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00:4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制度与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原则 目标
一、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介绍
(一)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结构及内容
通常而言,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应当囊括下面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一级层次的治理结构和基本管理制度。“基本管理制度”充当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石,它是企业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总原则、总指导方针。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应当包含公司章程、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策略、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宗旨以及对执行权力的界定等重要内容;二是二级层次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责以及岗位说明;三是三级层次的企业主体业务活动、支撑管理的活动、企业管理流程图以及管理制度;四是四级层次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应用表单。
(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和方法
1、确定企业的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
因为不同的企业主营业务有差异,其业务主体和管理支撑活动不尽相同。对一般制造企业来说,业务主体活动包括市场开发、产品制造等,管理支撑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等。
2、组织管理制度的试运行
试运营期间要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记录,采集来自各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要认真对待试运营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讨论解决,争取正式运营时不会出现大差错。
3、制定过程管理制度
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流程中牵涉的管理部门要权责分明;二是各部门职责要分解到岗并编制岗位说明;三是关键点要编制应用表单,重点进行控制。
4、组织讨论审议制定的管理制度
认真讨论审议制定的管理制度,查漏补缺。审议过程中也要注意该制度建设是为整个流程服务,各个流程节点都要照顾到,避免横向沟通失调、整体流程没有人负责。
(三)文件的编码标识与管理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制度级次较多,管理起来比较复杂,因此对各级制度按照统一的编码体系进行编码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管理、查询和识别。文件编码由四个字段构成,每一个字段代表一个级层的管理制度特点。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要遵守一些原则,其核心要旨是做到合法、可行、严肃和先进。依据这四点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该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原则
即全局观,这种原则要求企业以全局的观点来认识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搞清楚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揭开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及缘由。
(二)管理自然流程
对组织运行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业务的流程,而企业业务的流程有其自然的顺序,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流程也应当遵循其自然顺序去设计。这就是管理自然流程原则,以业务流程为主导,契合流程管理的思想。
(三)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构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管理功能中,无论是计划、组织、领导还是控制均是通过人这个载体完成的,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就要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除弊”与“兴利”制度并重
即俗话所说“锤子”和“糖”,既要对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惩戒,又要对人的良好行为进行引导。这两种制度的平衡关乎着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效果。
(五)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也就是俗话说“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企业管理总是要不断地除弊纳新,实时适应环境,切忌闭门造车,这就是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三、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
创建一个科学、完整、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而根据前面介绍的科学建设方法,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条:
(一)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正如前面介绍的四个级次制度,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四级制度,从企业章程涵盖到应用表单等众多内容;
(二)权责分明
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界定要清晰明确、权责对等,因此要从制度上进行明确,才能力求达到此目标;
(三)业务流程制度化
企业各类业务流程有时候会有些小的变动,其短期可能没多大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企业是不利的,变动的业务流程不利于企业管理。因此,企业各类业务流程需要制度化,以文件或公告形式行为规范,明确流程中每个环节,每个细节;
(四)编制应用表单
对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时需要编制应用表单,编制时需统一,有利于实现规范化运行;
(五)创立编码体系
正如前面所说,编码体系的确立有利于企业的制度管理,因此企业需要创立一套科学的编码体系,实现管理制度的信息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有系统原则、管理自然流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除弊”与“兴利”制度并重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目标包括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权责分明、业务流程制度化、编制应用表单、创立编码体系。
参考文献:
[1]梁超.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探析[J].新西部旬刊,2014(23):52-53
[2]盛艳明.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及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208-209
规范商厦制度运行流程,完善制度管理体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商厦所有与制度有关的管理流程和工作人员
3职责
3.1总经理:
3.1.1掌控商厦管理制度体系的工作导向;
3.1.2批准颁布各项管理制度。
3.2各部门:
3.2.1根据需求和规定编制管理制度;
3.2.2确保管理制度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2.3确保员工学习、理解并执行管理制度要求。
3.3制度管理部:
3.3.1拟制商厦管理制度规划;
3.3.2组织管理制度的编写和评审工作;
3.3.3提交管理制度运行状况评估报告;
3.3.4统筹管理商厦制度文本工作。
4参考文件
4.1管理制度编号规则
4.2管理制度目录一览
5定义
5.1管理制度:指因商厦经营管理需要,由各部门编制,总经理批准的,要求员工执行和约束员工行为的商厦管理规则文本。本商厦的管理制度包括:
5.1.1工作职责[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
5.1.2作业指导书;
5.1.3管理规则;
5.1.4工作流程;
5.1.5其他文件。
5.2工作职责:部门或工作岗位应履行的基本工作责任。
5.3作业指导书:说明完成工作职责应采取的操作手段和具体措施的文件。
5.4管理规则:商厦经营管理方面所要求遵照执行的一般规则。
5.5工作流程:图示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步骤的说明文件。
5.6其他员工须知文件:员工应了解的其他商厦管理文件,如:须知、手册。
6内容
6.1制度管理原则
6.1.1制度的形成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要求。
6.1.2凡商厦员工均应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制度要求开展工作。
6.1.3管理人员负有培训、指引和监督员工依据制度开展工作的责任,应确保员工遵守管理制度,按要求开展工作。
6.1.4各部门经理负责本职能范围内制度的管理工作,包括:编制、传播、执行和检查等。
6.1.5商厦制度条款最终解释权属于制度管理部。
6.2制度需求
6.2.1有下列要求时,产生制度需求:
6.2.1.1商厦经营管理工作产生新的要求;
6.2.1.2商厦运营状况出现问题,需采取管理措施;
6.2.1.3管理层提出的经营管理要求;
6.2.1.4员工提出的合理建议。
6.2.2形成管理制度需求后,制度管理部评估并形成制度编写计划,说明:
6.2.2.1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程度;
6.2.2.2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6.2.2.3制度的编写责任、审核责任和相关事项;
6.2.2.4与其他管理制度兼容和配套的状况。
6.2.3管理制度编写计划的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名称、类型、目的、基本要求、编制时间、管理对象、编制责任、审核责任与时间、审批人、预计时间。
