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7: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关系测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试开始】
世间有这样一类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你偶然间发现,一直认为对自己很好的人,原来在给自己使坏,一时间,你很气愤,当你再次面对他时,你会:
A 表面上与对方笑脸相迎,实际上对对方心存戒备
B 对对方以诚相待,相信自己能够感动对方
C 开门见山,一语道破,不给对方留面子
D 与对方保持距离,态度不冷不热
【测试结果】
选A你是一个善于心理战的人。面对这种颇有心机的人,你这种应对方式,表现了你是个有谋略、理性的人。其实,你不仅对这个人如此,你对其他的人,也很可能会以这种很有心机的心态来处理,只是你不自知罢了。
选B你的敌我意识非但不强烈,还对人完全不设防。不过,你是一个有心经营人际关系的人。你相信对人以诚相待,也有人会以诚相报,只是你必须要有心理准备,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良心的。你在他人心目中,应该是个有良好形象的人。
选C你的性格是直率型的,最受不了人家的冷嘲热讽和迂回战术。因此,一旦你遇到喜欢用计谋的人,即使没有明确的证据,你也会很冲动地揭开对方的面具。你这种性格,通常会吸引来同样不喜欢用心机的人,因此,你的人际关系会很明显地分成两派:一派就是和你意气相投的朋友,一派就是喜欢用计的敌人。
选D你采用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除了可以从中推算出你是一个拙于跟对方比赛心机的人之外,也可看出你是一个不善于主动去掌握人际关系、主动去解决问题的人。你唯一的利器就是沉得住气,不管对方如何奸诈,你深信只要不回应,对方就无法纠缠下去。因此,你的人际关系比较封闭,这是因为你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缘故,所以你的敌人应该也不多。
摘要:情绪智力的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思维特质,主要表现为在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尴尬时的化解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其整体水平能够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针对用人单位而言,选择合适的情绪测量试题,对即将入职或招聘人员进行测试,有利于对员工未来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进行有效预测,进而体现员工未来的工作效能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的基础,笔者总结测试设计将在五个因素,十五个子维度上总结设计情绪智力的参考方案,帮助企业对将入职员工进行效能预测和分析。
关键词: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心理测试
一、情绪智力研究成果
情绪智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叶,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将人们用于人际关系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定义为社会智力,随后亚历山大又在1935年对提出了非智力因素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影响作用。发展到80年代,加德纳关于智力的多元理解和划分明确了情绪智力的维度,及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这两者从自我调节和外部环境影响和处理能力的角度分别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表述,同时具备两种智力的人能够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意图和诉求,通过调节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方式,实现人际关系良好发展和自身生活环境优化。由此可见,心理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和划分并无统一的说法和共识,各个学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皮特艾兹等研究者为了解决研究理论和测量方法各异带来的情绪智力定义混乱问题,总结归纳了各类理论研究观点,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特质情绪智力和能力情绪智力两个方面,并重点研究了特质情绪智力,明确其概念和结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可用于实用性研究的测量工具。由于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入职员工的特质情绪智力进行测试,因此主要借鉴皮特艾兹的理论和成果,根据我国求职特点进行本土化设计,帮助用人单位进行情绪智力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借助较为成熟的测试体系和数据来源,也可以针对我国本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
二、情绪智力心理测试设计原则
1、私密性原则。在心理学测试中,考虑到其测试问题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以及测试结果外泄可能对个人心理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在测试之前必须告知被测试者测试的情况和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这一事实,让被测试者了解本测试的内容及结果仅在他允许的范围内知晓,测试人员应具有绝对专业性,对测试内容和结果严格保密。
2、预先准备原则。情绪智力测设中选择的不同测试点、测试的实施过程、得分统计和结果分析应严格按照心理学测试要求进行,需要对相关测试人员进行预先培训,并充分了解测试的目的、内容,以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确保被测试者完成测试的条件尽量相同,减少外界因素对被测试者心态和情绪的影响。对于测试结果的评价也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确定测评的一致性。
4、参考性原则。情绪智力测试结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被测试这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基本情况,但必然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测试结果应尽量作为参考量,配合其他测试,全面了解被测试者的实际情况。
三、设计测试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及双向细目表
(一)测试的目的意义
企业在选择用人之时进行情绪智力测试,重点想要了解的是将入职员工的人际情绪智力情况,特别是在自我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互动中的情绪信息,员工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的基础,因此在入职前通过相应测试选择这方面能力较强的员工,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测试设计思路
1、测试题目设计可以依据特质情绪智力成人问卷包括简版(Petrides & Furnham,2006; Cooper & Petrides,2010),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整体特质情绪智力的四大类影响因素和15个分因子,以自陈式的方式展开,测试问题均以陈述句形式进行,被测试者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测试。
2、测试量表以Likert五点记分法为主,及从根本不符合、多数情况不符合、不能确定、多数情况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层级,分别计1、2、3、4、5分,共30题,每个因子两个题目,根据总分情况分为优秀(130分以上)、良好(130-100分)、合格(99-75)和较差(75分以下)。测试者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每个因素进行平均得分统计,分为单项优秀(4分以上)、良好(4-3.5分)、合格(3.5以下-3分)、较差(3分以下)。
(三)双向细目表的设计思路
构成因素为:情感因素、自控因素、交际因素、幸福因素、整体情况。
其中各个构成因素的因子、特征及所占问题数量为:
情感因素――情绪感知,(是否对自己的感受有明确的认知能力,是否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表达和情绪变化),2问;
情绪转移(是否具有换位思考能力和意见采纳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2问;情绪表述(是否能够有效组织语言,保证交流畅通)2问;
关联技能(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倾听者和交流者,是否能够通过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否了解如何在沟通中做出正确回应)2问
自控因素――情绪调控(是否能够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否及时发现并消除消极情绪情绪影响,延长积极情绪作用时间,能否保持心理状态稳定)2问;
低冲动性(是否在全面掌握信息和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或付诸行动,但又不会仅为过于谨慎而畏首畏尾)2问;
压力调节(是否能通过情绪调节和情绪激励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冷静面对压力)2问。
交际因素――情绪调节(是否能够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帮助他人进行有效情绪调节,是否乐于出席社交活动)2问;
决断力(是否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是否能够真心对他人给予肯定和赞美,是否希望获得团队领导位置)2问;
社会观念(是否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具有相当的自信,是够对外界信息和周围人情绪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否善于协商和沟通)2问。
幸福因素――特质幸福(能否在多数时候保持幸福和快乐的感觉)2问;
特质乐观(是否具有乐观的心态和处事态度,是否具有迎接风险和挑战的能力)2问;
自信心(是否对自我价值实现具有较高的期望,是否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2问;
整体情况――适应性(是否能够较快适应新的事物或环境,是否具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2问;
自我实现(是否对成功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行动力,是否能够处于自我实现需求而努力工作)2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Petrides K. V. , Frederickson N. , & Furnham A. The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at schoo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 36, 277 -293.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健康;自杀意念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带有普遍存在的客观性,而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社会的应激源。当大学生面临负性生活事件,其影响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而又不能及时自我调节或得到外界帮助时,就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自杀意念,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会导致抑郁的产生。本研究通过SCL-90第15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以上筛选为自杀意念观察组,讨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3785名新生做心理健康普测,收回有效答题卡3564份。SCL-90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轻度以上回答219人为自杀意念组,其中男140人,女79人。作否定回答3345人,随机选择187人作对照组,其中男106人,女81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专业、来源地、专业满意度。②症状自评量表[1](简称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L.R(1975)编制,采用王征字的中文译本,1分为从无,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偏重,5分为严重。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作筛选之用。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2](简称16PF),采用戴忠恒、祝蓓里主修的量表。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3](简称ASLEC),采用刘贤臣编制量表,该量表包括27个条目,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等6个方面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越高,表明应激量越大。
