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演讲材料

历史演讲材料

时间:2022-03-19 15:4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演讲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演讲材料

第1篇

《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书中描写方鸿渐归家时,他父亲的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慕名而来,邀请他向暑期学校学生作“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演讲

可是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听起来让人大跌眼镜,所谓的“西洋文化”,在方鸿渐看来,不过是“鸦片”和“梅毒”而已,他信口雌黄,在中学生面前大谈鸦片和梅毒的效能,特别说到“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寻找灵感”,这不等于鼓励中学生抽鸦片吗?显然,方鸿渐的演讲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演讲,不足之处在哪里呢?

一、对听众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

省立中学的听众绝大多数是中学生,还有一小部分人是本校教师,他们大多慕名而来,渴望向留学回来的方博士了解西洋文明。可是方鸿渐在演讲之前,并没有对这些听众做相关的或更为详细的了解。不清楚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也不明白他们急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于是,不看对象,信口雌黄,大发议论,触犯了演讲的大忌。

二、对材料的选择缺乏精心的准备

省立中学吕校长已为方鸿渐的演讲确定了《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主题。所以,演讲之前,方鸿渐应该做好精心的准备,选择较为充分的材料进行分析说理,使听众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吕校长本来希望方博士的演讲能对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方鸿渐放着许多勤奋求学、励志刻苦的例子不举,偏偏要以“鸦片和梅毒”为例。“鸦片和梅毒”对广大的中学生来讲有多大的价值呢?对他们又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

三、对演讲的临场气氛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善于捕捉听众各种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反应,通过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反应。方鸿渐说出鸦片和梅毒是明朝所吸收的文明之后,不注意在场师生的反应和吕校长的“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及时转移话题,改变现场局面。以致演讲尚未结束,就被吕校长板脸打断,致使演讲彻底失败,让人认为闹了一场笑话,由此带来的坏影响不言而喻。

如果方鸿渐在演讲之前能够对听众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精心选择有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材料,从听众的目光和神态中,及时感受到某些不和谐、不协调的情况,并对演讲内容和演讲方式等方面随之进行应变,那么,他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定能得到改善,也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第2篇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第3篇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第4篇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教学;策略

中国音乐史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不仅对于学生日后进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为其开展音乐研究、音乐创作等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由于该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对于通过音乐表演技能考试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的本科学生来讲,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本文就该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同仁们共勉。

1 生动有趣的讲解教学

不懂中国历史难以讲好中国音乐史。因为中国音乐史就是从中国历史中分离出来与音乐史发展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早期的音乐不仅留存于世的曲谱屈指可数,可供欣赏的音像资料也为数不多,很难寻觅。因此,用大量枯燥的名词堆砌起来的语言音乐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味,如果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们既喜爱听,又容易识记。刘再生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下称简述)就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具有故事情节的历史记载进行描述,既突出了知识性,又强调了趣味,如在讲我国最早的音乐家夔一节中,用夔的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一言为主标题,紧紧围绕对夔的一些历史记载,用文、白对照的方式讲述夔的音乐才能和他在音乐上建立的历史性功绩,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再如,在讲汉代的乐府音乐时,李延年这个历史人物是不得不让学生记住的一个重要音乐家,但是仅仅讲讲他的音乐成就,也许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记忆起来就非常困难。《简述》中对李延年的介绍紧扣历史事实,不仅讲明了李延年的生平、职位、音乐能力和悲惨的命运,还介绍了他的长兄李广利这位威震西域,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海西侯,以及得宠于汉武帝而被其立为李夫人的“妙丽善舞”的妹妹,千言之内,兄妹三人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立刻激起学生们的兴趣。 讲课的境界不在于把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讲给学生听,而在于如何把重要的知识点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巧妙的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的感染学生的求知识兴趣和动力,有了求知的兴趣和动力,课堂的教学时间自然也就被放大和延伸了,就像德国剧作家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所言“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当他们获得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点化也许就为他们冲动的猎奇提供了线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教师的讲课表演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产生兴趣,学生的听课兴趣又会激励教师的讲课激情,当教与学产生了相互激励效应时,教学效率也自然因此而倍增。生动有趣的讲解与教师厚重的历史知识积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充分的备课、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和讲解方式的创演是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另外,选择适当的教材和参考书也为良好的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教学材料。