6.3制度编写
6.3.1责任部门根据制度编写计划编写制度,部门经理应注意确认下列事项,以确保管理制度编写的质量:
6.3.1.1制度编写人或小组的业务能力和经验资格;
6.3.1.2制度编写的文本质量;
6.3.1.3制度编写的时效性;
6.3.1.4制度编写内容涉及其他部门时,与其沟通协调,达成统一认识;
6.3.2编写完成的管理制度初稿应部门经理审核,必要时进行修改。具有跨部门管理内容的,还应经其他部门审核和修订。
6.3.3制度管理部对制度初稿进行校核工作,内容包括:
6.3.3.1评估与现有管理制度的相容和支持程度;
6.3.3.2制度格式,如:编号、排版、属性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6.3.4管理制度经校核后,形成定稿。交由律师评估制度法律风险,提出相应的修订意见。最后报总经理批准。由制度管理部予以。
6.4制度的与管理
6.4.1获得批准的管理制度,由制度管理部[制度令],制度以[制度令]的附件形式。
6.4.2制度公文部登记保管制度审批原件文本;复印、分发和登记制度文本,确保制度知会范围内的有效传播与送达。
6.4.3制度由编写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培训教案和培训计划,移交培训部门,落实制度的培训和解释工作。
6.4.4具有特定要求或重要意义的制度,制度管理部应组织必要的会议或宣传活动,用于对制度的专项培训和定向推广。
6.4.5禁止将商厦管理制度文本以任何形式向商厦外部传播。发放的制度文件应加盖控制标志,专人管控。制度文本应保持整洁、齐全,不能修改、涂污、损坏、丢失。
6.5制度执行、检查与反馈
6.5.1商厦各级管理人员在获得制度信息后,应尽快熟悉制度要求,按培训部门要求进行对应管理对象的培训工作。新进员工应在入职日起半个月内,应掌握商厦管理制度。
6.5.2商厦员工依据制度要求履行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各级管理人员确保员工理解、掌握文件要求,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活动,监督和检查员工在工作中是否按照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
6.5.3员工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疑问,可向部门经理征询或寻求帮助;员工有义务对制度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和意见,但不得影响其贯彻与执行现行制度。
6.5.4制度管理部定期检查各部门、员工的制度执行情况;调查制度执行中形成的问题,形式包括:
6.5.4.1组织制度执行评审;
6.5.4.2组织制度基本内容的问卷笔试;
6.5.4.3电话抽样调查。
6.5.5制度执行状况的检查结果,和有关制度改进的建议,由制度管理部集中汇总,形成商厦制度执行情况报告,呈报商厦管理层。
6.6制度的修订、增加和废止
6.6.1制度修订、增加和废止条件:
6.6.1.1制度经执行和反馈,存在问题需进行局部修改的,应进行制度修订;
6.6.1.2根据工作反馈,存在无制度管理工作状况的,应新增制度;
6.6.1.3制度有较大问题需进行大范围修改或完全不能适用于工作的,应废止制度,重新拟制。
6.6.2制度修订、增加和废止管理
6.6.2.1管理制度修订和增加由制度管理部指定部门负责制度编写,制度管理部负责校核文本格式;制度废止要求由该制度的编写部门提出,修订、增加和废止管理制度均需经总经理批准。
6.6.2.2属于修订制度的,原制度名称和编号不变,更换版本编号,新修订的管理制度;属于增加制度的,形成新的制度名称、编号和版本编号,予以;废止管理制度的,取消原制度。
6.6.2.3管理制度的修订、增加和废止均由制度公文部[制度令],说明制度变更原因。
6.6.2.4制度管理部应确保适用管理制度的唯一版本,及时更换修订或回收废止的旧版本制度,防止误用。
6.6.2.5制度修订和增加时,各部门应注意及时更新信息,组织培训,确保商厦员工对新制度理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要求。
7附录
7.1制度编号规则
7.2制度目录一览
7.3制度编制流程
7.4制度审批表
7.5制度令
附录7.1制度编号规则
制度编号规则
1.制度编号样式为:OO-X-OOO
2.释义:[自左向右]:
2.1“OO”为职能识别标记;
2.2“X”为制度类型识别标记;
2.3“OOO”为制度生成自然流水编号。
3.职能识别标记规则为:策划部“CH”;营运部“YY”;采购部“CG”;防损部“FS”;工程部“GC”;财务部“CW”;信息部“XX”;人事部“RS”;行政部“XZ”;
4.制度类型识别标记规则为:部门职责“A”;岗位职责“B”;作业指导书“C”;管理规则“D”;工作流程“E”;其他文件“F”;
5.形成新制度时,应配备制度编号;一个制度只有一个对应制度编号。
6.制度版本规则
6.1制度版本代码样式为:O.O
6.2制度修订后的,更改右边序列号,如原来为“1.0”版本的,修订后,为“1.1”版本;
6.3原制度废止,新制度的,更改左边序列号,如原制度为“1.0”版本的,新制度应用“2.0”版本。
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建立,本文将重点对《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编制做具体介绍。
一、《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编制程序
按照一致性、先进和实用相结合、继承与完善相结合、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抚顺石化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现状的需要,依照以下程序编制《关键控制管理文件》:
(一)在抚顺石化内控项目组(以下称项目组)拟定的《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基础上,由各专业管理流程编制人员(以下称编制人员)制定《关键控制管理文件》初稿后,再经复核人员审查。
(二)中国石油总部项目组和外部专业人士对审查后的《关键控制管理文件》初稿进行审阅,提出咨询意见,再由编制人员修改后,报抚顺石化领导和一级流程负责人审定。
(三)经项目组负责人员审查后,形成报审稿,报中国石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委员会最终审定后,执行。
二、《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关键控制管理文件说明。该部分主要说明了《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编制依据、主要内容、实施要求,便于所属单位贯彻实施。
(二)重要业务流程目录。该部分反映了与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进行对应后形成的抚顺公司的13个一级流程、100个末级子流程的总体情况。
(三)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是在对控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流程的主要控制环节、控制步骤和操作程序进行的规范性描述。在此次完善业务流程图时,重点对关键控制点涉及的流程图进行了修订。
(四)关键控制文档。以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文档为蓝本,描述公司涉及的全部关键控制、重要风险、实施证据和制度索引。
(五)风险控制文档。涉及关键控制流程对应的风险控制文档,重点对关键控制涉及的控制措施予以强化,确保关键控制涉及的各项风险关键控制得到关注。
(六)程序控制文件。程序控制文件是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后,对流程的适用范围、风险、部门职责、控制、控制证据及管理制度索引进行规范描述的制度文件。
(七)制度索引表。对关键控制涉及的相关内控制度予以对应索引,有利于各项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三、《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编制步骤
(一)明确重要业务流程
1.项目组将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中确定的重要业务流程目录,与抚顺石化公司前阶段确定的业务流程目录进行对应,结合抚顺石化公司管理实际,确定抚顺公司《重要业务流程目录》初稿。抚顺石化公司重要业务流程将13个一级流程、100个末级子流程纳入《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编制范围。
根据重要业务流程目录,对各主要业务流程及其风险点进行描述,形成初步业务流程图和风险控制文档。
2.与中石油总部重要业务流程的差异:一级流程与中石油总部确定的一级流程一致。但末级子流程方面,根据抚顺石化的具体业务情况,减少了拆迁管理、地质勘探支出、证实石油储量、油气成本核算、原油销售、天然气销售、成品油零售、成品油批发、现收货款、国债回购、资产委托管理、定期结算、债务管理(除或有负债外的6个子流程)、对外财务报告(总部)共计18个末级子流程;并对涉及存货、账户管理、内部资金划拨、票据管理、对内财务报告、会计业务处理、合同与纠纷等7个子流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细分。
(二)编制关键控制文档
按照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已确认的关键控制文档的描述,对应抚顺石化重要业务流程中相关的控制点,修订出适合企业实际业务的关键控制文档。对本企业从未发生的业务,涉及的关键控制不再列入关键控制文档。
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本企业关键控制文档时要对控制措施进行准确的描述,不能随意扩大其外延或压缩其内涵。比如,某关键控制描述为A岗位审核某数据。实际风险控制中A岗位审核某数据之前的申请或提报以及之后的交接,如果无其他关键控制约束,则不应列入关键控制。有关A岗位审核的事项,则需要完整清晰地描述。随意扩大关键控制范围则会引起测试样本量的增加,有意缩小则易造成关键控制无效。
(三)持续改进业务流程图
根据前期已确认的重要业务流程及描绘的业务流程图,重新进行全面梳理和拆并,使描述的业务流程图更加符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现状。
流程图式样的细节方面,在中石油总部流程图式样的基础上,针对流程图图标、背景、流程编号、风险与控制点位置、职能带宽度、框架边距、结束标记等进行了修订。
(四)修改完善风险控制文档
1.风险控制文档修改的总体情况
抚顺石化100项重要业务流程,全部编制了风险控制文档,并已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设置风险点409个,控制654 条;其中重要风险258个,关键控制266个。
与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中相对应的关键控制减少95条。其中:因没有相关业务流程而减少重要风险5个,减少关键控制5条;因属于板块和股份公司的业务而减少重要风险90个,减少关键控制90条。
2.修改风险控制文档的过程
对于一级流程风险控制文档中关键控制描述的修改,应将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中对关键控制的描述与本企业前期描述的风险控制文档中的相关控制进行一一对应,区分情况,对差异分别进行处理:原风险控制文档描述不完善、表述不准确的风险、控制、措施,按照中石油总部提供的示范予以修改;缺失的关键控制,分析原因,予以补充、完善。对于风险控制文档中一般控制也应按照中石油总部项目组提出的相关要求和关键控制中的示范格式,予以完善。
对末级流程风险控制文档中,无关键控制的,则不再列入关键控制管理文件。涉及关键控制的,即使只有一个,也需将同一末级流程的其他非关键控制措施纳入关键控制管理文件。
