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行政值周总结

小学行政值周总结

时间:2022-02-25 15:3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行政值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行政值周总结

第1篇

开学初,各班通过民主讨论方式,选择申报一项班级特色,制定创建特色班级计划,以建设特色班级为抓手,搭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教育的平台。通过班级特色的创建,凝聚班级向心力,张扬学生个性。布置班级环境要体现班级特色,要做到温馨、洁净,建议班班有花草,鼓励班极有养殖。

特色班级备选项(以下所列仅供参考,可另行设定):英语特色班级、奥数特色班级,诵读特色班级,课外阅读特色班级,书法特色班级、绘画特色班级、体育特色班级、课间文明游戏示范班、文明用餐示范班级、广播操示范班级、眼保健操特色班级、环保特色班级……每月最后一周德育座谈会,进行特色班级建设汇报与评比,期末进行特色班级评估及挂牌,特色班级的班评选作为期末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

本学期将改进学生特长课的安排,周一至周四每天下午安排一节自主活动课。各班根据本班特色,利用自主活动课时间开设主打特色课,创建班级特色。多数学生在本班参加本班的特色活动,少数学生有其它爱好的,参加音、体、美、科学、电脑、书法等各科老师的活动课。

2、扎实开展养成教育,学习落实《*小学行为习惯儿歌》。(《儿歌》及落实检视措施见下表)

《*小学行为习惯儿歌》是根据《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简单易记。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德育就是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开学第一天,全校师生人人要进行《儿歌》的学习,人人会背,处处践行,用儿歌规范师生在校行为。班级要召开学习儿歌主题班会,行政、少先队进行落实落实行为规范的常规检查评比。

3、发挥晨会教育功能,让晨会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晨会时间:每天早上8:00——8:10

晨会由班主任或学生主持,不得挪作它用(统一收听广播除外)

晨会内容:a、问候:师生一对一互致问候(行鞠躬礼);b、分享:学生轮流自由分享,可以是近期开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或是大家感兴趣的事。C、班级建设工作布置。

晨会注意事项:不得把晨会上成晨训,批评会,唠叼会。晨会要有记录,学校行政对各班晨会随堂检查,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晨会开展情况。

4、深入开展自我评价总结与反思。

班会课时间改为每周五上午第4节。单周为主题班队会,双周为班级与个人总结评价。每个学生都要当众进行个人自评:我的进步是……,我的不足是……我要学习的人和事是……,班干部或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评价:班级的进步是……班级的不足是……我们要学习的班级及现象是……。并讨论如何巩固进步,如何改进不足。落实“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学生要提前(周四)在信息手册上写好自我评价。班会评价要有记录。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课间文明休息管理

实行卫生包干,班级门前走廊、活动空间、楼道、卫生间(大小便池)、花草、栏杆、门窗等卫生划归班级管理。各楼层可采取分片包干或集中轮流包干的形式负责本楼层公共卫生。少先队成立环境检查组,每天下午5:30进行卫生检查,对卫生不合格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检查结果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挂钩。取消统一大扫除时间。

实行课间文明休息班级包干区域自治制度,值日教师课间要挂牌上岗,检查课间休息情况,记录违纪现象,凡在包干区发现追逐打闹,打闹学生所在班级及包干区所属班级均要扣分。德育处对值日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未如实记录或未挂牌上岗,视为工作失职,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值日教师记录作为班主任绩效考核依据之一。

6、实行垃圾分类管理

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环保意识,本学期严格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各场室(包括办公室)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实行定时归拢,专人负责检查验收。每天5:10——5:30为班级及各场室倒垃圾时间,环保小组专人检查各班送来的垃圾,分类不合格的,不予倾倒。班级组织学习垃圾分类常识,学校举行垃圾分类比赛。

7、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发挥少先队干部、校长助理作用。

少先队检点为用餐卫生,用餐纪律,集会纪律、环境卫生。及时公布检查评比结果,并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持钩。

音乐组负责少先队鼓号队训练,利用下午5:00——6:00时间或大课间时间,进行鼓号队集训,在运动会及庆六一活动中展示鼓号队风采。

开展好升国旗活动。按照升旗安排表,提前一周进行升旗仪式准备,做好主持人、升旗手、国旗颂、国旗下讲话的培训,规范师生升旗礼仪,少先队集中进行升旗手、护旗手的培训考核。

8、加强爱护公物教育

开放的环境对学生爱护公物的要求更高,各开放空间安排学生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运用多种渠道进行爱护公物教育,杜绝破坏公物,私藏公物现象。用《弟子规》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教育学生为人处事。所有公物,无意损坏的照价赔偿,有意损坏的,加倍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9、试行课前一支歌

要求各班上午第2节课前、下午第6节课前预备铃响后,由文艺委员组织全班学生,端正坐好唱歌,等候上课。学校行政值日检查落实情,德育处不定期进行学生代表座谈,调查唱歌落实情况。

10、继续抓好练字,午休起床后14:00—14:18为全校练字时间,此时段只能进行练字,不得做其它不相干的事。取消原有的记作业时间。

11、继续开展好课外阅读工作。本学期取消原有的全校统一阅读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或自主时间,挤时间看课外书。

12、继续做好间点盘(篮)送回厨房工作。

各班专人负责,按时送回间点盘(篮)到厨房指定地点,未按时送回的,予以通报提醒。

13、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开展感恩母亲书信活动。

14、开展好体育节、艺术节活动。

体育组,音乐、美术组提前制定好详细的体育节、艺术节方案,做好方案的培训,按计划开展活动。全校一盘棋,把活动开展得隆重、热烈,有创意。

16、做好评选每周班级之星,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先进及年度奖学金评选工作。

评选先进民主、公平、公正,班级之星每周五上报到德育处,通报表扬。

17、开展班主任德育座谈会,隔周召开一次德育座谈会,交流德德经验、提高德育水平。

第2篇

这次研讨会非常成功。但不足这处就是没有讨论“行政干部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一味地讨论中层干部如何处理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校长组织我全体行政参加了第二届学校行政班子建设研讨会。上午听取了著名教育专家校长的学校中层干部的素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的中层干部的最佳生命状态》报告,上周。下午听取了教育研究院安文铸院长的中小学行政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团队建设的思考》市第109中学校长的舵手与副手》实验学校校长的居位而不虚位,位而不越位》报告。这次学习使我受益非浅,觉得下面五个方面最值得我学习。

第一、校长提出的合格加特长”办学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样样都要发展。只是大多数曲解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含义。全面发展”针对一代人来讲的而不是针对一个人来说的走进21世纪的这一代人里,有艺术大师、有数学家,有世界体育冠军…各个方面人才辈出,然而,这个哲学思维底气不足的国家里,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理解“全面发展”为“总分第一”物理不好补物理,英语不好补英语”例如,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辉,如果是学生的话,肯定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因为其他科目样样都差,根本不可能及格。特别是这类学校,学生素质比较差,如果按照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认为有50%学生毕业不了业,学校非常重视小三门的教学,这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

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第二、积极心态看人生”很多人都读过《阿q正传》这本书,副教授提出的转换视角。阿q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可是为什么他总觉得自己活得比别人开心呢?作为一个现代中学老师,学生的教育难度比以前加大了特别是学校中层干部,既要看上又要顾下”有点像夹层,难免会有一些不开心。这时,就是学会“弹钢琴”学习一下阿q自我胜利法。

第三、更谈不上工作上的创新。做任何一件事,院长提出的行政干部执行能力中的五个管理环节”即: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认为这五个环节是担任行政干部的五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些能力或者缺乏其中的某些能力的行政干部是很难更好地开展工作。必须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然后就是要有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就是一种号召力。其实,各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协调。因为有些工作是几个部门交叉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家的协调能力,不能隔岸观火。

第四、大家要诚恳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长提出的对工作决策有不同意见的正确认识”观点。从三个阶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决策征求、研讨阶段。第二、形成决议阶段,要坚快服从执行,只能有一个声音,不能有杂声。第三、总结阶段,应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经验、教训给舵手参考,而不能去责备他人。研讨阶段,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是用心聆听别人的发言,二是正确善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其实,这些是行政干部的基本素质。作为行政干部,应看成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个人,行政会议作出的决定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一个团体的决定。不管行政中的决策是否正确,一旦确定,就必需无条件服从。

第五。校长提出的如何向上级‘汇报’与‘提示’观点。汇报”和“请示”常面对的问题,其原则就是校长布置的工作一定要有汇报,计划开展某项活动一定要向校长请示。

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及“办、创、做”活动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在校行政和上级少工委的领导下,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狠抓养成教育,以活泼、健康、务实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我校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校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

二、工作目标及要求:

针对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开展文明礼仪行动、绿色上学行动等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活泼向上的少先队教育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

(一)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促进少先队工作可持续发展。

积极抓好学校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规范少先队仪式和礼仪,规范档案管理,办好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增进少先队教育的感染力,用特有的少先队文化来育人。落实四个有,即:期初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月月有重点,期末有总结。进一步完善少先队档案,强调在规范和细化上下功夫。

(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行政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县团委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形式,以深化常规工作为抓手,坚持用活动育人,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基本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先队员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1、学生常规教育。

各中队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礼仪教育与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树立起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2、安全教育

深化拓展“平安行动”,各中队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开展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活动。在活动中培训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创建平安校园而努力。

