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风险评估报告

企业风险评估报告

时间:2022-03-19 21:1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风险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风险评估报告

第1篇

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了《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并要求到2018年,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

为配合《通知》要求,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安科院”)在广州、哈尔滨、天津等地开展了城市风险评估工作,查找城市风险源、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协助政府监管部门有的放矢地进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风险总体情况

2015年11月―2016年10月,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天津市滨海新区率先完成了城市风险评估工作,最终形成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滨海新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规划》《滨海新区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成果。针对评估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滨海新区进行梳理,研究制定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涉及问题整治方案》,提出了19项问题、38条建议措施,并已针对部分项目开展了整治工作,预计将于2017年底完成全部整治。

自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下简称“‘8・12’事故”)发生后,滨海新区痛定思痛,及时启动风险评估。2015年11月,滨海新区政府与中国安科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有效推进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各项工作。

中国安科院组织7个调研组先后开展了9批次现场调研和3批次函件调研,涉及滨海新区辖区内的21个部门、18个街道(乡镇)、7个功能区、6个重点区域、天津港及大型中央企业

通过收集滨海新区2010―2015年的事故统计资料,对其安全生产整体情况、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

2010―2015年,滨海新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68起,死亡1 061人,其中包括1起特别重大事故,即“8・12”事故。自2010年以来,各类事故起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较2010年下降11.41%,死亡人数上升72.97%。

从事故行业类型来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业死亡203人、占比59.01%,制造业死亡58人、占比16.86%,建筑业死亡55人、占比15.99%。即使不考虑“8・12”事故,上述三个行业依然是滨海新区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关键。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结果,调研组开始了现场调研评估工作。调研组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划分为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单元、危险品运输风险单元、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城市其他风险单元进行评价,并将风险分级为一级特别高风险源、二级高风险源。

一级特别高风险源为个人风险或社会风险超出个人或社会容许标准的风险源,二级高风险源为一级以外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源。最终确认滨海新区存在一级特别高风险源企业30家,二级高风险源1 382家。

风险评估方法

以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单元评估工作为例。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源主要指危险化学品企业和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业企业,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涉氯企业、烟花爆竹仓库、加油站等目标。

通过查看资料及现场调研,发现滨海新区共有上述目标企业511家,在开发区、中塘镇、大港街、天津港地区的上述企业数量最多,共占全区企业数量的40.7%。风险评估辨识一级特别高风险企业17家,二级高风险企业120家,分别占全区的56.7%、8.68%。

调研发现,在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单元内,滨海新区的涉氨企业存在一级特别高风险源最多,为12家,占全部涉氨企业的17.4%,且其中8家位于寨上街。其他一级特别高风险源分别为危化品生产企业1家,位于大沽街;危化品经营企业1家,位于茶淀街;涉氯企业1家,位于塘沽街;烟花爆竹仓库2家,位于茶淀街和中塘镇。

从危化工业风险源潜在生命损失来看,塘沽街最高,占全区的19.73%,主要来源于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新村水厂,由于其附近有河华里、长春里、福建里、碧海鸿庭等住宅区,一旦发生事故,最严重的可能导致7 000人死亡。

对以滨海新区辖区内企业为端点的危险货物运输规模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滨海新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量约为3 148.39万 t(过路的有2 000多万 t)。按类别分,易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易燃固体道路运输量最大,占总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量的84.16%;按区域分,天津港、临港经济区、海滨街等区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量最大,占总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量的68.60%。

危险货物跨省际、跨区域的长距离运输主要选择高速公路,且原则上应该避免穿过人员密集场所。在滨海新区范围内,共有南北走向的海滨高速和长深高速及东西走向的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京滨高速。

其中,海滨高速沿途经过南港危货运输集中区、临港危货运输集中区、天津港区、天津港南疆港^四大危货运输集中区,沿途还有很多零星企业分布。海滨高速在危货运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的危货运输量十分巨大。

但海滨高速在南疆港区北侧越过海河后,途经住宅小区、体育场馆、商贸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在临港经济区南侧路西途经天津塘沽机场(农用),且距离海滨大道的最小距离小于40 m,在到达这些目标前没有其他通路可以对这些集中区的危险货物进行分流,运输风险较大。当运输自来水厂用液氯钢瓶达到10 t时,其最大中毒半径可达到152 m。

结合火灾高危单位、火灾消防重点单位情况,在人员密集场所共辨识梳理出一级特别高风险13处,二级高风险1 262处。其中海滨街、大港街、开发区和塘沽街4个区域火灾潜在生命损失在全区处于较高水平,均超过1人/年。滨海街和大港街具有最高的个人事故死亡风险值和较多的人口数量;开发区虽然其个人风险值较低,但人口数量最多;塘沽街则是二者都处于较高水平。

问题与对策

城市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大,生产经营单位众多,城市运行压力巨大,安全基础比较薄弱,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高峰期,面临安全生产整体形势复杂、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到位、风险源管控仍需加强等3大类19项问题。

从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地中央企业、大型地方企业以及天津港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企业办社会现象,由企业代行部分街道、政府的职能;目前行政管理职能正逐步向街镇移交,但由于政府人力、财力和监管水平的局限,移交过程缓慢,出现大量监管空白。

滨海新区部分区域还没有按照化工园区的模式管理,“化工围城”和“城围化工”的问题仍在不断发生并逐渐凸显。

大型易燃液体储罐、危险货物码头堆场、危险化学品管道、液氨液氯储罐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数量大且相对集中,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较高,企业分布范围广,缺乏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专业应急装备储备库。

滨海新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量大,其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各企业各单位的责任职责交叉,还不能实现危险货物运输信息采集的统一标准和集中平台。部门间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在实际监管中遇到信息掌握不全,监督执法手段缺乏,缺少危险化学品卸载基地和专业的滞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难以采取合理措施实施有效安全监管等。

针对上述问题,《评估报告》中提出了38条建议。

如:建议研究制定并落实天津港政企分离方案,落实天津港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天津港、海关、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配合,严格落实天津港区域内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杜绝超范围、超量等违法违规经营,并严格港口危险货物堆场的安全准入条件。

针对滨海新区涉氨冷冻企业多的特点,建议推动全区涉氯企业开展安全设施强化和工艺升级改造工作,组织专家专题研究论证,为液氨装置加装紧急切断装置等安全设施、设备的可行性,减少液氨、液氯等有毒气体的使用,降低安全风险。

建议依托现有应急专业队伍,以化工区和港区为依托,从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实训培训、装备针对性和专业性等方面,强化建设危险化学品应急综合队伍,尤其是在管道泄漏应急抢险、大型储罐(液体、气体)火灾应急救援、液氨液氯泄漏应急抢险等专业队伍方面,重点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针对滨海新区沿海大型油库和石化装置集中的情况,增设水上消防力量和大流量移动炮。加强泡沫、干粉、围油栏、吸油毡、沙袋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增强事故应对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10-02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是,在安全稽查过程中发现的屡禁不止的违章行为表明,在“电网、作业、班组”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安全风险隐患,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标准化、精益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安全发展的基础仍然不够扎实。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通过生产MIS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临时变动大,未能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欠缺。

(2)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到岗到位计划,只能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判断,依据较单一,同时也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作业现场点多面广,检修技改任务繁重。然而,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人员不可能对全部现场进行督导和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得到监控。