对于关键控制应在风险控制文档上标注编号,与关键控制文档进行对应。规范风险控制文档格式,统一标准。对风险控制文档中风险类别、控制目标、控制方法、控制频率、制度文件索引等其他要素进行完善。
3.修改完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点关注中石油总部《关键控制管理文件》中确认的关键控制在抚顺石化原风险控制文档中的相关描述,做到关键控制无遗漏。
(2)以流程顺序、控制步骤为主线,对风险控制进行描述,做到控制描述前后连贯、系统,不重不漏。
(3)控制描述要做到要素齐全、层次清晰、表述准确。
(4)控制描述以抚顺石化的管理现状为基础,结合总公司、炼油与化工专业分公司管理制度和要求,确定相关控制规范。
(5)对抚顺石化重要业务流程,如长期投资管理、采购、销售、存货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予以特别关注。
(五)收集、整理、规范关键控制证据
1.收集、整理规范关键控制证据的总体情况
抚顺石化内控项目组共收集了证据示样221份,规范实施证据114份。项目组确认关键控制示范证据示样114份,涵盖了100项重要业务流程。这些控制证据的收集和规范,对于保障关键控制的实施,强化公司基础管理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2.收集、整理规范关键控制证据的过程
(1)确定关键控制证据目录。抚顺石化针对关键控制,对于控制过程中控制力相对较强、具有示范意义的控制证据,确认为关键控制示范证据。如一些经常性检查工作无证据的,可采取工作日志作为证据。
(2)按照规范、统一、合理的原则,对关键控制证据的设计格式、控制要素、控制作用进行逐项审定。
(六)收集、整理、修改、补充管理制度
1.收集、整理、修改、补充管理制度的总体情况
抚顺石化共收集《关键控制管理文件》涉及的管理制度132个,其中,抚顺公司制定管理制度88个,股份公司管理制度32个,国家财政、税务等部门管理制度12个。本次收集的289个抚顺公司管理制度中,拟对110个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拟新制定《租赁管理办法》、《或有负债管理办法》,《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等32个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原则,基本涵盖了风险控制管理文件中的各项控制措施。
2.制度修改、完善关注的主要问题
(1)全面收集控制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控制都应有相关制度作支撑。
(2)对于缺失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
(3)对于描述不准确、不完整、与控制有矛盾的制度条款进行修改。
(4)除收集本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外,还应收集整理国家有关制度、总公司以及炼油与销售专业分公司相关管理制度。
(七)编制程序控制文件
抚顺石化在进行上述几项工作后,将相关业务流程的适用范围、风险、部门职责、控制、管理制度索引、控制证据、控制证据示范等内容进行全面归集,从而形成业务流程规范性的程序文件。其中,关键流程风险控制文档中的非关键控制措施也要在控制文件中描述。抚顺石化对全部100项重要业务流程编制了控制程序文件。
四、编制《关键控制管理文件》的经验
第一,集中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关键控制编制阶段的专业性较强,炼化企业人员构成中,专职负责内控工作的财务、审计人员较少,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处室业务骨干作用,集中人员,集中办公,提高沟通协调效率。
第二,统一关键控制文档模板。一方面,模板不统一会造成要素不全;另一方面,模板不统一,不易进行汇编,会给其后印刷制册工作带来很多工作量。
第三,合理分配人员。受各部门业务分工的局限,有些业务流程涉及专业多,要注意协调流程间的接口;有些部门涉及流程较多,工作量大,特别是财务内部流程,容易造成工作量不平衡。因此,要注意人员的合理分工,忙闲结合,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控制目标。
第四,加强二次培训。因内控工作专业性较强,一些语言晦涩难懂,在培训上要加大力度。对操作性的关键环节,要明确目标,示范举例;确保项目的实质内涵清晰,通过提供足够的标准文本,避免发生猜测与臆想;采用选择或填空的方法,解决表单填写的技术难题。
一、今年做出的主要工作:
修订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于09年4月29下发,制订了《食堂用餐管理规定》在09年4月23日下发、修订了《工作餐管理办法》在09年4月23日下发;
通过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监管部门对我公司2008年度的劳动年检,拿到了年检证;
融合《工伤保险条例》、××省出台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的重点,结合企业发生事故后的关键处理起草了针对内部的《工伤保险指导文件》,并通过工伤机构认定,下发到相关人员;而且邀请工伤科科长针对公司相关人员做了进一步的培训。
经历了工伤事故申报、工伤鉴定、待遇支付全过程;了解了工伤事故发生后申报办理的流程;
对公司保险一块进行了规范,启用月报管理,每月会同生产区进行数据更新,经核对汇总上交财务;
设计了适合公司统一使用的《离职手续办理表》,已经审批印刷下发使用,减化了繁琐的办理流程,达到了方便、实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广播站设备陆续齐全,广播组成员日趋稳定,广播节目质量比去年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目前存在问题:
招聘方面:
技术管理类人才难招;特殊岗位人才难遇(如:招投标主管);下一步考虑尝试启动专业人才网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某些特殊岗位建议从公司内部选择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养;
部门在招聘人员时未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填写《人员增补申请单》进行审批,而是随意的口头或电话通知,同时也未明确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的描述,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不尽完美;
部门人员的岗位调动,与其它部门发生的人员调动不事先知会人力资源中心;
考勤:
考勤系统输出数据单一,只有原始记录,不能计入正常休假、出差、病假、公假放假等信息,部门上交的纸质考勤与考勤机统计的考勤经常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每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手动输入、核对;得不偿失。只能依靠指纹打卡,经常手脱皮的人员无法打卡。
离职办理:
部门未按照合同要求严格控制离职人员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在转正后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的辞职报告,而往往是自行协商一致即时通知人力资源中心办理离职手续,造成人事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招聘人员到位进行工作衔/交接。
合同管理:
多数人员合同到期未进行任何处理,(集团定期处理不符合要求,生产区重视不够,经常不做处理);生产区存在只与劳动者签订一份合同的现象;存在入职手续办理时收取43元押金,一星期内不适应办理离职手续尚退还35元,一星期后办离职手续即全部不退的现象,而合同中未有规定,此举又是违反合同法的;
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在人员管理上监管困难;
员工手册未建立,对员工的宣传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员工的对公司的认可度、归属感较淡;
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未修订/完善;工作内容不明确,造成忙得格外忙,闲得上班甚至玩游戏,公共环境下影响团队建设及员工心理平衡;
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流程图资料不齐,下一步工作开展缓慢;
生产一区广播站未好好利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对所存在问题的建议处理措施及2012年工作计划
招聘、离职:落实所制订的综合的内容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审批下发,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规范各部门的人员招聘、异动、离职手续办理;监管各部门的考勤;
考勤:下一步考虑是否更换科学的考勤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考勤管理?
合同管理:针对以上现象人力资源中心依据劳动合同法,结合企业现状及查阅相关案例,制订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设计了《劳动合同到期通知书》、《劳动合同续签通知书》、《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以及《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下一步工作准备把以上措施制订成合同管理的制度或规定,形成文件,对集团和两边生产进行统一管理。
制度建设:成立制度建设小组,做出制度建设策划方案,明确制度制订、修订的流程、完成时间、主要负责人等,通过集中研讨、分期修订完善现有尚可用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新增为了适应企业以后发展需增加的制度,反复推敲意见一致后上报集团审批,统一结册、下发、执行。 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部门职责由行政总监做出限期,各部门经理修订完成;各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由人力资源中心设定限期,各岗位人员自行起草,各部门负责人统一收集审稿上交人力资源。集团设立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统一建设小组,由人力资源中心进行初审,人力资源中心会同小组进行复审并终审,上交集团审批,结册、下发、执行。
激励机制:可由集团领导、行政总监随意暗访、调查听取“民声、民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意见收集、统一,起草文件,纳入公司相关制度中执行。
广播站:广播站的一系列文件资料已经发往生产一区,后期将把集团设备赶快配齐后,同李火生到生产一区进行现场调查、共同协商,需要时进行指导。制订方法,争取把一区广播站办成和集团一样的效果。
2012年工作计划: 人员管理:针对新入职的人员:采取培养、管理有机结合——新人入职后,要按《新员工入职手续清单》办理;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凭《到职通知单》转入部门,由部门安排工作位,部门领导委派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部门和人力资源中心进行试用评估考核!针对公司各部门的人员管理,建议在今年集团办和人力资源开展的述职会议基础上,结合既定的激励机制,增加对每个人考核机制,且多关心下属,分月或分季度的进行工作总结考核,时刻与之前对比,重视效率,重视成绩。从工作上看成绩,从生活体现关心。形成一种紧迫向前,扬优汰劣,互相尊重的环境。体现领导的仁、道。
