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时间:2022-03-02 08:3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c)-110-02

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如果尿液中进入了血液,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液,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2个以上的红细胞,称为血尿。主要分为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疾患导致的血尿,其红细胞绝大部分是畸形的,形态各异,大小明显差异;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其红细胞绝大多数大小正常,仅少部分为畸形红细胞。两类血尿对症治疗原则也是相反的,肾小球性血尿常需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或活血化瘀治疗,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常须应用止血疗法。因此,判断血尿来源非常重要。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以下简称UF-100)结合流式细胞技术与电阻抗测定法,通过测定前向散射光,荧光的波幅和强度以及电阻的变化报告12种参数,对尿5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进行分析,同时可将红细胞分为均一型、不均一型和混合型,对鉴别红细胞来源(肾小球、肾小管或是下泌尿道)有参考价值。以往这种检查要用显微镜,而且主观影响较大。为了解UF-100鉴别血尿来源的功能,我们对95例肾小球性血尿和153例非肾小球性血尿标本进行检测,统计红细胞各项数据,并将仪器红细胞提示信息与光学普通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尿标本来源

95例肾小球血尿和153例非肾小球性血尿标本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各科室已确诊的患者。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中段尿采集指南操作,取患者清洁中段尿,立即送检。

1.2 仪器和材料

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包括质控品)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奥林帕斯显微镜。

1.3 UF-100使用方法

工作前先作仪器的每日质控,数据正常时开始检测。将进样针插入含充分混均样品的试管,按进样开关,仪器自动吸取800 μl样品,分析各种参数,记录分析数据。

1.4 临床尿标本检测

取尿液标本用UF-100尿液分析仪检测。统计红细胞各项数据。取尿液标本10 ml于试管内,以每分钟2 000转速离心沉淀3~5 min,弃上清,约剩0.2 ml沉渣,镜检。所测结果与UF-100尿液仪检测红细胞各项数据比较。用Yerushalmy模式评价镜检与UF-100判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结果

UF-100尿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各项数据见表1;镜检与UF-100鉴别血尿来源的评价见表2、3。按表2、3内容采用Yerushalmy模式计算,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见表4。

表1 UF-100测定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血尿中红细胞各项数据(x±s,ch)

表2 UF-100鉴别血尿来源的评价(例)

表3 镜检鉴别血尿来源的评价(例)

表4 镜检与UF-100 2种检测指标鉴别血尿来源的评价(%)

3 讨论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血尿来源与尿红细胞形态变化的关系已得到公认。虽然肾穿刺活检确认出血病因及病理变化,但常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相继使用相差显微镜,扫瞄电镜等观察尿红细胞形态来鉴别血尿来源,但因价格或主观影响太大而未能普及。

尿中红细胞在镜检与UF-100检测中的表现形式,①肾性红细胞:镜下特征为形态多形性大小不规则,环形和部分膨胀;②UF-100图形在FsC/Fl上分布于Fsc区,RBC/FSC分布于直方图的左边,RBC-lnfo显示肾形RBC,支持镜下红细胞不正常形态,在红细胞存在于许多肾、尿道疾病和出血性疾病;③UF-100图形在FSC/Fl上RBC出现在典型的RBC分布区,皱缩RBC和体外RBC出现在同一区域。Fsc/Fscw:较小数目的RBC分布于Fscw相当低的区,在这个区,正常RBC和穿刺RBC出现,RBC/FsC直方图:在左边出现一个小峰表示没有出血。

UF-100红细胞形态分析包括三种信息,①Dysmophic:肾性红细胞即≥80%的RBC的FSC≤126 ch且<80%的RBC的FSC>84 ch;②Lsomophic:均一性红细胞即>80%的RBC的FSC>84 ch;③Mixed:混合性红细胞即(Lsomophic+Dysmophic)。

将已确诊的患者作为金标准,将镜检和UF-100判断结果与之比较。UF-100红细胞提示信息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判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别为94.7%和82.1%,差异有显著性(P<0.01),特异性分析为84.3%和86.3%,差异无显著性(P>0.05),误诊率分别为0.16%和0.14%,漏诊率分别为0.05%和0.17%。

5 结论

鉴于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的高敏感性(94.7%)和较高特异性(84.3%),笔者认为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非均一性和均一性来鉴别血尿来源具有一定的过筛作用。

[参考文献]

[1]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

[2]曹鲁宁,吴飞.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法、显微镜镜检联合尿白、红细胞结果分析[OL]..2008-06-22.

[3]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79.

[4]吴玉宁,马赵辉,杜惠清.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血尿来源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16-117.

第2篇

随着宽带网络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户对宽带接入业务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断增强,对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接入网络和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入手,结合电信IP城域网,提出电信IP城域网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加固的实践方法建议。

关键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风险、弱点、评估、城域网、IP、AAA、DNS

1 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义上,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防止其因为偶然或恶意侵犯而导致信息的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所以说信息安全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动来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续满足。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赖性”、“可追溯性”和“真实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标准ISO15408-1(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估规则),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如下图一所示: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则对PDCA模型有适用性,结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标准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

2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

如图二所示,在PLAN阶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关标准、结合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构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1) 确定ISMS的范畴和安全边界

(2) 在范畴内定义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和指南

(3) 对范畴内的相关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a) Planning(规划)

b) Information Gathering(信息搜集)

c) Risk Analysis(风险分析)

u Assets Identification & valuation(资产鉴别与资产评估)

u Threat Analysis(威胁分析)

u Vulnerability Analysis(弱点分析)

u 资产/威胁/弱点的映射表

u Impact & Likelihood Assessment(影响和可能性评估)

u Risk Result Analysis(风险结果分析)

d) Identifying & Selecting Safeguards(鉴别和选择防护措施)

e) Monitoring & Implementation(监控和实施)

f) Effect estimation(效果检查与评估)

(4) 实施和运营初步的ISMS体系

(5) 对ISMS运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6) 在运营中对ISMS进行不断优化

3 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实践步骤

目前,宽带IP网络所接入的客户对网络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越来越高,且IP宽带网络及客户所处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又在不断变化。IP宽带网络的运营者意识到有必要对IP宽带网络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够动态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运营者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询外包的方式来建立IP宽带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此类咨询项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项目实践:

3.1 项目准备阶段。

a) 主要搜集和分析与项目相关的背景信息;

b) 和客户沟通并明确项目范围、目标与蓝图;

c) 建议并明确项目成员组成和分工;

d) 对项目约束条件和风险进行声明;

e) 对客户领导和项目成员进行意识、知识或工具培训;

f) 汇报项目进度计划并获得客户领导批准等。

3.2 项目执行阶段。

a) 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安全域划分;

b) 分安全域进行资料搜集和访谈,包括用户规模、用户分布、网络结构、路由协议与策略、认证协议与策略、DNS服务策略、相关主机和数据库配置信息、机房和环境安全条件、已有的安全防护措施、曾经发生过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 在各个安全域进行资产鉴别、价值分析、威胁分析、弱点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响分析,形成资产表、威胁评估表、风险评估表和风险关系映射表;

d) 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并按照重要次序,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和风险处置建议。

3.3 项目总结阶段

a) 项目中产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档进行审核和批准;

b) 对项目资产鉴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核和批准;

c) 对需要进行的相关风险处置建议进行项目安排;

4 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要点分析

运营商IP宽带网络和常见的针对以主机为核心的IT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同,其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有很大差异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资料。在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4.1 安全目标

充分保证自身IP宽带网络及相关管理支撑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客户的业务可用性和质量。

