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

时间:2022-12-13 15:12:03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

第1篇

根据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5月份市“十大工程”暗访及“双向调度”评价反馈问题整改的通知》,涉及文旅局整改问题一项:旅游带动脱贫存在短板。接到反馈后,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对接整改。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整改成效

1、年初,与人社局、财政(金融)局、扶贫办、林业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了《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行动的通知》,涉及旅游扶贫有5条具体的帮扶措施:一是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二是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三是发展旅游新业态;四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五是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均在稳步推进。

2、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区农村贫困人口3人脱贫,6人增收:鲍冲湖社区未脱贫户1户3人、龙华村贫困户6人已就业,本月已提前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扶贫带动3人脱贫的任务。区级12人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增收任务已完成一半,其余6人正在完善相关资料,预计7月份完成全部12人增收任务。

3、结合25个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五横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梨花节,镇漫步节以及中国旅游日活动现场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额近14万元。

4、继续完善2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建设工作;目前镇鹿山村省级重点贫困村正在积极申报2A级旅游村,材料正在完善中。

5、常态化结对帮扶。深入学习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为提高贫困群众对疫情防控政策的知晓率,我单位积极与帮扶村(社区)主动对接,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开展“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一个特色村(社区)已通过市级初评,正在上报请省专家测评;两个休闲旅游示范点已通过市测评。

2、为进一步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配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开展“专项行动”。制定了旅游扶贫产业提质行动重点任务清单。结合即将开展的杨梅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继续开设农产品促销专柜,促进村(社区)及贫困户增收。

第2篇

贫困问题一直是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消除贫穷、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发展机会,仍然是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扶贫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规模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十分艰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开始受到业界及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PPT),将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直接联系起来,旅游扶贫的目标在于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发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由于河北省是京津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长期以来环京津贫困带承受着双重抑制效应:生态恶化型抑制及保护压力型抑制[1],为保证京津地区的发展,河北省在产业选择、资源开发方面受到限制。然而河北省环抱京津、旅游资源丰富,且河北省的贫困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县区的资源吻合度高达80%,因此旅游扶贫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旅游扶贫背景下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试图回答环京津贫困带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地域分布、价值流向、现有旅游资源及旅游市场环境情况下,如何通过产业链布局的调整缓解目前的旅游扶贫困境。

一、文献综述

价值链的概念是波特1985年首先提出的,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营销、交付和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2]。将这些活动整合,通过价值链的形式为公司带来利润并为顾客创造价值,这可以从微观层面来解释一个企业的关键竞争优势。随着分工及专业化公司的出现,价值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公司本身,可能是由位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创造,出现了宏观价值链的概念[3] [4],宏观价值链包括全方位的增值活动,从产品或服务的构思设计阶段开始,到交付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回收处理的完整价值增值和实现过程[3] [5] [6]。如果把不同企业所处的产业流程连结起来,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而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7]。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多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生产带来的物质流动予以定义,然而芮明杰认为产业链的本质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8]。在此基础上,张朝枝以旅游世界的硬核“旅游体验”为基础,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以知识为关联的网状结构,具有模块化的特征,技术的差异知识表象,实际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为旅游体验产品设计、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营造、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销售、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旅游体验的物产消费服务、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见图1)。

如图1所示,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产业链中,各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成一条“微笑曲线”[9]。基于旅游体验的产业价值链为分析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意义,让贫困地区对其地域内企业所属的产业链环节有了认识,而纵轴所代表的附加价值隐藏的含义也是追求附加价值的最大化。据此,本文将以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为理论出发点,通过分析环京津贫困带典型旅游扶贫案例,研究这一地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假设在游客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扶贫地区如何通过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不同的地理空间配置,使产业链上的价值更多地流向贫困地区。

二、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案例

环京津贫困带位于河北省北部与京津接壤地区,由于冀北地区的贫困县与京津存在较大发展落差,并与京津存在很强的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4)划定京津以北连片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所属全部县区和保定的易县、涞水、涞源共计24个县(区)为环京津贫困带(见图2)。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适合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不足总面积的30%,经济发展水平落后[10]。而这些贫困县环抱京津,为保障京津城市供水及免受风沙危害,它们的发展权利常常被限制,拥有较少的权益却担负较多的义务。由于紧邻京津客源地,又是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成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案例的选择基于既是重点贫困县区同时又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第一轮从环京津贫困带的24个县(区)选出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①,第二轮从名单中选出河北省旅游局公布的全省旅游强县,两轮筛选之后确定研究案例为4个县:张北县、崇礼县、丰宁县和围场县②。

2012年,张北、崇礼两县所在的张家口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118万人次,旅游收入128亿元人民币,丰宁县、围场县所在的承德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 01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2亿元人民币。作为两个市仅有的4个旅游强县,均出现在国务院扶贫办当年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对这四个案例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2014年7月至8月,笔者前往张北县、崇礼县、丰宁县和围场县进行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来自结构化访谈,受访对象有县旅游局副局长、规划科科长、旅游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工作人员等,共16人。二手资料包括研究案例地历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专项报告和各种政府文件等。

三、旅游产业链分布发展情况

(一)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业环节对旅游目的地具有排他性

知识服务业是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核心,把专门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支持[11]。对环京津贫困带旅游产业链的调研也印证,产业链最左端的旅游体验产品设计,如旅游规划、旅游策划设计等企业,以及产业链最右端的产业链现代化整合型服务企业均没有在调研的四个案例地发现,而这两个环节的企业基本来自邻近的北京和天津,如调研中的四个贫困县在不同时期均做过当地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且均由北京的旅游规划单位完成。

(二)随着产业链基本环节向中心靠拢旅游目的地产业价值份额逐渐扩大

在图1中,微笑曲线以生产与消费为中心点划分,左边为旅游体验的基本环节,右边为旅游体验的提升环节③。在环境制造环节,除了招商引资建设的景区、酒店的建设施工由投资方内部招标外,其余的景区建设、修缮都是景区自己负责,通过对四个贫困县旅游局及景区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施工建设企业基本来自当地。旅游中介服务环节对旅游目的地旅行社的依赖度增加,到四个县的旅游团队都是在客源地组团,由当地旅行社地接。此外散客在这四个旅游目的地都存在对当地旅行社的单项服务需求。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崇礼县的旅游中介服务相对薄弱,2011年该县才成立第一家旅行社,原因在于崇礼县主要是以冰雪旅游项目为主,游客一般采用“自驾+滑雪场门票”的旅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行社服务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产业链的运输环节上,调研的四个县均没有成立或组建当地的旅游交通运输企业或日常旅游运营专线,原因在于旅游运输与其他商品运输不同,是把旅游者运送到旅游目的地,出于效率与便利,均是自驾或租用客源地的旅游运输车辆,所以出行距离及出行模式导致运输环节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发展短板。

(三)随着产业链提升环节向右端递进,旅游目的地产业份额不断缩小

以生产与消费环节为中心点,右侧的旅游体验提升环节包括旅游二次消费、精品化、物产化和现代化。在旅游二次消费环节,目前调研四个贫困县的旅游商品以农业产品为主,基本由当地企业生产。而一旦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提高,这些贫困县就不具备生产能力了,如崇礼县开发了一系列旅游纪念品,主要为摆台、挂饰、画册等,均由外地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精加工环节,由于对产品策划、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这块领域尚未涉足,只有崇礼县推出了“密苑云顶”山地养生项目,且由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卓越集团投资建设。在旅游物产化环节,旅游地产开始在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资源强县崭露头角,丰宁县大滩镇旅游度假开发区的“爱马社区”一期初步建成,崇礼县也正在建设以酒店式公寓为主的旅游商贸新区,访谈中了解到张北县也计划建设桦皮岭旅游地产项目。由于第二居所在国内还是一种比较新的生活方式,产业链环节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处在探索发展期,如丰宁爱马社区地产开发企业拿出一半的房源做酒店托管,也体现出对环京津贫困带在旅游地产发展初期企业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

(四)环京津贫困带的传统旅游产业位于价值链底端

如图1在各环节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产业价值更高的恰恰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传统的旅游业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用这个图来观察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产业链分布,发现主要是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吃、住、行、游、娱等服务的旅游企业群体,即处于价值链最底部的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一方面,由于环京津贫困带主要承接中心城市的周末近郊游憩,游程时间短且基本消费项目单一;另一方面受地区产业基础、资金条件的限制,环京津贫困带难以融入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区位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困境。

