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7:5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建筑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本次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534):106-109.
[2]秦迪.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编.中国建筑教育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79-181.
>> 绿色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房地产项目设计成果对建造成本的影响与控制研究 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绿色建筑建造成本控制分析 探析影响工业厂房建造成本的主要因素 论工程建造成本中的建筑节能 浅谈船舶建造成本的控制 论品质房地产开发建造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如何从设计开始控制建造成本 浅析设计阶段如何降低廉租房等低成本住房的建造成本 建造成功的教学体系:芬兰模型 房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对土建造价的影响 建筑材料对土建造价的影响 高速铁路900t简支箱梁建造成套技术与装备 文化差异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外资对中美贸易差额造成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外文化\思维差异对学生翻译造成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准时生产与库存对制造成本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三)中美工程成本中人工费比重
据任越等人的统计,2006年重庆市主城区23个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人工费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比重平均为12.05%,是除材料费之外的第二大项费用,但远远低于材料费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比重52.73%。
2011年底对湖北省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的调研和2012年9月对武汉市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的调研均显示:80%以上的工程反映人工费占工程施工成本的比例在20%以上,该比例主要集中在20-30%之间(见表2-1和表2-2)。
目前整体来说,我国建筑人工费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比重在持续上升,但仍然偏低,较发达国家可达50%以上的人工费比重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这与美国工程中人工费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人工费占施工成本比重 15%以下 15%-20% 20%-25% 25%-30% 30%以上
百分比 3% 30% 31% 18% 18%
:表2-1:中国人工费占工程施工成本比重
据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筑业人工费占工程总成本的比例高达40%-60%左右,远远高于我国建筑业人工费比重。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定期的数据,以1913年基期指数100计,2010年的普通劳工指数为16164.06,工程成本指数为7751.23,技术劳工指数为7273.97,建筑成本指数为4369.42。在此近百年间,普通劳工指数的年环比增长率5.62%高于工程成本指数的年环比增长率4.79,技术劳工指的年环比增长率4.72%高于建筑成本指数的年环比增长率4.13。由此可知,美国建筑业人工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必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中美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不同对建筑方式的影响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生活模式、居住文化及建筑的使用方式、要求服务水平、建筑业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差异,致美国与中国主流的住宅建筑和建造方法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室内隔墙做法上,中国以砌体为主,管线等还需要凿槽埋线。美国以龙骨和纸面石膏板为主,施工方便,便于维修更换。而各自的施工方式导致了建筑使用感受,以及造型感觉上的差异。在使用中,美国的建造方法在保温隔热上较好,人体自然舒适性较好,生物适应性强。中国的建造方法,隔声性能大大好于美国,防火上也较好。在造型上,直观的感受,中国的相对会更加厚实,美国的更加轻便。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考虑到建筑的美感要求,一般都会增加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造型元素,比如构筑物、飘板、双层墙体、玻璃幕墙等。这些建筑造型元素可以说在中国的地产项目中一般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肯定与认可,也的确为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同样不应忽视的是建筑造型要与项目的定位及投资规模相称,投资方通过与设计师的沟通,可以为投资规模较小、定位较平民化的项口设计简洁朴素、造型规整常见、构造与施工容易的建筑造型,为投资规模较大、定位高调的项口设计风格炫目、奇巧少见的建筑造型。而因为中美劳动力成本的不同,美国对于设计师所设计的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造型元素,并不感冒,因为在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造型元素上,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得不到开发商和投资者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在这一方面,中国更能够承担特异造型的成本。
新的钢结构和玻璃材料、细致而理性的节点设计、精准的工业化标准件,打造出了如美国的曼哈顿世贸中心新塔、中国的上海中心大厦等一批玻璃幕墙为外立面的公共建筑。玻璃幕墙短时间内被大量应用,很快便超过了实际功能的需要,变成一种将工业崇拜符号化的建筑语言。21世纪初,中国已有玻璃幕墙两亿平方米,占全世界85%,成为世界第一玻璃幕墙出产和使用大国。在这些全玻璃幕墙写字楼方面在本质上和美国的写字楼没有多少差别。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成本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中国律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成本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律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淑蓉.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对策
一、研究背景
就我国建筑工程目前的状况来看,材料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所占的成本也大约为总成本的70%左右,可见,通过有效的节约建筑材料成本也能够增加企业的总利润,并且,建筑材料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所在之处。目前,通过工程量清单方面招标的有效执行,能够为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如何最大化的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目标值,并且在有效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安全情况下来有效提高整体建筑施工效率,以及科学、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节约建筑材料呢?针对此种情况,本论文就针对如何有效控制材料,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行了如下方面的讨论。
二、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对于评价机制来讲,它主要是指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材料采购部门在对相关的材料进行采购之前,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审以及质量方面的把关等。在对建筑物资进行采购之前,建筑企业内部需要启动相关的会议,要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搜集,要对物资供应商进行相应的了解,通过相关的实践经验表明,它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供应商的资金方面的周转能力、与供应方相关的资质条件、供应材料的质量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例如:供应商的柔性化生产能力、产品定制方面的生产能力、产品规格系列等;第二:针对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是否有效满足我方所需要的以及满足相关能力的评价,比如:是否满足环保要求、是否满足质量水平、是否满足检验水平等;第三:针对资金结算方式进行评价以及对预留的产品价格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并且,这也是材料采购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需要进行详细、充分的考虑,避免在某些环节出现漏洞等。此外,还需要对产品的特殊方面的需求等进行相应的考虑。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方式,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两种评价方式为:供方审核表、以及供应商业绩评价复评标,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执行才能够得到全面、公正合理的相关信息。另外,还需要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进行有效的保存,并且,企业内部要建立合格的供应商名录等。由于外界事物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对供应商每隔半年或一年就要重新评价一次。针对某些特殊情况来讲,比如:供应商组织体制发生某种程度的重大变化、供应商的产品方面的质量出现持续的波动等,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延长或者缩短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时间。对于重新评价的记录来讲,它应该最为调整合格、优秀供应商名录的最有效的依据。
三、有效控制主要材料输出成本
要对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的输出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常见的材料如钢材、水泥、以及砂石等,它们都是建筑工程里面最主要的材料。对于这些主要材料采购而言,我国建筑市场存在这样一种规则或体制,它们也都具有自己的明确分工:通过与某些厂家建立直接的关系,然后实行对主要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的采购,通过规模化的采购能够有效的节约采购成本;而对于其它非主要材料的采购,则是由各个基层单位分别来进行,并且,对采购的单据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标准验收;项目部对总公司所采购的主要材料进行质量验收把关等。通过这种明确的职责划分,能够有效提高材料采购的效率,在解决具体的责任问题的时候也是有理有据的,通过这种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的执行,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等;第二:物资采购部门要对材料的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当所需要的材料处于低价的时候,要进行备货,即多采购,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当材料成本出现急剧上涨的时候,对工程成本造成某种程度上面的影响。第三:项目组要与采购部多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采购到符合需求的材料。第四:在与供应商进行采购价格谈判的时候,要以自身的优势地位(如资金优势、企业方面的信誉优势等)来要求供应商给出最低采购价。