3、规范升旗仪式

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充分发挥升旗仪式潜移默化的育人职能。继续做好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丰富讲话内容和形式。国旗下讲话的人选要求从三到五年级的队员中挑选,要求有较好的演讲能力(男女不限)。辅导员老师注意把演讲稿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包括辅导员的讲话在内)。

第4篇

【关键词】名师;名师工程;培养方式

一、福建省名师工程的开展现状及问题反思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决定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在各地申报选拔的基础上,省教育厅最后确定了96名名师培养人选,计划进行为期三年的个性化培养。此次名师培养工作由教育厅组建的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并从省内外高校、中小学选聘了一批知名教授和特级教师担任名师培养人选的导师。专家委员会分设中学分委会、小学分委会和学期教育分委会,分别挂靠福建教育学院、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相应学段名师培养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工作实施意见》,主要的培养方式有组织通识研修、学术研讨(高层论坛)、出版专著等方式。

名师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工程的进展,我们需要不时的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可供名师发挥辐射作用的平台构建是否充分;名师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思想的推广力度可否提升;导师与学员的联系能否更加紧密;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等等。

(一)平台的搭建。名师在培养过程中,是渴望有一定的平台来发挥其辐射作用的。相关部门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比如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开公开观摩课,参加国内外考察;提供从事教研活动的充足经费,提供出版资助;举办专题活动,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展示名师的风采,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介绍他们的教研成果,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等。在信息化的时代,如果能把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以及名师的博客等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更广大的媒体效应,把网络这块资源利用好,让学员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双导师制。按照福建省的名师工程培养要求,为每个名师培养人选配备双导师,导师由高校专家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组成。但就如何进一步明确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责、权、利,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方法,如何正确处理好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学员与导师关系的关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三)名师培养的路径。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余文森教授认为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导师指导和名师教学团队是名师成长的四条通道。而专家委员会和名师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是名师成长的两个舞台。那么,这两个舞台的作用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比如,名师工作室,既要形成名师学习共同体,又要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要让名师们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极其重要的。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从行政组织、双导师以及名师培养对象该如何更好的发挥各自作用,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行政组织职能角色

名师工程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中小学等要凝成一股合力,既要密切配合,又要各司其职,确保这一工程的有效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经费的落实,并加强对进展中工程的指导,检查,协调和评估。各市、县(区)教育局应将培养人选纳入本地名师培养工程或计划中,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为培养人选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创造条件。有关学校应支持培养人选参加各种学习研修和示范帮扶等活动,并在工作安排和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1、立足需求制订培训计划

这一工程耗时三年,要想真正做出成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名师的需求出发来制订合适的培训计划。那么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行政组织单位应该到教师中去观察教师的真实生活、收集资料,在全面理解教师和教育现实的前提下,确定那些对教师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作为培训的切入点。并且随着工程的进行,相关组织单位应该实时跟进,不断调整方案以求达到最优结果。

2、结合实际设置培训课程

各分委会可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设计合理的通识研修课程安排,以学习共同体,同读一本书等形式开展研修。比如,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划分为三个学习共同体,分别由三个分委会负责。各学习共同体以QQ群为平台,每周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进行研修。每次的主题都应该包含一个高影响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具有高代表性的问题。同读一本书的形式也是值得提倡的。每个月可以选定一本好书,各教师可以通过QQ平台实时读书感言,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在名师工程中,学术研讨是必不可少的。高层次的学术论坛交流和境内外高级研修活动可以拓宽专业视野,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行政组织单位还可开展一系列听、说、评、讲活动。这种培训模式的好处是培训的实践性、针对性都很强。

参加名师培养的教师大多已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是因为平时忙于工作以及所受的学术训练有限,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实践中的东西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成果,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通识培训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论怎么引导教师做实践的反思者。笔者非常赞同陈勇兵老师的观点:即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的三个子模块的培养模式。理论学习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开设培训的课程,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教师最有价值的、最需要的、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教师学员。实践探索的有效方法就是到中学去随堂听课,比如去一些省内重点中学考察观摩,听课后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案例研究就是以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并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案例研究是这一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这一模块涉及到行动研究。

3、构建名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激励制度

各组织单位在名师培养过程中,要利用好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成为名师培养共享的优质资源,为各类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力支撑。要建立起服务型的领导班子,进行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气氛,努力健全有利于名师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应注重对名师的人文关怀。名师所承载的社会压力不容忽视,组织单位还应加强跟名师的沟通交流,能够及时的为名师分忧解难,为名师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我们可以对培训学员建立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以不断完善培训模式。”

(二)双导师职能角色

1、双导师与培养人选的互动角色

按照福建省的名师工程培养要求,为每个名师培养人选配备双导师,导师由高校专家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组成。导师首先需要对培养人选进行个别诊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课堂现场诊断,有电子材料修订,有QQ适时交流等。可以针对不同的领域,比如课堂教学,教材的解读,参加研究课、示范课和教学竞赛的“磨课”等。为了让学员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除了集体学习、阅读书籍之外,导师还可以根据学员的特点推荐相关书籍,并做交流分享。

双导师之间,以及培养人选与导师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师在关注培养人选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要重点帮助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导师应持有一种平等民主的心态与培训教师交往,这反映在导师与教师交往的时间、地点、语言、表情、方式等很多方面。

2、高校专家职能角色

高校专家的角色就类似于行动研究中的协助者,帮助培养对象做好行动反思研究。研究者要帮助教师梳理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成果,甚至是出书立著。

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研究者重在提供适度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供教师思考,而一定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理念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教育行动研究中发展出来的问题解决策略,如果不能为教师所理解,就不仅违背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初衷,也不利于教师发展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3、中小学教学名师职能角色

中小学教学名师主要是在学员跟班学习期间重点发挥其作用。跟班学习的前期可以是名师上课,起示范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名师先就自己要讲的内容备课,而其他教师不参与备课,避免事先交流。在名师授课后,收集学员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将意见汇总后,全体教师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措施。后期改由学员轮番上课。在吸取名师教学经验后,学员采取自己的讲课形式进行讲授。最后,是及时反思。授课教师一起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解释或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教师们互相讨论,共同提高。这样的跟班学习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三)名师培养对象的职能角色

名师成长固然需要打造,需要政府、组织为大家提供资源,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但是光光打造是不够的,只是为名师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多的是需要名师自身把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有效的结合起来。

1、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个人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根源。培养对象要能够订立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定的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最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和主动探究,记录自己的想法,并提炼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能够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文献、反思和写作,懂得寻求合作与帮助,主动征询反馈,积极与双导师配合。

反思不仅是教师走向成长的有效手段,更是改变教师思维方式的有效方法。我们的名师培养对象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文字与资料的过程性记录,发表在网站或博客上,便于总结反思,也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展示。

2、注重合作学习

培养对象应注意到与同组的学员加强合作,共同反思教学,提高培训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往往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则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遇到的复杂问题,应该倡导教师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都会积累一些富有个人特色的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和碰撞,可以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名师要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于每一个名师培养人选来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非常必要的。于漪曾说过,“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那只能算是教书匠,而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独特的风格实际上来源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独特认识。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去阅读,加深思想的深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创造性。当然,这些都无法脱离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需要去反思,梳理总结,将我们的经验概念化,结构化,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J],2010

[2]孙海源.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及纠偏策略[J]教师,2010(07)

[3]郭俊芳.由“名牌”到“名师”的联想[J].教师发展论坛,2011(06)

第5篇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近年新开设的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师队伍最为薄弱。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资源匮乏,学历达标教师短缺,转岗教师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原因

1.1 教育界的各级领导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育界的各级领导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认为英语教学应是初中才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也就是应付上级的要求,认为语文和数学才是主课,英语只是一门"副业",甚至连体育课都不如,致使课时分配上不足,师资的配备也不到位。很多小学的领导对英语知之甚少,平时接触英语的机会也很有限,甚至都有恐惧的心理。领导的态度也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必然影响到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1.2 农村小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在农村小学,严重缺乏小学英语教师。有的山区学校由于没有英语教师,是几所学校共同用一名英语教师,或者有的学校是隔周上一次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还远远不能满足基本英语教学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3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83%。学历结构还是以大专和中专为主,很少有英语专业本科的毕业生来参加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工作。

1.3 落后的教学评价体制也制约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视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今天,对于教师评价不能仅限于学生的分数,而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但是在很多农村小学,家长和领导只是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甚至和教师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相结合,这必然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向歧途。

1.4 英语教学设备简陋。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很多学校看不到任何英语教学必备的设备。虽然有录音机、电视机等基本教学设备,但是真正能用的却不多。很多教师因为录音机的破旧,在教学过程中就直接不让学生听了,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听力内容就这样被删除了。

1.5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也制约了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也是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行为,反映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课堂活动的丰富性。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差,外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欠缺,教学方法单一,经验不足,不了解语言学习规律,教育心理学知识缺乏,不能按照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

2.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2.1 基层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基层教育领导也充分认识到了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把小学英语放到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如此,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如日中天。

2.2 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互换交流。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可进行互换交流。把真诚优秀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农村的教师也可以到城镇,在大环境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会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能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异,达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2.3 规范完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体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部门进行的各类继续教育或培训中,应该向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倾斜,放更多的人数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或者针对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薄弱性开展专门的继续教育或者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其培养、培训,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地方教学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农村小学与地方高校的联系,充分利用高校优秀的外语教育资源。

