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优化论文

网络优化论文

时间:2022-10-03 14:12:44

网络优化论文

第1篇

后台观察15min后,RNC、NodeB、7670发送cell包和接收cell包的时延,三者时延几乎一致,说明Iub口传输无时延丢包现象,传输网、核心网侧参数设置满足语音业务需求,MOS值已达到最优。

2无线网侧对于MOS值的影响与优化

无线网侧对MOS值的影响及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口Uu的相关参数的检验,包括空口参数及无线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空口数据传输质量相关参数

分析检查手机和NodeB之间的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在不影响网络系统容量的情况下,手机和NodeB之间的语音信号采用适当的功率控制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语音数据传输误码。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系统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达到系统设定要求,对MOS值的影响不大。空口无线侧通过调节防止传输抖动参数Framediscard来降低误码块。针对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中继情况,应设定与其传输条件相符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从而达到减少传输误码块提高MOS值的目的。表3是定点测试时,在防止传输抖动参数设定不同值时相应的MOS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参数选取27时,对应MOS值最高为4.041,同时MOS值低于3所占的比例最小,故此种传输条件时应将该参数设置为27以提高MOS值。因此在不同的传输条件下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来选定合适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进而实现MOS值的最大化。

2.2无线环境优化

MOS值的高低与无线环境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是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而天馈线调整是最优方法。下面通过案例来阐述无线环境对MOS值的影响。测试车辆由南向北行驶,行驶至某小区北侧约290m处时,手机RSCP为-72.55dbm左右,Ec/Io强度较差,达到-11dB左右,此时该路段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勘测分析,发现某小区基站天线挂高45m,下倾角只有3度,该路段由于距离基站较近,存在塔下黑现象,并且根据该小区覆盖图发现某小区存在明显越区覆盖现象,无线环境较差,Ec/Io普遍小于-12db。调整某小区下倾角经复测后,各小区之间接续良好,该路段Ec/Io得到增强,有明显改善,Ec/Io值都分布在-6db到-8db之间,RSCP为-67.16dbm左右,无线环境得到了优化,网络的语音质量MOS值得到提高。

3实验结果

MOS测试可以直观反映用户感知度,与以往MOS测试选择道路作为选测点不同,此次MOS测试和提升主要是集中在12个典型的用户住宅小区内,意在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的MOS值来提高网络质量。以万宝2区为例,从维护系统观察到优化后的RSCP覆盖明显优于优化前的覆盖情况,优化后电平值RSCP均大于-100dbm。表4是万宝2区优化前后Ec/Io和MOS值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前该小区的MOS均值是3.709,而优化后其MOS均值为3.964,高出优化前6.88个百分点。所选的12个居民小区优化前后MOS值分布如图1,通过计算得出其优化前MOS均值为3.8173,优化后的MOS均值为3.9322,并且优化后的MOS值均高于优化前的MOS值,说明当地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用户感知度提高。当取采样点相近的几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当采样点落在Ec/Io大于-6db比例增高时,MOS值也有所提升。而采样点落在Ec/Io小于-12db比例增高时,MOS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就是提高采样点落在Ec/Io好区间的比例,降低采样点落在Ec/Io差区间的比例,即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通过对服务小区的基站进行天馈线优化,适当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可以使得无线网络覆盖更加合理,减少导频污染和覆盖盲区等问题,从而达到改善Ec/Io,提高当地无线网络覆盖,提高了MOS值,提升了用户感知度。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第3篇

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就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物质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1.1.1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电缆的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维护工作的进行。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网络问题中,对于网络电缆的铺设及维护一直是一大难题。虽然无线网络在当今社会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但是有线电缆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也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在有线电缆的铺设及维护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排线工作,不利于网络可靠性的维护。以此,在以后的网线铺设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纠错余地,尽可能的选择双线布局,以便及时更改路线。

