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

时间:2022-02-22 13:3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专业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自由现金流贴现法 估值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发展起来的集团化上市民营企业。从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分析,该企业在2012年因所处的橡胶机械行业已告别了大干快的时期,与受国内下游轮胎行业投资增速下滑和部分项目延缓影响,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用现金流贴现法对软控股份估值,主要是对企业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内在价值的估值。因此,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法对股票进行估值,重点关注企业本身内在价值,是目前较准确的价值投资分析法,对每股价值的估算不会随市场整体变化而变化。

一、公司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对软控股份估值分析

(一)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计算

1.历史自由现金流量计算。由公式可知: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可得2009~2014年的历史现金流分别为-565231049、54528910.4、

-785975545、-37244617、280106918和1338367252。2009~2012年其自由现金流量呈现负值,这属正常。因为专业设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12年国内外经济动荡且行业发展处于瓶颈时期,导致资金筹集与需求量矛盾。负自由现金流不代表业绩不好,它和企业的净利润没直接关系,只是资金流动的侧面反映。

2.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计算。根据2015年半年财务报表披露,软控行业营业收入182142672.66,环比减少30%左右,但其主营业务营业收入1193665384.43,环比增加20%左右。2015年半年营业收入环比增加11.37%,2014年营业收入环比增加17.06%。经过2014年公司战略性的调整,预测未来两年企业还是属于稳健性增长趋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每年下降7%,而主营业务收入与成本的增幅基本上保持一致,其他费用小于主营业务成本,所以本文假设其他费用的增加率按6%计算,企业所得税按25%计算。

预测未来一年现金流为1391901942元。根据稳健增长公司一般特征:第一,自由现金流增长率与国家名义经济增长率相近,预测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6.2%,因此,该企业现金流增长率为6%左右;第二,资本支出与折旧和摊销基本保持平衡;第三,营运资本变化不大。因此2017年后该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表示为:

(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资本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尺度,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所有股东和债权人,而企业的资本成本也正是对他们出让资金的补偿。因此,资本成本可以分为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由于两者有不同的风险水平,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收益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其分别计算

1.权益成本计算。权益成本是公司股东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对权益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CAPM模型。其表达式为:。一般将无风险利率视为国债的收益率,但因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者投资方式主要是储蓄,所以本文将无风险利率视为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根据央行的存款利率为1.75%。计算得2009~2014年的β分别为0.75、0.84、0.76、0.71、0.81、0.88。假设市场预期收益率为5%,可得2009~2014年的权益成本分别为0.042、0.045、0.042、0.04、0.043和0.046。

2.债务成本计算。公司债务主要由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构成,而在计算债务成本时只需要考虑有息负债,其他负债均无成本。结合年度报表,可得2009~2014年的债务成本分别为0.0535、0.0536、0.0554、0.0551、0.0552和0.0541。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由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式计算得2009~2014年的债务成本分别为0.0222、0.0353、0.0380、0.0409、0.0435和0.0482,平均值为0.038。本文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因素,假定未来通胀膨胀率为6%,由于未来各年度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无法确定,所以本文采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平均值加上通胀率作为贴现率进行计算,即贴现率为10%。

(三)各期每股价值计算

根据权益价值是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差值,权益价值与股本的比值是每股价值,见表1。

从表1看出每股价值相对较为平均,最低出现在2010年,因为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中国经济在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等各种压力下,呈现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任。通过查询得到软控股份从2009~2014年的加权平均股价分别是11.06、20.6、20.71、11.775、10.23和12.505。对比可知,计算出来的每股价值与真实股价有很大出入。可见,虽然自由现金流贴现法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未来的现金流的预测以及贴现率的确定存在缺陷,未来经济环境在变化之中,而未来现金流贴现法将市场的不确定性假设为确定的数值,必然会导致估值的不准确。

二、结语

通过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对软控股份的股价进行估值的结果可以得知,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对软控股份股价的估值与真实值差距比较大。也就是说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这类收益呈周期性变化的公司来说是不太准确的。另外,2014年后该企业经过自身的战略调整,成立全球工装事业部,使得该企业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因此,股价也比之前的低水平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丽丽.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的估值研究――以华菱钢铁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吴骥.上市公司股票估值问题实证研究――以2011年证券市场热门公司“八菱科技”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3]何超.中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股票估值研究――以万科A股为例[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4.

第2篇

刘书琪,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民在农业市场主体竞争中的地位严重削弱,农民利益得不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然而为化解农民小规模生产和强大的农业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于是农村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多种方式自愿组织起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金融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黑龙江省

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与财政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

1.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对“三农”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财政扶持2010年比2009年增长54.45亿元,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也有所增加,但从惠农财政补贴方面来看, 2010年投入资金有所下降,造成财政扶持力度跟不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的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不到有效的财政扶持,即使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增加,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1.3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金融机构开展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网点布局有限,支持能力和意愿都不足;农村合作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上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据调查,黑龙江省农委为了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于2009年10月和省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并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小有成就。

2.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中的问题分析研究

2.1政府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府财政扶持监管力度不够。有些投机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只经过法律程序挂个合作社的名,合作社内部从不涉及农业生产销售业务,只是为了钻政府扶持政策的空子,获得政府的各种财政补贴和扶持,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资金严重浪费现象,政府应该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加强监管力度,消除这种“皮包公司。

2)政府扶持缺乏针对性。从政府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细则和覆盖面来看,其针对性明显得不足。例如:评定农业示范区可获得奖励 X 万元,而这些钱对刚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很重要,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完善合作社;而对于那些发展比较成熟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各方面机制都比较健全,具备获得此类扶持金的资质,但是相对于他们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而言意义不是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资金浪费,希望政府能够针对发展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出更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根据合作社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

3)惠农补贴力度不够。黑龙江省2010年政府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共投入249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54.4亿元,其中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投入资金93.8亿元,支持组建农机合作社325个,支持17个现在农业示范区建设,但是在惠农财政补贴上比2009年低了0.61亿元,为102.2亿元,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范围和力度有所减小。

2.2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数量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依靠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合社,其中农村信用联合社为主体。虽然农村信用联合社信贷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是其还是本着“抓小额、控大额”的原则,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阶段急需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大矛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2)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缺乏

我省农业保险的经营现状为“三低三高”,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致使许多商业保险公司均不敢轻易进入农业保险领域。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涉农贷款风险相对较大、成本较高,而其风险补偿机制又十分匮乏,贷款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3.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财政金融支持的相关政策建议

3.1明确财政扶持细则,加强财政资金扶持的有效性

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建设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应适当放宽申请扶持金的条件,但是可以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对于稳定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把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扶持,或者从这些资金中提取部分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担保,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有效的需求和帮助。

3.2加强政府财政扶持的监管力度

对于各种财政扶持政府都应该明确其使用情况,对优惠的财政补贴加以使用限定,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费用的补贴,农资补贴等。同时政府还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审核监管力度,彻底消除钻财政政策空子的“皮包公司”,并对这类合作社做出相应的惩罚,以儆效尤,净化农民换页合作社发展呃社会环境。

3.3加大税收优惠方式,制定多种惠农优惠政策

对于农业补贴我省还应该扩大科教服务补贴,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网络设施补贴和作物保险补贴,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税我省应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营业税,减少银行贷款的压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健康的发展。

3.4完善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按照监管要求,积极投放涉农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将信贷政策产品化,建立监督机制,督促、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由单一存贷服务向信贷、咨询、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以业务组合的形式来分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同时也满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信贷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政府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硕士论文],2009.