2 耳濡目染的多媒体影像教学

成功的教学无外乎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听觉与视觉的联动能力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多媒体学习就是试图通过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互补,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尽快从浅层语义表征与视觉影像达到命题表征与心理模型,增加生成负荷空间,促进深层理解。”[1]《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教学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音乐作品及其音乐理论的发展革新为重点内容开展教学,这些内容又必须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作用生成初步的思维感知认识。而“当学习者利用先前知识建立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的联系,并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这些联系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便得到加深和提高。”[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从图像上将学生初步的思维感知通过视觉中所反应的造型、色彩、动态模式具象化,还可以通过听觉中所感知到的音响的强弱变化、高低变化、音色变化、声音的长短变化形成审美刺激。当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同时作用于大脑时,原本抽象和枯燥的文字内容才能活态化的长久存储于学生的记忆当中。从中国音乐史的本体内容及其所延伸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音乐史当中既包含了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知识,如各历史时期的乐器乐律、音乐理论、美学思想等等,还包含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戏曲戏剧及其歌舞、说唱等综合艺术门类,因此,使用集影像、情景、音响、动态、色彩于一身的多媒体综合艺术影像手段开展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拓展,一举多得。当然,教师在选取与剪辑制作影像作品时,应“在多媒体学习系统中整合各种多媒体要素,为微观层次设计原则提供一种综合框架。”[3]既要紧扣教学内容,还要情节紧凑,重点突出,使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主题明确的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既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4]该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讨论式教学可分为辩论型讨论,演讲型讨论,问答型讨论等。

1、集体讨论,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开展讨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明白一个问题,由此,学生可以多视角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观点,供大家横向比较、辨别和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答案。集体讨论的好处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辨别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集体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节奏,适时肯定或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答案。

2、辩论型讨论,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正反方辩论组,教师提前设计好辩题,辩题可以是一组一个,也可以由若干个组就一个辩题开展辩论,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准备充分的答辩资料,然后可一组一组开展辩论。辩论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很好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寓教于乐。

3、演讲型讨论,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然后通过演讲的形式,摆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同学们提问和解答,可设演讲组和提问组,演讲组每人选一个主题目演讲,提问组3-5人,每人在演讲内容范围内向演讲者提一个问题,由演讲者解答,提问者可追加1-2个问题,若演讲者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准确,提问者必须给出标准答案。这种讨论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演讲者的主导作用,将自己的观点引入小组成员中,激发小组成员的探索热情,有时思想的冲突和观点的差异又反作用于演讲者,因而促进了个人观点和小组成员观点的转化与融合。

讨论式教学是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由“要你学到我要学”转化的最佳途径,通过“我要学”的观念转变,课程教学时间得到了有效地延申,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注释

[1]、[2]、[3]刘儒德,赵 妍,柴松针,徐 娟,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第203期)

[4]王丽琳,宗军.讨论教学实践刍议[J].南京金专学报,1998(1):48.

第5篇

一、恰当的准备技巧

1、知识素养准备:

演讲者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与演讲的成功有着紧密的关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演讲者感到演讲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演讲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上下、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要学习,同时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琐碎而复杂的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多收集历史资料,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熟记,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②多收集现实资料,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了如指掌,进行思考;

③加强记忆,多记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古典诗词、经典文学、寓言故事、时文政评等等。

练习:请分别以“珍惜时间”、“奉献青春”、“珍爱生命”、“和平万岁”为主题,收集名人名言、故事、古今中外的人物、典型事例。

请收集有关亲情、爱情、友情的古今诗词各5首并背诵。

2、临场观察准备:

演讲者要尽快观察、熟悉演讲现场,及时收集捕捉现场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场环境(时间、地点、场景布置)、听众、其他演讲者的演讲等,以确定自己的话题,增加演讲的即兴因素。

3、心理素质准备:

既然是有感而发,就要有稳定的情绪,有十足的信心,有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保证思路通畅,言之有物,情绪饱满,镇定从容。

二、快速思维的技巧

临场性决定了即兴演讲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快速思维能力。快速思维即快速组织内部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快速创作、打腹稿的过程。其技巧主要表现为:三定、四思、五借。

三“定”:定话题、定观点、定框架

定话题——应选择你想说的、观众想听的、你能讲的、社会生活需要的话题;

定观点——应确立明确精练、正确深刻、为大家所能接受的、言之有理的观点;

定框架——两种模式:

