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01 12: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

在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已经与时代接轨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背负着更多的责任,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更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树立了人生目标,更将理想具体化,指明了奋斗与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人生,不再虚度。以下是外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仅供参考。

首先,收集整理、消化就业信息

1、了解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

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精英型”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已经出现农民工、和大学生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目前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明显供对于求,西部等偏远地区供小于求;

2、知道外语专业就业情况现状

如某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2006年就业率为95、8%,其中英语师范生一次签约率55%,专节本学生一次签约率为36%,日语专业学生一次签约率为100%,学生考研率为13%。在城市内进入公办学校的的只有4人、其余进入公办学校的均在县城初高中任教。有37%学生进入私立英语培训学校的,有41%的学生进入外企、三资或涉外企业,15%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或进武警部队。

3、分析预测外语专业可以拓展的就业空间

私立英语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各种大小企业的涉外岗位,考公务员、自主创业、英语口译、同声传译、网页翻译等公司岗位

4、明确可拓展的就业空间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

具备一定的商贸英语、广告英语、服装英语、保险英语、时世政治英语等各行业的英语知识,网业制作、多媒体、编程等计算机技能,公文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二、客观分析自己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习惯养成情况

目前我们外院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做事的主动性较差、收集处理消化信息能力很弱、抗压能力弱、合作能力不行、考虑问题深度不够、细节问题注意不到、做事应付现象较多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第三、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确定自己要拓展的职业素质能力内容

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必须具备职业素质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素(诚信、奉献、较强的责任感)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公文写作能力、相对宽泛的知识面)

能力(公文协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第四、作出书面的实现自己未来职业所需综合素质、能力的训

练实践计划

第五、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四年中具体时间、内容安排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辅导员在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第3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 小组工作 就业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43-02

距2012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4个月后、2013届毕业生就开始考虑找工作了,据江苏省教育厅调查,江苏仍有4万名2012届毕业生未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导致2013年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更多。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求职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特点,有专家指出2013年并不比2008年的就业形势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 就业指导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就业指导也可以称为“职业辅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为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两者的“中间人”;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指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院推行就业指导工作,1903年美国的帕金斯最早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1908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我国,1916年清华大学开始就业指导相关的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就业指导的总目标就是协助大学生作出职业选择、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成立就业小组,可以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二 小组工作

小组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小组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Group Work直译而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来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当个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工作,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在小组工作中,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展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就业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员间的互动活动,解决就业问题。

小组工作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小组的组成、工作结构、成员的参与程度、工作目标等方面来划分。就业工作小组是从小组的工作目标来划分的,就业小组也可以再继续细化,根据毕业生去向分为国有企业就业小组、民营企业就业小组、外资企业就业小组、事业单位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小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行业分为金融业就业小组、教育就业小组、房地产业就业小组等;从求职地域分为本地就业小组、外地就业小组等。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在就业小组中主要采取的是互动模式。在互动模式中,小组被看做是一个互助的体系,成员依靠小组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建立信心的资源。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即就业小组中的指导老师,以协调者的角色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不断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及时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期待,挖掘小组的积极潜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为成员提供信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三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是组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开始、冲突和后期等阶段。

1.就业小组准备阶段

以毕业班的时间为参考,就业小组准备阶段集中在9月份。准备阶段的工作有就业意向调研、招募与选择组员、目标确定、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就业准备等。

第一,求职意向调研。在确定开展就业小组之前,要考虑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意向包括求职地点、求职行业、职位等内容。求职意向越明确对就业小组工作的开展越有利。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求职意向不明确,可以做一些职业测试,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方向。

第二,招募与选择组员。根据求职意向,将需求相似的成员分到一组,人员较多时还可以从性别、兴趣爱好等再细化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在3~50人之间。

第三,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就业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就业,不同的就业小组会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如外资就业小组会锁定一些外资企业作为目标,银行就业小组会将银行作为目标。为达到就业的目标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如学习计划、实践计划、交流计划等。

第四,就业准备。就业准备有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等,就业心理准备主要包括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能力;求职材料准备有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和各类荣誉证书等材料。

在就业小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开展求职意向调研工作,组织各就业小组的人员招募,为各小组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完善学生的就业准备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就业小组开始阶段

就业小组开始阶段集中在10~11月份。主要的工作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经验的积累等。

