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8:1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理认知实习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09-03
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和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应当是培养介于技能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一种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岗位需求,以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财务问题的分析技能和财务知识的反求能力。但是,这种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以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意义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就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希望有效的驾驭所学知识并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要想发展必须创新。各类组织都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唯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创新能力同样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可能是教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场景,但更多的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环境与条件,唯有思考、学习、创新,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管理、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师资队伍的薄弱主要体现在“少”和“差”上。“少”指的是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要及时收集一手资料且具备相当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容易出成绩的理论教学中。
“差”指的是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质量差。诚然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承担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他们的职业经历大多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所以,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2.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环节不完善
大部分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开设了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缺乏总体规划,无法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专业认知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有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这种待遇。即便是学校安排学生到单位进行认知实习,但也是实践仓促,属于走马观花式,很难达到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的目的。二是专业综合实验,实验形式单一,基本上是进行上机操作或者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单一,大部分是写实验报告。虽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但是否达到了学习目的,则没有具体的衡量措施。三是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很多学生没有认真或根本没有进行毕业实习,而是利用实习时间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实习期结束后,编造一份实习报告,在这种无监督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践教材质量不高
财务管理侧重于“管理”,所以预测和决策这两项管理的基本职能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标就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理财决策环境。这也是编写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材比会计专业的实践教材难度大的原因。从目前国内发行的几种财务管理实践教材来看,普遍存在着案例质量不高,相关案例难以更新、实践工具简单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许多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亲身经历,难以获得一手资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案例缺乏一定深度和广度。二是大部分的案例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及时获得更新。三是实践的工具大多是Excel软件,只是对已有的数据建立简单的模型。显然这种“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相差甚远。
4.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
校外实习基地的应用收效甚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初衷是更好的让学生亲身感受现实的理财环境,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在可能的条件下参与或协助企业进行财务筹划活动。然而实际情况是校外实习基地绝大多数是“徒有其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是财务与会计机构合并,这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在其实习期间只能接触到皮毛。与财务管理学中主体财务活动并不相关,因此难以实现实习的要求。其次,由财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在实习期间内很难遇到有相关的业务的发生。最后,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愿意接收实习生,使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的工作处于困境,导致实习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指校内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室结构较单一,多是以电脑为主,使用的教学软件基本上是Excel软件。很明显,不能突出财务管理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而且专业实验室的数量较少,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对实践教学改善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手段单一,检查范围片面。当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是一种事后管理手段,主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各系部检查上学期所规定完成的实践课程项目完成情况,其对象有学生和教师,学生方面:主要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的实践报告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方面:主要检查实践教学文档完整性(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计划及实践总结等)、对学生实践报告批阅痕迹。二是,绝大多数高校用试卷考试代替实操考试。主要是由于试卷考试能有相应的量化分数,而实操考试,具体的考核标准难以掌握。显然,这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手段与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三、改善实践教学工作的构想
1.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高校要为实践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并相应制定工作量、业务考核办法和技术等级晋升办法,调动实践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把这项工作当成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培养工作。其次,在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合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聘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再次,各高校能否考虑把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样分开教学,重点突出,责任明确,更有利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项目的建设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实践教学的比重日益增加,这是大势所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构架一座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桥梁。笔者认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科学合理的实践项目是关键。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将其落实在一整套行动方案上,具体来说,首先应通过细致的研究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探讨实验层次的划分、确定实验的组织与进度安排。其次,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制定实践教学指导书,指导书中应包含实践教学的原则、教师配置、教学环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内容。以目标为导向,指导书为载体,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3.把实践教学的重心从校外移至校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固然重要,但现实的情况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专业实习,校内模拟实践室是仿照一般企业的财务部门,然后根据实践要求将企业特定的业务照搬到实验室内,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物力,在保证基础训练、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开展的情况下,在实践室建设的前瞻性、持续性原则的指引下,形成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环境,在校内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科学的实践教学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实践难的现状。
4.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效率
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克服校内模拟实践室存在的真实性不足、工作程序化等缺陷,因此,深入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及业务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校企之间应签署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的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为了稳定实习基地,可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通过量身设计财务方案、定期举办讲座,为企业提供后续教育等服务,使企业自觉自愿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真正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效率。
