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00:1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设计则属于其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本专业前三年的课程以数理基础理论及电类专业基础为主,光学类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四,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践中,需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兼顾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一次实践。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在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在验收评定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每个设计小组都至少有一个认真完成的学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有的学生还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3.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在某一门课或几门课的教学结束之后,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学生专门来进行这门课程的综合实训。这样学生在精力上和时间上都比较集中,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集中式的综合实训。
课程设计过程中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各自进行分工,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一项任务,这样不仅能复习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设计围绕教学展开
2.1课程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 确定选题、明确任务
由老师提出若干个课程设计的选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确定题目,明确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进行讨论,收集资料;然后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的任务,项目小组长负责协调工作。
(2) 制定计划
整个项目开发过程涉及到资料的收集、需求分析、系统的设计、编码调试、数据库的设计和文档的整理等工作,如何顺利有序地推进,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开发计划。由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决定。
(3) 设计过程
课程设计活动安排在一到两周集中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是进行代码的编写和程序的调试,也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阶段。指导老师全程进行答疑辅导,学生还要做好日志记载,这是个学习与升华的阶段,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问题的解答,更重要的能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
(4) 答辩
学生经过一学期或几个学期的积累,再经过一到两周紧张的劳动,最后由指导老师对每个小组开发的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可以由学生自评和答辩两个部分构成:先由小组的代表对自己开发的系统进行总体上的陈述,包括已实现的功能、开发过程中遇到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系统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然后由答辩小组的老师(一般3到5名老师组成)就学生开发的系统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这样既检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训练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应变的能力。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并给出学生成绩。
(5) 作品公开
作品公开展示,有助于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6) 总结
老师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既总结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也点评课程设计与整个教学活动。
2.2课程设计活动的展开
(1) 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
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教学活动结束进行的,但如果只在这一两周内开展整个课程设计活动,时间会有些紧张,完成任务的质量没法保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一些准备工作:
①思想准备
开学之初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门课或这几门课将要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上有所了解,思想上有准备。
②公布选题
在教学之中,在学期中的某个时候告诉学生有哪些具体选题,分别有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可以提早作准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
③学生选题、明确任务
在学生有了一到两周时间的准备之后,让学生进行选题并明确任务,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实施的方案和计划,分析用户的需求及相关流程。
④制定计划
在一到两周的讨论与学习后,让学生制定课程设计计划,学生可以请老师参与讨论,老师对小组的方案与计划给出指导性的建议。
⑤需求分析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要收集一些资料或作一些市场调查之类的活动。需求分析很关键,它决定整个系统的功能与性能。留两周时间给学生完成。
(2) 课程设计阶段
课程设计分三个阶段完成:
①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阶段先进行系统的设计,该阶段的任务是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分析每个模块的功能是什么,模块之间如何衔接,有哪些界面等。
②分工协作
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进行组内分工,让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任务。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并记下当天的开发日志和相关文档。
③调试与测试
最后用一到两天时间将系统进行组装与测试,并进行相关文档的整理。
(3) 课程设计的结尾阶段
课程设计后的结尾工作也很重要,它主要包括:答辩、成果展示和课程设计总结。
3 总结
几年来,我院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实践的结果表明,课程设计不仅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1-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
(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
(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
(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
(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
(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
(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
(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
(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
(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
(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
(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
(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及早布置设计任务:虽然是在理论课程授课之后进行课程设计,但是有关课程设计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讲授并同时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而改变以前先课堂教学再布置设计任务赴学生在两周内集中设计的教学秩序。以往教学秩序导致学生最终不能按时完成或虽按时完成却不能保证设计质量。为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应该及早让学生清楚设计的任务。
二、设计过程严把质量关
1.课程设计资料管理:以往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计算书和图纸,虽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管理和文档保存。但往届学生的设计资料文档一旦流入下届学生手中,就会变成进行课程设计的模板。一部分学生将模板的设计计算书和图纸中的相关数据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设计数据,根本不关心设备结构设计方法、所用计算公式的含义、相关规范的选用和化工制图的规范表达等设计的基本程序。故课程设计资料不能电子化成为栓桔学生思想的枷锁。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计算书必须手算完成,图纸只能采用手绘而不允许采用专业软件。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分组设计不同的题目,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组的过程设备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总体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小组成员可在一块查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先在小组里解决掉一部分设计疑问。剩余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总结出来,教师再予以指导,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全过程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中心。引导学生清楚设计步骤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而是应引导学生“会学”;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改变以往教师全盘托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方法。
4.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课程设计后期组织学生开一个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设计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加清晰。
三、设计时间合理安排
