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3:0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次师生关系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的形式,问卷内容涉及师生心理、行为、行动、情感以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休闲等师生关系的几个方面。调查共在云南大学附中高一年级和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发放问卷份,回收率、%,有效问卷份。此次调查在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分别在刚进入新环境的高一和初一年级展开,希望真实的调查结果会给我们以启示。
传统的师生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尊师爱生”,表现出教师敬业、乐教、爱生,学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师生关系也在变化,表现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上海教科院顾泠元教授说“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渠道在缩小的趋势”,可谓一言中的。现在的新时期下,中学生眼中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一份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提供的(中国报告网)数据向我们说明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怎样?
从调查问卷看,在回答"你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很有趣、比较有趣、说不清、不大有趣、很没趣"中,、%的学生认为很有趣或比较有趣;、%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或不大有趣;认为很没趣的仅占、。在回答"你觉得下课和平时与老师在一起"的感受时,认为很开心和比较开心的占、%,无所谓开心不开心的占、%,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的仅占、%。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感觉和心态是比较好的。可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课改的普遍推广,广(中国报告网)大学生逐渐变厌恶学校生活为喜欢,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不是吗?
二、学生怎样看自己的老师呢?
关于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这个方面,在回答对班主任老师的印象时,学生认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很好和比较好的占、%,一般的占、%,不大好和很不好的为。回答你对你的班主任老师很喜爱和比较喜欢的占、%,说不清的占、%,不大喜欢和很讨厌的没有。关于对全体任课老师的满意程度,从回收问卷看,对全体老师很满意的占%;大部分满意、个别不太满意的占、%;少数满意,多数不满意的没有;很难说满意不满意的占、%;都不满意的为。我想,大多数老师看到这个数据还是会感到欣慰的。这说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并非只是严厉的长辈了。
三、学生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吗?
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时最想找谁说"时,回答最想找班主任老师或最想找某个老师的仅占、%;最想找父亲(或母亲)说的占、%;最想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的占、%;找不到要说的人的占、%。据初步调查和了解,多数的教师愿意和自己的学生谈心、交流并成为好朋友,但是却仅有、%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这样老师和学生能成为朋友吗?这个问题值得教师、家长、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深思和研究。
从学生问卷看,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1%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个老师,、%的学生回答找父母,、%的学生回答找同学,、%的学生回答找其他人。在回答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程度时,认为班主任对自己很关心或比较关心的占、%,一般的占、%,不太关心的占、%,很不关心的占、%。认为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对全班同学都很喜爱的占、%,喜爱大部分同学的占、%,只喜爱少数同学的占、%,都不太喜爱的占、%,说不清的占1%。
四、教师教学工作作风民主吗?
学生在回答"你或你的同学有了缺点或错误,你觉得班主任老师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时,、%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态度比较宽容,但要求是严格的;、%的学生认为老师比较宽容,但要求不太严格;、%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求很严格,但是不;没有学生认为老师没有什么要求,批评教育而已。在回答"你或你的同学在课堂上或平时,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与老师不一样时,你觉得老师的态度如何"时。认为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很高兴的占、%,认为学生有看法老师不大高兴的占、%,认为老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看法压下去的占、%。在回答"你们学校里是否有老师对同学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罚抄书、罚写字等)",学生回答一个老师也没有的仅占、%,极少老师有的占%,有些老师有的占、%,很多老师有的占、%。从结果显示来看,多数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已经能够做到民主,只是也许有些还不是很成熟,就存在着学生们的意见另外,整个教育体系的制度也抑制着师生之间不断改善和增长的民主观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给与重视的
五、学生们渴望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最后,在回答"您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为什么?"、"怎样的师生关系你认为是比较满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等问题时,根据答卷抽样分析,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不满意的占、%,认为一般的占、%,拒绝回答的占、%。
满意的理由是"因为自己学的轻松开心、效果也不错","因为老师不仅注意在课堂上认真教学,在课外像朋友一样,注意同我们进行一定的交流,能理解我们的心理,对错误能正确引导,我们对老师尊敬,老师也尊重我们。"不满意的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考试制度压制着学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同学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老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在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对成绩好或差的同学一视同仁。“"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师生间做到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融洽、无隔膜、坦诚相见","在平时是朋友,在课堂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老师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教师与学生日常交际 学生学习动机
在中国,大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中。在某些说法里,英语成绩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以及美好未来。所以,在大学里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对大学英语老师的一个极大考验。在中国,很多英语研究者研究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一是大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原因和动机之间的两者关系;二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成绩对动机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两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很少学者都没研究过大学老师对大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更有甚者从没有研究大学英语老师在学校的交际行为是否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以往英语研究者研究英语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基础上,本篇文章就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而做了一定的论述,其中也明确的指出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什么叫做教师交际行为,交际行为都由什么构成
