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1:1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价值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管理激励作用企业价值
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元素,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本文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永葆青春”。提升企业价值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通过显在的销售管理,也可以通过潜在的财务管理控制。就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而言,关键在于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财务关系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各层次人力资源实施激励,利用激励效应维持一种对各方都有利的财务关系和财务工作效率,达到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的理财目标。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层
财务管理是一个运用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以良好的管理品质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系统工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是财务管理的根本。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领导和直接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也越高,因此建立高效的管理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意味着经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而实际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经营者更注重报酬,其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分散自身风险,而非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冲突便产生了。减少这种冲突和分歧的基本途径有二:约束和激励。约束是被动地确保经营者按章办事,并不能使其努力工作,且机会成本很高;而激励是积极的,能够使经营者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而努力工作。管理层是现代公司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公司管理层利益的实现就是要将管理层、企业家的才能等现期无法准确判断并量化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尽量准确地量化。因此管理层利益的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其实现机制应基于固定报酬与浮动激励组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在注重短期激励的同时给予管理层高度或长期激励,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目标的短期与长期一致,以解决所谓的成本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除了固定数量激励工具外,短期与长期激励工具所形成的对管理层利益激励的数量都是浮动的。管理层所得到的这些浮动收入应由市场调节机制间接决定,并主要依据企业重要经营指标的动态性改善,如当期赢利水平、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效应、企业股票价格的变更等,使之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更好地经营企业。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经济学意义上极其稀缺的资源;管理层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有关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现代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和业务关系
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更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及激励制度安排来拓展、深化和优化彼此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对供应商与客户通过业务拓展、经济利益等诱导因素实施行为引导,使他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充分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企业的财务安排。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就有不少行之有效而且被经常采用的激励手段。如:通过现金折扣、现金折扣率及信用期设计等引导客户尽早付款,以实现企业资金的顺畅回收;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等手段,激励供应商在供货价格、付款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大的优惠。这些激励手段的作用超越了一般交易本身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趋同于长期利益,并且以此为纽带在业务上积极谋求合作,由此形成彼此之间良性的、协调的利益共生关系。
三、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债务关系,确保双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营运资金的要求,必须举借一定量的债务并由此获得其杠杆收益,财务管理人员应如何合理安排负债?这就要求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企业,期望按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企业借款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事先知道将资金出借给企业使用有风险,并且将预期风险纳入借款利率之中,但借款合同一旦履行,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由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不完全一致,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取背离债权人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现代财务管理解决了这些问题,借助于特定的筹资,引导债权人主动为企业提供债务资金,甚至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可转换债券就能实现这种债权人的激励效应。可转换债券在投资初期是一种债券,但它还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期前景很好,尤其是企业的成长性良好,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利益以诱导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使其由债权人变成股东。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会给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若发行债券的企业成长不理想,那么债券的偿还性也可以保证投资者按债务本金和利息收回投资。这种灵活的投资工具能较好地帮助债券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使得债权人具有一定的行为积极性。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来看,选择这一筹资方式是基于债权人的激励,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工具。
四、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财务活动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股东的利益,承担起人的角色,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公司唯一特定的目标就是确保其投资者一个长期的回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怎样才能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满意,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关系协调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实行激励性的股利政策。如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就是一种具有激励意义的股利政策,即通过固定股利稳定股东的回报期,借助于额外股利增强股东对企业利好的信心,从而实现对股东的鼓励,引导股东持续支持企业,并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天泉、李伯圣:企业财务管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管理,2002(3).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在商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糟糕环境下,我们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在消费的犹豫上,我们需要很畅然的做出某项购买决定,因此我们已经离不开品牌而独立生活。这就是品牌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变革,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即品牌价值和价值品牌的力量
品牌有哪些价值?
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品牌都有什么样的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品牌是产品品质的延伸。我们已经无法单纯的用工厂的制造水平及产品的整体合格率来评判一件商品的拙劣与否了,品牌作为产品品质的延伸已经得到了绝对群次顾客的认同。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如果这个商品的品牌尚没有形成力量,不能对顾客快速作出购买决定起主导作用,我们可以视为此商品仍停留在较低层面的经营格局,将来的着重点是如何提高品牌认知及满意度,使商品由较低级的品质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层面。同样,如果在某类商品中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品牌,则说明这个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可以重点考虑通过差异化策略和CS策略席卷市场而重点分羹。上述我们可以得出,品牌有代言品质的作用,这其实暗示了品牌对于商品消费价值体现的重要作用,品牌往往蕴涵顾客利益。
其次,品牌可以暗示顾客进行自我归属。我们通常会以为一个周身上下被种种品牌包围的人就是一个有品位的人,其实顾客在对品牌进行选择时已经受到了来自品牌暗示而自发进行了自我归属。有身份的人坐Benz600,即使他本身品牌堆砌也没有丝毫品位可言,但他的自我定位却是自己高高在上的有品位,卓然出众。这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可以暗示消费者对自己进行层次归属,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汇表述,品牌代表的就是你生活的“圈子”,因此你无法离开品牌而独自存活。
有人抽软包装“中华”烟,有人会别出心裁抽“熊猫”。其实在国内,长期消费软包装“中华”烟本身就已经证实了顾客的消费能力,暗示了其所处的层次不低。但为什么又有人去抽“熊猫”烟呢?就是这群顾客需要在层次上凸显自己更上层楼,而此时已然遍地“中华”,幸好有“熊猫”牌卷烟才不至于使这帮人黯然伤神,他们所需要彰显的或许就是自己红道、白道、黑道、黄道通杀的不俗地位。
在你并不了解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时,你在它的大班桌上看见了一本《哈佛商业评论》,试想那一刻你也许会肃然起敬,尽管事后你也许发现自己被假象蒙蔽了。这就是《哈佛商业评论》作为品牌读物的核心品牌价值,它不仅仅给它的目标或非目标读者带来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使它的阅读者看起来更加有品位。时下还有一个较明显的例子,但凡接受中央电视台正面采访的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典型的品牌价值下的自发的自我归属现象。
品牌还有一个价值就是具传播性,并且是最大程度的传播。其实品牌本身也存在着取代度的问题,一个高取代度的品牌其竞争力也是很脆弱的,这类品牌往往依存于非理性消费市场,消费者由于文化及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而购买此类并没有形成质量保障的商品。如前一阶段安徽阜阳地区出现的毒奶粉,对于当地的农村消费者而言,那些毒奶粉就是品牌商品,因为他们通过渠道发售了很长时间,并符合当地的购买水准。一个强势品牌通常是具有无形资产的,可以变现,可以入股,可以被拍卖。可口可乐作为强势品牌其品牌价值数百亿美元,纵使是“旭日升”这样的昨日黄花也可以拍卖折现几百万,因此,只要是具备了传播价值的品牌,不是因为质量的品牌,往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可以变成钱的,这就是品牌的传播性赋予品牌的经济价值。
现实中,往往有在经营中品牌借力的事件,如苗药“泻停封”胶囊的球手段之高令人叫绝,最主要的还是它不会遭禁,至多是它卖火了港星谢庭锋被迫改名,这也是在使用品牌借力法则中我们需要深度关注的。“泻停封”是借名人效应较成功的例子,还有就是时下流行的时尚微车QQ,其实也是借了通用公司SPARK的力,但奇怪的是这SPARK并没有因此诉讼QQ,难道这QQ的外型设计在SPARK手上没有形成知识产权?
