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实习自我

汉语言文学实习自我

时间:2023-02-09 18:12:04

汉语言文学实习自我

第1篇

一、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汉语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其发展。现阶段,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淡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使得汉语言文学继承发展都出现很大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将我们祖先文化传承发展下去,我们必须端正对汉语言学习的态度。

(二)时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在国际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汉语言文学学习放在越来越重要位置。以孔子为代表,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命名一些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设。必须要好好把握这一时机,努力的学习好我们国家母语,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深厚文化道德素养,更加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学习不仅仅完善了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更加对学生人格魅力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有助于学生素质文化修养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拓展汉语言文学是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迁一种文字,教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时候,就像是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幅几千年历史画卷,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尽情的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将历史与现在还有未来进行融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讨论,而不是一味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解。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虽然晦涩难懂,但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勤于思考,相信一定能够学好这门课。例如,教师在讲解《扁鹊见秦桓公》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揣测角色的内心思想,进而了解课文的主旨。学生通过对《扁鹊见秦桓公》这篇文章进行思考,通过课文可知,扁鹊作为一个人才,在遇到秦桓公几次的“不悦”、“不应”后,扁鹊并没有想方设法的客服各种困难,反而选择了“逃秦”之路。学生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不仅仅掌握了汉语言文学学习要求,还从课文中人物的身上汲取了一些人生经验,扁鹊必须要做到意志坚定,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起到了净化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观古论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方法,对学生汉语言学习跟道德品质培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文字运用功底。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上到《岳阳楼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头引入岳阳楼壮丽的美景与波澜壮阔场面,使学生立刻感受到岳阳楼吸引中外游客的神秘美景,这样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对课文进行学习。让没有去过岳阳楼的同学能够领略岳阳楼美景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心路历程,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学习。在课文《孔乙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前预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声音画面方面背景资料,展示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不同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比较,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人物悲惨命运,看到旧时代封建思想对人们迫害。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使课文中场景能够真实展现出来,更好帮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现代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科学技术运用于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为我国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使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三)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中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树立一种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精神。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提高个人自身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候,课前可以了解一些课文中重点难点词句的意义。课文中作者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对于作者写下这一句时候的心境,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成绩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汉语言的发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明史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有责任、义务来对其进行保护的。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作者:朱周龙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米桥初级中学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动各国之间的不断交流,而语言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也就越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而作为一个大国,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样自大封闭,而是更主动的接触学习外部的东西。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外语的传播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张,中国更快向外发展的要求也就导致了近些年出现的“外语狂潮”,国内人民对于外语的推崇甚至超过了母语—汉语。虽然我们对于外语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母语的冷落甚至遗忘却是不可忽视的,也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其中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那么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自己进行培养,去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新时展的高质量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呢?本文就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做出了一些简要的概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也就担负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而中国国力也越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此种大环境之下,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正巧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大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实际中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现状,以便更好的开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会。具体来讲就是要从自身所处的实际作为切入点,调查社会现状,并根据社会现状对自己的社会就业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树立学生和身边人对汉语言的重视意识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发挥出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一般来说,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语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来讲大家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单纯的对于简单口语的掌握和对浅近文字的学习,但是对于更为高深的汉语言知识却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理解的太过片面化,所以对于汉语言的认知也就不够深刻,也就导致了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后果。很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不标准的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字词的读音不够准确,用词用字存在错别字现象,习惯性使用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借用成语谐音改造成语等现象。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相较于之前也发生了改变,一味的注重汉语言表面的华丽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识的传授,变得过于功利化,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内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响力。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张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随之涌进中国国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以壮大。而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民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在国内的纵深发展,也使得国人不能更好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更作为中华儿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对这种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大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以本专业知识为根本,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形成发展的语言文化。这部分人不仅要比一般人学的更为精深,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了解关注、研究这些新变化,更要不断吸收和本专业相关的新的研究发展成果,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上述的要求不仅要做到,还要努力做得更好,因为除了上述要求,师范生更是肩负着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应该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自身陈腐的落后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如果想要真正发挥出自己所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必须要求师范生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学,要有更为真挚的情感,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丰富自身所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传授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在对于汉语言的日常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准确性,对于发音、用字、用词一定要十分严谨细致,尤其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注意做好一个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为对身边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带动周围的人转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逐渐推动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当今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另外,汉语言文学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这是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自身发展的。如果汉语言文学的一些自身特点不能跟随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和发展,那将会使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一个铺垫,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不管在毕业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要记得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学习汉语言的学生,面临就业,要记得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散播汉语言的知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就更要以一个高水平来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为。这类人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肩负着如此光荣和伟大的使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要求,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我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为了走入社会,进行工作,但是我们进入社会一定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学好汉语言。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实现好发展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读的师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会,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就一定要有意识的在大学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的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摸透研究清楚当今时代所需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和具体要求,剖析明白当今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重点与目标,在就读期间就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按照时代大环境和发展趋势与条件来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培养和提高,以便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进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随波逐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牢记初心,坚持住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热爱和执着,自内而外的去表达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如何应用自己的所学,也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学和实际的结合,柔和地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揉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在适应社会之后,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将汉语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现展示出来,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发展和弘扬,展示汉语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学习汉语言文学,重视和喜爱汉语言文学。

结束语:

经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实际使得汉语言文学所处的现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汉语言文学所应该发挥出的引导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实在是十分遗憾,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遗憾延续下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这种遗憾转变成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起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继承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传播和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巨大而重要的历史作用。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来推动当今时局的变化,不负人民和祖国的期望,将汉语言文化重新发展壮大。对此,笔者的观点就是师范生应该首先做好在校期间的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在课余时间多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后也更应该多考虑如何做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进一步以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国家通用语的法定地位已在国家《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得到了明确阐释。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陈汝东(2011)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各类国家话语主体,都需要具有正确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和国家话语角色的扮演能力。对我国的国民来说,就是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新疆各少数民族作为国家话语主体和建设者的一部分,其汉语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新疆的繁荣稳定。因此,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新途径来有效提升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问题,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及地方政府都针对新疆的双语教育问题在政策与法规上做出过多项明确指示。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新疆的汉语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新疆少数民族目前的整体汉语使用能力还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交际环境缺失、汉语师资严重不足和汉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造成的。

2.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新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汉语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是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取得新发展的关键。2.1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已在发展规模、经验累积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语境缺失、师资短缺和资源匮乏的短板,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都大力支持其快速发展,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整理相关研究后发现,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应用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教师进行汉语教学,但不能满足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第二是相关教学设备的配备、升级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普及的周期也较长,一些地区配备硬件设备后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三是由于教学设备庞大,且基本只应用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要受到各种限制;第四是教学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教师来主导,然而教师信息化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2.2移动学习———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新途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习得机制,也受到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策略以及社会环境、语言的输入与互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移动微型学习是一种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以数字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为基础,兼具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的特点,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加符合学习者自身特征和学习兴趣的资源,促使学习者积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满足自我需求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可适应当下汉语学习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方式的迫切需求,它可最大程度上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的不同,并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与互动上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突破。新疆少数民族已具备不同程度的双语能力,其汉语二语学习处于完善和提高的中高级阶段,他们普遍具有借助移动设备进行汉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第十九章中明确规定: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结合新疆少数民族汉语习得的内部机制,构建出适合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汉语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拓宽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途径。

3.移动学习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条件

3.1实现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和技术基础已趋于成熟。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公共区域和家庭无线网络的使用率大幅提高。个体实现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是小型化的移动终端设备,它具有移动便携、独立存储、实时互动和无线连网等特性。目前支持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主要有智能手机、PDA和MID等,其中占主体地位的还是手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已成为带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设备,而其它设备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下面图1中的数据显示: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这表明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图1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主要是移动互联技术,但仅从技术上说,能够实现移动学习的手段主要有移动存储、基于短信、在线连接和J2ME方式。这四类技术实现方式各有特点,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数种同时使用”。(沈锐、黄薇、王燕2012)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移动通讯发展已经较为充分,这为移动学习方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各族群众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各地区移动终端普及、资费下降、基础设施及服务不断升级,汉语移动学习已经具备了应用推广的条件。3.2移动学习的典型特性能满足语言学习特点和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交互性、泛在性和超媒性等典型特性。移动性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场所和时间相对不受限制;交互性是指学习者之间以及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可随时进行互动;泛在性是指任何学习者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超媒性是指学习内容可以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王建华、李晶、张珑2009)这些特性恰好可满足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迫切需求。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适合“零存整取”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泛在性恰好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汉语学习的需求,能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例如现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微博、微信和语言APP(手机应用程序)等都可随时随地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语言学习的内容复杂多样,具有层级性。语言的语体学习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语技能的掌握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语言要素的学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移动学习的超媒性可将这些复杂的学习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语言学习需要有效的互动和反馈。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汉语语境的缺失体现在社区、家庭和同伴之间基本都使用母语,学习者直接接触汉语机会的缺失自然会严重影响其使用能力。移动学习的交互性特点正好能填补这一缺失,学习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媒介大大增加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机会。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具有自发性、选择性和调控性等特点,移动学习的典型特性则有利于这些特点的发挥。

