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

时间:2022-04-21 08:5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本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本分析

第1篇

对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确地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三,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成本分析还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正确选定适应新情况的最合适的成本水平。《成本会计》

第2篇

文章揭示了成本分析控制的意义及影响,介绍了成本分析方法及控制过程,并以实际生产活动为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机加厂成本控制方案,以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成效。

[关键词]

机加厂;成本分析;控制

一、机加厂成本分析控制的意义

分析控制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不少人把经济效益与利润划等号,其主要观点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销售和增加利润总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其实,经济效益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都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体现。投入多消耗大,产出同比例增大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粗放型扩张只有在生产不足,产品短缺时代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今市场总体供求关系已转换,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已失去其社会意义。扩大规模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现在航空业的生产主要是订单式生产,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分析控制成本上入手,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费用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机加厂分析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分析控制成本费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成本降低后,产品的价格降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其次,成本降低了,价格不变,获得的利润增加,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条件,使成本再次降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机加厂进行成本分析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成本分析方法及控制过程

(一)成本分析方法

对企业的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结构图比例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方法等。

对比分析法就是取相同的成本指标通过期间不同的对比,然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构图比例分析法就是利用电子表格收集各种成本相关因素的数据,然后生成结构图比例,比较直观的看出哪些因素的比例最大,从而对重点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控制;趋势分析法是利用电子表格收集一段连续期间的成本因素数据,然后生成趋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各要素在这段期间的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二)成本控制过程

1.成本的事前控制

任一种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相配合。在设计阶段,除了确定工艺流程、消耗定额、成本限额等外,还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成本控制不至于虚空飘渺。事前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确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各层次和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组织中任意职位都得到最佳的人选;确定最佳的作业计划和方式,包括各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定成本考核指标;建立材料定额和劳动定额;建立激励制度,对致力于企业成本降低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

2.原材料用量定额标准的建立

原材料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应该合理消耗的原材料标准数量。原材料用量定额标准是其他成本控制手段的基准,对原材料采购、库存、资金利用等有制约作用,可谓消耗定额“合不合理”即意味着企业成本水平“合不合理”。原材料定额应通过具体制造公式加以确定,制造程序、步骤和方法要标准化,需要生产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公司管理层多方面参与。

3.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的建立

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是规定完成每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人工时间,或每单位人工时间所能完成的产品数量。在建立定额时需注意:(1)以现在和过去的实绩相比较,测定所定的人工耗用定额是否代表了优良效率。(2)人工耗用定额,需考虑机器停顿、终了、修理以及正常休息的时间。

4.制造费用的控制

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其分摊、归属和控制都远较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复杂,因此要想在企业中制订统一的制造费用定额标准是一件困难的事。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于用定额标准来控制,而需采用弹性控制。

三、数控机加厂成本分析实证

(一)2005-2007年数控机加厂成本分析

1.材料动态表分析

(1)材料动态表结构分析

从上面各年度材料动态表各要素结构图可以看出:1、05年由于是第一年,工具占的比重最大,2、06年和07年结构图中各元素的比重基本相同,民机有色占比重第一位,工具占到第二位、3、07年较06年民机有色占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相应的工具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绝对值上07年都比06年有较大提高。

总的来看民机有色和工具是最主要的两项成本要素,民机有色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消耗也会不断提高,应做好民机有色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废品的发生,材料定额方面进一步优化,从而节省该项的无用消耗。工具方面应该加强工具的管理和维护,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做好工具借用统计,降低工具方面的损耗。

(2)材料动态表各要素消耗趋势

民机有色从05年到07年明显的增长趋势,工具05年最多,07年比06年也有所增长。其他各项要素也逐年递增。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任务量在逐年增加,导致各种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2.库存占用资金分析

2005-2007年库存占用资金浪费的利息分别为4717、22877、73555,这只是库存过大影响的一个小的不利因素,还有原材料管理带来的成本的增加等,由于我们现在不涉及现金流的问题,所以现在这种库存占用资金过大感觉不到影响,如果将来独立核算的话,就应该尽量降低库存占用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

3.商产和总产分析

2005-2007这三年每年商产和总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平均每月商产61.45万元,总产63.29万元;2006年平均每月商产130.34万元,总产99.26万元;2007年平均每月商产199.22万元,总产142.87万元。同比06年比05年商产增长112.11%,06年比05年总产增长56.82%;07年比06年商产增长52.85%,07年比06年总产增长43.93%。造成商产比总产高的原因是我们厂外协的产品只能算商产,没有算总产。外协产品增加,造成商产的增长幅度比较快。

4.经济指标分析

2005-2007年变动成本各要素构成中,在变动成本要素结构中2005年刀量具占到了78%,工资占到了11%,原材料占到了6%; 2006年原材料占到了48%,工资占到了22%,刀量具占到了19%;2007年原材料占到了56%,工资占到了18%,刀量具占到了17%。这三项变动成本要素占总变动成本的比重非常大。加工增加值05年的-149.64万元,06年的537.49万元07年491.39万;边际贡献05年-225.14万元,06年270.94万元,07年164.36万元;固定资产贡献率05年的-3.24%,06年2.92%,07年3.97%。这几项关键指标都有所提高。

(二)机加厂成本控制方案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机加厂最重要的成本要素是原材料和工具,另外工作效率决定我们的产出,所以机床的利用率和工人的工作效率也是机加厂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下面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机加厂的成本控制:

1.原材料与工具的成本控制

机加厂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和工具两项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这两个因素要重点加强控制。

对于原材料的成本消耗控制,首先,要在产品工艺准备阶段就进行,在制定产品材料定额时要求根据机加厂现有情况,合理利用现有机床,设计合理的装夹方案,尽量消减材料的定额,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减少材料的消耗水平,为进一步节约材料奠定基础。其次,在材料的采购领料时,要根据产品材料定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板材,做到尽量利用整张板料,不留太多的边角余料。制定合理的领料计划,不提前、不拖后、不多领及时满足生产需要,减少库存的管理成本和资金的占用成本,完成材料采购中的成本控制。最后,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材料定额生产产品,控制废品的发生,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对于工具的成本控制,首先要做好工具需求计划,根据生产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工具,做好安全工具库存,就是既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还能解决工具的闲置浪费问题,其次,做好工具的领入领出记录,做好工具责任制,制定工人使用工具的奖惩制度,对于工具保管好,使用寿命时间长的工人加以奖励,对于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工具损坏的进行惩罚。从而促进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减少工具的人为因素的损坏,达到节省工具的使用成本。

2.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了每单位产品所分担的人工成本、折旧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那么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呢?

首先,在产品的工艺设计阶段就要进行最优产品加工方案的选择,工艺员在编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在现有的机床情况下使用最优的刀具,用最好的加工路线,最适合的切屑参数等,在设计阶段就降低产品的加工时间,提高产品加工效率。其次在工人生产中,通过不断的数据跟踪和分析,制定先进水平的劳动定额,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提高机床的利用率

机加厂所有产品都离不开机床,机床的故障高低,利用率高低都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机床如果总出故障,利用率低。会增加机加厂的修理成本,折旧成本等。对于机床要做好保养工作,做好精益生产里提到的全面生产维护工作,减少机床的故障率,充分利用机床,提高使用率,从而降低机床的使用成本。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机加厂的成本进行分析,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利用了电子表格生成结构对比和趋势分析,使各种成本因素简洁、直观。从而确定了机加厂的最重要的成本因素。最后,就各种重要的成本因素提出了成本控制方案。对探讨机加厂的成本控制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3篇

【关键词】雇员流失;人力资源成本;离职成本

【Abstract】Nowadays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ersonnel’s flowing is active. The flowing is not only inflow but also outflow. Personnel’s outflow is an uncertain influ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point of view of organization means tha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rospective yield from the investment is losing.

