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07:0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利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人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
二、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利率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观念滞后,人才匮乏,制约利率风险防范技术的。一是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的竞争,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十分肤浅。二是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认识不同,部分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快,坐等观望气氛较浓。三是由于现行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所以只能被动应付利率风险。四是具备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人才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构。一是利率决策机构缺位。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二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方面相对缺乏。
(三)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一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尚未建立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三是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四)资金定价能力有待考验。利率市场化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五)资产负债品种、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目前商业银行非存款性资金来源、非信贷产品品种的开发和金融创新能力都十分薄弱。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基本以存贷款为主,且多处于“正负缺口”形态中,利率上调或下调都会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损失。而且,限于资产负债业务品种、结构单一的现实,即使商业银行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
三、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一)政策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二个方面:第一、央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当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调整的规定仍然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来控制利率风险。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央行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但银行在自主定价的权限方面仍然十分有限,无法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进行灵活自主的差异化定价,达不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第二、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动较为频繁。利率是金融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央行作为利率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制定的利率政策必须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变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导致银行利率的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
(二)市场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的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银行分散利率风险的途径。在当前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而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的业务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加大。同时,还会导致一些银行受利益驱动,采取非法手段变相调高存款利率或不按规定办理贷款,从而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利率风险。二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较为有限。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银行业务拓展限制比较多,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来防范利率风险。
(三)银行内部自身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存贷款业务占据了主要部分,利息收入基本上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而其它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在业务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同时银行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致使一些信贷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导致利息回收率低,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净利息收益。三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平衡。这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多数银行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资金积压、短长期存贷款比例不匹配等问题,一旦利率调整,银行就会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四)风险管理不到位
一是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如果不逐步增强,将会经银行的经营带来严重后果。二是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以及对利率风险的处理都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程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人员工作重心是对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落实检查,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还达不到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面。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摈弃过去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在经营观念、产品设计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都要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全方位地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维持正常的经营发展,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利率风险管理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将会成为一纸空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应大力培养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多种具有主动权的、流动性强的负债,包括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加大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等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三)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在套期保值和避险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市场是防范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各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会逐步加大,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日益强烈。因此,作为规避风险最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场会愈来愈受到市场的欢迎,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
一是要建立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对此,银行内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加强日常监控和反馈,及时掌握系统内利率风险状况,为利率风险目标的控制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强央行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央行作为利率的直接制定者,其决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必须加以准确评估。对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披露的内容、质量及方式等方面都应当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如银行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合法中介机构审核,若披露虚假信息的商业银行必须追究其法定代表人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从而使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减少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必须有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制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国家颁布的一些金融法律法规大多侧重于对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对利率风险管理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无法对利率风险指标进行全面监管。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有关利率风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学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既懂现代管理,又懂金融学、经济学等复合性人才,充实到利率风险管理队伍中,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利率风险。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的利率历史走势波动剧烈。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连续8次下调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为例,从1996年下调前的10.98%,最低下降到了1.98%,下调幅度达80%以上。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以及预期把握难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利率风险,加剧了银行间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从而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整体经营困难的局面。
(二)中美两国的利率波动联系紧密。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的货币利率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关联系数为0.826,在整个亚洲国家当中最高。随着近一年来美联储连续宣布加息,其利率已从1%提高到了4%,但市场利率仍然在低位运行,资产市场泡沫还在膨胀,通胀压力不断积聚,预期联储仍然会有加息行动。考虑到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渐放开,和中美经济联系的加深,美联储每一次的加息对我国的利率走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大了我国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使市场利率波动增大。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要取消国家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使利率正确的反映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其具体的表现为: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间围绕着资金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将大大增加。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会出现利率水平的上扬,而且会伴随着利率无规则波动的幅度增大,频率加快。以上两个方面,都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二、商业银行当中存在的利率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性。商业银行通常是以较低成本的中短期负债来支付较高的中长期资产,通过两种水平的差额来取得收益。但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动,利率风险常常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央行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绝对水平的降低,使得居民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导致存款的短期化;同时,资本市场近几年的不景气,加大了企业中长期资金对银行的依赖,以及居民住房贷款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导致了贷款的长期化。而这种趋势的作用结果,集中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就是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的出现,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严重不对称。在利率水平上升时,银行不得不为以后的存款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原来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却有可能太低,使得银行入不敷出,经营难以维持。
(二)商业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价格期限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波动。商业银行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通常要持有一定比例的有价证券,以满足随时出现的支付需要。为了保持证券价格的稳定,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持有短期证券或者国债。而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完整的债券期限序列,中期债券居多,而长短期国债很少,持续期结构不完整,降低了银行防范不同期限利率风险的能力。另外,债券价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相关关系: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反之亦然。在利率波动频繁阶段,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有时会难以令人满意的价格变现。然而,为了应付流动性需要,银行不得不出售这些证券,从而造成受益下降甚至亏损。
