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06 08: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意向;前景

中图分类号:F241.4

此调研报告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典型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将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现实行业的需求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给予有建设性的就业意见。同时根据现实情况发掘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帮助企业正确认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的共同优势,为独立学院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博取更多认同感。在现实的背景下切实提出解决就就业问题的意见对策。

一、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研

2011年9月—11月,团队承担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前景调研》启动对江苏省四所独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滨江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2份。回收率90.38%。

1、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省内代表性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行业选择、求职渠道,求职意愿、求职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调查对象

因江苏省内独立学院众多,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因此选择四所代表性的独立学院,近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兼顾了学生的地区方向和年纪层次,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参考性较强

3、调查内容

问卷共设置了14项调查内容,分别为(1)

4、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意向

根据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分析显示,超过58%的学生认为工作可以与专业有关联,但是不一定要对口,这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是个很好的选择。国贸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联的工作,这避免了出现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也可以缓解市场就业的竞争压力。但是我们也发现,选择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只有4%,这对于国贸这个专业来说人数偏少,这让我们思考,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就业意向过于偏离自身所设专业的初衷,给我们提出了要加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竞争力的要求。

(2)独立学院国贸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根据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9%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自身缺乏实际的经验与技能。外贸行业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在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与公办学院的区别的同时,必须为国贸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而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也不能安于现状,自己也应该去争取更多的上岗实习机会。上图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理中认为的就业困难原因,超过79%集中于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炼,这便显示了毕业前实习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从实际操作上入手,通过各方面实习工作渠道,争取到学习工作经验的机会,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3)职业规划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是否关注过本专业就业问题的统计如下,有专门去了解的仅占有23%,明显数据偏低。

根据以上两项数据可以很明显看出,国贸学生毕业并没有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甚至对自己专业就业问题并不看重,这无疑给现实就业严峻形势雪上加霜。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公办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如何超越他们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更多的取决于自己对于就业的准备情况。

(4)就业优势的自我认知

在对于自身优势的问题上,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家庭背景次之。但是个人就业竞争力不只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前面统计有79%的学生认为个人实际工作操作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的学生在求职中并无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国贸毕业生要顺利就业,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访谈调研

第2篇

摘 要:当前“征兵难”、“当兵冷”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自2001年国家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实行大学生征兵入伍试点以来,大

>> 浅析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入伍热”的现象分析 宁夏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情况调查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及相关政策分析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北京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调查分析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 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 浅析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利与弊 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思考 入伍,大学生的新选择 浅析大学生入伍的成本与收益 入伍参军:大学生的新选择 大学生入伍的制度激励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搜狐新闻.http:///20160505/n447933971.shtml.

[6]田野,乔振友. 吉林60名高校校长立下征兵“军令状”[N].中国国防报,2016-6-14.

[7]大学生征兵比例再创新高[N].新民晚报,2016-9-22.

[8]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丁照权,男,黑龙江克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左学成,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宋学臣,男,吉林长春人,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郭显彬,男,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第3篇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调查结果

2.1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求职指导与信息

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云南鲁地拉水电站投资219亿,闸门突然被冲走损失6亿[N].云南新闻网,2014(3).

[2]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昆明理工大学就业中心,2015(12).

[3]麦可思《2015大学生年度就业工作》[R].麦克思研究中心,2015(11).

[4]孙百才.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J].中国高教教育,2011(2).

[5]李可,顾志勇.苏州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4).

第4篇

>> 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当代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偏离与矫正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及矫正对策 干部流动:理想与现实的偏离 理性看待金融与经济的偏离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影视语言的偏离与融合 先验演绎的正确格式与康德的自然偏离 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偏离与回归 套利受限与远期汇率偏离的关系探讨 新词语中的偏离搭配与词汇教学 物力动词“能”的语义与语法偏离机制 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 房产政策沿革:居住功能的偏离与回归 《为奴十二载》:黑奴历史的重构与偏离 论书法展览的偏离与回归 区域活动中闯关游戏的价值偏离与修复 成功前的“偏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3-04-12].http:///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304/t20130412_98037.htm.

[8]曾亚莉.签约率不足四成,大学生遇“史上最难就业季”[N].金陵晚报,2013-04-11.

[9]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2011-04-28].http:///tjfx/jdfx/t 20110428_402722253.htm.

[10]彭丽荃.2010年农民工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曾捷文.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引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2]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17.

[13]贾洪波.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36-139.

[14]韩宇明.社科院报告:内地14省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766亿[N].新京报,2012-12-18.

[15]杨晔.哈尔滨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吸29位硕士报名应聘[N].黑龙江日报,2012-10-23.

[16]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09-111.

[17][20]周劲松,张晓湘.“用工荒”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招生难探源与应对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0(1):70-72.

[18]教育部.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EB/OL].[2011-06-21].http:///edu/2011-06/21/c_121564634_3.htm.

[19]丁良南.中职学生升学意向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64.

[21]陆俊杰.“就业导向”理论辨析与实践探究[J].职教论坛,2004(7):5.

[22]李忠山,杨文静,孙永图.浅谈中职院校“招生难”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2012(6):20-21.

[23]方艳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模式研究——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D].广西:广西大学,2008.

[24]王静然.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刚性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12(4):34-37.