4.新疆少数民族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

移动学习的关键取决于优质的资源,本文所说的汉语学习资源是指呈现汉语语言信息和知识的学习材料。梳理有关移动学习资源制作与开发的研究项目后发现:现阶段移动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多数以知识点为中心,并呈现出微型化、片段式、小组块和自包含等特点。这种方式和特点非常适合语言知识的碎片式学习,可作为系统性学习的辅助和补充。面向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要兼顾二语习得规律与移动学习的特点。目前其资源开发的人群可主要针对中学生、大学生及成人等学习群体,内容上可就中高级阶段的汉语知识要素、言语技能、教材辅助及考试辅导等进行尝试,资源开发的类型可从以下四种着手。4.1文本类学习资源。文本资源的应用特点是适合基本概念、事实性内容和条理罗列清晰的知识内容或内容摘要。(穆肃、闫振中2010)在进行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可结合学习者的语言内在习得机制,将分布在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层面的知识分解成微型语言点,然后围绕这些语言点进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微型语言点之间又相互联系,构成层级式的大语言点,学习者可通过化整为零与逐个击破的方式学习这些知识。言语技能训练中的读和写也可主要通过文本资源来实现,具体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计划、策略、练习题和交流反馈等内容都可通过文本资源进行共享学习。比如:中高级阶段的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中的阅读理解及写作部分的辅导都比较适合制作成此类移动学习资源。4.2图片类学习资源。图片资源适合应用于直观形象的概念、客体的呈现、事实性内容的形象概括和过程性描述。(穆肃、闫振中2010)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在设计汉语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练习时,图片就能发挥其形象概括和过程描述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习者通过观察图片信息进行语言编码和传递的训练。4.3音频类学习资源。音频资源比较适用于语言听力训练和语言知识的陈述。汉语听力学习是少数民族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习者只有正确理解语言输入,才能进行有效的输出。有关汉语语音、词汇和微型篇章的听力训练及听力考试辅导等内容都可制作成音频类学习资源。除此之外,有关汉语词汇、句法、语法及文化背景的知识点学习也可配合文本资源制作对应的同名音频文件,方便那些喜欢用听觉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同时也可缓解长时间视觉学习带来的疲劳。4.4视频类学习资源。视频类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它能随时随地建立起语言学习的情景,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将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语言学习效果相对较好。视频学习资源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自行拍摄,二是选取难度级别不同的影视作品进行截取和编辑。第一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专业团队来进行研发。这种资源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学习内容严谨且成系统,缺点是耗时耗力,趣味性可能不够。第二种比较容易操作,可选材料的内容也很丰富,成本也较低。所以现阶段汉语视频学习资源的制作比较适合选择第二种做法。视频学习资源的劣势在于其数据量较大,同时又受到移动终端容量和网络带宽的限制。因此,视频资源开发要少而精,目前这种类型比较适合汉语口语交际及学校汉语精品课程的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种资源类型并不是独立分割的,制作者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兴趣进行交叉组合应用,使学习者通过各种数字化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掌握言语技能。

5.移动学习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现实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应用移动学习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这一应用将给整个社会、民族和个人带来各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可有效传递国家和地区有关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政策法规。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对语言政策法规的正确认识对其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它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语言观。第二,丰富汉语学习资源并拓宽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可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海量多样化的汉语学习资源,并增加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第三,大幅降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成本,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不论城市还是山区,民族聚居区还是汉民杂居区的学习者都能借助网络和智能终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更多优质公平的汉语学习资源。第四,帮助少数民族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实践证明,精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能更加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也更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第五,为相关语言教学提供数据参考和研究便利。移动终端设备系统的信息、位置信息和行为信息可识别学习者的兴趣、习惯及学习情况,从而为相关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客观数据,实现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相互促进。

6.制作与开发新疆少数民族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议

移动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资源的制作与开发。国外移动学习发展时间较长,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尤其是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国内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国外学习者的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专门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非常稀缺。因此,要想将移动学习这种新途径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当务之急是要制作和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征的优质学习资源。下面五点是在借鉴国际汉语教育移动学习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建议:第一,开发移动学习资源之前,一定要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兴趣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在进行多角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第二,我们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对原有的优秀汉语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拓展、更新和整合,使其适合新时代数字学习的方式。第三,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习惯和方式上都存在差异,所以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界面设计、多媒体资源等问题,要使用简洁生动的形式将各类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第四,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尽可能开发多层次的汉语学习资源。如初级阶段的学生可能对语音、汉字或语法等语言要素掌握不足;中级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注重汉语语用环境的说明及文化知识的导入;高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可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专业汉语方面的辅助资源,比如医学汉语、商务汉语。第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经验,加强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及语言学和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士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语言学习资源与新型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7.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非汉语环境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61-0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人来中国自费学习汉语。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已近24万,国内接受留学生的学校也达到300多所。另外,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日渐成熟,全球范围内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持续升温,特别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以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跨越式增长和海外孔子学院的成立,更表现为中国政府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的超强力度。

面对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增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现状却远远落后于时代。因此,亟须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一般来说,师资队伍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三类:任教于国内高等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中国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学志愿者和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本文侧重探讨非汉语环境下对外汉语应如何教学。

一 汉语环境语言学习与非汉语环境语言学习的差异

1.汉语环境与非汉语环境对所学语言运用的差异

众所周知,语言环境对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在汉语环境中我们从小学习英语,不仅学习的时间长效果不明显,而且工作后没有机会使用,英语水平退化很快。但不少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们在中国一年或两年后,对日常的生活用语已运用自如。同样,到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进步也很大。这并不是说他们到了外国之后,智力有何飞跃,只是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的语言、新的概念,以便尽快融入环境。学以致用是我们掌握一种新技能、巩固一项新知识的最好途径。

2.汉语环境下与非汉语环境下对语言理解的差异

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把不断学习的新词汇运用到语言中,表述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同一个意思,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选择褒义的还是贬义的或中性的词语,而同一个句子,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又可表达好几种意思。例如:“你这个坏蛋。”这句话本身的结构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坏蛋”的意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将会有不同的意思或者在“坏蛋”这个词语之前加上“小”或“大”之类的定语,还可表达一种友好亲昵的感情,学生就比较难以理解。但在汉语环境下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语言,他们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并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他们偶尔从街头、从电视上,或从周围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一个大人面带微笑对顽皮的孩子说“你这个小坏蛋”;看到一个姑娘似嗔似笑地用拳头擂一个小伙子,并说“你这个坏蛋”;看到一个大妈怒目指责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并咬牙切齿地说“你这个坏蛋”时,他们就非常容易明白“你这个坏蛋”中所包含的多种不同情感,并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使用。显然,在非汉语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实际,切身体验和理解这句话。他们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举例,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旦到了具体环境中,他们使用这个句子就显得木讷或词不达意。有时候中国人说话还要结合说话人的表情和动作,就是所谓的体态语,往往有时候由于情况的需要,说话人的话语和表情会不一致,但表情语却表达了真正的意思。如邻居的孩子经常夜晚弹琴,搅得邻居们睡不好觉,中国人说话含蓄,批评人的时候就会说:“您家的孩子太用功了,晚上还在练琴。”听话的人结合说话人的语气和表情,就会知道自己的孩子练琴影响了别人的休息。非汉语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们就不会读懂上面说话人的意思,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就要多进行情境教学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场合和机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使用语言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3.汉语环境与非汉语环境学生学习动力的差异

