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绘画课程总结

绘画课程总结

时间:2022-07-22 04:1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绘画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绘画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园 绘画教学 评价理念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影响其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采用,也引导着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幼儿园绘画教学改革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以下评价理念。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鉴别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制度影响下,过去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鉴定的功能。20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即评价应以发展为目的,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关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智能倾向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幼儿、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绘画教学自身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支持发展,促进发展,为发展服务。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体现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不同,所以个体体现的聪明类型也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承认多元性。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幼儿园绘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必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作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深入理解其性质与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各项任务, 这是十分有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评价实践中。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主体,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改变了多年来园长评教师、教师评幼儿的单向评价制度,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评价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多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由原来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效度,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类型复杂多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点和不足,使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发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方案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综合运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过去,由于盲目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客观、严谨的代名词,使得追求客观化、量化一度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但是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单纯以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评价对象发展的丰富性、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等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数据中,反而丧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强调科学应用质化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质的分析和把握,并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准确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应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估活动,及时调整与改进课程方案,以便向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交流、档案记录、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适宜性。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中积累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估信息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参考,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评价。

三、情境化评价理念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通常是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加德纳提出了“情境化评价”的理念,以此来改正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方法。加德纳把情境化评价作为“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他认为,真实的评价应发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学生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称之为“学徒模式”,如学会演奏、表演、运动、绘画等的过程。以此理论为基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放置于情境中进行。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情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把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福谢依认为,教育上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课程就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应提倡评价的情境性。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牵涉到儿童、专业人士、父母和其他成人,极为关注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的复杂性等。个体间的差异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视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情境性评价理念关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互动和过程,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个体间的差异有它的功能,它们被用来刺激更高水平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接受不同长处和弱点的儿童,可以对每个儿童的长处和弱点加以反馈,从而使每个儿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不同于其他人。儿童间的差异被作为一种资源,使将来的成功有稳定的基础并更加丰富。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让幼儿去真实的体验、感受、表现自己,幼儿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它们的情感、态度、能力。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四、结语

幼儿园绘画教学已经注意到评价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的评价理念。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认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应遵循上述新的、更科学的评价理念,希望能给教学评价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万国,刘苹苹.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9,(7).

[2]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祥明.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5]陈翠荣,胡成玉.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绘画课程 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处于不断发展探索阶段,诸多实验性的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正在探索、创新和完善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各种绘画技法与应用规律,还应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绘画理论知识,启发学生自身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把握绘画学习中的规律性并逐渐将规律正确、独立地用于绘画创作中。这就要求教师授课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讲究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拓性,把握好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笔者以提高绘画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在近几年的实验性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点教学方式。

一、共性阶段的教学培养方式

此阶段为高校一年级夯实基础时期,是所有美术专业学生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要较扎实地完成这一阶段,需要在教学中强调以下两点:

(一)通过示范与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绘画专业技术、技法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是根据每位学生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指导,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对知识的吸收并转化为创新的能力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的放矢的启发性教学,课堂示范这一教学方式与内容也应力求针对具体学生进行指导。

(二)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开设的课程及其所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优化各绘画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有序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绘画专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认知学习的规律,合理的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经过优化后的绘画课程设置具备以下三点内容:

1.符合绘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明确绘画课程教学总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规划课程阶段性培养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课程的阶段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体系,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等。根据为达到阶段性目标所需完成的详细教学重难点等内容在每个阶段罗列出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使教师与学生不断更新原有的绘画实践与美术理论认知,在深度与广度上发展自身专业素质。如增加绘画临摹课程课时量,通过直接向绘画大师学习,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宽阔且高的专业观察角度,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评判能力。

2.改变原有绘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状况,在注重绘画教学专业侧重点安排的同时注重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多样化。在原有绘画专业学科基础上增强学科建设,建立起一个层次多、类型丰富的课程设置。具体包括拓宽学生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增加创作的兴趣点,将细微常见且易于把握的生活题材发掘、提炼出来,作为训练创作主题,如在绘画专业课中,除原有的基础静物、人物、人体、风景写生等课程以外加入静物创作课程。课程设置的优化也使整个教学环境适合学生专业方向的深入发展。再如,对于与绘画技法紧密联系的美术理论知识的扩充,“‘重实践、轻理论、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美术专业存在的客观事实,简略单一的理论课程内容加上重复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思维僵化、没有开拓意识”①。所以,教师在绘画实践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相关绘画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任课教师应帮助学生将诸多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加以熟知,包括使学生了解绘画作品中每一步技法得以实现的本质原因,理解作品背后深刻精神内涵,甚至感悟相近年代画家作品中的互相影响力,知晓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技法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获取过程相得益彰,在熟练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补充未知的理论知识,而一定高度的理论认知又支撑着整个绘画习作与创作。长期坚持美术理论与专业绘画技法并重,可以令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法更有效地相结合,并为提升整个课程教学水平服务。

3.转变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中,大多以任课教师的审美为准则,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而在学生自主型教学方式中,除了采用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示范法,还可通过绘画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开拓学生自主思维。通过一系列学生自主型技法训练,使学生拥有系统学习与自习能力。即使教学后期,学生脱离教师的全程指导亦能独立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学术问题。

二、个性阶段的教学培养方式

本时期是共性阶段后的一个高级阶段。绘画专业学生进入创作环节,需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在各自创作中凸显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创新性的一种体现。

(一)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授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基础扎实而又富创造能力的学生。学生绘画作品创新力度的提升既依赖牢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学会跳出原有的纯理论的桎梏局限,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随着绘画专业课程的深入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即学会“有破有立”。

(二)鼓励学生多做相关绘画专业理论知识点的研究与总结,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使实践始终建立在一定高度的理论基础之上,实践与理论始终相辅相成。

(三)专业中不同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认知积累的良性循环,最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拥有完整且个性化的审美能力、理论修养以及个人绘画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创新力,是当今的教育模式的重点与趋势。