1.2.2评定方法采用SCL-90量表进行团体测试。时间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章结束时开始,测试中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最近1个月的不适感,测试在2周内完成。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有219人,分别电话通知面谈15分钟,面谈前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试,筛选“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187人作对照组,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试,测试最近1年发生的生活事件,5分钟完成。
1.2.3统计方法应用SPSS1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219人的性别无差异;来自小城镇、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高于来自大中城市学生;文科学生的自杀意念高于理工科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自杀意念高于对专业满意的学生,见表1。
2.2有自杀意念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无差异;有自杀意念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SCL-90的10个因子分和总分分别高于后者。“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的抑郁因子2分有115人;3分以上有67人,对照组的抑郁因子分2分有33人,3分以上有8人。因子分≥2分的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见表2。
2.3由表4可见,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因子。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低于对照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杀意念组情绪不够稳定,易紧张焦虑、敏感多疑。
3 讨论
3.1“想结束自已的生命”只是一种自杀意念,曾经有过寻死的愿望,有自杀意念不一定产生自杀行为,但从自杀意念到自杀死亡是逐步发展的,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4],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219人面谈,他们考虑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法,没有伤害自己的行动。本研究显示大学新生1个月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5.13%,1年内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14%,与中南大学大学生1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6%[5]比较,本研究低于中南大学调查结果。
3.2有自杀意念的学生SCL-90的各项因子分与对照组的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表3显示:抑郁分越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意念就越强烈,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6],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丧失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事件因子分,与倪有娣等对232名大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结果相近[7]。二组人际关系因子有显著性差异,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是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全新的人群,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尤为重要。人有寻求归属感的特性,为了远离孤独,需要寻求归宿于某一社会团体,拥有一定社会人际网络。如果在新的环境中,被周围人群冷落,得不到认同,有的人就采取逃避、忍让、迁就等应对方式,造成心理扭曲。面谈中有的同学反映,由于不能与同学很好的交往,每天早晨6点离开寝室,晚上12点回寝室,造成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下降。
3.3本研究发现,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显著高于对专业满意者,提示在考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成因时,要考虑专业满意度,要多关心对专业不满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性,什么是他们最喜欢的,什么是他们最擅长的,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去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减少因对专业不满意而诱发的自杀意念。两组强迫分有显著差异,面谈中强迫症状高分学生进一步诊断为强迫症的3例,而其他强迫症状高分学生谈到父母或者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用对学习、生活追求完美来试图掩盖自己的不足,自我强迫,明知没必要做的事还是要做,没有构成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
关键词:体育心理干预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210-02
1问题提出
体育心理学教学在干预教学实施时会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所涵盖知识面广,但教学学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观教学比重大,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时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学效果不显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实验教学的比重较小,即使运用实验其实验程序也过于传统,无创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差;教学时,以教师的教作为教学的主体,无法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对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性的培养功效不显著;教学评价形式缺乏多元性;学生目前仅靠机械的记忆来掌握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在课堂中灵活运用的较少。
2研究现状
体育心理学并非一门独立学科,它是在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之上建立的新学科。体育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属于一门心得学科,国内对体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
目前国内外体育心理的研究多以干预领域和实践方法居多,针对学生开展研究多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对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潜能开发相关的研究促进的研究较少。对象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但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没有具体体现,研究使用的方法手段有,但详细实施上缺失。
3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体育心理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采用小规模课堂教学、团体训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自主的探讨有助于心理发展的积极因素。
4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是否对被试施加干预为自变量,以被试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情况为因变量,将学生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实验,并从中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采集和对比,从中来分析研究对象的心理将康与体育心理学干预之间的联系。
4.1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50名同安第一中学高一学生,采用5级评分表计分,总分低于160分表明正常。经过前测发现其中4人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6人因事推出,因此最终将4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确定实验组2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8人,对照组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年龄15~16岁,平均年龄15.05岁。
4.2研究工具
目前心理学量表SCL-90是运用于体育教学研究最广泛的量表之一,本研究开展也将SCL-90量表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试。该量表包含10个因子,分别为:(1)躯体化:反應主观身体不适;(2)强迫症状:反应临床强迫;(3)人际关系敏感:与人比较时的自卑感;(4)抑郁:抑郁症相关;(5)焦虑:焦虑症相关;(6)敌对:思维、情感及行为与人敌对;(7)恐怖;(8)偏执;猜测及妄想;(9)精神病性;幻听、思维播散等;(10)其他项目。每个项目按五级选择评分。分数统计: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总症状指数,即总均分=总分/90。本研究用该量表对中学生进行测验的得分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
4.3施测步骤
数据前测:首先将学生进行实验前测试,筛选出符合健康标准的学生后分组。
教学干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6周干预,频率为1次/周,时间为20min,其方式有小规模课堂教学、团体辅导。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体育心理学、如何控制情绪;团体辅导的主要内容有感恩训练、团体合作训练、情绪训练、行为放松训练等。
数据后测:实验结束后,再进行SCL-90量表测试。
4.4数据处理
将搜集到的测试数据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5结果与分析
5.1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组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心理量表测试数据相比较分析可知,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敌对五项对比结果均显示p值<0.05,即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t值>0,即实验后学生得分降低,这就说明实施体育心理干预对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2结果分析
5.2.1体育心理干预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
人际关系敏感的人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人际交往中的心神不安、自卑感、以及消极期待都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表现。因此,在信任与合作的团体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信,不断克服沟通障碍,树立正确自我认识、敞开心扉、善于接纳他人。
5.2.2体育心理干预对消极情绪的影响
体育心理干预方案更多的是用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在数据中可以看出,通过6周的体育心理干预,随着团体信任感的不断建立,被试都能充分投入到每次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实验组成员逐渐形成安全的团体氛围,在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的活动中不断悦纳自己、合理调节情绪,因此,实验组后测SCL-90测试结果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降低,说明积极干预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通过对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心理量表测试数据显示,两组学生所测试数据相比较结果P>0.05,即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将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实验。
(2)实验组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心理量表测试数据相比较分析可知,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敌对五项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即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t>0,即实验后学生得分降低,这就说明实施体育心理干预对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2建议