5.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相结合
建立实践能力评价模式的目的在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水平。以往的能力评价模式主要是事后评价,但是这种事后评价已不能科学的反应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因此,应从事后评价转变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重点在事前检查环节,如对教师设置的实践项目和实践环节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事前评价和事中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训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检查实习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对实习成绩进行评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操作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考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通过用人单位的考核和评价、通过社会调查或反馈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进行。
6.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重要的,它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尤其在目前人才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有了文凭证书,再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对求职就业极为有利。从长远看,国家实行“双证书”就业制度,也要求每个求职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做法也符合国际惯例,当前许多外企在招聘人才时,也将职业资格证书做为前提条件。所以,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如果能适时、适机、适量的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制度的话,无疑会增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值。笔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的建立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又一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 建.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114
2 章文波.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老区建设,2008(20):60
3 袁江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63
4 温 辉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197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课题来源:武汉市教育局课题“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313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在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往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理论和学历教育层次进行的分类,通过分类将大学分为研究型为主的学术教育,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教育,所谓应用型则介于研究型和技术型大学之间,简单理解为理论和技能各占一半的教育。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既低于985高校,也低于高职院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简单将学历教育层次进行划分,没有把应用型本科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虑,相反应用型技术大学应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种资源,力争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在制订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现象,通过把人才培养定位为能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要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突出,实践教学不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没有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分阶段开设实践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协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关系、课堂实验和校外实训的关系。以构建主义教育理念,注意分阶段开设相关实践课程:
1、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实验阶段。学生初入职场,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为专业基础性工作,从事工作内容为简单、单一工作,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随着工作年限、经验的累积逐步走上财务管理岗位。针对这一现实,在基础实验阶段以会计、出纳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开设相关岗位实验模块,如凭证处理、电算化操作等课程。
2、第二阶段为校内综合实验阶段。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重点内容,校内综合实验,开设如证券投资实验、项目投资实验等实验,以满足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需要。
3、第三阶段为校外顶岗实训阶段。校外顶岗实训能让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岗位操作水平,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实训岗位,学生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训实现岗位认知、岗位流程、岗位内容、岗位标准等学习,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打下基础。
4、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的工作,要求学生能运用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对岗位的要求,相对独立完成工作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能体现出学生专业水平、技能水平、科研水平。
5、第五阶段为课外素质培养阶段。课外素质培养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重要环节,通过军事训练、技能比赛、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专家讲座等来实现,塑造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
三、教学方法创新,全仿真全岗位实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项实验部分占财务管理本科实验主要部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存在内容交叉,同时在综合实验中以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为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资料完成对某项实训内容的掌握,模拟的效果不理想,只能说是模仿,与真实岗位的实训相距较远。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实验建设中构建全真岗位虚拟企业财务综合实验平台(VBSE),VBSE以课程的理念,颠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托用友集团真实的ERP管理数据流,用企业培训的形式,展开全新的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及单一的教学实训模式,打造出一门让学生“动”中“学”,“学”中“做”,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行动中认知,在组织中协同的新型实训教学课程。课程中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解决大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化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向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化。作为未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熟悉运用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技术,同时还要熟练运用Excel软件在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决策、利润管理和财务预测和财务计划中的应用,以符合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具备基本科研能力,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事科研的教师不直接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体现不了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与科学研究虽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其对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时间效应,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对其认同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成果比教学的成果来得直接,教师个人对成果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比较明显,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学的成果则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才间接体现出来。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个人在成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撰写科研论文。