2.4 加强自身的教学反思,逐步积累经验,促进自我发展。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反思能很好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弥补,也可以根据教学效果来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6篇

(一)2009年全市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教育局关于暂停中职春季招生的通知》(衢市教职成〔20*〕246号)的相关规定,全市初中毕业生均应参加学业考试(免试录取的初中毕业生除外),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全市继续实行中考体育加试并列入学业考试范围。

学业考试时间(体育学科除外)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考前报名方法等由市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09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地复习的主要依据。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考核,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既反对单纯考核机械记忆的内容,又要杜绝技巧性、竞赛类的偏题、难题,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

(四)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由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命题、组考、阅卷等考务工作由市招办会同教研室组织实施,试卷卷首统一冠以“*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市卷)”。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分别由基教处、职成教处会同招办组织实施。市区(含*区、衢江区,下同)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阅卷,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网上阅卷。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由县(市、区)自行命题,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和阅卷。

(五)考试要有利于方便学生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符合教学要求的计算器,根据浙教基〔20*〕233号和浙教基〔20*〕109号文件精神,要求使用列入省教育厅教学用书目录的科学计算器。

(六)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仍按照衢市教基〔20*〕273号文件精神执行;往届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原毕业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上考生所在村(社区)现实表现证明为准。各地各初中学校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结合实际完善具体测评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作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对评价结果如有异议的,学校应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申诉,并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要加强组织管理,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指导与督促所属初中学校认真完成评价工作,完成所属学校各类获得“A”等级学生的认定工作,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初中学校要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严格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评价政策、实施细则和要求完成本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个初中毕业班要建立测评工作小组,完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工作。各地要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出发,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探究与实践类”模块中“实验操作”分项和“劳动与技术类”模块中“信息技术”分项的考核,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测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作用。各地各校应在2009年4月底前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二、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高中招生计划制定及录取办法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合理安排普职招生计划。各县(市、区)要统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安排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时,要以实际初升高比率为基础,按1:1的比例来安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今年高中段招生职普比达到1:1。各县(市、区)高中段学校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联合编制,并于2009年3月25日前上报市教育局,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市直属高中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学校提出初步意见,于3月25日前分别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职业成人教育处审核,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继续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多元化录取。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仍分免试录取、特长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录取、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统招录取五类。

1.免试录取:

(1)免试录取对象及比例:凡20*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录取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以内,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2)免试录取的条件:

①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②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③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④在*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其中③、④二条中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3)免试录取的程序: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应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并可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在2009年6月10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市教育局备案。

2.体育、艺术特长生录取: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由招生学校于2009年3月25日前提出方案(含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名办法、专业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专业测试时间、地点等),报招生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本校网站上公示。体、艺特长生的学业成绩应不低于招生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60%,专业成绩由各招生学校组织力量进行考核测试,接受当地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测试结果应及时公布,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专业测试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名单应于6月10日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招生人数列入各招生学校的整体招生计划,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3.招生指标分配录取:为继续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2009年工作的相关要求,继续加大推行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09年*一中、*二中、*三中、*高级中学、龙游中学、江山中学、常山一中、开化中学等省重点中学应拿出60%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初中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各县(市)省重点中学指令性计划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备案。

4.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一中继续作为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学校,面向全市定向招收初中毕业生,招生名额列入该校2009年度招生指令性计划。具体招生办法另行下文通知。

5.统招录取:统招录取是录取的主要形式,主要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择优录取。当最低录取分数线出现并列分而超过计划招生数时,按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从高到低录取;如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仍相同,则按考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第数量从多到少录取。

(五)高中招生加分政策。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军区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浙部队干部随军随调配偶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7〕62号)、《*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的通知》(浙教考〔2009〕2号)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政策,对继续保留的身份类加分和体育竞赛类获奖加分,具体规定如下:

1.下列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市(地)级体育竞赛指市运会、市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运动会比赛或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其中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4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市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暨体传校比赛两赛合一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1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省级体育竞赛指省运会比赛或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其中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7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4.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国家、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

(2)驻地部队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或三等战功以上、被大军区级以上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表彰、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舰艇等艰苦工作、驻海岛部队的军人子女。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各县(市、区)教育局须在6月10日前完成辖区内初中毕业生加分名单审核工作并在学校和所在县(市、区)教育网上公示,同时报我局招生办备案公示。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控制重复教育的政策措施,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所有往届初中毕业生均以社会考生身份单独报名参加学业考试,高中学校优先录取应届初中毕业生。自2009年开始,省重点中学不得录取在校就读的初中复读生。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一)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制度,明确程序,细化环节,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各级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切实做好文化课命(审)题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工作,命题人员与审题人员要严格分开,不得“命审合一”。命题期间,命题组织单位要与每个参与命题的人员(命题人员、审题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合约,并对保密合约进行公证。施考期间尤其是体育考试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性试题,阅卷前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卷情况,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要组织复查,努力避免阅卷差错。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安全防范预案和应急预案,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从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坚持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严禁节假日集中补课、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保障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管理,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要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要落实“减负”责任,加大对各类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统一高中招生加分标准。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高中招生加分标准,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不得自行制定加分项目和加分值。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各地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并于2009年7月底前提交相关材料报市教育局教研室。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全市各初、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高中段学校招生宣传必须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在县(市、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和初中学校的支持配合下,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宣传,切实保证初中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7篇

关键词:体验性目标:评价实施:体制障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改革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思考维度。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即体验性目标目前已被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重视,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不断地寻找较好的实施途径。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更好地关注、引导和培养。而在对其评价方面又存在许多困惑。在实施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甚至是无奈。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国家体制问题。

一、体验性目标的评价

对体验性目标的评价,要基于对其内容和特点的准确把握上。

语文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即教学目标的体验性目标。它是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其中。情感是人对所经历过事实的心理体验: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是对某一知识、事物价值的判断。

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潜在性、反刍性和后摄调控性。潜在性即是说体验性目标具有潜在隐含的特征。学生通过体验把外在的东西与内在的心智相结合,剔除无用的杂乱的表面的东西,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品质。这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无形的潜在的隐含的东西。它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所必需的,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反刍性,就是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回顾反思,反复品味,就像牛吃草。吃下去再倒上来仔细咀嚼品味再咽下去一样。反刍的过程是对经历过的事实的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反刍加工。人们对所经历过的事实才会有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理性认识。不然。参与活动就可能会是低效重复。人的聪明才智很难得到发展。后摄调控性。即用体验领悟到的优良品质去调控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优化学习过程与方法。整合相关的能力形成合理结构。这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特征。

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目标是外显的,易量化,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越不易量化,而这恰恰是一个人的核心的部分。教育部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刘坚同志说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就应更多的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

评价体验性目标,要看它的内容是否完整,并且是否具有层次性。体验性目标主要有三个要素组成:认同反应、体验价值和领悟品格。

认同反应包括:顺从反应、主动反应和满足反应。顺从反应。比如是否顺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情境。遵循情境思路去思考问题,表达感受。主动反应。比如是否产生乐于学习、渴望掌握的期待感。主动进入情境角色,积极主动、专心认真的态度与行为等。满足反应。比如内心的需求期待是否得到了满足,是否能按情境角色去处理问题,是否能拓展性学习相关知识。

体验价值包括: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和信奉追求某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比如是否能反思筛选认同反应的过程、行为,接受所获得的某种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比如在体味中是否表现出偏爱、喜欢,在尝试中形成爱好、习惯、兴趣等。信奉追求某价值。如是否由偏爱转到信奉、追求、探索。由兴趣转到志趣;是否为追求某价值表现执着,不怕艰难挫折的意志。

领悟品格包括: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和价值性格化。价值概念化。如是否对体验过的事实能从某一角度进行归纳、提炼。通过概括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价值综合化。比如能否对相关概念化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相关联结点,将内在关联的某些价值进行综合加工。价值性格化。比如能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中由志趣上升为理趣。在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中形成稳定的个性品格。

二、体验性目标的实施

准确、全面地把握了体验性目标评价机制。是很好地实施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规律看,体验性目标的实施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目标设置不能笼统泛化要有层次性:体验整合对象和程序要明确目标设置不能笼统泛化要有层次性。不懂得情感体验目标的结构层次。不明确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水平要求,只是笼统地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这是很多施教者存在的弊端。正因如此。体验性目标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水平上。不能发挥其整体的最佳效果。比如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般地说说而已。不去分层次挖掘、实施。教师只是简单的留作业。学生被动地做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如果师生能了解兴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水平:由于内心需求获得满足而感到有兴趣、有意思。但还不清楚为什么有意思,这是兴趣的第一个层次水平,叫乐趣。其处在体验性目标认同反应的最高水平。由乐趣产生爱好。因为爱好去立志模仿追求某种价值。达到了体验价值的最高层次水平。叫志趣。由于领悟到综合的体系化的价值,形成了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此时的价值已内化为个性品格。体验者这时的兴趣已达到了最高层次水平。即理趣。