(三)商业银行定期存贷款隐含选择权。一般利率水平如果发生较大的变化,将会促使借款者提早偿还贷款,或者促使存款者提前从银行取出定期存款,所有银行都会由于其客户行使这种隐含在存贷款合同中的期权而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利率变动的速度越快,变动的幅度越大,这种隐含的期权风险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越明显,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利率敏感性进一步加强,从而深化了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实质上依然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收者,即便是意识到了利率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银行依然不知道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现实层面上,银行片面追求业绩,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及吸引更加优质的贷款客户,采取存款利率定为上限,而贷款利率定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的下限,使得存差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银行未来收益。
三、建议与措施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当中存在的利率风险问题,将逐渐显露出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面对变化了的经营环境,克服导致利率风险产生的制度因素和健全利率风险防范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健全利率形成机制。使得利率的市场结构能够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以及信用、期限等各种要素要求的合理溢价。完善的利率结构,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的定价基础,更是银行利率管理方法的基础与前提。
(二)在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管委会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章,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及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使管委会成为利率调节的中枢。
(三)采取积极表外管理方法。表外技术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利率互换以及利率上下限期权管理方法。探索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合约,抵御风险的同时,在合理预测利率走势的基础上,从中获益,在筹资方面,建立负债组合,加大主动负债比例,对其利率水平进行控制,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利率匹配基础上,通过各种表外技术抵御利率风险。
关键词:利率风险;度量;管理
作者简介:谷秀娟(1968-),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121-04 收稿日期:2007-11-08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fire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性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商业银行已由传统的资金中介发展成为风险中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来源。但是,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的巴塞尔协议的最初文本――巴塞尔协议I(1988年颁布),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的,而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利率、汇率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断加剧,加之其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提出资本要求。在我国,银监会2004年出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其中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上与BIS模式相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
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另外,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采取“盯市原则”,并且采用套期会计将原来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这样,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为了体现核算的审慎性,主要反映损失)实时暴露,从而银行帐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即短借长贷),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三)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
利率风险具有“双侧性”,即表现损失和收益两个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特性容易诱发商业银行为了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将利率风险划分为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种来源。我们下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这四种风险来源的状况。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日益平坦化,居民存款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从贷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加息预期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渐趋平坦,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见图1、图2、图3)。
(二)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了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在期限相同的条件下,当二者采用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发生了幅度不同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为央行管制利率,而银行资产中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二者的非同步变化必将导致基差风险;二是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见图4)。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当正常情况下的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型或下降型时,即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带给银行的风险。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实际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的或向下倾斜的,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另一种是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和长端变化不一致和长期利率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前者,如在2007年上半年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这使得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后者,则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收益率曲线表现为日益陡峭(见图5),这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长期债券资产面临较大的市值损失风险。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
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近年来,随着加息周期的形成,这种期权性风险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种来源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技
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利率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利率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流程,它包括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这几个环节(见图6)。
(一)利率的分析与预测
对于利率的正确分析和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国际银行界可供参考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应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在我国日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因素来自于国内外的诸个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点等。科学、准确的利率分析和预测结果将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利率风险度量的技术
对于交易中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其价格波动频繁,且易于定价,一般采取VaR方法进行度量。而对于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内含期权的存在,度量难度较大,因而风险度量的方法并不统一,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
(1)缺口分析。依据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限,可将银行资产与负债分为利率敏感性与非利率敏感性两类。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分别指该资产的利息收入或该负债的利息支出,于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间内将受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将不随利率走势而改变的,则为非利率敏感性资产(NRSA)和非利率敏感性负债(NRSL)。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利率敏感性负债所得之差额则称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此缺口的形成主要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一致或失衡所造成。如果银行能够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话,银行可利用较大资金缺口获取较大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银行预测失误,较大的资金缺口也会导致巨额利息损失。
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则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的对比。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金额之比。
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等于1,为“轧平”;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大于1,为“正缺口”;反之,则小于1,为“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反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当运用利率敏感性比率分析资产负债敏感程度时,在利率敏感性比率接近于1时,银行管理者仅知道利率敏感性资产接近利率敏感性负债,但它们之间的差额并不知道,而利率敏感性缺口则准确反映了银行资金利率敏感性部分的大小。因此,当银行进行资金缺口管理时,通常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考察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缺口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期限为基础,如7天、30天、90天、半年、1年等。现在银行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发现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缺口。
“缺口分析”的缺点: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一年期缺口的现值与二年期同额缺口的现值应有不同,但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时未考虑其现值差异,而将之视为等值予以加总计算累积;②仅评估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未考虑利率变动对业益现值的影响,亦即缺口分析仅就会计层面而未从经济层面考虑利率风险;③该分析只反映了利率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动。对银行负债的整体价值的影响。
缺口分析目前已经不是国际银行业风险度量技术的主流。比如美国前50名银行中,只有不到1/3的银行对外提供缺口分析报告,只有3家银行仍然对缺口设置管理限制。
针对缺口分析的缺点,要评估利率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总体影响,需要运用持续期间分析工具。
(2)持续期间分析。持续期间分析是度量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工具,用来揭示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又称为久期分析。所谓久期是指一个债务支付流量的加权平均寿命或加权平均有效期,这一持续期从债权人角度看是资产持续期,从债务人角度看是负债持续期。资产持续期是把一笔资产作为现金收回平均所需时间,而债务持续期则是把一笔债务付清平均所需时间。久期分析利率敏感性,源自债券操作上以存续期间反映现值变动的观念。以债券为例,久期模型的公式可定义如下:
(2)式可解释为利率变动时,债券价格将呈反向的变动,变动的程度为D的大小。(3)式的MD为修正的D,即D/(1+R)。国际清算银行(BIS)1993年有关利率一般市场风险主要以修正久期乘上收益变动率为基础。久期模型的基本假设为收益率只作微小变动,但是在收益率作较大变动时,债券价值变动与收益率变动之关系式呈现凸性(Convexity)的现象,若(2)式及(3)式微分符号改为变量符号,并利用Taylor式展开式,则可得
用久期模型来衡量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比其他两种模型更为完整。该分析方法的优点:①久期分析,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年限(Average life);②不仅考虑了资本或负债项目的到期,而且也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到达时期,分析重点在于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是否轧平,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面及负债面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是否相等;③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指针,对个别存放款的平均到期日未加以限制,可用来管理不同的目标账户。
(3)模拟分析。这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最近进展。即银行可以考虑模拟利率变动的多种情景:收益率曲线的平移、变形、相关性甚至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利率变化的路径,以全方位考察各种利率风险。模拟分析又可分为两种:静态模拟是基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假设,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动态模拟则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决策、客户行为、业务机构的影响,主要适用于长期分析。
模拟分析的优点在于:①考虑了资产与负债中所隐含的期权;②可利用不同的资产负债项目或工具,测量在不同利率变动幅度下的银行利息所得。
模拟分析的缺点在于:①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本身具有不确定性;②对数据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技术水平,利率风险的度量可主要运用缺口分析并辅之以久期分析。
