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2022-02-16 11:0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第1篇

小米,是养生达人的首选食品,生病后,产后以及体质虚弱者都可以服用,可以滋阴补血。一年四季均可服用。小米熬成的小米粥素有“代参汤”之美称。原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介绍,小米不仅有养胃的功能,还能助眠安神,对缓解压力、紧张很有效。所以晚上睡不着觉,不妨喝点小米粥。

小米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补血效果。另外由于小米未经大米那样的精制工序,所以保留了大部分的营养,其营养价值要比大米高很多,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不言而喻。

1.防止消化不良:长期患有脾胃方面病症的人,经常喝小米粥可调理各种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肠胃病症。

2.减少细菌滋生:多吃小米能够减少口中细菌滋生,去除口臭。

3.祛斑美容:小米有减轻皱纹、祛除色斑、减少色素沉着的功效。

4.养心安神:小米中富含色氨酸,这种物质有调节睡眠的功效。经常失眠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睡前适量喝一些小米粥,有助眠作用

5.补肾:五谷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而在五谷中,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

小米的黄色来源于其中的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素、隐黄素、叶黄素等,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颜色越黄的小米越好,胡萝卜素含量高。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王唇樯埽生产小米的谷子秋天收获,但如果储存到了第二年夏天,就成了陈小米。陈小米黯淡无光,颜色灰白,不再是“黄油油”的,而且还可能因储存不当出现轻微霉变。卖相不好的小米,自然卖不上高价,不法商贩就会通过清洗、染色等手段让陈年小米再次“容光焕发”。

常见的染色剂有两类,姜黄素(来自植物姜黄的根茎,咖喱棕黄的色泽就来自于姜黄中的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不管是哪种,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法》、《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都禁止用于原粮加工。如果染色小米有轻微发霉的情况,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危害健康。

购买前要先鉴别一下,防止买到陈年染色小米。染色小米色泽过于一致,缺乏自然光泽。用姜黄染的小米有中药味,柠檬黄、日落黄染色的虽没有特殊气味,但陈小米由于脂肪酸分解变质,丧失了小米特有的清香味。染色小米易脱色,哈口气,用手或纸巾搓揉,上面会沾染黄色。用水浸泡后,水很快变成黄色,小米变得灰白,而天然小米的黄色来源于类胡萝卜素,易溶于油脂,但不易溶于水,浸泡后水并不会明显变色。陈小米煮的粥也不香。由于细胞壁硬化,淀粉结构改变,煮熟后黏度和糯性下降,小米粒与粥汤不融合,感觉稀汤寡水的。按照以上方法鉴别小米,一次少买点,吃不完的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下储存。

第2篇

关键词姜黄素;抗癌;分子通路

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植物多酚,来源于姜黄、郁金、莪术、石菖蒲等的根茎,化学结构为C21H20O6 ,分子量368.37。姜黄素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预防化学性和放射性诱导的啮齿类动物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瘤的形成,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已将其列为第三代癌化学预防药[1],研究表明,姜黄素可明显抑制MCF-7人乳腺癌细胞[2] 、Ehrlich腹水瘤细胞ISCC一25[3]、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4]、人结肠癌细胞Colo320[5]、UMUC人膀胱癌细胞[6]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

1985年,KUTTAN等[7]首次报道了姜黄素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对近年来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为肿瘤细胞进入循环转移、扩散提供便利。浙江中医药大学分子医

学研究所[8]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可明显抑制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说明姜黄素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Shao等[9]的研究也表明,姜黄素可抑制MDA-MB-231人类乳腺癌细胞的两种主要的血管形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转录。另有研究[10]表明,不同器官发生的肿瘤遗传学

变化涉及不同的基因,而姜黄素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推测抑制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2上调caspases蛋白酶

胱冬蛋白酶属于ICE/CED3蛋白酶家族成员,目前发现至少有14种之多,分别命名为casepases1-casepases14。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它是通过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核酸内切酶来实现的。姜黄素可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Raji细胞增殖,可显著促进Raji细胞凋亡;Western检测表明,在25umol(IC50)作用24小时,Raji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胱冬蛋白酶8和9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胱冬蛋白酶8和9在Raji细胞增殖和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说明姜黄素诱导Raji细胞死亡受体Fas的表达增强,激活了caspase-8,从而启动caspase级联发应,使线粒体下游caspase-9效应酶激活,最终诱导细胞凋亡[11]。

3抑制NF-κB

姜黄素可能是通过特定的信号途径来抑制特定刺激物诱导细胞基质分泌的。santibane等[12]报道姜黄素通过Ras/MAPK信号途径,抑制由TGF-β刺激的鼠角化细胞MMP-9的分泌。由NF-κB调节的基因可抑制凋亡,诱导增生并介导炎症、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Shishodia等[13]发现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事先用姜黄素处理,可抑制由烟草诱导的NF-κB的激活,同时抑制NF-κB调控的周期蛋白D、环氧合酶-2和MMP-9的表达.Aggarwal等[14]发现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IKK介导的NF-κB激活和NF-κB调节的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基因,如Bcl-2、周期蛋白D1、IL-6、环氧合酶-2