[2]李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政策研究[硕士论文],2009.

[3]韩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第3篇

【关键词】敌意收购;反收购措施;反收购决策权归属

公司收购分为友好收购和敌意收购。基于商法的自治原则,除涉及垄断问题外,法律一般不会对友好收购进行特殊规制;但敌意收购更容易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加之当前收购和反收购措施的不断升级,法律对其给予了更多关注。当敌意收购出现时,即面临法律是否应当禁止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以及反收购决策权应由目标公司何种机构行使的问题。

一、公司敌意收购的利弊分析

上市公司敌意收购是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管理层不知情甚至反对收购的情况下实施的收购。在敌意收购中,收购方在目标公司管理层不知道或拒绝合作的情况下,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购买其股份从而获得目标公司控制权。对敌意收购所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是决定是否应当允许目标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的依据和基础。

敌意收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公司外部治理。敌意收购的收购方绕过目标公司管理层直接与其股东进行谈判,一般在收购成功后,收购方会改组董事会,任命新的管理层,以完全控制公司的财务、人事,因而敌意收购的压力会促使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努力改进工作,实现股东的最大利益,避免公司被敌意收购。另外,公司并购还能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联合在一起,其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实现了整合和协同,此时产生的价值要大于资产分离时的价值。②敌意收购虽未得到目标公司管理层的配合,但收购成功后也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

但是,虽然美国法经济学派和金融界大多对敌意收购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实业界和学界却对此提出了质疑。首先,敌意收购未必是经营者管理不善带来的后果,经营良好的公司也可能遭到袭击,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不会有足够的压力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其次,收购方所支付的收购溢价并非来自于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而是将财富从收购方的股东、债权人和雇员手中转移到目标公司股东手中;而且有些收购方在收购时为了支付高额溢价,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收购成功后为了套现还贷,将目标公司解体,以更高的溢价分块出售,此时敌意收购的目的是对目标公司进行拆分获利。再次,对于收购方来说,公司规模扩大,其对管理层进行监督更加困难,收购方自身的公司治理环境更加恶化。③另外,敌意收购的弊端还表现在,收购成功后,随着管理层被更换,原来由目标公司管理层建立起来的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间的良好合作、信任关系也可能会中断。④而且在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收购者对目标公司股东进行掠夺、逼迫小股东的情形。同时,就我国而言,当前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当公司的股票价格被低估时,就可能吸引来收购者,而公司本身却是发展良好的。从我国的并购市场来看,发展潜力较强的公司更容易遭遇敌意收购。当前我国的公司为拓宽融资渠道而引发的借壳上市案件不在少数,使许多在其业务领域内发展良好的公司也成为收购目标。⑤并且,敌意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部分,同样可能产生垄断,这对于市场、消费者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权

虽然敌意收购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负面影响,若完全否定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权,将对市场运行、企业发展以及股东利益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应当允许目标公司面对敌意收购时采取反收购措施。在公司收购中,常见的反收购措施有防御性措施和对抗型措施。对反收购措施的了解,有助于确定反收购决策权在目标公司中的归属。

防御型措施是指目标公司通过在公司章程中规定特殊条款,或通过采取措施降低自身价值,以减少对收购方的吸引力。其中在章程中规定特殊条款是比较常用的反收购措施,在国外通常被称为“驱鲨剂”条款,例如分期分级董事会条款、重大事项需经股东大会绝对多数同意的条款以及董事特殊任职资格条款等。在章程中增加反收购条款虽有助于公司抵御敌意收购,为收购方控制公司增加难度,但也使公司当前股东对董事会的监督更为困难。此外,目标公司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降低自身价值,减少吸引力,如毒丸计划、焦土策略、金降落伞计划等。毒丸计划涉及优先股等内容,在我国当前法律框架内不易实施;焦土策略则是严重“自损”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应使用;而金降落伞则提供给公司管理人员巨额补偿金,在增加收购方成本的同时,也可能使公司管理人员因巨额补偿金而接受并购。

对抗型措施则是比较积极的反收购措施,是目标公司采取主动行动将收购公司击退,如寻找“白衣骑士”,即目标公司选择一家关系友好且实力雄厚的公司,作为收购人与敌意收购人竞争;或者当获悉收购人试图启动收购计划时,目标公司针锋相对,抢先收购袭击者的股票,或策动与目标公司关系密切的友好公司出面收购袭击者,这种措施被称为“帕克曼式防御”。

三、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英美模式

在肯定目标公司有权针对敌意收购采取反收购措施后,即面临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问题。在该问题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典型模式是美国由董事会行使反收购决策权的模式和英国由股东大会行使的模式。我们可以在分析两国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应当采取何种方式。

(一)美国模式——董事会享有反收购决策权

美国公司在面临敌意收购时董事会享有反收购决策权。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已认识到敌意收购涉及董事自身的利益,因而对董事所做的经营决策不能过于信赖;但也不能过多干涉,否则会减损其工作动力。法官在审判中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⑥对反收购决策权进行规制的成文法威廉姆斯法,以及判例法上的“经营判断准则”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威廉姆斯法案》是联邦法,该法案将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纳入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规定,要求管理层在对敌意收购做出反应时要进行详细说明,并且这些说明应该客观、真实,对于虚假陈述,管理层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法案没有对具体反收购措施进行规定。而各州的法案则出于地方利益保护,大多设置了反收购条款,赋予目标公司管理层广泛的反收购权力。

经营判断准则是指如果认为董事的决策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即便法庭出于当时的决策环境可能做出不同的经营决策或事后情势变更表明董事最初的决策是错误的,该决策的独立性仍将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会被法庭以其认为正确的方式所取代,董事无须承担个人责任,股东也无权禁止、废除或抨击非难该决定。⑦在经营判断准则下,当公司面临收购从而公司控制权转移时,法律规定董事负有注意义务、忠实义务以及善意义务⑧,只有董事满足了这几项义务的规定,才能寻求经营判断准则的保护。

经营判断准则最初不是针对反收购案件的,其运用于公司收购时有三个变化:一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目标公司董事需举证证明自己在反收购决策中是善意的、是为了股东利益而非自己的利益,并且在做出反收购决策时尽到了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二是Unocal规则,即董事采取的反收购措施能够得到经营判断原则保护需满足董事行为合理性、正当性以及谨慎性三个要求。三是Revlon规则,即当出售公司控制权不可避免时,公司董事的义务由保护公司作为法人主体的独立性转为为公司股东寻求最高的收购要约。此外,董事还应积极、善意地与收购者进行谈判,为公司收购争取更优惠的条件。⑨

