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军训拓展训练体会

军训拓展训练体会

时间:2022-05-26 14:20:26

军训拓展训练体会

第1篇

范文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小学毕业了,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培养我六年的母校,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告别了缤纷灿烂的小学生活,迈进了我理想中的七十五中学。

在开学前一周里我们进行了国防教育,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在我小学里我从未接触过。我怀着既兴奋又紧张得心情,开始了两天半的军训,在军训中人人都感到很累,天气也很炎热,热的我们汗流浃背,在教官严厉的吼声中,我们又不可以乱动,这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酷的训练,我们有的人趁教官走开了一些,就迅速动一动。在站军姿的时候,这让我感到这是在所有训练中最累的一项,一站就是五分钟、十分钟。教官还说,这还是算少的了,他们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还在太阳底下暴晒。站军姿时腰要直,两手要贴在大腿两侧,两脚要分开六十度,后跟要贴紧,就是要这样坚持个五分钟、十分钟的。这让我感到两肩都很酸,时不时的想耸一耸,手都捏的出汗,还有蜜蜂、蚊子在训练场里蹿来蹿去的。

但是我一直都在不停告诉自己: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在军训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汇操表演,我们有十六个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初一(2)班的同学们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得到了优秀奖,这个奖凝聚了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汗水,还有我们的老师。

在这两天半里我们学会了站军姿、跨立、向左向右向后转等等的标准姿势,也尝到了酸、甜、苦、辣的味道,更让我们学会了做人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虽然军训是很累的,但是又让我们学会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我认为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范文二

一次军训,少年成长。那五天是我难忘的、怀念的日子,车窗前一晃而过的是黄色油菜花稀疏的方阵,一闪而过,时不时的也会有粉红色的身影闯入――桃花盛开的日子,车上坐的是熟悉的面孔,有说有笑的,这时好像回到了那些日子。

我们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浏阳巿青少年责质教育培训中心;刚到“拿好你们的行李到那边集合。”广场上,吓人的怒吼“这是谁的水,把他拿走。”不惊让人心头颤。我们穿好迷彩服后。教官说了一些具体事宜。第一天,“食不言,寝不语,站如松,坐如钟。”这些深感体会,有几所学校的学生来培训,我们被分在了不同连队。“橄榄色的海洋”整齐的站着,我记得,我们每天都要写曰记,这一天我是唬弄几下的。这里没有刻苦铭心,只有记忆深刻。没有你我,只有团队,没有语文课本上的一字一句,只有真实体验。“爱的鼓励”那整齐而响亮的掌声又一次响起。

那“好,很好,非常好,我是最棒的。”缭亮的口号,充满爰、自信的声音再次响起。这里还有歌声“寒风飘飘落叶”、“练练练,练为战”、“弟子规,圣人训。”又一次响起

离别那日还有连长唱的“我天天练习,天天都会熟悉。”这一首在回忆里的歌又唱起。在这个五日中,记忆深刻,短短五日,影响一时,或许一世。

第2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说,教学效果并不非常显著,特别是排除专业化理论知识教学之内的其他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的传统化体育教学仅仅是注重传授技术,却忽视了价值教育以及养成教育,进而造成了学生心理意志相对薄弱,而且还缺少相应的自我挑战精神,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是相互背离的,往往会使体育教学处在盲目无序状态下,降低学生健康水平[1]。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引进拓展训练教学项目,能够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陶冶情操以及完善人格,意义重大。

1拓展训练来源的分析

从拓展训练的来源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舰对相应的盟军物质供给舰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重创,造成盟军物质在实际供给方面不能得到补充,再加上大西洋气候比较恶劣,最终导致大多数盟军战士只能葬身大海,仅仅少数战士得以生还。在此过程中,盟军对战斗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科学的总结,总结结果惊奇发现,在少数生还战士当中具有较强心理素质以及作战经验相对丰富的年长战士在生还率上远远高于那些年轻且精力旺盛的水手们[2]。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大量研究人员对此实施充分研究与分析,一致得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属于极端恶劣环境生存的关键性因素。在1941年的时候,德国教育学家在之前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整合,提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拓展训练概念。在日后的相关教学训练期间,逐步完善,并演变为现在的军队士兵生存训练科目,以其独特培训方式以及良好培训效果,得到日益普及,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风靡欧洲,得到广大青年的热衷。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一些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拓展训练,开始仅仅作为选修课程,后来部分体育院校已经将其直接划归为专项课程。

2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2.1实现体育实践教学以及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虽然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团结协作以及拼搏上进的功能,然而将其与拓展训练进行相比,在对人的心理素质影响强度方面仍然相对较弱,借助拓展训练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在团队精神以及战胜自我培养方面存在比较独特的优势[3]。此外,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也与所谓的拓展训练内容以及拓展训练形势有着诸多密切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实施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达到体育教学的具体目的,还可以实现拓展训练效果,而且还能够免除单独进行课外拓展训练的部分费用,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训练的要求。2.2高校以及拓展训练机构的结合办学: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期间引入拓展训练初期,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不强,盲目性开展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所以,在实际应用期间,首先凭借社会力量实施拓展训练活动属于过渡时期的合理选择。我国高校可以聘请相应的专业化拓展培训机构老师来校与师生共同完成拓展训练活动,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有助于尽快使高校体育教师掌握到拓展训练的专业理念以及独特技巧[4]。此外,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校实际发展特点的专业化拓展训练项目,把训练项目能够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更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2.3在高校运动会中积极引入拓展训练: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田径运动会举办方面,往往形式单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校在体育竞赛形式方面亟待改善。如果把一些传统形式的拓展训练项目进行改造,例如把定向越野、划艇、登山攀爬以及跳水等项目引入到运动会中,这些项目一定会以其自身的时尚性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进而借助体验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

3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拓展训练应用在经济基础上可行性:一般情况下,拓展训练在场地方面以及器材设施方面都相对简单集中,其成本也比较低廉。从拓展训练的培训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场地培训、水上培训以及野外培训三种。在高校开展相应的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在公园、广场以及场馆中开展,水上拓展训练项目不仅可以设置在天然河流,还可以设置到游泳馆中,具体的拓展训练项目在设施建设以及维护费上都相对较低,甚至部分项目器材能够自制,比如断桥以及高空单杠等,仅仅需要在两棵大树上运用木头做平台就行,造价非常低[5]。而对于一些相对昂贵的拓展项目,我们可以利用模拟方式来降低成本,在经济基础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3.2强化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拓展训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组织能力、监控能力、引导能力以及归纳能力。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有着相对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且教学经验也比较丰富,能够清楚了解相应的教育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等,再加上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文化底蕴,高校教师在拓展训练教学上完全可以胜任。

4结语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利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知识,对相关拓展项目进行周密安排,采用多元化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王会勤 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84-86.

