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

时间:2022-09-12 02:1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技术

第1篇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作为全国电力调度和指挥中心,对于全国电力系统联网、三峡水利发电工程的投产运行、西电东送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于1998年1月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计投资[98]111号文件批准建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工程设计招标而承担了该工程的设计(含室内设计)。1998年12月25日正式开工,2001年7月19日竣工,2001年9月26日竣工验收,整个施工历时两年零七个月。

大楼总建筑面积73 667m2,檐口高度50.9m,地上12层,地下3层。建设用地近1万平方米,位于首都西长安街86号,属北京市显要地段,对城市景观有重要影响。

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

作为长安街上的建筑,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其典雅、内在的气质和古都的城市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性的特征,能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在对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融合、室内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作了积极的尝试。以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力求充分体现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以期形成以艺术、人文、和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建筑风格,来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首都风貌。

高效、合理的平面暨空间布局

借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构筑力学概念,利用四大“心筒”集中布置垂直交通、疏散系统和机电设备间(并预留充足的垂直通道),将大楼按使用功能分解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并使其围合布置,而形成一个“内向”的四合院式的中庭格局,并利用16.8m×8.4m的大跨度技术以充分提高“区域建筑”的平面利用系数。合理

分布大堂、360人报告厅、会议区域、办公区域、配套机房与中心调度等区域,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平面布局紧凑合理,灵活性高。

独特而舒适的室内空间及人文环境

根据功能对不同的“区域建筑”予以合理的布局,并将原单一的中庭空间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与特点,围绕其布置垂直或水平的交通流线,将其解析为公共性、半公共性、私密性的不同空间“院落”,强调其轴线及空间节奏的变化,以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传统空间意义中“厅、庭、堂、室”的空间序列模式,其空间构成,借用中国园林的精神和东方的审美情趣而移步异景,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空间视觉景观的过程享受和韵律变化,并通过传达恢弘的中庭空间对人们情绪所产生的感染,来表现高效、人文的办公空间场所的特点。同时为表现现代建筑所追求的通透、开放的空间意识,在建筑物沿长安街一侧挖了一个巨大的“门洞”,采用了高精度的不锈钢拉索玻璃墙体系,以期将户外的城市广场空间纳入其中,并利用传统民居“开合式天井”的概念,将屋盖顶部设计为可开启式天幕,以营造良好的室内生态。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大进深建筑的通风及采光要求。

充分重视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

在本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将现代建筑的先进性在技术层次上理解为合理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手段,同时在布局上为适应将来技术的发展而留有足够的余地。除防火墙、结构剪力墙及各机房外,大量采用轻质隔墙、移动式隔断设计,同时将机电设备末端布置为系统天花,以适应未来空间分隔可能引起的变化,并充分预留垂直竖井,及采用架空地坪设计,以期在水平、垂直方向均有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外墙采用隔热式全单元玻璃幕墙系统,利用断热冷桥的构造,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透光部分采用LOW-中空玻璃,不透光部分则在面板后面设置80mm厚的保温层,并将保温层与面板和建筑主体间留出40mm~80mm厚的空间,以增加热阻值)。此项技术经科技情报查新,证实在节能性能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中庭屋顶采用可开启式移动天幕,跨度为15.3m,开启长度方向为50m,天幕利用折叠对开结构形式,由六块移动天幕单元组成(其中二块为主动板块),每单元尺寸为8.4m×16.4m×0.5m,形式为明框热断桥结构,采用外防护和内置排水多重保护系统,并对节能设计予以充分的考虑,设计并安装遮阳铝合金格栅(固定式)及水平遮阳面幔系统(活动式)。并在屋顶设置风雨传感装置,以实现风雨状态下的自动关闭。

采用了先进的不锈钢拉索玻璃墙系统:为表现现代建筑的高效、精致的设计风格,我们很好地解决了雨篷系统(玻璃墙内柱间铰式联结,玻璃墙外拉索联接形式)和拉索玻璃墙两个系统的构造逻辑关系(玻璃墙拉索穿过雨篷钢梁系统而互为独立各成系统),从而避免了雨篷加柱,或拉索玻璃墙结构桁架转换的工程构造难题。从而使视觉效果更为简约、通透,充分体现了空间板块穿插、材料虚实对比的设计效果。

其它相关技术:先进的冰蓄冷、超低温、变风量末端(VAV)技术;高度集成的智能化楼宇控制系统及中央吸尘系统等……

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工程预算的严格控制

材料选择满足环保与技术要求,并区分不同的空间场所特点,合理地划分材料使用档次和标准,做到“物尽其用,用有所值”,强调建设和运行成本总费用最低,公共空间部分选用免维护或少维护的永久性材料;办公场所采用环保、方便维修的建筑构造技术和材料,并大量地运用国内替代材料,从而达到了工程预算不超工程概算,工程决算不超工程预算的目标。

强调并关注施工工艺与构造设计

为充分体现设计所追求的工业化效果,强调采用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摆脱了以手工化、湿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通过技术招标文件的编制,大量的构造节点设计与现场的技术把关,对大部分工程分包项目实现了工业化组装技术的目标。室内外幕墙为全单元和半单元的装配系统;系统天花的安置;不锈钢玻璃栏杆的装配工程(现场无焊接工艺);干挂式石材墙面;成品的木制挂板件;木制玻璃组合隔断、造型各异的门及木制作的现场装配构造技术。

作者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收稿日期:2002年3月

摄影:付兴

贵宾接待室

四层会议室外廊

四层屋顶中庭花园全貌

移动天幕

十一楼中餐厅

节点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夜景

节点

三层电视电话会议室

移动的行走机构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与周边环境的对话

西侧中庭一景(仰视)

剪刀楼梯与中庭四层平台之间的关系

中庭内景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西厅剪刀楼梯核心筒

楼梯的材质与色彩

节点

节点

垂直承重构件与吸音幕墙

内楼梯

360人的报告厅局部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发展观点已成为共识。为解决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我国的方针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即特别强调节约能源,并作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在建筑中,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

二、外墙保温的概念外墙保温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

三、外墙保温的意义外墙外保温是一种最科学、最高效的保温节能技术,即将保温材料置于主体围护结构的外侧,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且还能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大而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外墙外保温 系统不会产生热桥,因此具有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冬季,当室内的热量试图通过墙体保温材料时会被有效阻隔,从而减少室内热量的消耗;夏季,墙体保温材料同样会阻止太阳辐射和外部热量传入室内,既而在建筑物内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四、外墙保温的方法