品牌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经此一说,我们得出了品牌的两种核心价值。一种就是品牌的外在消费价值,例如某品牌质量有保障,有良好的售服,这样的品牌比较值得信赖,则意味着该品牌已经完成了外在消费价值的积累,这是品牌经营的立业之本;另一种则是该品牌可以满足消费者在精神上的需要,对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指向直接诉求,能够最大程度塑造品牌忠诚度,则意味着该品牌已经兼备了外在的消费价值和内在的精神指向价值,这是品牌经营的长胜之道。
我们都可以很轻松的说出多种品牌消费价值打造的途径,例如用最好的原料,在最好的生产环境当中,使用最好的制造设备,贯穿最好的工艺,取最好的名字等等。我们通过种种努力获得的产品在已经拥有了外在的消费价值后,我们接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提高它的品牌附加值。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享誉世界的ZIPPO打火机就是这样成功的。熟悉和热爱ZIPPO的人总是会变着法子展示自己ZIPPO的与众不同,并且对于ZIPPO的诸多传奇故事津津乐道,而发明ZIPPO的初衷却只是满足“它管用”的主旨。ZIPPO在72载光阴荏苒中用品质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ZIPPO公司则始终保持ZIPPO这种设计风格至今,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打造出了ZIPPO独有的品牌文化,ZIPPO的品牌价值随着ZIPPO受到持久的顾客追捧而蒸蒸日上,ZIPPO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世界品牌。今天的ZIPPO完全可以效仿可口可乐放言:只要我的品牌还在,哪怕我的工厂不在,我依然会雄风再起。
我们的很多制造业主成天沉湎于如何提升产品的质量,而却忽略了赋予产品更多的精神内涵,从而也失去了借助优质产品采用品牌行销而三级跳的机会。我们以老字号的茶叶为例,很多茶叶已经通过了最严格的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质量已经趋近完美,而由于没有很好的将产品外在的消费价值拔高到消费者的自我归属的内在价值层面,纵使是流传数百年的老字号也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就是,顾客对于老字号的认知仍停留在它具有强大的质量保证,值得信赖,而这一切别的老字号茶叶同样可以满足。相反,对于满足顾客在精神诉求或者暗示顾客自发进行自我归属方面,所做一切水平委实不敢恭维。
由此我们得出,这种低凹的品牌理念是造成市场上缺少暗示自我归属的精神诉求类品牌的稀缺。仔细观察一下,具备成为这种品牌潜质的外在消费价值品牌并不少,这也为善于品牌整合营销的操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其实品牌价值的形成取决于打造这个品牌时的销售主张,销售主张泛滥陈旧的,往往会自然成为消费价值品牌,销售主张独特生动的,往往会有机会成为精神诉求类品牌。
价值品牌的分类
按照我们对品牌价值指向的归纳,我们得出了消费价值品牌和精神诉求价值品牌两大类。而依据购买力、购买动机和市场份额我们往往可以将这两类品牌再划分得更明晰:
1、普通品牌。又可称为一般品牌或者高取代度品牌,这类品牌主要以质量诉求为进入市场的销售主张,通常是受产品利润及资金实力限制而没有详细的品牌规划,属消费价值品牌;
2、地域品牌。又可称为地方品牌,这些品牌往往是“某某省著名商标”的获得者,这些品牌虽然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但桎梏于经营意识而未敢谋求更大发展,在地方市场往往表现不俗,而通常又会出现“过村无店”的现象,即在外域销售乏力,仍属消费价值品牌;
3、主导品牌。又可以称为领导品牌,这类品牌通常是家喻户晓,这类品牌还由于有强大的传播支持而在各级市场出类拔萃,但这类品牌中又会出现多极现象,有的仍是消费价值品牌,是以性价比打天下的,有的则依托多品牌策略瓜分细分市场而成为市场核心品牌,只有少数一部分再向精神诉求价值品牌靠拢;
4、顶尖品牌。这类品牌又称高端品牌,通常价格较同类更胜一筹,口碑也很不错,但是并不能像主导品牌一样成为市场的领导品牌,只有可能在细分市场谋求一席之地;
5、奢侈品品牌。我们有理由认为奢侈品品牌不雷同于顶尖品牌,因为顶尖品牌通常可以通过完美品质和品牌包装在短期诞生,而对于一件奢侈品而言,它的风格决非一蹴而就的,奢侈品多数是蕴涵了艺术价值与历史痕迹的,奢侈品本身就是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读物,自接触它的那一刻,你必须臣服,而且是由衷的臣服。
全球的品牌不计其数,每个行业都有表现十分出众的品牌,汽车的Benz,IT的微软,石油的壳牌等。但是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出现奢侈品品牌,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奢侈品品牌不过几十个,而今这些奢侈品品牌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奢侈为品牌核心价值显然不足以使奢侈品品牌长青。
价值品牌的生存土壤
我们在创造了有价值的品牌后,无论是升腾它或者包装它,我们都必须保证这个品牌还活着,还能为一定消费者所接纳。我们同样以上述的五中品牌为例,讲述一下它们在竞争中对于生存土壤的各自要求。
首先是普通品牌,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得以存活?我们清楚,普通品牌由于缺乏品牌附加值而造成产品利润有限,获利多数依赖与形成规模,这要求它在原料供给、质量控制等方面有不凡表现,另外市场总量不能萎缩,行业内也不能出现品牌经营走向,否则它就难以为继。
其次是地域品牌,除了上述普通品牌的所需要的原料、品控及市场容量外,最棘手的是顾客消费取向发生转移,或者更高层次的品牌屠杀地域市场,由于有资金积累,这类品牌多数会选择拼一阵子看看风向,而又多数被主导品牌兼并。
再次是主导品牌,主导品牌最重要的生存土壤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操作这个品牌的经营当局对品牌战略发生重大变革,或者改变品牌投资方向,例如在饮料市场做成了老大后,突然热衷开发地产了,这时稍微停顿就有可能被次之的品牌取代龙头位置。
接着是顶尖品牌,顶尖品牌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打动顾客的是它们对于细节完美的控制,顶尖品牌的顾客往往并不以性价比作为购买决定因素,而会考虑做首吃螃蟹的人来标榜自己。因此,顶尖品牌的长治久安需要不断的制造出新的需求趋势把对手抛在脑后,持久的差异性战略是顶尖品牌得以生存的必须土壤。
最后我们来谈谈奢侈品品牌。很多人通常会认为奢侈品总是奇迹,奢侈品的成功并没有多少痕迹可寻,正如奢侈品渐渐变得不景气一样。其实,奢侈品与其它品牌一样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第一,奢侈品必须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做后盾,否则,仅仅以价格令人咋舌是不足以称为奢侈品的,例如一些奢侈品流传的独特的工艺本身就具有传世价值,这些产品本身就是某种文化的历史见证;第二,奢侈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引用现今的说法,即奢侈品的原产地概念,原产地是保护奢侈品奢侈但不泛滥的重要手段,同时原产地的环境或气候都会对奢侈品品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生成该奢侈品的必需条件,如法国的波尔多红酒就是鲜活的例证;第三,奢侈品总是秉执亘古不变的定位,奢侈品的成功一言以蔽之是“贵在坚持”,没有对于个性及内涵的秉执,就不会有奢侈品的延续。
价值品牌如何巩固品牌价值
当一个品牌已经不具备任何价值时,我们就不再称呼它为价值品牌,而是应该弃之如敝屣。辛劳打造的价值品牌该如何巩固它内在的品牌价值呢?这是每个品牌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有种叫“康泰克”的感冒药,曾经因为被曝光含一种“PPA”成分而差点消殆,好在其东家中美史克对“康泰克”进行了必要的品牌危机公关,终于使得这个中国感冒药的长青树品牌得以保全。我们视“康泰克”为顶尖品牌,因此,要巩固顶尖品牌价值,我们的价值品牌得建立一定的危机防御及解决机构,同时要增强品结构对市场的抗病毒能力。
