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08:5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控制技术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衔接;内容衔接;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1-01
目前中高职使用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由于编写组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使得教材内容重复率极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中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内容体系,但也有的内容难度比较大,不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并且起步初期又注重扩张办学规模,忽视了课程的开发研究,教材主要借鉴工科学校及中职学校所用教材,使得知识内容没有细化,也没有充足的企业调研,造成知识内容过难,理论内容过多,甚至出现知识的倒挂现象。这势必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资源的浪费。比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职、高职对低压电器的讲解都是面面俱到,理论、结构、原理、选择等内容基本都一样,这样的内容设置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偏离了中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
2.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建立清晰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高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按照"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所需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建立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高职院校要以此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为依据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要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构建的课程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课程的内容调整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强化高职专职教育中的实训性,在此思路下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规划、标准以及教学方案等。
2.2认清形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电气控制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编制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全面认识当前社会的电气控制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掌握社会最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以此作为编制与调整课程的内容;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发展具有特色的高职电气课程体系;最后课程的内容也要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增加创新性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把握方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已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顺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在课程实践中实现专业课程与通实课程的融合。具体说来,高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应该做到:第一,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出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顺应企业工作流程与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环节,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综合组织结构为依据,建立活动课程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衔接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3.1课程开发的相同点
(1)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课程变革、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突出技能。
(2)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目的。制定满足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这种知识重复、断层、倒挂等现象。促进知识的衔接,节约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机制。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依据。课程开发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认知规律,制定适应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
(4)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开发团队,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协同中高职院校的相关老师,通过责任分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注重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够用为度,突出实验实训的地位,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资源的重复消耗。
3.2课程开发的差异
(1)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开发不是简单地抄袭和东拼西凑,而是对教学内容地深入研究、科技进步所需知识地总结。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开发并不是高不可攀,它是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体现,是中高职教师为满足教学需要,对当前知识的整合补充过程,是对教授内容的升华。三是中高职教材的开发不要各自为营,两者要统筹兼顾,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衔接性的编写。
(2)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职业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人才,比如机电类专业的流水线工人、布线工人、熟练的操作工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突出的是高素质和高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机电类专业的设计、维护维修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所以在课程开发上就应该有所侧重,注意不同层次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岗位需求要求。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认知规律、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的,中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技能差异为依据。虽然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相似,但由于两者的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故此中高职知识技能要求也应有所侧重。中职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分析,技能方面的分析、设计,设备产品的维修维护等。比如中职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常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熟悉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会选择、检测各种低压电器,能识读常用的电气线路图,掌握基本照明线路与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步骤与规范,并能安全、正确调试,会检修一般故障的电气控制线路;具有安全用电常识,具备初、中级维修电工知识等。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27-01
电气控制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典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等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典型低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等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我们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多年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授课,最后安排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或实习。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展示,但是对于大多没接触过低压电气控制设备的中职学生来说,电气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还是很抽象的,导致学生在后期的实习工作中已经对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概念了。
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讲解融入到实习中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在实训室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演示,边讲解,边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训练,边理解,边吸收。即教师体现了“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比如:学习低压电器知识时,我们可以以机械专业常见的砂轮机控制线路为载体,教师先演示一遍砂轮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测,让学生脑子里先有一个直观的概念,然后再从控制线路选用的低压开关、熔断器等低压电器入手讲授其功能、型号、结构、工作原理和符号等知识。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具备后,就可以通过砂轮机控制线路这个载体让学生检测和选用常用的低压开关和熔断器,使学生掌握常见低压开关、熔断器的使用技能。
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确保教学质量。
二、整合课程内容,采用校本教材或者理实一体化教材
有关中职学校电气控制技术方面的教材版本很多,我们学校原来开设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控制技术》两门课程。在使用原有的教材过程中,发现很多电气原理图及设计大多中职学生根本听不懂、PLC的工作原理抽象难懂,等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近几年我们采用的教材是整合后的《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编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校设备情况选择相关项目和课题。目前中职学校都增加了顶岗实习的时间,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减少,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教师在授课时要有的放矢。让学生“熟能生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养成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的素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并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气控制技术对于机械专业的职校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门课,大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前面提到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实物教学和训练,形象直观,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利用厂矿淘汰的废旧各种低压电器实物让学生亲手拆装,通过“打开看看”的办法,让学生了解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第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手段不但能解决学校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还能演示低压电器内部的工作状态,并且能给课堂教学活动增添活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先进技术。比如平面磨床和卧式镗床等设备我们学校都没有相关设备,可以通过视频教程来完成它们电气控制线路的学习。另外,目前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视频资料有很多,将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合理利用,不但能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者不断地努力。我们要本着“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过程项目化”的思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学军等.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10.5:212,216.