因此,鼓励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模拟实验、毕业设计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撰写能力训练,同时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相关实验的实用性,注重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尽量从实验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现实案例,体现科研素材和内容上的真实性、应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校企合作,共建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实验室模拟实验又有其不足的地方,与现实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异,许多实验中的模拟项目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现实中的环境又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去设置,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解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到企业进行实习面临困难较多,如资金不足、指导老师缺乏等,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又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实习效果,如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定期召开见面会,及时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有许多资源上的优势,学校可以创新合作形式,以解决企业的困难。例如,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学生实习因泄密给企业带来损失,学校可与企业签订有保密条件的实习协议,一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泄密情况,损失可由学校负责,以解决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时的困扰,也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可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减少实习环节。只有通过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发挥地方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新型的校外实习基础创建及合作形式,才能将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效结合,形成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六、双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层次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教学团队
要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从授课老师的来源上,许多教师过去是从事财务和会计方面教学和研究的,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对这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转向的问题。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把教学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和财务主管来校任教或兼课,同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强化教师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实验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现象,由于条件所限,一个实验老师管理多个实验,没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而实验教师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基础配置。教师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规程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漠然置之。由于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使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把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归为“非教学人员”,有些专职实验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课时不到理论课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实训课不给实验专职教师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到实践教学岗位任教。学校在实验教师的培养上,要通过政策如相应制定业务考核、工作量和技术等级晋升等办法,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考察、进修、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高,引导一部分专业业务理论教师转岗到实验教师岗位,来确保实验课的有效开设。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艳惠,魏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62-01
财务管理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具有价值管理地位的项目,由于其实践性强、对于能力的要求高,所以对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标准。在高校毕业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求他们能够将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更快的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在大学的教育中就加强对学生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顺应就业市场的要求。现将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分析如下。
一、建立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充当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充当一个聆听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下,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今后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财务管理实践性的要求,学校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从理论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则起到引导和指点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索、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问与思”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使以往沉闷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趣味。
二、实施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新增加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从抽象的理论上升到具体案例的分析,可在学生的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又使学生掌握了实践的技能。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主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早分析、早实践。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自主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由教师进行讲授,而学生只是承担听、记、背的任务,而案例教学则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的思考、讨论与研究引领课程的进行。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研究,而这些案例都是真正发生的实际问题,同学们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实际工作中将会面临的问题。而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的过程,能够增强同学们相互合作、沟通的意识。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平衡学与用的关系,在实践中发挥其自身价值,也在此过程中进行锻炼与实践。
三、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方面入手。校内实践是指在相关理论知识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专门的综合模拟实习课。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具有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时间相距较长、实践效果有限的缺点。因此,可将专门设置实践课的方法转变为随堂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内就可以直接进行模拟实习,然后在根据课程需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模拟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课程设置。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效果更接近真实的工作要求,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以“沙盘”实习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生产经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分配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使校园的实践课程更具规模,也可以邀请其他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有突出能力的教师来学校进行指导教学和经验交流,使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除了校内实践教学以外,校外的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校内实践教学相比,校外实践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高校应该与一些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学校在企业内的实践基地,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性较低的不足。有了校外的实习基地,就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真实的财务管理实习环境,让学生们直接进入工作的角色,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知,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经历感受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校外实践的补充,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建立了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快的进入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财务管理行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为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的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中,建立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案例教学模式、校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同时,新的教学方法也应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玉梅,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2004(6):122-124.