和MMP-9的表达而诱导头颈部鳞癌细胞的凋亡。另姜黄素和顺铂联合应用时可协同减少卵巢癌细胞中自体同源的细

胞因子IL-6的产生[15]。

4诱导细胞周期停滞

细胞周期与细胞癌变不是相互独立的事件,细胞周期的失控在肿瘤发病中处于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姜黄素处理的不同肿瘤细胞中可观察到不一致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Holy等[16]报道姜黄素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24~48h,细胞出现M期停滞,48h之后离开M期,细胞形成多个微核而不是正常的子核,作者认为姜黄素引起G2/M停滞和这种细胞核的异常装配有关。Squires等[17]报道姜黄素通过对S/G2/M细胞周期的影响而抑制HBL100和MDA-MB-468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车艺[18]等报道姜黄素可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姜黄素还能干扰细胞周期进程,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凋亡因子调控G1/S和G2/M期检测点功能有关。还有研究[19]表明,姜黄素还可明显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3AO的生长,并将肿瘤细胞聚集在S期和G2/M期,还可诱导细胞凋亡,γ-干扰素与姜黄素联用后,上述作用明显增强。上述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不同组织的癌细胞周期的调控可能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5调节Bcl-2家族相关基因蛋白表达

Bc1-2家族蛋白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类蛋白质。线粒体上,Bcl-2家族蛋白通过与其他凋亡蛋白的协同作用,调控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发挥着细胞凋亡“主开关”的作用。Bcl-2家族包括两类蛋白质:一类是抗凋亡蛋白,另一类是促凋亡蛋白。姜黄素作用于初治AML患者原代细胞时,可使抗凋亡蛋白Mc1-1下调,促凋亡蛋白Bax、Bak上调,证明了姜黄素可诱导初治AML患者原代细胞的凋亡,并发现姜黄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是调节Bcl-2家族成员Mc1-1、Bax、Bak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各成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20]。

6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的展望

姜黄素作为姜黄的有效成分,对机体各系统作用广泛。随着姜黄素多种功效的开发,其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渐进成熟,并已深入至细胞和分子水平。多靶点、多途径及双向调节作用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亮点,姜黄素作为中药的提取成分,其药理作用机制复杂,姜黄素对同一作用途径在不同的靶器官上所起的效果是否一样,是否还存在与某些中药类似的对机体的双重调节作用,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本文介绍了姜黄的抗癌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这些研究方法与思路是很有价值的,值得借鉴,根据国外文献资料及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在癌化学预防用药的领域可能更有广大前景。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姜黄素诱导肿瘤凋亡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探索和认识,姜黄素有望应用于人类的癌症治疗及化学预防,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韩锐主编.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3

[2] ShaoZhi-Ming,ShenZhen-Zhou,liuCan-Hui.Curcumins exerts multiple suppressive effects o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J].Int J Cancer,2002.98(2):234.

[3] Pal S,Choudluri T,Chattopadhyay S,et a1.Mechanisms of curcumin induced apoptosis of Ehrlich's ascites carcinoma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8(3):658.

[4] Elattar T M,Virji A S.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urcumin,genistein, quercetin and cisplatin on the growth of oral cancer cells in vitro[J]. Anticancer Res,2000,20(3A):1733.

[5]Mori H,Niwa K,Zheng Q,et a1.Cell proliferation in cancer prevention: effects of preventive agents on estrogen re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 model and on an in vitro model in human colorectal cells[J].Mutat Res,2001,480~481:201.

[6]Sindhwani P,Hampton J A,Baig M M,et a1.Curcumin prevents intravesical tumor implantation of the MBT-2-tumor cell line in C3H Mice[J]. H Urol,2001,166(4):1498.

[7] KUTTAN R,BHANUMATHY P,NIRMALAK et a1.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umeric(curcma1onga)[J].Cancer Lett,1985,29:197-202.

[8] 沃兴德、丁志山、袁巍等.姜黄素及其衍生物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2):53~61.

[9]Shao ZM,Shen ZZ,Liu CH,et a1.Cureumin exerts multiple suppressive

effects o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Int J Cancer,2002;98(2):234~240

[10]GURURAJ AE,BELAKAVADIM 。VENKATESH DA,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ntiangiogenie effect of curcumin,Biochem Biophys ResCom, 2002; 2979(4): 934~942

[11]WU QING,CHEN YAN,LI XINGANG.Effect of Curcumin on Caspase8-and Caspase9-induced Apoptosis of Lymphoma Raji Ce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05,13(4):624~627(in Chinese)

[12]Santibanez JF,Gerrero J,QuinTanilla M,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modulates matnx metalloproteinase-9 production through the Ras/MAPK signaling pathway in transformed keratinocyte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6(2):267~273