1.1.2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网络终端设备,也即用户客户端。用户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及时高效的获取原始、准确的信息,因此该设备的可靠性受到用户很大的关注,也成为维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用户在选择终端设备时,应选择那些大型企业生产的正版计算机,在维护过程中,应装载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以维护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2网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化的、不分地域的环境空间,因此其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较大,且管理起来极为不宜;同时计算机网络是一各规模庞大的完整系统,某一环节的出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溃败,因此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靠人工操作,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协同工作。

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2.1计算机网络的纠错性设计

该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的某一传输或者运行环节出错时,可以选择其他的条件或路径,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使用及运行。如双网络中心的应用、多连接途径的应用。双网络中心是指,在用户进行网络中心设置时,可以设置两个网络中心,一旦其中一个网络中心出现故障时,还有备用网络中心保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多连接途径是指计算机用户在接收网络信号时,可以通过多路由发射接收,亦可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双重使用为网络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此外在计算机内部集成电路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以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不影响其他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维修,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2计算机网络体系设计

在保障计算机硬件可备用的前提下,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体系,通过多层化的网络设计,使网络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充分体现网络高端设备的性能。

3结语

第4篇

摘要:网络文化 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 优化

一、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是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首要原则,它决定着网络文化优化的内容和性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以更好的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球化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渗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思想,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暴力色情思想、赌博思想、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在网络中迅速蔓延,使网络既成为一个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面对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战略、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势,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第二,科学性原则。网络文化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环境,使我们可以扩展到虚拟的空间环境中,因此我们的网络文化的优化必须遵循文化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增强网络文化的渗透力,由于网络文化优化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客体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使得诸客体的界限趋于淡化,从而使大学生也成为网络文化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加强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上网、与教师一道抵制不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共同建设、维护、优化网络文化,另外网络文化的价值优化要与社会大文化相联系、相协调。

第三,整体性原则。由于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涉及的要素相当复杂,因此,其优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整体优化性原则,使网络优化的各要素的合力最大化。由于网络文化存在的环境包括信息网络环境、娱乐网络环境、人际交互网络环境和商业网络环境,良性网络环境和恶性网络环境,这些环境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对教育活动产生综合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协调这些环境要素,使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我们的优化作用就会消解,因此,优化网络文化就必须坚持整体性优化原则,使各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统一的力量,以增强优化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方法

第一,目标设定法。根据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优化的目标和需要而创设相应的网络文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其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设立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网络会议室,网络论坛是在网络中开辟一种可以供很多人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而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它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对论坛的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尝试,网络会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通讯方式,它不仅有传统视频和电话会议的交流功能。设立网络会议室,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快捷性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平等沟通的环境,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从灌输到互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环境净化法。它是对网络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摈弃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的环境优化方法。网络时代的信息复杂多变,良莠不齐,有积极信息,又有消极信息,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需要包括政府、教师、大学生在内的相关各方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净化网络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紧制定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和惩罚影响网络发展的违法行为和消极现象,净化网络环境。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运用技术力量对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事物进行过滤,把网络中的丑恶、虚假、消极的东西限制在很小范围,积极营造进取拼搏、健康向上的环境,此外,大学生也是网络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自律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负面信息失去市场,从而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优化。

第四,隐性优化法。它指的是我们根据网络的特性、教育的目标,按照预定的优化内容和方案,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法,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正面的优化方式,而是一种间接的容易减少甚或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政治说教的反感和抵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增强优化的实效性,要优化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就要正确的运用隐性优化法,创造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

三、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路径

第一,健全网络文化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信息的监控。网络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大量的包括色情、欺诈等信息在内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影响文化的可信度、网络传播的声誉,也给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要强化网络“把关人”对于信息选择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优化网络价值取向,强化网络把关人可以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运用自动过滤系统等网络技术、对上网人员的信息进行数据备份,最近我们采用的绿坝技术就是很好的尝试,从宏观上可以通过法制、行政手段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格的网络文化环境,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控。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各网站的论坛、留言板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体分析,并及时反馈,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并通过网络等各渠道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的渗透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虽然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的程度和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并没有从网络消失。同时,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个人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人们主动选择信息的行为仍会服从一种权威法则,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不易很快分辨、感到无所适从时,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释疑惑,每个论坛都有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导向。因此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就应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成为“意见领袖”,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意见领袖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评论方式,全方位开展网上评论工作,以有效引导网络文化的方向。许多网络媒体上都开设了“专家论坛”、“网上实时交流”等栏目,聘请一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系统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整合众多群体意见加以梳理、引导,形成针砭时弊、积极向上、弃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社会主流声音。专家学者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疑惑,使网民心悦诚服,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在网络传播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虚拟空间中,邀请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学者或政府官员引导舆论,往往能够收到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净化网络文化的效果。