第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就业信息的收集要把握真实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类人才市场信息、互联网等。在就业小组中,收集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就业信息的共享,相互告知,把握就业机会。

第二,就业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在收集就业信息后,投递简历,进入面试、笔试等环节,不同的行业领域会有不同的就业经验要求,就业小组成员在就业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交流、借鉴,从而促进组员的成长与发展。

在就业小组开始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制订小组规范、指导各就业小组开展工作等。

3.就业小组冲突阶段

就业小组冲突阶段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就业小组工作开展之后,因组员的需求、条件相似,在应聘中会因竞聘同一个职位而产生冲突。在这个阶段,各组组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开展良性竞争。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在冲突未出现时让组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冲突出现时要及时协调,并尽量引导、维护组员关系,较好地处理就业竞争冲突。

4.就业小组后期阶段

就业小组后期阶段集中在6~8月份。经过前三个阶段,就业小组中部分成员已经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个别组员仍在为找工作而努力。找到工作的组员要做好对未找到工作组员的交流指导,并为入职做好准备。未找到工作的同学,会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继续求职之路。

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加强入职观念教育,并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攀比心理等。对于未就业的同学,需高度重视,在提供就业信息、求职过程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成立多种样式的就业小组,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的同时,让需求相似的同学通过互动的方式相互帮助、成长,从而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4万毕业生未就业 江苏2012就业形势“寒冷”[EB/OL].人民网

[2]陈红艳.广东首场大学生招聘会昨鸣锣6人抢1职位[N].新快报,2012.11.18

第4篇

【关键词】 新疆 大学生 扩大就业 路径

Abstract : The paper studies the choice about the path of the Xinxia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对人才,尤其是农村农、林、牧技术、管理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引进人才,实行“双管齐下”。①从高校毕业生的转变观念入手,以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和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为着力点,加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创新力。②大力实施“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具体管理措施的建议:

1.1招募的前提。在招募大学生之前,要先问为什么和是否有能力招募大学生。

1.2大学生的定位。要有一个全面的计划,同时需要进行工作分析。以便确认大学生的职责和任务。

1.3平等承诺。需要营造这样一种气氛,使大家都将大学生视为组织中的一员。为此需要在招募大学生之前对村民或基层干部进行关于志愿精神及其基本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尊重大学生,肯定其价值。

1.4公开招募、择优录用。要定出有吸引力的招募计划和广告,以营销的方式公开招募大学生,发挥宗旨的魅力、组织的魅力、工作的魅力等,吸引那些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农村就业的队伍。

1.5教育和训练。大学生要和新员工一样接受必要的教育、训练和指导,要明确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上岗培训,熟悉组织的环境和工作要求。还要随时接受在职训练。

1.6指导和协助。应设有专门的大学生管理部门或专职的大学生协调员,一方面负责执行和实施大学生工作计划,另一方面负责每天例行的大学生指导和管理工作,及时沟通并进行必要的咨询和协助。

1.7鼓励和重用。要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保持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重用与提升也很重要,使他们负起领导和管理的职责来。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和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新疆存在类似问题。由于缺乏择业技巧及心理辅导,导致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等,产生许多可避免的问题和矛盾。因此,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功能,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在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方面开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择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就业期望值,走出择业的误区,主动适应当前的形势。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

伴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呈现出多形式、多元化的局面。学校、中介机构包括平面和网络媒体纷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并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他们为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指导和服务,为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3.应明确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各地政府应当通过制定调控政策、拓展就业领域、引导人才流向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可以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

3.1针对各高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就业创业导向,同时对一些应用型专业学位设置,可以建立起以就业为标准的国家资格审查制度。

3.2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以青海省政府为例,在2010年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其中就规定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每吸纳一名高校毕业生,社保部门将按照合同期限给予不超过3年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奖励,国有企业将给予不超过2年的岗位补贴。

3.3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创业培训进社区和乡镇”等专项活动,以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培训和指导。对大学生提供的一些相对成熟的创业计划,可以由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有选择性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风险基金或小额贷款,并在一定阶段给予创业者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3.4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并定期在网上岗位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3.5给予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必要的就业援助。比如对毕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或用人单位需求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者给予培训补贴,对于那些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等。

