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11 16:2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

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师大多来自普通的师范学校,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受到普教的影响很深,教学中仍以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十分严重,且多数教学模式只为应付考试,而对于无升学压力的中职学生来讲,考试也已无法刺激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何况教学内容陈旧,无特色,脱离旅游专业的特点,学生也看不到所学知识与专业的联系,自然远离了语文的学习。

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特色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应具有旅游专业的特色,强调实用性,教给学生用得到的语文;其次,要强调浅显性,教给学生学得会的语文;再次,强调实践性,教给学生能用得到语文,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旅游专业的职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二)突出基础训练,使语文教学内容更贴近旅游专业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听说的基础训练中,训练学生听清、听会,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训练学生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说的能力,使学生灵活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专业的特色,整合现行教材资源。在现有的教材中有大量与旅游有关的课文,如《边城》中淳朴的凤凰小镇、《三峡》中雄奇的长江三峡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与旅游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使其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运用导向教学法

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中的导向教学法主要有模拟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我指导教学法等。所谓模拟情境教学,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模拟社会场景,这些场景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通过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较为具体和综合的全面理解,缩短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所谓案例教学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教学情境进行讨论,把一个证实典型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即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助学习的一种模式,任务驱动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并巧妙创设情境。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中,可设计一个“我带黛玉游贾府”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担当导游角色,从而完成对贾府环境的解读,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又具有实践的作用,是一次很好的专业能力训练。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还应注意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融合。行动导向教学法无疑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首先应找准合理的切入点,即教材的哪些部分可以用行动导向教学完成,而哪些使用传统语文教学法会更好等,只有真正的适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中职旅游教学任务。

(四)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更贴合旅游专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书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今的教学评价标准应立足发展,体现立体多元化。对于旅游专业而言,旅游专业教师、景区的导游人员、星级饭店的服务人员都可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来自这些专业人员的评价可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是一个学期的成绩来作为测量学生的标准,还应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意志品质、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对学生形成立体化的评价方式。

三、结语

第2篇

语文能力是学习并且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培养人的素养、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除了增加字词句的基础学习外,还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说到底初中语教学依旧属于基础教学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创新”如病毒一般入侵各行各业中,我不否认创新带来的益处,但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创新,尤其在传统文化与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小学一窝蜂地掀起了创新教学模式的风潮,创新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吗?我们真的是在创新吗?,还是顶着创新的名号做文章呢?不管是什么情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谈及创新,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论文中“创新”模式的解读

在知网中输入“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关键词,出来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尤其是2011年左右,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陈阿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盛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分析》等等,有些论文还被很多人引用,如陈阿雅探讨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没有抓住创新二字进行分析,文中提到的增加课外活动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方式,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反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情景教学算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但行文中只是略带提过。[1]

笔者认为情景教学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这两年来很多学者对此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职院校都有情景教学法的探讨,情景式开放的教学确实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情景教学在中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无法被广泛地运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传统的家庭教学,传统的幼儿园、小学教育使得大多数孩子习惯了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需要时间、知识量等来适应情景教学,更重要是时,中国基础教育信息量巨大,学生、老师们都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当前一些老师采用情景教学仅仅是作为学校“节目”,供校领导听课、开公开课所用,且前期进行了彩排、演练,节目结束了,老师和学生们又回到正常轨道。

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仅仅是一种口号,很多老师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或者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中国教育改革犹如社会制度一样,虽然比之前进步了,国家地位、环境有了向好的趋势,我们依旧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力量、方法来夯实基础,而不是摸索创新教学模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夯实基础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他们已初步具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对学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选择,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素养的不够容易造成其走向不正确的道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还承载着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如果在精神价值上一直缺少正面归向,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魂魄。”[2]精神文化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的显现。

初中学习教学贵在让学生们深刻里理解、体会书本中,书本之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本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主,整套书由三十五个主题单元、十个专题以及六部推荐阅读书籍组成,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民俗文化、文艺知识等等,李协彬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一文中认为“选文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一个亮点。[2]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多么地重要。如此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知识中,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纵然传统私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确实不可取,那么老师们应该学习带领学生学习呢?

本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种在夯实基础,我认为首先老师文化知识基础要牢固,不仅要精通书本知识,还要了解打破专业壁垒,了解各种文化知识,才能拓宽教学的宽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突破“文字教学法”, 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图形、声音等等各种形式,打破文字壁垒,遵循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到具象的学习方式,各种课程知识都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理论总结,传统文化更是从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些知识具象化,再通过比较、总结等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文化知识的距离,从心灵上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才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追求创新教学模式,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配合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学生们自然能掌扎实到掌握各种知识。

第3篇

一、黄厚江的成长经历

黄厚江老师的成长经历与许多个“三”相关联:第一,工作过三所学校:最普通的乡村中学――一般省重点中学――苏州中学这所全国著名中学;第二,在不同时期形成过三个关注的重点:考试的成绩――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学科的使命;第三,教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究――语文学科课程研究;第四,师徒关系有过三部曲:开始间接学人家的――然后拜师正式学习――现在主持名师工作室,领导共同体;第五,语文教学研究有过三个目的:为生存――为发展――为热爱的事业。