(1)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本文已证实。因此,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感情的体验教育。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该理论的3个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具有所有智能:大多数人的智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智能发展中的两个主要过程是明朗化经验和麻痹化经验。在这之后的不断研究中,他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其中一项便是人际交往智能。这是一种察觉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向、动机以及感觉的能力。我国古代学者在《学记》中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此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人际关系和谐的集体各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学生个体发展也顺利、全面;反之,学生之间矛盾较多,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集体就像一盘散沙,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学生个体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缺憾。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差异。
为了让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需要寻找、利用各种资源来培养和开发人际交往智能。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已经被部分人证实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开发玩家多元智能的资源。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游戏对于玩家多元智能的开发培养具有显著效果,不同种类的电子游戏对各单项智能培养开发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那么,电子游戏对于中学生玩家的人际交往智能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为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游戏对中学生玩家的人际交往智能影响展开调查,希望此调查能够为电子游戏应用于素质教育,指导设计开发具有特定智能培养功能的游戏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设计
本文针对四种游戏对中学生玩家进行调查,实验中多元智能测试使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机器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开发的“DMT多元智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分析。
1 游戏的选择。从各类型游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游戏若干:RPG类:《最终幻想》《魔兽世界》《仙剑奇侠传》;战争战略类:《星际争霸》《红色警戒》《魔兽争霸》;策略类:《三国志》《英雄无敌》《火焰之纹章》;模拟类:《虚拟人生》《美女餐厅》《反恐精英》。
2 测试对象选择。测试组:中学生游戏玩家120名,各游戏组30名;对照组:不玩游戏的中学生30名。
3 测试过程。被测试者登陆多元智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完成相应多媒体游戏测试题,测试结果被记录于后台数据库,笔者再对数据库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
三、电子游戏对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影响测试结果分析
首先,将中学生玩家玩游戏的时间作为一个自变量,分为4种水平,即三年以上、一至三年、一年以内、不玩游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考察不同的游戏时间是否对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产生影响。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检验结果,也就是Homogeneity of variance test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伴概率为0.46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认为各个水平总体方差是相等的,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
根据LSD多重比较结果来看,不玩游戏的人与玩游戏一至三年及三年以上的人,在人际交往智能上都有显著差别(p
其次,将游戏种类作为一个自变量,分成4个水平,策略类、RPG类、战争战略类及模拟类。用单闲素方差分析方法考察不同的游戏种类是否对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产生影响。经过方差齐性分析,p=0.461>0.05。根据LSD多重比较结果来看,策略类游戏玩家的人际交往智能显著低于其他三类游戏玩家(p=0.00,p=0.00,p=0.03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平等、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公平、团结、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使人幸福感更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大学生渴望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交往时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交往愿望强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生活环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进行情感交流、谈论理想、思考人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交往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交往范围扩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增多、接触面更广,交往对象由过去的亲缘交往、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交往,因此交往范围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性之间,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也表现强烈。
(三)交往方式多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传媒手段的发达,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交往,而发展为更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环境、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交往的中心场所仍然是宿舍,但同时校园里的社团组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周围关系的和谐而赖以处理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之一,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交往目的复杂
大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接触社会,同时会受到社会中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目的变得复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或许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有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结合,交往更加务实,甚至有较强的功利化目的。
(二)交往心理闭锁
部分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表现为与人交往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状态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从而不敢与人交往、孤立、封闭自己。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三)交往技巧不足
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个性原因,或者缺乏沟通技巧,运用方式不当等,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差甚远,甚至事与愿违,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差异,同学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不平等的言语、行为,都会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有心理学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测试结果中也表明,诚实、诚恳、真实的人最可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诚待人,对他人要真诚、无欺,他人才会以诚待你,彼此之间才能产生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即使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相处。古语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宽容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每一个人都既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往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应该是利他的。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注:
该文获得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062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秀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绕的调查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 郑日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笔者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5.08%,男生728人,占76.9%,女生219人,占23.1%;城市生源308人,占32.5%,农村生源614人,占67.5%;独生子女618人,占65.3%,非独生子女329人,占34.7%。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消除自卑与自傲情绪,主动融入集体。自卑和自傲是两种相反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内在压抑,而自傲是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了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想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外貌形象、成绩优良情况等给自己定位。其次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因为优点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暴自弃。
学习赞美与批评艺术,真诚对待他人。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人的优点要不吝赞美,对他人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如何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从阅读之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地储备语言信息。