4.2 项目范畴

应该包含宽带IP骨干网、IP城域网、IP接入网及接入网关设备、管理支撑系统:如网管系统、AAA平台、DNS等。

4.3 项目成员

应该得到运营商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项目组长应该具备管理大型安全咨询项目经验的人承担,且项目成员除了包含一些专业安全评估人员之外,还应该包含与宽带IP相关的“业务与网络规划”、“设备与系统维护”、“业务管理”和“相关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人员。

4.4 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应该对信息搜集对象进行分组,即分为IP骨干网小组、IP接入网小组、管理支撑系统小组等。分组搜集的信息应包含:

a) IP宽带网络总体架构

b) 城域网结构和配置

c) 接入网结构和配置

d) AAA平台系统结构和配置

e) DNS系统结构和配置

f) 相关主机和设备的软硬件信息

g) 相关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和接口

h) 相关业务数据的生成、存储和安全需求信息

i) 已有的安全事故记录

j) 已有的安全产品和已经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 相关机房的物理环境信息

l) 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规定和指南

m) 其它相关

4.5 资产鉴别

资产鉴别应该自顶向下进行鉴别,必须具备层次性。最顶层可以将资产鉴别为城域网、接入网、AAA平台、DNS平台、网管系统等一级资产组;然后可以在一级资产组内,按照功能或地域进行划分二级资产组,如AAA平台一级资产组可以划分为RADIUS组、DB组、计费组、网络通信设备组等二级资产组;进一步可以针对各个二级资产组的每个设备进行更为细致的资产鉴别,鉴别其设备类型、地址配置、软硬件配置等信息。

4.6 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按照不同的资产组进行针对性威胁分析。如针对IP城域网,其主要风险可能是:蠕虫、P2P、路由攻击、路由设备入侵等;而对于DNS或AAA平台,其主要风险可能包括:主机病毒、后门程序、应用服务的DOS攻击、主机入侵、数据库攻击、DNS钓鱼等。

4.7 威胁影响分析

是指对不同威胁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定,作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种处置措施的参考依据。在威胁影响分析中应该充分参考运营商意见,尤其要充分考虑威胁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信誉影响。

4.8 威胁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种威胁可能发生的概率,其发生概率评定非常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评价规则,主要由运营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进行评价。

第3篇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

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是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就业比较常见的岗位。两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见的400种中药饮片的识别;能运用常见分析仪器对中药进行初步分析检验。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

1.1 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

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

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

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

1.3 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

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

2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

转贴于

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

在课间,以4人为一组,将课堂上要讲的药材分组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边教药材的性状鉴别,学生边根据老师所讲的鉴别要点,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问,老师教完后,学生也学会了怎样鉴别药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印证。下课后,以宿舍为单位,学生可以保留一份药材,从而在课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堂课开始前5分钟,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药材,讲述来源,性状鉴别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

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校中药标本馆已将馆藏标本以文字、图像等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建立了中药学习系统,并由专任老师定期进行维护,充实。中药学习系统中的每味药都是图文并茂,记载全面,包括中药的四大鉴别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来的临床报道等等。学生在中药标本馆看标本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馆内配备的电脑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又系统的掌握。在课外,由于中药学习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站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可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

药材市场是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市场里所含的药材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可弥补实验课上教学品种的不足。此外,市场里交易的药材良莠不齐,真伪混淆,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鉴别,因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学校可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当地的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8味药,掌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熟悉药材的商品规格及划分依据,熟悉常见混淆品的鉴别要点,了解市场价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业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在市场上所学的知识,按照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以及相应混淆品的鉴别要点,分门别类的记载下来。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市场,通过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 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

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2.5 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

转贴于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乌梢蛇[2]和蕲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术来鉴别药材的真伪。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其鉴别结果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药材的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鉴别,对观察者经验要求高的药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法来鉴别,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新型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形成两步考核法,即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基础知识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综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两种考核分别以100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学生的性状鉴别能力,可从常用药材及常见伪品中随机抽取60种药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1h内完成辨认。如考察学生的显微鉴别能力,分别以3~4种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发给学生,让其通过显微鉴定,鉴定出分别为何种药材,并绘出每味药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图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如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选取相关的药材,让学生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检测程序来鉴别这个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同时,通过此类考核机制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能够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课题选择

(1)课题及其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知识探究类: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的具体行动,最终形成报告总结。

学术研究类:学生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小节感兴趣,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题目,最后写出研究论文。

社会调查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然后撰写调查报告。

创造发明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深层次的目标便是创造发明,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能力。

(2)问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数选取于生活实践、报纸杂志论文、热门话题、教参提供的课题。

(3)如何选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拥有独立自,选题时也不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

2.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个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或者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完成体验阶段

本阶段中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如何有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资料的价值,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3)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从中反馈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课题研究属于一般的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拓展学习范围,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识,获得学习体验后将其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主动的探究,最后形成学习报告。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节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李某上网时无意间进入一个国外网站,该网站介绍说,如果接受它发过来带有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上网就能免费,于是就在网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邮箱等资料。两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6万元现金大奖,但需电汇250元手续费,且两天就能将现金送到。李某将信将疑,到银行咨询。银行职员告知他,最近到银行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怀疑这有可能是国际诈骗,目的就是骗取一定数量的手续费。于是,李某报了警,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所有把钱汇出去的网民,均没有获得相应大奖。

(2)任务活动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目不暇接,扑朔迷离。今天,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和老师鉴别评价信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鉴别和评价信息,并且最终形成一份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

(3)活动过程

分组:5人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组长并确定相应任务。

阶段一:收集并阅读关于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相关知识。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相关知识,完成最终的报告需要大量查询相关资料。

研究指南:①课题背景中出现哪些问题?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信息的泛滥?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滥的窘境?③“信息污染”与“环境污染”有何不同?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构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他人利用窃取信息犯罪的情况?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

阶段二:实施课题研究。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付诸行动,按照之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分析结果串联起来,最后小组选出一个比较擅长做PPT或Word的同学将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报告,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能够将了解到的鉴别与评价方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阶段三:展示、评价。参照评价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第5篇

关键词:胰腺癌;超声造影;低增强

胰腺的血供非常丰富,各动脉间众多的吻合构成立体的血管供应网,超声造影可显示胰腺以及肿瘤的微血管,对病灶的定性诊断较普通超声更具价值。本文主要观察胰腺癌超声造影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对胰腺癌诊断价值,并与增强CT对比分析。

1临床资料

对2010年10月~2012年5月拟于我院手术的胰腺局灶性占位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所用超声诊断仪为LogiQ-9(GE),探头频率2~4MHz,机械指数

2结果

本研究共统计病例28例,均病理诊断胰腺癌,其中胰头癌16例,胰尾癌9例,胰体癌3例,年龄38~80岁,平均(56.2±5.1)岁,病灶大小1.9~7.3cm,平均(3.9±2.03)cm。22例表现为动脉相、静脉相不均匀低增强,其中与正常胰腺组织同进同退2例,晚进早退18例,同进晚退2例;2例动脉相表现为明显不均匀高增强,静脉相低增强,均表现为晚进早退。4例表现为动脉相等增强,静脉相低增强,同进早退。28例中5例病灶内见不规则无增强区。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增时间)统计:病灶增强时间短于正常胰腺组织增强时间,以动脉相低增强作为诊断胰腺腺癌的标准,准确性为78.6%。

3结论

胰腺癌多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与胰腺其它局限性肿块二维超声图像表现相似,很难鉴别,其治疗手段及预后却截然不同,所以准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CEUS能够敏感地评估病灶内血供情况,并以此分析和鉴别病灶的性质。胰腺的血供非常丰富,各动脉间众多的吻合构成立体的血管供应网,超声造影可显示胰腺以及肿瘤的微血管。而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e作为一种真正的血池示踪剂,不会扩散到组织内,可以清晰的显示组织器官微循环的灌注情况,对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1]。本研究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28例胰腺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病灶增强特点及时间强度参数,并与增强CT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应用价值。

