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时间:2022-09-25 09:4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1篇

一、没有分清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本次大赛中,一些选手没有很好弄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教,没有考虑怎样让学生学,缺乏师生间互动过程的设计、缺乏学法指导的内容,所以没能走出编写教案的框架。

教学设计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片段教学的设计内容应控制在解决几个问题的范围之内。

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也是教师自己用的教学内容文本,还可以作为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依据之一。所以,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层次是不完全对等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明显区别:教案是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如何让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对片段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片段教学设计只是针对教材中某个章节内容的一部分来进行设计的,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与完整的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绝对照搬教学大纲或教参中所列的某章节的重难点。例如物理必修1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但是如果片段教学所指的范围仅限于概念和规律的探究,则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列为重点。又如,倘若不用照相机做为教具,教学难点就不是照相机曝光的时间问题了,所以片段教学设计既要考虑系统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具体指定的片段和所采用的媒体来设计并分析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缺乏用图表法和流程图表达设计方案的习惯

从本次参评的教学设计来看,采用图表法和流程图的比较少。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表面上是老师怕麻烦,想省时间,实际上是一些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被研究对象等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无法上升到用图表法和流程图来归纳展示。

其实,合理使用逻辑性设计的表格和流程图,教学过程条理性好,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归纳知识、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思维的过程中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便于展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设计意图,同时也便于更改补充。如能充分利用流程图,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以流程图为载体,进行合理化的教学设计,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强过程与方法教学。

此外,板书、板画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电脑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很多老师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对板书和板画却日益疏远起来,有的青年教师更是漠视了板书、板画,认为板书、板画已经落后于社会,应该退出课堂,电子课件可以完全替代板书板画了!

本次大赛,许多选手们展现了个人高超的课件制作水平,但现场手工的板书、板画能力有待提高。本人作为省、市两级的评委,亲眼目睹了一些青年教师现场的板书、板画能力比较差,如: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笔画次序颠倒、板书不讲格式,把小写的“1、2、3”序号放在大写的“一、二、三”前面;一些板书缺乏总体设计,未能突出课堂的中心思想;绘图缺乏科学思想,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作物理学力的图示时,箭头画得不规范或画错的大有人在!

第2篇

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实验兴趣有效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专门

列入一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列表说明探究要素和基本要求,所以大大加强了实验在物理

教学中的地位,同时也明确体现: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

、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新形式下,我们应该做好哪一

些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教学的进行呢?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高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做得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

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实践说明,这样有效。

一.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备课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把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

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讨论或论证、实验结

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先行实现"探究"。

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时如何抓住实验探究的六环节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指导学生:(1)在这个实验中可能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这

些物理量?(3)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些物理量?(4)如何进行该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5)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还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6)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指导学生实验时做好"观察、操作、记录、分析讨论、整理"等环

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实验有效教学的要求。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的过程。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

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记录、线路的连接等,几乎

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马马虎虎、差不

多就行。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在实验中,规范操

作,正确地读数和记录数据,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取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

实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表格,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最后环节是实验后器材的归类和整理,很多的学生不重视,认为与考试无关,其实这是一个不可缺少和

不可忽视的环节,能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有始有终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怕学物理,教师难教物理,因此搞好物理教学,教师面临了一种挑战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

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想学、爱学、才能

学好物理。接下来谈几点利用实验培养兴趣的体会。

1.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

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于是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

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在"平抛运动"这一节,讲到如何分解平抛运动时,课本上的实验

装置实验室没有配备,为了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和真实性,找来了两个乒乓球,用两只手各拿一球在同一

高度同时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听到两个球同时落地的声音。说明两个球落地时间相同,即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是相同的,就避免了书上得来终觉浅的灌输式教学,演示实

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开始活跃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2.加强学生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加深学生印象,促进有效教学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再单

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上要

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通过自己的头脑,围绕所学知识多思考,多提问题,大胆质疑、思

