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16:5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语文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
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笔者结合10多年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学习方法的衔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对学生评价的衔接
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选择态度,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寻找新的知识,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发展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保持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倡导高效课堂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那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学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依靠教师来引导完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说指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融洽、轻松和愉悦的师生关系,还有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这基础上教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就会在内心产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热爱山区教育事业,会激发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处处以身作则。学生喜欢你,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会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仿效教师的德行。
2010年秋季,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个年级从六年级升到初一语文成绩在全区都排在后几名,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低落,还对语文课教学有厌倦情绪,存在“怕”、“懒”的弊病,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缺乏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到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做到衣着朴素、态度温和、教态自然亲切,其次,在上课时,我对每节课的教学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力求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原有的看法,给他们留下明朗愉快的学习感觉和和蔼可亲的形象。
在平时我还注意言行一致,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到期末在全区检测中语文成绩排在了第三位。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对未来知识都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便会带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要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得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结合青少年的好胜心理,有目的性的渗入竞争意识的培养,创设积极的竞争环境,如:朗读、背诗歌、背成语、口头作文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比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交友习惯、家庭情况和知识程度,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对学习兴趣浓厚,目的明确的学生要肯定成绩,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学习不主动,害怕学习的差生,要多加关心,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逐步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因此,只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三、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讲求教学艺术,要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感情地投入,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有感情的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听、读能力,使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九年级上册《雨说》这首诗时,我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让霏霏细雨飘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提问是能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善于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时,我问:“同学们,‘摸’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生活中,你们在什么情况下用钱才会用‘摸’这个动作?”,这样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深体会到了孔乙己当时情况的窘迫和尴尬,理解他生活穷困潦倒,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更加增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之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对字、词、句及写作的教学应用明确目标,学生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说,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规律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是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和态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践、环境、历史、未来相统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心”“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岳阳楼记》范仲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和范仲淹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思想和品德,与我们今天应具备的品质联系起来,把优秀的历史人物和当今学生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教《行路难》李白这首诗时,诗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有远大的抱负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五、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爱 智慧 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成为智者,构建有效、智慧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带来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有效智慧的语文课堂上会不时地绽放出教师、学生智慧的火花。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爱”,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灵魂