【Key words】Loss of employee; Cos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of demission

在当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人员的流动是相当活跃的。特别是随着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种人员的流动也更加的频繁。这种流动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保持活力,人员的流动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流动既有人员的流进也有人员的流出。流进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是能够预见的。而人员的流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雇员流失,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组织不能预见和控制的。它对组织的影响也是难以预料的。特别是许多影响是要经过一段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的。由此看来,了解和掌握雇员流动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助于组织和个人在做流动决定时更加理智。同时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因而常常要针对不同的人员流动情况具体分析其利弊,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雇员流失的类型

雇员流失指的是一个从组织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作为组织成员的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自愿流失(如辞职、自动离职等)、非自愿流失(如解雇、裁员等)和自然流失(如退休、因伤病丧失劳动能力、死亡等)。

雇员流失分类情况如图所示。

对于自然流失,由于其发生多数属于自然或意外因素所至,对组织的影响具有偶然性。非自愿流失是由于组织因素所至,对雇员、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是可预测和控制的。而雇员的自愿流失不论对社会、组织还是流失者本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是个人动机或行为的具体体现,而且通过个人的动机或行为过程间接地反映出组织内部或外部因素对其个人行为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反过来对社会、组织及个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后果。我们应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雇员自愿流失的研究上。

二、雇员流失相关成本的测算

雇员流失实际上是组织人力资本的流失,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雇员的流失就意味着组织在该雇员身上的全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失。因此,对组织来说雇员流失的成本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应将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投资都计算为雇员流失的成本,而不仅仅是计算雇员流失本身的成本。

世界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弗莱姆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项目:①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②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③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④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以上几个方面的成本,在发生雇员流失的时候,都应该计算在流失的损失之内。因为一旦流失发生,组织一般都需要马上招聘新的雇员来填补职位空缺,所有这些投资就需要重新进行。也有个别成本应该除外,如退休保障方面的开支。

㈠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也称为初始成本。是组织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引致的开支。弗莱姆霍尔茨推出了测算初始成本的模型。

由上述测算模型可以知道,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包括在招聘、筛选以及录用和安置过程中的所有费用。

㈡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组织为了提高雇员的生产技术能力,为了增加组织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包括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培训成本。

1、在职培训成本

在职培训是组织为了使雇员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的不脱离岗位的培训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接受培训和进行培训的雇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接受培训者由于不熟练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因培训而发生的材料消耗费等。

2、脱产培训成本

脱产培训是组织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管理者或者专门的技术人员,让雇员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或长期培训而发生的成本。这种培训可在组织内部进行,也可以在组织以外进行。在组织外部进行的脱产培训成本,包括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被培训者的工资和福利费、差旅费、资料费等。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脱产培训成本,包括培训所需要聘请的教师或者专家的工资和福利费用、被培训者的工资和福利,组织设置培训机构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㈢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1、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雇员的工资、各类津贴、劳动保护费用、各种福利费用(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以及年终劳动分红。

2、奖励成本是组织为了激励雇员,对其超额劳动或其它特殊贡献所支付的各类奖金,例如超产奖励,革新奖励等。

3、调剂成本是组织为了对人力资源进行“维修”和“加固”而开支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调剂雇员的工作节奏、稳定雇员的精神状态而支出的费用。例如雇员的疗养费用,文体活动的费用、业余社会团体活动的费用、定期休假的费用等。

㈣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组织为了保障人力资源在短期和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的生存权利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生育保障、补充保险等。这些费用常常以社会保险、集体保险和各类基金等形式出现。

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雇员离开组织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所构成。又因雇员的非自愿流失和自愿流失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1、雇员非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

⑴非自愿流失的直接成本分析

①准备与通知成本

组织在决定解雇员工的时候首先需确定解雇的理由。主要是根据正常情况下雇员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绩效进行考评,确定出绩效考评处于末位的雇员,予以淘汰,由此过程产生了准备与通知成本。其准备与通知成本为:

准备成本=准备过程中所需时间(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时间+拟订所需解雇人员时间+拟订由谁来执行的时间)×相关人员的平均工资率×相关人员数

通知成本=(通知每位被解雇者所需要的时间×被解雇者人数)×实施通知的人员平均工资率×实施通知的人员

有的企业出于人道的做法,对绩效考评处于末位的雇员并不是直接予以淘汰。而是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技能。此时的准备与通知成本还应该包括该岗位培训的时间里,参加此训练的雇员的工资,培训这些雇员的相关人员的工资,以及开展培训的场地费,培训设施、用品的费用等。

②面谈成本

解雇面谈是使雇员得知自己已经被解雇这一事实的谈话,这一过程非常的重要。为避免遭解雇的雇员有可能的过激的反应,面谈一般是要求由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来进行,所以,它也是不能被忽视的解雇成本。具体为:

面谈成本=每人面谈所需时间×面谈双方工资率×(管理人员平均工资+被解雇员工平均工资)×解雇人数

③经济补偿的费用

经济补偿是组织在雇员无过错的情况下实施裁员活动时,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最主要的就是支付给雇员的经济补偿金。其数额的多少已由国家相关政策所规定。

⑵非自愿流失的间接成本分析

①雇员重置的成本

有的组织在解雇了雇员以后需重新配置新雇员接替其工作,此时就将产生雇员的重置成本,具体可按照上述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进行核算。

②心理和安全的风险

雇员在被解雇后,心理上总会受到相应的冲击,极易对组织产生敌意。此时就会带走组织的管理、技术、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或到组织的竞争对手处重新工作,从而对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心理和安全方面易产生的成本主要有雇员离职前的消极态度致使工作效率降低而产生的业绩成本,掌握组织技术、商业秘密的雇员离职而产生的保密成本、被解雇的雇员到组织的竞争对手处重新工作时产生的竞争成本以及不当解雇引起雇员强烈不满而产生的安全防范的成本等。

③法律诉讼的风险

雇员在被解雇后很容易与组织发生劳动争议。组织在应对法律诉讼时也将产生相应的成本。

④组织形象带来的损失

非自愿流失的雇员在离开组织后,或多或少都对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满,同时又少了组织的约束,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损害组织的形象和声望。特别是处于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损害将很快被传播和放大,从而对组织的经营和业务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2、雇员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

雇员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与雇员非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不同之处在于不再计算准备与通知费用,多数情况下组织不再支付经济补偿和产生相关的培训费用。其它的成本核算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雇员流失将会给一个组织带来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一系列不可估计的间接成本的损失。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在雇员身上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这种投资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丧失,雇员流失还可能给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不小影响,因此雇员的流失对组织、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不少组织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在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雇员流失。当然,雇员流失带来的损失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雇员的流动对社会、组织和个人也会带来收益。可计算的有:工资成本的减少;管理控制成本的降低;培训开发成本的减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总之,我们对于雇员流失的影响应采取综合评判的态度。如果雇员的流失成本小于组织因流失所得到的收益时,这种雇员的流失就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国有企业改制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对维系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突破。在对历史问题彻底清理以及企业的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阵痛期并且会产生一定的改制成本。这也使得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成为国家、企业、职工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成为每一个改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

从一系列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要经过改制前酝酿、改制方案的设计与调整以及改制后方案实施等阶段,因此本文也将从改制前、改制中、改制后三个阶段入手,对国有企业的改制成本问题进行分析。

改制前的机会成本

按照一般的观点,改制工作没有正式开始并实施的话,是不应该有成本的。但是国有企业改制作为一项经济行为,即使在改制前也同样存在着机会成本。该成本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

第一是企业行为,也就是企业是否能够正确分析改制的内外部环境,果断地提出企业的改制规划和方案。这是企业改制的关键,也是影响机会成本的主观因素。第二是政府行为,也就是政府能否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和政策导向,积极有效地组织并引导企业改制行为,减少政府各部门改制研究报批的中间环节和层次,使企业快捷地达到改制的目的,这是影响机会成本的客观因素。