语言是一种工具,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必须要过语言关。他们不管在校园还是生活在居民区,都需要和周围的中国人打交道,这就迫使这些留学生必须使用汉语,以便达到沟通的目的。当然,在学习汉语的最初阶段,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同时,还可通过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帮助别人理解他们的意思。但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表达意思毕竟有限,因此要轻松自如地表达复杂的意思,语言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交际工具,这种环境迫使留学生会更自觉地努力学习第二语言。

而非汉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华裔子女,学习动机有些是受家庭影响,出于对族裔文化认同感和寻根的需求;有的是非华人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动机是出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不管背景如何,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汉语环境这种外在的紧迫感使他们必须掌握这门语言,因此他们在学习上需要更多的自觉性,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努力实现目标。

综上所述,与汉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相比,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存在着缺少语言环境、缺少实践机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学习方面的不利因素,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非汉语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1.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由于非汉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远远少于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因此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注重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交际性原则,多进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言语训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图片、简笔画或录音、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或干脆以小品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买东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对话形式及内容。在进行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插话或提问,让学生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回答,借此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2.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我们知道,要彻底理解一句话,不仅要根据句中各成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要通过上下文了解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当这句话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时,我们还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来判断这句话所含的感彩。给非汉语环境下的学生上课时要创设大量的情境进行练习,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但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掌握课本内容,这对非汉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的学生显然很不利。因为脱离了课堂,他们很少有机会去使用所学内容,更不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让非汉语环境的学生也能达到在汉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的学生的水平,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当学习新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也可以找出这个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但在进行替换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清为什么有些词语可以进行替换但其意思并不改变,而有些词语尽管意思相同却不能相互替换。汉语中词语与词语间的微小差别,有时会对句子的含义及感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为让学生体验一句话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次有感情的朗读。在语言学习中,有感情的朗读不但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有更快的反应。非汉语环境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说机会较少,让他们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复述显得尤为重要。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3.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学好一门语言,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非汉语环境虽然对学生学习汉语有不利的因素,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首先,汉语教师要制订整体的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生们有了学习目标后就可以按目标进行。例如,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可以是每天记几个单词,背诵多少课文、阅读几篇文章等,有了目标和实施计划,学习就有了方向,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在语言学习中,词汇很重要但也是比较枯燥的一部分,学生如果死记硬背则很容易遗忘。教师可以把某一方面的词语进行归类,然后创设情境,使这些词语产生一系列的联系以方便学生记忆。如教师在初步讲解人体部位的词汇后,可以马上进行训练,指点自己身体的部位让学生迅速回答。在学习称谓语时,教师可以用做家庭树的形式,让学生把中国的亲属称谓牢牢记住。此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汉语角,举办中文歌曲比赛、中文演讲比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增加了他们的语言意识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蔡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谈对外汉语教师素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刘晶晶.试论对外汉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第5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 以学生为本

《汉语课程标准》提出:“汉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汉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些要求说明,课改后的汉语教学不光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汉语教学重要形成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的教学观念。

1.从课文学习走向生活应用

现在的汉语课堂看上去热闹,听上去也精彩,而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脱离了汉语环境,就将汉语与生活实践失去了联系。学汉语、用汉语仅在课堂,学生学习汉语的范围常常被限制在教材里,被固定在教室里,学习内容与生活事践严重脱离,因而我们的汉语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会说汉语的“哑巴”,这是当下初中汉语教育的盲点。

《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汉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就要求我们留心周围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再开发。了解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在需求,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或补充,或延伸,或拓展,或重组,尽量使内容贴进学生,鼓励学生以所学内容的大胆运用和超越。在汉语课堂形成“信息化”和“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课内外相联系,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产生出理想的能够熟练运用汉语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汉语环境之中,自然的不知不觉的吸收和操练。

2.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渗透呢?我认为:(1)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2)应在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他们体验民主、信任、宽容;(3)应在榜样示范、激励竞争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些需要我们恰当的处理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他人欣赏和被他人尊重。这种需要就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积极变化,如自信心、勇敢、认真、顽强等,而这些品质正是初中学生学习汉语必须具备的。

另外,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在教学汉语的过程中,要适时地渗透国家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一来,提高学生今后使用汉语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二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它们的积极因素,提高跨文化意识。

3.从技能的学习向学习的能力转化

有的老师说,一节初中汉语课教下来口干舌燥,非常累;而有的老师教下来则非常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这种差异并非少见。教汉语和用汉语教是有区别的,教汉语是为教汉语而教汉语;用汉语教是教之以学习汉语的方法。