Deviation and Rectification of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 Zhi-li,WEI Hui-m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第5篇

【关键词】中职 应用文教学 校本资源 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101-02

语文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中国教育界老生常谈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中职学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导致中职生语文基础逐年下降,中职语文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导致中职语文“边缘化”现象目趋严重,授课时数被压缩,加之,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由于过度强调统一性、标准性,削弱了不同职业学校办学的行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这种种因素相加在一起,使得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就应用写作而言,它不仅格式严谨、用语规范,而且有很多范文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生活经验之外,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需要布置高密度的写作练习。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薄弱的中职生学起应用文来就觉得更难,听不进、读不懂、说不清、写不出、学不会,视应用文写作为畏途。再加上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到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技术,从心理上轻视基础课教学,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中职应用文艰难的生存现状,本文提出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本着“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目的,在中职应用文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行动教学法,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挖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在中职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中职应用文教学方法改进的指导思想

1.本着“中职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课程建设理念,根据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的需要对中职应用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中职应用文教学。

2.本着“开放式课堂”的教学理念,改革中职应用文传统课堂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出传统课堂,加大应用文课程实践教学量,利用专业实训场所,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尝试现场教学、趣味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方式。

3.本着“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实现校本资源共享”的原则,化传统的抽象、理论教学为感性、具象化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文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对中职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能起到巩固专业知识、增长生活常识的目的。

二、在中职应用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以“三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实践

(一)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运用专业教学资源,为专业教学服务,突出中职应用文教学的职业性、应用性

如何实现中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中职教改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这里仅就现场教学法来进行讨论。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必然建设有专业实训基地。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中职语文教师不妨打破应用文教学局限在传统教室中授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将学生带到专业实训场所当中授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授课的教学方式。利用专业实训场所开展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方式比较具操作性,这种操作模式一般是采取小组授课的方式,以10至20人为一个授课单位,以授课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训场所为课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学习、练习三项活动,并进行现场评分。

当然不是所有的应用文教学都可利用专业实训场所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应用文文种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则上来说,一般侧重于选择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文种来进行授课,具体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介绍、推销、说明类文书,例如商品说明书、商品广告等。因为学生对自己所属专业的实训设备比较熟悉,所以让学生以实训设备为例,对设备进行介绍,对设备的操作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就比较容易。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掌握应用文相应文种的知识要点。

二是学生在实训中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事务类文书,例如条据类、制度、实验报告等。可针对专业实训中涉及到的人员交接、物资交接、实训任务完成情况检查、纪律检查等具体实践情况,指导学生设计表格、编写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是求职应聘信。学生求职应聘信的拟写及面试是学生在求职中不可避免的两项内容。把这两个内容与企业到校招聘顶岗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企业招聘来进行讲授,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更容易教会学生写求职应聘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参与学生面试过程,为学生分析面试的优势及存在不足,那么就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求职应聘经验,并能针对这项作业,给学生作出真实的成绩评定。

(二)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突出中职应用文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

自2004年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是“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在中职生学习、实习、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中职应用文教学不妨搭乘“文明风采”大赛这条大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抓住学生专业学习中所产生的择业需求和岗位认识需求,以组织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写作这一任务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这个任务,依次串联起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应用文知识。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文本的写作教学,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文本格式、写作要求和写作意义,激发学生了解行业就业前景和所学专业对口岗位群从业要求的热情。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渴望了解就业前景的需要,组织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基础内容,并就所学专业对口岗位就业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涉及调查计划的制订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由此引入“计划”“总结”文种的学习,最后完成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在调查所得的基础上对自身特点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现阶段所具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完成实习定位。以意向企业、意向工作岗位为求职对象,撰写求职信。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求职应聘现场的练习,由此引入“自我介绍”“求职信”文种的学习。

第四阶段,在整合前三阶段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以组织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这一项目任务为引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课堂讲授、调查报告(如组织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就业前景调查)、案例教学(如求职案例讲授、研讨,从而导入求职信的写作训练)、情境模拟(如模拟求职招聘会)、影像放映(如播放企业宣传片、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等多元的互动教学方式,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投入应用文学习、写作训练当中。

(三)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以应用文教学为载体,辅助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突出中职应用文教学的针对性、特色化

这里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众所周知,学校中心工作大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应用文当中的“通知”“通报”等公文文种时,以学校所下发的文件为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该类文种的功能及使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通过应用文的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中职应用文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针对学校的办学需要开发应用文校本教材,例如针对企业冠名班开发应用文校本教材,以提升企业冠名班应用文课程教学效率,辅助学校完成企业冠名班特色管理。

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办企业冠名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定向培养,让企业得到素质优秀、综合能力良好的技能人员,也就是说,企业冠名班人才培养质量决定校企“冠名制”合作的持续性,因此,开发企业冠名班语文校本教材不仅仅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可积极地推动企业冠名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中职企业冠名班语文校本教材在编写时主要以冠名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常用文体或具体案例为素材,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后到冠名企业实习时有用武之地。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较迅速地适应企业要求、融入企业生产和生活中,另一方面能更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这种语文校本教材上课还可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无形中也接受了教材中所蕴籍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冠名企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另外,这种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者会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将其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让校企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挖潜、利用,同时也让教材编写者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使其得到知识更新,促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化转型,让 “物”和“人”两方面的教育资源都得到充分运用,确保了教学效果。