把握师生与同学关系,提升交往能力。青年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使老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这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宿舍内的室友之情、班级上的同窗好友、异性间的健康相处,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善用课堂与讲座咨询,关注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讲座,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从中获益,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类课程,应该认真学习,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心理咨询,端正自己的态度。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和谐氛围。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也在教育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其熏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育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人际沟通技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将人际交往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内容学科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之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没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以己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探讨。
利用社团组织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融入集体活动之中。学校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参与度要求做到广而宽,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利用专门机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直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挂钩,当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入学到毕业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
利用交际达人联络个体交际圈。交际达人是指善于与人沟通,群众基础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生。学校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能力,使活动的涉及面尽量宽广,达到活动组织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带动一大群学生走进人际交往的大圈子。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际关系教育。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青年学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进行实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高校应利用好这个结合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积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数理统计;体育教学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河南大学文学院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对选取的两个班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为期18周的篮球运动能力培养和观察,然后根据观测数据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比对分析。
进行测评的主要数据指标有:篮球专项指标、篮球理论的测试指标、综合能力的测试指标以及情感态度的指标。
2 研究步骤
2.1 篮球了解情况与分析
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对实验对象对篮球的了解情况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2.4 运动兴趣结果与分析
2.5 篮球技能结果与分析
2.6 实验后试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经过3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我们对学生的一些指标进行了再次测试。
2.6.1 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2.6.2 篮球技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三项技能相比,0.044
2.6.3 篮球理论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36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了理论测试。
2.6.4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人际关系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人际关系的0.036
分析表10数据,实验结果显示:在进行一个学期探究式教学干预后,实验组在实践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人际关系0.037
2.6.5 运动兴趣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由表7、8、9、10、11可以知道,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理论、运动兴趣、探究、实践、创新、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由此表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取的很好的教学效果,由表12可知特别是在运动兴趣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也表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的运用中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去挖掘,探讨,运用。
3.2 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选择的内容要具有难度适宜,有一定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的兴趣性;把所学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单元教学,
二、要注意情景的创设;目的在于:1、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2、让学生欢快的进入运动状态,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做好身体心理的准备。
三、设置问题。目的在于:1、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2、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探讨学习。目的在:1、更有效的组织学习体育技能。2、确定学习、练习方法。3、通过交流来培养学生的交际、协作、表达能力。
五、集体练习。目的在于:1、尽快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2、通过分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六、检验学习效果。通过比赛、表演、游戏等的型式,来检验运动技能学习、练习的效果。目的在于:1、巩固运动技能。2、提高运动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3、通过比赛、表演、游戏等型式来培养学生竞争、表现、实践运用等方面的能力。4、了解学生技战术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七、交流讨论。目的在于:1、再次巩固运动技能2、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3 、传授学生学习、训练、运用的方法、原则与技巧。4、了解运动中人体机制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
[2]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9-42.
[3] 郭玉英.探究-建构式教学初探[M].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1):52.
[4] 徐学福.科学教学中的“探究”释义[M].载教育科学,2006(2):23.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63-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白族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也有所区别[1]。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古老而又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人崇尚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断追求新知,有自己的语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2]。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师范院校的565名白族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一~四年级565名白族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335名。按照性别、年级比例抽取530名汉族学生作为对照。
1.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到症状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3 测试 全体学生统一测试。培训本科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1周内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SCL-90问卷中的有关项目,量表当场收回。
1.4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白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 见表1。师范院校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的6个因子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
2.2 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2。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性别白族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 见表3。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565名白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93%,与已有的研究相近[4]。说明民族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影响。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高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有其独特的特点。究其原因,白族大学生中54.7%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5.8%在边疆山区农村,贫困学生占总数的34.9%,特别贫困的有8.3%,原有的社会环境与现有社会环境差异较大,观念也有许多冲突。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白族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等问题上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汉族大学生多。白族倡导亲仁善邻、热情好客,喜爱交往[5]。但学生原有的生活模式使其对宿舍和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持不满意态度的人数略多,对师生关系也表现出不太满意。独特的语言和口音对其人际交往也有所影响。白族的信仰和风俗中较高的道德行为要求、家庭对白族学生的较高期待也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均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大学生多,这与白族民间尊崇母系、敬重女性的传统观念相关联,白族妇女的性格勇敢、坚强,乐于承担责任[6],因此,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又有所欠缺,在所有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症状明显。
可见,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民族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结合白族习俗、道德、伦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弘扬和培养白族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白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6(6):95-110.