(二)英国模式——股东会享有反收购决策权

英国主要通过行业自律性文件《收购与兼并城市法典》和判例法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英国公司法赋予了股东对反收购行为的决策权,对董事会采取反收购措施原则上是禁止的。根据《城市法典》的规定,当目标公司的董事会收到收购要约或有理由相信一项收购要约即将发生时,除非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董事会不得采取任何会有效挫败该收购要约或使股东丧失做出决定机会的行为。也即在面临收购要约时,除非股东大会同意,董事会不能自行采取反收购措施。而且立法者采取了客观的标准,不管董事主观上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目的就在于避免董事在收购中因利益冲突而引起争议。

但同时,《城市法典》也规定了目标公司的董事会有一定的自,可以采取以下反收购措施:对股东详细陈述本次收购的利害得失,劝说他们拒绝接受收购者的要约;劝说有关部门将该次收购提交给垄断与兼并委员会;寻找收购竞争者。⑩可以看出,这些反收购措施都是“温和”的没有决定性的措施,更多体现了对公司董事信义义务的要求。

四、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我国应采取的模式

我国现行法律对敌意收购的基本倾向是促进收购的进行而约束反收购措施的实施。如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被收购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公平对待收购本公司的所有收购人”,在该规定下,目标公司即使要寻求“白衣骑士”,也无法给予其优惠待遇,从而增加了反收购的难度。虽然目前为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法律更倾向于为公司收购创造良好环境,但基于上文的分析,仍然应当允许目标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而对于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问题,我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3条的规定,收购人作出提示性公告后至要约收购完成前,董事会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自行采取措施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可以推定我国立法倾向于将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决策权赋予股东大会。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英国模式,将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决策权赋予股东大会而非董事会。美国公司法将决策权赋予董事会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与我国的实践并不相符。首先,美国的公司制度和证券市场发展充分,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权力重心在管理层;而且公司董事是职业经理人,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对公司业务很熟悉,可以更专业地为公司发展做出最佳决策。其次,判例法实践发展出诸多有关反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义务的规则,促使目标公司董事履行其对公司负有的义务,在行使反收购决策权时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出发。⑾再次,美国各州立法大多反对敌意收购而赋予董事会更多反收购的权利,这样可以增加对公司董事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公司来该州注册设立,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就业岗位。⑿最后,美国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有较好的发展,认为公司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董事要对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因而目标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平衡各方利益的机构,就成为反收购决策权的最佳归属。⒀而在我国当前,首先,虽然职业经理人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够专业、成熟,公司股权也没有美国公司那么分散。其次,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董事义务的规定还不够详细、严格,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董事履行其对公司义务的作用。再次,我国公司立法和实践中更强调股东大会的最高权力,公司的权力中心在股东大会,公司的重大事项要经过股东大会决议通过;而在面临敌意收购时是否要采取反收购措施以及采取何种反收购措施,对公司而言是重大事项,因而应当由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由股东大会享有反收购决策权与立法相一致。最后,就目前我国公司的发展状况而言,虽然我们也强调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因我国现阶段主要任务还是通过公司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而为了吸引投资就需要保障股东的利益,故公司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寻求自身的良好发展并给投资者带来最大收益,社会责任应当是在公司自身发展有余力的情况下承担。而各种反收购措施,或者会直接损害公司利益从而减损股东利益,或者给予董事过多权限不利于对其监督,再或者甚至会成为董事寻求自身利益的途径,这些都会对公司及股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或者不利,因而是否要采取反收购措施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应当由股东决定。

五、结论

在资本市场上,公司敌意收购及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都是市场行为,均有其利弊,法律不能禁止敌意收购,也不应禁止目标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和英国来看,在敌意收购发生时,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决策权分别归属于董事会和股东会。但这两种模式都是基于其本国的情况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借鉴国外做法时,还应考虑本国的实践,从实际出发来决定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根据本文上述分析,针对我国当前的状况,将反收购决策权赋予公司股东大会,既符合立法意图,也符合公司实践,是更恰当的选择。

注释:

①叶林:《证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②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③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④周前明:“敌意收购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分析”,载《财务与金融》2008年第3期。

⑤李鲁卉:“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绩效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⑦蔡元庆:《董事责任的追究和经营判断的原则》,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⑧详细论述见戚鼎:“论全流通时代反收购决策权之归属”,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⑨戚鼎:“论全流通时代反收购决策权之归属”,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⑩戚鼎:“论全流通时代反收购决策权之归属”,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⑾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⑿戚鼎:“论全流通时代反收购决策权之归属”,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⒀戚鼎:“论全流通时代反收购决策权之归属”,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叶林.证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4.

[2]李鲁卉.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绩效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蔡元庆.董事责任的追究和经营判断的原则[J].现代法学,2002(4).

[4]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5]周前明.敌意收购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8(3):60-63.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现状 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强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009年,乌鲁木齐市户籍人口达241.19万人,少数民族占到27.47%,其中男性人口124.78万人,占51.7%;女性人口116.41万人,占48.3%,性别比为107:100(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91万人,出生率为8‰;死亡人口0.74万人,死亡率为3.11‰;全年净增人口1.1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89‰。乌鲁木齐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见图1。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教育及培训情况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而从表1来看,乌鲁木齐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仅为1.77%,低于全国2.90%的平均水平,筹措严重不足。2008年在西部省会城市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排名中,乌鲁木齐排名第9,远低于《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4%。

2.高等教育入学率较低

截至2009年年末,乌鲁木齐共有各类学校623所,各类学校在校生达625816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13.03万人,增长12.03%(1995年为基年);中等专业在校生8.84万人,增长7.84%;普通中学在校生25.66万人,增长24.66%;小学在校生19.28万人,增长18.28%。从表2可以看出,乌鲁木齐的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也反映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态势。相比小学和普通高中的入学情况,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增幅较弱,中等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3.教育培训供给形式单一

2009年安置就业5.93万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65个,启动了全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大中专学生示范创业培训和5个重点片区就业人员职业培训,完成各类培训8.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62万元,带动6847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但培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办学规模小,办学范围窄,办学层次低,财力不足,特色不明显;政府对社会办学重视不够,鼓励、扶持力度不强。

(二)乌鲁木齐科研开况

2009年末,乌鲁木齐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活动,60项科技专利成功获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奖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065件和631件。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440万元,重点支持了120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带动社会科技投入2.9亿元,但总体比较,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三)乌鲁木齐人力资本的迁移情况

据统计,2009年乌鲁木齐迁入58715人,迁出44009人。1990年乌鲁木齐迁入34146人,迁出29419人,20年来乌鲁木齐迁入人口增加了71.9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49.59%。流动人口呈一种递增的态势。就现实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流动人口对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管理与治安产生一定的压力;2.增加了乌鲁木齐的就业压力;3.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乌鲁木齐经济协调和全面的发展。

(四)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保健情况

2009年末,全市共有56.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6.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市共有1.96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78.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03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目前乌鲁木齐卫生医疗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1.药品质量有待提高;2.药品、医疗价格高;3.医疗广告泛滥成灾;4.医保程度有待提高。

二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投资效率

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尽可能免费,同时,教育投资要补贴那些对地区经济具有较大正面影响的专业或学校,培养更多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对各类企业和单位的各种技术培训,在单位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受训者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培训力度。

(二)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优化城市人才结构

具体应做到:1.增加人力资源市场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完善人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放具有竞争力和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价格;3.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户籍制度;4.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5.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组织。

(三)改善现行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提高人才素质

政府应该在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同时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

除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外,还要加大社会化教育投入。在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社会办学,同时,在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权利,允许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选择。

(五)加大培训的力度

具体措施:1.适当的政府介入;2.企业应建立职业培训机制;3.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华.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朱新江.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浙江省湖州市为案例的研究 [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3]张国伟.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6).