体验整合对象和程序要明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体验什么。怎么体验,许多教师并不清楚,教学中体验的环节多数处于盲目状态。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是实现素质培养的根本渠道。体验是指实现“知识与能力”这一结果性目标采取了何种“过程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认同,哪些变化等。有些老师课堂教学是“知识”+“教育”,整个油水分离,这样的体验性目标教学不是从育人职责出发,而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有的老师就做得很好,比如,“帮助弱者”的教学内吝,他们不是空洞说教,解释帮助人的意义有多大。而是让学生真正的心灵感悟。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在不同情境要求下三次脱穿衣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己急切地需要别人帮助时,得到了帮助之后的快乐心情和感激之情。也体验到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快乐。这种体验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是润物细无声,点滴浸心灵。

体验程序做法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所学内容确定,有的体验程序可能从“体验价值”开始,有的还可能从“领悟品格”开始,有的可能从低到高的程序进行,由施教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具体环境、被施教者的情况而定。

三、体验性目标评价实施的体制性障碍

影响体验性目标评价实施的因素很多,笔者只从以下角度简要分析。

1、国家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是穷困办大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庞大的国民教育,只能逐步地由低至高尽量满足社会入学需求。这样,我国的教育结构由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四个阶段。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意味着各个阶段的衔接只能利用淘汰的方式来实现,而且越靠近塔尖, 淘汰率越高。塔尖的存在,意味着升学空间有限,越往塔尖,淘汰率越高,竞争就越激烈,只有经过多次筛选而获得成功的少部分学生,才有可能登上塔尖。于是,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层层选拔,层层淘汰。不仅高中阶段的学生往重点大学挤。而且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向重点班和重点学校挤。甚至尚未入学的幼儿也往好幼儿园挤。这样各级各类的升学竞争状况愈演愈烈,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象屡禁不止。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教育发展不均衡、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

这样,为应试而教的课堂是一潭死水,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被忽略,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这一点年级越高表现越突出。我们在市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认为使学生获得高分的法宝是什么”,百分之八十五的老师答“题海战术”:“教学设计中体验性目标你是怎样体现的”,很多老师这样答“考虑很少,对升学影响不大,到有人听课时必须涉及”。我想这些老师的回答是真心的,从中反映出了“升学压力”“应试教育”这一对双胞胎对新课改体验性目标实施的障碍。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后撕书,砸桌子,喝酒、上网,发泄破坏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很多马加爵式的问题学生。

2、社会不合理的人才观

多年来,我国社会的用人中的“惟学历”几乎成为定制。无论是招工还是提拔干部,往往先看学历,似乎学历高必然能力强。学历可以取代能力。最近几年,有所变化,但成了“高学历加高能力”。“惟学历”倾向的存在,意味着有较高的学历,就可谋到更合意的职业,就会获取更高的待遇。这种倾向必然诱发人们为高学历而奋斗,为升学而竞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人才观驱动下。课堂教学中体验性目标不被人们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经常问孩子的话题也是“今天学了多少知识,会做题了吗”。有一位小学老师,经常给学生起外号,课堂上经常说些侮辱学生人格的话,但又因这位老师数学教得较好,很多家长找到了心理平衡,也就认了。

3、对学校、教师的片面评价观

一方面,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都在为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又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高低的惟一依据,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根据升学率高低给学校排名次,并依此作为奖惩学校的重要依据。比如,有一个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哪个县高考排名成绩倒数一二,主管教育的县长就地免职。主管县长再给各学校下命令,学校再给老师定指标,有一个县教委就规定,在县级会考中,哪个老师的学生排名倒数第一,这位老师就下岗。据说这个县的高考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老师们整天战战兢兢,跟学生摸爬滚打于双基训练中,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个性。这样恶性循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第8篇

督学责任区好比是每一位督学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实行“督学承包责任制”,从而对所有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将目标定位为以督学责任区为平台,把每一所学校都纳入督学的“责任区”范围,全面、全程、全力服务于学校发展。实现对学校督导的“全覆盖”;组建不同专业的督学队伍,深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学校的“全方位”督导。

在欧美发达国家,完善的督学制度已经有160年历史,督学在教育督导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督学责任区建设起步较晚,2012年5月,教育部以教督(2012)7号印发《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将建立督学责任区上升到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从督学责任区建设的内涵、特性与功能、创建实践三个方面,探讨督学责任区的建设。

科学定位新时期督学责任区工作内涵

“督学责任区”这一词组,包含两个元素:“督学”、“责任区”,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督学责任区所要探讨的命题。“督学责任区”的实质是让专业的督学团队对固定片区的学校开展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工作。督学责任区建设,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要求,推动“督学”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校的工作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督学责任区的“四个定位”

1.目标细分化传统的督导工作对学校评估的目标统一、要求单一,但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这对督导工作提出新要求,如何因地制宜准确为学校的发展把脉?目标细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在督学责任区的构建中,通过目标细分提升改造督学素质,加强责任区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

2.责任具体化传统的督导方式,工作总是无法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乃是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督学责任区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建立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落实责任制,首先要将责任具体化。有了清楚明确的责任要求,每位督学、每个岗位、每个学校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才能切实负起责任。

3.过程明晰化传统的督学工作在具体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时,通常会和学校的年底总结工作一起,被当作一个笼统的归类工作而应付过去。但是督学责任区的建立以随机督导为主要形式,从学校日常工作的督导着手,通过随时监督,重点将督学过程明晰化成为实时的具体操作。只有通过责任区建设将过程具体化,才能变笼统为明晰,提高督学的实效。

4.指导个别化有效的指导,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督学责任区的建立过程中,为个别化提供出最大的力量,那就是形成督学队伍,并将责任区划分到督学名下,责任到人,这为个别化指导提供的条件。个别化的指导,起到了为学校有效发展引领护航的作用。

(二)督学责任区的“三个误区”

督学责任区不是“走马观花”的调研考察。传统的督导工作存在着“走马观花”的弊病,工作的开展总是片面性和浅表性并存。而督学责任区强调权利与职责并重,尤其需明晰职责,比如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对学校发展性评价,指导学校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教训,确立新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将工作的深入推进变成可能。

督学责任区不是“一蹴而就”的评估验收。只在年终进行年度综合性督导评估,无法对学校办学过程实施监督和指导,造成就督导而督导的被动局面,违背了教育督导的宗旨。督学责任区作为一种经常性、随机性的督导方式,使学校始终处于督学的管理过程中,实现了对管理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实现了督导的长效机制

督学责任区不是“蜻蜓点水”的指导工作。责任区的督学职责中明确规定,责任区督学到责任区学校督查和指导工作一学期不少于4次。督学必须深入学校,分析和研究责任区学校办学中存在的的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需要定期提交责任区督导工作报告和随访报告。

准确把握督学责任区的全新特质

督学责任区建设应该是和督导工作密切相关的。但传统督导工作形式单一、陈旧,缺乏指导的针对性和具体化,督学责任区在督导工作的基础上,以服务学校的理念为引领,全力构建有实效的督学责任区特质,其全新特质概括为“四个着重”:

(一)地点固定:重片区。督学责任区建设中,教育行政部门将所辖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划分为若干督学区域,每个责任区督学通过对区域内学校的不定期的随访检查与督导。实行兼职督学分片督导制度,对督学的随访性督导工作量明确规定:每周到对口学校不少于半天。督学对所辖片区学校有直接的督导责任,责任落实到了人头,片区的学校发展也有了固定的长期的指导机制。

(二)时间分散:重平时。以往的督导以年终的综合性督导为主,集中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其弊端显而易见:时间紧、任务重、易偏颇、易造假。而且,由于是终结式评估,对于避免学校走弯路、减少无谓失误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督学全程参与学校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从学校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措施的制定实施等方面均可加以指导,预防无谓失误,加速薄弱学校的发展,准确评价学校工作都有切实的现实意义。

(三)思考深入:重深层。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复杂,有些是浮在面上的,有些是藏在深层的。督学队伍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在对学校进行督导时,往往思考得更加深入,能把握住问题的深层症结,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扶持薄弱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督学可形成调研文章,促使领导科学决策,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

(四)视角全面:重覆盖。督学责任区好比是每一位督学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实行“督学承包责任制”,从而对所有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将目标定位为以督学责任区为平台,把每一所学校都纳入督学的“责任区”范围,全面、全程、全力服务于学校发展。实现对学校督导的“全覆盖”;组建不同专业的督学队伍,深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学校的“全方位”督导。

区域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成都市武侯区督学责任区建设为例,武侯区督学责任区从“一个理念”、“两种结合”、“三种作用”三方面切入实施,初步构建出以时间为基础、经费为保障、权利与义务并重、问责机制严明的督学责任区机制。

(一)坚持“一个理念”

武侯区坚持“督导并重,服务学校”的一个核心理念,积极探索督学责任区德建设工作。2006年2月,武侯区就按照省、市要求,先行先试建设督学责任区。对督学责任区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督查内容、保障机制等一一界定。依据本辖区学校的种类、布局和数量,指派与学校种类、布局、数量等相匹配的督学对责任区实施经常性督导,由区政府颁发聘书,三年一聘。通过施行兼职督学津贴制度,建立了“两种结合”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指挥棒”、“分析仪”和“多把尺”作用。武侯区通过实施督学分片责任区工作制度,将督导工作重心下沉到学校,充分发挥督学职能,全力服务于学校发展。

(二)建立“两种结合”

1.突出督导职责与服务学校相结合。督学责任区的职责划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检查”、“监督”、“反馈”、“服务”。