三、以“三结合”为原则的中职应用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价值

1.以“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三结合”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教改研究的方向符合中职教育发展趋势。

2.“三结合”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对提高应用文教学活力、实现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研究。

3.“三结合”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行为引导能够达到调整文化基础课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师整体素质的目的,是行为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起到对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作用,具有一举数得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平,秦旭芳.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2]陈东.浅谈行动导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第6篇

青年就业创业专题调查报告一 一、 调研背景

随着我市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现在青年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近年来,青年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青年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从公开的的资料调查显示,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青年自主创业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时起,青年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并分析了现阶段青年青年就业创业情况 调研目的及意义。

青年的就业创业课题已经日益成为各高校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这次特地对周边青年做了网上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青年队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现在的青年队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通过调研为青年就业创业情况作总结,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我市现阶段就业或在创业青年

2.青年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青年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到困难的考虑;着重调查青年队自主船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自主创业遇到困难。

3.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网咯邮箱发放问卷,本次调研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7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86%,问卷涉及基本信息,现在就业形势,青年队自己专业前景的了解,青年的就业期望,青年的创业动机,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着重调查青年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

4.调查时间:20XX.8.1-20XX.8.31,地点:金平区各职业技术学校。

三、当前青年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1、意愿强烈,就业心态较为客观理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共有青年300名,(共有男,160名,女,140名)其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76%,调查中,青年普遍所期待的收入水平集中在月薪2000元以上,期望值在2000-4000元的占被调查人群的62%,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的占28%。收入的期望值和调查问卷中所表现出来的目前实际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一般认为,收入差是寻求自主创业或更好就业的重要动因,其次自主创业能更好的管理自己时间,不会跟打工一样被上班时间限制,这点也是推动自主创业主要原因。

2、青年考虑因素多种多样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5%的青年愿意创业,在创业形式上他们大多选择自主创业和合伙创业,只有23%的人选择家庭创业;而在选择合作伙伴上他们会集中选择有经验的创业人(24%)以及有资金基础的创业人 (25%)。他们的创业心态各不相同,有39%表示有压力,9%持有自信,5%的人觉得迷茫,还有5%觉得有赌博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创业资金少、困难多,创业项目缺少技术支持,根据数据有5%的青年还未形成成熟的项目,项目有赌博性,39%的青年表示有压力觉得项目启动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资金不足需多方筹措,周转难。虽然在调查中有19%的创业项目初始投资计划在5万元以下,二有17%是缺乏创业信息渠道,22%缺乏专业知识,但在资金筹措渠道上只有25%的项目启动资金出自自由存款,其他表 示会找政府和金融部门贷款或找亲戚朋友筹借;二是缺乏创业技能和创业本领,项目选择有困难,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已具备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需要。就业状况调查如下:

1、择业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薪酬待遇、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工作单位发展前景几种因素的分值普遍集中在5分(最高分值),这表明了青年择业时会更多的考虑薪酬水平、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单位的发展前景。

2、青年就业状况。

(1)调查显示,64%的青年已经就业,10%的人未就业。(2)已就业的青年中,64%是在市内务工(3)月收入情况,6%的就业青年的月平均收入在600-1000元之间,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19%,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在28%。月均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在26%。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在16%(4)工作满意度。当问及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时,选择很满意的占9.5%,选择比较满意的占34.7%,42.9%的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则分别占到了10.9%和2.0%。这说明青年对目前工作的感受比较一般。通过访问了解到在目前形势下,青年对工作的要求并不很高,有的企业采取取消加班和加班工资等措施,青年在当下只求不要失业,先保住饭碗,工作感觉普遍一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已经落实就业了,并且多数青年选择在本地工作而不是外出务工,他们的工资收入集中在600-1000元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青年们更关心能否保住目前的工作。3、青年未就业状况对于那些未就业的青年,我们也作了相关调查:(1)当问及目前没有工作的原因,23%的选择了准备创业,25.4%的选择了失地青年,有就业意向而没有工作的为15%,而选择不想就业和原单位裁员的均为10%。(2)未就业青年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10%的选择了家人,26%选择了自主创业,这说明未就业青年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家人的支持。(3)获得就业岗位的方式。

四、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市场信息缺乏。

青年有志于选择自主择业,但择业方式受到多种条件制约,自己求职的要求未能满足,一方面求职青年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有,26%是工资待遇,25%工作稳定性和发展性,36%资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障,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极其有限的。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方面相互交织,给本来就十分困难的青年就业和创业工作雪上加霜。

2、择业观偏激、创业能力差,劳动技能少。

很多青年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偏见,认为从事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低人一等。部分青年对工作环境、待 遇期望高,对临时的、阶段性的就业不认可,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创业意识不强,劳动技能欠缺,适应能力差,就业 信息不灵、就业创业能力偏低,对自主创业缺乏自信等现象,这些制约和影响着青年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加了青年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难度。 3 25%的人认为政策不到位、资金不足,缺乏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长效机制。26%青年创业面对着政策门槛和资金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区虽然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 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方面的资金扶持政策,但仍不完善,另外有些创业青年对已有的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甚至不知道创办企业的基本手 续。这些问题共同构筑了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

