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3: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方案汇报重要性;设计软件;汇报过程解析;总结反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建筑需要不断创新。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建筑设计是研究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是综合建筑地点、建筑类型及建筑造价三方面关系的产物,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建筑师按照规划条件、建设任务,在图纸上模拟建成后的建筑物,周密考虑,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规划局、开发商、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各样的要求。
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各个专业共同完成,是个复杂体系。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每一个项目的建筑设计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最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过程。如何总结建筑方案,如何沟通交流又是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本文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方案汇报这一方面,解析汇报过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需要运用计算机绘图和展示设计成果。建筑师经常运用软件有,黑白二维平面图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天正;彩色平面图绘图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IDRAW、Freehand;三维设计软件sketchup、3Dmax、Rhino(犀牛);成果汇总软件PowerPoint、InDesign。建筑师在各种软件的辅助设计下,充分表达出项目的设计构思、设计思想理念,创造出图文并茂的设计成果。
其次,建筑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汇报的好不好,一是展示汇报人的能力,二是是否能够完美表达设计成果,三是关系到能否得到委托方的认可。任何有工作经验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想要汇报的好,首先要写好汇报材料,经过实践和总结出一套汇报的过程。图1是归纳的三个步骤:
图1
下面以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方案为例,解析方案的汇报过程。
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委托方听方案汇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建筑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出甲方关心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
1.1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中要表达清楚,整个设计的基地的地理位置,基地的现状分析。
1.2相关规划要求、设计任务解析;
这个项目可不可以做?市场情况怎样?能够做什么?以居住小区设计为例,建筑师要提出的问题归纳为:
a如何实现本地块的价值?
b规划和建筑如何吸引顾客,体现自身地块的建筑特色?
c如何与周边环境有机的结构?
d建筑本身如何舒适、绿色、生态可持续性?
二、分析问题
2.1相关理论知识解析
对现行的居住小区规范中专业术语、条款进行梳理、总结出本次设计的理论知识依据。利用数据表格、简图、计算公式等把复杂的设计规范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清楚。如图2、3
图2
图3
2.2国内、国外案例解析
居住区设计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已经建成的案例,建筑师在研究案例中积累成功经验和不足。在新的设计中不断的创新,设计出符合本地块的设计成果。
三、解决问题
3.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考虑对现有地形的利用,以便减少填挖方量。详见图4
图4
3.2设计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见图5;
图5
设计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日照分析见图6;设计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设计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图6
3.3详细方案设计汇报内容
3.3.1彩色总平面图
在规划部门提供的准确的地形图,如实反映需要设计的地块周边的现状情况:
a标明规划东、南、西、北的范围,各类规划控制线;
b标明规划建筑性质分类,各类建筑位置、层数、间距系数,建筑退让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市政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场站点,机动车停车场位置;
c确定主、次要出入口方向、位置,标明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
d标明室内外坪标高及参照点,室外坪须用绝对高程,注明建筑物的高度,以此作为日照分析的依据;
e确定地下设施范围、地下设施出入口;
3.3.2主要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公建一览表,指标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详细标明,配套公共设施必须在图中定性、定量、定位。
3.3.3建筑功能、交通流线、日照、消防、绿化、分期开发等各类分析图;
建筑的功能分析图,常规的做法就是不同的建筑功能填不同的色块来区分;交通流线分析用于表达人流、车流的流线关系,多用箭头、虚实线条表示;日照分析地点设置:选择所在城市后,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程序自动计算出经度、纬度等信息;时间设置:设置当前日照分析标准的时间参数及计算精度;系统设置:对日照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包括图面标注文字高度,图形单位和正北方向,日照时间及阴影颜色等;标准设置:增加、修改、删除、设置日照分析标准; 消防分析就是表示出消防出入口,消防通道及消防登高面等满足消防相关规范;绿化分析多用不同线型的圆圈,色块表示景观节点;分期开发分析就是把分期建设的区域范围表达清楚。
3.3.4建筑单体平面图、建筑立面、剖面;
建筑平面图,又可简称平面图,是将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墙、门窗、楼梯、地面及内部功能布局等建筑情况,以水平投影方法和相应的图例所组成的图纸。用建筑语言准确表达建筑的各层平面图、建筑的立面造型,反应空间形态、层高的剖面关系。
3.3.5建筑效果图
效果图解是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所需要以及预期的达到的效果,从现代来讲是通过计算机三维仿真软件技术来模拟真实环境的高仿真虚拟图片,在建筑、工业等细分行业来看,效果图的主要功能是将平面的图纸三维化,仿真化,通过高仿真的制作,来检查设计方案的细微瑕疵或进行项目方案修改的推敲。
3.3.6三维动画的展示
三维动画利用相关软件、电脑虚拟数字技术,很好地表达了设计委托方的诉求。在三维建筑动画中利用电脑制作进行鸟瞰,俯视,穿梭等任意游览,表达建筑物的细节。三维技术在设计的楼盘环境中利用不同的场景,了解规划小区周边的环境,虚构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美景。
3.3.7方案设计回顾和总结
经过整个汇报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把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重要的问题、需要面临的困难再回顾和总结,起来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束语: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项目,与不同类型的甲方沟通交流后,体会到建筑方案设计中汇报的重要性,本文是个人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写出与大家交流共享,不足之处请见谅和海涵。
参考资料:
2009年7至10月期间,我在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实习。公司大概80多人的样子,属于中等规模。公司有主要设计部门有产品研发部,建筑设计部和景观设计部,其中建筑设计部和景观设计部每个部门有4个设计小组。平日里公司员工一起在一个租用的大厂房空间办公工作,方便员工与员工,高层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我被公司安排到建筑设计一组进行设计实习,在实习期间,除了跟老板有面对面的沟通外,也跟其他组(包括景观组)的成员有一些接触,对他们说的跟设计有关的话语也深有体会,也对专业建筑师需要的素质有一些许了解。现就其中的一些话语来总结一些我的设计院实习。
对建筑设计过程的认识
“拿到一个方案,你必须清楚这个方案基地在哪儿,环境怎么样?”
这是我们公司产品研发部丁总说的。丁总负责整个公司内部日常事务,并负责建筑设计方案创作。他喜欢和员工在一起,特别是我们这些实习生。实习生一拨一拨的来了又走了,但他的个性依然不变,就是特别地喜欢跟实习生在一起做方案、讨论方案。每当一个新的设计任务那过来,他就会让我们实习生单独做方案,他来评说。同时他也会做一个方案,然后一起交流。每个项目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漫长的时候如遇到大型住宅小区,几十万平米的小区,分期而建,至少也得一两年。短暂的如一些投标,或者一些委托设计,也就一两周,甚至一两天。但不论是大型小区也好,小型投标也好,委托设计也好,总会有设计开始的时候,也会有设计结束那一刻。
老总说,拿到一个方案,你必须清楚这个方案基地在哪儿,环境怎么样?其实他讲的也就是方案的前期工作。方案的前期工作是整个设计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要对方案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般来说每个方案都有一个甲方委托的设计任务书,这个任务书上所包含的信息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出发点。但是仅靠这个任务书上的东西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对任务书上的内容进行深化,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最原始方案的形成过程,因为在深化任务书的同时也就对在整个方案中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一个初步的回答。所以,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也不只是收集资料那么轻松。在前期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大概有,对方案基地的分析,对基地周围整个环境的分析,找到设计的出发点,找出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资料收集困难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到现场观察,照相,然后对资料进行汇总。通常,这个过程会以一个前期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然后跟同事们一起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在下一步的方案设计中解决问题。然后就是方案的设计过程了。这是方案形成的关键过程。也许在最开始方案只是在思考中,但这个阶段就要求我们动手动脑,讲方案表现出来。手绘方案草图是必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表达方式之一。这个时候老总不会打扰我们,会让我们自由发挥。草图过程后,又会有一轮交流会,对每个方案进行剖析简评,找到设计的突破点。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方案。方案过程是漫长的,也许直待到出施工图甚至是施工图纸后还有改方案的。方案的设计有不断反复的过程,即便是这样,最后的方案也不是最完美的,而只是最合适的。方案的初步设计中或许会用到电脑,手工模型等工具来推敲方案。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工具,这在我所实习的公司用到的时候很多。几乎每个方案都会有模型,有的方案甚至好几个模型。这个设计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实际的方案的东西,公司一般形成一个幻灯的文件,方便大家在一起讨论总结。这之后形成的方案已经有一定的可行性了,但还需要深化。深化的方案会形成一个方案文本。这个文本可以用来更甲方交流,也可以公司内部交流。但这都还是初步设计过程。然后便是方案深化过程。方案的深化过程意味着方案基本定下来了,可以进行施工图的设计了。施工图设计在我所实习的公司是用跟方案设计不同的人来进行的。这样的安排合理性有待商榷。尽管是不同的人来进行,只要有团队意识,一般也能顺利完成。这样,一个大体的方案设计过程也就是这样。我在公司实习期间,还听了一设计成果回报会。公司的老总陈总(董事长)对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总结。也就是说,对每个已经设计完的方案,还需要重新在脑袋里面过滤一次,及时总结方案中的足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少犯错误。有时候方案的设计往往会因为甲方的意见重新再做,中国的建筑行业里面,甲方甚至超过建筑师对建筑方案进行总体控制。所以方案往往不是一轮两轮可以做完的,有的时候会做很多轮。更有甚者,在做了很多轮后,甲方自己拿出一套图来,然后说照着那套图做就行了。所以说建筑设计的过程不是直线性的发展过程,有的是曲折的无规律可循的一个过程,充满了反复,充满了否定。我们在设计中要保证,最后的结果却是明确的,清晰的。