原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的两周进行,此时其他专业课程也即将结课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他课程的考试。急于完成设计任务段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等。考虑到同其他课程在时间上的协调,我们将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到第六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两周时间。
四、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设计期间的表现,计算书和图纸的完成情况答辩时对重要知识点等的掌握程度最终给出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厂方面冷别同学抄袭、甚至拷贝同组的计算书和图纸并经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创者编写的更规整;另一方面,只有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某位学生是积极设计还是应付差事教师难以精确把握。会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我们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评定方式。
1.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先自我检查设计计算书和图纸总结归纳存在的错误和不理解的问题,形成“自评”;之后随机分配合作同学,给对方的设计进行审查最后给出评阅意见形成“互评”。根据上述自评和互评情况,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再次检查学生的设计,找出设计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讲评”。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导”和“相互引导”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讲评总结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充分了解了当前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公正的评定设计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摘要] 课程设计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强、掌握知识系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优点。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于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论述课程设计这种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课程设计;创业营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52?02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简介] 潘光杰(1974-),男,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很容易造成知识传递的单向,而抑制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地实现很好的互动效果。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一般以知识点作为导向,使用的案例多是服务于局部章节的知识点,只是为一个主题来服务,而创业营销企业案例的不可复制性,也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枯燥,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以及时间的限制,同学们也感觉索然无味。课程设计在理工科教学中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被广泛应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创业营销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简明国际本科全书课程》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2]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课程类型的选择,课程的组织结构则是指课程内各要素的组合。丛立新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包括从基本理念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从课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分析,根据课程设计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大致可分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设计,完成不同的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笔者认为课程设计是以一门课作为设计对象,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各个要素进行选择、组织而有机组合的决策过程。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有机组合课程各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各环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洞察能力、环境敏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实施程序
“创业营销”课程以创业营销活动为主线,系统地研究创业市场环境分析、创业战略选择、创业商业模式和创业规划、创业企业的营销策略等理论与实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创业营销基础理论和创业营销的方法;同时,强化创业营销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创业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所具备的营销技能。“创业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创业管理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但需要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具体包括建立营销团队、筛选营销创意、设计创业营销方案、评价与讨论等环节。
(一)建立营销团队
营销团队是课程设计的基础,人是营销的核心资源,将上课学生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10 个左右的营销团队,每个创业营销团队大约4-5 人。建立的营销团队民主推出营销经理,在营销经理的领导下将团队内同学进行分工,建立自己营销团队的名称、团队组织结构图,初步选定该团队经营项目,该项目必须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者产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立营销团队是创意营销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二)筛选创业创意
创意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后面方案设计的基础。筛选创业创意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搜集与整理资料,主要包括产品大类选择、市场二手资料的搜集,一手资料的设计和整理,根据调研结果确认创业营销的产品;第二,提出产品创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每个团队成员根据选择的产品自己考虑2-3 个创意;接着评价创意,团队成员一起把各个成员提供的创意进行评价,排出先后顺序;第三筛选创意,将创意里面大家认可的前3 个创意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教师可以参与这个过程,选出最优创意;第四形成创意概念,团队成员对创意进行深入分析,反复验证,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确认各个营销团队的产品概念。
(三)设计创业营销方案
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 营销战略的选择,战略是创业的方向,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宏观分析工具PEST、行业分析工具五力竞争模型、微观分析工具SWOT 以及STP 战略工具,形成阶段性成果,随之进行讨论和确认,注意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例如SWOT 分析中学生经常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分析弄混,优势和机会放到一起等。STP 战略工具也是目前营销中应用最普遍的工具,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认该产品的市场位置,也是后面营销策略设计的基础。② 营销策略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创业营销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设计,一步一步让学生掌握策略的具体应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创业营销计划书。
(四)评价与讨论
评价是对前面所做工作的总结,采取各个营销团队现场PPT 演示演讲的形式,由营销团队做出讲解和说明,其他营销团队对该方案质疑,现场讨论,该团队回答其他团队的质疑,教师根据演示和现场回答两部分对各个方案打分,做出评价,最终评出优秀营销团队。学生对自己创业选择的产品进行总结,总结得失,提高其应用能力。
创业营销的课程设计方案可以参与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且有很多学生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大奖。
三、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实践的效果
创业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试用课程设计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掌握所学知识帮助较大;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6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从统计结果来看创业营销应用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同学们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②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③ 增进了学生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④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⑤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问题
课程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择的课程设计的产品和创意千差万别,对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提出挑战,指导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企业运营知识,指导老师要对很多行业和产品有全面的认识,否则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知怎么判断的问题,无疑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掌控进度问题