一些英语研究者们指出,大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某种情况下的不谋而合,此类被称为相似度,其次是大学英语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团结程度和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度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学生个人间而产生的不谋而合的信念、价值观以及认同某种行为。著名英语学家Fulcher和Andersen同时指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持久的原因是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从而促使了交流长时间的有效性。抛开交流有效性不说,相似度在一定程度上被等同于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互相产生了更多的爱慕感,并且对倾听者在某些事务上的观点和信念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著名英语老师Simonsetal 通过研究发现相似度带给倾诉者和倾听者莫大的信任感。团结程度具体意思就是指双方在交流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给彼此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与老师的团结程度对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老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亲和力是指双方在交流时的心理亲近感起作用而产生的交际行为,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老师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针对调查对象而设计的调查
针对大学老师交际行为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影响,笔者针对大二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其中所有的大学生都是资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试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与自己相似度的看法和想法、如何感知对大学老师和大学同学的人际关系团结度以及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使用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感染力。在问卷调查后,笔者采用李可计量表测量,以求调查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此次调查报告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不是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有影响、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产生总体影响而研究。面对大学老师与学生的相似度、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团结度、大学老师的语言亲和力还是行为,到底是以上这三个观点对大学老师的交际行为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还是大学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的行为影响大。所有受访的大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认真、沉着冷静的完成所有调查报告中的问题,因此更加保证了本次增加本次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同时笔者在统计数据时采用了多人交换法的验证方法,从而能更好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通过对数据正确的收集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结果分析显示,教师在交际行为中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相似度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调查数据值大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度的平均值,而学生之间的团结度大于老师在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的平均值,平均值最小的就属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度了。在这些平均值的调查数据中,数值越大说明这些数据的分布离散浮动越大,数值越小说明分布的数据离散浮动越小,语言亲和感知的形为数据为12.86,学生之间的个人团结数据为12.56,老师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数据为10.16。由此可知,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动机,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亲和感知的行为和亲密的师生关系相比较,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真实的反映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行为对学生在学习英语动机上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给学生传达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教学新方法。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和行为要在课堂上语言的亲和力和行为的相互帮助下一起实现。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下有着相互依赖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将语言亲和行为和非语言亲和行为相互结合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似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并不重要,学生更容易受英语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的影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期望英语老师传授渊博的知识并且能有效及时的传达。
四、总结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通过职场教育来更好的有意识的使用一定的交际行为,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喜欢,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这些改变,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习潜力,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英语,更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
【参考文献】
[1]谢忠明.浅谈当前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潜能,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填鸭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却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样一个绝对服从家长和教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好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工作只能循规蹈矩,习惯于在条条框框下生活和学习,谈不上创新。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学生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以此来引导社会评价,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效益观和人才评价标准,从而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上来,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教师要由教学的"操纵者"向"组织者"转变,这是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前提。只有认同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以独立思维的能力。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做到敢说、敢问、敢辩,抓住学生带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政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更要成为课堂实际活动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求师生平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建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时相应地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比如通过口试和撰写小论文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可以引导教师们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从而打造一个和谐课堂。提供一个渠道,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会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有吸引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该建立平等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另外,这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能够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3.激发兴趣,开启创新之门
学生对政治课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其思想主动性。如教学总是老一套,"满堂灌",只能使学生感觉厌倦,对思想政治课失去学习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程,从而很难实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渴望,让学生以一种主动思维状态存在,这样才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发挥电视影像、网络教学优势,利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趣味,引导和启发学生自我获得认知、使用知识,开发学生创造力,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如:在初三活动课上,我选择"有关资源或环境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时,和同学到水泥厂考察环境污染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们思想政治学习的趣味。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剖析、解决具体问题,拿出好建议,撰写质量高的调查报告。
