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

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27 06:3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

第1篇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

第2篇

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指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的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职业变化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教育的活动和过程。继续教育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总数达3798万人,其中高校业余函授教育和高校网络教育毕业2000多万人。此外,各行业开展非学历职工教育培训每年超过9000万人次。截至2011年国内有1750多所高校,353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9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提供各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在读学生合计近1000万人,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凸显。然而,与庞大的国内继续教育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续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升有限,继续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国际上继续教育的声誉普遍较好,如国外一些大学在招硕士生的时候更偏好继续教育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有实践能力且成熟。这与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着密切关联。德国成人教育研究所DIE和教育研究机构ArtSet以“培训机构能否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学习者进行‘成功学习’”为评估原则,提出了“面向学习者的继续教育质量测评模型(LQW)。”评估组织利用该模型对培训机构的各个质量领域进行评估,通过者获得一个有效期为4年的LQW质量测评鉴定证明,未通过者则要进行整改并重新评估。在英国,由教育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检查评估全国的培训机构。该办公室不定期检查评估不同的培训机构,对于良好的培训机构实行免检和少检,对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实行抽检,有选择地集中检查薄弱区域,对于资质差的培训机构实行多检。继续教育质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遵循成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程度,是教育目标和需求目标相互结合与共同实现的程度。”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帮助继续教育机构明确质量标准,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二是帮助继续教育机构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收集各相关主体对于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信息,诊断问题,改进教学及管理,提升办学质量;三是帮助社会成员了解继续教育的质量信息,指导自身参与继续教育的行为选择。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逆向选择”导致继续教育机构自主评估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相继开办了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办学的日益兴起,各类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办学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继续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背景下,继续教育机构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理应加强质量管理,重视教学质量评估,“以质量求生存”。但事实上,目前除少数知名高校能够凭借自身优势和影响力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外,其他绝大多数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并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生源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在这种无序竞争的格局中,存在着“逆向选择”现象,即部分教学质量把关不严、滥发证书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由于迎合了部分生源“交钱拿文凭”的功利性需求而颇受追捧,而一些正规的继续教育机构则面临较大的招生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继续教育机构自主评估动力不足,即使开展评价,也是倾向于对办学合法性和硬件条件的评估,而忽视对教学质量本身的评估。

(二)政府评价占主导地位,行政色彩浓重

在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可以反映政府对于继续教育市场宏观管理的需要,权威性较高,对继续教育市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但同时,政府评价也面临许多弊端:首先,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类型不一,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培训机构等,教育模式也是不拘一格,而政府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却往往是笼统划一的单一评价,无法反映各类继续教育机构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特征。其次,单一的政府评价使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政府成为评价活动的唯一决定者,继续教育机构往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评估结果,评价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缺失,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评价体系发展尚不成熟,处于边缘地位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不直接参与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而是授权专门的、非官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在这些国家,一般是由继续教育机构基于自我发展的驱动,向第三方评估机构发起评估申请;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详细深入的调研、访谈、看材料等形式,全面获取继续教育机构的质量信息,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双方不断地沟通反馈,达到改进教育质量的目的。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发展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对政府行政机构的依附性,继续教育机构更加倾向于迎合政府评价,社会评估则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另一方面,专业的社会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信誉有待加强。由于专业的社会评估机构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费和人员都面临一定困境,专业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部分评估机构由于受利益驱使,在评估过程中不够客观公正,导致社会对评估机构及其评估结果的认可度不高。

(四)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仍处在摸索阶段

评价标准可以为评估者提供评价的依据,为被评估者提供行为的指导,是整个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一些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宗旨、教育质量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方面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关教育部门和评价机构关于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还不完善,从现有的评价标准体系来看,普遍存在参照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倾向。事实上,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在生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照搬照抄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育评价模式,将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五)重视质量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其诊断和改进功能

开展继续教育教育质量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继续教育机构发现问题、诊断原因和改进质量。但部分继续教育机构“为了评估而评估”,片面追求评估结果,认为评价就是分等评级,只重视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其诊断和改进功能。不少单位不注重平时的质量管理,在评估前急急忙忙汇编文件以应付评估,评估后却不重视根据专家组意见进行整改,致使评估流于形式,达不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三、对策研究