对专业分工合作的认识
“现在老板要求我们化施工图的也要学着画建筑方案,每样都要懂一点。”
这是我们一组负责施工图的王工说的。王工和另外一位张工负责一组的施工图设计。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包括建筑部内部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包括建筑部跟其他部门的合作。我所在的公司方案设计过程和施工图设计过程是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公司分了4个建筑设计小组,每个小组里面有两名负责施工图设计。但最近公司的新规定是负责施工图的人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参与到方案设计中来,同时方案设计人员也要参与到施工图的绘制中去。相互学习,相互渗透。除了组内部的分工合作外,建筑部跟景观部,结构部,设备部,暖通部,电器部也有密切的合作。跟景观部的合作主要是方案阶段建筑设计的场地绿化景观设计部分。有时方案催的急,这部分工作就交给景观人员去做了。这样的结果也有收效很好的,也有没有效果的,有的时候景观部设计的绿化场地拿过来还得经过建筑部改,或者干脆弃用,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
跟其他部门的合作也非常密切,一个成熟的项目不仅仅包括建筑设计,而且包含了其他的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电器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有时候会给设计带来约束性,需要建筑师认真对待。在我实习期间,曾见过结构部的人过来跟建筑部的人沟通,调整建筑设计方案。我的室友是搞建筑电气的,曾跟他说起建筑电气的事情,他说搞建筑的(主要是方案设计)图要是画的准确,拿到他们那儿去他们很省事,用不着麻烦改图层什么的。所以说最后所形成的成果往往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整个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毕竟还是要回到专业上面来,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专业问题,整个设计流程才会少走弯路。在中国建筑行业还有特殊现象,那就是本来是整个建筑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被层层细化,有很多外包公司,专门负责建筑设计中的某一项。如效果图公司,专门做效果图,建筑动画什么的,跟他们之间也应该要有合作意识。设计小组内部也有明显的分工,每个设计师有自己的强项,比如有画总平好的那么他在设计中负责总图的绘制设计就会多一点,有户型能力很强的那么他在设计中就专攻户型方面,也有立面造型能力很突出的在立面造型的时候就多分担一些责任。但是如果分工太明显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段工(户型能力很强的一个同事)说,去年公司没有分组的时候,那时候来一个项目,大伙儿都分着干,干总平的就负责总平,干立面的就负责立面,那样做事确实很快,但是把建筑师的个人素质给降低了,长久下去,干总平的可能立面造型方面就会弱下去,干立面的呢,总平方面又可能又会弱下去,所以整个公司的人力没有得到最大化得锻炼,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所以个人的综合专业素质,综合专业知识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全面的建筑师。
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
“建筑师就是业主和住户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解决的却不仅是业主和住户之间的问题。”
这是在实习的最后一天,丁总给我们实习生做的一场专业知识培训上讲的话。每一个建筑设计人员都有一套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法,都有一套自己的建筑设计节奏。建筑学学生课程作业和实际建筑设计工作有很多的不同,而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实际,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成图上的每一个东西都得有理有据,都得让甲方心服口服。一名“专业”建筑师有处理各种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一个从学校刚出去的本科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建筑设计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每个建筑设计人员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都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都会体现到建筑设计当中来。进入设计院,所要处理很多关系,设计师,客户,用户,立法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人群有形成了来之外部和内部的一些约束,有基本的约束,有形式上的约束,有实际问题的约束,也有象征性的约束,种种的约束都是向着建筑设计本身来的。一个专业的建筑师所面临的就是平衡这些约束之间的关系。这里,设计师是指我们自己,以专业眼光来看待的建筑师自己。客户一般是甲方,投资方,不一定最终住到房子(建筑)里面去。而用户呢,是最终享受房子(建筑)的人。
在中国,最终享受房子的人却不能直接决定他所要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这就需要一个建筑师来化解这些矛盾,找到平衡点。最为国家的立法者,对建筑设计制定了种种的规范,这些优势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另一方面,这些人所带来的对建筑设计的约束也是多样的。基本约束是方案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方案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如何跟外部环境相融合等等都是基本约束。而实际约束形式约束则是基于方案的基本约束之上的,引伸出来的约束。这些约束要求设计者考虑实际的问题,最终着落到形式处理上去。种种的约束需要一个专业建筑师去平衡,而一个建筑设计就是去寻找这些矛盾体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的办法。成为一个专业建筑师,需要灌注在个人的成长中去。大学的建筑专业课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但大学的学习可以形成学习如何去学习的能力。专业建筑师的成长之路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进入设计院,更需要多方位的学习。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是一个建筑学学生最好的归属,这是跟大学很不一样的一片天地,在这里所面临所解决的是实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的矛盾,便成了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进入设计院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了一名专业建筑师,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多看书,多学习,多接触实际工程,成长得也就越快。当到达一定时候,就会拥有一套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法,而这个时候正如丁总所说,基本上算是一名专业建筑师了,可以独自完成一些方案的构思,可以独自找到解决各种人群,各方面约束的能力。
对设计表达的认识
“一个好的建筑师画的草图每一根线都要清楚,都要有意义。”
杨洲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课程教授,研究生导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外建筑》杂志编委。建筑作品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楼河南省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和游泳跳水馆馆烟台市体育中心规划及主体育场和射击馆,中关村西区展厅,CBD中国第一商城二期河北省体育中心规划及体育场和体育馆,宁夏图书馆、奥体中心体育馆改扩建工程等40余项大中型公共建筑,作品多次获得部级和北京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主持编写《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馆技术大纲》。
“建筑师,本身不是个专业。自古以来,乡村和城市并非由建筑师规划和设计而成,在乡村,村里的每个人都能盖房子,很多的聚落是由居住者自己建造的。建筑师这个词,出现于文艺复兴之后。之前虽也有建筑这个词,但含义和现在并不相同。Archtecture―一意思是大的艺术、综合性的技术。这个词的含义缩小到建筑这个单独含义较晚,15世纪才正式开始出现。文艺复兴之前,很多人在做建筑师的工作,但多为艺术家。像艺术巨匠米开朗奇罗,天才艺术家达・芬奇,雕塑家伯尼尼做建筑相对多一些,但也是由雕塑进入到建筑领域,而中国的古代,建筑的设计则由文人承担,扬州何园中的“片石山房”据说就是石涛的手笔。自梁思成起国外学习建筑归国的建筑师以及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因当时的社会需要,基本只在大城市的租界内做建筑解放后,建筑师更加地被趋于革命群众化了……”杨洲一直在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担任课程教授,故而采访也理所应当地从“建筑史”开始,却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与杨洲的谈话中,他使我们对于建筑师的理解逐渐回落至我们的视觉范围之内。谈建筑、聊艺术、评论家装设计,无一不包含一个内容:与人不可分离。虽然杨洲在建筑行业至今已20年,但他从不将之与其它行业进行分割,一直在“拿来主义”,于各方面汲取知识以丰富自己因为,“建筑和一切有关系”。
听杨洲讲建筑很轻松:“建筑很简单”,评价建筑师更是一语中的:“建筑师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份职业。”
建筑师,代表一种生活方式
杨洲的父母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庭氛围的董陶,使得杨洲从小就对艺术有了广泛的了懈,他称之为――“占了些便宜”。但他却“逃美术”,因为他不需要用绘画去表达他的情感,之所以选择建筑师,也被他戏谑地说道: ”一张画如果不喜欢的话很容易被撕掉,而一个建筑,就算每个人都不喜欢也很难被拆掉,戳在街上,不喜欢你也得看着…
杨洲在正式学习建筑之前,就非常喜欢雕塑艺术。去过欧洲的一些国家后,杨洲明白了之所以巴黎,西班牙能产生众多伟大艺术家的真正原因。漫不经心矗立于街头、相隔不远便能与曾经印刷在画册上让他爱不释手、几近疯狂的“神圣”艺术雕塑们来个“亲密接触”。一个到处弥漫着艺术味道的城市一定是对人精神产生有巨大影响的。
“一个失败的建筑绝对是精神污染,城市环境对塑造那个城市的人很重要。”
说到城市,虽说建筑是城市气质的一个表达。但一个城市的“好”与“坏”,杨洲将之归结为:规划更重要。“一个城市不单纯是单个建筑的事情,而是一个规划的事情。建筑本身不重要,但把建筑‘安放’在哪儿,‘放’什么样子的建筑,这更重要。”
现今某些城市的样子颇令杨洲不满,尤其对于所谓的“创意”而言。杨洲对于城市的创意解读为:首先是经济的要求,然后是精神上的需要。但对于精神层面的理解往往有些狭隘。同样的事情也反映在家装设计方面,杨洲将之比喻为一个“怪圈”,那就是人们只先从材料、样式着眼,而后才谈到空间的感觉,品味。该最受注视的“形而上”的精神排在后面, “形而下”的物质本应该在后,可居然排为第一。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颠倒。”
“20年的建筑设计之路,走到现在有何感觉?”