五、实施对策和工作建议

1、广泛宣传,促进青年树立正确择业观发挥媒体力量优势,从转移就业政策、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宣传着手,宣传致富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帮助 青年增强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有针对性地对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培训,引导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正确认 识就业形势和相关的就业政策,使其真正走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之路。

2、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多方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发挥区内资源优势,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青年的实际,做到培训与需求相结合、培训与岗位相对应,充分利用各级团校、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少年宫 等阵地,发挥青年创业基地的载体功能,建立市、区两级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课堂、创业典型报告会和采取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搞 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成立青年创业培训中心、SYB培训中心,成立创 业讲师团,有针对性地聘请一批政府官员、经济学家、青年企业家、高校教授、SYB培训教师、职业指导师等组建专业讲师团,对青年开展实效性强的创业素质和 技能培训和一对一的创业辅导,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走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努力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培训体系。

3、发挥招聘会优势,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形式,充分发挥招聘会的优势,借助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联、青企协的辐射作用,凝聚力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务求服务实效。为基层广大青年 提供和开展信息、维权、指导及后续扶持等方面的就业创业服务。一是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制度,收集招聘信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创业项目,提 供就业创业信息咨询。二是成立青年创业维权岗,组建青年创业法律顾问团,为青年创业以及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三是建立青年创业信息网络信息平 台,围绕青年创业项目、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市场分析、人员聘用和企业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有关创业知识的管理查询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青年创业项目 库,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信息支持,并有效链接中国青年创业网、市区青年就业网,最大限度提供创业信息。四是建立青年创业人才库,将与青年创业相关的青年 企业家、SYB培训学员、青年创业者等建库管理,建立创业进展情况和开业成功人员档案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建立青年创业者俱乐部、创业者协会,加强创业青年 交流。五是提供后续扶持服务,包括引进社会财务公司提供财务服务,提供投缴社会保险、处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服务,以及提供市场营销、成本核算、规 避企业经营风险和品牌经营等后续服务。

六 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

大力推进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基金,制定结合当地实际的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发动青年文明号、青企协会员、青联委员、 机关干部提供信用担保,帮助落实推进小额信贷帮扶工作。争取党政领导重视,针对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积极协调劳动和金融部门,出台区域性的 相关政策,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降低青年创业门槛。努力为青年创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将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 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青年,并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积极争取工商、税 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支持,出台下岗失业青年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不限注册资金、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领域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 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微型企业,建立创办微型企业担保基金,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加强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多提供就业创业信息,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组织广大城乡青年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依托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等组织和集体,加大劳务输出,不断拓宽青年就业渠道。

青年就业创业专题调查报告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促进全民创业必将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目前就业创业已经成为青年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20xx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青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团县委近半年来深入全县,开展了青年创业、就业问题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增加,加大了青年就业、创业压力。

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致使行业性失业人员数量增加;煤矿改制重组、小企业破产劳动合同终止造成大量青年工人失业或待岗;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快速转移。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方面相互交织,给本来就十分困难的青年就业和创业工作雪上加霜。

2.文化交流水平低、技能素质不高,影响青年创业和就业。

在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年中,有一定职业技能特长的属极少数,所谓的技术大多数是一些较为普通的木工、砌砖等,基本没有技术含量高的人。在失业和待业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欠缺,适应能力不强,就业信息不灵、就业创业能力偏低等现象,制约和影响着青年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加了青年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难度。

3.观念陈旧落后影响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调查表明,在农村,一些青年由于恋乡不愿离开本土,有些家长对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偏见,认为从事餐饮、宾馆、家政等服务行业低人一等,有损形象,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工作。失业职工、待业青年受到计划经济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创业问题上存在依靠政府、企业的依赖性心理。一部分青年一心想找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对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就业不认可,一些青年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期望高,挑肥拣瘦,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丧失良机。同时还存在创业意识不强,对自主创业缺乏自信等问题。

4.相关政策不到位、资金不足,使服务青年就业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虽然团县委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实施了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但这一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满足青年创业资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⑴青年贷款难。主要原因是:一是无物抵押。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而初创企业往往刚刚起步,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设备购置、正常运行等方面,已经没有可做抵押的财产,而企业用房一般是租用方式,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用车等抵押物由于折旧等因素质押额极低。二是无人担保。在无物抵押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青年企业贷款只能请人担保,青年靠个人力量寻找且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担保人比较少,即使找到了担保人,常要缴纳好处费,增加了青年企业的负担。⑵.金融机构放贷难。这是因为:一是放贷成本高。青年企业贷款多数是小额贷款,面广量大,分散性强。每一笔贷款,金融机构都必须进行前期信用调查、市场调查、用款监督、催促还款,信贷成本较高。二是抵押物不便。金融机构不愿接受青年创业者提供的诸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知识产权、私人用车等抵押品,而且即使接受了,抵押额度也很低。三是初创企业风险大。初创企业的成果率很低,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放贷面临青年初创企业生产经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贷款户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放贷谨慎。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1.政府促进,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一是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政策。可以将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告知青年;二是帮助青年更好地运用政策。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三是积极帮助青年争取政策。针对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区域性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2.完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综合素质。