(三)利率风险控制的工具
在科学地预测利率水平和度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工具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率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1)传统的表内管理法。即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等,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比如,根据利率预测进行主动性缺口管理,构造利率免疫资产组合,将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2)表外管理法。即运用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衍生品(如互换、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上下限等)调整现金流结构和进行套期保值。其基本操作为:针对手中持有的利率敏感现货,或是净风险部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部位的操作。当利率上升时,手中现货虽然价格下跌,但持有的反向部位衍生金融商品的价格却上升,可抵消现货的损失。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手中现货部位的价格虽然上涨,但也会被金融衍生品的损失抵消。
表内管理法可以根据银行具体风险结构量身定做,但难度一般较大或实施成本较高。表外管理法可以弥补表内管理法的缺陷,但对冲不当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在确保不得以投机为目的买卖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运用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利率风险要根据利率趋势分析和风险度量结果,通过对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时,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利率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能较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还不够完善,具体实务操作还不够成熟,利率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少之甚少,资金定价能力明显不足,资产负债业务品种非常少,并且结构相对单一。因此,将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与我国银行业具体情况相结合,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及防范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有条不紊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由货币管理当局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央行则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再贷款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调控利率的方式转变为间接调控及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共同决定存贷利率的完善协调的市场利率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包括“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阶段性风险是在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转轨时期产生的,恒久性风险同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对利率风险的分类是一样的,即“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Repris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资产和负债的不平衡表现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既有总量结构上的不匹配,也有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呈“正缺口”时,银行利差收入会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呈“负缺口”时,利率的上升也会使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即使缺口为零,如果存在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依然会有利率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银行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2007年开始,金融机构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到2011年底,首次出现短期贷款增加额超过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短期贷款同比增长3.6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49万亿元,但是可以看出,短期贷款增加额比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只多出0.2万亿元,还不足以扭转资产长期化趋势。
另外,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利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银行利差变化和银行市场价值,还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和结构的被动的动态变化,使得银行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及结构。
2. 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但也有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比如市场预期降息或金融危机,导致利差收入减少,也有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资产负债价值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3. 期权风险(Embedded options)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从而引起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而产生的风险。银行借款人可以提前还款、存款人可以提前取款,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对资产负债风险敞口的度量难度增大、现金流和利差减少、增加对期权合理定价的难度,这是存在于资产负债中隐含的期权风险。尤其是在利率下调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提前还款和贷款增加两个期权风险。
4. 基准利率风险(Basis risk)
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即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时间完全一致,由于其各自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化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1. 利率市场化引起人才竞争和价格竞争
在国家放开存贷款利率后,利率将会上升。大多数银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存款,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以上竞争手段必然会导致存贷利差减小,而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的,存贷利差的减小会直接导致银行的收益减少,从而使利率的调节功能失去作用。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银行不惜牺牲一定的风险控制、放大利率风险。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各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同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资金更加薄弱,经营管理能力水平较低,竞争处于劣势,一旦盈利持续减少,中小银行很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还要求熟悉业务操作,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更要求银行管理人员掌握数理统计、金融工程等相关理论,熟练掌握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技能。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具备这种素质的专业人才甚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对利率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专业人才,因此,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业务经营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业务是传统存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约70%以上,如表1所示。大部分银行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单一、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后,必然会收到较大冲击。而国外的银行,由于是混业经营,其业务范围涉及传统商行业务、信托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投行业务及证券经纪业务等,佣金及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可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甚至到90%,业务的多样性可以规避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地不断深入,我国利息收入高、中间业务收入低的情况会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快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挖掘传统业务的潜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保证银行的利润。
3.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管理能力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将首先挑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能力。在确定利率之前中,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评估各种市场因素、客户因素。例如,在决定贷款利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以及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等众多因素。但是限于历史数据积累、研究分析能力等制约,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甄别信用风险方面还有较大欠缺;在模型应用能力、趋势判断能力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较大。
利率市场化挑战商业银行的利率、信用等风险管理能力。在利率管制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在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减轻当前通胀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经济情势下,适当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让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来应对储蓄竞争,可以达到消除负利率,改变通胀预期;而由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将使各商业银行更加关注贷款的收益率,减少低收益贷款的投放,从而有效控制国家整体信贷水平。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己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各商业银行应及早准备.加快转变经营策略,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 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
银行资本金是决定其经营实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其经营的成败直接涉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
为有足够能力抵御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及早解决资本金补充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上市筹资、增资扩股,在国内或者国外资本市场上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筹集资本金。二是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券和补充附属资本。三是调整资产结构,提高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2. 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多元化经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品种单一,结构不平衡,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率风险。以利率风险作为其管理的核心,探索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全面综合的平衡管理,可以使银行实现最优的净利息收入;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增加资产负债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从总量结构上和利率期限结构上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控制和管理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
3. 加强利率风险集中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系统,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分别建立数据库,分行根据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即时更新数据记录,定期将数据上传至总行,总行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所有分支行数据总库,由总行收集、分析并创立评估模型,对该行的利率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出来的利率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利率风险划分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利率风险进行差别管理,将测评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建议及时发放到各支行,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参考。
4. 积极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
为应对和解决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挑战,国内外银行在抱团发展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国外的“德国储蓄银行协会”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盟”,以及国内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银银合作”、“亚洲金融合作联盟”等,通过行业联盟,各银行享有数据共享、费用分摊和抱团议价等优势,可以在利率管理方面充分交流和合作,推进银团价格协定,摆脱被动适应优质客户定价要求的局面。在坚持自身业务特色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行业联盟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有效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ynge,M.J,and J.K.Zumwal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Commercial Bank Returns:A Multi-Index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ititative Analysis.1980,15:731-742.