开门见山式:也叫金字塔式。方法为:先亮出主题,然后对主题作较详细地论证和分析说明。

曲径通幽式:也称为卡耐基的“魔术公式”。方法为:先举例,再叙主旨要点,三说理由,进行论证分析。

四“思”:逆向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即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这是一种反弹琵琶式的思维模式,它鲜明地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精神,但要注意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纵深思维:从一般人认为不值一谈的小事,或无须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多端、灵活、精细、新颖是它的特点。

综合思维训练:是前面三种思维的综合运用,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情况都是将各种思维综合在一起使用的。

五借:借题发挥、借人发挥、借物发挥、借事发挥、借景发挥。“借”的东西很多,“五借”是泛指。它要求演讲者要善于观察现场,获取信息。

快速思维的线路图:观察——抓话题——定语点——扩展语点(组织语言)——语序的排列——表达。

练习:给出一些图片,仔细观察后做即兴演讲,认真体会快速思维的过程.

三、表达技巧(四种技能、五个注重)

四种表达技能:

1、散点连缀:在即兴演讲前紧张的选材构思时,人的头脑中会出现很多散乱的思维点,演讲时要捕捉住这些思维点,从这些点的关系中确定一个中心,并用它连缀这些点,与主题无关的全部舍去,当表达网络形成后,就可以开始讲话了。

2、模式构思:用我们前面所讲的两种模式作框架,使自己的表达有条理。

3、扩句成篇:即开门见山的构思方法。但也要将思维的路线理清,注意逻辑明晰。

第6篇

日前,海外华人学者张英进应邀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4场学术演讲,演讲涵括了3个专题,分别是“比较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穿越文字与影像:张爱玲电影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及“华语电影的跨学科研究”。张英进是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电影。他在中国大陆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等。

在主题为“比较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中,张英进首先勾勒了欧美文学史的书写脉络:文学史经由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回到外部研究的循环运动;对文学史的挑战也体现在最近欧美学界的理论化过程。其中,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整体性常被当作一种不可能、因而不受欢迎的研究对象,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文化或文学的“历史规律”被证实是站不住脚的,文学史再次沦落为“整体性消失后的碎片”。张英进列举了艾列特(Emory Elliott)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和霍利尔(Denis Hollier)主编的《新法国文学史》(1989),认为这两部文学史把片段化和断裂性变成文学史编写的结构原则,无疑反映了北美学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张英进指出:最近发展的比较文学史的理论和实践则代表了文学史写作的新视野和方向。这种研究突出过去和现在的相互阐释,又将文学研究推广到美学的和形式的语境以外,兼顾各相关学科研究,以充分阐明某一文学的语境,积极重塑史学家和读者的主体性。

张英进归纳出比较文学史研究方法的三个特点:其一,它超越后现代的做法,即不仅仅解构纪念碑式文学史所坚信的“整体性”和古董收集式的文学史不加分辨搜罗旧材料的习惯。其二,它认为在一个涉及文学作品的生产、规范、传播和接受的动态交流系统中存在不同枢纽点之间的间隙和互动,并把适宜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文学文化进一步理论化。其三,它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采用的协作的研究方法。

张英进指出,对国内的学者来说,比较文学史的形式引人深思。从理论上说,单一宏大历史依托于有机的、进化论的、甚至是目的论的模式,其叙述方式注重因果和有序性,呈单向线性,因此我们应对这一宏大历史的合法性进行再思考。从方法论来说,比较文学史应鼓励跨边界研究。重新审视现当代中国文学众多性质相近或各异的枢纽点之间的辨证关系,发现富有多样性、杂合性和偶然性的历史。从叙述上来说,比较文学史培育了多层面模式,让史学家、文本和读者能够进行多声音的有效交流。

从比较文学史角度反思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张英进指出研究者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陌生化知识:破除对“历史规律”的迷信,考察文学史的间隙、断裂,重建多声部――包括噪音与谐音共存――的对话响。第二是跨边界研究:建构跨地点、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的视野,重整不同枢纽点的特点,对其对话性的互动和传播进行比较研究。第三是多元系统观:比较文学史是开放的传播系统,既放弃既定的整体性,又强调史学家的主体性,倾听微观历史和“文学故事”,以求各个系统间的互动。

谈到比较电影研究方法,张英进在比较的框架中列举中国电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发展的课题,如观众研究、盗版现象、文学改编、电影及其他艺术(戏剧、摄影和影像)之间的跨媒体性等,同时还强调跨学科性对我们理解包含于电影语言和技术中的跨文化视觉性所起的关键作用。张英进总结说,比较电影研究应努力超越简单地追随跨国资本流动或分析国内外的文化政治,而必须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国际电影的美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等相关问题,强调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和接受语境、文本互文性和潜在文本等诸多方面。