四、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极化效应明显而扩散效应不足

极化空间是区域内部一定类型经济的聚集分布状态[12]。由于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强大的集聚作用,促使周边的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周边地区发展的机会减少。极化将会导致效率与自由化平等之间的鸿沟。就京津冀地区来说,在人口、资金、政策、创新等方面,北京市的极化效应比较明显,造成环京津贫困带旅游产业高素质人才流失,在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上高度依赖中心城市。同时,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产业性质导致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小、带动能力有限,从而造成扩散效应不足。极化效应明显而扩散效应不足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形成的外在原因。

(二)生态区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生态区位是以生态学为指导,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研究生态规划的区位论,目的是对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社会生活进行最佳生态利用,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是京津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承担着京津风沙治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生态建设任务,环境保护要求高。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风蚀沙化、水土流失情况严重,而这一地区位于北京、天津上风上水的位置,是中心城市的生态屏障。为了保证这些城市的水源及防治风沙,国家不断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产业选择受限,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环京津贫困带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中承担了更多的生态责任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权利和补偿。

(三)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

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关联度低、区域经济依存度低。旅游产业经营方式传统,尚未形成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京津旅游市场开拓不够,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较差,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旅游发展滞后,虽然紧邻京津,区域内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未能将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这是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形成的内在原因。

五、环京津贫困带产业链发展思路

(一)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整体效益的补偿创新机制

根据“卡尔多改进”理论,区域合作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整体正收益,即实现总财富最大化标准,区域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区域内实现地区间的收益补偿,即用区域整体收益补偿一部分可能在改进中受损的群体。

由于京津冀地区区域内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势必造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尤其是河北省在区域发展中处于明显的弱势,长期处于利益受损状态,却未能得到京津地区的合理补偿,导致多方面发展包括旅游业发展一直明显滞后于京津,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又将成为区域合作的阻力。区域效益补偿机制的缺失将导致区域旅游合作难以有效实现的负面循环。因此,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三方认同的区域旅游整体效益补偿机制是必须和重要的。

在补偿机制方面可以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的经验,即通过成立区域旅游合作公用基金来进行利益补偿。在合作中成立公共基金,对于因为区域旅游合作而利益受损的组织、地区,可使用公共基金对其进行补偿,使其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区域旅游合作,这样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远发展。公用基金也可以用来奖励积极参与合作、依照规划要求发展的地区,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在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初期,由于河北省的旅游发展比较滞后和缓慢,公用基金将主要用于补偿河北省的旅游发展;而随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渐好、收益增多,也可用于补偿京津地区为区域整体发展而受的损失。

(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价值链效率

在传统旅游产业链中,大型旅游中间商利用其销售渠道、采购优势、信息不对称性控制,使得大部分利润被旅游中间商获取而旅游目的地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弥补旅游目的地的这一劣势。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打破了旅游产业链各成员之间固定的合作模式,产业链各企业之间不再延续传统上下游合作关系,可以跨环节联系、交叉联系,如旅游供应商不仅可以与多个旅游批发商协作,还可以越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向旅游者销售,从而提高价值链的效率。

(三)强化政府主导,推进产业转移

调研发现随着对技术、资本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产业参与份额不断缩小。由于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缺乏,当地政府一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来资本发展本地旅游产业,然而旅游业对地方发展既有乘数效应,也存在漏损现象,并且贫困地区更易漏损。外来资本的介入会导致贫困人口受益机会减少。因此,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扶持旅游产业链环节上更多企业在当地发展,使产业链上的价值更多地流向贫困地区,帮助环京津贫困带克服后发劣势,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分布。

注释:

①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http://cpad.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FPB/fpyw/201203/175445.html.

第3篇

(一)落实疫情防控,确保旅游接待安全

1月22日(腊月廿八)成立以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县旅游行业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组,下发《县旅游行业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星级宾馆、A级景区、旅行社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要求旅游企业及时成立防控预案领导机构和编制应急预案,加强对员工防控知识培训,落实体温检测、佩带口罩、日常消杀等措施,酒店对来自武汉的人员一律劝返,旅行社取消所有前行武汉的团队、停止接待来自武汉的团队,同时根据防控要求,对旅游企业进行不间断巡查,督促星级宾馆严格落实带口罩、测体温、登记、扫码等人员管控措施,及时掌握入住人员信息,每日积极做好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统计工作。向县财政争取了10万元防控资金,全部下拨各星级宾馆,向市文旅局争取到7万多元的红外线测温仪在投入使用,同时争取到12万元防控物资,如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全部发放到A级景区、星级宾馆。因疫情影响不能复工的旅游企业,我中心积向上级联系,对中小微旅游企业贷款需求进行统计上报,积极为旅游企业争取低息贷款等相关政策。

(二)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首先,落实《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奖励办法》,对、大别山狼谷、等重点旅游项目兑现奖补资金近400万元。其次,根据全域旅游发展形势,认真分析我县旅游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研究出台县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再次,组织人员赴、、、、、、等乡镇开展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和景区创建工作。第四,认真总结“十三五”旅游工作,启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第五,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等规划编制,积极筹划编制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三)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继续组织实施了全县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长43公里的环旅游扶贫公路及其支线道路沿线景观绿化、机电灯饰工程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投资5亿元的金龙湾度假酒店已经完成项目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和外部景观绿化建设;龙王岛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二是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索道已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景区内部道路和登山步道升级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推进;游客中心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启动建设。三是推进招商引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A级景区品质。总投资30亿元的恒大文化旅游城(童世界)项目进展迅速,儿童乐园已开放;由广东客商投资2亿多元的项目已完成大门建设,正在推进登山步道建设;投资2.6亿多元的干汊河镇九龙寨项目已完成内部道路和部分景观绿化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项目建设;景区创建4A景区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等待省旅游主管部门验收评定;千人桥生态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建成玫瑰花海,正在积极推进巧克力小镇、游客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旧址恢复主体工程及与政治部旧址的道路连接线工程已完成建设,正在进行内部布展和标识标牌等建设工作。四是其他景区建设进展迅速。大别山狼谷已完成游客中心主体和入口大门建设,正在推进景观打造和停车场建设;完成七色彩虹滑道和部分房屋民宿改造建设;过湾精品民俗项目动工兴建;风景区完成农家乐、旅游厕所等建设,正在推进景区道路和景观打造等建设。五是在景区周边、交通干道沿线等地新建旅游厕所10座,重点解决景区景点周边游客如厕问题。

(四)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一是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4月21日,在县城举办“海客多”杯厨艺擂台赛;5月19日,在举办主题为“文明旅游——你就是最美的风景”“5.19”中国旅游日活动;5月30日,在举办“十里桃源采摘节”;6月6日,在景区举办登山运动暨翠兰山庄开业仪式。二是参加各类旅游宣传活动。1月15日,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参加市首届文化旅游美食大赛,来自县的五道菜品分获“特色菜”、“特色小吃”、“创新菜”全市十佳,实现“大满贯”,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荣获“最佳组织奖”;5月16日,组织人员参加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投入30万元,与中国旅游报达成合作协议,宣传旅游;邀请《文旅》杂志社来拍摄旅游宣传片;与交通部门合作,建立县“旅游通”APP,宣传、销售旅游产品;印制两万份最新版县旅游宣传卡,介绍景区、旅游线路等有效信息,发放至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免费提供给游客了解、查询;同时向全县旅游企业发放旅游画册8000余册。

(五)开展旅游品牌创建,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创建转村为省特色旅游名村;二是创建生态园、、等3家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三是创建旅游休闲度假村、度假山庄、旅游度假村、随园小墅等四家农家乐为五星级农家乐;四是乡转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五是和生态园获评省百佳农家乐;六是积极推进镇完善A级景区功能;七是获国家地理标志;八是镇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九是申报镇沟村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十是乡文冲村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十一是2019环国际马拉松获“省十大最美线路”称号;十二是2019蓬达旅行社获“省百佳旅行社”称号。