“对我来讲,建筑师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让我能宽泛理解社会的方法。”
杨洲不把建筑师做为一个专业,大概是从他开始进入建筑学校那一天起。学习美术,历史,力学,所有与建筑相关的学科。而综合这些学科,对他来讲那只不过是一个通道,通过这些学科让他去懂得如何营造一个生活的背景;当然,也同时教会了他应该怎样去看待生活、怎样生活,而后再通过生活去理解建筑。
杨洲对于建筑并非一个专业这一观点的另一个解释是建筑这个行业串接很多领域,而它本身则无所谓专业。宏观地讲,从城市到国家,国土到自然,国家与城市的运行,人们如何生活,这一切都需要建筑师深刻地去理解。不论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工作,这都是所努力的一个方向。杨洲刚开始的目标是单纯的建筑设计,但慢慢地,他觉得建筑本身已并不重要,于里面生活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建筑师这个职业无法与生活分开,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与专业分不开,所以建筑不是一个专业,我通过生活去理解它。”
建筑与家装设计,相隔不远
建筑与家装离得有多远?“非常近。”
家装设计和陈设、家具设计相隔有多远?家具上摆的那些杯子与杯子里的水呢?食品,衣服……组成生活的所有一切,包括生活的方式,这需要一个专业去做吗?一连串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杨洲对此的反问,其实只想说明建筑师与家装设计师一样,并非属于一个专业,只基于对生活的理解。“一个好建筑师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社会中的一员。”
“一个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生活,至少要理解自己和自己为之服务的人的一些生活,当然如果能理解全人类的生活那是最美好的。”
建筑师与家装设计师一样,有的可以越做越好,有的只能达到一定程度便停止前进。而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更多地理解生活,社会,家装设计师也如此,一个好的家装设计师,首先他要很会生活,他懂得什么是有品质的生活,理解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生活,针对个人去做适合他生活的设计。
无论是家装还是公共建筑装修,杨洲说最好做到简单,于他而言,空间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而非装饰物。“一旦装饰物把空间占领了,还会很好吗?我不喜欢用堆砌的方法做事情。不过,适当的点缀还是很好的,就像‘鸟巢’一样,城市需要这么一个点缀性的建筑,而且它要与整体的氛围一致。”
“有些家装设计师为了设计,对于空间墙体有所破坏,您怎么看?”
“别轻易打掉墙,一点点的破坏都会对整个建筑物的平衡有影响。”杨洲笑着说,这也算是与家装设计师的一个对话。现如今,建筑师在做住宅设计时已经在家装布置方面考虑得很细致,杨洲建议家装设计师在追求个性的时候对待建筑结构稍谨慎一磐为妥。
有时,谈不是什么要比谈是什么更清楚一些
建筑对于杨洲而言是越来越容易了,可让他想的问题却是越来越多了。“建筑师的技术非常简单,没那么复杂,经过训练,一周后就会看图 纸了。建筑师难就难在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和什么学科关系最密切?”
“社会学。”杨洲脱口而出,“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凝固的缩影,它代表时代,甚至一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包括衣,食,住,行在建筑中都能得到全部体现:政治体系,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这个时期的人怎么理解社会、宇宙,统统可以反映在建筑中。
杨洲喜欢用数学总结建筑设计师:8年工作经历就能基本理解建筑设计;在25到65岁的40年时间里,去掌握技术以及技术周围的本领,到退休时,有人是10年,有人是20年的感觉。狭义地说,设计师有成熟期,6年,8年、12年都可作为一个阶段,12年后多数建筑师可以成熟,只是从成熟到优秀,这个差距太大了,未必人人做得到。
在杨洲的办公室,吸引人的除了荡漾于空间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以外,还有他办公桌后一面墙的书架,并不空置的格子内各种各样不同的书便可知杨洲博采群书。问他一个人成长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并不是去赚取更多的工作经验,而是“去读书”。所谓的开卷有益,杨洲一边一口口慢慢咽着那杯早已凉了的咖啡,一边慢慢说道:“作者用尽多年的精力去写的一部书,我们只用几天的时间便可读完,即使不获得他这些年所有的经历与感悟,也会读取到一些于生活有益的内容。”
贝聿铭在设计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时,曾把一本关于风水的书交给他的一位助手,让助手根据风水规则去评估设计图样。贝聿铭曾说风水是他所受教育的一部分,是建筑的一部分。就建筑风水学,杨洲有着理性的判断与评价:“《易经》、《堪舆》,有一部分是科学,有一部分是心理学,再有就是人的生活模式,说白了就是生活。一个建筑会产生人群之间的凝聚力、趋同感以及邻里、等级、伦理关系等等。如果一个房子不是按照村落中和族群里通常的方法去做,就会影响到和谐。晋汉之后形成的《堪舆》、风水学说,最早讨论的是城市脉落、家族的问题,越往后谈论的是个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转移。”
“建筑从哪里开始,何时结束,真的谈不清楚。人类的建筑逐渐从混沌走向分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宏大走向单薄,最后可能走到无路可走。”
“分类定义,实际运用的时候,意义大吗?我不知道。”分类对于杨洲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把一个事情分解后就会使其七零八碎,分支多了以后,人们反倒不知该怎么办。所以,他不会为自己定义。因为,如果只定义为建筑,那他就只能做这个事情。
脱离了理性的数字后,杨洲讲起了老子说过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有时谈不是什么比谈是什么要清楚一些。”这时的杨洲,说得很哲学。
没有用的时候,就成为艺术品
“最早的建筑离不开宗教、权力,离不开观念。”
从人类在山洞中居住到建房子居住,这个阶段的房子使用价值更大,只希望使用的时间能长一些,可为什么忽然有一天要建起一座永久的建筑?“建筑不需要永久,观念需要永久。”杨洲从历史展开:如金字塔,一定是为了传达一个观念而建成的建筑,而其实此时的建筑已脱离了人的物质需要而存在,而是以“神”的需要,权力的需要而建立。需要的只是借助建筑来包含观念,建筑本身成为一个“记忆体”向人类展示。这种观念逐渐在宗教、权力漫延开来,所以才会有流传至今的宏伟教堂,庙宇,宫殿等等神权与人权的象征性建筑。
有的建筑延续的并非建筑本身,而是于其中所蕴含的观念。所以现如今就看到了外形‘火辣’且‘硬’的宗教,政治性为目的的建筑,因为要以此传达一种精神的信息。”
“您会去做一个流传永久的建筑吗?”
“现在还需要这么一个东西吗?建筑要的是提示而不是记忆。就像雨果所说,书本(印刷)将会・杀死・建筑。因为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建筑已经基本失去了记忆的功能,过去的教堂,寺院建筑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雕塑・现今的教堂与寺院建筑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感觉,而并非用雕塑讲故事。现在建筑需要的是提示而非记忆。・-
“有的建筑几年就没有了,您对此问题怎么看?”
“商品社会的一切生产是以商品为中心,最早,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用;资本形成后,商品要体现交换价值;进入消费社会后,品牌超过商品的内容。建筑也是如此,现在开发商做建筑有谁是为了自己用?――几乎没有。所以,建筑是商品。当交换价值不存在时,建筑也会不存在,这就是社会的现象。”
杨洲把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活,一个过程。但并非一定要将之凝固并且永远流传。虽说现在有宏伟的故宫流传至今,但是“故宫以前还有更多的建筑呢”,杨洲并不用以情感将之看待, “建筑和人类的文化一样,一天天被虚拟化-轻薄化,变得越来越非物质。人类的历史被一天天削弱掉,直到有一天它没有了为止。建筑就是这样,越来越趋于没有。”
商品社会中的杨洲,这样解构建筑:“建筑是个使用的东西,不是个艺术品,当它没有用的时候才是个艺术品。
“建筑师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从杨洲口中说出,刚听着似乎总有些似有若无的调侃味道,而越到最后越感觉话语间满溢彻头彻尾的真诚。“为人民服务”,在杨洲看来,这早已不是一个年代的口号式语言,而是对于建筑设计师意义的一个总结。现实中,这句话也存在于各个领域。当然更可以理解为是杨洲做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建筑的存在意义在于人的使用,并且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建筑师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到支撑生活的一些东西,还有一个维持快乐的东西――物质与精神,这些必然的得到,就是人之与人之间的给予。
注重物质,只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杨洲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这么想:我要做一个好的工程师。继续追问他为什么要做一个好的工程师的时候,那时,就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有意思答案:现今的杨洲有另一番态度:我有那么重要吗?