第5篇

【关键词】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银行营销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银行近些年来才开始重视零售业务。2003年到2007年年间国内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个人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让很多银行意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下,抓住机遇,赢得一席之地,成为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银行的零售业务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主要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一系列银行业务。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贵宾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零售业务也在不断进行着改变,银行的观念也要不断的改进。

当今,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国的银行要面对相互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为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中国的银行必须完善产品,做好营销。

而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是每一家银行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定位可以帮助银行找准目标市场,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扬出自己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有利于银行的发展。

二、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

银行提供的产品是服务,零售业务也是如此。但是,银行的零售业务又有其独特之处。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形性

正是由于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无法触及消费者的感官,并且也难以进行证明或者展示,也就是说,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非实体化的。银行零售业务的无形性大大增加了银行进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的难度。

(二)不可分性

一般而言,银行在为消费者提品的同时,消费者就对此进行了消费,也就是说,银行零售业务产品的供应和消费具有不可分性。另外,由于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对银行产品的需求经常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银行零售业务。因此,银行零售业务的定位要考虑到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及恰当的地点提供服务,均衡零售业务的时间效应和地点效应。

(三)无差异性

在中国金融市场,银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同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只从产品来看,消费者很难进行银行的选择。另外,就算银行进行产品创新,_发出新的产品,但是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更加剧了银行产品的无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多的是根据便利程度来选择银行。

(四)专业性

银行的客户大致可分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面对繁多的客户,银行要满足非常多的客户需求。尤其是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与电脑、财务、金融经济现象等挂钩,这就要求银行的业务必须具有专业性,特别是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零售业务,面对的需求更多样化,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性要求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丰富的业务经验,以灵活处理各种业务问题。

(五)持续性

消费者进行银行产品的消费时,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银行的产品具有较大的粘性,消费者一旦办理了银行的某项业务,一般会需要不断的获取该银行的服务。而这种银行的服务于客户关系的持续性取决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银行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

三、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但还有一些劣势难以去除,亟待改进。

(一)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优势

1.业务逐渐增多

银行的零售业务种类越来越繁多。为了适应个人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在这个个性化需求盛行的时代,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多种零售业务,以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

2.服务方式转变

以前,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传统的物理网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务的服务方式开始逐渐转向电子渠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国际化、全球化

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企业顺应潮流,加入到国家化、全球化的大军中,中国的银行也是如此。

(二)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劣势

1.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中国的银行一直将重心放在以企业客户为主的批发业务上,对零售业务有所忽略。虽然近些年中国的银行开始重视零售业务,但相比于批发业务,依然有所不足。

2.营销意识不足

营销意识不足几乎是中国的银行的一个通病,由于政府的扶持,中国的银行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去做营销。殊不知,现在时代已经改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也必须通过营销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产品创新薄弱

我国的银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大部分银行的营销观念还局限于产品观念,以产品为中心,再加上银行营销意识的不足,导致银行的产品创新也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往往滞后于外资银行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薄弱。

4.同质化严重

因为重视程度低、产品创新不足以及产品易于模仿等原因,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给市场定位以及营销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5.市场定位混乱

我国银行的营销意识不足,在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上,经常出现定位不准确甚至混乱的现象。中国的银行在对市场进行细分时,往往想要一把抓,不想放弃任何市场,导致市场细分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市场定位不明确,最终影响银行营销的顺利进行。

四、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银行零售业务的市龆ㄎ豢煞治两个部分,分别是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在合理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

(一)市场细分

本文根据以往对市场细分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当前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至今的优势和劣势,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最主要的是根据人口变量以及收入变量进行细分。银行的零售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个人客户,因此可以按照人口变量来进行市场细分。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客户,应该具备一定的积蓄。对于30岁以下的消费者而言,生活成本很高,压力非常大,所以很难有剩余的钱来交给银行打理。但是,这并不表示对这类消费者没有任何机会,对于30岁以下的消费者,他们会有较多的贷款需求,所以消费信贷非常适合他们。而40岁左右的中年人,消费性支出开始减少,有较多的结余可以用于投资。综上,银行零售业务在各个年龄段具有一定的市场,中年阶段的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更多,而30岁上下的客户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更多。

(二)市场定位

面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进入部分市场还是进入全部市场,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要考虑自身实力。银行要对自身零售业务的各方面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综合分析自身实力,然后再根据自身实力进行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进行有效明确的市场定位时所选择的细分市场要满足可衡量性、可获得性、可收益性和可行动性四个特征。市场定位要考虑外部环境。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根据竞争实力的不同,分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三种角色。领导者是在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甚至可以影响市场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的银行。挑战者是指市场份额小于领导者的银行,但这类银行不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想要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一般而言会比较激进。追随者是处于中间地位的中小银行,规模和实力都有所不足,因此愿意在领导者和追随者后面分一杯羹。补缺者一般是指只专注于几个甚至一个细分市场的银行,这类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也比较少。

五、总结

近些年来,银行零售业务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发展不能盲目,要立足于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现在的发展,打好市场定位的基础,确定好发展的方向,才能让银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特点有:无形性、不可分性、无差异性、专业性和持续性。中国的银行的零售业务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有其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有:业务逐渐增多,服务方式转变,全球化、国家化;劣势有:银行重视程度低,营销意识不足,产品创新薄弱,同质化严重,市场定位混乱,市场尚未完善。

基于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现在的发展,首先对银行所面对的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再进行市场定位。对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细分可以根据人口变量、收入变量、地理变量、心理变量以及行为变量进行细分,然后再根据银行零售业务的自身实力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银行前期要对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做各种准备,后期还要巩固市场定位,以便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但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品牌为王的时代,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往往让银行零售业务的很多营销工作都事半功倍。所以,银行零售业务不仅要做市场定位,而且要做好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沈志滨.M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6篇

1.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方法与理论:趋势与国际比较(2002-2006)

2.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3.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选题、方法和理论 

4.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5.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综述

6.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

7.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8.重庆市第一位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薛云奎同志获得博士学位

9.会计学博士汤云为通过论文答辩

10.潜心治学结硕果 修身勤政展才华——记重庆三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孙芳城博士 

11.一个会计学博士的脚印——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汤云为教授 

12.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13.学而有恒 寒梅咏春——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女博士任咏恒

14.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

15.我国培养出首位会计学洋博士

16.中国公司财务由谁来管?管什么?——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教授汤谷良博士

17.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领导教授博士风采

18.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 

19.锐意进取 硕果累累——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博士生导师张为国教授

20.从两篇“百优”论文多维透视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曲晓辉教授

22.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23.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4.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27.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 

2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 

29.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 

31.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2.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 

3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34.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35.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36.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 

37.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9.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0.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 