一是针对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的青年,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青年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青年开展系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完善各级青年创业夜校的建设;三是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

3.政府可以拿出闲置或空置物业作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扶持青年创业。

目前不少政府部门或乡镇手中拥有相当数量的物业,建议把部分闲置物业转化成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以无偿或者低成本租金的方式提供给青年创办企业,重点扶持青年进行高新技术、文化创业、生物医药等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行业创业。同时,以园区管理模式对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管理,将发达国家流行的国际化商务办公中心的模式引进到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共享的接待区、会议室、洽谈室、培训教室、茶水间等公共设施。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配备法律顾问或会计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资金问题、等各类问题。这一措施目的主要是可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青年创业风险,孵化更多创业项目,激发起更多青年的创业决心。

第7篇

关键词:联动式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59-03

职业生涯规划是要求在中职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德育必修课,该时期的中职生处于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过渡期,接触专业知识时日尚浅,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岗位知识储备不足,职业意识较淡薄,缺乏对创业及创业能力的感性认识,再加上传统的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往往采用课堂讲授、单向灌输式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缺少沟通、协调和配合,以至于形成了知识“孤岛”――形而上的概念讲授多,针对学生个体的实例指导分析少,学生在运用职业规划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倍感困惑和困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展联动式教学的理念,即搭乘“文明风采”活动平台,整合其他课程内容,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中开展嵌入式联动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嵌入专业认知教育、求职应聘教育、就业市场调查等任务情景),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强调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注重构建作业链和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评价,实施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互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互补充、课堂教育与延伸教育相辅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促进的联动互辅教学,通过“多科联动、多元整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实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一、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如何有效增强职业体验、夯实职业认知基础、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了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由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象是中职新生,尚不具备条件开展真实岗位体验,因此借助信息化技术帮助中职新生形成职业虚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由“虚拟体验”至“知识内化”的知识迁移,成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虚拟职业体验馆”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

所谓“虚拟职业体验馆”,指的是针对特定专业职业特点开发具有职业导向功能、交互功能、虚拟现实功能的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该软件应能提供丰富的关于专业对口岗位群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有利于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形成虚拟职业体验,从游戏中挖掘专业知识切入点,以任务为驱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被动为主动,做中学、学中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相应的从业方向并进行岗位排序,通过各层级岗位的组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蓝本,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写作格式认识、仿写学习,探索并实施中职德育“虚拟―现实”体验式游戏化教学模式,“角色体验―体验总结―知识迁移”层层推进,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说教为快乐学习,有效突破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重难点。

(二)建设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在开发“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收集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案例,制作课程微课、职业情景微电影,介绍专题学习网站、行业门户网站、合作企业网站,构建师生学习空间等方式,构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便于中职新生课内外自主学习。微课导学、游戏激趣,任务驱动、信息搭台,可视化知识架桥、信息技术为创设翻转教学环境、实现个体知识建构有效平台。

(三)基于“云学习”的理念构建应用支撑体系

重视移动学习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发能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电子学案和微课资源,通过微信、QQ群、师生空间进行课外辅导,降低信息技术的运用门槛,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当中,课外学生在“学做一体化”中增强体验,课内教师答疑互动深化认知,在“做中学”中形成体验,在“学中做”中促成反思,有效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强调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本着“多元参与,需求引导”的原则,通过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整合专业认知教育、就业市场调查、求职应聘准备工作、中职“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等教育教学资源,发动任课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就业实习指导工作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构建活动联动、学科互动的渠道,实现学生从资料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的全程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案例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范本案例讲授、研讨。

2.信息化教学,如自主研发专业针对性强的“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或是播放企业宣传片、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影像,增加感性认识;或是组织拍摄职业场景图片、专业教学场景图片以及职业情景剧主题微电影,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等。

3.情境模拟教学,如召开模拟求职招聘会、模拟企业生产关系中的危机处理等。

4.游戏教学,如组织开展团队游戏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5.现场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实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

6.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就业前景调查。

7.兴趣教学,如以社团为单位开展格子铺创业实践活动。

8.拓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的“我爱我的专业”、“创业之星”、“我身边的诚信”主题征文比赛,“荣与辱”、“迎奥运,讲文风,树新风”主题Flash制作比赛以及“职业生活”、“生活中的美”主题摄影比赛,帮助学生在参赛中获取成功体验,增强自信,从多种渠道强化对专业的认识,实现素质拓展的目的。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师师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换,通过组成职业兴趣小组开展调查活动、求职应聘情境模拟、交流学生所制作的岗位序列表、召开就业前景调查汇报会等方式,提供学生彼此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团队学习,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矫正。同时也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与校内外同类课程和关联课程教师间的互动,例如调查报告写作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交叉、求职应聘材料的准备和实习岗位的选择指导与班主任工作存在着交叉、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做出评价与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交叉等。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和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其他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设计互动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既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和谐教育理论的融入,强调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教学资源的充分配置,充分体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的情境性、交互性、和谐性和创新性。