教师应掌控各个营销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创业营销课程时间教学周期(18 周)较长,课程设计只靠课堂时间没法完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资料和讨论,而阶段性的成果就能看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营销团队的合作情况,根据运行情况来调整营销团队的分工情况。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做到课程设计的完成进度与教学同步。
五、结语
从实践来看,课程设计研究有助于改变目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设计方面,课程设计研究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创业营销知识不但要组合在一起来应用,而且要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创业营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和素质。所以课程设计在创业营销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机械类学生通常在第5学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该设计是学生学完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后完成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奠定一定基础。但是长期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时间和题目,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1.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结束以后的3周内进行,在期末的这3周中学生考试科目较多,很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好课程设计。由于目前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指导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老师精力不足,最终导致课程设计的质量越来越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认真、不周全,照搬照抄,计算绘图盲目仓促,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所设置的目的要求。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不能及时地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虽然有一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加上老师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指导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通常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零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为传统死板,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最后提交的是图纸说明书等纸质材料,由于学生考试的穿插,加上期末老师的年终总结任务较多,用于集中指导的时间少,教师只凭印象批阅说明书和图纸,自行决断,确定最终得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前期组织动员工作准备不充分,缺乏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不严,部分学生的抄袭很难评判。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二、改革手段和方法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学生态度不积极、时间较短、流于形式等现象,我们就本科生专业实习提出“长时间课程设计”的概念,即在机械设计课程初进行持续近一个学期的时间,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概念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方式仍需继续探讨。
1.采用“化整为零”法。通过将课程设计融入平时课程作业中,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有的放矢,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计算工作;课程设计中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设计软件,掌握三维建模知识,了解虚拟装配过程。在平时上课时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课程设计节省的计算时间用于对学生的应用现代设计软件,开展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及应用;增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建议实验室允许学生借出减速器模型,在课程设计室内使用,从而通过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化整为零”法推动课程设计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减少学生的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采用“化整为零”法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就是在开始讲述机械设计部分的时候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放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通过批改课程设计作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2.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现代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已经学习了Auto-CAD,但是没有把它与具体的工程设计结合起来。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程设计中以不同的方式把计算机CAD技术应用到设计中,鼓励一般的学生能够进行零件的平面CAD绘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对零件进行三维CAD绘图或者运用UG、Pro/E、SolidWorks软件绘图,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装配图的绘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是与任课指导教师有关的教学活动,也是在先修的相关课程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可在设计中聘请制图、公差、力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强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素质。
3.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避免设计的雷同,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经小组成员民主选出组长全面负责设计工作,小组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学习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数据计算与整理、查阅手册资料、绘制图样、三维造型与装配等,每人各负其责,独立完成,但要数据共享,步调一致。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往往需要对某些结构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改,采用软件只需修改零件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方便省时,且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并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和设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此外,在设计节点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其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采用第二课堂和课程设计想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励其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根据所申请项目的内容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审批,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并配备专门教师给予指导。对于特色较为鲜明、成果比较出众的项目资助其申报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并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平台与空间。
4.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虽然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工程功底,但既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可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并设立合适的考核节点,对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约束和监督,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伊始,即下达设计任务,通过系统的设计任务将原教学内容中相互独立且略显繁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置学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使其切身去解读一个机械装置的实际设计过程,并掌握由此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识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带着问题来学习课程,设计中每一步结果的取得,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构,都与教学的各章节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演练,是抽象知识与具体行动的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实战设计能力,培养全面的设计素质,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论
经过几轮的课程设计实践,本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1.针对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课程设计的平台锻炼三维建模能力,二维绘图能力,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以“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软件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掌握了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的新的学习方法。
作者:李霞 陈建萍 魏敏 葛云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03):51-54.