4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42.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3.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44.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45.会计学的伦理诉求:方法论视角 

46.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47.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8.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9.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50.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 

51.会计学专业学术梯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52.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53.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54.“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55.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

56.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57.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问题研究 

58.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59.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

60.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6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6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63.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64.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65.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

66.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7.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

68.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69.结构化研讨方式在MBA《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0.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71.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7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74.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75.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76.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77.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的取证

78.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 

79.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80.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81.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82.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研究

83.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未来展望 

84.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与构想——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85.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6.论会计市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87.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8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89.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90.会计发展的和谐:建立广义会计学的探索

91.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 

92.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93.《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94.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97.MBA会计学课程建设探讨

98.论会计学两大部类

99.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101.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与财务知识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经济学院的实践

102.产权会计学论纲 

10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04.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 

105.中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107.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

10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09.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110.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 

111.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112.论会计学的职业特色及高职会计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113.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

114.强化会计学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116.《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证研究 

117.会计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118.会计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19.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120.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

121.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 

122.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123.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目标与质量控制 

124.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方法研究 

125.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第8篇

【摘要】在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发展迅速,似乎有“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会计专业的学时分配、教师资格、教材建设、课程设里等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近几年来,会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鼓励的“双师型”教师应在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谈一下自己的看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为一法。体,“边学习边实践”体现了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三、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四、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那么,怎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解决案例和大作业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如,考查《会计原理》时,可以布置相关企业的背景资料,给出若干必备条件,让学生有所选择地使用,从凭证到帐簿,再到报表,每个学生的选择和实际操作都会有所差别,但可能都正确。除此以外,学生课余时间对会计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探讨,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那种期末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最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五、会计诚信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高等会计职业教育与会计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后者。只有夯实理论和技能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简单一些的会计实务工作,接触帐务和金钱的机会多。因此,在学期间,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除了学习《会计法》以外,更多的引进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教学,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寿乐,孙玉甫.论会计教育考试改革与创新、天津市会计教育研究会2002年学术论文.

[2]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写作论文材改革与建设仁.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 保险布局 SWOT分析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无疑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蓬勃的产业之一。互联网企业进军保险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基于大数据客户消费行为和偏好的分析、特定场景下保险产品的创新、自有互联网平台的号召力与流量优势等。互联网企业已经不满足单纯的作为保险销售平台,而是希望拿到保险牌照,从快速发展的中国保险业中分一杯羹。因此,以互联网企业的保险战略为出发点,系统地梳理互联网巨头在保险方面的发展现状,是一项无论对保险行业还是保险公司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

一、互联网企业开展保险业务的SWOT分析

(一)互联网企业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分析

1.互联网企业庞大的客户群。体截止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也达到5.57亿,移动支付随着阿里和腾讯“支付大战”也得到了普及{1},移动支付用户已达2.76亿。本文分析的互联网企业庞大的客户群体拓宽了潜在的保险客户人群,为互联网企业保险布局带来一定的内部优势。

2.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定价。传统保险公司给产品定价时,基于固定的经验数据,通过一套精算理论来厘定费率。互联网企业通过分析庞大的客户群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对用户行为、交易数据等进行记录和追溯,基于此,保险产品设计核定价可以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同时提高保险理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互联网扩大保险覆盖的风险范围。在互联网时代,投保理赔成本可以降到极低的情况下,对一些碎片化的风险也可以承保。如众安在线推出的网络购物退运险和航班延误险,投保和理赔都在网上进行,人工成本极低。

(二)互联网企业开展保险业务劣势

1.互联网和信息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足就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安全认证存在风险;二是在线核保存在风险;三是网上支付不安全。虽然互联网企业对信息系统建立了多层次的安全保护措施,但是保险业务的安全保障仍是业务中最薄弱的环节。

2.道德风险。互联网中由于虚拟性,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虚拟的网络环境,减少了客户在购买保险时与人或经纪人面对面的沟通,客户有跟大的可能信息造假。

3.法律体系未有效完善与健全。2004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但是由于缺少其他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配套规定,仅此一部法律,对于保险业而言,同时还受到保险法的约束,因此缺乏针对保险网络销售的相关电子商务问题更楦丛樱同时还涉及到保险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对接配套的问题。

(三)互联网企业开展保险业务的外部机会

1.政策的支持。在中央政策方面2014年,将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在2015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保险业发展的“国十条”,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第二条路径,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得到了大力的政策支持。

2.互联网保险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1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为4.24%。财产险中的车险,渗透率为6.70%;人身险的渗透率则为2.78%。而国际上互联网保险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一般财产险渗透率都超过20%,人身险渗透率超过10%。对比可知,中国互联网保险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互联网保险布局保险领域的威胁

1.互联网保险行业征信体制不完善。2006年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其中真正有信贷记录的仅约3亿人,我国互联网行业征信体制仍然不完善,作为需要客户遵守“最大诚信原则”的行业,道德风险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2.传统保险企业开展互联网保险的威胁。通过保监会的数据可以看到,从表1中可以看出,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超过了100家,这意味着国内超过65%的传统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图1中,由于目前保费规模增长迅速,所以互联网保险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还是较小的。传统保险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规模大、影响力强和保险专业技能,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积极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3.专业化人才匮乏。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大部分都从事标准化的保险产品销售活动,由于在互联网产品精算定价、个性化服务、定位群体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这将会限制互联网企业保险的布局。

二、对策及建议

总结上文对互联网企业布局保险业的现状以及SWOT分析,对传统保险企业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传统保险企业在利用第三方渠道,如综合性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型第三方营销平台(即互联网的保险中介)销售产品时,应考虑佣金或费用水平,以及对这种销售渠道的实际控制水平。同时,传统保险企业可以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调整和改善网上销售模式,若取得一定的规模可以适时推出企业自己的互联网销售平台。

第二,由于互联网企业线下网点匮乏,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是退货险、航意险、车险等,传统保险企业可以利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策略,在互联网上进行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利用线下的销售网点进行个性化的保单服务。

第三,传统保险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新的保险品种,在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方面开发全面完善的产品。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保费的流失,甚至可能增加保费,但是对保险产品进行创新和扩展才是传统保险企业继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四,传统保险企业也可以尝试开发新的保险形式。如发展互联网相互保险,传统保险企业可以作为互助保险的发起人,运用互助基金进行投资升值,同时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互助组织、会员、潜在会员之间沟通的效率,“互联网+相互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

参考文献

[1]黄倚嘉.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2014.

[2]李东荣.《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R],2015.

[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R],2014.

[4]陈劲,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保险征信体系建设[J]上海保险,2014(11);(46-48).