(4)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较薄弱,用工机制较多,人员安全意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违章难以根除。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的分析,仅停留于某个周期内是否存在违章、是否受到过处分和班组的安全活动开展情况上,不能充分发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评估人只要通过选择评估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分和风险等级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在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通过对班组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实现了检修计划的闭环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管理创新推动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1 系统功能

1.1 风险评估库

风险评估库包括电网风险评估库、变电检修风险评估库、线路检修风险评估库、操作风险评估库、班组风险评估库等。每个风险评估库包括评价因素、评估项目、评估要素三个层次,风险评估库的设置遵循最大风险法则。风险等级用星级表示,从一星到五星,以分值衡量,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在系统中,可对各风险评估库的星级评定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也可设置各个星级的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管理要求,以便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时,根据评估的星级生成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要求。对评估项目,可设置相关信息供风险评估时参考,可显示的信息包括设备台帐信息、缺陷和隐患、检修相关信息等。对评估要素,可设置自动判断的条件,这些条件来源于设备台帐、缺陷、隐患和检修相关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系统将对评估要素进行自动判断。电网风险评估库内容如(表1)所示。

1.2 作业项目风险评估

在进行作业项目风险评估之前,生产班组需要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为提高生产班组作业风险辨识的针对性,系统在生产班组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前,提供以下辅助:(1)根据作业设备从设备环境风险库中搜索与该作业相关的风险事件。(2)根据作业班组从班组风险库中搜索相关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3)根据作业内容从风险辨识范本库中搜索相关的风险辨识范本。(4)班组可根据类别等关键字搜索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

班组导出打印所有相关的作业风险,进行现场踏勘,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中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评估风险等级。对于风险事件,其风险等级直接来自作业安全库LEC评估的结果,对于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和根据风险辨识范本辨识的动态风险,生产班组需要进行PR评估。工区或班组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对每项评估项目进行打分或者选择评估选项,系统自动根据评分规则计算作业项目的评估分和风险等级。同时,系统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提供以下支持:(1)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库中的评估判据,对评估项目的得分进行自动计算或自动选择评估选项,如自动查找与作业项目相关的风险事件并计算得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可对风险事件库进行搜索,选择相关的风险事件,系统根据计分规则计算得分。(2)显示关联信息供评估人参考,如设备台帐、检修计划、班组及人员等相关信息。(3)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生产控制措施卡,指导作业班组的现场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必须将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完成闭环。

风险评估界面如图1所示。

1.3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系统基于作业班组及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实现作业班组、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实现作业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可量化的指标,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和生成控制措施卡提供辅助支持。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界面如图2所示:

1.4 查询统计

通过系统,各部门可方便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辨识范本、作业项目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查询。同时,系统基于多维在线分析技术,实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作业项目风险的全面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现。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系统实现了组件化设计理念,采用浏览器+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结构,显示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拥有完备的安全控制结构和通用的数据访问结构,运行稳定,性能较高,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2 流程引擎

为保证系统流程稳定、高效的流转,本系统实现了符合WFMC标准的通用工作流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的定义、驱动、监控的集中管理:(1)流程引擎支持图形化实现复杂业务逻辑,提供图形化流程组织结构,支持各种角色、关系、相对关系等功能,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2)系统管理器提供各种异常管理功能,比如重新激活停滞流程,重新指派,提供各种协同功能,支持流程动态功能,比如客户端支持指派、重新提交流程等:(3)工作流平台提供多层次的流程监控功能,流程参与人员、管理员可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监控流程的状态和进度。(4)管理员可方便对地流程异常进行监控、干预。(5)高度可扩展及集成能力,支持图形化配置即可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支持包括客户端定制、表单定制、集成第三方系统等接口,流程规则、表单、步骤条件等均可调用XML、Web services等。

3 系统应用情况

经过1年的研究和开发,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在2012年10月开始在上虞市供电局上线运行,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和风险事件库,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结合PMS生产计划,实现生产任务和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的匹配和优化;构建了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与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的充分结合,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结果对安全生产管理和现场作业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上虞市供电局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为电网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提供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支持,实现科学、实时、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同时PMS生产计划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不断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72-02

一、引言

企业风险管理是我国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话题,尤其在现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诸多困难下,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成果表明,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降低盈利和股价的波动性、减少额外的资本支出、增加资本效率和发挥风险管理策略的协同效应等方式来增加公司价值[1]。作为中国企业的佼佼者,上市公司集中了我国的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之中,如果上市公司风险大量积聚、显化及蔓延,不但会导致公司价值毁损,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尽管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启动风险管理工作,然而,现有风险管理多是基于内控规范基础上的合规化的风险管理,还没有达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风险管控。由此,本文针对2007―2013年上市公司披露的《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已披露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概况

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开始在央企试点全面风险管理,2010年全面推行。自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也开始关注和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制定了诸如《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内部控制及全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方法)》等规章制度(以下统一简称“风险管理制度”)。截至2013底,有74家上市公司自发对外披露了《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有1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全面风险管理办法》,年份分布情况见表1。鉴于现阶段上市公司公布风险管理相关信息仍属于企业自发行为,目前披露风险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但可喜的是呈逐年递增趋势,说明上市公司已从制度层面入手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但从近四年披露的总家数占总样本的比例(87.8%),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时间比较短,加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只约占样本的25.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

在风险管理制度制定权上,为体现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性、整合性和全局性,一般是由董事会来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向股东大会负责。从样本可以发现,在披露了风险管理制度的74家上市公司中,有48家公司(占65%)是由董事会制定的,有15家公司(占20%)注明是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制定的,说明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决策领导机构。

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样本中的6家金融企业将予以剔除。

三、已披露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制度》重点内容解析

(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

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拥有一个职责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2]。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由主体内的一个有机的组织来实施并执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主要是明确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从68家样本公司中,发现有33家上市公司采用的“三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职能部门和业务为单位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为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只有云煤能源一家公司设立“五层级”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为第一层级,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层级,风险管理部门为第三层级,各职能部门为第四层级,各子、分公司为第五层级。风险管理体系设置的层级越多,职责划分越明确,越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细化,但也可能会使得风险信息传递及风险处理的效率降低等等。

进一步分析发现,样本公司中有24家只说明公司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忽略了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和核心管理机构的职责,7家公司没有涉及风险管理各层级的职责,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和风险绩效考核。

(二)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是确保风险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重要基础。从风险管理流程与方式来看,68家样本公司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多数公司借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风险管理流程的五个环节: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有的公司设置了四个流程环节,是将风险管理策略纳入风险评估环节,如德赛电池、江南高纤、久立特材等;长春一东只设立了风险评估与应对两个流程。而出版传媒在其风险管理制度中介绍了筹资、采购等六项风险控制的重点,没有从整体上设立风险管理流程。整体来看,风险管理流程在形式上已初具雏形,但仔细研读每份风险制度后发现,很多公司对风险管理流程的内容是直接引用《指引》中相关指导,并没有根据公司自身特征对流程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在风险管理应对措施方面缺乏针对性,往往达不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三)危机与重大风险事件的应对