进入新世纪的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初一、二年级学生,他们逆反心理强,言行不一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学生还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有的甚至厌恶学习,排斥老师。为此,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呵护他们,像朋友一样理解他们,用爱的雨露滋润学生心灵的花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诚、诚实、相互信任、善意相对――这些特点能最好地表现教师同他的学生的情感关系。”以经常性帮助和鼓励来消除消极情绪,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好”的自信心是教师必备的第一堂课――“爱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经常用: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个性,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改正缺点,你就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果你能试着喜欢上那些弱项课目,一定能成功;也许你在别人眼里有很多不足,但在老师眼里,你是最棒的;只要你肯努力,老师愿意成为助你成功的桥梁等用语鼓励我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把真诚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友好、欣赏、鼓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兴趣浓厚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尽管我们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要我们满怀爱之心,倾注爱之情,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巧妙机智的提问,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课堂上的提问要巧妙、集中,指向性要明确,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这样才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如在古诗文阅读的教学中,通常有这样一道题:“请分析全词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学生在准确理解作品的大意之后,回答这道题应该不成问题,可答题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我很困惑,而学生给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感觉很简单,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总能写出一两点,但是写不全。”听学生这么一说,我有了“听生一言耳暂明”的感觉。于是我灵机一动,重新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如何把题目化整为零?”、“细读每句诗,体会作者有哪些不同的心理感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提问后,学生立马提笔深思,继而锁眉舒展,最终会心一笑。
三、运用教学机智课堂精讲,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到精讲。要做到精讲,教师就必须要言不烦,善于一语道破。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从而实现精讲。
如教学《故乡》,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悲凉的,“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是“悲哀”的,那么是什么让“我”感到悲哀呢?于是学生马上进入思考、发言:是因为“我”美丽的故乡萧条衰败;二十年前那健康活泼、热情能干、能说会道、聪明勇敢的少年闰土变成了迟钝麻木、憔悴困苦的中年闰土;二十年前那年轻貌美、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变成了尖刻自私、泼辣放肆的杨二嫂,我和童年的闰土那纯洁友好、亲密无间的关系不再现在两人之间有了很深的隔膜。
四、多元化的评价,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成果,让学生的学习体会得到尊重,并作出明确引导和评价,特别要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引导与评价,尊重和保护学生质疑问难和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其次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如此一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落到了实处,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高效。
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成就了老师、精彩了课堂、快乐了学生!它让我们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听到学生爽朗的笑声,体悟到学生张扬的个性。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途径,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林海婷.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
这几年,在全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推进高效教学的典型――北辰区的东堤头中学,很是引人注目。他们解决了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负担不重,成绩挺好;而且具备了“落地”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通的学校、常态的工作、深刻的改革。有人说,这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搏战中杀出的一匹“黑马”,应该说并不是瞎忽悠。
第一,这个典型是在“普通”的学校里产生的。 说它是“普通”的学校,的确“普通”得没法再普通。比如说,它的环境,就是边远的农村。虽然城镇化在不断提速,可一时半会儿还轮不上他们。要说有点儿“名气”,是十多年前曾经“上”过《焦点访谈》――小化工厂带来了大污染。现在,污染的企业是迁走了,往日的“红火”也淡去了。有些农民对过去的“依恋”,或多或少还在影响着他们的孩子:眼睁着“那阵子活儿也好找,钱也好挣”,“没有文凭照样发财”。所以,这里的学校根本就指不上家长。你要是想像市里那样,让家长辅导孩子,那就叫没门儿。
