是成立跨部门跨专业人才库,结合局部门专业设置、核心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在聘技术技能专家等成立跨部门跨专业人才库。二是以专家工作室为依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三是通过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培育原始性创新,最终引导科研人员实现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2)依托重点科技项目组建联合攻关团队[2]。对于科技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主要完成人必须有非项目承担部门、非项目负责人专业的人员(即联合攻关人员)。有效解决了科技项目规模小、课题孤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提高了科技人员的项目参与程度,使核心科技掌握在本企业人员手中。

1.2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1)举办科技业务管理培训班,加强对科技管理和项目实施人员经费预算、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业务培训,提升其科研管理能力。

(2)鼓励和引导技术人员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如在合作项目中技术人员主导项目技术路线和示范应用,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和试验调试,锻炼提升技术人员科技创新能力。

(3)优化技术技能专家的选聘机制,加大技术技能专家的培养力度,建设专家工作室,强化在聘技术技能专家的管理。

(4)以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形式,探索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如同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双方互派技术专家开展人才交流。

1.3加强内部科技创新基础管理(1)编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量化评价和有效激励,指导各部门查找科技创新工作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2)完善科技管理流程,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在科技管理中坚持“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管理方式,将涉及科技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经过梳理后,形成《科技项目管理指引》,加强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益化,建立项目立项——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应用评价——成果应用——应用总结——项目立项,形成系统化闭环管理。(3)注重科技成果的评价管理和应用转化一是收集和梳理优秀科技成果,形成优秀成果目录。对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业务支持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二是编写成果推广应用分析报告,回顾成果应用效果,形成管理闭环。三是探索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转化的工作机制,发挥成果效益。

1.4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情报支撑体系

近两年来,逐步建立了电力情报专刊、微信、微博、网站、技术论坛等分层次、一体化的科技情报管理体系。成立科技情报工作组,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类科技期刊、杂志、报纸、网站信息,通过筛选和提炼,定期《电力科技情报》,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提供更加便捷的情报查询、、交流平台。拓宽了技术人员工作视野,支撑业务决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管理成效

2.1供电可靠性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基于安全生产实际需求,能够起到引导解决生产问题的作用,项目的管理的闭环,推动了所有项目成果应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和供电可靠性问题,从侧面促进了供电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水平的提升。

2.2科技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全局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在全省地市级供电局中名列前茅,形成了由普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技术专家、领军人物组成的人才梯队,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2.3全面支撑各类生产经营业务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中科技项目全面涵盖生产、营销、基建、财务、信息化、物流等各专业领域范围,对设备管理、状态监测、资产全生命周期等管理业务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3结论

第8篇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二、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第10篇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需要制定一个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合理的战略。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进行改变,这个改变过程就是紧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理念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在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亲戚关系而建立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企业老板的亲属担任管理岗位。这种血缘关系的安排不利于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2.道德制度存在危机由于民营企业采用的家族管理模式,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混在一起。企业没有形成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这样会对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造成信任危机。

3.财富占有观念强烈民营企业的财富在法律形式上是属于企业老板的。但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主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财富观念才能支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梯队建设不够阻碍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人才梯队建设不够[2]。企业主在创业前期过程中过高的看待了自己,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影响,就必须对其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转变观念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外部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所依赖的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完全市场化和实力化。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为管理进行创新带来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管理的创新,转变和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老板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总经理的授权为前提,进而主导董事会的决策,让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需要民营企业主有大度的胸怀和勇气。同时管理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迅速反馈到企业主那里,让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有利于减少管理跨度。

2.加强制度的建设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建设是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石。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3]。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推动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从企业老板到员工都可以做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整个公司的观念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维护,规范好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都会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11篇

1.1市场化体制不断深入

市场化体制在国内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认可和深入,具体表现为如公司制等现代化企业制度基本确定、市场体系不断改进与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宏观调控体制逐渐成形。市场化体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对企业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在市场化体制方面国家已经着重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完善,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此,企业需要基于此认清当前环境,注重自身潜能的挖掘,不断创新与实践,进而确保企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早在20世纪末全球经济就显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逐渐融合,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创造了良好机遇。现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层面的合作和冲突也逐渐显现出来,但不管是基于现今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对量,还是基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中国经济迈向全球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国内企业的发展也将走向世界,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在这种形式下,国内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才能与国际企业相抗衡。

1.3知识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当前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知识与经济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同样的,知识化与信息化也必然会渗透到企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在企业发展中,知识是重要动力,是生产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就企业发展角度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自动化生产得以实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而且各种先进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企业生产所需能源和材料的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都更加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

2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探索

2.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时要找准突破点,即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基于创新的管理理念来有效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受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支配,使得经济管理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加之,部分企业管理者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都不强烈,这就更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基于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管理理念,积极迎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于落后或是不符合新形势发展需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积极改进,从模式、方法、视角等多方面树立全新的、符合时展的经济管理理念,促使企业逐渐步入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道路,使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得以实现。

2.2创新企业组织结构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竞争激烈和变幻莫测的市场,企业必须积极创新组织结构,使其得到有效优化,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创建“扁平化”组织结构,缩减企业管理层次,增大企业管理幅度,使信息传递和反馈效率更高;二是创建“柔性化”组织结构,让企业组织结构更丰富、更灵活;三是创建“虚拟化”组织结构,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创新。落实企业组织机构的创新,必然会使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有效优化,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跟上新形势的发展节奏。

2.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新形势发展环境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其更加完善和全面,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前进动力和有力支撑。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就要构建面向整个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确保企业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以及高效运转机制。针对侧重制度刚性以及权威性的经济管理制度来说,要借助创新使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等目标得以实现;针对侧重先进性和现代性,而适用性不强的企业制度来说,要借助制度的创新来强化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质量与效率。

2.4创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第12篇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哲学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意人的潜能和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源的活力充分迸发。

重视学习型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的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营造学习与工作浑然一体的氛围,打造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新型教育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知识营造环境支持,并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变革企业文化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成长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重视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学习和创造,形成一种带有激励色彩的开放性文化,使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得以整合成组织的系统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因

企业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企业更为倚重知识型员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变得重要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企业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人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如何选拔合格人才、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难题。

组织的变革知识化和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创造性的工作愈发重要,参与性管理的色彩更加浓厚,人才对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自的要求,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会扼杀人才的积

极性与活力。

科学人才观的要求

在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要求下,企业要变革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本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传统人事管理的局限性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管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成为竞争力的根本,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管理职能上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业务简单,功能单一,专业技能缺乏,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层次的战略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转为战略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

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着眼全局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企业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市场导向的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只埋头于内部事务,局限于内部的招聘、考勤、绩效和薪酬管理等活动,还要将外部顾客也看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市场的走向,对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全局把握,建立一个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虚拟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是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它组织、个人承担,并由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主要有虚拟实践社团、人力资源外包和员工自主服务等几种形式,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最重要的形式。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使企业得到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优势和资源关注自身和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使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了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

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应用先进的软件,结合企业现有的硬件条件和网络技术,发展而成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是网络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结合。它大致包括如下功能:薪资和福利计算、培训管理、考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除了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外,还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开发方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整理,使企业业务和软件开发相结合,再通过人员培训、系统维护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给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人员基础和组织保证。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不仅改变了员工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增强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让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个性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服务,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朝奋.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商业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