张英进试图超越西方后现代思潮之下“主体性的黄昏”境遇,重建新的主体性,“一个自我反省的文化评论家应该意识到自己学科的盲点,敞开胸怀在其他相关学科中寻求新的发现”。他的比较研究范围比跨国研究更宽泛,其重点是跨学科性,从中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方法的影响。他近年完成的“明星研究”便是比较电影研究的实践成果之一。这一研究具体在哪些方面超越一般的文化研究,其理论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值得我们期待。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0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沉闷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而活跃课堂气氛关乎教学有效性。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枯燥的历史课本知识转化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再现历史,引起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更好地活跃历史课堂,引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情境教学能通过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多角度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培养能力。二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受到感染,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与历史人物同悲欢、共命运。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快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多元方法

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方法众多,可以通过辩论、演讲、朗诵、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实现。试举数例以说明之。比如角色扮演,主要是针对教材中情节较为复杂的史实,引导学生采取自编自导、以舞台短剧表演的形式,模拟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又比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插图、地图、实物及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容易理解,亲身参与教学情境,以最形象、最有趣的方式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还可以运用现代媒体集娱乐、知识、智慧和脑筋急速反应于一体的知识娱乐型综艺节目风格,创设知识娱乐情境,活跃历史课堂,寓教于乐。或者运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是情境材料过于庞杂、冗长。过多的材料会使学生目不L接。学生被众多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根本无L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高度。二是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有时过分注重情境细节,忽略了教学主题,不能仅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是就某一方面大谈特谈,而忽略了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造成教学主次不分,课堂实效性较差。三是历史扮演表现上热闹非凡,教学效果平淡乏味。角色扮演是情境模拟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这种方法。四是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师依然是主角。其实学生才是情境教学的主体。然而在实践中,确定用什么知识点来进行情境设计、选择什么历史材料、提出什么历史问题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仍是被动接受。

四、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是以课标和考纲为本的原则。一定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这样的情境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情境教学中,教师在选取资料和具体的教学中要坚持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接近更真实的历史。三是适度性原则。首先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应选择那些方便操作、情节性强、有情感教学需要的内容来进行情境再现;其次要注意简约性,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因此,情境教学不是呈现得越多越好,那样只会让人感觉教学花哨,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四是生成性原则。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生成,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流程来激发学生情境中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生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探索欲望。五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内化吸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中也不例外。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用合适的情境再现促进学习的内化,认识所学历史知识的本质和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第8篇

每个人来自不同的省,而德国的教育权下放在各省自治,因此有些差异,但是在七嘴八舌的争相发言里,我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在他们的历史教学方式里,教科书不重要。一是,历史教学是开放式的。

如果这一个课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么老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读的会是很多第一手资料,譬如俾士麦首相的演讲原文,要学生从演讲稿中探讨当时普鲁士的外交策略,从而分析普法战争的真正原因。除了了解德国观点之外,学生必须知道法国观点,老师可能用计算机图片放映当时法文报纸上的时事讽刺漫画、评论、或者画家笔下的巴黎街头图像。在分析战争本身,老师可能出示一张他带来的1870年普鲁士的经济发展指针图,用来解释当时的“新科技”──譬如铁路的广泛使用和新制大炮的威力──如何使普鲁士在战场上占了上风。法国本身贫富之不均、工人阶级之不满、社会压抑已久的不安定,老师可能用当时法国的生产指数和土地分配的图表来说明。

也就是说,在整个讲课的过程里,教科书非但不是唯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没用到。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式的教学。教学的主轴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任何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第一手资料里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这一堂课的主题是纳粹,学生可能必须去读当时的报纸、希特勒的演讲、工会的会议记录、专栏作家的评论、当时的纪录片等等,然后在课堂里辩论:纳粹的兴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还是凡尔赛合约结下的恶果,还是经济不景气的必然?各种因素都被提出来讨论,至于结论,学生透过资料的分析和课堂的论辩,自己要下。

满头卷发的路卡士说,“我们那时就读了托马斯曼的弟弟亨瑞琪曼的书,‘臣服’,因为他就认为德国人的民族性有惯性的服从性格。我们在课堂上就此辩论了很久。”

如果主题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学生必须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同层面分析革命的起因,然后又要试图去评价这场革命的后果:这究竟是一个失败的革命,如法国的Alesis de Tocqueville 所说,“社会顿时撕裂成两半:羡妒的无产阶级和恐惧的有产阶级”;或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因为二十年后,德国和意大利都统一了,而法国扩大了选举权,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

事情的是与非,人物的忠与奸,往往没有定论,学生必须自己从各种资料的阅读里学习耙梳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还常常要做报告”,刚刚来到香港的汉娜说,“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等于教一堂课。”

“你记得讲过什么题目?”

