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3-02-22 05:3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锅炉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但是所运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在理论课堂结束以后再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模式的开展。有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对于理论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困难。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看到了实际工具就可以进行操控,但是因为对于理论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在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会犯一些比较常规的错误。还有实践课程设计和理论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集中一段时间来进行实训课,这样理论课程设计和实践课程设计没有太大的联系。集中的实践课程设计是没有连续性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实践没有有效的掌握。学生在实践课程设计的时候,所开展的实践项目和实际工作联系不是很大,一旦学生真正的走上了工作岗位,就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无法学以致用。除此之外,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课程设计方法比较单一,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进行听的时候感觉很厌烦。因为,工科专业一些枯燥的理论讲解是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虽然,老师也开展一些小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都是比较形式化的,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锻炼。

二、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1.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对课程设计进行严密的安排,可以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设计体系。比如,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个机组热力发电厂来作为设计对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对整个体系进行全面的设计,这样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内部构成和构造,包括对锅炉和换热器的个体设计。当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学习内容进行考虑,他们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论放到实际工作中来,在这个过程深入了解其中的关系,让学生有大的工程概念,为他们在以后就业过程中打下夯实的基础。还有就是要对课程设计培养计划进行改革,比如,在进行“锅炉原理”课程学习的时候,要对锅炉的教学课堂进行设计,整个课堂理解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开展课程设计的时候,让学生多接触生产实践,接触各个锅炉,火力发电锅炉、汽轮机和各种热交换装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

2.计算机课程设计方法的引入

现代化的工程设计是逐渐走向复杂化的,很多的设计内容都要进行反复的迭代。现在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用计算机来辅助课程设计,通过计算机课程设计方法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发电厂相关设备和演示视频,也可以下载相关的软件来进行模拟实践。比如,在进行蒸汽机原理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图片来引导学生看到蒸汽机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情况,用不同颜色的图标对蒸汽机里面的零部件进行标注,这样学生可以对里面的细节进行部分学习。还可以运用软件让学生在课堂课程设计上来进行真实的模拟,即使在模拟中出现了问题,也能够减少伤害,老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总结。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计方法会很感兴趣,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好动的,老师也可以分成小组来进行讨论,一个小组推出一个方案,大家就这个方案来开展讨论。老师可以把比较好的方案制作成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

三、结束语

在近几年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到,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要把工程设计的知识、学生的具体设计,教师的科研、生产的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避免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脱节,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先了解课程设计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通过课程设计手段和课程设计工具的改革,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这样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协调各个专业和工种之间的问题,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打下基础,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真正的进行实际应用。

作者:高麟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1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里程碑,是紧跟时展的要求,是教育回归其本质的体现。2017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这是保证我国工程教育从接轨国际到领跑全球的信号,在国家引领下,各高校应当全力探索领先全球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1-3]。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当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新工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提升专业力量的重要机遇,因为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的重要责任,需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提出的创新要求能给予有力支持,培养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当地产业,凝练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特色学科办好办强,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4-6]。土建类专业是我国工科教育中的传统强势专业。本文的研究对象湖南城市学院就是一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该校的土建类专业是传统优势专业,特别是在湖南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如何强化自身优势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该专业面对新工科教育大背景所做出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

2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近年来,本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经费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配置。每年都有固定经费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而且为了适应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购置了整套的建筑外门窗及墙体保温性能测试装置。该设备是为了适应建筑节能检测的需要,最新研发的全自动检测系统。该设备是国内首次将标定热箱法(用于门窗)和防护热箱法(用于墙体板材)两种方法综合在一套装置中,能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检测精度要求,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也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在教学改革方面,为凸显本专业服务地方的特点,经过优化整合建设了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和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主要由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制冷原理、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课程组成;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主要由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组成。在教学资源方面向核心课程群倾斜,主要包括对师资的能力提升,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投入,定期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由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为主,因此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前往设计院或者施工单位较多,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水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课程设计方面,实施综合课程设计模式,让学生对同一实际已完工建筑先后完成空调、通风、供热、供燃气的设计任务,这些任务合并为“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考虑设计方案,得到整体的设计训练。并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多个节点,每到一个关键节点就组织学生到建筑现场进行对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将工程概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等内容合并为“设备安装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对设备安装过程建立总体的工程理念,系统地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设备安装整体性观念。将新课程群涉及的新领域“建筑智能设施”以及“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该领域是目前就业方向的热门,而且在湖南省同类高校中,笔者所在院系是在建筑电气方面力量较强的,是特色所在,通过设立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能进一步提升本系在建筑电气方面的教学能力。以上课程设计时间较长,总时间为17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结合了实际工程进行设计,选择已建成的项目,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工程对比后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缺陷。通过以上综合课程设计,学生普遍反馈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能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可以熟练掌握暖通空调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而且对建筑电气设计也熟悉,同时具备安装施工的基本能力,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改革方面试点成立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分块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其中分配任务时主要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今后就业的方向,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选择。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暖通、电气、给排水和BIM方向,其中BIM方向也是紧随现有工程设计的趋势所新建立的方向,并且每年都参加MDV和BIM的毕业设计大赛,获得不错名次,这在地方普通高校中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试点实行周汇报制,以便导师掌握设计进度。毕业设计(论文)同时试点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打破以前只采用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内容的传统,加入一部分科研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让有课题的教师将课题中的某一部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这主要是针对考研通过的学生,可以让其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促进研究思维的启蒙等。通过以上方式的改革使毕业设计多样化,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特别是在毕业后,学生普遍反映毕业设计收获很大,许多学生将毕业设计所学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实习实训改革方面实习实训的改革主要为了提高实习质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知识。但是限于每个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实习实训改革首先定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与寒假连在一起的,相对来说,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对实习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毕业实习阶段正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实习进入有意向的单位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初步进入工作状态;也让企业和学生进行一定的相互了解,双方都满意后再签订就业协议,这是企业与学生都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中,首选鼓励学生进入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实习,这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总会有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这部分学生由教研室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这些单位里轮岗,等到寒假过完要返校进行毕业设计时,可根据毕业实习情况选择留在实习单位进行校外毕业设计。通过两年的试点,毕业实习效果得到极大改善,获得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4结语