立顿红茶应该说是速溶红茶中的主导品牌,而时下正在进行的立顿“订书钉事件”随着各类媒体对它的逐渐关注,立顿的销售将受到影响,但影响不大。为什么呢?因为立顿是市场的主导品牌,并且在该市场没有可供替代的亚军品牌,因此即使立顿使用订书钉在袋泡速溶茶涉水包装物中也顶多“痉挛”一下,最终此事会不了了之。我们假设立顿是占速溶红茶市场总量30%的领导品牌,而第二品牌与立顿的差距为5%,那么这次立顿的“订书钉事件”对手只要“驾驭”的好,立顿占领的速溶茶市场说不定销量立即滑坡。因此,领导品牌千万不要让亚军品牌找到颠覆自己的机会,风水才可独享。
如今连大米也摇身一变成了“精米”,意即此米系精加工。但是就大米本身特质而言是不具备成为主导品牌、顶尖品牌或奢侈品品牌的可能,也就顶多可以称为“提供较高利益及附加值”的概念大米或者高级大米。任何品牌的大米都是普通品牌,它延续品牌价值的出路就是永远不要试图成为主导品牌、顶尖品牌或奢侈品品牌,它永远只能通过支品牌去占领细分市场而成为该市场的主导或顶尖品牌,但不排除随着支品牌在细分市场的强劲表现而拉动核心品牌在普通品牌群中的认知。
我们再得出了奢侈品的一些共性后,再看看每况愈下的奢侈品市场表现,我们只有建议这些现有奢侈品品牌的所有者去追溯一下他们先辈对此品牌的经营思想。或许让顾客在奢侈品品牌身上找到历史和自己的合影才是奢侈品的唯一出路。在OEM成为次主流制造方式的今天,奢侈品们更愿意通过原产地认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这一举措会放弃它们的利润最大化,因此我们断言,利润最大化并非奢侈品的惟一诉求,奢侈品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永续经营稳不落。
1.1绩效评价的传统指标僵化落后,不能反映真实信息
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存贷比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基本的财务性指标,而对于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创新、银行的服务质量、员工的素养、客户忠诚度等的影响程度关注度不够。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些非财务性的因素对于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2银行的考核指标过于粗放,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标都是反映银行当前经营情况的财务性指标,因此目前银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很难提供过程的信息,容易诱导银行过于追求银行的当前财务成果和维持短期的经营绩效而忽视长期的目标规划。银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银行通过考核的结果来决定银行以后应该如何经营,应该如何处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1.3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重经营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并没有将商业银行的各级单位的创新能力纳入到绩效考评的体系当中,致使银行在考核业绩的时候过分强调经营成果而忽视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银行未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因子,就不利于管理层从根本上考虑银行的转型与升级,因此银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入一些体现技术、信息与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因素来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1.4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不良资产等问题是损伤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依旧未能消除。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与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2EVA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借鉴
EVA强调了资本成本,将银行价值最大化放到首要位置,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用EVA来对各个部门与业务单元进行评价,不但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边际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2.1商业银行用EVA指标取代传统的经营成果指标
这样商业银行的总支行可以将整体EVA目标通过合理细分与规划,分配到各个分支机构,为各支行下达年度经营成果指标。同时,银行各项资源的配置也以EVA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进行,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银行行业整体价值得到快速提升。
2.2加强商业银行对资本成本的管理,提升银行业绩
商业银行虽然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却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银行的经营过程就是资金的吸收与资金发放的过程,因而银行的任何一项业务的开展都与资金成本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资金成本与银行收益的关系,而EVA价值管理体系,则通过将资金成本的指标引入到EVA指标的计算中,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的变化反映在EVA的变化中,从而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加强银行对资金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为银行创造高的经济增加值服务。
2.3EVA绩效评价体系在商业银行的激励系统中的应用
关于商业银行的激励计划,目前一个比较受追崇的概念是EVA红利银行,这是一种专门为激励管理者而建立的红利户头总称。这种激励计划是,根据EVA指标计算出来的管理者的奖金不是直接发放给管理者,而是先进入到红利银行,然后以一个固定的比例来计算支付。这种激励机制最大的优点是,它强调价值的增量而不是绝对值,并且支付给管理者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励管理者为银行创造价值而努力。
3结语
【关键词】公允价值;优越性;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并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相关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依据其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及适当的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评估确定。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5页)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2.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观察到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理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应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并能尽快地掌握对其的具体运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会计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3).