[2]海威.基于 VAR 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0(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问题日益显著。利率风险,指的是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通常用权益价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量来衡量。利率被看作是资金的价格,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因此利率风险也是最核心的一种金融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金融监管机构应将利率风险纳入重点监控的对象。早在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就专门了《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列举了11条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用来指导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管理,应该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利率进入频繁调整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连续降低利率。最近两年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2007年一年之间,央行连续6次上调利率。2008年,央行上半年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下半年又连续5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全年共调整利率10次。频繁调整的利率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的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按照来源的不同。利率风险可被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分线、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被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重新定价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央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以定期存贷款为例,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付息,而定期贷款实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即这部分资产实际上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全部随利率变动在一年内重新定价,存款采用固定利率而贷款则是采用浮动利率,银行即使在资产负债数量、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仍存在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收益曲线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这就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基准风险也被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基准风险是同一期限的资产、负债由于利率波动幅度不完全一致而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定价的基础利率不同,在我国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情况下,基准风险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利率变化的不完全相关。如果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同,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利率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期权性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会致使银行净利息收支变化的利率风险。名义利率的上调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利率幻觉,不论实际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部分储户可能提取未到期的存款,并以较高的利率存入;而当利率下调,贷款人可能会提前偿付贷款,以更低利率重新贷款。这些提前偿还的未预期资金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对于贷款,银行虽然有规范性协议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些客户在利率下调时提前还款并重新贷款要求,处于同业间的竞争中的银行,往往顺应客户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和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利率管制状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利率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法十分落后。因此,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1、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目前的利率体制是有控制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即央行制定一定时期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利率体制,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国家不仅管理着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贷款利率的结构,目前只有部分利率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小幅浮动。同时利率运行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些因素一起使利率难以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的变化,这样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只能被动接受利率风险,而无法利用利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控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同业竞争加剧,市场资金供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存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优质客户市场的整体判断基本一致,信贷资产管理手段相似,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企业融资渠道增多,融资成本控制意识逐步增强,市场应对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正渐渐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调整率风险的运作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以存款的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素质较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寻求融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下降。部分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能从事股票发行,承销和自营等投资银行核心业务,则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等业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然而,目前严格的企业管理使得银行难以进行这样调整。
3、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管理不足
利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行和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贷款利率浮动的分级授权、分级审批等方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利率风险控制自上而下缺乏统一认识。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管理利率风险的职能部门,许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没有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内容,也没成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核心,利率风险完全成为一种内部自然消化的过程。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调整,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现实的利率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高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目前急需致力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适应期后,西方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应当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重新确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一套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基础。在银行具体运行中,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利率风险管理小组,对利率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它的实际作用,是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风险是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测量和利率风险监控。及时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规避风险措施。在进行利率预测的时候不但要包括预测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且也要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预测。利率走势预测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和利率周期的转折点等。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率预测方法。巴塞尔协议将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作为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风险利率的准确测量师开展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建立和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对于外币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利率管理战略需要,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全行的外币资金成本、外币存款费用、外币贷款费用、外币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外币存款的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的利率需要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
4、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政府要从外部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
中央银行应当建立起与利率市场化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应当增加中央银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健全金融业的法律监管体系,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成立专门负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张子强: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风险控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
[2] 高旭:具有隐含期权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D].重庆大学,2005.
一、当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能力较弱
1 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面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首先,我国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和贷款利率相对浮动的存贷款利率体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持有具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贷款,而不能持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负债(存款),所以很难通过负债结构调整和适当的负债利率安排来消除利率风险;其次,尽管同业拆借已经市场化,贷款定价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但由于竞争性的市场尚未形成,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一些中小银行很难获得定价的自;最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有限,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2 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困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而我国银行界目前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大部分分支行都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3 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产生利率管理的滞后,从而转化为利率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管理的动力。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因此,商业银行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难有动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缺乏管理能力。长期的金融抑制使现行的银行信贷结构仍留有计划体制的惯性,同时,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进行缺口调整管理难度大,在管理工具选择和管理技术运用上面临困难。
