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0:4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书法家协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哲,别署苦云居士,斋号乾溪草堂。1973年生,安徽利辛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亳州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利辛县书协顾问,利辛县书画院院长。被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艺术网、中国书法篆刻网、中国书法名家网、中国书法家园等多家书法专业网站聘为专栏主持人,被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授予“皖军书法楷书20家”。现任利辛县政协常委,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利辛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书法作品还广泛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世界》等专业报刊。被《青少年书法》杂志评为“全国青年书法200家”。成功策划主办了“全国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和“庆祝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全省首届中国书协会员精品展”。《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亳州晚报》、亳州电视台《药都时空栏目》均作了专题介绍。
其书法作品收到国内众多书法大家的点评。李哲是比较有才气的新生代的青年书法家。可以看得出来,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走的是文静稳健的路子。尤其是小楷,能够写到这样的程度实在是下了一大番功夫的。说明他的案头功夫是扎实的,艺术感觉是良好的,走的路子是正的。其行草书师法二王,训练的面不断加宽加深加厚,注重气格上的陶冶,使自己的字能够更好表现自己的情怀。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会委员李松先生对李哲的评价和赞誉。
中国书法家论坛坛主说:我从李哲的小楷中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超逸和安静,一点一画中规中矩,一字一行又出入晋唐,在严谨和灵动之间他用自己对古人、古法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心性。他的行书也是灵秀的那种风格,这可能是取法的方向,也可能是从小楷演变出来的一种走向。在行草书中,我还是比较喜欢他那种小行书,不温不火,把书写性和表现性融合得非常巧妙,一种文人情怀跃然纸上,似一杯清茗兀自在几上散着袅袅的清香!
中国书协会员、山西临汾市书协主席李寅生对青年书法家李哲的作品点评说:细读了李哲的作品,小楷典雅细腻用笔到位工稳,看出来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心态平静温和。行书直入晋人格调,规矩已立,若假以时日定有大收获。总体看李哲的作品以工稳为基调,其性情不流于表象,时于笔端深处起伏跌宕。
对经典的膜拜和靠拢时每一位艺术家的心境和追求,李哲也是如此,经典之美在于行而不止于型,立于法而不局于法。阅读他的小楷可以明晰的感到李哲的思考在于此,他取法魏晋,立意高古;形式仿诸先贤,丰富多样,在小楷研习的道路上独具风貌。从技法观察李哲,他汲古弥深,力求重现古典之美;从气韵上阅读李哲,他浸百家,力求展现经典之美。重现需要的师承、时间、乃至夜半的明灯,李哲做到了;展现需要的学养、阅历以及高远的大智,李哲拥有了。“尽精微而致广大”,他在重现经典的同时展现了经典美丽,展现了自我的风采。这是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钱守宽先生阅读李哲作品后的感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春昉对李哲的书法作品更是感触颇深:潘天寿先生语:“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公务之余的李哲忙里偷闲,执著于书海墨浪里游弋数载,在高手如林的全国书法大展赛中秀出颍立,频频入展获奖,这一方面是因为淮颍大地文脉深厚,启悟人的灵智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则是他始终“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不断的融会前人,超越自己。他的书法笔润墨滋,点画讲究,线条力劲,灵动淳朴,对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理解深入,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希望他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独具个人性灵的书法新作,以全新的方式诠释古人理解今人,以信心和虔诚,开拓一隅更加崭新的书法艺术家园。
中国书协会员彭飞、郁民华、刘朝晖等名家一致认为青年书法家李哲的书法作品无论事楷书还是行草都有较深功力,其书法宗法二王,又参与明清书法风格,清爽俊美。小楷如再增加古蕴,揉进些自己的东西,可达更高境界。行书作品化自阁帖,用笔流畅,气韵生动,可增加些凝重的感觉,使整体更加厚重,假以时日可臻上品。
美感蕴藏在适度的比例之中,凡能引起感官愉快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例的恰到好处。纵观李哲兄的书作,我偏爱他的楷书,用笔轻重有度,起讫分明,字形端庄灵动,舒展自如。字与字之间顾盼生情,给人以温文尔雅,清秀宁静之感。
李哲先生为全国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真、行、草三体皆能,犹以小楷为佳。其书以二王流派为宗,参以魏晋高古风格,颇具诗之韵味、画之美感、舞之节奏、歌之旋律。其楷书用笔圆浑,中断丰实,平中寓险,秀中藏拙;其行书法度严谨,用笔飘逸,结字潇洒,章法优美;其草书收缩凝重,放而涩拉,天真纵逸,风格烂漫。
2002年~2004年,就读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第十期书法研修生班,受教于刘文华先生。
2006年,《双栖图》获全国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铜奖。
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展。
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
2008年《荷塘清趣》入展全国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册页展,第二届草书展。
2010年获“闽龙杯”第五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1年获第六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遍访名家得自悟