[2]易传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20-21.
[3]成经平,林建华.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05):59-61.
[关键词] 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学习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49-03
心理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核心,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学习素质、角色素质和人格素质。其中学习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内源力,是其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性因素,具有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学习素质的培养,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个性的完善,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潜能的开发,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的。
1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1]。课程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理解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另外,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课程因素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综合考虑具体的课程目标、知识性质、课程范围、学员群体、学习过程、学习空间等因素,形成科学的课程设计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起始于对课程本质的根本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内涵、课程设计的功能作用、高校课程的特点、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指导思想及建设思路等的理解和把握上,他们在对高校课程设计涉及的有关原理、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课程设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形成基本认识,进而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课程设计人员的整体把握能力是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工作的关注和接受、感悟和辨别、内化和预测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设计者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相关事物经常注意和有的接受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对与课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事物,如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学科与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和学的需求、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等事物,养成随时注意、认真分析研究、深刻领会精神、掌握最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并善于将这些事物有目的的加以梳理和概括,及时转化成指导课程设计谋划和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整体感悟和准确辩识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总体、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整个方案的构想、论证与制定都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的事物。课程设计人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具有全局性思维,对于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理念、方针、思想、原则等宏观设计以及流程、安排、实施等末端操作环节,要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想和理解,做到胸有成竹。优秀的设计人员对于要进行的方案都会事先作好调查和资料准备,能够提纲挈领、统揽全局,在纷繁复杂的相关事务中准确把握最适宜的事项。
3)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有效内化能力。内化是主体的环境特征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主体意识特征的过程[2]。课程设计人员要通过他人评价和社会规范后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受来进行内化过程。内化的过程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是意识形态各要素逐渐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把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贯穿的教育理念、课程整体结构以及课程设计的实际背景等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意识,这样在设计课程时,经过内化的主体意识会通过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活动体现出来。
4)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再定义能力。再定义能力是指研究或操作某一具体事物时,能够从一个角度追求多个结果并从中优选出最佳结果的能力,或者从多个角度追求一个最终结果的能力。再定义的能力是基于课程设计人员一定量相关知识的积累、对定义对象的充分理解以及高度概括之上的,再定义的前提是课程设计者对于有关课程信息充分的认知和有效内化。再定义的水平充分地表明了课程设计人员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是每个优秀的课程设计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5)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科学预测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要保证课程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要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课程设计文本。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已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在整体上或某些侧面牵动着课程设计的走向,改变既成的课程设计思路,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人员能够在充分吸收既有经验的前提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高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预测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走向,使课程方案既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保证未来长远的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整体、和谐、持久的教育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2 强化反思能力培养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虑自己的意识、行为的能力,即要通过深刻的顺向和逆向思考,对自己的才智、所处的环境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全面的审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并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当的认知。反思不仅要从意识上、行为上质疑自己,还要在伦理、道德、情感的意义上乐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校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事事留心和精神放松是反思的前提条件。