[13]Shishodia S,Potdar P,Gairola CG,et al. Curcumin (diferuloymethane) down-regulates cigarette smoke-induced NF-KappaB activ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IkappBalpha kmase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corr- elation with suppression of COX-2, MMP-9 and cyclin Dl.Careinogenesis ,2003,24(7):1269~1279

[14]Aggarwal S,Takada Y, Singh S,et al.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survival of human head and nedk squamous cells by curcumin via modul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signaling. Int J Cancer 2004,Ⅲ(5):679~692

[15]Chan MM,Fong D,Soprano KJ,et al.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sensitization to cispatin-mediated killing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by polyphenolic chemopreventive agents.J Cell Physiol,2003,194(1):63~70

[16]Holy JM.Curcumin disrupts mitotic spindle structure and induces micronucleation i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Murat Res,2002;518(1):71~84

[17]Squires M S Hudson E A,Howells L,et a1.Relevance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and phosphotidylinositol-3-kinas pro- tein kinase B(PB KPKB) pathways to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curcumin in breast cells.Biochem Pharmaeol,2003;65(3):361~376

[18]车艺、汤为学,等.姜黄索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理的初步探讨.华西医大学报,2002;33(4):570~572

[19]Van ERK M.l。TEULING E,STAAL YC,et al Time-and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curcumin o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J carcinog,2004;3(1):8

[20]HE J1NG,CHENYAN ,WU YUDAN ,eta1.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Apoptosis-Regulating Protein Mcl-1,Bax and Bak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L一60 Cell Line[J] .Acta Medicine Universitatis Science of Technological Huazhong,2001,30(4):327~329(in Chinese)

作者简介:

第3篇

对天然植物染色发展历史、色彩来源和色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汲取植物染色的特点和优势,对天然植物染色的当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天然植物染色;植物染料;合成燃料;环保;生态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95-01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造就了中国纺织行业的辉煌,“四大名锦”、香云纱、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夹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借助天然植物染色完成的。

1 天然植物染色的发展历史

天然植物染色是指提取天然生长的植物中的色素对织物进行染色。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天然的色彩,染色的染料包括矿物染料、动物染料与植物染料三种。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赤铁矿粉把麻布染成红色。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的根、茎、叶、皮可以提取色素并且染色后的色彩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色逐渐代替了矿物染色成为主流。

20世纪初,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由于其在色光和色牢度等方面的优越性,天然植物染色逐渐被取代。染坊开始使用进口的化学染料染色,仅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还有土靛染色存在,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几近消亡。近年来,在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下,合成染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植物染色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2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来源和色相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提取得到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中来源都很广泛。我国地大物博,可供染色的植物染料资源丰富,迄今已知的有四、五千种,很多植物染料都有药用价值。古人根据植物的不同的特性创造了丰富的植物染色工艺技术,如媒染、防染等,使得传统植物染色的色谱十分丰富,一种色调就能分出几十种近似色。

红色可从茜草、红花、苏木等中提取。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茜草,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深红娟”就是用茜草染色的。但茜草萃取出的红色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色相艳丽、纯正的“真红”。苏木含有苏木红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红色系染料,称为“苏枋色”。

黄色可从姜黄、黄柏、槐花、栀子等植物中获得。栀子是应用广泛的黄色植物染料来源,果实中含有栀子黄素,染成的黄色略微泛红。姜黄的主要染色成分是根茎中的姜黄素,可获得亮黄色。黄柏是我国传统的染材,含有小檗碱,在宋锦染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隋朝开始黄色开始用作帝王常服,用“南檀北柘”之称名贵树种的柘木或者黄栌提取,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属用色。

黑色染料来源有五倍子和苏木(单宁铁媒染)等。五倍子又名百虫仓,是漆树科植物被蚜虫寄生突起的虫瘿。严格说五倍子是动物染料,含有丰富的鞣酸与铁离子结合时,可将纤维染成蓝黑色。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五倍子染出的色相为“皂色”,即黑色。

紫色可以从紫草或紫苏、紫檀等中提取,中国传统紫色染料基本只有紫草,染色的部位是根部,因此叫做紫草根或紫根。紫色制取复杂,其色素难溶于水,逐渐发展为高贵的服用色彩。唐代在制定服制时,就把紫定在红色系之上,有“满朝文武皆朱紫”的诗句。