3.1胰腺癌超声造影特点 本组28例胰腺癌病灶,动脉相、静脉相均呈不均匀低增强22例,动脉相等增强、静脉相低增强4例(图2,图3)。动脉相不均匀高增强2例,且均表现为晚进早退。病灶内见不规则无增强区共5例(图1)。归纳其共有特征为恶性肿瘤表现增强不均,大部分动脉相低增强及增强时间短于胰腺实质,部分病例内见不规则无增强区。恶性病灶峰值强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增强时间统计:恶性病灶短于正常胰腺组织。以动脉相低增强作为诊断胰腺腺癌的标准,准确性为78.6%。

肿瘤的造影增强特征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胰腺腺癌为低血供肿瘤,同时正常胰腺组织有丰富的血运供应,病灶造影表现出较正常胰腺组织低增强,Rickes[2]等的研究中也得出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呈低增强,病灶周边可见肿瘤供血血管。同时由于肿瘤血管扭曲、结构异常以及恶性肿瘤侵袭造成血管瘘等,致使随血液进入肿瘤内的造影剂分布不均、程度不同[3]。胰腺恶性肿瘤多呈不规则状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瘤滋养血管常位于肿瘤周边,距血管近的肿瘤细胞生长活跃[4],造影后呈增强表现,远离血管的肿瘤细胞容易退化和坏死,表现为不增强或弱增强。肿瘤内坏死、陈旧性出血、囊性变多表现为不规则无增强区。胰腺恶性肿瘤细胞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发内皮细胞增生,刺激诱发新生毛细血管;肿瘤中有的血管为被肿瘤组织侵犯的残留血管,血管结构紊乱或易形成动静脉短路,可能是造成肿瘤内造影剂渡越时间明显短于肿瘤外相对正常胰腺实质的原因[5]。

3.2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分析 常规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因其无辐射性,较CT、MRI经济等特点,而成为临床胰腺肿瘤筛查的首选工具,特对已发生血管侵犯、肝转移的病例诊断正确率高,对于边界不清或形态规则的病灶以及无明确周围血管脂肪侵犯、肝转移或肿大淋巴结的胰腺病灶,常规超声的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CEUS诊断的正确率为78.6%,较常规超声有明显提高[6-8]。CEUS能够敏感地评估病灶内血供情况,并以此分析和鉴别病灶的性质。超声造影可较好的反映病变的微循环情况,在胰腺局造性病变鉴别诊断方面较常规超声提供更多的信息,诊断率与增强CT相似,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尔蛟,谢晓燕.超声造影在胰腺肿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6,13(5):303-305.

[2]于晓玲,梁萍.超声造影诊断胰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3):170-173.

[3]严昆,戴莹.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5):361-364.

[4]魏志新,宝荣.胰腺实性假如头状瘤的病理特点及诊治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2):96-98.

[5]苏一巾,杜联芳,李凡,等.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9):1689-1690.

[6]彭莉晴,周静,张煜,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9):625-627.

第6篇

>> 中药鉴定学教学探讨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显微鉴定法在《中药鉴定学》理论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中药鉴定学》教学探析 中药鉴定学教学体会 高职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学的实践教学初探 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中建立实践基地的探讨 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教育统计学中国化进程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学科建设问题 系统论在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对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加强高校畜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探讨 数字化技术在工程图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研究 浅谈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随着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渐渐显示出它特有的优势,并为广大师生接受与认可。此种教学模式对数字化教材要求很高,需要设计和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教材。当前数字化教材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媒介,因此下一步我们将链接搜索引擎和各种教育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社会资源,开发具有符合实际、及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的数字化教材。包括数字音频、教学视频、多媒体软件、专业网站、E-mail、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以及数据库等等。

2.2.1.3完成自我学习评价软件-中药鉴定学在线考试系统,所有考试题型全部由系统自动判分,可以设定是否要进行试题答案解析和分数显示,考生是否可以查看自己试卷的权限。用于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系统的远程管理功能非常强大,提供了分类查询、分类打印、分类删除、分类试卷查看等功能。

2.2.2《中药鉴定学》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笔者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协商讨论,并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收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11-12]。《中药鉴定学》数字化教学流程见图1。

力求在教与学数字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课程重建、课程开发、教学过程重建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上求得突破。

教学素材库包括了电子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授课教案、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相、作业习题、网上测试系统、常见中药材饮片图库、伪品药材图库等,笔者已经完成了电子教学大纲、电子教材、部分授课录像、大部分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等内容,正在完善常见中药材饮片图库、伪品药材图库。笔者与广东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正进行虚拟实验情境的设立,计划完成显微测量、中药材常规检查、120种重点药材的性状鉴别、40种中药材横切面组织与粉末的显微鉴别、2种未知药材混合粉末的鉴别等内容。

测评系统已经完成题库建设,初步完成自我学习评价软件――中药鉴定学在线考试系统。拟将系统测评结果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评价相结合,作为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最终评价。评价部分占最终课程期末成绩的比例为20%~30%。

以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网站为平台载体,综合教学素材库、虚拟实验情境、测评系统、讨论交流工具,创立药材鉴别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实践,完成每种药材鉴别知识框架的构建。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异议,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习个体的不同,可以逐个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建立公共分享系统,如微信群,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信息教学模式,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趣味性强”的新型教学氛围,使这种信息教学模式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体,创建一个完整的创新教学模式[13-14]。

2.2.2《中药鉴定学》数字化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3次专题探究:中药鉴定学的历史与发展、药材的经验鉴别、药材市场调查。利用湖南邵东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和长沙高桥药材大市场见习环节,或其他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外分组,以报告或课程论文的方式完成,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完善中药鉴定学知识体系。

最终建立以“情境探究学习”模式为主,“药材市场―专题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模式为辅的中药鉴定学数字化创新性教学模式,达到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材真伪鉴别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目标。

3小结

在网络数字化的学环境下,教学模式必须不断更新,使教学数字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教学的培养目标。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新模式,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纵观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已经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富饶的学习宝库。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成果,为自己终身的学习建立起一个知识资源宝库。对于学生来说,拥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本研究完成后,对中药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拓展《中药鉴定学》教学的时空界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中药专业的教育资源质量,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在校学生能受益,而且社会上的中药从业人员也能受益,对中药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能够在社会上普及中药鉴别的科学知识,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作出积极贡献[15-16]。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2]唐科莉.为21世纪的数字化世界做好准备―澳大利亚《2014年国家评估项目:ICT素养报告》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6,(3):50-55.

[3]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Software Guide,2010,9(7):184-186.

[4](美)葛洛蒂,(中)张国治.数字化世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5]赵蔚,余延冬,张赛男.开放式e-Learning解决方案个性化推荐服务――一种面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的探索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10-116.

[6]周媛,吴文春.情境学习观点对数字化学习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8,(8):74-76.

[7]刘玲玉.英国高校教研态势初探[J].学园,2015,(29):8-9.

[8]胡晓虹.美国数字化学习市场正掀起创新风潮[J].中国远程教育,2008,(2):78.

[9]王功亮.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6,(3):20-21.

[10]祖宁,王运武,李子运,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要素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1-15.

[11]罗莉.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190.

[12]张金龙.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有效利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135-137.

[13]颜笑健,龚丽华,陈莉锋.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2014,34(4):469-470.

[14]刘静.关于高校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思考[J].三峡高教研究,2010,5(1):25-27.