四、要组建优秀的项目团队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人所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可见,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的相关管理也不例外。要对整个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拥有优秀的项目团队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想办法加强企业内外部管理,以及有效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人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等,以及改变人的相关观念意识,使人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对成本进行节约。4.1对项目班子人员进行优化在成本控制中,项目的班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团队。对于项目经理而言,应该采取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内聘或外聘;对于班子成员来讲,要从知识结构、年纪层次、心理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然后来选择合适的人员,这样才能够使整个项目班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要对项目班子进行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要严格加强项目成员的思想作风,要以主人公的思想意识来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第二: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每个项目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都要听取并合理采纳,要努力使项目完成得更好。4.2独立核算为了强化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那么,在企业内部开展独立核算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所包括的基本工作为:(1)要进一步的加强定额方面的管理,它们分别为:消耗定额、劳动定额、物资储备、以及资金定额等。(2)要进一步的加强、细化对原始记录、统计方面的工作。(3)要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通过车间月分析、班组的周分析、以及工厂的季度分析,能够发现相应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
五、结束语
本论文在对增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对策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有效控制主要材料的输出成本、以及要组建优秀的项目团队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及分析。如果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以上几点建议也只是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所经历的一些小的情况,它只是一些管理方面的措施,工程质量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很显然,要在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每一个人所从事的相关岗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都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重视,只有努力提高建筑工程相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知识素养,以及提高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凡.提高施工企业建筑经济效益的措施分析[J].经济.2016,(04):12-19.
[2]骆飞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因素及提高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4);21-22.
2009年9月,李世蓉赴英上任,出任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新任全球主席(2009~2010)。接下来的1年,李世蓉将带领CIOB全体会员引导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向世界推广更先进和更环保的建筑理念。
CIOB第一位中国女性会员
“1993年到荷兰Delft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我眼界大开,当时我在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当教师。”
在荷兰期间,李世蓉了解到CIOB是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是一个涉及建设全过程管理的专业学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IOB会员资格在国际建设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于是,她决定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申报“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周围的朋友都担心这么高的资格,能给中国人吗?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派出3人考核小组,到荷兰对李世蓉的研究进行全面考察。通过科研成果介绍、论文答辩和面试等一整套资格评审程序,李世蓉终于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就在这次考核中,李世蓉给3A考核小组中的英国里丁大学教授Roger Flanagan留下深刻的印象。面试后,F1anagan教授邀请李世蓉参加“中英建筑业比较研究”的课题。1995年,她来到英国里丁大学攻读建筑管理专业博士,同时做Flanagan教授的研究课题。
这3年的甘苦,事隔多年回忆,李世蓉还是很感慨。“当时我既有离开家人故土的感情煎熬,更有要完成学业和兼顾科研的双重压力。在英国我人生地不熟,女儿不到10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却没在她身边。而除了完成博士论文,我还要和导师Flanagan教授完成一项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报告全部用英文写作。而因为没有任何时间去打工补贴生活,所以我只能尽量压缩开销,生活简单再简单。”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世蓉的身体开始“罢工”,她得了严重的耳鸣病,白天工作紧张可以分散注意力,晚上安静时是最难熬的,睡觉时常常把宿舍的二手电视打开,以分散注意力而入睡。去医院检查,却又没什么不对,医生告诫说耳鸣病没有药物治疗,唯有安心静养、放松生活。李世蓉只好每周去看一次心理医生,疏导和释放内心的焦虑。
在3年时间里,李世蓉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同时还与导师Roger Flanagan教授共同完成了科研报告《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随后,英文专著《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建筑业》在英国出版发行,被英国有关部门称为“在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业的权威性著作”。其间,她还为我国建设部、高校、建筑企业等牵线搭桥,帮助建设部组织的考察团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8年,李世蓉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她还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测量师、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土木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等资格。
从学者到城市管理者
回国后,李世蓉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先后主持了2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指导多名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她特别强调培养建筑管理领域的国际型人才,通过若干国际间的科研合作项目,让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出国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假如说我有国际化视野的话,我也要让自己的学生国际化,走出国门,学习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中不少人很能干,毕业后都在跨国公司工作。”
2003年1月,李世蓉的命运方向再次发生了改变。她被重庆市委组织部任命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分管城市建设。“我从硕士到博士都研究的是建筑经济管理,所以,从建筑工程和政府管理职能这两方面来说,都与我的专业有联系。”李世蓉说,“大概因为有多年高校和海外求学背景,我一直反对搞什么大广场等形象工程,我和周围的同事强调说,城市建设最要紧的是城市规划。这4年的从政工作对我锻炼特别大,有更多的机会将我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推行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成果。”
2007年1月,李世蓉被调到重庆市外经委担任副主任。她和CIOB结下的缘分还在继续。
CIOB全球首位女性主席
2007年6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在学会的总部正式宣布李世蓉将担任2009~2010年度全球主席。按照学会惯例,自宣布之日起她就成为全球副主席,2008年6月成为全球高级副主席,2009年6月将“转正”为全球主席。为此,她成为这家有着175年历史的学会的第一位非英籍全球主席,也是CIOB第一任女性主席。博导Roger F1anagan教授和他的学生李世蓉先后担任CIOB垒球主席,成就一段佳话。
“为什么我能担任CIOB全球主席?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既是CIOB对我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认同,也是CIOB国际化的一种表现。CIOB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焕发新的生命力。”李世蓉说CIOB的认证资格已得到国际上100多个国家的认可,“皇家特许建造师”已成为欧共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通行证。
李世蓉介绍说,CIOB自1993年与中国建设部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专业评估以及对大学专业课程的相互认可,举办一系列研讨会,为中国建筑管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对于我国的建筑队伍来说,CIOB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走出去和其他的建筑队伍交流;CIOB在全球有4.3万名会员,在中国有近4000名会员(其中香港有2000多名),可以把国外CIOB会员引到中国来投资。在实际工作交流中,我遇到很多CIOB的会员就是投资商,或者很多ClOB会员是为业主方、投资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也是一个平台。”诚如CIOB总部给李世蓉的邀请信中写的那样:“我们相信,一旦您成为CIOB主席,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和形象,同时为中英两国的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我目前从事的是投资贸易工作,我知道要尽量运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国际化的人脉积累,应该能成为更有效的资源。”