(一)明确教育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为继续教育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继续教育市场目前存在一些乱象,对“教育质量生态”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继续教育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不意味着削弱政府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有关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着力为继续教育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继续教育的准入机制,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资质论证,认定继续教育机构的办学资格、办学层次和等级。其次,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促使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合法经营、正当竞争。再次,加强对继续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监控,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继续教育行为,对各办学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办学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进行曝光,严重者取消其办学资格。最后,接受继续教育对象的投拆,维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

(二)促进社会评估组织发展,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

政府评价反映教育宏观管理的要求;教育机构自我评价反映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评价则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三者有着各自优势。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尤其要注重发挥社会评估组织的作用: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社会评估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其次,由于继续教育机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应该根据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鼓励分类设立专业化的教育评估机构,体现社会利益多元化要求,促进继续教育机构的特色发展。再次,评估机构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标准、选择具有高专业素养的专家队伍,并在评估中不受利益驱使,保证中立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客观和科学。最后,还应完善评估结果公开机制。“为了鼓励甚至是刺激竞争,美国不断对各办学机构的教学质量、学生水平、师资能力、研究成果、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比,评比要求十分严格,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社会评估机构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促使各办学机构主动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社会评价机构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将有助于社会评价组织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

(三)完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指标和标准是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及评价的关键。继续教育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培养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在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的选取上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而言,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估原则,可以从“投入—过程—产出—效益”四个维度进行构建:1.投入维度考察继续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投入等情况,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其中,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办学场所、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经费保障等;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制度建设(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条例、制度、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等。2.过程维度考察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等。具体包括:培养计划的制定情况、招生管理情况、人才培养过程情况(如面授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情况、课程考核情况)、学籍管理情况、教学支持服务情况等。3.产出维度考察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具体包括:考核考试(课程合格率、结业/结业率、学位获得率或论文水平等)、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等等。4.效果维度考察继续教育机构办学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才效益指经过继续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的程度。社会效益是指继续教育机构在社会上的声誉度和美誉度,具体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毕业生的社会贡献、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评价等。

(四)重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学生会;团组织;社团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力支撑,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反思,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组织工作,使之更有内涵,更具特色,更添活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功能

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目前正逐渐走入一个误区,即活动目的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开展学生业余活动,片面追求所谓的“以学生为本”。现行学生组织模式离授课需要越来越远,造成“教育教学组织虚位”的普遍现象。形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集权化的组织思想和行政化的组织目标,以及对教育目的的模糊认识和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在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学生组织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首要功能即是教育功能,必须发挥教学组织作用。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对文化和技能的传承与创新,而组织为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环境和较大的影响力,因此组织的功能有二,一是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二是对个人心理进行文化内敛。学生组织首先应发挥好文化功能,将文化使命传承到位。学生组织的次要功能是行政协调,即为教育体系的规划、构建、协调运转服务,成为组织系统中能够独立发挥教育组织功能的有机单元。学生组织的第三个功能是科学组织学生团体活动,克服盲目性,使活动更富文化内涵和社会实践意义。

二、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弊端的反思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许多工作在探索阶段遇到了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基本功能的认识,目前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最大的弊端是偏离了大学教育组织的特性。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学是有其自身运行规律的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特征,大学因学术而诞生,因学术而繁荣。大学组织首先应具备学术性特征,糅合象牙塔和服务站两种职能,在组织形态上应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传递和研究知识为主要活动方式,追求自主和自治的学术自由。

以某高职院校的支教活动为例,活动的主观目的是好的,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打开知识窗口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对于参加这一活动的学生而言,从无数竞争者中获取支教名额,经历一轮一轮的淘汰,规模做的极大,活动影响力宣传的极广,而其支教经历往往成为获取毕业资本,增加就业经验的工具,演变成功利性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其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究竟得到了哪些提升究?支教活动前有没有进行组织培训,活动中有没有进行反思,活动后有没有总结和交流呢?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组织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管理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时,究竟应该如何把文化功能贯穿地更好?