第7篇

目前,交通事故伤害已排名为全球十大伤害的前列,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各类事故死亡总数中约占3/4的比例,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为此,确定和查明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点,并开展安全改造,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根本手段之一。由于投资的限制,公路管理部门需要快速、准确确定急需要安全改造的路段,以分清轻重缓急,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现阶段国内对于事故黑点鉴别、路段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要么过分依赖交通事故资料,要么相关方法复杂、所需基础数据较多。受我国交通管理体制现况制约,这些基础数据和资料往往分别被公路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和交警等部门掌握,安全改造实施路段鉴别所需的数据资料的采集成本相对较高,给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安全改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从公路管理部门自身工作条件和需要出发,提出以公路管理部门易获得的路政交通事故资料、少量实验观测资料为主的两阶段公路安全改造路段鉴别方法。

1现有事故黑点(段)鉴别方法对比分析

现有交通事故黑点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数法、事故率法、当量事故率法、事故数质量控制法,以及综合考虑道路交通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的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如安全系数法、综合评价法等。(1)常见的交通事故黑点确定方法。此类方法主要基于概率统计思想,主要利用历史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资料加以分析,如果分析所得的指标结果显著高于本地路网、路段、或者某一规定的标准值,则将该路段点作为事故多发的危险点加以初步确定。此类方法在获得交通事故数据的前提下较简单、易用。但在实施安全改善工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交通管理体制的局限性,获取完整的交通事故资料并非易事,且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诱发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仅用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衡量道路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安全系数法。核心是用相邻路段的速度变化来评价特定地点的危险性,如果与相邻路段的速度比值小于标准值则认为是危险路段。安全系数法降低了对有关道路条件方面数据的依赖性,很好的从行车速度方面选取了事故黑点路段,但没有考虑其他通常导致事故的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且在事故多发段成因分析及改善策略制订阶段,仍然需要大量的有关道路条件、交通状况、驾驶特征方面的数据,故安全系数法通常应与事故系数法等方法配合使用才有较好效果。(3)综合指标评价法。基本原理在于考虑到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不安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特定路段、路网的交通要素的安全因子选择合适的表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路段(点)的不安全评价指标值,再将该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排序,由此确定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按照所应用计算模型的不同,目前比较典型的有AHP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粗集理论等。综上所述可见,各种鉴别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限制。各种鉴别方法虽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鉴别事故多发点段,但在实际应用时容易将一些条件(如道路条件、线形或交通量等)忽略,且采用的基础数据对于公路管理部门来说有很大的搜集困难,而如果数据采集不全或者数量不够,又将使鉴别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2两阶段安全改造路段鉴别方法----第一阶段

2.1指标选取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由多家管理的体制现状,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各自为政的局面。道路安全改造问题,尤其是全面、详细的获取公路基础资料、事故资料往往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及管理上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主要采用驾驶员心生理变化及速度差,交通事故资料仅作为参照指标。

2.2评价指标(1)当量事故数。交通事故的损失可分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设当地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平均赔偿金额为(公式略)(2)驾驶员心率、血压变化。道路条件除了直接引发交通事故和通过对车辆的影响致使车辆发生故障而肇事外,更多的是通过向驾驶员传递道路环境信息的方式间接地诱发交通事故。在试验车上安装八导生物测试仪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驾驶员的心率、血压变化随着道路条件的不同变化较为明显,行驶在危险路段时,驾驶员的心率、血压增长率幅度较大,行驶在较安全的路段驾驶员的心率、血压增长率较小。(3)运行速度差。在试验车上安装GPS等速度测量仪器,测量车辆动态车速,从而可计算出路段之间的车辆运行速度差,速度差越大,路段安全性越差。

2.3安全改造路段初步筛选流程初步筛选安全隐患路段及事故黑点(段)的流程,(图略)(1)如果路段的当量事故数累计频率小于或等于15%,则直接筛选为初步黑点(段)。(2)如果路段的当量事故数累计频率大于15%,则进入心生理负荷及运行速度差的检验,如果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心率、血压等指标出现突变点(增幅大于20%)或路段间的车辆运行速度差超过20km/h,则筛选为初步安全隐患路段。

3两阶段安全改造路段鉴别方法

第二阶段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是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交通行为的突变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交通行为在直观上只体现为两个变量,即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行车轨迹。因此在第二阶段,针对初步筛选路段,选取运行速度与轨迹偏移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相应的鉴别模型。

3.1评价指标(1)车辆行车轨迹。车辆行车轨迹为车辆进入弯道路段后车辆左前角经过的路径,实验中所测的车辆轨迹点到外侧边缘线距离主要指车辆左前轮碾压沙带留下轨迹的最左侧距离内侧边缘线的距离。路段测量点布设(图略)(2)车辆运行速度。采用摄像法对弯道路段关键断面的运行速度进行测量,测量断面与轨迹测量相同,各断面间的最大运行速度差,记为Δν。

3.2运行速度-行驶轨迹鉴别模型标定通过对多个路段进行调查与实验,部分行车轨迹及运行速度差数据(表略)即,当0<Δν<10,0<h<0•4时,属于危险程度较低路段,危险等级定为四级;当0<Δν<10,h≥0•4时,属于一般危险路段,危险等级定为三级;当Δν≥10,0<h<0•4时,属于较危险路段,危险等级定为二级;当Δν≥10,h≥0•4时,属于高度危险路段,危险等级定为一级。并且根据此模型将路段根据危险程度的高低排序。

3.3安全改造路段二次筛选流程第二阶段筛选安全隐患路段及事故黑点(段)的流程(图略根据危险路段的危险程度分级模型,通过一定量的观测,即可最终按危险程度从高到低筛选出需要进行安全改造的路段。

第8篇

超声、细针穿刺活检、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体层成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都是诊断唾液腺肿瘤可用的检查方法。影像学对于诊断、临床诊疗、决定是否手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些疾病表现可能有重叠,依据不同的表现应选择不同的最佳影像手段。近年来多模态医学影像在肿瘤诊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SPECT和PET属于功能成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动态观察病灶,但其分辨率低,不能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而CT、MRI具有良好的定位功能,将两者融合的SPECT/CT、PET/CT、PET/MR等设备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有效解决了单一显像方法的不足。

二超声和细针穿刺活检

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超声鉴别腺体内还是腺体外肿块的准确率达98%,能证实临床所怀疑的肿块。肿瘤组织比正常腺体组织回声低,是初步评估腮腺浅叶和颌下腺的理想工具。基于多普勒技术的高分辨超声提供了优异的软组织形态、多维信息和血流信息,因为便利且提供实时图像引导,是引导细针穿刺的最理想工具。但超声的用途仅限于表浅结构,局限性在于不能评价腮腺深部组织(被下颌骨遮挡)、咽后组织、小唾液腺病变、外周神经受累的病变、颅内病变和骨侵蚀,它往往是进一步影像检查的基础。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可提供组织学诊断和分级,帮助指导治疗,然而超声检查具有个体差异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93%和60%~75%,特异性不足最主要原因是取材不足造成的假阴性。

三CT和MRI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

CT和MRI是显示肿瘤范围及区域淋巴结的理想手段。MRI提供了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评估肌肉与肿瘤分界面时优于CT,能评价周围神经扩散和深叶侵犯,也能显示咽旁间隙。CT能发现恶性病变引起的骨侵蚀,能评价咽、颈部淋巴结异常,增强CT可用于恶性肿瘤分期。最近有研究报道利用CT灌注成像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结果表明其可提供血流灌注信息及组织时间密度变化曲线,有助于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在腺体脂肪的对比下,MRIT1加权成像能识别多数唾液腺病灶,正常腮腺信号介于脂肪和肌肉之间,随着年龄增大信号越接近脂肪。MRI对肿瘤边缘及侵犯深度评价较好。多数唾液腺肿瘤的T2图像较T1亮,含水量高的病变,例如腮腺囊肿、Warthin瘤和囊性黏液表皮样癌的T2信号更亮。在所有现有影像学手段中,MRI是观察面神经是否受侵的最佳方法。然而传统T1和T2加权成像在面神经识别中作用有限,一些新序列例如静态梯度回调采集、平衡超快速场回波已经逐步发展,这些序列显示范围、空间分辨率和信号/噪声比方面比传统序列更好。基于舌下腺肿瘤潜在的高度恶性,舌下腺肿物首选MR检查。