(一)外墙内保温外墙内保温就是在外墙的内侧使用苯板、保温砂浆等保温材料加做保温层,从而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作用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施工进度快等优点。被大面积推广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外墙内保温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结构冷(热)桥的存在使局部温差过大导致产生结露现象。由于内保温保护的位置仅仅在建筑的内墙及梁内侧,内墙及板对应的外墙部分得不到保温材料的保护,因此,在此部分形成冷(热)桥,冬天室内的墙体温度与室内墙角(保温墙体与不保温板交角处)温度差约在10℃左右,与室内的温度差可达到15℃以上,一旦室内的湿度条件适合,在此处即可形成结露现象。而结露水的浸渍或冻融及易造成保温隔热墙面发霉、开裂。另外,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建筑中,室内温度随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幅度通常不大(约10℃左右),这种温度变化引起建筑物内墙和楼板的线性变形和体积变化也不大。但是,外墙和屋面受室外温度和太阳辐射热的作用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隔热体系的速度快,当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高于内保温隔热体系,这种反复形变使内保温隔热体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墙体基础上,在这种形变应力反复作用下不仅是外墙易遭受温差应力的破坏也易造成内保温隔热体系的空鼓开裂。内保温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二)内外混合保温内外混合保温,是在施工中外保温施工操作方便的部位采用外保温,外保温施工操作不方便的部位做内保温,从而对建筑保温的施工方法。从施工操作上看,混合保温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对外墙内保温不能保护到的内墙、板同外墙交接处的冷(热)桥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建筑处于保温中。然而,混合保温对建筑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外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内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墙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也相对较小;内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室外温度波动较大,因而墙体处于相对不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相对较大。局部外保温、局部内保温混合使用的保温方式,使整个建筑物外墙主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形变速度和形变尺寸,建筑结构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环境中,经年温差结构形变产生裂缝,从而缩短整个建筑的寿命。工程保温做法中采用内外保温混合使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比做内保温的危害更大。

(三)外墙外保温外墙外保温,是将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侧,使建筑达到保温的施工方法。由于外保温是将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侧,从而使主体结构所受温差作用大幅度下降,温度变形减小,对结构墙体起到保护作用并可有效阻断冷(热)桥,有利于结构寿命的延长。因此从有利于结构稳定性方面来说,外保温隔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应首选外保温隔热。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然而,由于外保温隔热体系被置于外墙外侧,直接承受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对外墙外保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太阳辐射及环境温度变化对其影响来说,至于保温层之上的抗裂防护层只有3mm—20mm,且保温材料具有较大的热阻,因此在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外保温抗裂保护层温度变化速度比无保温情况下主体外倾温度变化速度提高8—30倍。抗裂防护层的柔韧性和耐候性对外保温体系的抗裂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外墙保温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外墙保温的发展与保温技术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节能必须以提高施工节能技术为前提,必须有施工规范做基础。建筑节能的发展又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节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的同时,要加强新型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真正地实现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外墙保温;技术要求;施工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in the exterior wall insul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inly have heat preservation, thermal insul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ixing three types such as heat preservation, different thermal insulation technology has good potentia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heat insula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kinds of heating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oints.

Key words: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类型

外墙保温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外向保温技术主要分为三类,下面就这三类外墙保温技术进行具体介绍。

(一)外墙内保温体系

外墙内保温体系也是一种传统的保温方式,目前在欧洲一些国家应用较多,它本身做法简单,造价较低,但是很在热桥的处理上容易出现问题,近年来由于外保温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我国的应用有所减少。但在我国的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和潜力。

目前,外墙内保温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在外墙内侧粘贴或砌筑块状保温板(如膨胀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加气混凝土块、EPS板等),并在表面抹保护层(如水泥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等)。

2、在外墙内侧拼装GRC聚苯复合板或石膏聚苯复合板,表面刮腻子。

3、在外墙内侧安装岩棉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或其他板材)。

4、在外墙内侧抹保温砂浆。

5、公共建筑外墙、地下车库顶板现场喷涂超细玻璃棉绝热吸声系统。该系统保温层属于A级不燃材料。

选用内墙内保温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在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可适当选用。

2、应充分估计热桥影响,设计热阻值应取考虑热桥影响后复合墙体的平均热阻。

3、应做好热桥部位节点构造保温设计,避免内表面出现结露问题。

4、内保温易造成外墙或外墙片温度裂缝,设计时需注意采取加强措施。

(二)内外混全保温体系

内外混合保温,是在外保温施工操作方便的部位采用外保温,外保温施工操作不方便的部位作内保温,从而对建筑保温的施工方法。

从施工操作上看,混合保温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对外墙内保温不能保护到的内墙、板同外墙交接处的冷(热)桥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建筑处于保温中。然而,混合保温对建筑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外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内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墙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也相对较小;内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室外温度波动较大,因而墙体处于相对不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相对较大。局部外保温、局部内保温混合使用的保温方式,使整个建筑物外墙主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形变速度和形变尺寸,建筑结构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环境中,经年温差结构形变产生裂缝,从而缩短整个建筑的寿命。工程保温做法中采用内外保温混合使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比作内保温的危害更大。

(三)外墙外保温系统

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胶粘剂、锚固件等)构成并且适用于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系统分五大体系: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EPS灰浆薄抹灰;现浇混凝土EPS外墙外保温;现浇砼钢丝网架EPS外墙外保温;机械固定EPS外墙外保温。由于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各方面所认识和接受,我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正在快速增加,加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逐步提上日程,外墙外保温必然是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基本措施。由于未来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将会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采用不同保温材料、不同构造、不同工艺(手工的、半工业化的、工业化的)的做法并存,而中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建筑规模庞大,因此,我国的外墙外保温市场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广大、最有活力的外保温市场。

二、外墙保温的技术要求

(一)外墙保温技术的质量要求

1、应尽可能采用导热系数小的高效保温材料,以减少保温层的厚度,少占室内使用面积。

2、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如矿棉板(毡)、玻璃棉板以及保温砂浆等。如采用泡沫塑料类材料,其燃烧性能应达到B1级,并取得消防部门认可。

3、应采用不对室内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这是不影响室内环境质量、不损害人体健康的需要。包括不含有放射性物质和其他室内污染物等。

4、保温层表面应有护面层,以提高面层的强度和硬度。但不得直接用硬质砂浆(水泥砂浆、混合砂浆)抹灰,以防开裂。

5、有保温层的墙面上需要悬挂重物时,其挂钩必须固定在墙体基层内。

(二)稳定性要求

与基层墙体牢固结合是保证外保温层稳定性的基本环节。对于新建墙体,其表面处理工作一般较易做好,但对于既有建筑,必须对其面层状况进行认真的考察检查。如果面层存在疏松、空鼓情况,必须认真清理,以确保保温层与墙体紧密结合。外保温体系应能抵抗下列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即在当地最不利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承受风力、自重以及正常碰撞等各种内外力相结合的负载,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保温层仍不至于基底分离、脱落。保温板用粘结剂或机械固定时,必须满足所在地区、所处高度及方位的最大风力,以及在潮湿状态下保持稳定性。所用的粘结剂必须是耐水的,机械锚固件应不致被腐蚀。

(三)耐久性措施

外墙外保温构造的平均寿命,在正常使用与维修的条件下,应达到25年以上,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各种组成材料,应该具有化学的与物理的稳定性。其中包括保温材料、粘结剂、固定件、加强材料、面层材料、水蒸汽隔离材料、密封膏等。所有的材料相互间应该是彼此相容的。所用的材料与面层抹灰质量,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质量要求。

三、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基层处理

固定保温层的基底应坚实、清洁。施工前,对于墙面上的污物、松软的抹灰层及油漆等,均应彻底铲除干净。长有苔藓的旧墙面,要用杀虫剂彻底清洗。新砌砖墙的砖缝,要全部用砂浆嵌实密封,不得有透缝部位。对于旧墙面上的凹凸不平处,要事先凿平修补好,以保证基面平整一致。既有建筑上安设的水落管,应先挪开移至适当位置:垃圾箱、管道口和窗台板及其它埋设件均应事先应设妥当。对于既有建筑,考虑到保温层厚度的增加,拟建成的窗台应伸出装修层表面以外:对于新建建筑,应有深度足够的窗台。