[3] 袁建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2007.18:91-92.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技能训练 项目精选
《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多,技术更新快,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一训练,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训练项目的选择、先后顺序的设置、技能层面的衔接、训练方式和手段的采用、训练过程中的步骤实施,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老师提供好的实训项目,理清好的训练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训练项目精选
训练项目的精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课程从实际机床控制电路中抽取了适合教学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涵盖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修。项目内容包括10个学习项目、课外扩展和顶岗实习。
二、技能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
理清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技能训练,做到不重复、不颠倒。
(1)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各项目任务单元之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2)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
本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遵循以下规则:载体选取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自主学习操作示范同步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会”到“熟”再到“快”“准”不断提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训练方式: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宏观);
(2)视频教学,实际观摩操作法;
(3)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微观)
训练手段:实操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余活动等。
训练步骤:各个项目的操作是有所不同的,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先装再调,而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多了机床的功能分析与操作,项目的装调步骤具体分为:(1)分析任务;(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通电试车;(5)总结与反思。下面以机床电气故障排除为例介绍其实施的具体步骤。
机床电气系统排故训练内容及步骤:
(1)机床功能基本操作:
根据机床的加工功能进行机床的基本操作。通过机床功能的基本操作,了解正常状态下机床各电器元件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发现故障(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
(2)故障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通过电路原理图的读图和功能分析初步确定故障范围和可能的故障元件。故障分析涉及的元件和回路可能远多于实际的故障点与故障元件。
(3)制订计划:
根据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回路制订故障排除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强调排故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在排故后需要及时总结方法,切忌凭感觉寻找故障,这样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施计划:
在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范下,按照排除法实施故障元件或回路的排除。具体操作时,先主回路后控制回路的原则。在排除故障时首先采取无压(不带电)排除方式,这种方式可排除因电路接触不良和触点损坏引起的故障现象,尤其是主回路的常见故障;在采用有压排除方式时,重点检查电路元件功能不良或损坏引起的故障。熟悉故障排除方法后,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高效排除故障。
(5)通电试车:
每个故障点排除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电试车,如有问题,需要再次重复上边的各个环节。
(6)总结与反思:
为提高机床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训练的效率,在任务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为此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实施的过程,描述现象、探究得失,撰写项目报告,交流排故技巧、检查方法。
(说明:读图练习在排故之前进行。)
四、结语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精选与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学习平台,在训练中有任务、有目的、有思路、有比较、有结果、有层次,并且通过技能操作训练,知识内容无形中得到掌握和巩固,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分析过程能得到验证,故障现象直观而具体,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淑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68-02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师生共同通过一个具体的、与日后工作环境非常类似的“项目”进行教学,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产品。它的实施需要经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项目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等五个步骤来完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换位。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项目的任务去制定计划、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制定具体实施细节、完成项目、检测成果、评价反馈等,学生要去自主的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由被动式的接受变成主动去探索;与此同时,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者转变为指导者与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学生关系的协调、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习惯的养成进行指导和管理。项目教学法在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大的缩短了企业需求与学生实际素质的距离,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
二、《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概况
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专业课程,《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类专业中的教学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门课程难度不是很大,但因其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和电气控制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电气控制装置的安装、布线、调试等实践技能,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的“先理论后实践”地进行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是汤煊琳主编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项目式教材),该教材摒弃了传统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结合目前高职教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改方向,在教材的编排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本校实训室的具体情况,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尝试在本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专业课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在工厂供电专业课上的应用
1.确定项目任务。针对五年制中职班学生基础差、自我约束力不足、学习劲头不够的具体情况,参考教材内容及校内实训器材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运行控制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为具体项目,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原理及动作特性,学会使用测电笔、电工钳、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等各种电工工具及电工仪表,并掌握电气原理图路的绘制原则及简单线路的设计工作。
2.分阶段实施项目。第一阶段:项目的开发动员。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在项目开始前,必须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意义、应完成的具体任务、项目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考核办法等具体内容。在动员的过程中,通过展示案例效果,讲述该项目对其日后就业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工作中来。第二阶段:学习项目完成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要完成本项目,需掌握的知识有:常用低压电器的种类及功能、电工工具及电工仪表的使用、导线的连接与绝缘恢复、电气原理图的绘制、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规律和电气装配等。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及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开发项目模块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讲解所要掌握的新知识及技能,随后,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操作,完成具体项目。例如,导线的连接与绝缘恢复,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讲解导线的剥削、连接方式及绝缘带的包缠方法等知识点,教师示范一次后,由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样,通过在实训室里讲训结合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明显。阶段考核主要安排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时。