考和探究。在讲《离心现象》这一节时,让学生自己做人造墨水旋风,通过改变旋转速度,发现墨水的

状态不同。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墨水相对不动和墨水旋风现象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都动手做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体验中学习学生

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也变得积极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轻松,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

效果。

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面目也将随之出现新的面貌

。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

最高目标,才可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适用人才。

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我在讲解《自由落体》这一节时,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把学生全部带到实验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我在旁边只作引导,经检验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面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容易出现雷同,缺少个性,因而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探究精神,他们便有了学习的钥匙,思维就长了翅膀,自主学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过程,有时候我会故意将某一个知识点讲错,然后假装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借这个机会对他提出口头表扬,鼓励大家在科学上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

四、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比如上习题课时,我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这些到台上来的学生每人必须有一份亲自备好的教案,学生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力争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4篇

2014年9月19日省教育厅公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试点方案》,标志着浙江省正式进入新一轮的课改。新高考方案的实行推进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普通高中将全面实行走班制和一生一表,这对学校的硬件、软件要求较高。依据学生的选考科目分班、分层教学,这种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使得教材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而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能借助的工具或手段。因此,物理教师在原始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二次?_发,才有可能缓解教学实践与教学材料之间的矛盾,使教材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1 问题提出

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手持着并不“完美”的教材,教师就必须合理地对物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材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更主动,各方面能力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利于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能更好地满足物理新课程理念。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有一次开发,也有二次开发。学生上课时所用的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制的教材,把这个编制的过程可以称为一次开发。而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首次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也可以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调整,还能对教科书后的习题进行取舍修改,甚至还能补充一些相关内容。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评估他们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根据学生的当前状态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期望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可以理解为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它是教材二次开发时经常遵循的指南。好的策略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笔者以设计原则为根本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体验,认为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有以下几条。

2.1 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了解未知。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物理课很多时间都用在习题的解答上,如果将新课教学也变成习题教学的话,学生心理会产生厌烦情绪。如在“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上,教材是直接给出一个例题,旨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发现压力比重力大(小),然后总结提出超(失)重现象。如图1所示,假如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一个水瓶从一定高度释放,会发现在下降过程当中并没有水漏出来,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实验现象的同时,心里带着疑虑:明明瓶子是漏的啊,怎么水没有滴出来?此时,在学生们渴求知道原因的状态下,教师稍一点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会觉得越来越有趣。

在课堂上,除了教材中编入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师还能增加一些趣味性更浓、效果更好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做实验麻烦,我们完全可以用讲述或者播放视频的方法替代。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新课程改革明确告诉我们: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们的演示配合操作,才能真正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2.2 用生活实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脱离了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而物理就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物理就像无源之水,最终是会枯竭的。所以,在二次开发物理教材时,要多挖掘生活实例。手边的事物、周围熟悉的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例如:教材中有关静摩擦力的定义中“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句话,如何去理解呢?运动趋势是看不见的,如何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这抽象的“相对运动趋势”呢?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常用的物品:塑料瓶,筷子,一把米(如图2)。把筷子插入大米,轻轻地就可以用筷子把装满大米的瓶子拎起来。瓶子相对筷子有下滑的趋势,所以就能够根据状态分析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中还可以用橡皮和刻度尺来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用绳子和钢珠来演示圆周运动;用水和玻璃观察光的色散……。通过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两者密切相关。而且选用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利用探究欲望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记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二次开发教材应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法―探索问题这一流程来完成学习。在此学习的过程中,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运动。学生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验――重的物体应该下落得更快。要消除这一误区,笔者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原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感知规律:小实验――取大小相同的纸片和硬币,在相同的高度同时释放,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1:硬币下落得快。

生2:硬币做直线运动,纸片做曲线运动。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为什么硬币下落得快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充满自信地回答)因为硬币比纸片重。

师:真的是这样吗?有不同意见的吗?