但是,从目前企业的改制实践看,这两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制成本。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的“等、靠”想法普遍存在,等着政府来组织推动,失去了改制的最佳机遇,使得企业在改制时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二是受政府体制不顺的影响,容易使企业失去改制的最佳机遇。从本质上讲,企业改制是出资人的行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改制则主要是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的政企职责、政资职责还未完全分开的情况下,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不愿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目标,而对改制企业多头过问,甚至存在着审批程序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在政府层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致意见,从而使国有企业改制机会成本大大增加。实际上,就目前上海市国有企业的改制特点而言,基本上是在政府推动下的行业或大集团集中改制。比如外贸企业的改制主要集中在中国加入WTO前后的2001年以及2002年上半年,勘察设计单位集中在2002年下半年等。

诚然,改制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但是就单个企业而言,即使同属一个行业、一个集团的情况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看清形势、明确方向、做好准备”则是每一家准备实施的国有企业在改制酝酿阶段必须完成的工作。在我们过去操作过的案例中,有许多客户就是通过类似改制前期诊断或可行性分析的工作来达到上述目的。

改制中的操作成本

文章开头提到了,对历史问题的彻底清理是国企改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方面

由于在改制过程中要处理好人员劳动关系变更的问题,因此变更劳动关系的补偿是一项重要的改制成本。一般人员方面的成本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买断工龄人员经济补偿费;二是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福利费和医疗费;三是退养人员、因工伤残人员、病休人员补助费;四是职工遗属补助费;五是富余职工安置费等。

对此,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补偿的标准和办法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买断工龄人员的经济补偿费一项,由于很多国有企业与职工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规定只能协商解除,使得该项补偿费用也存在较大的浮动性。

2.资产方面

按照国资部门的相关政策,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于原有的一些不良不实资产清查核销中产生的盘亏也是一项重要的改制成本。主要包括:(1)企业亏损挂账;(2)企业呆坏账损失;(3)国资部门核批的报废资产;(4)不良债权等。

对于该项工作国资部门的政策规定比较到位,而且会由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负责实施,对于改制企业而言需要关注的主要是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审计评估前的财务调整问题。

3.其他成本

主要包括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改制具体实施中的费用(比如工商登记、相关证照的变更等)。

应该说改制过程中的成本处理政策性非常强,但技巧性也同样非常重要。特别对于企业改制工作的策动者、操作者-企业主要经营者而言,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妥善协调好上级单位(资产占有方)、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利益。通过改制方案的合理策划,不但要用足、更要用好政策,力争达到“三赢”的局面。

改制后的整合成本

改制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改制可以很好地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作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更应该注意改制后的整合问题,缩短企业转型的阵痛期,降低整合成本。总体而言,企业改制后的整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资源的整合

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比如厂房、设备、土地、资金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等)。

如何快速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所用,将是每一个企业改制后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一过程越短,整合成本也就越低。

2.观念的扭转

应该说这一问题是相对较难控制但又必须处理好的。为此改制企业实际上在改制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甚至是改制工作正式开始前就必须着手实施。

3.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5篇

关键词:培训外包;外包成本;最优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82-02

在外包实践中,培训项目委托方与方关心的重点不外乎培训效果和培训成本。培训成本,简单地说,就是培训外包要出多少费用。外包成本由哪些部分组成,哪些钱是一定要花的,哪些钱是可以节省的?哪些培训项目外包具有成本优势,哪些项目还是单位内培好?笔者对此作如下的论述。

1.培训外包的相关成本

培训外包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表现为合同书上标明的项目总价,它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人力资源成本,如课时费、劳务费;(2)软硬件成本,如程序使用费、书本费、教学仪器租赁费;(3)教学环境成本,如场地费。直接成本可以较为明显的被观察到,可控性较高,也是“讨价还价”空间较大的部分。

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谈判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机会成本。间接成本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可用货币衡量,有的不能用货币衡量。谈判成本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合同细节谈判所产生的沟通成本,如车船费、通信费;(2)当没有预见到的情形发生时,改变合同、重新谈判的成本,如培训追加费、违约赔偿款;(3)业绩依赖于外包方所产生的被动成本;(4)谈判双方不愿运用合同终止机制产生的争端成本,如调解费。机会主义成本是当委托双方中的一方自利地、不忠实履行合同时所产生的博弈成本。在单位内部,由于利润分配相关、信息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相对较少;而培训外包后,委托双方为买卖关系,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形,外包产生机会主义的可能性更大。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监督成本和由此产生不信任等心理成本。机会成本是当培训项目不采用外包,直接由单位内部培训所花费的成本,主要包括邀请内部培训师的费用等,当决定要外包时这部分成本一般不多考虑。间接成本不容易被观察到,可控性较低,这部分也是讨价还价的盲区。

总的来说,直接成本是单位选择是否将培训外包的重要参照标准,因为它所展示的成本节省或者说财务上的优势更直接,而这正是单位所需要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外包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同样是重要的参照标准,忽略它将有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由于直接成本的量化和比较相对简单,本文不作分析,接下来将从外包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两方面来分析培训外包的决策。

2.培训外包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的影响因素

三种主要因素决定了培训外包的谈判和机会主义成本,它们分别是业务的复杂程度、市场的可竞争性和资产的专用性。

2.1业务的复杂程度

在培训外包中,业务的复杂程度可以理解为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业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以下三个方面:①合同谈判的不确定性环境,谈判双方职能发挥有限制的理性;②潜在的信息不对称,谈判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③可能产生外部性,影响其他单位的行为。从需要外包培训的单位的角度看,培训的复杂性越高,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外包方掌握的信息越多,外包谈判的成本越高。

2.2市场的可竞争性

一个可竞争的市场是只有少量的单位可以立即提供任何给定的服务,但如果外包委托方提供的价格超过了方的平均成本,许多其他的组织也会提供该服务。如会计外包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可竞争市场,有众多的组织具备提供该服务的能力,即使它们现在没有提供会计外包服务,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将考虑开展该项业务。

2.3资产的专用性

如果一项资产能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做出贡献,但投入其他用途时的价值量却很低,这种资产称为专用性资产。资产的专用性包括物理资产的专用性、地域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和暂时的专用性等。在培训外包中,外包的内容是最能体现资产专用性的就是单位自有的或者外包方提供的专职培训人员。培训场所和培训硬件设施也具有某些资产专用性。

3.基于成本分析的培训外包决策

通过运用业务的复杂性和资产专用性的框架(假定培训外包服务的市场是可竞争的),考虑到它们两者之间的不同组合可能对方的影响,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下,培训外包的最优决策。

3.1低的业务复杂程度和低的资产专用性

这种组合最适宜于培训外包项目的实施。因为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低,外包的培训内容都是标准化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单位能轻易地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准确地、详细地订立合同。低的资产专用性,意味着市场的可竞争性很强,无效率和机会主义的方可能很快就被替代。因此,在低的业务复杂程度和低的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外包能提供潜在的低的直接成本,相对而言,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最低。

3.2低的业务复杂程度和高的资产专用性

低的业务复杂程度、高的资产专用性相联系的几乎肯定是高的暂时专用性和地域专用性,而在培训外包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总结一、二两项内容得出:低的业务复杂程度的培训内容适宜外包的实施。

3.3高的业务复杂性和低的资产专用性

具备高的业务复杂性和低的资产专用性的培训最适用于外包给专家。但潜在问题是与外包专家签订的合同,因为事先规范的不一致,或者与事先规范不一致相联系的事后业绩问题,必然产生高的谈判成本。特别地,当事先规范的谈判达成一致的成本过高,或者是难以描述,谈判的双方必然产生争议,在事后难以判断规范是否得到满足,如果不满足单位的需求,难以判断培训方是没有能力还是疏忽大意导致的。但此时,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低的资产专用性,意味着市场的可竞争性很强,意味着双方的转换成本较低,一旦确定了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合同可以立即终止。

3.3高的业务复杂性和高的资产专用性

这种组合最不适合培训外包的实施。也就是指牵扯到单位战略培训、单位文化培训、团队建设培训、核心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培训等方面时,单位应该通过自有人力资源培训部门来实施。

培训外包不是简单的将一笔钱交给方,作为培训责任人要始终惊醒“培训效果”是做工作的核心,分析培训成本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考虑一项培训是否要外包时,要明确培训内容的性质;决定要培训外包后,要理分析培训成本的组成,既要获得财务优势又要保证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亚奇.谈企业外寻资源的使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

[2] 刘砺利.培训外包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

[3] 徐永其,梅健.培训外包的决策模型及应用[J].商业时代,2003.