说到家庭,李世蓉满怀愧疚,又洋溢着幸福。“我们这个家庭互相影响、互相支持,先生是我大学同学,目前在重庆大学做常务副校长。因为一直很忙,女儿我没怎么管,家务也没怎么做,都是我婆婆在照顾家里。女儿21岁,很独立、很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已经上了大学,现在美国做交流学生,她给我发电子邮件,说老师让她写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她写的是我――说在她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帮助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但是在思维上,是我给与她坚强和坚持!她说:‘你的身体力行影响我,国际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改革;CDIO;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梁晓飞(1978-),女,吉林九台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师郡(1966-),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14-02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高校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1]“桥梁工程”课程作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技术课,能体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桥梁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DIO是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2-3]“桥梁工程”课程改革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指导,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学生考核方式,使本课程教学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本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搭建平台。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桥梁工程”课程内容多、概念多、构造要求多、计算多、规范条文多、涉及到前期课程多,实践性、综合性强,学生在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情况下,难于掌握。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求多样化,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英语教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因此,在专业总的授课学时不能变更的前提下,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就被大幅度精简。鉴于授课学时有限,本课程的授课内容着重讲授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对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度桥梁则以简介兼自学为主,这种授课安排与我国迅速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不相适应。“桥梁工程”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重视新桥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1周课程设计+2周生产实习。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多为静态的参观。因桥梁建设周期较长,认识实习只能了解其中的部分工程或某个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设计、施工过程,更无法参与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目的。对此,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生产实习中应用,对于桥梁建设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没有清晰的思路。桥梁工程的课程设计在手算的前提下,设计的桥型被限定在混凝土简支桥,这也显然是远远落后于桥梁建设发展需求的。
二、教学改革思路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往6届道路与桥梁方向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校输送出的学生接近80%在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继续深造学业和在设计单位工作的仅占17%。由此可知,“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从事桥梁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上。其总体思路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基础教学
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以“精、宽、新”的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精:以一种桥型的桥梁建设过程为主线,由点到面、深入浅出把繁杂的内容讲活、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即可对其他结构形式采用粗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工程实例(最基础的混凝土梁桥、拱桥)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是将5~6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份既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抓住桥梁建设过程主线,讲授桥梁设计基本原则、平纵横断面设计内容、桥梁建设程序和方案比选、桥梁上的作用、桥面布置与构造、上部结构的设计计算、支座、下部结构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对其他结构类型桥梁则以课上简介课下大作业的方式学习。宽:采用国家新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教学,对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度桥梁进行类比性、归纳性讲解,使学生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新:利用三维动画模拟、电视录像片和纪录片等教学手段,把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科研成果、施工技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
依据CDIO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
(1)引导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互助讨论教学,随着课程进展预留联系工程实例的“大作业”,这些“大作业”可以是课程的重点难点、行业的动态或综合性的知识,作业以小组提交。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以课外补课内来提高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学全过程中充分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将行业规范、现场案例、施工图纸和录像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3)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通过课程网站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看并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各章习题、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工程实例、行业动态等,也可以在网站上留下自己的心得和疑问,由师生进行开放性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实践教学
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习、课程设计、模型制作、专题讲座和认识实习等部分组成。
鼓励并引导学生使用桥梁博士、桥梁通等桥梁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改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完全手算及手工绘图的现状,邀请设计院技术负责骨干进行专题讲座,依托实际工程进行课程设计,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4]利用课程设计的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比例制作桥梁的上部结构模型,结合工程已有的其他部分图纸补充下部结构、支座、桥面铺装、栏杆、排水和照明完成全桥模型。在建造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能随意变更设计,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实体模型和设计说明书,利用PPT演示建桥的全过程并对成果进行答辩,通过熟悉设计图纸课程设计制作模型成果答辩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实体化,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考核方法
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强调测试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闭卷笔试、小论文、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
4.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建立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三元一体模式实质上是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基本训练,因此改革后的桥梁工程教学模式可和其他教学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的教学体系。
四、桥梁工程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两级六个自然班的课程实践,桥梁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构建了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基础教学课程设计桥梁模型)、多模块(认识实习—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毕业设计)、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连续渐进的典型工程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设计能力。
第二,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小组讨论、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后续的生产实习中,教学培养基地企业反映该批次学生较之往届“上手快,操作能力强”。
第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提高显著。将项目教学法纳入课程,使学生对现行规范的把握、识图、画图能力加强,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于设计验算,在内容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五、结语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完成了课程体系、知识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革新,两届学生实践的良好效果证明本次教改构建的分层次、多模块、全过程、递进式教学课程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EDWARD F.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
关键词: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57-02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大量出现,建筑师的社会工作者属性越来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具有超前性特征的建筑学教育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以应用型和服务与社会需求为主导思想,研究和探索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建筑学本科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直是建筑学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的重点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建筑学教育方法,让建筑教育者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本科建筑学教育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实际民生问题统一起来,突显应用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我国本科建筑学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由于各自办学基础条件、师资储备情况的不同,以及办学地点的地域性差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不一样,从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研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以科研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一般都是办学时间长、教学资源充足、拥有较强师资和科研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某些领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注重建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尖端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学校擅长的工程领域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但拥有这些办学条件的本科高校在全国建筑学院校中只能占到很小比例。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教育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生能根据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规范,并熟练运用民用建筑设计方法,熟知现今大量民用建筑工程的流程和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定位,毕业后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迅速上手实际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设计院和企业创造实际价值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和现今时代的市场需求结合比较紧密,能最大限度节约设计院和企业的工作成本和资源,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将会是我国建筑学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学思路。