第10篇

【关键词】资产社会政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研究综述

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针对以收入为本的社会政策,提出资产社会政策。该书从资产所具有的积极的个人和社会福利效应方面入手,论证了资产积累的重要性,并强调用更广阔的社会发展观来解释资产建设的意义。在英国等一些高福利国家面临着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支出负担大,不得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引进并运用资产社会政策,取得不错的效果。在高鉴国和展敏老师(2005)收录的论文集《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一书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实践,有利于我国资产社会政策的实践。国内的杨团和孙炳耀教授(2005)在《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重构》中指出,中国现行的个人养老账户仅仅是专项政策限制下的个人养老费的储蓄账户,并非属于个人为发展自己的金融资产积极作为的账户,这点也是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中实施资产社会政策的一个现实困难。徐德印、丛晓峰(2008)从资产建设的角度分析了资产建设对农民福利的影响,阐述了农民通过土地经营,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获取福利的不足之处,提出通过发展个人账户、小额信贷等手段建设农民资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贫困,提高农民福利水平。于丽丽(2009)的硕士论文《资产社会政策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可行性研究》认为资产的积累与应用,对主要应用于社会救助和反贫困领域提出了质疑,提出资产社会政策应该运用于解决社会养老资源不足问题,具有更多的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童星(2011)基于谢若登的三种福利模型理论,解读美国的雇员持股计划,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和中国的呼图壁经验的实践意义,提出将资产建设引入社保领域,从资产的形成、保值增值和转化三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相关政策。张萍、栗金亚(2012年)《资产建设理论视阈下农村贫困救助政策的启示》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分析,将“资产建设”这个新理念引入我国农村贫困救助政策,比较两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贫困救助政策:个人发展账户和村级互助基金,发现:为贫困者设立个人账户并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政策。

可以发现,国内外的学者基于资产建设理论角度去研究的内容较为宽泛,但更多的关注点在个人账户、小额信贷等手段在社会救助和反贫困的应用。也开始有学者提出将资产建设引入社保领域,但几乎没有学者研究资产社会政策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应用。本文试图阐述这个问题。

二、资产社会政策的核心观点

199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凡是广泛地和公平地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①。资产包括金融财富、有形财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治参与及影响力、文化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等。它不是传统的收入再分配、简单的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而是强调授权于个人,提出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帮助人们学习建立资产和积累资产的技能,从而提升他们获得收入、服务和实物的能力,以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以推动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长期发展。这一政策包含了社会进步、社会公正、社会团结等“社会福利理念,也成为权利平等、人力资本发展和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之前实施的以收入为本的社会政策,通过收入实施消费行为可以保障人的基本生存,但不能改善人长期的生活状况和使人获得更大的经济独立。史乐山教授发现一个人缺乏资产是导致持续、产生贫穷的机制。而资产具有九个方面的效应:促进家庭稳定、创造未来取向、刺激其他资产的发展、促进专门化与专业化、提供承担风险的基础、增强个体效能、提高社会影响、增加政治参与和后代福利。可以使人获得独立和自给自足,也能促进人本质的发展。

资产社会政策的工具是个人发展账户,面向贫困者是它与其他受资助的储蓄账户的主要区别,它主要有四点特征:第一,通过配比形式提供资助。如穷人储蓄一百,他将会获得一毛或多余一百的配额支持。第二,账户资金使用仅限于特定目的。通常包括购买住房、用于教育和医疗等。第三,参与者必须履行有关义务。如定期定额地储蓄,参加项目规定的培训课程。第四,配比资金渠道多元化。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非营利组织和私人基金。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针对70%的农村人口,一直实行的是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很少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农民因资产有限,将原本用于家庭保障的资产改为用在下一代身上,比如一些农民宁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甚至被罚款也要超生多生“养儿防老”。一些农民只将有限的收入供养成绩好的孩子或男孩上学,其他的子女则辍学。农村的这种传统养老机制影响了单个孩子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资,降低了孩子的质量,必然导致较低智力素质的人力资本和较少有形资产的积累;也影响了自身养老资产的积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大规模城乡人口迁徙对现有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造成了巨大冲击,老年人的赡养水平和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几年开始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其资金筹集采取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形式。个人缴费标准目前按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缴纳,参保人可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个人缴费(包括享受政府补贴的30元)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每月领取金额=(财政补贴30+缴存利息+个人年缴费金额)*15年÷139+55元基础养老金。举个例子,A某每年缴费100,缴费15年满,年满60岁时的下个月起可以领取金额=(30+缴存产生的利息+100)×15÷139+55≈69,这里利息未计,也就说一个月大约可领70元多点。可见这保障标准非常低。再加上该政策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这造成部分中青年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资金来源和个人账户的不足,未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仍是巨大问题。

另外,中国的养老个人账户还很难说就是个人发展账户,仅仅具有演化为个人发展账户的潜在能力,它属于储蓄账户,而不是资产账户,账户资金徒有金融资产的形式,却缺乏其实质②。因为该账户资金只能由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机构统一对总资金进行投资,个人不能对账户资金进行选择性投资。可见,现行养老个人账户仅仅是很多特殊政策限制下的个人养老费的储蓄账户,并非属于个人为发展自己的金融资产建立起来的账户,并只能作为养老使用。如果想实施资产社会政策,就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账户,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

四、资产社会政策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应用

(一)重新设计个人账户,允许个人账户自我选择委托投资

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和住房。广义地看,养老保障应涉及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生活需要、医疗、照顾等等。但由于医疗等是专门设置的社会服务和福利项目,因此养老保障通常被狭义地理解为生活保障,主要是收入保障。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资金也主要应用于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达到全覆盖,由大病统筹和门诊账户组成。门诊账户属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当期消费账户,个人不能随意支付,而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支配。但属于个人所有,当账户持有人死亡且账户仍有结余时,账户资金还可以继承,通过微弱的资金积累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个人账户是资产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根据国际社会的研究,这是因为个人账户具有影响储蓄和资产积累的制度性因素。对于中国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是重新设计个人账户。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目之间边界过分刚性,不能适应人们生命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为了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养老和合作医疗门诊账户合并。因为当前农村居民大部分都能看得起小病,门诊账户起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在试点过程中,个人账户资金相对不足,未来获得的养老保障标准很低,因此只有充实个人账户。

重新设计的个人账户,国家或非营利组织对其配额。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配额比率从1:1到1:7不等,其中2:1是最通常的配额比率。个人必须履行以下义务:第一,按月储蓄或按年储蓄。参加者必须每个月或每年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到账户。第二,参加规定的相关培训。这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能力。第三,存款只用于特定的目的。比如养老、医疗、教育、建房等。个人账户一般由国家银行来运转,可以根据国家提供的几个投资基金,个人可以自行选择,从而积累资产,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也可以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教育投资,比如可拿出更多的钱用来参加培训,学习技术,还可以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这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具有重大意义。

(二)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

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它是以拥有住房的老年居民为放款对象,以房产作为抵押,在居住期间无需偿还,在贷款者死亡、卖房或者永久搬出住房时到期,以出售住房所得资金归还贷款本金、利息和各种费用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可以是一次性或者在一定时间内按月发放,也可以在一定信用额度内根据借款者的需要自由支付,贷款可用于日常开支、房屋修缮和医疗保健等,没有限制。这件事情做起来涉及很多问题,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评估的问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问题的规范措施,才能真正维护老人的权益,否则的话,可能适得其反。

(三)提高人力资本,实现自我养老

迈克尔·谢若登的资产也包括人力资本。只有提高人力资本,农村居民才具备积累资产的能力。农民人力资本主要由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构成。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类:一是健康与保健服务;二是在职培训;三是在各级正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四是非公司的成人教育;五是个人和家庭适应于转换工作机会的迁移支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表现为健康与保健服务、教育、迁移三类。

当前很多的学者都认证了社会保障对农村人力资本提高的重大影响。尤其是提高个人账户部分更能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反过来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提高,也能提升自身的养老能力。因此,当前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这可以通过完善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着重解决预防保障问题;加大对就业年龄段的农村居民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扩大就业机会;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迁移的成本等。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和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凸出,将资产社会政策应用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突破。资产社会政策强调资产的积累与投资,自我养老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本文提出通过重新设立个人账户,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和以房养老来解决养老,希望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1-127.