[2]贾桂云.体育教学渗透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61-163.

[3]王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6:154-155.

第3篇

丛林探险、野外露营、溯溪探源、悬崖速降、孤岛求生、探洞漂流、岩壁攀爬、觅食生火……一连串的词汇让我们联想到茂密的原始森林、辽阔无边的沙漠、湍流不息的河流,以为这是惊险小说、动作大片里主人公的特定场景。一个完全陌生的自然环境,我们能否共同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用以生存和发展?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来解决问题、脱离困难?

拓展训练以野外环境为载体,以准军事化训练为组织手段,通过克服在自然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艰辛、险阻、挫折,提升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逆境商数,打造忠诚、敬业、高效、精锐的巅峰团队。

拓展训练源于英文“Outward Bound”,中文也有译为“外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盟军大西洋船队遭到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大部分水手在运输船被击沉后葬身鱼腹,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通过对生还水手进行的调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大多数生存下来的人并非体能最好的,也不是年轻力壮的,而是那些求生意志顽强,心理素质极强的中年水手。他们能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靠的不是体能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德国人库尔特・汉恩创办了“哈德伯威水手训练营”,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由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次宴会上,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以及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此的回答既不是哈佛商学院,也不是某个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两位传奇人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队。人类组织发展的全部历史证明: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组织是军队;世界现代企业百余年管理实践证明:军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企业最好的榜样。

现在的拓展训练中,将军事理念与拓展技术、军事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模式。通过在野外环境里类似军旅生活的体验,让每一位参与者深刻理解仅靠掌握专业技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不足以保证一个团队走向胜利。群雄逐鹿,“赢”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赢”更需要智慧和策略!什么叫集体荣誉、什么是勇气、什么叫执行力、什么是团队的综合战斗力……

拓展训练以团体目标至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需要缜密的计划和不断地应对,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整个团队,逐级分享收获和“批评和自我批评”。回顾与分析是每个队员体验的延续,更是一种认知的升华。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没有任何组织在执行缔造者所赋予的使命,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自主变革,奉献精神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方面能与相提并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部队的目标最显团队性。体现在拓展项目中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标明确但需要集思广益,从分析、分组到准备、实施,需要集中所有人的力量,而且在过程中的突发因素也能启发团队的智慧,提升应变能力和执行力。

第4篇

根据高校大学生社团协会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大学的体育场馆和体质测试设备,将大学生体能培训机构扎根于临沂大学校园,让众多有特长爱好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系统的体育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效对接,不仅夯实了大学生的身体基础,提高了有机体的适应能力,而且还给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团队的实训平台,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需求现状

1.大学生参加体能拓展训练的目的

体能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从而激发出其认知内驱力、情绪情感、意志力和自我价值感。培训前负责人只需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顺利完成训练项目,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获得自我教育体验感。

通过体能拓展训练目的问卷调查(见表1),学员素质各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大学生参加体能拓展训练的项目

(1)传统革命教育:当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一切都在不断地改变,大学生如何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如何做好为人民服务?如何创新创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现当代大学生新风貌,已经显得尤为重要。这系列活动目的是传承革命先烈传统,弘扬党的先进性,共建和谐社会。通过红色革命教育,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学会理解与支持,学会沟通与合作,学会在一个大家庭中和谐成长,不断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2)团队凝聚力:团队意识(Consciousness)、团队沟通(Communication)、团队协调(Correspond)、团队信任(Credit)、团队整合(Conformity)、团队合作(Cooperation)、团队统御(Control),按照团队建设7C培训体系的要求,全面选取场地、项目和器械设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项目特征:首先通过社团内训的形式,让学员认识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沟通协作技巧,提高团队凝聚力;其次利用校园比赛的平台,让学员了解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使学员深刻体会良性沟通对团队的重大意义;最后策划团队发展目标,建立团队中的信任度,凝聚团队共识,使团队成员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挖掘个人潜能,打造团队高效成绩。

(3)野外拓展:根据野外拓展训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利用大学校园的场地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有趣游戏、身体的磨砺等亲身感受的方式予以表述和体现,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员在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体验“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熔炼团队、完善人格”的真正内涵。因此,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4)娱乐休闲:所有项目以体验活动为先导,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来组织分工,合理优化地分配资源,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能把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其目的是引发每个学员的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操作、交流、评价和总结,使训练变得更加充实而丰富。学习体验是这类训练过程最核心的部分,并非体育加娱乐,也不是魔鬼训练,而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打破常规,审美体验、产生新的意义。

(5)新型健身:通过设置挑战场景,安排挑战项目,组织感悟分享,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心理素质考验;在拓展挑战中,激发自身潜能;在团队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认识,不仅能够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挑战后的感悟,举一反三地定位了人生,理顺了追求,从而少一些狂热,多一些冷静;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智;少一些骄燥,多一些沉稳,懂得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排解学习上的压力,弱化情感上毫Γ释放就业上的压力,真正成为知识结构丰富、心理素质优越、实践能力强硬、团队精神向上的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

3.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程序

社团的宗旨是:以兴趣促学习,以爱好促发展、以体能促成长。社团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设技术部、组织部、秘书部、纪检部、外联部、财务部、宣传部等七个部门。社团定期组织教学、训练和比赛以及表演等活动。

社团体能拓展训练的主要环节:

第一步: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自己体能的初始判断,即体能拓展训练过程的基础。学员投入某一项体能活动,并以观察判断、制定运动处方、自我体质测试和行动计划执行等形式进行。

第二步:分享。初始体能拓展训练体验以后,要求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体能体验,进行自我体能评价,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体能变化规律。关键是把这些分享经验结合起来。与其它人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第三步:整合。根据逻缉程序“集思广益―确立领导―完善方案―明确分工―认真实施―集思广益”,就是要从体能拓展训练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并归纳提取出规律。再用权益整合的方式帮助学员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完善自我,壮大团队力量。

第四步:应用。就是策划如何将这些在体能拓展体验应用在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一种学习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学员可以循环学习体验、不断进步,在大学社团的内部成长发展,最终提升社团的社会服务价值。