比如说,它的生源,都是本村的孩子。始终向他们提供生源的三所小学,自己都觉得不大“提气”。所以,只能有什么算什么。倒是那些外来的务工人员,很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读书。
比如说,它的条件,就是乡镇的“底子”。虽然那些年也不断投入,但是缺这少那还是常事儿。真正变化就在这几年。特别是这次达标创建,它才翻了身。可话又说回来,政策倾斜只管眼前,先天不足依然不足。说实话,在全区近20所初中里,它现在的硬件整体水平只是达标,并不靠前。
比如说,它的师资,就是农村的教师。拿学历来说,35岁以上的就没有几个人是“原始”本科。近十来年,老教师先后都退了,新教师陆续进来了,现在教龄不足10年的“小”老师,已经接近60%。学历是改善了,可经验又缺乏了。你想,一所农村学校要把这么多的“新手儿”培养出来,容易吗?这几年,学校也想借着区里引进大学毕业生的机会进点儿好“苗子”。可是,在“双向”选择面前,你希望“选择”人家,人家还不愿意“选择”你。只有别的学校“选择”完了,他们才有机会“选择”。可到了这一步也就不用“选择”了。即便如此,还免不了一番劝说、解释、介绍、宣传,谁让你是“东堤头”!
…………
其实,何止这些“比如”。假如再“比如”下去,他们也只会更加“普通”。但是,可贵之处恰恰就在于“普通”。因为“普通”才有 “代表性”,才能代表大多数学校。所以,在“普通”中产生的典型,大家比较信服。
第二,这个典型是在“常态”的工作下运作的。所谓“常态”,是说他们遵守国家规定。课程方案他们坚持落实。该上什么就上什么,既不加课,也不减课。而且,天天这样,日日如此。甚至寒暑假、节假日,也没有加班加点。课间活动他们也坚持落实。眼保健操、广播操,从来不落下。每天大课间的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那股“阳光”般的热情和朝气,谁看了也会产生共鸣。用老师的话说,孩子们能“疯”会儿、换换脑子其实是好事儿。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活动的内容还比较“传统”,也比较“简单”。但是,达到锻炼要求,那没的说。课外活动他们还坚持落实。这“组”那“队”的学生社团,不仅每周都有活动,而且每人都有活动。如果说有什么缺点,就是项目的开发还不够丰富,更不够“现代”。但是,由于他们不懈地做、认真地做,所以优势也渐渐凸显出来。合唱团在全市拿了奖,足球队在全区夺了冠,全校上下无不为之振奋、为之自豪。别忘了,这样的成绩出在边远农村学校。社会实践他们更坚持落实。学军、学农、学工,除了执行本区的“大课表”以外,每年还有自己的计划。学生们共同庆祝节日、参观展馆、祭奠烈士、慰问老人、宣讲交规、唱响红歌……要论最有特色的,还是以“责任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社区志愿者服务。他们“包”下了全镇四个居委会、四个敬老院、四个街区健身公园、四个老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义务劳动。只要学生们一到现场,就擦的擦、扫的扫、清的清、收的收……社区居民被感动了,说“这才是雷锋精神”。特别是与镇团委携手开展的“3+1帮扶活动”,即双方三名共青团员共帮一位退休老人。他们坚持了整整四年,由当年的团日活动已经发展成长效机制。学生尽心照料老人生活,老人用心教导学生成长,他们之间“心”的交流,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时代元素。要论最具创意的,还是学生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孩子诉求”。代表、委员们和青年学生就理想和信念、困惑与烦恼等话题进行了沟通。青年学生向代表、委员就家庭教育、环境治理、校园安全、技能培训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议。融洽的气氛融合着彼此的愿景,大人和孩子共同感受着社会责任。
据说,这些年他们没有“不良”记录,就是因为能够坚持“常态”。当然,你挡不住别人的看法。有人就说过,这是被“逼”出来的。老师不在本镇住,到点班车不等人,根本没法儿拉晚儿,怎么补课?这话乍一听似有道理,可别忘了“内因起决定作用”这句经典话。想拉晚儿的、要补课的,法子多着呢!时下谁没有这本账。倒是人家校长不矫情:“咱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自觉坚持才是素质教育。”其实,“常态”工作就是按照教育规律设计的学校工作“流程”。他们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常态”。因为,“常态”才有真实性,才能不掺杂功利的“水分”。所以,在“常态”下运作的典型,大家能够认可。
第三,这个典型是在“深刻”的改革中探索的。作为高效教学的典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高”在哪里、怎么“高”的。要说“高”,近几年的全区教学综合评价,他们总是位居前列。这个评价由于强调了以巩固率为前提、突出了以合格率为基础,不仅够综合,而且算合理。尽管绕不开考试成绩,但它并非“唯一”。“普通”学校、“常态”工作能获得这么领先的成绩,的确应该问个究竟。校长的回答就是两个字:改革。其实,这前面还应该加上“深刻”作为对改革程度的修饰。因为,他们的改革有精彩之处,那就是跟课堂“玩儿命”。校长明确表示,课堂效果上不去,负担下不来,工作“常态”保不住,素质教育等于白说。为此,他们着力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改了教学管理。领导随时听课,“推门”就听,就是要听个实际水平。领导班子周二评课,雷打不动,就是要评出子丑寅卯。而且,听课都有定量,校长最忙,至少每周也要听6节课,别人当然还要“递增”。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类进行,人人都有任务。“常态课”搞评级,旨在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课”搞研究,旨在推广个人的成功经验。在“深刻”的改革面前,人人有机会,科科是平台。二是他们改了教学模式。他们在广泛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逐步确定了由“课堂准备―明确任务―探索自试―困难支援―效果检阅―学习小结”等6个环节构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要按照这一基本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创编既作教案又当学案的“任务书”。这种模式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目标明确,便于心中有数;当堂预习,有利于趁热打铁;自主探究,有利于促进独立思考,及时练习,又能体验成功。学生觉得有了“任务书”,学得明明白白、练得实实在在。应该说,这是学生的心声。据说,这种基本模式已在绝大多数学科推开;据说,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如果帮他们“提炼”一下,大概是“讲练各半”和“当堂训练”这两点支撑了高效教学。当然,他们知道改革也需要“外脑”,教研员就曾在这里进行现场指导、现场上课。他们知道改革也需要“活水”,兄弟校就曾在这里开展“同备同构”、“ 同备异构”。但是,他们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动真格的,谁也不准照搬“参考”、上网“Download”,包括课件在内。现在,他们还想定期把每节课的“任务书”整理出来、积累起来,然后经过不断修订、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学科资源“系统”。这不就是教学成果吗?三是改了作业机制。他们限制了作业课目。原来各科“抢”着留,现在最多留“五科”:初一语文、数学、英语,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再加化学。其余各科作业必须当堂完成。他们还限制了作业总量。一般作业就在“任务书”上。因为,那都是教师精编、精选的习题,还因为这样会控制完成作业的时间。开始,教师们也不理解,其他学科教师说,我们也有统考;“五科”教师说,中考压力太大。但是,学校坚持了。坚持的结果就是“倒逼”改革。前面是不准加班加点,现在又不能增加作业,后路全堵死了,只能去开正路。高效教学不就是这样的改革轨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