教师给出完成项目可能会涉及到的模块任务,例如: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与检测、拆装与检修及控制线路中的故障检修等,学生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去学习,完成后,小组内先自己评估,再由小组间进行比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估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其优点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根据项目要求将其建设出来。此阶段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①成立项目开发小组。具体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教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所带班级学生的人数及学生的个人能力,以5~6人为一个小组,使其分组完成项目。每个项目小组由其成员选定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任务分配、监督实施等各个方面的工作。②编写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的编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计划书样本,解释清楚项目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及计划书的编写原则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计划书的编写。③实施计划,完成项目任务。项目的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恰当的给学生以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并督促其按时完成项目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组长会议来了解各个小组的具体进展情况,并适时的给予提醒和指导,保证学生在原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3.项目评估阶段。项目完成后,需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可采用分组讲解和展示效果的方法,再由学生自我评价和老师总评。自我评价可根据学生所参与项目的完成情况及质量、及个人在项目开发中的参与度、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来评判;教师评估不但要总结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思路和技巧,还需要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处理类似的问题。
四、应用效果评价
经过教学实践,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运行控制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为具体项目,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堂内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教学目的明确,为了完成既定项目,学生必须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否则不能完成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例如在进行常用低压电器的拆装与检修模块学习时,事先设计出的故障点,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教学效果明显——通过项目的制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较深刻,项目完成后,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感,对未来的工作跃跃欲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师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松散,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及所需课时量较大等。以上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摸索和改进,力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汤煊琳.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project teaching method;electr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05-03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部分非常关键。本文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电气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和尝试。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
1.1 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该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电气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控制线路设计、线路的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查找及排除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电气原理、材料处理、安装工艺以及各种控制电路的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1 课程设计思路
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在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训教学中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职业性、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它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结合液压与气动、单片机、传感器等技术,通过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基本单元、扩展单元及外围电路等可编程序控制器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项目案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具备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制造、维修和设计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强化实践,重在应用”,针对PLC课程,结合图1所示实训理念,在同企业实际应用密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在典型设备控制线路、职业道德、技术文件编制、环境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为重点的基础上将实际项目作为工作开展的载体,通过任务训练方式的应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同时,积极将学生作为工作开展中心,对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的要求进行充分体现:
第一,在任务思想、项目驱动的前提下,在充分结合学生岗位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教师同学生一起实现对课程的开发,并在工作现场对电气控制设计、调试以及安装等过程进行再现。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实训过程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操作环境的良好模拟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能够为具有良好职业化特征的培训进行接受,积极强调学生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实现学生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良好统一;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企业车间管理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进行建立,在对多类型教学手段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参照的基础上安排专门教师对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课程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以此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第三,以双师方式进行授课,并由专兼教师以分段的方式对课程的考核以及教学工作进行承担,定期做好总结,以此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完善。(图1)
2.2 实训教学流程
在本课程中,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以及组织都是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规律,在联系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中所规定的技能以及知识点为依据,在经过前期准备、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电气设备维修等过程后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及整合。在课程中,根据难度的不同对5个不同难度的项目单元进行了设计,在入厂培训、电气线路测绘、典型设备维修调试以及线路设计等内容为主体,将该课程设计到的技能以及知识进行了涵盖,包括有生产车间管理规范、安全用电要求、复杂电气线路安装调试、企业文化、线路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可以说,通过该种学、教以及做几者之间的积极融合,则能够对实践训练以及理论学习进行良好的贯穿以及融合。该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训教学流程详见图2。
2.2.1 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展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在对内容进行选取时是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设计以及典型工作内容要求,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技能以及知识,通过科学分类方式的应用对不同项目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单元教学内容中,其根据不同项目内容的设置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电路以及电力拖动基础知识为例:
第一阶段,项目内容主要是按照图2所示顶岗实习流程,对学生进行模拟入厂培训。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培训主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以及情况的介绍,对安装用电、电力工具以及电工技能的应用进行讲解,包括有室内照明线路、导线连接工艺等等,通过同学生的沟通以及总结进行知识的获取以及提升;
第二阶段,内容为C616普车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师傅,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常用低压电器的讲解以及识别、车床控制线路检查方式等进行讲解,内容包括有电气元件的检测及电动机装置制作、C616控制线路装调、交叉点评以及班组总结分析等;
第三阶段,内容为CW613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班组长,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规范分析典型环节以及调试记录编写相关内容的讲解,内容包括有控制电气线路分析、阅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等线路装调、电路故障检修以及交叉点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以班组的形式对上述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以及总结;