(二)保温层施工

保温板的粘结,宜从外墙底部边角处开始,依次粘贴,相领板材互相靠紧、对齐。上下板材之间要错缝排列,墙角处板材之间要咬口错位。粘结时轻轻按揉拍压保温板,做到位置横平竖直。门窗角部的保温板,均应切成刀把状,不得在角部接板。在底层墙体防潮层以下的外表面,在贴保温板前,要作防潮处理,以避免地下水分通过基础、墙体内的毛细作用被吸到保温层中,影响保温层的使用寿命和保温效果。基底墙体有变形缝处,保温层也应相应留出变形缝,以适应建筑物位移的要求。

(三)面层施工

复层外墙涂料也称凹凸花纹涂料或浮雕喷塑涂料,施工前应进行试喷,同时对涂料劲度、喷枪种类、枪嘴直径、枪口气压、喷枪与墙面的距离和角度等都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应先喷涂样板,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阴阳角分隔线处应加以遮挡,喷枪的行走路线可上下或左右进行,不均匀处可补喷,以保证均匀。主涂层喷涂完毕后根据要求可以用塑料辊或橡皮辊蘸煤油等溶剂进行滚压,每辊交接处不要出现明显接痕。

结束语

在建筑中,外墙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墙体又是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按价值工程原理,发展外墙保温技术成了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节约大量能源,还能给住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一定要提高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保证工程保温质量。

参考文献

[1]涂逢祥.外墙外保温技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冯金秋.外墙外保温构造系统及其在使用中须注意的问题[J].工程质量,2008(10).

[3]王昌成.外墙外保温技术及其常见问题分析[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02).

[4]张京街,吴莹,刘艳萌.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探讨[J].重庆建筑,2007,(01).

[5]刘纪元,陈梅红,郑文华.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J].建筑节能 ,2007,(03).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技术

高层建筑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高层建筑具有中上层部位视线开阔,采光通风良好;建筑挺拔,建筑立面造型与色彩一般时尚、富于时代感和都市感;高容积率,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高层建筑存在防火要求高、火灾扑救难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阶段、从消防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考虑。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消防设计常见存在问题

当前,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够透彻、全面,导致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等人员疏散场所的消防设计、施工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工程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火灾隐患。具体例如:

1、消防加压泵的选型问题

消防加压泵的选型必须满足流量和扬程的需要,经计算,消防流量为20L/s,消防泵所需扬程为105m。水泵选型时,很难选到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泵,设计选择的水泵扬程超过所需的压力,为解决压力过大的问题,设计提出切削水泵叶轮,从而满足扬程的需要。

2、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采用及消火栓间距

当高层建筑在我国较普遍兴建的初期,伴随着产生了单阀双出口消火栓。虽然在栓口上设置了闷盖,实际用起来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但在当时都视为“宝贝“,争相采用,还有人大力推广,这是可以理解的。时至今日早已产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完全克服了单阀双出口消火栓之弊端。全国各大设计院也有采用。几年来南京市部分建筑在经过市级以上机关审查时,他们也同意使用及建议某些场合改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如18层及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高层塔式住宅,当无走道或走道长度小于5m,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时,可在消防电梯前室设带消防卷盘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和一根消防竖管。

3、消防泵管道的泄压装置

消防泵运转初期,由于市政管道压力经常不稳定,而且扬程又偏大,会造成管网压力非常大,因此需要在消防泵出水管上设置泄压阀,当管网压力超过设定工作压力(30)时,泄压阀自动打开放水泄压,以防管网超压。随着消防用水量的增加,管网压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泄压阀的压力设定点时,泄压阀自动关闭。

2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技术

1、消防水池

由于《高规》对不设消防水池的条件规定得比较严格,以南京市为例,基本上所有高层建筑均设有消防水池,以至于全市布有大大小小的消防水池,这样做既占用了大量的建筑面积(平均每座水池占用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增加了投资,也因长期不用,造成水污染。

针对高层建筑防火措施较完备和火灾不易蔓延,以及建筑同时发生火灾的概率低等特点,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一是增强整体规划意识,临近的需要建设消防水池的建筑,共同建造一个共用的消防水池,其余几家共同出资,由水池所在的建筑统一管理;二是修建水池的条件确实不允许时,可论证考虑在建筑物的合理位置均匀布置室外消火栓及水泵接合器,适当加大屋顶水箱的贮水量,发生火灾时大功率消防车从消火栓取水,利用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三是在建筑中心位置设消防加压泵房,从市政管网直接取水(适用于市政管网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管网抽水);四是综合设计利用建筑小区设计的喷泉、游泳池等室外蓄水池,通过一定的过滤措施,在发生火灾时用作消防用水。

2、总平面布局要合理

现代建筑十分讲究街道或小区环境设计,小桥、流水、假山、绿化等园林设计被大量使用,但有些景观设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云梯车登高等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认为在规划街道或小区总平面布局时,高层建筑的长边应尽量沿街道或小区的边缘布置,充分利用临近的市政道路,这样消防车有时不进入小区内部,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火灾扑救和人员营救,而小区内最低可只设计一条消防车道(此消防车道应能够承载消防车的压力),从而大大节约了土建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在建筑间距上,应以满足防火间距为优先,确有困难时,也应将相邻墙设计为无窗、无阳台的防火墙。

3、地下室排水

消防泵房、变配电站、柴油发电机房常常设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如果地下室积水甚至被淹,灭火将从何谈起?所以地下室排水与消防电梯井底之排水某种意义上说同等重要。事实上如何及时排出造成地下室水患之水往往不为设计者重视。消防电梯井底排水设施设计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1)电梯下到地下室,又在电梯基坑下设集水坑(初设中常见),这是不行的,结构上不好处理,施工也困难,更主要的是潜水泵及压力排水管从哪里进入集水坑?除非加大集水坑面积,使之大于电梯井,但带来不必要的结构困难、施工困难、投资大等。建设电梯不要下到最下一层,至多下到半层。(2)集水坑容积不够、排水量不满足规范要求。(3)多数设计没考虑备用泵,个别设计考虑了备用泵,然而排水泵之电源却是普通电源,一旦发生火灾,普通电源都是要切断的,无论有无备用泵,排水将成为一句空话,此条应务必引起重视。

4、火灾报警系统

目前大部分的一类高层建筑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主要是出于对控制消防电梯和防排烟系统的考虑,探测器大多采用感烟型,设置在电梯厅、走道、楼梯等公共部位,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烟气要从户内穿过密闭性能良好的分户门到达探测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起不到早期发现火灾的作用。我们认为有条件的高层建筑可考虑把烟感探测器设在建筑内厨房、客厅等易早期探测到火灾发生的部位,效果会很好。所以高层建筑的火灾报警系统设计应从早期发现火灾,合理地配置。火灾报警系统还可结合楼宇智能化设计通盘考虑,把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传感器件纳入智能化系统之中,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我们主张,消防电梯井底排水及地下室其他部位,至少有一处的排水集水坑及排水泵应满足GB50045-95,6.3.3.11之要求,另外必须设备用泵,宜为一用一备,自动切换,集水坑高、低水位自动控制水泵之启、闭。必须是消防电源,建议采用QW型无堵塞潜水排污泵,一用一备时压力排水管宜为两条独立的排水管。