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找出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课程设计人员的反思可以分为:创新的反思、关爱的反思、批判的反思、沉思的反思以及合作的反思。创新的反思就是在课程设计中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能促进每个学生个人理解力的发展,是否能鼓励他们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是否能培养审美参与和审美表达。一旦课程方案被创新性地构想出来,课程设计人员就应该以一种关爱的方式执行它。关爱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计主体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这种反思是通过了解学生的理解来实现的,而支撑关爱反思的是双方的信任、对话和合作。批判的反思有利于突破思维的定势,开启新的视野,要敢于质疑,勇于破疑,破旧立新就是建立在不畏上、不畏权、不畏定论、只唯实的基础上。沉思的反思非常重要,沉思中蕴涵着深刻的情感和智力,沉思是一个附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思考或适应激励自己进行课程设计的认识、感受和隐喻。它更受自己心灵的引导而不是大脑的引导,通过反思,个体能够袒露自己的最大意图、最佳美德和最深刻的灵感。合作的反思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合作的反思有益于课程设计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和发扬个性。
强化反思能力:(1)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效能意识。效能“是个体对通过个人努力所能获得的结果的预期”[3]。效能预期将决定个人作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面对挫折、失败、痛苦经验时能够坚持多久。效能感越强的人,就会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奋斗。课程设计人员的课程设计效能意识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的概念,课程设计效能意识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课程时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总结能力。适时的总结是对思维的锻炼。短小凝练的总结性语言对于课程设计者也是一种考验。能总结才能更好地从精髓上把握课程设计的本质追求。适时总结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否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设计的阶段性或终结性成果是否与实践要求相契合,是课程设计人员总结能力的重要表现;(3)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求证能力。设计课程是一种计划,是一种设想,甚至是一种理想,其结果是否与现实需求相一致、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是否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目标,不能完全待实施后才做了解和纠正,及时求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考察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是课程设计人员的基本任务之一。提高课程设计人员的主动求证能力是完成高质量课程方案的保证。
3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的能力。作为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结合院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谋划、组织、结构,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方案。
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思维。(1)强调思维的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把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发现课程设计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等;(2)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即在研究谋划课程设计时,能够针对目的和任务进行连贯的思考,顺利提出多种设计思想或方案;(3)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即面对课程设计所涉猎的各要素、各领域以及不同人员的个性差异能够灵活应变,改变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并进行有效的联想;(4)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操作中,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产生新颖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为他人所接受;(5)强调思维的洞察性,即能够在课程设计中,透过深潜的问题和矛盾的表象,认清其内在的涵义、特性、成因,并进行换位、换角度分析;(6)强调思维的再定义性。
其次,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人格。(1)强调持久性,即意志品质出众,能够排除来自院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对课程设计的干扰因素,长时间地专注于对课程设计的研究和投入;(2)强调合作性,即能够高度接受自我、他人的差异性,能够与他人积极协作配合,善于吸取他人的成果并阐扬自己的观点,整合不同的意见;(3)强调自主性,即独立性,在课程设计中,不简单的依靠他人,不盲从他人的意见、行为,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独立的见解;(4)强调幽默感,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产生的矛盾、误解甚至错误,能够采取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和处理,以消除紧张情绪,确保工作顺利进行;(5)强调自信心,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课程设计中遇到阻力和压力甚至是诽谤和伤害时,不会因此而退缩或踟蹰不前,能够坚持真理,充满信心,朝向目标;(6)强调容忍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其中的失误或者不合理成分,不可能完全避免,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能够坦然接受,并进行正确归因,总结经验。
第三,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为:发现课程设计问题的能力;把课程设计的问题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提出课程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对课程方案实施效能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对课程设计发展进行预测的能力。
可见,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根植于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必须根植于社会实践和院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根植于课程设计人员既有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积淀。追异猎奇不是创新,舍本逐末、弃源储水也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在于圆融智慧的奔放、内在价值的彰显,在于探索精神的高扬[4]。
参考文献
[1]郝唯学,赵和伟.军事宣传心理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123.
[2]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37.