二、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本科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实践体系教学的重点
近年新成立的建筑学本科院校都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变。很多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热衷于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建筑画表现和对建筑潮流及派别的过度讨论上,而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建造技术、结构、材料、规范却漠不关心,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产生了阻碍作用,幸运的是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国内本科建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注重社会适用型。清华大学刘彤昊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建造,而不在于附加其上的一切,建筑是基于技术的,要有效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地应用于实践,建筑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建筑学的社会适用性,充分反映出新时代特征下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学教育的重点,这其中构建合理务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些教育家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们跟踪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设计院和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建筑学毕业生往往以建筑师自居,经常将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用建筑设计重点还停留在建筑外在造型上和个性表达上,而对实际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各种行业规范却完全不重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不能深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作,不能起到建筑学龙头作用,不愿意进行务实的建筑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过于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忽视建筑作为工程的技术本质有关。这说明在新的市场要求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秉承多年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了,因此,我们开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2.本科建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理论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笔者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传统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要点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3.美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少
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素描实习和色彩实习,以前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院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低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很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了,如现今大多数效果图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现在的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目的,不必再组织长时间的外出写生,教学重点应为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建筑是艺术的思想,将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4.专业课实践环节应该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地认识实习和古建测绘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的安排分别对应建筑学低中年级开设的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建筑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理解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经常重艺术而轻视技术、重形式而轻视功能,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建筑中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思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实习平台,以实际工程现场为主要教学场地,理解不同构件在不同种类建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5.综合实践环节应该突显应用型特点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学高年级开设的外埠综合认识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践。外埠综合认识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实习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内容融会贯通到具体建筑实例分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这个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实习,学生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学科体系,理解建筑是多种技术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建筑师业务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在设计院中掌握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熟悉规范、法规,把握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定位,直观的感受建筑学作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真正理解建筑学专业中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之间辩证的关系。按要求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毕业设计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整个毕设的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主导,进一步查缺补漏,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工程类学科的理念,通过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以务实性的态度对待实际工程。
从以上对不同实践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应该关注建造本身,是基于技术的学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的建造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来表达人类新的精神,而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接触了大量的美学课,加之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会将建筑学归到艺术学范畴,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纪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建筑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桥,保护,加固
中图分类号:U4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古桥不仅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研究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政治、外交及经济等均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造型优美、各具特色的古桥,还是先辈们遗留给子孙“不可多得,失而不复”的宝贵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使这些古桥尽可能长久的保存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 工程概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最大的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工程全部建成后,坝前水位将升至175米,水库总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受淹面积632平方公里。按照有关方面的部署,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列入原地保护规划的62项,度生桥即属其中之一。
度生桥又名跳蹬桥、蹬子桥,位于巴南区双河口镇石门村跳蹬河上,为步行桥。建于清道光三十年。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37',东经106°53',海拔173m(规划报告资料)。地势北高南低,河水向南流入长江。
二、结构特点
度生桥为单孔石拱桥,建筑面积21m2,桥长30.73m,桥面高8.1m,桥宽6.61m,拱跨11.42m,矢高6.85m。桥为地方常见的双圆心拱,半径为6.35m。桥身由青石材料砌筑,纵联式。桥面中段平整,两侧有对称踏步各18级,形成两侧低中间高的高拱桥,即罗锅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板,高1米。桥在券脸石上用仰天石,仰天石做枭混线脚。起身砌筑基本整齐,以白灰填缝。
三、关键问题
度生桥在经历了100多年沧桑岁月的冲刷,加之年久失修,已明显的表现出苍老与衰弱。主要问题为:
1.古桥石材风化、剥蚀严重,严重影响古桥的耐久性。
2.古桥桥体表面块材松动、缺失,严重影响古桥的整体性。
3.古桥两岸护坡冲刷严重,严重影响古桥桥基的稳定性。
坝前水位升至175m后,度生桥处于半年水中,半年水上的两栖状态,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上述诸方面的问题。
从古桥的建筑技术看,拱石相互接触面主要以比较粗糙的斩刻痕迹相叠压,用灰浆砌筑。当古桥全部淹没于水中或部分淹没于水中时,桥体块材间的灰浆会逐渐被冲刷流失,由于水的浮力,上部块材对于下部块材的附着力必然会减弱。随着江水的流动,上部块材将逐渐迁离原有位置。周而往复,会使古桥逐渐解体。古桥的原地保护方案从解决上述诸问题入手,而有效加强古桥桥体的整体性,则是问题中的关键。
四、原地保护技术措施
基本原则:1.最大可能的保存古桥原有的环境、风貌及功能;2.最大程度的延长古桥存在的时间;3.技术简单,便于实施,经济指标较好;4.不致对环境造成污染,5.保护痕迹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与可辨性,即后人可以恢复或可以辨识。
1、提高桥体抗解体能力
提高桥体抗解体能力,关键是加强桥体块材之间的整体性。考虑到尚需保留古桥的原有风貌与使用功能,可以采取桥体整体性加固、桥栏整体性加固、桥基与护坡加固、 桥面覆土保护等措施。
2、提高石材抗风化能力
度生桥的保护采用德国WACKER公司的石材保护剂WACKER BS OH 100。