“检查”,是指督学责任区对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执行或完成教育行政部门部署的任务或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的情况,开展过程性检查或专项督查,并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表彰、奖惩的意见和建议;

“监督”,是指督促责任区学校不断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实施素质教育,重点监督学校杜绝出现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方针、政策的行为,以及违反师生合法权益、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等行为,一经发现必须立即予以制止和要求限期整改。

“反馈”,督学们通过每月都对学校随机督查,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工作记载表》,并通过督导例会进行上报。2008年我区建成区域教育局域网,在武侯教育信息网站上,区教育督导室在“督学责任区督导评估”专栏里分设了“政策法规”、“督学聚焦”、“评估感悟”三个小专题,及时向督学责任区学校介绍区内督导工作动态,将督学工作中所想、所看、所悟的经验性总结文章选登在网站上。

“服务”,是指督学责任区对学校办学方向与管理、文化特色建设及教育教学等核心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一对一”指导服务,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科学决策与判断,对责任区出现的先进工作典型,善于发现并提炼总结,推动先进工作经验的学习交流和宣传。

2.转变督导观念与创新工作机制相结合

导于前创建督学责任区前期介入的工作指导机制。前期介入学校重大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的论证过程、学校年度自主发展方案的拟订和审核过程、学校整改措施的制定过程,指导学校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促进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

督于中健全督学责任区过程性督导工作机制。强化“随访性督导”和“专项督导”。随访性督导的主要关注“常规工作状态”、“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学校工作成绩和重大失误”。专项督导的主要关注点为“社会热点”、“教育难点”、“工作重点”。

评于后完善督学责任区对学校综合性督导评估机制。一是多主体构建考评组,成立了由教育局领导、督学责任区的督学、各科室负责人、业务指导部门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组成的考评组,对学校实施年度考评。二是多渠道反馈信息,通过对督学责任区一年工作的总结梳理最终形成三个评估报告反馈给学校,分别是《学校评估现场自查报告》《评估小组评估报告》《第三方社情民意调查报告》。三是设立专项资金60万元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奖励,同时将考评结果作为提拔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

创于新探索督导责任区“管、办、评”分离模式。为更客观公正评价学校教育,武侯督学责任区跳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教育内圈自我循环,探索“管、办、评”分离模式。2012年区教育局引进作为第三方的社情民调中心,根据“学校管理水平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对武侯区的51所公办学校进行民意调查。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校在管理和家长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形成《成都市武侯区2012年学校管理水平和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并对社会公开。

(三)发挥“三种作用”,凸现督学责任区工作成效

武侯区通过实施督学分片责任区工作制度,将督导工作重心下沉到学校,充分发挥督学职能,全力服务于学校发展。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指挥棒”、“分析仪”和“多把尺”作用。

1.运用“指挥棒”

督学责任区着眼于区域办学现状及教育发展需要,适当降低对学校已达到标准的办学要素的评估权重,增加有利于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估权重,发挥“指挥棒”作用,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指导和引领。

例如,在督学责任区建设初期,督学责任区以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武侯区高标准配置学校设备设施,薄弱学校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全区教育已经进入了城乡一体、高位均衡的发展新阶段。

2.成为“分析仪”

督学责任区依据“督”和“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内涵发展、自主发展为宗旨,为各个学校自身发展规律、现有办学水准和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价值分析,督学到校后,不再是挑刺找毛病,而是要帮助、指导学校查明问题的成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改进工作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不再是“钦差大臣”、“特派员”,而是以专业、平等的身份与学校沟通探讨,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不再是只关注结果,而是强化过程监控,并从实际出发,差别化对待每一所学校,帮助学校总结成绩和经验,指导学校准确定位。

2012年,兼职督学深入学校就达150余次。责任督学到片区学校,根据自身专长,分别对学校办学方向管理、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借鉴经验。正是在督学的努力工作与指导下,有效提升了武侯区城乡学校内涵发展步伐,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在极速的缩小。例如,从历年来的综合督导评估结果来看,办学水平受到表彰和表扬的城郊学校在数量和比例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2年,我区办学水平受到表彰的学校共17所,其中没有一所农村学校;2012年受表彰的学校21所,其中城郊学校9所,占表彰总数的44%。

3.作为“多把尺”

督学责任区督学通过认真研讨得出结论: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配备、教学质量、学校文化等差异,是任何地区都客观存在的。显然以同一标准作为尺子衡量不同的学校是有失偏颇的。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化结果式评估为形成性评估,化“一把尺”为“多把尺”,在进行整体比较的同时关注学校特色发展,既保障学校全面发展,又强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学校纵向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构建了以“基础+发展”、“专项+随访+综合”、“常规+捆绑”、“公办+民办”为操作模式的指标体系,成为武侯督学责任区建设的特色工作。促进每一所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最终让每一所学校在每个学期、每个年度都有进步。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艺术教育 区域推进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几无差距,但教师的素质性、结构性差距问题突出,尤其是艺术教育更是其中的短板,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艺术教育的区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浙江省临安市地处浙西北,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地势狭长,东西长百余公里。就整体而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与杭州主城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近年来,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推出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区域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滞后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来实现的。但是很多学校的校长对美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艺术课程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也认识不到艺术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互作用。在他们心目中,艺术课程是“调剂课”,“口头上可能重要,心底里基本不要,忙起来全部抛掉。”因此,艺术课程缺师资,校长不着急,文化课缺教师,校长团团转;文化课缺课了,千方百计要补上,艺术课缺课了,最好不要补。

(二)教学管理粗放

学科建设视野还局限于有人上课这样的最低水平,部分学校甚至存在隔周开课现象,无视课程开设要求。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学校仅关注完成上级各类艺术竞赛等,并不太关心课堂质量。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在安排兼职教师时,并没有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使得艺术学科成为照顾学科、搭配学科、隐形学科。例如,往往将年龄大需要照顾的教师安排教艺术学科。又如,往往将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甚至全校的艺术课程进行肢解,由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来任教。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几乎大部分教师都兼有艺术课,成为工作分工的搭配。还有些学校由于应试功利的影响,将艺术课程分解给语文、数学教师来教,使艺术课程在课表上成为摆设,实际上是隐性的语文、数学等考试学科。即使是兼职教师安排较好的学校,由于教师学科素养参差不齐而且几乎不参与教研活动,对于教材的结构、内容、进度的把握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上课存在随意及应付了事的现象。有些兼职教师由于身兼数职或多头教学以及学校考核环节缺失等原因,往往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得艺术课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了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的盲目运作过程。

(三)师资队伍匮乏

临安市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中,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39所(还有校区15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师1734人,初中教师1201人。在这些专任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53人、美术教师46人,初中教师音乐17人、美术教师23人,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比例均处在杭州市平均水平以下。近几年来,尽管加大了招聘力度,但是由于符合教师资格条件人数少,兼职教师待遇低,又受教师行业规范所限,一些具备条件的人宁可在社会培训机构任职而放弃教师招考。以上因素在这些年发生了叠加效应,使全市招聘教师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艺术学科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许多农村学校尤其偏远学校艺术课程还得由兼职教师挑大梁。

(四)设施设备闲置

自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以及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投入很大,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但从几次调研的情况看,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是由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缺乏,许多乐器或教具无法使用,有的学校甚至钢琴到校后一直未拆开包装箱;二是专用教室总体上还是缺乏,导致很多设备闲置;三是专用教室不具有学科特色,也看不到学生作品。

近几年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艺兴趣的激发和满足,与其品德行为、学习品质、积极的心理特征、学业成就、创新能力等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说,艺术教育发展并不是技术和条件的问题,又不完全是人员缺少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是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理解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因此,如果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了,那么人员的缺乏、结构的不尽合理、教师素养不高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二、区域推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来,市教育局在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少针对性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路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修订学校综合业绩考核制度,加大艺术教育考核权重,以考核导向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实施艺术素养监测,将监测结果向社会通报,以舆论导向促进校长重视艺术教育;用好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评价监测报告,使校长理性认识绿色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促进校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发展机制。通过调研了解本市实际,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市教育局就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了几项工作重点:一是学校艺术教育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课堂教学;二是重视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的培养;三是加快形成和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四是借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契机,开发和实施以体艺特长类为重要内容的拓展性课程体系,大力发展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逐步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五是建立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二)把握重点,项目推进

1.开足、开齐课程,灵活课时安排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相关要求,安排艺术课程课时,保证小学阶段达到830节左右,占六年总课时的13.8%;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达到210节左右,占三年总课时的6%。在这个大前提下,音乐、美术可分别开设,也可分时段轮流开设,统筹使用课时,这为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不足,开展走班上课提供了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市教育局提出了小班额学校在专职教师不足时可采用同年级合班上课的办法,但合班教学时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同时还规定,除考试周可停课外其余时间不得停课,确保艺术教学课时不被挤占。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艺术课程特点,积极探索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开设拓展课程,活跃教育形式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意见,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建设拓展课程。拓展课程中,小学一般为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初中增加知识拓展类。市教育局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大力开设体艺特长类拓展课程,在所有拓展课程中不低于30%。学校要积极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而且其中必须要有合唱社团(兴趣小组),规模在12个班级及以上的学校必须建有鼓乐队。