贺凌军从小喜欢书法,有点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是当地的文人,逢年过节很多人都找他写春联。而小时候的贺凌军常帮其抻纸研墨,逐渐对用毛笔写字产生了兴趣。还有一个启蒙老师则是他的舅舅——当地的中学校长,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贺凌军从他家看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借来之后爱不释手。舅舅一看外甥这么喜欢,便悉心指点。贺凌军的书画启蒙,便是在舅舅家的书案上完成的。舅舅如今快90岁了,身体康健。回顾这位启蒙老师,贺凌军说:“舅舅作为老一辈的文人,练习毛笔字只是我学习书法的开始,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但对我今后的学习书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上学后,贺凌军的绘画天分展露出来。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使他如获至宝,反复临摹,“作品”被同学竞相传阅,后来被老师挂在黑板上当范画。这样的鼓舞让他非常自豪,越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参加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正赶上改革的春风承包了一个小印刷厂,那段时期,身为厂长的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品味,在装潢设计上发挥了他的长处。20岁结识了花鸟画画家马志峰先生,向其虚心求教,还利用出差的便利到处拜访书画名家,如天津美院的孙奇峰、霍春阳、吕云所等先生,对花鸟大师王雪涛先生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学习。贺凌军青年时代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先去找书店、看画展。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朵云轩这些集文化之大成之地都是他常去的。贺凌军特别喜欢传统的梅兰竹菊文人雅作。发现很多古人作品中,书法在构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要想画好文人画,必须对书法诗词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达到书画兼善,于是开始下功夫练习书法和学习古典诗词。
取法乎上研众书
1997年,贺凌军去山东青岛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班,从那时起,更沉心于书法的研习。尤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赵孟、王铎的书法用功最深,后来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为什么董其昌说学颜真卿只能“得其皮”,而学宋人却能“得其解处”呢?贺凌军认真研习书画史料,发现唐、晋多碑刻,而宋朝却有大量的名帖传世,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人在意境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于是他对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又对汉碑进行深入的研习。他说:“我喜欢《礼器碑》的秀丽典雅;《张迁碑》的沉凝浑朴;《石门颂》的古朴自然;《曹全碑》的秀逸多姿等。我主张深入学习传统,目的是厚积薄发。”
赵桂中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委员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书法协会副主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赵桂中胸怀大志,早年从农村入伍进入部队。他在更加辽阔的知识天地里打开了眼界,意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和知识的有限。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赵桂中热爱书法艺术,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拜孙伯翔先生、宁书伦先生为师,废寝忘食地学习,潜心专注地研究,身体消瘦了不后悔,脸色憔悴了不伤心。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赵桂中对书法艺术通过“千百度”的努力钻研和探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他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书法十杰”称号,作品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提名、第四届全国正书展优秀奖(最高奖)提名、文化部第三届“群星奖”优秀奖(最高奖)、“王铎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军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无数艺术家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现已高度纯熟精粹。经过历史的磨砺和选择,中国书法形成了两股力量:一是以帖学为宗,二是以碑学为派。碑大多出于民间书法艺术家之手,朴厚古茂,稚拙野逸,无不焕发出勃勃生机。赵桂中的书法取意碑派,与他憨厚朴实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字如其人,他对书法的体验过程就是他对人生的体验过程。
贾岛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曹雪芹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苦修,赵桂中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积累过程。他的书法和他本人一样,经过了军队的洗礼。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已转化为浩荡军魂。
赵桂中的书法作品以刚藏柔的内在力度和极强的自主意识征服了我。他在寻求图像结构的形态语言中,将传统意义上的风骨、神韵传达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铁骨铮铮的力量美、朴野拙憨的情趣美。他承续了孙伯翔先生对碑意的解读,剔除了北碑刀锋的生硬部分,把刀锋还原成笔锋,再把还原的笔锋以篆书的圆融加以“雅化”。因而在赵桂中的笔下,没有粗、野的线条,有的是中正的用笔、英挺的结构,没有剑拔弩张,有的是整体气息平和、静穆、严整,流露出一种和平年代的军人气质。
赵桂中的书法艺术传达的不仅是一个书法家的个性秉赋和学识修养,而且还有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神和典雅风范,展示的是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意义。他的成就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称呼也多了起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天津市文联第七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天津市书协“优秀青年书法家”、“书法创作先进个人”等。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何言乎”――刘勰语。赵桂中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走到今天,不断地感受人生“时运”的变化和书法艺术形态的变化。他力图站在传统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上找寻新的审美形式,从而拓展更为恢弘的艺术空间。他从传统笔墨中提炼出与自己审美相呼应的元素,全力打造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语言,极尽所能地展现现代艺术的视觉张力。在赵桂中看来,书法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回环递进的过程。所以,他把自己在创造中的感悟铭记于心,带着“任务”把眼光再次投向传统,再次寻找新的突破点。