工艺步骤:①石材表面除尘清理与修补, ②压力喷涂WACKER BS OH 100。为要达到足够的渗透深度,在第一次喷涂2~3星期后,可再进行第二次喷涂。
注意事项:①石材表面必须是气干的和吸收性的;②石材喷涂保护剂后, 2~3天内不可被雨淋或阳光直射;③喷涂的最佳温度是10~20C°,相对湿度大于40%。
3、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是古桥原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 清除桥体寄生的灌木及其上垃圾,还古桥本来的面貌;做好桥面及桥周围排水;拆除古桥周围建筑,清除古桥附近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平整场地,组织好道路,对古桥边坡及周边进行植被保护,对古桥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建立古桥可视与防撞标志,以利古桥淹没后沿江船体航行辨识。
另外,建立古桥定期维修制度,监测古桥的变化情况,防止灌木寄生、泥沙淤堵等类似问题出现。
五、古桥原地保护实施步骤
现场复查,场地清理,平整道路,清除垃圾;桥体灌木清除,桥体灰缝清洗,灰缝注浆;桥体植筋加固;桥栏植筋加固,注浆,补缺维修;桥面覆土;古桥石材抗风化保护;桥基与护坡加固;环境整治,排水,建立可视标志。
六、保护效果
可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份比较真实且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坝前水位回落古桥露出水面后,古桥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利用,亦可以作为桥梁能继续发挥组织陆路交通的作用。
不会对长江未来的航运产生大的影响。
七、结论
度生桥尽管存在着风化、破损、构件缺失等诸多不良因素,但就现状而言,古桥目前尚不存在安全问题。只要采取适当的维修与加固措施,延长古桥存在的时间,使其不“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所产社的环境分离”是完全可能的。具备了原地保护的条件。原地保护技术方案,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工程量较小,可操作性强,易于实现。
参考文献:
[1] 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2] 潘洪萱.中国的石拱桥[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3] 闫斌.概述石质文物保护[J].东南文化,2005.1
[4] 郭宏.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8
关镇词:室内装修现状;室内装修设计;绿色节能;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住宅室内装修的不足之处
根据笔者长年在室内装修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目前现有住宅的室内装修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了一些我国住宅装修设计现存的不足之处。
(1)对室内装修的宗旨理解有偏差
目前很多装修设计人员仅仅是停留在室内装饰效果上,追求表面装饰。室内装修的实际意义是指功能设计,“功能第一”是住宅室内装修设计的宗旨。室内装修是要为广大居住者打造一个功能齐备、生活舒适方便的人性化居住空间。
(2)住宅室内装修绿色节能设计观念薄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装修标准新的观念在室内装修设计的中应用起来。很多设计人员对这方面考虑比较少。装修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等几个方面。
(3)室内装饰材料管理不够规范
随着新的设计和新的材料在室内装修中应用,由于新型装饰材料的识别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装饰材料的检验规范和施工措施没有跟上,导致市场比较混乱。目前绿色节能装修设计主要运用在新建房屋中,在新建房屋内有一定的经验。但目前国内存在很多使用年限在20年左右的房屋,由于当时建筑水平有限所以导致现阶段绿色装修改造时困难较大,目前研究也相当缺乏,因此对于室内装修有了更高的要求。
2. 倡导室内装修绿色节能设计提高装修水平
对于绿化节能的装修设计对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还无法承受,因此经济型的室内装修绿化节能设计将会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提高目前国内的装修水平,我们应该倡导绿色节能设计,改进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法,健全促进节能材料、设备生产和应用的法规体系。这样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节能装修的法律控制环境。绿色节能材料在进场后,由采购员和材料员核对货单上的数量、规格和标准,并提供质量合格证明书。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由材料员负责做好发料凭证,对仓储和现场堆放的材料进行标记,以方便核对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检验员根据项目的要求,按规定对材料进行随机取样,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并由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单,及时向项目部反馈。
表1 绿色节能墙面材料准备与质量控制表
积极研发建筑室内绿色装修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大幅度降低材料和设备生产的单位能耗。发展的重点应针对外墙装饰(幕墙)和室内装饰的特点,研究新型低能耗的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地面、顶棚、门窗)体系成套节能技术及产品。
3. 目前“绿色节能设计”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
4.1 绿色装修设计在室内门窗中的应用
门窗是住宅保温中的薄弱环节,在建筑维护结构中,门窗的绝热性能最差。绿化设计中应该考虑控制窗墙面积比率,在无空调的建筑中,各朝向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 0,南向不应大约0.5 0;在有空调的建筑中,单框单玻窗,平均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双玻窗不宜超过0.4。进行住宅的开窗面积设计时,可采用高性能、低辐射门窗。用多层窗、单扇双玻空腹保温窗代替传统实腹单层玻璃窗,选用保温隔热性好的窗框,如空腹塑钥窗.下氏辐射窗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窗玻璃的一个内表面蒙上透明薄膜,可以把室内热量的85%反射回室内;二是在窗的两层玻璃板间用氮气和氮气填充是窗户的热阻提高1/3。
4.2 绿色装修设计在室内墙面保温方面的应用
装修时可以在室内墙面实施内保温措施,保温材料主要采用3cm矿(岩)棉毡木筋;纸面石膏板;水泥纤维加压板;放置保温材料,可提高保温隔热性。
项
表2:外墙内保温抹灰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另外一种地面节能设计是通过在地板下面铺设地暖管的采暖装修法:地板采暖的原理是通过低温热水地板下循环;将热量均匀传给地板。再由地板向地面辐射,辐射传播对流传播效率高,可有效节能3 0%~50 %,并可实现分室控制、分户计量,大大节省费用。
4.3 制冷供热绿色节能分析在室内装修中应用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多采用空调设备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因此怎样进行室内绿化节能装修必须考虑到冷供热设施的装修构造。对室内的空调系统应进行节能分析,给出最利于节能的解决方案。整个制冷供热空调系统便可以一层层连接起来。在冷负荷和室内温度设定值不变的提下,送风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风机风量的变化,假定室内总的显热冷负荷为 ,系统的送风流量 ,满足如下关系式: 式中: 表示风机实际风量,kg/s; 、 分别为室内空气设计干球温度和送风温度, ; 表示室内显热冷负荷,kW;在空调系统中,空气调节的送风温度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因此送风温度需要满足如下约束: ,既保持了室内空间环境的舒适、美观性,又保证了室内通风的低能耗使用。
表3 制冷供热空调常规控制方式的参数表
4.4 绿色节能在外墙涂料(漆) 、砖中的应用
笔者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对传统的外墙涂料(漆)、砖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传统的装修涂料只起到装饰效果,并无节能作用。现如今,应遵循建筑节能的原则,采用绿色墙材,包括环保墙纸、墙布、乳胶漆、丝光锦缎涂料、玻璃砖和不含铅、铜的绿色陶瓷。目前室内装修中会采用外墙贴面砖,增加一层围护结构在建筑外墙基础上,惊讶的发现建筑本体导热比值变低,达到了节能的效果。目前室内装修绿色节能设计,普遍会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木工板、贴面板等。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住宅使用要求和功用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技术人员的考验也随之增大。只有通过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监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了装修产品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能够提高效率、缩短工期、保证质量、降低造价,实现“绿色装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姜继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3】 Pernilla Gluch The Life Cycle Costing (LCC) Approach-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its Usefulness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外文期刊] 2010
【关键字】现代建筑学;设计;研究方法
前言:面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不断接触,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之下,面对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大量的新型科学技术以及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促使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使用者开始了反思。为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的发展建设,采用科学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将能够促进该行业的有效发展,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实力。做好建筑学中设计工作的开展,积极的采用创新的研究策略,必然能够提高设计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一、研究进展与成果
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迎合了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社会建筑中不断增强的产业竞争趋势,为了能够在湍急的洪水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相关的建筑企业不学对建筑的应用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更新。所以,这就促进了现代建筑学的创新以及发展,为取得更好的硕果奠定了保障。所以,在现代建筑学的设计以及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能够有效的提升设计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可靠性,促进设计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利用价值的提升,为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作为建筑领域中设计研究方法学科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方法研究,其较之于设计方法研究而言,常具有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难度较大的现实特点。因此在设计研究方法学领域中,其研究过程的开展及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成为该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理论研究界对国外“设计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开展了早期的引介和学习。这对其后我国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先期准备和理论支持。1983年,以冯纪忠、杨公侠为代表的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一批学者,就将德国J・Jeodieke所著《建筑设计方法论》加以翻译出版,为我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中能够较早接触到西方相关理论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芮杏文、戚昌滋合著的《实用创造学与方法论》一书中对创造学加以了详细介绍,并在其中对研究所使用的系统论、智能论、离散论、信息论、控制论、优化论、对应论、寿命论和模糊论等九大方法体系加以了介绍和说明。成为介绍并引发我国现代设计科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启蒙性著作。