第6篇

关键词:ABC成本法则;企业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00-01

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十二大功能模块:生产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MPS),粗能力计划(RCCP),物料需求计划(MRP),MTO计划细能力计划(RCP),生产任务管理,重复生产计划管理,委外加工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和精益管理,其与K/3的销售系统、采购系统、仓存系统和财务系统是无缝集成的。签于传统的成本分析方法忽略产品系列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对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单一的费率,因此需要采用ABC成本法则从微观上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析。

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做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以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例,包含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流程管理、圆熟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ERP是站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计划的方式,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

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将供应链的思想涵盖近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间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在系统中提供供应商评估和管理、外协制造加工、分销体系建立与运作管理等业务功能,同时其贯穿一直的业务管理平台,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更加顺畅。在生产计划方面,支持更多的计划管理模式,使得生产管理方面的适应度更加完善。系统强调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的整合,通过提供完善的工具和工业业务驱动机制,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业务能够贯穿起来进行运作,从而避免了MRPII中的业务孤岛现象。同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即使和准确的分析与处理,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从而达到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ABC法认为:作业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形成又会“消耗”一系列的作业。即当作业一旦发生,就会触发相应资源的耗用,造成帐目上的成本发生;这些作业一一发生过后,才能经历营销、设计、采购、生产和分销从而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作业基准成本法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通过这样的微观分析和详细分配,使得计算的成本更真实地反映产品的经济特征。作业成本法运算的关键其实就是制造间接费的分配方式问题。ABC法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选择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项目,确定引用成本、费用项目发生的成本动因,依据成本中心的成本绿,在产品成本归纳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产品标准成本。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识别和定义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集;(从企业的总分类集中得到这些资源。)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集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

4.计算成本分配率;(成本集制造费用额/成本动因消耗量=成本集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成本集分配率*成本动因数量=产品成本动因成本)

6.计算机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产品成本)

综合来看,在金蝶K/3生产制造系统应用ABC法得到的收益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中增长嘴快而又最不容易觉察的成本往往就是“期间费用”。ABC法改原来笼统过帐的处理为逐项追究的分析,从而有效地控制隐性成本的膨胀。

第二、作业成本法按照精益生产的思想追溯到包括原料采购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可把质量、时间纳入到成本体系核算中,从而更能适应产品的市场竞争需求。

第三、采用ABC成本体系进行例外管理,财务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管理分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

第四、ABC法把企业运作流程影像到产品成本中来,使得产品成本反映了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及时把企业管理中种种潜伏问题暴露出来,改善企业管理。

第五、以ABC成本法核算成本为依据,ERP软件能实现对价格、利润、销售额的综合模拟的功能,为准确地进行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六、ABC法促成了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贯通。前者是增利减耗,后者则是具体作业操作。

ABC法通过把成本分摊到各个作业,从而令那些不增加产品附加值却又增加成本、耗用资源的作业暴露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把它们列入到降低成本和消除浪费的对象范围内。在蝶K/3生产制造系统这种典型的ERP产品中,需要纳入ABC成本法范围的作业包含有:

1.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定价、业绩评定时对成本信息提了质疑。

2.产品的产量、批量或者复杂性有较大的差异。

3.部门各项费用预算差异表现为有利预算差异,但成品率、提前期指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4.能够投入与产品复杂性相应的资金,一般需要选择实施该ERP软件管理。

小结:基于工时的传统趁本分析方法一般适用与单一产品或产品相异性较小的企业,当工时大的产品成本被高估,则会造成产品之间在成本上的相互补贴,与实际成本产生较大的偏差;而ABC成本法则从微观上对制造费用进一步细分,按产品加工中的单位作业步骤分摊,这样归结核算出的各产品成本就真实地反映了产品的实际耗费。

参考文献:

[1]http:///

[2]廖宏福.基于ABC法和TCC法的企业营销成本分析及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曾秋香.完善作业成本法的相关问题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张伟平.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与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6.

第7篇

[关键词] 医院;经济管理;成本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B

医院的经济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第一,经济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层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升级上面,很少有人重视经济管理工作,把经济管理工作当成辅的工作来抓,思想上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员工方面,普通员工未参与到经济管理当中去,经济管理方面的员工只是简单的各司其职,缺少工作热情和创新性,这都造成了严重的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第二,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滞后,管理知识匮乏。由于环境和形势的快速变化,经济管理方面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以快速跟上,但我国医院本来经济管理就相对薄弱,医院经管人员多是医学方面的人才,对经济管理的知识缺乏,导致转变过程中管理模式难以快速跟进,经济管理模式滞后,院内的资源未能够合理的分配,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加。第三,缺乏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管理包括财务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等等,医院内部往往有很多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渠道,导致效率的降低。建立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网上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统一的协调显得特别重要,经济管理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是有效的途径。第四,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薄弱和落后,成本分析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大多数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成本核算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医院的报表内容和账务处理缺乏交流,效率较低。而且成本分析往往是事后收益与成本的差价分析,存在着滞后性。[1]而在成本分析方面,成本核算本身的不完整性增加了成本分析的难度;多数的医院并不注重成本的分析;成本分析完成之后,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单位众多,管理复杂,其执行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一、成本分析概述

(一)成本分析的概念

医院成本分析就是利用相关的资料(一般是成本核算资料和相关的一些资料),分析医院的成本水平以及构成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降低成本方法,从而间接地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成本分析的原则

1.做好成本的核算工作。成本核算是成本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成本分析的前提,成本核算的准确进行是成本分析成功的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成本核算科目的全面性、科目分类的准确性。按照不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病种的成本核算、诊次的成本核算、科室的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2]直接成本包括药品、人工、材料等。此外,成本核算方法需要改进。财政部2012年推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一改以往将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并规定按医疗科室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的方法。既反映了管理成本的高低,有效控制管理费用,又界定了责任中心,利于医院内部的管理。[3]

2.管理层与员工集体参与原则。管理者和各个科室、单位的员工,分别能够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成本分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保证成本分析之后,政策的有效执行,利于成本控制的推行。

3.经济分析结合技术分析的原则。医疗成本的高低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医疗技术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技术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成本分析的核心目的,不在于经济指标的分析,而是通过经济指标的分析,深入到技术领域,达到增强技术分析的目的。通过经济角度对采取的技术措施加以评价,通过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果。

4.全方位、立体化进行。成本分析要注重本期与上期、之前几期的对比,通过纵向对比找出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同时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业的比较,通过横向比较找到差距,促进不断进步。时间上,在成本分析不仅局限于事后分析,还要在事前进行预测分析,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成本的分析,建立完整的分析体系,把成本分析贯彻于医疗活动的整体过程中。

二、成本分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执行结果的评价标准

通过对医院的成本分析,能够找到哪些地方存在着资源的严重浪费或者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设置,为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基础;通过对成本的分析,可以为医学的研究课题提供资料;能够为上级部门领导提供清晰的指标作为参考。

(二)经过有效的成本分析,为降低成本提出合理的措施

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的投入和使用,通过对每个科室、人力资源、服务项目等具体的成本分析,并经过与之前医院的情况以及国内外同行业的比较,找到在哪些服务项目或者内部运作上存在不足,根据这些资料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进行整改,为医院节省成本投入,同时增强其社会效益。