第三,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实现网络产业化、市场化和健康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网络文化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努力实现网络的产业化、市场化与健康人文关怀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黑客攻击网络事件达上千起,造成损失达数亿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网民的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凸显。面对这种现实,网络优化的目标既不能对个人价值观的思潮推波助澜,只讲满足人的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网络文化的社会效益第一,使网络文化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承认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在网络建设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强调社会效益在网络文化的特殊意义,适当加强网络内容的控制,特别加强对越境信息流的监管。

第四,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网络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外很早就开始成立一些研究组织并举行各种研讨会,研究规定网络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我国现在网民已经超过2亿多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青年学生居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可以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一、不做黑客,由于网络诞生以来,已有多起黑客爆发,给国家、企业造成数亿元损失,为了防止黑客的破坏行为,我国已成立专门的网络警察。二不看、不传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邪教和封建迷信等,消除或减弱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仅靠有关部门屏蔽是不够的,必须教育广大学生、网民洁身自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第三不散布信息垃圾,当前一些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信息垃圾,甚至被塞入网民的信箱,影响人们对网络的正常使用,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对网民的损害。第四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网络上侵权事件频频发生,既有跨国侵权,又有国内侵权,侵权行为包括。第五不损毁别人信誉或不负责。网络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散布谎言,不在网上购物中实施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海鹰、藤谦.网络传播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5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第6篇

1.网络谣言的流行

谣言原本就是现实社会中一种危害性很大但又难以治理的不健康社会文化现象,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以及在传播上所具有的优势,为谣言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当网络的特性与人类性格中的某些弱点相契合时,网络空间便成为谣言滋生的沃土。加上我国相关网络立法的滞后与缺失,网络谣言成为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中的一大顽疾,令人痛心疾首。

2.网络文化内容单调、低俗,缺乏建设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但不少网民只是热衷于网络聊天、购物、游戏、甚至沉迷于低俗,网络消费文化层次总体较低。一些政府、高校、企事业的网站基本就是单位工作信息的平台,思想性和文化性较弱,参与性和互动性也不够。具有个性的专业网站和特色网站数量不多,影响力也较弱。总体来看,网络内容建设缺乏规划设计和有效引导,基本还处在原生自发阶段。

3.网络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网民们在网络空间行走时的道德操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加上网民自身素质的某些瑕疵,人类的理性和道德准则到了网络空间便土崩瓦解了!一些网民热衷于在网上进行“丑”、“恶”表演,以此来赚取人气,“粉丝”们更是推波助澜,形成了网络世界一道怪异的风景。越是离经叛道的言论越是受到网民们的追捧,而越是健康向上的反而越是遭遇围攻,非理性主义侵蚀着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4.网络暴力的隐忧

网络暴力是指一定数量规模的网民针对某个网络事件发表具有煽动性、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并通过“人肉搜索”“网络通缉”、“网络追杀”等方式,过分挖掘当事人的隐私并将其在网上曝光,甚至发展到对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进行干扰,严重侵犯其名誉权、隐私权、人身权利等的社会现象。虐猫事件、铜须事件、丁香小慧事件、“网络暴力第一案”等,中国网民在经历了这些网络暴力事件之后,对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性也有了一定认识。但面对网络在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阴暗面等方面所具有的强大优势和草根性特征,人们在使用时往往又很难掌握好合适的度,网络暴力依然会时不时显山漏水,令人忧虑。