3 天然植物染色的特点和优势

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主要从煤焦油提取的芳香胺中合成的,具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耐洗耐晒、批量生产的优点,逐渐替代了植物染料成为纺织品染色的主要着色剂。然而,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芳香胺类染料具有明显的致癌性,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喜欢咬嚼衣物的婴幼儿将有害染料染到皮肤上或摄入体内。这些进入人体肠道内芳香胺类偶氨染料,极易还原或分解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1974年,欧洲染料制造工业生态学与毒理学协会通过实验证明50种芳香胺类染料中有20种具有很强的致癌性。除了使用染料外,纺织品染色还需要使用染整助剂。如使用苯酚甲醛固色剂加强色牢度,使用甲醛防止缩水、起皱,添加荧光增白剂增白,这些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德国在1994年就提出在纺织和日用消费品上禁止使用某些可分解释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其他欧美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生态纺织品标准。2008年,欧盟取消了对中国的纺织配额限制,取而代之的是以质量生态标准和安全认证为特征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产品因染料的原因无法出口的现象时有发生。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来源于自然界,染色的过程主要是色素的提取过程,染色产生的残渣经过处理后还用作肥料。天然植物染色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相容性。使用天然染料染色可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大大减少染色废水的毒性,有利于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环境。此外,很多用来提取染料的植物本身就是中草药。这些植物染料大多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来源也很广泛,可以利用这些药用植物染料作为纺织品的天然抗菌整理剂。中草药独特的药效、香气在染色过程中,与色素一起被染物所吸收,消费者穿着使用后有特殊的医疗保健功能。比如:姜黄、黄柏都具有抑菌防虫的功能,适合妇女儿童内衣及家纺产品的染色;大黄染色的织物可以防紫外线;艾蒿有消炎、解热、功能,染色织物可以医治皮炎;红花和茜草染色织物具有抑菌防虫、预防皮肤过敏等功效;蓝草染色后的织物具有杀菌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因此,天然植物染色以其色泽天然、自然芳香和生态保健的功能具有合成染料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标准物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

[收稿日期] 2013-05-15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8);2012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4)

[通信作者] *陆兔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及炮制研究,Tel:13951636763,E-mail: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药材经炮制后得到的饮片,既可直接用于临床配方,又可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疗效的好坏。因此,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药典》和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药标准物质(包括中药化学对照品、对照药材与对照提取物)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药成分复杂,且炮制过程又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因此饮片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更加复杂。采用当前的质量评价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饮片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因此,只有研究建立更加科学、完善、合理、可控的质量评价标准,保障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才能使中药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中药标准物质的概况及其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作简要综述,对当前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 中药标准物质的定义、分类与选择原则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是指供国家药品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品赋值的材料或物质。”其中,中药标准物质是国家颁布的一种计量标准,是定性、定量检测中药所使用的实物对照,必须具有高度均匀性、量值准确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中药标准物质可分为中药化学对照品(包括内标物)、对照药材和对照提取物。

依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技术规范》,中药对照物质的选择原则可归纳为:①新建标准物质必须考虑其制备、标定、保存和分发使用的可能性;②专属性强、稳定性强、可大量制备;③质量控制标准中所采用的中药化学对照品物质要有可靠性。此外,该指导原则对中药化学对照品、对照药材和对照提取物的标定都制定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细则。

2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概况

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疗效的好坏,规范、稳定、可控的炮制工艺技术是中药饮片质量的根本保证。深入研究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建立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控制饮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药典》和省、市、自治区地方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中国药典》作为我国药品检验的最高标准,收载的饮片数目不断增加,2005年版收载中药饮片13种,2010年版收载中药饮片439种,总品种数822种,即将修订的2015年版《中国药典》计划新增43%的品种。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由形态、性状、气味及简单的理化鉴别方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质量标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15项内容:名称、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辅料测定、浸出物测定、量测定、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有效期、包装贮藏。这对于提高饮片质量、指导工业生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标准物质在饮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1]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822种饮片规格,其中72%需采用蒸、煮、火单、制、炒、煅等技术炮制。所收载的饮片质量标准中应用到的中药对照物质共计640种,其中对照药材有239种,中药化学对照品有400种,对照提取物有1种。

3.1 饮片检查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除了对饮片的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检查外,另有9种饮片采用了9种中药化学对照品对毒性成分、特征性成分等进行检查,见表1。

表1 2010年版《中国药典》饮片检查项应用的中药化学对照品

Table 1 The chemical reference standards using in the ipspect items of herbal piece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3.2 饮片鉴别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饮片鉴别项应用了239种对照药材,30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1种对照提取物,即薏苡仁油对照提取物。其中,仅采用对照药材鉴别的饮片有94种,如三棱、大血藤、大蓟、山药、千里光、川木香、麦冬、麦芽、花椒、苍耳子、重楼、桔梗、狼毒等;仅采用中药化学对照品鉴别的饮片有152种,如秦艽、秦皮、莪术、桃仁、党参、远志、吴茱萸、阿胶、陈皮等;同时采用对照药材和中药化学对照品鉴别的饮片有78种,如芫花、苍术、苏木、两面针、沙苑子、独活、姜黄、穿心莲、莱菔子、桂枝、柴胡等;采用对照提取物和中药化学对照品鉴别的有1种,即薏苡仁。