“建筑师不是为一个人服务的,是为很多人服务,为一个时代服务,为一个城市服务。为人民服务一建筑师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我认为的意义。”
社会分工不同,促使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杨洲看待自己非常明确:“我只是社会中的一个节点,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就是了。”
“想过要去做一个创造历史的建筑师吗?”
“一个人要是只为了自己做事情的话,丝毫没有意义,对自己都毫无价值可言,对别人更没有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互相之间,关系是产生意义的基础。柯布西耶是创造历史的人,但我相信在他做的时候一定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这个目的。”
关键词:表皮;极少主义;波普;生态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78-01
近一个时期,建筑表皮屡屡得到了建筑师们的关注,从国内的CCTV办公楼、2008年奥运会场馆到国外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吉巴欧文化中心等,建筑表皮在这些中外建筑师手里“表演”的淋漓尽致。建筑的表皮对于建筑本体来说有其功能的需要,它可以保护建筑内部结构,可以围合内部的实用空间。但建筑的表皮还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文化的传达,意义的沟通,审美的趣味和个性的张扬。建筑表皮原意是指建筑物维护结构层外的装饰层,如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浮雕、拜占庭建筑的马赛克和哥特建筑的彩窗等都属于装饰性的外表皮。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建筑表皮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有些建筑表皮已经与维护结构层融为了一体。
1 当代建筑大师手下的建筑表皮
最近一个时期,建筑表皮重新回到了建筑师的视野中,很多具有不同设计理念建筑师正通过建筑表皮表达着他们的设计思想。通过对极少主义建筑、波普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筑表皮在这些建筑物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1.1 极少主义与建筑表皮
极少主义的建筑似乎与建筑表皮有不解之缘。极少主义建筑大师代表人物赫尔佐格曾经说过:“当我们想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建筑表皮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简单的建筑形体”。评论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e Krauss)对极少主义曾有过这样解释:“极少主义的实质并不在于那种一成不变的几何形体中心,相反,正由于它一反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显示某个隐性中心或作为其表现才能获得自身意义的观念,所以它把意义赋予物体的表面,并对反射性材料和挖掘自然光的效果感兴趣”。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是极少主义建筑师构思的源泉。
位于巴塞尔铁路调车场的沃尔夫信号楼(SingalBoxauf Wolf)是赫尔佐格极少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经过精心处理的表皮的艺术魅力。沃尔夫信号楼也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6层楼高的巨大混凝土箱体方盒子,它被装进一个有20cm宽的横向编织而成的巨大外套里,在混凝土开洞开窗处,铜条开始微妙的弯曲卷起,由墙体饰面转换成水平百叶,这样不仅可以采光,还有光效应艺术。
1.2 波普建筑与建筑表皮
有一些波普建筑大师热衷于建筑表皮的处理,他们在表面上采用拼贴集成等手法,将很多具有信息功能的图像附着于建筑表面。弗兰克林・盖里是一位建筑的包装大师,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表皮都是最为显眼的部分,在安那汉社区溜冰中心的设计中,在主入口处将巨大的铝型材弯卷、扭曲,组成“GOALS”(射门得分)的字样。整个体育场的其它部分造型在视觉上只是统一化的马鞍状的巨大体量,用同样的铝材覆盖,以其单一性来呈现和突显出作为装饰的文字部分。
1.3 生态建筑与建筑表皮
建筑表皮是生态建筑师表达生态建筑理念的重点部位之一。有些建筑表皮的形象成为了该生态建筑的标志。建筑师这时将建筑表皮处理的的重点从审美层面转移到了技术层面。
“双层皮”幕墙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普遍采用的技术,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它主要针对以往玻璃幕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用双层体系(一般为玻璃)作维护结构,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增加室内空间舒适度、降低能耗,从而较好的解决了自然采光和节能之间的矛盾。
2 建筑表皮的特征
通过对以上建筑作品的研究,虽然各国建筑师对建筑表皮的处理手法各不同,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它们的共性,或者称之为建筑表皮的特征。
2.1 连续性和整体性
从形象上看,表皮建筑的建筑表皮都是表现大面积的包裹感和附着感。金属板、金属网、玻璃、混凝土、木材、大屏幕等都是表皮建筑师钟爱的材料,他们有的以不规则的外形包裹建筑表面,有的则是很有秩序的附着于建筑表面,但不管是何种形式,整个表面总给人一种感觉:建筑师们是在刻意的突出建筑表皮作为独立构件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2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是建筑师用来渲染氛围很好的自然要素,表皮建筑的表皮总是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之间给人以遐想。有些建筑师为了表达透明的表皮,他们把建筑的表皮“立面剖面化”,透明的表皮映射出内侧的情景,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映象化。半透明的表皮展现的是即隔又透、含而不露的含蓄暖昧之美,建筑物的内部还可以获得柔和的光线。
3 结语
建筑表皮本来是建筑本体的一部分,对建筑表皮的关注使建筑师的目光从前一时期的现象学、符号学等回归到建筑本体。面对技术领域的迅疾发展与巨大潜能,前沿的建筑师不断表现出将其转换成新的建筑文化发展的能力和热情,从以上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今后一段时期会涌现出更多的以表皮为特征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毕业后,高洁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国阿特金斯集团(Atkins)上海分公司担任助理建筑师,这家公司以设计和建造了迪拜的帆船酒店闻名。高洁当时每天的工作是帮着设计师描线画图,虽然简单,但对于刚刚毕业的新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要求―她所画的图在资深设计师看来“太学生气”,而且她对一些软件运用也不是太熟练,因此在刚进公司的一年里,她一边用业余时间学习CAD,一边改善自己的画风,来达到资深设计师的标准。
经过一年的积累,高洁晋升为设计师,这意味着她可以参与项目,如果业主满意,她的想法就能落地。通常一个项目团队会由主创带着3至5位设计师或更大的团队来设计方案,因此这是个团队工作,高洁需要经常跟成员一起交流,合作完成设计,再跟着主创与业主会面,讨论并解释他们的方案。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方案得不到业主认可,这个时候就需要反复分析业主要求,重新制定新的方案,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高洁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让她印象很深的是他们曾服务过的一位沈阳的地产开发商,客户认为自己的售楼处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售楼业绩,应该让它看起来更夺人眼球。而当时高洁所在的设计团队给出的方案都比较平稳,这个项目的方案修改让他们整整通宵了一周,最后才顺利通过。
建筑设计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设计更注重整体的设计理念和想法,后端则要更多考虑实际的落实和实施。高洁在阿特金斯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设计师后,开始和结构工程师及机电工程师合作完成后端设计。后端对设计师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数据出错可能给施工带来很大麻烦。在熟悉了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之后,高洁想要自己来负责项目。
于是她跳槽到了一家民营建筑事务所,在这里,她有了自己的团队,对于一些小型项目也有了些发言权。通过一个个项目的累积,高洁在建筑设计上有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在项目前期就要跟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找到有可能让客户感兴趣的概念,然后把这种概念融入到设计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她也积累了带领团队的经验。不仅如此,项目做多了,让她对各个地区的消防规范以及后期审批的程序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了大公司的工作经历,也有了在民营企业担任team leader的管理经验,2014年7月,高洁加入上海众为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担任资深设计师。一个她从入行以来就很欣赏的建筑师,现在成为她直接汇报工作的对象。“一直想跟他学习,终于有机会了。”
和所有的建筑设计师一样,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高洁一直都想要做更多自己喜欢的设计。目前山东东营的一个联排别墅项目是她比较满意的落地作品,“以后要做更多。”女建筑师高洁说。
C=CBNweekly G=Gao Jie
C: 生活中,你有什么爱好吗?
G: 玩轮滑,玩得还不错,能帮助减压。其次是爱旅游,工作忙起来也尽量保证一年一次,因为建筑师的眼界很重要,需要经常出去看看。
C: 你对那些想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有什么建议么?