表格管理:对人事方面的表格进行统一收集、分析,保留或精进适用表格,废止不适用的表格,增进适应企业以后发展备用的表格,统一集中成册,编号,下发各职能部门控制使用,以规范人事管理。
附:现有制度分析:
2009年修订并下发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工作餐管理办法》,《食堂用餐管理规定》。
2006版下发的制度有29个,目前制度情况:
现有制度分析/分类
制度名称
废止制度
《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电话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员工准则及实施细则》
不适用制度
《员工证件证书管理制度》、《上岗证管理制度》、《关于增补新员工临时管理办法》、《浴室管理办法》、《印章管理规定》、《员工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暂未用制度
《活动室、阅览室的管理办法》
修改待审批下发的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
目前运行的制度
《业务员差旅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制度》、《文件收发管理
需增加的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可修订《文件资料收发规定》),《员工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
其它
在实践中,为了使合同管理制度的上述意义得到充分发挥,在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1合法合规性
对于一切单位内部制度的构建而言,合法合规性都是首要前提。具体来说,军工企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制度要符合法理特别是合同法一般规则。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对法理和合同法一般规则的正确掌握,并确保制度内容与其一致。其次,制度要符合国家、地方、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因此,单位在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深入研究相关规定,避免制度与这些规定的冲突。再次,制度要与本单位其他相关制度协调、衔接。合同管理制度的构建要在合理统筹规划的制度体系中进行,并经过缜密的前期调研以及相关部门充分商讨论证,确保制度之间的协调、衔接。
1.2符合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
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是制度赖以产生、生存进而发挥作用的土壤,脱离这一实际的制度只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实践中,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正是“脱离实际”。因此,为实现合同管理制度与科研生产经营情况的符合性,制度的构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制度中体现的合同签订审批流程、合同履行流程,都不能太过形式化、表面化,要体现出清晰明确的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充分发挥经办业务部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主体作用,形成法律部门与经办业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有些企事业单位的制度流程就非常清晰合理,在合同全过程的各节点上,将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根据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进行细分,法务、财务、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得制度流程贴合实际进而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合同过程参与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合同审批流程为例,制度可以规定:各个审批节点的责任部门应在意见栏准确、全面地概括提供帮助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而不能只有简单的“同意”二字。其次,制度的构建要考虑执行制度所要付出的效率成本。从工作实践来看,员工规避甚至不遵守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制度大大降低了效率。构建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统一、规范员工的行为范式而提升管理效率,而执行制度的高昂成本将使得制度运行驶入荒谬的怪圈。因此,一套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理顺自身与效率的关系,针对每一个会产生效率成本的规定,都要论证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特别要摒弃那些效率成本过高却没有实际效用的规定。再次,根据法律风险管理“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合同管理制度与单位实际的符合性还应以这种方式有所体现:在科研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调查、识别和评估合同法律风险,总结已造成重大法律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而在制度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与措施,对重大风险点进行特殊预警。用构建制度的手段主动防范特定的风险,一方面有利于风险防范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制度的内涵,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1.3动态管理而非静态规范
制度,从静态角度来看是“规范”意义上的,从动态角度来看是“管理”意义上的。一套理想的合同管理制度要体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合同管理,不仅要关注合同的签订和审查,还要重视合同的谈判、评审、履行、中止、变更、解除、归档、台账、纠纷处置等环节。制度文本不仅要覆盖到所有这些环节,还要考虑到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实时监控、适时调整等动态管理的角度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
2.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
合同管理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必须得到有力、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制度的意义。为实现这种有力、有效的执行,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2.1重视制度的宣贯和法治宣传教育
在实践中,特别是制度运行初期,很多经办人员对制度并不知悉,往往是“走流程”的时候遭遇障碍才了解制度,甚至有时候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也并没有深入领会制度,导致制度执行消极、不到位。因此,制度制定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主动进行制度的宣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将制度宣贯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并且在制度宣贯中贯穿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当全员法治思维、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形成并成熟后,制度执行的成本和阻力也会大大降低。
2.2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
制度文本中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必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力。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的目标并不在于追究、处罚本身,而在于促使员工形成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相应地,应加大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体系的建设力度。
2.3领导层率先垂范,确保“零例外”
由于众多复杂的、基于行业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原因,很多时候,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是因为单位领导层对制度的突破和逾越。这种来自领导层的“例外”是对制度最大、最根本的破坏,其本质而言,制度体现的是单位内部的“法治”,用以制衡领导层的权力,填补“人治”的缺陷和弊端。要真正落实制度运行的“法治化”,单位领导层必须率先垂范,避免自身“例外”行为,自觉捍卫制度权威,推动营造制度氛围。这不仅取决于领导层的个人素质和管理理念,也依赖于制度质量和运行方式。保证制度的合理可行性,用信息化流程替代人工纸质审批,建立高管权力监督约束机制,都是提高制度在领导层层面执行力的可行举措。
3结语
关键词:内控制度重要性;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深化变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是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稳健运营和长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内外管理实践充分表明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实现销售收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充分挖掘各项资产的潜力、降低资产的消耗。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最佳状态,也可以使企业获得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而真实、可靠、完整的财务数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创造良好市场形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进行助力提升,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更好地完善和执行[1]。
1.2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御能力