三、关于开展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新思考

学生组织首先要符合高职院校的特性及规律,其次还要有各组织的个性特征,形成符合组织个体任务的组织特色。本文就学生会、团组织和社团这几个学社工组织进行说明。

(一)学生会

学生会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一般设有秘书处、学习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卫生部、外联部、自律部等各司其责而又相互协作的部门。学生会的活动模式是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为学校学生和老师提供无偿服务。学生会要做好纽带的作用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如果在校方的指导或协助下组织活动,则必须对学生做好活动意义的宣传活动,把活动开展好,让学生对学生会的工作满意;如果是自行组织的学生活动则需要让校方了解活动融入了哪些学习活动,取得校方支持。

关于学生会管理的几点建议:(1)经选的学生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并提高工作热情。(2)学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学生会,做好监督和考核工作,并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和帮助。(3)更多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扩大学生会影响力,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和支持学生会的管理工作。

(二)团组织

共青团组织是学校整体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做好高职院校团组织管理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增强团组织的先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团组织的重要方向是引导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团组织自觉加强团建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2)团员活动多融入实践因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增强团组织凝聚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文化基础扎实,具备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职人才,因此在团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侧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锻炼团员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重视职业技能训练。(3)提升团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强团组织的创新性。一名合格的高职人才还需具备适应复杂社会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团组织应着力塑造力争上进的环境,多开展一些活动为提升团员综合素质服务。例如可以通过模拟上岗、就业观摩等活动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更清晰地认识,帮他们确立努力的方向,打消迷茫无助的情绪;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学校的重点工作,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从而培养团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写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三)社团

我国学生社团的历史悠久,它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多种多样,发挥着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健康有 益、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团依然要以文化二字作为指导原则。高职院校的社团不仅要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更要走向社会,建立沟通联络的渠道,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还要走出校门,建立校际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上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功能,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以学生会、团组织、社团三个学生组织的角度探讨了关于开展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新思考,以期能够更科学地管理学生组织,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宗旨,提升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艺.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

[2] 温贻芳.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问题;法律服务体系

一、支持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立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有关部门相继提出多项举措,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地进行创业,以此更好地带动大学生就业,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活动提供法律支持与服务,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如下。

1.《就业促进法》从法律层面上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在此目标指引下,该法进一步从政策支持、就业服务、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就业援助等方面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法律层面上的支持保障。

2.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规范更加细化

早在1997年3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目的在于“理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目标下,该《规定》进一步对有关部门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以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以实现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9月26日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税务总局和工商总局等部委《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根据该《通知》的意见,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措施包括: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创业者注册资金分期到位,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等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改善行政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将在注册登记3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探索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了落实该《通知》的有关精神,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以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全方位支撑平台;三是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等等。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立法层次低

当前,在我国处于法律层面上的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规定仅仅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立法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其缺乏直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具体规定。就大学生创业方面而言,相关规定仅仅以《通知》和《意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处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层面,法律位阶相对较低,并且相关规定较为原则和抽象,缺乏具体配套的实施措施和细则,因而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承担起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的重任。

2.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融资与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力度不足

虽然我国现在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一些财税、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如在大学生创业融资时给予提供贷款、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安排,工商方面免交工商证照费用和一些管理费用,在税收上也有一定的减免,但相关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如从税收优惠方面来看,目前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所享受的税收减免多局限于收益税,且税收优惠期限较短。在财政补贴方面,政府所提供的财政补贴数额较少,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基本上是车水杯薪。[1]在融资方面,政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的贷款数额过小、门槛较高且期限过短,如小额担保贷款的数额不超过5万元,贷款期限为2年,这对于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难度大,帮助小。[2]

3.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教育缺失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法律知识传授是决定大学生将来自主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所在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创业法律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对将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的重要性还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将“不准经商”作为对大学生的禁止性义务。[3]在这种教学管理理念下,学校并不热衷于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一般仅限于大学一年级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创业所需要的一些法律知识,如合同法、企业与公司法、财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和知识产权法无从开设,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严重缺失。