[关键词] 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带来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契机,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怎样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要求?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专业设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如下思想: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
2.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后者是指学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3.“厚基础、宽口径”思想
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为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4.时代特征
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金融环境下投融资理论和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教育目标。
(1)公共课平台(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德育、体育、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主题教育(含军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
(2)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导论、金融市场概论、财务会计、财务软件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税法与纳税会计等。该模块为学专业知识,养成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后续拓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4)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包括纳税筹划、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商务英语、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辅导等。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层次不同而是类别不同,该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体现宽口径、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
(5)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实践课程体系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与文化、理论课程既相互关联又平行独立的另一个子课程体系。我们把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
(1)专业认知实习。学年暑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选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收假后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或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由教师选择实训教材,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实务的完整认知。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业务实训、纳税筹划等。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现金业务岗位(企业或银行出纳)、会计岗位、财务岗位、主管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荐进行就业前实习。
每个阶段结束,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
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对策及建议
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全国先后有100余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普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缺失,使得学校的培养结果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因此,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应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本文以江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和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一、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及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考察三个层次的能力。“三层次”包括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能力层次和创新能力层次。
1.专业技能层次
从财务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具备从事财务岗位工作的能力。
2.综合能力层次
对于与会计学专业联系密切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先,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中重要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其次,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利用会计信息等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决策的能力,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有效开展关于资产投资、资本融通和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在进行具体问题决策时,不能照本宣科,应有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是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3.创新能力层次
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过程中应注重“三层次”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该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三层递进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从培养计划看江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
1.实践环节现状
江苏大学从1998年开始招收首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已经初具规模。财务管理专业是我校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财务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科研、实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本专业毕业最低要求210个学分,实践环节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2006级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
2.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目标来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表1来看,实践环节只占专业总数的17.14%,如果去除军训、入学教育、生产工序流程等,则剩余的实践环节只占到专业总数的14.76%。从这个比例来看,我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课程总数还是偏少。再从实践课程的构成来看,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很少,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会计等都没有设置实践环节,核心实践课程只有会计流程实验、财务软件应用、企业税收筹划课程设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4项,只占到专业总数的4.76%。而其中的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就1项。从这些数字来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安排极其不合理,课内实验基本属于基础课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的会计、财务课程没有课内实验部分,使得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单项实践非常缺乏。同时,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也以会计实践为主,财务管理的专业综合实践只有1项,难以体现财务管理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特色。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首先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三、构建三层递进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的“三层次”目标和江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分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自己动手完成实际工作中有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工作,掌握完备的专业技能。其次,在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模拟沙盘、科研立项、各级各类竞赛(如创业大赛等)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基础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开发实践等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在专业技能的掌握、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开拓意识的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与锻炼等方面逐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造就“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三层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图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组织形式。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或多或少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由于在案例选择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案例与实践未能实现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收效甚微。要充分发挥案例作用,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使课堂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师可在上课前就将相应的案例资料和待解决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为学生建立起模拟实践的情境。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发展发散思维,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全面总结。
例如,在讲解公司委托问题中股东与管理层、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冲突时,可使用2010年在国内引起舆论风暴的国美争夺战为例。由于该事件曾经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资料丰富,从案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开始,便可发挥以学生为主导,指导学生对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股东和管理层冲突、大股东和小股东冲突在国美的体现和原因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对委托问题这一比较抽象的理论产生直观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高校应重视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并配备先进的软件和硬件,使学生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的模拟训练,为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必须深入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可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已有二十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同时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如校企互派人员,高校教师以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的角度到企业从事社会实践,企业财务人员为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到高校进修或者从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高校教师在利用最新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为企业具体财务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企业也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只有双方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校外实践基地才能巩固扩大。同时应整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实习基地资源,实现各专业基地资源共享。
3.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会计学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基本上没有从事会计、金融管理或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企业具体的财务运作和控制环境只是表面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改变现状:一是把现有的教师逐步地送出去,以企业调研、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锻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指导实践课程的能力。二是聘请企业界的财务管理专家和一线管理人员,给学生作报告,指导学生相应的实践课程,甚至可以以兼职身份成为实践课程的专任教师,完善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
4.完善实践环节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没有规范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过程评价考核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过程评价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和测试。实验过程考核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时对学生的实践过程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实践过程是实验课程的核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对实践的目的、原理、程序等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实践环节的效果。过程评价考核有助于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积极思考和理解实践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彬.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2(4):289.
[2]王丽南,于晓红.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5):16.
[3]黄丽丽.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11(6):118-119.