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终极目标,除了要把握存在于市场转瞬即逝的各种机会,也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任何企业组织都要管理风险,而内部控制管理核心是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防范经营活动偏离企业目标的一切可能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测试内部管理制度及其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有效,评估风险再设计出降低或规避风险措施。因此,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保障企业稳健向前发展。
1.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问题主要集中在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管理层和治理层长短期目标差异等,内部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核心,同时也是内部控制重要因素以及内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反作用,内部控制既是公司治理中对管理层权力制衡有效手段,也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导下,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公之于众,公开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而所做出的努力,又有助于处于信息弱式中小股东了解公司实际情况,保护他们的利益,缓解冲突,降低成本。企业只有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有效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树立诚信的社会企业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充分发挥,充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2]。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
2.1财务内控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虽然企业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制度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对于内控制度特别是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进行改善提升,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营需求,企业经营风险发生概率加大。(2)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内控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起到严要求、重表率的作用。财务人员是财务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淡薄,遇事相互推诿,仅仅起到会计记账的作用,那么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3)外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是设置障碍、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在有约束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更大企业价值的作用。
2.2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
在现代化企业治理规范要求下,许多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初步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是不少财务制度不能因地制宜与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内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难执行等问题,并且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不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漏洞等现象,进而使企业财务内控活动达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预期效果[3]。
2.3财务内控执行程度受限
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执行效果得不到保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干预过多,制度仅限于形式难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例如,信用额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对客户进行评价管理,根据评价结果设置对应的授信额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业务部门往往会以影响企业销售额、客户信用状况好等措辞申请提升客户信用额进行发货,管理层在考虑业绩的需求后同意业务申请。
2.4财务内控缺乏必要的监督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真正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或者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为保障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以真正落地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就是财务内控监督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一些非上市公司没有内部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内部代替执行,导致企业对财务内部控制约束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对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也起不到指导作用。
3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四化”建设
企业应以制度化、IT化、流程化、数据化为基础建立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为内控管理制度运行提供保障并且提升运作效率。(1)制度化是财务内控的核心。财务内控管理存在是以相关制度建立为前提,使财务在执行内控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制定制度时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制定的制度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贯彻执行,能发挥管理指导作用。(2)IT化要求企业配套与自身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配置要完善各项管理模块及对应的管理权限设置,权限到人即责任到人,对系统中的审批事项可追溯。IT化通过审批权限的设置使事项通过管理系统传递,能大大提升财务内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率。(3)流程化是财务内控制度落地的保障。流程化与IT化相匹配,流程的执行在管理系统中得以体现,管理系统中审批流程图是流程化的过程。流程化建设要求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要以时效性为前提,制定审批流程时尽量做到简洁高效,优化不必要的步骤并且要细化每一步流程审批的风险控制点、审批的时间限制,在系统中建立提示功能。(4)数据化是财务内控的检视标准,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风控体系,对数据信息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确保用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数据都经过事中复核、事后检查等一系列的控制程序,提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
一方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要形成体系,能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在明确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在充分考虑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前提下,逐渐向企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全方位多角度,逐步延伸至资金、采购、销售、存储、资产、研发、工程、担保等业务活动层面,对各业务活动的控制要素深化管控,统筹协调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注重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效性和动态性,树立动态管理理念,不断迭代并落地执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内控需求不一样,对内控所能实现的目标有侧重点或是阶段性要求,所以要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随着企业规模、业务构成、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的变化,及时修订、补充财务内控制度的相关内容,使其与公司管理、业务发展需求同频,从而提高财务内控制度对业务发展的监督、控制作用,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3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最重要的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要坚持内部审计的审计独立性和评价客观性,坚持全面控制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覆盖范围和审计深度。通过对公司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及重点活动跟踪式的监督,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此外,要制定各业务部门关键岗位风险防控体系,对业务风险控制点加以细化,通过部门自查与内外审查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型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建设