四PET/CT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

PET/CT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无创的检查手段,对许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可早期发现。PET/CT检查可一次性全身成像,是一种很有力的显像模式,能够将贯穿全身的生物化学和病生理改变形象化体现。目前最常用的PET显像剂为18F-FDG,已广泛用于多种肿瘤包括头颈部肿瘤初始分期、复发检测以及治疗疗效评价。

1PET/CT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1.1PET/CT诊断唾液腺肿瘤

PET/CT显像中,腮腺微量至少量的FDG摄取被认为是正常摄取。但在无症状的腮腺里常遇到低到中度的摄取或者不对称性摄取,FDG摄取灶的形态和密度都有重要提示作用,双侧对称的摄取增高通常是生理性的;不对称的,尤其是局灶性的,可能需要更多影像检查和病理检查来排除恶性。当满足一条或多条以下标准时,PET/CT被认为是有意义或者说与肿瘤相关:软组织或淋巴结FDG摄取增高且不能归因于生理摄取;淋巴结伴有中央坏死;FDG摄取增高或CT提示恶性特点的远处转移。可疑病灶的评价一方面基于对图像的定性视觉判断,另一方面利用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高级别恶性肿瘤比中、低级别肿瘤具有更高的平均SUV值(4.6vs2.8),但SUV鉴别高度和中低度恶性肿瘤意义不明确,因为两者重叠区域很大。同时,双时相显像亦不适合用于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腮腺良性肿瘤常表现为FDG高摄取,延迟显像其代谢也可进一步增高。

1.2PET/CT影响肿瘤患者

临床诊疗研究证明PET/CT诊断唾液腺肿瘤具有74.4%的灵敏度和近100%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达到100%,阴性预测值为61.5%,识别出其他手段未发现的远处转移灶更敏感。在高度和中低度恶性肿瘤中PET/CT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ET/CT对于初始分期、发现颈淋巴结转移、治疗后监测很有意义,可以提示手术必要性以及手术切除范围。SUV可能对预测组织学分级有帮助,进而为手术计划提供有用的术前信息。然而和其他头颈部肿瘤比起来,SUV预测唾液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稍低。PET/CT的主要优势在于发现远处转移灶,对原发位置、复发可能性、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这些易改变患者治疗决策的方面提供更准确评估。临床中常见PET/CT发现患者远处转移从而将手术治疗改为放化疗,也有患者因颈部淋巴结无摄取而避免了原计划的颈淋巴结清扫术。PET/CT在发现疾病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相当高的诊断准确率,可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决定患者适合接受根治疗法还是姑息疗法。

2PET/CT较CT的优势

有研究表明,PET/CT和单独CT相比较诊断准确性提高,尤其在肿瘤范围确定、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在SUV较高的高度恶性肿瘤中更明显,但不代表它是发现肿瘤转移的惟一影像方法。PET/CT特异性较高,但灵敏度稍低,可能是因为唾液腺癌有FDG亲和力不一,导致小淋巴结或局部复发灶判定的假阴性。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高于传统影像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0%和94%,而CT是82%和85%,MRI是88%和79%。

3PET/CT较单独

PET的优势单独PET检测低度唾液腺癌,易发生假阴性,因为其FDG摄取值低于高度恶性肿瘤,不易与其他疾病区分。假阴性也易发生在直径小于5mm的小肿瘤中,PET显示和正常组织很类似。唾液腺炎症病变会造成摄取增高,导致假阳性。但传统CT有较好的解剖定位功能,也能识别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所以在诊断肿瘤方面将PET与CT或MR结合起来,能够消除单独PET的不足。PET/CT将诊断准确性提高,提供了功能和解剖两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PE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不论PET还是CT,误差可能和固有显像模式有关,不论哪种影像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病理。

五总结

第9篇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分离分析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色谱也不断的被改进与完善。由于其具有高分离速率,高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等特点,高效液相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尤其是药物,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只有对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药物分析研究和监测控制,才能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因此,高效液相色谱广泛运用于药物分析的各个方面。

1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

在H P L C法中,保留时间与组分的结构和性质有关,是定性的参数,可用于药物的鉴别,中国药典采用此法进行药物鉴别。由于西红花价格昂贵,经常出现假品伪品,常见伪品有红花、、玉米须、莲须、纸浆等;其掺伪现象比较复杂,给真伪鉴别和优劣评价带来难度。安慧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西红花及其伪品的特征成分进行鉴别,确定正品西红花中没有绿原酸和羟基红花黄素A,并建立了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测定样品中的绿原酸、HSYA,一次性鉴别西红花、常见伪品、红花,并测定掺伪量。此方法不仅能鉴别药材及提取物是否掺伪,而且能确定所掺伪品的种类并估测掺伪量,是对西红花掺伪鉴别方法的有益探讨和尝试[1]。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和在药典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药物的新方法。例如,克拉霉素、利福平滴眼液、岗梅等七种冬青属中草药以及南北五味子的鉴别等[2-5]。这些新方法的发展无疑为进一步完善、开发药物鉴别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杂质检查中的应用

随着H P L C 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不少药物分析工作者研究和探讨了H P L C法在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查方面的应用,并建立了一些新方法。例如,盐酸噻吩诺啡、奥沙西泮原料药及其片剂、盐酸喹那普利原料药、氟他胺中有关物质的检查等[6-9]。这些方法简便、可行且专属性较强,是药物杂质检测的新发展。程磊等通过合成胸腺法新杂质对照品后确证其结构,并进行杂质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测得各杂质相对于胸腺法新的校正因子,从而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胸腺法新及其制剂中杂质的方法,并可对含量超过0.1%的杂质进行结构鉴定[10]。胡政华等建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中右旋杂质的HPLC检查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准确,是手性药物中杂质分析方法的进步[11]。

3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药及其制剂的含量,可以消除药物中的杂质、制剂中的附加剂及共存药物的干扰。张美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心糖浆中阿魏酸的含量,所建立的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准确、简便[12]。此外,高效液相色谱在复方制剂中药物含量测试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月乃汤中甘草的鉴别和甘草酸含量测定[13]以及复方葛斛胶囊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等[14]。

4高效液相色谱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与气相色谱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受样品挥发性、热稳定性及相对分子质量的限制,只需把样品制成溶液即可测定,非常适用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的有机合成药物。张莉等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大鼠血清中(E)-3-(3,5-二羟基-4-异丙基苯基)丙烯酸含量的反相HPLC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血药浓度的测定[15]。付洪瑜等建立大鼠血浆中卡瓦内酯麻醉椒苦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该分析方法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可用于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16]。

综上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检测自动化、适用范围广、组分易回收、样品处理简单。高效液相色谱法还可以在检查杂质的同时进行含量测定, 为分析工作节约了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分析成本。因此在药物分析的各个方面都有优势。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近年来, HPLC 法在仪器、检测器、固定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也越来越成熟。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联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联用等多种技术。高效液相色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是高效液相色谱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将是今后质量规范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安慧景.西红花常见伪品的鉴别及掺伪量测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D]2012-06-01(4):155-161.

[2]杨娜,张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克拉霉素[J].山东医药工业,2002,21(4):21-22.

[3]王梅娟.利福平滴眼液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1):70-71.

[4]罗集鹏,毕培曦.七种冬青属中草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N].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7,13(4): 211-214.