近年来,上市公司虽然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重大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如投融资风险、生产安全风险等,给企业和股东带来巨大损失。重大风险的信息反馈、沟通机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及时地获取风险管理信息,从而提高企业风险预警能力。然而,在68家样本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中,单独制定危机及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对处理程序的公司只有7家,通常由公司审计(法务或监察)部在接到公司其他部门或分、子公司的突发风险报告后,组织评价突发事件的影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重大风险应对措施都是常规性的管理改善,并没有很好地针对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四)风险管理辅助系统

风险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辅助系统的配备与支持,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很多公司风险管理文化还远远没有形成,大部分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形象工程,并没有将风险管理理念完全领会,最终导致诸多“低级风险”。没有考虑风险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其他相关辅助系统的支持,这将不利于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发挥。

四、完善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战略层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厘清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定位

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由最高层自上而下从战略上把控,从全局观看待和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为避免风险管理流于形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设立风险管理专职机构,作为传递、沟通风险信息和及时指令的平台和窗口,实现公司层面对风险控制的常规化和实时性。其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由主体内的一个有机的组织来实施并执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但是,对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成层级及范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各个企业大小不等、规模不一,风险管理组织也会有较大的区别,但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是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为保证风险管理体系运行顺畅,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定位应与现有业务流程相融合。

(二)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动态监控重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尤其是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加强针对性,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后,没有规定如何对重大风险预防、监控及动态管理。由此,企业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董事会负责督导企业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企业高风险业务以及重大海外投资并购等重要事项应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重要事项议案中必须附有充分揭示风险和应对措施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对上述重要事项的风险评估进行程序性、合规性审核。另外,要逐步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重大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确保重大风险可控。

(三)实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加强价值与风险信息披露

虽然上市公司没有强制性实施《指引》,很大程度上只是“参照执行”,但要想进一步深入推动,可以鼓励开展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制度,将《指引》的相关要求细化到报告要求中去,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另外,推动建立上市公司价值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制度,将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接受股东的监督和评价。

(四)注重风险管理辅助系统支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上市公司应当把风险管理工作建成一项长效机制,做到主动防范和预警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如风险信息化管理,重大风险公开、风险管理考核、风险管理奖惩制度,真正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由于风险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模块、各个管理流程,属于全员管理,需要全体员工都参与进来,如此,就需要公司具备风险管理的文化,这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方法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防范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就要完善评估规范细则,选择科学评估方法,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对资产评估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使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引进的项目中无形资产为主的项目不足20%,我们应当更新投资观念,改变引进技术的结构,形成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局面。同时,无论是企业界、科技界还是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垄断性、交易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决定了无形资产的投资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风险。

一、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

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可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一)评估对象风险资产评估的首要工作是界定评估范围,明确评估对象。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可分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是商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包含专利权、专有技术、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矿藏资源勘探权、开采权,商标权、版权、计算机软件、地质矿藏勘探成果资料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期权价值、控股权价值、客户价值、营销网络、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综合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水平、网址和域名权等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也都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性。若以此类资产对外投资、转让或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不予考虑这些新型资产的价值,必然会使转让方的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其蒙受损失。评估对象风险还表现在各类无形资产之间的交叉重复。如海尔商标是对海尔商品的质量、性能、服务等因素的标识,综合反映出海尔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融合了海尔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营销网络、客户价值、管理水平等多项无形资产。根据《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不能将其他资产带来的收益估算到无形资产的收益中”。即在运用评估法评估海尔商标时,必须将上述多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进行分割,逐一确定单项无形资产价值。那么,如何进行组合无形资产的价值分割?目前尚无明确的评估参照依据和专业标准。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实际操作中各行其是,导致无形资产评估水分极大。(二)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是确定资产现时公允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方法的选择一般与评估目的、评估对象的理化状态及市场上可资利用的资料等有关。从无形资产的评估目的看,无形资产评估主要以对外投资和转让为目的,这种对外投资和转让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一般的实物资产转让的是实物,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让渡,而无形资产转让的是收益能力,其使用权和所有权具论文格式有可分离性。因此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它所创造的相对超额收益。从评估对象和市场条件看,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具有强弱对应性,账面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和虚拟性,研制与开发耗费也具有非标准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本法和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而使收益法成为评估无形资产的首选方法。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必须确定三个基本指标: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抗现率。收益额是指由无形资产直接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而非过去的收益,它是通过对无形资产未来效能的判断得出的现时价值。无论采用超额收益形式或利润分成方式获得的收益额都只是一种预测数据,难免带有主观偏差。无形资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特性:对应用环境的附着性。即同一项无形资产在不同环境与用途条件下,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多少会有较大差别。因此无形资产实施的客观环境(如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质量、效益等)对无形资产收益预测有重大影响。同时,由于这种收益是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分析企业所处的外界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程度也是预测无形资产收益额时不容易忽视的环节。而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极不规范,这无疑也会加大收益预测的风险。与收益预测密切相关的是收益期限的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实为无形资产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时间。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理论依据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参考法律保护期限,还是企业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都必须以无形资产能持续发挥作用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合理预测为基石,来确定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显然这一预测过程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折现率是将来收益还原或转换成评估基准日现值的比率。折现率本质上是一种平均收益率,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将这三部分累加确定折现率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务运作中存在种种缺陷。首先从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情况看,无风险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定数,而是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下浮动;其次,我国金融统计数据还很不完善,缺乏国际资产评估中普遍采用的相关指标,特别是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多是由各评估机构主观判断,这就为准确量化收益风险及测算折现率带来较大困难。而折现率的微小变动,会带来评估结果十倍的差异。合理确定折现率是运用收益评估无形资产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三)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执业风险主要指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执业中业务素质未达到专业要求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评估人员因此而承担诉讼或仲栽及赔偿责任等风险。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技术无形资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内容,不了解有关知识就无法进行评估。而且无形资产种类多,相互间可比性低,像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还是严格保密的,信息资料和技术经济参数的收集比较困难,加之各项无形资产发挥功能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同,技术经济飞速发展也使相关信息需要不断更新。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要求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执业机构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执业风险。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各种统计数据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且缺乏行业统计资料,评估中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于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评估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望。(四)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因无形资产评估结果使用不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类风险一般是评估工作结束后,外界各种相关因素出现并发生变化而引致,具有滞后性和潜伏性。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主观性较大,市场因素则变数更多,但其实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无形资产评估值是在较严格的技术性能鉴别基础上,在较多评估假设条件下,借助于某些数学模型测算出一种模拟价值,而且是以评估基准日为时间参照,按照无形资产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的评定估算。正是基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时效性和现实性特点,评估报告书都约定了评估结果有效期。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即评估目的在评估基准日后的一年内实现时,要以评估结果作为底价或作价依据。如果评估报告书的使用人未按约定范围使用或使用了超过有效期的评估的评估结论,均会引起评估结果使用风险的发生。(五)评估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风险是指国家授权的职能部门在实施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审查等职能时承担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业务活动频繁,评估工作多、面广、量大,政策性、时效性强,评估动机、具体行为复杂,关系着当事各方的切身利益,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水平、素质又参差不齐。如果缺乏正确的组织指导和有效的协调、监督与审查,对问题与纠纷不能及时公正地处理,就不能建立正常的评估工作秩序,不能保证评估的质量,导致评估管理风险的发生。当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规和无形资产评估专业标准,加上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对无形资产评估很难达到客观、公正。虽然近几年在全国开展可资产评估业的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但行业和地方垄断仍较普遍,仍有一些机构明脱暗不脱或挂靠行政权力垄断业务,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扰乱了评估市场的正常秩序,违背了资产评估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损害可资产业务有关当事方的合法权益。由此涉及到评估管理部门,就会形成评估管理风险。新晨