摘 要: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遇到学生对同一问题重复出错或某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错误率很高,从这种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失误,需要教师认真地反思,从而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程设计;初次教学;教学总结
数学作为中学十分重要的科目,学时安排紧凑,难点重点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积极努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学反思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教学经验处于不断的积累中,会逐渐发现一些教学反思在实际应用中的方式与作用,在此将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教学反思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课程设计后,初次教学后,教学总结时。在这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课程设计后
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课程设计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按照课程安排的要求,初步计划教学的学时、方式和在总的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同时,在完成了初期计划的时候,不妨仔细思考一下课程的设计是否在逻辑上关联紧密,是否在难度安排上考虑了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了难度梯度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仔细思量的。通过反思,我们才有更大把握在初次教学中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二、初次教学后
这一步的教学反思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毕竟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课程设计后反思中对课程设计的修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这一步的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对教学方式的改进。例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对sin,cos的定义理解不深,稍有形式上的变化就把两个概念搞混。于是笔者通过简单地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图象,让学生对三角函数产生了更加明确、更加深刻的认识。经过改进后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对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教学总结时
这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老师并不重视,存在顾头不顾尾的现象,总以为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教学方式也趋于完美,但是我们应该精益求精,思前想后。在完成前面的教学活动后,我们往往会有机会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评,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得到更加详尽的教学反思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由效果推问题的方式寻找教学中的失误。我们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运用大数据的预测方式,获得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讲解和练习普遍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这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大家在研究教学反思的实际应用上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关键词:EDA 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01-0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该校电气、计算机、信息类等相关专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该校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都是买成套产品让学生按图组装,焊接、调试,根据作品和报告给定成绩。这种传统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锻炼,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为了提高我校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又恰逢我院新进PCB板制作设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引进了Proteus仿真,Protel原理图绘制和PBC制作,进行了基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学改革,下面就以1 000 s秒表电路设计为例,介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
1 课程设计选题
要想挑起学生动手兴趣,提高设计热情,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全过程,可以自拟感兴趣的题目,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感。当然,教师给定的题目必须贴近生活实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与实验条件匹配,且不要限制太死板,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一般让学生提前一个月的时间选题,可以留充足的时间在网上购买元器件。秒表在电子产品中用到非常广泛,又较全面的覆盖了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现以1 000 s秒表为例,对该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全面改革。
2 建立模块化设计思想
根据题目,上网查找资料,确定1 000 s秒表这个项目分4个模块。他们分别是基本RS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时钟发生器和计数译码显示部分。确定基本RS触发器的职能是启动和停止秒表工作;单稳态触发器为计数器提供清零信号;时钟发生器用555定时器构成,为计数器提供时钟信号;计数及译码显示是对时钟进行计数,并用数码管显示出来。确定好各模块基本功能后,通过查阅资料,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对各模块电路进行设计。
3 Proteus仿真
为了高效设计,对各模块电路分别进行仿真,即分别测试基本RS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时钟发生器和计数器逻辑功能,待各模块电路仿真工作正常后,在将有关电路逐级连接起来进行测试,直到测试整个1 000 s秒表整个电路的功能,,最终的仿真设计电路图为图1所示。模块1为用集成与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它的一路输出为模块3的单稳态触发器的输入,另一路输出为与非门C(U1)的输入控制信号,按动按钮开关K2,则门A(U1)输出,门B(U1)输出,K2复位,和状态保持不变;再按动K1,则由0变为1,门C(U1)开启,为计数器启动做好准备,由1变为0,送出负脉冲,启动单稳态触发器工作。模块3的输入触发脉冲由模块1的提供,输出负脉冲通过非门B(U3)加到计数器的清零端,为计数器提供清零信号。模块2为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是一种性能较好的时钟源。当基本RS触发器时,门C(U1)开启,555产生的脉冲信号通过门C(U1)作为计数脉冲加于计数器的计数输入端。模块4是计数显示部分。采用异步二-五-十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90芯片,该芯片,先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测试74LS90的四种不同的逻辑功能,然后把它工作于十进制计数的8421码状态。经过仿真,电路设计合理,仿真结果好。这种设计和仿真方法有利于检查和排除故障,保证设计高效、圆满完成。
4 绘制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建立
为了更接近于工程实践,电路设计仿真好后,学生还需根据PROTEL软件进行原理图的绘制和PCB板的制作,设计PCB板时尽量自动布线后,再加上人工修改,这样使布线更合理。根据每个学生上交的PCB板文件,教师根据该院新引进的PCB板生产设备印制出学生独一无二的PCB板。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焊接元器件和调试硬件电路,因为有仿真基础,大大减少了硬件调试时间,产品的合格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5 全面的考核系统