[4]隋静,卢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18-20.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计岗位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其本质特征。会计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本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系统设计实训项目为载体,以重构理论课程为支撑”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职业岗位并具体分析每一个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然后据此系统设计实训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分析、归纳为达到此职业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点,重构和整合原有的理论课程,从而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确定目前会计行业主要的工作岗位类别,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一是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二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毕业生了解其目前所从事的岗位;三是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向行业企业的财会工作者了解信息。通过对上述调研结果的分析整理,得知会计工作目前主要涉及到下列岗位:出纳、收银、成本核算、工资核算、资金核算、财产物资资产核算、财务成果核算、会计电算化、会计主管、财务管理、审计师和税务筹划师等。如果将一些相近工作岗位予以归并,可确定出目前会计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含收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五类(见图1)。
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如何将其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鉴于此,笔者建议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渐进的、紧密联系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认知
基本认知阶段,旨在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会计行业,从而获得对会计职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几方面进行:在新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请专业负责人向学生介绍行业的整体状况、发展趋势、就业方向、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等;同时,安排学生参观校内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另外,邀请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或企业的财务总监来介绍一些实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会计的职业内涵,明确未来的就业目标。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培养
这一阶段技能的训练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基础技能实训,目的是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技能。这部分的能力训练是通过《出纳实务》和《数据输入技法实训》、《珠算实训》和《基础会计实训》等实训完成。
专业技能:是指学生在完成基本会计技能实训的基础上,培养较复杂业务的处理能力。比如:“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是培养学生对于较复杂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会计实训”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训练其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的能力;“电算化会计实训”主要以财务软件为依托,训练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和技巧,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拓展
该阶段的实训是在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税务筹划实训”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等内容。“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是集中训练会计岗位群的综合技能,是在校期间最系统、最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训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学生以手工账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第二,学生在完成手工账的基础上,将同一套资料用于会计电算化实训。
第四阶段:职业素养形成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但难点在于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以及岗位的专业贴近度。可以通过和一些记账公司或财务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能够参与真实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既能落实会计岗位,又不至于出现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监控难、管理空的“放羊”问题,以提高毕业顶岗实习的效果。
按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原则系统安排四个阶段实训项目的教学进度。(会计实践教学进度安排见图2)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遵循层次性、递进性和延伸性的原则
能力层次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认知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拓展能力,三部分技能的训练是呈阶梯式递进。基本认知能力是基础,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会计这个职业,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专业操作技能旨在培养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综合拓展能力是对会计延伸岗位能力的专门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实践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实训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变了“实训课程只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传统思路,要求理论知识按实训教学要求进行重构和整合。同时,把会计职业资格考证标准融入教学各环节,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训相结合
无论是单项实训、分岗位实训、综合实训都只是利用实训教材进行的模拟做账,而要实现零距离就业,就必须让学生进行真账实训。通过和记账公司的联合管理模式,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岗位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和就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遵循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系统化实训项目为载体,重构理论课程为支撑”的原则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上岗顶用,能力够用,企业急用”的高职会计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5.
【关键词】会计;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实践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以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形式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分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校内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会计工作过程进行手工仿真训练;二是在实训中心使用财务软件对各会计工作任务进行角色模拟演练。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开设了诸如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以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技能培养问题,但由于岗位情境的设置和职业氛围欠缺,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训练仅仅局限在一个课程内的动手.,不能将相关课程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所学知识与实务操作训练缺乏融会贯通,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
校外的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或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业进行会计实习,尽管校外的实践接触的是真实岗位情境,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对接,但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网络的畅通性要求高,学生很难接触核心业务,实习效果不显著。
一、会计职业岗位分析
会计实践教学要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综合性的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现时需求。
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综合、完整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财务管理岗位。
出纳岗位业务、会计核算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财务管理岗位业务,会计监督岗位业务是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实习报告、毕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以上岗位分析,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次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四个能力的递进过程。
专业基础能力:能够处理和管理出纳业务;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技能。
专业核心能力:能够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在会计核算岗位进行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往来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具有在各岗位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操作技能。
职业综合能力:注意体现在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要能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执行、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要能胜任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成本控制、会计报表分析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
专业拓展能力:能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就业签约,要具有毕业调查、统计汇总数据的能力;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调查资料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四段式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采用校企联合的“四段式学训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来完成。“四段式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6个学期划分为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核心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和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四个能力递进的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会计岗位,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进行公共基础课、基础会计、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等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开展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认知活动、使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完成过程及原始凭证的产生、传递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分角色进行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出纳收付、记帐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汇总、编制报表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出纳岗位以及总账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阶段:掌握专项技能,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基本规范,分岗位进行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如税务核算岗位进行税费计算及交纳;成本核算岗位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总账报表岗位进行总账核算及编制报表等专业技能训练,各岗位进行会计电算化角色模拟训练;这一阶段是专业核心课程知识授完后,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完成的专业技能训练,它强调某一课程实务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第三阶段,岗位综合应用,进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根据会计岗位要求,在会计、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室开展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分岗轮岗实训、公司理财及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内部稽核技能及内控评价技能实训。本阶段应设置模拟公司,模拟企业会计核算过程和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会计综合、财务管理、内部稽核等岗位和部门的流转训练,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实现课程间实践内容的衔接与贯通。培养学生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职业综合能力。
第四阶段:工学交替,进行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在校外进行预就业的顶岗工作,包括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调查、毕业论文等,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真实业务操作,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检验,在顶岗实习中,重要的是对实习的监控。应与实习单位师傅一起,加强实习指导,定期开展实习巡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收集、归纳相关数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数据完成实习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及撰写。通过实习完成工学交替,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养成良好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会计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段式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现了从初级的会计岗位认知、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逐步走向企业顶岗工作的递进式培养过程,在每一阶段中,按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实践教学注重模拟岗位实训与真实企业环境的对接,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上升、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268-269.
