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高毕业总结

职高毕业总结

时间:2022-08-15 20:3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高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高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入职高毕业生 一体化教学 快速适应

一、背景

人才兴,则国强。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承担着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职责,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国家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高校研究生和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最重要来源,其中高校研究生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由高等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下的学习转变为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两种教育存在差异,学习到教学也需要角色转变。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研究性、探索性人才,更侧重理论的应用。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侧重技能的实践。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就要求我们转变一体化思维,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另外,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角色转变也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实践动手经历,有较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思路,但是要由学习转变成教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高等教育学习方法能不能完全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要进行探索总结,在熟悉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前提下,探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方法。高校毕业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扬自身优势,改进存在的问题,以寻找与职业教育的切入点,更好更快地适应一体化教学。

二、适应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探讨

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进入一体化教学领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只有快速熟悉一体化教学过程,才能够快速适应一体化教学。通过自身的经历及思考,笔者就如何适应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要认知一体化教学资源(代表性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鱼骨图、工作页和一体化教学资源包等),要对这些资源熟练掌握。因为它们是教师熟悉一体化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开始接触一体化教学的直观呈现,能够给教师提供最系统的一体化教学理论指导。

其次,要会用一体化资源呈现的最终文本文件――工作页。工作页是学生学习的引导材料,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工作页进行的,对它的运用要体现出一体化教学,会用工作页是教师正式开始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活动及实施过程。一体化教学以活动为对象进行设置课程,活动内容及实施过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该次课完成的效果,也就影响着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

最后,要不断接收学生及他人对自己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反馈。这可以让教师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快适应一体化教学。

三、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探讨

在对一体化教学的过程熟悉后,我们就要开始探讨快速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措施。新入职高校毕业生从事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完善,始终以一体化教学的精髓(引导性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优势,并不断改进自身存在的劣势,真正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保证一体化学习。下面以Ds-2042型数码电子钟装调为例,探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提升自身技能及规范化水平

作为机电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我们已经学会了电工电子类等相关理论知识,知道了电子元器件的名称、作用和原理,清楚了每一部分电路的作用和实现过程等,也基本掌握了电子焊接技能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我们自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电子钟装调。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进行的是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规范化操作下的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目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要想完成一体化教学,我们自身首先要熟练掌握电子钟的焊装技能及规范化焊接能力,因为我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依照电子焊接相关资料进行练习,然后再由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或者直接进行企业实践来提升技能及规范化水平。

2.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对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方式也就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下以理论指导实践,职业教育下以实践引导理论。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要以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中强化、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知识点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比如,学生要学习整流滤波电路的作用,先搭建出整流滤波电路,通过实际观察输入输出信号变化,即可发现滤波整流电路的作用。这个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会,真正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避免照搬高等教育下的学习

高等教育下的知识学习理论性较强,教师主要以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于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要避免对学生知识点的答疑采用书本照搬的方式解决。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用他们最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比如,理解整流滤波电路,我们不要用理论公式的方式进行解答,可以利用图形加上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答疑。

4.处理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作为新入职高校毕业生,我们从一个学校到了另一个学校,角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由接受高等教育到传授职业技能。首先,我们要快速适应新角色,改变学生时代的随性,培养教师应有的形象及素养。其次,我们要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不能把我们曾经的学习方法照搬到一体化教学中去,学与教所承担的责任发生了变化,由只对自己负责到要对全体学生负责。最后,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两者不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一体化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任务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引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5.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完善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我们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一体化教学岗位后,更要注重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发现总结问题,不断改正学生时期知识的实践误区,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完善自己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学生一体化学习方式。另外,我们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新生力量,要敢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尝试,在借鉴高校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其他教师的教学体会的基础上,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一体化教学及学生的一体化学习之路。

四、效果及体会

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笔者进行一体化教学已有一段时间。通过对一体化教学措施改进及应用,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现了规范性操作、动手能力争强、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总之,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一体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在学生时期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一体化学习方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通过一些实际项目锻炼自己,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与技能的一体化。其次,一定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握清楚,不要把高校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套用到职业教育下的学生身上。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要转变一体化学习的方式方法,让这些方式方法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另外,在正式进入一体化教学之前,一定要对一体化教学资源有详细、透彻的认知。只有把一体化教学资源熟悉好,才能把工具应用好,为一体化教学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通过引导,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一体化教学的主体,也让他们更有兴趣、主动性地去学。最后,要想实现新入职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只有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正常实施。

五、小结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而高职高专院校采取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当前社会这一类型人才的短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仍存在校企结合的契合度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提出了校企一体化的改进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思路.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内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20世纪8O年代人口高峰年出生的人口相继面临就业,使社会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以就业为培养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较好地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总体技术水平,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存在校企合作不到位的弊端,即学校组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仅仅是见习和参观,而不能参加企业的实际操作;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观等德育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也使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1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1.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屏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强,近几年其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2008年,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超越本科生,较高水平的就业率也是对高职教育最大的肯定.