(六)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加速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争取项目资金。上半年共争取旅游、扶贫等各类项目资金1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创建4A景区及过湾民宿、大别山狼谷、风景区等8个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落实“双包”责任。局机关与白畈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商讨、研究、制订《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2020年帮扶白畈村工作计划》,确定全年扶贫目标和工作任务。三是提升“八个一”工程。文冲村、镇方冲村、三元村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投入近800万元,对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景点、农家乐等进行了新建或提升改造。四是开展消费扶贫。年初,由于疫情影响,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我中心积极发动干部职工购买鸡、鸡蛋、茶油、茶叶等农产品,消费金额达4000元。五是县餐饮协会助理消费扶贫,组织合肥等地饭店采购土特产品,并引导村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驻国家扶贫832平台。六是扎实推进宣州区文旅委与我县的结对扶贫工作,通过开展定期指导、互动宣传、组团旅游、资金扶持等措施,结对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强化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旅游安全文明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旅游行业安全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各项旅游业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例会、报告、督检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落实重大隐患排查和重大活动备案制度,建立旅游安全考核与奖惩机制。二是开展旅游行业安全检查。上半年累计开展旅游安全检查3次,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4人次,检查旅行社4家,景区景点3处,星级饭店3家。通过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进行安全检查,推动旅游安全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三是开展旅游安全演练。3月19日,在景区开展森林防火应急演练;4月19日,景区举办自备油库消防安全演练;5月22日,在景区举办水上抢险演练。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确保旅游市场井然有序。自3月份,在全县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市场专项行动,以规范景区、旅行社经营行为、打击零负团费、强制购物等违法行为、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等为治理重点,共联合市场、消防、公安等部门,先后出动执法人员检查36人次,检查旅行社8家,景区景点4处,星级饭店5家。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进一步规范了旅行市场的经营行为,保障了旅游市场稳定运行。五是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宣传引导,推进文明旅游工作上台阶。配合2020年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主题宣传周活动,聘任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五名优秀志愿者为“县文明旅游推介大使”;拍摄了县文明旅游主题宣传片并在县电视台、公交移动电视等媒体播放,同时制作了文明旅游宣传海报,多形式宣传文明旅游;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五进”活动,我县文明旅游进校园活动被人民网、新闻网、皖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材料,上半年共发放《文明旅游、安全出行指南》宣传材料500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公约》500余份。

第4篇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干部驻村帮扶年度考核资料报送工作的通知》、《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我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联系村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帮扶机制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县旅游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抓,分管领导牵头具体抓,领导小组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同时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局班子会、精准扶贫专题会、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了市、县有关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转发<市领导干部联系指导贫困村工作日志制度>等4个文件的通知》等有关文件;二是明确责任,对口联系帮助联系村及户具体落实到人,单位2名中层职工分别担任河边镇太华村和金鼓村第一书记,局领导干部分别联系3户贫困户,其余职工分别联系1户贫困户,力争三年内覆盖所有贫困户;三是严格考核,把此项工作做为党员干部及股室全年工作目标完成和年终评优评先的依据,并与度度绩效奖惩挂钩;四是制定了《县旅游局关于河边镇太华村2015年扶贫开发的工作方案》以及三年帮扶规划,使我们的每位干部职工都能积极主动,自觉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帮扶工作。

二、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帮扶责任

为确保联系帮助基层工作落到实处,县旅游局建立了“联系帮助基层”工作机制,明确了帮扶对象,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局领导分别与各股室签订了联系帮助及全年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不定时检查落实情况,股室负责人具体抓落实。具体驻村任第一书记的2名党员中层干部按照组织部要求,将组织关系转系村党支部,与单位工作原则上脱钩,全力做好帮扶村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对工作不落实,流于形式的,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股室目标考核不达标的,严格追究责任,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走基层抓帮扶,确保工作实效

县旅游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全体干部职工带着细心、带着诚心、带着真心、带着责任深入河边镇太华村和金鼓村进家入户开展走访工作,班子成员带队每月至少1次走访调研联系村。通过走访基层干部、走访党员群众、走访困难群体,了解到所在贫困村及困难户的实际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脱困脱贫计划奠定了基础。一是做好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的重大机遇,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种植、养殖等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的落实。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发展。我局通过自筹资金为太华村贫困户购买鸡苗170余只;并积极向县残联争取帮扶项目,共为47户贫困户该村发放鸡苗1000余只,购买小山羊5头。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协调,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一切办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最大力量解决太华村民出行、子女上学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在存在的问题。通过向市交通局争取的3万元项目资金,支持该村完成了1社1公里村道路建设。争取上级危房改造资金1.5万元,对2户危房进行规划改造,逐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议该村依托当地特色柠檬发展这项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园,以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多渠道带动贫困户的脱贫。五是立足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联系村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推动村域经济率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六是帮扶慰问贫困群众。为改善太华村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目标贡献一份力量为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县旅游局虽然人少、工作经费不足,仍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捐资扶贫、奉献爱心,职工捐款1600元帮助贫困村,“春节”期间,慰问贫困党员群众4户、慰问金(含物资)1500元,为改善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目标贡献一份力量。目前县旅游局共为太华村自筹帮扶资金6000余元。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帮扶工作还不够精细,争取帮扶资金渠道不多。我们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紧紧围绕市县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做到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旅游管理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帮扶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5篇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历史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赌博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 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交通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二)社会效应评估

1.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散得开,玩得好,出得去”,因此,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为了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1985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修建张家界(大庸)机场,到目前为止,张家界开辟了荷花机场到全国各大城市和韩国航线,已有东航、国航、南航、深航、奥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加盟张家界航空市场;为了分散客流和物流,新建成的火车站已于2008年1月18日投入使用;常张高速、峪园公路建成通车;张清、慈索公路完成改造,200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64819公里,其中省道23213公里,县乡道162478公里,村道79128公里。目前,全区农村也已经实现“五通”目标。共新(整)修村级公路约56公里,解决了约18个村、14万人的交通困难;新(整)修河堤、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8千米,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60亩,解决了15个村,12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建沼气池4 200余口,切实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

2.教育事业发展

从1989以来,武陵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9年建区初,全区仅有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近400人。到2000年,全区有独立幼儿园6所,大、中、小、学前班共47个,幼儿1 500多人,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基础教育也得到了发展,1989年,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为74%和61%。到2000年,小学入校率999%,初中入校率99%。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区政府的财政变得很宽裕,于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89年,武陵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及其他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和缺乏,全区有中小学校48所,校舍面积37 129平方米,生均7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2 995平方米,占35%。共有教学仪器321件,价值5 300多元。各种图书资料1 200册,价值04万元。到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55 000平方米,8平方米/生,所有危房都得到改造,教学仪器9 753件,价值159万元,比建区时增加304倍;各种图书资料57万册,价值35万元,比建区时增加475倍。2004年武陵源就已经开始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要早三年。

(三)生态效益评估

1.自然生态效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缺乏有效地开发模式理论指导,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武陵源旅游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客源及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的资金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陵源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开发的过程中同世界上大多数旅游地最初建设开发一样,武陵源一开始就重开发轻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武陵源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超过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度。游客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尤其是黄金周和节假日,更是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问题有加重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 800吨污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2.人文生态效益

武陵源以前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安贫乐道,不思改革、进取,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开发后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武陵源,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武陵源,打破了武陵源封闭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武陵源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提高了本地区文明的程度。武陵源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因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旅游者购买,制作工艺在发展和提高。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起初只是土家人用做“土花被盖”的,因旅游的开展,开发出大型织锦壁挂、背包、挎包、织锦衣等,用途得到拓展,产量也因此增加。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面临着失传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现在为旅游者表演,演出的场次在增多,参与演出的人在增加。这样在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有机结合点,更利于民族歌舞的发扬和传承。由此可知,旅游能够提供维系当地文化世代传承的通道。

当社会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环境所诱发出来的文化演进也将被改变。武陵源自开发旅游以后,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吸收现代文明,加快文化演进。因旅游者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他们携带的文化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而言是一种高势能文化。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相接触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旅游者所携带的高势能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低势能文化。当地的人们以旅游者为观察点,了解外部社会先进的文化,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成分,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旅游者在武陵源进行旅游与自然亲密接触期间,既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环境,又作用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然在外来文化与当地的原有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主流文化导向的偏差,以致丢失掉原生文化中宝贵的东西。旅游者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等都在传递信息,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接受和效仿,因而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出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他们不再过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不再住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楼房,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原有的民俗也逐渐趋向于同化甚至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失传。

综上所述,武陵源自从发展旅游扶贫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收入不断增收,就业率不断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地居民因为区位和自身素质的偏低,旅游企业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武陵源旅游经济相比,武陵源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没有技能、知识和金钱,农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因为旅游的开发,当地的社会治安变差,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因为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三、武陵源旅游扶贫优化对策

(一)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脱贫人口

武陵源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其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使贫困人口尽快掌握一门技术,从而脱贫致富。武陵源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得比较好,现在主要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素质,用正确的扶贫观念来引导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形成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风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贫困人口,使他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人口,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使他们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想富、敢富、忙富的人。

(二)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旅游扶贫服务

首先,武陵源政府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明确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扶贫,即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做到权为贫困人民所用、情为贫困农民所系、利为贫困人民所谋,进而实现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

其次,突出政府在旅游开发扶贫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当地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要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要积极收集和发布旅游市场信息。同时,政府还应在资源维护、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从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最后,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武陵源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防止低水平、无秩序开发,规划部门在旅游开发前应对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政,重复低水平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强文化内涵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继承和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能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从而使旅游业长盛不衰。武陵源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在闺中,甚至面临着日渐消灭的危机,武陵源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外围地带。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依托旅游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着眼点选择发展路径。武陵源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以初级农产品出售为主,很多时候都是农民自己挑着自己家的农产品在卖,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产销链。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武陵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1)搞好规划,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按规划有序发展;(2)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壮大旅游产业,为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夯实基础;(3)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4)创新机制,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双月刊),2002(17):21-26..