第6篇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

“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①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②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③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形式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我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远山区之一。我乡是个几民族聚居的山区,维吾尔、汉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前新疆很多地方的汉族孩子和少数民族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这种现象阻碍了这些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就业、融入现代化社会以至国际社会。并且学习国家通用语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因素,学习国家通用语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制定了双语教育计划,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双语教学是实现沟通的桥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沟通与信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对我们乡来讲它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入研究双语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目前,我乡正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双语教育概况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国语―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我乡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自2004年起我乡的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有足够条件的小学民语系从一年级起引入汉语“语文”科目,从三年级起,“数学”学科改用汉语授课,我乡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叶城,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

(1)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决定,遵循“以点带面,分区推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原则,我乡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鼓励并支持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除了教授汉语儿歌外,还增加了生活用语、教室内用具的名称,讲算术课时,教授数字的数法;给孩子们读儿童故事时,对故事里出现的小动物的名称等也开始用汉语解说,在这期间,民考汉教师每年培养一名民考民的教师,以便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在中班引进了双语教学,在小班也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汉语能力,校长,园长利用星期六的时间进行教师汉语培训,为使中小学,幼儿教师能适应双语教学,幼儿园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的是各年级的“品德”课、“艺术”课和“班会”,其他的课均用第二语言―汉语教授,小班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备课时,教师们也很辛苦,孩子们也难以理解,考虑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地方特点,使用《校本教材》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另外,大部分老师说汉语时地方口音较重,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2)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学校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而是通过访谈了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乡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和解决我乡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我乡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队伍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设施。今年来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乡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我乡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利用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大纲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 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对策今后,我乡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 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我乡双语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我乡部分学校进行双语教学实验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在我乡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我乡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就学校而言,要通过双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汉语,听到汉语,使用汉语,逐步让汉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 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由于没有巩固汉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上课用汉语,但是一下课,就又开始用母语交谈,汉语成了仅仅在上课时才能说的语言,使得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被淹没掉,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

(5)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实行民语和汉语两套教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套教学体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 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县部分学校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一般是指以母语(本民族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实际上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过去的汉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多是按照母语教学的路子设计、安排的,没有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自1978年以来,随着全国恢复高考,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通过实践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汉语教学活动仍显得滞后、不规范。近些年来,我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虽已从经验型迈向了理论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教学活动中经验型色彩还比较浓重。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对民族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

1、教材编写不合理

首先,教材内容枯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和广泛,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自然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其趣味性和实用性,适当的交际场景和得体的对话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交际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次,教材的选定不符合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应该开设的语言、能力课程开设不全,或者是开设的不到位。就我校现有的中、高职汉语课程来说,中职班只开设了《初级汉语教程》和《中级汉语听和说》这两门课程。就课程的设置来说,这两门课程远远不能达到辅助专业学习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薄弱,很多从未接触过汉语,不要说听说能力怎样,就连格式正确的简单的请假条都很难写出来,语言逻辑混乱、错字连篇,基于学生这种汉语水平,单单靠开设这两门课,很难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最后,在课时的分配上,还要统筹安排,课时少了不能完成教学要求,学生能力训练不到位,太多了往往就会造成课堂内容欠缺、空瘪。

2、汉语言教师力量薄弱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师资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教师,他们的母语或者说第一语言是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精通自己的母语,同时,如果他们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把汉语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汉语老师汉语水平有待于提高,对于汉民族文化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很难胜任汉语教学,很难把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3、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如果老师还是固守着教授母语的方法,一味地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很难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

4、忽略了汉语文化的导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讲的是民族语言,学习的是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关键所在,只有习得了一种语言的文化,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我们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汉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汉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文化知识的传授。事实证明,一个汉语水平较高、得体地运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除了掌握汉语言知识、能熟练地应用汉语规则遣词造句之外,无疑还需拥有对汉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和精确把握。

二、应对策略

1、课程的设置

应该看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尤其是预科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习者顺利地进入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为此,针对学习者应有的理论、知识、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必须开设三类课程:首先是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课程,这是各种类型和阶段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第二是为适应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必须告诉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第三是作为人才素质的文化知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导入适当的文化内容对学习者不断提高汉语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学内容的调整

课文选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反映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社会的最新发展。过去的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大纲,对内容方面都有一些限定,规定了一些必选的篇目。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在制订当初是有一定理由的,但现在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可适当删除词汇部分与中学汉语重复的内容,逐步介绍汉字的历史来源和发展,部分引进语义学的内容;略讲修辞格,而增加汉语语用知识。调整的这些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了语言的动态因素和实用价值,加深和拓宽了汉语课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一边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进行选择、增删,一边自编与改革教材。力求在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编一套切合我们办学层次的、符合修订教学大纲的汉语新教材以及配套的习题集。

3、师资力量的加强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汉语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教师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教学方法的实施、再加上自己的汉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决定学生汉语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和汉语言文化能力,是我们迫切要求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具体来说,学校和有关部门可以定期派教师到汉族学校交流和学习,在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习得汉语和汉语文化。另外,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学习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求他们能学到一定的方法,一定的规律,为未来走向社会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同样是我们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