[2] 杨国才,孙雅丽.本主庙:白族文化的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4):61-69.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
[4] 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56-58.
[5] 郭松年.大理纪行;云南史料丛刊:第3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65-167.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 高职生 新途径
一、 前言
人的社会性使得人际交往成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罗斯福也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可见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人们某些需要的满足就会遭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以后幸福生活、成功事业的前提。近几年,高职教育在我国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许多调查显示,人际关系不良是高职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郑艳球等[1]对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248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高职生占38.03%,其中具有中等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75%,分布的因子项主要为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和抑郁。吕久燕[2]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所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占39.3%,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情感问题占28.5%,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学习问题,占16%,它们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顾锡宏等[3]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五年制和三年制高职的机电、计算机、财会、英语等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结果,心理问题相当严重的占总人数的12.6%,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鲁挥等[4]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312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8%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周卓轸等[5]对其校计算机、机电、财会、英语、电子商务五个专业的800名学生,进行SCL-90量表测查,结果心理问题相当重的占12 %,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
目前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工具大多采用的是SCL-90症状量表,得出的结论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其中高职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尽相同,但症状较明显的,无一例外都包括有人际交往不良问题。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
从许多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不敢交往
有一部分高职生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高职生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高兴、开心就愿意交往,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但又特别敏感,喜欢独往独来,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高职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善于有效沟通,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有些高职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有时容易伤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这些表现都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从以往的调查数据看,不敢交往和不愿交往的是少数,大多数的问题还是不善交往。现在,随着网络已逐渐融入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容易使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渐渐疏离现实生活,高职生中更是出现了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倾向。
三、团体辅导的有效应用
团体辅导(group guidallce)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可以说,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团体辅导在国外的有效应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就将20多位肺病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开展团体咨询,他也被认为是团体咨询与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团体辅导真正迅速发展并走向实用是在二战期间,大量受到战争创伤的士兵出现精神障碍,心里疾病发病率非常高,而当时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医生人数远不能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应用。五十年代,行为治疗开始兴起,美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拉扎勒斯首先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受到高度重视。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里学兴起,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其中心概念是人的自我实现。特别是罗杰斯等人倡导的会心团体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七八十年代,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在美国和日本迅速发展,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将其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的治疗,以及对普通正常的青少年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之中。八十年代后,团体辅导在青少年成长中作用有了大量临床实践与研究报告,九十年代以来,发展性团体辅导进一步受到重视。
(二)团体辅导在国内的有效应用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给我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震荡,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心里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大陆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个别咨询的开展比团体辅导更为普遍。
目前我国的团体辅导研究,绝大部分是关于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除了用于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开始应用于正常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日益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张运生[6]在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研究中发现,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差异非常显著: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问卷调查显示,辅导对象认为辅导效果很好或较好。彭贤[7]在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经过为期6周的改善两往的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测试结果多数测试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
近几年团体辅导也逐步在其他群体得以应用。李文权等[8]通过系统式团体辅导改善1例嫌弃儿同伴关系。辅导后,嫌弃儿的同伴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课堂内外表现改观,自我评价提高。关一航[9]在通过团体辅导对在押罪犯抑郁症进行心理矫治的研究中,采用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对患有抑郁症的10名治疗组成员进行认知训练,注意安慰剂组只接受关注,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处理。统计结果显示,三组成员在不同治疗条件下,其抑郁症状的改变情况有较大差异。杨筱筠等[10]发现,经过自尊团体辅导后,干预组士兵的自尊水平有明显提高,缺陷感量表的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分值都有增加。辅导前后差异显著(P
四、用团体辅导改善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的思考
高职学校可以说完全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办学目标突出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来源分数较低,文化底蕴较薄弱,这种先天条件的不足,以及学校相应措施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人际交往不良也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职院校发展还很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少、时间短、参加人数有限,又主要是理论性知识,还不能达到真正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面对目前高职生的种种不良人际交往,这些途径的作用就显得不太明显和有效。考虑到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要是班级管理为主,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都是以班级为主的形式参与,是一个个自然的团体,而且班级一旦在进校时按专业分好后,一般中途不会有变动,人员稳定,这些先天的优势都很适合做团体辅导。