三、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案例分析

1.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组织

以临沂大学创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运动会为例,红运会成立了高校运动竞赛专门委员会,得到省体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拨款,还得到社会10余家企业冠名赞助。大学生红运动会按照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服务的程序,共选拔本校社团骨干志愿者500余人;邀请全国16个省、42所高校共计574人参加,其中运动员439人,教练、领队和随行人员135人,裁判185名。另外,还有来自14所高校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等300余人的观摩团队也参加了本次运动会。本校所有社团成员全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重新划分观众服务、赛场服务、礼仪服务、交通服务、安全保卫等9个工作组,卫生清洁、信息联络、主席台服务等16个具体工作项目。自第一届大学生红运会之后,每年我校红运会期间,社团成员重新组合形成红旗方队、开幕式表演队、各参赛代表队、文明宣传队、火炬传递队等专项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体能训练实践团队,进行大力宣传和号召,吸引社会观众、啦啦队、观看学生人数超过3万人次。

2.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实践

临沂大学大学生红色运动会,每年一届,从比赛形式、比赛内容到比赛的奖励都不同于传统的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形式以传统田径比赛形式为主,拓展训练体验为辅,以时间、距离和团体成绩为最终获胜积分,进行证书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项目共12个大项,15个小项,其中男子项目6项:鸡毛信(定向越野)、4×25米竞速(四渡赤水)、80米竞速(救伤员)、100米竞速(战地通讯兵)、100米竞速(红军过草地)、200米竞速(英雄炸碉堡),女子项目5项:鸡毛信(定向越野)、4×25米竞速(四渡赤水)、80米竞速(救伤员)、100米竞速(六姐妹保军需)、80米竞速(沂蒙姐妹抢丰收),集体项目4项3000米竞速(艰苦长征路)、80米竞速(女子火线桥)、4×100米竞速(送军粮)、8×400米竞速(攻上孟良崮)。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运动会项目与当地革命文化传统有关,如“女子火线桥”就是来源于沂蒙人民支援前线的故事。如“100米挑担竞速”被称为“红军的扁担”。所创设的红色运动项目与现行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区别又有联系,既让大学生体验了历史,又让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学生体能拓展以革命传统教育类为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模式,其实训规模根据场地情况和参与人数灵活掌握,场地可大可小,室内室外均可,训练器材相对简单、成本较为低廉,这也正体现了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能拓展训练与组织的新颖性与灵活性。大学生体能拓展以传统革命教育形式开展,以其独特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能拓展的兴趣,不仅直接增强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如艰苦长征路、送军粮、救伤员等红色运动项目体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女子火线前架桥、红军过草地、鸡毛信、六姐妹保军需、攻上孟良崮、沂蒙姐妹抢丰收、英雄炸碉堡、四渡赤水、战地通讯兵等竞赛项目,既让学生体验了历史,又让大家进一步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社团体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通过大学生体能拓展搭建平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展。高校要依据自身优势整合体育资源,与社区、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联合,将革命传统教育项目在群众中推广普及,将革命传统运动项目纳入职工体育、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不仅丰富其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建立革命传统体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体能拓展训练基地”对社会开放,通过革命传统运动项目培养团队凝聚力,增强学生野外体能拓展训练的认识和体验,开创新型健身运动项目的新形式,拓宽娱乐休闲项目的新领域,实现革命精神与新风貌。

四、结束语

1.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整合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组织与实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整合了高校校园资源和大学生人力资源,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和能力体系,提高了大W生的综合素质。

2.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体能拓展训练与组织,培养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人生观,从活动中展现出服从领导、自我管理及互助合作与团体协作个人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潜能、增强自信,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有助于其成长为脚踏实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3.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有利于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活是职业生活的前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要理清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兴趣爱好与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体能拓展训练的过程就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体能拓展实践计划”要求高校主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积极争取社会参与到大学生体能拓展组织实施中来。大学生职业计划的成败,不仅是大学生自己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一所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1]王洪妮.山东学校体育发展与学生体质锻炼习惯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抽取统一招聘到疗养院的非现役文职护士136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岁,文化程度大专116人,本科20人。1.2方法对疗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136例,随机分为拓展训练组(n=70)和常规教育组(n=66)于任职初期、心理训练前及心理训练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被试以团体方式进行测试,3次测试,主试固定,指导语统一,按规定时间完成。

1.2.1常规教育组任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放松术练习。

1.2.2拓展训练组进行有计划的拓展训练,3个月内完成。将该组成员组成一个团队,按8-10人一组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视具体情况每1周或2周组织一次拓展训练,时间40-45 m in,活动项目1-3项。训练内容:①人际沟通。正确了解自我与他人,学会赞美别人,强化沟通能力。②团队协助。了解团队协助及信任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③情感支持。树立求助意识、关爱之心,培养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社会适应。体验竞争与被淘汰的残酷,开拓思维方式,在合作中扬长补短,争取达到共赢。⑤提高情商。修正自己的行为,改进思维方式及处理方法,达到自我激励。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硷验,方差分析。比较均取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P = 0.05。

2讨论

本研究显示,非现役文职护士在任职初期及训练前两组间SC 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样本匹配。

训练前即任职1-3年,除拓展训练组的其他因子分外,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任职初期,结果显示两组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降低。可能与非现役文职护士对部队疗养院的工作性质、服务对象、规定要求缺乏了解,缺少军人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对疗养对象缺乏服务热情,不能满足军队疗养院的要求。而且非现役文职护士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龄小、阅历浅,学历起点较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定位目标也较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人际关系不适等则可能是影响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函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训练。

拓展训练与常规教育后两组SC 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训练前,显示常规教育与拓展训练对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常规教育通过任职教育使非现役文职护士能尽快适应部队工作要求,了解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减轻因工作压力造成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放松术练习则帮助非现役文职护士改变认知,尝试改变行为及进行必要的心理放松与心理调适,以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训练后拓展训练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显示出拓展训练的良好效果。拓展训练因其趣味性、活泼性、诱导性,适应非现役文职护士的心理特点。将军队疗养院对非现役文员部分钢性要求融于柔性活动中,氛围轻松,易于接受,效果较佳。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户外拓展 体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户外拓展训练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户外拓展训练从欧美地区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得到发展。90年代,在我国提出“终身体育”的口号下,户外拓展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山地户外运动”成为我国的一项固定的体育项目。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多达5500多万的人参加登山运动,其中包含了1900余家户外运动专业俱乐部的会员。随着户外运动在社会上的风靡,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深。大学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设置户外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积极适应新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