1.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故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好.但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后面临工资待遇低、技术水平提高慢和工作不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实习实训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期的一学期,并且不重视学生就业观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屡屡发生经常性的跳槽,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评价.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工资待遇与学历挂钩的现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方法分类

本文对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采取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统计,并按照不同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共有39所,本文随机抽取2O所院校对其实习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采取的方法主要有3种: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企结合.其中,校内实训是指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校外实习_二般是安排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到企业实习;校企结合则是先安排毕业生在学校实验基地进行试验、实习后再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目前,这3种方法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比例如图1所示.

3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综述及比较

3.1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

由图1可见,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目前采用较多的实习实训模式为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已由原来单一的校内实验基地实习和校外实习逐渐发展成工学结合的校企结合模式,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校企结合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校内实验基地实习后再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录用与其合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3.2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和美国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较长,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化,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参加工作.由于训练严格,学生懒散、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培养了较高的专业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制度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对美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是通过学生与社区的有机互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融合提高,让学生获取真实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程设置的时间也不固定.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很重视产学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O甚至更多,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

3.3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比较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O世纪80年代,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非常短.由于我国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职业教学模式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从教学模式上看,具有代表性的欧美职业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很多社会因素,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较多,这样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由于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提出了与在职工人一样的工作要求,因此使他们在毕业之前就能够真正地掌握工作中的操作技能,这样更利于其技术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安排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也比较短.

从上述比较可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除了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应该不断汲取国外实习实训教学的精华、取长补短,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4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管理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4.1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管理方法

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摸索、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而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其成效非常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校企一体化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是在校企结合的基础上改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它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不到位、德育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要加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层面和加深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深度,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1)加强实习实训的力度,改变原来仅在毕业前一学期参加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职业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学校都要安排学生在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之后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每一学期结束时,学校都要安排学生集中参加企业实习.学生在参加企业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操作.企业应把每个参加本企业实习的学生的实习实训的情况及时和学校沟通,以便学校组织和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

(2)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观”、“成才观”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与文化修养且竞争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加强德育教育利于学生在择业中进行自身准确定位,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力口强德育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正确面对挫折,遇到困难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并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成熟的职业观和成才观的形成,促使学生踏实工作,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利于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抑制我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

4.2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工人,高职高专院校校企一体化实习实训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熟练的工作者,契合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校企一体化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与国内其他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就业和成才,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相得益彰.

第3篇

一、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目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2008年初,国务院在新的长远规划中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将广西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其定位非常高,是建设成“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给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在自身经济实力尚且较弱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地吸收外来投资以及先进的技术,这是拉动广西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广西经济开放开发涉及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资金投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带动等。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投入。随着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将迎来人才需求的高峰,对那些能够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和外来投资商搭建桥梁的媒介型人才的需求将成倍增加。因此,掌握一定外语知识同时又通晓外贸业务的外向型人才将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遗憾的是,广西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空间。

(二)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性的交流语言。一些具有高瞻远瞩之见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迎合了国家和地方国际商务贸易的需要,专门为此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所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就应该定位为:其培养的人才应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商贸知识。当然,他们在商务知识方面的要求不必太多,太高深,以够用为度,重点是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这个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广西不少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与市场需求方面出现脱节现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很多学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看重理论,设置了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而在技能方面的课程安排不足,致使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知识结构未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需要。这与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教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不清晰有关,他们对商务英语的界定只是简单地认为是英语加商务课程。就是商务英语的课程定位,也是沿袭学科本位的模式,忽略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因而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断裂的现象(李细平,2007年)。

二、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状况

如何解决毕业生走向社会适应不了实际工作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要做的事儿很多,但最需要的是调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机制方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大小,通过其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就可看出。正因如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取消去向和就业统计,这是各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广西教育部门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经济人才市场上各大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广西高校毕业生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的统计情况看,这几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总人数呈下滑趋势。2011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是1680人,2012年毕业生总人数下滑了300多人,为1336人,2013年总人数进一步下滑至947人。与此相对应,就业人数在毕业生总人数下滑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下滑趋势。2011年就业人数达1534人,2012年是1241人,2013年却只有871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出现以上所统计的就业下滑趋势,是商务英语就业市场饱和了吗?是商务英语专业自身实力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吗?为此,笔者调查了2013年广西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统计材料看,当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总的就业率在呈现出良好走向的同时还出现了各校就业率的不均衡性。其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率高达100%,而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经济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不够理想,甚至低于当前广西各高校平均就业率30%到45%不等。部分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够做到100%不是没有依据可循,同时另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就业率低迷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然而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就业形势?这需要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们慎重思考,并根据市场行情作出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提出了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三、广西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路径