三、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实践

讲求教学共长。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教师而言,应注重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不断更新,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科研成果质与量的提高,以求科研理论带动教学实践,及时将当下新的研究成果、观念、思维传达给学生,实现科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实践的共同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绘画教学中科研理论对具体教学的指导与探索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应继续丰富具体课堂实践内容,探析绘画教学课程中的各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并及时加以转化、提升为理论认知,实现教学共长。继续探索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绘画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课堂传授进行推广应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人才而继续努力。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 风景写生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一、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①。简而言之,高中美术课程是体验性质的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能力的成长,认为“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②。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立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完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审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内容最直接地表现在风景写生课环节。风景写生课能够引领高中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各种材质、形态和风格,思考美与自然之间的意义关系,用画笔自主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写生课的意义,而风景写生课的开展保证了高中美术课程体验性的现实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为美术风景写生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高中生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过程,较少年期观察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较青年期更强烈,认知思维框架是开放的,因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5个系列、9个模块④,风景写生课程属于“绘画・雕塑”系列的绘画模块,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能力已经超越仅能临摹绘画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导他参与自主创作绘画活动,高中生拥有个性的审美倾向,具备一定的色彩、构图认知,将自己的创意独立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为高中生参与美术风景写生提供基本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景写生课程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其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化高中生的绘画审美认知,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

对具体的风景写生课程,它的安排是对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有益地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有限的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在风景写生课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术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创作的作用,提前“对学习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个人情感,促其产生对事物的意义建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导学生对其作品形成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写生课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是对美术课堂死知识的活化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丰富美术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在绘画类课程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让学生亲临自然环境,形成对日月山河、树木花草、建筑楼阁等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并运用一定的绘画工具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去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如果是校外写生,要求向学校申请通过,安排好教学周期(一周为宜),提前安排好写生地点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学组与生活安全管理组,做好教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具体的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限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程序:欣赏――学习――创作――评价”⑧。从整体组织运行过程而言,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分为前期欣赏学习准备、中期创作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为例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常州市处在环太湖风光带与沿江风光带的交汇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合风景写生的如天宁风景区、淹城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及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各大公园,这些地貌风光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组织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风貌变化选择各公园写生、天宁寺塔写生和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写生。下面主要以红梅公园写生为教学案例探讨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一)欣赏学习的教学准备阶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确立以秋季红梅公园自然风光为写生主题。

2.教师课前拍摄红梅公园风景图片以备展示。

3.课程导入:通过欣赏一系列公园图片,提问学生引导其对画面上的塔楼、亭阁、树木、天空、水面大小远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构图结构进行比较认知,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

4.写生步骤的演示:以风景图片槔,以范画的形式进行步骤分解。如:观察――取景――构图――绘画创作――修改调整――收拾完成。

(二)学生独立探索的写生创作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红梅公园某处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2.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创作遵循的原则。通过写生引导学生全面接触风景画中的各类问题,如题材、选景、构图、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红梅公园中建筑风格的观察力,提高选材取景及构图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楼、树木等远近空间感的各种因素:透视、明暗层次对比、形体复杂的塔楼与单纯的水面对比等等;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与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连带关系,并掌握其表现的规律与技法,表现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调。

(4)锻炼风景画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

3.学生写生创作形成作品,画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师观察巡视辅导并进行摄影摄像,及时指出学生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三)写生训练的技术步骤要点

1.把握透视的基本规律。

2.掌握观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点:整体观察、概括处理、理性分析。

3.关注色彩表现冷暖变化、强弱变化的规律,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表现。

(四)教学评价阶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

1.整理录像,研究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2.开展小组总结座谈会,形成一定的书面经验报告。

3.对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开展写生主题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架起“支架”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如前所述,风景写生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织模式,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这种主体性发展的自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辅佐作用。教师要花费尤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学生、写生对象、工具方法等众多基本规律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安排。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发现,在这个写生教学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意味着,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基调面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和宏观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学生个体状况的匹配,预设具体阶段需要的“支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⑨。

在欣赏、学习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支架”,如安排学生课前分组拍摄风景图片、搜集相关名家风景作品,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相似的绘画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基本的透视、构图及色彩规律。其次,教师设置“场景支架”,写生地点的范围不宜规定过死,最好提供多种选择可能,这要求教师要事前踩点,选取的写生区域最好天然具备绘画的难度梯度,以此为支架作为学生创作的自主选择。第三,教师设置“范画支架”,以一张风景摄影作品为原型进行绘制,分解绘画的步骤,详细讲解每一步骤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求学生选取一幅作品进行临摹训练,引导学生重复观察自然事物间的关系,了解并控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绘画语言特色,以此为学生在具体写生过程中将要处理的绘画问题提供预热的支架。

(二)教与学的互动观察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中期阶段,学生在开放的写生情境中,自主观察场景,选取角度独立探索地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独立探索离不开观察活动的铺垫,这是学生美术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风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时间的变化、自然物间的空间构成等,学会对画面整体、联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够抓住风景对象的亮点重点凝练刻画而不是对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对象的总体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中进行再现创作,使得静态的风景画面呈现出画者赋予的独特生机。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朦胧观察法即半闭双眼,让视线中景物边缘模糊、色彩压缩成块,明暗层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为整;分层观察法即以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把颜色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比较观察;冷暖比较法即观察景物之间的颜色冷暖变化,通过比较辨别丰富的色彩差异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以巡视观察为主,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观察不同学生的绘画行动如选角度摆位置、线描构图、体面色调层次处理与调整,剖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倾向,及时指出问题关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运用具备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创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应的合作探究学习

写生创作阶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构建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到写生活动中,组员之间可以在全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讨论,互相学习借鉴绘画技法,共享创作问题及其解决的经验,这种同伴效应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指导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发展的教学评价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评价为内容,是对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衡量与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二次教育。从评价主体看,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1}。学生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回顾写生活动过程,检查自己的观察视角、构图方法、色彩处理及在写生过程产生的感悟,与教学目标标准、同伴作业、教师范画及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内容,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写生学习的经验总结效果。

从评价内容看,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观察记录、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质性评价表现为成长记录评定,包括“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12}。这两种评价都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全过程性发展的归纳与总结,消解结果评价的武断性,促进学生通过对比记录前后的差异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性潜能与要求,更趋于客观化。与此相应,在写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分数或等级方式,而综合地运用评语、等级与评语结合、座谈、作品展览为形式{13}。由此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写生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性质与倾向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即对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的鼓励和肯定,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总结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写生教学发展的新目标要求。

注释:

①⑤{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③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9,39.