4.设置障碍,培养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置问题障碍,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使用多媒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一些真实画面、真实场景,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创设出活泼、生动、准确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去,把那些离他们生活很远的东西搬到他们的眼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有创意,如设计一些“各抒己见”、“异想天开”、“我的建议”栏目等等。这些栏目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挥,随时发现自己的创新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如开展辩论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或撰写文章,利用课堂进行论辩,学生的观点鲜明,论据充足。在这样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所以学生能常常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得到了及时肯定后,会感觉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激发了其创造性。
三、组织多向文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采取时事讲评及时政专栏、讨论、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自我展示等多项交流的课型。如由学生轮流利用课前5分钟做时事、点评,并由课代表负责开设各班的时政专栏。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学生之间最新信息的交流,扩大其视野。又如小组讨论、辩论等,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散性。再如社会调查报告的课上交流,一方面,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就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综合;另一方面,把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评选出最有新意、最有代表性的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使学生对种种社会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同时又对其他同学调查报告中反映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共识。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四、调整师生角色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如何转变角色,以适应新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应是作为学生的同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友好的融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按照新教材中“讨论、探究、体验”的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通过各主体的讨论、交流达到互助,各抒已见,共同提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双语教学,在怎样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方面我感到如下:
1 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材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就能想着它、念着它、探求它,天长日久,必然会积累起与这方面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熟练生巧,掌握它的规律,因而也就能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中的素材往往是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的,所以教师应在讲课时引用这类素材进行分析,形象地阐述简明的道理,使学生兴趣盎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制作成PowerPoint等都是由学生自己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相互切磋、合作,共同完成的,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锻炼并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人际合作的精神。
2 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教学的兴趣
德育教育是双语课的灵魂,也是双语课的特点。双语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
3 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浓厚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看法,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发表意见、看法的机会。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可以适当地在双语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演讲会、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担任角色,点染其青春的活动力,使其深切感到老师不仅没有把他们遗忘,而以更大的热情关注着他们,从而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爱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平时要经常找同学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特别是要向学生谈谈自己在中学时代学习双语的感受,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挫折,这些困难挫折又是如何得到解决,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对你诉说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这时绝不可火上浇油,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他,而应出于崇高的师德作出让步,缓和师生关系,对个别同学的对立情绪暂且作冷处理,待这个同学冷静下来再个别交换意见。这种“退一进二”做法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因感激你而喜欢你所任的科目,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还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偏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更应倾注无限的爱。平时多家访(不是告状)通过对其家庭生活的了解、关心、来帮助他们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学生有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使这些学生愿意与你讲真心话、实话,同时使这些同学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你任教的双语教学,即使它是一门枯燥的理论知识课。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说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远景性目标使同学们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近景性目标则起着更为具体的的推动作用。如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学习活动以更大的动力。因此,我常教育学生“现在读好书,上好的学校,将来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对象,过上幸福生活”。这样,就把远近目标、大小道理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同时,可通过对伟大祖国的了解,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展览会、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等,并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祖国之最”、举办“爱我中华”的知识竞赛。这样,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既易于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之火,收到教育感化之效,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课内容本来就有点抽象,又受到许多来自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同学们往往积极性不高,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方法上可以多种多样,如,可结合书本内容选用一些谚言、成语、格言或有趣的故事寓言,采用幻灯片、挂图、音频视频资料、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语言;可以新颖的方式开头,以奇闻入题,以疑问导入,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联系时政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的例子,恰当地比喻,把知识点通俗化、生活化。