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研究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总结了以往的问题,并一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该方案得到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从事土建类相关专业工作。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为地方本科院校顺应新工科发展做出贡献。

第3篇

关键词: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倩(1982-),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讲师;田松峰(1966-),男,河南许昌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教授。(河北 保定 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华北电力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3021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65-02

汽轮机课程是热能工程专业(热动方向和集控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设计既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热能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该实践环节将汽轮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巩固学生已学汽轮机相关知识、提高综合分析以及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该环节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对汽轮机原理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使学生对即将面对的工作现场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汽轮机原理”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能够了解、掌握并应用汽轮机热力设计的相关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创新能力,并能通过课程设计过程,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专业教研室一贯重视该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一致并一直为使课程设计更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学生培养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及措施。

一、“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现状

1.“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汽轮机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汽轮机原理”课程之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系统总结“汽轮机原理”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及其之间联系的理解,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现场工作奠定基础。

2.原有“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原汽轮机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汽轮机的热力设计,不对汽轮机结构进行设计。所谓热力设计,是根据给定的设计条件,通过热力计算确定通流部分的几何参数、各级内效率、内功率及整机的内效率、内功率。设计的机组为一功率为25MW的小型背压式汽轮机。对该机组进行热力计算后参考同类型机组,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进行汽轮机通流部分的绘制。

参考文献[1]认为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在理想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根据这一要求,该课程设计的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课程设计内容单一,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该课程设计内容已延用近10年,内容单一,只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汽轮机设计过程,计算精度较低。并且多年来设计内容不变,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课程设计内容有待改革。

(2)课程设计教学效果不能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该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机组热力计算的步骤,能够通过实际动手计算了解机组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该环节实际课时的缩减,本系专业教研组开发了一套机组热力计算的软件程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计算强度。但也由此,学生学习态度较散漫,学习方式被动,主要是应付答辩;并且,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对计算过程知之甚少;再者,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题目类似,抄袭情况严重。因此,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很难达到预定效果。而答辩时,由于每位学生所提交的报告内容类似,教师提问受到限制,也使学生答辩时相互交流,无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

(3)“汽轮机原理”教学与实践环节略显脱节。考虑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汽轮机原理”课程安排在大三,而该设计安排在大四。因此,当进行设计时,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能应用自如。并且,由于现场知识匮乏,现场工程实际的解决案例接触更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为达到该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实际内容的不断更新与课程设计形式的改革,确保重点知识能够被掌握,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做到对学生的培养不贪求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能力的培养。由此,对该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通过专业组教师的不断讨论,最后选定以石家庄某自备电厂机组的改造为基础,将其实际情况植入到本课程设计中,要求完成相应的热力计算及改造。

该汽轮机型号为B12-50∕10型背压式汽轮机,2003年曾对机组进行通流部分改造,即将蒸汽流量降为原来的1∕3,并为了适应小流量运行堵取了一部分喷嘴。该机组改造前为次高压背压机组,改造后为抽背机组。2003年改造后,锅炉因实际情况所限,初参数发生了变化,机组初参数达不到2003年的设计参数,终参数(背压)却在设计值高限运行(0.95~1.0Mpa),各种损失较大,相对内效率很低。复速级后温度有时高达395℃(原厂家说明额定负荷为最高350℃),背压排汽温度350℃(原机组额定流量下为300℃)。由于该机组转子为套装转子,在复速级这种温度下对机组安全性影响很大,并且机组出力不到2000kW。