二、无形资产评估风险防范措施

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求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一)完善评估规范细则针对于无形资产评估对象存在的风险,应采取进一步完善评估规范细则的办法,加强对评估对象风险的管理。特别是对商誉、品牌这类无形资产的规定应该更加细化和具体化。国家有关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问题日益重视,先后出台于有关方面的法规和政策。1996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强调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以产权变动为前提,以无形资产的获得能力为对象,以无形资产能产生的收益为基础。无形资产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类、权利类、关系类和其他类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项目。如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又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商标权、著作权和计算机软件等项目;权利类无形资产包括可靠的稳定的客户关系、运行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忠诚可信的职工队伍等项目;其他类无形资产包括的范围较广,诸如商誉、品牌乃至汽车的特殊号码或电话号码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商誉和品牌。但是,国家对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中的具体问题未能也不可能做出明确规定,因而给无形资产的评估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往往容易引起评估结论偏离规范的现象。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规范细则,特别是对商誉这样的特殊对象给予明确的规定,让评估工作有据可循。(二)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在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过程中,选择何种评估方法,直接关系到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估途径的结论进行评估,把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各种评估途径的结论得出最终评价结果。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评估对象的基本要求,只有要求综合使用各种评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估结论。无形资产的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无形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不能只被少数评论文格式估专家所掌握,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尤其是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能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无形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让社会各界运用自己掌握的无形资产评估知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以防止无形资产评估的失实、失真和失范。(三)建立评估监督机制要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只有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才能有效地鞭策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依德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才能防止评估结论的失真和失范。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督主要有政府的监督、社会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技术监督等。对评估机构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必要时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评估最好选择两个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背靠背的评估,比较他们的评估结果,从而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四)加强对资产评估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无形资产的评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因此在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中,必须坚持伦理原则,坚持对评估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资格评估行业的伦理规范。要使从事这一行业的全体人员认识到,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不仅要对委托企业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经济活动中任何虚拟的东西最终将会暴露无遗,无形资产的评估也同样如此,如果丧失了其严肃性,最终将使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本身产生怀疑,也会对资产评估行业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但是,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无形资产的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对于这样的风险,一方面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这一风险的防范,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来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监督,以促进资产评估行业的不断完善。

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教学内容;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76-02

随着风险的普遍性与危机的常态化,目前国内高校讲授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课程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课程主要集中于风险或危机单一主题。有必要抓住风险与危机的内在联系,将两者融会贯通构成为一条主线下的有机体。国内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春生教授在高层管理培训项目中开设过《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且出版了相关教材。但是,该教材只是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加以简单地综合,并且是面向MBA学生。周德文等(2009)根据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编写了一本面向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的工具书,较好地统合了风险与危机管理。本文尝试以普通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为对象开发一门《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就该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本课程借鉴国内外教研成果,同时结合授课对象特征,在内容体系上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有机结合,将风险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风险和危机的特征、风险和危机的识别与预警、风险和危机应对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决策等知识进行有效地综合集成。

一、风险与危机管理的逻辑框架

首先,应当理清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边界和交叉,构建风险—危机—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风险在“风险—危机”逻辑线路中的地位,从危机管理的视角来组织风险部分的知识点,并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资料调研和内部讨论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要点探讨

(一)基本概念

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机?风险和危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风险是因为各种内外部原因给企业各项利益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危机是因为各种原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危机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企业危害的大小不同,发展演化过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范围不同。两者之间也有着联系,即危机都是由风险转化而来,危机的早期都表现为风险。在教学上应当阐述危机的特点和层次,危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和课后思考来加深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理解。

(二)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1.企业危机产生和演化规律。如果能够掌握企业危机产生和发展演化的规律,无疑能够有效防范企业危机的产生和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失。这可以从企业危机产生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规模和危机演化的阶段来把握企业危机的规律,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借鉴已有成熟观点,企业危机演化的阶段可以分为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风险扩大期和危机爆发期,应当围绕每个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客观描述危机发展的周期和过程,使得学生了解企业危机发展的特点。

2.企业危机的根源。企业危机的根源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角度展开,只有明确了企业危机的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可以从规模化、多元化、融资行为、运营模式、违法违规行为、领导素质、核心团队、管理体系、政策变化、经营环境变化等方面挖掘企业危机的原因,每种原因都可辅以实际案例。

3.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法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危机管理也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守,企业危机管理原则是企业在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规范和框架性、总体性的要求。在这些要求指引下,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就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可以方便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在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时要兼顾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几个互相联系、层次递进的方面:

1.风险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从识别和确定风险开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要发现问题。这部分主要阐述危机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有关理论,流程和方法。参照国内外风险评估程序,可以按照五个步骤来介绍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调查与诊断、风险确定、风险量化、撰写风险评估报告。(1)风险的识别,按管理的对象、风险产生原因、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管理自身过程、企业风险与行业风险的关系、风险与危机的关系进行风险的划分。(2)企业风险调查的方法包括企业内部资料挖掘和外部资料挖掘。(3)企业风险确定是风险量化的基础,主要的方法包括因果分析法、分类列举法、案例分析法、排除法、类推法。风险确定有三个步骤:企业风险的分类汇总、企业风险的合并与拆分、企业风险的排序。(4)风险量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法、风险信号列举法、专家法。

2.风险防范的前期准备。在经过科学评估并明确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后,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风险发生或者扩大之前需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的目的。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风险防范的准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舆论准备;组织和人员准备;人脉关系网络的储备;外部服务机构的储备利用等。

3.风险的防范。风险转化为危机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化和累积的过程,因此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制定应对策略,建立防范体系。风险防范的过程是企业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资源来预防风险产生,预见风险发生的过程,是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定策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风险防范包括三个体系:风险的防范体系、风险的预警体系、风险处理的措施体系。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风险防范预案、进行危机防范的日常训练。企业风险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导致危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一些在实践中常见的,有可能转化为危机的风险。比如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应当针对这些企业共性风险介绍风险防范的策略与技巧。

4.危机处理。在介绍了风险相关知识之后,应该从风险的角度来论述危机应对方法。危机处理即风险和危机管理部门采取各类风险处置预案,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损失的过程。总体来说,危机处理阶段有四类可以采取的措施:各种危机处理预案的采取、危机公关、媒体管理、法律援助。主要内容是围绕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阐述具体的危机处理方式和策略。

5.后危机管理。后危机管理就是企业消除危机造成的各种影响,理顺各种关系,重塑企业形象的过程。后危机管理和危机处理是相互连贯的过程,为了教学的方便有必要把它们划分开来。重点教学内容包括后危机管理的内容,如危机的善后处理、危机管理经验或教训的总结、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关人员责任的追究、相关人员心理修复、企业形象或品牌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周德文,张建营,张振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5.

[2] 佘升翔,陈丽.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教学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98.

[3] 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劳伦斯·巴顿.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M].许瀞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0.