[2]李惠.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一、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决策系统
(一)新增投资方面。带来预期的收益回报,如果收益回报量大于付出的资源和资金成本,则说明新增投资能够创造经济增加值,商业计划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反之,如果新增投资不能够创造经济增加值,将会产生“协同效应”,则新增投资的商业计划有待进一步商榷。(二)现有业务方面。在业务决策当中,现有业务在带来现金流量的同时,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成本,如果该业务所创造的回报小于资金成本,则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定位该业务,或者考虑退出这个业务。现有业务的决策,受到资金成本率的影响,我们需要找出主要的责任者和二级的责任者,驱动他们进行增加经济增加值的决策。(三)资本结构方面。资金成本率影响经济增加值,而企业日常业务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资金成本率会随着变化,则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关于资本结构的决策,需要确定企业最佳加权资金成本率,保持债务成本率的恒定,综合负债和权益比率,控制资金成本。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借债增加企业负债水平,提高资产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率,但需要同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激励系统
激励系统包括激励和报酬两方面内容,以业绩评价为基础,根据企业价值的创造导向,正面激励评估的对象,其中激励和报酬都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一)激励报酬模型。企业管理者只有确保经济增加值为正的情况下,才能够创造出企业的价值,企业的激励系统,对经济增加值的保持和增长部分进行分开衡量,给予增加值保持业绩者保守奖励和给予增加值成长业绩者超额激励。这种报酬激励系统,最大限度统一了企业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让前者能够以长远的眼光关心企业的管理,从而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关于经济增加值的薪酬方案,是根据与业绩无关的股东收入、预期经济增加值增长水平固定奖金、评价期实际经济增加值增量、评价前预期经济增加值增量和激励比率等,计算出管理者年度激励报酬总收入。(二)奖金银行方案。奖金模型包括奖励和惩罚两个功能,将当期的奖金分为多期发放,建立激励奖金的蓄存制。具体的做法是虚拟一个奖金银行,集中管理管理者的奖金收入,确定蓄存的年限,作为约束管理者的年限。在实际操作当中,奖金的具体发放额,需要根据收支平衡确定,剩下的部分继续存在奖金银行。如果发现经营业绩变差,导致经济增加值下降,则视经济增加值下降程度取消相应比例奖金银行余额,作为对经营者的惩罚。(三)部门激励。部门激励有事业部激励和职能部门激励,其中前者是根据事业部创造经济增加值的总量确定相应奖励金额,进行业绩评价。后者则包括具体职能部门如:采购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研发部门等,而且不同的部门驱动经济增加值的关键指标不一样,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分设不同的考核指标,譬如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订单成本降低率、单位原材料成本降低率、合同违约率等进行评价。
三、基于经济增加价值的沟通系统
沟通系统是容易被忽略的整合价值管理的子系统,很多企业没有兼顾内部企业文化建设和外部公共关系传播,而这两点恰恰是沟通系统的重点,需要同时加强整合,方可实现有效沟通。(一)内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核心企业文化,需要以经济增加值进行整合价值管理,引导员工认识整合价值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包括关于权益资金成本的评价尺度、经营决策的管理体系、与经济增加值挂钩的激励制度、便于员工沟通教育的理念体系、具有高回报率的高附加价值投资、能够增加税后营业利润的收益改善和整顿回收等。(二)外部公共关系传播。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外部公共关系传播系统,要求企业与投资者针对价值保持、价值创造、资本结构,进行良好沟通,让投资者更加了解现有价值创造的情况和未来经济增加值的创造方向,属于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企业价值的稳定增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整合价值管理的内容包括决策系统、激励系统、传播系统的构建,而这三者都需要从经济增加值的视角,寻求系统构建的突破口。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整合价值管理的科学性水平,但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整合价值管理实际条件和需求,在管理实践中予以因地制宜地完善。
本文作者:谷雪丽段沛海工作单位:大港油田公司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改革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面,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使得自然生态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哲学的总概括,是的实质和精髓。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哲学视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认为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人是价值之“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心、共同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实,这种小康只解决了人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置于首位,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过渡和变革时期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特定状态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我国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物为中心”的公共政策的弊端
第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乡劳动生产率、工农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差距看,还是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差距看,我国城乡差距都很大,并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城乡差距是否适度的标尺,通常是基尼系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1,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3;到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6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2,从中可以看出扩大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但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拉大。
第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有些人成为市场化的正收益者,有些人则成为市场化的负收益者。因此市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但无法矫正由自身引起的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失衡,具体表现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失衡。在现实中,强势利益群体已经结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以各种形式诉求自身利益,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有些强势利益集团在某些地方政府决策中甚至会影响政府,使得政府决策向强势利益集团偏向。但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自身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利用资源,缺少有效途径和渠道来诉求利益,他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弱势群体本来在市场机制过程中利益已经受损,而其利益诉求在某些公共政策过程中又不能得到反映,因此社会利益格局愈发失衡。
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目标人性化就是决策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造福。
其次,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程序民主化,是公共决策以人为本的关键之所在。所谓决策程序民主化,就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决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正确决策。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坚持以人为本,按民主集中制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一般来讲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即使有了缺点或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而凡是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所作出的决策,由于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决策的原材料不足,信息不够,决策过程简单,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主观随意性大,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再次,决策主体群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而普通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独断专行的作风;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笔者强调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并不是否定领导者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在决策中的“拍板定案”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我们只是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使领导者在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作出的公共决策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反映、综合、表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需要,必须从维护和谋取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执行政策的热情,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将更加重视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来完成政策制定过程。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映.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