针对这样的工程背景,通过相应的改造要求解决调节级后超温问题,并且能够提高机组效率及功率。考虑到该问题具有多种方案,并且整个问题可以划分成多个小问题,最终确定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内容灵活性较强,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理论的了解情况,又能给予学生足够的主观选择空间。具体内容如下:

(1)将复速级作为一个研究内容,分析研究如何解决调节后的超温问题,制订方案,计算相应的调节级效率及功率,并对方案可行性进行相关验证。

(2)已知调节级计算数据,进行压力级热力计算,并给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3)对该机组夏季、冬季两个工况分别进行热力计算,提出改造方案。

第4篇

通过两个星期的实习我的收获颇丰,不仅接触和了解到了许多物流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也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实用的物流知识,丰富了生活阅历,这将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以下是我就本次实习的总结。

一、实习时间

年年7月9日—年年7月20日

二、实习地点

管理系综合实验室、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实验室

三、实习目的

大三的这一年,我们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课知识,包括物流的、营销的、电子商务的,但是这些也就只是在理论上的学习,而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次学校安排我们进行物流管理实习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便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单位简介

(一)管理系综合实验室

管理系综合实验室是本系各专业学生及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的基地,现有面积520平方米,资产总值142万元,由商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管理决策分析实验室组成。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本科专业和管理系各专科专业的各项实践教学任务;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基础条件,让教师利用综合实验室对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模拟实验的仿真程度;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使实践教学教师达到相应行业高层管理人员水平;建立各行业案例库,为教学、科研、项目个案研究提供参观、交流、实践基地;利用综合实验室,积极开展政府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当地院校师资培训,并承担工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外校学生培训和教学实验任务等。

(二)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

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宅急送在上海、广州成立了子公司,年,全资分支机构增加到30余家,包括的分公司。到年,宅急送总公司成立,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按区域完成七大子公司建立。在年,公司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建立了物流基地,实现了全国信息互联共享,京沪、京沈、京广、沪汉物流班车开通。年,公司实行三级城市发展战略,网络发展到地级城市,并且成立了航空处,上海分公司实行了飞机包舱运输,拉开了宅急送包机上天的序幕。年10月30日,宅急送国内快递、综合物流、国际业务三大事业部发展模式拉开序幕,宅急送从单一国内快递向现代综合物流转型,开通全国统一客服热线,总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

(三)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锅炉厂,年建厂,年10月经企业股份制改制,是在香港发行h种股票并上市的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成员,是中国最大的电站锅炉制造企业,首批国家一级企业,目前经营并批量生产600mw、300mw、200mw、125mw、100mw、50mw机组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及余热锅炉,配套辅机和高中压阀门,大型石化容器,核能设备等产品,部分产品出口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等22个国家。

在新的发展时期,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开了发超临界直流锅炉、大容量清洁煤燃烧锅炉、核电承压设备等新产品,拓展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并多方位与国外著名厂商和公司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向各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电力设备的不同需求。

(四)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实验室总投资近200万元(不包括房屋建设费),包括物流工程实验室和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使用面积260平方米,物流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室的建立之初,林大组织老师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进行两轮招投标,最后完成了实验室的规划和设计。经过一年时间,完成了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相继购进了一些物流设备,包括叉车、托盘、平板车、拖车、牵引车等等,使林大物流实验室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五、实习过程和内容

本次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实习,第二阶段是物流参观实习。

(一)物流管理课程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实习是在管理系综合实验室之一的商务实验室进行的,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提供的第三方物流教学模拟平台这个软件进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模拟运营。在正式操作运营之前,我们需要在系统中注册一个物流公司,并且设定好模拟公司的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等几个主要部门的角色,在我的模拟公司里,我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角色。公司注册完毕后,就可以进行模拟运营了,在这个模拟的公司里,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这四个部门是需要我们管理和协调的,管理中心主要是接受订单和资源管理,调度中心是对货物的分拣和调度,运输中心要对车辆进行管理并对按调度中心的货单调派车队运输,仓储中心主要是负责货物的进出仓管理和仓储货物的安全管理。我们通过在物流市场购买资源,承接定单,管理货物进出仓,调度运输等环节实现物流运输,从而实现赢利的目的。

注册并申请登记以后,就可以进入物流主页面,操作运营公司了。我们主要要做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方面的报价,订单的受理,货物的分拣和调度,运输工具的选择和发货,仓库的出入库运单的处理,财务的上报和结算等等几个步骤。公司运营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物流市场购置资源,完善公司的基础设施,这主要是购买运输车辆、购买和租借仓库、招聘人员等,招聘人员包括招聘司机、仓库保管员、搬运工。在完成公司基础建设后,就可以进行物流报价了,报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是公司接受定单的前提。我按照系统的提示对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空运以及仓库租赁等几方面进行了报价。公司的运营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处理,这包含了广告的,人员的安排,仓库的选址等。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仓库货物被盗,车辆事故等等的处理。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后,我便开始承接定单运营公司了,在公司的战略上我实施了规模经营的战略,在全国各地的主要城市都分别购买和租赁了仓库设施,并且在物流市场按照发运地和目的地寻找定单,在同一线路上承接大批量定单,然后进行统一的配送和运输,以降低运营成本。在承接定单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物流公司的报价相当的低,按报价计算的话根本就不够成本,当然这类的定单我就没有接。