赵桂中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善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形式和表述语言。他的作品,给了我们惊喜;他的勤勉,给了我们信念。相信,他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他的书法,必将给他的人生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云南楚雄人。先后毕业于湖南省工艺美术学院、云南省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云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云南画院书记、院长;云南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画》杂志编委、云南画院《画谈》杂志执行主编。
云南画廊
地址:昆明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3楼 咨询:0871-63187907
网站:/(云南画廊网)新浪微博:/u/2366998594
主要作品收藏:
2009年《写意彝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2008年《云南印象系列》(孟加拉国大使馆·孟加拉国第13届亚洲艺术双年展组委会)
《千里彝山·八月》(全国政协)《马帮信使---王顺友》(文化部)
2007年《人物》(中国国家画院)
2006年《毕摩·祭》(中国美术馆)《1935年乌蒙山垭口》(中国美术家协会)
《哀牢山系列》(中国美术馆)《红土感觉系列》(挪威·奥斯陆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要个人画集:
2008年《当代水墨10家——罗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7年《罗江新作全国巡回展》(东方美术出版社)
2005年《罗江作品》(北京美术出版社)《罗江速写》(云南民族出版社)
《红土感觉——中国画家罗江》(云南美术出版社)
主要作品获奖:
2005年 获首届中国画大写意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最高奖)
2007年 文化部第四届全国院优秀作品
2005年 获纪念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铜奖
2004年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1990年 获CIP国际包装技术展览会暨中国包装十年
成果展金奖、银奖、铜奖
主要个人展览:
2006年7月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提名首回展
——罗江国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震惊世界,在返回舱内搭载着盐城籍著名书法家、总后勤部政治部某室主任丁嘉耕书写的方正同志诗《光辉的八一》、《嫦娥咏》作品2幅。
丁嘉耕书写的方正诗《光辉的八一》,计800余字,作品长3.8米,高0.5米;《嫦娥咏》56字,高0.33米,长2.0米,两幅作品均为横幅手卷。为创作这2幅书法,丁嘉耕走遍京城,按照飞船要求挑选纸、墨。仅选宣纸就达100多种,为了不至超重,最后选定国产超薄型洒金高档宣纸,并用超薄宣纸自制信封封存。经检测,符合重量要求。作品先后用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九易其稿,最后以行草书创作成功。书法墨色鲜亮,气息古厚,道劲挺拔。
丁嘉耕书法搭载“神舟七号”飞行太空,与他在北京地铁举办的个人书法展,构成荀子所说“天地以合”。按照“神五”、“神六”飞船搭载书画作品每幅均在数千万元以上推算,丁嘉耕的这两幅作品每幅拍卖底价预计在1500万元以上。具有关人士透露:丁嘉耕先生这2幅作品将无偿捐献给国家。他还决定《光辉的八一》、《嫦娥咏》两个题材的创作由此封笔,不再创作同一内容的书法作品,以保证拍品的唯一性和作品的珍稀性。
据悉,香港收藏界人士准备组团赴京竞拍,然后将这两幅比钻石还要珍贵的“国宝”级书法再捐赠国家博物馆,以示港人的爱国之举。
丁嘉耕的名字随着“神七”远播海内外,他是盐城的骄子。
丁嘉耕出生江左人文荟萃之乡――江台,自幼得乡学家教的滋养,使他深扎灵性之根。他在浙江驻军部队工作了13年,活跃于江浙锦绣之地和充满朝气的行伍之间。江南灵秀山水的熏陶,吴越人文乡风的濡染,军旅火热生活的熔炼,名家大师的度化,使他很快出类拔萃、卓然而立,在散文写作和书法艺术上连续获得成就。正当其青春焕发、才气显露之际,丁嘉耕又调京工作,以后辗转京、宁,两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如鱼归海,纵情乐游。30年临池笔耕,终获大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连获大奖,前三年连续出版《丁嘉耕书法集》、《中国书法名家研究丁嘉耕卷》、《瀚海苍茫一丁嘉耕等六人书画集》,好评如潮,深得名家赞誉。他还出版了散文集《南窗听雨》、摄影集《灵溪》和人物报告文学集多部,他的散文作品宛如书法作品之典雅秀逸,充溢着琴韵书香,常教人爱莫释手,其优秀散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国内知名刊物转载,深得好评,其中如《远行的墨客》,写得情深义重,点墨成韵,读来余昧无穷。丁嘉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
丁嘉耕广泛涉猎,精于汲食,通览古今,兼收并蓄,他用辐射式的方法学习,由书法而学习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史学、文字学、金石学等学问,然后又用聚集法把各门学问的精髓集于书法,使书法的构章结体,行笔运气,风韵气势高上层楼、卓尔不群。他点墨成书,行文成章,举镜聚影。他的各种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透露出共同的个性,典雅、秀逸,美轮美奂,正如刘艺先生评论他的行草书法所言:“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稳,章法变而贯。峭劲似率更,遒古如鲁公,飘逸似襄阳。其俊逸之气、雄秀之气扑面而桌。”
丁嘉耕20世纪80年代在江南已崭露头角,90年代在国际、国内书法大展中获奖,得名家赁誉,正当他名声大震、可以顺道走红之时,他却突然走进寂寞,销声匿迹。从寂寞走进热闹是一种境界,从热闹再回到寂寞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作为书法学方面扎实而审慎的学者,丁嘉耕怀着“书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决心从更高的起点上艰苦攀登,重塑自我。他告诫自己“要坐得住冷板凳,十年二十年毫不动摇”,他谢绝招摇和光环,潜心攻读书法专业本科课程,广泛学习钻研中外文化典籍,尤其是从头临帖,日日不殆,晨昏无辍。他通达古今,遍临诸帖,审察精微,掘菁汲华。汗水入池续发,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锋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经过10多年的努力,用丁嘉耕自己的话说,在艺术之路上作了一次“深呼吸”,在这10年的吐故纳新中,丁嘉耕的书法艺术水准和文学写作能力,终于从寂寞中走出来,露出大气象。他的四部书法专集一经出版,行家从其楷、行、隶、篆诸类书品中看出其“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实现了古朴、典雅、遒劲、厚重与自然、流畅、豪放、潇洒的统一,秀美与壮美的有机契合。人们惊呼,书坛跃出一匹“黑马”,这绝非偶然。正可谓十年寂寞任磨洗。一纸惊人书瀚香。