[2]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32-38.

[3]蔡雄,连漪,程道品,白丁,蓝雄现.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30-108.

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egking”为你整理了这篇旅游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旅游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谋划

一、2020年主要工作

(一)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

1.疫情防控。新冠疫情发生初期,我局认真落实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通过旅游微信公众号发布“毛集实验区旅游活动暂停公告”、“取消原定于春节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文旅活动,所有景区停止接待游客、开展旅游活动。并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抓好景区、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和包联小区的防控。

2.旅游业复工复产。指导景区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定游客管控等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开展毛集实验区旅游景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旅游安全联合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时整改,共发现安全问题19个,目前已完成整改 。

(二)创建工作推进

1.5A创建工作有顺推进。继续推进焦岗湖国家5A级景区创建标准各项工作,提升实验区旅游知名度;

2.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一是委托安徽师范大学全程咨询服务焦岗湖旅游度假区创建验收工作;二是投资100余万元对度假区范围内交通导引牌、景区内部提示牌进行统一更换;三是投资100余万元在高速出口处、凤台县南站站前路与兴湖路交叉口建设度假区景观小品两处,计划12月底完成。

3.“四级联建”创建工作。申报焦岗湖镇省级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待验收;洼梁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待验收;“鲜果港”获得了省级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

(三)实施项目带动

一是谋划旅游项目。成功申报焦岗湖旅游度假区非标专项债项目6400万元。目前已到位专项资金3100万。并积极谋划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47万元旅游通道B段已经完工;投投资2000余万的旅游通道A段正在建设:新游船码头项目已完成设计,计划年底开工建设;投资2000余万游客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即将完工;投资2100万生态停车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逐步推进焦岗湖镇鲜果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旅游配套建设 加快推进文商开元(曼谷)酒店内装修装饰建设。更新旅游外部交通标识,景区内各景点标识标牌,增强游客对景区了解。加大焦岗湖“以鱼净水”、禁渔禁垦、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力度。开通区内1号旅游公交线路,将各景点串珠成线。投资200万元购置画舫、竹排等水上观光交通工具,提升运营能力。四是提升景区景点品质。实施焦岗湖荷花淀及大湖红莲观赏区提升工程;投资600万元进行焦岗湖芦苇荡二次提升工程;投资6000万元焦岗湖影视城大型游乐项目已建成并与十一正式运营;中沛御泉湾温泉小镇2号温泉年内主体工程完工,力争年底投入运营;花田花海项目花海区余十一对游客开放,丰富旅游产品,引流余10万人。

(四)旅游宣传营销与产品开发

宣传营销。协助省文旅厅、市文旅局顺利举办“皖人游皖北”活动;利用“水青春·欢乐季”平台,开展湖畔网红不夜城、中沛御泉湾首届美食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参与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中心“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展”、“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展”,淮南市宣传部“第五届淮南文博会”、八公山区“淮南市非遗大集·旅游后备箱商品展销”、“安徽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展销与推介会,宣传毛集旅游。十一期配合区扶贫办举办扶贫产品进景区活动。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南市焦岗湖忠辉食品有限公司顺利被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评为“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产品开发。重点推进安徽悦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悦荷春-四季焦岗湖”系列开发与利用。

(五) 市场监管服务不断强化

主动出击,严厉打击辖区内各类违法违规旅游业发展行为。不断强化和完善日常管控机制和问责机制,采取积极全方位监管和不间断巡查等有效措施,为我区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落实市、区关于旅游市场领域“扫黄打非”和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了“清源”、“秋风”等专项行动。我区旅游业未发现以上类型情形。

(六)推进旅游消费扶贫专柜与区建设。根据区扶贫办要求,我局在景区设立了3个“旅游消费扶贫专柜”,已投入使用;悦荷春在红莲古街设立“旅游消费扶贫馆”,已正常营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旅游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二是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三是商品开发较低。四是旅游人才缺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三、2021年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总要求,以创建焦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承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区支柱产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努力把毛集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任务

1.以创建为抓手,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通过验收基础上,继续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完善焦岗湖国家5A级景区创建标准各项工作,提升实验区旅游知名度。筹备焦岗湖镇省级特色文化旅游名镇、洼梁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验收工作;筹划星级“渔家乐”、“农家乐”申报工作。

2.推进项目谋划与实施,完善旅游产业服务功能

重点围绕乡村旅游、旅游综合体、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入文旅产业。谋划一批旅游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及非标专项债项目的申请,加快花田花海项目投入运营、游客中心装修、彩虹桥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工建设、生态停车场投入使用、旅游通道A段、C段、码头建设。重点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和工业旅游景点建设,即白蓝集团、忠辉食品、荷叶茶厂旅游设施建设。

3.实施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对外宣传推广

举办2021年“水青春·欢乐季”系列宣传营销活动,组织宣传推介、文艺展演等,重点活动进一步梳理整合毛集实验区内旅游节庆活动,支持景区、景点打造有品质的特色活动。

推动“互联网+”宣传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更加注重营销内容制作,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科学、有效的服务。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全面抓好景区环境提档升级工作从景区环境整治、旅游安全、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厕所革命、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抓好5A级景区整改提升工作;加大行业管理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开展联合检查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督促旅游景区(景点)及涉旅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方案”的编制,切实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着力构建涉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

第7篇

【关键词】贫困 扶贫 旅游扶贫 模式

一、全方位认识贫困

1、贫困的定义

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衣、食、住和医疗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指代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概念,即不占有大多数人所消费的物品的人是贫困者。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而发达国家中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贫困的三个层次

一般理解贫困就是收入低、消费低,实际上这只是对贫困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第二个层次的认识就是除了低收入和低消费之外,贫困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它领域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到社会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第三个层次的认识就是进一步扩展为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存在精神脆弱感和恐惧感,这是从贫困的心理和贫困的文化角度来认识贫困。

二、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扶贫是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来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和手段。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133229.cOm

1、促成了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

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很多东西在其它产业的发展里可能是毫无作用,但是在旅游的发展里可能是很重要的资源,旅游的资源观是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比如沙漠,它是环境退化的产物,也是影响环境的恶劣因素。各行各业都谈不上沙漠对其发展有什么意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组织沙漠观光,其次可以组织沙漠探险,最后人类改造沙漠的成就也可以变成沙漠旅游的对象。而宁夏、内蒙有些地方就已经把沙漠旅游变成自己的主体产品。这样没有用的资源对旅游业来说也可以转化成非常有效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做好这四个转化的工作。相关例子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相关优势,即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在进一步的转化后,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由于旅游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经营效益,不仅是旅行社或者饭店等旅游业企业自身有效益,而是使社会许多行业都会获益。正是有了这四个转化的特点,使旅游业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水平上能够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2、实现了贫困地区四个层次上的交流

一是由于国际游客来到贫困地区旅游,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为贫困地区直接实现了创汇增收。二是旅游创收被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各个行业,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其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延伸下来涉及到社会经济体系的100多个行业,这样就使旅游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了交流。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即完成了各地财政收入的一个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这四个交流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性,因而能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形成了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

(1)经济层面。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的规模越大,流动的频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自然会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使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贫困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发展后备地区,其所形成的很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新的产品,进一步会引发比较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格局。