4.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新疆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大力发展第三次产业不仅符合转变经济发展规律,而且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有效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在发展第三次产业时应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发展农村第三次产业;优化调整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同时应加强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4.1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全国各地掀起了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的浪潮,城市数目增加很快,但城市功能却没有相应增强,聚集效应差,制约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这种“政府造市”的行为损害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形成大量泡沫。提高城市化质量,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好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4.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由第三产业的区位性决定的。美国经济学家M·胡佛的产业定位原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等行业必须按市场定位,即产业区位靠近需求者,决定了农村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只能通过发展农村乡镇第三产业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才能使交易成本最小,使效用最大化。

4.3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社区服务业作。为扩大城市就业、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社区服务业具有工作种类繁多、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容量巨大等特点,是一个新兴的大行业。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多由街道居委会开办,管理,由于上下级行政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社会服务的一些项目效益低下。

4.4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级阶段、工业化、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由于经济尚不发达,就业压力沉重。一方面,我国要发展交通运输、商业、饮食等就业弹性较高的传统服务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发展咨询、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提升、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静,影响新疆就业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M],新疆大学,2009.

[2]王军,新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研究[M],新疆大学,2009.

[3]陈聪,技术进步对新疆就业的影响研究[M]新疆:新疆财经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就业指导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对于高校来说,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我们应把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

要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各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专题研究。在做好毕业生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与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水平,以职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以各类实践活动、主题讲座、竞赛活动相辅,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院领导要重视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启用系部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将辅导员纳入计划之中,积极推荐考取职业指导师、创新能力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对申报就业科研课题、发表就业论文等向辅导员倾斜。同时选聘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与职业测评。建立一支专、兼、聘一体化,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推进职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进程。同时将专业教师也融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调整课程结构,明确教师职责,深入推进职业指导课程实践应用。

2.专家讲座与专题报告。

经常邀请校外企业代表、业内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以他们自身在相关行业、专业的职业发展为例,现身说法,这样可以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为职业指导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个体与团体职业测评。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积极引进和使用职业测评系统,并借助职业测评网,采取分专业、班级、小组的方式,由职业指导师和专兼职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测评,通过测评汇总,职业指导师研讨,掌握每个同学的职业规划方向,为每个同学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最终设计出每个人具体整改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4.校企互动,作定向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与一些企业或某些单位创建合作关系,开发职业拓展训练课程,主要针对学生挫折容忍力与职业认同感进行拓展式训练。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高强度训练,磨练学生意志。同时可在学校实施拓展项目活动,借助这些拓展项目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5.参与组织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与创业计划大赛。

高校各级学院要重视就业、职业、创业相关赛事,从选手选拔、指导教师选拔、课题选定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筛选。从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保障,为课题、选手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诠释。

二、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本着“非常责任、非常服务、非常爱心”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采取大举措,打出一套组合拳,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服务工作。

1.以毕业生就业意向为出发点,开展卓有实效的就业服务工作。

要全面掌握毕业生择业方向及就业思想动态,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设置问卷、谈话等。

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个体”的发展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2)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到沿海开放城市工作。

(3)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乐观。

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

(2)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以就业意向调查为依据,开展卓有实效的就业市场调研,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要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3)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4)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及学院各系的就业指导经验,丰富就业指导的手段,突出个性化服务,建立针对毕业生职业测评和求职技巧等的各项服务内容。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专题讲座和咨询活动。

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和咨询活动,可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应开设毕业生求职系列讲座,邀请重点单位校友与毕业生互动交流,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邀请政府相关领导、企业界精英及各界专家为学生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拓宽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就业的实战技能,培养学生简历制作和面试的技能。同时通过网络形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可以通过QQ群和飞信平台等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年的经济形势对就业影响,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重点单位推介、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

3.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应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建设作为服务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营”“求职加油站”“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辅导项目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和学生职业成熟度。

4.加强就业引导和疏导,鼓励毕业生多角度、全方位就业。

(1)通过职业、专业测评网的测评,指明学生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两大部分中各个细小测评点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设定合理就业期望标准,不断提高学生就业与择业能力。

(2)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积极报名各地公务员、“专接本”、“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引导他们继续深造或积极投身服务国家西部建设。

(3)积极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加强思想引领和精神励志的同时,建立由新生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计划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全过程覆盖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实施“创业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同时也要为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