丁嘉耕的人品与其书品如出一辙。他做事极具信心,行为执著;他为人坦白率真,热情诚挚;他处世旷达淡泊,爱憎无遮,颇具君子风、贤士风。他永远保持那种率真与诚挚、旷达与洒脱。他的家成天就像招待所,南来北往的朋友不断,大事小事能帮则帮。他的字有求必应,爱者卷了就走。他的人格像水晶般剔透,从里到外,一览无余,与其交,你永不需要在心理上设防,只管与其倾心畅怀。丁嘉耕爱笑,语辄出,常畅怀大笑,欲止不能。他的笑极具感染力,由不得你再去想其他,笑声休止时,议论的结论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桃花识君正少年
一别鹏程路八千
江南携去才思雨
京都润丰艺墨园
旷达济世开怀笑
澹淡益友忘情癫
嘉风和畅耕不止
不久前,中国现代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吕志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文化艺术功勋人物”的光荣称号。他以高尚的人品和高水平的书法艺术而饮誉文艺界,被誉为广东实力派书法家。
吕志强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交流活动中,以德为先,彰显爱心,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近几年来,他多次组织广州市荔湾区的书画家,开展为贫困山村献爱心书画挥毫义卖活动,他把义卖活动所筹到的善款,捐赠给从化市、增城市贫困山村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助学金。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又组织荔湾区的书法家开展挥毫赈灾义卖活动,受到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文史馆馆长张嘉极等市、区领导的赞扬。
吕志强先生认为,一个书法家的社会影响力,要通过其优秀的书法艺术,来体现内涵。他潜心苦练书法,书法功力日趋深厚。
最近,一本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典范中国——沈鹏、吕志强书法二人集》引起了出版界和书法界人士的注目,其所选登的书法作品,有被誉为“中国书法界泰斗”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沈鹏炉火纯青的草书,和广东著名中年书法家吕志强高雅圆润的行书、楷书,具有示范性和收藏性。这本精美、高档的二人书法集涵盖了楷、行、隶、草等字体,具有很深的艺术功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水平。
《典范中国——沈鹏、吕志强书法二人集》所刊登的作品,都是两位书法家毕生的得意之作。例如书中所刊载的沈鹏先生草书,既有其笔走龙蛇古拙飘逸、流畅雄健的一贯风格,又能做到每幅作品各具特色、各取侧重。今年82岁沈老所书的对联“玉兔化日舒奇景,金瓯澄宇鼓太和”,更侧重于古掘稳健,每个字都如青砖般朴实厚重,而组成一副对联时又透出一股飘逸的英气。又如书中第10页沈老的一幅作品,随心所欲的行草带有几分凌乱,不少不懂书法的人认不出所写的字,似风中舞动的树林,但细看下去,字体的基本形状仍似方形的青砖,凝聚成一种坚如磐石的力量。书中18幅沈老的行草,每一幅都在狂放雄健的风格中别有新意,值得人们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吕志强先生的15幅作品,除了他高雅、秀气的楷书和行书外,还有隶草、草书等得意之作,他书写的行书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健有力,英气逼人,如持矛挺进的战斗方阵;而书中第41页临摹的晋人残纸,则不同他平时秀逸的风格,显得厚重粗狂,显示了吕志强先生刻苦临摹碑帖、博采众长而独创一格的艺术功力。还有所写的秀逸而内敛的朱光先生《广州好》楷书,古风浓郁的隶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力透纸背的行书“天道酬勤”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连声称绝。
王志刚,真才子也。长脸,高额,星眼,风度翩翩,幽默而热情豪爽,谦恭而不失骨气。与之交,谈吐中便会感到逼人的睿智与灵气。讲其真才子,非妄加吹捧,志刚能文好诗,小说散文,新旧诗词,无不为之,二十郎当岁就是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十里钢城的文学骨干。同时畅游瀚海,精研书艺,金文石鼓,真草隶篆,诸家碑帖,心追手摩,博览精修,临而习之,且择名家从而师之,于是便又有一笔好字,笔底龙蛇,以实力派书法家自立书坛。王志刚特别敬仰古文字学家兼书法大家张颔与学者兼书法大家林鹏两位大师,主篆,兼习隶书行草,其字个性鲜明,率性由心,灵动有神,瘦硬而不失婀娜,求新而不离法度,远时俗,恶媚上,尤其讨厌书艺也“趋炎附势”的时风。当今有些书人,急功近利,盲从“时尚”,附会书家“权势”,故弄玄虚,玩奇显怪,只在形式上比试拳脚,不求内蕴底气,实为志刚所不取。志刚之志在于:做人要争骨气,写字也要显骨气, 学人立己,师法求新,张扬内力,作品富有美感力度,耐人品赏,方为艺术正道。恭敬大家,切忌邯郸学步,大家之作再好也是一家之作,你学得再像,即使可以乱真,也注定成不了大家,或许还难免东施效颦之羞。
志刚的才气还不止文学与书法,还表现在他的篆刻艺术。我忽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在原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林鹏先生家里求字之余,顺便聊起,我尚无一枚像样的印章,林鹏先生当下就说,我让王志刚给你刻一枚,并特别推崇这个叫王志刚的小青年的篆刻艺术。过后不久,一位陌面青年果然给我送来一枚白文名章。这是我同王志刚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只顾欣赏印章,匆忙间,竟未记清他的模样。直到几年之后,我又忝列书家行列,才与王志刚交往多了起来。志刚给我刻的那方印章的确很好,刀功技法,既循法度,又独出心裁,可谓游刃随心,妙思藏拙,不仅我非常喜爱,诸多书家也多品评夸奖。我习书法书界之后,钤印多用三方:一方是辽河油田的篆刻家张广文先生寄赠的;一方是钮宇大先生给刻的;再就是王志刚刻的这一方。三方都刻得很精美,但不知为什么,三方中我钤用最多的就是王志刚刻的这一方白文印。也许是物认其主,多年之后,当王志刚第一次看我的书法作品时,一眼就盯住那方钤印,说“这是我刻的!”并且说,王老师,你用的印章太少了,且大小都用这一方,不成,我再给你刻两方。
王志刚的睿智与才华还不限于这些个,当你与之交流交谈之后,你就会感到他的知识面之广,学识之深,洞察力之敏锐,见识之深刻,也就会顿悟其真知卓识、才华横溢之源:“诸艺融通任驰骋”。同时,或许还会窃生自愧弗如之感矣。
(作者:王东满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王志刚,字昆石,别署半月轩、二不庐主,国家二级美术师。问道于三晋诸名家,现为林鹏先生入室弟子。其书法作品由取法高古,灵动有神,一犹人之率真;书印作品曾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篆刻展、全国中青展、中国书法艺术节大展、西泠印社展评、西泠国际书画印展览等。曾获 “华北书法奖”、全国行业书展金奖、山西省12届群星特别奖。作品被多家纪念馆、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唐风印学研究院副院长、晋阳印社副社长。
吉林市升国书法艺术培训学校是经市教育局批准的民办教育机构,成立于1997年5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吉林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吉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升国先生创办。