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团体辅导能够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那么如果用此方法来改善高职生不良的人际交往,无疑将会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际交往总归是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如果脱离了在人群里面去解决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确实有其特有的意义。一方面,团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念,从而可以提高辅导的效率;另一方面,团体对于成员的改变和成长提供了一种更类似实际生活的环境。团体辅导有的开放、宽容的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问题,重视学员的自我感受,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的人际环境,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这些都期待更多实证研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郑艳球,方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105-107
[2]吕久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7-28
[3]顾锡宏,乔维德.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47-50
[4]鲁挥等.襄樊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06):48-50
[5]周卓轸,黄天明.高职学生SCL-90测试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103-104
[6]张运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48
[7]彭贤.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52―455
[8]李文权,李辉,赵旭东.系统式团体辅导干预嫌弃儿1例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6―117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案研究;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在昆明学院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的过程中,近几年学生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在SCL-90(90项症状清单)中强迫、偏执、抑郁、自卑几个因子分比较高。昆明学院随后会对有关学生进行心理回访,笔者在回访中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的比例(8%)。在咨询过程中,发现语言障碍、环境适应不良、家庭问题、初高中时人际关系失调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部分大学生在入学时其实是“带病入学”的。而笔者在心理咨询和教学中发现,大学教育具有治愈心理疾病的作用,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大学生活后,人际环境改善,新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入学初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哪些心理问题?如何针对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个从事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教师思考。本文通过对一个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报告来寻找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索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2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学生××,某学院一年级学生,男性,傣族,19岁,新生心理普查SCL-90(90项症状清单)显示其人际敏感、强迫、焦虑和偏执因子分均达到3分,属于中等程度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测试结果显示该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卫生问题,常觉得自己和家人都很不幸,常幻想自己是超人或奥特曼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一些英雄壮举来。有一定的强迫倾向,出现做事后反复检查的倾向。在来访者基本信息搜集表中的项目“近3个月里,是否发生了对你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亲友去世、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中填写道:自己社会活动多,要处理好学习和活动的关系有一定心理压力。高中时曾经历失恋和与同学人际不和。在“你现在需要接受帮助的主要问题是?”写到“希望能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乐观和开朗起来。”在咨询中得知该生在高中时期曾喜欢一女生被女生拒绝,另一女生追求自己而自己并不喜欢,此事被同学议论纷纷,觉得有一定的压力要求转班,班主任同意了但校方并不认同,结果学校和家长闹得很不愉快,冲突中他打了学校领导,后自己又在校运会上替同学跑步摔伤,心情特别郁闷。对个案的分析,本个案由于在高中时期人际关系失和产生了人际敏感和偏执现象,出现害怕人,害怕与人交往和对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在应用“意象对话”技术时,其出现在脑中的意象就是同学在猜疑和议论他,对他抱有敌意和要伤害他。其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诚然与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失调与学校发生冲突)有关,但也和学校教育方式、学生个性特征与同辈交往群体都有一定的关系。从学校层面上说,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甚至出言不逊伤害学生家长,最后激怒学生出现攻击校领导的行为。从学生个性特征来说,有一定的偏执倾向,出现一定的妄想和对人的猜疑、不信任,在遇到人际冲突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而采取攻击应激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弄得自己心情很糟。从学生交往的同辈群体来说,其所交往的学生有江湖义气,在遇到问题时都喜欢以武力解决,在其所生活的民族地区,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会拉帮结伙去斗殴,在其遇到失恋问题被班上同学议论的时候,曾有自己的好朋友愿意为他两肋插刀去打架,其与这些朋友的关系也很深厚,对这些朋友在自己受伤时照顾和看望自己表示感激。解决对策:
(1)运用焦点解决技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SFBT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当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散打和跆拳道时,发现其眼前一亮,其从小跟随从部队转业的父亲学习散打,在散打方面有特长,曾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得奖项,其对自己的散打才能也特别自豪,当其叙述参加了学校的跆拳道协会,近期要代表社团表演散打时,发现其很兴奋,而且其借由这些机会,他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生活的世界宽广起来,其非常喜欢大学生活,就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
(2)运用叙事治疗的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在访谈中学生说道自己有3个梦想:做通讯兵、开餐馆、旅游。根据叙事治疗的理论,和来访者畅谈他的理想,澄清他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从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中解脱出来,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自己就和他积极规划自己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提出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学习、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实习和实践来增进知识和经验,完善自己的人格。让其对4年学习生活做清晰的规划和设计,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以后的追踪观察以及和班主任的访谈中报告,该生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正常。
3对个案心理咨询的启示
3.1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成因复杂,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我国广大中小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学生在成长中缺乏一个自由的、民主的、在心理上觉得安全和放松的环境。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很难得到科学和有效的帮助,一些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还有些简单粗暴。从家庭层面上看,离异家庭、家庭破裂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父母的争吵、家庭的变迁都造成孩子的情绪困扰,在缺乏尊重、关怀与爱的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最易出现心理问题。同辈群体对于学生战胜环境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一些崇尚武力、认为用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同辈团体也是导致学生在中学时期斗殴不断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开展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2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重视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一些研究表明,少数大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对心理咨询对自己成长的作用认识不足[3]。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开通心理热线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恋爱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中存在着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等问题,从事民族教育的教师应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和思考,制定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对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健康人格、挫折与压力的应对方面加强心理辅导,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在学习方式上。指导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主要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了解大学的学习具有专业性、阶段性、创造性、开放性、自主性、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迅速转变理想目标,根据大学教学过程和特点转变学习方法。