[5]周莹,程海燕.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南北五味子[N].医药导报,2005,4(10):951-952.

[6]阎平,谢剑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噻吩诺啡药物有关物质的方法研究[J].分析实验室,2006,12(25):8-10.

[7]黄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他胺中有关物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6):453-455.

[8]程东升,陈蕾等.奥沙西泮原料及其片剂中有关物质的检查[J].药物分析杂志,2 0 0 8 ,2 8(4):562-566.

[9]沈晓峰,高达敏.盐酸喹那普利有关物质的检查[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1):497-499.

[10]程磊;唐洋明; 殷果;毕开顺;陈晓辉;王铁杰.HPLC法对胸腺法新及其制剂中杂质检查[J].药物分析杂志,2013-11-30(11):1942-1947.

[11]胡政华;陈静.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中右旋杂质的检查[J].西北药学杂志,2011-04-01(2):98-100.

[12]张美娟.HPLC法测定舒心糖浆中阿魏酸的含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28(6):19-21.

[13]刘国洪;钟宇富.月乃汤中甘草的鉴别及甘草酸含量测定[J]食品工业,2014-02-20(2):243-245.

[14]杨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葛斛胶囊中葛根素含量[J]内蒙古中医药,2014-02-20(5):53-54.

[15] 张莉;李东;肖正华;张梦军;郭嘉伟;周娟;李滨;张惠静;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I221的含量[J].中国测试,2013-11-30(6):53-56.

第10篇

PET/CT是将PET和CT进行结合,利用CT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解剖位置而弥补PET的不足,使其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就PET/CT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肿瘤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分别进行阐述。

1 PET/CT在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

1.1阿尔海默茨病(AD) PET/CT检查在A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较有价值。Engler等发现应用与β-淀粉样蛋白(β-AP)相结合的化合物PIB标记后可进行脑β-AP显像,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认知功能损害评价、疗效评价和危险人群的筛查,且有助于预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是否发展成AD。

1.2帕金森病(PD) PD病理改变是以黑质纹状体通路为主的,对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者诊断较困难。而18F-多巴胺PET可对PD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可客观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在鉴别原发和继发PD中有很大作用。此外,多巴胺受体显像在PD早期诊断、继发性PD的鉴别诊断、左旋多巴替代治疗对象的筛选和疗效的评定中均有指导作用[2-4]。

1.3癫痫 PET显像表现主要为发作间期18F-FDG代谢减低,发作期代谢增高。对于颞叶内外的癫痫定位准确率均超过90%。

1.4药物成瘾 在药物成瘾领域,脑显像主要通过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转运体等作为显像剂,因此利用PET/CT可以较清晰地显示此区域,有望为研究药物成瘾治疗提供新的阶层。

1.5精神疾病 PET可提示精神疾病在脑血流、代谢、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异常。神经受体显像发现多种精神疾病表现为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受体系统功能异常。

2 PET/CT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临床应用

2.1冠心病 PET/CT通过结合PET心肌灌注显像和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行形态和功能的综合评价,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无法显示功能特征方面的不足。在早期冠心病危险人群中,PET/CT通过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评价结合心肌血流储备测量能增加识别早期冠心病危险人群,通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而降低心血管病危险。

2.2心力衰竭 PET的18F-FDG显像结合心肌灌注显像既能获得心功能信息,还能鉴别功能障碍心肌的存活性。利用CT冠状动脉造影可准确判断有无冠心病,利用PET心肌灌注可确定心功能障碍心肌是否为可逆性损害,为此PET/CT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病因诊断、预后评估,且能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3 PET/CT在肿瘤系统中的临床应用

3.1早期诊断 肿瘤早期时CT检查容易漏诊且难以区别良恶性,但肿瘤由于其代谢水平明显不同于正常细胞,对18F-FDG的摄取远远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则结合PET的高18F-FDG聚集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早期尚无明显症状的肿瘤小病灶的检出。

3.2寻找原发灶和转移 临床中经常发现一些肿瘤转移灶,而原发灶和全身情况并不清楚;或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明显提高,常规检查却未发现病灶;或虽然检查发现原发灶,但是需要明确有无转移灶。选择PET检查,则可在肿瘤功能、代谢变化,寻找转移性肿瘤原发灶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1]。

3.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FDG标准摄取值(SUV)在恶性肿瘤中明显增高。有研究表明将SUV值≥2.5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相对客观指标,对结果判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一般认为恶性程度越高,其SUV值就越高[2]。

3.4临床分期 肿瘤临床分期在指导临床治疗策略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8F-FDG检查既能检出原发灶又能检出转移灶,且能了解全身脏器累积情况,一般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18F-FDG摄取率也增高,故可利用此特点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故可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

3.5监测肿瘤复发、转移及疗效评估 PET/CT可通过监测肿瘤细胞代谢活动的早期改变提示肿瘤复发,同时监测是否有远处转移。且可对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解剖影像学正常的病例进行监测。同时PET/CT对放化疗早期疗效评估有很大优势。

3.6指导活检和介入治疗。

3.7指导放疗计划 CT结合了PET后能明确显示肿瘤活性区,更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放疗计划。

总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ET和CT同机结合,相互补充了各自的不足,在多种疾病系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尽管如此我们仍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ET/CT在临床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 考 文 献

第11篇

【摘要】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以PCR反应为基础,其特点是快速简便、易操作、成本较低,DNA需要量少、无需放射性分析,也不会污染等。该文简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以及其在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药材鉴别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亲缘关系及系统学研究、药材的道地性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遗传多样性 药材鉴别 道地性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以其快速、准确、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不受环境影响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评价、目的基因定位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等领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以PCR反应为基础,其特点是快速简便、易操作、成本较低、DNA需要量少、无需放射性分析也不会污染等[1]。

1 RAPD技术的原理

RAPD (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是 1990 年美国杜邦公司科学家 J. G. K. Williams 和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所 J. Welsh 领导的两个小组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子标记技术。Williams 称之为 RAPD,Welsh 称之为 AP-PCR(arbitrary primer PCR)。 其建立在 PCR 技术基础上,是以任意序列的寡核苷酸单链 ( 通常为10个碱基,AP-PCR 则为20~30个碱基) 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 DNA 进行随机扩增。RAPD 所用的一系列引物的 DNA 序列各不相同,但对于任一引物,它同基因组 DNA 序列有特定的结合位点。这些特定的结合位点在基因组某些区域内的分布如符合 PCR 扩增的反应条件,即在一定范围内模板 DNA 上有与引物互补的反相重复序列时,就可扩增出此范围的 DNA 片段。在不同物种基因组 DNA 中,这种反相重复序列的数目和间隔的长短不同,就可导致这些特定的结合位点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使 PCR 扩增产物增加、减少或发生分子量的变化。 通过对 PCR 产物的检测和比较,即可识别这些物种基因组 DNA 的多态片段。

2 RAPD技术的优缺点

2.1 RAPD技术的优点分子标记的种类很多,RAPD标记技术能够成为最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是因为与其它分子标记技术相比,有很多独特的优点[2]。

①不需DNA探针,设计引物也不需要知道序列信息;②用一个引物就可扩增出许多片段(一般一个引物可扩增6~12条片段,但对某些材料可能不能产生扩增产物),总的来说RAPD在检测多态性时是一种相当快速的方法;③技术简单,RAPD分析不涉及Southern杂交、放射自显影或其它技术;④不象RFLP分析,RAPD分析只需少量DNA样品;⑤成本较低,因为随机引物可在公司买到,其价格不高;⑥无需专门设计 RAPD 扩增反应的引物,也无需预知被研究的生物基因组核苷酸顺序,引物是随机合成或是任意选定的[3]。⑦每个RAPD 反应中,仅加单个引物,通过引物和模板 DNA 链随机配对实现扩增,扩增没有特异性。⑧较之常规 PCR,RAPD 反应易于程序化。利用一套随机引物,得到大量 DNA 分子标记,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系统分析。