学校根据书法学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以及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采用从硬笔书法入手,一方面普及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强化“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挖掘和培养书法人才,进行传统毛笔书法艺术培训,实践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路。
几年来,升国书法秉承“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逐渐走出书斋式简易办学的误区,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创造了一流的教学条件。它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宗旨,遵循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升国书法”的品牌效应。
办学特色
升国书法的办学条件优越,教学环境高雅、整洁,电教设备齐全,艺术氛围浓郁。它全部采用国家专利高档“学习桌”进行教学,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执笔、坐姿,使其身心受益,全面发展。科学实用的自编教材、系统的配套练习册,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注重学员的实际书写能力,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科学先进,管理完善,教师耐心负责,均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我们因材施教的人文理念。高质量的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20人,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制定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每人一个教学进度。
每年不定期组织学员参加全国书法大赛,检验学员的学习成绩。
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熟,全部由专职书法教师任教。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7人。
讲信誉、重质量,路子正、见效快,学习时间短而成绩显著。
教学成果
该校近年来先后在全国第七届“青春杯”、第八届“青春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获第五届“母亲颂”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一等集体奖、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一等集体奖、第一届国际书画艺术大奖赛艺术教育贡献奖、首届全国少年书法评级大赛教学成果奖。有多名学员应邀参加现场颁奖,陈敏慧同学2005年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进行现场书法表演,为该校争得荣誉。该校教师曾多次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优秀辅导奖。
李升国校长撰写的《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主旋律中的精美乐章》论文,在吉林市民办教育协会2005年度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并发表在《青年教师》杂志上。学校曾出版师生作品集,把教学成果向社会及家长进行汇报,并多次在吉林市国际会展中心艺术博览会上举办李升国书法艺术展暨升国书法学校师生书法作品联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进行广泛的切磋与交流。该校师生的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该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引、外联的办学方针,与深圳、杭州、北京、大庆、长春等地较大的书法、美术培训单位建立了长期资源共享通道,形成了资源互补优势,通过交流使教学始终保持着新鲜的血液,始终站在高端,引领时尚。教学之余,该校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以专业的水平要求各位老师,使其时刻都有紧迫感。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校教师在全国书法大赛中成绩喜人,有十余人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权威赛事,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届四届正书展、妇女展等,受到了吉林省、吉林市书协的表彰。
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评估意见
该校办学思想端正,办学特色显著。在全省同行业中较为突出,处于领先地位。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环境设施一流。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高、基本功过硬,队伍建设和领导机制民主和谐。特色教学有声有色,“双姿”教学深入人心,安全工作严而细,各部门协调有条不紊。基础工作扎实、管理完善,档案标准化,学籍系统化,网络化,电教化。教学效果显著,社会声誉良好,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升国书法学校自建校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及广大学员和家长的好评与认可。十年来培训学员3000余人,学员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书法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累计获奖达5000余人次。学校连续5年被教育局评为优秀办学单位。李升国校长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学生们练好书法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用问题,还能为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观察能力、专注能力,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坚强的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郭沫若先生早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题词中就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徐荣双,笔名研模,号腾龙斋主,河南滑县人,硕士,现供职于河南省委办公厅。数载临帖不辍,擅长国画,真草隶篆等诸体皆有独到之处,隶书最为卓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南五省书画社副社长、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曹礼桂冠谁摘取?腾龙中原第一笔。”徐荣双先生主攻隶书,对《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法帖多年反复研磨临习,孜孜以求,取其精华,终成大器。其隶书作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国之方略》堪称力作。王羲之曰:“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徐荣双先生长锋作书,意于笔先,入书忘我,“起、按、提、驻、推、腾、折、转、挫、捻”,气韵流畅,刚健扛鼎,铁画银勾,自然天成。作品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掠画逆行,浓淡相宜,飞白篆意映带其里,结体端庄严谨,笔力雄健刚毅,气韵流畅而赋有韵律蕴含其中,隶法波磔起伏恣意挥洒,遒劲凝练,飘逸秀丽,工整精严,俊秀博雅,其形流美于外。品赏佳作,被作品强大的气场、磁场和艺术魅力所感染,使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气意力”相融合,凝“形壮美”于一体,承古出新,自成一家,可称为:“墨趣生辉帖为本,隶法奇古笔绝尘。平湖风劲走龙蛇,正大端庄长精神。”先生的神来之笔,无愧为承“曹礼”第一笔之称谓。