(2)在生涯规划方面。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自己职业能力、工作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大学4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清晰的规划和设计,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人生新的奋斗目标。
(3)在人际交往方面。在少数民族新生中多开展集体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大学生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指导、积极情绪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主动地将自己置身于各种环境,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多方面地锻炼自己。
(4)在健康人格培养方面。通过心理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人格的优缺点,学会在学习中、课外阅读中、与人交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增进知识和智慧、增长经验、锻炼自己的才干,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特点。
(5)在应对挫折与压力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压力的普遍性,正确认识挫折与压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掌握控制压力和应对挫折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晁钢令(1951),男,上海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和上海财经大学2004年度新进人员科研启动课题“组织间营销活动的社会嵌入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边界管理人员是企业间关系营销的界面,不同企业的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关系变量,构建一个结构方程模型,以家电分销渠道中的分销商为样本来源,检验了企业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企业间关系
在组织间关系营销领域,边界管理人员(boundary spanners)之间的互动是企业间互动的界面(Adrian,et al.,1995),因此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Lynn and Freart, 1992)。企业间人际信任是指企业间的边际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的信任(Doney and Cannon, 1997),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Simeon and Reed, 1997;Sandy,1999)。企业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都能够体现企业间个人层面的关系质量,它们对企业间层面的关系是否具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的企业间关系变量,以家电分销渠道中的分销商为样本来源,检验了两者对企业间关系变量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与评价
边界管理人员是Evan(1966)在研究企业间关系时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企业中连接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那些工作人员。随着关系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理解为负责建立与维持与其它企业的交换和合作关系的企业员工。西方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同企业的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Lynn和Freart(1992)认为,企业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间重要的风险降低机制,能够促进企业间合作。Koojaroenpaisan(1996)研究了人际关系对泰国的华人供应商选择批发商的影响。Alexandra(1997)提出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社会联系(social bond)能够强化企业间对相互关系的期望。Kenneth等(2001)发现企业间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紧密的人际关系对买方企业转换供应商有阻碍作用。
企业间人际信任也是企业间关系的重要影响变量。Doney和Cannon(1997)、Simeon和Reed(1997)都曾经验证过企业间人际信任能够促进企业间信任的发展。Akbar和 Vincenzo (1998)验证了企业间人际信任能够降低企业间的谈判成本。Sandy (1999)检验了企业间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合作的显著促进作用。
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两者对企业间关系变量是否具有不同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没有对比两者对企业间关系的作用,而这恰是本文的研究核心。由于企业间关系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量的总称,我们选取了企业间信任、企业间关系专用性投资和企业间合作三个变量,因为它们是体现企业间关系的较为关键的变量(Morgan and Hunt, 1994)。
二、假设陈述与模型构建
1.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都体现了企业之间个人层面的关系质量,Robert和Wiew (2001)曾检验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买卖方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相互信任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认为边界管理人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之间人际信任的发展,因此得出假设1:
H1:分销商人员感知的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程度有正向关系。
2.人际关系与企业间关系
Yao(2003)认为,双方企业经理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双方企业间信任有正影响效应。借鉴他的观点得出假设2:
H2:分销商人员感知的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分销商对供应商的信任有正向关系。
已有的研究中没有检验过企业间人际关系与企业间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关系,本研究认为边界管理人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企业间做出对关系的承诺,而关系专用性投资是承诺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得出假设3:
H3:分销商人员感知的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分销商对双方企业间关系的专用性投资有正向关系。
Lynn和Freart (1992)检验过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企业间合作的显著影响。本研究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企业间成功地合作,因此得出假设4:
H4:分销商人员感知的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双方企业间的合作有正向关系。
3.人际信任与企业间关系
Doney和Cannon(1997)曾经验证过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信任,可以延伸至对供应商企业信任。Simeon和Reed (1997)也认为,对供应商营销人员信任是对供应商企业信任的一个前提条件。借鉴他们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到假设5:
H5: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与分销商企业对供应商企业的信任有正向关系。
Sandy(1999)认为企业间人际间信任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合作努力报酬的公平性,有助于企业做出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决策,但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没有支持该假设。Sandy的研究是在美国的商业背景下进行的,在我国,由于在企业间关系中人的因素的影响力远超过西方国家(Anton and Tony, 2002),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提出假设6:
H6: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与分销商企业对买卖双方企业间关系的专用性投资有正影响效应。
Sandy (1999)认为人际间的信任能够促使双方交换信息和建议,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明晰双方的目标……因此企业间人际信任是促进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变量。基于此得到假设7:
H7: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对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正影响效应。
4.企业间信任与其它企业间关系变量
根据西方学者已有的研究结论,企业间信任会对其它企业间关系变量产生影响。根据Gundlach等人(1995)的观点,关系专用性投资实际上是企业对关系的一种承诺,而承诺是以信任为前提的(Morgan and Hunt,1994)。Spiros和Karin(2002)曾经验证了企业间信任对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也认为企业对某一关系进行投资,是以企业间信任为重要前提的,因此得出假设8:
H8:分销商企业对供应商企业的信任与分销商企业对双方企业间关系的专用性投资有正向关系。
企业间信任是企业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Anderson and Narus,1990;Morgan and Hunt,1994),借鉴这些研究结果,得到假设9:
H9:分销商企业对供应商企业的信任程度与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正向关系。
上面的9项假设形成图1中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调研方法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是在国内一家大型家电生产企业的帮助下完成的。被调研者是该家电企业在云南、新疆、四川、湖南、吉林、江西、山东、上海、江苏的分销商名单中随机抽取的。
2.构造变量衡量
本研究模型中的变量都用了多指标衡量法,各个变量都曾经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被衡量,本研究对这些变量的衡量语句都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的衡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和预调研的结果形成的。