4.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之所以感到创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和自身因素有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创业技能的提高,如十分重视管理经验、营销能力的培养,但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为:其一,缺乏守法经营、诚实信用的理念。在创业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为了一点小利而置当初的承诺和合同条款于不顾,违约行为经常发生,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长此以往使自己的经营诚信丧失,进而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其二,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由于缺乏对必要的创业法律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遭遇合同陷阱,使自己枉受不应有的损失;同样是因为创业法律知识的欠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注意对自己应有权利的保护,如商标不及时注册而被他人抢注等;进一步讲,由于创业法律知识的欠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当自己的合格权益受到他人不法侵害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总结而言,在现实创业过程中,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既不懂得依法办事,也不懂的依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就我国当前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规范而言,法律位阶相对较低,处于法律层面上的仅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且该法律并非仅仅针对大学生就业而言的,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直接针对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如《大学生创业促进法》,以使大学生在创业时有法可依,这会在很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信心。[5]同时,针对我国现有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相对原则化和抽象性的特点,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内容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由此形成多层次的、方位全面的支持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2.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要发挥引导和扶持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支持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活力的创业环境。[6]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进入基地创业,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更好地服务。

3.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首要推动力。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还是比较狭窄的,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非常困难。因此,政府应更多地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信用担保贷款,并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为了降低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成本,政府应对贷款利息给予50%的贴息补助。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制度,以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业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在税收方面,应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大学生创业3年内应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等,免征期结束后,对大学生创业的营业税、所得税税率要低于正常的税率水平,同时,对于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应提高,以便使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更快更好地发展。

4.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知识教育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应转变那种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会影响学业的偏颇思想。针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知识的传授。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安排尽可能多的与创业有关的法律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为大学生开设合同法、企业组织法、财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等课程,即使课时紧张,学校也应为大学生至少安排经济法这门课,并对上述法律知识进行重点讲授。通过创业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起守法创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并培训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沙良永.新时期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71.

[2] 杨德敏.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探析[J].兰州学刊,2010,(4):111.

[3] 胡赪.对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07,(10):110.

[4] 潘菊莲.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法治意识的塑造[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

第5篇

(一)学生管理的瓶颈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其鉴纪念中学招收的七年级新生主要来源于县城所在镇南街镇辖下小学和其鉴纪念中学周边居住的县属小学毕业班。鉴于县属小学综合办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而南街镇辖下小学毕业班学生当中相当部分是由面上村级小学三、四年级才并入镇中心小学就读,接受系统性优质教育脱节,学生基础明显跟不上。受办学设施、办学底蕴、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制约,再加上少量县外生源的转入,新生总体素质难免出现参差不齐,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思想意识欠缺科学。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欠缺科学,人生观、读书观、交友观、消费观不尽人意,导致有“读书无用论”的懒学思想。最突出的是扶楼籍、泽村籍的学生,由于两村籍的学生一直有相互结怨而打架的现象,由此沿袭下来成了寨村学生之间的不良传统,对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在生源素质不均衡的前提下,抓好学风建设,成了七年级新生进校后学校管理必须破解的第一瓶颈。二是行为习惯规范程度低。县属学校在抓规范管理方面较好,学生素质总体也相对较好,但镇辖下的小学毕业生由于大部份生长在农村家庭,且很多是留守儿童,所以仪表不规范、迟到、散漫、吸烟等现象较为突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

县属小学的毕业生很多生长在知识分子、小商家等县城居民家庭,而这些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只占其鉴纪念中学新生数量之少数。农村小学生大多出生于农民家庭,且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受农民素质和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的水平远远跟不上。从整体上来说,本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仍是比较薄弱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是教师待遇偏低。广宁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受县财政薄弱制约,教师工资待遇相比市内其他县区一直处于低下水平,且受2013年省出台的教师山区津贴政策完全把县城所在镇教师排除出享受山区津贴范围的冲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是深受打击。待遇偏低成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瓶颈。二是教师年龄和学科总体结构不均衡。就本校而言,由于学校地处县城所在镇,因为生活方便和子女读书等考虑因素而申请调入的教师不在少数。又受多方面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出现了调入的教师年龄偏大(大多在40岁左右),学科专业不切合学校实际等问题。而受控编制约,学校申请补充的专业学科教师又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教师年龄偏大(我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3岁)和学科总体结构的不均衡,成了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瓶颈。三是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缺乏。受办学经费、培训师资等软硬件制约,学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每年参加人社局和教育部门安排的公需课、教师继教课程培训外,其他对口的教师培训资源还是比较少,平台仍不够广阔,针对性不够强。四是教师职业思想受周边环境影响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周边既有城区的诱惑,也要面对农村不尽人意的环境。这样复杂的环境特别是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对教师的思想和心理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好的单位待遇多少和做生意的月收入多少尚且不说,就是在厂家、商场打工或者当一名泥水匠的所得都可以和教师的收入相当甚至高于教师工资等现实问题,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学校管理理念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问题