(一)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专业体系

首先,采取校内商务交易模拟实操课堂和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培养方式。在校内成立外贸英语试验中心,教师与学生分别模拟商务及外贸活动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计算机模拟处理各种商务及外贸业务,熟悉外贸流程。其次,鼓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技能系列大赛,运用理论知识去模拟操作商务贸易上的交易和谈判技巧。使其更加牢固地掌握商务英语领域中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和商务场合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再次,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和外贸企业联合建立起专属的实习基地,使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专业的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最后,课堂教学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相结合。相关的资格证书是迈入外贸企业的敲门砖,例如: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证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考取证书所需要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资格证的考试。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广西区内存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企业,他们的业务面向国外市场。同样的,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在不断地扩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但是就业市场上各对外企业欲招聘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职位却依旧空缺较多,少人问津。而另一方面,广西的高职高专院校一些毕业生却为寻找对口的、甚至相关的工作而费尽心思。存在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主动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接轨。这就给当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就业设计上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作出较大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口语交际能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基本的书本知识,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招聘进企业的商务英语人才是训练有素的、有着过硬专业本领、不需要企业再耗费大量的成本去为本企业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最佳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了当前广西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率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同时也改变了以往企业用工难以及用工不对口的不良局面。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和企业在当前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下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内部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发展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养的互促机制,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必须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广西几大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既给广西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任务,也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针对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已成为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与培养方向。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走出去办学,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抓住机会,迎接挑战。调整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通过寒暑假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实践认识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来适应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三)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是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培养的人才着眼于为广西国际贸易交往活动提供服务,应培养商务职业人才。作为国际商务贸易交往中的桥梁角色,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方案中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因素以及传统教育模式上的革新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高职高专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应确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实践锻炼模式,搭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是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新出路,也是培养人才形式的新挑战,因为它具有其他培养方式不可取代的优势。鉴于高职生目前的学习动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第二,提高学生自我内驱力,促进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第三,注重项目教学和情境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本质要求,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以上优势正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最需要发展的模式之一。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扶助环境;实践活动

【中国分类法】G718.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帮助高职高专贫困生成才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等案件的发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反思。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全面分析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才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努力创建贫困生心理扶助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心理矛盾的冲突性

大部分贫困生能以积极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把生活的压力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获取奖助学金来改变生活的压力,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但在独立的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极度的敏感,在寻求帮助或接受资助时,经常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心理矛盾冲突明显。

2.情绪上的低落、抑郁及偏激性

由于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认识不够,他们总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导致情绪低落,内心烦躁不安,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同时由于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衣食住行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进而情绪容易发生偏激,往往认为事情总是他人错误在先,而较少先从自身反省。

3.人际交往上存在自我封闭倾向

由于经济条件等影响,贫困生在与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独来独往等自我封闭现象;同时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怕同学、老师看不起自己,不接纳自己,在别人与自己交往时表现为多疑、敏感,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二、高职高专贫困生成才面临的现实环境

1.社会竞争激烈但高职高专院校文凭含金量不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文凭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而贫困生既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足够的金钱作为后盾,同时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能力相对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距,毕业生找工作更加艰难。

2.迫于经济压力匆忙就业但工资水平不高

高职高专贫困生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往往要为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而焦虑。同时,就业形势的严峻让高职高专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人才市场的人才过剩现象迫使他们毕业时不得不尽快找到工作,故高职高专学生择业选择面较窄,从事多为服务类、销售类等起点相对低,待遇相对差的工作。

三、创建贫困生心理扶助环境实践活动探索

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中贫困生自身的发展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够自信,承受着多方压力。在经济条件不理想的背后,还潜伏着更为严峻的“心理贫困”问题,特别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学生潜意识里压抑、自卑,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作为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心理引导为出发点,多渠道对贫困生开展实践活动,为促进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扶助环境。

1.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创造“健康心理”环境

1开展团体性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单个班级或合班授课,围绕大学生生命认知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人际关系沟通等主题,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感化自我、升华自我,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每个人均能公平感受到被关爱的气氛,提高对所处班级的认可度及对周围人际环境的安全感和认可度。(2)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活动。重点关注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通过疏导、沙盘游戏、音乐等方法予以治疗,使其心理矛盾、个人情感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得以顺利化解,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鼓励贫困生参与集体事务管理活动,创造“自我扶助”环境

设立诸如学生宿舍长、班级或宿舍楼栋心理委员、校园文明行为监督员等岗位,将有能力的普通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纳入学生管理中,是提高贫困生自信心、增强贫困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贫困生组织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身负集体事务管理工作职责的贫困生,通过个人努力工作,提高自身在学生群体当中的威信力,并逐步消除自卑、胆小、孤僻的心理。

3.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专业自助”环境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以艺术类专业为特色,学校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开展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学生手工制作能力突出的特点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自助或他助;又如为幼儿园小朋友的演出节目义务设计服装等等。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修养,树立立足专业、自助成才的积极心理品质。

以上实践活动仅是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扶助环境创建的初步探索,为贫困生的心理扶助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活动经验,但是贫困生心理扶助环境研究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因素多的课题,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坚持开展活动并积极提炼总结乃是今后贫困生心理帮扶研究工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贫困生外显自尊调查及干预研究.党建思政德育.2012.总第228期.沈懋法,陈树婷

[2]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与干预.思政教育.张静,杨奇奇,李柯.