[2] 夏秀娟.高职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46-48.
[3] 刘欧,龙海雯.创新人才培养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时代金融,2013(17):233-234.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应用型目标
2014年,财政部启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活动,管理会计成为专业领域的热点,管理会计担起企业转型重任。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交叉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一直以来,管理会计课程早已经成为大中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目前在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还解决得不够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如何开展,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解管理会计学实践教学情况,课题组抽取了财务管理专业13财管三个班共计180人(全部参加调查)、12财管三个班共计187人(全部参加调查)、11财管三个班共计150人(部分参加网络调查)等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选取了9个班级共计51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学习认知”,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课程实践对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方面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学相长”,主要包括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方式、希望的课程实践方式以及自己承担的课程实践角色等内容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期望。
(一)课程实践认知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专业和班级都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管理会计》课程属于其专业核心课,大部分同学也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也赞同该课程的实践对未来工作帮助,但是在对
待该课程的态度上却并不乐观,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方面显示同学对学习该课程主动性不强,但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定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诠释。
(二)课程实践过程
从表2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案例分析、专业技法、模拟实训和去单位实习等。因为这项调查是多选,所以调查比较分散,但仍然可以看出同学对课程实践期望的方式,但实际容易操作的也许还是案例分析。对于自己在日常课程教学安排的课程实践中承担的角色的调查中,有1/4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任务,有近1/3的同学表示参加了分析思考、联络团队协作两种任务,但也有近一成的同学坦诚自己在课程实践中只是挂名。从这一调查来看,真正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同学确实会对巩固和理解课程有很好的作用,但财务管理专业班级普遍庞大,小组分工协作不是很好,实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在同学考虑的岗位的调查中,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还是占多数,占到了近1/3,但也有两成的同学希望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并且实践变得极为迫切。
(三)课程实践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诸如理论与实践、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不难看出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确实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问题。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一定要在大型企业,相关内容也不全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中小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很希望老师对于课堂讲解讲深讲透,多讲案例,认真完成管理会计课程实践任务,更期待能到企业实习,但也有少数同学对于实践任务消极对待。
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明晰
学院一直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本科院校。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就需要各个二级学院制定具体的落实政策,但二级学院制定的具体目标往往过于空泛,主要还是侧重理论,不够明晰,没有完全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应用型、实践性不够。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高职院校与一流高校之间,与一流高校自然不用比,但相比高职院校,理论基础确实扎实一些,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还形成短板。
(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实践课时不足
自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级开始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以来,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从2010级的68课时(理论课时62+实践课时6)、2011级的72课时(62+10)、2012级的51课时(45+6),再到2013级的48课时(42+6),基本课时除了2011级较前有所提高外,后面一再压缩,实践课时也相应缩减至最低限度,很难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另外,管理会计课程设定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开设,前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与管理会计交叉较多,但是三门课程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主要靠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缺乏情景,比较单一
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去企业实习等几种形式。案例分析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实践教学通用的方法,一是资料容易搜索查找;二是相对于其他方式较容易操作。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班级学生人数多,小组成员多,常常会出现案例分析最后只是几个同学去收集资料、制作PPT、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出现了很多打酱油的角色,实践效果打了折扣。ERP沙盘模拟实训确实是一种较好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但还是侧重记账和报表,管理会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对于学生比较青睐的去单位实习,但是企业往往会由于信息安全的保护,不愿接受大学生去实习,即使接受了,基本承担一些打杂的工作。
三、应用型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开展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尤其重要。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而企业需要的是高技能的有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与一流大学比,我们差距太大,与高职院校相比,我们实践能力太弱,我们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我们要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定位和思考,我们应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到实处,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重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突出我们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从庞大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突出了财务会计的专业实习,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须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要打造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手工模拟实训与计算机模拟实训相结合、实验模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打造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选取要尽可能体现管理与会计的对接,体现逼真、实用并形成特色;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同时积极参加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全方位营造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氛围,提前开发在校学生毕业任职潜力。
(三)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2014年财政部推出《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3~5年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全国很多省已经建立了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我们也要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务中,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建立良好和真实的实训环境,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四)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总体而言,学院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比较薄弱,已经建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强但实践知识匮乏。学校必须切实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真实了解企业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课题方式来探讨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也可以引进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企业相关管理会计应用的实施经验和案例总结。