2.文力.多元利益集团下的社会均衡[J].中国改革,2005
3.赵尔奎,占绍文.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J].理论观察,2006
4.潘尔春.论哲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吴湘玲.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
[关键词]寿险公司;价值评估;精算估价
寿险公司价值的认定较其它行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寿险负债的长期性及整个业务体系价值估计的复杂性。目前,欧美金融业的并购风潮方兴未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保险业未来必定面临类似的经营策略,因此,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寿险公司的价值认定
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在财务上有其基本的理论。虽然在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公司价值的认定通常是以该公司股票的交易价格,或其财务报表上所有者权益值为依据的,但本文首先理论性地计算公司价值(称为精算估价),使公司的买卖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基础。另外,精算估价尚有一重要功能,即透过该估价方法可以对公司的一些隐藏问题有较完整而深入的了解,这对买方而言是极重要的信息。
二、估价方法
目前,国外对保险公司价值的评估,并没有统一公认的方法。事实上,不同精算师对同一保险公司的评估结果也经常有很大的差异。精算估价的方式目前共有四类:
(一)有效保单价值法
有效保单价值法的思路,是将每类有效保单未来每年的利润进行逐年折现。计算的步骤包括:
1.利润的认定
保险商品的利润较其它行业的商品利润更难认定,原因是除非保单的承保终止,否则无法确知真实的成本,因此也无法得知正确的利润。这是保险经营,尤其是保单分红中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然而实务上的做法,就是确定法规所认定的利润,法规所认可的利润便可以由股东自由使用或分配。
2.有效保单的预测
预测的基础是一系列的精算假设,包括:
(1)经验退保率、经验死亡率、经验意外伤害或失能率。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商品定价或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精算假设均包含安全系数。但有效保单的估价并不需要安全系数,因为这种估价的目的是为了向买卖双方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2)给付费用、管理费用、自留再保费比率、税率、通货膨胀率。此部分大多是费用率的假设。它并非套用寿险产品定价时的附加费用率假设,而且依据实际费用分析结果,并考虑未来可能变化(如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导致费用增加)的最佳估计值。
依上述模型,将当前所有有效保单逐一模拟,到所有保单都终止为止。
3.利润的折现
在模拟结束后,产生了各年度的利润。传统上对利润的折现方式有两种做法:
(1)最末年度折现。把所有有效保单视为投资标的,投资重视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因此有效保单为一有价证券,它代表着一连串的现金流量,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至今即为利润现值。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现金流量的利润现值与实际财务报表的利润现值不同。
(2)各年度折现。如前文所述,利润的认定是以法规认定方式为宜。因此,将每年的利润(损失)分别折现即为总利润现值。折现率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依各年度有效保单所产生的盈余,按其风险程度,产生风险保费,风险保费再加上无风险利率即为折现率;另外一种则是以各保单设计的预定利率加权平均后的值为折现率。前者为市场利率的反应,后者是资金成本的概念。理论上,两者的值在预期上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常有差异。在实务中应综合考虑两者的数值。
(二)净值调整数法
法定的净值是认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或者叫做偿付能力额度。净值加上若干调整,包括非认可资产、资产帐面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及特别准备金,即为公司价值。
需要调整的项目有:
1.非认可资产。法定净值的计算并没有将寿险公司的所有资产计算在内,而只是包含了那些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也就是说,对资产中不能立即变现的那部分打一定的折扣。我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3月颁布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这部法规所附的《保险公司资产认可表》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资产的认可比例,对不同风险和不同流动性的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认可比例。而在计算公司价值的时候则应该将没有计算在内的非认可资产包括进来。
2.资产帐面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包括股票、不动产及债券等的调整,在时间及成本足够时,可取得评估机构的报告作为调整的依据。
3.特别准备金。特别准备金主要包括特别责任准备金和保费不足准备金等。
(三)业务体系价值法
这种方法的思路在于:因公司未来展业的发展,公司能不断签发新的保单,而新保单又变为新的有效保单,成为未来利润的来源。这种方法的计算,与有效保单的计算有共同之处。
基本做法是,首先需对未来的业务进行预测,由于业务的不确定性,一般都预测未来20年或25年的年销售量,将每年新保单初始年度的亏损视为投资资金,与后续年度的利润共同视为未来的现金流量。而后续年度的利润现值,一般是由运用前面所求得的有效保单值得出。
有两点值得注意:
1.折现率。由于业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变化风险较大,以及寿险产品型态的转变,使得所采用的折现率比新保单折现率更高。在寿险市场或社会经济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折现率可高达25%。
2.未来利润的现值。由于各险种所产生的利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若新保单业务量的预测可以细分,则利润的计算也应当细分。
(四)无形资产或负债法
无形资产如商誉、经营许可证或自行研发的计算机软件;无形负债如公司对业务员或职员的书面或口头承诺,都应加以考虑。
这种方法在判断或查证上都特别困难。然而当一家公司要进行并购交易之前,部分原因是经营不善所导致,而这种特别状况常使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增加。往往由于这一部分的疏忽而提供了不真实的公司价值,使得估价的报告严重地偏离了真实价格。
三、其它估价方法
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标的的价值经常是股东的投资可获得未来报酬的现值。例如股票的价值,是把股票的股利视为永久年金折算而得。因此,保险公司的估价亦可经下列步骤求得。
>(一)法定自有资金
法定要求的所有者权益是公司在估价日时的自有资金,通常它要求为公司所有责任准备金的一定比例,而此资金是为避免公司发生偿付问题的缓冲器。因此每一年的法定自有资金便可以根据这一比例求得。至于股东权益超过此法定自有资金的部分,则依公司对盈余处理的原则,分配给保户、股东或作为新业务的支持资金。
(二)盈余的预测
每年的有效保单所产生的利润,以及签发新保单所需投入的资金,以及纳税的考虑,都要纳入盈余的预测中。每年所决定的盈余,同样根据公司红利分配等决策,分配给保户及股东,且保留部分盈余作为公司的资本公积。
公司的价值,则是税后保留的盈余现值加上股东权益超出法定资金的部分。
四、保险公司估价的最新发展
由于近来各国保险公司并购案不断,而且面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各方面的经营决策阶层对公司价值评估的了解越来越迫切。随着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新的看法。虽然各种理论方法并陈,尚无统一的看法,但某些研究的角度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公司价值的研究,大致起源于1993年美国财务准则会计公报(StatementofFinaneiMAccountingStandards,SFAS)第115号的出现。由于该公报对某些资产决定采用公平价值,但对所有的负债仍延用帐面价值,这与一般会计对资产及负债均采用同一认定方式的原则不同,使得各方对于负债的公平价值的统一认定方法有明显的需要。
对于公司负债公平价值的计算,大致分为两种方向:
(一)直接估计
除了上文所介绍的精算评估方法,近来则引用了投资学上的期权技术。即把保单视为一种有价证券,而保险公司或保户则处于拥有某些内嵌期权的地位,那么就可以引用期权的估价技术对公司价值进行计算。然而,保单的内含选择多种多样,比一般证券更为复杂,因此运用这种方法,应先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股票及债券的期权估价方式运用于保单负债的期权估价。
2.各项保单的风险,如解约或部分解约,保险公司倒闭等的差值估计。
3.各类寿险产品的保户行为。
(二)间接估计
这是在知道公司资产的公平价值及公司的卖价后,以公式:负债公平价值(FVL)二资产公平价值(FVA)—公司价值(AV)来求得,它表示买方在买得公司后,再把该公司的资产卖掉,剩下的则是公司的负债。
当然,公司的卖价实际上可能不只一个,因此会造成FVL也不只一个的情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有经验的买方可以卖掉该公司的原资产,换成一个更恰当的资产组合,来匹配其负债,使得AV增加。理论上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资产组合,使得AV值最大。由此,造成唯一的FVL.在投资的技术上,这种最佳组合正是投资学的主要课题。
另外,我们可以就AV本身研究,找出理论性的AV值。一个公司的AV值应该是可分配的利得(Distributableearning),它是公司的税后利润,再根据投资损益及风险资金调整后而得,代表买方前期投资后的回收。此利得的估价可采用类似直接估价负债的模式,只不过后者是讨论负债的现金流量,而前者是讨论可分配利得。
(三)两种方式的比较
通过对直接法与间接法进行比较,直接法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财务理论健全。其所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都是采用现资技术。易为其它金融机构人员所接受。其次,不需分析资产部分。第三,各项参数直接依市场状况而定,贴近现实。
直接法的缺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具备财务分析知识,与一般精算方法不同。其次,采用期货调整值,而该值通常得参考市场类似产业及商品而定,但保险负债尚无同类可比。第三,由于参数引用市场状况值,因此负债之公平价值的变动较大。第四,不计人责任准备金或法定资金的需求。.