三、注重构建作业链和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评价

注重建立作业链和评价体系,改善了传统教学信息传递单一化的弊病。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既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职业发展阶段层级阶梯设计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作业链的书面评价,又有以“学校推荐意见”方式的班主任对学生职业规划思维养成状况的评价;既有专业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所做出的阶段性评价,又有任课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修改稿)(定稿)》”中的设计内容与顶岗实习表现吻合度的指导性评价;既有学生以《自荐书》、《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实习小结》所做出的自我评价,又有任课教师对一周期的互动教学活动所做出的定性评价,评价形式呈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1.认识学习阶段,即学生在“多科联动,多元整合”作用下开展联动学习的阶段,尤其是学生运用“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学习结束之后,在软件引导下完成作业《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flash形式),配合就业市场调查报告、自荐表、求职应聘材料以及相关的第二课堂作品,形成了职业认知作业链,成为教师下一阶段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其中《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将成为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制订分阶段职业发展目标的蓝本。

2.实践学习阶段,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文本阶段。本着“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根据学生上一阶段作业完成的综合情况,指导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让学生以《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绘制《职业发展阶段层级阶梯设计图》(以下简称《职业层阶设计图》)。在《职业层阶设计图》中,纵轴代表设计者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处的时间轴,横轴代表设计者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制订的职业目标,柱状体内则需填写该职业发展目标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阶段一般划分为5~6个阶段,设计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增删。结合《职业层阶设计图》,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的写作任务,而学生所提交的“《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职业层阶设计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构成了一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作业链。此时,教师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任务完成的合作者,起咨询或指导作用,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上一阶段的作业完成结果为基础,同时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链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求职意向的重要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求职应聘指导的重要依据。

3.实习完善阶段,即学生进入顶岗实习期,根据实习岗位的职业体验修正学生个体的职业认知,进而修正个体《职业生涯规划》。鉴于《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纸上谈兵的知识,更应该放到实习实践当中反馈修正,因此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应延伸至中职生的顶岗实习期。本着“实践检验、按需完善”的原则,教师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开展追踪服务,学生向教师反馈顶岗实习情况,通过双方的信息互补评价学生所制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与实习实践情况的匹配度,据此来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的合理性及教学效果进行初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电子邮件、电话、QQ、微信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实地考察、通讯联络等多维的课外教学方式,补充和延伸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进行修改,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修改稿)》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其职业指导作用。而学生最终修改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定稿)》与其顶岗实习表现的匹配度则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作业链的最后一环,实现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用上”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职业规划能力,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全程联动式课程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李丽娟,李洁,等.专业课程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2,(19).

[3]杨小英.浅议参与式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3,(07).

[4]贺伟.关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6).

第8篇

关键词:河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1-01

1.我校2009年-2012年四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1.1我校历届毕业生数量

1.4我校未就业毕业生现状.主流是有两类:考研、就业再择业。

1.4.1就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通过继续深造达到自己认为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的目标。还有一部分是考取公务员。09年出现硕士就业困难的情况,许多毕业生由考研转向考取公务员。

1.4.2部分人出现就业再择业的情况。一部分是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就业,频繁变换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下基层,做村官积累社会经验。

2.原因分析

2.1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据相关统计,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接近2003年毕业生人数的3倍。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措施导致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反而相对萎缩,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直接导致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此外,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还面临着与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上其他就业人群(如:下岗工人、民工、退伍军人等)的竞争。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确实增加了很多。

2.2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从毕业生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来看,高校教育正由所谓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仍存在"高校生,高收入"这种观念。这就导致大学生对自身"估价"过高,不愿意去小企业就业,表现出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这样一种情况。

2.3毕业生综合素质过低。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主要表现在:(1)、专业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在"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活变得松散、迷茫。(2)、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HR都反映出这样一种情况,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欠缺,就业意向不明确。(3)、缺乏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主观判断力,这与现在大多数毕业生是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关系。

2.4就业的市场环境不完善。用人单位逐渐提高录用高校毕业生的门槛,对毕业生的英语四、六级等各类证书有所要求;企业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没有任何福利可言。这些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是很规范,让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们叹而止步。

参考文献

[1]谭晓辉.《论大学生就业形式变化与就业政策的制定》.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1)

[2]马圳炜.《"大学生就业难"破解新视角》.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9)

[3]成巧云.《2010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12(1)

[4]石金波.《高校毕业生择业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建议》.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第9篇

《江苏科技信息杂志》2015年第四期

1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保留原有工商管理专业自有的知识体系,又要增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既可以采用模块式,如在原有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专业基础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也可以采用渗透式,将创业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2改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业是要直面不确定性的情境,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模拟创业情境。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创业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

1.3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创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应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在校“创业”。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校外“创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第三,可采取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创业联盟、创业社团等方式搭建第二课堂,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

1.4开辟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多渠道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可尝试从4个渠道展开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可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创业管理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更系统全面地培养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二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开设工商管理双学位创业班,力图借力其他专业基础特性和优势,培养既有本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创业型人才。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相关的系列选修课,进行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进而对创业产生兴趣、意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加强对创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四是,培养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尝试与相关行业联合开办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产业背景的行业(创业班),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深厚相关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

1.5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与实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开展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二要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评价机制。在平时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寻求建立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评价机制,可积极推行核心课程的实践导向考核制度,譬如成功开设网店等创业成果可以纳入考试成绩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毕业论文方面,可采取提交企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或者直接进行创业实践呈递创业成果等方式作为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由教师、专家、企业界人士进行考评。三要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2结语