竞争的环境瞬息万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应顺应发展,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切实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真正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
[2]王芹,孙金金.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08).
[3]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2(06).
[4]陆勇.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J].会计之友,2015(01).
[5]岳文忠.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会计专业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环节是否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否能支撑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调研显示,我国培养的高职会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为基本工作能力较差,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基本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地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相关岗位胜任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本科会计教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实践教学未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脱节;未能充分发挥课堂实训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监控体系;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严重脱节;由于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顶岗实习,导致校外实践教学难以落实;缺乏高质量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甚至从领导到教师还认为会计实训教学课程地位还处于从属阶段;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工作过程、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秉承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和突出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满足企业用人、学生就业、职业资格需要的原则,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内外结合、五级双轨”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内外结合、五级双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实践性教学, “内外结合”是指学生实践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五级”是指五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即“专业认知实习—基本技能实训一岗位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双轨”是指手工会计电算化处理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处理同时并行。
(一)“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
1、校内实训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会计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打造“理实一体”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现环境真实、管理真实、资料真实。(1)环境真实。建设仿真性实训室,精心布置手工实训室财务科室和电算化实训室,创造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情境。(2)管理真实。在实训教学中,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分工、授权和控制中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在墙上张贴类似的管理制度,营造真实情境的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早日了解职业角色。(3)资料真实。将合作单位企业真账搬进课堂,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财务人员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的直接对接,使学生学会处理企业真实业务,能够应对不同会计电算化事项,逐步树立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
2、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建立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工作。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学校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习基地从毕业实习中选拔优秀人才,部分实现了学习就业一体化。
(二)“五级双轨”的实习实训内容
1、五级。1、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与会计岗位现场,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是通过实习过程认识会计专业,了解会计专业内涵和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提高对会计专业和社会的认识。2、课堂项目实训。课堂项目实训就是实施课内分散实训,主要针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融入每个任务,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方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实训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3、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主要针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所设计的综合实训项目,是将课堂项目实训的各个工作任务融为一体,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针对各岗位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教学,可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岗位,增强学生对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技能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是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实训内容,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一体化”的一种综合实训模式,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和岗前培训。其重点就在于如何利用上会计专业所学知识、方法技巧来发现和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5、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对生产和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领悟会计理论和方法。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论文课题,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有关资料,独立写出毕业论文并完成论文答辩。
2、双轨。五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并采用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能力训练的双轨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一是鼓励现有教师到企业实习;二是引进有会计工作经历、有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三是设法聘请行业企业会计人员来校任教,并建立专门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企业会计人员、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
1.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企业真实情境式”校内会计实训中心,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
2.按一体化要求将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3.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争取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实践场地和先进实践设备;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充分科用有限的资源,在课余时间尽量开放实践场所。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应注重平时、加强操作、突出过程性的评价的应用,从而规范会计实践教学。根据会计实训操作的具体特点,对会计模拟实训成果的验收及考评,设置五个主要的指标及其相应的考评分值进行测评,对每个指标建立一个量化的、具体的标准以利于操作。五个指标包括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报告、考勤等综合因素,根据各项指标具体完成情况,尤其是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化来予以评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注重学生自评,模拟实训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对会计模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写出实训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据此自测评分;第二,通过小组评议考核,对模拟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并尽可能深入探讨一些问题。进一步熟悉掌握有关规章制度,钻研业务,相互学习提高;第三,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模拟实训的认真程度、实训课程内容完成质量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分。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总体测评,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出勤、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等,力求对模拟实训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自我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勤.构建适应专业特征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J].老区建设,2010.(14).