间接法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此法主要引用精算估价技术。其次,计人资金成本及责任准备金,能与普通财务报表匹配。第三,连结资产及负债状况,较有一致,哇。
间接法的缺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折现值的采用并无明确的方法,将随着公司的不同而调整。其次,负债的公平价值随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并受法令变动的影响。
五、从公司理财观点看公司价值
我们可以由公司理财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价值。假定保险公司是股份公司,公司的价值就是股票的总价值:
公司价值=未来利润+清偿价值+保证价值
未来利润是指公司未来的利润,这包括了一些无形的价值,如有效保单利润现值、经营许可证、商誉、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等。这些项目和公司风险有关,当公司风险愈小,证明其愈具有继续经营的能力,因此未来利润愈高。
清偿价值是公司资产的市值减去负债的现值而得。它与无形资产的内容无关,而只是公司立刻变卖的价格。
保证价格是由于保险公司具备有保险保证基金等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其清偿能力而体现的价值。因此,就债权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出售较市场利率低的保单,就股权而言,股东在赚取高报酬利润时,较不必担心违约成本。这在财务上,是一种看跌期权价值,也就是说当保险公司本身的风险愈高,保证价值就愈高。因此,它和上文所述的未来利润呈负相关关系。
从这三项价值来看,清偿价值是不随公司风险而变动的,而当公司风险降低,则未来利润降低,但保证价值升高。因此公司的风险和它的价值,并非呈现绝对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点是公司理财学的一种理论:对一个公司而言,如果它把公司的资产内容调整,采用高风险但市值不变的资产,则公司的风险当然增高;所以此时市场就将公司已出售的债券(保单)之市值折价,因此公司的负债市值就下降。但因资产市值不变,因此公司的价值(股价)反而升高。金融工程上的几种技术,如杠杆收购,就是使用这种原理。当保险公司采用高风险的资产,就使得未来利润价值降低,但保证价值则升高;如果保证价值上升得较未来利润上升得大,则公司的价值反而增加。
东风有限的全价值链多轴矩阵式预算管理将所属五大事业板块与事业计划、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采购/销售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经营管理等诸多职能集成在一起,贯穿主要产品制造,涉及公司横向纵向等方方面面,将各种战略行动、投资活动、资本运作、业务经营活动以及各种时点的资源保障情况在全价值链上反映出来。基于全价值链的多轴矩阵式预算管理主要依照预算管理中的责任、过程、风险、对策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的资源调配功能,基于全价值链改善业务,提升各项指标。从损益预算管理、投资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角度出发,构建分事业轴、职能轴、产品轴的多轴矩阵式预算管理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目标、注重责任、注重过程管理、注重分析、注重及时纠偏,总裁、副总裁等公司高层领导直接参与预算管理,为公司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确保经营层的决策科学性和执行良好,逐步达成公司设定的战略目标。多轴矩阵式主要的形式是:将纷繁复杂的经营业务和组织机构分为三个主要的“轴”,以事业部为纵轴、以职能管理为横轴、以主要车型为贯穿事业部、管理职能的产品轴,共同组成纵横相互交叉的矩阵。事业轴主要分为:乘用车事业部、中重卡事业部、轻型车事业部、零部件事业部、装备事业部、总部机关;职能轴主要分为:商品规划、采购、制造、研发、财务/信息等职能;产品轴主要分为:乘用车、中重卡、轻型车等。
二、建立完整的多轴矩阵式预算管理流程
东风有限在建立预算管理的流程中充分体现PDCA循环,即:Plan(计划):预算编制;Do(实施):财务分析;Check(查核):财务预测;Action(处置):预算控制。
1.预算编制
每年会在8月份以后启动公司预算编制流程,在编制的过程中,一般经过两个轮回,甚至是三个轮回。期间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也会对销量提升、采购降成本、QCD改善、生产性向上、直准间比例等各项KPI展开研讨,是多轴(事业轴、职能轴、产品轴)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下年度可行并富有挑战的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提请董事会批准,最终预算分解到月和各业务领域。
2.财务分析
东风有限的财务分析是基于内部管理报表进行的,从分析的形式主要划分为:事业部专项分析、业务(职能)专项分析、产品(车型)专项分析;从分析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损益分析、资金分析和投资分析;从分析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日常分析和专题分析。财务分析编制流程:主要是以事业部为中心向下展开到分/子公司,向上汇总报给总部合并分析。每个月两次循环,快报和正式分析。数据收集、资料编制:由事业部(分/子公司)、职能部门、产品轴分成三条主线同时展开分析工作,期间并不是等到财务报表出来才开始展开各自的工作,而是在过程中已经相互参与,相互沟通、交换数据及资料。将相关差异分析汇总、整理,采用因素分析、替代分析法、敏感性分析等,并采用步行图等分析工具,财务分析人员再用财务语言对本单位上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现的问题点提请管理层重点关注并在与业务部门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呈报单位管理层供管理层决策。汇报与听证:在东风有限有一整套汇报与听证流程,大部分是时间固定的会议,对事业部每月的分析情况,总部预算管理部门会组织职能部门一起进行实绩分析的听证,分析实际与预算偏差的原因,提示事业部需要重视的关注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同时层层上报,事业部预算管理部据此与事业部业务部门共同编制事业部的MC(经营委员会)会议提案供事业部管理层决策,预算管理部根据事业部预算管理部提供的资料制作东风有限MC会议的提案,供东风有限管理层参考。对于当期经营中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进行专项分析,制作单独的提案供管理层决策。
3.财务预测
东风有限的财务预测是根据过去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全年的预算完成情况,全年共编制7次以上预测,分别为3+9、5+7、7+5、9+3、10+2、11+1、12+0。每次预测除了共性的作用以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3+9预测是对本年度预算的检讨,检查年度预算的各个前提条件是否符合实际经营发展趋势,检讨第一季度是否发生对年度预算影响巨大的事项,以便及时应对;5+7预测是编制事业计划的基点;7+5预测是编制下年度预算财务试算的基点,同时对已超过半年的经营做一个小结汇报东风有限的董事会;9+3预测是编制下年度第一版预算的基点;10+2预测是编制下年度第二版预算的基点;11+1和12+0的预测主要是对本年度的实际经营业绩做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让管理层在年度结束前对本年的经营情况提前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为年度的决算做准备。
4.预算控制
在执行投资预算的过程中,强调投资预算的降成本目标和项目进度目标,并确保投资预算的预期收益性和未来可能的风险。在执行费用的过程中,强调费用预算与业务计划的一致性,降成本以及费用的使用效率等。在资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强调在确保公司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让资金在整个公司内合理协同调配,让公司资金做到效率最大化。
三、建立战略、事业计划、预算管理、评价考核、考评运用的紧密衔接联动
东风有限考核指标的设定与评价直接引导着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方向,在整个KPI体系中,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导向作用。
1.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
根据SMART原则的具体性、可测性、一致性、可实现性和时限性,科学设定考核目标。考核内容涉及名称、目的、定义、计算公式、管理内容、管理范围、数据流程、跟踪/分析频次、等价指标等。并对考核指标进行严格的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对强势增长、优化运营、重点课题、倍受信赖等大类分成诺干个考核指标,并集结成为KPI指标库,所用的指标分为必达目标与挑战目标两个级别。
2.加强考核指标的营运管理
观察与反馈。观察和了解各部门当期KPI完成的实际情况,持续给公司经营委员会及相关各部门反馈信息。寻找问题与原因。当KPI实际与目标出现大的偏差,就要帮助部门探究其中的原因,与部门共同分析解决,协助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帮助和支持完成KPI的目标。对于制定的消除偏差的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部门改善措施的实施,定期报告行动计划的改善情况。
3.确认业绩
各部门按评价周期(半年/年度)填报KPI目标完成情况,由经营管理部门汇总、分类,财务部门负责对财务类的KPI指标进行实绩完成情况确认。对于部门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与当初设定目标时的前提发生重大偏差的项目,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核实、重新估算,报告MC审议。
四、鼓励创新与管理相结合
公司高度重视和鼓励管理创新活动,支持围绕管理创新展开的各项活动,组成管理创新跨职能团队,各项创新成果运用在各个环节。如在预算管理中设计:将财务语言(数据)与业务语言有效互转。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比如,把传统会计的三大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结合东风有限管理的需要分出六大费用:制造费用、物流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信息费用。为使数据透明化和便于沟通,设计了大量预算报表,并帮助业务部门设计了繁多的业务预算报表。有了这些基础性的报表,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使公司各种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保持统一性和透明性。
五、建立快速、高效的企业信息化资源中心