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1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陆续出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探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合理使用利率期货对冲利率风险。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够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所使用的利率风险对冲方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因此,就必须尽快推出一种规范的对冲工具,由于利率期货是一种标准的场内交易的合约,同时又是利率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的标的物,所以在我国首先推出利率期货来对冲利率风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对于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其次,尝试金融同业间或同一金融系统内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率互换,这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不同,不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产生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存在比较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的预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口益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寻求具有不同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预期的交易伙伴,与其进行利率互换。商业银行也可以鼓励系统内不同机构通过系统内资金市场来开展利率互换,在不改变系统整体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收益的增加,并调整不同机构的利率风险头寸。
2 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控制内部潜在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足以粗放型为主,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忽视内部潜在风险的控制,部门之间业务分工不明确,对授权授信没有统一管理,权力得不到制约,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容易形成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这些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都将给银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应加快各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的重组步伐,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和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健全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二是要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督制度。建立起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章行为的处罚机制,对人为行为造成的利率风险,必须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同时,拓宽监管领域、扩大内部监管范围,向外币业务、表外业务和境外机构拓展,尽快覆盖所有业务领域,消除监管的漏洞。
3 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足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4 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一旦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而相对于社会公众,他们所需要的是金融机构的真实信息披露,否则必然会对金融环境的稳定埋下隐患。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表现特征 分类 差异性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行,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有效开展。事实上,相关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银行利率风险的存在,故而导致商业银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相关经济效益的取得。本文借助相关的模型分析探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特征,并就其分类差异性进行全面、具体的论述。
一、数据检验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拆借市场初期利率序列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故而导致其对于市场条件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在论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特征及分类差异性的过程中,笔者选取2013~2016年期间的同业拆借市场的每日加权平均利率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模型构建。
在数据选取的过程中,笔者从中国货币网(china money. )中选取了750个数据,并借助Excel以及Eviews5.0进行数据的处理。在此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浮动,实现对于平稳数据序列的获得,笔者对数收益率时间序列rt进行分析:
rt=ln(IBO)t-ln(IBO)t-1
在上述的表达式中,(IBO)t指的是在第t天同业拆借市场的加权平均利率。
(二)数据的检验分析
在进行分析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数收益率序列的检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其的正态性、平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继而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1.正态性检验。一般而言,技术人员在构建VaR模型的过程中往往都在正态分布假设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并由此实现对于资产风险价值的计算,而正态分布属于特殊情况。为此,在进行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借助Eviews软件对于正态性进行检验、关于检验的结果,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同业拆借对数收益率描述性统计表
通过对于上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样本数据呈现出向右偏移的区域,有沉重的右拖尾,而其峰度大于正态分布峰度值3,故而不服从正态分布。
2.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同业拆借对数收益率序列平稳性检验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往往借助ADF方法进行相单位根检验,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发现样本数值的临界值都小,故而能够证明对数收益率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
3.自相关检验。在进行自相关检验的过程中,技术工作人员多借助Eviews5.0软件进行相关的操作,实现对于同业拆借对数收益率序列的自相关系数等参数的计算以及分析。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总结可以得知:同业拆借对数收益率序列的影响较低,且两者之间的自相关性也处于较弱的水平状态。
4.条件异方差检验。一般而言,在进行VaR值计算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运算过程的简化,往往需要作业人员将方差假设为常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金融序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动性,故而使得方差会依据时间变化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对同业拆借对数收益率序列波动图的分析可以得知:序列波动一般在大的波动后面会紧跟一些大波动,在小波动附近也会出现一些小波动。这种状况的出现就说明该序列具有波动聚集性,并由此推断存在条件异方差。
(三)构建模型
在进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特征及分类差异性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最为常用的模型分为两类:ARCH模型以及GARCH模型。本文在进行同业拆借利率波动性估计的作业过程中能够,采取GARCH模型进行具体的操作。
在建立相关模型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往往需要对滞后阶数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往往需要加强对于AIC以及SC准则的高效利用,继而促进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本文在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多借助GARCH(1,1)族模型度量同业拆借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事实上,该模型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大回归方程,分别是:均值方程以及条件异方差方程。
1.均值方程。关于均值方程的表达式,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rt=υ+εt
在上述的公式当中,υ代表的是对对数收益率序列rt的均值,而εt则是该方程的残差项。
2.条件异方差方程。由于在GARCH(1,1)模型中,其假设条件方差与过去任何信息均有关系,而其条件异方差方程的表达式为:
本文以中国同业拆借利率模拟市场化利率为核心,通过建立起GARCH族模型定量,实现了对于商业银行整体利率风险特征以及分类差异性的分析以及论述。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笔者实现了对于不同类型银行利率风险的差异性的分析,并由此得到了相关的结论。
(一)银行业利率风险大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尚未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市场化利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了我国的市场化利率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朝银行业施加不同程度的利率风险。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银行每单位头寸的日均VaR值约为0.013,若由此实现对于银行所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所受利率风险的模拟及计算,则能够得出银行业利率风险较大的结论。此外,银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进行存贷款业务,而同业拆借所占比例较少,通过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可以得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风险尚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在实际的运行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同业拆借利率作为重要的参考,而利率风险也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关注焦点。
(二)y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的杠杆效应显著
此外,通过相关的分析还可以得知: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的杠杆效应显著,这种状况的出现则表明在同业拆借市场上,我国的社会居民有着较为乐观的投资心态,而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对于这一现象的敏感程度。