自2009年7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陆续在我国上市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广泛施行后,财政部于近期又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12号),正式对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公开征求意见,究竟小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本文就从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流程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通知和要求
一是根据财会[2008]7号文的通知要求[4],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二是财会[2010]11号文[5]: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三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征求《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财办会〔2016〕12号文][6],为大力支持小型企业发展,保障广大小型企业持续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财政部研究起草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等单位,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和咨询专家征求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部门)小型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尽管我国现在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侧重于规范企业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并不能有效的防范可能面临的财务管理上的风险,且目前我国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责权不清、不相容职务没有清晰划分、岗位轮换机制的实施也比较困难,导致财务核算也存在多处不规范的地方,这就要求小企业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和调整。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流程
对于如何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流程和方法,在开始实行内控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多数委托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控建设服务,小型企业如也采用委托的方式,必将导致实施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笔者总结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进行的如下六个步骤[1][2]:
(一)重大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财务业务活动方面可能对公司层面产生影响的重大风险,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风险数据库,评估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重要性,对风险进行排序。
(二)全面梳理财务业务控制框架
通过访谈、审阅现行的管理制度,整理搭建企业财务制度框架。
(三)梳理财务范围内关键业务流程
编制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业务流程体系文件。
(四)对财务流程层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结合流程体系,挖掘财务具体的业务风险,对财务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
(五)通过制度匹配与控制评价
评价并优化财务活动关键控制点,评价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修订。
(六)定期组织开展财务制度评价活动
通过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缺陷,不断的进行优化。
三、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能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防范可能对企业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而流程又是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小型企业根据其性质和经营业务,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或全部业务流程[1][2][3]:基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一)基本财务管理
企业应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基本财务管理类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维护各方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来制定的,它至少应当包财务管理的体制、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预算管理、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资产和负债管理、收入和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会计档案管理和企业清算管理等内容。
(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订资金类管理制度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企业同时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考虑。资金管理主要包含资金收支管理、资金计划管理两方面,资金收支管理覆盖资金审批流程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票据和印章管理等,资金计划管理主要规范资金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分析管理工作。
(三)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通常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依据主要是《公司章程》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部分: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考虑业务预算包含的业务范围、编制的流程和采用的方法。投资和筹资预算(小型企业如涉及),筹资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股票及对原有借款、债券的还本付息、股票的股利支付等所编制的预算,其主要依据公司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投资预算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针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编制的资本支出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股票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预算等。财务预算,是指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四)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应当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控两项基础工作,包含成本的基本内容、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分配方法的确定,以及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过程的管理,成本管理制度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特点、成本控制的目标和所能采取的管理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规范的成本管理流程应能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五)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财务报告分析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两方面。因小型企业多数不涉及合并财务报告的业务,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较为简单。财务分析制度依据企业管理和决策需求,可以对财务评价主要指标、财务分析方法等内容做出规定。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小企业业务流程单一,机构和人员配置简单,只要能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方法,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内控规范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并复杂,但由于大部分小企业不重视管理,对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整体内控环境薄弱,内控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小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前,还需多进行内控基本知识的宣贯。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大连出版社,2011.1.
[2]李三喜,须荣才.《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设计流程 设计实务 设计模板》,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1.
[3]朱荣恩.《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8.