第四阶段,XA6132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调试。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车间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流程原理、电气纸质绘图方式原理以及线路故障排除相关知识的讲解,内容包括有铣床原理图、位置图、项目进度表以及接线图的绘制,铣床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检修等等,在该内容中,同样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知识内容学习完毕之后由班组进行总结分析,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叉点评;
第五阶段,为用户制做低压配电柜。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项目的甲方代表,主要负责对学生的项目运作流程、相关标准制作、交工文件制作以及技术协议书制定等进行讲解,包括有协议书的编写。项目进度设置、原理图绘制、位置图以及接线图的安装等,并由学生以班组的方式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内容中,不仅学生的知识获取具有着科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教学也一再发生转变,在同企业实际项目密切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2.2.2 教学组织安排
同以往较为传统的案例方式教学不同,在该教学方式中,其中的不同项目单元都是具有较强真实性、且较为完整的工作任务,在对工厂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工段、班组以及车间的三级管理,以此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工作程序以及工作规范的能力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进行培养。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首先需要完成任务的接受,在接收到任务之后,则在对任务目标、任务要求进行积极联系把握的基础上对完成本次任务的要求以及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消化,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要做好方案的制定,并做好电气图以及不同类型元件清单的绘制;再次,则需要按照任务要求对其进行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调试之后,则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验收以及评审,并对交工文件做好准备;最后,在相关文件准备完毕后,则可以将其进行上交,并联系整个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进行自我总结。上述流程可以说是项目单元教学中较为基本的工作流程,在进行技能培训以及知识的学习时,需要严格按照该系列任务进行获取以及完成,并在对任务进行实现的过程中对学习以及工作间的融合进行了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对该课程进行学习时,其目的不仅需要对低压电器技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任务操作的过程中在维护、安装、改造以及维修等工作开展中对自身掌握的电器控制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以此对学生控制系统安装、维修以及维护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在不断地学习以及验证过程中对该类工作的程序、要领以及方式进行掌握。在这里,我们在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一系列具有真实性、实用性特征的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即学生首先接受任务,在对任务要求以及目的进行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工作,完成方案的制定。之后,则完成列元件以及电气图清单的绘制,根据其中要求做好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设备的调试之后,则可以对其质量以及效果进行验收以及评审,并做好交工文件的准备,最终进行该文件的交付以及总结,保证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都能够严格按照该流程对任务进行完成以及实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通过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的提升以及培养,对学生综合全面能力进行积极的提升以及发展。
2.3 实训考核
在该改革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了重点的考核,且非常重视学生面对任务时的能力以及素质。考核内容方面,其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技能考核、电工技能鉴定以及理论考核这几个部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果学生在上述内容中有一个项目没有考核通过,那么该门课程的成绩则不合格,需要进行补考。补考时,学生仅仅对考核过程中没有通过的项目进行考核即可。而当学生以上三个考核项目完全通过之后,课程则评定为合格。成绩比例方面,技能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技能鉴定占课程总比重的40%,理论知识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其中,在课程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以及装配工艺,其中,基础理论占据课程考核项目的60%-70%,装配工艺以及操作技能占据30%-40%。操作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工艺功能、安全文明以及技术文件,其中,工艺功能占操作考核项目的50%-60%,安全文明占20%-30%,技术文件占20%-30%。技能鉴定方面,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鉴定,如果没有通过,将不对其该部分的成绩进行计算。
3 结论
摘 要:机床电气控制是各类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电气类专业课,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主要讲述各种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及接线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连接各种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并掌握排除线路常见故障的基本方法。由于名词术语抽象,控制设备种类繁多,学生几乎是初次接触,所以在学习这门课时,学生极容易出现畏难、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点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机床电气控制 学习兴趣 多媒体 实习教学
在机床电气控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注重实习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鼓励、启发、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语言鼓励下,意气风发,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启发式教学,师生双边互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设置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找一些学生熟知的例子来证明书本中的理论,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职业院校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普遍。机床电气控制理论教学中电气线路种类多,信息量大。传统上,老师用语言文字、挂图、教具向学生传导信息,学生倍感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种状态,如果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绘声绘色地体现电气控制线路中的电流走向,电气元件的动作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仍然以电动机双向控制为例,电动机在正转时需要按下那个启动按钮,相关的接触器线圈、主触头、辅助触头动作,最终电动机启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电流的流动过程,都会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和感觉的撞击,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反转亦可如此,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针对机床电气控制实习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更是事半功倍。由于初次接触,大部分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往往需要教师反复讲解接线操作规程,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示范接线要领,几乎占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这时,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习步骤、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制作成教学片让学生观看,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操作规程的理解,就会使他们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三、加强实习教学,实现理实一体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趋向于实干型、复合型。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习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是至关重要的。
机床电气控制的实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以及机床电气线路简单故障的维修。在实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电习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消极情绪,积极地投入到实习课的学习中。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可以将每次课的任务分解,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巡回指导。老师示范后,学生开始动手接线,老师在巡回指导时,传授接线技巧,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每天实习结束时,教师要结合当天的实训课题以及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点评,再次强调安全文明生产。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表扬;指出实习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另外,老师可以联系相关工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从实践中找到差距,提高动手能力,实现理实一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电气专业课教师, 笔者深切感受到:要让学生学好一门专业课,培养兴趣是首要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扎实、实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忖.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报,2004(4).