一个星期的实习,我对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特别是到了后阶段,公司的运营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当然最主要的是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细节上的知识。

(二)物流参观实习

第5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专业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燃烧于大气污染的关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各种污染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的去除以及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等)[1]。江苏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05年设立,专业基础薄弱,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逐渐形成了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其他辅助教学组成的课程体系。

1 课堂理论教学(44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即大四上学期开设,选用郝吉明院士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作为教材。主要介绍大气污染和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和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主要污染物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VOC净化技术;净化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省时、激趣等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复杂工艺结构的理解。关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密切跟踪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技术。

注重教学效果调查,每学期进行至一半时均有中期检查,和多名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学期结束时,每名学生均可在网上进行评教,打分,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反馈到授课教师。

2 实验教学(12学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理论教学配套开设了针对性的实验教学课程,包含了演示、验证、研究和综合等多种类型实验。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粉尘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测定,用光学显微镜测定粉尘样品的投影粒径,绘制粒径分布曲线,并求出众径、中位径和算术平均直径。两种高效除尘实验――线-板式高压静电除尘和机械振动布袋除尘,掌握测试除尘效率的方法;了解有效驱近速度与除尘效率,集尘极面积的关系特性,练尘器机械震动清灰方式。应用最广的脱硫方法――石灰石/石灰湿法脱硫实验,掌握脱硫系统的核心装置吸收塔;了解湿法脱硫的特点,影响洗涤塔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

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另一方面结合科研工作,自行研制了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用于实验教学演示,书上没有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唤起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热情。

3 课程设计教学(16学时)

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制图能力,在第八学期第一第二周安排了两周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调阅大量文献资料,能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3]。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是针对各种不同锅炉的除尘、脱硫脱销系统设计。具体内容有:流程设计;烟气各项数据计算,例如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等;除尘脱硫设备的选型、结构设计计算;烟囱、管道系统设计,阻力计算等;绘制工程图纸,撰写设计书。

课程设计开始时,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题目,并提供设计任务书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根据设计题目相应的任务书,查阅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图纸、编制设计说明书,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并答疑。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计算、工程制图和使用设计手册和有关资料的能力。

4 其他辅助教学

由于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限制,每个学生获得的动手实践机会有限,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了多项辅助教学活动,包括开放选修实验,优秀生培养,大学生创新计划等。

设立开放选修实验,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每组6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从实验的设计、准备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小结,分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意识,增强实践、创新、动手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在大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生,并将优秀生的培养和创新计划挂钩,申报学校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通过立项的形式培养学生,项目结题是除了提交研究总结报告,还要求发表科研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讨论概括的能力都能有很好的锻炼。优秀生的培养时间为两年,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对一指导。培养期满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探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2014年下半年,授课教师前往美国进行了英语培训,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尝试双语教学。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立足我校船舶特色,以柴油机尾气净化,船舶脱硫脱硝技术为重点,创建独具一格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章良,陈菁,张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96-97.

第6篇

关键词:船舶动力装置;能源动力;教材改革

一、课程情况简介

“船舶动力装置”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国内知名的理工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均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学生已学习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A上,着重教授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核动力和联合动力装置等典型动力形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为今后从事热力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二、教材使用情况

“船舶动力装置”课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志华教授编著的《船舶动力装置概论》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船舶(军、民用)动力装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发展。其中包括船舶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锅炉及汽轮机、核动力、联合动力装置、轴系传动、特种动力装置等核心知识。该教材与我校的三海一核办学理念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但此书编著于1999年,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书中对于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指标介绍较目前最先进的动力装置形式相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执教教师补充相关最新指标知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动力装置形式如何在船舶中布置,以及布置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讲述较少。因此,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更新该教材的部分知识点。

三、更新教材的意义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导论课,该课程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内燃机、燃气轮机、热能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船舶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特种动力装置有所了解,掌握各种船用发动机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适用方向、主要相关附属设备的构成与作用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等。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够解决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缩短课堂与工程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为工程实际培养可用、顶用的创新型人才。

四、如何更新教材

为满足现有教学需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

一是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船舶柴油机、船舶燃气轮机、船舶蒸汽动力和船舶核动力的相最新研究报告,从中获取相应的指标参数。

二是整理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船舶动力装置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该方向发展。

三是设置不同吨位与用途的船舶形式、指标参数、动力装置形式、布置方式等资料,在教材中引入设计环节,以实际船舶的动力布置使学生了解从动力装置至推进装置间的各种设备连接、使用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请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帮助引入后续深入学习时的重点内容,在教材内以重点、难点的形式加以强调。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典型动力装置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各类船舶动力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比现有教材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船舶动力装置》教材改革的若干建议,期望有助有优质教材的出版,进而为我国船舶动力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自力,李忆辛,许宝森.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1(4):76-78.