3.3 饮片含量测定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饮片含量测定项应用了32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其中,饮片含量测定的成分与药材不同的有7种,分别为(制)草乌、(熟)地黄、(制)远志、附子、禹州漏芦、(制)羊藿,具体见表2。饮片含量测定标准低于药材的有55种,分别为姜炭、山豆根、山茱萸、炒山楂、焦山楂、炒川楝子、马钱子粉、制远志、赤芍、炒芥子、何首乌、炒苑子、陈皮、忍冬藤、姜黄、络石藤、王不留行、木青、乌梅、薏苡仁、青皮、苦杏仁、苦参、知母、佩兰、金荞麦、泽泻、荆芥、茜草、草果仁、栀子、厚朴、甘松、甘草、石菖蒲、龙胆、仙茅、槲寄生、秦皮、莪术、荷叶、桃仁、积雪草、益母草、焦槟榔、地榆炭、朱砂根、延胡索、防己、黄芩、黄精、猪苓、羊藿、续断、肉豆蔻。饮片含量测定限度高于药材的有3种,分别为商陆、板蓝根、(清)半夏,具体见表3。

4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4.1 以对照药材、对照品控制饮片质量,不能全面体现炮制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毒、增效、改性3个方面。现代研究表明,通过炮制技术影响毒性成分是炮制解毒的有效途径。炮制增效主要与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改变药物成分的含量或化学组分的比例以及生成新的有效成分有关。现行的饮片质量标准中,以对照药材、中药化学对照品控制饮片质量,忽略了炮制过程中饮片发生的变化,不能全面体现炮制的作用,这样的标准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如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骨蒸劳热等;经酒炖法或蒸制法炮制成为熟地黄后,性味、归经、功效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性味偏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肿,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生地黄项下以梓醇和毛蕊花糖苷作为鉴别项和含量测定项的检测指标,熟地黄项下以毛蕊花糖苷作为鉴别项和含量测定项的检测指标。药材与饮片之间、不同炮制品之间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是有区别的,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能体现炮制作用与饮片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法。

表2 2010年版《中国药典》饮片与药材含量测定成分的比较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components 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betwwen herbal pieces and crude drug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表3 2010年版《中国药典》饮片与药材含量测定限度的比较

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limitations 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between herbal pieces and crude drug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中药化学对照品存在分离难度大、单体不稳定、供应价格高、资源浪费、供应数目有限且所测成分单一等缺点。中药饮片成分多样且复杂,以单体化学对照品控制饮片质量,所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足,达不到整体质量控制的目的,与中医药整体观的学术思想不相符。2010年版《中国药典》饮片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化学对照品约400种,占对照物质总数的62.5%。因此,建立更加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中药饮片内在质量与整体质量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4.2 饮片质量标准与临床功效相脱离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药材经炮制后形成饮片,最终服务于临床,因此评价饮片质量优劣的最终指标是临床疗效的好坏。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中医临床用药。如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生大黄的含量测定指标为“按干燥品计算,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不得少于1.5%”,大黄炭质量标准无具体要求。临床中,生大黄以攻里通下为主,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醌类,大黄炭以止血为主,主要成分为大黄酚和大黄素-6-甲醚。显然,饮片的质量标准与临床功效相脱离。倘若研究建立与临床功效相结合的、以相关活性成分为代表的质量标准,以此控制饮片质量则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4.3 炮制后产生的新组分如何在质量标准中体现 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过程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同种药材,其炮制工艺不同,饮片的理化性质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相应的药性功效也不相同。因此,照搬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是不合理的。陆兔林等[2]采用GC-MS分析炮制对莪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莪术经醋制后组分变化很大,并产生2个新组分4-异丙基苯甲酸和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仅以挥发油总量控制莪术与醋莪术的质量,未能体现炮制过程中组分变化的情况。中药经过炮制后发生的变化极其复杂,有些会形成新的物质,而真正起药效作用的不一定是原来存在于药材中的物质,有可能是炮制后经过多途径变化的新组分。因此,在饮片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应深入研究炮制后产生的新组分,尤其应注重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新组分的研究,这对于体现炮制过程和饮片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4.4 动物药质量标准水平较低 动物药是中医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用的动物药多为炮制后的饮片,成分复杂,虽然近年来在其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进展相对缓慢,质量标准水平仍较低。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动物药中有14味无质量标准,分别为血余炭、虫白蜡、鸡内金、金钱白花蛇、海龙、蛇蜕、鹿角、鹿角霜、紫河车、蜈蚣、蜂房、蜂蜡、蝉蜕、鳖甲。有质量标准的动物药中,仅12味有含量测定项,占总动物药的26.7%,分别为牛黄、五倍子、冬虫夏草、牡蛎、龟甲胶、阿胶、猪胆粉、鹿角胶、斑蝥、蜂胶、蜂蜜、麝香。但动物药成分复杂,仅以某一种或某几种化合物的含量作为其质量评价的指标是不完善、不充分的。