⑨冯玮.“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论基础美术教学过程最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杨海峰.高中生外出风景写生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J].美术大观,2012,(9):170.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 模块式 课程体系 实践 总结 探索

通过近几年对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调研、改革与实践,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的改革尝试。对这种新的课程体系,自称为:“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模块式课程体系”

“模块式课程体系”是当今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国际劳工组织(ILO)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发的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模式(MES模式)。我国称为:“模块式教学法”、“职业技能模块”或“就业技能模块组合”。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法可以用最短时间和最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但是MES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影视动画专业,我们通过对MES模式的深入了解和对专业的实践,总结了一种解决影视动画专业课程问题的教学体系。并首次提出:影视动画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式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具体讲就是将学生总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教育、教学模块,各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素质标准、能力标准和技能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学生完成相关模块的学业后(某专业课程)通过专业劳动技术等级考核鉴定,可发给专业技能证书,学生获结业证和技术等级证后。既可从事工作,也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继续学习。学生在本专业学完全部“模块”学业,经考试合格授予毕业证书。

二、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之前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和思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深入的实践研究和调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1、我们在排课程的时候,是并排设置课程的。比如:《动画造型设计》和《动画运动规律》,我们都是放在第2学期进行,都是2*16(一周2节课,上16周,共32学时)的课程安排。在实践中发现必须要完成一门课程《动画造型设计》,另外一门课程《动画运动规律》的内容才能继续。如果平行进行,会影响动画运动规律的学习和绘制。因为在绘制动画运动规律之前必须要解决动画造型的问题。动画制作流程也是先完成动画造型设计再根据动画的造型绘制动画运动的。

2、我们原来的教学计划都是按照学期制来制定的,如:2*16或4*16等。由于高职高专只有3年,在进行软件类课程教学的时候。每周同时进行几门软件课程的教学。如:06级周课时安排计划《Auto CAD》周3节,《AfterEffects》周4节。《3ds max》周8节(且角色4节。场景4节。3ds Max制作角色和场景完全不一样)。

通过学生反馈。这种模式。不利于学习。容易搞混,而且每周都是好几门不同软件课程的作业。弄的很昏,有点盲目和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反馈,整体的教学进度不好把握。集中训练的力度不够,有时候虽然布置了作业但是课程拉的太长,学生感觉有点疲,而且有时候上到后面,前面的知识由于丢的太久容易忘记。

3、原来我们的美术基础课除了专周也是按学期制来执行的,因此拉的太长,教学效果不好。03级影视动画专业的素描课就是一周四节课,05级学习美院的教学改成专周,设置了半学期的素描专周课程,这样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就得不到保证,而06级进行了改革。专周为公共基础课程让路,上专周的时候排设部分公共课,而且课时缩短。通过比较发现。05级的计算机和英语的过级率最低,但是06级的美术功底相对差很多。

艺术类绘画课程就需要连续作画,这样才有感觉,才能有创作的激情。如果是周4的课程安排,上午也许刚刚画到有点感觉。有要上一周其他课程才能继续绘画,因此激情和热情都没有了。专业美术院系都是整学期的设置绘画基础课程,而且专科学生的绘画功底相对要差,更需要加大训练。

三、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先从课程设置上考虑。我们在之前提出了按动画制作流程的方式设置课程体系。该方法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因此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并加以深入的改革。《动画造型设计》和《动画运动规律》为例,既然流程有先后,课程又有前后顺序。如果排设在不同学期,当然可以解决。但是流程连贯性就完全打乱了,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后续课程需要完成了这门课程才能继续,因此必须考虑在同一学期内设置,那么《动画造型设计》扫前面,《动画运动规律》排后面。这样就解决了课程平行设置带来的问题。《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完成后,对《动画运动规律》的教学就更有进阶性了,《动画运动规律》里面讲解的运动原理必须要有动画造型的功底。

2、平行软件课程教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一个软件的教学,再进行另外一个软件的教学。我们之前在同一学期内设置的《Auto CAD》和《3DS MAX》,并按学期制进行课程安排的。现在我们改革为前半学期上《Auto CAD》,后半学期上《3DS MAX》,《Auto CAD》教学完成后,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和《3DS MAX》结合起来,在进行《3DSMAX》二维线建模或建筑建模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和《Auto CAD》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软件类课程的模块式设置,有利于学生在这段时间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该软件的学习中来,而且集中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课实训,至少一周8节甚至16节的课程安排。完成一门软件教学后,可以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或考核来获得学分,以此进阶。

3、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思考。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即要避免占用公共课时间(非独立艺术院系均需考虑)。又要给学生大量时间保证完成绘画创作。

方案1:大量减少专周,以保证其公共课教学的时间。将绘画课设置成课程的方式进行,但都是集中进行,周16或周32的课程安排。并布置大量的绘画作业,以保证下次上课还处于绘画的创作激情中。

方案2:前2天集中上公共课,后3天集中上绘画课,并利用周末适当布置作业。如果是2个班,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将公共课和绘画课(软件课)对调。