[2]任莉,李华彦,张文孝.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7-208.

第7篇

关键词:电气技术;PLC;教学方法;实践改革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学生多而师资少的现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还有实验设备明显不足或者更新建设慢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增加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电气技术PLc作为控制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工业控制中的控制器,也是决定系统性能好坏的关键。从20世纪到现在,PLC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更新速度快,涉及内容广,而且更注重软硬件配合,并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移动式实验教学和启发式互动教学对改善当前教学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将来就业和成为更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电气技术PLC教学现状及意义分析

1.1 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通常是进行课堂讲授,内容也非常全面,从物理讲到电路,再讲到控制理论,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还会觉得时间不充足,知识点还没讲完。整个课堂安排得很紧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机会很少,教师同样也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理念,导致课堂效果欠佳。第二,目前教学大纲的重点都偏向线路和程序的理论逻辑设计,考查学生的方式也偏理论,轻实验。第三,基于学校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实际情况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导致实验的无法进行。因此,实践环节通常不参与考核,跟成绩不挂钩,进而使得学生不重视。

1.2 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自动化专业与电气工程的专业课程中,PLC和电气控制技术是其中的必修课。另外为配合专业课程教学,还设有设计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电气控制和PLC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够建立电气控制系统的概念。教育学生能在熟练分析电气控制电路的基础上,排除电气电路的故障,并利用合适的PLC型号,对电路进行设计,编制PLC程序,从而掌握对普通电气控制设备进行PLC改造。

2 理论教学的改革

电气技术PLC的课程特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教师应该基于教学大纲,通过工程实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设计,实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验的相互辅助教学,使理论能服务于实践,而实践深化理论。同时,在改革理论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1 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互动教学,就是为了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提高其积极性。而且,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激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以下两种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1)作业和考核形式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自动化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开始每章课时,布置给学生相关的作业任务,而且要求不能拖延作业时间,这样可以使他们有的放矢进行学习,教师引导其思考,能尽快将课堂内容吸收和消化。这也是锻炼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意识,且将作业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中。(2)启发式互动教学。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提前一到两周安排好,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分小组进行集思广益,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将准备的内容讲解给其他同学和教师,当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另外,借助现代化交流工具,大家可以一起对课程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须做总结性陈述。通过开展学生集体备课教学,能激发他们主动查阅资料的热情,自觉将各种热点或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中。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扩展了其知识面。

2.2 工程案例教学,提高创造能力

在电气技术PLC教学中,电磁阀和电动机是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和运作中常见的两种执行电器。在进行实例教学时,也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执行电器控制系统,且尽量选择常见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通过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这一过程的感受,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控制,认识到电子控制在自动化专业中的重要性及实际价值,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例如,在教授电子正反转控制线路这一知识点中,各大商场都有“自动门”这种设施,不过很少有学生能与课程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利用这个实例可以对位置传感器、触点位置开关和非接触红外传感器进行教学,将电机、传感器和电气控制与自动控制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同时,在讲控制线路设计和实现中,可以延伸到如何选择和设计电器元件上。比如在讲解后半部分的PLC技术时,可以结合自动装卸车讲解常规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转化成PLc控制时,它们常开常闭点的逻辑关系和转化方法以及转化后在工业现场出现切换时熔断器损毁或跳闸,而实验室的调试却又正常。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思维创造的能力。

3 实践教学的改革

3.1 移动实验教学和教学环节模块化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对课程进行的模块化设计和分割,可以分割成实践前准备、实践过程调试和实践后总结分析三大块,并利用移动实验教学。在课堂上完成实践任务的布置,而课后可以完成实验程序和实践线路,为减少调试实践,实验程序甚至可以在宿舍完成输入过程。

在实验之前,学生需要自主完成实验程序的编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每一项教学环节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与作业结合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如果受限于实验设备数量,可以对实验小组的人数进行缩减,延长实验时间。通过开放实验环境和时间,学生可以同教师相约完成此次实验。

3.2 题目设计多样化,锻炼知识转化能力

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下,为配合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加入教学型电梯控制系统、教学型无塔供水系统和教学型锅炉控制系统等实验设备,学生完成设计后可以在这些模型中进行调试。当然,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其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设计,由开关代替了输入点电器,由指示灯代替了输出点,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实验设备完成设计和调试。缩小以前的课题小组成员数量,并增加设计题目,从10人1题到2至3人题,甚至1人1题,这样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减小了学生间的相互依赖。

在实验和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或者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导的形式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他们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验中,让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效地相结合。所以通过一系列的控制任务,让学生掌握到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真正达到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目的。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生动和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4.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