(2)精神层面。贫困地区都具有一种贫困文化,即心态贫穷,观念落后,精神短缺。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通过针对性的扶志、扶智,能够开阔当地人的眼界,转变当地人的观念,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这种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3)文化和环境层面。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卖的是环境和文化,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由此而形成了深层次的利益机制,最终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由旅游业自身客观的性质、规律、特点,尤其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潜力所决定的。目前就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短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结束,所有产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市场前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地区的发展也取决于市场前景。哪个产业有市场,哪个产业就有真正的发展前景,这也决定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必将为我国扶贫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旅游扶贫水平的主要对策

1、突出三个优势

贫困地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资源条件好。因为贫困地区多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资源得以保留,形成了好条件。这些地方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好风景,而且往往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样就孕育了发展的后劲。二是破坏少。破坏少反过来说就是保护的好,意味着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开发。例如山西有很多大院,因为穷而保留下来了。三是独特性强。贫困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容易在市场上真正的树立起市场形象,这三个突出的优势是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的。

2、认清三个弱势

(1)区位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由于可进入性差,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很突出的形象。

(2)基础设施薄弱。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方面的弱势正在逐步缓解。

(3)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弱势特点是眼前感受不到的,往往要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里出现的所谓好心办坏事和资金花得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由缺乏相应的人才造成的。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资源和产品的关系。资源和产品的关系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只是满足于有什么资源,而不是着重研究这些资源怎么转换成产品。这里边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产品,开发的轻重问题以及开发的时序问题。

(2)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要对应市场,就必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才能开发什么。例如山西乔家大院开发很成功,然后跟着就出来一堆王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客人在分流。从长远来看,如果各个大院各有特点,就会刺激更多的人流前来,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问题,就需要产品分档次,市场分层次。对应好了,开发才会有效果。同时还需要研究产品和市场的衔接以及产品的雷同问题。旅游说到底是寻求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吸引力,差异性所形成的独特性是旅游产品的根本。

因此,在开发时不但要研究如何开发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开发市场,把这两个开发联系在一起,项目才能真正成功,旅游扶贫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加强保护。贫困地区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破坏少,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之中造成破坏,等于是一边开发一边在削弱优势。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很多开发都是模仿性的。比如说当前比较突出的景区城镇化、乡村庸俗化等问题。保护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满足旅游者的差异性需求。从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说,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项目才能真正有独特性。必须认识到旅游和环境的天然耦合的关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文环境、文化传统的保护,这样才可以形成独特性,在市场上有卖点。

4、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近年来中央各个部门和各地区工作的重点。需要研究包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怎么来下功夫等问题。西部很多地方的路,很多贫困地区的路,实质上就是旅游路。如青藏铁路,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最后一个决心就是加大旅游的流量。

(2)加强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一个走出去的问题,也是一个请进来的问题。有了好的人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不是光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人才群体,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3)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政府这个层面上,如何形成好的旅游扶贫治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在开发的过程之中,就项目来说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有些地方政策优惠到极限,实行零门槛,什么条件都没有,这样的政策是没有后劲的政策,是超越权限的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说变就变,往往会吓跑开发商。而真正的开发商注重合作对象,看的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了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会很顺利。反过来说,制度环境不好,没有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投资商即使来了也会走掉。

第8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96-01

甘肃省崆峒区作为国家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重,但崆峒区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丰厚,尤其以国家首批5A级景区和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久负盛名,打造的“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养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产业”,但同时,却存在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旅游扶贫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比如崆峒山所在的崆峒镇的几个贫困村基本都在核心景区周围,因此要把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结合起来,加大旅游产业富民力度,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富民的有力抓手,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整合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资源,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既要遵循旅游产业开发的一般规律,更要突出其普惠性和共享性,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富民战略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政府要在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乡村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清洁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引导政策性普惠金融向乡村旅游倾斜。逐步形成农民自主、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中介参与、市场调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其次,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以科学规划为主导,严格听证、公示、审批、等程序,确保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在旅游村镇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保留完善旅游文化要素,防止搞“千村一面”。第三,认真做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工作。要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第四,加快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联动。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同时加强同乡村旅游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联动,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二、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建设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纵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发展,品牌响、吸引力大、效益好的旅游景区,均风格独特、特色鲜明、个性十足。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坚持特色化发展,有利于避免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进特色化建设,一要区别于城市,突出乡村旅游的“三农”本色。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主要是感受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求得审美享受和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这是乡村旅游的根本魅力所在。“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才出现的。二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要努力在村容村貌、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地域特色、等方面挖掘和体现自己的特点,展现不同的特色。三是区别于传统业态,在产品开发上坚持创新。农村生活千姿百态,崆峒区既有南部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北部塬区的民族风情,还有东部川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方式、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积极拓展一些新的乡村旅游业态。

三、坚持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要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延长和拓展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以及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发挥关联带动作用。要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的个体旅游接待转向组织化经营。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又为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提供条件。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围绕旅游消费需求,拓展产业链条。形成农、游、工、贸有机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坚持规范化运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标准

游客到乡村感受乡土民俗风情,领略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味,需要乡村旅游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服务水平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尤其是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要与城市同等要求。还应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组织形式等做法引入乡村旅游的管理,增强管理活力和管理的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旅游扶贫;旅游开发;宁德市 

1 宁德市实施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1.1 优化产业结构

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福建省少有的欠发达的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gdp中的比例最小,如图1,而且增长速度也落后于福建省的其它地区。近几年来,宁德地区一直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经济发展成效并不明显。而旅游业是一个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新兴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带动地区餐饮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商业、通讯、金融、农业、建筑业、轻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产业结构,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

1.2 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旅游企业以及有旅游业带动的相关部门上缴的销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经营执照费等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当地居民在旅游经营中通过提供游客的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服务增加收入。2005年,宁德市旅游总收入24亿元,约占全市gdp的6.5%。因此,旅游业是实现宁德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

1.3 提供就业机会

就业收入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保障,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大企业、大公司,人民就业机会少,生活水品低。据上世纪90年代统计,旅游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大于其它行业的平均水平,可达0.2左右,旅游发展每五年吸纳就业量增长13%以上。每年黄金周,闽东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达10万-20万人次。因而提高居民就业率有赖于旅游业的发展。

2 宁德市实施旅游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2.1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最基本的条件。贫困地区由于长期欠开发,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宁德地区依山傍水,有许多文明海内外的旅游景点。

2.2 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旅游交通是现代旅游事业的动脉,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旅游安全畅快。宁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湾海港之一——三都澳港口,以及姚家屿、三沙、下白石、沙埕等港口海上交通十分便利;陆上有已建成的福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温福铁路,全区各乡镇均通公路,另外,霞浦机场正在动工,建成后将是旅游客流更加畅通。

2.3 广阔的客源市场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保障

一定数量的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条件差,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一般不构成游客的主体。而生活在工业城市的都市人,长期局促在狭小的空间,对自然的渴求更为强烈。宁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地带,这里聚集的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发达城市,作为宁德地区旅游市场的坚实后盾,为宁德地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宁德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岸,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台湾市场的扩大拓宽了宁德地区的客源市场。

3 宁德市旅游开发中现存的一些问题

3.1 对旅游扶贫认识不够

虽然“旅游扶贫”口号提出以来,国家、省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政策,但贫困地区人民思想比较保守,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信贷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输血”式扶贫,对旅游扶贫这种“造血”式扶贫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守着金山讨饭吃”的局面。群众参与旅游兴县、旅游兴镇的积极性不高,而这些贫困人口正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旅游扶贫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贫困人民寻求自我发展的潜意识。因而严重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实现。

3.2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脱离

宁德地区现有的旅游开发项目中大多数都只是单纯地发展旅游业,并没有与其他产业联系起来发展。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娱乐设施,购物场所更是缺乏,造成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脱离,既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3 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这就决定了旅游扶贫过程中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由于长期欠发达,宁德地区大部分不甘落后的年轻人迁往福州、厦门、广州等发达城市谋生,使得当地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因此,投资商拒绝雇佣贫困人口参与高层管理,甚至是低层服务。这是与旅游扶贫的宗旨相背离的。

3.4 宣传不够

旅游是一种服务性商品,需要借助媒体宣传的力量将其推向市场。贫困地区自身知名度不高,要推出旅游品牌,更需要大力宣传、推销。

4 宁德市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对策

4.1 树立旅游开发的信心和旅游扶贫的新思想

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必须树立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的信心,带动他们参与旅游扶贫策略的积极性,形成旅游扶贫的心思想。在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初期,政府要向人民群众灌输旅游扶贫的新思想,宣传国内外通过旅游扶贫摆脱贫困的案例,分析旅游扶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发展地区旅游业的自信,使旅游扶贫的意识深入人心。政府应培训引导当地群众让群众参与从旅游扶贫规划、旅游扶贫实施到旅游扶贫监督的全过程,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4.2 采取各种融资方式