四、汉语言文化的导入

语言教学应该兼顾语言的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的原则,但是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自然而然重视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的教学,忽视了汉语文化的教学。语言和文化是整体,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脱离文化学习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合乎科学的低效率的学习活动,离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只能是一纸空谈。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进程、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渗透在民族语言之中,蕴含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充分挖掘汉语文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子,适当编选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教材,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学好汉语文的自信心。

在我国各民族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今天,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第8篇

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文素养,要激励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用双语教学中能翻译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出汉语文的内容和它的作用,汉语文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朗读、教科书、教学挂图、讲故事、工具书和演讲等形式汉语文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汉语文应用学习中,教师要考察学生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写字”;“阅读”;“写作”;“读音”;“拼音”;“口语表达”等方面要努力养成认真耐心的习惯。

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知道汉语文部首”掌握词语,了解字和词的意思,用法和读法,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况用不同的语气去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汉语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听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要认真集中注意力要养成听别人讲汉语文的习惯,并能听懂讲汉语文时主要内容,而且利用各科渠道听别人讲汉语文,培养自己的听觉能力,能够别人用汉语文交谈时听取对方的表达方式和语音准则的能力要做到自己会说会听会选语文的主次,并记主要词语,更喜欢这种语言。

2 口语表达

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进行时自觉和自由发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阐述,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用汉语交流,还有大声朗读汉语课文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有自己怕自己,表达不清楚或怕说错而不说,语言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而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想说的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所以用汉语跟别人交流要大胆,尽可能用词要恰当,发言准确,应对方听懂,能理解就可以了。

3 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情境活动

把学校生活视为语言材料,布置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慢慢形成语感。比如在学校开展“汉语角”之类的语言情境活动,定期开展汉语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讲汉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和支持学生讲汉语,树立学生讲汉语、学习汉语文的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要切合我区 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学生出现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得过于严厉,而是在纠正其错误同时鼓励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加强学生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督促与言传身教。作为我区 小学的汉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尽量用汉语来写日记、周记,或者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用汉语编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课前预习功课。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复操练。

5 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6 应用学习

第9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学原则 教学传统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述评

50多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深受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各种传统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其所形成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法体系,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西方教学法思想的构建模式和走向。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结构”为纲兼顾传统的教学法体系,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以及九十年代以来所倡导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法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这些合并构成了历时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然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体系仍不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刘,2000)。虽然各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重点不一,但基本依托了“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理论构建模式。语言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哪一种流派还是哪一种体系都无法用单纯线型结构去反映和体现语言教学实践的复杂过程。“方法时代”末期,语言教学中心由教学方法向教学原则转移,反映了“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的来临。“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它以有效教学为教学第一原则,强调教师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立者,是教材和各类设备的运用者,是学习的激发者,是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实践者,强调教师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是后方法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教师推动原则”、“导而弗牵”、“教学交错”、“活化事件”等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发挥“亲亲严师畏友和先锋”作用的观点相呼应(张正东,2000)。这些语文传统理论与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功能都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法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活动的精神一致,同时也是我国教师代代相传的共识,不可一概视为陈旧的传统,而应该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灵活有效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和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汉语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结构教学法还是功能教学法体系,或是交际教学法或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重语言学习理论轻汉语言教学传统的趋势和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在外语教学方面,我国教授文秋芳专门对传统和非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成绩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调查分析的结果有三点:第一,被调查的英语学习者对非传统方法的态度比传统方法更为积极。第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与对学习方法有偏爱的人相比,前者使用的管理策略明显多于后者。我们的外语教学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外汉语教学呢?毕竟,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汉语又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我们可以采用传统与创新互相补充的机制并不断构建和更新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才是适合对外汉语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尽管时代更新,岁月不同,但汉字、汉语的“根”没有变。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也应当加以尊重与应用。汉语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非形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当然要适应汉民族独具的特点。汉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能脱离这些优秀的语言教学传统,因为中国的语言教育传统是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积淀起来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只有尊重这些汉语言教学传统,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对外汉语工作中去,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三、优秀语言教学传统的内容

1.“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学”为中心,重学生,重学习,重体验,强调主动学习、德艺双修等传统教学理念。但历代教育家们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思考和论述教学问题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学”,教师的职责重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思想。无独有偶,在我们的外语教学理论中,目前最受推崇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论是在学习观还是在教学观和教师观方面,都与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语文教学传统并不见得都是过时的陈旧的理论,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2.注重汉字的学习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字的轻视和漠视。按照已故北大徐通锵先生的理论,汉字处于汉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在我们的汉语学习传统里面,字本位的原则是长久以来提倡并在实践中使用的。如果我们对汉语人历来的语言文字游戏加以归纳整理,就可以发现,它全是符合字本位原则的,没有一个是符合所谓的“词本位”的(潘文国,2002)。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就是字本位的理论基础。可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多以话题设计课文,任意随文识字,词中识字,把本该极为重视的汉字问题几乎完全忽略,词本位占据上风,词本位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汉字不可理喻,难写难记难认难学,从而加重了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许慎开创的“说文解字”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以形系联,帮助学生更系统自觉地掌握汉字组织的规律,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和理解汉民族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3.诵读为本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南宋朱熹对于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高声洪亮,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才能体会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体察涵泳

王力先生曾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精神。汉语遣词造句主要依靠语感和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把握。如生搬硬造试图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讲解汉语,是行不通的。汉语言的“人治”特点,不仅说明学习汉语要重视人对语言的体会领悟,涵泳也就成了与此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就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陆象山语录》)这番话也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这对于克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盛行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体会领悟的痼疾是很具针对性的。