如,在学习“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我把它比喻成“巧克力”等等,这样,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与记忆;可适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说明问题,如,用谚语、诗歌和成语等,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运用典型案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等等,这些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包含着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活动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由师生双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动态心理过程,师生双方的意志、知识、情感、能力和品质是活动过程中变化发展的动态因素。”这种动态因素最容易使同学们产生能动、自觉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才落实到行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对同学们进行师生平等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对教师的畏惧感,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去。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上,上好每一堂课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常有学生说,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上课时,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怎么办呢?要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可采用课前三分钟的时事播报、时政热点讲评,或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可变讲台授课为在学生中间上课,时而在学生中间走走,缩短师生间的时空距离,使师生融为一体。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注重课内,而且课外也是很重要的。如,课外时,可常到学生教室、食堂、寝室和操场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可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增进感情,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伟人故事或英雄事迹,教育学生养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奋发图强的意志。
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作业、讨论和辅导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只有具备独立意识,才能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信心。事实上,后进生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较缺乏,而非他们的智力低下。我们应注意到,被人尊重是学生情感最基本的需要,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呵护、尊重和赞许。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绝不可当众批评或讽刺、挖苦或打击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我们更应关注他们,及时帮助其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并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加以引导、激励和表扬,就会让他们充满信心,产生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更加努力,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坚韧意志的培养。
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社会负责”这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当志愿者;在学习“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完成如下的调查任务:“调查泉州北渠的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提出治理方案”。通过对泉州北渠的实地调查,让学生接触了自然界,形成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自然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增强了关爱自然的情感,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
一、人际关系与交往的意义。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是自己与同学、朋友、家长和老师等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等。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对其学习、生活、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步入中学,除了学业之外,人际交往成为同学们必不可少的任务。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当的话,会使自身心理压抑、身心不健康,学习成绩下降,人缘差,朋友少,甚至造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与社会广泛接触、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联系的过程。通俗地说,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人一出生,就落入了人际交往之中:首先是依赖父母的照顾,再者是需要和同伴一起玩耍,之后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走向社会,完成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际交往的轨迹也就是人生的轨迹。因此,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关专家也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智商占20%,它决定人生;情商占80%,它主宰人生。而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也得出近似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能,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在本世纪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要完成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智力因素是很重要的,同样,他们健康的情感世界及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很关键的。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进入青春期,同学们由对父母感情上的依赖转换向朋友,大多数同学认为,初中时期的友谊最纯真和珍贵。
2、小团体现象突出。步入中学后会发现,同学之间依据年龄的相仿、个性的相似、品行的一致而组成一些团体,这些团体一般10人左右为一团。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在小学时,你总会把老师的话全以为是对的,可进入中学后,你的思想观念更新了,比小学时期更独立了些,你总是勇于向老师发表你的观点。同时,你也学会了评价老师,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步入青春期,有了长大后与父母的烦恼,也就是“代沟”,自己总觉得与父母无话可说,很少与父母沟通,加上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年龄差异、社会阅历等等方面的差异,就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三、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1、健康的人际交往:大都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2、不健康的人际交往:感情冷漠,不愿和他人交往,甘于自我封闭。
四、原因:
造成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显示,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的不信任、容易产生矛盾或者夹在矛盾的两者中间,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和自己兴趣爱好不相同的人相处在一起时,你也不会感到兴味索然,无话可谈。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随着时间的流逝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根据调查报告,主要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时期,加上缺乏主动与老师的沟通,就很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和师生间的误会。另外,如今新型师生关系产生,使一些学生混淆新型师生关系的概念,以为和老师关系好就可以不注意师生交往的礼仪。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主动与父母的沟通,从而产生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除外,在调查问卷的“你个人认为影响自身人际关系的因素还有哪些?”补充这一栏中,有同学提出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不尊重父母等。
4、自身的一些不良个性品质、修养素质和人格特征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提到的“打断他人谈话”、“与人交往自卑退缩”、“经常讲不文明用语”、“自我的封锁心理”等等。此外,还存在一些交往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嫉妒心理、干涉心理等等。