(一)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而对于户外拓展运动而言,正是通过预设的锻炼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共同发展,有时还更偏重心理方面,如团队精神、思维方式等等。

“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就是有效利用课内外资源,在提高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逐步实现、落实素质教育。一方面,户外拓展训练可以将体育课程的空间与时间无限拓展,将体育活动场地延伸到校园外,有效解决高校场地设施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户外拓展课程作为新课程事物,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要求。

(二)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相适应

当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其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无数的人才从大学踏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其体质和心理健康程度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国各大网站、报纸时有报道,大学生在军训或体育锻炼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比如学生晕倒、休克、意外伤害等等。因此“户外拓展运动”被寄予了厚望,高校将户外拓展课程引入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体质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还能解决普通体育教学枯燥等问题。在特定设计的教学训练中,学生对重复式锻炼的消极心理形成了转移,能够主动地、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中去。

三、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的内容

据调查,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课,其课程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上一般会讲授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与技能、户外活动常识和户外生存知识、户外拓展训练等概念。实践课是户外拓展训练的重点,因而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课程计划。在户外拓展训练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以户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安全”为原则,组织策划出合理安全的户外拓展训练计划。

户外拓展训练计划应该结合理论与实践,具体而言,包含着以下几步教学顺序:

第一,在课程计划内,体育老师可耐心给学生讲解理论和技能,比如行军、识绘地图、溯溪、起灶、安营扎寨、定向越野、攀岩、漂流等各项内容,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户外生存基本素质的提高。

第二,完成第一步的理论和技能讲解之后,体育教师要突出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在真正的实践之前进行模拟训练,地点可以选在校内,通过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安全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生存技巧上的漏洞。

最后,按照课程计划逐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拓展训练,其中“安全”的警钟应该一直在师生的心中敲响。

四、高校户外拓展训练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专业师资缺乏

我国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匮乏。高校应该注重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养,以体育教师入职时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经过定期的专业培训,相信很快就可以胜任高校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

(二)安全风险一直悬在心上

新奇、刺激、危险一直都是人们对拓展训练的直觉印象,虽说没有被广泛地引入高校户外拓展训练,但却让学生和家长对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有顾虑,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确,拓展训练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都能有效控制,只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安全风险,这个悬在心头的问题就可以有所缓解。

(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高校目前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学生对此还感到陌生。再加上拓展训练的自行车越野、绳降等项目,需要一些价格不菲的专业设备,这也会令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此,高校可以联合传播媒体一起,制作宣传片,报道一些由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事实,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户外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

总之,户外拓展作为一种健康、刺激、活力的运动,能满足大学生对新时代校园生活的期望,在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课程将是对体育教学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宜馨.普通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意义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5.

[2] 梁娟,罗军.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的提高[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

第7篇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组对学院2004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追踪调研(04级学生于2004年9月至10月军训15天)。学生工作组向206名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军训期间内容的安排、军训强度、军训是否要改进等。本次调查,共发了206份问卷,回收189份,回收率达到91.75%。经过统计,38.1%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内容不满意,4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军训的形式是否要改进上有71.96%的学生认为需要,仅有19.0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但在是否愿意参加军训的问题上,仅有34.92%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剩下的均表示愿意参加,同时对军训的强度有53.97%的学生认为应该再高些。由此分析可见,军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但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军训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经过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的法规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另外,在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

2.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形式重于内容,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有走过场之嫌;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但目前进行的普及型军训使得大学生的兵役义务并未完全履行;军训作为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举措,但大学生军训并未被列入国家和军队的预备役训练管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军训目标的实现。

3.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必须用法规制度来规范,才能使军训在高校中健康地发展下去。

4.军训具体内容各高校不统一。参训学生一律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课,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以国防建设为基点,有的着重于实用性的军人素质训练。因此,围绕军训的主要目标调整和统一学生军训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5.高校与中学的军训内容缺乏纵深的延续。目前高校军训内容陈旧,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训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因此,军训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6.军训教学方式单一。室内课堂讲授仍旧采取灌输教育方式,缺乏多媒体技术参与,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室外训练缺乏互动,学生体力上付出不少,精神上也感觉疲惫,难以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好。

7.军训教育成果难以巩固。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一定的进步,但若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甚至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此巩固军训的成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问题,高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训工作的同志们应当认真思索,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新局面,针对军训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二、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

世界各国均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军事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培养适合国际复杂局势和高科技战争要求的后备力量,从而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大学生军训模式

自从200年前的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训练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其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由军队负责的平时课程教学加集训的专门“军事团体”,但由于高校学生军训受各自国家政策、目标要求、经济实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实施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美国采用的是由军队军事学部负责的贯穿一至四年级的校内两时段教学加基地集训的“军官训练团”的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分陆海空三军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预备军官训练团模式;俄国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训练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印度采用的是军种对口施教的每周六节课教学加两次野营的“学兵团”的教育模式。也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叙利亚等国,采用由国防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学校实施的国防教育的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军训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经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军训路子。中国高校军训模式是:一是设立学生军训基地,由部队承训。学生真正能体验到部队生活,“军味”浓。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属部队承训。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形式,利用高校资源,在部队教官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军训。三是高校自训,就是利用经过训练的高年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组成学生军事教官队伍。少数高校采取这种形式,经济上较为节约,但“军味”较差。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学共训,这是一种以部队优秀教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的军训形式。主要是由高年级经过军训,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新生军训教员。当然还是以部队教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

从中外军训模式看,中国模式多样,不统一。要想高质量地发展下去,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人才,还必须统一军训模式。国外军训历史悠久,模式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组织大学生军事训练,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军训大纲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训练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根据近二十年军训的工作实践,并且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七大平台,谋求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军训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增强国防观念。让学生了解军队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军队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让学生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特色国情中,中国军队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军事技能训练平台

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使大学生初步掌握士兵必备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术技能。了解基本战斗类型和基本战斗样式,掌握我军先进战术思想和基本战术原则,研究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立足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增加现代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等,力求把大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最新军事知识信息,及时融入到训练当中。针对技能训练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军队院校观摩分队战术训练,增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军训站点,为大学生发表军事言论、研究军事思想、探索军事领域构建平台。

(三)军事理论教育平台

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当采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为此要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资料;二是军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系统、技术含量要高、信息量要大、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互动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以便接近理论前沿。

(四)对口专业战术平台

要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战术训练。

(五)深化拓展素质平台

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差别不同的教育方案。

(六)辅助教育平台

针对军训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国防生的补充辅助作用。近几年来,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这些国防生通过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学习训练,军政素质比较好,能够进行军事训练的辅助教学。同时,让高年级国防生参与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养成教育平台