5 中药饮片质量展望

5.1 研究制定中药对照饮片 现行的饮片质量标准中,以对照药材、中药化学对照品控制饮片质量,忽略了炮制过程中饮片发生的变化,不能体现炮制的作用,因此建议研究制定中药对照饮片,即按标准炮制工艺生产,经鉴定、标化合格后,用于鉴别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对照物质。对照饮片标定项目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应是符合对照药材要求,并按标准炮制工艺生产的样品;②应是符合GAP及GMP规范生产的优质中药饮片;③饮片应经性状、组织及粉末显微鉴定,须符合标准规定;④应对饮片进行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毒性中药应检查毒性成分的含量;⑤薄层测定项应依据炮制后饮片的成分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展开条件;⑦含量测定项应选择炮制后饮片的特征性成分等进行测定。对照饮片专属性高、稳定性强并可大量制备,在饮片质量控制过程中积极引入对照饮片,可真实可靠的反映饮片质量的优劣。

5.2 研究制定饮片对照提取物 对照提取物相对于中药化学对照品和对照药材有专属性较强、配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和优势。对照提取物可以应用于薄层色谱法,弥补对照药材不能体现饮片炮制前后不同的缺点,还能应用于其他如液相、气相色谱鉴别。同时,在含量测定中对照提取物可以标示多个单体成分含量,达到“一标多测”的目的。因此,推行以饮片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完善饮片质量标准,解决部分饮片标准缺失和炮制加工后成分改变标准未相应改变等问题。目前,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16种对照提取物对中药及其制剂进行质量控制,饮片质量标准中仅薏苡仁油1种对照提取物。

5.3 研究制定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 中药饮片是一个天然化合物组合库,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常常是一类化合物,而非单体化合物,应采用专属性强与疗效有直接关系的有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炮制加工对成分都有一定破坏,而破坏程度只能用指标成分的含量来衡量[3]。因此对于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和(或)指标性成分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此,要加强炮制机制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毒性饮片的药理、药效研究;明确炮制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针对饮片炮制工艺水平、有效成分和药效的认知程度、量化指标等研究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级别的质量标准。例如对于有效成分和药效基本清楚、量化指标和检测方法科学的饮片制定专业级标准。这样的标准更容易做到成分检验有理有据、清楚明白,结果令人信服。

5.4 研究建立饮片特征图谱标准 中药指纹图谱是采用指纹图谱的模式,将中药的内在化学物质特性转化为常规的色谱数据信息,通过对中药样品特征性的识别,全面、整体、特异性地表征中药的化学品质[4]。目前,在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中,化学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定方面已比较成熟;谱效学、生物指纹图谱和代谢指纹图谱由于与药效活性相关,在中药的有效性评价中已体现出优势;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重视[5]。中药的物质群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物质数、物质量以及物质的组成比例等,采用单一成分的线性质量控制模式是不合理的,研究清楚每一种物质的变化情况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利用特征图谱的整体性与模糊性,将其引入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体系中,既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的理论内涵,又可以全面、整体、特异地表征饮片的质量优劣。

采用标准炮制工艺得到标准饮片,建立标准饮片的指纹图谱库,通过对比药材与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可得到炮制前后发生变化的成分,通过对比不同批次炮制品的特征图谱,可对饮片的质量优劣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这对于炮制机制的研究和炮制工艺的评判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药饮片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饮片特征图谱标准的建立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5.5 研究建立“一测多评”及“替代对照品”模式控制饮片质量 中药化学对照品的单一性难以体现中药饮片多成分、多功效的复杂性,相应提出的多成分质量控制和多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由于中药化学对照品生产成本及技术要求高、单体不稳定、供应数量有限和供应价格高等因素,实施时有诸多限制。近年来,王智民等[6]提出“一测多评”法及谢元超等[7]首次提出“替代对照品”法,即以中药中某一典型组分(有对照品供应者)为内标,建立该组分与其他组分(对照品难以得到或难供应)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通过校正因子计算其他组分的含量。这种测定一个成分,实现对多个成分定量的方法,称为“一测多评”或“替代对照品”。目前,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已经收载该方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等5个成分的含量。同时“一测多评”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是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一。该方法在部分多指标成分的测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还需要对其技术适用性和应用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6 小结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药品标准物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控制药品质量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医药领域的战略性资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饮片处于中医药的核心地位,其质量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的利用中药资源,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中药饮片特征性标准物质,在饮片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更多、更合理的标准物质。研究建立科学、先进、实用的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饮片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2] 陆兔林,杨光明,宋,等.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莪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中成药,2003,25(10):810.

[3] 易炳学,龚千锋,蔡瑞利. 完善《中国药典》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一点建议[C]. 普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2005.

[4] 罗国安,胡坪,姜志宏. 中药材和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5):11.

[5] 周建良,齐炼文,李萍.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色谱,2008,26(2):153.

[6]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 “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25.

[7] 谢元超,张启明,金少鸿. 替代对照品法用于石杉碱甲片含量测定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3):217.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erence standards in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LU Tu-lin1*, LI Jin-ci1, YU Jiang-yong2, CAI Bao-chang1, MAO Chun-qin1, YIN Fang-zhou1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2.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By analyzing the 2010 edition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e application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exiting in th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trol leve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various kinds of advanced methods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 reference standards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more and more reasonable reference standard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olutions in the aspect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on Chinese herbal pieces is prospected.