探究:初始条件――实验对象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如表1所示。

实验结论: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似乎跟形状有关。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吗?

最后,通过真空管进行演示实验,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内放着重量、体积、形状毫无规律的羽毛、硬币、小铁块等,实验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同时落地的。

通过上述这些探究性小实验,帮助同学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学生以后在处理问题上提供帮助。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突破了常规的上课模式,把教材的演示实验修改设计成了探究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感知―探究―发现矛盾―探究―解决,能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看出本教材开发设计的有效性

2.4 利用题目变式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变式就是指不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析事物所处的环境或者分析事物对其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改变事物的其他属性,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理这门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高,且基本上每一节物理课都避免不了解题。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就要对这些习题进行挑选、补充和整合。下面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为例,从教材“问题与练习”中一个比较简单的物理情境出发,通过改变一些条件进行设问,来锻炼学生的全面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质量M=3 kg的物块,在大小F=16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37°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取g=10 m/s2 ,sin37°=0.6,cos37°=0.799。求:拉力F作用2 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将这道题巧妙地变化相关条件来设计问题,可以将几乎所有的动力学知识融贯起来:

变式1:如果拉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还能滑行多远?

变式2:如果拉力作用2 s后撤去,?^续滑行0.6 m后滑上一个倾角为37°的斜面,并继续上滑0.2 m,求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变式3:上面的变式中可以求物体滑动到最高点的时间。

通过从一个简单的运动过程,不断改变条件,加入一些其他因素,逐步增加题目难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教材上编写的习题中,有很多具有这样变式的潜力。

第5篇

一,选择生动的影像,创设有趣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物理。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定律,以及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都可以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电荷知识的时候,由于电荷很小,我们无法肉眼直观,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放大化卡通化,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又如我们在讲富兰克林接引雷电下九天的故事时,仅凭老师一张嘴讲,可能有点干瘪,但是如果用视频呈现就不一样了,学生会不自觉的被生动的画面感染,欣然领会故事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学得一种探究自然与科学的精神,同时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尽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沉闷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我们不能将画面弄得太花哨,声音高低、类别也要得当,不然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主题。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圆周运动的图片:过山车在圆轨道上跑、自行车轮在转动、地球绕太阳转等等,把多余的背景去掉,噪杂的声音也去掉。这样学生就会关注圆周运动本身,而不会去看其他热闹。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逼真的物理现象及过程,解决常规课不能解决的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现实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要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实验器材需要一片羽毛,一个木塞,一个小铁球,还要一根真空管,可我们学校的抽气机坏了,无法将管抽成真空。那我们这时就利用网络、电脑等给学生做一个仿真实验,很逼真地再现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真切明白,老师讲起来也连贯成理,帮助了学生理解,帮助了这堂课顺利完成。又如在做平抛实验时,由于人为应因素太大,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实偏差太大,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那我们也用仿真实验来呈现,精确地控制变量,从而得到与事实相符的准确的规律。

但如果现实生活有原材,最好还是用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更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还不用花很多时间去设计课件、查找选择合适的资料。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拍自己或桌子,还可以让学生联想上体育课排球的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同时变化的、同时消失的,性质相同,分别作用在对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探究精神。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容纳、涵盖很多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很多教学任务。

这种优势在上习题课的时候尤为突出。例如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抄一道题目要一、两分钟,很多物理图还画得不如电脑上准确完美。而用多媒体展示一道题目只要一、两秒钟,每一个物理图形的点、面、角都能准确反映,学生理解不容易发上偏差。这样我们用黑板讲练习题一节课最多三道,而用多媒体讲练习题至少要翻一番。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如此短的时间内呈现如此广阔的空间,学生们是否能够接受消化。所以在用多媒体教学时内容不宜多,播放不宜快,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老师要停留下来细讲,还必须利用黑板书写、标注。例如讲向心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本身就很多,要从它的定义讲到它的方向,再讲到它的大小的计算方法。那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张图片,辅助理解其定义。它的方向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去理解,而由加速度定义式理解它的方向就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了。公式的推导也是选讲,也把它省略好了。所以重点应是放在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上。这样内容就少得多,学生也有练习时间了,老师再把重点在黑板上写出或在多媒体课件上专门标注出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了。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老师写粉笔字少了,师生都少吃粉笔灰了,清洁了教学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利。