3 小结

对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系统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是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多发性的问题。高位水箱中消防储量、消防储水池的设置及容积、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采用及消火栓间距、地下室排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第5篇

1、防雷系统的施工要点

防雷系统主要由接闪器、引入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接 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和避雷网等等。下面就防雷装置的选 择和施工要点做一具体分析: 3.1接闪器 避雷针适用于保护较低的库房和细高的建筑物,尤其适用于防雷 导线和室内管线隔离的场所。避雷带适用于山墙、通风管道和平屋顶的 边沿处。避雷网适用于面积很大的屋顶。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的高压供 电线路。在确定合适的接闪器后,要注意对接闪器都应进行热镀锌并涂 漆的处理,并且要注意公用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不能直接用来保护建 筑物,而应该和防雷系统的引下线相焊接后再来使用。 3.2引下线 引下线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形式,常常采用的是暗装形式。 暗装引下线常常利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结构柱钢筋作引下线。由 于在高层建筑中,引下线的敷设困难,并且易产生高电位,所以在高层建 筑中不宜采用专门的扁钢作为引下线。常常采用的措施是将引下线与各 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母线相连,从而降低了室内的反击电压。所以,应该 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每层都预埋与房屋结构内防雷导体相连的 等电位连接板,以便于和接地主干线相连。 3.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中的接地极一般采用的是圆钢或者是角钢。人工接地体 在土壤中埋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其间 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并且两个接地极之间要用扁 钢焊接或者采用接地母线。接地极还可以采取周围式的接地方式,即在 靠近建筑物的基础沟槽的外延进行敷设,此时不用再注意与外墙的距 离了,因为靠近基础钢筋能有效的均衡电位。与独立式接地方式相比, 周围式接地的冲击电阻小,并且和各种金属管道的连接方便,所以,周 围式接地方式要优于独立式接地方式。

2、防雷接地系统的质量控制

2.1做好预控工作监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设计图纸、理解电气设 计中的供电方式、对防雷系统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是做好防雷工作 的基础。2.2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监理人员要严格的控制材料的质量,包括 材料的规格、材料的三证和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注 意在接地材料的选择中,优先选择热镀锌材料,避免劣质材料现象的发 生。2.3审查专业队伍资质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 不过关而造成的防雷工程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防雷接地焊接贯穿 于整个施工过程,所以,要对焊接工人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防雷接地队 伍的资质等级和专业人员的高水平操作能力。2.2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 为了保证防雷接地施工的质 量,一定要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找出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问题 的环节,具体表现如下:2.2.1地基接地焊接。在接地施工中,地基接地焊接是第一个环节。 在焊接前,要按照基础图逐一检查接地点,确认伸缩缝处的基础钢筋是 否能够跨接连通。焊接后,通过对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来确认是否符合要 求,若是出现偏差,则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2.2.2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的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要防止漏焊 或者错焊问题的出现,所以要查清钢筋的焊接根数,并且要在每层按轴 线位置将每根柱子的位置标清。特别是在转换层的位置要反复核实。2.2.3避雷针和避雷网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 防雷接地的可靠性,所以,要加强对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监控力度。表现 如下:(1)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2)保证安装的牢固和可靠;(3) 要与金属物体焊接为一个整体;(2)引下线要选用规定直径的镀锌圆钢 与结构柱内主筋。2.2.2门窗等金属物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用等电位连接导体 或者电涌保护器将分开的导电装置各部分做等电位的连接,其目的是 减小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者设备与设备之间由于雷电流产生 的电位差。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在门窗等金属物的位置进行等 电位连接能够有效的预防侧击雷,减少雷电灾害。2.2.5浪涌保护器。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感应雷防护也 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对于建筑物来说,电源系统、网络信号系统安 装浪涌保护器也成为一种趋势。浪涌保护器的作用原理是把窜入电力 线、信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 内,或者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从而保护系统或设备不受冲击而损 坏。 结语 建筑防雷系统与建筑内外的设备、人员的安全具有直接的联系,所 以,在对防雷系统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材 料规格,并且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保证防雷系统的方 方面面都能满足各项施工要求。

作者:莫秋娟 单位:湛江市防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第6篇

关键字: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绿生活

1.建筑美学的新纪元

由于多元化的时代的来临,引发了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的意义”,传统建筑美学所着重研究的构图的均衡、比例的和谐,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已成为次要因素,当代艺术思潮所想要获得的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譬如有一些建筑很有表现力,但却很难谈得上美,甚至使人们感到怪诞(图1)。但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猎奇的心理,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可以说它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彼得•埃森曼的钢铁山城――位于墨西哥的加里西亚文化城,包含六栋到处都是直线、曲线、格线令人惊异的建筑物,对其的评价则是疯狂、惊人、奇迹、欧洲史上最大的建筑工程(图2)。整个设计当中蕴含了埃森曼的密码――将老城圣地亚哥康波的遗传密码融入到他的设计当中去,以彰显某种隐喻的含义,表达了他对建筑的本质重新定义,对整个建筑的美学的审美体系进行重新界定的尝试,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

虽然很多建筑不能简单地评价为是优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同程度上具有某种美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往不曾涉及和想象的空间和渠道,这也就是当代审美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划时代的建筑技术

当现代建筑的美学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后,即使是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群,也会对同一个建筑得到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当代人强调个性的发展,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而这种审美倾向上的普遍差异,除了观念上的变化以外,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

建筑技术从广义上讲可以包含建筑业所能涵盖的所有技术,一座好的建筑物常常被看作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目前大部分成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筑师针对当地气候条件而创造出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语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建筑的巨大进步几乎都是以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为前提的。至于现在,从可因应人体需求调整室内状况的智慧建筑,到利用自来水制造氢气提供居家用电,以及全赖太阳能运作的空调系统等,惊人的建筑科技将改变你我的生活方式(图5―7)。科学技术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它。

3.“未来建筑=美学+技术”

目前环境的最大杀手是是建筑物。我们在之中工作、游戏、生活,但温室气体排放量有45%是来自建筑物。现在新一代的绿色科学家、建筑师与工程师正在思考如何将美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未来建筑,而这也是必由之路!他们构想会改变你我的生活,而这就是“绿生活”。

将美学和技术完美结合的环保建筑实例有很多,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的沙漠地带有个特别的社区,这个社区里的建筑不仅造型各异,而且特别的地方在于采用热质能以应所有加热需求,热质能墙是由最常见的人类废弃物旧轮胎所做成的。他们多年就切断所有设施,包括电力、下水道与水源,其设计者迈克•雷诺兹把这种环保建筑称作“大地之舟”,意喻“在明日之海里航行的独立船只”。 并提出了生物建筑这个概念。媒体对大地之舟的评价是“明日住宅的身体与灵魂”。