“当然记得,”她说,“因为要做很多的准备。我讲过英国的殖民主义。”

在这样的历史教学方式里,教科书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基本的参考资料而已。在众多一手和二手的资料里,包括演讲、漫画、照片、统计图表、新闻报导和学者评论、人物日记、法庭记录等等,教科书只是一个指引,不具任何一锤定音的权威。

开放式的历史教学,着重在训练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面对纷杂的史实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教科书充其量只是路边一个小小指路牌,不是烫了金的圣经。

“那考试怎么考呢?”

考试,他们解释,也不会以教科书为本,而是开放式的题目,都是要你写文章答复的,譬如“试分析俾士麦的外交政策”或者“试分析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测验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见解,教科书根本没有答案,也不可依赖。

如果教科书根本不被看作一锤定音的权威,如果课堂中的历史老师有独立见解,又有旁征博引的学问,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强迫老师和学生把教科书当圣经,我们需要那么担心教科书的问题吗?历史教学的真正问题所在,恐怕不在教科书,而在教育的心态、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可是美国的历史教育比较跟着教科书走,”来自奥地利的约翰在美国读过一年高中,他来,“而且他们的历史课教得很细,不像我们在欧洲,着重在大事件、大历史。”

克力斯说,“那没办法,他们只有两百五十年历史可以谈,所以连什么‘三十年代流行时尚’都可以在历史课里讨论一整节。”克力斯也去美国交换过一年。

话题转到美国去了。克力斯接着,“我发现美国人跟欧洲人真的很不一样,譬如说,有一次老师出题,要大家挑选二十世纪本国某一重要人物来做报告,结果,你知道吗?有五个人,选的是蝙蝠侠!不可思议,是高三呢。”

大家轰一下笑开了。我忍住笑,说,“美国嘛,大众文化特别重要。如果是你们德国班上做这个题目,大家可能选什么样的人物呢?”

第9篇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成功者的身上必然有过人之处。

从哈佛大学辍学30年后,比尔・盖茨终于获得母校哈佛大学授予的大学学士学位及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盖茨发表了深情的演讲,与校友无私分享了他30年创业的宝贵经历以及多年来人生历练的心得。

作为一代名人,一个改变了世界,也永远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技术人和企业家,盖茨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和感召力。而他准备这次演讲的过程本身,也同样给我们许多启迪。

比尔・盖茨半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他首先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对演讲稿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规划。从收集内容,筛选主题、形成初稿,到修改。定稿直至演讲之前的排练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他首先从“比尔・盖茨基金会”找来一名助手,协助他进行演讲稿的准备工作。这位助手曾是网络杂志《石板》的撰稿人。两个人一起先进行“头脑风暴”,把这次演讲所可能涉及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然后他们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提炼,最后确定了演讲的主题。根据确定好的主题,比尔・盖茨一连写出了六个草稿。《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他一生“自己所写的最长的一个东西”。

第一步,比尔・盖茨用电子邮件把自己所写的草稿发给他信得过的同事,请他们给演讲稿提意见、出点子。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了更多的灵感,丰富了自己的演讲内容。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自己对演讲的整体把握、提高自己的演讲技能,比尔・盖茨开始反复诵读历史上诸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费米、罗伯特・科赫、比尔・克林顿、乔治・马歇尔等名人的经典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演讲中语言的运用、肢体语言的作用以及与听众的交流技巧都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个月后,盖茨带上自己的讲稿,亲自去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拜访了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的股神巴菲特,当面征求他对演讲的看法。根据巴非特提出的意见,比尔・盖茨又对自己的讲稿进行了修改。百忙之中的盖茨还不忘给巴菲特寄去一份修改后的打印稿。之后,比尔・盖茨经常在自己办公室的小讲台上进行演讲排练。通过多次的模拟演讲,比尔・盖茨把自己要讲的主题烂熟于心,并将所用的材料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他还反复揣摩演讲中自己的语气、手势,甚至是停顿。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演讲前一天,“在去波士顿的私人飞机上,他还在给自己的妻子大声朗读”。