[4]财会[2008]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5]财会[2010]11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1人才支撑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业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部门和人员,还包括各层管理者,同时还需要信息化部门负责正常运转。信息化能够正常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岗位,制定相关人员明确的角色分工和职责定位。彻底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时相互推诿等问题。只有这样,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和工作流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要负责和具体操作部门和人员,信息化系统所依托的业务数据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递上来。没有及时、准确和一致的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只能是空架子。此外,还要要求各业务部门、人员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完成工作。信息化原则中强调“应用为王”,系统重在使用。各级部门和人员要抛弃一些抵触情绪,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系统,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针对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也在展开人才培养。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调研统计,大多数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占68.9%,其中85.7%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其余14.3%企业采用外部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发现,6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高校;50.0%的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自行培训;1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中专;21.0%的企业信息化人员由其他单位引进。其中,特级资质企业的专职在岗人数最多,硕士学历职工占比,本科学历职工占比,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的项目占比均为最高。可见,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对信息部门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具有一定要求。特级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因此,人员配备情况也在企业中表现最好。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有部分企业甚至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3组织体系支撑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体指导、操作和建设信息化的组织非常重要。完整的信息化实施组织应包括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实施梯队,即企业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咨询单位、专业化软件供应商。同时为保证组织之间顺利工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信息化部门是企业内部结合落实信息化战略,牵头执行信息化规划并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和协调、运行维护、信息化制度及考评、企业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信息化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度以及CIO的信息化高管岗位的设立,也在一定层面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一般由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分管领导、信息化常设机构以及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小组构成。调查显示,41.5%的企业未设置信息化工作部门;38.8%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部门;19.7%的企业暂由其他部门其职能。可见,越来越的企业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并设立专职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一些没有设立信息化专职部门的企业也正在加强信息化工作,并由其他部门暂时其职能。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工作部门职能包括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占71.0%;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企业占65.6%;信息化规划(计划)的企业占61.6%;软件采购权的企业占47.1%;组织落实信息化资金的占42.4%;硬件采购权的,占41.7%;有6.2%的企业信息工作部门还包括其他职能,如图2-4-2所示。可见,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占信息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并有超过半数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承担了企业信息化规划(计划)制订工作,表明企业信息化部门的权责在逐渐加大,信息化正在与企业战略接轨。
作者:王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 精细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一方面对推进转型、提升层次的动力非常强劲, 开始由规模扩张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财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趋向精细化, 更多地讲求产出和投资效益。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特点
(一)制度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要求制度精细化,财务制度是经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制定层次分明、清晰、指导性强、便于操作的、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财务精细化顺利实施。
(二)系统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系统精细化。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学院各相关部门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基础数据。
(三)流程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流程精细化,应打破传统财务流程,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四)数据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数据精细化,因为财务是用数据来说话的,所有的分析、归纳、总结均来源于财务数据,只有数据精细了,才能根据不同需要提炼分析财务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五)考评精细化
应针对各部门、各业务环节制定详细的绩效管理考评机制,建立违规责任追究制度。
二、高职院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要想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首先必须建立能够详细界定和规范各项财务工作的清晰、完整的制度,使之成为财务管理的工作指南,从而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及财务信息可靠程度,该制度应涵盖以下制度或规定:(1)基本制度: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授权审批经济责任制等基本管理框架;(2)财务管理办法:制定财务管理组织及岗位设置、根据岗位制定设置相应财务权限的规定、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核算管理制度、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校园一卡通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等;(3)报销办法:采购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职工福利制度、科研经费制度、奖助学金制度等。
其次,应将上述制度汇编成册,印发给相关人员,一方面可提高财务透明度,另一方面便于全体人员共同遵守。再次,应结合学院发展的需要,适时淘汰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及不符合学院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不断创新和改进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及时修订或补充制度,使其不断完善。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1.合理配置财权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指规范财务管理权限的划分,明确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制度。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规模化扩张,高职院校也实现了量的突破, 逐步呈现出“规模效益”。在这种形式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应由“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过渡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使学院财权与事权相结合,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学院财务工作目标的顺利实施。
2.合理设置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财会人员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保证学院财务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也将直接影响财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应从以“报账+ 算账”为特征的机构设置模式转变为以“管理+ 核算”为特征的机构设置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一般是在院长领导下, 设置财务处, 合并执行财务和会计职能。财务处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对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人员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基于上述理念及实际工作需要,下设预算管理科、会计科、资金管理科、综合管理科。人员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根本,高职院校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德有才、爱岗敬业、具有较高业务水平、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财会人员,以保证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实施。
3.加快信息化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引进或开发适合自身业务需求和特点的管理软件,重组和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实现学院各业务部门的系统集成和数据资源共享。同时,为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实现:①包含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解下达、预算执行管理在内的预算管理信息化;②将预算收支计划全部分解到各项目,通过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进行立体核算的财务核算信息化;③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查询的财务信息公开信息化;④包含无现金报账、学生收费、薪酬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审计管理、合同管理等的财务基础管理信息化等的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学院财务管理水平,会计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有效,学院的财务工作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为实现财务精细化提供支持。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表现有:会计科目不按规定设置、会计分录编制错误、报销后的原始凭证不加盖付讫章、凭证装订马虎,有缺号现象、票据不统计清理,没有完善的校内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不相容职务不能做到分离等,造成学院财务管理混乱,更谈不上精细化。所以,学院必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逐一梳理,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更正,保证学院各项财务活动按规范执行,做到有标准、有流程、有记录,为提供精细化财务数据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内容庞杂且各不相同,再加上会计电算化要求各项内容必须通过网络控制完成。因此,每一项内容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实施,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后发展高校,由于会计电算化起步相对较晚,科学、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落实成效欠佳。譬如一些高校尚未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一些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参照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而高校自身的特点却不能体现。又如大部分高校尚未专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而这一点对于后发展高校而言尤为重要。据调查,西部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当前大多都面临着多方位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扩大规模的问题,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将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信息处理与网络应用能力亟需提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水平逐步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与信息科技联系日益紧密,这就对西部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与网络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年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不尽合理,一些财务人员,尤其是“老资格”的财务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一知半解,计算机操作技能更是捉襟见肘,信息处理与网络应用能力相对较低,这与财务管理日益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二、改进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重组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实现财务
业务一体化面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构建构建重组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分析业务流程、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在财务管理中落实新流程三个环节,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新流程,形成信息获取、业务控制、信息生成、信息报告四位一体的及时有效循环,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财务业务一体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多管齐下,营造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环境