[2]刘玉文.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维修教学方法浅谈[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关键词:电器控制技术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28-02
根据课程特点,打破常规将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变频器技术三门课合为一门课,统称为《现代控制电器技术》,使整个课程构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同时以慕课辅助,学生通过慕课学习,对课程知识掌握更加牢靠,还可提高专业素养。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的选取。根据课程需要选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和《变频器实用技术》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具有“入口浅、寓意深”的特色。
(2)课程内容的定位。课程内容删繁就简,以实用、够用为准则,面向就业,由浅入深地讲解,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老师讲解为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对于这门课程学科前沿的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教师同时开设一门慕课,慕课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知识,极大地补充了上课内容的不足之处。
2 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1)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有重复的课程,教师只能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现在笔者将需要讲解的内容录制成视频,给学生播放。学生有看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直接向教师提问,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讲课。对于学生,教师把视频的内容发给学生,大家都知道记忆是一个过程,学生也许课上明白,课后就记不清楚了,这样学生就能课下看视频。
翻转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来讲解课程内容。这个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找出课程中适合学生讲解的内容。在课上分配内容,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的机会。翻转课堂不等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把学生讲解的时间设定在15 min以内,学生要做出完整的PPT讲稿,对于同学的提问能做出回答。这样既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纷纷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方法,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在课堂上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两者互相渗透、无缝连接。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高,收获很大。
(2)建立“边教、边学、边做”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使学生能够做到“边教、边学、边做”,让学生在学完就练、练完总结、再学再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不与实际应用脱轨,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为主要方式,理论知识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通过实践教学带动理论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让学生看到实际的现象,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样,理解更加深刻。
(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困难多数来自学生对客观现象缺乏实际感受,由于感性知识太少,很难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念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教学的模式,做了许多动画课件,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设备教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直观、印象深刻,方便、节省时间。
(5)以慕课作为辅助。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学生的遗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以前的内容,学生那茫然的眼神,叫老师很是无奈,老师还要花一部分时间讲解以前的内容。为此笔者就增加慕课,让学生自己回去观看。慕课的内容要精心挑选,既有课程前期必须掌握的内容,又有课程的应用内容,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
3 课程组成部分的具体实施
这门课程成由以前的3门课共同组成,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下面讲一下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
(1)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主要作用以及应用场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授,首先制作操作面板,完全按照工程布线的要求;其次在控制面板上安装走线槽、接线端子排和滑槽等。根据项目内容,让学生实际接线,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学生更直观地观测到实际现象,比纸上谈兵要强得多。第二是完全按照工程实际进行接线,使理论和实际不脱节。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理论明白,可不会应用到实际中去,经过这样教学模式,使学生工作时能够直接应用所学知识。
(2)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习这一部分必须在学习完上部分的基础上。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也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因为PLC主要是从对基本指令、功能指令的掌握,再到整个编程理念的形成,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根据每条指令的不同,设计一个小项目有利于学生对指令的理解。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设计一个综合应用的大项目,加强学生对指令的综合运用。
(3)变频器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一般都作为选修课,导致学生的重视度不足。将变频器这门课与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和PLC结合在一起,变成一门考试课,这样使其成为系统相对完整的一门专业课。
①变频器的基础知识。变频器的结构和原理通过项目1:变频器的认识。
②变频器的基本应用。通过项目2:点动、连续控制;项目3:外接两地控制;项目4:PID控制运行操作(待验证)。
③以上目为基础项目,前期可用按键等来实现变频器的控制,后期可结合PLC,通过PLC达到对变频器的控制要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成绩考核方面,学校降低了课程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将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慕课成绩和动手能力的平时成绩提高了。具体比重为:慕课成绩占总成绩50%,课程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
5 实施方案
5.1 人员配备
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其中涉及到很多知识之间的衔接,同时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强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老师现场检验指导,因此该系安排3位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实验教师共同上课。
5.2 教学分工
根据课程的独特性,根据教师特长,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其中一位为主负责教师,同时另两位教师辅助,这样主、辅相结合,使教师教学前对内容相互了解,重点突出,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解。
5.3 学生安排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分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教学。根据学生自愿组合,教师控制数量(3~4人一组),必要时与学生协商增、减或调动组员,不能强制命令等原则进行分组。实践证明,自愿与协调相结合原则上建立的小组,组员主动性强,配合默契,共同提高较快。
5.4 慕课
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对学生慕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每周最后一节课,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慕课答疑和总结。对慕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顺应当前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发展需求的创新教学法,而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作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基础课,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设备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两种具体方法:(1)任务驱动法;(2)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其具体包括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的课程培养目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理论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常用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电路安装与检修、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这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也不容易理解。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将理论的知识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减弱了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产生排斥的心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变为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又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校电气专业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来进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如,销售某种产品、制作某个物品等。项目教学法步骤包括:(1)资料收集;(2)决策;(3)计划;(4)实施;(5)成果展示;(6)评价。下面我们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为例,利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资讯:教师给出任务,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到的电动机正反装的实例,研究工作原理和正反装控制及切换实质。