许多人都知道老师也是尘肺病的高发人群,就是因为常年吸入粉笔灰导致的。所以在能使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时,就尽量少用落后的有害的方法。

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老师不要只当点播员,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切换画面,该强调的、该突出的还要用粉笔板书出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还要走下讲台,留心学生反映,和学生多交流,这样更利于师生互动,促进教与学和谐顺利地进行。

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拓展了教师备课的途径,大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过去老师们备课大多就是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案书,途径是很单一的,知识面也狭窄。出试卷就查一些纸质材料,再用手和笔慢慢地刻成卷子,既辛苦又费时,效率低。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明显地改变了这些状况。老师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资料,如试题、教学课件、仿真实验、教案学案以及各种教学思想、方法等;可以通过电脑备课、制作试卷;可以通过移动盘保存、转移、再现这些资料......教学资源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还可以避免劳动的重复,提高效率。

第6篇

关键词:三维目标;人才培养;教学策略;教学形式;情感渗透

只有对三维目标正确理解,明确其真正的意义,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率地实施,教学的课堂才能自然生动,让同学们学其知识,懂其方法,促进人才的成长。所以,想要在物理课堂上有效实施三维目标,必须让教师明确如何设计一节课的三维目标。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明确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是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实施都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与技能”的僵化和虚无化,“过程与方法”的流于形式和机械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这些现象一直存在于教学中,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因此,如何明确三维目标、物理课堂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维目标一词来源于新课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的依据正在这里。可见,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物理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2)把握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性。三维目标一词不论是在教师的教案中还是教学过程中常常被提到,可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却常常被割裂。实施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分别加以设计,使教学过程非常生硬,知识的连续性被肢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发生冲突、使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活动发生混乱,影响学生的连贯性学习。就像麦圭尔所说:“一个人对在自己感情、思维和行动之间保持和谐的需要,是他信念体系和全部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相互渗透性。仅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的。而想要三维目标全部实现,在课堂中就要把教学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学生不是一味接受知识的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独立思维能力、有想法、有感情的人。

(3)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地位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是主导者,可以是领航者,还可以是参与者。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大多时候都是课堂的主导者,而这样的角色就容易把课堂变成填鸭式教学。教师角色的处理方面,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经提到,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围圆桌依次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控制者,而是站在中间的导航者,引导学生们的思路,其真正作用是使讨论者沿着一条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应这样的教学。例如: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如果一味追求课改中的探究式教学,会使学生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课程目标无法完成,浪费时间,容易造成学生认识错误或者心理受挫。

二、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的实施,我们不应该生搬硬套,使教学过程肢解和虚化。要根据每一种类型知识本身的形成规律,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环境设计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完成不同知识类型的目标,这样会使教学策略单一和盲目。①对于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回忆和再现知识的策略来讲解。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例如:必修一中的知识和位移,因为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在初中时就已接触过,所以可以采取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呈现,而位移的矢量性这一知识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来完成让学生学会区分路程和位移这一教学目标。②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和实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2)根据过程与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过程与方法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摩擦力的讲解中,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成正比,哪些因素成反比。

(3)教学中恰当处理情感教育,把握不同课题情感教育的特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不同的课,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教师就应该重点突出伽利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注重物理中实验方法的运用;在力的分解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2).

[2]陈志刚.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2(5).