大学生军事训练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应当保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处处体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饱满的爱国激情、良好的军容风纪、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集体荣誉感。要让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军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体会到做一个新时期军人的感觉,认识到军人的使命和任务,学习到军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领悟到军人的光彩和荣耀。

四、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的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多媒体教学、对口专业战术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军事技能训练、深化拓展素质、辅助与养成教育等七大平台。从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组织上保证军训质量,制度上完善军训成果的巩固;建设性地强调行为训练与理论教学并重,集中训练与课余活动(包括网上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贯彻军事课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军训效果

军训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的七大平台,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集中和分散教学结合,即:提高处世能力与增强思想意识并重,集中教学训练与分散学习活动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军训大纲和军训质量的落实。这种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事教官、学生辅导员、国防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高校学生军训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学生军训的吸引力,提高其效果。

(二)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普及和长期坚持国防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军训工作离不开部队的大力支持,这是军训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全国所有高校都由部队参与主训,这无疑给部队增加了巨大压力。军训创新研究设计了坚持学生军训由部队支持,国防生辅助的模式,减少承训官兵的比例,不仅可有效地减轻部队的压力,也可保证学生军训的质量,有利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长期坚持。

(三)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巩固军训成果,深化拓展素质

军训创新提出让高年级国防生经过培养后承担军训的施教任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指导地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军训,不仅为军训培养了师资骨干力量,也为军训成果巩固在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从深化拓展素质的角度提出训管衔接、教养一致,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军训成果巩固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军训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军训创新研究符合实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军训创新研究是针对高校扩招后对部队承训教官需求量大和所有高校都将开展学生军训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军训模式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不仅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减轻军训对主训部队的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可在部队承训官兵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国防生施训,保证和提高军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在学生思想作风和身心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军训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精心策划,科学运作,在总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与研究,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同志们应当不懈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军训工作内在规律,大胆提出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任宏权,雷金火.高校军训“2+1+1”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

[2]胡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战术训练[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26(7).

[3]裘静芳.对高校军训工作引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3).

[4]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5]宋海峰,叶全利.对大学生军训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05(4).

[6]朱信号,龚衍丽.大陆与台湾地区普通高校军训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

第8篇

军训,是一种考验、磨练、成熟性的活动。儿时的军训,纯粹是游戏;少年时的军训,仅不过是一种锻炼;大学的军训截然不同,性质也得以升华。长达十二天的大学军训,让我明白的太多太多人生哲理,唯有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军训后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内涵。

阳光明媚,学子们都面对阳光在站军姿。北方的太阳,晒在皮肤上是干干的,对南方的学子们来说就更是受不了。晒着眼睛都睁不开。这是我深有感触的。但无论谁都没有退缩,在跟太阳作战。在站军姿中,学子们付出努力越高就站得越好。齐步、跑步等训练都是很耗体力的活动,只要认真去做就能走齐、跑齐。内务训练亦如此,就拿叠被来说吧,压被压的时间长,被就薄;扣被扣的时间长,被就能更好成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如此呀,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十二天的军训,对每个学子来说是多么的艰辛,在训练中付出的少怎能有更大的收获呢?但愿世间每个人都能悟出这其中的真谛,要做得好,得付出;要做得更好,得付出更多。

军训,相信经历过亦或没经历过的人对它的反应都是累、苦。确实,严格的作息时间,长时间的训练,炙热晃眼的太阳……这让我们这些一向娇生惯养的人来说还真有点儿吃耐不住。但是经历过军训的人除了反应苦、累之外,相信还会另有一番感受,我就是这样。

记得高中军训时,我们比这大学的军训还要苦。那时我们就十五六岁,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得抓起来去军训一小时,然后再吃早饭,吃完饭又开始训。上午到12点,下午到5点结束,完了晚上还要自习,不说别的就军训时间就够拖累人了。而且,我们南方的气温比北方要高得多,九月份正是我们那儿热的时候。反正军训时你就别想穿干衣服。训练过程中,不时有人倒下,哭的人就更多了。但是军训结束后,整整一年,我们都特别的怀念那段生活。想想啊,和新结识的同学一起在烈日下流汗,流泪,和黑黑的、帅帅的教官在休息时瞎掰,以及时不时的捉弄一下教官:趁教官不注意时做做小动作,然后在与教官分别时哭得稀哩哗啦,扯着他的手不让他走。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感人!

现在又经历这大学军训,人长大了点或许吃苦的能力也强了吧,除了太阳猛烈了点外感觉没有以前累。但是军训时间比以前长,与同学教官建立起的感情就更深厚,特别是像我这样远离家长的学子来说,军训真的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在军训过程中,劳累紧张的训练不仅减轻了我们的思乡情绪,消除了我们的陌生感,更锻炼了我们吃苦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也让我们懂得了军训的意义,增强了爱国意识,也让自己多了一份责任感,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