5.网络道德的缺失

网络的快速发展而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加上网民的自我放纵,网络已成为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重灾区。一些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相当薄弱甚至根本没有网络道德意识,把网络完全当作情绪宣泄的自由王国。一些网民则专门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进行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导致网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网络社会的信任机制面临危机。网络道德的缺失,已成为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中令人扼腕的一种现象,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以上不健康网络文化的种种表现,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现实社会中公民文化建设的种种缺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们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准备不足与缺席。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网络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认真对待、未雨绸缪、加强建设,才有可能不会错过网络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显然,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网络载体作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工具的应用价值正不断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17日在京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较快,半年期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到54.4%。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是各应用中增长规模最大的应用;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博客和个人空间网民数量为4.01亿,使用率为68.0%,较上年底上升了1.9个百分点。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毫无疑问,网络将会像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已不再只是虚拟的产物,而是具体现实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公共空间。凭借网络载体日渐崛起的网络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形态,它超乎寻常的传播速度、渗透力、开放性、平等性、解构性等特质严峻挑战着传统文化观念。面对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不难想象网络文化将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重视因特网、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二)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网络舆论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通过网络舆论百态,就可以窥见中国网络文化现状。然而时下的中国网络舆论环境,不免令人有些担忧。网络谣言流行、非理性主义和网络暴力受到推崇、网络时有发生……等等,网络舆论俨然成为网民发泄情绪的主要形式了,缺乏理性、健康的网络文化底蕴,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相对凸显,网络舆论难免有些偏激。但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那么网络舆论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更强的参与性、互动性、监督性、冲击性,如果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它就会形成强烈的排他性和叛逆性,对现实社会造成强烈冲击。一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的势力就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鼓动和破坏,推动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主义愈演愈烈,甚至最终酿成恶性事件,达到破坏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之目的。因此,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改善我国当前的网络舆论生态,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健康、理性的网络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所掀起的革命风暴正改变着这个时代。因此重视并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中国转型时期网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和按照科学的原则对中国当前的网络文化现状进行合理引导,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就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网络文化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网民,引导网民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对网上负面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扩大健康理性网络文化传播的正能量。

三、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网络文化传播的阵地意识,发展壮大网络文化阵地

网站,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依托,如果没有一批有特色的精品网站作为支撑,不能形成有着强大功能的网站集群,是很难担当起“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这一重任的,因此要把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快各类网站的发展,搭建网络文化传播的强大平台。要鼓励支持各单位及个人建立各具特色的网站,保证经费投入和人员队伍建设,使网络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丰富网络文化市场。其次,要注重网站的整体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也就是说要抓住重点,加快发展重点新闻网站,把它们打造成精品,使其成为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骨干和支撑,为其他网站树立标杆和典范。对于主要的商业网站,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样支持和鼓励其他各类专业网站或特色网站的积极参与,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形成网络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最后,深化网站的体制机制改革,注重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提高其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按照中央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活力,做大做强。注重网站的技术创新机制,密切关注网络技术发展新趋势,紧跟创新步伐,运用新技术和新业务增强网络的吸引力,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延伸拓展网络媒体新阵地,形成网络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扩散速度更快捷、影响范围更广泛的网络全媒体业态,不断提升网络媒体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抢占网络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二)打造中国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使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流占据网上主导地位,是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对此也做出了明确指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可见,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一是要处理好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通过网络充分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使其发扬光大,教育更多的青年一代网民。网络文化并非只限于对现代文化的演绎,而是一种有着宽广视域的新型文化形态,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内容建设。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文明传承的纽带,要加快速度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制作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形成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二是要促进文化产业与网络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互联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培育网络文化产业新业态。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网络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网络文化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网络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创新体制机制。三是要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创作更多更好的更符合大众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人民群众才是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真正创造者,他们中间孕育着巨大的创造活力,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必须把广大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要重视网络舆论非理性倾向对百姓生活和社会和谐造成的恶劣影响,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坚持网络文化的正面、理性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民的价值体系,坚持不懈,高扬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健康向上的主旋律。一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正面网络舆论强势。配置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主流网站,强化其权威信息、政策解读功能,发挥网络舆论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网上多样性的社会思潮,精心策划和组织网民喜闻乐见的正面网络宣传活动,用心营造网上健康理性的氛围。如鼓励道德模范、时代先锋、社会知名人士等开通客或微博,用他们鲜活的事例教育启发网民,传播正能量,形成网络正面宣传的强大态势。二是坚持公开透明的网络宣传原则,搭建畅通无阻、良性互动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对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突发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相关信息,要充分尊重民意、加强沟通,积极引导公众情绪走向健康、理性,防止事态恶化,演变为网络。三是要善于调动各种社会因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网络名人在网络空间的积极作用,建立网络舆情社会引导机制。鼓励支持那些有坚定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专家、学者、公民成为各领域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消除有碍社会和谐的负面影响,正确汇聚社会共识。四是要加快网络法制建设。目前中国网络发展速度快,但管理和建设相对滞后。网络立法速度慢、层次低、可操作性差,网络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网络舆论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网络谣言大行其道。要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快网络立法速度、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用法制的力量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保证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精神家园