[3]赵清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1-03

物理学是一门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而产生,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分析、逻辑分析为主,辅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传授知识。五年制高职院校生源系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能力、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中相比,基础课教学课时大幅减少。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几个简单的物理演示实验和粉笔在黑板上讲解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被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所取代。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不仅导致教学手段的变化,还产生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提高物理实践的认识、物理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拓展教学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物理信息化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在信息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播放一些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使原来枯燥乏味难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以滑雪运动员从水平的雪道上滑下,并在空中完美表现的视频画面为引子,提出:“滑雪运动员做的是什么运动?”等问题,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模拟物理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物理实验是无法进行的,只有依靠教师讲述。一些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利用信息技术中Flas模拟实验,展示一些重要的、在目前客观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利用Flas介绍原子核的裂变过程,介绍复杂的核反应过程,使物理现象和分析更加直观易懂。利用视频画面介绍原子核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弊,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给日本人民带来的危害,以及合理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等视频画面,增强学生合理利用核能的意愿和环保意识。而有些物理实验,在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效果肉眼看不见,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例如,讲授电磁感应现象内容时,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器材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然后分析讲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该节的教学过程是: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通过Flas模拟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过程,并通过Flas模拟出演示过程中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和感应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变化情况及随磁场的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剖析物理概念,变抽象为形象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方式,可以形象地阐释物理概念,使物理规律的解释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在《机械波》教学中,学生对横波和纵波不易区分,更无法想象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而现实条件无法演示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利用课件不仅可以模拟横波和纵波的波形,更能利用动画模拟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是两个运动规律的合成。利用仿真物理实验课件的动画能较好地说明这个情况。

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创建物理学习网页,将教学内容和相关拓展知识整合到网页上,学生可通过网络自主阅读和浏览,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学习网页上可以建立以下几部分内容:(1)物理实验室。建立虚拟物理实验室,通过链接,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模拟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现实环境中无法完成的物理实验,如天体的运动、理想分子气体运动模型、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再现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2)知识和应用。介绍物理定律的总结归纳过程,介绍物理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定律。例如,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制作潜水艇望远镜、光导纤维;利用电磁感应制作发电机等,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及动画播放,理解物理定律的原理和应用过程。(3)评价与互动。教师专栏,主要包括电子试卷及教师论文和教师观点等。学生专栏,包括学生对物理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建议、对物理教学的观点等。教师制作电子试卷,让学生在网上答题,学生可以通过测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答,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可通过网页对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网上答疑,加强师生的交流。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对某物理问题的看法、建议、思路,利用物理原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等,展示自己的才华。(4)课外阅读。放置科学家探索研究经历等史学材料,供学生浏览。学生通过自学,一方面,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提高不畏艰苦、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综合能力 信息网络环境向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课堂和更多探索科学知识的机会。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海量的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使课内外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半导体材料”内容时,布置“半导体材料在电子行业的应用及展望”这样的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查找、整理资料,对信息进行加工再处理,然后以科普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则可将科普小论文到学习网页、校内学生刊物及班级黑板报上。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物理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和学生求知的需求,物理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教学理念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机械、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授课技巧,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

教师能力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手段与资源较以往明显增多,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考验教师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能力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1)信息资源认知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包括了网络平台、海量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内容,并且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的现代信息技术。(2)信息资源利用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从中获取各类公开教学资源、各类更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情况等,需要物理教师摸索和实践。如何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手段需要物理教师积极探索。(3)信息资源开发的挑战。信息技术开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物理实验过程、物理学习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物理教学的相互交流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是物理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面临挑战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是学生涉猎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各类知识和问题不再只限定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适应,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三是各种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当今环境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究学习,充分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才能做好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志坚.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物理教学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112-113.

[2]闫鹏飞.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22):478.

[3]周香,李随源.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6(36):145-146.

[4]殷春英.物理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34):165.

[5]孙瑛,刘刚.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J].教育探索,2006(9):65-66.

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多年教育实习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实习生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分析了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途径.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3. 4.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