教师总结出例如:电梯的上下行、电梯门的开关、塔吊的升降、电葫芦的升降、搅拌机的进料出料等等用到正反装的电气,教师讲解工作原理。(2)决策:教师把学生按动手能力和性格2~4人分成一组,学生讨论确定制作项目,例如,电气连锁正反转、机械连锁正反转电路,具有双重连锁正反转电路。根据学生自己学习实际,老师帮助学生选择制作实训项目。(3)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包括小组每个成员分工、具体工作要求、电路制作流程、安全环保要求等。(4)实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习计划,选取、安装元器件,分工按“先主后辅,先上后下,横平竖直,减少交叉,不漏铜、不压皮”的要求完成主电路、控制电路连接。教师在学生制作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控制电路制作时主电路中换相接线,控制电路中自锁电路、互锁电路、按钮开关接线等重点、难点、故障点电路的制作。(5)成果展示:完成项目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包括项目成果、工作流程、设计创意等。(6)评价: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后与原定目标比较,评价制作成果。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评价从电路功能、工艺规范、操作规程、安全环保几个方面进行,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要技能与知识、实际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价值。这一环节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启发和感受,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和肯定,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法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项目安排完成各项学习目标,并处理好各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具有如下四个重要环节:(1)确定任务要求,聚焦于学习者现有的主要学习障碍,学习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寻找相应工具,选取相应元器件;(2)小组作业,激发并链接学生原有经验,小组自行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进行学习;(3)展示学习成果,以具体的工作产品来表现学习成果,深入讨论工作产品以及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4)反思学习过程,借助产品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总之,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蒋先平.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5(20):3-4.
作者:李浩雄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液压传动技术 电气控制
由于液压控制的可靠性和便捷性,液压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笔者结合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液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先讲液压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再讲部件构成,然后是各种控制回路设计和分析,接下来是系统的各项参数计算和仿真,最后介绍应用案例和实操演练。考虑到职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如果对于前面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等理论部分会无法理解透彻,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课程学习。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被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首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到实训室进行演示操作,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种“老师台上讲,学生座下听”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维持好课堂和实训场所的教学秩序,但是也让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内容和特点
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分为“提出任务一分析任务一完成任务一总结”四个阶段。教师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到一个个学习任务之中,指导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的学习。然后,学生在老师对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后,灵活地运用网络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手段和措施,解决任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就是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任务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从任务驱动法的内容和特点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施
1.提出任务
选取任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任务要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题材选取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二是要考虑到任务设计的表现形式,任务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这样能让学生较快地接受任务,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原则,选取小型液压钻床控制系统作为本次教学设计任务。
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让学生对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清楚任务的具体要求和作用。在分析任务的环节中,教师通过播放小型液压钻床工作时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液压钻床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加工中常用的快进一工进一快退的循环工作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设计液压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钻头升降运动的方向控制,钻头在不同工况下的速度控制,加工完成后如何归位,如何选择液压元件组建液压回路。
3.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在任务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任务分析,学生已经明白了工作方向和方法,根据工况分析结果和任务要求,选择相对应的调速方式和液压元件,设计出系统的电气回路和液压回路,进而组合成完整的小型液压钻床控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参数的计算,完整的调速回路、换向、快速运动及速度换接回路、选择调压和卸荷回路,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回路在仿真软件上进行调试验证。
4.总结与评价
总结和评价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的理解。此次任务就涉及压力、流量和速度控制,液压元件的性能和特点,电气和液压回路设计和系统仿真等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以后的任务。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工厂电气控制;教学改革
职业中学为社会生产提供了新鲜血液,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电气类的很多职业中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出现了极不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认识、不会做、不敢做。首先是不认识。在学校,老师也讲解了很多电气设备和器材结构和工作原理,但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好多设备远落后于现实。所以,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仍感觉两眼黑,好多元件都不认识,不知其名,更不知其功能和使用,这直接增加了学生进入工作状态的难度。其次是不会做。学校也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基础性的技能培训,但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怕苦畏难,理论学不进,技能又学不好。所以一到企业,感觉什么都不会做。再次就是学生由于不认识、不会做而导致不敢做,从而影响自己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新技能的学习。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不能较快地进入岗位角色,也使得企业对新招收学生的任用心怀顾虑,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社会信誉度。笔者认为,引起上述现象的有以下几个原因: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实施方式单一。所以,应全方位出击,对电气控制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电工人才。
本文以《工厂电气控制》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就业出发,首先分析工作岗位对学生理论和技能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合理准确地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当下,大多数电气控制设备生产企业,对员工提出的要求首先要能看懂图纸,其次要能根据工艺要求,完成控制电路的装接,最后还要能独当一面外出调试、维修。所以,对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就应定位在能看图、会安装、懂检测、能维护这几个方面。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教学往往注重于原理的分析和安装的练习,以通过维修电工技能的考核为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考核,但自己都不知道考的是什么,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锻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简化深奥理念的推导和繁杂原理的讲解,着重基本原理的讲解,同时要结合现实科技的发展,讲解一些可编程序控制器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时,不仅要讲解基本的安装工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检测和维修的能力。
二、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迅速,许多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在电气系统中得到应用。而很多学校的课程教材可能还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前的版本,教材内容滞后,加之实习设备、实习器材陈旧,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出现不认识的现象。如有的学生连接触器都不认得,“NO”“NC”都不知是什么触点。“不认识”主要体现在不认识控制设备,不了解控制理念两方面。