精选部队军训生活心得体会范文参考

2019年部队军训生活心得体会例文

新学期军训生活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难忘的军训生活

2019公司军训拓展心得体会例文

军训拓展心得范文

2019初一新学生军训心得体会

精选企业军训思想汇报范文

2019年大一军训心得体会

2019高一军训心得800字

2019初一新生军训的心得体会

2019年4月军训心得体会1

大学生军训心得1000字以上

第9篇

创新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就是首先对教导队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理解和把握,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其步入科学化和正规化。这就要了解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的同和异以及各自所依赖的条件,并在实践中按照教导队继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办事。这对于构建院校与部队相衔接的军事职业继续教育尤其重要。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一是教学目的更具针对性且易于及时操作。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并能紧贴部队形势及时开展针对性专项培训。二是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性且易于宣传教育。根据部队官兵学习需要,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区域,特色培训,搞好宣传教育。例如在安全教育训练、心理行为训练、质量专项训练等方面均可以开设特设培训课程。三是教学类型更具广泛性且易于调整变通。人员的层次和目的不同,学习的类型也就不一样,有适应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深入性学习、扩展性学习、系统性学习等等,可以根据被培训对象调整课程安排与培训深度。四是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且易于搞活培训。可以采取讲授、研讨、实验、参观、交流等传统方法,同时还可以介入专项展厅解说、专项科目训练、专项设备操作等特色形式,深化专项科目培训。五是教学资源更具全面性且易于培训交流。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设施、教学资料都可以广泛地借助于整个部队系统和社会资源,以“大教员的格局”构建“教导队教学人才库”,用不着、也没必要搞自己的小而全。六是教学效果更具实用性且易于加快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带着工作和学习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离去,针对性更强、方法上更易操作,更加“管用”。七是教学效应更具普及性且易于知识辐射。教导队可以成为部队知识的教学区、培训区和实践区,面向军官和士官,极大加快部队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培训模式的实战化教导队作为部队的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界定各级任职培训的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上下级任职教育衔接、与相应部队任职岗位对接的“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实现军事人才螺旋式上升培养。要紧贴部队任务需要、官兵成长需要、部队建设需要,在构建继续教育基地上更加注重“短、频、快”和“基、专、精”的特点,可以开设动态、开放的专题式培训课程,即时满足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需求,尽快探讨解决部队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按照军事训练共同课、学科课、专题课灵活组建,强化军人基础军事素质培训、专业任职能力培训、精品科目专项培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办学模式的“实战化”上优于学院继续教育。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构建顶层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员队伍复合、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施配套,适应总装科研试验任务需要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加快教导队培训职能延伸和拓展的步伐。

(三)培训力量的网络化培训力量的网络化,首先是指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化。加快教导队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全面实施教导队数字化校园工程,构建宽带互联、管理规范、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网络,开发开放共享、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完善标准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系统。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师资力量的社会化,也是培训力量的网络化。把实现“大教员格局”作为自己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具有“短、频、快”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专为辅。对兼职教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员聘用管理规定、明确其标准、程序、待遇和奖惩措施,从政策上为兼职教员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围绕部队任务需求和官兵成才实际,建立兼职教员储备库,广泛吸收以地方院校教授、厂所资深技术人员、技术部专家、团站技术骨干、机关管理骨干为主的干部士官人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员队伍。对现有的专职教员队伍,要摸清底牌,优化重组,提倡教员“错位发展”,避免教员资源的浪费。

(四)培训资金的社会化军队的继续教育也要借鉴社会继续教育的实践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共同获益。除了用好上级有限的拨款之外,适量的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以学养学,以养促学。地方党校、国防大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学员考核评定结果,分层次解决部分学费,鼓励学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良性循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教导队也必然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被培训人员也必然增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开放办学作为激发教导队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也必然带来培训资金社会化这一结果。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为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院校提供半军事化培训服务,全面对外开放心理服务和心理行为训练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导队教育转型效益和水平。

探索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

(一)构建院校培训与教导队培训相衔接的教学训练体系军人职业发展的三大阶段包括:有计划的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部队岗位任职、因人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增强官兵素质,就是要构建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深化岗位练兵,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导队就是要发挥其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的定位特点,建立面向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的岗前轮训和提高培训任务体系。针对高密度试验任务条件下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统筹测控、通信等专业士官培训;针对试验任务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设置分专业、分专题的士官研讨培训;针对试验质量管理骨干缺乏的问题,利用教导队设置质量宣贯室的优势,定期开办质量管理骨干培训。建立面向新兵、士官、学员、基层管理骨干、指挥干部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基础类培训任务体系,在任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进修、心理训练、安全教育等方面,通过短、频、快的全员额全过程轮训,发挥其辅导、提高、实践的作用。按照“普训与专训相结合、合训与分训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院校培训、教导(训练)机构培训和岗位训练相结合,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分级培训相衔接的训练体系。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训练内容和组织训练,建立院校部队联教联训联考机制。“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总装军事人才成长路线。

(二)以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为重点,在教导队建立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要把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作为强化部队人才队伍、推进部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导队职能拓展的有效抓手。在依托教导队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等三类信息化训练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培训、考核、评估一体化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使岗位资格认证工作从基地各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中脱离,由教导队独立管理、统一认证、正规考核,以增强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利于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好人员上岗持证问题。按照“需求论证、统筹布局、集中财力、分布实施”的思路,发挥教导队“大教员格局”的作用,逐步展开部队整体训练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证,深入抓好试验任务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推广落实,持续推动认证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滚动发展,适时将资格认证范围向其他岗位拓展。按照“动态开放、完善升级”的原则,大力加强以任务故障案例库、方(预)案演练想定库和试题库为主要内容的“三库”建设。

(三)把加强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作为教导队继续教育职能延伸的关键加强军事共同科目训练是军人军事素质认证的首要环节,是军人任职教育中的基础培训课程,是教导队探索拓展职能和延伸培训触角的核心竞争力。要狠抓新兵、入伍军地毕业大学生等培训学员队列、体能、轻武器实弹射击、心理行为训练、安全教育训练等共同科目训练,培养官兵军人意识,强化部队作风养成。结合总装直属部队教导队“六室六场”(网络教室、专业教室、基础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心理咨询室和队列训练场、军体器械场、障碍场、射击场、战术训练场、心理行为训练场)建设目标,突出抓好教学训练基础条件建设,构建配套的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体系。要着眼警卫人员防暴处置技能训练和武装小分队轻武器射击技能及战术训练,有效实施船艇损管、消防实操技能训练,利用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适应性训练,着力抓好安全常识教育、安全技能训练和应急处置演练,强化质量知识宣贯、质量案例分析、质量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等各种专项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实操演练。要充分利用好教导队高效率的训练考核管理中心这一特殊地位,提高教导队对部队官兵共同科目考核测评的能力。结合教导队承担中级班选拔体能考核、士官报考军校军事素质考核等任务,加强考核测评条件建设,实现对考生信息采集、身份验证、考生编组、体格检查、心理检测、体能考核等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盲评、盲测、盲考,达到“编组协同调度、标准智能判定、成绩现场确认、数据实时上传”,使教导队成为基地军人专项科目考核中心和军事素质认证中心。

作者:程鹏 章澄宇 郑芳 单位:63687部队

第10篇

【关键词】黄冈 体育旅游 开发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群众余暇时间增多以及体育活动的普及和体育旅游市场范围的日趋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行列中来,从而产生新兴行业一体育旅游业,这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更广阔的健身、娱乐消费空间,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目前,黄冈市旅游资源丰富,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于一体。这里有号称“中原第一峰”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有“华中第一洞天”美称的古溶洞群双善洞,这里溪流蜿蜒,地势落差大,山地河流多形成瀑布、深潭,有毕异的漂流,大崎山的自行车赛事等。这为开发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本文正抓住这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缘、人文和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通过细化、设计、组织和加工,将其资源优势包装成有诱惑力和感召力的黄冈体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以满足大黄冈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地区脱贫,实现经济腾飞。