半年后,比尔・盖茨在自己的母校发表了他的演讲,并获得巨大成功。演讲不是一个知识和技巧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为了这次演讲,盖茨做了长达六个月的精心准备。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热情、执著、专注和努力的宝贵品质。这也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必须的。

第10篇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教师素养 反思

一、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形成性评价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接受和认可,很多学校开始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接触形成性评价,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这种评价机制,慢慢地转变观念,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的益处。

二、形成性评价下的反思

反思一:形成性评价让老师教得明白。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从而明白应该把学生带到哪去。

通过上面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加入形成性评价,老师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明了以后,我们还要在课堂上运用形成性评价,设计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并且依据形成性评价,判断我们有没有使学生走在达到目标的路上,有没有落实教学目标。

反思二:运用形成性评价,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新课程理念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形成性评价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它是立足学生,关注过程,旨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比如在《》一课,我就尝试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难点,这节课的难点是“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传统方式下,我们可能会课上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来突破教学难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运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的材料,并为设计一幅海报,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学生在搜集资料、制作海报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有所了解,上课时会更专注,印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更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路因此更加开阔,教学效果更有效。而且学生在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个人见解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研究方法,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反思三:运用形成性评价把脉教学。形成性评价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心和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性评价可以给教师提供有关教学效果的必要反馈,有助于教师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帮助自己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个学生,落实促进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比如在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节公开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八年五班,因为这个班平时上课比较活跃。但是公开课那天,五班学生却比较沉闷,讨论不够热烈。第二天,地理课杨老师也在五班做公开课,他们还是不怎么积极,不像平时活跃。于是,我在以后五班的历史课上多了一个演讲环节,每节课开始,利用3—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下的准备,给全班做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下册书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演讲之后,听众给予评价、打分,这个分数和他们平时小组积分累计起来,到期末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和个人表现奖。这样一是给学生练胆儿,二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的评价反馈也会给他带来帮助。

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而且也使教师从中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反思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在运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困难,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从今年八月起,在荷兰福尔波地材有限公司和江苏《室内》杂志社的联合推动下,“2008首届环保材料设计大奖赛暨福尔波亚麻产品应用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大赛组委会借助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等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动员、组织国内外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及高校优秀师生共同参与。

此次大赛以“环保・创新”为主题,大赛倡导设计师们以当地人文风俗、建筑材料及资源调研为设计基础,从人文、自然资源及区域环境出发,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环保理念,以有限的用料,创作出无限舒适、实用、美观的作品。

大赛举办至今收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众多作品结合自然、结合历史、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创作阐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自然对人的熏陶、人的情感的自然回归和释放,展示了环保理念与设计创作的完美结合。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对此次大赛的支持,大赛组委会特举办了优秀参赛作品全国巡展活动。

期待已久的首场巡展活动于11月8日在北京木棉花酒店隆重召开,活动主办方邀请了著名设计师陈宪淳先生、郝国良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并邀请了众多设计机构、建筑装饰部门的设计师与会。

巡展活动的第二站于11月15日在深圳木棉花酒店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主办方邀请了著名设计师徐岭啸先生、包辉先生和严一伦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巡回活动的第三站于11月22日在成都空港10号艺术机构举行。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四川分会及成都市装饰协会的大力支持。结合了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将亚麻环保材料运用到民居、博物馆、避震卫生间等场所,带给与会设计师很大的理念冲击。

在这三场活动中,福尔波公司的特邀代表也向与会设计师介绍了亚麻地板的环保特性,从亚麻地板的生产过程到亚麻地板的环保宣言,淋漓尽致的表达了福尔波公司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诺和努力。精彩的演讲引起了设计师们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踊跃提问。

在人们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环保材料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如何更好的推动环保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是设计界面临的当务之急,此次设计大赛及系列巡展活动正是在构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绿色环保的福尔波亚麻产品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潜力。

第12篇

十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XX镇长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乡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在新农村建设调研时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镇20__年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主持人讲话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在建设新农村学习会上的发言提纲

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八荣八耻学结

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总结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__镇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座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区委书记在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总结、心得体会、论文、感想、方案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

乡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

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特色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经验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__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实施方案

新农村经验总结:内强素质求发展构筑和谐新农村

县地方税务局“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XX村支部书记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

新农村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新农村建设总结-县以“十二件实事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村创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现场会发言材料

农机局长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