学校在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企业调研。通过调查学生所就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这些企业所拥有设备的情况,分析提炼出其有共性的部分。其次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为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新设备,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比如:板前明线布线训练是二次控制线路训练的必练项目,但许多学校却将此项目变成了唯一的项目。事实上,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的控制线路都是采用线槽布线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二次控制线路装调实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板前明线布线,着重于元器件的布局和布线工艺的练习;第二阶段,采用板前线槽布线,提高布线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设故、查故、排故等训练。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训,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很多教师仍然守着陈旧的内容、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工厂电气控制》的教学,这成了教学改革的瓶颈之困。现在教育界已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做中学、学中做等。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快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可以巩固学生的技能形成。在新的形势下,对于电气控制实习的教学不能以单一方式进行,应多种教学方式并进才能适应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要求。笔者认为,多媒体化、理实一体化及现场化等教学方式如能在电气控制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将会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设备学校不具备,或一些设备的工作过程没法现场展示,此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仿真软件来展示和模拟,帮助学生感知、认识。如一些种类较多和价格较为昂贵的器件,学校不可能配备齐全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有全面认识。另外,互联网还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教师要善于从互联网上找到利于教学的资料,配合多媒体来提高教学的实效。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引导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实现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良性循环,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比如在接触器的结构讲解课题部分,就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拆装接触器,并总结出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教师再加以概括。再如对于控制电路的检测和维修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从电器原理和电路组成,来分析电路故障的可能和检测维修的方法。
现场化教学指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中进行教学。这要求学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添置实习设备,如果实习设备不足也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工作现场,或适当参与生产过程,让学生直接了解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安装、检测、维护等工作,同时了解车间操作规范。学生参观实习结束后,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让学生能心领神会并记忆犹新。通过现场教学的开展,能使学生走上企业岗位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新设备和新理念的引进必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引导和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多组织教师走进企业,多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新设备、新技术和新规范,同时鼓励他们将所学新知识及时、灵活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现在的电工教师,应该能多接触以PLC为核心的自动化控制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或进行示范性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新知识、新工艺,激发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效果。
我们不要埋怨知识变化太快,学生水平太差。只要能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及时、合理地改革,师生就能共进,学校就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2]李星.浅谈职业技能教育实践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2008(9).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效果;实践;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等课程进行整合,其涉及的知识较多、面较广。由于以往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以机械类专业课程为主,这些课程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关联度不大,故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
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学生能将机械和电子电气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实现机械自动化。为了使机电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机电类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譬如: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数控机床维修等,而这些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这使得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变得相当重要。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用语言也很难讲述,有的定律学生难以掌握,同时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来改变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加以阐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潜心研究的课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电工电子课堂结构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的关系,把教学与实验、实训有机地融为一体。高职类学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检验;同样,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较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展现出来,如:在“电气与控制”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电气控制线路的整个动作过程分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难点拆分,同时将静态化为动态,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如果让他们一直面对枯燥的理论讲解的话,他们往往是毫无兴趣的。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小产品的制作却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工电子兴趣小组,可以将理论知识的教授渗透到各种兴趣性操作实践中进行。
2.由浅入深,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电工电子实训项目较多,各个项目之间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训中应注意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步骤、分阶段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各个击破。实训中可进行单项训练,在单项训练熟练掌握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由浅入深,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技能不断得到强化。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正反转控制”实训中,将要用到两个接触器,可以首先让学生接一个,使电动机正转,当这种接法熟悉后,再接第二个,实现电动机的反转,最后进行整体装配,这样做学生记忆就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就更为明显。
3.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电工电子教学效果
在电工电子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教学内容只能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只能局限于教室,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仿真软件等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相关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使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有效地挖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
4.运用各种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效果,突破条件限制
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工电子课程中采用EDA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整个过程方便、简便、快捷、灵活,且形象、直观、交互性好,它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分析、综合能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创新。学习电工电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和相关的计算关系,还要求学生具备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