合资初期,通过对科技化的投入,东风有限启动“领航计划”,上线SAP(ERP)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建立管理信息化平台;合资以来,每年都要对管理报表、分析模板以及预算预测编制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创新,管理报表的改善,现在直接从会计科目取数生成报表。为了实现直接从科目取值做到和会计报表相对独立相互验证,财务管理部门经过探讨在SAP(ERP)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上采用成本费用相同的科目统一设计成共性费用科目,每个科目又可以设置19种功能范围的方式来实现一套科目表同时生成多套报表。通过系统设置,只需要帐务处理人员在日常帐务处理时给每笔业务选择一个相对的功能范围,在月末就能通过功能范围的组合制作出管理需要的任何形式的报表。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及时、准确、透明,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
六、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预算管理团队
一、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分析
波特(MichaelPorter,1986)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1]。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生产环节只是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的一环,每一环节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比如,生产环节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内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装等活动。虽然,价值链常常被视为纵向的联系,其实链内的各环节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System)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
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与合作共生企业发展模式的提出,企业不仅注重竞争的优势产生而且开始广泛开展合作,获取合作共赢。于是,学者开始探讨价值链的外部延伸,主要包括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价值网的形成等。在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方面,克鲁格曼(Krugman,1995)曾经探讨过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由此,使得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and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了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由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3]。来源于/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价值链的内涵从产生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价值链的整合与价值网的形成方面,仍旧没有很好的理论进行支撑,价值链的外部整合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的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方面,这些只能是一种契约上的关系完善,而不能实现价值上的连接,不能完全支撑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的内在连接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更稳定、更强大的连接机制改善企业、产业的价值体系。
二、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对价值链的启示
(一)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4]。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5]。
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来源于/
3.“资源化”原则。“资源化”(Recycle)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对价值链的启示
1.价值链延长。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对产品使用后残余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价值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此特征的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杜邦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实践循环经济新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即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现在的杜邦公司已发展成一家以科研为基础、提供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全球性企业。在全球70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79000多人,2001年总收入为247亿美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2.价值链网状或环状化。由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必须进行处理,而不能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或丢弃。这就使企业必须尽量地对副产品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以平衡处理成本。这样就可以把处理后的副产品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就使得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6]。
三、循环经济下的价值链重塑机理
(一)企业价值链的内外延伸机理
循环经济下,企业价值链也能通过内部重组和外部延伸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和生产活动价值增值能力的增强,提高企业价值链的效率。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的延伸,能大大增强价值链的链长和链强,实现企业价值的纵向和横向循环,提高企业价值链创造价值的能力。
1.内部重组。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组,实现基本活动的循环,并使部分辅助活动在重组过程中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转变为基本活动。如一些化工企业在处理废弃物时按照传统价值链理论它将归属于内勤活动,但经过循环经济的重组整合,该活动变为生产运营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企业价值链内部重组的实质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改造价值链,使价值链的载体——物流链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而完善价值链的运营机制。
2.外部延伸。外部延伸是企业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价值链是一个封闭体系,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转过程中,随着资源、能量、信息的消耗,价值链将进入“死循环”状态,企业系统将面临“灭寂”的危机。只有将企业价值链的“触角”延伸到外部环境中,才能为企业系统引入负熵流,实现企业系统的自组织,使企业价值链的循环保持生生不息。
(二)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机理
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体现,是以产业链运行为载体的价值循环链条。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相互衔接的整体。产业价值链不能仅仅通过联盟、契约和简单的利益关系维系,而是价值运行的内在需求的结果。只有产业价值链存在强链关系,产业价值链才能稳定,才能形成一个价值整体,才能通过加速价值流转创造更多的价值。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表现为:
1.循环。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这就决定了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价值链的循环特征。
2.增值和扶持。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表现为通过投入将其转化为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波特价值链模型的上游,首先供应商提供投入,然后企业在价值链上增加价值,再交给价值链的下游,即其他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这种依次、连续稳定的价值增值和传递过程一部分需要借助某种实物形式来表现,另一部分则存在于服务的过程中。扶持表现为企业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投入来实现和强化。
3.系统整合。处于价值链中的单个经济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其经营行为表现出它与价值链上其它企业的紧密关联性。正是由于这种紧密关联性,才使得价值链上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系统,表现出系统特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中的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孤立存在,系统中个体的行为是以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应该用统一的、联系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价值系统中的企业[7]。
(三)区域价值网的勾连共生机理