强化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探讨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一方面,向企业输送所需的创业型管理人才,引领中国企业持续发展,进而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另外一方面,投身自主创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事业,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创造财富的同时,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扩大就业,引领经济社会前行,进而实现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的历史使命。

作者:谢雅萍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10篇

一、数据与方法

南京6所211高校正在找工作或已实习的大四女大学生以及已毕业一年的女大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1份,丢失11份,实际回收230份,有效问卷218份,其中纸质问卷174份,网络问卷44份。南京农业大学149份,南京理工大学25份,南京大学16份,南京师范大学8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7份,河海大学3份。采用SRT小组编制的《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基础信息、社会性别意识测试和现状原因探究。社会性别意识测试采用5分量表,用0-5分表示传统性别意识的倾向性,得分越高,表示传统性别意识越弱。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在218个调查对象中,对社会性别概念略有耳闻的有137人,占总体比例62.8%,而对此概念了解的人数只占到10%,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还未被熟知,女大学生对此概念的关注度较低。在家庭角色方面,女大学生的传统意识较为明显,而涉及经济独立、事业追求方面,女大学生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较不明显。这就呈现出当今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的矛盾,既重视家庭因素,又有事业追求。

(二)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75.2%的调查对象表示,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男生在招聘岗位和招聘数量等方面占优势,在就业排斥这一选项中,“很排斥”和“比较排斥”的比例为37.6%和61.5%,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9%的调查对象有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婚姻、生育要求的经历,而经历用人单位隐晦提出要求的比例为43.5%。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对女生的前提要求越发明确和严格。此外,毕业女大学生在同等岗位上与男大学生的晋升机会不均等,男大学生在三五年后晋升到管理层的占多数,女生较少。

(三)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原因分析

国家方面:法律制度上有法难依,尚待健全,目前出台《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大多是规范性的规定,并没有严格的规制性制度约束企业,也未建立女大学生求职的保障机制。企业方面:未提供均等的岗位给女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的调查对象有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婚姻、生育要求的经历,而经历用人单位隐晦提出要求的比例为43.5%。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对女生的前提要求越发明确和严格。学校方面: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缺乏创新性与主动性,缺少对女大学生求职的指导,调查显示:67.43%的学校没有对女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仅有不到15%的高校给予具体的指导,这说明学校在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不足,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一些劣势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劳动者方面: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低下;未积极主动寻求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帮助;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寻找工作消极,放弃就业所必须的常识与技能的筹办。这种依赖心理接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者,不去了解就业信息、不懂求职技巧,严重阻碍自己的就业行为。

第11篇

1 反向闭环滚动优化改进设计

反向设计是针对传统的正向设计而言的[2]。正向设计是课程导向的,而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每学年执行一次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学生工程能力,4年为1个周期。根据学生工程能力评估结果,适当修改毕业要求,决定指标点等,实现内环滚动优化改进。同时,4年为1个周期,根据国家社会、教育、行业发展、学校定位和学生发展及家长和校友期望,修订培养目标,执行外环滚动优化改进。为对整个反向闭环滚动优化改进设计过程监督和指导,学院成立了“1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家工作组,专业建设委员会。

2 以成果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满足内外部需求,培养目标的表述要精准是确定培养目标应遵循的两条原则[3]。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的。内部需求取决于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主体(学生与老师)的需要等,这些需求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然而,外部需求(需求主体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往往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宏观需求,是制定学校层面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微观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主要依据。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3]。

如图l所示,权威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提供岗位的供求关系差异。

面对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固定成本,自动化的步伐在中国备受关注。目前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GDP占全球制造业的30%,现在公司一直在密集谈论工业4.0,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尚未完成工业3.0自动化阶段。主要是因为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分析平台,限制了企业的管理、生产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对自动化专业过去3年( 2014-2016)就业情况调查,毕业生188人,考研40人,就业132人,就业率为91.5%。其中有一人考取政府公务员,其余人全部就业于企业。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可以说是比较良好的。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仍然有两个主要问题无法回避:(1)本科生入职薪酬普遍较低,应届本科生工作前两年的平均月薪在三四千元左右。(2)毕业生希望就职岗位与企业提供岗位差别较大,很多毕业生属于勉强就业或者为了就业而就业。自动化专业根据就业现状、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要求和新的培养目标。

3 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毕业要求,执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模式,根据“认知一实践一创新一创业”4个阶段实验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5个不同层次,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教学体系。

3.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决定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决定学校输出的人才质量。为此,学院依托学校“大化工”优势资源,根据毕业要求设置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逻辑衔接。基于OBE-CDIO教育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撰写教案。

3.2 实践教学

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类的7个本科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工程类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颇高,通过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保证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院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保障,遵循跨学科整合、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践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认知一实践一创新一创业”4个阶段,并进一步根据学科要求将实践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5个不同层次,分别是: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一层次,这一阶段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验证专业基础理论的实验。第三、第四层次是学生的创新阶段,是在第一、第二阶段基础上进行的小项目综合实验。第五层次是系统性的实验,也是创业的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多个小项目组合的综合实验及设计,主要是由前面阶段训练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