5.对困难群体就业重点帮扶。

应对毕业生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帮扶贫困毕业生和心理生理困难毕业生。对这些困难毕业生开展“零距离就业行动计划”,一对一帮扶,重点开展经济补贴、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工作。对心理和生理困难学生以“请专家、重引导、多关心、强信心”的理念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三、提效率、严把关、重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

在就业手续办理方面,首先在提高工作效率、为毕业生把好关、体现服务的宗旨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制定详细的毕业生离校资格审查程序单,层层盖章才能派发毕业证书与派遣证。为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还应积极为广大毕业生开展省、市人才服务工作。解决毕业生保险、户口等一系列问题。对毕业生毕业资格、协议书签订盖章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制度操作,同时在兼顾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不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就业信息员整体收集,集中运作的方式,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提前沟通,做到操作环节通畅,沟通顺畅,手续办理及时准确,避免重复与投诉现象的出现。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中应以人为本,更多地关心毕业生,用更多的鼓励让毕业生树立信心,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帮助毕业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董文强,谭初春,杨志坚,王智江,王莉.构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6篇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第7篇

陈梦丽,女,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0级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摘 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庞大的就业人群使得大学生面对社会选择显得迷茫和无助,有些大学生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和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从大学生创业环境问题出发,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政府和高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高校;政府

大学生创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克服,大学生在校园接受了理论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迈入社会做出充分的准备,但是社会经验不足,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还是举步维艰的。

一、大学生创业的面临的困难

大学生创业需要充分的准备,没有做好社会调研对市场错误的估计必然会导致创业的失败。因此,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创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没有启动资金只有创业的想法和工作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努力寻求外联支持,拉社会企业资金支持,但是往往是经常碰壁。而社会的风险投资市场还不成熟,银行贷款对于学生而言审批困难。大学生创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就是困难重重。因此,在大学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将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为学生的好项目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技术上的支持和创业上的管理等方面的充分指导。

其次,创业选择具有盲目性。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下,选择进行创业活动,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目的性不强没有长远的规划,只是一时的热情。创业项目的选择商业是盲目的跟风,什么行业火就想要做什么行业。这也是大学生创业不能长期的进行下去的原因,单凭一方面的想象是无法开展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经验总结,通过理论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市场有正确的评估和认识,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开展

最后,大学生创业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的支持。大学生在大学内接受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实践技能相对比较薄弱,而迈入社会进行创业活动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实践了,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和交流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创业的环节也是不了解。所以在高校内部应该增设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政府已于大学生创业资金上和技术上的充分支持,让大学生创业中好的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策略

大学生创业环境决定着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否走向成功,因此针对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提出具体的可行性策略对大学生的帮助是相当大的。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身份的转换,从学生走向创业者,所处的环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高校走向社会。因此,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需要从高校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支持上,高校首先应该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在校园内对大学生开设创业指导的课程,在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由学校出面联系优秀的企业对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扶持,高校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让大学生能够顺利的进行创业起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在贷款政策、政策完善和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应该给与支持,让大学生创业有保障,无后顾之忧,降低小额度贷款的门槛高,为创业者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对于政策方面,完善法律机制,为创业者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避免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的权益受到威胁,降低创业的风险,完善创业体制。

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上,高校应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职业规划的课程,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分析,了解自己擅长哪方面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善于发挥的优势和特长,高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发现新的产业和创业项目。政府应该与高校进行合作,在学生中广泛的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选拔优秀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并且将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提升到政府的扶持项目中,让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提升自己能力,实现自我的平台。

对于社会环境的创设上,大学生对外部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很了解,社会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的风险,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总结创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让大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不容易。政府与高校通过广泛的沟通引导大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创业,在政策上放开对大学生创业的限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大学生创业的执行能力,将创业这项实践活动付诸于行动,政府部门细化分工,配备专门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支撑。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出台鼓励大学生船业的优化政策,在经济上和政策上进行双重的支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创业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大胆重新的实践精神,展现当代青年人敢作敢为的勇气和崇高的理想。尽管社会中有许多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发展,但是通过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合作,提出更多有助于大学生发展的策略,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大学生在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人生理想,找到展示自我的真正舞台。(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甘德安,舒克友.创新创业在武汉[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2] 郝登峰.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工作 问题 对策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加强就业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帮助学生及早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及早进行能力储备,鼓励学生自谋职业、自我创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成系统。