那么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模样?凯文博克的建筑事务所――威廉麦当努公司,已经开始研究令人兴奋的绿色建筑概念。如融合顶尖技术的未来机场的概念――AIRPORT-NET PRODUCER OF ELECTICITY;最为环保的拆解建筑概念――DESIGN FOR DISASSEMBLY;以及对中国未来城市的构想,将农田移到建筑物的屋顶上,把整座城市放在下方,每个建筑区块,都可当作城市中的个别有机体运作。(图3)

4.结语

无论是加里西亚文化城,还是 “大地之舟” ,抑或是未来的新构想等等,无不是将建筑美学与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这是人类对“绿生活”的一种向往,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启迪。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的将美学和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证明维持可持续生活是可行的,我们的建筑物可以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他们向世人证明,绿色环保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

因此,美学和技术从根本上是统一的。把新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可能创造出新的技术美学体系,而新的技术美学可以创造出如传统建筑一样富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平,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度的理性的技术体系与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也是走向“绿生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 TU767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能耗

1.建筑耗能的定义

建筑能耗有两种定义方法:广义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一直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的能耗,他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

2.建筑耗能的影响因素

1)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室外热环境,即各种气候因素,通过建筑的围护结构、外门窗及各类开口直接影响室内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为: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及降水等。

2)采暖区和采暖度日数:采暖区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5℃的时间超过90天的地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界线大体为陇海线东、中段略偏南,西延至西安附近后向西南延伸。

3)太阳辐射强度:冬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入射角低,太阳辐射度大,南向窗户阳光射入深度大,可达到提高室内温度,节约采暖用能的效果。

4)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门窗的气密性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内在因素。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占70%-80%;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占20%~30%。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特别是加强门窗,包括阳台门的保温性和气密性,是节约采暖能耗的关键环节。

5)采暖供热系统热效率:采暖供热系统是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的系统。采暖供热系统热效率包括锅炉运行效率和管网运送效率。锅炉运行效率是指锅炉产生的可供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其燃烧煤所含热量的比值。在不同条件下,又可分为锅炉铭牌效率(又称额定效率)和锅炉运行效率。室外管网输送效率是指管网输出总热量与管网输入总热量之比值。

二、建筑节能的含义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冲击,给发达国家敲响了能源供应紧张的警钟。同时能源大量消费造成了了大气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能源”的法律规定,也是国际能源委员会的节能概念。

节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少用能。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能源消费的角度,能源效率是指为终端用户提供的能源服务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

建筑节能是指通过采取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选用符合节能要求的墙体材料、屋面隔热材料、门窗、空调等措施,这样所建造的房屋,与没有采取节能措施的房屋相比,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舒适环境条件下,它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能耗。

世界上“建筑节能”的概念曾有过不同的含义,自从1973年发生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后的30年,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为在建筑中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意思是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在我国成为建筑节能;第二阶段,称为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意在建筑中减少能源的散失;第三阶段,近年来,普遍称为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energy efficiencyinbuildings ),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在我们中国,现在仍然通称为建筑节能,但其含义应该进到第三阶段的内涵,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民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类型及应用

墙体节能保温技术关键之处就是外墙保温。外墙保温结构主要分为四种:外墙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和外墙外保温。

1、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就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内侧,相当于在建筑结构的内部设置了一个保温层,这个保温层(保温材料)一般采用苯板、聚合物保温砂浆、石膏保温砂浆等,此保温方式在进行建筑节能的保温施工的初期应用非常广泛,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

外墙内保温的优点:

1)对建筑物垂直度要求不高,外墙面无耐候要求。由于保温材料的位置处于墙体内侧,垂直度与否不影响保温材料的施工及其保温功能的发挥,且外界的大气污染和雨水侵蚀无影响。

2)施工便利,施工进度快。保温材料被楼板分隔开来,且在一个高度范围内进行施工,无限搭设脚手架。室内连续工作面不大,还不受外界天气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3)安全性较高。保温材料的外侧构造均为难燃建筑材料组成,对于防火要求较高的建筑物有很好的安全性能。

4)造价较低。

2、外墙自保温

外墙自保温就是指墙体自身的材料具有隔热阻热的功能发挥作用的保温材料其实就是墙体的一部分,相当于在同一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增加了保温材料。而这个充当墙体的保温材料科采用粘土砖、加气硅砌块等。

外墙自保温的优点:

围护和保温合二为一,无需另外附加保温隔热材料,在完成建筑施工后又满足保温节能要求。

外墙自保温的缺点:

1)保温材料强度较低,抗裂性能不好,长时间会产生裂缝。

2)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此保温方法在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与节能要求上很难达到统一:保障了整体稳定性,易产生冷热桥问题;解决了冷热桥问题,砌体和承重结构的变形难以统一,影响整体稳定性。

3)在使用砌体的结构中,实际填充墙所占比例有限,保温效果有限。

3、外墙夹芯保温

外墙夹芯保温简言之就是苯板与硅一次织成的符合墙体即在模板中间放置苯机在苯板的左右两侧浇筑硷,使其稳定的练成一体充当节能保温墙体。

墙夹芯保温的优点:

1)可代替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填充结构,解决加气混凝土砌块在施工中存在着灰缝不密实和裂缝等质量问题。

2)绝热保温性能优于内保温技术,其绝热保温效率能达到50%~75%

3)墙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夹芯部分厚度可调,保温和墙体一次成活,工效提高,施工便利。

4)造价较低。

外墙夹芯保温的缺点:

1)热桥的影响会削弱墙体绝热性能。

2)墙体较厚,增加公摊面积,从而减少实际使用面积。

四、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1、构造

以聚合物砂浆做胶粘剂,将EPS板固定在墙外侧(必要时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但胶粘剂应承受全部荷载),并在外表面涂刷聚合物抹面胶浆,以保证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如图1所示)。由于聚苯板的膨胀系数和面胶浆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必须使用耐碱的纤玻网格布,将其铺设在抹面胶浆中,形成薄抹灰增强防护层,以提高防护层的机械强度和抗裂性。

图2-1 EPS板薄抹灰系

2、适用范围

1)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国内外使用最普遍、技术上最成熟的外保温系统,EPS板导热系数较小,可满足严寒地区节能设计要求,广泛用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

2)从经济方面考虑,该系统适用范围是设计要求EPS板厚度≥3cm的地区。若按节能50%计算,在夏热冬冷地区或夏热冬暖地区,选用

3)用于各种新建民用建筑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外墙,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4)用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

3、技术要求

1)基层墙体的挠度不应超过L / 240 ( L为建筑层高或开间)。

2)在墙体的某些部位有抗冲击要求时,需对该保温系统进行加强措施处理。即在该系统的标准网布下再增设加强网布。

3)为了保证墙体的透气性能,基层墙体内表面不宜采用不透气材料,如乙烯类墙纸。

结语:

由于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越发被各界所认识和接受,中国进行外墙外保温施工的建筑正在快速增加;而且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已经提上日程并开始实施。外墙外保温必然是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字】现代建筑技术 仿古建筑应用讨论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仿古建筑的含义

对于何谓仿古建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本质效果。目前,很多人觉得有些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在新建筑上,就认为是仿古建筑。到底怎样的建筑才算是仿古建筑,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定性说明。