黄厚江的成长经历提示我们,教师成长至少有以下关键元素。

1.树立理想。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就是对新人培养的渴盼,对新人培养的坚持。黄厚江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他自称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你可以不做诗人,但做人不可没有一点诗意。”“诗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中理想的光泽。尽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要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有时也迁就,也妥协,成为“戴着枷锁的舞者”。但由于他个人的努力、积累与坚持,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登堂入室深得三味,进入了一种自由王国。所以,他的课,已经感觉不到对应试的顾忌和束缚感、僵化感了,有时候,已经是一种诗意课堂了。

这使我联想到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段文字:“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体。”有梦者,事竟成!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

2.站稳课堂。如同一个演员的成长,必须在舞台上“滚”出来,教师也必须靠一节一节课垫起人生的高度。黄厚江是靠课堂安身立命的。他为自己的书写的自序,就题为“成长从课堂开始”,他说:“一个教师的尊严,一个教师的幸福,一个教师的价值,都来自课堂。”信哉斯言!朱光潜先生提倡人生要“慢慢走,欣赏啊”,就强调人生要创造自己生命的图画。人生其实是在展现生命,欣赏生命。作为一名教师,钟情课堂,用心课堂,研究课堂,享受课堂,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黄厚江上的初中语文的公开课就有500多节,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他成长的案例告诉我们,名师是站立在一节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课上面的。

3.潜心读写。在我的朋友中,厚江未必是读书最多的人,但他读书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些书厚江读过许多遍,他告诉我《论语》不知读了多少遍,《老子》《史记》《红楼梦》都读过不止一遍。他还有一个好的习惯,总是带着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与经典对话,而且会把心得随手记下来。比如阅读《论语》,他的研究心得《〈论语〉读人》的书稿已经基本形成。

黄厚江的阅读不以广博胜,他的精读其实也是一条好的路子。前贤们也有这样的主张。比如,陈寅恪就提出过人生的阅读也就是几十本书,我的揣测,这应该是让我们足以安身立命的几十本书。就语文教学说,文学、文化源头的几十本书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者提出过,人生要反复读一本大书,那是可以让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黄厚江那里,《论语》《史记》《红楼梦》大概就是。杨义先生指出,要带着“精神关注点”阅读,张弦以待,雁过留声。这一主张厚江也有很深的体会。

厚江是一个勤奋的笔耕者,他更多的写作是撰写语文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他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50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100多篇。美国有位学者讲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厚江基于实践,基于思考,基于研究,下笔千言,滔滔不绝,把许多不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可能。我想,这其中有些是名头、名号、名利,更多的则是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饱满。

二、黄厚江的教学主张

一位名师总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或者称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等等,它使其教育活动和思想带有了倾向性、一致性、稳定性。黄厚江老师举起的思想旗帜为“本色语文”。其基本内涵,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他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他对语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像语文课”。

阅读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引发我思考的是:

1.“本色语文”是“我们”的。《论语》里有一个片段,似乎对讨论厚江的本色语文有些启发。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我想,“素以为绚”“绘事后素”,都讲到一个底色的问题,素洁是人外在的和精神世界的底色。这个“素”就是最基本的,就是厚江强调的“原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厚江的本色语文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是反映语文规律的,是语文最基本的东西。

2.“本色语文”又是“我”的。在我看来,名师的教育哲学、教学主张一类的东西,都是他们对学科本质独到的理解、发现和表达。所以,它又是“我”的,是“我”与“我们”的统一。陈嘉映教授在《价值的理由》里有对类似问题的深刻的阐述:“本真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它倒毋宁是某种新鲜的东西,我们搜集各种历史线索把它创造出来。只不过,这种创造与科技创造不同,它从来不是单纯的进步,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势中,创造出与以往的优秀卓越尽可能坚定的联系。”我以为,黄厚江的“本色”就是陈嘉映先生所说的“本真”。其中,有厚江自己的“创造”。

3.“本色”应当进一步贴近语文的特质。列宁说过,人的认识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厚江对“本色语文”的探索还在螺旋式上升的路上。我建议厚江老师更多地从以下方面思考语文本原的问题:第一,从母语习得的特点看,更多关注综合性、实践性;第二,从汉语自身特点看,更多关注形象性、诗性;第三,从人文学科特点看,更多关注主客观的融合性;第四,从教学基本特点看,更多关注活动性、经验性。当然,这些方面有的厚江已经论及,只是还需“言其详”而已。

三、黄厚江的意义

阅读黄厚江,是因为黄厚江的意义。我想,这至少在四个方面:

1.“本色语文”源于本色的人。黄厚江个人的性情、气质、教育背景、成长道路,对于他的本色语文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我即语文”,厚江又是一例。他的意义在于,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其实就是在做人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2.教学主张的本质内涵在于人文关怀。那些能够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教育哲学、教育观念、教育教学主张,都是源于人文关怀,源于人道主义精神。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斯霞的“童心母爱”,等等,无有例外。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阐说本色语文时,他曾经有多个设问:教学中,你在意的是谁?你的问题,学生应该回答吗?课文解读,你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的吗?这样的活动学生需要吗?你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学生吗?你的教学,对学生有用吗?“本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学生,就是学生立场。同时,他的本色语文,也包含了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感悟。这就提示我们,坚守人文立场,弘扬人文精神,实践人文主张,是有可能产生响亮的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