四、具体课程的设置

1、公共课按照全校统一的计划进行。不修改。不占用。这样公共课就是2*16或4*16 的全课时教学。形成了学期制模式。

2、绘画课程的设置。一周16节或32节,4节连上。配上充分的作业,保证课程的连续性。或者按照方案2进行。

3、专业基础课(软件类课程)的设置,如《动画场景设计》等。按照一周8节设置,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学完一章节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才能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因此周8节。4节连上,2节理论课,2节实训课。实际教学中加入任务驱动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4、专业理论课的设置。理论课都是讲课类型,因此绝大部分都是纯理论和讲授的,那么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就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来设置。《艺术概论》一周4节,那么必须分2次授课,纯理论课程,需要给时间理解:《影视语言》一周4节就需要集中授课。因为该课程要结合电影观摩讲解。课时太少一部电影勉强放完就没有讲解的时间了《中外电影史》一般都是周2节,可以结合课外观摩影片进行。

5、模块式教学安排。总共20周,除去一周考试周,16周的上课时间,剩下3周专周可排时间。当然在实际排课中还不能完全这样,3周做动画时间肯定不够的。因此就必须调整教学方案。我们以前的动画制作都是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分开,分学期进行。教学改革,我们将2个专周合并在一个学期的一个专周,这样可以让学生选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制作和辅导。因此我们将动画专周都集中在最后两学期进行,这样前面的动画基础课程学完,能进行动画制作,而且也不占用公共课课时。

6、以从事动画设计职业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分类课程体系群模块的建设。如图2,不同专业方向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将共修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然后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在专业选修课体系中,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进行选课。符合MES模式的特点。

五、问题与思考

1、按模块式设置课程体系。有利于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思路来设计,而且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符合行业要求。在课程衔接中,必须完成一门课程的要求,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门课程的学习。而下门课程才可能学会学懂。体现了职业能力本位,课程根据岗位特点设置。根据岗位任务建设了课程体系专业群(专业方向)。使整个专业方向的设置体系群更针对岗位和就业。

2、解决师资短缺的方法。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在各个方面都将迅速发展。势必造成师资短缺。查阅学校编著的教学计划,发现有很多相近专业和课程。因此在模块式课程体系中,可将这些专业和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影视动画专业和人物形象设计、印刷技术、计算机等专业就有很多相似课程。比如:三维动画、平面设计、基础构成等。这些都可以整合为统一模块,师资交流。资源共享。

第5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和综合性特点。多媒体艺术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为学界开拓架上艺术提供了绝佳时机,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教授就此明确指出:“可以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基于此种背景,当代中国美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版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画种在美术界的长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实验艺术极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美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促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综合材料课程。当前,不止美术高等院校,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将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综合材料绘画课成为绘画专业众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对于传统绘画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绘画可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其在作品上的精细和规整将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展开来说,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内涵指的是,在造型艺术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以便于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确保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从而顺利解决造型艺术中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搭配问题,由此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生成的一门课程。如何有效延伸和拓展传统绘画媒介是综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进行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绘画媒介的内涵及其语言的诸多表现技巧,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个性,准确定位自己的绘画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现代艺术进行洞察时,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内容长期不足的现状予以弥补。本文的旨趣在于,基于高等院校美术绘画专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梳理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将绘画发展史穿插于其中,以便宏观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的文化问题、绘画媒材样式及其人文精神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

以师范类美术院校为例,几乎所有专业都面临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集中性偏低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各类高校均可以尝试采用短期轮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综合材料课程,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实施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围绕于此,该项改革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1.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我国与西方艺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知识、技艺以及项目创新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革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美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Y构,从而取得新的教材建设成果,是衡量高校规模和发展水平,并且直接反映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教材使用,需要尽可能地聚焦于原版教材。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美术高校将国外同类院校所通用的专业教材予以引进,古典绘画、绘画构图学、现代绘画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单靠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编写出比较系统的教材。比如,已有部分省级高校编写出欧洲综合绘画技法实例、油画风景、人体创作与技法研究以及西方美术史等教材,大家使用之后反映效果不错。主干课程的版本要坚持实效性,将时间限定在近三年之内。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从重点教材、画册、教师和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全面入手,从而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2.科学布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群

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将陈旧的课程予以淘汰,同时将优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将其中的新颖内容为教学服务。美术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把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随之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摈弃过时知识,力避重复讲授,有机结合不同课程,使之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设置绘画专业的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在构建核心课程群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油画方面可以将油画头像、半身像和肖像、风景写生和创作,素描静物、半身像、坦培拉、丙烯绘画、绘画构图学等课程进行设置;国画方面可以选择性设置人物速写、构图学、山水写生、写意山水画、色彩静物、素描静物、工笔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基础、写意人物画等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并基于此构建起核心课程体系。

3.科学安排选修课程,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索,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中关于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具体条文对课程门类和必修课所占比重都做了科学调整,使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课程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因此,要积极地开阔教学思路,在当前人体、风景创作等课程之外,积极借鉴国外教学内容,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等课程引入选修课堂。

首先应当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地方高等院校出发,并加以逐步推广,敦促其找准各自特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强化建设绘画专业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4.积极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采用合作交流、国内外联合办学、强力推广实践教学等形式,及时修订、更新和充实已有教学计划,以便于确保其即时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要实现外教走进课堂,踏上讲台,并需对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较为系统地认识其绘画技法和理念,从而实现中西方在艺术文化内涵、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一来,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将西方绘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其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艺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培养热爱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复合型绘画人才。

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方法研究

在探讨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方法时,本文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展开的。依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分为板上材料、布上材料以及纸上材料三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探讨的。