[3]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辽宁高职学报.VOL.10,NO.3.2008.王春霞

[4]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凤凰网. 2014年03月26日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

一、调研组织情况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故市场调查主要是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尤其是获悉该层次专业的会计人员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目的是设置与核心能力对接的科学的课程体系,真正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和就业优势,从而为中小企事业等组织培养理论够用、实务过硬、上手很快的应用型会计技能人才。

1.调查对象的选取。市场调查的对象一部分是学院往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以了解其就业地区、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等方面情况。另外,选取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他们都是在职会计,从业年限较长,其中会计工作超过5年以上的人员约占80%,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占76.8%,担任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的较多。所调查的会计人员对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与实际应怎样结合,高职院校应怎样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等一系列问题极具发言权。

2.调查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形式采取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毕业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4份,收回问卷的有效率为98%。第二部分是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的需求情况展开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表形式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7份,收回问卷的有效率为96%。

二、调研结果

1.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会计专业毕业生调研结果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达90%左右;就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于省内,其中省内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占省内就业人数的75.4%;从岗位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出纳(33%)、会计(20%)、成本核算(15%)、电算化会计(13%)、统计(12%)等岗位,其他散布于仓库管理、审计(7%)等岗位。根据以上调研结果,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电算化会计、统计、审计等职业岗位群。

2.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及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分析。针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行业企业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会计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电算化会计、统计等,相关岗位的分布同会计专业毕业生调查结果是一致的。根据收回的企业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后,相关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见下页表。

三、调查结果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会计工作流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平台,根据会计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作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分析转换,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了以能力本位、以技能核心的领域化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专业基础领域和专业核心领域两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总体设置上,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重点体现职业素质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具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图所示:

(作者均为研究生、讲师)

参考文献

[1] 罗平实.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武汉:财会通讯,2011(2).

[2] 王钰慧.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石家庄: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任慧(1967.7—),女,汉族,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而高职高专院校更是要把握好新形势下就业现状,做好思想教育的工作,创新就业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就业的指导工作,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就业目标,帮助他们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一、就业前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分析

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思想活跃的特点,应当将他们送到合适的岗位中,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学生体内知识储藏的巨大潜力和未知力量,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就业前思想教育有利于专业结构的调整设置。就业前的思想指导工作是学校与社会连接的一个中介,通过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什么样的职位适合自己,岗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教育与人才市场相结合,促进传统专业的改进,整合热门专业,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强社会效益不断地服务。就业前思想教育还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形势,在择业时能够有更好的选择,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业前思想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毕业学生的就职竞争力,面对自身素质的竞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能够根据自身特性和专业所长来进行职业规划,明确好就业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当前高职高专就业形势

高职高专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自身学历、就业环境等,但是从主观角度来看,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内在因素是毕业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及素质上的偏差,毕业生往往不能够自觉去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观、成才观功利化,出现诚信危机、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这些主观因素往往就成为了高职高专生就业的障碍。从学校的思想角度来看,高职高专的就业思想指导还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指导还停留在过去,且课程安排不足,具有封闭性和片面性,很多教育都只是流于形式的封闭式教育。

三、就业前思想教育的内容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就业前思想教育工作是就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具体分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心理教育和诚信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勤学爱岗教育六个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要关注就业形式,抓住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心理,突出“应用型”教育,讲清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到基层、中小型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意识的养成。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起崇高且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认识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和区别,切忌脱离社会价值而一味地强调自身价值,引导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面对新的教育形式,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顺应市场变化的形势,依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用正确的目光和心理状态看待就业压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和心理障碍,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灌输艰苦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和教育。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价值,掌握好专业的社会地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改善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教育的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思想教育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适时作出调整,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业指导老师要对当前的大环境有一个把握,了解社会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宏观性地把握大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为形成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对就业前的思想教育指导还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顺利从校园平稳过渡到社会,教育学生要明确就业目标,充分做好面试准备。就业思想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就业趋势,使得学生尽快完成职业规划,在实习中要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好习惯,教师要做好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将实践与理论进行完美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多样化、动态化管理。学校还要把握好就业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教育本身变得更为持续,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善于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谋求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学生乐于奉献、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精神,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多渠道地强调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整体职业道德素质。

五、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关系重大且任重道远,只有通过就业前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思想教育的意义,不断探索和转变就业指导方式,才能推动这项工程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关于新时期高职高专就业前思想教育的若干思考[D].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05)