2.2 RAPD技术的缺点RAPD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①RAPD标记一般是显性遗传(极少数是共显性遗传的),这样对扩增产物的记录就可记为“有/无”,但这也意味着不能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②RAPD分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复性不太高,因为在PCR反应中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一些扩增产物的改变;但是,如果把条件标准化,还是可以获得重复结果的;③由于存在共迁移问题,在不同个体中出现相同分子量的带后,并不能保证这些个体拥有同一条(同源)的片段;同时,在胶上看见的一条带也有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扩增产物,因为所用的凝胶电泳类型(一般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只能分开不同大小的片段,而不能分开有不同碱基序列但有相同大小的片段。

3 RAPD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RAPD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用于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药材鉴别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亲缘关系和系统学研究,药材的道地性等各个领域。此外,Kitanaka还用RAPD技术对人参和西洋参的杂交一代进行了鉴定。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于任何一个物种来说,其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扩展其分布范围和开拓新的环境。所以,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物种或居群的进化历史,也能为进一步分析其进化潜能和未来的命运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了解不同分类群间的亲缘演化关系,为生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为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吴卫(博士学位论文,2002)应用RAPD标记对92份鱼腥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RAPD标记可作为构建鱼腥草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鱼腥草药材道地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邹佳宁等[4]对贵州省境内药用植物天麻的野生和栽培15个样品的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进行RAPD分析,表明野生与栽培天麻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说明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天麻形成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张建清等[5]从DAN分子水平上分析甘肃党参主要栽培区的9个栽培居群和4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而探讨纹党参的来源,RAPD分析结果揭示了甘肃栽培的党参和素花党参在居群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彭锐等[6]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5种石斛属药用植物,分析结果表明,RAPD方法能有效鉴别所试石斛属植物,其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4.85%,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an等[7]对广藿香的研究表明,应用RAPD随机引物对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鉴定是可行的。RAPD技术为广藿香遗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Rout GR[8]运用RAPD技术对心叶青牛胆进行研究,证明RAPD技术具有检测药用植物遗传变化的潜力。

转贴于

3.2 药材鉴别和指纹图谱的构建长期以来,局限于粗放经营的种植方式,药材存在种质不清、品种混杂和种质退化严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药材的出口,现在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4%的份额,这与我们中药大国的身份和地位严重不符,运用RAPD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决我国药材严重混杂的现状。

王润玲等[9]采用RAPD技术进行了玉竹及其掺伪品热河黄精、黄精等药用植物的鉴别,证明RAPD技术可用作区分玉竹及其掺伪品的依据。胡挺松等[10]用RAPD技术对红景天属的大花红景天、长鞭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和高山红景天4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鉴定,证明了RAPD法能有效地鉴别红景天类药材,把大花红景天、长鞭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和高山红景天区分开。周晔等[11]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RAPD手段,对中药黄精及主要掺伪品长梗黄精进行鉴别,表明RAPD技术为黄精与长梗黄精的区分提供了分子鉴别依据。黄芸等[12]用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及混淆品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等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RAPD法能有效的鉴别射干类药材,把射干和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等药用植物区分开。曾明等[13]采用RAPD技术对葛属6种植物进行分析,利用RAPD及PHYLIP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峨嵋葛与野葛的遗传距离小,应归为野葛、野葛与粉葛、山葛间的遗传距离大,粉葛、山葛应独立成种。指纹图谱可用于葛属植物间的鉴别。沙明等[14]采用RAPD技术对地榆属的4个品种及其混淆品进行分析, RAPD可提供清晰RAPD指纹谱,表明RAPD技术可以做为4种地榆品种及其混淆品的质量评价方法。Guo WL等[15]对车前的研究表明,RAPD技术能够很好的鉴别不同地域车前之间的差别。在生药鉴定方面,该方法在人参及其伪品、甘草、黄连、冬虫夏草及其伪品、贝母等药材的鉴定中都有应用。

3.3 亲缘关系和系统学研究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类群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亲缘相近的种类其遗传上的联系也必然相近,运用RAPD技术分析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的遗传关系,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药材的分类和鉴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娟等[16]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别8种卷柏属药用植物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并建立了8种卷柏属植物类群亲缘关系的树系结构图,该方法显示了8种卷柏属植物之间明显的种间差异,能为这些植物种以及种下的分类鉴定提供遗传学依据。丁鸽等[17]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铁皮石斛8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分子鉴别等进行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居群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可以作为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居群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别研究的有效手段。虞泓等[18]对云南常见的3种6个居群59个红景天样品进行了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APD分子标记可很好地用于红景天物种的分子鉴定和遗传背景研究。傅大煦等[19]从DNA分子水平上分析新疆药用桑树资源9个栽培群体的遗传关系,发现RAPD分析结果与新疆药用桑树资源植物的遗传关系的传统划分是基本一致的。Warude等[20]用RAPD技术对余甘子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证明RAPD技术可以很好的鉴别余甘子的亲缘关系。

3.4 药材的道地性古人云:“诸药所生,皆有其界”,可见生态地理因素对中药材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地道药材”是同种异地,是生物学上的“居群”,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由和亲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群,它的形成是由基因型与环境饰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地理不仅将揭示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为中药种植区划研究打下基础,而且从生态地理的高度研究地道药材形成的环境原因,并与遗传基因的研究一起为解释药材地道性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打造出我国的“地道药材”商品基地,使中药资源中得到持续利用。

顾华等[21]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研究了来自山西黎城、长治、平顺、壶关、吞留及安泽6个地区11个连翘地方栽培品系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运用RAPD分析手段进行药材道地性研究具有可行性。雷高鹏等[22]对来自四川、湖北、浙江、上海的麦冬的13个居群和两个沿阶草种的RAPD分析,也证明RAPD是一个能有效区分麦冬与其他同属物种以及麦冬道地性分析的方法。李颖等[23]利用RAPD技术、琼脂糖电泳等技术研究了广藿香的道地性,显示了不同产地广藿香基因组的多态性,为广藿香的道地鉴别和引种栽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新方法。

4 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必然会得到广泛的应用,RAPD技术出现虽然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显示了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在药用植物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用植物分子遗传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RAPD技术将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Leila Medraoui, Mohammed Ater, Ouafae Benlhabib, et al. Evaluation of genetic variability of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in northwestern Morocco by ISSR and RAPD markers[J].C.R.Biologies., 2007(330):789.

[2] 丁群英,张 显. 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甜瓜上的应用[J].果树学报, 2005,22(3):271.

[3] 王和勇, 罗 恒, 孙 敏. RAPD在中药材鉴别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J].中药材, 2004, 27(1):63.

[4] 邹佳宁, 宋聚先, 常楚瑞,等. 贵州天麻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中药材, 2006,29(9): 881.

[5] 张建清, 苏 雪, 吴 琼, 等. 药用植物党参的 RAPD 分析[J].中药材, 2006, 29(5):417.

[6] 彭 锐,李泉森,李隆云. 石斛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RAPD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437.

[7] 潘超美,李 薇,贺 红,等.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9):723.

[8] Rout GR. Identification of Tinospora cordifolia(Wild.)Miers ex Hook or Thomas using RAPD markers[J].Z Naturforsch, 2006,61(1~2):118.

[9] 王润玲,唐 铖,周 晔,等.玉竹及其掺伪品的 RAPD鉴定[J].中草药,2006,37(11):1727.