工程学者李贵轩在1989年编写出版了《设计方法学》一书,全书从工程设计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讲解了设计方法学所涉及的范围、进程以及基本设计方法。此外在该书中还就设计与创造的关系、设计与经济效益、设计与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与计算机应用等几个专题展开了有关设计人员及其设计实践之间关系的讨论,并由此成为在设计方法学领域中较早引入对现代技术手段加以专题讨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紧随其后,设计研究人员董仲元与蒋克铸出版了《设计方法学》一书。全书在继承李贵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扩充了针对技术过程与技术系统、设计典型流程以及设计系列化与模块化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深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代终将会出现在某一行业中一批新兴的建筑大师。在20世纪90年代到来之后,随着我国有志之士对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视以及研究,经过长时间在建筑领域的深入分析,从建筑设计自身所具有的规律以及特点出发,针对在设计当中出现的过程问题、方法问题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以及研究,最终得出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研究著作。
1999年,东南大学建筑理论学家刘先觉主编出版了《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该书以专题研究式的方式出发,针对当代建筑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流派加以其百科全书型的解读,而这种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本身加以介绍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翔实而客观的分析评判,作者从对当代设计方法运动产生与发展、设计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当今建筑创作发展的启示作用等多个角度人手,为我们架构出一幅西方社会设计方法论研究的宏观历史图景,并也由此成为我们今后开展研究工作一份不可多得的有力基础资料支持。
20世纪是科学发展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世纪,他的开展拉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促进了各行业之间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融合,促进了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变化。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该阶段同样是得到了洗礼,并最终取得了质的突破。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思维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基于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将十分具有价值。2001年,哈建大教授张伶伶与李存东合著的《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一书出版。在书中对建筑创作思维加以了三段式界定,同时结合具体创作实例进行分析,对创作思维过程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加以了分析总结,并且为下一步开展创作实践与建筑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此外,在本书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创作主体论”的再认识过程,这对于今后我们开展设计创作中设计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分析研究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同年,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从对建筑开展批评的角度出发,在深入研究建筑批评意识、建筑批评价值论、建筑批评符号论以及建筑批评方法论等诸多领域的基础上完成了《建筑批评学》一书。其中在对建筑批评方法论所开展研究这一部分中,作者就批评所应采取的模式以及批评的规范与标准等问题加以了探索,而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样可借鉴运用到今后所开展的研究过程中来。
二、价值与展望
伴随当代社会的迅速转型与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中,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以往更多凭借于建筑师个人修养和手工艺操作式的设计模式最先由于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中日趋庞大复杂设计对象的要求而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试与革新,以期由此满足时展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并由此成为当代设计研究方法学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社会需求基础所在。
与此同时在哲学和思想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批判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哲学等一批学说流派的确立和兴起在对传统西方古典主义哲学加以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所谓现性哲学的历史地位。受其影响,在各学科研究领域中相继出现的相对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运筹学等内容也深刻影响到研究发展的进程本身。而这些新理念和新思想由此也为当代设计研究方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正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建筑设计与研究方法学目前正日益成为当代建筑学创作与研究舞台上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必将对建筑设计与发展研究进程起到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影响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建筑学中的设计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研究设计方法的演变以及相关成就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面对当代社会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发展价值的不断提升,基于科学发展的视角积极的采取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必然能够推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程 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现代装饰(理论) 2013年05期
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思维开放,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注重开放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增强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中,经常反映出学生综合考虑欠周详,在结构布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设计、设备安排、声光处理等方面概念模糊,为此,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整体结构:(1)应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建立平衡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2)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表现思维的训练。手绘、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3)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促进国外多元建筑文化的引进,把最新的学术观点、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暑假前抽出3~4周构成一个较短的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快速设计、综合实践等,用于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互相促进。除课堂以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活跃同学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创造性的追求:(1)邀请建筑名师、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开设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潜心向学。
3.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面对建筑市场的日新月异,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和多方位的培训,拓展教学时间、空间、范畴、目标、手段、成果等,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良好的建筑素养。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分别对学校所在城市按区域划分进行课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建筑规划、功能、布局,道路设置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设情况。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把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除实地调研外,还可利用网络、图书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由导师确定专题,如公共服务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题目要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表达等,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
4.实践教学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源于实践”,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实习、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工地实习等。上述大多数实习以参观、学习为主,偏于感性,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标准、任务载体、项目驱动、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同时职业道德观、人格和意志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企业建筑师业务实习激发实习学生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方面:(1)在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师指导下,锻炼实习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细部深化、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如交通流线、防火、防洪、节能、地下空间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协调等,建筑整体考虑很重要,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
5.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客观、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评价目标需要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考核内容包括作业、论文、调研报告、设计调研等。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可采用学生答辩式评图、师生分组评图、教师联评、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例如答辩式评图,通过学生讲述和发表意见,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统一标准给予学生相应分数,包括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的认识、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及协作精神,将社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在岗”锻炼。