3.推进“2+1”项目,丰富校园生活

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和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结合学校及当地实际,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每年举办艺术节,艺术节必须有班级集体齐唱节目。近年来,全市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艺特色教育项目认定工作。对未通过认定的学校,逐个分析诊断,寻找差距,鼓励他们经过努力通过第二次评估认定。另外,在区域层面,每年举办一次演唱比赛和舞蹈比赛,助推学校工作。自2016学年起,每年将举办“班班有歌声”录像比赛。

4.开展书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市教育局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每周开设若干节硬笔或毛笔书法短课。在美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要在拓展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组建书法社团或兴趣小组。

5.组织素养监测,监控教育实施

市教育局自2012年起,开始进行艺术素养监测的探索。2013年出台《临安市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实施方案》,其中音乐学科检测对象由教育局随机抽取学校类别和年级,有两个及以上平行班的学校,由测试人员到达学校后再抽取班级,被抽取的班级须全班学生参加测试;美术学科所有学校都要接受检测,由教育局随机抽取年级,由测试人员到达学校后再抽取班级。1~4个平行班的学校,抽测1个班级,5个及以上平行班的学校,抽测2个班级。音乐学科监测方式为音乐表现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美术学科为美术欣赏实践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监测结果在市教育网上公布并纳入学校综合业绩考核。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美术才艺的机会。

(三)创新管理,整合资源

1.合理使用师资力量

针对短时期内艺术课程专职教师无法完全到位,还要依靠大量兼职教师的现实,以及调研中发现的对专兼职教师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市教育局提出了要确保艺术专职教师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只有当艺术课程工作量不足时才可安排其他学科教学工作。要求学校安排兼职艺术课程教师时,要做到兼课交叉,不得安排其作为班主任或在任教文化课程的班级中任教,并保持艺术课程兼职教师相对稳定。针对存在艺术课程教师使用不合理现象的八所学校下发了行政指导意见书。同时还规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全科教学的,艺术教师不纳入全科教师范围。鼓励学校外聘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2.加强兼职教师培养

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2014学年以来,借助西泠印社、市美术家协会、硬笔书法协会等单位,组织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篆刻培训班、国画培训班、硬笔书法培训班等。硬笔书法协会还动员部分会员为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社团兼课指导。市教育研训中心每学期均组织面向兼职教师的培训或教研活动,逐步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借助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机制,建立城镇专职教师支教制度,每学期到无专职教师的学校支教3~4课时。按学校行政区域所在片区,建立片区艺术教研大组,以专职带兼职的模式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

3.落实教育保障机制

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将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确保艺术教育经费应有的比例和相应的增长。艺术课程日常教学中的耗材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尽管临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但市教育局在努力提升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工作力度,2013年出台《临安市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实施方案》,2014年调整学校综合业绩考核相关制度以及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比赛规程,2014年6月和2015年10月两次组织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调研,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临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将以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用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同时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了刚性的措施和要求。另外,在顶层设计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减负等重点工作时,都充分考虑了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几年来,许多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10篇

英国教育督导主要经历了女王督学团和英国教育标准局(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简称Ofsted)两个时期。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英国设立了一个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非内阁性的机构———英国教育标准局。它受首席皇家督学领导,主要职能是评估公立学校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提供教育教学及培训的质量。①教育标准局的设立是英国学校督导制度进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是英国督导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英国教育标准局的成立以及《1992年教育法》《学校督导框架》(FrameworkfortheInspectionofSchools)的颁布,使英国督导阶段性地完成了在制度架构、法规、机制和督导理念方面的全面变革,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是强化督导的“独立性”和明确“督导以学校改进为主”的理念。②教育标准局颁布了《学校督导框架》,开始启动大规模的中小学督导计划,同时为了满足英国学校改革发展的变化以及实践的需求,教育标准局分别于1994年、1996年、1999年、2003年、2005年对《学校督导框架》进行了五次修订。这五次修订后的督导框架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注重督导促改进的观点;督导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校的自我评估,内外评估相结合以促进学校发展;①灵活安排督导时间,减轻学校负担,提高督导效率等。英国教育标准局现已更名为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局(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Children’sServicesandSkills),仍简称Ofsted,颁布了一套最新的学校督导评价指标,以“追求卓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为目标,关注学校的整体效能,关注学生全方位成长。②2012年9月教育标准局对《学校督导框架》展开新一轮的修订,本文拟对新修订的学校督导框架进行介绍,在高度总结以往修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挖掘出英国中小学督导制度的新进展,以期为中国完善督导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中小学督导制度新进展

2012年9月,英国教育标准局在新修订的学校督导框架中新增部分内容,主要概括为设置风险评估、规范各方参与细节、制定督学行为准则以及提高后续督导质量等。

(一)预设风险评估阶段,加强豁免学校的监管1993年实行的督导框架改变了过去抽样督导的方式,英国的每一所中小学都必须定期接受全面督导。教育标准局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督导资源,在2000年开始尝试免除一些表现良好学校的下一轮督导,并于2005年对督导框架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修订,明确了灵活确定督导周期的制度,规定一所学校接受督导的频率取决于它历次的督导结果。为了提高督导效率,减轻被督导学校的负担,2012年新修订的督导框架中继续细化了督导周期的制度。新框架指出某些学校在一些条件下可以成为下次督导的豁免学校,这些学校是在最近一轮督导中表现突出的公立小学中学以及学院。一旦成为豁免学校,该类学校不会受到教育标准局下一轮的督导评估,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该学校在督导范围之外呢?其实不然,2012年的督导框架规定新一轮的督导在继续秉持提高督导效率、减轻学校负担的理念下,将继续以预设风险评估阶段的方式对豁免学校继续进行质量监控。如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豁免学校的表现提出了担忧,那么豁免学校在风险评估结束后会随时接受督导,若学校在风险评估中没有问题,那么豁免学校就不会收到督导的通知。在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英国教育标准局主要参考以下几种情况: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业成就,尤其考虑学生进步程度;学生的出勤率;任何督导的结果,包括教育标准局实施的上一轮督导的结果;家长的意见,包括网上显示的家长问卷调查;英国教育标准局收到的一些学生家长和热心人士对学校的抱怨;任何引起教育标准局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如果豁免学校的风险评估涉及到学校安全与福利问题、学科与专题督导问题、教育标准局收到确凿的投诉证据、皇家总督学(HerMajesty’sChiefInspectorofSchool,简称HMCI)或国务卿担心学校的表现,那么豁免学校将会收到督导通知。③如果一所学校在一个督导周期的最后一次督导中被评为良好学校(学校督导评估后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需要提升和不合格四个等级),那么有关它后续发展状况的风险评估将会决定它再次接受督导的时间。对于良好学校来说,风险评估会在一轮督导过后的第三学年开始进行,而优秀学校则是每年进行。而且新的督导框架还规定,一所学校在被判定为好学校时,应是发生在其最近的一轮督导结束后的五个学年内,并需要具备以下几项条件:它是一所特殊学校(住宅区的公立特殊学校和私立特殊学校)、学生推荐单位和公立幼儿园;①学校的风险评估早于督导评估;督导前已经考虑了安全和福利问题;教育标准局已对收到的抱怨进行了检查;学校能作为皇家总督察年度报告选取的样本;学校是一个正式学校团体的一部分,例如联邦制学校或股份制学校,能反映出同类学校中其它成员学校的部分内容。到2012年,对英国学校督导框架的修订已经达到了六次,已经形成了根据督导结果和风险评估决定学校接受督导频率的制度,英国教育标准局在提高督导效率、免除一部分学校督导的情况下,预设风险评估阶段,加强对豁免学校的监管,避免豁免学校顶着豁免的光环对学校教育教学不作为或懈怠,这同时也是教育标准局合理配置督导资源,使督导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二)明确各方参与细节,协助督导顺利进行教育督导常常给被督导学校带来压力和焦虑,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有人来听课,对与督导人员的交流合作亦无兴趣;学校校长也把督导看成一种负担,学校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接受督导,无疑会影响学校日常的教学秩序。这些无疑都对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影响。鉴于督导的强制性和学校教师与校长的有可能不配合,2012年,学校督导框架再一次有了新的变化,框架中细化了校方、家长以及学生参与督导工作的职责。有关校方主要指向的是校长与高级教职人员和普通教师,校长和高级教职人员按督导框架的规定应做到以下几点:确定学校被督导的日期,了解督导组是如何进行评估的,有机会清楚了解证据是如何被用于评估的,有机会展示相关证据。督导框架强调校长在得到督学组长的同意后,参与公开课的观察,而且无特殊情况,必须定期接受督导小组的检查,最后在每天结束检查时必须参加督导小组的讨论会,评论督导人员的报告,以确保双方都能了解到评估情况。②普通教师在整个督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标准局认识到如果督导人员与普通教师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那么督导是富有成效的。教育标准局希望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以诚实公开的方式迎接督导人员的指导访问,不能弄虚作假,以致督导人员不受督导框架的束缚,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其次,教师应配合督导人员做好督导工作,提供证明材料,让督导人员可靠、公平、诚实地对他们的督导情况进行报告。最后,教师还被要求要有意识地与督导人员保持对话,以合理的方式引起督导人员对督导中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注意。另外,督导框架还指出在无学校管理人员出席的情况下,教师要了解督导人员观察教学实践、与教师谈话的需要,做到最大化满足督导需要。督导框架中详细阐述家长参与督导的细节,尤其是在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当学校收到督导通知时,学校要采取合理的步骤通知所有在校注册学生的家长(包括被开除学生的家长及监护人)以期得到全面的信息,进而保证所有的家长都能知晓督导情况。教育标准局会提供一份标准的信件告知家长即将被督导评估的学校,信件向家长提供了督导的详细信息。家长可以自由地回复信息来参与督导评估,也可在教育标准局网站家长观点平台交流和抱怨。③督导人员会在考虑学校过去的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家长的主要观点。在督导期间,督导人员也将做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考虑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因为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学校的主要工作情况。除此之外,督导人员还会从当地机构的评价中考查到学校其它方面的表现。④新督导框架明确了校方、学生、家长参与督导评估工作的细节,各方人员可参照此细则尽力协助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能得到全面且有力的督导评估。