G: 首先要善于积累和总结,设计本身、工作方法、各种不同设计师的风格都需要积累,积累之后要经常回顾。第二就是严谨,从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要培养严谨的态度,例如你画出来的每条线是否有意义等等。
年会期间,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六次全体会议,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2009会员年会。会议总结了2009年协会工作,研究部署了2010年的任务并决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于上海举办。
在本次年会召开前的晚上,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新书《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酒会。这是该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译著,是该学术委员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密切合作的产物,主要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建筑学者的论文。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出版。百余本新书在会上被抢购一空,可见人们对数字营造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本次会议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世华建协四家会员单位具体承办。海南省姜斯宪副省长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从省政府施政角度全面介绍了海南省的建设和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决心与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建飞先生和土木建筑学会会长葛守信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建筑新作评论――兼论国际旅游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世华建协理事、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著名加拿大华人建筑师方为之先生和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先生分别以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外籍华人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体会和墨西哥坎昆国际旅游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在分组互动式学术研讨会上,建筑新作评论组、世华建协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热烈地讨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问题。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领导向荣获协会200术奖的2个金奖项目、9个设计奖项目颁发了奖杯与证书。
金奖获奖项目如下:
澳门美高梅金殿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商业中心 张应鹏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奖获奖项目如下:
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及天誉大厦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吕元祥 香港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
新雅艺墅A座 温捷强 内蒙古新雅设计院
COLOUR BY THE RIVER 周德灏 周余石(香港)有限公司
百大金地商业中心 张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建科大楼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州万科金御榕郡 宋照青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公司
1933老场坊 赵崇新 IPPRSH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城市实践区中部展馆B4广川成一HMA
会前与会中,协会新成立的摄影研究会以130余幅精彩的影展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建筑师作为不亚于专业摄影师的摄影水平,展现了建筑师的爱好与风采。通过无记名投票,在热烈的气氛中向获奖人颁了奖。
关键词:建筑策划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8-0162-04
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是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收集方法与工具,揭示出业主、用户、建筑师和社会大众等的价值体系,调查场地、气候等对建筑的影响,并从建筑专业角度加以总结与陈述,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建筑策划以总体规划为目标,以实态调查为基础,从建筑学专业视角为出发点,依据相关经验和规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给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和程序。
作为建设过程的首要环节,建筑策划对于加强建筑工程利益相关方(业主、建筑师、政府、社会公众等)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关注、体现并落实建筑工程的目标价值,保证最佳投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建筑策划在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得到普遍重视,有些已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筑项目的投资综合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建设者也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建筑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探讨建筑策划的概念、内容、方法以及建筑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与建筑创作设计的关系等问题,并呼吁在建筑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中的企业文化因素
当前在建筑策划实践中,各方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建筑的功能、风格、造价、环控,交通、法规约束等方面,对文化因素考虑不足,特别是对总部型办公楼建筑所应承载的企业文化因素缺乏诠释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企业文化意识的觉醒、定制建筑的大量出现,以及社会公众和业主在建筑文化素养方面的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日益受到关注。当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已经变成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的时候,企业的总部大楼也无选择地成为了一个企业的名片。由此。总部型办公楼的建筑形态及其空间不再仅仅是使用功能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同时,也成为企业文化的诠释者与布道者,承担起向企业内部员工、外部访客和社会公众传导、表达、渗透企业理念和文化精神的作用。
相对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传统的企业文化展示渠道,建筑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与信服力:建筑空间与风格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可以对工作于其中的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意识:同时,建筑物所具有的巨大体量与立体空间对外部访客和社会公众也将产生更持久的辐射力与冲击力。近年来,成功运用“总部大厦”来展示、传达企业文化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微软公司总部通过在大楼中大量设置的开敞空间和无处不在的“白板”,来诠释其所倡导的“随时、随地,随心创造与交流”的企业文化理念,又如联想公司总部借助建筑内外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凝土的运用,来表现其简单、朴素、环保的文化诉求。
有鉴于此,企业文化日益成为总部型办公楼建筑策划的一项核心要素。在体现功能、造价等要素的同时,建筑策划中应充分关注企业文化元素,以及其与空间、功能等元素的融合问题。
企业文化要素诠释的风险与问题
不同于功能、造价、法规等要素,企业文化往往更为隐含、抽象,其挖掘、提炼与展现的难度更大,极易出现策划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多个方面:
(1)沟通的障碍与理解的偏差: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与概念性,业主与建筑师之间就企业文化进行沟通时,易因背景、立场、视角以及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形成理解上的偏差。业主虽然对企业文化具有最深刻的理解,但对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大多缺乏,在建筑美学素养方面亦可能存在不足;而建筑师虽然谙熟建筑设计的技巧与手法,但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甚至于业主内部各不同部门,人员之间在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差异,也可能会向建筑师传递不同的声音,从而造成建筑师的困惑与误解。
(2)建筑策划目标的复杂性:与传统CI媒体相比,在建筑策划中对企业文化进行诠释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多专业的复杂综合体,整合复杂的功能并受到诸多因素与条件的约束,追求建筑物自身的科学、适用,合理已有相当的难度,在满足空间、功能、交通、体量、节能等一系列要素的同时,合理地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并实现与相关要素的和谐统一,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课题。
对上述风险与问题缺乏关注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建筑策划方案的偏差,从而最终导致建筑设计的失误,如:
①对企业文化缺乏诠释力,导致总部型办公楼建筑文化形象的泛化,缺乏定制特性;
②诠释手法过于生硬,导致建筑的脸谱化、庸俗化:
③未能实现文化要素与其他技术要素的和谐统一,制约了建设目标的实现;
④对企业文化的诠释出现偏差,在建筑体验与文化感受上引起受众的误解,甚至导致长期争议。
企业文化导向的建筑策划原则与方法
在长期从事建筑策划的过程中,本人结合现有国情,对总部型办公楼建筑策划的工作模式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一套企业文化导向的策划工作体系。以下将结合建筑策划实例对该工作体系的一些原则与方法进行介绍。
1.坚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和主导
作为企业文化的创立者或倡导者,企业高层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具有最深刻、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解读。因此,在建筑策划过程中,特别是在策划前期,一定要强调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一定要实现与高层领导面对面的沟通,防止出现重大的方向性偏差。策划人员要避免犯一厢情愿,越俎代庖的错误。例如,本人所在的策划团队在为百度公司总部大楼进行建筑策划之初,大多认为百度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建筑设计应展现其新锐,个性的特征,超现代、风格化的设计手法较为适合。但当与公司领导者沟通时,领导者明确提出“百度要成为百年老店”,对于总部大楼他更趋向于”百年老店”的沉稳气度,这种思路与定位完全颠覆了策划团队最初的理解。经过多次的讨论与沟通,在建筑策划中提出了大气、稳重的建筑风格要求,以及具有整体感与现代感的立面设计要求,并以此为标尺在招标过程中最终确定了中国院的方案。目前此项目已建成,其建筑形象得到了业主和公众的一致认可。
2.要注重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动性
强调企业领导者的主导作用,并非要否定建筑师的价值。恰恰相反,作为策划团队的领导者,建筑师要摒弃被动
接受的心态,要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业主意愿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给予专业化的引导和建议,尤其是帮助企业决策者接受先进的建筑理念和高雅的建筑格调,这对于防止建筑的脸谱化、庸俗化是非常必要的。经验表明,在建筑策划过程中,企业决策者往往非常注重并愿意倾听建筑师的专业意见,此时建筑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以专业见解激发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而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与讨论对于开阔双方思路,提升建筑策划的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3.要进行充分的策划准备
将企业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策划人员首先要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建筑物是具象的客观存在,其功能、造价等要素往往能够采用量化或结构化的方法加以表述。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概念,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表述也往往是精练和抽象的。例如,百度的企业文化是“简单可依赖”。对于建筑师而言,这仅仅能作为方向性的指引。如何将这个理念在建筑中加以体现,并实现与建筑功能的和谐统一,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并经过多次的迭代而逐渐达到理想的目标。
由于专业背景与经历上的差异,建筑策划人员对于沟通的难度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奢望“一沟就通”,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沟通机制来引导业主准确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包括准备大量的参考图片、针对不同对象拟定沟通提纲、精心编排调查表等。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有成果的访谈或交流,并凭借自己的建筑素养对业主的文化诉求进行敏锐地扑捉,在策划方案中加以体现。
在此过程中,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对于策划的效果与效率至关重要。实践表明,采取分层次、针对性的沟通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工作模式。
4.分层次的高效工作模式
“好的房子是喝咖啡喝出来的”,这就是建筑策划中与公司高层沟通的极好概括。沟通形式可以是宽松的,内容可以是宽泛的,但目标是明确的建筑的总体风格,大的功能布局、建筑的定位和标准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方向性的定位。在此过程中,直接提问的方式往往不是最佳的,例如,在作者参与某国际知名公司中国总部的建筑策划中,曾冒失地询问该公司高管对办公室有什么要求,当时作者的本意是非常渴望得到一些有关朝向、风格、布局、是否需要VIP电梯、独立卫生间等方面的需求信息,而这位高管在非常认真地思考之后回答说:“我的办公室需要一个大书架”!可见,策略与方法是与高层沟通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师可以通过设计看似轻松、宽泛实则主题明确的讨论方案,来扑捉其对企业文化和建筑风格的真实认知与定位,如:从对一些世界知名类似建筑的看法入手来了解其对建筑风格的取向,从对身边建筑的某些使用缺陷的感受来分析其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来把握其对建筑的定位与长远规划……与高层的沟通必须要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保证你编制的设计任务书与其初衷是一致的。