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所以这要求教师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实现教学互补。自动化专业中电机拖动系统动力学,由于其方程和推导过程较多,所以较适合运用板书进行教学,对推导过程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在低压电器中,却有大量的结构图与工作原理,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其结构特征。由于电机的控制线路中按钮、继电器和接触器等非常多,多媒体技术能实现动态和视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2 传统教学方式与仿真软件结合

例如,在教授S7-200PLC编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但针对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例讲学时,利用实物教学就不够现实。因为实物不仅投资大,而且维护成本和难度较大。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进来,可以实现PLC和组态软件的仿真教学。通过该平台进行教学,可以使控制系统的理论教学实现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仅解决了实物控制的难题,而且保证了资源的低成本、多样化。同时,仿真软件还具有开发周期短,完全免于维护的优点。所以,将仿真软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还提高了实验教学与设计的实践性。

第8篇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泵与风机 教学研究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pump and fa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set up. In order to mak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future work of the actual secondary school in order to us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pump and fan", and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ump and fan; teaching research

环境工程“泵与风机”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和理论相当紧密结合的课程,①要学生在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和理解。本课程的主要方面有:泵的内部结构、离心泵的工作原理、风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泵的内部流动状况、基本方程式、性能曲线、相似性原理、泵的汽蚀、泵与风机的工况点确定、运行调节,泵与风机的选型。泵站部分包括:泵站分类、选择、基础布置、吸压水管路、水锤及防护,泵站附设、工艺设计以及排水泵站的简介。本文针对环境专业的特点,对“泵与风机”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②

1 环境工程专业“泵与风机”教学目标

“泵与风机”作为最常见的流体机械,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象矿山抽排水,电力系统高压锅炉给水,工矿企业通排风,市政给排水,南水北调工程等。许多专业都是通过学习“泵与风机”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获得相关知识。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在讲课过程中重点讲授了环境工程特点。③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设计为: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熟悉专业中最常使用的离心泵的叶轮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工作状况和使用场合。以及风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和工作状况。并且熟悉离心泵的选型、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管路系统的安排、布置。掌握住给水泵站一级取水站的工艺设计方法。就目前已有的《泵与风机》教材而言,很难找到一本符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专门教材,笔者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主要整合了姜乃昌的《泵与泵站》(第五版),沙毅的《泵与风机》,何川的《泵与风机》,以及《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等相关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为:泵与风机的基本内部结构和基本原理;泵内流场及流体机械基本方程式;泵与风机的性能;泵与风机的工况点运行与调节;水泵的选型和管路布置、风机的选型;给水一级泵站的工艺设计。

2 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实现本科生素质、知识、能力等的协调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 清水离心泵的性能曲线的确定及研究

清水离心泵与风机的选型方法和运行调节方法需要根据离心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笔者采用了工程流体力学的一元流动动量矩定理推导得到水泵的基本性能曲线,方程同样适合于风机。相关书中主要介绍了Q-H曲线的确定,而且只有图片。笔者是水利专业的毕业生,结合水泵学的相关知识,笔者上课为环境工程学生详细给出了Q-H曲线是如何由流体机械基本方程式一步一步推导出的,虽然只是要学生了解一下,但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巨大威力。

实际水泵样本中的性能曲线,是由大量的性能试验获得的,而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有泵的性能实验课程,在实验课中学生亲自做了基本性能测试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水泵性能的认识。

2.2 水泵工况点的确定及调节方法

本课程讲课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讲授离心泵工况点的确定以及工况点的调节方法。工况点的确定通常采用的方法,笔者把它称为交点法。就是列出离心泵的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以及离心泵的Q-H性能曲线联立方程求解。该方法实际工程中则主要采用图解法。这种方法非常简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这与经济运行中商品价格变化决定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一致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另一种方法称为折引法,该方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笔者结合能量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方程式变为说明。另外为进一步掌握泵与风机的性能发生变化后,泵与风机运行工作点的变化情况,笔者给学生总结了工况点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需求变化:包括液位调节,闸阀调节,还有书中没提到的管径变化、管道锈蚀、泵内液体回流等多种因素。供给变化:包括调速运行以及变径调节等。这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际工程中工作点调节方法的认识,还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本中相关知R进行了系统总结,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2.3 泵与风机比转数计算公式的教学探讨

我国的泵与风机的比转数公式是沿用前苏联的公式,与欧美国家的不同,而且不是无量纲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欧美国家的比转数公式,以及我国提出的比转数无量纲公式。这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相关内容时不至于十分陌生。比转数的意义理解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比转数相等只是泵与风机工况相似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4 补充泵站设计相关内容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在环境工程后续课程学习中,比如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中,需要用到泵站的内容。因此,泵站设计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补充了给水泵站取水一级站的设计内容,对取水泵站的设计过程进行了非常详细介绍。如:水泵台数如何选择、吸水管路和压水管路如何确定与布置、水泵站的平面和高程如何布置等。由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关注,极大激发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中的泵站设计过程存在的错误,也对学生进行了说明。