第6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执业风险;规避措施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评估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了具有丰富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资产评估队伍。虽然评估人员人数增加较快,但评估人员整体执业素养及水平较低,所以难以应对较为复杂的资产评估工作,从而引发了诸多讼案件。所以,为了规避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产生,应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并且对我国评估行业的管理进行规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资产评估的概述

(一)资产评估的定义及作用

资产评估是由评估机构及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资料依据,并遵循公正、法定原则与标准,使用合理科学的评估方式,以统一的货币单位对企业、组织、个人资产按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和评定的。资产评估的结果与被评估对象的存量资产的正确评价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其在市场交易中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并且能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服务,还对产权交易、资产的保值、资源优化的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二)资产评估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其他的资产评价业务来说,资产评估拥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其特征主要有四点:第一,资产评估具有较为明显的市场性,主要体现在其必须根据市场或模拟市场进行评估。第二,资产评估具有公正性。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种公正性的中介服务,其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严格按照公允的程序以及标准而进行,以保障资产评估结论符合公正性的要求。第三,资产评估具有咨询性。其咨询性主要体现在所评估的并非资产的实际价格,因资产价格必须在经济行为的交易中才能实现。第四,资产评估还具有预测性,主要体现在利用资产的预测潜质来证明其现值上。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概述

(一)可控性风险

资产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人员可以控制并可预测其发展的风险可称为可控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了评估人员的执业素养低下以及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两个方面。

第一,评估人员的执业水平普遍较低。评估人员中包括了实习生、评估助理以及评估师,实习生为刚从学校来到评估机构参加工作的在校生;评估助理所指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生或者从事评估工作年资较低的人员;而评估师就是指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并且从事评估工作多年具有较多工作经验,拥有执业资格证的评估人员。然而从事评估工作的整体人员中评估助理数量却是评估师的三倍甚至更高。因为我国资产评估专业起步较晚,教育制度也较不完善,所以存在大部分评估人员的执业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导致其在面对复杂棘手的评估工作时难以应付。其中,某些评估人员道德素养较低、缺乏责任心,并且在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的情况,没有遵守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估工作,导致评估结果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性。另外,评估人员风险意识不高,不重视潜在性的风险,导致资产评估执业中存在很多风险以及隐患。

第二,相关评估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估机构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虽然各自制定了内部的规章制度,但对于同行业,约束力还不够。评估行业因门槛较低,只要拥有一定人数的评估师就可以组成评估机构,而因人员不足导致产生了信息不能完整收集、报告审核不专业、内部管理不完善、评估报告质量较低等情况,为评估工作埋下风险及隐患。因资产评估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对评估师的知识层面以及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对评估师年龄以及知识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大多数评估机构因资产评估人员经验缺乏,在重大项目中人员投入不够,导致其后期资产评估执业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二)不可控性风险

资产评估工作中,资产评估机构以及人员很难进行控制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的风险称为不可控风险。

第一,政府政策的变动。在法律方面,因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如今还没有为资产评估行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只有中国评估协会和评估机构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这使评估工作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导致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受到影响。在经济方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以及政策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评估产业于我国经济框架下产生,并且和此体制捆绑在一起,严重制约及束缚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对市场信息和生产资料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管理,从而导致评估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太过于局限性,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给评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第二,评估结构之间缺乏交流。各个评估机构间的交流不够使许多信息不能在同行业中得到共享,从而增加了一定的评估成本和风险。评估机构之间若能建立一个共同的平台,并在此平台中进行交流,则可以逐渐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市场,在实现行业内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能完善行业规范,使评估工作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三、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现如今,应首先制定相关法规,使资产评估行业拥有统一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可以明确评估人员的法律义务、评估职责以及评估秩序规定,同时还可以规范评估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评估方法,起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以法律规范评估工作,实现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二)完善资产评估的行业规范

目前资产评估行业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必须对其规范进行完善。首先资产评估机构应建立统一的评估行业规范,实现统一的行业自律管理。可以制定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的规范标准,以此准则对相关资产评估行业人员进行约束和管理。在资产评估中,资产评估机构也必须根据此准则进行执业工作,进而加强机构内部的管理,减小评估人员执业风险。同时,资产评估机构应严格执行资产评估师聘用制度,重视评估师整体的素质。

(三)构建完善的资产评估风险制度

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风险制度可以从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监督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风险预测。进行评估工作前应先给其项目拟定完整详细的评估计划,并预测此评估计划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找准风险存在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管理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并不断完善改进评估计划,达到评估目标;第三,风险监督。评估工作完成后应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应实行评估责任制、评估报告多层审核、责任奖罚制度,并且对评估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加强。

(四)提高评估人员整体素养

规避资产评估的风险,评估机构必须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充分了解评估风险带来的危害,提升抵御规避风险的能力。资产评估师应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及水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完善资产评估方法,充分掌握国家相关法律以及行业规定,坚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不能受到外界的影响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规避对于资产评估行业的稳定发展也越来越关键。因此,更应规范行业管理,提供评估质量,实现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正,张煦.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5):131-132.

[2]桑胜军.资产评估管理的风险分析及建议[J].时代金融(中旬),2015,19(2):307-307,309.

[3]徐寒,张玉珍.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14(8):92-97.

第7篇

关键词:环保单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策略

构建与完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将有效防范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与完整。内部控制近年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企业高度关注与重视。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广泛应用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众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如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能够有效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与完整,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纵观我国环保业内部控制体系而言还比较落后,尚不完善,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各项监督不到位等突出的问题。

一、环保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足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中的基础环节,它决定着内部控制环境其他要素的充分发挥,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甚至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剖析环保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后发现,其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还极不完善。例如:某环保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一套独立的组织构架,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领导班子等,从表面上看这些部门之间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但是,由于该环保集团属于国有独资企业,并未真正遵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来组建公司治理结构,其董事长仍是由上一级的行政主管部门来直接任命的。再例如:某环保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借鉴了其他企业文化的优点和特征,但是,并未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企业文化,再加之多年以来养成的不求进取、消极怠工、养尊处优的企业环境特点,造成该环保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战略发展并为形成一致的目标,特别是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

(二)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保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日益增加,但是,就目前环保企业风险评估系统现状来看,各级组织的风险意识并未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也并未在企业内部构架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特别是很多环保企业管理风险意识严重不足,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内部控制活动缺乏

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其内部控制活动,这也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并结合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某环保企业,已经构建了关于内部财务控制、工资支出、代扣代缴资金、资金流入、会计资料传送、会计档案查阅等不同的流程,但是,在这些控制活动中并未涉及到对于一些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于内部物资采购的控制、专项资金的分配的控制等。这些流程主要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的,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员等,这就造成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无从下手。

(四)内部监督机制匮乏

内部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但是,对于环保企业而言,由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很多内部控制监督环节都显得十分薄弱,内部稽核机构、外部监督机构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有的环保企业内部稽核职能缺乏有效性评估,这也是当前环保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外部监督方面,环保企业基本都是重形式、走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和效果。

二、完善环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环保企业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一个基调,将对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例如:环保企业可以将企业所倡导的道德意识、内部控制意识等灌输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更应该注重自己道德行为的表率作用,并树立正面的形象;使企业的员工在追求相同价值观的同时,恪守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精神与规范,这些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的基本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环保企业风险管理要想得以贯彻并顺利实施必须构建上至企业的董事会成员、高级经理层、各部门负责人,下至企业的普通员工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构建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内的三道风险防线。可见,环保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对可能对环保企业成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各环保企业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对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一定要及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识别风险,并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