(三)制定督学行为准则,确保学校得到公平与尊重在英国的督导制度中,督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了确保受督导学校能得到公正与客观的督导评估,英国教育标准局在每一轮的督导框架中都极为重视督学的选聘和任命,直至2012年,为了进一步规范督学的行为和确保受督导学校能从制度上享有公平与尊重的权利,英国教育标准局在新的督导框架修订中增加了一系列有关督学的行为准则。英国督学的盛誉与其选聘和任命制度有关。在英国,成为一名督学绝非易事,标准本身较高,从开始比较看重社会地位和学历,逐步发展到要求督学具有更详尽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教学经验,还要经过严格的申请、答辩等过程,并以严格、公正的程序作为保证。这一套选聘制度保证了督学的高水平和高素质。①学校督导人员可以是由英国教育标准局雇佣的皇家总督学,或者是由督导服务机构inspectionserviceproviders(ISPs)直接雇佣而与其签订合同的督导人员。督导服务机构是与英国教育标准局签订契约的独立商业组织,提供督导服务,负责督导计划的实施。英国标准局规定外聘的督导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并要求其接受入职和在职培训且要达到标准。英国标准局会公开外聘督导人员名单,其中一些人员可为学校校长和高级教职人员,也可能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人员或地方领导。不管督导人员的身份如何,一旦他被指定为督导人员,他们中的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定期培训,以确保他们能熟悉督导工作的变化,掌握教育实践中的督导方法和发展状况。行为准则是督学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由于督导是由人计划、由人实施和评估的,而人的行为具有高度的客观复杂性和强烈的主观随意性,为了督导过程能更好地开展,必须对督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效应。教育标准局要求督导人员在督导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他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并且尊重他们,并按照督学行为准则达到最高的专业标准。按照督学行为准则,督导人员要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不偏不倚地检查;按照现有框架、国家标准或条例的要求进行评价;依据大量明确有力的证据来评价;不与扭曲客观事实的人同流合污;报告讲求诚信和思路清晰,确保公平可靠地评价;工作中廉政清明、谦和,尊重并理性待人;尽力减少被督导学校的心理压力;以最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工作中;坦率而明确地交流评价,让接受督导的一方备受尊重;尊重隐私信息,尤其是涉及个人工作方面;适当地对一些合理要求作出回应;立刻采取行动解决保卫、健康和安全问题。这项行为准则的制定很有意义,公正性一直是英国教育标准局对督导过程的追求。该准则从制度上规范了督学的行为,督学从准则中审视自己的督导行为,及时参照准则调整和改善在督学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从侧面也保障了被督导学校所应享有的公平权利,并且被督导学校还可通过准则了解到督学的行为依据,起到相互监督的目的。如今,教育标准局启动了一个新的数字工具、数据视图(DataView),任何登陆的用户都可以查到督导服务机构里督学在整个英格兰地区的督导表现。②

(四)提升后续督导的质量,增强督导的有效性英国教育标准局设定的后续督导阶段,是对督导报告中的督导结果的应用,是督导价值的直接体现,是督学建议发挥作用、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落到实处的有力措施。后续督导起初指的是一所学校接受督导后,在督导报告公布后的两年,教育标准局将再一次对学校进行督导,主要是确认学校是否落实了督导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否对督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以及这两年学校取得了何种进步。随着督导框架近年来的不断修订,如何提升后续督导的质量是教育标准局一直关注的议题,因为后续督导是教育督导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落实督导报告中的建议往往是复杂的。就督学是否参与到所督导学校的后续督导以及负责督导建议的落实情况也出现了观点分化,英国教育标准局认为学校在落实建议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参与该校督导的督导人员可以直接向学校提供任何帮助,而参与该校督导的督导人员只能指导如何使建议得到最好的落实。教育标准局尝试建立一个与后续督导相应的推进机制,增强督导的有效性。这一机制主要由学校改进报告(亦被称为行动计划)和督导分析报告组成。学校改进报告主要包括学校在被督导后针对督导结果和建议采取的相应措施,督导分析报告是督学向上级部门指出学校无法应对但又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机制从学校和上级部门两个层面出发,向上、向下推进后续督导。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后续督导,是近两次督导框架中的新特征。若学校在督导后被评为薄弱学校,那么它在这次督导之后的6-8个月内将会接到后续督导的通知,这并不是终点,英国教育标准局在后续督导后的6-7个月会重新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在督导报告中被评为需要提升与不合格两个等级的学校,教育标准局对这两种类型学校的后续督导有所不同。对需要提升的学校来说,教育标准局将在年内对其进行复查,若在复查过程中仍被评为需要提升的学校,对其将会有进一步后续督导,在未来两年内又会进行一次督导,如果学校在这次督导过程中仍然没有提升,那么这所学校有可能被评为不合格学校,进而将对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对不合格学校来说,教育标准局在后续督导中一定会采取特殊措施,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达到评估标准,学校领导和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提供能证明他们有能力保证有效改进学校的证据。通常情况下,不合格学校在督导后的三个月就会收到第一个后续督导的调查,以便对其采取特殊措施。但是如果不合格学校的安保措施有问题,后续督导调查会提前进行。在第一个后续督导结束后的18个月内,不合格学校将会收到五次督导的通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后续督导表现出教育标准局提升后续督导质量的决心,后续督导计划至今已从一个模棱两可的蓝图转变成一个以薄弱学校为中心推进督导建议落实的有力措施。

二、英国中小学督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确立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督导办指出加强学校的质量评估是当前工作的重心。因此在高度总结英国过往督导框架的基础上,剖析出督导制度的新进展,无疑对我国督导制度有借鉴意义,从而向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迈进更大一步。

(一)确立建设专业化的督导队伍我国教育督导具有行政视察的性质,督导人员主要是上一级的行政官员和工作人员,而且他们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员,直接通过政府任命其督学的身份,并非以专家身份进入督导队伍。各个领域的督导人员都是对他人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帮助,教育领域的督导人员更是如此,如果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就很难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问题和提供帮助指导。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督导的质量和结果,我国的教育督导迫切需要专业化的督导人员。国家应该借鉴英国的督学行为准则,对督导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从明确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督导人员选拔措施、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科学界定督导人员的职责范围四个方面着手。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是进入督导队伍的基本要求,英国主要是从督导人员的学历、教学与管理经验、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任职条件,而我国的督导人员主要来源于教育管理和行政部门,对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明确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是建立专业化督导队伍的第一要务。督导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是促进督导队伍专业化的核心任务。督导人员的选拔机制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应综合运用各种选拔方法来充实专业化的督导队伍,如委任法、招聘法、推荐法和考试法,不管以何种选拔方法进入督导队伍,都应对其进行不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各种有关督导工作的考试,通过者方可正式进入督导队伍。英国督导政策在新时期最重要的变化即在于制定了督学行为准则,以此来界定督导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规范督导人员的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要注意为督导人员提供一个比较集中、全面和系统的培训,岗前培训是必要的,在职培训更为重要,以切实可行的培训提高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基于学校改进的督导机制创新英国的学校督导体系一直处于世界教育督导领域的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争先效仿与借鉴的对象,这与英国督导机制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英国教育标准局在现实实践与理论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对学校督导框架的修订,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督导实现最大的价值。英国教育标准局提出“以督导促学校改进”的理念,不仅扩展了教育督导的功能,还把教育督导中的核心功能转变为促进学校改进。在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下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贯彻和执行。虽然教育督导人员在工作中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但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来执行,指导和建议往往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教育督导是一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教育保障机制是通过为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来发挥保障的功能,从而将教育的方方面面统整起来使其有效运行和发展。保障机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提供硬件、经费等物质条件,提供理念价值、政策文件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条件,以及提供管理、咨询和服务等方式方法。而我国现在的教育督导这一质量保障机制还沿袭着过去的观念导向,只注重督导的监督检查功能,忽视其发展。近几年来,在借鉴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督导机制中,我国学校督导评估出现了目标过多的特点,主要有评估当地政府绩效、学校挂牌与奖励、教师与校长考核、教育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学校改进等。虽然目标的广泛设置有助于督导评估综合性的提高,然而我国后续督导质量不高,在目标的实现中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分散,不能集中有效地解决督导过程中发现的某一个问题,甚至出现目标与解决方案不一致的情况,我国教育督导应建立以学校改进为主的评估目标,缩减对评优、干部考核等目标设置,集中优质资源着力解决学校改进与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念上引导督导机制以学校改进为宗旨,提供必要的政策文件支持,准备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索教育督导机制中各种因素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基于学校改进的教育督导机制。在基于学校改进的创新督导机制下,公开分享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协助薄弱学校进行有效的改进。