一、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黄冈旅游资源概况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业是借助体育旅游资源而建立和发展的,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也就没有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凭借,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笔者根据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主要从普通视角和开发视角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划分。

由表1可见,黄冈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景点众多。以森林公园为例,仅省级以上,就有大别山森林公园等13个。而且,这些景点也不是盲目凑数,其质量层次较高。仅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就有24处,据国家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对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评审,公园各景点中,上上景占12.7%,上景为54.9%,中景占32.9%,综合等级为胜景。

(二)黄冈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由上述材料可知,2010年旅游业综合收入44亿元,体育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4.6%,说明黄冈体育旅游发展已有蓬勃之势和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因此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分支机构,力争将黄冈市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同时,黄冈市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最终形成黄冈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三)黄冈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为开发新项目提供有利保障

由表可见,黄冈具有体育旅游具有区位优势,从中国地理角度看,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峡,北承大中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长江,紧邻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两座机场,贯通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联接线三条铁路,飞架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沪蓉高速公路桥四座长江大桥,纵横沪蓉高速公路、黄小高速、江北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兴建的武英、大广北高速公路五条高速公路,由此看出,黄冈地理位置显著,交通便利;其次,黄冈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将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推出了一批资源独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自行车赛、毕异漂流、英山南武当山风景区太极等;再次,黄冈旅游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大部分景区和旅游馆都有进行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

二、开发黄冈体育旅游新项目的理论思考

(一)利用黄冈自然资源优势开发野战军事拓展运动项目

军事野战拓展项目是以野营CS军事游戏、拓展培训、探险、会务接待、攀岩等极限项目为主线,建设魔鬼拓展训练营;极限拓展运动等精彩项目。黄冈以森林公园、水库等体育自然资源,在基地可设置休闲钓鱼池、自助烧烤台等,让游人在体验纯军事训练中同时还享受大自然的美妙之感,享受着精美农家美食,为开发野战军事拓展运动奠定了绝佳的先天基础。

经过调研了解,现在黄冈平均每年参加军事拓展的驴友有近上万人次,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而且目前的拓展基地不管是基地设置还是拓展水平极为不正规,都是打着拓展的旗号做旅游产业,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军事拓展产业。因此根据黄冈体育资源可以开发的内容五方面:第一,开展国防教育及其他拓展训练;项目完成后可以承接当地及周边地区民兵预备役训练及各企业单位的拓展训练。第二,承接大中小学校学生的军训、开展军事夏令营等活动。第三,承接公众军事科普教育、旅游、娱乐、休闲活动;第四,承接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议、训练等;第五,承接军事发烧友CS游戏的活动组织;第六,开展转业军人、毕业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启蒙培训课程。通过这种市郊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借助自然景观资源开辟极限军事拓展旅游,既可丰富黄冈旅游内容,给黄冈自然风景观光增添文化色彩,又可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二)政府或企业投入资金建设卡丁车赛场开设卡丁车培训基地

卡丁车在中国开展时间不长,但已渐形成一股运动风气。卡丁车是汽车运动时尚与休闲产业的巧妙结合。驾驶卡丁车可以锻炼灵敏度、并对大脑、眼睛、手脚及身体其他部位进行很好的协调,是锻炼勇敢精神的最佳选择。目前,全国各地卡丁车场相继建成,赛车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发展。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更多的人步入赛车运动,所以说卡丁车运动项目将是未来的时尚运动。而中国将成为世界赛车运动的大国,卡丁车作为赛车运动中最经济的一种具备所有赛车运动的基本内容,加上结构简单、操作灵活、费用低廉、安全性好、成为适合大众化消费的赛车运动。黄冈地区城市污染少,幽静,建设卡丁车赛场,适宜青少年卡丁车培训,能身历其境地享受大自然与速度完美结合。

第11篇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断创新,政策制度日趋完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充分显示了发挥普通高校学科专业齐全与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对拓宽部队干部来源,优化军队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的巨大效益。然而,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国防生在军校任职培训及干部岗位履职期间,也暴露出了高校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问题,诸如专业指向性不明、国防生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第一任职能力不足,等等。[1]这些问题必须要在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加以解决,以缩短高校基础教育与部队任职需求的差距。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如何针对国防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实现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国防生教育重要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拟就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对国防生实施全程军事化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思考

高校国防生全程军事化教育,是指在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部队不同的军(兵)种专业特点,有机地融入军事理论元素、军事训练元素、军事集体生活元素,在长期的全程军事化教育训练过程中,提高国防生“含军量”,培养国防生“军味”,打牢初级军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地方高校又涉及到军校和部队,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各阶段脱节,难以体现军地双方联合培养的优势,必须置于部队人才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和筹划,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接力培养,实现签约高校基础教育、军队院校任职培养和部队后续培养的无缝衔接。这就要搞好统筹规划,清晰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任务,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实现优势互补,既注重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又注重递交好下一棒,形成前后承接、梯次推进、全程打造的国防生人才培养的“接力链”。

国防生是部队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军队干部,其就业走向是军队。军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军队干部不但需要具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般素质,还必须具备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素质。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环境与部队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造成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到部队后适应时间较长,角色转变较慢。主要表现在:思想基础不牢固、战斗作风不顽强、纪律观念较淡薄、身心素质较差。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氛围与部队要求差距太大,致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不良作风。[2]这些不良风气和作风,严重地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这就要求抓国防生培养必须强化“姓军”意识,以适应部队建设整体转型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国防生毕业后大多数要到基层锻炼,这就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素质。军事素质是国防生适应部队第一任职的“通关证”,[3]是他们基本具备胜任第一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可以说,军事技能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国防生培养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军事素质的培养。

2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设计

国防生培养工作虽经历了十年的,但仍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实践活动。我们要积极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探索实现高校与部队无缝衔接的有效途径,推进国防生培养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

2.1 全程军事教育中专业课的设计

提前明确、细化国防生军(兵)种及专业,增强全程军事化教育的针对性,在高校教育模式中融入军事专业方向性元素。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改变“粗放型”的划分方式,实施“精细型”划分。可以在按不同的军种划分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细化。例如:海军国防生再细化成海军工程兵、海军航空兵、潜艇、海军陆战队等;陆军国防生再细化成装甲兵、通信兵、陆军航空兵、步兵、炮兵等。这样细化能在提前明确今后任职的军种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地提前明确具体的专业方向和小的兵种,使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教育的效率。