1.板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与纸质材料相比,可作为板上综合材料的元素来源要广泛得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石材都可以应用于板上,供学生进行绘制。从内涵层面来说,板上综合材料是多面的、立体的,并非局限于木板、石板或金属板,也并非囿于平面成品,一切具有明确创作意图,并对建构绘制作品有益的成分都可包含其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空间感、厚重感以及视觉冲击,使其明确有机组合多种材料以使所构建的画面呈现出多个层次,这才是该训练的主要目的。二是将自由和秩序两个要素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在自主化创作理念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教学中将此种观点提取出来,充分将自由发挥、自由联想、自由建构以及自由绘制等特点展示出来。但需要说明的是,需要用将创作理念、形式语言以及个性图式的秩序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不悖于初衷。

2.布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从内涵上来说,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称为布上材料。鉴于扩展其艺术领域的需要,故称作“布上材料”,这就充分强调了油画材料作为一种综合材料的自由属性。在此类材料上使用的丙烯色、油画色、画布、笔、粉、蜡、刀、胶以及各类媒介物质均属于自主行为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传达精神与观念的手段。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熟悉各位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第一感知;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画布材质,充分体验其触觉和视觉效果,从而对布上材质的功能属性和绘画构成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自觉处理好绘画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3.纸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纸质绘画的质地不同,其使用的纸品种不同,在性能上差异很大,表现为视觉、精神感悟和心理感受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由水墨材质开始,使学生能够对宣纸和墨的质能有个初步认识。之后再引导其将构成手法予以实施。之后,将民间绘画和民族传统绘画作为水墨材质训练的必需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三是让学生在水墨构成表现过程中分解组合实验,充分体验笔墨情趣的过程,从而将积色法、洒落法、拓印法、拼贴法、加剂法、晕色法、泼彩法、平涂法等融入画中。四是加强水彩纸、绘图纸等绘图用纸的训练,对其性能和质感多加了解了之后着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构造表现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第6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工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美术鉴赏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对于工科高等院校而言,作为“全校级限选课”,美术鉴赏面向非美术专业的全校其他专业学生开设,而且不同专业选修的学生均合在一起大班上课。面对这一情形,如何将“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美育目标贯彻落实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上,[3]是该门课程任教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兼授“全校级限选课”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分享。

1 教学内容

笔者执教的美术鉴赏“班级”,选课人数最少时为186人,最多时则有243人,分别来自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美术、美学基础。而课程只有8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且上课时间均在晚上。

如何让大部分选课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且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接受美育、有所收获,是执教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于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着实花了不少工夫。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和权衡后,最终选择美术大类中的绘画、雕塑、摄影以及工艺美术等四大块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每一块2次课(6学时)。

(1)绘画。先讲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线形(配合点线面的随堂练习)、色彩、明暗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经典的绘画作品,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敦煌壁画》等,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步骤进行鉴赏,[4]并把讲解的重点放在“艺术特色”这一步,尽可能将其所含知识点讲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2)雕塑。先讲解雕塑与绘画的区别。待基础知识讲解完后,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如《千手观音》《掷铁饼者》《秦始皇兵马俑》《大卫》《大足石刻》以及《断臂维纳斯》等进行鉴赏。

(3)摄影。先讲解摄影的相关知识,如景象要素、影像要素、构图、用光技巧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优秀摄影作品,如解海龙的《大眼睛》、杜瓦诺的《锁不住的爱情》、陈复礼的《搏斗》、阿威顿的《窗口》、卡特的《秃鹫与小孩》以及李英杰的《稻子与稗子》等,根据摄影作品分析步骤进行鉴赏。

(4)工艺美术。这一块主要是根据笔者的芬兰留学经历,结合自身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资料,重点讲解北欧的简约设计,并对芬兰、瑞典以及丹麦等优秀的手工艺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这一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

2 教学方式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4种教学方式较适合选修美术鉴赏课程的工科生: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美术鉴赏的、你认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怎么样、你觉得北欧设计如何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美术鉴赏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有可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鉴赏意见、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教师应对此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中的批判性精神。

(2)比较式教学。比较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件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分析,找寻异同,进而探求其中隐藏的鉴赏规律。例如,在讲解绘画时,可以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陈丹青的《组画》进行比较,同样都是描绘人们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但两个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及风格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俄罗斯底层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的,其主题性与思想性突出,对后来苏联的油画风格影响深远;后者则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蕴含的人文精神突出,偏向于法国乡村绘画风格。通过两者的比较,让学生在鉴赏时对这两类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好的理解。

(3)短片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讲解内容相关的记录“短片”进行教学,短片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至30分钟比较合适。短片式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在讲解到绘画中的敦煌壁画时,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敦煌》;在讲解到雕塑中的兵马俑时,可以播放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兵马俑》(China’s Terracotta Army),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地认知这些作品后,再对其进行鉴赏。

(4)临摹式教学。对于很多工科生而言,虽然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对简单的作品进行临摹,亦可加深对作品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北欧简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一起体验“骨骼椅”的创作过程。一共有7个简单的步骤,笔者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在台下跟着画一步。通过动“笔”体验,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形态的比例与透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3 结语

美是有理由、有根源的,美术鉴赏也应如此。针对工科高等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选择得当,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使学生不仅能够切实体会到艺术的美,还可以捕捉到蕴藏于作品背后的“美的根源”,进而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与习惯,早日成为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萌.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2,25(3):9799.

[2] 韩路.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许昌学院学报,2013,32(6):152153.

[3] 曹梦.浅析“美术鉴赏”课――作为高校美术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构建[J].科技,2012(7):3839.