3.调研方法及结果
本次调研所获得的在上述九个省份的分销商名录共2466个,按照约四分之一的比例随机抽取拟调研的分销商,形成615个分销商的名录。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发出,对象是分销商家电采购部门的领导,期间又经过电话联系,一个半月后,共回收问卷275份,保留有效问卷268份。
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1.构造变量衡量的检验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法来测试构造变量衡量的信度,以Cronbach α值是否大于0.70作为判断构造变量衡量的信度是否合格的标准。表1是信度检验的最终结果,表明本研究对各个构造变量衡量的信度较好。
(2)效度分析
常见的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构造效度。内容效度是一个主观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该领域的专家之间对某一量表能够测度所衡量的事物的认可程度。由于本研究对各个变量的衡量都是在借鉴国外学者、专家的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构造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由理论所产生的变量之间关系的系列假设的能力,它主要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体现。
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来分析收敛效度。衡量模型运行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为242.73, df为199, χ2/ df为1.22,小于3.0的标准,GFI为0.92, AGFI为0.90,RMSEA为0.029小于0.05的标准,各项拟合指数显示了收敛效度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各个衡量语句在其所衡量的构造变量上的完全标准化载荷系数都大于0.50的标准(见图2中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因此,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和衡量语句的载荷情况都表明本研究构造变量衡量的收敛效度较好。
区别效度的分析是根据Anderson和Gerbing(1988)的建议,通过将两个构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固定为1与对两者的相关系数不做任何限定而自由估计时所得出的卡方值的对比来进行判断,其目的是为了表明两个构造变量之间是否有显著区别。如果在限定两者的相关系数为1的情况下的卡方值较没有限定两者的相关系数的情况下显著大,表明两个构造变量之间具有区别效度。表2为区别效度分析结果。
表2显示,把任意两个构造变量之间的关系设定为1 时比自由估计时卡方值显著增大,而且其它的各项拟合指数也都显示将变量之间的关系自由估计时的拟合情况比设定为1时好很多,因此可以说,本研究各个构造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良好。
2.结构模型的检验
通过运行Lisrel统计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整个模型的拟合情况是:χ2为2 44.74,df为200,χ2/ df为1.22,小于3.0的标准,GFI为0.92,AGFI为0.90,都大于0.90的标准,RMSEA为0.029,小于0.05的标准,各项拟合指数都显示本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路径关系及假设检验结果见表3:
3.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所做的9项假设有5项通过了检验,分别是:H1:分销商人员感知的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程度有正向关系。H5: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与供应商对分销商企业的信任有正向关系。H7:分销商人员对供应商营销人员的信任对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正影响效应。H8:分销商企业对供应商企业的信任与分销商企业对买卖双方企业间关系的专用性投资有正影响效应。H9:分销商企业对供应商企业信任对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正影响效应。
人际关系对企业间人际信任有显著促进作用,与Robert和Wiew (2001)以马来西亚的华人样本得出的结论一致;企业间人际信任对企业间信任的显著正面影响,与Doney和Cannon(1997)及Simeon和Reed(1997)的实证结论一致。企业间人际信任与企业间合作的关系也在Sandy(1999)的研究中得到过验证。企业间信任对企业间合作和企业间关系专用性投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西方学者Morgan 和 Hunt(1994)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的实证结论表明,人际关系只能够影响到人际信任,而人际信任能够影响到企业间信任和企业间合作,企业间信任能够影响到企业间合作和企业间关系专用性投资。这表明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相比,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直接作用并不大,它只能通过促进人际信任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到一些企业间关系变量。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客观地认识中国市场上在企业间关系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检验了企业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关系变量的影响,得出了重要结论,但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本研究以中国家电分销渠道中的分销商作为样本来源,只对一个行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适用的广泛性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第二,本研究从分销商的一个“关键信息人(key informant)”处收集信息,虽然这种方法在营销学实证研究中已被普遍接受,但从分销商处调查更多的关键参与人员效果会更好。
在进一步研究中,将尽量克服上述局限性,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从分销商和供应商两个视角进行对比研究、从不同的行业选取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等。第二,求证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更多的企业间关系变量的影响。第三,从动态的视角进行研究,即从动态的视角探索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在企业间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ADRIAN P, MARTIN C, MOIRA C, HELEN P. 1995. Relationship market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G]. ButterworthHeinemann.
AKBAR Z B, VINCENZO M P. 1998. 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 Organizaton Science, l9(2):82-103.
ALECANDRA H C. 1997. What affects expectations of mutuality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5(4):1-12.
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3(2):411-423.
ANDERSON J C, NARUS J A. 1990.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together[J]. Journal of Marketing, 54(1):42-59.
ANTON K, TONY F. 2002. Interpersonal trust in China relation networks: from guanxi to xinren [R].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
DONEY M P, CONNON J P.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Journal of Marketing,61(1):35-52.
EVAN W M. 1966. The organizationset: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M]. [S.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75-191.
GUNDLACH G T, ACHROL R S, HOHN T. 1995. The structure of commitment in exchange[J]. Journal of Marketing,59(1):78-93.
KENNETH H W, HARALD B, JAN B H. 2001. Choice of supplier in embedded markets: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program effe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65(1): 54-66.
KOOJAROENPAISAN P. 1996. Evaluation of trust in the se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wholesalers: the case of ethnic Chinese suppliers in Thailand[R].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LYNN E M, FREART C R. 1992.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an application of the IMP interaction model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6(2):27-46.
MORGAN R , HUNT S.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 58(2):20-38.
ROBERT W A, WIEW M Y. 2001. Do Chinese trust Chinese? a study of Chinese buyers and sellers in Malaysi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9(3):63-86.
SANDY D H. 1999. Pieexpansion efforts: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6(4):52-68.
SIMEON C, REED H. 1997.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loyal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9(3):275-299.
SPIROS P G, KARIN V. 2002. Trust in industrial service relationships: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antecedent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J]. The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6(7):63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