(三)实施成本分析,有利于医院激励机制的建立

可以将成本考核纳入到员工的绩效考核当中,从而能够培养员工的勤俭意识,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将成本考核与员工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让员工能够认识到整个医院以及所在单位的成本运行情况,增强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为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减小阻力。

(四)发现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差异

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经常会进行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方法,可以更加直接的找到异常的数据或比率,这些异常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管理工作的疏漏和不良的习惯方式造成的,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途径

(一)医院成本分析的流程

成本分析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院级单位的成本分析具体的流程一般包括:

1.对收入进行分析。收入一般包括当期的总收入,药品收入、门诊收入、住院医疗收入、住院药品收入、门诊医疗收入等等以及相关项目的收入增长率、数量增长率。然后运用比较方法找到行业数据、历史数据的差异,趋势分析得到变动规律。

2.成本状况分析。成本一般包括当期的总成本,医疗、门诊、住院、门诊药品、住院医疗等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对应的成本额和成本率、成本节约率、每门诊人次成本等等。此外,成本还需注意人力资源及其相关办公需求所占用的成本,水电暖等辅助设施占用的成本。

3.收支结余分析。通过结余分析,能够以全面的视角分析收支结余数。

4.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成本结余分析。将各项目的结余与之前几期以及同行业的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的趋势,能够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剖析问题,找到更多的可以降低成本的地方。

各科室的成本分析按照各科室特点进行,类似于院级单位的分析,可以从整体和各个部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时间和与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院的同科室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针对具体的科室提出成本控制目标以及具体的措施。

(二)医院成本分析的方法

医院常使用的成本分析方法有三种,指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

1.指标分析法是通过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来反映医院的成本控制结果、收支结构状况、投入收益水平、经营管理状况等成本管理指标如门诊收入成本率、住院收入成本率、百元医疗收入药品消耗、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药品平均日消耗等。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本期指标与往期指标的对比,本科室、本院指标与同行业的对比,以及本期指标与之前所做的计划的对比,从而丰富此方法的内容,分析出更多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

2.趋势分析法是利用若干期针对医院或科室的收入、成本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成本的变化趋势,分析成本变化的关键因素,从而得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量化趋势的方法有定基趋势分析、环比趋势分析等。

3.本、量、利分析法,又称CVP分析法、保本分析法、盈亏平衡点分析法,它是衡量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具体方法,也是分析收支结余为零时的保本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

四、总结

通过成本分析,医院在以后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增强成本分析的概念,在动员员工的基础之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医院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把成本考核融入到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当中去,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成本控制工作,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符丽.浅谈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169-170

第8篇

一、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又称"指标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技术指标的对比,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

比较法的应用,通常有下列形式:

(1)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以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完成计划的积极因素和计划完成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实际与计划对比时,还应注意计划本身的质量。如果计划本身出现质量,则应调整计划,重新正确评价实际工作的成绩,以免挫伤人的积极性。

(2)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动态情况,反映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技术经济指标只能代表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侧面,只有成本指标才是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尤为重要,一定要真实可靠,而且要有深度。

(3)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反映本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与其他项目的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而采取措施赶超先进水平。

以上三种对比,可以一张表上同时反映。

某项目本年计划节约"三材"100000元,实际节约120000元,上年节约95000元,本先进水平节约130000元。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分析表。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锁置换法或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他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并分别比较其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成本的影

响程度。

因素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对象(即所分析的技术经济指标,并计算出实际与计划(预算,数的差异;

(2)确定该指标是由哪几个因素组成的,并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

(3)以计划预算数为基础,将各因素的计划预算数相乘,作为分析替代的基数;

(4)将各个因素的实际数按照上面的排列顺序进行替换计算,并将替换后的实际数保留下来;

(5)将每次替换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前一次的计算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差异即为该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6)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应与分析对象的总差异相等。

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如下:

某工程浇捣一层结构商品混凝土,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超支19760元。用"因素分析>法"(连锁替代法)分析产量、单价、损耗率等因素的变动对实际成本的影响程度。

必须说明,在应用"因素分析法"时,斧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应该固定不变。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3.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计划与实际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1)相关比率。由于项目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的,因而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经营成果的好坏。

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人工费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司题。

(2)构成比率。又称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以及各成本项目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3)动态比率。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方向和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基期指数 (或稳定比指数)和环比指数两种方法。

二、综合成本的分析方法

所谓综合成本,是指涉及多种生产要素,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成本费用,如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月 (季,度成本、年度成本等。由于这些成本都是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与生产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上述成本的分忻工作,无疑将促进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1.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基础。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的对象为已完分部分项工程。分析的方法是:进行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寻求节约途径。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的资料来源是:预算成本来自施工图预算,计划成本来自施工预算,实际成本来自施工任务单的实际工程量、实耗人工和限额领料单的实耗材料。

由于施工项目包括很多分部分项工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都进行成本分析。特别是一些工程量小、成本费用微不足道的零星工程。但是,对于那些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则必须进行成本分析,而且要做到从开工到竣工进行系统的成本分析。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通过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系统分析,可以基本上了解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竣工成本分析和今后的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2.月(季)度成本分析

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对于有一次性特点的施工项目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月(季)度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按照成本目标指示的方向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月 (季)度的成本分析的依据是当月(季)的成本报表。分析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当月 (季)的成本降低水平;通过累计实

际成本与累计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累计的成本降低水平,预测实现项目成本目标的前景。

(2)通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计划成本的落实情况,以及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保证成本计划的落实。

(3)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成本分析中,发现人工费、机械费和间接费等项目大幅度超支,就应该对这些费用的收支配比关系认真,并采取对应的增收节支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果是属于预算定额规定的"政策性"亏损,则应从控制支出着手,把超支额压缩到最低限度。

(4)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实际与计划的对比,分析产量、工期、质量、"三材"节约率、机械利用率等对成本的影啊。

(5)通过对技术组织措施执行效果的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节约途径。

(6)分析其他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成本的影响。

3.年度成本分析

企业成本要求一年结算一次,不得将本年成本转入下一年度。而项目成本则以项目的寿命周期为结算期,要求从开工到竣工到保修期结束连续计算,最后结算出成本总量及其盈亏。由于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了要进行月(季)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外,还要进行年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汇编年度成本报表的需要,同时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因为通过年度成本的综合分析,可以一年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可对项目成本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年度成本分析的依据是年度成本报表。年度成本分析的内容,除了月 (季)度成本分析的六个方面以外,重点是针对下一年度的施工进展情况规划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

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且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 (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项目,其竣工成本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资料为基础,再加上项目经理部的经营效益 (如资金调度、对外分包等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施工项目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 (单位工程),就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竣工成本资料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

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竣工成本分析;

(2)主要资源节超对比分析;

(3)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工程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对今后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三、成本项目的分析方法

1.人工费分析

在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两层分离的情况下,项目施工需要的人工和人工费,由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订劳务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范围、承包金额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对项目经理部来说,除了按合同规定支付劳务费以外,还可能发生一些其他人工费支出,主要有,

(1)因实物工程量增减而调整的人工和人工费;

(2)定额人工以外的估点工工资 (如果已按定额人工的一定比例由施工队包于,并已列入承包合同的,不再另行支付);

(3)对在进度、质量、节约、文明施工等方面作出贡献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奖励的费用。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上述人工费的增减,结合劳务合同的管理进行分析。

2.材料费

材料费分析包括主要材料、结构件和周转材料使用费的分析以及材料储备的分析。

(1)主要材料和结构件费用的分析。主要材料和结构件费用的高低,主要受价格的消耗数量的。而材料价格的变动,叉耍受采购价格、运输费用、途中损耗、来料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材料消耗数量的变动,也要受操作损耗、管理损耗和返工损失等因素的影响,可在价格变动较大和数量超用异常的时候再作深入分析。为了分析材料价格和消耗数量的变化对材料和结构件费用的影响程度,可按下列公式:

因材料价格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预算单价一实际单价)X消耗数量

因消耗数量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预算用量一实际用量)X预算价格

(2)周转材料使用费分析。在实行周转材料内部租赁制的情况下,项目周转材料费的节约或超支,决定于周转材料的周转利用率和损耗率。因为周转一慢,周转材料的使用时间就长,同时也会增加租赁费支出;而超过规定的损耗,更要照原价赔偿。周转利用率和损耗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周转利用率=实际使用数X租用期内的周转次数/(进场数X租用期)X100%

损耗率=退场数/进场数X100% 举例:

某施工项目需要定型钢模,考虑周转利用率85%,租用钢模4500m,,月租金5元/m,;由于加快施工进度,实际周转利用率达到90%。可用"差额分析法"计算周转利用率的提高对节约周转材料使用费的影响程度。

具体计算如下:

(90%一85%)X4500X5=1125元

(3)采购保管费分析。材料采购保管费属于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材料采购保管人员的工资、工资附加费、劳动保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以及材料采购保管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材料整理及零星运费和材料物资的盘亏及毁损等。

材料采购保管费一般应与材料采购数量同步,即材料采购多,采购保管费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应该根据每月实际采购的材料数量 (金额)和实际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计算 "材料采购保管费支用率",作为前后期材料采购保管费的对比分析之用。

(4)材料储备资金分析。材料的储备资金,是根据日平均用量、材料单价和储备天数(即从采购到进场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的。上述任何二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储备资金的占用量。材料储备资金的分析,可以"因素分析法"。从以上分析来看,储备天数的长短是影响储备资金的关键因素。因此,材料采购人员应该选择运距短的供应单位,尽可能减少材料采购的中转环节,缩短储备天数。

3.机械使用费分析

由于项目施工具有的一次项目经理部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机械设备,而是随着施工的需要,向动力部门或外单位租用。在机械设备的租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按产量进行承包,并按完成产量、计算费用的,如土方工程,项目经理部只要按实际挖掘的士方工程量结算挖土费用,而不必过问挖土机械的完好程度和利用程度;另一种是按使用时间 (台班,计算机械费用的,如塔吊、搅拌机、砂浆机等,如果机械完好率差或在使用中调度不当,必然会影响机械的利用率,从而延长使用时间,增加使用费用。因此,项目经理部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由于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流水作业和工序搭接上往往会出现某些必然或偶然的施工间隙,影响机械的连续作业;有时,又因为加快施工进度和工种配合,需要机械日夜不停地运转。这样,难免会有一些机械利用率很高,也会有一些机械利用不足,甚至租而不用。利用不足,台班费需要照付;租而不用,则要支付停班费。总之,都将增加机械使用费支出。

因此,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以满足施工需要为前提,加强机械设备的平衡调度,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用;同时,还要加强平时的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完好台班数,是指机械处于完好状态下的台班数,它包括修理不满一天的机械,但不包括待修、在修、送修在途的机械。在计算完好台班数时,只考虑是否完好,不考虑是否在工作。

制度台班数是指本期内全部机械台班数与制度工作天的乘积,不考虑机械的技术状态和是否工作。

从上述机械的完好和利用情况来看,砂浆机的维修保养比较差,完好率只达到80%;利用率也不高,只达到76%。塔吊因施工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因而利用率较高。

4.其他直接费分析。

其他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除直接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包括:

(1) 二次搬运费;

(2) 工程用水电费;

(3) 临时设施摊销费;

(4) 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

(5) 检验试验费;

(6) 工程定位复测;

(7) 工程点交;

(8) 场地清理。

其他直接费的分析,主要应通过预算与实际数的比较来进行。如果没有预算数,可以计划数代替预算数。

5.间接成本分析

间接成本是指为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和进行现场管理所需要的费用。

间接成本的分析,也应通过预算 (或计划)数与实际数的比较来进行。

四、特定和与成本有关事项的分析

针对特定问题和与成本有关事项的分析,包括成本盈亏异常分析、工期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 (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这里不再重复)、资金成本分析等内容。

1.成本盈亏异常分析

成本出现盈亏异常情况,对施工项目来说,必须弓起高度重视,必须彻底查明原因,必须立即加以纠正。

检查成本盈亏异常的原因,应从核算的"三同步"入手。因为,项目经济核算的基本是:在完成多少产值、消耗多少资源、发生多少成本之间,有着必然的同步关系。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发生成本的盈亏异常。

"三同步"检查是提高项目经济核算水平的有效手段,不仅适用于成本盈亏异常的检查,也可用于月度成本的检查。"三同步"检查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实现。

1)产值与施工任务单的实际工程量和形象进度是否同步?

(2)资源消耗与施工任务单的实耗人工、限额领料单的实耗材料、当期租用的周转材料和施工机械是否同步?

(3)其他费用 (如材料价差、超高费、井点抽水的打拔费和台班费等)的产值统计与实际支付是否同步?

(4)预算成本与产值统计是否同步

(5)实际成本与资源消耗是否同步

实践证明,把以上五方面的同步情况查明以后,成本盈亏的原因一目了然。

2.工期成本分析工期的长短与成本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工期越长费用支出越多,工期越短费用支出越少.特别是固定成本的支出,基本上是与工期长短成正比增减的,是进行工期成本分析的重点.

工期成本分析,就是计划工期成本与实际工期成本的比较分析.所谓计划工期成本,是指在假定完成预期利润的前提下计划工期内所耗用的计划成本;而实际成本,则是在实际工期中耗用的实际成本.

第9篇

成本分析与控制以企业财务报告、成本数据及其他经济活动信息资料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确定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借以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生产经营战略决策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动态跟踪,总结企业的成本管理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企业成本状况、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与建议,纠正不利成本差异,规避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制定发展计划与战略规划、优化资产配置与运营控制、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

成本分析与控制渗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分析研究的高度融合,是企业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有效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费用,而是需要与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等有效结合,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让企业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响公司绩效的核心环节,从而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程序

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相辅相成,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控制是成本分析的目的。两者合二为一,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依据科学的分析程序,才能得出科学的分析结论。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基本程序如下:

(1)确立分析目标。分析目标是成本分析与控制的起点,也是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前提。在不同的分析目标下,企业所需求的信息与目的不同,企业并不需要实施所有的成本内容分析,而应当有所侧重。

(2)收集、整理、检查、核实分析资料。分析资料包括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算、成本限额、生产经营计划、生产经营决策、生产资料、销售资料等企业内部资料,同时包括宏观经济信息、产业政策、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审计报告等企业外部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整理、检查,并作适当调整,增强其真实性、可靠性。

(3)确定分析评价基准。评价基准包括经验基准、行业基准、历史基准、目标基准等,采用不同的基准会使得同一分析对象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企业应当结合分析的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分析评价基准。

(4)选择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完成成本分析的方式和手段,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每种分析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分析人员要依据分析的目标和可利用的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法或采用多种方法,以得出客观全面的分析结论。分析方法一直在发展之中,例如利用计算机、财务分析软件、数学模型等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但是一些基本方法在分析中是最主要的,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5)做出分析结论,提出成本控制建议。成本分析结论应当综合客观,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优势、缺陷和关键节点,有的放矢提出企业在资产配置、生产组织、内部控制、劳动效率、市场营销、生产经营决策等各方面应予加强、改进、提高的措施与建议,以利企业扬长避短,不断推进成本控制的决策与管理,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企业成本分析实施步骤、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技巧的运用