(1)建筑单体须存在传统三段式构图,即台基、屋身、屋顶,并且主体建筑的屋顶为传统形式。

(2)三段式立面比例须接近传统建筑比例。

(3)立面外观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棋挑檐、或有雀替挂落、或有彩画灰塑等。以上三条缺一不可,方为仿古建筑。我们不可将带有一点传统色彩的新建筑,或在传统建筑风格上创新的建筑称为仿古建筑。

二、仿古建筑中数字化设计技术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只需输入房屋构件、门窗、家具等物体的尺寸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材料属性,计算机便可快速地将这些物体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来。计算机辅助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分三步:第一步:方案构思。从无到有,用设计软件将设计者的构思表现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者可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对诸如轴网、墙体、门窗、天花、地面等建筑元素及室外景观等设施进行操作,将其按照你的意愿“布局”到需要的空间位置去,成为一个三维宅间模型;第二步:色彩表现。首先使用照相的办法对其取景,然后给不同的元素赋予相应的材质纹理,再加上现实中应有的光源、背景及光影处理效果等,即可得到栩栩如生的渲染效果。也可用图形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软件进一步做配景编辑处理。此时如果想更完美的表达设计构思与效果,可采用动画的形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察效果;第三步:施工图。方案确定以后,设计软件会按照设计的要求自动生成所需的图纸,并进行尺寸标注、房间功能说明及图片说明等,最终产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并将信息材料存储于硬盘内,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输出。

2、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有关建筑设计的信息空前膨胀,传统的设计方法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设计师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关系是一种共同去创造的朋友关系。首先是设计师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创作灵感,而后才是运用工具和技巧去实现的问题;灵感表达是否充分,取决于设计师对绘图及制作技巧的运用是否成熟。设计师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首先就必须想出许多方法去完成设计,运用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法,不能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因为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计算机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有助于设计师对绘图及设计制作技巧的运用,充分表达灵感,用计算机代替绘图笔无疑是设计工具的一场革命,从而给传统的设计观念带来强烈而又持久的影响。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已为现代仿古建筑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既可使设计周期缩短,又可模拟设计出手工不能达到的空间环境效果;它既有手工无法比拟的绘图动画功能,又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仿古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三、古建筑的施工工艺

1、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按古建筑形制,一般可采用框架结构、举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砖混合结构等。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刚性节点代替木结构的各式隼卯结构。能获得较大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提高了其承载力与抗震性能。

面层处理上混凝土梁、柱可采用仿木纹装饰,但大空间建筑的混凝土柱一般较为粗大,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外观比例,可采用木质假柱外装饰的方法,使得建筑整体感觉较为秀丽匀称.细节上也较为耐看。

2、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造价便宜,但建筑平面布局较框架结构有较大的限制,适用开间、进深、层高均不太大的小型建筑。

古建的韵味体现在细节的处理,现代技术可以为仿古建筑提供较为理想的空间构架,在现代结构的支撑下,很多原来起承重作用的构配件可以转化为装饰的符号,所以设计师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追求更为理想的尺度效果。

3、木结构

(1)柱

古代木构基础一般用砖或石叠砌,木柱下一般设有石柱础。而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都是钢筋混凝土柱础。柱与基础整浇刚性连接:按古建筑柱底靠地面处塞人石柱础。则会使柱底变成绞支座,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整体性,对抗震不利。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时,为保证柱的连贯性,一般对石柱础的处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柱整体现浇,完工后再在柱利用仿柱础石材,以两半圆环的形式拼接,接缝处用石头胶水粘结并打磨(见图1)。

第二种方法是柱础石凿出比柱直径小50 mm左右的圆洞。将柱浇到平地面位置附近(一般低50 mm处),将加工好的柱础穿过柱纵筋固定好,并裹塑料膜,这样保护了柱钢筋上下贯通,而且不破坏柱的整体性(见图2)。

(2)梁

木结构建筑竖向构件一般较纤细,水平构件较大,尤其是枋的断面薄而高。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时,考虑到扎钢筋的尺寸后,表面不宜按常规粉刷,应采用清水模捣制,对模板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构件拆模后采取修整打磨并刮腻子灰处理。对梁、枋、檩等水平构件,如宽度大于等于100 mm可采用普通双筋梁.宽度小于100 mm时可采取单筋梁。对于非矩形梁可采取加配构造筋处理。而对于外形有弧度变化的月梁等,则可用原木材或石膏模做成阴模浇筑,也可用土或砂做模在地面浇筑.留预埋钢板焊接拼装。当然也可将梁浇成接近矩形.再通过粉灰或包贴木板材做成弧形。

(3)楼板、屋面

对于采用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屋面板。可按常规钢筋混凝土采用肋梁式平板结构。而要求做露明屋架的部分,宜采用木结构屋架.如采用混凝土应按仿木构件制作。混凝土可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叠合梁板形式,尤其是檐椽部分适宜采用此方式。更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平板式结构,用膨胀螺栓固定木制椽条或梁、枋。屋顶折板面在整体形成一定弧度时,不必按古建筑采用麻刀石膏,而改用掺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强度较好的轻骨料混凝土整形,挂琉璃瓦或筒板瓦也改用混合砂浆粘结。

(4)构件连接部位

在古建筑屋顶部分的梁架,有露明造与非露明造2种,凡露明造(即彻上明造)的,梁架檩木要细加工,并且根据仿古年代做油饰彩绘。非露明造的,做藻井天花,天花以上梁架檩木以粗做,并且不做油饰彩绘。在现代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中,如果是露明造者,必须按古建形制,仿做出梁架;檩木及椽子望板,施工难度比较大。如果是非露明造,则上部梁架檩木的设计就可以大大简化,并且可以采取能满足结构要求的各种构造形式。

(5)表面装饰

混凝土枋木结构的表面肯定是要刷油漆的。其主要目的是装饰而不是保护,但是混凝土上刷油漆特别要注意其施工工艺,应在混凝土梁、柱上蒙上粗麻布,再做底灰,然后做油漆,类似于古代彩画“批麻捉灰”的工艺,否则,混凝土上的油漆容易大片地剥落。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施工技术2010,39(10)

[2]李舜.王家民. 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14)

第10篇

关键词:低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策略;竹构建筑

引言:

结构理性主义者认为进行建筑实践的首要条件是对于材料特性的掌握[1]。当今,随着社会对绿色、可持续概念的关注,人们开始探索新型可再生材料。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使用新型材料是生态建筑创造的一种方式。低技和高技是相对的,一般来说,低技术主要是指手工艺或是简单的机械技术,往往与日常生活保持密切的关联[2]。西蒙•维列作为低技术生态建筑师的代表,在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使用成本低廉并且适合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他的竹构建筑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技术策略方面,西蒙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于竹构建筑的建造策略,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地探索混凝土、竹材以及金属构件之间协同工作的新型构造模式。武重义作为亚裔建筑师,受到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时也常选用当地天然的材料,以便在将来改建或者拆除建筑物时,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低。在建筑材料被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主导的今天,城市热岛效应无法得到改善。而使用竹子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既符合当地建设的技术要求,也是对环境的一种关怀。同时,新材料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美学。这两位建筑师背景不同,研究兴趣相近,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内容。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