第5篇

中药归经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经理论源于《内经》,成于金元时代,再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时代已发展成系统理论,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

目前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至今对归经理论的认识不尽一致,无统一规范的客观判断标准,加之受到实验技术的限制,所以为从现代实验方法来探求归经的本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在回顾和总结分析了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方法的现状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1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方法的现状

1.1 以药理作用来认识药物的归经

有人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其药物作用与归经之间的关系,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1-2]。

1.2 以有效成分来探索药物的归经

利用有效成分探索中药归经,应用较多的是借助同位素示踪和放射性自显影来观察中药中的某种活性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说明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3-4]。根据这种研究的结果来推论,中药归经的实质是指药物活性成分在体内某些脏器的高浓度分布。但以成分的脏器分布说明归经的实质则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解剖脏器在概念与内容上的差别,同时活性成分分布较多的器官,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

1.3 用中药微量元素研究药物的归经

微量元素分析法是通过剖析中药中某些特异性元素的浓度,并结合这些微量元素在人体脏腑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来实现“归经”,从而发挥疗效,以推测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5-7]。

1.4 从受体学说判断药物的归经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最初由Langleg[8]用来描述细胞上可与药物和其它化学信使物质结合并介导效应的化学成分。有人从分子药理的角度理解,认为归经理论可以从现代的受体学说来认识[9]。叶氏[10]也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在强调药物对人体的特殊选择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归经主要从药物特性的角度出发,说明它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的性能;而受体学说则是从人体组织器官的角度出发,说明它对药物具有特殊的敏感作用。这两种认识方法可谓“异曲同工”。

1.5 用环核苷酸检测法认识药物的归经

郑氏[11]报道,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是细胞内调节代谢的重要物质,两者具有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生物学效应。正常情况下,二者必需维持一定的比例,若比例发生改变(偏高或降低)就会引起机体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这与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相似。有人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3味药的水煎剂分别给大白鼠灌胃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动物脑、肺、心、肝、脾、胃、肾、膀胱8个脏器组织中cAMP、cGMP的水平。实验结果发现,每一种药物对不同脏器组织中cAMP、cGMP水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表明cAMP、cGMP的浓度变化能在一定程度反映药物对某脏器组织的选择性作用。经统计分析还发现,cAMP、cGMP浓度以及cAMP/cGMP值有显著变化者之相关脏器,与各药归经的关系非常密切[12]。

最近,王氏[13]将麻黄、丹参、葛根、大黄给动物分别灌胃,通过测定动物心脏、肝脏等10种组织脏器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观察比较中药对组织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给动物连续灌服麻黄等中药后,动物各组织脏器环核苷酸含量明显不同;在所测定的10种组织中,有9种组织受到麻黄的明显影响而出现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或者降低;而受丹参影响的组织仅有3种;葛根和大黄对组织环核苷酸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

2 目前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综观以上各种研究和实验方法,其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主要从归经与作用部位、归经与有效成分、归经与微量元素、归经与体内代谢等方面着手,运用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二是根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主要从归经与药理药效、归经与受体、归经与环核苷酸等方面着手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各有所长,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2.1 可取之处

在这些方法中,取各组织脏器作为观察材料是可取的,因为归经的“经”并非单纯的经络或经脉之意,而是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综合。正是由于大家知道中医的脏腑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脏器,所以才选择各组织脏器作为观察对象,去寻找药物发挥主要作用的部位,因为药物被机体吸收后,总要落实到相关的组织脏器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

2.2 不足之处

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

所检测的药物是主要活性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活性成分,其分布不能代表所有活性成分的分布。

中药归经是从疾病对药的治疗反应中总结出来的,而大多实验所用都是生理状态下的动物,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

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些实验方法有悖于中医的归经理论。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

很明显,这里讲的应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而不是药物的分布。目前的研究方法大都是从观察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布着手。从归经理论的定义来看,应从药效学观点出发观察药物的归经问题才符合中医归经理论。在这一点上,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了,只是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即使目前有人从药效反应来研究药物归经问题,也只能是观察几个功能指标,而不可能观察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全部效应。

3 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如何做到全面地观察中药对机体各部位产生的效应,并从中发现潜在的规律,从而阐明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回顾和总结分析他人所做的有关研究工作之后,根据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和归经的定义,笔者提出一个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案,使较全面地观察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成为可能。

3.1 中药的作用特点决定其效应可能发生在机体任何组织脏器中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单味药材就是一个化学分子库,虽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但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是一个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过程,因而其效应可能发生在机体任何组织脏器中,所不同的是在有的组织脏器中其效应较强,有的较弱。