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手段有口头表达、图文表示、电子设备和PPT教学等多种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1 课堂板书、多媒体PPT相结合

多媒体PPT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使用方便、图文并茂, 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可方便记录和标记讲课内容要点,教学中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PPT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网络内容十分丰富,笔者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的图片,包括一些泵与风机的相关FLASH动画及realplayer格式的录像。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FLASH动画,录像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离心泵的工作原理FLASH动画,学生看后就深刻理解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3.2 注重课后练习

本课程的学习难点,主要是在叶片泵理论部分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安排课本中的练习题,还从课外搜集了一定量优秀的练习布置给学生,考虑到课时较充裕,而且为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一般都安排一定时间的习题课,当堂练习,当堂讲解,巩固学习效果,

3.3 比较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针对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讲课中,主要采用了启发教学和比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如离心式水泵与轴流式水泵,离心式风机与轴流式风机、后式和前弯式两种形式的风机与泵。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上述几种形式的泵与风机的叶轮结构、工作原理、流速三角形、性能、安装方式等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别。以这个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许多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比如:为什么离心式水泵与大多数离心式风机都使用后弯式叶片?为什么轴流式泵的扬程小于离心式泵的扬程?为什么离心式水泵与轴流式水泵的使用场合、启动方式都存在巨大的不同与差异?怎样才能由泵的基本方程式理论分析获得离心泵的基本性能Q-H曲线?为什么各种不同型号的水泵对于安装高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什么在选择泵与风机时都要求工况点都落在高效区范围内?为什么采用比转数就可以对泵进行分类和比较?在讲授中,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导本科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完全表明,本课程通过采用两种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极大激发了本科生的学习情绪,有效加强了本科生对课堂所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 结论

环境工程专业泵与风机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特点,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思维能力。采用当堂板书、多媒体PPT教学等多种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比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上方法改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郭瑾,秦侠.环境工程专业“泵与风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84-85.

第9篇

关键词: 焊接;专业改革;项目化;工作任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69-02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近年来,钢结构制造业迅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行业支撑和专业发展空间。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锅炉压力容器、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钢结构设备制造的焊接工艺编制、焊接生产技术管理、焊接检验以及焊接结构生产等工作,专业市场需求有巨大潜力。但在行业调查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中,显示出两大明显特征:一、行业和市场始终保持对毕业生的旺盛需求;二、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工程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尤其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技术类课程,对专业知识的综合需求和工程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难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更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具备足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剧了焊接专业一线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因此,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主导和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局面必须改变。而国内众多院校在焊接专业教学实践和改革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建立了理论培养模式的框架,却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难以取得改革实践的突破;②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问题,难以形成教学实践和教改理论的互补共进。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焊接专业改革的思考。

2 改革措施

2.1 课程项目化模块划分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2.2 工作任务式教学 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明显改善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的专业技术全面,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增强。

因此,以模块化划分的课程体系,让焊接专业教育面对职业方向更加明晰,解决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双向选择难的问题;以项目化组织的课程教学内容,让“教、学、做”一体化得以实现,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焊接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制的改革也应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新形势。

3 改革的内容

深入改革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上,根据职业市场对焊接专业的需求领域,划分为四大模块:焊接方法与设备、材料焊接、焊接结构与工装和焊接质量检测,让职业领域的方向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教学内容上,以课程项目化作为主线,在实施过程中,把每个项目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作为手段。

以项目组织教学体系,将每个模块设置若干个阶段项目,将不同的知识模块融入到项目中,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工作任务组成。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项目、任务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使得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学习知识,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记忆。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的进行,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焊接结构生产所需的必备的理论知识之外,通过对每个阶段任务的要求,将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让既有的专业知识重现并加深理解,起到以点带面和反复强化的效果,这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让问题的解决在任务中完成,通过项目的实现,完成课程的教学,强化了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转换以及锻炼了将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同时,通过项目的互通,强化知识模块间的融合,使得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面得到提升。并逐渐将焊接专业的模块化和项目化建设过程普及到其它基础课程改革领域,让基础课程内容够用为度,适用为准,为核心专业课的模块化、项目化提供支持和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良性的互动发展过程。

4 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调整 确立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目标,根据应用领域划分模块,根据模块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设计项目,并分解工作任务,构建所需专业知识框架,将不同教学内容融合到项目中,以项目驱动教学。

4.2 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符合改革方向的教材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和工作任务操作说明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

4.3 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焊接专业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要加强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际工作环境,将课堂延伸到实际职业岗位。

4.4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 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总之,焊接专业的改革需要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堂以及课堂之外的项目实施中得以凝练和深化,让学生理解职业生产过程,使得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得以融合。在改革的实践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全局的视野、务实的态度,不断深化专业改革实践,不断丰富专业改革理论,真正将焊接专业建设成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钢结构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郭吉刚.焊接专业整体化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焊接技术,2007(03).