内部控制活动是有效落实风险评估结果的最佳手段和措施,它充分体现在整个企业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中,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中。笔者建议,环保企业应将其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层级中,并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增加一些相关方面的控制活动与流程,例如:投资环节、资金管理环节等方面的控制活动尤为重要。新环保法的实施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加大了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由此也带来了各环保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因此,环保企业必须加大对投资环节的控制活动,如:项目的前期可研报告、环评报告批复、发改委批复、社会稳定评估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的投资批复、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等前置条件必须具备,再如:后期依法取得四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投资概算批复和政府对项目的支持的书面文件是取得项目资金的关键,也有利于资金管理及控制。

(四)改进内部监督机制

随着环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化,随着环保企业发展方向、员工人数与素质、生产技术与流程等方面的变化,环保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环保企业管理层实施必要的监督与检查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运行。例如: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并保证环保企业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等。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

这就需要企业的董事会、企业内外部的权力机构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告知企业的董事会。企业还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是内部控制外部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

总之,环保企业控制体系的构建是否完善不仅仅是环保系统自身的要求,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各环保企业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环保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继德,纪佃波,张永波.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08).

[2]古亚平.企业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07).

第8篇

1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价值

环境风险是通过环境介质进行传播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与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概率,化工企业由于涉及众多的危险化学品、化工工艺,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规范化工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概率,我们这里探讨的环境风险评估即是利用化工企业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学等等)与数学计算方法来鉴别化工企业生产运转过程或区域开发行为中的环境风险类别、初始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与影响程度,其综合评估的价值体现为识别价值、应急价值、伦理价值三个重要层面。第一识别价值,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是对环境风险的预先识别,例如对企业主要物料进行物质风险识别,包括有毒物质、易爆物质与易燃物质等,在此基础上检测各生产装置的反应过程,即生产设施识别,例如反应装置、管道装置、输送装置等等,最后确定企业的环境风险范围与类型,一个简单的储存设备泄漏可能会促使有害气体扩散,遇到明火是否会发生爆炸等次生灾难,火灾过后的消防废水污染等等。通过物质、设备类型与范围等识别来预估环境风险的等级。第二应急价值,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尤为重要,而应急响应与能力保障的前提即是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可促使企业提前做好对重大危险源与最大可信事故的准备工作,例如根据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事先设置液位、压力、温度、自动调节与信号报警装置等等,最大限度地控制突发事件的恶化程度,减轻事故影响。同时,化工企业生产依靠环境风险评估中的事故影响分析来展开工作,例如评估结果表明氨气泄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大气扩散,其扩散条件是氨气浓度峰值达到某个数值,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的应急措施之一便是使氨气累积的浓度处于某个数值之下。第三伦理价值,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不仅可以通过推理、计算与模型等科学依据来反映生产过程的客观现实,还能建立相关的风险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大地减少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从而起到保护员工、生态环境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化工企业职业道德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体现。

2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目标层、项目层以及因素层面三部分,其中目标层是指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对象,一般是风险源评估、人员安全评估、管理评估以及环境评估;项目层是对目标层(评估对象)评估的事项拓展,例如风险源评估包括企业化学品储存量、种类、毒性危害、易燃易爆以及腐蚀性等储运项目评估;危险物质产品、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过程等生产项目评估;监控系统与工艺参数安全等辅助型工程系统项目评估等等。人员安全评估包括人员操作环境与安全意识评估两部分,当前较多化工企业比较注重人员的操作安全评估,忽略对人员安全意识的评估项目,这是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大忌。管理评估则应囊括环境影响评估、环保规定与认证的执行评估、应急预案评估以及次生性污染防护评估等等;环境评估则主要表现在环境敏感性与自然灾害判断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因素层是对项目层的重要补充因素,往往是特别强调的评估对象,也是化工企业生产容易遗漏的评估对象,例如风险源中储运系统评估往往对罐区或库区所在的场所缺乏严格评估,人们平时看到的化工企业粉尘爆炸主要不是化学品自身的爆炸事件,而是罐区或库区场所的废弃反应,这就提醒了我们储罐油料、运输及进料方式乃至化学品转移的场地因素都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对象,“它们可能会成为连锁效应的起始点或继发性事故的单元之一”,因此生产运行项目评估中也不能忘记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停车装置,人员项目评估中暴露在企业生产环境外的人群比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应加入对管理系统评估的环保投资比例考察,一般人认为环境风险评估重在评估风险,但应注意到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同样包含在内,可以说没有环境成本控制就没有环境风险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项目都要进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不与环境成本控制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无法被实践。

3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实践

根据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其实践途径可划分为风险源评估、人员安全评估、管理评估以及环境评估四部分:首先是风险源评估,风险源评估的重点在于功能单元,化工企业的危险物质都处于生产装置、设施容器等功能单位之中,它决定了每一个功能单位都要有安全边界,风险源评估的基本规则即是“判定哪些危险性物质的数量超过了其安全单位中能够容纳的数量”,因此在化工企业风险源评估中,我们不仅要分别评定哪些化学物质具有危险性,还要分类注明物质名称、理化性质、毒理指标以及危害临界量,确保这些化学物质与它们各自的生产装置、储运形式、工程系统相互匹配,同时还要对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进行分类。例如化学物质类别界定为液化石油气、原油、液化气,物质形态便是气体、固体,可能造成事故的来源则是储存、搬运、碰撞或机械故障,每一种事故可能性用百分比来表明概率。其次是人员安全评估,人员评估的重要目的是保护员工人身安全,例如化工企业的安全动火技术操作便是一项技术性与风险难度兼具的特殊作业,一旦操作不慎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对此化工企业员工动火作业的风险性评估首先表现在对“禁火区”界定,评估员工所处场所是否属于易燃易爆场所,列为“禁火区”的场所不得进行任何动火作业;反之评估适宜员工安全作业的环境,界定固定动火区位置,例如作业场所要求处于上风向、员工作业位置离易燃易爆装置的距离不得少于30m,固定动火区域与其他部分之间要有实体防火墙以及帮助员工安全撤离的通道,当灾难发生时,员工可解除地区应设有消防器材等等。再次是管理评估,即企业现有风险的防范管理评估,例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管理的达标评估,一般化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都放置在储罐区或地下储罐区,那么防渗管理评估便很重要了,例如每一个储罐之间的间隔距离要求在安全范围内,罐区四周也必须具有防火堤,最好每隔十五米就有一个报警探头,相关的管道设置要求安装电动控制阀与提供双回路供电,以上每一项都占有一定管理评估系数,最后按照系数值的百分比确认是否符合安全管理标准。另外,管理评估属于阶段性评估,是对化工企业短期内安全管理的评价,例如仓库的塑料桶包装容器并不是每一天都是完整的,因此管理评估要和安全检查一样,做到定期评估。最后是环境评估,环境评估对应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敏感性层面。例如污染防治设施的危险性评估,如果不能确保化工废弃、废水的治理措施顺利运行,那么生产就不能进行,这对于化工企业的末端处理系统提出了重大的考验,环境评估的重点在末端处理系统的效率,确保车间、工段的清污分流、浓污分流的完全度。