一般情况下,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运用主要在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较少,投机气氛较为低迷,而在相关作业的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仅以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为主。事实上,这种局面的出现就导致了“放大利好,缩小利空”状况的出现。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凭借着其对于政策、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在利好消息出现时迅速扩大其业务规模,但在利空消息时则实现了对于其业务的有效收缩。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国有银行受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而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同业拆借市场的变动而做出调整以及变革,并由此带动头寸的快捷调节,实现了相关效益的提升。但是城市商业以及外资银行哟偶遇其规模较小,故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人才缺乏、系统落后的弊端,不利于其对于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故而导致其在利好消息时跟风,但是在利空消息的大背景下难以及时做出收缩决策。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特征以及分类差异性。在行文的过程中,笔者分析了数据的选取、数据的检验分析、构建模型,并就二、实证结论及解读进行阐述,总结了银行业整体利率风险较大,同业拆借利率风险偏小;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的杠杆效应显著这两大特点。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谋求更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许院院,刁节文.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研究――基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5,(11):27-38.
[2]钱雪松,杜立,马文涛.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研究:中介效应和体制内外差异[J].管理世界,2015,(11):11-28+187.
[3]张桥云,王宁.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24家银行的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3,(5):63-75.[4]刘晓欣,王飞.中国微观银行特征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检验――基于我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9):75-88.
[5]周鸿卫,韩忠伟,张蓉.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9―2016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4,(4):69-84.
[6]代军勋,海米提・瓦哈甫.资本约束、银行特质性与货币政策敏感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J].国际金融研究,2014,(8)8:61-68.
【关键词】 久期;凸度;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范围内金融创新活动的加强,利率水平变动愈加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率风险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水平变动,引起金融机构的资产或负债市值变化,进而导致其净资产和投资者投资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银行而言,通过变动利率敏感性资产的收益水平和相应负债的成本水平,利率波动会对银行净利息产生影响。
在银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管理中,通过调整其期限和时间因素,可有效地管理不同期限内利率水平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久期(Duration)便是这样一种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投资管理者可以通过调节久期的大小来改变投资组合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从而确定在给定的利率水平发生变动时,投资组合总价值受到的影响。
一、久期原理
1.麦考利久期(Macaulay Duration)
1938年,麦考利创造并运用了久期这一术语作为对债券投资余额平均期限结构的近似估计指标。久期不仅衡量了金融工具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还引入了时间价值概念,将未来的不确定性纳入其中。它假设各资产的利率变化幅度相同,收益率曲线水平,且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的折现率相同。公式如下:
D为麦考利久期;N为到期前的期限数;t为收到现金的时期;Ct为t时期的现金流;Y为到期收益率;P为债券当前价格。
久期是所衡量的金融工具的平均期限,或理解成现金流收入的加权平均时间,即各期现金收入的时间乘上该次现金流占金融工具现值总值的比例。
2.修正久期(Modified Duration)
对麦考利久期做进一步的修正可得到修正久期,修正久期兼具时间和利率概念,成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义修正久期为Dmod,推导如下:
修正久期可看作是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久期越大,单位利率变动带来的债券价格变动越大,相应的利率风险越大。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时,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近似地等于利率变动百分比与修正久期的乘积,且呈现负相关关系。
3.投资组合的久期
久期具有可加性,一个投资组合的久期为投资组合中各种债券久期的加权平均。其中,各债权的权重等于各种债券的价值在组合总价值中所占比重。投资组合管理者可以从债券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的角度,考察特定债券的利率风险,即:
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债券的久期
久期的可加性使得债券组合管理者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复杂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
二、久期局限性及优化
1.久期适用范围局限与有效久期(Efficitive Duration)
麦考利久期假设了现金流不受利率波动影响,这使得久期不适用分析于具有隐含期权性质的且未来现金流随利率波动而变动的资产。久期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就在于此,例如久期对抵押支持证券,可赎回债券等就不适用。
将资产组合隐含期权性质加以考虑,引入有效久期的概念。有效久期指的是在利率水平发生特定变化的条件下,债券价格相应变动的百分比。有效久期直接运用了反映隐含期权价值的变动的债券价格进行计算,且这些价格是以不同收益率变动为基础的。定义如下:
P-P+分别表示利率下降和上升时的债券价格;P0表示债券初始价格;Y表示利率变动。
2.久期精确性局限与凸度(Convexity)
久期公式所反映的是利率变动与债券价格变动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假设价格―收益率曲线为线性曲线。现实中,二者并非线性关系,即便是修正久期也仅适用于利率变化微小时的情况。当利率变动较大幅度时,由久期公式估计的债券价格变动值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影响久期精确性。
针对利率大幅变化的情况,可引入凸度这一概念来确保精确性。凸度衡量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即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值(久期为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一阶导数,即价格―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推导如下:
利用泰勒系列关系式(Taylor series)来估计债券价格变动的估计值:
三、久期缺口与凸度缺口
久期缺口(Duration Gap)定义:
DGap=DA-μDL
DGap表示久缺口;DA表示总资产久期;μ表示资产负债率;DL表示总资产久期。
凸度缺口(Convexity Gap)定义:
CGap=CA-μCL
CGap表示凸度缺口;CA表示总资产凸度;μ表示资产负债率;CL表示总负债凸度。
四、久期技术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幅度与久期缺口绝对值,与凸度缺口绝对值,与资产规模,与市场利率变化幅度成正相关关系。变动幅度越大,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
2.利率变化微小时,可忽略凸度的影响而只考虑久期缺口。当久期缺口为负时,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方向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同,且任何利率的相同变化都会引起负债价值变动大于资产价值变动。当缺口为正时,变动相反。
3.利率较大幅度变动时,不能忽略凸度的影响。此时要主要考虑凸度缺口正负情况。正(负)的凸度缺口将对银行净资产的价值变动产生正(负)向推动作用。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务分析中,综合考虑久期缺口规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以及利率变动三个因素,以达到准确判断利率变动对银行净资产的影响之效果。
久期技术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中扮演着主流技术的角色。尽管存在诸如适应范围和精确性等局限,但在分析银行利率风险时,久期技术能兼顾净资产变动的因素,全面地反映利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仍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久期技术的合理利用必将有效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法博兹,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李弦,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研究.天府新论.2007.
一、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就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其上下波动。而利率作为货币体系的内在变量,又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利率市场化也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经济政策要求,通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利率政策效应来影响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以市场为主配置资金资源是其获得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基础。只有当银行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存货利率和投资的方向时,其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才是可靠的和可实现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按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图”: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我国目前贷款利率已全部放开,大额存款也已实现协议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已指日可待。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制度,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陈旧、弊端凸显,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1、尽管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存货利差缩小,但却不一定立即导致银行整体收益率的降低,如果银行经营决策得当,反而有增加收益的机会。这是因为:
(1)利率市场化有可能降低利率管制下产生的非价格竞争的成本,即所谓的“隐含利率”。各银行可以公平竞争,并根据实际服务情况收取适当的手续费。
(2)利率管制下,不思进取、不讲求效率的银行也可生存。利率市场化后,迫使银行改变各种限制保护下的存在于银行内部的组织低效率.如低效率的人员配置和废止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高成本支出;
(3)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与金融国际化,允许银行自由参与市场,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这就增加了银行的盈利机会;
(4)利率市场化,迫使银行采取积极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通过有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期间搭配来避免发生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更高利率的资产运用,从而增加在利率管制条件下难以得到的获利机会。
2、尽管随着自由化的进展,个别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的概率很大,但同时也有使银行经营整体上稳定的效果:
(1)利率市场和具有经营多样化的优点。通过业务扩大和多样化以及强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轻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外,如果将资产运用于收益不同、风险不同的项目,可能从整体上缩小银行收益比率的变化风险。
(2)利率市场化可以消除存款利率管制所造成的减少可贷资金量的结果。因而能强化整个银行业吸收稳定资金的基础,减轻流动性风险。
(3)存款利率市场化具有使局部利率市场化下所造成的利率变动幅度平均化的效果。在存款利率被全面管制,仅短期金融市场利率能自由变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利率活动范围太小,通过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来调整资金供求,其波动往往很大,若实行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使调整资金供求的场所扩大到整个存款交易,结果就有可能缩小市场利率的变化幅度,减轻银行业的利率风险。
(4)金融期货市场的创立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增加,都有可能使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利率风险套期交易,从而降低银行业的各种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扩展到存款以及相关中间业务服务领域。商业银行实力与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因素。