建筑对企业文化的诠释,最终要落实在人对建筑的使用感受上。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更为具体,因此针对中层人员的访谈可以更为直接并注重效率。通过小型的座谈会进行有提纲的研讨,从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讨论、甚至是争论中,了解不同部门的工作模式、工作性质和工作关系,以及不同部门对建筑空间、功能、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要求。如研发、创意人员需要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方便使用的茶吧、水吧,更多的小型交流空间且不易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又如某公司甚至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这时,就要在功能设置。交通流线上做特别的要求与安排,将此具备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以适宜方式予以表达。
基层员工对于建设一座新的办公大楼有着同样的参与热情与渴望,建筑策划人员不能也不应忽视来自基层的声音。可以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全面、广泛的意见征集,内容可以涉及工作环境、休闲娱乐设施、员工餐厅以及对建筑风格、色彩的喜好,并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些调查的结论不仅对建筑策划人员是有价值的,员工的参与热情与艺术想象力常常会让他们的公司领导大吃一惊。
表1所示即为某公司总部建筑策划的基层调查表,图1、图2所示为部分统计结果。
企业文化在建筑策划中的多维度展现
当前,建筑策划中对企业文化诠释的手法多集中在建筑立面、色彩、标识等方面,这种相对保守的策划理念往往限制了建筑对于企业文化的表现力。其实,建筑对企业文化的诠释应该是立体的和多维度的,除了建筑立面、色彩等传统维度之外,还需要从时间、空间、办公模式,节能环保等多个维度对企业文化加以综合展现,这将极大丰富建筑设计的文化辐射力度,使其更具有定制建筑的特性。因此,建筑策划人员要有开阔的思路与视野,善于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多渠道的表达,避免就建筑谈建筑,就文化谈文化。例如,在中海油区域总部的建设方案策划中,除了在建筑立面、色彩等方面紧扣企业文化主题外,还通过采用大量的绿色节能技术与环保材料,彰显中海油作为能源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通过设立地质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展现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回馈社会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建筑学;建构;表现论
建构学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建筑师关注的问题,在历史中被官方意识形态长期控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又迅速为商业主义主宰的文化建筑状况所左右。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热衷建构话题,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了对创建本体建筑文化的渴望。建构并不是纯客观的一种存在,没有进行欲说本质,欲将建构学使用理性还原实现一种客观存在的努力,都会反过来证明建构学还只是一种话语,是一种知识状,若无视建构学的动态以及复杂的机制,那么建构学作为一个文化的救赎策略,许诺可能不能得到兑现。
一、还原构建
建筑不可以缩减的内核是什么?这是当代实验建筑学对抗商业主义应该认真回答的问题。显而易见,今天中国很多建筑师希望将建筑学使用缩减与还原的工作,使意识形态重负与审美意识不确定性得以清除,想把建筑学还原为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而获得这个学科的自足性。
分析实验性中国建筑师秉承的所谓建构观念与少数已经实现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建构并不是一种超然客观及基本文化的状态。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实践主要是建筑师从个人建筑理念来出发,没有与当代中国特定技术与文化语境结合,自下而上地设计探索,更多的是横向移植西方的建筑观念,表达对中国商业文化的一种反抗。具体来说,中国实验性的建筑横向引进坚持的几个设计原则,大多是对现代主义空间、结构形式语言与建构观念的一种延袭。这些教义是被特定意识形态,对应的文化意义深深浸透。在此举两个例子。
1. 空间、形式语言――几何学
首先建筑的空间、形式系统所依赖的几何学一直被建筑师认为是一种客观的科学而排除了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但这种认识在科学界、哲学界经过上一个世纪的广泛讨论已得到了彻底纠正。大多数职业数学家都同意对某个数学概念的判断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理标准。也包含了相当的审美判断。并且直觉对数学家的研究及其对数学的理解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一些数学家甚至提议几何学应被归类在人文学或艺术领域中。因为它主要受审美意识指导。建筑史家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更直截了当地说建筑学是由另一门视觉艺术――几何学所派生出来的艺术。
其次,不同的几何学观念显然会导致人们对空间、形式的不同理解。在建筑史中,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学与柏拉图的超验形式观念不无偶然地结合起来,成为长期以来建筑师进行建筑空间、形式审美的主导性概念框架。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起初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紧密相连成为反抗“审美”政治化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却因其易于运用、易于辨识的特点,在建筑学中尤其是近现代建筑史中,反而成为最易被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滥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理想空间”的 本质性和权威性的工具。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各种极权政治的新古典主义、现代建筑的纯粹主义和立体主义一直到今天,建筑师们都广泛认为”欧几里德/柏拉图几何体代表着先验的、本质性的空间秩序。与其说今天仍在建筑学中通行的古老的几何学形式体系和空间观念是一种建筑师们自下而上地探索自然界和空间艺术的经验总结倒不如说它是一种久已定型、代代相因的文化习性和审美定式。
2.建构观念一视觉美学
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似乎是当代中国建构学的毫无二致的审美原则。然而通过后面的分析会发现当很多建筑师仍受困于传统建构美学的预设价值体系时。今天的建造文化却已经自下而上地呈现出各种异质性。在当代建造技术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已摆脱传统建造工艺单一、整合的文化传统而日益走向文化价值片断化的语境中。忠实和清晰这些价值判断本身都已变得嗳昧不清了。
总之,当代的中国建筑师还原建构学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现象学还原深度,在那样状态下,也许会使建筑师们更多的立足于文化语境。对我们建筑的传统、知识体系做深刻的反思与质疑,并系统的更新建筑学价值系统。实验建筑师们在还原某个中间层次价值信条与知识的状况中得到满足。
在建构作为一种对抗商业文化策略的时候,中国试验建筑师一些建构的实验不是体现于如何地遵守价值默认值上,而是体现出建筑师实践迸发出的活力和默认的话语体系的深刻矛盾。
二、对建构进行分离
今天,在中国文化的现实中,欲谈论“建构学追求的整合性和本真性。首先需要讨论它内在的缺失和分离。正统的建构学对装饰中心的反驳是建筑建造赋予建筑学自足性,使之和绘画或者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图像艺术产生根本不同。建构文化不是简单的取消装饰,中国有特定的文化状况,所以必须进行追问的是:关于建构的价值体系本身难道也存在本体论和表现论相分离的现象,换句话表示,建筑本身就是建构的,所有建筑看起来像是建构的与建筑表达建构的实际意义”这些表述是一致的吗?实践证明:建构的行为、建构所要的表现和建构意义所进行阐释的话语之间很少是平衡的关系。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批判性,完全将建构许诺下注于一种不自觉实践状态中,追求建构完全可能会滑向它的反面。
三、建构粘土砖
砖砌体是传统承重构件体现出来的坚实的厚重感,凝结于砖中粘土提示建筑材料和土地是血亲的关系,砖的模数及砌砖匠的手掌尺度亲合,砖在逐块进行砌筑时体现出的建筑建造过程仪式化等,所有这些使粘土砖闪烁出一种先验建构魅力.古典意义建构文化本真性与整合性是指:它是真实地对建构产生作用的,是真实地对建构进行表现的,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想像表现力。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尽管仍有少量利用真正砖承重的工程建筑项目,不过令建筑师产生沮丧的建筑工业提供绝少真正具有建构表现力需要的粘土砖,粗陋的工艺制造出不堪入目的劣质粘土砖。
四、构建混凝土
混凝土的建构表现性成为建筑师首要的追求,如果要想达到传统意义的建构,就必须有相应混凝土本体建构的方式进行配合。然而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本体性建构方法与建筑师建构表现的意图不得不拉开距离,清水混凝土这一种技术是中国人不习惯使用的新工艺,所以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页岩砖组合墙这种特殊混成工艺。假使固体砌筑术传统美学与混凝土传统的现象学特征在建筑师意识中没有起作用的话,那么建筑师们也许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揭示这种独建造工序非比寻常的表现力。但是,在当地工艺的条件限制使得被迫挑战正统建构的观念,出现本体与表现意义进行分离的现象,建筑师反过来又试图掩盖这一种分离,以一种折衷方式进行回归,致力于对正统的建构文化美学的表现上。
当代中国的探索“建构”文化建筑作品多数都在建构的实际作用(建构本体)和对建构的视觉表达(建构表现)这两种价值之间摇摆,对这种摇摆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更不能在价值分离之间有一种批判性意识。上述现象同样暴露出了正统建构学的话语自身面临问题。此问题可以继续通过对混凝土进行讨论引出。事实上,那些为实验建筑师普遍喜爱的,有本体建构功能,结构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却在某个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建构学价值中的本体论和表现论之间分离的问题。
结语:
建筑学自身有其学科自足性,并且也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的条件,所有这些因素现在都已不是建筑师要坚持旧文化观念的理由。当代中国正在发展中建构学既包括那些现代主义观念内的建构探索,还需做一些突破性理论的分析与建筑实验。应该深入到当代的建构文化分离中进行积极探索,才会使建筑学具有自足性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在建筑表皮设计方面,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概念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都是深受建筑师喜欢的艺术形式。全文以最受建筑师欢迎的几种艺术形式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各种概念艺术和建筑表皮设计之间的联系因素和结合方式。
波普建筑表皮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Pop Art)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之后因为以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艺术家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的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使其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波普由此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等任何东西上。波普艺术影响深远,几乎渗透到一切以信息为内容的载体。
2.波普建筑表皮
在波普建筑表皮中,表现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象。摄影图片、字母符号、电影艺术等似乎与建筑无太大关系,但这一切都成为了善于创造的建筑师的创作题材。在当今建筑表皮的设计中经常能看到许多精美的绘画和摄影图片,这些绘画和摄影图片因具有巨大的建筑尺度和材料质感,已完全超越了单纯绘画和摄影所具有的视觉感受,丝网印刷的玻璃使图像产生了漂浮感,而混凝土的特性使图片有着文献般记录的真实感。建筑师在通常意义上不能用于印刷的建筑表皮上转录了如此细腻的图像让人耳目一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师赫佐格与德穆隆对丝网“印刷术”这一技术进行了多种尝试,将它运用到各种材料上,如玻璃、石材、混凝土等。图像通过丝网“印刷术”的复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而转化为材料表面的视觉质感。建筑材料上的丝网印刷术,使无机物有机化,使自然物人工化,使工业材料艺术化、人性化,在赫佐格与德穆隆的建筑中,图像也成了
材料。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建成于1999年,该建筑的表皮表达采用了一种图画式处理手法,为这座具有19世纪建筑风格的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在项目的设计中,赫尔佐格和德穆隆选取了艺术家托马斯・鲁夫收集的旧报纸上的历史照片作为基本素材,通过丝网印刷术连续地、重复地印制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不同的材料(混凝土和玻璃)由于被印刷上相同的图像,材料原来的视觉属性被改变,不同的材料具有了同一性。同时,相同的图像由于光线的关系,观赏角度的不同会发生图底反转的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遐想。
极少主义建筑表皮
极少主义艺术主要是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极少主义建筑表皮具有“直击人心”的效果,无论单纯就形式而言还是在建筑作品的细节处理,在20世纪晚期和今天的建筑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极其丰富的极少主义表现。这种表现可能是建筑形体可能是基地布局,可能是立面划分,可能是室内空间处理,也可能是局部的细节构造。
1.极少主义艺术观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雕塑领域。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评论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e Krauss)对极少主义曾有过这样解释:“极少主义的实质并不在于那种一成不变的几何形体中心,相反,正由于它一反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显示某个隐性中心或作为其表现才能获得自身意义的观念,所以它把意义赋予物体的表面,并对反射性材料和挖掘自然光的效果感
兴趣”。
2.极少主义与建筑表皮
极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启发着建筑师舍弃追求表面上的美丽和矫揉造作的丰富感,转而去寻找建筑本体的美。极少主义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多建筑师的作品都具有极少主义倾向,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多米尼克・佩罗、雅克・赫佐格和皮埃尔・德穆隆、彼特・卒姆托、妹岛和世、拉斐尔・莫尼奥
等等。
多米尼克・佩罗认为极少主义是“包豪斯的真正内涵”,而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则仅仅是建筑发展的死胡同。他推崇美国极少主义艺术家唐纳德・乍德(Donald Judd)的作品,并且欣赏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觉察出明显的极少主义设计倾向,强调严谨、简洁。佩罗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属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1989~1996)。该建筑是法国塞纳河左岸第一个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给市民提供了一种新型集散广场。面对面的L形塔像四本翻开的书,进入图书馆就像走进知识的城堡之中。人行天桥纵横交叉的步行广场包围着“一小块森林”。简洁而尺度巨大的体量清晰地标志出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 该作品是城市设计中的艺术精品。它是简约的艺术,感情上崇尚宁少勿多的
原则。
媒体艺术建筑表皮