第7篇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无论水粉还是水彩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些许弊端,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当代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水粉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临摹与写生的形式进行授课,缺少创作和应用于相关专业的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仿佛回到了高考培训班的学习场景:照着画,不用动脑,甚至有学生戴着耳机,边抖边画,每天只是“混日子”罢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而非埋没好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抛出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多动脑,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将水粉改成水彩,由于水粉与水彩颜料的性质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截然不同。水粉的画面比较粉气,覆盖力强,可以画很厚,水彩画面透气,覆盖力弱。然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管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设计稿图均不需要厚重感,薄薄一层透气的色彩表达最佳。由于二者的材质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之前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首先,针对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的课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此好奇、感兴趣;其次,在课程安排上需层层递进,依旧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水彩的技法,应使学生更加注重绘画内涵的表达,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佳,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更顺畅。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

现今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更加重视表现技法的教学探讨,在课上,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水彩颜料的特性,并且根据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发现水彩绘画的“新大陆”。事实上,色彩探究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室外写生,不管是色彩的倾向还是色彩的变化都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光色的变化,因此,他们经常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变幻莫测的色彩。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不用时刻、不同季节将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现在各高校不仅组织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外出写生。闽南理工学院每年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外出写生。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的学生,都需要走到自然中寻找美的、创新的设计稿图,因此,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外出写生均以水彩为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中。写生结束后带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也是对学生外出实践成果的肯定,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可以激励下一届外出写生的学生努力画出更好的作品。课程改革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许多设计类专业教材滞后于实践,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失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该课程在2015年之前均以水粉课的形式讲授,只是一味地传授学生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并未与他们的专业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造就了学生认为的“又回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补充新知识、新技法,同时要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对他们设计专业课程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画的场景,亲身感受自己画面中的每个描绘对象,这样能更直观、有效地辅助教学。

目前,水彩在设计类专业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其优异的表现效果形成逐渐取代水粉的趋势。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探析,通过合理安排色彩课程,提高教学学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色彩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为探究色彩课程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陆洁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尚联.水彩画技法新探[J].艺海,2007,(2):71.

[2]刘媛媛.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1,(24):284-285.

[3]曾毅,吴中师.水彩技法的审美[J].艺海,2012,(8):79-80.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美感 自然之美 美术评论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令其美感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什么是美感

所谓美感是指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通过绘画等方式养成的对美的一种认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够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欣赏事物,产生愉悦感,积极面对生活。而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也能使小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有一个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认知,还要渗透一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美术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学生美感的培养并不简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美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灵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认知,更好地去欣赏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从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

世界上优秀的绘画作品有许多,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它们,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挑选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意境,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品读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弄清楚作品的创作意图、蕴藏含义等,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初步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让学生观察之后,分组讨论交流: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给了人一种什么感觉,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这就代表了在学生的心里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诠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优秀绘画作品,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见,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是培养小学生美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注重“美感”的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传授与“美感”有关的知识,这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美,并逐步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质感、大小、空间等美术元素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明白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实践,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美的应用,形成审美情趣。

(三)走进大自然,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一种天然的美,是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如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的虫鸣蝉叫、绿荫如盖,秋天的硕果累累、霜天红叶,冬天的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进行美术创作,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描绘于笔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等方法展现出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之美,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自然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观察分析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既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审美观,也能体现出学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他们学会了怎么评论一幅作品,也就自然增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一幅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再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这幅作品想表达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总结派代表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正确地鉴赏一幅作品,提高自身判断能力,还能深化对美的认知。

三、结语

美感只能通过后天的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且不是短时间或者仅靠几节美术课就能让学生完全领悟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给学生灌输美学的知识,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贯穿于美术课内外,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认知,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绘画造型对于动画专业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动画创作的各个主要环节,但培养动画人才要符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所需具备的绘画造型能力和美术基础素质应重点培养。无论制作二维动画,还是制作三维动画,从前期制作阶段的角色设定、场景设定与故事版创作,到中期制作阶段的原画与中间画绘制,没有绘画造型基础作为支撑则难以完成动画。迪士尼早期每周都会邀请著名的乔伊纳德艺术学院(Chouinard’sArtInstitute)顶级讲师唐•格雷厄姆培训工作室员工,以提高学员的绘画才能。起初,培训只涉及常规的人体素描,人体素描很有用,然而发展不够深入和快速。同时不止一位迪斯尼的前辈告诫新手说:“学设计动画之前,要尽量学好绘画。”宫崎骏在一次访谈中向后辈们的忠告:“基本的绘画技术是动画制作者永远不能抛弃的。”由此可见,从动画行业的需求、动画产业的大王到动画大师中的大师,纷纷强调绘画造型能力在动画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动画专业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的意义

1)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的情趣。

法国影评家埃丽•福尔满含感情的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动画专业是一个对于绘画造型能力要求很高的综合学科,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作为基础。这门艺术并不是会动的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艺术,了解了绘画造型的基本规律,才能使动画更具艺术审美表现力。

2)动画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需要。

动画师从事造型工作的内容与要求、方式与风格具有一定规律,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可制订一套即符合大学教学规律又满足社会对动画师专业能力需求的科学、高效的素描教学体系。加强动画造型能力的训练,应该按照动画教学的规律,科学安排基础绘画课程,既不能砍掉基础绘画课程,也不能孤立地去开设基础绘画课程,需要一些特有的、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绘画造型训练引入动画专业教学。

3)提高动画作品制作的质量。

格里姆•纳特威克提出:“你的绘画基础越好,就越容易驾驭动画的动作设计。你要从各个角度描绘出人物的各种姿态,如果你达不到效果,就必须换个角度,这是个既受局限又耗时的活。”如果当我们在画一组动画角色动作的画面时,只需让每张画面的线条连贯、流畅,最终的动画效果就大不一样。特别是在制作传统二维动画时,线条的表现、动作的准确和动作序列的流畅度都是提高动画作品制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4)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

中国动画市场需求大,而好的国产动画片的制作质量平平,原因之一是创作人才的基础能力素质不足,动画片创作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无法达到预期构想的效果。动画产业自身要发展,绘画造型能力作为动画创作人才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动画创作的根基,只有绘画造型能力这一根基牢固了,动画产业才有可能蓬勃发展。

三、紧扣专业特点绘画造型能力的培养途径

动画片的创作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动画造型风格的多样化、造型和动作的关联性与造型的表现方式,是动画专业艺术表现的重点与难点,针对动画片创作的各环节,需要训练的绘画造型能力侧重点主要包括:

1)造型的基本规律。

形体的点、线、面,比例与分割,特征与基本形,转折与轮廓,透视与空间,明暗与调子等这些造型的基本规律,除了极少数具有艺术细胞的天才外,绝大部分的学生要通过长期的绘画练习和丰富的造型理论知识学习,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绘画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要把这些的理论知识熟练的用到动画的创作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的学习—练习—运用,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场景与角色的默写。

动画场景是为动画角色表演的搭建出舞台,动画角色为讲述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这两个方面是构成动画视觉画面的主要元素。角色的默写训练主要包括人体的基本结构、动物的基本结构、人物的面部表情、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特征等绘画内容。场景的默写训练,是将学生平时熟记于心的一些室内外场景,造型准确并根据动画剧本的要求,同时插上幻想的翅膀设计绘画出来。

3)动态动作准确的线描。

二维动画创作中,角色的动作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一张张连续的动作绘画序列表现完成的。角色动作中出现的每个动态,都需要动画师们进行精心的绘制,特别是影响角色整体动作的关键动作姿态。熟练掌握人体结构并运用,动画角色的表演离不开角色的动作,绘画出匀、准、挺、活的线条,表现富有张力的角色动态动作,可以让动画角色的运动更流畅,更生动。

4)富有镜头感的构图。

第10篇

【摘要】为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征,我对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掌握有效的美术学习方法探索。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作画程序、步骤和方法,熟练的绘画技法和绘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 作画 绘画 欣赏 方法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美术教育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在美术教学中会很多抽象的概念、词汇、作品等,美术教师让学生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高层次的拓展艺术思维能力。作为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征,我对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掌握有效的美术学习方法探索。

在美术教堂教学中,始终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追求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里的教学智慧,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与辅导方式的选择。而且美术教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作画步骤和技法。学生掌握正确的作画方法和作画程序是避免作画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和顺利完成画作的保障。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是绘画课程的学习重点。因为所有绘画作品都是通过一定技法来表现,是绘画作品的形式美。学生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技法表现,那么画出来的画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的形式美感。绘画技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带学生参观学校书画展室的名人字画作品,让学生介绍他见过的或喜欢的艺术作品,谈自己的感受,增添了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习绘画的热情。如利用城雕等实景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原作品的真实魅力,了解其丰富内涵,学习其表现方法,这样学生很有新鲜感,兴趣非常浓,对本课所讲授的知识接受特别快。对画面形体结构的塑造、明暗调子搭配、立体空间的显示、各种物体效果的表现,不同线条技法的表现,色彩中不同笔触技法的表现等等,都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多种技法。虽然这些技法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在作画的过程中,要根据所画的对象选用恰当的技法和形式,根据个人的性格、感受而形成个人的技法风格,或粗犷洒脱,或严谨细腻,目的是要画面形象生动,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欣赏能力。美术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满堂灌。在讲述理论知识基础上,要围绕作品内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创设疑问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中学生目前的美术绘画鉴赏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深层次的鉴赏美术绘画作品,但是他们对于较为简单的人物速写、色彩写生的、素描图像审美是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要具体对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美感进行细致的解说。对绘画中各种技法形式的表现,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体现出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营造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跟学生讲解、演示各种技法时,应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提问、讨论、观察等多种形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挂图、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绘画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教学。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这样画能使画面产生的艺术效果,以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绘画技巧,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今后自己作画的过程中,根据画面的需要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审美要求,积极主动的构建和营造作品的艺术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绘画能力的极大提高。

然而,美术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绘画创作时表面上看像是很努力学习,但效果不明显,甚至显得很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有效的绘画创方法。美术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观察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绘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采用直线、横线、斜线来矫正画面不同形体比例,采用各种几何形体来概括对象的形体结构。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够正确的画准对象的形体特征和动态。二是对比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在绘画过程中,作画对象的形体比例、明暗调子、色彩差异、体貌特征等,都是通过对比方法来准确表现。三是作品比较鉴赏法,一幅作品完成以后要通过对比、鉴赏方法,以便了解自己作品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如将作品和自己以前作品对比;和其他同学作品对比作品或和范画对比,等等。只有通过了对比,才能更直观的感受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的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总结,并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总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多操作、多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总结和反思,有意识的使学生的绘画创作由无意识表现向有意识的主动创造发展。以生活真实为原型,通过想象去发展画面,使艺术的创作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这对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帮助是很大的。

第11篇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第12篇

一、前言

装饰绘画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许多设计类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它是对学生基本表现技能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法以画为主,限制了学生对设计想法的表达,不利于他们创造出更丰富多彩和更具视觉吸引力的装饰绘画作品。在追求个性的当今时代,人们希望看到更具独特魅力的装饰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技法,应用于装饰绘画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些技法与热爱艺术的师生分享。

二、特殊技法中的肌理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

肌理效果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它可以塑造形象、表现质感,在装饰绘画中有着其他绘画语言所无法代替的地位,肌理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力,使画面生动活泼。肌理所呈现的美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产生独具魅力的意境。在绘画中如果没有肌理,就失去了许多魅力。古代的岩画、壁画、陶器、纺织品上所绘制的图像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变得残缺不全、斑驳迷离,形成了天然雕饰的肌理。当代许多艺术家被这些经时间打磨的作品所吸引,惊叹于它的神秘与迷离。如果我们去掉那些天功巧成的肌理,还原它的本来面貌,我想它的魅力将大打折扣。

三、特殊技法的表达与材料的选择

装饰绘画的创新不仅是观念形式的变化,也有技法和材料的创新。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运用的时候得心应手。

在进行特殊技法的加工制作时,我们应该打破“笔和纸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概念,任何工具、材料和技法都可以进行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法将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与感受。