2.2 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国防生获得相应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来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国防生的理论学习、训练实践和身心健康教育等教学,[4]与此同时,还须在国防生高校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融入军事理论元素,进而提高国防生的“含军量”。例如:在马哲原理中融入军事哲学等;在大学物理中融入核武器知识、激光武器、声波武器等;在高等数学中融入战术计算、武器设计、军事运筹等;在大学语文中融入古代兵法名篇、军事前沿科技、现代经典战例;在大学英语中纳入军事相关题材的文章等;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军用化学毒剂知识,等等。此外,还可以针对第二炮兵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固体和液体火箭燃料等知识;针对空军和海军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物理中融入空气动力、潜艇下潜海水压力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国防生的军事知识会得到全方面的充实,视野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针对国防生教育培养,科学设置,搞好顶层设计,修订与补充相关教材;二是“另起炉灶”,为国防生编写相关课程同步练习册,并列入作业和考试范围;三是“补加小灶”,通过学者讲座和观看军事评论电视节目等形式,对重大军事事件、军事要闻和军事前沿科技进行评析,引导国防生始终关注军事的最新进展。如此一来,这既可以营造了国防生学习和研究军事的氛围,也可将基础知识向运用领域延伸,提高其军事素养,还有利于把集中的军事理论突击性学习分散于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应知识,实现高校文化知识教学与军队院校军事理论学习的衔接。

2.3 军事化训练的组织

 

转贴于

军事训练是国防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把军事训练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体系,提供军事训练必需的器材、场地,为国防生到部队集中军事训练、当兵、见习创造条件。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国防生体育锻炼中融入军事训练元素,以培养国防生的“军味”,并有意识地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具有一定的军事专业训练内容。例如:负重长跑、战术基础、拓展训练、对抗搏击、队列操练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将部队队列训练纳入国防生日常的例行训练。如,每周有多次的早操队列;二是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一定难度和艰苦程度的体能训练。如,组织海军国防生参加长距离游泳训练等;三是积极利用相关院校或军事训练基地的训练资源,利用暑假的部分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如,新生提前入学,利用暑假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体育等训练等;四是以兴趣特训的形式,安排国防生各自进入橄榄球队等具有高强度、高对抗性的特训小组;五是灵活机动地组织拓展训练等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集体体育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国防生良好的作风,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的精神,也能强健国防生的体魄,为今后艰苦的军事训练打下体能(技能)基础,实现高校体育锻炼与军队院校军事训练的衔接,最终达到强化国防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军事岗位任职的特殊需求。

2.4 军事集体生活意识的培养

集体生活是军队的重要事项,是国防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要培养集体意识,高校就要依据国防生培养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将这一训练放在国防生毕业阶段和暑假这两个自主时间比较充分的阶段进行,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大国防生军事集体生活的培训内容。例如:集体教育、国防生营、部队见习、军事特训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部队见习。可以在第一学年暑假中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当兵,以熟悉部队集体生活;在第三学年时利用暑假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担任实习班长(或排长),使他们提前了解岗位任职所需。二是校内相应集体活动。如能照此实施,国防生的培训将更具系统性和效率性,有益于国防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国防生提前了解和适应部队,使其学习、培养和训练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培训与部队岗位任职的衔接。

第12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实地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黔南地区中职学校体育素质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了解黔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素质拓展教学情况,对素质拓展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职体育素质拓展教学及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黔南 中职学校 素质拓展教学 SWOT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提出的,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词汇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本文通过对黔南中职学校体育素质拓展运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为中职体育素质拓展教学建言献策。

一、黔南中职学校体育素质拓展教学概况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外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当时盟军大西洋补给线上的船队屡次遭到德军的袭击,许多海员因缺乏经验而丧生。为避免受袭击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创立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训练海员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达到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军事领域扩展到教育、管理、商业等领域,并于80年代实现国际化,1995年进入我国。素质拓展训练对激发队员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独到的作用。

(二)黔南中职学校素质拓展教学安排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黔南地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内容(表1)。在开课方式上,存在单独开设体育素质拓展课程和在体育课中进行教学两种方式,以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居多;在体育素质拓展训练的地位上,有将素质拓展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主教材,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围绕素质拓展这个教学中心;也有以传统教学项目为中心,将体育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荔波职校、瓮安职校素质拓展训练内容贯穿整个学期课程,罗甸职校主要安排在开学军训期间进行,在体育课中涉及较少。

二、中职体育开展素质拓展教学的SWOT分析

(一)素质拓展运动优势分析

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协作能力是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应注重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素质拓展训练一般分为个人类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类,在教学中一般以团队项目为主。在拓展运动学习体验过程中,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分担不同任务,各司其责,为团队及自己争取胜利和荣誉,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2.重拾学生自信心

受中职学生生源影响,大多数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或是自律能力较弱,经常违纪犯错;或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自信心不足。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如何提振学生的自信心?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拓展运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动参与,敢于挑战失败,体验成功,发现自身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

(二)劣势分析

1.运动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求

通过对中职体育教师访谈发现,拓展训练项目一般为运动量小、启智性强的智力类项目,通过体验“小项目”获取“大智慧”,通过“成立团队――接受任务――参与体验――经验分享与交流――联系实际生活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管理、思维、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然而,由于体育课时间有限,素质拓展项目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环节较多,花费时间较长,练习强度和密度也会受到影响,单独将体育素质拓展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运动量难以得到保证。

2.缺乏自身特色项目

经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黔南3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体育素质拓展项目以引进为主,根据运动器械确定项目,缺乏自身创编项目。

(三) 机会分析

1.符合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体操、田径、球类项目技术和体育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较少,主要由教师简要介绍教材、讲解动作要领、动作示范、组织学生练习、纠错等环节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体育运动项目知识交流多,联系生活、学习方面的交流较少。易造成体育项目技能学习快、忘得也快,体育运动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迁移能力不强等现象。

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拓展运动具有挑战自我、自我教育、协作学习等特点,通过“体验―感悟―成长”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获得真正的运动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训练的学习过程为:(1)活动分组,教师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活动分组,并选出或指定小组长;(2)分配任务,教师将教学体验的计划和器材交给各小组长;(3)参与体验,小组长组织本组队员,将教师交给的计划同队员讨论,共同确定并执行行动方案;(4)成果展示,各组队员将参加活动的心得在小组内分享,组长汇总内讨论情况,确定小组发言人并代表小组发言;(5)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揭开最初的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能从小活动中领悟到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