[2]孙友平.高职高专学校就业指导的德育构建[J].教师,2012,8(04):20-22

第7篇

1模块教学简介

模块教学是指将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根据这些知识点内在的逻辑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然后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需要,对这些知识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单元,通过对教学模块单元的调整和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模块教学根据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具有很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针对性。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得实现职业能力技能的融通,使得同一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求。模块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因为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使得课程之间的模块内容之间变得相对独立,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开展多个班级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此外,模块教学还更加能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相对于本科高校较低,因此,从平均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要薄弱一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要相对弱一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开发为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必然可以促使高职高专学生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而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大量减少系统的理论性讲解,以实际的模块化的案例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具体的知识,避免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模块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模块教学的方法来授课,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方式。

(1)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确定应用文写作的授课范围和授课深度,确定将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内容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以上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应用文的写作主要包括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的写作,而这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虽然较为类似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对每一种应用文的写作教学设置为一个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以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3)模块教学设计。针对每一模块的特点,对每一模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如应聘文书,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即将毕业每一位学生都将为自己制作简历。如对应聘文书的写作,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在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并让学生指出自己认为的精华。如此以来,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就是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又如对行政公文,由于学生对行政公文不太了解,再加上正式的行政公文行文较为枯燥,学生大都没有兴趣,大都应付了事。因此,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行政公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行政公文的特点和概念,向学生全方位的介绍行政公文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行政公文的写作学习,这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上述的实施过程,较好的在应用文写作中实施了模块教学方法,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通过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促使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而且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实践表明,通过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育中引入模块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其他学科中,模块教学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孟然然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关键能力;离职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64-03

在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的头几年里,几乎一半以上专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职业的再选择,毕业生离职率非常高,除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外,其他门类专业均存在大量的离职、失业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所蕴含的教育弊端没有被及时发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不足也在某种程度上潜伏下来,直到毕业数年后才有所表现。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从动态上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动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就业率,这个数字的得出一般是以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就业合同为统计基础,为了达到高就业率的指标要求,很多院校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毕业的时候签订这样的协议,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导向,迫使相当部分学生造假,大量假协议、假合同被人为制造出来,校方据此数据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这样的统计数字往往产生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很大的假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高就业率对学校而言能够获得专业的继续招生资格,对于上一级管理单位而言是专业设置合理,专业前景看好,然而这样的就业统计实际上是不能够真正反映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的。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够仅从就业率的角度出发,因为就业率反应的是学生找到了工作,对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言,毕业生不仅仅是要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进入单位后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该工作岗位所属领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即低离职率。然而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的数据,2009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45%,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平均为38%,2012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为42%,从四年的发展趋势看这个数据稳定在40%左右。另外,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人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1]。而被动离职人员往往是因为个人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离职毕业生所属的专业类别发现,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技能型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始终呈现增长的势头,而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表1。

其中,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表1 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红黄绿牌”专业

根据麦可思数据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3年“红黄绿牌”专业统计差异性不大[1]。说明这几类专业近三年来社会需求状况呈现高度相似。其中红牌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科大类明显,这类专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普遍较高,与理工技术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相比更具动态性、宽泛性,要求人才不仅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人还需要有再学习、再适应的能力。如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跟踪技术发展的能力要求、国际金融对把握国际金融市场走向的能力,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对综合素养的要求等等,这些专业无论是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素养都会随着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要求人也必须做出相应的专业知识更新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恰恰是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正是这种短板效应使得相关专业大类的多数毕业生发生了主动或者被动的离职。

二、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不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造成学生职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1972 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交了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 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关键能力被认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2]。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培养受益一生。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始终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在我国高职高专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能力,提出“理论必须、够用为原则,重点在实践技能的培养”。①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头2.5年进行“三段论”式的教育,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个组成部分,后0.5年“自由式”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也有学校将这几个环节通过“2+1”的方式加以实现。

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培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围绕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而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院校在理论教学的专业设置上还是参照本科学科体系课程设计的思维逻辑来进行的,近年来尽管进行了基于工作导向设计逻辑的教学改革,但是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的薄弱限制了这种应用化教育的效果,加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工具化”,人文素养“空泛化”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平时的课堂实训外,主要就是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实习实训环节了,在课堂实训中,虽然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学生感受并不深。真正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的是在最后的实践环节,这个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发生实际接触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自身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都是一个检验与再认识的过程,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着奠定作用,而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关键因素,然而这方面却被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了。这期间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基本上是放任自由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外能力的薄弱,表现为理论环节上不能深入,实践环节上跟不上企业现实需求,尽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大多数都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加之关键能力的缺乏,大量主动或被动的离职现象就凸显了出来。

比较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我国的职业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学生毕业离校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差别,我国的学生往往素质偏低、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匮乏。

三、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贯穿在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文件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变更为“产学结合的道路”,不再突出“研”的内容。教育部的文件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在实践上突出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办学上突出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理念,素质上突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三个关键内容。因此必须改变现有大部分教材理论部分单纯压缩本科相关专业内容的做法,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流于形式的实习实训内容整改为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可操作内容,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避免出现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企业重新培训的现象,增强就业竞争力。