1竹结构建筑体系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包括混泥土、钢结构、玻璃在内的建筑材料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因此,一些先锋建筑师开始思考运用绿色建筑材料来进行建筑实践活动。作为绿色可再生资源的竹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它具有较高的抗弯性能和抗拉硬度。并且经过处理以后,竹材的物理性能完全不比钢材与混凝土差(表1)。

2西蒙维列的低技生态建筑技术策略

2.1背景研究

西蒙诞生于哥伦比亚,受到建筑师父亲的影响,他于1968年进入波哥大安第斯大学学习建筑。在这个时期,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深刻影响着安第斯,学校的学习崇尚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但西蒙并未受限于国际式建筑风格,他逐渐开始接触自然材料。西蒙的建造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以自己特有的空间观点去进行建筑实践,这个阶段的建筑空间复杂,但平面简单;第二阶段开始使用哥伦比亚特有的瓜多竹进行建造,其代表作有:梅赛德斯住宅(图2)、ZERI展馆(图3)、中国广东南昆山森林保护区的十字水度假村(图4)等。

2.2竹建筑的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

在竹材的处理上,则在竹材上钻洞,用柴油浸泡一到三天,从而解决竹子的防腐问题。处理之后通过控制竹材砍伐时间,以及竹材保存放置位置,使得竹材的水分含量尽量减少。最后用烟熏的方式达到防虫的目的。在结构设计方面,想要使竹材应用在大型建筑的建造上,必然需要在链接方式上创新,以满足大型建筑的跨度和受力需求。传统的竹子连接方式分为榫卯、捆绑和搭接(图5-7),这些连接方式的技术过于简单,建筑的耐久性和坚固性都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西蒙根据自己多年的建筑实践经验,创造出一套特有的连接方式——水泥螺栓连接(图8)。这种方式的第一步,是在中空的竹子中间灌满水泥,使得连接部位强度加强,然后再通过螺钉、垫圈和螺栓等金属构件连接。这样一来大大弥补了竹子在单纯搭配金属连接件时容易出现破损的情况,使得竹材的受力性能大大增强。在成组出现的竹材承重构建中,一般中间的竹子灌满水泥,而后再与其他竹材通过金属连接件相连(图9),一起形成承重结构。西蒙采用这种技术手段成功建造了自己第一个全竹的建筑——梅赛德斯住宅,住宅中竹结构悬挑可以做到8.1米,跨度达到18.6米,内部空间十分的开阔。西蒙建筑美学的思想是基于材料的,在他选择竹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就意味着需要进行竹构构件的功能二重性或功能多重性设计。功能多重性的意思是一种构件能同时承担两种及以上的功能,这需要建筑师的超高智慧和高度整合设计的能力。西蒙的竹构件除了作为承重结构外,用作外墙的呈现形式也有很多种。可以把竹茎直接竖直排列形成具有节奏与韵律的阵列(图10);或者将竹材撕开成纵横交织的构件元素;还有用本身的结构形式形成内部富有装饰效果的室内天花(图11)。

3武重义的低技生态建筑技术策略

3.1背景研究

武重义出生在越南广平省一个盛产竹子的村落。1996年,从河内建筑大学毕业之后,他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奖学金,前往日本留学,此后于2002进入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在东京大学的学习期间,受到了老师内藤广(HiroshiNaito)建筑思想的影响,强调建筑的“原生形态”。从日本毕业以后,武重义回到越南,运用自己所学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学以及材料学知识,在越南推广绿色建筑。

3.2竹建筑的结构构造与绿色技术策略

竹文化在越南历史悠久,影响着越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武重义受到日本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以环保绿色作为自己的设计理念,利用竹子的独特性能创造出了新的结构做法。在竹材处理上,武重义在竹子使用前,浸泡到泥浆里面数月,这也是越南当地解决的子的防腐问题传统方法。在再此基础上采用烟熏的方法来使竹材达到防虫的性能。在结构设计方面,为了使竹结构能满足大型复杂建筑的要求,武重义先是积极研究越南比较高超的传统连接技法,接着运用传统的竹绳栓和竹楔捆扎来代替金属钉,以此来降低建筑的成本,并且这样的低技术可以到达自己的生态目的。在“风和水”酒吧的设计中,武重义为整个酒吧设计了一个高10米、跨度15米的竹构穹顶。酒吧主体结构由48个预制结构单元组成,每个结构单元又分别由数个竹结构构件组成。在建过程中,整个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节点,如果采用金属连接件,则如此大的数量会消弱竹构建筑的有机原生性,同时增加建筑成本和资源消耗,因此,在建造“风和水”酒吧时没有使用一颗金属钉(图12-13)。武重义利用竹子具有很好的抗弯性能、具有各种规格等特点,在曲线型结构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竹子的潜力,设计了一个纯粹的竹构建筑——“竹子的翅膀”,作品中展现出优雅的弧线。该建筑独特的结构形态就像鸟儿挥动的翅膀,因而得名“竹子的翅膀”,建筑整体呈现为半弧形,采用越南传统的高超捆扎的技法,形成了一个跨度为12米,无垂直支撑的自承重的体系,内部空间十分开阔(图14-15)。绿色技术策略方面,武重义在日本攻读硕士时选择的空气动力、风和水等研究方向,为他在生态建筑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在“风和水”咖啡馆及酒吧中,武重义将之前设计的风冷却和水冷却系统变为了现实,把它们融入到竹结构建筑中。咖啡馆的屋顶平面角度,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用计算分析生成的,经设计后的造型可以使得周围水面凉爽的风尽可能多地进入到酒吧里来(图16)。建筑的周边是一个人工湖,凉爽的湖水上吹来的自然风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通风系统(图17),屋顶正中区域有一个通风口,酒吧内部热量可以随着自然空气的流动排到室外去。

4西蒙•维列和武重义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前文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两位建筑师在低技术生态建筑策略上的一些异同。两位建筑师虽然成长背景不相同——一位在美洲,一位在亚洲,但他们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于低技术的探索符合当地特征。当地气候都十分湿热且雨水充足,条件都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所以共同选择了竹材作为建筑材料来实现自己的生态目标。在结构设计和连接选择上,作为承重构件的竹子,对于它们要成组出现所采用的连接方式,西蒙和武重义都积极进行了探索。西蒙的结构构造使用了包括混凝土、金属构件、竹材在内的多种材料,而在连接手法上,向竹材内灌满水泥后,用螺栓连接其他竹构件的操作手法也比较粗放,类似于柯布西耶的运用混凝土的“粗野主义”;武重义则使用较为纯粹的竹材进行建筑实践,积极地研究了越南当地高超的传统连接技法,运用传统的竹绳栓和竹楔捆扎来代替金属钉,并以此来降低建筑的成本,同时也使得建筑更加“自然”,让建筑看起来更加纯粹、统一,类似于安藤忠雄的混凝土运用技法。在技术策略的探索上,虽然两位建筑师都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但西蒙认为日本建筑之所以能够有机地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在于他们在矿物元素(金属、石材)和植物元素(木材、竹子)之前的平衡[3],所以西蒙并没有受到传统竹构建造方式的束缚,而是在不断地探索混凝土、竹材以及金属构件之间协同工作的新型构造模式。武重义认为过多的金属连接链会消弱竹构建筑的有机原生性,也会增加建筑成本和资源消耗。他们在探索低技术生态建筑的道路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对于绿色技术方向探索较多,并且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