第7篇

[摘要]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环境具有育人、载体、沟通等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努力创建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一个突发或者热点事件,现场群众很快就能把现场照片或者视频传上网。而这时候,部分负责同志或网络从业人员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没有把舆论引导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或该说的不说,丧失话语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舆论引导工作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失去抢占舆论高地的最佳时间,也错过了澄清事实、扭转形象的时机,在社会舆论上显得被动、尴尬。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频发,如果处置不当,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容易引发社会潜在矛盾的连锁反应,局部问题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般性问题可能演变为政治性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合力,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掌握舆论主动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一环。

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生态环境,就是用先进的文化去引导,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去充实,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表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体现平等观念,尊重个性特点,搞好网民服务;坚持适时疏管的方法性原则,强调疏导和管理相结合,注重抓住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法和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疏导,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坚持主动建设的过程性原则,积极建设思想内容健康、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坚持信息深掘的实效性原则,在重视网民心声、关注网上动态、留意论坛声音的同时,深入研判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传递与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可能,推断并把握网民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技术先行的前提性原则,依靠网络技术来搞好信息“把关”,进行网络舆论监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生态环境,要充分重视网络环境的构建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改进表现形式,努力占领网络阵地。要针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发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软件、网站和游戏。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政策法规,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网络环境的优化要坚持网络道德自律和依法治网相结合,相关政策和规章应具有超前性,体现人性化。提倡网络伦理,提高信息素养,促进规范和文明使用网络,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坚持专兼结合,建设一支优秀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灵活性。

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加快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要进一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网络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

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网络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推进网络问政,做到善用善管媒体;要积极推进属地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网络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要支持网络媒体依托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要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打造疏导网上民意的最短路径;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培育一批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当前,互联网创新和普及应用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兴媒体,同时,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要站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网络舆论支持。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网络;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09-06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现代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层面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企业网络层面的竞争,企业网络实践逐渐引起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鉴此,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理论产生、发展和研究前沿进行综述,以期为企业网络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沿着理论形成、研究发展、问题分析和未来展望的思路进行企业网络研究综述。本文将企业网络理论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层面:组织层面、战略层面、社会层面和整合层面。每一个层面都运用特定的理论支撑:在组织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战略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在社会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在整合层面,将企业网络作为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机制。在厘清理论发展脉络、综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整个企业网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企业网络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企业网络的研究视角

(一)视角一: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1.交易成本理论拓宽了组织研究的视野

组织与环境匹配的系统观认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需要发展和创新。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组织理论仅仅是在集权和分权的范畴内兜圈子,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局限在科层组织框架下展开。直到交易成本理论的出现,才将组织创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全新视角,即可以跳出科层框架结构下的组织范畴来重新认识组织的本质。在企业与市场二分法的基础上,将企业网络作为区别于二者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1]。