第11篇

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说: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刘捷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3]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维持专业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教育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的时期相当长,有些可能长达30~4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各阶段变化发展的不同特点。美国费斯勒教授和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合著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一书中建构起著名的“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他们提出教师专业生涯大致分为八个阶段,即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职期。作者阐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归纳了教师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和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提供了按教师个体生涯发展阶段和需求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的框架。

费斯勒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变化、成长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作为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求、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行为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议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活之后,因对学校环境和教材教法都逐渐熟悉,会觉得教育教学工作不具挑战性,只是依例行事就可以了,感到当教师平淡无趣,缺乏激活自己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教师工作几年之后,因教学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校长的领导能力不行,工作压力过大,学生表现差等开始厌倦教学。大量的教师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很多新知识、新能力不是自己所掌握的,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更新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即“终身教育”必须贯穿教师生涯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师范院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师范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毕业后也不可能依靠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进修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建构不可替代的专业品质、深厚的知识根底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1年9月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它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等很多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教师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和有效运行,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中。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要内容,这是教育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生长的需要。我国教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赢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群体。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把学生当做创收的对象等现象。所以,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要务是加强师德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纲领,也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正在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展开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素质事关学生素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开展新理念学习,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在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发展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词。校本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着力研究和解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为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的某所高校或某个培训中心培训、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教学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提供了可能。教师在工作单位,边教学、边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加强与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理论假设是,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教师在职培训的重心下移,并不意味着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简单地下放到学校层面由校本培训完成,而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对培训可以不闻不问或撒手不管。英、美是最先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国家,其缘由是高等院校培训模式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受训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转而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形成校本培训模式。英、美等国的校本教师培训也取得了成功,除中小学校享有高度自,足额的经费,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校本培训活动是由中小学、地方教育局、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规划与实施过程,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在我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大学或教师培训对校本培训进行业务指导,与中小学共同培训教师,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灵通等方面的优势,消弭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之间存在的隔阂。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校本培训提高实效的内在动力。实行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大突破了高等院校集中培训中讲授、练习、示范等方法的局限,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追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紧贴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带着问题学习,能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校本培训重视教师自我进修、自查自省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教师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一名教师,如果每次上完课后,都能认真地记录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审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教法的合适性、语言的恰当性和板书的合理性,详细地总结出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他与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注释: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一、工作回顾

锐意进取时易逝,开拓创新又一春。半年来,全校师生团结协作、真抓实干,顺利的实现了工作目标。回首半年的历程,我们在各级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关怀、支持下,牢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准,力显人文关怀,务求以人为本,正视现实、着眼未来,整合资源,扬长避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稳步、健康的发展。现就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构建文明氛围

1、党支部、校委会一班人以对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始终把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活动记载,有累累硕果。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升旗活动、周前会、班队活动及节日庆典等,始终贯穿文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市教育局颁布的教师教学行为规定等,以校训的形式,引领师生诵读,作为行动的指南,并将落实情况与奖惩、评优表模挂钩;二是学校月月有宣传栏,各班定期办学习园地,主题鲜明,精彩纷呈,高扬时代主旋律;三是利用图片展出、健康影视、激情演讲等形式进行爱国、传统、理想、进取、向上、创新的教育,6月23日,镇“关工委”、校行政、少先队联合举办了“中华魂”演讲赛,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度升华;四是传唱清江小学校歌,让师生牢记历史、正视现实、放眼未来、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武装了战斗力,形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力;五是聘任法制课兼职教师,6月16日,请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员给三至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小时的法制课,就周边环境、卫生安全、学法守法等方面实为生动的一课六是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切实加强政治学习,教师集中学习每周不少于两小时,学法律法规、党政方略、时事政治,本期还组织观看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事迹报告会录像,充实了教师的精神食粮。教师政治学习做到了:人人有学习笔记,有工作反思,有经验交流,有未来畅想,为构建和谐校园树起了精神支柱;六是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逢会必讲安全,常鸣安全警钟,由冉校长分管此项工作。健全了安全工作网络,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拟定了安全工作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对重要时段、地段、部位的管理落实到人,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五月中旬,派员参加了市公安局组织召开的“内保”工作专题会议;七是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把学文、明理、导行一体化,说文明语,做文明事,唱正气歌,培养出优良的校风、学风;八是精心组织适合学生、服务中心、健康向上的演讲、体操、艺体竞赛,结出累累硕果,本期组织了全校性的清江舞、广播体操比赛,并颁发了奖状奖品。其中吴婷等23名同学分别获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大赛的钻石、金杯、银杯、优秀奖。前瞻性的意识、强有力的运作、多层面的拓展、超常规的举措,打造出许多文明新亮点。涌现出刘明、金英等带病上岗,吴玲、肖红等服从大局,石进、蹇红等开拓创新的优秀党员;冉蓉等21名务本求实、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陈倩等288名分别受到州、市、镇、校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其中州表彰二人,市级四人,镇级十二人。

(二)加大管理力度

在科学管理中谋发展,在发展中重科学管理,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思路。面对本校规模较大,人员构置特殊的客观现实,本期我们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整理、充实、完善、出台了学校管理手册,人手一本,建立起管理框架,为规范运作,做到了有章可循。就机构网络、工作制度、管理细则、岗位职责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定。如校长、主任、教师、门卫、教育资源整合的管理人员等一系列工作职责;教学教研、总务后勤、劳动纪律、卫生安全、评优表模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并建立起督查机制,由校行政、办公室、教导处分块跟踪督办,设立了全勤奖、创新奖、突出贡献奖。并力求严格督查,据实考核,客观公正,奖惩分明,使全体教职工感受到既有工作压力,又有前进动力,运作中必须讲效率,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业绩平平与贡献突出不一样,教师的向心力、学校的凝聚力再度增强,工作机制正常运转,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

(三)提高育人质量

1、我们坚持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挤占,不挪用,不提前,不推后,对执行课表的情况实施跟踪,保证了教程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保障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精心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全体教师做到了各学科有符合课标、紧扣教材的整体构想,有符合学情的课时计划,有教程的反馈信息,有教学反思的精当记录,为实现教学目标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实行了点与面,抽查与普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检查。优化教学手段,提倡、鼓励教师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授课,明确规定:45岁以上的教师本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授课不得低于三课时,45岁以下的必须在五课时以上。要求教师备课、导学、作业批改基本同步,不允许大量超备,更不准先上后备、作业过时批改,本期进行了三次全面检查,就检查情况不仅有记载,且以书面形式通报,并实施奖惩。由于科学管理,务求实效,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显示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教研空间

为当好全镇小学的龙头,打造教研窗口,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且务求实效。一是联系教学实际,引领全体教师继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新路子,每周一至周四下午为集中校本培训时间。本期还先后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新教材使用调研活动,州教科所组织的远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教材使用回访、电子图书应用,市教研室在杨镇举行的作文论坛交流、在营镇开展的自编劳动教材及应用竞赛等,二是把教研的重心设在新教材实施年级,典型引路。共组织了片区示范课四节,协办了市数学“我和小树一起长”的全镇性教研活动,为新课标、新教材的进一步实施作好了铺垫,发挥了牵引作用;三是组织教师撰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教研论文30余篇,其中获省级奖两篇;市级16篇;四是不惜花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先后派出六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蹇红老师代表我镇参加了市教研室在长山镇举行的劳动优质课竞赛,并获奖,石进老师参加了州教科所的电子图书研讨会等,对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乃取经不断,颇感受益匪浅。

(五)改善育人环境

本期我们正视现实,着眼长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竭力营造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重点抓了以下几件事:

1、千方百计办好师生食堂,支出近五千元改建教师厨房、师生餐厅,结束了学生露天就餐的历史,教师食堂精打细算,学校补贴不增,餐饮质量不降,解出了师生后顾之忧。并对师生食堂的食品采购、品种配置、就餐秩序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促使食堂运营状况良好。

2、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配套设施建设,购置了价值一万余元的四台计算机,建起了电子备课室,拓展了使用层面,提高了使用效率,提升了教学的档次。

3、修缮了校舍、桌凳,维修了用电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饮水安全用水问题。

4、加大了公物的管理力度,落实了护校值班制度,把学校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地处集镇,尽管各级各部门及自身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周边环境、治安状况仍不容乐观。

2、校园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课前、午餐、路队的安全工作,重要时段、地段、部位的管理,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安全之弦绷得更紧,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全、更到位。

3、办学条件与事业发展差不相适应,大班居多,无音乐室、实验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4、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5,留守人口的与日俱增,给安全、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构成了高难度。

6,环境卫生的保持仍是一大症结。

三、新学期的工作畅想

1、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在扩建校舍、美化、绿化、净化校园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积极主动,多方争取,紧密配合、自身努力,创建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师生健康、平安。

3、把实施新课标,走进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工作引向纵深,继续走好走出去、请进来、敞开门的教研路子。

4、整合人才资源,引领、带动全辖区乃至全镇的课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当好龙头,引领一片。

5,拓展课外活动领域,扩宽艺体教育天地,提升素质教育档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引进竞争机制,增强爱岗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增强工作活力。

7,进一步加强《守则》、《规范》的教育,加大养成教育的工作力度,打造校园文明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