决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标应该考虑两个相辅相成的分指标,一个是就业率,还有一个就是离职率。学校对学生的在校培养传授给学生相关的专业技能,这对提升就业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非常欠缺职业素养的教育,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所在,如果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率的话,关键能力培养的效果在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获得可持续竞争能力上。在价值多元的市场经济环境里,缺乏关键能力培养的学生很难具备的三种素质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正确的商业伦理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学生缺乏关键能力的培养时,学生的价值行为取向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比较普遍。

为此,课程讲授应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将原本的理论教学改编成实务教学,开发相应课程的实训教学教材,通过实操让学生理解理论,而不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以经营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立情景,模拟创办企业,利用沙盘、技能竞赛、兼职工作或者创业,通过自主经营或者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在工作中进行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将一个从无到有的小企业经营成规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是以任务工作导向为设计逻辑进行展开的,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要兼顾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即要做到学有所获还要兼顾管理到位,不能够放任自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人的认识规律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应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授课的始终,不是单纯就某一门课去讲,而是门门课程都要讲,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重点关注在培养学生获取能力的方法上,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改变以往的纸面考试形式,由理论考核向技能考核转变。

(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有教学计划的规范,一般说来实际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还有所欠缺。而在以实践为主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自我认知上还是学生角色,其职业角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限,但是社会却是按职业人员的要求来衡量他们,由于认知的落差,大量的、形形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这些矛盾很多是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这期间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关键能力素质的欠缺,学生往往在矛盾问题的解决上不够成熟,从而导致离职等问题的发生,甚至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个阶段是学生最需要外力指导、帮助的阶段,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能力限制了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的资源配置。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在大量不同的单位,学校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同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缺乏顶岗实习阶段教师有效指导的学生,大多数很难在职业生涯中获取稳定发展的基础素质条件,高离职率的发生是这种情况的现实表现。因此在学生最后的实习实训阶段引进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导师制关注和努力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几种关键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实践阶段完成的。

这个阶段的学生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企业,很多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枯燥难懂的问题变的贴近自身,贴近实际,如何将理论变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对学生而言更为迫切,这阶段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自身发展需要,二是单位组织要求,三是导师督促。其中,导师可以更好的将这三种动力转化为学生提升自我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实时进行指导和释疑,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在这个阶段提升的成效是最好的,实践阶段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一个有效的模式,与此同时,借助于导师,学生亦可完成自己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导师也可以把握企业发展的趋势改进专业教学。

(三) 师资队伍建设应关注师资企业实践经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结构的要求都在追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一所院校拥有双师数量的多少决定其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笔者认为这个观点过于绝对,国内很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可以通过纸面考试取得的,证书的取得者并不必须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大量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实际上仅仅是拥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而已,很多这样单纯通过考试取得双师资格的师资本身的实践能力就是比较薄弱的,其教学上是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高职高专贸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国内实践环节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个是案例教学,一个是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对于没有企业一线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是很难将案例情景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并有效参与的学习过程中的,有些甚或演变为案例的解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上也常常与社会脱节,在社会价值取向、企业价值取向、客户价值取向快速演变的现实环境中,高职高专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快速动态变化,这对师资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样存在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中的典型问题是,很多教师拥有的企业经历并非成功经历,其给予学生的教育存在一定负面的消极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学生在扩招,师资也在加速扩张中,自2006年起很多学校为了扩充师资队伍,针对高职高专对师资的特殊要求,引进和招聘了很多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普遍忽视了教师的企业经历的认定,相当部分的企业人员转移到学校中来,其中很多在企业从事的是一般性事务工作,对企业核心经营认识还不是很深,这就影响到他们教学中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另外一些则是在企业拥有非成功的经验,部分教师对这些经历的提炼往往存在大量个人主观偏见,缺乏对商业现象的客观认识。

为此,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突出师资力量的持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要。首先应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横向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来提升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其次,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教师如果不能与企业单位保持一定的接触,其理论往往会逐渐的脱离企业现实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仅仅依靠教材的案例教学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企业的现实需要,教师参与企业经营才能够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可以始终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对人才的培养才有着明显的时效性。

四、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三大核心内容的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关键能力培养上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导致毕业生关键能力不足,毕业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明显存在短板,为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关键能力培养是未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9篇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对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历届毕卟生的就业上向进行跟踪调査,通过把这些年来的调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高专建筑程技术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预算、测最、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工作,而真正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毕业生不足10%。

以此调査研究结果为参照依据,我们对以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进行了相关改革,毕业设计阶段,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情况,实行“分流制”模式,尤其特别加强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洵公司、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带薪顶岗实训”从书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设计、预算、测量、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从而可使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才真正实现高职高专所致力追求的培养闷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即使我们的中业牛.在刚参加工作之际,就立即能胜任工作。下面就此项改革做法进行具体论述。

2改革的学方法及弊端

2.1改革前的教学方法

改革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所有的毕业牛.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为避免抄袭,根据不同题目,分不同的小组,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计算承重构件的内力、钢筋配置,最后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毕业设计的成果是部分建筑施工图,部分结构施工图和一部分构件的计算书。