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任务设计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中职教育的从业人士,还是众多的用人单位;无论是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还是广大的学生家长,无不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工学结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学校现代服务专业群中的重要专业,它有着鲜明的职业特色,也具有较高的实践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比较着中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反思我们相对落后的原因时,赫然发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国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在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其相似的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成立,来自40多个国家的协会成员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2000年,该协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其定义为“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可见,“工学结合”这一概念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

其实,在我国早期的教育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的概念,“工学结合”一词最早见于199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此后,职业教育围绕“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及相关职业教育观念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在概念的使用上也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逐渐过渡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持续百年不衰,思其原因,无疑是它始终体现出“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走出校园,通过与社会、与同事的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查自己的能力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让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就业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的学生。在当前职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推行工学结合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形势使然。

多年来,许多专家及同仁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已颇有建树,为我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思考、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我不敢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评,只能就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谈点粗浅认识。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的通常做法

旅游专业作为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高的专业之一,许多中职校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在任务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

1.以身份定任务,双重身份,双重任务

南宁某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师生以“老师――经理”“学生――员工”的身份设置,完成身份角色的任务,在国家一级景点――明仕田园广西壮族民居博物苑进行实践教学。进驻实际工作岗位,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外,将在管理层担任经理等职务,配合承担起经营和管理景区的责任;学生则将在学院教师和公司相关负责人的指导下,根据所学专业,在导游、客房、餐厅等工作岗位从事各项服务工作,通过真实的职场锻炼推进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2.

学习任务与实习任务交替进行,以企业订单方式设计任务,培养学生

杭州某职业学校按照“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杭州纳德大酒店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并共同参与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学院安排学生参加酒店相关活动,择优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杭州纳德大酒店顶岗实习。其主要特点是:在校学习与在岗实践交替循环,学校教学、企业培训交替进行;定期由酒店部门经理或主管轮流给学生讲授酒店实务、案例分析、操作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有机结合,以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对学生以企业订单方式设置实习任务;在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促进酒店管理专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通常做法中的几点弊端

1.

任务设计内容狭窄,限制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教学视野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过分放大了中职学生文化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影响,主观扼杀了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发挥出来的可塑性、创造性。

我们在为他们设计任务时,往往只考虑一些B级或以下岗位。这样,就导致中职学生无法零距离地了解其他工种、岗位,使他们教条地以为他们的专业就只有这点空间。自然,教师也就不会有中职学生出色的教学案例,局限了教学视野。

2.

任务设计过分迎合教学需求,忽视了企业利益,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未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如果因为教学需要,在任务设计时无视企业的实际利益,中看不中用,那么相对学校而言,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

三、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中的几点想法

1.

工学结合中的任务设计,应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思想认识都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学校不能认识到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国家职教战略、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学生的配合、企业的支持;如果学生一味强调工作强度大,获取报酬低,生活待遇差,不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企业不能明白他们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今天不付出,明天就不会有合格、优秀的从业者,行业发展会遭遇强烈挑战……那么,工学结合就无法进行,任务设计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如果专业教师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就会落空。

2.

工学结合要健全中职学校与酒店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中职学校首先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其次,要与酒店认真研讨针对学生的合理合适的岗位,既要大众化也要个性化地设计岗位任务;再次,学校专业教师与饭店管理部门要无缝对接,适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科学的处理和调整;最后,学校要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到后期,最好能让酒店方的管理人才到本专业进行授课、开办讲座、提供咨询等,也要创造条件让本专业教师到酒店深入了解企业运行与管理情况,通过实际的新鲜的案例,反过来促进本专业的课堂教学。

3.

任务设计要注重职业理念和人格修养

树立“乐于助人、勤快、热情、整洁”的职业理念,培育“优雅、高尚”的人格修养,应当是每个工学结合学生的首要任务。不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不论学生有怎样的职业规划,我们都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码的职业理念。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整洁大方,勤快地为顾客提供热情的服务,并以此为快乐,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旅游从业者的必要条件。邋遢、懒散地工作,或者不能传递快乐心情的旅游从业者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任务设计要注重职业理念和人格修养,使学生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4.

设计内容要科学、全面、具体、适用

以在酒店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为例。

大家知道,酒店工作有三大系统:房务系统、餐饮系统、娱乐系统。每个系统都会有很多工作任务。工学结合中的任务设计应当充分覆盖这三个系统,使每个人在实践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地接触这些系统。

当然任务设计也应当结合个人条件,科学安排。很多酒店把人才分为A、B、C三类。把外形外貌上乘、热情优雅、学历较高的员工划为A类人才,赋予他们总台接待、大门礼宾、商务中心文员、大堂副理、餐厅迎宾员等岗位任务,另享特殊岗位津贴;外形容貌中等、学历初中左右的被划为B类人才,赋予他们餐厅服务员、楼层台班服务员等工作职责;把外形容貌一般、学历初中以下的划为C类人才,赋予他们客房服务员、公卫服务员以及其他后台服务人员的职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