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门首要学问。但随着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者要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并且把握好尺度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既要规范管理,也要兼顾教师队伍普遍年龄较大、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有偏爱清闲等现实因素,这是学校管理的一大瓶颈。

(四)教学常规管理中制约学校长足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是不常抓,或抓得常但抓得不严。鉴于本校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属于中年年龄段,对本学科的教学已是“耳熟能详”“驾轻就熟”。特别是随着教学手段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抓常规资料的检查也出现了“豆腐就是这样磨”的误区,而抓课堂管理也有出现不必因为管得严而“失掉了人情”的尴尬。

(五)教育教学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抓好教育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实践证明,教育教学管理抓得严、抓得细、方法合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的瓶颈

一是社区居民总体素质不高。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居民当中有农民、商贩、知识分子等,其中有的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种种身份的社区居民,由于受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素质是不高的。这就意味着居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必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亟需破解的难题。二是社区现实环境条件,以及对居民特别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问题。城乡结合部一面是城区的繁华,一面却是农村的冷清。居民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当中要面对的有一天干不完的农活,也面对着电子游戏、肯德基等的诱惑,较大的反差对比,使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人在思想上不免产生攀比、自信、自卑等各种各样掺杂的心理。而社区教育在这方面的引导又远远跟不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

二、突破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瓶颈策略的探索

目前,全国人民接受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全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特色教育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重视,这些都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依靠先进的管理,将教育改革引向深入,迎接新的挑战。对一所学校而言,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只有依靠科学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提升学校办学档次。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决定于教育的发展。而处于学校发展重要地位的教育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应如何把握时展的脉搏,适应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学校进行管理研究就是要研究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调查研究学校管理中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拟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创造性地采取一些管理手段以提高办学效益。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突破管理瓶颈的主要策略有如下方面。

(一)突破学生管理瓶颈的策略

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教师林华龙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子女初中阶段学习情感特点与德育策略研究》指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生源较为复杂,周边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复杂多变、情绪波动较大时期,而此时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剧变,极易受外界影响,许多行为不是理智支配,而是靠感情处事。德育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对受教育者情感的了解掌握,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观念,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抓好思想教育。一是注重环境教育。积极开源节流,争取各方面支持,投入资金,完善校园德育环境。通过美观的校道路、花草树木、宣传长廊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操场等,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从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倡导“弘毅宽厚,君子风范”的行为准则,建起规范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室,每级安排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到每班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课。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开展孝行、雅行、励志、感恩、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懂得感恩、诚信做人、自强不息的思想道德。2.抓好行为习惯教育。一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强化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习惯。二是大力整顿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穿着,严格考勤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三是利用每学期邀请公检法干警、消防部门来校上法制课、发放宣传单张、开展活动等形式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等教育;通过法治文化长廊、“模拟法庭”等规范学生言行习惯。

(二)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的策略

1.抓好师德建设。

一是实施师表工程,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诚信档案,提升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二是表彰奖励先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诚信建设,促使教师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诚信观念。三是以专题录像、图片等形式,学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自觉增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争当师德标兵。四是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悖于师德建设禁行性规定者,依据有关规定给予严肃批评或惩戒处罚。