除了以上方面外,还包括⒈心理和生理: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极大地提高,个人的独立性也已经大大地增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生活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因此,我们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应重视的是与他人在思想认识和生活体验上的交流、在生活上的必要关心和帮助以及互通信息等方面,而不是形式上的形影不离和亲密无间。⒉性别的差异:因为开始步入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差异,部分同学因误解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从而阻碍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
五、对策:
处理好人际关系,要讲一定的策略、方法:
1、主动交往,千万不要自卑退缩。放开自我,不要羞涩,消除依赖感。不要依赖于别人主动,期待和小学一样被别人所拥护。
2、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学间往往是能说会道的同学在群体中最受欢迎,交流成为中学生成为人缘型的重要因素,而在同龄人之中,共同的话题往往是最吸引人的。
3、善意的欣赏别人。扬长避短,互相进步。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善意地赞赏自己,这不是虚荣心的表现,当你善意地赞赏别人时,别人高兴自然对你的印象十分深刻。
4、帮助别人。对于每个人来说,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也是一种被人关注的方法之一。
5、要理解尊重、宽容谅解。不要因为小事闹矛盾,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正如“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有彼此的互相尊重和理解才有深厚、长久的友谊。
转眼间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也结束了。还记得当时,还天天盼望着实习结束的一天,而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自己才发现,虽然是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可是自己早已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个环境,融入了这个集体,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这个集体里的一份子。想到自己要离开了,是那么的不舍。看到自己相处了两个月的学生和老师,想到今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真的不想走。突然间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好亲切,自己的学生都万分可爱。看到他们一个个不舍的眼神真的很想留下来。时间过得真快,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回想起在这短暂的两个月内所发生的和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真的学会了很多。
我实习所在的学校是京郊的一所乡村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实习自我鉴定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
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
这次实习体验使我受益颇多,也对自己做了一场绝好的检验。作为一名老师,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广,平时要做有心人,多多细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情,并将他们灵活的运用渗透于教学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耐心和毅力,理解和尊重,是处理学生工作时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哪一个角色,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其实,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我们一起成长成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习生活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会时刻不忘超越自己,面对教育事业,我将带着满腔热情,不断前行。要说实习的遗憾也是有的,主要还是角色定位问题,有时候会忽略掉自己是实习老师的身份,而把自己设定为一个观察者,多了旁观少了融入参与以及指导。此外,实习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充实,有自己的一部分原因。作为一名实习生主动性欠缺,还有就是之前的准备工作欠到位。两个月的实习,有付出,有收获,有反思,也有感恩。最后还是要特别感谢我的慈爱的指导老师样凯老师,和那一群亲切可爱的学生们。
课堂实践教学表明,面对90后的初中生,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来说,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塑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增进师生交流
90后的初中生,看似朝气蓬勃,其实更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赏识,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体会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初中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抱有诚挚的友善之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随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使其形成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敌意,也会转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探讨中既能教学相长,又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这种交流探讨中获得巨大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是十分有效的。
二、保持亲和力
思想政治课虽然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但也应该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亲和力不可缺少。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更是一种美,是最永恒的美。
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将这种气氛带进课堂。讲台上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初中生还是一群天真的孩子,他们希望课堂上的教师是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教师。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教师都应露出真诚的笑脸,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亲和力。
三、注重鼓舞激励
作为初中生,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扬会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荣誉感,激发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给集体树立榜样。面对这群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尊重信任的孩子们,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多给他们以自信,让他们个个都“抬起头来走路”,信心百倍地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赞许,每一句鼓励,每一个亲善的目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因。学生则会在教师确信他们最终会成才的暗示中不断产生和增加自尊心、自信心,并努力校正自己的学习和品格行为,自觉地去完成学科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挖掘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初中生是充满活力、活泼好动的,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思考力和独创精神的发挥,才能既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知识,又有利于其增长智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教师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体现主导作用。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敢于打破“你写我记,你讲我听,你出题我解答”的传统模式,大胆地让学生当主角,尽可能地空出时间让学生当主角,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小品、演讲。让出讲台就让出了一片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天空,让出讲台就让出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出讲台就解放了学生的手,学生的口,学生的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行了独立思维。
五、创新作业形式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学,要刻意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作业、巩固知识点的作业,让政治课作业“活”起来。