帮助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特别是就业指导课学科建设不成系统,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不全,学生的就业理论教育滞后,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就业指导。

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万事俱备,就业指导课不需要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内,学生在就业中的结果只与专业水平有关。这样,学生如果没有系统地接受就业指导,就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客观认识,不能准确地设定自己的就业目标,没有强化职业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心理,明确自身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力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调查显示,有4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并且位于各种压力之首。再加上高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多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好工作,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旦和现实碰撞,就会失望甚至丧失自信心。

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学生不能适应角色转变,就业心理未能调整;二是学校不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侧重点在于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策略层面。当学生有就业心理压力时,如果进行很好的心理辅导,就可以缓解他们的自卑、忧郁的情绪,如置之不理,轻则出现抑郁症、自闭症等症状,重则出现对社会进行报复等极端的行为。

(三)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专业的队伍开展此项工作。但由于各学校独立设置机构的还不多,其职能隶属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德育教研室、招生办等部门,这都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就业指导学本身尚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建立起来,其内容又涉及多门学科,综合性极强。所以,就业指导人员无法接受系统、全面的训练,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且人员配备不齐全,造成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充分、不及时,难以实施高水平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中的队伍建设不健全,一方面表现为专职工作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各校基本模式是“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毕业班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专职人员也往往易受日常事务性工作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就业工作深入研究,理论上得不到提高,兼职人员则更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加之学校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他们得不到系统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过程,在指导过程中大多凭“个人经验”,甚至“纸上谈兵”。

(四)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中,比较重视就业指导,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与择优观念占主导地位,但是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其实创业并不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专利,适合高职生创业的领域很多。只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就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以前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忽视创业教育现象,导致全体学生千军万马拥挤在求职的独木桥上,而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在创业过程中存在有很多创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情况,例如资金的准备、计划书的书写、组建团队,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成果、知识和才能直接面向市场,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新的就业岗位。

二、高职就业指导措施

(一)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就业指导课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人才学、信息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政策、就业意识与观念、就业法律与维权、就业推荐、就业心理调试、求职技巧、就业派遣等方面的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知识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党的十六大中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精神要求,教育部等部委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纷纷将就业指导课提上教学日程。就业工作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民心工程之一,而大学生就业工作更是关系国家发展、稳定大局的事情。

(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对高职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形式展开。常用的方法有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和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以求达到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消除焦虑、调整心态等目的。还应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能够胜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对离校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能够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二是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一名有较高的就业知识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三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稳定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设置独立就业工作机构,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机构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一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高职生开展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

一是学校教育。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进行创业教育。其次,学校的各种活动要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再次,学校要积极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条件,让高职生可以“边学习边创业”。

二是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开展创业教育要让高职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创业。比如让高职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听讲座、实习等,使他们早日选准自己的位置,从容地踏上谋职求生的道路。

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途径之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理念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三、结语

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就业指导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积极建设就业指导队伍,重视创业指导教育。通过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必胜信心,使他们大胆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振丽.高职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业指导,2005:27-28.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 政策梳理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个进程中,毕业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且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特别在大中城市出现了从业岗位满员甚至超员的情况,而大多数毕业学生就业意向仍就着眼这些大中城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等,加之自身工作经验、能力不足更导致了竞争压力加大,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落后的农村却还存在着人才短缺的现象,有大量的岗位存在空缺,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参与进来,步入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浪潮。

―、基层就业政策出台的针对面

1.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岗位有限,而大学生又不愿从事单方面技能性岗位的工作,所以就业问题突显出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拥有高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不能让其到合适岗位就业,对国家来说则是一种浪费。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通过部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步入岗位空缺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平穷农村等基层工作岗位,解决大学生走出校门无法就业的问题。

2.出于国家城乡宏观建设考虑

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中西部自然条件因素导致的差异,城市和乡村发展状况的日显差异。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却人满为患,人才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人均社会资源严重配置不足,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日渐突出;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和广大乡村,地域广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政府机构不全,相关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的村级领导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观念落后、基层管理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与现代社会中所要求的领导干部队伍相适应,这就导致基层工作治理中危机频发,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于这个层面考虑,国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使有思想有能力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工作,达到国家城乡宏观建设的目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梳理