2.对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促进了企业网络理论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组织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对于传统组织理论,尤其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而实现的。一是针对交易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的划分,从而提出了“网络”――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二是针对仍然沿用交易成本思想和方法来研究企业网络组织。针对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企业网络方面的缺陷的研究,为企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见表1)。

(二)视角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网络的出现也必然要与企业战略相关联,即通过企业网络创造竞争优势。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网络,资源基础观(RBV)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企业网络给企业提供了新的资源获取渠道,拓展了企业可利用资源的范围,通过构建和融入企业网络,企业不仅从内部获取资源,而且还能够从外部获取资源,进而将RBV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这样,企业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打造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按照RBV的框架,企业网络的研究也遵循了资源、能力和租金的研究框架,发展出针对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和网络租金的研究(见表2)。

(三)视角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视角下,企业把网络当作自身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工具[11]。但仅仅用资源依赖来解释联盟的形成是不充分的,因为其忽视了企业是如何意识到新的联盟机会,以及企业如何克服对于新的联盟伙伴的恐惧和不信任(Gulati,1998)。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企业存在于一个原子式的系统内部,信息可自由获取而且是对称的,同时把新的联盟机会当作外生变量来处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关注企业网络资源和能力的来源和获取问题,将企业资源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生存在社会网络之中,企业通过构建或融入网络获取发展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企业层面的竞争逐渐被网络层面的竞争所取代,而企业的竞争性外部环境也被合作性、网络性的外部环境所取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网络进行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该视角下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生存在网络之中的企业进行研究;二是针对整个网络本身进行研究(见表3)。

(四)视角四: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

企业网络研究呈现出多理论支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每一种理论都在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对企业网络进行了分析。基于这种特性,将不同理论进行整合来解释和研究企业网络将是必然的选择,而这种研究的前提就是把价值网络当作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一种机制,不仅从成本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价值角度考虑;不仅从企业内部考虑,而且还要从企业外部考虑;不仅从企业经营网络考虑,而且还要从企业社会网络考虑。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全面发展。当前的研究试图站在一个整合层面上来看待不同的理论对于企业网络的解释,倾向于用一种融合、互补,而不是对立、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而实现对企业网络更全面的分析(见表4)。

三、总结与展望

在分析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部分一是对目前企业网络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二是结合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问题

1.研究内容方面

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视角来看,对于企业网络的界定本身并没有达成一致,即企业网络到底是区别于企业和市场,并且与他们形成并列关系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还是对于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依据不同情境的综合运用?这直接影响到了对于企业网络边界和网络之中企业边界的界定和研究。当前的研究对于企业网络优势研究较多,但方法并不严谨,即把市场和企业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都纳入到企业网络的优点之中,对于企业网络劣势研究不够,这可能是基于两种原因:一是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网络的准确界定以及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现有研究的切入点具有随意性;二是一个理论在其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从其优势、或者对已有理论不足的补充的角度进行的。

从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视角看,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很好地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但将其拓展到企业网络领域,形成的理论框架并不完美。现有研究对于网络资源的界定缺乏共识,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也就很难形成系统的关于网络租金的理论研究成果,另外并没有把网络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很好的联系(Gulati, 1999),进而也就很难把网络能力和网络租金进行紧密地联系。所以,尽管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能力来研究企业网络的战略意义,但在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转化机制并不清晰。由于企业网络呈现多样化形式,相应的研究主要针对个别情况具体分析,很难提炼出共性化的理论体系。另外,根据钱德勒在其《战略与结构》中提出的“环境――战略――结构”的逻辑范式,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战略,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网络战略来解决何种问题?企业网络仅仅是企业临时性的战略选择还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组织结构,其运行方式和组织机制是什么?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

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视角看,社会网络理论对于企业本质的假设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于企业的假定是不同的,把企业和个人都定义为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actor)[17]。进而在研究方法上将企业和个人进行类比,运用个体行为理论来研究企业行为,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由于这种理论应用的随意性,导致社会网络理论对于企业网络问题解释能力较强,而实际的应用价值欠缺。运用社会网络对企业网络进行研究,还应该对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网络和具体的企业网络对网络中的企业影响进行区分。即使就企业网络本身的研究,也应该区分主动网络和被动网络的差异,有些企业网络是企业主动寻求和构建的,而有些企业网络是企业的被动选择,而对于企业主动构建的企业网络的研究更加具有战略性涵义。