建筑作为记录特定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一直以来都在充当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角色。在现代技术应用于建筑以前,信息传播的符号形式主要是各种图形、图案以及其它象征符号。伴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表皮媒体表达的方式和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建筑作为媒介它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言说的,另一种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颜色形状、质感、建筑作品的尺度、比例、空间、结构、表皮等等都可以用语言文字或者图像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是明确的。它的确是人体感官的延伸,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与其它媒介不同的是建筑作品作为媒介还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重点探索建筑表皮媒体化的建筑师当中,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他积极探索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把建筑表皮转化成信息的屏幕,一种“装饰性的外表包装”以此来反映我们的媒体时代特征。他认为材料质感集表皮的含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物体间的张力呈现在外表或界面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完成了著名的媒体化建筑――巴黎阿拉伯世界中心。该建筑表皮特色在于,他们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置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气控方式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置入式的符号信息已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总结
现代建筑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受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认识和总结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是完善建筑表皮艺术表达形式的重要手段。全文对现代视觉艺术的概念及其发生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归纳出现代建筑表皮创作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紧密的关系。通过对波普建筑表皮,极少主义建筑表皮、概念主义建筑表皮和数字媒体建筑表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个不同的现代视觉艺术在建筑表皮材料表达方面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体型 建筑平面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世纪以来,全球地震频发,尤其是八级以上强震的次数较此前的40年明显增多。与上世纪上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类似,有一些人管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多年前,我国就出台了《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并针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建筑设计导致地震发生给人们造成的伤害。长期以来,人们对建筑物抗震设计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仅仅与结构工程师有关,而与建筑师没有太大关联。但是,一次次地质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对于整个建筑的防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仅靠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是无法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倘若处在地震频发区域的建筑物没有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建筑整体方案部署,没有处理好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在地震发生时,将无法保证人们的安全。有鉴于此,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对建筑抗震的作用显得尤其显著。
一、建筑抗震设计中有关建筑专业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 建筑体型
建筑体型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的空间结构的设计。通过总结多次地质灾害,传递给我们这样的讯息,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度悬伸的各种建筑结构都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相反地,平面形状规则简单的单层或多层建筑在地震中均未遭受较为严重的毁坏,有的甚至能保持完整。邻近单元的高度差过大、出屋面建筑的局部高度过高以及某些建筑物的装饰悬伸过高的建筑物在地质灾害过程中更易遭受毁灭性的的破坏,有记载的在多次地震中均有这类建筑毁坏的实例。因此,建造具备一定防震等级的建筑物时一定要科学选址并进行严格地规划设计。房屋建设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预防地震及次生灾害可能带来的破坏。某些建筑物只追求建筑体型、平面布置上的奇特新颖,最终设计成极不规则的复杂建筑。理论和实践一再表明,房屋的外形设计越不规则越不利于抗震,特别是那些附属突出构件,地震时最容易伤人毁物。因此,建筑设计一定要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追求美观,要科学合理的将建筑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另外,通过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建筑物更具时代的魅力。
2.建筑平面和竖向布置
(1) 建筑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在进行建筑平面设计时,有机的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抗震性结合起来。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墙体设计位置差异较大,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遭受破坏。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一方面,建筑师在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这样可以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另一方面,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设计创造条件,有机的将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2)在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单层还是多层建筑,都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诸如综合性办公楼、大型商场等。出于建筑物使用功能考虑,许多建筑物不同楼层建筑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地震中这种结构极易被破坏并造成人员伤亡。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务必使剪力墙布置得均匀,在垂直方向至上向下贯通,这是很好的解决建筑竖向刚度过大不均匀分布的方法。另外,可以将刚度转换层设置在刚度相差较大的上下楼层处,减小因某一楼层刚度小而造成地质灾害中扭曲导致房屋垮塌。
3.建筑构造和设计限值控制
(1) 建筑设计中,诸如建筑立面的外挂石板材、外贴瓷片、玻璃幕墙、天花吊顶等均属于建筑设置的非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结合是否牢固,能否在地震中产生大变形的情况保持自身稳定性,即这些构件的设计合理性,这密切的关系到地震中人们会不会因为这些构件脱落而遭受伤害。有鉴于此,这些构造节点的连接强度和变形能力等相关问题应该引起建筑师的足够重视。要确保它们能在保持自身牢靠的同时,拥有一定的自由伸缩能力。
(2)根据现行《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10)中的严格规定,建筑总高度和层数、房屋的高宽比、房屋抗震横墙间距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设计对建筑物抗震部分的相关要求。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应该严格遵守上述规定。
二、建筑师应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
1.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筑抗震领域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计算机仿真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被引用到建筑领域。其中,多主体仿真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员在地质灾害下紧急逃生的模拟研究。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之一,日本的地震多主体计算仿真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在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能以3D动画形式表现地震发生时人员的逃生路径、出口,帮助人们在实际中能更好的应变突发事件。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将眼光放长远,学习外界先进的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融入到所学所做的事物中去。
2. 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建立实体模型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事物发生的机理并描述模拟的现象。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建筑师所设计的具有较高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进行模拟检验,看能否符合实际的要求。处在日本名古屋的“Mode螺旋塔学园”是一幢没有固定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在地震多发国建造这样一个形状及不规则的建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是,通过建立实体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却能很好的检验所设计的建筑能否具备一定的抗震要求。通过进行模拟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来确定建筑物设计的科学性。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建立实体模型进行抗震实验,可以直接看到建筑物在遭受不同程度地震破坏时的情形,为建筑设计中针对抗震性的要求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3.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
建筑基础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已被列入国家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它的隔震方法如下:安装一定规模的橡胶隔震垫在建筑物本体与地基之间,这种橡胶隔震支座通常由橡胶与钢板互相夹层粘贴并模压硫化制成。这种特殊的装置具备垂直轴向承载力大,水平刚度小的特点。在地震发生时能产生跨度较大的位移,延长建筑结构的振动周期,并给与较大的阻尼,以此减小地震的能量,最终起到缓冲和隔震的效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筑隔震技术就表现了它优越的隔震性能。在一些地震多发国,建筑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汕头市一座在1993年应用该技术修建的住宅楼在2006年12月台湾海峡7.2级地震展现了优越的抗震效果。这种基础抗震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抗震技术,与此同时,建筑抗震橡胶支座也成为了跨世纪的抗震新产品。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筑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采用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设计模式,设计出能切实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具备高水平的抗震建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杭震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对建筑抗震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优秀的建筑抗震设计,不仅要经受用户的检验,符合用户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经受的起大自然的检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确保人们的安全。所以,我们应格外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的抗震性能一定要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要在兼顾建筑造型和功能要求的情形下,将建筑抗震因素融入进建筑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陈维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05期
[2]娄学军,试论现行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0期
关键词:工艺技术;建筑品质;建议;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建筑活动中的社会角色
建筑的决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够在建筑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一方来担当,建筑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参与决策的技术专家或服务者。正因为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动不仅是单纯的造物活动,同时也是执行者与决策者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博弈,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执行者与决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职能的影响。
(2)市民文化与大众审美
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历史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工艺技术的表达具有选择作用。客观的工艺技术在文化特征与大众审美的综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与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艺表现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艺表现的艺术价值。
(二)行业因素
中世纪末期,为了与不断涌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竞争,并最终维护已有利益、保护辛苦学来的手工技艺,各行各业手工艺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行会。不断完善的行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实践作为建筑理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那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必然对建筑品质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与督促作用。
(三)个人因素
建筑活动具有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精准的数理推导过程,而是在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个人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成长环境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对于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表达方式。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存在于每一个建筑活动中,其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