首先,要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财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其次,要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面对目前西部民族高校后发展高校筹资和利益主体多元化、负债量扩大化的现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预测和管理高校财务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小和化解财务风险势在必行。譬如可以通过争取政府经费的投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自身在“校银合作”中的主动权,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自身贷款优化组合能力等途径应对目前的负债问题。而针对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而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申报管理、使用管理、评价管理三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不但要提高专项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而且要制定包括支持预算办法、开支审批办法、开支内容规定、结余处理办法等在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保证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化,还要建立专项经费评价考核办法,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评价和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状况,专项经费的使用给学校带来的效益等情况。
(三)建立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遍应用增强了网络财务软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财务管理部门对网络产生的财务报表、财务数据等信息的依赖程度,这些网络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财务管理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预防和减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风险。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相适应的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划分、预算控制、风险防范等在内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有:包括上机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在内的日常控制管理制度;会计账务处理审查、机内数据审查核对、数据保存监督、电算化系统运行环节审查等在内的的内部审计制度。
(四)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业务能力
西部民族地区后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日益信息化、网络化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将会更高。因此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增强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加强金融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数据变更、文字储存、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能,从而具备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主题,其中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本文对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安全的医疗环境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来制约,通过制度有效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1],持续改进制度,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质量。制定出的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切实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制定的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体系框架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既要求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果,又要求目标医院医疗安全管理有效率,即医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的目标。姜辛[1]研究提出,一个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框架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即医疗安全文化提升指标、医疗安全业绩指标和医疗安全制度适用性指标。陈山等[2]将制度需求、制度本身、制度实施、实施结果、实施效果等五个方面作为制度有效性评价维度。
3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制定原则
从制度总体评价角度来说,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考虑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适用性、目的性。所谓科学性就是以科学的理论、严谨的概念、合理的逻辑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全面性就是所选指标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能涵盖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内涵的主要方面;适用性就是指指标的设置应结合到目标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建设的实际情况,包含员工对于制度接受与知晓率问题[2-4];目的性就是评价指标应该重视加强对患者感受和患者体验的考评,改变目前仅仅将临床医疗作为管理对象、强调终末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的现状[3]。
4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内涵
对制度内涵认识、流程可操作性方面欠缺是目前制度落实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有效实施[5]。对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有了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就要思考评价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一个制度对于目标医院来说是否“合理”。
4.1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制度的制订与监管应该由统一部门完成,制度的构想与规划设计应该满足于目标医院整体管理需求,制度内容应该结构合理,严谨统一,条文简洁精要,杜绝冗长模棱两可。制度的构思一定要考虑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关键要素以及关键点,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流程化、细节化[6],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基础数据调研做支撑,一方面内部调研,就是要了解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关键环节与要素、不同人群的个性与共性,政策的制定才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外部调研,与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了解其他单位在执行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引以为戒。
4.2制度包含内容的合理性
一个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是否合理,可以用WWHS来考量,即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what),制度制定的依据是什么(why)、制度制定后如何操作(how)、制度制定的附加条款(supplementary),这四方面是制度内容的灵魂[7],囊括了一项制度所包含的核心要点,其中在附加条款中需要强调的是如何监管,谁来监管,处罚措施的落实等。
4.3制度动态管理的合理化
制度的完善与及时修订与否,是一个医院制度健全的具体表现,也是医院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必然。动态管理就需要应用管理工具,运用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持续改进制度。在持续改进中,经有效性评价确定为无效管理制度的应当及时删除或者取缔,在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足也应该及时更新与完善。
4.4制度落实的导向性
任何制度在落实上需要遵循一定导向性,要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还要考虑职工的感受,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在患者方面,加强对患者就医感受和就医体验的考评,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务人员方面,加强基础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一项制度的出台,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导向性,指导下一步工作开展。
4.5制度核心要点的明朗性
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18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进一步明朗化,这样有利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在编制本机构相关制度时具有同质性、规范性、指导性,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真正有效落实。同样,一个医疗机构在要求每个科室制定自己科室工作制度时,就需要把制度的核心要点明朗化,有利于全院制度具有同质化、可操作性等。安全的医疗环境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来制约,医疗领域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便会产生一系列危害患者健康及安全的隐患,构建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课题,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姜辛.医疗安全规制建设及有效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2]陈山,郑洁沁,丁艳.制度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及影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7(3):80-81.[3]周可欣.医院制度建设之我见[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0):35-37.
[4]方鹏骞,闵锐,张凤帆,等.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1-4.
[5]孙蓉蓉,陈连生,顾民,等.江苏省51所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核心制度及流程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2016,20(7):27-29.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中,存在于企业决策管理,财务,生产经营,投融资和项目合作等各个环节,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法律风险,又有因自身行为导致的法律风险,本文仅对企业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风险做一些分析和论述。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股东滥于行使权利,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决策议事机制不顺畅,效率低下,高管人员和越权行为,关联交易等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决策权力制衡机制不科学所引发的法律风险。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和事后救济等过程中发生的法律风险。
1.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1)对合同相对方主体和签约资格审查不严导致合同无效,效力待定及被撤销的法律风险;(2)对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审查不严,监控不及时等导致对方违约的法律风险;(3)对合同主要条款审查不严主要是指标的物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含量,付款方式和时间,交货地点,运费及承担方式,质量异议期限,违约责任,商业秘密,争议解决办法等条款约定不明确具体或没有约定导致合同纠纷的法律风险。
2.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对双方协议变更的事项进行书面确认,签订合法有效的补充协议,对方发生违约未及时提出异议和采取救济措施,并没有留存对方违约的书面证据;在合同发生争议后,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保管有效的法律文件。因上述情形发生合同纠纷诉至法院企业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风险;(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出现了合同约定或法定的情形,企业本身怠于或不知道使自己的权利来维护片自身的权益,导致事后的权利救济不充分或丧失胜诉权的法律风险。
3.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备的法律风险(1)对于出租、出借合同专用章、公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空白合同书,空白介绍信,企业公章的管理和保管很随意,没有形成一整套合同印章管理制度和流程;(2)因法人授权委托不明确,业务人员离职工作交接制度缺少导致的表见的法律风险;(3)合同文本档案未妥善保存导致重要法律文件丢失的法律风险。
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
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给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要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决策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坚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相关权利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制约,引入法律顾问和重大事项法律论证制度,使企业的权力决策运行与监督有法律的保障,引入高级管理层持股制度,调动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流程和议事规则,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控制度
1.在合同签订阶段企业制订完善《业务合同签约制度和流程》、《客户资信和履约能力调查表》、《合同审查示范表》等配套制度和流程表,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由业务部门人员按照上述制度和流程审查对方的主体和签约资格,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合同主要条款后,将合同报企业法务部门经理审批,这样做可以起到事前预防法律风险的作用。
2.在合同履行阶段企业应制定合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度和流程。企业应当制定完善《合同审查监管制度》、《履约情况一览表》、《凭证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流程表,企业可以及时动态的监管和了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一旦出现合同相对方违约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法务部门人员可以及时有效的介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已有证据采取相关的权利救济手段。
3.建立完备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印章使用管理制度》、《法人授权制度》、《合同文档管理制度》、《离职人员工作交接表》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预防因合同印章管理随意混乱和滥用权,而导致企业承担表见法律后果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重要法律文件失丢的法律风险。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