2.研究方法方面

(1)综观目前的研究都是借用其他理论来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提出的问题是:企业网络研究是否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一种批评就是“不在意其观点的理论基础,而对网络研究如何用于观察问题却十分在乎”(徐国强,2007)。当然,这既可以看作一种批评,或许也可以指明企业网络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二是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由于企业网络具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构建一般性理论存在难度,并且其具体意义也值得商榷。但就学术研究的角度,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研究框架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是有意义的,尽可能避免企业网络研究的丛林现象。

(2)目前对于企业网络的静态化研究居多,动态化研究不足。提出的问题是:企业网络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临时解决方案,还是新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不同的回答导致对于企业网络研究的不同视角。按照社会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网络是一个动态演化、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的网络运行机制、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随之变化。同时,动态化研究势必要将企业网络外部环境纳入其研究范围,从而使得价值网络的研究呈现出系统复杂性的特点。对此,模块化思想在企业网络动态化研究方面会提供有益的启示,目前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价值网络研究已经体现出了价值网络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和对社会环境的嵌入。

(3)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目前的定量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在具体指标的确定和选择上就会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古典经济学方法具有定量研究的基础,但远离实际;社会学方法接近实际,但定量方法不够成熟。对此,多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尤其是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会在两者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定量研究之所以在企业网络研究中应用困难,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企业网络内部的跨边界合作以及企业网络的社会嵌入使得网络边界和企业边界难以界定,从而在数据收集和归类研究方面存在难度。

(二)展望

由于企业网络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比较宽泛。因此,在发展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未来发展最快的应该是针对不同企业网络形式的具体研究,包括对于具体组织形式的构建目的、运作机制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从具体价值创造和实现方面的优越性出发来研究企业网络,更加注重其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辅助和完善企业网络的战略思想,进一步降低企业网络的交易成本和协作成本,能够将更加先进、更加灵活的网络化思想和合作战略付诸实践。一方面对已有企业网络组织形式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还可能形成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企业网络组织。重要的是网络化思想的应用,而具体企业网络形式是多变的。未来的研究要将网络化思想和现代科技进行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和组织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化来进一步发挥企业网络的优势。

模块化思想是解决复杂系统的一个有效工具,随着未来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增加,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的价值网络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基于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研究是整个企业网络研究中比较先进、前沿同时又比较完善的领域,无论从构建、运营、治理,还是对于其优势和绩效的分析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不但理论有所发展,而且可操作性逐渐增强,这也是整个企业网络研究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发展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更准确一点说,现代社会期望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顾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直至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这样,企业就生存在双重的网络之中:一个是企业主动构建的用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网络,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其中;另一个是企业生存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生态系统,企业要想在这个更大的网络中生存发展、成长壮大甚至基业常青就需要学会如何适应和引导整个外部网络,从而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仅要关注企业的战略性网络,还要关注企业生存的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Thorelli Hans 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7): 37-51.

[2]Ronald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 (4).

[3] Powell, W.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of Organization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0, 12(3), : 295-336.

[4]Larsson R.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993, 23(1): 87-106.

[5]Miles R.E.&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6]Ranjay Gulati. Alliances and Network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

[7]Eisenhardt, K. & Schoonhoven, C. 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2): 136-150.

[8]Dyer,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4): 660-679.

[9]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and 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3):199-201.

[10]T.K.Das, Bing-Sheng T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1): 31-61.

[11]Jarillo.Strategic Networ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9(1): 31-41.

[12]Kogut, B.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9):319-332.

[13]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4]Gomes Casseres. The Alliance Revolution: the New Shape of Business Rivalry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6.

[15]Thompson G. Between hierarchies and markets: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Richard Normann, and Rafael Ramirez.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7/8).