企业可以选择绩效考核指标、预算指标、上年同期指标、行业平均水平等指标作为分析评价基准,计算各成本项目指标变动的绝对数及变动幅度,反映企业成本信息及成本控制水平。

(一)营业成本增减变动情况分析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营业成本增减变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营业成本率增减变动分析。营业成本率是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便于在不同的营业成本规模下进行营业成本增减变动的对比分析。企业可以将本期营业成本率与评价基准进行对比,计算营业成本率变动的绝对数和变动幅度,反映营业成本随营业收入变动的趋势,同时企业可以用本期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率评价基准的乘积作为营业成本的评价基准,并将本期营业成本与营业成本评价基准进行对比,反映营业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2)营业成本增减变动分析。将本期利润表中营业成本按销售项目与评价基准以列表形式逐项进行比较,计算各项目销售成本变动的绝对数及变动幅度,同时按销售数量、单位成本对营业成本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营业成本增减变动的主要项目、影响各项目销售成本增减变动的主要因素。

(3)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增减变动分析。企业可以按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对本期产品销售成本按成本项目进行分解,如果涉及前期产成品销售而且所占比重较大的,可以根据前期及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按加权平均法对本期销售成本按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计算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构成,按原材料、燃料、动力、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逐项与评价基准进行对比,计算各成本项目变动的绝对数及变动幅度,并具体分析物耗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资产利用率、固定成本等对产品单位销售成本的影响。

(二)期间费用增减变动情况分析

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企业可以按期间费用明细项目与评价基准以列表形式逐项进行比较,计算各费用项目变动的绝对数及变动幅度,确定影响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的主要项目,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计算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销售收入费用率,反映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随销售收入变动的趋势,评价企业营销工作、管理工作、筹资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五、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实施

成本控制要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一)构建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基本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几项内容。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按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前提。按所负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责任中心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成本中心是以达到最低成本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利润中心是以获得最大净利润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投资中心是以获得最大投资收益率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

(二)成本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原则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成本控制原则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具有灵活性,贯彻重要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原则,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

(2)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

(3)全员参加原则,是指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有效的成本控制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4)领导推动原则,是指企业领导层要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控制,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要脚踏实地,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要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三)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对成本分析与管理中反映出的问题要严肃对待,科学、切实、妥善的加以解决。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率;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把成本更精确地分配到成本对象,提高盈利能力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包装成本分析控制

引言

包装成本(Packing cost)是指企业为完成货物包装业务而发生的全部费用,主要由包装材料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辅助费用和包装的人工费用等5个方面构成,这5个方面又存在相互的作用关系,相互可以转移和转化,共同影响包装成本的大小,如图1所示。

包装材料费用,是指为完成货物包装业务而进购材料的费用;包装机械费用,是指为完成货物包装业务在包装机械方面的费用,该费用主要包括设备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维修费等;包装技术费用,是指在完成货物包装业务时技术需求方面的费用;包装辅助费用,该费用主要包括包装标记、标志的设计费用等;包装的人工费用,主要包括包装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

产品包装成本也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生产产品包装时,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物化劳动)和劳动者支出的必要条件所创造价值的总和。现如今,就包装成本与效益的研究,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仅要从节约增效的角度出发研究包装的成本,而且从包装质量或者功能或者市场的角度出发研究包装成本,这样既可以从部分的成本做详细研究,也可以就总成本做出分析评价,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同,所体现和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本文就包装成本进行相关的分析,对包装成本的控制进行行探讨,以期为包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1.包装成本对产品价值的作用

对产品进行恰当而实用的包装,也就是产品的经济包装。这种包装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它将与被包装的产品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包装商品的存在而存在,也随着商品的被消费而消亡,包装成了商品的组成部分。在对商品实施包装的过程中。花费了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这样就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即包装成本。包装的成本,作为商品的附加值,随着产品的商品流通,将会进入商品的销售价值当中,在商品出售时就应得到补偿,将直接提升商品的价值,并且会因为市场供求关系等原因,或许会得到超额补偿。

对商品实行经济包装、合理包装,要客观辩证的分析包装的实际性,要充分考虑商品属性、目标市场、流通环境、包装材料、方法以及包装的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因素,做到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应使包装效益最大化;不能为包装而包装,应为提升效益而包装。

2.包装成本对包装效益的影响

因包装会产生成本,如何来衡量包装的成本是否能起到良好的市场作用,让产品既能够在现代的包装下彰显其价值,又不过分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信誉受损,就成了许多企业重要战略决策。要想解决此问题,就应该将影响包装效能成本的九大要素排列起来,根据该种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估算出包装的各要素功能重要性,然后做一分析,我们的估算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包装的说明性和可靠性,对效益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这方面的包装将是必需的;其次,包装的经济性和外观,以及市场的需求,将会对效益也产生相应影响,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效益程度;包装的便捷性、环保性和文化属性会结合市场环境揽一下效益。在不同的要素方面,包装的成本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包装总成本的高低,最终是关系到包装加工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包装,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大问题。一定产值的产品,在包装中,成本所占比重越大,则盈利越小;反之,则盈利越大[3]。包装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任务,就在于综合分析需求,不断降低产品包装和包装产品的成本。包装成本的降低,还可降低产品的价格,有利于产品的竞争。

3.包装成本的控制

产品包装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企业每个环节、各个方面工作的好坏,最终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产品成本上来。因此,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综合性管理、预防性管理和全员管理等。包装成本控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和不同的包装需求进行控制。

3.1包装成本控制体系

包装成本控制,就是在包装作业过程中,对包装成本各组成部分,按照事先预定的目标成本加以监控,对出现的成本偏差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使包装过程各资源消耗和费用限定在目标范围之内。因此,包装成本控制不仅是在方法和策略上对各包装功能成本上进行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包装成本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包装成本控制体系由包装成本预算、包装成本核算、包装成本分析、包装成本控制策略和包装成本考核五部分组成。控制体系如图3所示。

3.2包装成本控制流程

不同包装企业的核心产品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其成本控制手段也不大相同,而企业包装成本控制过程都是依据其过程的特点而制定的。主要是通过分析包装成本控制模式与现状,对现有包装成本做出详细的分析;根据所分析的包装成本结果,合理选择适合企业现状的包装成本核算方法对包装成本进行核算;根据包装成本核算结果,分析企业现包装成本存在问题,并进行改善;加强包装成本控制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优化包装成本。

3.3包装物成本控制

原材料采购是包装企业供应链的重要起点,是企业包装供应链的首要环节。包装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控制是否合理有效,对整个包装总成本和企业经营效率,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包装设计成本的控制作为包装总成本控制的主要环节,在设计初始阶段,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产品的功能需要、材料选择和工艺过程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功能分析,选择最佳包装解决方案,其重点是首先对所包装产品做好全面分析,掌握所需的所有资料,明确客户要求及产品特性,并对客户期望价格有一定的了解,以此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设计包装方案,使之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并达到最佳的设计要求。制造成本作为包装总成本的最基本的环节,其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其采用合理的控制方法尤为重要。

3.4包装使用成本控制

在物流过程中,常会出现暂时配送、加急配送或计划外配送的情况,无疑都会增加配送作业的成本。在合理的包装结构和准确的生产加工基础上,根据产品的固定形式,选择合适的打包工具,有些需要用螺栓固定,就事先在托盘上打孔;有些需要用打包带的,就配备适当的工具;同时,整个打包过程应按照其流程完成,可有效提高打包效率和减少人员管理,切勿随意拆装,以免增加打包成本。如不会考虑边角料或废料对仓库占有成本多少,也不会考虑其对公司资金回转的影响等,因此,对库存状况以及库存成本构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就成了合理控制库存成本的首要问题。

3.5包装流通成本控制

运输是包装流通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包装物品借助运输,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发生的位置移动,以实现产品的流通空间效用,涉及装卸、搬运、流通等多个环节,所需成本占有包装总成本很大一部分比例,在物流计划安排时,合理的选择运输工具与确定运输路线会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并节约隐性成本的投入。对于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来讲,仓储作业由于没有生产加工过程,故无法产生附加值,因此很多人认为仓储过程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本文认为,虽然仓储不创造价值,但科学地运用仓储管理方法,可以为企业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从而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回收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可再利用或已报废的包装产品在整理、运输、仓储、再利用和分解等环节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成本控制。