另‘方面、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一流,将不择手段抢占国内市场。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进入一个白热化的阶段,特别是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在国内专业银行非理性的价格战和外资银行质量战的双重夹击下,难免收益减少;成本费用上升、客户资源流失。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倒闭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利率既定,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围绕资金价格展开。更加残酷、更加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商业银行退出市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那么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并有可能掀起国内商业银行收购兼并浪潮。这也是中国政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的不断升级,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新的金融商品不断增加,导致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存款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客户可能更趋向于把利率相对较低的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转换为利率相对较高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这可能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间的不一致,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
4、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1)价格制定蕴藏着金融腐败的可能。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贷款与不贷款的权力。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具有两个权力,即贷与不贷的权力和贷款利率制定的权力,这是银行只有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而不是真正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
(2)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增大借款人逆向选择。
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得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贷款人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
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
(3)过高的利率水平同样会导致银行本身的道德风险的增加。
在过高的利率水平下,银行有发放高利率高风险贷款的过度动机,希望高额的利率回报能使其轻松摆脱严重的亏损。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调整
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银行能够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手段,抓住有利机会,就能规避利率市场化造成的经营风险,在改革中求得更好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做走出经营策略调整:
(一)积极完善商业银行自身体制,不断提高在同业中的竞争实力
1、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贷款定价与调整机制
(1)要进一步提高定价谈判能力。要加强对竞争对手利率定价的调查工作,制定既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又能保证贷款收益水平的贷款利率。
(2)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贷款的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要全面把握企业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确定这些业务往来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收益。
(3)要进一步细化贷款浮动利率档次,把资金成本、呆账准备、税收及机会成本等纳入贷款综合成本测算,保证合理的贷款收益率。
(4)要结合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如产品创新竞争策略、名牌商标竞争策略、包装竞争策略、售后服务竞争策略、促销宣传竞争策略等,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后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2.强化内部收益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收入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收益管理,应确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及金融产品的价格(利率、手续费等),执行统一的规定,经营上必须力求把资金成本抑制到低于或等于市场利率,努力推行“低资金成本”的经营策略,实行改善经营效率的“低运营费用”的经营策略。
(二)强化利率风险意识,加强利率市场化的管理
1、建立利率风险的科学预测机制
可以灵活运用利率预测理论,对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进行前瞻性预测。也可以凭借对经济规律的洞察力,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的宽度缝隙以及对未来经济条件变化的科学认识,运用高级数理统计和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2、各商业银行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控制部门
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通过确定反应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建立会计监管制度,满足利率风险监管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
针对利率具有多变且变化迅速的特点,需要建立保证监管信息迅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使监管当局可以及时获取有关银行利率风险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风险的事前监控,并对出现严重利率风险的银行采取紧急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要做好利率灵敏性管理的基础工作,收集必要的信息,做好利率水平变化趋势的预测工作。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尽早建立起符合国情的资产负债分析系统。
4、加大与利率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
适当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等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如远期利率协定、利率期货和期权等。尤其要针对利率波动对隐含期权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如何借鉴保险业“精算”的理念,把利率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内,都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当前和今后深入研究和努力探讨的课题。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否则,可能会因定价权力的下放造成风险。要建立利率审批程序,明确利率审批权限,实施分类价格指导、分级授权管理来协调各方要求。
(四)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寻找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微利时代,银行的存货利差缩小,经营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十分小,而且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1、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既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又不占用资金,是一种非利差型产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经营思路,加快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2、适应合业经营趋势,积极介入投资银行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孕育着更加丰厚的投资收益,企业也更倾向于以低成本直接融资,而不会以高成本并以抵押或质押形式向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固守货币市场的银行业是没有出路的,国内商业银行应明白自己必须转向,必须全面介入资本市场。
3、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状况,灵活运用各种促销手段
一、持续期含义及特性
持续期这一概念最早由麦考莱为分析和管理债券组合利率风险特性于1938年提出,又称麦考莱持续期。持续期是金融资产承诺的未来现金流的支付时间的加权平均,用公式表示:(1)
其中,D表示金融资产的持续期,表示t期现金流量,t表示现金流量发生距离现在的时期,表示t期现金流量的现值,n表示最后一笔现金流量的时期,即金融资产的成熟期,r表示贴现率,P表示该金融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也是未来所有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从(1)式我们可以看出,Macaulay持续期是金融资产承诺的未来现金流的支付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等于金融资产支付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占金融资产总现值的比例。
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实际就是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因此我们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求利率的一阶偏导数,可以得到: (2)
两边同时除以P得到:(3)
根据(4)式,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为:(4)
其中为修正持续期。(4)式表明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率是修正后的持续期与利率变动的乘积,而且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方向与利率变动的方向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资产的持续期越小,该金融资产的利率风险就越小;金融资产的持续期越大,该金融资产的利率风险就越大。
持续期具有可加性,换言之,债券组合的持续期就是单个债券持续期的简单加权平均,权数代表在n种债券投资中的比例。利用持续期具有可加性的特征,可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组合进行所谓利率风险免疫管理,即指通过某种管理方法,使银行的资产组合和负债组合分别受到的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达到利率风险免疫的目的。
二、持续期模型隐含的假设
1.麦考莱持续期不适用于具有隐含期权性质的金融资产,比如可赎回债券、抵押支持证券及可提前偿付的贷款和可提前支取的存款等,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隐含期权对这类金融资产的价格的影响。麦考莱持续期假设未来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各期现金流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但含有隐含期权的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利率波动而变化,金融资产价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麦考莱持续期无法衡量此类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
2.运用持续期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准确性受到利率变动幅度的影响。在利率发生小幅变动时,持续期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出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但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大时,利用持续期来衡量利率风险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其原因在于金融资产的价格收益率曲线是凸性的,而非线性的。持续期是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的一阶导数,即金融资产的价格收益率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它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持续期在利率上升时,会高估金融价格的下跌幅度,而在利率下降时,又会低估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幅度。所以,要更为准确地衡量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必须考虑金融资产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凸度,即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的二阶导数,它衡量了该曲线的弯曲程度,我们对金融资产价格求利率的二阶偏导数,得到: (5)
两边同时除以P得到: (6)
根据(6)式有;其中C为金融资产的凸性。凸性弥补了持续期假设的债券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线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反映了持续期随利率变动而变化的事实,它与持续期的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利率风险敞口。