[17]John H .Dunning. Alliance Capitalism and Global Business [M].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1997.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Firm Network

GuoShumin,LiuWenji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Beijing100836,China)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力促网络文明的建设,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1)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互联网普及初期,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忽视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直到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网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提醒了人们网络也需要加强管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进程都远远落后。西方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1]。

(2)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点增加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困难。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空间中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又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垃圾从而出现了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互联网自身的这些特点被一些网民随便利用,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了文明网络氛围的形成。

(3)我国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文明建设缺少坚强的后盾。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文件虽然不少,但多以规章、办法、通知等工作性文件形式体现,不具法律效力,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在起步之时,政府部门就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大都比较模糊,不够详细,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二是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例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娱乐之时,我们却规定自己的孩子18岁以后才能接触互联网,这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断送他们?

(4)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的[2]。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缺少了约束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阴暗的一面在互联网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网上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极易受其影响。

(5)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文化渗透,给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一半以上都设在美国,西方文化在网络上正处于一个霸权地位。互联网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预谋。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安定团结,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一个文明的互联网世界,是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当前的重要目标。

(1)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网络活动。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还要准确地分析互联网以及人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将思想与特点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确保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于网络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法律相对于技术和道德具有更大的威摄力,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同时,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都要及时合理地立法、执法。

(3)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资源,建设网上文化基地。互联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凝练,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伦理道德资源推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网民自动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资源的神圣使命[3],建设网络文化阵地。

(4)提高互联网科技水平,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垃圾产品,不但需要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对其约束,更要技术做保障。要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对互联网中的不良垃圾产品予以过滤和查封,或从源头上予以堵截,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破坏作用。

(5)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政府机构及相关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网络行为;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合理管网,坚决清除不良网络现象。

其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要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尤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网站经营要起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优秀文化及伦理道德、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熟知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要严于律己,争做文明网民,积极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秋波.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1年7月 第4期,第102页.

第11篇

互联网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际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对新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内容单一、队伍不专业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新的工作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地方教委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先后建了校园网,这表明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校对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以至于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口头上重视、行为上忽视。不少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网络对人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和参与不够,工作流于形式,对网上出现的问题被动堵漏多于主动防漏。还有的人消极认为网下思想政治教育都做不好,还谈什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主动放弃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三类建设模式:一是以新闻宣传为主,主要报道校内新闻;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介绍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三是建立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红色网站”。然而多数高校网站都存在内容乏味、消息陈旧、信息量小等特点。有的网站除了学校简介外,难以找到其他的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东西;有的网站全盘照搬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文件,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有的红色网站依旧采用至上而下的单向传授与灌输方式,教育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向灌输,教育主体不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很多高校的红色网站点击率低,吸引力不够,使建好的校园网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从来不访问本校的网站,学校眼睁睁地失去了一块非常宝贵的舆论阵地。不少学校设有网上信箱和讨论区,但许多学生不满意校方被动解决问题的方式。这说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解决好“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这种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一些网站存在栏目设置不全面,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信息贫乏,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不强等问题。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业务能力低,缺乏专业性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网络的高速发展相比,其观念和手段都显得滞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旧照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直面社会思潮而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不会仅仅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就立即消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通过疏导予以化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保证正常的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尽管当前网络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被广泛关注和使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只有少数能够自觉自愿地用借助各种网络技术来开展工作,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探索、改进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透过网络对学生关注的在全校、全社会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剖析,给出理性的解释和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往往渗透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因此应建立适应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吸引各相关理论精华的新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实践,解决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传承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及艺术教育活动。其次可通过介绍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获得对人生意义的启迪。还可以通过网络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应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上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队伍,这是在网络时代取得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一个根本保证。此外,还要保证队伍不断优化,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还需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吸收宣传部、网络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校园网各栏目的负责人、辅导员以及发展学生骨干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

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艰巨任务。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我们只有适应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的特点,不断实践、不断更新、不断探索,才能从容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王想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2002,(4).

[3]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第12篇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