第11篇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fixed valu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modern mathematical theory and computer and the defects of domestic initial construction cost calculation methods. At last, China's construction cost analysis method is analyzed and the cost analysis method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China's characteristics are proposed.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成本分析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cos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055-01

1国内建设项目评价方法评述

建国初期我国进行工程项目决策的依据是唯一的由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多少来决定工程项目方案的取舍。近几年国家规定:在对建设项目决策时,必须有多个备选方案供比较论证,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方案选择评价时,要对其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综合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现阶段进行方案评价与决策常见的是评价项目的财务净现值指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这两个指标计算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而影响计算准确度的关键要素是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目前正是这里存在太多的问题和矛盾。

2国内建设成本计算方法评述

2.1 传统定额的估价方法。传统定额估价法就是按照国家、行业、地方颁发的定额中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与定额内的基价相乘得到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在逐项汇总成直接费,然后根据规定依据直接费计取间接费、利润、税金等项费用,最终汇总合成工程造价。

2.2 应用现代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我国一些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者在这方面作了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方便、易用、快速的估算方法。

①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估价方法[1]。首先将工程项目进行分类,按其结构和用途及工程造价构成的相似程度分为若干大类,按类别分别建立模型;在每一类别中,考虑该类工程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把这些主要因素特征抽取出来作为模型的输入,将工程造价估算值及材料耗量作为网络的输出;选用三层的BP网络来建立各个子类模型;模型建立以后,就要分别对网络进行训练,将网络收敛时的网络参数记忆下来,作为网络工作的基础。在进行具体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时,将建设项目分单位工程分别选用已建的合适模型进行估算,最后将估算结果汇总,汇总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需要的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结果。

②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度法的估价方法[2]。第一步,选取和拟估工程类似的工程项目,并根据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墙体工程、门窗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采暖工程、强弱电工程的相似程度,由专家或评价小组以百分制打分,取平均值;第二步,采集相似工程的主要分部工程单方造价和单方总造价数据;第三步,计算每一类似工程中各分部工程占的权重;第四步,取拟估分部工程得分系列为参考系列,类似工程得分系列为参考系列,计算各类似工程的关联系数;第五步,计算分部工程关联度;第六步,计算各类似工程的关联度和权重系数;第七步,取单方总造价和相应权重系数乘积累加得待估工程单方造价。

③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估价方法。温国锋对各种投资估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简单地给出了模糊类比估算模型的步骤,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共识和例子;王劲等、姬晓辉等把模糊集理论运用于送电工程,建立了模糊投资估算模型,用于若干送电工程的实例计算,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2.3 国内初始建设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传统定额估价工程初始建设成本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由于定额计价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端,而应用现代数学理论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也存在诸如应用面窄、计算精度差和考虑因素不全面等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

3国内成本分析方法综合评述

我国现有的快速估价方法是建立在对不多的已完工程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基础上的,能较为快速、准确、便捷对建设造价进行计算,比较符合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且与国际的上通行方式接轨,但他们只是解决了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计算问题,设计阶段的投资概算、施工图预算;实施阶段的招标价、合同预算价;竣工验收阶段的结算、决算价和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价的计算无法给出,而且没有提出好的建设成本的调整方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以优化和改造。由于我国信息化水平落后,对已完工程数据搜集整理比较晚,而且由于区域分割、条块分割,造成工程造价信息共享性差,已完工程数据库中数据量很少,因此,采用国外先进的初始化建设成本计算方法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未来运营维护成本计算的先进之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4小结

本文在作者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建设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的基础上,对已有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国内分析计算方法的发展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出更有效的成本分析方法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温国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煤炭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系统的研究[J].中国煤炭,2002(7):12-14.

第12篇

【关键词】设计结构;项目成本;质量安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大范围的城乡一体化,各种建筑随处可见,住宅建设更如雨后春笋,使得城市风在各地刮起,则建筑设计师们遇到的设计理念也千姿百态。有的要求注重质量第一和安全大于天,即生命线工程,然而,作为以投资为目的的开发商们往往要求在保证建筑设计的基本安全上,使得利益最大化,即尽可能的降低项目成本;更有甚者要求设计工作人员缩减建筑结构中的钢筋含量。

一方面,根据钢材生产、构件制作、国家政策、设计研发、标准规范修订等方面规定,建筑结构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材料、新部品、新结构体系不断出现,钢结构设计研发、制作安装能力日益强大,建筑钢结构向多样性、适用性、经济性方向发展。这样,就给设计单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和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是一个很系统问题,涉及面广而且庞杂,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区别对待,必须对设计师提出高度要求:坚实的专业知识及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

建筑成本应在满足结构安全、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如果结构设计安全得不到保证,质量则无从谈起,不仅达不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反而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损失。

首先,可以从建筑设计中进行成本的节约,也就是说从众多设计中选择最优的成本相对最低方案。以保障建筑质量和功能基本要求下,优化的设计方案在成本预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尽量选取那些平面效果好、传力简洁的设计方案,最好避免复杂结构类型。结构的受力形式简单、明确,结构的安全度可得到有效的保证。总之,不同的结构体系和平、立面布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明显。在设计阶段只有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平、立面布置和结构体系,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做到经济适用。要多比较、多分析,要多与建筑专业的同事们沟通,以选择安全、经济的最佳结构方案。

进行有效的成本预算;结构设计,荷载是最重要的造价参数之一,如果荷载计算失误,那么会直接影响造价预算,要做到全面统筹,首先以建筑、设备条件图及有关荷载设计规范为依据,有效地、合理地进行计算荷载,不能人为因素增大荷载量。设计梁、柱、墙及基础时,要按规范要求进行楼面活荷载折减;计算填充墙的重量时,要考虑墙顶梁高的因素,要考虑窗洞口的因素,按实扣除等等。

现在,在方案设计计算中,已经智能化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这就要求审核人员熟悉计算软件,熟悉每一项数据的实际意义,并能确认每一项输出结果。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步都要仔细控制。正常情况下,超成本控制标准的部分,由项目部内部调整解决。

当然,并不是说设计师们在进行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时,加入更多的钢筋就更安全,事实上,只要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就是安全的。设计时在满足承载力、裂缝宽度、变形、构造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按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基本上不要放大。善于使用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筋在高层或大跨度的多层结构设计中,墙、柱的截面受轴压比控制,截面、配筋往往较大,我们可以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以有效降低其截面、配筋,但同层的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就可以比墙、柱低个等级,强度等级太高时只会造成浪费。同时,随着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其构造配筋率也在提高;在一般的住宅结构设计中,因为板跨度很小,部分板面钢筋及多数板底钢筋均为构造配筋控制,也造成结构成本的增加。

首先,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为减少浪费,节约开支创造条件;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尽可能的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和深度。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并根据现场及时调整施工技术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由于钢材品种趋于多样化。各种新型建材不断被开发出来并推广应用。建筑钢结构在设计阶段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材料选择不同,工程直接费不同,总造价不同。设计阶段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控制材料单价或工程量,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

不断加强设计师们的专业技术,重视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强调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设计中注重价值工程的运用,要做多方案比较,把控制工程造价放到重要位置。

为促进设计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设计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设计招标,方案优化竞赛。以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投资为目的。

总之,在推行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中,只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效益性的原则和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严格按照目标成本的制订,认真决策,充分挖潜,控制程序,发挥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我们施工企业才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建筑质量与成本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体,绝不能一味地追求节约而造成结构安全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环境及其用途和材料的选用等一系列因素;这样才可能选出最优设计方案及进行实际有效的合理预算,达到实际的节约成本保证质量。以使得这一“矛盾体”得到最好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杨海荣,冯敬涛;建筑结构选型与实例解析[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02

[2]孟健,阮娟;建筑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指南[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01

[3]建设部干部学院;建筑工程造价及相关知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9

[4]郑逢波,蒋其发;建筑经济学新论-国际视角[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