“锋利必由磨砺出,墨香飘自暑寒来。”米芾云:“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王铎论书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彼堂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求之。”古人如是,荣双先生亦对“诗书画琴”如痴如醉,用功不逊古人。其自勉诗两首曰:“墨花惹蝶是追愿,书画琴韵超古今。诗文法章争两蓰,心愿否现在志深。”“双手笔紧握,泼墨震山河。草如龙卷风,隶似翠玉镯。”足可见其宏大志向和对书法艺术的醉心追求。
徐荣双先生自幼喜爱书法,七岁投师读帖习字至今未辍,深得隶书大家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的悉心指导,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又对其学书之事量体裁衣,专门制定了一套临帖计划以发其所长,徐荣双先生的书法以隶取“曹礼乙瑛碑”之精气,草写“王米”之书风,篆承“秦篆”之法度,楷立“欧体”之峻峭为志向。其隶法汲篆书之骨,楷书之立,行书之功,草书之畅,已形成自家之风格。徐荣双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书体应法度严,路子宽,突出个性,赋于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其作品博采众长、取精用宏,颇有点画精到、舒展流畅、俊秀飘逸之风。可称之为:“真从欧体篆法严,草写王米擅线变。诸体独到任挥洒,提笔入韵墨斑斓。”
徐荣双先生“猎诸艺滋养于书,情趣盎然,书韵流淌,激情燃烧,意驰神往,神来之笔铸就矣!”其山水画和牡丹画或空旷深邃,层次分明;或花开富贵,雍容典雅,绿叶搭配五色牡丹,蝶落鲜花,妙趣横生。所画的“雪竹”形象自然,枝节线条肥瘦各异,粗细有别,浓淡相宜,枝叶辉映,黄鹂戏枝,活画如生。可谓是:“雪竹苍翠鹂戏枝,山雾江帆粉黛青。牡丹飘香真国色,丹青映带寄深情。”徐荣双先生不仅精通书画,其“板胡、二胡”可达到专业水平,每每作书,如伴音乐旋律,或小溪潺潺,静谧幽远;或狂风暴雨,雷霆万钧;或慢若耕牛,力透纸背;或笔走龙蛇,飞流直下;或八面出锋,入诗入画。也正如傅山所言:“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不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如此者,天也。”可谓“琴韵入书意神往,快慢舒缓情流淌。二泉赛马曲尤响,书琴合壁铸华章。”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展中获奖,在上海世博会书画展中荣获金奖。2004年10月荣获全国皇威杯名家大赛一等奖;2005年荣获全国黄淮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应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书法作品在多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被北京、河南、山东等省级博物院、档案馆收藏,书法作品摹刻于海南“天涯海角”、甘肃“卧佛寺大宝殿”、河南“红旗渠畔林滤山”、邓州市华州书院、卫辉市比干庙等知名风景名胜和碑林之中,作品深受书法界专家、领导、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喜爱。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其专访和报道,称赞其为“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不仅如此,徐荣双先生还在书法理论研究上颇有造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法作品硕果摇枝。他对《中国书法史》、孙过庭《书谱》、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书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引诸艺之长,集书理之华用以浇灌自家书法园地,数载笔耕,成果斐然。也正是:“翰墨香染五十载,书画比翼次第开。技法义理精裁剪,承古问新活水来。”他的《试论隶书的继承与创新》一文,对隶书的演变、以及隶书书写之法分析入理,给人以深刻启迪。2006年,论文《关于对现代书法的研究》荣获全国第七届书法论文大赛大奖,2013年论文《以“经典”和“大家”的视阈重新阐释当下书法思潮》荣获全国大奖。同时主编、参与编辑了《国际书法精品集》、《中国青年书法作品选》、《黄河母亲书法大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陈奎元诗词赏析》、《徐荣双书法集》等图书。
“承古出新品名传,艺德双馨谱新篇”。苏轼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徐荣双先生笃信“书虽学于古人,实取诸法而立,最终形成自风格”的理念,大胆突破古人碑帖,努力做到古法之佳者能守之,卓绝者能继之,不佳者能改之,未足者能增之,当代书家之长能融之的境界,达到了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舍根基的蝶变,创作时“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
黄庭坚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徐荣双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丈尺大作悬于厅堂,还是百千箴言展卷于手,多以名家经典诗词、文化撷英、中原风情为主,体现正大气象,传递时代之精华。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曾评价:“徐荣双的书法大爱至美,通俗易懂,懂书法的人喜爱,不懂书法的人也喜爱。”原河南省委书记、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说:“荣双是全国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写得很好,美观大方,拿着他的作品赠送领导和朋友,大家很喜爱,评价很高。”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说:“徐荣双书法写得非常好,在河南有档次的场所多处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特别是省委机关,领导办公室随处可见挂着他的隶书。在拍卖会中,他的两幅四尺整张作品拍卖了12万元,这充分说明他的书法很受领导和群众的喜爱。”同时用书法回报社会,造福于民,一直是徐荣双的心愿。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还是2014年河南大爱基金会组织的向贫困学校爱心义捐活动,徐荣双先生都积极参与,他通过书法作品拍卖、义卖、捐献等方式,累计捐助经费300万余元。徐荣双先生曾言:“书画同源,艺术同理,只有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为人民服务,艺术产品才有价值。”