(一)笔

装饰绘画用笔很多,国画、水彩、水粉、油画等绘画的笔都可用。这些笔各有特色,性能也不尽相同。软毫笔采用优质羊毛加工制作而成,笔锋柔软,弹性差,但吸水性强;硬毫笔用马尾或黄鼠狼的尾毛制成,弹性强但吸水性差,勾画皴擦比较好;兼毫笔是羊毫和狼毫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刚柔相济,能染能画,易于掌握。另外,蜡笔、火笔(电烙铁)、纸笔、竹笔等都可用来作画,还可以用丝瓜瓤、钢丝球、砂纸、抹布等工具,运用得当,会出现奇特的效果。作为装饰绘画的工具,任何工具都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我们身边的物件都被用来作为绘画的用具。

(二)颜料

在装饰绘画中,各种颜料都有用武之地,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国画颜料稳重沉着,艳而不俗,稳定性强,历经岁月不易改变;水彩颜料鲜艳明亮,色彩透明,品种丰富,渗透性强;水粉颜料是粉质颜料,不如水彩、国画颜料透明,但覆盖力强,色相丰富,沉稳厚重,表现力强;化学合成的丙烯颜料色彩鲜艳,品种齐全,能溶于水,覆盖力强,干后不怕水,耐日晒;油画颜料是油性颜料,不溶于水,需用专用稀释剂,表现力强,色彩之间易于衔接。各种颜料都能达到各不相同的效果,只要不断探索学习,我们就能找到更多新的绘画语言。

(三)纸张

现代科技发达,各种性能、质地的纸张不胜枚举。纸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选择纸张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需要我们掌握纸张的性能。中国唐代以前以绢为主要绘画材料,上品的绢质地细密均匀,表现出的绘画作品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格。现代许多纺织品都可用来绘画,品种丰富多彩,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能创造出新的装饰绘画品种。在不断的实践中,许多的纸张都被用于装饰绘画作品,用在不同的技法中,如白板纸、白卡纸、牛皮纸、牛卡纸、皮纹纸等。纸张保存不当会影响使用效果,注意防潮。

四、装饰绘画课程殊技法的教学实践

(一)拓印法

传统的碑石拓印用于装饰绘画创作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技法,这种技法表现力极强,巧妙运用,能表现出许多的肌理效果,拓印所形成的奇特效果是手绘所不能及的,它不仅能丰富绘画的语言,还能创造出神奇的意境。

将具有肌理的实物如树皮、树枝、树叶、木板、线团、丝麻、野草等刷上颜色,直接拓印在画纸上或布上,实物的肌理就转移到画面上,只要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就能制作出妙趣横生的自然肌理效果。这种方法需要结实坚硬的纸张,刷的颜色水分适当,多练习几遍就能掌握了。

(二)吸附法

吸附法在装饰绘画中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这种技法能产生各种肌理效果,适用于吸水性强的宣纸或水彩纸。

将纸张裁好备用,用较大一些的盆,盛上清水,将墨汁或油性颜料稀释,轻轻搅动水面,当水面形成漩涡状,慢慢滴入颜色,待水面稍微平静,将纸张轻轻附在水面上,漂浮在水面上的颜色就吸附到纸上,垂直取出纸张晾干,颜色自然渗透而且饱和,纹理自然生动,稍加点缀,就是一幅不可复制的奇妙作品。

(三)点蘸法

利用各种纸团、丝瓜瓤、钢丝球、丝麻等实物蘸上颜色在画面上进行点蘸,它简单易行,是一种很好的特技,由于所用实物不同,点蘸出的肌理也不同,变化丰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在白纸上直接进行,也可以在已经有底色的画面上用覆盖力强的水粉色或丙烯颜料拍压,色彩鲜明,层次丰富。不同的实物吸水性不同,蘸色多少也有区别,纸团吸水性差,水分不宜过多,有时新鲜的颜料可以不加水,搅拌一下直接使用。丝麻有一定的吸水性,适当加水,可以将丝麻的纵横纹理清楚地拍出来,这种效果是用笔画难以达到的。钢丝球不吸水,可以不加水,是另一番肌理效果。

(四)喷洒法

新的题材要求有新的表现技法,喷洒法就是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技法,在装饰绘画的创作中,它可以达到传统技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喷洒制作时,先要解决喷色工具,喷枪是一种带气泵的喷绘工具,质量好的价格偏贵。市场上的发胶瓶、喷水壶也可用,不足之处是颗粒较粗的颜料容易堵塞。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用牙刷蘸上色,在梳子或刀片上刮,也能形成喷洒效果,掌握巧妙的话,能粗能细,粗颗粒能增强画面的肌理效果。对于纸张的要求薄厚皆可,水分要掌握适当,才能保证色点颗粒均匀。在表现沙漠、烟雨蒙蒙或晕染效果的画面时非常有效。喷洒时也可用遮挡的方法,盖住不需染色的部分,喷出各种肌理效果。

(五)撒盐法

撒盐法在水彩画里是传统技法,它变幻莫测的润化效果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撒盐的肌理变化随着画面水分、颜料干湿而变化,可以通过控制水分和色彩干湿来控制肌理。如果水分较多,撒的盐渗化出雪花状的肌理,颜料较干则出现点状晶体效果。撒盐法适合色彩较深的画面,越深效果越明显。画面干透后,用毛刷将纸上的盐颗粒扫掉,否则日后画面泛潮,会引起纸张变形。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撒糖、洒肥皂水、洒酒精、洒牛奶,出来的肌理效果不尽相同。只要经过尝试与探索,就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情趣。

五、总结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用新的手段来表现,装饰绘画中的肌理效果提高了画面的审美情趣,新技法、新工艺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前人未做过的肌理效果,这些特殊技法有着神奇的表现力,拓展了观众的视觉审美空间,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些不同的技法用在装饰绘画中,展现出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牧.国画的特技与肌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9

[2] 齐鸣.现代工笔特殊表现[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