1.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

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联合各相关部门主要出台了4个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实施):团中央和各相关部门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到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从事教育、扶贫以及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②“三支一扶计划”(2006年实施):教育部和国家相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按照统一派遣的方式分配到各个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实施);④“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2008年实施):教育部和各相关部门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2.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2.1选聘招录优惠政策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期满一年且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 10分。另外,志愿者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报考国家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时可以用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志愿者,同时对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志愿者,笔试总成绩加5分。

2.2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

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村任职的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在村任职期间,按照相关规定为到农村基层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办理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险,费用(个人应缴部分除外)由县(市、区)财政支付,每年人均约200元。

2.3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

毕业生选择到村任职的,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相关政策规定并且工作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中央或县级财政代为偿还;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以及到贫困边远地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年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启示

1.机遇与风险共存

各种优惠政策的主要措施是考公务员和考研加分、发放奖学金和各种补贴,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切实的帮扶,当下就能受益,并且可以获得就业岗位,并有一定的升迁空间,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是国家层面政策,不存在私人企业及个人创业存在的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没有完全落实。仔细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后会发现,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满足一些附带条件,比如师范类、医学类院校免除大学学费,但要求学生大学毕业必须定点定向到欠发达地区服务若干年。因此机遇与风险并存。

2.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对于期待到基层锻炼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将自己创新型想法、思路在基层中进行实践,并且接近广大群众,自己的工作成果使其收益,可以获得他们的赞誉,情感上得到收获,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对于只是考虑短期的就业岗位,并不愿意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选择服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对个人来说也是以后在更高层次岗位工作的过度,基层人事公关、工作经验等对于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将来脱离基层,往大城市高薪企业谋求发展也不是没有可能,将来完全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政策不感兴趣,而选择自我创业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贸易、服务业的发展,虚拟就业岗位不断诞生,网购、微商等一大批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企业如春笋一样“拔地而出”。就算没有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扶持,凭借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及高科技知识,依旧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可以灵活选择。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11篇

论文摘要:笔者基于对就业形势的思考,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即就业指导工作性质的转变:从管理教育到服务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从零散指导到全面组织;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完善:从唯一部门到完整系统,就业指导工作渠道的延伸:从人一人模式到人一机、人一人相结合的模式;就业指导理念的更新:从社会安置到鼓励创业。试图通过以上方面的转变,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999年,高校扩招的政策另无数萃萃学子感到兴奋和感激,大学经历不仅仅属于精英们,它向更多的进步青年敞开大门。2003年,往日激动无比的学生不再兴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他们迷茫,他们犹豫,他们无奈。于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就业》栏目的浮出,人事部就业政策的出台,人才市场招聘活动的启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合……,一系列的活动围绕“就业”这一热点而展开。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行政部门,其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的缝隙。

1.就业指导工作性质的转变;从管理教育到服务指导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人才资源大大增加。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量也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度到了“买方市场”。以往计划经济下以教育管理为模式的就业指导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就业指导形势。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在习惯了包分配制度后如何接受市场的双向选择,这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及时的调整。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是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业指导部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就业进行管理和教育,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要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不仅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只有站在服务的理念下工作,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从零散指导到全面组织

就业指导工作性质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就现状来看,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零散的讲座和咨询已显得过于单薄。必须全面组织就业指导的内容,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完整体系。从纵向来说,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有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低年级主要开设理论性课程以及往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加强学生的职业认识,使他们有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开展职业设计的“提前介人”,中年级主要开设就业心理方面课程,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定位以及部分的就业技巧;高年级主要讲解当前最新的就业政策,并结合实习进行一定的就业锻炼和模拟招聘,让学生完全进入状态。从横向来说,要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外,还要通过讲座、个别咨询、职业设计等方式和手段来拓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由意识到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完善:从唯一部门到完整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外部硬件保证。、就业指导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但唯一的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必须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讨论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地细致入微。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4.就业指导工作渠道的延伸:从人一人模式到人一机、人一人相结合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渠道进行延伸。网络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在任何学生需要的时候接受就业指导。所以,在就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人一机模式可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扩大。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人一机模式使大规模的个别咨询成为可能,它是使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性功能得到体现的有力手段。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学生的单向接受,而网络的介入就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是一种点到点的交流,而且可以是一种点和面的交流。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就业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5.就业指导理念的更新:从社会安置到鼓励创业

第12篇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田永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