二、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师的技术展开与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对于当前中国建筑实践而言,非技术性因素是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自身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建筑师的技术展开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与国外优秀建筑师相比,中国建筑师选择适应性技术的能力欠缺。以盖里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参数化设计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人及与其相配合的专业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宜性工艺技术。
其次,中国建筑师在技术落实环节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凡是建筑专业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能和空间问题,更多的是与各专业技术相关的交叉问题。解决这些交叉问题既需要建筑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相关技术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创作行为,建筑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良好的行业运营机制下才能够实现,于是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另一个因素,即建筑行业运营机制。
(二)建筑行业验收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完善
建筑活动是一个极复杂的多系统合作过程,其行业运营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设计――商业合同――施工――竣工验收――保养与反馈”六大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估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对建筑师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监督,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有效运营。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建筑实践中,由于建设周期短、工期紧张,通常不能保证建筑活动全过程按照标准运行,特别是在“竣工验收”和“保养与反馈”阶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这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保障、工艺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反馈,阻碍了建筑品质的提升。
(三)市场对于建筑精致性的需求不明显
在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建筑活动中,缺乏对于精致性的需求是当前建筑品质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论上讲,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业主方对商业价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术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设计方自我实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实践中,这三方面对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显。
(四)建筑产业链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建筑工艺需要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同工作,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和合理的经济制约关系,这有效地督促了相关厂家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了建筑工艺的圆满完成。而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如此精细、严谨的技术体系。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相关技术厂家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转型,然而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提高建筑品质的几点建议
(一)工艺系统架构
具体而言,工艺系统的知识构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工艺技术相关,它包括材料知识、工法知识、设备知识、施工知识、构造知识6个子系统;第二层面与意识形态相关,它包括设计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义3个子系统。技术层面的各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是建筑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品质塑造的必要条件。而意识形态层面各子系统则是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是建筑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感观依据。两个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
(二)适宜性技术调整
建筑工艺与制造业相比较为保守,对于建筑工艺体系中单项技术的提升与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指标的刷新,而是要针对建筑所在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环境特征进行适宜性调整与可行性技术开发。适宜性的技术调整与可行性的技术开发能够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塑造工艺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实现高品质的建筑需求。
(三)产业链整合
当代技术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经济学家理查多.龙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观点,当代技术系统是按照自组织演变模式和选择机制向前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进化是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连续、平稳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健全的产业链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专项技术产业链有助于建筑品质的提升。
结语
建筑品质的研究主体是建筑师,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工艺技术呈现。建筑品质问题的内涵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而外延是与建筑活动相关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判断建筑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媒介条件下,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以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论文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针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质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秦佑国.细部设计概论:兼论工艺技术[J].建筑创作,2010,01:176-179.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西方建筑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的建筑市场更像是西方建筑设计师展示自己设计理念与才华的试验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模式必然包括了建筑领域的交融。而在这个阶段中国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由于长时间以来中国建筑理论的停滞与断层,必然导致外国设计思想的流入,对外学科、边缘学科的消化吸收。可是现实却是更多的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师自我健全中国的文化体系却是表现的极其不成熟。
二、原因
提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今中国的建筑现状,大量雷同的现代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复制粘贴,大众对物质的高度追求,对精神生活世界的忽视。现在的这种状态更像是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状态的复制。诚然,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建筑也需要模数化的材料设计,高技术的声光环境设计,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来迎合高品质的物质需求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的需求。由于中国建筑领域文化的部分缺失,政府对城市建筑景观形态的长期忽视,我们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地域性,过于玩弄形式主义,过于依赖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并不一定适合本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论受基本理论(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等);应用理论(方法论、工具论、设计原理等);跨学科理论(建筑史学、建筑美学、建筑教育学、建筑技术、哲学、技术等)以及建筑评论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属人们的观念世界,人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认知体系。武汉大学赵冰教授曾经总结中国当代的建筑理论――“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从西方输入的建筑理论,其中包括设计理论,在基本形态上保持了西方的特征,它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理智上中断了中华文化八千年承传发展的易的设计理论,象我们通常说的风水理论等。一般的中国建筑师几乎对中华的易的设计理论一无所知,因而中国近现代的建筑根本上是和中国本土相冲突的。而随着殊相文化的中华主义的发展,我们越加感到了中华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必要。”
而他提出的太极理论,营造思想,语言与书写的设计联想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建筑创作的进步
时下外国建筑师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我国当代的建筑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例如SOM建筑设计事务所、雷姆.库哈斯、安德鲁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建筑女神”扎哈.哈迪得。我们以扎哈为实例来研究一下,扎哈推崇的是一种前卫艺术,她坚信建筑具备一种力量,可以从重力中解脱出来,让身入其中的人们获得解放,感受自由。无疑扎哈的作品充满着动势,流畅的线条让人震撼。扎哈的数学学习经历给她的设计具有深厚的结构到功能的设计能力。尽管人们对她的建筑设计作品褒贬不一。但是扎哈对自己建筑设计理论的深入探讨与执著追求也影响着很大一批中国的建筑师。我国对这类建筑师才华的吸纳也是建筑领域的进步。对处于全球化的中国,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与自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同等重要。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提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贝聿铭。贝聿铭有着丰富的西方留学经验,有着对中国文化的热忱,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公司经营管理经验。他成功的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为业主和更多人接受。这应该算是中国建筑创作的又一进步了。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贝氏的人生经历,他的早期作品偏密斯风格,继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之后寻求了新的出路――柯布式雕塑风,后来当他接手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的设计便开始寻求中国式建筑的出路。贝氏认为中国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他援引自然,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寻找新方向。北京香山饭店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是对中国式建筑的成功探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随着贝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发觉,他成功的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典范。
四、当代建筑创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王澍的“业余建筑”是对中国建筑师职业“专业”但却商业的运作的反驳。国内专业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崇洋的心理成分。同时方圆大厦、福禄寿大厦以及新建成的广州铜钱大厦可识别性很强但显得过于商业化肤浅化,当然侧面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本族文化浅层次尊崇。毕竟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而我们的建筑理论体系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断层之后必然呈现对外来建筑理论体系的崇尚与偏好。当然我们当代有很大一批建筑师正在努力寻找本土建筑的出路并有了显著的成效。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被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缺失导致当代建筑师失去了一部分最重要的文化建筑理论指导。其次,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紧张高效的生活状态中,我们似乎忘却了中国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特质,更多的呈现出了对物质与金钱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个人修养的缺失。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品位同样重要。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与提升。再者,中国的建筑大潮风生水起,开发商和业主要求的是高效,是利益,更多的建筑师为了生计会妥协于这个现状,缺乏创新性,忽视建筑环境与场所性精神。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愈加强烈,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会愈加成熟。
五、结语
西方建筑美学讲求比例、尺度、色彩、空间、视错觉等分析,追求理性至上主义;而中国本土建筑理论讲求实用理性精神和中国建筑文化中物我一体的环境理论及营造理念,空间与实体并重,钟情于空间与意境的塑造。我们应该树立起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较为清醒地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与更新中传承,与传承中更新。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 《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五谈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经验教训》 [J] 华中建筑 1988.09.16
[2]刘林 《活的建筑:中华根基的建筑观与方法论――赵冰营造思想评述》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12.30
[3]黄海峰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贝聿铭建筑哲学与作品诠释》 [J] 建筑设计管理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