5通过研究获得的启发

第11篇

1、两者关系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限制艺术创作,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技术的呈现。如何正确运用最贴近时代气息的建筑技术完成令人满意的建筑造型,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得到满足,是建筑师们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作者:胡锦单位: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可持续性

1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性

能源消耗量大和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愈发突出,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耗能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1]。建筑设计必须秉持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理念,在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全方面深入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设计更优方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2]。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有利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持低碳可持续型发展社会理念,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将绿色建筑技术合理应用至建筑设计,优化建筑工程的通风、保温、隔热设计,实现节约建筑材料,降低施工成本,优化建筑结构布局,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化策略

2.1规划阶段设计

建筑规划阶段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相关人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得项目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将其作为建筑设计规划的重要支撑[3]。设计前应全面了解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气候变化、日照时间、水文地理、风向频率等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的最佳位置和朝向,从经济性和功能性着手,合理划分整个建筑内外部的各个区域,应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可再生、可回收、可循环优质绿色建筑材料。传统建筑施工过程的能源消耗使用量较大,如施工中的水泥、石灰等材料,需践行绿色建筑理念,重视绿色建材的合理应用,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建筑工艺方面,应大力推广运用建筑环保新技术,如3D打印、装配式临时道路、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保温装饰(或者结构保温)一体化、虹吸式排水等先进工艺,采用建筑工业化的生产与施工结合方式以及智慧化工地、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先进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技术,加快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更新换代,全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4]。材料选用方面,优化与组合施工工艺,优先选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体系、高效门窗系统与构造技术、热桥阻断构造技术、整体厨卫等整体模块,选取预制轻钢龙骨内隔墙、纸蜂窝石膏板隔断墙等可循环和可重复利用材料,限制使用纸面石膏板、加气混凝土、混凝土砌块、实心砖等重污染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及浪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热源利用方面,在冷热源系统规划设计中,利用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技术,使用地球表面的浅层地热资源作为供能,通过土壤、地下水等的运转产生新的能量,合理组合干盘管、毛细管网、溶液除湿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排布和能量交换,保证整个系统的功能分布到每一个房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某恒温恒湿系统使用循环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利用地表浅层地下土壤中的热能,与室内进行热量交换。土壤中的热量可再生,且温度恒定,能够保证运行效果稳定,运行费用较低,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某住宅项目推广的空气源热泵技术,使用基于逆卡诺循环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工作机组。机组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冷凝器以及制冷剂、控制系统和其他附件组成。制冷剂在系统内循环,由压缩机提供循环动力,节流阀使液态制冷剂压力降低至冷源侧所需蒸发压力,通过冷凝器和蒸发器与外面的空气、水等介质进行能量交换,实现供热方式转换。万科总部大楼屋顶使用光伏发电技术,通过配置太阳能电池组件与普通建筑材料,形成新型建筑材料,如光伏瓦、光伏玻璃等,白天通过接受和储存装置转化太阳能,夜幕降临时采用光控和声控方式建立联动触发照明机制,通过能量传递和转化,达到能源被转化利用的目的,保证能源合理应用。

2.2建筑形态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空间展现能力,以BIM模型为载体,融合物联网的实时运行数据,将各种零碎、分散、割裂的信息数据引入楼宇的日常运维管理功能中,创造基于BIM模型的虚拟现实建筑空间与设备运维管理。同时提供设施、设备、管线的三维空间位置,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缩短维修周期;直观而全面的信息记录用于建筑运维的全过程管理,为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功能创造条件,为建筑设计的“绿色探索”注入力量[5]。建筑施工工程突发问题时,可以利用系统修正功能进行设计变更,在减少建筑设计的人力、时间和财力消耗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设计符合节能要求。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高179.8m,50层,螺旋式外观。大楼设计采用自然条件采光和通风,配备由电脑控制的百叶窗,楼外安装天气传感系统,可以监测气温、风速和光照强度,必要时自动开启窗户,引入新鲜空气。依据LEED评级标准,在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等5个方面,建筑设计等级达“黄金级”。

2.3气候适应设计

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时,应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条件、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查询建筑物所在地的历年气候变化情况,或向专业人员了解当地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横贯北回归线。台风、季风气候加快了惠州地区的风速,风向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相对稳定,平均风速为2.3m/s。可以利用夏季以偏南季风为主的风向特征,依靠自然通风减少建筑能耗,综合考虑风能发电的应用前景。碧桂园森林城市所在地接近赤道,受太阳直射的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森林城市进行建筑设计时,依据多维度绿化生态理念,将绿色植物与建筑物进行组合,错落排布阳台,充分利用地面以外的垂直空间和屋顶空间,搭建垂直绿化系统。大面积绿植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为了降低建筑物使用期能耗,需要采取优化建筑总平面合理布局、主要功能房间靠窗布置、增大窗户可开启面积等措施,满足日照、采光、通风要求,东西向少开窗,外窗比例应适当,墙面可以考虑植栽隔热。夏热冬暖地区应加强外遮阳设计,增强降温效果,利用节能玻璃调节日照强度,保证室内环境具有充足的光线,室内温度处于适宜的状态。使用变频调节控制技术控制室内窗户开关,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使用频率。中国金茂采用高效节能外窗系统和LOW-E玻璃系统,向双中空玻璃里面氩气,内表面镀LOW-E膜,能够有效提升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室外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通过外窗隔热系统降低能量传导,实现冬暖夏凉、舒适环保。

2.4建筑节能设计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建筑保温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北方寒冷地区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设置双层窗户,减少冬季采暖能耗,提高建筑物保温性能;南方潮湿地区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合理安排建筑物位置与朝向,保证窗户位置的合理性,提升建筑内部通风效果。建筑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全面分析建筑围护结构的面积和布局,合理设置门窗位置,保证各项设计符合室内采光要求,切实增强建筑物保温性能。使室内环境温度保持为18~25℃,相对湿度为40%~70%,避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建筑配套设计过程中,应该有效控制建筑物自身散热能耗。在门窗和墙体设计中应用环保型材料,保证建筑物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可以使用热反射外墙涂层,室外热量和能量辐射进入纳米热反射涂层时,92%的非可见光会被反射,能够实现室内外环境具有温差,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应充分重视楼顶屋面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近几年,在“双碳”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三重动力推动下,国内光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BIPV领域的产品集成质量具有很大提高,价格持续降低,取得巨大进步。技术水平提升、成本控制优势、巨大产能、政策扶持是中国光伏产业引领世界的主要原因。我国已将光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建筑会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光伏建材需求量具有广阔市场需求,“零碳建筑”变革即将到来。

3结语

在现代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绿色建筑技术合理应用至建筑设计,保证建筑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能够在一定限度上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现代建筑设计必须全面落实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有效提升整个建筑物的整体生态性能,以此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极,刘英洲.能源管理要抓重点用能大户:我国能源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0(6):1.

[2]牛美英,渠基磊,牛晓波.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34):191-193.

[3]王志辉.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20):113-115.

[4]张维佳.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分析[J].城市住宅,2021,28(9):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