3.2 其药效最终作用结果是影响机体蛋白质表达,且效应越强,蛋白质表达变化越大

从中药治疗疾病的机理来看,中药治疗疾病不是单纯强调以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重点在于调整机体功能状态,发挥机体抗病能力。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必然会引起从遗传信息到整体功能实现中的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的改变,调节这些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的本质是基因,其药效最终作用结果是影响机体蛋白质表达,因此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能从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反映出来,药物对机体某组织脏器产生的效应越强,其蛋白质表达应变化越大。

3.3 根据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和归经的定义,提出假说

由此,根据归经的定义和中药作用机制的特点,我们提出假说:归某经的药物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的组织脏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其效应的强度与该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差异的数量有关,即效应越强,蛋白质表达差异的数量越多,反之亦然。

3.4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出现,使验证这一假说成为可能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在解决生物学重大问题上已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来解决用传统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4]。同样,将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运用到药物归经理论研究中,可能会发现归经的潜在规律和本质,从而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带来重大的突破。蛋白质组学集生物技术、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的精华,采用大规模、高通量、高速度的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基因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表达谱,可以较全面地观察到机体对药物作用产生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从而为从药效学观点出发研究药物归经的实质与内涵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实验平台。

4 根据假说,制定研究方法

根据假说,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我们只要观察药物对机体作用后各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差异变化的程度,即可推断出该药物对机体组织脏器产生效应强度的大小。具有相同归经的药物对机体产生较强效应的那些组织脏器就必然有一定的共性,而产生效应强度较大的那些组织脏器就应与该药物所归经络有关。

根据各味中药的归经情况,我们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陷。

4.1 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

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所观察的中药可不考虑它的作用与药性,首先选取那些归单一经络的药物,如青葙子、密蒙花、赤芍、月季花、茜草等单归肝经的药物,浮萍、鱼腥草、挂金灯、马勃、苍耳子等单归肺经的药物,仙茅、巴戟天、海狗肾、阳起石、葫芦巴、蛇床子等单归肾经的药物作为观察对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观察的药物归经单一,便于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此方法的缺陷是用正常动物为实验观察对象,与用病理状态下的动物相比可能有所差距。

4.2 以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为实验观察对象,观察中药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

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动物体内的作用过程,但由于作用相同的药物所归经络过于分散,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类药物中存在5味以上归相同经络的药物,例如,平肝熄风类药中羚羊角、石决明、天麻、白蒺藜、贝齿、全蝎和蜈蚣等7味归肝经,祛风湿类药中豨莶草、海桐皮、石楠叶、松节、五加皮和千年健等6味归肝、肾两经,泽兰、荆三棱、蓬莪术、马鞭草、延胡索、姜黄等6味归脾、肝两经,且这几类药物所治疗的相应证候动物模型也不易制造,因此,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方法无论选用哪一种,所观察的具有相同归经的药物至少选取5味。每味药给予一组动物,然后取每只动物的肺脏、肾脏、肝脏、脾脏、胃、心脏、、大肠、小肠以及脑等组织脏器,提取蛋白质做双向凝胶电泳。其蛋白质表达图谱与给水对照组的各个相应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图谱相比较,找出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然后,以表达差异蛋白质数量的多少排列各组织脏器,最后看给予归相同经络几味药的动物各组织脏器的排列顺序是否一致,而给予不同归经药物的动物各组织脏器的排列顺序是否不一致。如果能得到上述结果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找到了归经理论的内在规律和其科学内涵。同时,我们也可得出排列在前面的几种组织脏器与所归的经络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这也可为中医有关经络的实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当然,我们也可能得不到这样的结果,这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说本身不符合归经理论的真实客观情况,因此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二是假说正确,只是由于根据临床经验得来的各味药物的归经所属还不够精确客观,因而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在目前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下,迫切需要有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现。此方法的思路与设计更加符合归经理论的定义,其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从药效学角度来研究中药归经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尝试采用这一方法对归经理论进行实验研究。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这种方法就能完全揭示归经理论的实质,但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会对归经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和推进,因为科学上的任何成就都是在不断总结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基础上取得的。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和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药通报,1988,13(7):48-50.

[2] 高其铭.当归的药理研究与其归经功效关系的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5,(5):13-15.

[3] 陆光伟.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J].中成药研究,1984,(5):38-39.

[4] 郭顺根,牛建昭,贲长恩.3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3):17-21.

[5] 柴 立.从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富集、亲合探讨“归经”实质[J].微量元素,1984,(试刊号):24.

[6] 朱梅年,柴 立.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中有关微量元素锌、锰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3,24(5):66-67.

[7] 徐径采.明目中药的归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J].微量元素,1987,(2):23-24.

[8] 王 莉(译).受体与递质:现代概念[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6):379-382.

[9] 王海东.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8):323-326.

[10] 叶显纯.论“归经”[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4):11-12.

[11] 郑广华.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J].自然杂志,1979,2(4):208-209.

[12] 王树荣,孙 冰,丁国明.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8):500-502.

[13] 王树荣,翟继伟,盖英臣,等.麻黄等四味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