4.2.1 争取政府援助

在实施旅游扶贫战略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当地政府不仅应增加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提高旅游开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还应积极争取国家、省扶贫项目的资金援助,将旅游开发作为地区工作的重心。

4.2.2 bot融资方式

bot即公共工程特许权或特许权融资,集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三者于一体。这种融资方式是由项目所在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有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负责投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协议规定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项目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就是说有某企业作为宁德地区旅游开发的投资者,建设基础设施,在协定时间内获取旅游开发的经济利益但最后将旅游事业的经营权归还给当地政府。这是贫困地区解决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的重要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地区无法获得经济利益,但保证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减轻了政府和人民的经济负担。

4.3 降低开发成本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是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或引进企业资金,可以以社区或家庭为单位,承包旅游开发的某项项目,并从中获利,主要提供游客食、宿方面的服务,如家庭旅馆。这样不仅降低了旅游开发的成本,还保留了乡村的淳朴。

4.4 发展特色旅游,创立旅游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竞争随之加剧。宁德地区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必须发展特色旅游,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颇具特色的旅游模式。

4.5 提高劳动力素质

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关键是要贫困人口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但贫困地区缺乏人才,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宁德地区在旅游开发前期应组织当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地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造就当地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

4.6 延伸旅游产业链

旅游扶贫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旅游景点的开发,而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协调。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旅游投资,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管理部门或投资商应作好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如制定旅游精品路线,实现相关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

4.7 加大宣传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改变传统只注重开发,忽视宣传的开发模式,通过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广告推销等多种渠道将旅游品牌推向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旅游产品的推销不仅仅局限于景区的宣传,而要使宁德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4.8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在开发经营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或不合理的开发都将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调,效益低下。因此,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伟,张建春. 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 旅游学刊,2005,(20).

[2]高舜礼. 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 [j]. 中国行政管理,1997,(7).

第10篇

关键词:龙陵县;贫困难题;启示

龙陵是国家级贫困县,2009年财政收入为27 359万元,GDP为23.0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1.89∶40.49∶27.62。按实际人均纯收入低于1 196元的扶贫标准,龙陵县有贫困人口13.42万,占该县农业人口的52.24%。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龙陵县贫困难题突出表现为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未能兴旺,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因此,必须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解决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困境,才能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这给予云南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之道

1.振兴县域产业经济。充分挖掘三次产业的潜力,走好产业化发展富民富县的道路。(1)改变农业投入太低的现状,大量增加资金、技术、服务投入;尽量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推广猪、牛、羊、鸡、鸭等畜牧良种,实现规模化、技术化养殖;大量增加茶叶低改面积,提高茶农收入;扶持“两烟”种植,提高烟农收入;全县农民最大的资源是山,应落实林改政策,多给予农民实惠,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搞好核桃加工销售,尽量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工业用大麻、草果、香菇等林业经济作物,促使林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化肥、籽种、农药等农资补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搞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素质培训,形成大批有文化、懂技术、擅长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涉农产业项目,发挥好涉农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打造一些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抓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有效解决金属硅、硅铁、锌等矿冶业和水泥、酒精、硫酸的污染破坏,处理建筑业垃圾;加大对中小型工业、建筑业特别是加工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县域轻工业发展;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和社会资金支持,发展龙陵县工业和建筑业,搞好项目的规划论证,把有限的资金投到最该发展的项目上,带动民众从中获利。(3)争取省、市政府投资黄龙玉,大力宣传和推荐黄龙玉,确实把龙陵打造成黄龙玉第一县,发挥出如翡翠玉石一样的经济社会效益;督导邦腊掌温泉项目建设,抓质量、强服务、树品牌,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县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聘请专家指导,尽快启动龙陵松山抗战遗址开发与保护项目,结合龙陵抗战博物馆和已修缮完成的董家沟日军慰安妇遗址等,通过省市县电视台、电影、电视剧、报纸等媒介大力搞好龙陵抗战文化的宣传、表演,做“活”龙陵抗战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该县具有第一吸引力和第一赚钱的产业。配套建设服务好、档次适宜的旅店、餐饮、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挥侨乡文化、乡镇特色民族文化在县域文化旅游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农民工从文化旅游、餐饮、旅店、运输等第三产业中获利。

2.振兴县域企业经济。(1)抓好县域企业规划与扶持,振兴企业振兴县域经济。扶持一些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企业发展,不轻视其他中小企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重视建筑业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企业在县域房屋、道路、电站等建设项目中的作用;重视扶持轻工业企业发展,大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品贸易等企业,抓好旅游及旅游特色产品企业,营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地贫困人口、大学生、职业教育人员进行培训,吸纳他们到一些企业中就业,给予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促其增收脱贫。(3)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能多为人民谋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抓好企业经营策略、经营效益、财务廉洁等事项,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调整企业利益分配格局,治理类似于龙头企业效益丰厚、中上层管理人员获利丰厚、职工及与企业相关联的民众收益少的问题。

3.振兴县域市场经济。抓好公路、铁路、水电站和电力改造、文化旅游等大额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促进投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的兴旺,抓好县域内外市场建设,促进县域投资、消费、外贸市场的繁荣。(1)完善县域内外硬件市场建设。抓好“千乡万村”市场建设,坚持乡镇集市规划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集镇供水、供电、排污处理等配套工作,改扩建县、乡(镇)一、二级产品批发及交易市场,改变有形市场拥挤、混乱的局面;适当建设村、社(组)交易市场,繁荣农村交易市场。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山通向东南亚第一市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契机,提高道路等级,进一步降低县外市场运输成本。(2)完善县域内外软件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坚持落实减税、补贴、优惠等政策,促进民众增加消费和提高消费档次;大力开拓县外市场,促进畜产品、核桃、茶叶、糖、石斛、大麻、水泥、电力、硅等大宗产品外销,抓住大瑞铁路建设、缅甸至重庆石油输入过境、很靠近德宏并与缅甸接壤等条件,打造商品贸易物流带,促进县域企业、县乡财政和民众增收;加强市场供求信息收集和传播,建立专门的市场交易组织,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机制,确保市场供销渠道畅通;培训并带领一部分贫困人口从事经商贸易行业,繁荣批发零售市场,促进贫困者增收致富。(3)采取合同交易和入保险等方式,协调企业、中间商和农民、职工的利益分配,确保产品优惠补贴措施的落实,确保产品供给不短缺,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增加企业和民众的收入,有效防范和削弱市场风险,照顾农民、企业普通员工和小商小贩多获利益。总之,关键的关键是确保县域产品产、供、销畅通,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

4.解决县域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困境。(1)提高人口质量,抓好智力扶贫。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做好疾病防控治疗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和贫困人口低保、医保工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抓好“两基”教育,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促使受培训者依靠技能脱贫致富,改变因贫困而麻木不仁或者“智短”缺乏致富途径的问题。(2)抓好税收征缴,杜绝偷税、漏税,增加县财政收入,增加县政府扶贫资金投入;科学合理地规划、论证扶贫项目,以项目的可行性、实效性去争取更多的省、市扶贫资金投入,争取更多的省外发达地区对口扶贫支持,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投入资金与技术扶贫。(3)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减少因灾返贫、因产品价格低迷返贫问题。(4)依托烟草、核桃、畜牧、石斛、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产业和乡镇小城镇建设、县城功能区建设,抓实产业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促进民众增收脱贫。大力开展经营致富技能培训,如经商贸易、运输、建筑、修车、餐饮、旅游纪念品制作、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向乡镇、县城转移,促进城市低收入者在县内外创业致富,促使一些农民、农民工转为市民。

二、龙陵县贫困难题及破解的启示

(1)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且相互交织,使得贫困难题更加难解决。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没能兴旺发达,区域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这是县域共性贫困难题;县域交通区位条件差、少数民族以往一直贫困落后、能用于经营致富的资源贫乏等,这是县域个性贫困难题;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委靡不振,以及县域区位资源条件差、沿边山区贫困等问题相互交织。(2)破解县域贫困难题应抓好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结合,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搞好促进农民、低收入者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扶贫开发;始终抓好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市场建设,极力促进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兴旺发达,尽量吸纳贫困低收入人口参与其中以求多增收、快速脱贫致富;摆脱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搞好能力素质扶贫;抓好交通建设,削弱区位劣势。(3)云南贫困县应当努力抓住中国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契机,尽力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学合理谋划,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尽量瞄准贫困低收入人口,尽量吸纳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并从中多获利,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龙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longling.gov.cn.