2.2产生的弊端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专升本学生或毕业后到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对毕业后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不利,而这部分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h,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在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接触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刚参加工作之际,感到陌生,一切从头学习,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种毕业设计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成绩优与劣的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部分不喜欢建筑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出现应付、抄袭现象,最后致使他们的毕业设计成绩较低,甚至不及格。

3改进方法和步骤

3.1改革的方案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确定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习过程,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

基于上述改革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进行重点改革:打破以社.那种不分学习程度好坏、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方向、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学生都做建筑工程设计的“一刀切”模式,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即就业意向,采用设计、施工、监理、预算、测量、盾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后的工作意向,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为保证此项改革起到实效,我们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都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以往那种值化的“一刀切”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所带来培养“千人一面”的弊端,实现了“个性教育”和“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3.2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填报毕业设计志愿,每人允许申报两个自愿;

(2)根据学生所报情况,进行分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质量检验组、资料整理组等。

(3)根据老师的特长,确定各组的指导老师,与教师签订毕业设计目标责任书。

(4)根据学生填报志愿,聘请各方向的企业专家,对各组学生先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

(5)指导老师拟定本组毕业设计的任务书,负责安排所指导学生到工作一线顶岗实训,负责本组学生的毕业设il?指导、管理工作。

(6)设计结束,组织学生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五大员”考试,每个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7)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毕业答辩,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等。

4目前改革的效果

4.1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拥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4名,双师型教师占72.2%。另外,我系聘请十儿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总工、技术员作为毕业生在现场实习的指导老师,为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4.2拥有十几家长期、穂定的实习地

我系与十几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签订长期合同,作为我系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

4.3突出了特长教育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学习成绩优秀或专升本的毕业生中,80%的学生选择了建筑工程设计,其他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监理、预算、测量、资料整理等毕业设计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6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3)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7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4.4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的受益最大,既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校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因此,此项改革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4.5真正解决了学生就韭的难题

毕业设计阶段的改革,使学生掌握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表现良好。因此,毕业后50%的毕业生留在毕业设计阶段所在单位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总结

通过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岛职高专在毕业设计阶段,打破“一刀切”的模式,采用“分流制”的培养方案.既实现了“特色教育”的教育目标,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同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此项改革措施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第10篇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职业教育相比,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仍存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实习实训 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就业为导向,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仍面临着工资待遇低、技术水平提高慢和工作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失去进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层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学习其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国外高职高专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在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

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实习实训教学,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较长,约占其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参加实际工作,顶岗锻炼并提高实践技能。该教学模式由于训练严格,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因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对美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使学生获取真实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重视产学结合,教学方法多样,课程设置灵活,各专业的实践课时约占总学时的50%甚至更多,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际生产劳动并获取一定的报酬。从教学模式上看,具有代表性的欧美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该教学模式由于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提出了与在岗工人一样的工作要求,因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真正地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上岗工作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我国高职高专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原因,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国家计划与行政命令,再加上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源质量、就业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缓慢。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等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但由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受财力、物力以及师资等条件限制,实习实训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办学经验、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1.校办产业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依据“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以校办厂,以厂养校”的原则创办各种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场所,例如商场、酒店、工厂、农场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条件。这种实习实训模式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作为教学的最高宗旨。

2.校企联合模式。目前,国内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并不具备开办产业的条件,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落实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协商合作,建立产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校企联合,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平等互惠的合作并承担各自的责任。企业要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接受学生到企业内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而学校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及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服务。

3.项目合作模式。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就有许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项目需要联系生产实际进行。学校迫切需要生产企业提供帮助,以实施开展实习实训教学。而企业在生产中也要不断改进关键生产设备、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革新,也需要学校提供技术支持。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学校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促使校企双方建立产教学结合的关系,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4.“三明治”模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采取的就是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也称为“工学交替”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校内的通识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完成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第二个阶段以学生进入企业的实习实训为主,要求学生上岗顶班,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一个阶段安排学生回校完成毕业设计。该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时间分配长短不一,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

5.委托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以解决企业对各种人才的急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根据生产单位的要求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锻炼,使自己具有实际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为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为提高员工的素质服务。

6.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目前上海、深圳等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和地区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多采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提供支持、教师提供指导、学生自主创立微型企业的实习实训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经营活动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只有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学生家长的问题。由于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家长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在学校上课,学生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习知识的。这导致家长们不能理解并接受子女去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所以,尽管家长们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子女能够学得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是他们客观上却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接触实际工作,不理解学校让学生进入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做法,不了解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2.学生自身的问题。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实习实训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学生对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实习实训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交了学费给学校,就应该在教室里上课学习,学校不应该也不能安排自己去校外的生产单位实习实训。此外,学生们在实习实训中有怕苦怕累的思想,他们不愿从事基础性的工作,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和环境。同时,学生们还存在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问题,难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有畏难情绪,人际沟通能力也有待提高。