二、总结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冰山模型
Discussion on the Iceberg 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C An Analysis Based on Actual Example of College Staff T raining
He Wenqin(Faculty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A model to describe an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quality in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ceberg Model divides an individual’s quality into explicitness (above the sea) and implicitness (under the sea). The essay is striving to argue that the traditional Iceberg Model is not complete. A complete Iceberg Model should also account for the “sea” that carries the iceberg. The “sea” is defined as the micro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individual. The core of the essay is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plete Iceberg Model, pointing out that the “microenviron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make the implicit and unmeasurable qualities of the individual become explicit and measurabl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ceberg Model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的文章,创立胜任力理论,并得到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用来描述个体素质显性度。他把个体自身拥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容易表露在外,且容易通过测量、培训来了解和改变、发展的个体素质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把个体拥有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不易表现,且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的个体素质描述为沉降在洋面之下的冰山。这就是所谓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
该模型的最大特征在于,素质被划分为“显”和 “隐”两种,这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指导。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有的冰山模型的全面了解,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该模型的现有内涵不足以全面表征人员个体素质的表现,必须将现有的冰山与承载冰山的“海水”看作冰山模型的一个整体,才能对人员个体素质及其表现有完整的描述。
一、现有模型的内涵简述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现有模型的内涵简述
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设定为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以示个体的显性素质,这部分属于任职者的基准素质,它直接反映个体与任职职位的关联,是能否胜任该项工作的基本标志,但它最终不能把任职表现优异者与平平者区别开来。基准素质可以从任职者的学习经历中判断,也可以从工作中观察,还可以从特设的测量中得到。同时也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得知识和技能得以提高。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拥有的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设定为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以示个体的隐性素质,它与任职职位无直接关联,但与完成职位工作的绩效高低有关,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职员个体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所有素质都有界定,其具体界定见表1:
现有冰山模型的意义在于,可为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入职胜任性资格审查、现有职员培训目标和绩效考核依据等指导性方案。
(二)存在的不足
分析发现,现有的冰山模型内涵只涉及职员个体特征,完全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的表现,这样就造成了冰山以下部分的不可知性,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种种原属于“隐性”的素质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显性化,比如,个体会因为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任务的完成、奖励的多少变得自信满满、乐观向上,其自我认知的隐性素质会完全显现出来,成为一个集体的良性互动源。而现有模型忽略了冰山与海水的关系,孤立地去看冰山,就看不到冰山的沉浮,这样的冰山模型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作用就有局限性,将影响人力资源部门的正确决断,比如,一个部门的业绩不佳,固然有员工个体素质发挥问题,但可能恰恰是来自“海水”对其隐性素质的压抑,要改变或培训的可能是“海水”的结构,而非个体素质,即如何改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关系。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性模型,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概括。
二、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充要性
(一)“海水”的内涵
有鉴于此,若把冰山周围的“海水”视为职位环境,其中包括职位性质、领导才能、同事关系、男女性别、协同性和组织绩效等外在因素,那么冰山就会因“海水”成分不同而发生沉浮。其中,沉降表示海水对冰山起抑制力(消极)作用,浮起表示海水对冰山起动力(积极)作用。即一个人的隐性素质会因周围环境(“海水”)发生“显性化”,原本不可测量的隐性素质自然就变得可测量。人力资源部门要十分注意这种“海水”成分对个体的影响,见图2。
(二)完整冰山模型的表述
完整冰山模型包括两部分,第一即为麦克利兰所说的洋面之上、下部分的冰山,它反映了个体的显与隐素质;第二即为承载冰山的海水,其作用是使个体素质充分显现的“沉浮力”。第一部分是内因,第二部分是助动力,没有第一部分,无从表现工作效能;同样,没有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也难有表现,所以,两部分组成一个统一体。这应该成为冰山模型的完整表述。
(三)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首先,冰山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应用中的一个理论模型,其意义就是指导实践工作,实践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效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若只看到孤立的冰山,只知道对个体进行培训,忽视对海水的结构的改造,势必造成隐性素质永远还是隐性,如果兼顾“冰山”和“海水”的同时培训与改造,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有了完整的冰山模型后,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的看法也会有新的视角,绩效考核也会有全新的考量,不再局限于对个体的单向审定,这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势必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这正是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目的和充分性所在。最后,冰山模型内涵的扩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必然,因为在实践中我们总是发现,同样一个人――没有受任何培训,在不同的部门环境中有着迥然的表现,这正是环境对素质的发挥产生的影响,亦即不同的“海水”对同一座冰山会起不同的沉浮作用。
综上所述,冰山模型的扩大,其充分性和必要性就不证自明了。
三、完整的冰山模型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胜任性培训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人的动态管理,即培训、就业、失业、再培训、再就业,形成动态的人力资源流动,确保人才的与时俱进。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一支能够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纳入动态管理系统之中。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不可能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只能通过不断地培训获得胜任性的动态提高。素质冰山模型可以为培训目标提供分析思路。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培训使个体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变,从而促进个人和高校管理工作绩效的提升。
(二)如何在胜任性培训中用好完整的“冰山模型”
根据完整的素质冰山模型,培训既要注意“冰山之上”,也要注意“冰山之下”,还要注意对“海水成分”的培训。可是传统的培训,往往把重点放在冰山水面之上的知识、技能等合格性特征部分的培训与开发上。即便是注意到冰山水面之下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区别性潜在特征的培训,也肯定忽略了海水成分的领导力、协同性等的培训。但是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更注重的是人才个体、人才群体、人才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这就意味着对“海水成分”的培训依然重要。针对海水成分的内容,培训应在原有的个体素质培训科目基础上,增设领导力、协作性、激励机制和角色分工等方面的培训科目,以提高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力,从而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四、以建筑学院教学管理新特点为例看完整冰山模型的应用
(一)建筑学院教学管理的新课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持续的教学改革引领下,确立了以“开放、交叉、融合”为教学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研学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培养创新型建筑工程师的 “卓越工程师计划”已初见成效,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将逐步成为建筑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学院提出“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队伍”的团队理念;“基础理论教育+创新研究+实践素质”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高尚师德+敬业奉献”的教书育人理念,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已形成成熟、连贯的课程新体系,且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显著推进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并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为此,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就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其教学理念的变化,对教师、学生和资源的管理与协调就应充分开放、交叉和融合,这给原本紧凑型、封闭型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开放、交叉和融合?