建立完善的成绩考核系统是保证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工程实际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根据各个环节在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所占比重,课程设计成绩由设计方案成绩(占20%)、软件仿真成绩(25%)、硬件调试成绩(占35%)和总结报告成绩(占20%)四部分组成。设计方案成绩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方案与器件选型,按课题要求完成电路图设计,所涉及的方案是佛偶偶有创新性。在软件仿真成绩和硬件调试成绩的评定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过程,通过提问等方式来进一步考核学生对于设计电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报告成绩考察学生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内容完整性,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绘制的规范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和配合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技总结报告撰写能力,提高了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他们参加校内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设计;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55-01
《机械设计》课程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当前《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前沿技术更新不足;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 理论教学环节
1.1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加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克服原课程内容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等问题。提到《机械设计》课程,人们素有“内容多、难掌握;零件类型多、设计方法难于统一;参数、公式、图表多,难于记忆”的“三多、三难”之感,教师认为不好教,学生认为不好学。我们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为原则,对过深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公理等的推导、证明,可在有选择的、不影响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前提下略减或删除,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实用的结论,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例如在齿轮传动中,齿而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计算(或校核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都可删除不讲,只介绍结论。公式只要求会选用,理解公式中每个参数的含义,会计算就可以了。再比如,流体动力的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讲,只需要了解形成流体动力的必要条件。总之,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特点进行调整。
1.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备课――课堂讲授――课后总结这一主线中的各个环节。
(1)认真备课,使课堂内容少而精且与专业最贴切。在课程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大趋势下,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少而精。但是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少而精并非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恰当地精选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而要精选和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要求,吃透教学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明确的日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主次分明、逻辑严密,使教材由“厚”变“薄”。在教师认真备课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
(2)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视互动,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设计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分析,没有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讲授过程中要用贴切的词汇和术语来表达所传授的概念和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机械设计一这门课不感到枯燥无味。当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者是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后,可以先请班上其他学生试着回答,再由教师进行细致讲解,印象会深刻许多,比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效果要好。当然,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采取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在讲解四杆机构的应用的时候,例如讲解机构的运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汽车上雨刮器的运动过程;讲解齿轮系的时候,可以播放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等等。此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录像,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学生易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后总结。对教师来说,课后总结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带有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检查和记录备课中疏漏,使以后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针对性。
2 实践教学环节
2.1实验环节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其弊端,实验大多是观摩性、验证性的,基本上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几个项目,学会一些操作,而无实际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由于实验课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不单独给学生评定成绩,造成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缺少积极性,而是抱着被动、敷衍式的学习态度。我们设计了带传动实验、滑动轴承实验、减速器拆装及轴系结构分析实验等等。其中,带传动实验中,进行平带、v带和圆带的实验,可通过计算机测试分析软件自动绘制滑差率和效率曲线,并可进行传动过程的模拟。
2.2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不少学校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都还是集中在减速器的设计,这就难免招致一些偏见,认为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其实在我看来,这样的认知有一定的误区。我们讲解某一具体零件的设计方法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要让学生去设计这一零件,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种具体的设计方法,从而具备机械设计的一般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设计之前,除了进行减速器的拆装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带学生去机电市场调研,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产品价格,培养学生建立产品的工程实用性、成本设计思想。
对于未能集中开设课程设计的班级,我们把课程设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设计,结合相应章节的知识点,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这样,即使在不安排课程设计的情况下,也能熟悉一台机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学会工具书的使用,这点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3 考核环节
目前,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方法还是期末考试,通过一次性定时闭卷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是侧重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会造成学生在临考前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建议今后对学生的考核可以突破现有的模式,参考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的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这样的评价体系应该能更真实的反应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4 结束语
《机械设计》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相对较少。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机械大系统的观念、工程意识、机械设计能力、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为今后进行相关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