2014年6月,徐荣双先生当选为新一届河南省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表示,新一届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将立足机关实际、结合协会特点,弘扬德艺双馨精神,积极开展各类书法美术活动,自觉把艺术创作深深根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体系、塑造中原人文精神而挥洒丹青,为“四个河南”、“两项建设”和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智力支撑。这正是:“艺德双馨为人梯,慈善公益献爱心。诸贤点评传佳话,谦躬墨耕与日新。”期待徐荣双先生领军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锐意图新,选育人才,多出精品,在繁荣河南书画艺术事业中彰显灿烂与辉煌。
近日,江苏书法家李培武以其灵动秀美、精致高古的一幅《醉翁亭记》书法作品入展由南京市职工文化体育联合会、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七届《金陵墨韵》美术书法作品展。该作品形式新颖,笔意古朴,墨法丰富,线条酣畅,让人心悦神怡,耳目一新,深受评委的好评。虽是四尺斗方尺幅,留给欣赏者的却是饕餮大餐。
初次领略李培武的书法,是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次书展上。他那笔墨淋漓,激情流荡的书法,向人们透射着一种诱人的典雅和大气之美,用笔精到含蓄,自出胸臆,淡雅清新,飘逸奔放,娴熟中略显古拙,绵柔中蕴含雄秀。
李培武自幼爱好书法,天资聪慧和颖悟好学让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初小时,学校每期墙报栏最靓眼的就是他那批满红圈的书法作业,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羡慕给他带来了学习书法的极大兴趣。他很早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三十多年来,他执着勤奋,耐得住寂寞。一直如痴如醉地默默耕耘。
众所周知,临摹是学习书法难以绕过的必要途径。明人《紫桃轩杂缀》说:“临得势,摹得形”。寥寥数字足见临摹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非常注重传统,一直坚持临帖,他的书桌和书架上随处都是堆放的临帖稿纸,有的稿纸上正正反反、重重叠叠地不知临了多少遍,足见他对于临帖的刻苦用功。他把读帖和临贴当成每日必修之课,在单调苦涩的黑白世界里寻找人生快乐。晋唐诸帖、魏碑、汉碑等他无不深入研习,对二王、书谱等更是爱不释手,痴迷有加。如此勤奋刻苦,让他的书法造诣积淀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曾多次获奖或被社会各界收藏。他的小楷,错落意趣,清真潇洒,精致优美,灵动臻妙。行草书如行云流水、精妙入神,一以贯之、酣畅淋漓。他尤对王羲之的兰亭序见解独特,驾驭精熟,自然生发,惟妙惟肖,犹如黄钟大吕之萦耳、醴泉甘冽之沁心,被书界誉为“兰亭序第一临”。
康有为曾说:“夫艺业唯气息最难。”书法是抽象艺术,没有深厚的功底难以表现出丰富的美感。书家是通过跳动的线条来表现心灵节奏和情感韵律的。李培武的书法,情感流露自然,线条韵律优美,墨色变化突出,气息咄咄逼人,能让欣赏者感受到犹如美妙音乐的书法气韵,这是他最难能可贵之处。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石默的书法,美就美在神采。如芝兰之郁郁生气,若惊鸿之将飞而未翔,似藤猿之闪挪跳跃,尤脱兔之活泼灵动,冲融风流,自然萧疏,毫不经意,毫无束缚,处处抒写着书家的远韵高情。
李培武,艺名石默,扬州人,1963年生,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他文质彬如,为人低调,诚挚热情,谦逊好学。他不愿把时间花在各种俗事应酬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所喜爱的书法事业上,他把书法事业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默默地坚守,并奋力攀登。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艳。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这首诗正是李培武书法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一直以这种悠然舒逸、淡白坦荡的情怀竭力为自己营造一方宁静洒脱的书法天地。愿李培武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继续勇攀高峰,用丰富的笔墨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佳作,收获人生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江书学,字潜翰,别署大江、省心斋主、奉福、山巴、江砾等。1965年,他生于河北广平,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世界般若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等,供职于河北省博物馆,担任文博馆员。
江书学出生在河北广平农村,排行老二,幼年即喜涂鸦。1974年上小学时,受江培富老师的启蒙开始学习写字。他的父亲在工作之余也喜欢研究草法,挥毫自如的草书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其父为其取名江书学,寄予厚望,自此起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江培富老师板书的影响下,开始习字,随后又以硬笔临习进才荣先生的草书,因而逐渐在乡里闻名,有“小写家”之称。他还同时兼习毛笔书法,也刻过木头印章。初中时,他受到尚琦老师的板书影响,高中期间,再受语文老师赵福堂先生的影响,长进很大,很快成为县一中板报组重要成员之一。他还经常与靳丰国探讨硬笔书法,并与赵堂海、江培峰交往甚密,经常为单位抄写稿子、写标语。不久,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卢前先生创办的百日书法函授班。
1996年,经国庆华先生介绍,江书学拜杜锡瑞先生为师,使自己在书法创作上获得了很大进步,成长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军区太行书画研究会理事,并被授予中国太行书画研究院院士研究员。近年来,江书学又拜康树欣先生为师,进一步汲取诸家书艺所长。
粗略观赏江书学赠送的《书学墨痕》个人书法集,令人十分欣慰。《世人联》行草书作,浓纤交融,枯涩劲健。《临古扇面》楷书作品,亦楷亦行,展现出钟繇遗风。册页小楷书作,纤华情感遒劲,慧空禅意毕露。《录无量寿佛经》楷书,信达其中,志诚为尚,书之为路,艺之为道。《世上人中联》楷书作品,楷中亦行,行中亦楷,性情书写,清逸流芳。《心经》小楷,行笔之中性情自在,书艺线性自然,间架严谨,收放有序。书作流露出无意、无眼、无明、无言、无若、无得的修养,真所谓书到无求品自高,翰墨无为无不为。
《张伯英论书选》行书,看似随意,信笔为书,不求书体风貌的漂亮,却在追求一种形在线条中、意在书法外的书学功夫。他在顿挫笔画中收放自如,若即若离,呈现出雅拙质朴的纯真趣味。作品中有少量规范的行书笔画自然地穿插其间,彰显出“虽丰肥而神清骨峻”的书艺格调。