作者:徐志松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唐山三孚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9篇

航空公司通过建立事件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后期弥补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把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统一纳入法制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28-01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时,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 而有效的事先防范,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防风险与未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让一些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3.1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3.2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3.3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4.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4.2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3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拟定有关风险评估报告,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5.1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具体有以下十九个:(1)资产管理;(2)采购业务;(3)工程项目;(4)资金活动;(5)合同管理;(6)销售业务;(7)人力资源;(8)生产运营;(9)信息系统;(10)组织机构;(11)内部信息沟通;(12)安全运行;(13)企业文化;(14)财务报告;(15)全面预算;(16)发展战略;(17)业务外包;(18)社会责任;(19)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5.2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

不断调整,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公司法进行大幅修改后,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6.1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6.2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6.3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6.4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6.5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8).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4]美国COSO制定,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报告演进

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演进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演进

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源于两方面的动力:外部审计的飞速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压力。早期使用的术语主要有两个:内部牵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牵制指致力于分离责任的技巧,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先由早期的会计师广泛使用的概念,其完全包含的内容并不清楚,所以当时内部经营控制和内部行政控制也得到了应用,指除内部会计控制之外的一切控制。内部控制的第一个定义见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一份研究报告:内部控制——一个协调的系统和它对管理层和独立会计师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由组织的计划和组织内部为保障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鼓励坚持规定的经营政策而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组成。

197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ofCAP)的第一期审计标准声明(StatementofAuditingStandard,SAS)中,提出了会计控制和行政控制的概念。在1977年《外国贿赂行为法案》(ForeignCorruptPracticesAct,以下简称FCPA)中,内部控制借用了SAS1号中会计控制和行政控制的定义。1988年AICPA下属的审计标准委员会(ASB)废除了会计控制和行政控制的提法,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在内部控制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具体概念及界限是模糊的。1985年成立的全美反欺骗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于1987年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了内部控制解释和概念多样性的存在,并且指出它所研究的欺骗性财务报告案例中,大约有50%是由于内部控制失效的缘故。为改变此种概念混乱的状况,于是Treadway委员会随后成立了COSO委员会(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来制定内部控制指南,并于1992年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是内部控制史上的第一次飞跃。COSO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其目的是为了给以下类型的目标的完成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和规章。整体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包含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1996年AICPA采纳了COSO的定义,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200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为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的CEO、CFO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GAAP)提高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

(二)内部控制报告的涵义演进

与内部控制概念相比,内部控制报告(ManagementReportingonInternalControl,简称MRIC)的概念晚出现了几十年,其最初雏形见于审计师责任委员会,即科恩委员会(theCohenCommission)1978年的报告中。该委员会建议管理当局应提供报告确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的责任,并要求管理当局对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Treadway委员会在其1987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管理层报告的概念(ManagementReports)。管理层报告必须承认管理当局对于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责任,讨论他们履行责任的方式以及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意见。

COSO于1992年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了界定。COSO1992年的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报告是管理当局依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后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使用者的报告。

英国的Cadbury报告也提出了管理层报告的概念,建议由企业管理当局定期对本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然后再由注册会计师对其加以审核。

SEC于2003年8月的第33-8238号最终规则,首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以下简称ICFR)的涵义进行了明确定义。SEC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类似职权的人设计或监管的,并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专门的概念界定。2006年上交所内部控制指引提出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但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只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内容方面进行了规定。从实践来看,我国公司也没有专门向外披露完整的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散见于公司年度报告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或者招股说明书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部分。所以,我国一般称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非内部控制报告。

(三)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演进

内部控制报告编报框架一般涉及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注册会计师内控审计等问题。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报告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极具争议性的。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不应仅限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应当包括某些营运效率效果控制、法规遵循控制,以便满足公众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要,以便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范围上讲,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报告内容和COSO1992年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一致。但多数反对者认为,这个报告的内容过于广泛,如果强制要求企业披露涵义如此广泛的内部控制,将会极大地增加披露公司的负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而ICFR内部控制报告认为,大多数机构赞同内部控制报告中只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譬如1977年的FCPA,SEC的旨在执行SOX404条款的最终规则。按照SEC2003年最终规则,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管理当局维持充分有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管理当局评估内部控制的框架;管理当局对最近一个财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评价的审计报告。SEC采用了ICFR这个狭义术语,没有采用更为广泛的内部控制涵义。Treadway委员会于2004年10月修订ERM框架,特别强调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角色。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存在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的现象。一是因为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按所有制和行业的统一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都要做出具体规定,企业必须遵照执行,很少有自主选择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的余地。二是部分企业直接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致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性过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并不懂相关的会计知识,对于内控的制定方面就既没有主观的意念也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

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未能有效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就无法确保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无法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准确可靠和财产的安全完整。

有的企业不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来讲,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没有制度必将引起投资者、监管者的关注,相关各方会督促企业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而有制度不执行的欺骗性更大,容易给企业发展造成潜在的隐患。

内容设计不全面,账务处理程序欠规范。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等。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走向强制性之路。

3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执行科学的内部控制标准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应根据上交所的内控指引或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八个互动的方面来合理设计、执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目标设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企业要按照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设定。在完成目标设定之下,公司应对影响目标设定的风险进行识别,而后相应地开展风险应对,从而设计合理的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以便贯穿整个风险管理过程。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控制的目的最终都必然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只要人的行为是合规的,对这种合理行为的控制就没有必要;反之,只要人的行为不合规,对不合理行为就必须加以控制。对人的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人的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一个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其内部员工的素质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三)强化控制环境意识

按照COSO的定义,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的道德观、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产生认同感,协调人际关系又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只注重建设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控制,而普遍缺乏强化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建设。因此,上市公司,特别是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要转变观念,增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四)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以加强期末财务报告的风险控制

由于执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非常重要。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在董事会层面没有相应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的部门,很多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向总经理、财务副总、财务总监汇报。这样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在董事会下面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组织或者由其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事宜。此外,由于期末财务报告编制的流程设计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应合理设计期末财务报告的流程,特别应注意一些重要控制弱点的识别和控制,以完善期末财务报告编制的风险控制,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

第11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实现机构目标。风险管理是组织策略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组织以条理化的方式来处理活动中的风险的步骤,其目的是从每一项活动及全部活动的组合中获得持续的利益。在管理者的头脑中首先要明确风险类型:(1)投资风险管理。(2)经济合同风险管理。(3)产品市场风险管理。(4)存货风险管理。(5)债务风险管理。(6)担保风险管理。(7)汇率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参与单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保证审计目标与单位目标相契合。传统内部审计通常采用“控制风险目标”的路线, 即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因而无法与单位目标直接相关联,导致内部审计无法证明其价值所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后,采取的是“目标风险控制”的路线,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单位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2)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单位治理。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单位更加重视本单位治理的改进,以增强竞争力风险管理被认为是治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作为单位治理的自我调控机制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参与到单位治理与风险管理中,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体系。(3)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作为单位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单位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1)在风险环境分析中的职能。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更好地识别风险,就必须对存在风险的环境进行分析。(2)在风险事件识别中的职能。通过风险识别活动,要识别出能够影响单位的所有风险事件,并将风险轮廓准确、完整地勾勒出来。(3)在风险评估中的职能。在风险评估活动中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4)在风险反应中的职能。单位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在于根据单位的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效益原则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5)在控制活动中的职能。单位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设计业务控制程序来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都要测试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这本身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6)在风险信息沟通中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的评估报告可以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相关人员。(7)在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的职能。为了保证单位对风险的管理是一直有效,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审计中要分析环境和风险的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能否得到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单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监督单位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这是重点监督的内容,因为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所谓风险管理形同虚设。通过部门审计,可以检验出单位风险管理体系总体管理制度以及各个分系统的管理制度等是否切实有效、利于执行。(2)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单位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单位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风险偏好来制订;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分析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四、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1)总体审查与评价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是单位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单位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从总体上审查单位风险管理机制,以确定单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及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2)对单位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单位经营管理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对实现单位目标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时,应采用定性方法。