②杨团,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2):207-208.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杨团,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3]蒋徐娇.以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4]高鉴国,展敏.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51.

[5]于丽丽.资产社会政策在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4).

[6]郑丽珍.“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方案的发展与储蓄成效[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第11篇

摘 要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金融体系仍以传统的信贷融资为主,专业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金融支持部门尚未配套建立起来,信用环境及担保机制也有待完善。这些因素导致金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国迫切需要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动力和更有针对性、更具灵活性和更富层次性的融资安排。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循环经济 金融支持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与现行资本市场的关系

高投入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因为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得多,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因此需要资金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一旦开发成功并且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就会高速成长,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只有长远地看待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快速成长和早日获益。

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运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从不同具体路径入手:

一是在上市对象选择上,适当支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优先上市融资,而对那些能耗高、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应予以严格限制。

二是可以尝试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可以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专门面向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债券,也可以是由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或公司发行的专门用于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

三是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投资也可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种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操作,基金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实业项目,投资收益按资分成的投融资方式,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的特点。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建设,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系统性、项目间的关联性、长期盈利性的特点。

二、循环经济的融资瓶颈分析

然而,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是有风险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循环经济发展至少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接收并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投资能否按期回收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四是自然风险,即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诸如森林保护等项目的实施极易受自然灾害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循环经济融资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融资资源的稀缺性

这主要是由于循环经济的高风险性、高投入性和投资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专门的投融资机构而言,对循环经济的投资一般是组合投资,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补偿失败项目的损失。如果政府不能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与政策扶持并通过银行予以优惠信贷,循环经济的融资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 。

(二)融资渠道的狭窄性

目前,尽管中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同时,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也贷不出去,而一些重大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

(三)融资的分阶段性

一般来说,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包括五个阶段:种子阶段的投资融资、导入阶段的投资融资、成长阶段的投资融资、成熟阶段的投资融资和退出。总的说来,资金需求量随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其融资难易程度也随阶段的不断深入而阶段性地由难变易。

由于大部分人和机构都是风险回避者,只有在机构改革到产品创新等金融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和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和金融规划,才能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本市场的建设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比例趋于下降,而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筹集资金。

(一)继续完善主板市场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环保企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将成为一项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据大智慧设立的节能环保指数显示,截止2009年4月12日,有49只具有节能环保概念的股票和23只 具有循环经济概念的企业成功上市,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的绿色环保板块,有利于整个环保产业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筹措。

这一渠道主要是为发展比较成熟的环保企业提供上市通道,将主板市场庞大的资本引入循环经济领域是今后循环经济投融资的重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优势突出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做大做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沪、深两市上市门槛较高,许多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循环经济企业很难在主板市场获取上市资格。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也可适当进行调整。如分配更多的股票上市额度给具有规模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循环经济企业;对于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有优势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可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以利于社会资源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等等。

(二)发展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是指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帮助其发展或扩展业务。如果在创业板市场中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板块,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环保领域,而且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优化。香港创业板市场就为我国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例如:创立于1999年9月的深圳市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废物处理和环保服务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东江环保已经逐步成长为国内环保产业界技术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如果境内资本市场能提供较好的上市环境,将会有更多像东江环保的企业发展壮大。

(三)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我国应抓住目前经济迅速发展与金融改革速度加快的契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循环经济企业债券的融资规模。例如:2006年4月,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发行了总额为10亿元的企业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05%,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4.82%。公司实现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17.66%,此举表明了我国政府在金融方面对循环经济给予的政策支持意向。此外,国家有关企业债券监管部门还可制订相应的循环经济倾斜政策,优先核准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

这方面可借鉴波兰在发放公债上的经验。1996年初,波兰的格丁尼亚市就发行了自己的公债,这是波兰第一个发行公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市镇,此后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由于中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力,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变通方式来获得隐性负债,这部分债务往往具有“准市政债券”的特征。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借鉴现有经验,通过运用这类“准市政债券”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发展筹集资金。

目前的“准市政债券”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建设项目发行的“准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型。这类“准市政债券”是指那些由和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行、所募资金用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等用途的债券;二是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资金信托型。这其实就是地方政府采取变通的办法,由信托公司帮地方市政项目融资。2007年5月24日,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对外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金隅07债”,所融得的8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环保项目,为北京发展循环经济助力,促进北京市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立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资基金

循环经济投资基金的来源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建立中央级综合性循环经济基金。由政府财政出面设立,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主要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

第二,建立中央级专项循环经济基金。该类资金的来源主要可以考虑财政拨款、国债项目安排,也可以考虑面向社会,发行循环经济彩票等。另外,近期财政部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借鉴该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成立针对具体循环经济促进领域的基金。

第三,建立民间循环经济基金。例如,环保投资基金就是在国内外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民间循环经济基金,它是指对环保产业有投资意愿的特定投资者通过精通环保产业、善于投资及资本运营的投资专家管理,为环保企业提供直接的权益性资本支持,并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基金。

循环经济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推动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执行,进行国家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利用投资基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充分利用证券投资基金,即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在现有证券投资基金品种之外,可以考虑发行“循环经济投资基金”,将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循环经济类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

第二,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即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一旦公司股票上市后,风险投资基金就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股权而收回资金。研究开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企业往往具有比较高的风险,因此需要风险投资基金作为这类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第三,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即通过发行基金募集资金。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系统性、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强、从长期来看又较好盈利模式的特点。可以设立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

参考文献:

[1]郭永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中外企业家.2006(2).

[3]王文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西北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28~32.

[4]王卉彤,陈保启.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上海金融.2006(06).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 需求分析

我国金融工程本科专业最早设立于2002年,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该专业。与此同时,一些“985”高校也开始开设金融工程硕士专业,使得我国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我国金融工程人才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工程是一个新型的学科,师资力量跟不上,地方高校没有较好地加入人才培养的队伍。下面对我国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人才需求进行了理论分析、现状与趋势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理论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 古典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作同质的,在时间长度相等的情况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因此时间长度是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没有对人才价值做出独立分析,从而对人才价值的分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是市场所需要的。马克思认识到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提出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说明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价值创造中量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了人才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性,但依然没有把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只是作为附属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因此用来分析当今社会人才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多,金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当今的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了服务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人类的价值创造已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这个事实决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转变。同时,在价值创造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者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创造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人才的作用大大提高。现代社会使服务、知识、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它们当作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不是劳动力的附属物。而服务、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以人才为载体,或者由人才来提供,因此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和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与从事相对简单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相区别。据此人们提出了现代劳动价值论。现代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服务劳动、知识劳动、信息劳动等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在相同时间长度内,后者创造的价值很可能比前者多得多。地方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作为掌握大量金融知识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人才,能够提供金融服务劳动、金融知识劳动和金融信息劳动,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成为金融行业劳动力市场的新宠。