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形式多样化。比如布置学生看课本,看课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内容的功效,又有激活学生思维的妙用。学生课前看了教材,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交流新闻信息,有些学生带入课堂的热点新闻,恰巧可以作为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布置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譬如学习“消费”知识,请学生分析家里的消费存在什么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认识了“价值规律”,请学生对父母所在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所有让学生动起来的作业,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单一的答案,力求开放型、创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师参与完成。
参考文献:
[1]朱益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一、小班化教学利于快速熟悉学生,建立师生感情
小班学生的人数都控制在20人左右,不超过25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每次上课人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那么,一个星期下来,两个小班的学生姓名,我基本上都能对号入座。而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记忆全班学生的名字需要的时间相应增加。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似乎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不然。如果想获得他人对你的好感,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善于记住别人的姓名,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情投资。众所周知,情感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从学期开始就与学生快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快速记住全班同学的名字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小班化教学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听课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一堂课只有40分钟,据国外心理学家统计,小学生最多可使注意力稳定20分钟。其实,从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水平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有些学生进入课堂后,得几分钟才能平静下来。特别是下课十分钟,因某方面事情过于兴奋或做过剧烈活动的学生,人坐在座位上还气喘吁吁,老师讲了半天,他还未进入角色。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思想开小差,老师讲的最关键的地方没听进去,那么那一段知识在他的记忆中肯定是一片空白。一堂课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听课,许多学生很难做到。这时,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对此,我深有体会。小班上课时,学生人数少,我很容易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不容易开小差,或者说没有开小差的机会。因为通常只要有同学注意力分散了,我能马上发现,即时给予适当的提醒,或是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跟着我的节奏。
三、小班化教学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能力
小班化教学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多想、多看、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物体的排列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有规律的排列,有的学生摆出了一个红三角一个蓝三角的排列规律,有的学生摆出了两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的排列规律,还有的同学摆出了一个黄三角一个红三角,一个黄三角两个红三角,一个黄三角三个红三角的排列规律……接着,我让学生走出座位到其他同学那里去看一看。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观察别人摆的规律,还有的同学拿起桌上剩下的图形接着摆下去。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分享到了同伴的观点,体验到了同伴的奉献,而且经历了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这使他们视野更开阔,能力也更强了。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开始变得异常活跃,不善言谈的同学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了。学生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这正是“小班化”教学的真谛。
四、小班化教学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独自购物的经历,所以对人民币认识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设计了一份实践性作业――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去了解所规定的商品价格,记录在调查表中,再独自购买两样商品。接着,在课堂上我创设一个 “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超市”。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用手中的人民币样币购物,学习热情达到了……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数学课,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学生参与面之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之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之高涨,是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无法比的。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教育工作,都需要真心面对学生。可以说,“爱学生”已经成为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已经成为评价教师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志。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尊师爱生、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这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味。
3、教师要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知识更新的关系。当今是改革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想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教学改革的节拍,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接受新的教学信息和资源。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保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兴趣。如在教学“珍惜学习机会”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自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当今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公平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法”来进行教学。老师首先命制好一套竞赛试题,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组记分、现场亮分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竞争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教学相长,贵在启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中和践行者。因此,“教”必须服务于“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着眼于诱导。教师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跟我学”为“我要学”。
2、着重于疏导。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疏通障碍,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正确的轨道。
3、着手于指导。我们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倾注了情感,学生也会反过来给教师以积极和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和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烘托出温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
五、教材内容与热点相结合
当前不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学起来既感到枯燥乏味,又难以联系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既能够使课堂贴近生活,真实可信,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真正参与进来。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3、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
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