4 “三化”育人的培养举措

学院自动化专业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以自动化专业为示范,采取“学中做”和“做中学”相融合的方式,首先开展了“三化”育人举措的实践工作。自动化2016级学生,3~4名同学组成家庭,由自动化专业老师和选出的其他专业部分老师担任家长,每个家庭随机选择1名老师为家长。由于家长跟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技术需求能很好地跟踪和把握,因此家长也是家庭中所有孩子的导师。导师要在业务学习上进行指导,要适时安排专题报告,在孩子的实验的5个层次中给孩子指导,尤其在项目和系统设计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在协同化育人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式育人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具体采取的方式为:(1)聘请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顾问,负责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的指导。(2)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授.指导毕业论文,讲授企业和行业技术知识,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培训,以及职业规划培训。(3)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深入到企业现场,了解和实践工程技术。制度在企业中力量是强大的,制度的变革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能促使人才的进步,要想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制度的发展,必须做到大胆创新,敢于突破。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均衡;“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新解

追溯“马太效应”,其引申于《圣经》中“马太福音”之词,意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并将此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其实,“马太效应”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颇多,如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股市中再融资的“马太效应”等,对于人才流动和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适用,无不体现一个核心意思:即越是资源多的地方,越容易吸引资源,发展越快;越是资源少的地方,发展越慢,越不易吸引资源、留住资源。这个“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等。对于“马太效应”的新解,主要在于其本身存在两个方面的衍生: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

1 聚集效应。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资源来说,若为人所用且使用妥当,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同时,由于其本身具有一种“聚集效应”,就像磁石一样,对周围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建立起一种社会价值网,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网,这只网散得越开,其所网络的资源越多,可用的资源也越多,创造的使用空间越大,机会越多,选择的余地也大,资源之间的相互组合结构越来越层次化、系统化、规范化,其发挥的价值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源“聚集效应”的优越之处。

2 溢出效应。同时,在另一个方面,“马太效应”也存在着与其对应的资源“溢出”效应。即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任何同类资源或者替代资源过多,在一定规模的限制下,在同等条件下,部分资源的选用率降低,闲置机率增大,或者是被粗放型使用。虽然其总的资源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规模效益递减规律提出,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单位的规模效益随之逐步降低,则使得部分资源予以闲置或者低效益的消耗浪费,表现为资源的“溢出”(非自愿溢出)。且只有这种资源的“溢出”并被及时转移和使用方能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资源整体效益最优化。

当然,资源的聚集效应与溢出效应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聚集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变后,又会形成一种新的聚集效应。

二、大学生就业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也成为反映现代高校教学质量水平和专业设置的指标之一,也是高校竞争的关键内容。从大学生就业流向来看,其“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如下:

1 聚集效应的形成。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和闵维方等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职业种类、期望月薪、就业单位工作质量重视程度、就业心理状况等就业意向上都存在共同之处,即在就业单位上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在就业地区上主要是沿海城市;在职业种类上选择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工程师;在就业单位工作质量上选择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工作环境舒适、专业对口、能施展自己才能、适合自己性格能力、利于发挥创造性、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单位。《2006年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愿意投身的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而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年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其次为江苏和浙江。正是基于此,大学生就业会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的行业、地区、职业等方面都会形成一种“聚集效应”,这与就业观念密切相关,具有传递性和推广性,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而且这种聚集效应的影响力大于其他资源,也是较为深远的,这种效应的消退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2 溢出效应的产生。大学生就业的聚集效应所产生的聚集效益是有限的,必然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潜力、当地就业水平、人口容量相关、竞争格局所影响。当达到一定规模时,资源的竞争会导致闲置和浪费。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溢出效应”所体现的突出问题就是理论界研究颇多的人才“高消费”问题和人才的闲置。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于同一个地区或者是行业、单位来说,其职位总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人事制度下,其变动和选择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多出的大学生则或被挤出或被“高消费”,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将无法补偿,人才的价值也难以得到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被质疑,这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人才“高消费”集中体现在选用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定位,他们不是根据用工需要,而是相互攀比,竞相以高文凭、高学历为条件,常常是将人才招聘进去,然后束之高阁,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怪现象。

三、如何实现“马太效应”功能的逆用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的“聚集效应”与“溢出效应”之间矛盾对立,即聚集导致人才的高消费与人才的饥饿症的矛盾对立,但又彼此相辅相成,“溢出效应”不断地输出、挖潜和激活沉积的人才,为溢出人才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进而又为“聚集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太效应”的功能逆用正基于此。

1 建立和健全溢出人才安排机制。“溢出效应”是一种压迫性的溢出,非自愿性。对于溢出的大学生来说,必然在心理上有所影响。因此,如何吸引被溢出的大学生,则需要一个弥补的机制和政策来引导。根据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需求的满足应该是择业的基本出发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实现自身价值是大学生择业的最高选择,而切实解决和满足自身实际需求是实现其最高选择的基础,如人事、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等。因此,在溢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关键在于政策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条件。进一步推动相关人事、劳动用工、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解决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最担忧的人事关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子女读书、社会保障等问题。如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当前搞活人才工作的14条措施》,在西部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这14条措施突破了不少传统人事政策,如打破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岗位界限、离退休人员界限等一系列限制;取消职称指标控制,推行评聘分开等。为人才开发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