3.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但企业的生产安排往往难以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协调一致。企业的生产计划会因技术改造转型等原因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则相对稳定,缺乏灵活性。这容易导致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在衔接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学校教学的规范性。

4.其他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单位往往只认定学生的“员工身份”,而学生自己却始终不能摆脱其“实习生身份”的认识。双方这种身份认识上的差异造成学生和企业在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不一致,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在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就存在“鞭长莫及”、管理失控的问题。

四、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的途径

1.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学习,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性调研,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要强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确定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第1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麦可思研究院

高职教育是需求推动型教育,专业设立之初要经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找到该专业的岗位缺口以及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倒推出该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在学期间支撑各个能力的课程体系;对于已经开设多年的专业,也需要不断根据就业市场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完善和调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开办以来比较成熟的一个专业,该专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如何跟上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如何确保专业定位准确,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如何保证出口,即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要回归到就业市场上,认真分析、研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善于总结现有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等过程,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采矿冶炼、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军事技术、航空航天、办公服务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水平、拉动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正是大幅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现代工业基础性支撑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与应用开发,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这些职位正是就业市场非常紧缺的职位。

另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名列“2012就业率最高50大专业”;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薪资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对口率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低。[1]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大量的数据表明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我们仍然要不骄不躁,总结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办法,不仅要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而且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收入期待较高、有短期离职的现象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和工作状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承受加班、出差、压力大等工作要求,期待得到一份付出少、收入高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这种期待在毕业之初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认为薪资福利较低或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离职。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2.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专业对口率反映了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在主动选择方面,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录取后发现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距甚远,毕业时会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跨专业就业。在被动选择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挑选个人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学生录用,基本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跨专业就业。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对口率。

3.加强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是销售,销售与营销是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因此在培养高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进一步改善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严把培养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为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1]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3)鼓励帮助学生自主创业。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课讲授创业教育相关知识,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业大赛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创业。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反映专业建设情况,应及时关注专业的就业现状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第12篇

职高语文教学相较于普高有着相通之处,也有着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职高生的语文基础差、水平低、能力弱,加之学生和家长重专业轻语文,对语文教学效果考评的要求也不高,这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过于片面,教学实践也有了偏差。

一、教学目标上,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数年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局限在知识的领域,教师只停留于系统的讲清字、词、句、章,教懂语、修、逻、常,学生人手一本大词典,每篇文章必分段落、划层次,最后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更谈不上审美和鉴赏。

而今,我们更关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部分教师就从只讲工具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人文性。一节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讲坛,《富春江上》就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包身工》就是对日本资本家的控诉,《淡淡的深情》是一首母爱的颂歌,《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呼唤环境保护的悲鸣,尊老爱幼、伦理道德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确,课堂上丰富的思想情感的迸发是可以感人至深的,可是这些作品本身的风格、特色都被忽略,学生甚至不知报告文学、元杂剧为何物,何谈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讲工具性或者只重人文性都有失偏颇,这种整合统一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懂文体常识、语法修辞,又要教会学生领悟文本的思想艺术精髓,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效果上,忽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绝大部分的职高生毕业时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这就意味着职高的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衔接,长期以来,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语文与生活的统一性被割裂,这种教学观念,在现行的职高考试制度下是可以让学生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但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我们必须对职高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如果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仅局限于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地借用照搬普高,那么势必会与职高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疏离。在这种形势下,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我们可以改编、更换、补充教材的内容。例如,对幼师、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增加培养表达能力的训练,演讲、朗诵、辩论等都能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加强普通话的培训,可以进行交涉、应聘等情景模拟演练,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寻找商业招牌的错别字并与商家沟通修改,还要培养学生撰写商业信函、公文及简历、求职信等方面的能力。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这样,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社会上、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教学关系和方法上,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接受学习

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在对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过去的教师主导论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现在的学生中心论又过分贬低了教师的作用。

实际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绝对对立,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也不应该完全地被分裂。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实现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绝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励尤为重要,否则,自主学习就会变成信马由缰的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就会变成热烈而无效的形式主义,探究学习就会变成不够开放的浅尝辄止。职高生大多基础薄弱,对文化课不感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很多语文知识要靠教师去教授,对学生而言,脚踏实地的接受式学习是夯实语文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展开更高层次的追求。

四、教学手段上,只重“演”和“说”,独尊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有些教师把讲和练的多与少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为了表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语文课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戏说”、“表演”。我曾经观摩过一节《窦娥冤》的公开课,当扮演蔡婆婆的憨憨男生画着妆跑上舞台,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则强忍着想笑的冲动,不高明的课本剧表演,冲淡了学生对作品和人物命运的领悟,虽然学生们表现活跃,但疏于思考,缺乏知识和思想的碰撞,必然是收获甚微。乐学教育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但绝不意味着一味追求强烈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