现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新电路、新元件不断出现,而实验室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要求,通过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克服实验室的条件限制,避免使用中仪器损坏等不利因素,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要求。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设计,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熟练使用仪器的能力,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调整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的课程内容多而广,但是,教学课时学校十分有限,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主要体现在:
1.职业学校学生电工电子的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主
职中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理论知识的教授以能满足岗位和其他专业课需要为尺度。精简理论的推导,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较轻松、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要以实验实训为重点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材。教学内容以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增加实例的讲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异地控制电路”时,可以结合“两地控制同一灯”这一实例,并配以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将课堂知识直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紧随时展,引入新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高速发展,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科技的发展,随时调整课堂内容,将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电工电子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联想、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要上好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还需要教师不断钻研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葛金印,范次猛.电气控制技术:工业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信息化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 教学变革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本中的知识较为抽象,理论性强,这让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障碍。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上仍然是教师作为主体的教授,虽然也会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老师会给予相应指导,但课程与实践还是较为分离,学生仍然难以准确抓住抽象理论知识的要义。在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信息化教学对于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种教学手段灵活易于掌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将信息化加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随着现今对于课程实用性能的强调,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师会顺着教材编排的内容订好教学计划,依次进行。而往往还没进入正题,学生已经因为枯燥的器件讲解、单一的指令分析望而却步。所以课程教学的模式必须有所变革。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中有一点提到在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主线,创设情景,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网络创设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搜索需要的信息,完善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师生很好的互动。在整个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有些资源实训室是无法提供的,那么就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借助软件来实现程序的调试与模拟。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加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很有必要。
二、课程信息化教学项目的选取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借助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原来的教材顺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以具体的模块为单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资料、分析要点、讨论方案,完成课程任务。项目的确定尤其重要。如何选取项目必须结合学生的现状、课程任务、应用实际来进行。在刚接触课程时,学生仅进行过电工中级工的实训,所以在讲电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维修单、面试题等创设情境,串接内容,避免炒冷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而且能很好地为PLC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目前学生对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仅处于入门阶段,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项专业技能,笔者将PLC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编程思路的训练;基础项目的实施;综合项目的实施。
第一阶段,以编程思路的训练为主线,串接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程序设计思路三部分内容。本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以相应的指导。第二阶段,以基础项目的实施为主线,引出三菱FX2N系列PLC的26条基本指令及使用方法,完成对PLC基本指令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实现对编程软件的掌握、实训环境的熟悉。第三阶段,以综合项目的实施为主线,达到能准确把握控制要求,根据控制要求合理选择最优方案,通过方案熟练运用编程软件完成程序设计,借助PLC实现调试。
对于项目的选定,应当尽量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选取的每个项目中都应当突出某个应用程序,教学中要强调课题的重点,课程中选取的程序应当由简到繁;其次,项目选取尽量来源于生活,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第三,在制定项目时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资源状况,如实验室资源是否能很好的为课程设置提供帮助。教材中的最后几个章节是综合性较强的,在项目设置上应当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三、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思路的运用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很多便利,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思路在课程的实施中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步骤:
1.项目准备
项目准备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条线来进行。一是教师必须选好项目,项目的选择要兼顾学生现状、实际工程应用、教学任务等方面。好的项目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讨论、分析、搜索资料。好的项目能促使学生实现小组的合理分工合作,从而提升团队意识。好的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而学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总结,提升综合素养。二是学生要根据相应的项目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完成前期的预习,对用到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并形成项目初期自己的解决方案。
2.项目知识点讲解
实际操作前,教师很有必要做充分的知识讲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虽然已经预习过,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课程中知识点真正需要抓住的重点难免还是有偏差,因此老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掌握项目要求,同时帮助他们抓住项目重点。在项目给定的过程中,存在学生可能无法在现场观察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不能透彻分析项目控制要求的瓶颈。而此时就可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弥补空间和设备上的缺陷。通过预先拍摄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进入状态。
3.项目实践
在本阶段,学生需敲定方案,完成分组、调试程序等任务。如果项目可以在实训室的实训台上完成,则学生还需完成线路的连接。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承担纠错、点拨、观察总结等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学生的进展,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要给予相应指导,实训结束后让学生们学会用信息化的方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与分析。信息化教学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学讲解,也能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任务。
4.教师检查评价
项目结束后让学生们统一对于程序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学生上交项目实施的全部资料,包括I/O地址分配表、梯形图、PLC外部接线图。信息化不仅帮助学生绘图编程,也能方便快捷的将学生的成果通过网络汇集到老师那一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让老师对于学生的结果定性的评价或修改,帮助学生进步。
项目结束后,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成果做相应判定及点评,对于程序有偏差的小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偏差原因,从而分析是哪个环节可能出错了,指导学生改进提高。对于做得好的不妨进行一个成果展示,这不仅能让其他学生学习,形成见贤思齐的效果,同时对这个学生也是一种鼓励。项目完成后,学生根据完成的情况独立撰写项目实训报告书,并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及相关知识的拓展。
实践证明,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运用到电器与PLC控制技术的教学变革中,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质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编程,自己运用计算机处理与分析控制要求,不仅锻炼与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很有成效的。信息化教学应当进一步运用到电器与PLC控制技术教学中,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