[10] 胡挺松, 陆一鸣, 马兰青,等. 红景天属4种植物RAPD分析与分类鉴定[J].中草药. 2004, 35(11): 1286.

[11] 周 晔,王润玲,唐 铖,等. RAPD标记法鉴定中药黄精及长梗黄精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9):2149.

[12] 黄 芸,秦民坚,杨 光,等. RAPD 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13] 曾 明, 严继舟, 张汉明, 等. RAPD技术在葛属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1,31(8):620.

[14] 沙 明,张东方,孟宪生,等. DNA指纹谱与HPLC指纹谱对中药地榆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11):815.

[15] Guo WL, Gong L, Ding ZF, et al. Genomic instability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regenerants of medicinal plant Codonopsis lancelolata Benth. Et Hook.f. as revealed by ISSR and RAPD markers[J].Plant cell Rep. 2006, 25(9): 896.

[16] 李 娟,万定荣,陈科力. 8种卷柏属药用植物的RAPD分析[J].中药材,2007,30(4): 403.

[17] 丁 鸽,丁小余,沈 洁,等. 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与鉴别[J].药学学报, 2005,40(11): 1028.

[18] 虞 泓,朱荣勋,李永谊, 等. 云南常见药用红景天的RAPD 分析[J].中草药,2005,36(1):96.

[19] 傅大煦, 张 辉, 陈 纹. 新疆药用桑树9个栽培群体的RAPD 分析[J].中草药, 2004,35(9):1053.

[20] Warude,Chavan,Joshi,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PD-SCAR mark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INN[J].Biol.Pharm.Bull.,2006,29(11): 2313.

[21] 顾 华, 盖 玲, 周铜水, 等. 中药材连翘道地性的分子生物学探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6:664.

第12篇

1在食品水分分析与检测中的应用

低分辨核磁共振仪及其技术在水分分析与检测中应用尤为广泛。水分是构成食品的主要元素之一,它的迁移、变化影响着食品的品质与风味,因此,检测食品中水分对食品加工、储藏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食品水分检测方法采用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蛋白质变化或淀粉糊化等物理或化学变化,破坏了被检样品的完整性以及成分结构,不能反映食品中水分的物理状态的直接信息;新的技术如红外、近红外分析技术等来测定食品水分,只反映的是被检样品中水分的部分信息,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无损检测,能够有效获取水分分布的全部信息,当水与底物结合稳固时,T2值降低;当水流动性好时,T2值较高。氢核的弛豫时间会随着食品的组成成分、保存温度、储藏时间、水分流动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参数能够提供与水分子的结合力和移动相关的重要信息,应用于食品水分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利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对肉质水分分析作了大量的研究。韩剑众基于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中国金华猪和杜长大猪)生鲜猪肉的水分存在状态和变化规律,得到了宰后生鲜猪肉中水的存在状态及分布情况,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评价宰后肉质的持水性能及变化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戚军等通过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肌肉中水T2的变化,考察了冻融过程中羊肉持水力的变化规律,指出肌肉中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可以作为考察冻融后肉品质持水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快速无损检测肉类水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姜晓文也利用LF-NMR技术对猪肉持水性进行了研究,通过T2的积分面积反映宰后猪肉水分含量的变化,特别是国内注水猪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为食品安全猪肉的检测与监管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2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

由于核磁共振技术无损检测的特点,使得其在食品掺假识别、鉴定中得到应用。牛乳的掺假、掺杂现象成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LF-NMR通过对乳制品中脂固液比、脂肪结晶温度、持水量、水分结合状态、蛋白质变性、蛋白质聚集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测试,能达到鉴别真伪的效果。姜潮等人以掺假牛乳样品(掺入水、食盐、尿素、豆浆等)复原乳以及纯牛乳样品为低场核磁共振检测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处理Carr-Purcell-Meiboom-Gill(CPMG)序列的检测数据,在主成分得分图上很好地区分出纯牛乳和掺入不同物质的掺假牛乳,纯牛乳、复原乳及其混合乳也得到有效的辨识,同时各种掺假牛乳样品随掺假物质的掺加比例在图中呈规律性分布,通过低分辨核磁共振结合PCA法得到一种快速检测与监控牛乳品质的有效分析方法。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另具吸引力的一点是它能够进行油品中的油份进行检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检测到食用油脂(肉、黄油、棕榈油、牛奶、巧克力等)中固体脂肪的含量,因此,LF-NMR还可以用于鉴定食用油的掺伪。王永巍等应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了煎炸油分别掺有3种食用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油样的横向弛豫时间T2弛豫图谱,发现煎炸油在10ms处出现了一个特征峰,而其他三种纯品油中并未检出。随着掺伪量的增加,该峰的峰面积比例逐渐增大,而峰开始时间则逐渐缩短。通过测定该特征峰面积比例和峰开始时间可定量测出煎炸油,提供了一种煎炸油掺伪食用植物油的快速鉴别方法。ZhangQing等通过LFNMR分析玉米油、花生油、油菜籽油、和大豆油与两种煎炸油的T2峰值,建立了线性方程用以检测掺假食用油。其实,鉴别油品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钦理力[30]用脉冲核磁共振鉴别法检测餐饮废油脂中的地沟油、泔水油及三种食用油在10℃和0℃下的SFC值,实验结果表明地沟油和泔水油的固体脂肪含量远远大于食用油,在0℃下固脂含量为0的食用油,只要其掺伪了1%以上的餐饮废油脂,就可以鉴别出来。花生油在10℃下SFC值虽达到了1.52%,但当其仅仅掺入1%的地沟油或泔水油时,SFC值明显变高,可认为只要花生油中掺入了1%以上的餐饮废油脂,即可检测出来。此外,如果煎炸老油曾煎炸过动物食品,也可用本法检出。此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任何化学药品,只要稍加指导一般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另外,有研究表明,正常食用油脂与地沟油的弛豫反演谱有显著区别,有明显的特征峰出现。而且这种区别稳定性很高,对于同一种地沟油,这种明显特征不会随着地沟油的过滤、脱胶、脱嗅、脱色等加工过程而消失。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在食用油掺假鉴别检测中表现出了突出的技术优势,卫生部公布核磁共振技术成为食用油掺假识假检测的四种仪器方法之一。

3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测微生物方面也崭露头角。食品微生物检测是食品检测中常规、必检项目。针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如寄生虫),传统而有效的检测方法为分离培养法。分离培养需要增菌、生化鉴定或血清学鉴定,整个过程需要2~3d甚至5~6d的时间才能完成,劳动强度大,耗时,不能及时、快速评价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目前,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纸片法、胶体金检测法、微孔滤膜法、光电检测法、酶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法、PCR法、分子杂交法等,各种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快速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以其独特的检测原理被作为一项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得到研究。J.ManuelPere等人通过将抗疱疹病毒多克隆抗体与直径为46nm左右的Fe3O4纳米磁珠连接制成纳米传感器,然后与病毒分子孵育,在1.5T(60MHz)核磁共振仪上检测到了病毒颗粒,检测限为5个病毒颗粒/10μL。该方法不需要生化鉴定或血清学鉴定,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便捷,磁性Fe3O4纳米晶体在磁场中影响周围水分子中氢原子的弛豫时间,核磁共振技术能非常精确地记录水分子中氢原子内的原子核的行动,病原菌造成水量的1%的变动,都能被核磁共振检测到。基于相同的技术原理,建立了牛奶中分支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限达15.5CFUs,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微生物不需要增菌,整个检测时间不到1h,快速、灵敏,方法新颖,在病原微生物分析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4展望

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并具有优势的快速检测技术,它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正处于萌动发展时期。随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低场核磁共振设备的不断成熟,随着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发更多的技术与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推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的蓬勃发展。

作者:杜美红孙永军单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食品安全分析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