5.重视习练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堪称古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在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孤立地看,“多读多写”似乎已不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其实却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即不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从多接触直接的言语作品去熏陶感悟。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汉语语言了解和理解汉民族文化,而不是要教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传播汉民族文化,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除此别无它途,这也符合当今世界语言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文秋芳.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汉语言是我们文化教育的摇篮,大学汉语言外文学的教学更是担负着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重任。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也都开始关注汉语言以及汉语言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所以,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教学水平也不在教育水平的前沿,这也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是由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充任,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教学中的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以至于相对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团队不足。 本文由

收集整理

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陷,在汉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和相关的教研管理人员,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的汉语言的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自己还是通过书本沟通,网络和多媒体更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

3、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兴趣

语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所以,已经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也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小说,或者是用睡觉来打发时间,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胡乱的抄写来应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在所难免的。

1、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地位

要想有效的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对大学汉语言文学进行重新的定位,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就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担任着陶冶情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被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2、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得主要领导者,他们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学老师也要经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要

进行严格的考评以确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

3、加大新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出现,大学汉语言文学也应该走上一条更好地道路。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观察和了解的事物也比较广泛,以至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和多媒体也就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片以及动画更方式来更好地演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但是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而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种汉语言文学学习大环境的意识,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与老师互动,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说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来进行演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把握大学生心态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大学生经常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大学的课业重,而忽略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到大步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汉语言教学者就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态,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这种心态,不断的开展有利于这种心态的教学活动。

三、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明精神已经越来越不被人所重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只是注重对时尚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忽略了传统的民族精神。而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良好的向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11篇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春天。今后,汉语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大空间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素质更成为重点之重。

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来自对外汉语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教育心理 学专业等等。其中,中文专业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走“ 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 ” (王路江,2003)。所以,作为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中文专业学生,如何完善自我,使自身更符合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条件,成为广大中文专业师生们关心的热点。

二、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等级标准

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是制订“汉语作为外语 学能力证书”考试大纲的依据,也是我们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依据,对对 外汉语人才应有素质的规定享有绝对的权威性。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的总体描述是:证书获得者应具备完备的汉语作为外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能够对学习者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汉语教学,并能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获得者的汉语本体知识水平的要求是: 应熟练掌握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汉字等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常见虚词、 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等古代汉语本知识,掌握汉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应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获得者中国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是:证书获得者应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掌握中国文化及文学发展状况、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国情知识。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本文由收集整理”(高级)获得者教学实施能力的要求是: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参与制定教学大纲,独立设计教学计划;能够承担学历教育课程,能够完成各级别汉语专项技能训练课和汉语综合课,至少胜任一门汉语专业课的教学。应具备娴熟的课堂管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们从这一“总体描述”可以看到,对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涉及知识能力两方面。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知识、语言学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应当包括汉语言处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与测 试能力以及相应的科研能力。

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是综合性人才。等级标准既然对对外汉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就要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补充自身专业不足的部分,强大自己的全局意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发掘潜在资源,不断完善自我,使自身具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中文专业对外汉语方向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的素质具体如下:

三、专业素质

1、学习专业理论,将其运用到实践:

要学习研究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汉语言本体理论,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其中包括现代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和方言知识以及国际语言学理论。

例如:要教会普遍感到难发的翘舌音“zh”“ch”“sh”,既 要讲清楚舌位,又讲清楚送气音跟不送气音、阻塞与不阻塞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还 要讲清楚与母语中易混淆的几个音发音的差异和相似。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由上例证可以看出:

第一,我们要求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一定要在二甲以上,对所在国语言也要有一定的研究。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绝对是一个宽松的入门条件。严格地说,没有一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将会遇到来自学生的质疑。

第二,外语水平的基本要求是能满足日常需求的英语水平或具体所在国的外语水平:外国人“学习外语的困难和错误大部分来自母语”,因此,“教外语的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母语的结构,把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然后根据这个对比分析来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次序,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张德鑫,1990)。再者,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外语的过程,可以更清楚地感觉到汉语的特点,更有利于深入研究学生因母语影响和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接受障碍,更容易体会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外汉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文化意识。

2、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规律

有些老师语言学知识、教学热情和敬业精神都不缺,但学生就是不爱上他们的课。原因在于他们不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没有很好地贯彻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只讲不练、讲多练少、一味依赖母语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等,都是违反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的。催永华提出了课堂教学意识的概念(崔永华 1990),并认为教师须建立三种 基本的意识:实践意识、目的意识和效率意识。他认为:第一,课堂上一定要解 释简单化,课堂用语要行成简单指令,练习以学生为主。第二,让他们开口说话“在 游泳中学习游泳”。就是说,课堂教学要自始至终最大限度地与语言实践和交际 活动结合起来。第三,一定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目的,选一两个重点强化,不追求面面俱到让学生有效记住重点,并能运用。第四,要有效率地控制课堂时间,完成课堂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老师经常因一两个学生提问等因素 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所以要求老师要有控制课堂、管理时间的强大气场。

3、学习研究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如何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如何减少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怎样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难题只有充分学习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才能解决。