教学模式上的“开放”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即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办学形式上也应是开放的,即和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学院每年都进行联合毕业设计[4],还与美国、日本、瑞士、瑞典、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及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院(系)际学术交流关系和联合设计教学,并已开始进行学分互认。那么,管理上就要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开放性的教学得以保障。
教学模式上的“交叉”是指,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相交合、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贯通的教学模式。这在教学管理上就必须打破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向校内、社会并行式管理模式转化
教学模式上的“融合”是指,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的融会贯通,为的是实现“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样,教学管理就必须为两类课程的融合保驾护航。
(二)培训科目的设定
有鉴于此,为了适应学院的教学形势的变化,教学管理部门的职员有必要进行职业培训,培训科目的诉求是:首先,开放管理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课程安排的有机融合的教务技能培训。其次,业务技能,其中包括课程形式、授课方式、英文会话和外籍习俗(或外交礼仪)等的培训。最后全院管理责、权、利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及组织领导的管理培训。
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主要是部门及其个人的业务需求能力的培训,可以看成是对传统“冰山模型”部分的培训。而第三项恰恰是对属于完整冰山模型的“海水”部分的培训。
(三)实践过程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展了如下科目的培训工作:
首先,组织教务技能比赛。比赛前,参赛人员获得一份内容清单,清单注明了要求掌握的30条有关教务技能项目,诸如排课、调配、操控和组织等。根据这份清单,参赛人员在两周内通过查献、切磋、请教等一切手段掌握这些内容。实际是利用比赛手段,实现技能培训的功能,也就是以赛促训。这一培训方法与下面提到的评估标准第二层不谋而合。
其次,开班授课与跟班听课相结合。为了使教务管理人员和人事管理人员熟悉课程体系、内容概要和外交礼仪,学院请进外籍专家做为期一个月的授课,对学员从语言、习俗到待人接物做全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学科优势让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全方位地跟班学习,以了解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为管理人员补充专业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调整管理结构,加强组织管理。院系为了配合开放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打通系际之间的教学管理机构,使原本独立的排课体系合并,进行统一排课;另一方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各系科课程管理体系,使全院教学管理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
(四)分析与结论
从上述实践来看,前两条实际就是对传统冰山模型的个人素质的培训科目。第三条似乎与培训没有关系,但若以本文提出的完整冰山模型来考察这第三条,恰恰可以被理解为对“海水”进行的调节。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本文获得完整冰山模型取代传统冰山模型必要性的实证。
五、培训效果的评估标准设定
没有评估的培训是盲目的,且不具可持续。但如何评价?怎么评?评什么?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 Donald .L.Kirkpatrick 于 1959 年提出的柯氏“四层次评估法”是世界上运用范围最广的培训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可将基于高校职员的培训效果评估总结为四层:
第一层是反应层次的评估,主要评估受训者的满意程度。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考察受训者对培训的整体感受和对培训内容的整体判断;
第二层是学习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受训者的学习效果。通过笔试、问卷调查或者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受训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测试,了解他们是否在培训中有所收获。如举办教务技能大赛、在教学管理人员中开展学生事务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竞赛既有趣味性,又达到了测试培训效果的目的;
第三层是行为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受训者在工作中的行为是否有所改进。这一层次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可通过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观察等方式进行。常用的方法比如全方位考核法,即由上级、下级、同事及服务对象等从不同角度对受训者展开全方位的评价;
第四层是效益层次的评估,考察受训者在集体中的态度变化、行为变化是否对高校管理工作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组织绩效进行考评。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评估,全面地了解职员培训的实际效果。从上述四个层次的评估中可以看出,实际上Donald .L.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法”的第四层面恰恰就是对冰山模型中的“海水”作用提出的评估方向,这个方向正是组织绩效的体现。
因此可以说,四层次的评估正是基于胜任力的完整冰山模型的一个具有动态变化性质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其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及时将分析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培训项目的有关人员,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六、结束语
传统的冰山模型有效但不全面,必须代之以本文提出的完整冰山模型。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决不能把个体特征作为唯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作为理论指导的模型应尽力做到全面而深刻,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小环境”起大作用,它能使原本属于个体隐性的素质成为显性,使得本不易表现和测量的部分变为可表现和测量。
参考文献:
[1] Spencer L.M,Spencer petence at work: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 ork:John Wiley&Sons,Inc.1993.
[2] 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 14.
[3] 俞继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基于胜任特性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4] 王建国、龚恺.开放交叉融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程及思考[J].城市建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