(二)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W・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也可以称为人才资本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知识进展和应用,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人力资本理论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核心观点:⑴人力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的另外一种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金融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金融物质资本和金融产品服务,更重要的是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也就是金融人力资本的投入。金融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大学教育和培训。在我国当前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鉴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较小,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加入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队伍。金融业要现实现代化、国际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化,建立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必须培养本土金融人力资本,离不开的大力推动和贡献,让地方高校逐步参与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金融业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工程人才需求,强化了人才质量 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步伐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也更加深化。(1)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机构竞争,竞争的本质在于本土化人才的竞争。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的竞争,从而产生对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最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和业务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不仅开设大量的分支机构,而且业务和经营规模逐步扩张,需要大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以解决作为外资企业适应投资环境本土化的问题,由此将形成对国内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和拓展新型业务,这些都是金融工程的内容,因此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但我们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大量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2)我国金融业的全球化及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必然强化人才的质量。在我国金融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根据WTO的互惠原则,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向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一方面,近些年我国金融机构加快了到海外增设分支机构的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因此需要一批批具有双语能力,熟悉外国法律法规、金融业务并富有管理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特别是欧美等国的金融业务中利润最为丰厚和发达就是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因此,在海外金融人才需求中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更多一些。另一方面,近些年,为了规避风险的需要,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经常参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利用期货、期权等产品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出现了一些巨亏的案例,因此,我国这些企事业单位急需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管理其国际金融工程业务。(3)我国金融业全球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风险的全球化传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其危害性,各国都需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管。一方面,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为突出复杂,而金融工程最主要功能就是风险管理,所以金融业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另一个方面,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原则,银行根据自己面临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加强风险管理。随着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金融的竞争激烈,市场风险随之加剧,在金融业务交叉和运用衍生工具的情况下,控制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对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外,还必须培养相应的金融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监管人才。

(二)我国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无论从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还是从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而且逐步呈现金融工程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吸纳大量的金融工程等专业的人才,而且提高了金融工程等人才需要的层次。(1)从金融机构体系上看,我国全国及地方金融机构体系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对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银行机构。从规模上讲,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还有大量的中小银行,都在招兵买马,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区域上讲,除了全国性银行,大量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由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而来的农村村镇银行都在所属区域不断开设分支机构,招收大量的人才。特别一些地方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增加资本金,扩大规模,并向全国市场发展,也需要招收大量的人才。其次,证券机构。除了传统的证券公司外,现在新兴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QFII机构、QDII 机构、投资机构等证券机构都获得了大量发展,需要招聘大量人才。再次,其他金融机构也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有保险机构以及外汇、期货、黄金等交易的中介机构。(2)从金融市场体系上看,金融市场呈现的多层次多元化复杂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第一,我国正在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从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到基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典当市场等都全面快速发展,一个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针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格外明显。第二,我国正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主要发展方向和领域,这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需要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参与,才可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再次,我国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和动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对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第三,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技术革命。信息化全面推进,技术带来金融业新的变革,网络银行、低碳银行等金融创新成为全球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高低,需要更多复合型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从金融产品和业务上看,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金融工程化趋势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随着金融业的金融工程化发展日益明显,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金融竞争的焦点已转向金融工程化竞争,即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拆分、组合、创新,以特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工具、方案、策略等),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这种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借鉴金融工程管理的思维,将现金融工程方法和技术引入金融实际运作领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程的、信息的方法,及时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金融工程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或者说金融业运行已离不开金融工程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了。首先,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将其传统产品和业务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进行创新,研发了新产品,挖掘了新的业务空间,拓展了新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传统存款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结构性金融产品,如将传统理财业务与金融工程的思想与技术结合,开发新型理财业务,金融权证、金融期货等理财业务,如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等,这些已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而这类业务的开展需要集多种研究、应用能力于一体的金融工程人才;其次,证券业将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风险的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交易策略的创新等领域,这些都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工程学者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利率免疫、风险价值VaR(包括其衍生品如CVaR、ES等)、Delta(以及Gamma、Theta)中性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金融工程师已开发出许多新的证券产品,如资产证券化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奇异期权、结构化产品等;在交易策略创新方面,金融工程学者和业界已经创造出了套利、套期保值、杠杆投资等的策略,如标的资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差价组合策略、差期组合策略、对角组合策略、混合期权策略等。再次,金融工程是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保险产品创新的技术和工具。

(三)金融工程理论的广泛应用增大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 金融工程在实际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和财务的领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兼并收购、激励机制设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1)风险管理。企业综合运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工程工具,应用套利、套期保值等金融工程交易策略,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供应链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取得较好效果。(2)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投资决策和融资管理,用于解决企业投融资定量分析难题。首先,投资项目可以被视为公司增长的“看涨期权”,期权定价方法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定量化的方法;其次,为满足融资的特殊需求并降低成本,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浮动债券、息票变化型互换等;最后,随着我国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他们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资金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融资决策。(3)兼并收购。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兼并收购,用于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融资困难,金融工程师们引入了垃圾债券和桥式融资;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资产定价难题,金融工程学者引入了实物期权;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看法不一致问题,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领子期权得到解决等。(4)激励机制设计。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作为员工薪酬设计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许多非上市公司也相继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来激励自己企业的员工。(5)战略管理。人们把金融工程作为一种战略工具而不仅仅是价值评价工具,是企业战略管理这一领域思想的巨大进步。其实,战略可以被视为由一系列的实物期权和学习过程形成,期权定价方法可以用以提高和改进企业在战略投资组合的序列和时机上的决策过程,对创新性战略的形成及其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建设完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都必须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而且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了地方院校培养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策

(一)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金融工程硕士人才的“无缝对接” 首先,我国地方高校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金融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相应的金融工程专业岗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来培养人才,“请进来”主要是指把现在供职于金融工程岗位的高级经理人员请进来讲课,弥补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实践知识上的不足,也指对现在金融工程岗位的工作人员送进高校再学习,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走出去”战略是指地方高校的老师进入企业的金融工程岗位锻炼,帮助企业解决金融工程问题,在帮助企业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金融工程经验水平,也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利用业余时间去企业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进行联合培养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取长补短,节约成本。利用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资源和企业的金融工程软硬件设施和场景场所,共同培养高级金融工程人才。这样不仅可以在金融工程工作实践过程中提高研究生的技术能力水平,而且还实现“节约型”高级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招生、教学和科研改革,紧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步伐 首先,高校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对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要主动调整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抓住当前社会对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的契机,扩大招生。其次,高校对金融工程硕士专业新的课程开发与原有课程改革必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强毕业生在未来金融工程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和内容安排,要以经济和企业发展对高层次金融工程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高层次岗位群和一般层次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在教学中可以弱化专业的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强化技术、技能和应用开发训练,避免传统教学中的课程模式。

*本文系2009年度江西省教改课题“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 JXJG-09-1-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春枝、黄宇:《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供需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2]张泽荣:《张泽荣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