第12篇

[关键字]地铁;土建工程;风险管理

地铁土建工程实践中全面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有效弥补不足、丰富监控系统信息数据来源

目前,地铁土建工程中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设计环节以及第三方检测相关资料文件,要想切实强化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我们必须从数据收集层面入手,丰富扩充其内容,即应令其完善包括业主信息面设计勘察资料、监理承包商信息及第三方监测,现场取值数据等。另外,当前的信息监控系统中还体现了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对现场监测点保护力度不强,往往在基坑开挖环节中导致预埋斜管不良破坏,无法在施工现场依据相关要求实施对基坑支护的变形监测。再者,对于监测内容也体现出一定的肤浅性、不深入性。目前,多数工程的第三方监测仅包含对沉降的观测,却没有针对地铁施工建设环节的爆破、震速、各项水平位移及地下水位进行综合监测、与安全施工的建设标准及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只有在地铁土建工程实践中合理引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指导各项施工建设项目,才能完善解决当前相关信息监控系统中信息来源单一、数据深度、广度不强等显著问题。

1、2强化沟通,促进相关机构单位的合作、交流

在地铁土建工程建设中,必然包含众多职能单位的联系、沟通与协作交流。然而目前,多数工程却体现了一部分第三方监测同监理及承包商之间缺乏现场的有效沟通,未能及时将相关监测结果报告反馈于业主及监理、未能按要求履行监测报告由监测一方、承包项目经理及总监组织的三方会签环节。同时,业主对第三方的监测管理也只停留在项目经理层面,一些工点没能全面展开对整体监测数据的综合评估及预警管理,更谈不上构建科学完备的应急体系了。在进行周围建筑的布点控制或需要对悬吊进行迁改管线时,一些第三方监测也没能与承包商达成一致性意见,由于相关布点环节需要采用较多种类的精密仪器,倘若监测人员的素质不全面、操控水平不高、不同步,会进一步导致数据监测结果的不可比性与不可用性,令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大,从而最终影响了地铁土建工程的安全生产。因此,全面引入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将有效解决工程建设中相关单位信息不畅、沟通不利等问题,并可令各单位及时对优势数据与信息进行分享,从而切实降低施工建设的风险因素,令零事故安全施工成为可能。

1、3完善建立功能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由上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缺乏完善的沟通管理中,工程建设单位无法对相关监测结果进行透彻、系统的分析,因而无法构建集监测、评估、预警于一身的综合应急体系。而引入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则可较好克服上述不良问题,并利于统筹搭建协调各方的安全管理平台,进而令各方抓住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综合监控与风险防控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在共管齐抓的努力下切实营造安全、良好、有序的生产管理局面。

地铁土建工程实践中科学开展安全风险管理

2、1抓准切入点,合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要想准确、合理的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我们应首先展开统筹分析,对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及其相关标准制度进行全面诊断及分析,并依据现状特征构建评估诊断报告,内容全面包含组织管理体系、层级化责任、法则体系、风险防范与安全技术体系、培训教育体系、显著危险源监控体系及应急事故救援体系等。基于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特征,在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中我们应从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初期设计、招标阶段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层面入手,全面展开对深度基坑高架桥、隧道及周围环境、桥梁、建筑、重要管线布设的深刻影响效应评估及监控。在以上多层次、全方位、多线路的安全风险评估之上,我们还应完善依据总体及二次风险评估报告、风险源等级合理划分,核查真正的各线路风险节点,从而有效对工程建设环节中的重点要素、难点阶段进行量化、系统性、决策性与信息化分析及综合处理。同时实时依据施工阶段性动态变化中客观涵盖的不可预见类风险进行及时的完善与补充。

2、2明确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等级评价体系

在等级体系的完善建设中,我们应首先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预报、预警标准,从而令其形成一种对预警应急体系的规范引导,同时在初步制定后我们还应组织相关咨询公司、行业专家进行系统可行性论证。为了给企业领导层提供科学的安全防控决策依据,我们应科学建立相关工程资料信息库,合理编制风险摘要,依据相关设计勘察成果及现场地质条件、施工复杂环境及每种管控途径、路线不同特征在工点开工前与相关承包方、建立单位、业主及设计部门进行共同协商、探讨及沟通,尽可能提前编制风险摘要,强化对重点环节的主体控制。在评估标准的制定环节,我们应从风险等级中的划分环节要点入手、强化控制,依据地铁建设环节中可能包含的风险概率变化多样、工程建设中对遇到的难点难以把握,无法准确核定其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等现状,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本地化转移,具体性细化,主力对本工程项目中的相关评估标准如何与统筹标准进行适应性衔接,如何寻找更多的法律依据进行深入探索及研究。引入安全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工程周边建设、重要道路、桥梁及管线进行综合摸查及分析。因此为了明确地铁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性,我们应本着前瞻性原则,提前制定保护措施并选择合理方案,尽量提前抑制不良沉降、道路开裂等安全性问题。另外为了有效强化安全管理效能,我们应全面构建企业监测资料管理及处理系统,全过程风险预警系统、评估系统及科学的专家咨询体系。首先我们应深入市场展开综合调研,针对地铁土建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已经完成的部分地铁路线,在建新干线的相关经验及现有网络基础,从工程勘察及设计层面入手,全面展开技术控制、环境地质控制、建筑物风险防控,从而完善构建风险评估与监测的综合软硬件系统。

2、3正确处理工作关系,完善实现安全风险控制的三个结合

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在合同签订环节合理明确地铁土建工程相关风险管理公司与业主间的法律、经济关系,双方各自应享有的规范化权利及应承担的独立工作义务。再者,应充分明确工程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设计单位、承包方的既定工作关系,通过工程承包合同的细化条款确定三者的权责利益与协作关系。地铁土建工程的风险管理部门处在与监理机构的互通平衡关系层面,同时两者的管理效能发挥各有不同侧重点。风险管理部门主体实施对施工进程中环境影响安全风险等级的识别、评价与管控,而后者主要担负对全过程施工环节的综合监理,两者共同履行对施工过程的综合监督控制,因而合理明确两者工作职能关系尤为重要。另外,我们应切实履行三项结合,首先促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现有管理安全体系的完善结合,并不断令这种组合巩固与强化。接着我们应切实促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新建设地铁线路工程的保险合同实现适应性结合,基于地铁工程建设环节中存在的难度较大、施工急、任务重、风险大的现实特征,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控制,激发企业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及最大化管控效能。再者我们还应强化促进安全风险管理体制与定期巡检及日常现场管理充分结合,从而确保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