在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中外的文化知识背景,外事社交礼仪等内容会随时随地贯穿于课文内容地表现出来。在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也会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的文化修养。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各国风俗、历史发展、各类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是只要了解中外文学作品就可以一言概之的。这也是我们中文专业应该博学的原因。

四、自身综合素质

1、形成特有思维习惯

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快速思索实例、前后左右进行比较、独立进行整合总结的能力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如:如何向学生解释于语法规律外的特例,如何教会外国人正确地使用“了”等等,这些是在资料中找不到现成有效解决办法的,很多情况语言学界都未找到方法。经常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在实践实例中有效地长期地贯彻这些习惯,就会让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陆检明,2005)。

转贴于

2、树立很强的学习研究意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忌讳的一句话是“这是汉语的习惯”。其实学生是最不愿意、最害怕听到这样的回答的。这种回答会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汉语毫无规律可言”的想法。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做到拥有很强的研究意识。一方面要向教学研究前沿靠拢,吸收最新教学研究成果。一方面要多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在我们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经常找不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习,多研究、解决问题。

3、自信自尊自重

(1)对内:

现在,国内社会上、教育界有许多人还认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家”,从事本体研究的才能成本文由收集整理为“家”。其实不然。行行可以出“家”,在高校或研究单位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教员和研究人员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家”;而在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也未必一定不能成为“家”。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自尊自重。有了这种自尊自重的意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对外: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站稳立场,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他们对我国的各个方面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但这也需要方法,既要做到不卑不亢,有据有理,又要做到缓和冲突,圆满收场。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体验:如针对敏感话题讨论时,教师观点的公正性很重要。虽然应当以维护中国的形象为前提,但在话题探讨中,应尽量避免自身主观观点的过度表达,以引导性、开放性为中心。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为平等对话型。一个在本民族文化观上自负或自卑的汉语教师,都不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当带着自尊感客观展示一些现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维空间。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对外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透视中国教师整体的一扇窗口,其言行举止反映着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本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播的原则,在外国留学生面前体现出中国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4、性格开朗、热情、坚持长久的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热情的始终如一的态度和阳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个性开朗、热情、有亲和力,具备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汉语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赞同。有些教师在国外或者国内从事这项工作以后,出现了期望值过高、想象与现实不符、热情不持久、没有耐心、耐不住寂寞等问题,有很多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很好的评估、调节和锻炼。

第12篇

一、师资配备的不同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只要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以后就可以进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的学历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择方面则对与教师的选择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因为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借助母语的环境来进行相关语法项目与语言点的学习。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通晓一门以上的外语,帮助外国留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应的外语知识来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的协同与指导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毕竟汉语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还只是第二语言。因为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海内外各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了兴奋与欣喜,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从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出发,切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与义务。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还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些想通的地方。例如,两者都需要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起初的拼音的识记,到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另外,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对汉语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语言的学习才会真正实现语言的交流。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外国留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可以引导其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一点,将会随着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对位汉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最终称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一点是很不科学的,所以从根本上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在指导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因材施教,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还是从知识储备等方面都与中小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虽然在汉语言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水平。但是语言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合理化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言学习方面的成长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外国留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的学习时,是抱有很大的兴趣与信心的,可是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难度与乏味,在加之汉语与欧美语言在语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具体的学习问题出发来探究对外汉语学习的思路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促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外国留学生与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年龄的层面,更大的区别体现在母语的不同。在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与国家类别目前已经超过了近几十个国家,这些不同的国家所涉及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大体上,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应该还是英语。很多专家曾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其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母语对第二语言影响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母语的正向迁移,或者是母语的负向迁移。顾名思义,在母语的正向迁移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起到促进的作用。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对外汉语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汉语的字正腔圆让他们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语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开始发现,汉语的学习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除了与他们的母语不同的语法体系外,汉字的发音让他们不知所措,很多留学生甚至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勇气与信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从外国留学生的具体的母语情景中出发对其语言的学习进行正向的母语迁移是可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的学习效果的。以我们所熟知的英语为例,在具体的拼写与构词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字母的发音,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拼音与英语的音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渊源与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让外国留学生在原有的母语基础上,进行汉语的学习与理解,将会取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尝试将汉语的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和英语中的元音与辅音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教学,结果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学习无论从速度还是效果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当然,以此类推,汉语在具体的语言项目方面,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以及相关的词性的界定与使用都与英语的语法项目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种建立在外国留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语言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符合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从目前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话题。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我们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前不久,国务院总理在缅甸访问时,曾经发表公开讲话提出,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会在缅甸等国家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与深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国留学生的设置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促进活动。

4.有的放矢,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正如,我们在上文的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与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描述的一样,两者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维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它们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才会在今后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的应用水平。具体来说,这里的语言应用水平主要是从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入手。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与发展需要。考虑到留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要将目前的汉语具体使用方法与要求进行梳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其汉语的应用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以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外国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素质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我国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考试的分数很高,可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入这种不好的境地。虽然同样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要将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养出来一批具有汉语应用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我们的文化传播,中西交流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反的,我们要避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唯教学考试论,唯证书论等等不良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我国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但是,由于时空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很多过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好处或者效益,所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也应该从时代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与变革。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两门不同的语言教学科目,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科目都是汉语,但是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外国留学生实际学习心理与文化背景的教学策略。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区别入手,来探究其区别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分析了解这两者之间语言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的意义,希望能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提供助力。

作者:王妮 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