2.拓宽培训平台。

一是鼓励教师提高学历,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推动学历全部达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一级职称的申报,提高中高级教师的占比。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组积相关科组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邀请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来学校指导各科组开展活动;邀请上级领导、兄弟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校指导;以高效课堂研究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充实校本培训,以专题讲座、校内“传、帮、带”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岗位职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专题培训,引导全体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年级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年级学科组教研阵地的作用;通过加强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五是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优秀教学设计等教研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建设,发掘、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苗子,培养名师,扩大学科带头人比例,促进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3.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借助创强、创现等契机,投入资金为教师配备手提电脑,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空调,改善办公环境,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感。二是通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帮助困难教职工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申请困难补助金;争取为困难教职工子女申请助学金;开展外地教师暖心座谈活动,为教师营造家庭温暖。三是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女教职工体育技能竞赛和教职工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教职工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组织教职工书画比赛和退休教师摄影作品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让教师安教乐教。

(三)如何创新学校管理理念

为发扬先烈优良传统,我们牢固确立“发扬其鉴精神,创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其鉴精神励志、立校、治教、促学,内抓质量,外树形象;坚持“勤学习、勤思考、勤深入、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培育“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善导爱生”的教风和“尊师勤奋,勤学好问”的学风;依法治校,以质立校,为学生日后上大学深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而良好的素质基础。在创新管理方面,我们的措施是:一是抓好依法治校。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坚持民主决策,重大决策均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实行校务公开制,真正做到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保证了教职工的知情监督权。学校坚持办学经费规范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每学期均组织教职工代表集中审账,杜绝乱收费、乱挥霍等违纪违规行为,成为广宁县廉洁学校。二是创新层级管理制度。采取校级领导挂级,各级安排落级行政的系统性管理机制。三是培育特色品牌。利用“周其鉴纪念馆”和“周其鉴故居”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参观《周其鉴光辉的一生》展览、瞻仰周其鉴烈士铜像和参观周其鉴故居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德育活动,大力激活革命烈士纪念学校独有的德育资源,努力打造校本特色,培育优良学风。

(四)突破教学常规管理制约学校长足发展问题瓶颈的策略

1.突出“七年级抓基础,八年级抓巩固,九年级出成效”的管理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为原则做好备课。

强化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参与面不少于90%,当堂达标率在80%以上的指导思想。

3.抓好作业布置,做到要适中,注意层次性、合理性,及时检查批改,落实错题纠正。

学科组长月末对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作文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批改情况,并做好记录。

4.抓好课外辅导。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和任课教师帮扶学困生机制。

5.抓好质量检测

组织好月测、期中测、期末测等质量检测,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学科教学情况;定期召开年级教师会议,研究、分析学情;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和学习动态,调整学习思路,指导学习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突破教育教学管理瓶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实现管理平台的立体化。

学校管理、行政管理、级长管理、班主任管理四大管理体系系统结合,形成管理体系的多样性和协同性,既能独立发挥管理效力,又能有效提升管理的执行力。对教师的管理,注重倡导激励与自励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从学校宏观管理到年级管理,从备课组细节管理到学科组目标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立体式管理网络,达到德育安全、教学经验、后勤服务的整体糅合,提高管理效率。

2.教学质量的目标化。

根据县教育局中考检测质量评估方案,科学对照每个年级学生的成绩情况,科学界定分数段占比,并下达每学科期末检测每个分数段的达标人数,使科任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过程中做到密切关注各分数段学生的成绩走向,及时总结反思,改进措施,查漏补缺,尽最大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一是德育活动的多元化,形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爱国感恩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格局,拉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二是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在抓实常规课程的教学活动外,通过艺术节、运动会、征文比赛、小发明比赛、演讲比赛等,帮助学生塑造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追求美等高尚人格,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读书的幸福和生活的精彩。

(六)突破社区教育瓶颈的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家教素质。

从2009年起,我们以创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为抓手,针对本校农村学生占75%以上、农村家长家教素质普遍不高和家长会普遍不到校参加家长会等实际状况,进行了要把家长会下移到乡村进行的有效尝试,并在全镇各个村委(社区)成立了家长分校;到农村与家长一起召开专题家教讲座,组织学生家长学习《父母课堂》读本,通报学校工作及学生表现,把教育信息、育人知识送到了学生家长的门口,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的方法,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家教水平。

2.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