对此,范硕评价书家“视艺术为人生唯一旨趣,殊可敬佩。大江所悬鹄的既高,又能苦学精进,是真学书、真嗜书、是真能体践禅家‘高高山顶立,深深水底行’者”。这是名至实归的赞誉。
书法创作的不少作品曾参加了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第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多种书法展览;获得河北省“五一”文化奖(书法类金奖)、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博览会书画大展金奖、首届国际“神农奖”书画艺术大展银奖、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银奖等50多个奖项。他出版了《雅集——大江书法作品集》《大江小楷乐毅论》等,不少书作为国家体育馆、北京琉璃厂、平山旅游景点等单位和个人收藏。他为筹备黄绮书法展主持了对黄绮捐献作品的甄选工作,还应邀到石家庄法商学院讲授书法课。
保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许多名胜古迹,关岳行宫就是其中的一处。每当人们到此游览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高高耸立在关岳行宫门前的大石牌坊。石牌坊上刻有“忠义千秋”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非常引人注目。它苍劲有力,气势恢宏,正气浩然,通过“忠义千秋”的书法艺术,不由的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和追思。好似看到古人那一生铁骨铮铮,征战沙场,势不可挡,出生入死的壮烈场面。这幅不可多得的传世书法艺术精品,就是出自全国著名书画家佐舟先生之手。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言:“画至书时为极,则书至画时为上乘。”说明书画同源的重要性。佐舟先生不仅能书能画,均在书画艺术有一定造诣和独特风格。他的画形神兼备,自然生动,造物在我,并且画路很宽,人物、山水、花乌、走兽等均佳。他的书法精通各种笔体,尤为擅长榜书。他的榜书,以颜体而知名,书风沉雄厚重、骨力道劲,气概凛然,苍劲粗犷,颇具燕赵人慷慨悲歌之气。
几十年来,佐舟先生凭借自己的书画艺术,在北京、东北、西北、华北等十几个城市进行书画演示,作品多次全国书画大赛中均获奖。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也引起海内外书画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其作品被十几个国家收藏,书画业绩被十几部辞典收录。巨舰一毛轻中流自在行
佐舟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从小也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情结。1961年他参军到中央警卫局,凭着他对工作的认真和天资聪明,既能写一手好字,又能画一手好画,在入伍较短时问内被提升为部队的俱乐部副主任。使得他有机会经常接触原国家博物馆馆长龙谦先生。龙谦先生见佐舟先生字写的不错,常约他一同练字,后来龙谦先生又将他推荐给中国近代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每次郭老来博物馆与龙谦先生交流书法时佐舟先生便为二老铺纸研磨,有机会细心观察二老行笔运墨,感悟名人书法之精妙处。并经常向二位名师请教书法理论和书写技巧,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二位名人教诲让他受益匪浅,他的书法从根本上得到了进展,很受郭老的赏识,并为他题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勉励他勤学苦练,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能得到名师教诲,名师墨宝,可称是佐舟先生一生之幸事,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但不幸的是,在工作忙乱中不慎将郭老墨宝遗失,这成为他终身一件憾事。
佐舟先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国书画艺术中。他又得到被称为“中国榜书第一人”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教诲,特别是保定著名书法家张布舟先生收其为人室弟子,并赐艺名“佐舟”。绘画得到原内蒙古美协主席董建芳先生的教诲,这些名师的指导,使他的书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宋代朱熹诗日:“昨夜江边舂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书画艺术,他又参加了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书画研习班”,使自己的书画艺术水平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在众多书体中,榜书是佐舟先生最喜欢、最擅长的书体之一。探其原由,因榜书是秦书八体之一,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它是我国书法园圃中夺人眼目的一朵奇葩,是历代书法家所关注的。特点是字径较大、点画粗壮,需用大笔书就,以臂力或全身之力而为之。身为书画家的佐舟先生,他知道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几十年来,他探究、研磨榜书,使其形成了承古而不泥古,求新立异,却不轻浮造作,书法既保留传统之法度,又不失现代审美之需,给人一种端庄厚重雄健之美,每当人们看到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亲眼看到他现场挥毫施墨时,令人陶醉,真正能给人以书画艺术美的享受。
多年来,佐舟先生的榜书成就,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商棋报》、《文件周报》、《香港收藏家报》等十几家报刊杂志邀请他题写刊名;《台湾民间文物研究会》、《世界华人书画研究会》、《香港国际收藏协会》等多家协会以及全国十几家团体,也邀请他为其题写牌匾;河北电视台“猜中猜”节目,特别邀请他现场演示书法艺术,受到同行的一致称赞。河北电视台《午问视野》栏目还专题报道他了的书法艺术。
神情形兼备 造物于我心
佐舟先生是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喜爱古典音乐、喜爱“游山玩水”,喜爱书画治印。他能从古乐中引取音乐的节奏感、美的旋律,从音乐中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创作的激情。他在“游山玩水”之中,能“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抒写万物之灵气。
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书法的雄健、奔放的气势,音乐中的伴奏感。观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作品《太行舂晓》,此作品是他”游山玩水”时看到太行山的雄伟风姿,感受到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冲击力,寻找到自己创作灵感而作。此画采用北方密体山水技法进行构图,其运笔用墨技巧熟练自如、拢形成像、作品神贯于内而势取于表,有一处流云飘渺的旋律美。这是他对自然界的一山一水,认真观察、研究揣摩后,印在脑里,熟烂胸中,而后倾泻而出,一气呵成,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创作天地,这足见印证了他“造物在我”的境界。难怪香港收藏家欧阳先生赞许此幅作品“书画同源自成风格,画出新境久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