3.从公式中,不同项代表现金流量产生的期限不同,但每一项的分母中所用的r相同,意味着我们假定不同期限的收益率相同,即收益率曲线为水平,但收益率曲线在现实中不会是水平形状的,解决的方法就是根据利率期限结构来分段考虑贴现率。
三、持续期模型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控制利率风险,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地使资产的现金流量的时间和数额与负债的现金流量的时间和数额都相互匹配。但问题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承担着大量的资产转换功能,这就决定了其现金流量不可能完全匹配。所以国外银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上,使得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差对利率变动完全不敏感。要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分别受到利率冲击的影响能相互抵消,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持续期模型计算出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其持续期缺口为零,进而对整个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值不产生影响,即所谓利率风险免疫管理。
以A、L 和E 分别表示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的价值,则银行的权益价值变动可表示为:(7)
运用泰勒扩展式给出A和L分别与利率r之间的数学关系:
(8)
(9)
根据(4)和(6)式,可以得到银行资产、负债的修正持续期和凸性,即:
则银行的权益价值变动可表示为: (10)
其中定义为持续期缺口,它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持续期错配的程度;定义为凸性缺口,它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凸性错配的程度。
可见,银行的权益价值受整个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期缺口和凸性缺口、资产规模和利率变动的影响。在银行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持续期缺口绝对值越小,银行权益价值的利率弹性愈小,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愈小,在持续期缺口为零的情形下,市场利率的任何变动会导致银行的资产价值与负债价值都以相同幅度变化,而银行的权益价值不发生变化,以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定。
由于无法获得银行每笔业务的详细数据,本文根据招商银行2007年年报表估算了一个资产负债表:十亿元
说明:为简化问题,本文将1年及1年以下的存款、贷款、投资都记入1年,1年以上的贷款、投资和其他投资都记入5年贷款、投资,1年以上5年以下的存款计入3年存款,5年及以上的存款计入5年存款
所有利率采用2007年12月21日公布的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为4.14%,1年期贷款利率为7.47%,3年期存款利率为5.40%,5年期存款利率为5.85%,5年期贷款利率为7.83%,1年期投资的票面利率为3.33%,5年期投资的票面利率为6.34%,市场收益率采用2008年6月26日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7天),为3.257%,
不考虑利率变化导致现金流量变化的情形,假定收益率曲线为水平,则由该资产负债表得到的持续期计算如下:
1年期贷款的市场价值为,其持续期D1为1年
1年期存款的市场价值为,其持续期D2为1年
3年期存款的市场价值为,
其持续期为:
5年期贷款的市场价值为:
持续期为:
5年期存款的市场价值为:
持续期为:
1年投资的市场价值为,持续期D6为1年
5年投资的市场价值为
持续期为:
所有资产的加权平均持续期为:
所有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为: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日本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并引发了很多的问题,使日本从二战后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进入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并在1991年至1995年引发银行危机(图1)。韩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有利有弊。1980-1985年间的银行私有化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利率自,但同时也出现了现实与计划背离的副作用,如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使银行的竞争能力下降;又如1998年,高利率使得贷款企业倒闭几率和银行坏账累计额上升;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多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来救助(图2)。美国商业银行数量在198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急剧减少。英国在1973年业因银行坏账增加、客户挤兑而引发了“二级银行危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和英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业务结构、收入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经营策略转变(表1)。
二、国外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中,花旗银行将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分设,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提出“花旗永不休息”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理念,启用ATM并成立信用卡中心,改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形象、加快发展。目前,花旗银行为全球1亿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0%左右。富国银行重视发展高质量、高利润的零售业务,2013年富国银行净利润比上年增长16%,是净利润最高的美资银行;利息收入为非利息收入的1.2倍;净息差3.39%,远高于净利润排名第二的摩根大通(约2.2%)。这些表明高质量的零售业务具有高利润的发展前景。
2.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将经营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存贷利差转向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成为主要收入来源。非利息收入占比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而利息收入占比则从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表明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了盈利能力,更培养了核心竞争力。在英国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使得银行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发展。1988年到1996年间,非利息收入占比从32.3%稳步提高到46.0%;证券资产占比从7.6%迅速上升到20.0%;而贷款占比则从64.6%明显下降到51.7%。
3.积极发展小微贷款在英国利率市场化中,汇丰银行重视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目前汇丰银行在英国小微企业信贷占有率为20%。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中,富国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于1989年创立小企业贷款部,专门服务于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小企业客户;于1994年创建“企业通”,集中向年销售额低于200万美元的微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富国银行通过小微企业贷款,不仅获得了高额的利息收入,还进行交叉销售,带动了投资理财、养老保险、交易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4.着力拓展社区银行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中,富国银行为了拓宽服务渠道,大力发展社区银行。由于社区银行具有独特的市场定位,专门服务于议价能力较低的居民个人和小企业客户,银行可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价格吸收存款,减少资金成本,并发展成为主要利润增长点。2013年富国银行三大业务(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经纪与退休金管理)的净利润中,社区银行业务的绝对规模最大,为批发银行业务的1.57倍;增长率(21.35%)为批发银行业务增长率(4.62%)的4.62倍。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可积极利用其自身优势,成功发展社区银行业务。
5.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各国利率市场化中的综合经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国金融业实现了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如英国在利率放开的同时从分业转变为混业经营;日本从1997开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联合兼并,开展证券、信托、保险业务;韩国在利率市场化中,金融业实行联合兼并,并积极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确立全面综合经营。二是各国的商业银行先后展开了综合经营的模式转变。如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通过综合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等通过综合经营利用商业银行已有的经营网络进行交叉销售、延伸服务,以满足客户综合需求、提高客户粘性;摩根大通以企业客户为服务对象,商投联动发展,形成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提高了业务回报并分散了经营风险。
6.创新资产证券化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在利率市场化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85年5月私人部门已可以参与发行以汽车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2013年2季度美国债券市场各类资产支持证券占总存量比重达到66.7%。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如期限错配、金融脱媒、资本不足等,并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收入来源、剥离风险资产、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改善财务比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等。综上所述,在应对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差缩窄、利润减少、竞争压力大、市场份额分流等金融环境变化时,各国商业银行都根据自身特点,从业务结构、产品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经营对策,如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积极发展小微贷款、着力拓展社区银行、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虽然其中的一些经营策略在短期内产生了消极的副作用,如投资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率上升、商业银行倒闭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能够利用好利率市场化的契机、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就能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优化金融环境。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当下,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恰恰遇到了现实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一方面要应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给银行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内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经验,主动作为。
1.更新理念,明确定位按照以变应变的原则,主动对标国际“好银行”,树立存款立行、以利润为中心、主动适应市场等理念,结合自身的人员、机构、资金、系统、产品、客户、经营等七大要素和资源,突破目前银行机构间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等九大“同质化”壁垒,真正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策略。以客户为中心,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妥善处理创新、效率、风险的关系,明确分工授权,可能下放业务审批权,缩短决策流程,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增强竞争发展能力。
2.优化策略,转型发展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培育和挖掘核心客户群体为主线,以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在规模、质量、效益、服务上的新突破。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实现板块均衡发展。优化客户结构,提高客户结构中优质客户的比重。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服务和支持。优化渠道结构,合理布局网点,积极拓展社区银行,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当地的市场发展空间,实行一地一策,增强与当地经济的紧密度。让能发展、可发展、会发展的地区,优先发展。优化营销模式,建立和完善综合客户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