区域价值网是一个区域的各个产业通过循环经济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连通网络体系,是区域经济价值流转的大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各种产业,如果产业之间不能存在价值连通和价值交换,那么区域经济将陷入“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困境,区域价值体系终究要覆灭。但如果区域价值链能互相勾连、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共生的生态网络,组成一个生态位重岚叠嶂的系统,将实现区域经济的欣欣向荣。
1.勾连。勾连是指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不同产业间的实物流发生交叉汇合,而最终导致产业价值链也互相连通的现象。勾连并不是要实现所有产业所有价值节点的互相连通,而是在循环经济引导下的必要环节上实现点与点的对接,使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微小的接触点交换价值,实现价值的大循环流转。在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价值网中,这种点与点的勾连是无处不在的,但又不是无处都在的。无处不在是指勾连的数量大,且是动态的,只有价值动态流转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不是无处都在是指区域价值链的勾连不是以面的形式发生的,产业间的价值交流往往发生在产业内某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产业的企业的价值交换环节。
2.共生。共生是循环经济的特征与目标之一,只有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多种经济实体共生的多样性生态网络,区域经济才能和谐发展。共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共同存在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的共生,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就能相互推动,加速价值流转,实现价值增值。
3.生态位弥合。在区域价值网络中,存在着许多未曾开发的生态领域,即空白小生位。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一些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诞生,很好地填补了一些空白小生位。而小生位的填补不仅实现了小生位的价值创造,其意义更在于实现了价值链网的更大范围连通,为区域价值网的价值交换提供了更多机会,提升区域价值网价值实现能力。
公共管理论文难度不大,但是取材和选题一定要新。对于论文而言,题目就是论文的眼睛,所以选择好论文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论文需要体现出其研究中实践和分析内容,特别是一些结合案例的论文,更需要深入的体现出具体研究内容。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需要参考下面三点:第一、选题与本身工作符合.还有熟悉自己的工作写出的管理论文才有事实根据,在进行论文的时候才能应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更好的论文答辩的回答。第二、上学吧论文建议大家不要盲目抄袭他人论文题目。很多公共管理的学生,一拿到公共管理论文选题的通知,因为第一次接触公共管理论文,所以还是沿用以前大学本科时候学生时代的那套做事风格,就直接上网百度、知网等网站去搜索现成与自己专业工作相符合的题目。这种现象的形成,造成了一个情况,就是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学生选题后,且准备好开题报告了,进一步交付导师进行选题与开题。
第一,明确研究对象。案例研究以企业或行业的事件为依据和研究对象,了解案例的价值,内容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第二,资料真实可靠。案例研究管理论文应具有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资料,反映较为全面的信息。
第三,理论结合实践,从问题分析出发,提出解决措施。
企业诊断研究是运用管理理论及方法,可以是企业综合诊断或专题诊断,在企业或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诊断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或改进方案。诊断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诊断对象。诊断研究对象应为某个企业(不得虚拟),诊断内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掌握企业诊断理论和方法,对所诊断的企业进行准确描述。
第三,根据诊断内容设计诊断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在理论运用和与企业进行必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企业或行业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写成调查研究论文。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调研对象和目的。调研对象以企业或行业为主,调研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选择调查和论证方法。拟定调研大纲,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调査方法和调查工具,调查数据应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向明.学校发展计划与学校自主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大鸣.英美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黄灿明.学校发展规划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布伦特.戴维斯Brent.学校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建华.中小学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杨天平.教育战略规划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7]倪梅.参与式规划与学校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向阳.学校发展计划基本原理与操作规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李泽林,何龙,吕晓娟.《重塑学校新家园:学校发展规划与实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11]吴清山,林天佑.教育新辞书[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雷云飞.学校发展规划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九中学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童康.学校发展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3]王天晓.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研究——以战略型领导为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张敏.学校发展规划执行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俞伟娟.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曹鑫海.中小学发展规划制定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7]王俊霞.“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以积石山县农村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2005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拱雪.SWOT在北京市小学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7):22-26,41
[2]张凤山.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的原则[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8(6):21-23
[3]高厚荣.从组织环境谈高校后勤文化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12(5):100-101
[4]许小华.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2):218,220
[5]楚江亭.关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4-26
[6]王俏华.国外学校发展规划功能及过程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7):40-43
[7]谌启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规划[J].教育导刊,2005(4):4-6
[8]张作功.加强学校发展研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3):8-10
[9]李家成.论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变革中的价值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28-30
[10]邱向理.破解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之难点[J].中小学管理,2010(12):17-18
[11]赵德成.区域行政推动下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研究,2013(3):54-58
[12]李雯.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J].中小学管理,2005(11):10-12
[13]赵德成.实践中的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建议[J].中小学管理,2010(11):4-6
[14]姚美琴.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11):8-9
[15]孙军.谈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2(5):17-20
[16]陈玉.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管理优化[J].北京教育,2012(6):16-17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