第11篇

关键词:ppt战略;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新田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湖南省有3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扶贫任务艰巨。湖南省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以旅游产业促进湘西开发。新田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于此,从实施ppt战略的角度探讨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扶贫攻坚、新田县经济开发的重要范畴,提高新田县的扶贫开发水平。

一、ppt战略

ppt ( 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最先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明确提出,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1]具体而言,ppt战略是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2]。

二、区域概况

新田县位于湖南南部,属于永州市辖县,东接桂阳,南临嘉禾,西界宁远,北毗祁阳、常宁,总面积1 022.4 km2。以新田县为中心,半径约100 km范围内,北有衡阳,西有永州,东有郴州三个地区中心城市。据考证,新田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至汉初属长沙郡(国)。自宋乾德三年至元、明时期属宁远县。明万历二年(1574年),设新田营于今龙泉镇(城关)。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宁远、桂阳划地设新田县,属永州府道州管辖。1959年曾与桂阳合并为一县,1961年7月重新恢复新田县。[3]从总体上讲,新田目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表1)。以2002年以例,全国县级经济人均gdp为4 775元[4],而新田县2002年人均gdp仅为2 909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新田县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旅游资源的特征决定着旅游资源的级别、吸引力与价值,新田县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

(一)种类全,数量丰富

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新田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6个亚类,66种基本类型,238处旅游资源,分别占规范标准类型总量的100%、83.9%和42.6%,这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品位高,特色突出

县域内有中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区12处,其中四级资源区4处即武当山、大冠堡古堡群、古村落群(彭梓城、谈文溪、龙家大院、河三岩等)、千马坪,三级资源区12处。其中,武当山不仅拥有山势壮观,群峰竞秀的山岳景观,还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佛道并存的祈福圣地;以大冠岭为中心的古军事城堡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以彭梓城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古色古香,人文深厚,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新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三)组合佳,主题鲜明

新田县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四区一中心”花瓣型格局。 “四区”是指东南区——“宗教文化旅游区”;西南区——“古堡古民居旅游区”;东北区——“原乡风情旅游区”;西北区——“瑶族风情旅游区”,“一中心”即游客集散中心。各景区不仅联系紧密、互相呼应,可以很好的实现“旅短游长”的旅游目的,而且功能各具特色,主题突出。以武当山为核心的东南区以宗教文化和“福”文化取胜;以大冠堡和彭梓城为重点的西南区以古堡文化和古村落文化见长;以千马坪和秀峰湖为重点的东北区以原生态风情称优;以门楼下瑶族风情为重点的西北区民族特色浓郁,各景区均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有利于促进新田县旅游整体协调发展。

(四)生态优,潜力巨大

新田县有旅游资源238余处,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几乎为零,这一方面保存了新田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新田县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作为祈福圣地,佛道并存的武当山,应成为湖南著名的宗教旅游圣地;作为南国第一古军事城堡的大冠堡,可打造成为湖南古城堡旅游的龙头产品;作为中国传统乡村活化石的古村落群,以其深厚的人文价值,庞大的组合规模,应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古村落旅游产品。

四、 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

(一)资源禀赋良好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新田县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新田县以武当山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古民居群为中心,以神秘的古堡文化为基础,以独特秀美的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堡、一城、一村、一院、一树、一漂、一洞”(即武当山、秀峰湖、大冠堡、彭梓城、谈文溪村、龙家大院、千年银杏、竹海漂流与皇宫溶洞)的“九个一”复合型结构。这九个部分有机统一,优化组合,构成了新田县特色旅游的竞争优势,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位优势突出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决条件。新田位于湘南腹地,处在“大广州”、“大武汉”、“大桂林”等城市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和吸引地带;上达长衡,下通粵广,等距离辐射湘粵桂三省中心城市,立足中部前沿,前承东部产业转移,后启西部开发,是沿海地区进內地的“桥头堡”,区位条件优越。同时,新田县东接京珠复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复线)、107国道,西通永连二级公路、二广高速、直通衡昆高速、322国道、湘桂铁路和洛湛铁路,南接厦成高速,即将建设的京珠复线新田连接线将使新田对外连接更加便捷。

(三)政策大力支持

全球旅游业保持持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与互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现的独特作用。湖南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2007年6月,永州市旅游产业大会召开,会上要求统一思想,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田县委根据大会精神,统一认识,积极动员,谋划产业发展大计,对新田旅游资源进行了各种形式和途径的考察和调研分析,在全县掀起了旅游宣传和开发热潮。在此背景下,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促使新田县脱贫致富的旅游扶贫开发,正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大好机遇。

(四)后发优势明显

学习型后发优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迟发展国家(或地区),具有在较低成本和较小风险以及较轻包袱的基础上,直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5]。新田旅游业的学习型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旅游发展模式或者旅游产品设计时,有许多技术、经验以及教训可以参考。第二,新田通过技术引进极大的降低成本。新田县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珍视后发优势,科学合理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同时,要尽力规避或消除后发劣势。

五、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

新田县以旅游扶贫开发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 知名度急需提升

新田县旅游资源种类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几乎处于零开发状态,如人们只知湖北武当山,而不晓新田县也有一个自宋代香火就旺盛的南国武当山,因此在旅游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市场营销的难度,提高了营销成本。

(二)基础设施尚待改善

新田县交通状况总的来说比较好,但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当地道路配套保障仍不如人意,交通设施有待优化升级。如新田县城龙泉镇地处湖南省地区中心城市衡阳、郴州、永州构成三角形的中心,相距均在150公里左右,但目前缺乏直达快速交通联系。另外,新田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首先,县内没有出租车公司和专门的旅游车辆;其次县内缺乏星级宾馆、酒店、大型旅游购物超市以及娱乐休闲场所。

(三) 区域竞争相对激烈

在以新田县200km半径范围内的其他区域,旅游资源众多,且资源品质高于新田县的不少,周边旅游地的发展对新田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有连带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形成激烈竞争。如“山”有郴州苏仙岭、衡阳南岳、双牌阳明山、宁远九疑山、湖北武当山;“水”有东江湖、潇水河、水府庙;“堡”有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村”有岳阳张谷英村、阳山古民居、洪江古商城、上甘棠村、湘西王村、高椅古村、福建土楼、安徽西递、宏村;“洞”有新化梅山龙宫、双牌青龙洞等,新田如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冲出重围将面临严峻挑战。

六、 新田旅游扶贫开发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背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依托新田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创新和优质高效服务为核心,在新田县旅游扶贫开发中做到“五坚持”、“五结合”:即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结合;坚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高度结合;坚持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的高度结合;坚持政府管理、投资商自主经营与社区参与的高度结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与适度超前发展的高度结合。

(二)指导原则

1.集中全部力量,狠抓重大项目原则。新田县经济基础较弱,为避免旅游开发一哄而上、浪费扶贫资金、破坏高品位旅游资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首先对一些景观资源高度集中、且地域文化特色浓厚、可进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优先开发。在客源市场开拓方面,应优先发展国内旅游,条件成熟了再发展国际旅游。同时还应据旅游发展潮流,注意开发那些提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如参与型旅游、探险旅游等。具体来说,新田县近阶段应集中力量,开发武当山、大冠堡等高品位景区,以提高新田县旅游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发旅游资源。

2.强调社区参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原则。ppt战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而不仅仅是旅游产业的发展。[6]就旅游扶贫地区而言,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加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式、层次的普及或专业教育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识,增进他们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能力,特别是培训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经营与管理的技能,强化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开发主人公地位的基础,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地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以达到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的目的。

3.引入市场机制,力求彻底反贫原则。ppt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具有与政府的天然联系。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在旅游扶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担当着特殊的任务,但是旅游扶贫决不是政府个人的事,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在旅游扶贫开发中,政府在通过政策约束,利益引导和管理手段为贫困地区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优化配置旅游生产要素,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观念,以真正达到 “造血功能”,实现彻底反贫的目的。

4.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虽然会给旅游扶贫地区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一些必要旅游设施的兴建和人流、车流、物流的增大,也将会给新田县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新的破坏。因此,新田县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保护,要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协调好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 开发策略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旅游观念。目前,新田县多数领导同志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旅游意识颇为淡薄,尚未认识到新田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新田经济增长点,实现新田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广泛而又细致的、有说服力的宣传工作,帮助、促使新田县旅游开发条件较好地方的领导同志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旅游扶贫新观念和依靠发展旅游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决心。

2.政府带动,政策支持,提供政治保障。一般的旅游开发运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因此它不会自动关注扶贫目标的达成;而旅游扶贫是通过政府带动,政策支持,规范市场运作,扶持当地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具体来说,新田县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全面规划县域旅游。实行旅游扶贫对新田来说是项复杂的开拓性工作和长期行为,因此,对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科学论证、全面规划。(2)制定政策与法规。新田县政府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税收优惠、保护资源、当地农民优先开发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撑。(3)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好“可进入性”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4)宣传整体形象。新田县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如武当山、大冠堡等进行宣传,同时积极收集和发布旅游市场信息。

3.农民参与,农民受益,达成扶贫目标。新田县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的主力军。新田县财政相对紧张,发展旅游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离开了农民的参与,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就难于实现。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第一,要动员参与。旅游开发初期,景区周边农民对旅游脱贫致富缺乏认识,要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农民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景区运输和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第二,借鉴和探索农民参与模式。必须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民参与旅游发展模式,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其参与的赋权机制、咨询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第三,加强培训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增长,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在某些农民中出现一些不正当经营行为,因此,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要向农民讲文明经商,讲清楚发展旅游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以及违纪经营的危害,提高群众守法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让农民自我约束。

4.筹措资金,优化环境,防范制约因素。新田县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旅游开发启动资金的匮乏。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旅游扶贫工作就会搁浅,而错失旅游开发的良机。第一,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章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招商引资的关键是要有一系列优惠的投资法规和政策,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二,抓住机遇,争取基金。抓住湖南省大力发展旅游机遇,结合新田县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国家贫困县”的名义,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第三,解放思想,多渠筹资。放宽思路,不限所有制性质,不限区域范围,不限金额大小,采取景区经营权转让融资、旅游发展基金集资、银行贷款、私人投资相结合等一切可行的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拓宽旅游扶贫资金的来源,防范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5. 构建“九个一工程”, 突出三个核心,铸造精品工程。目前新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对其进行开发时,要做好发掘和整理工作,构建“一山、一水、一堡、一城、一村、一院、一树、一漂、一洞”(即武当山、秀峰湖、大冠堡、彭梓城、谈文溪村、龙家大院、千年银杏、竹海漂流与皇宫溶洞)的“九个一工程”旅游产品体系,突出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宗教祈福圣地、以大冠堡为中心的军事古堡群和以彭梓城为代表的古村落群这三大旅游区,形成产品之间的联动,丰富产品的内容,铸造精品工程,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6.提升一个主题,加强对外宣传,传播旅游形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新田县旅游资源特色,发挥历史渊源及区域文化特征。新田县旅游形象可以从“自然资源”、“地域特征”和“人文内涵”三个角度交叉定位,提出“灵山古韵,神秘新田”这一主题。南国武当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龙家大院、大冠堡、谈文溪等历史遗存丰富积淀,还有那太多的历史悬疑与迷惑:山村野外的大冠堡是一个规模完整、壁垒森严的军事古堡,古堡建在何时,又为何而建?究竟演绎了一段怎样荡气回肠的烽火传奇?南国武当山处于古零陵郡境内,南蛮之地如何能成为道教仙山,从南京出逃的明建文帝为何又选择它作为避难之所?谈文溪男根为什么能延续数百年香火,保一方人丁兴旺?这些在凝聚新田县“灵山古韵,神秘新田”这一主题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时代,也需要加强对外宣传,让它们为外人所知。因此,新田县必须加强宣传促销,传播新田县旅游形象,提高新田县旅游知名度,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7.培养旅游人才,重视网络技术,建设支持体系。新田县政府要想通过发展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必须坚持“关键在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应把提高新田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重要地位,通过对口帮扶、从外地引进和到外地培训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旅游人才,为新田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1世纪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新田县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介入电子商务。运用网络技术和开展电子商务是旅游信息传输和营销技术的一大突破,它将会大大增强宣传的渗透力,并使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管理、人才素质、文化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大大增强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shley c, boy c. 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2000(5):1-14.

[2]冯学钢.皖西旅游开发扶贫探讨[j].经济地理, 1999,19(2):111.

[3]新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新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32.

[4]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

第12篇

一、优先发展特色旅游业

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为目标,围绕壮大发展特色旅游业、满足国内外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旅游兴县工程,创新旅游服务体制机制,按照“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业总体布局,突出壮族民俗文化特色和生态风光优势,打造中国壮族民俗文化博览旅游中心,进一步建设提升壮族民俗文化旅游和山水生态旅游重点景点景区,着力发展壮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全面提高特色旅游品质和品牌形象,精心设计包装特色旅游精品路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把打造成为壮族文化及民俗风情浓郁、自然山水景观优美、旅游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一流、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明显的中国壮乡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胜地。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均达到20%以上。

(一) 加快重点特色景区景点建设开发。

一是继续深化打造文化古城。围绕建设中国壮族民俗文化博览旅游中心,结合旧城改造深化打造文化古城,在整体外观、建筑侧面及沿街可视面均展现土司风格;将公园、届、寺等列入土司文化古城建设,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努力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二是打造庄园旅游度假区。通过进一步完善种植园、百花园、珍稀植物园、瓜果采摘园、趣味拓展运动基地、游乐园等景区景点建设和花田汽车基地、度假酒店、风情村、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县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田园花草植物优美壮观、休闲度假设施服务优质、异域浪漫风情特色浓郁的休闲度假主题庄园,成为桂中著名婚纱摄影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广西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五星级汽车旅游营地。三是打造七彩画廊。以河段风景和水库为核心,包括XX乡、XX镇、XX乡和XX镇,浓缩了代表性的河流、山体、植被等旅游资源风貌,结合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XX镇建设广西特色旅游名镇为契机,重点建设水库风光、湖泊探秘、民俗体验、生态休闲观光景点景区。四是打造壮族民俗风情水街。依托XX河穿城而过、水质清澈、风景秀丽的良好自然条件,规划沿岸铺设青石板路,修建亭台廊榭,建对歌台、装修街铺,绿化美化两岸,把县城两岸打造成具有浓郁壮民族建筑文化、山歌文化和XX风情的水街。五是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区,种植植被拼成“中国梦”三个字,打造成为五彩田园,再在公园建设一座观光电梯,形成秀丽田园风光观光点。另外依托XX河与XX河两条水质清澈河流在XX屯、XX和XX一带形成的风景秀丽的水生态自然地貌,完善花园游客集散中心,建成山青水绿、风景秀丽、环境雅致、生态宜人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

一是构建完善旅游交通路网,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与主要干道的交通联系,重点加快推进XX镇至XX乡XX村段XX河两岸观景路建设,建设公共停车场,在XX山、XX湖、XX水库等大型景区及可开发旅游资源的村落设置旅游停车场等。二是加大旅游景区、主题酒店、现代民宿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废弃的土坯民房,打造现代民宿、主题酒店,丰富和提升住宿设施的档次,形成商务宾馆、会议宾馆、农家乐宾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层次多样的服务格局;完善餐饮娱乐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风味,兼顾其它饮食风格,满足各地居民和游客不同需求。三是加强旅游营销和旅游商品开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商家开办旅行社,开办旅游特产购物店,开发生产旅游产品。四是健全完善旅游电商营销平台,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营销电商化,通过“旅游+互联网”模式,提高我县特色旅游产品商品推广营销效率水平。

二、打响旅游精准扶贫攻坚战

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实施“十村百户千元万人”工程,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到2020年,扶持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100户农家乐或旅游商品销售户,旅游扶贫重点村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增收1000元,直接或间接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00人,从而实现旅游扶贫重点村5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帮助其他贫困村20%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力争十三五期间我县旅游精准脱贫人数达到15077人以上。

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抓住广西重点旅游扶贫县建设的机遇,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扶持旅游资源丰富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建立以XX庄园、XX画廊、XX景区为代表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域,以百果大世界、XX生态农庄、XX风景区为代表的农业体验旅游示范区域、以XX乡XX村、XX乡XX村、XX乡XX村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示范区域,在示范区域内,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主导产业,整合其他资源,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以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整合农村交通、危房改造、特色旅游村镇、传统村落等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推进特色民居和特色村寨改造,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产品,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开展生态风光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旅游等乡村旅游,切实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