关键词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17-01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企业财务的透明度,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整理好的数据来帮助财务提高管理水平,开阔视野,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背景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跟网络接轨,人们生活的环境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只需要会计会准确的核算资金就算了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如今的企业要求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政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和预算,这就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以便财务管理对整个企业资金的运作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财务充分的利用好网络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来为企业的运作做出贡献。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为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便利。传统的财务管理需要会计手工做账,如果量小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在一个稍大的企业里,在账目较多的情况下容易让财务管理在做账的过程中发生失误。一个小的失误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便利,减少了财务管理犯错的几率和时间,增加了账目的可靠性。
(二)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成本控制
利用电脑做出的数据可以让企业的管理对资金的走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实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可以使财务管理部门通过统计的数据准确的了解到企业资金各项方面支出的情况,增加了企业收支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三)有利于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互联网的便利可以缩短对账的时间。网络还没流行的时候每次月底结账或者年底结账的时候,企业的财务管理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各个合作单位进行账目的核对,如今网络普及、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财务管理节省了大部分时间,有利于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财务管理通过已经处理好的信息,可以及时准备好各项财务工作,为企业合理的安排资金使用情况,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四)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发展到了国外。然而国与国之间对财政管理的工作和会计的核算并不完全相同,这时候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对外国报表的制作提供了基础,同时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与保证。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企业大部分都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但是发展的还不是相对成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管理阶层的不重视
部分企业的管理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不是那么的重要,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不是那么的看重,在财务管理部门的投入上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让企业的其他部门不能很好的配合财务管理的工作。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投入,短期内不能看出效果,但是出于长久的考虑,财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益处。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对于人员的招聘与培训行也不相对严格,这种情况导致财务管理部门的活力较小且没有创新。
(二)部门之间缺少合作
大部分的企业中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一个部门独立出来,很少将统计的资金数据与其他部门共享,这样的情况直接造成了企业信息数据的不公开,导致企业部门不能协调合作,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局限于财务管理数据的统计,企业招聘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只是专向与一个专业,很少出现复合型人才,这样的状况不利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创新性也不利于企业的运作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中。国外的复合型人才很多,但是价格偏高,对他们进行挖角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
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要想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如今所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以下解决方法:
(一)企业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要想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企业的管理阶层予以精神上的重视和对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物质投入。只有上层的开始重视,财务管理部门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管理阶层需要协调好各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配合,适当的改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做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公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度并且加强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企业中出现贪污的现在,增加了企业财务的透明度。
(二)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人才
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招聘时应当采取严格的态度,经过面试、复试、上岗的流程,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招聘到质量比较好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有利于且财务管理部门的运作。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之后可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考核,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他们工作的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企业的活力取决于财务管理部门是否能有效且顺利的运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从曙,占东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05(03):22-23.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当前市场环境下许多的企业竞相加入,使得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会计学专业的认知不足,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几乎人人都能够具有较深程度的认知。作为应用型学科之一,当下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相对有待提高。
一、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健全的教育教学体制
在当下的会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缺乏合理性,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比如凭证填写时的基本内容,账簿中基本收支关系的记录、相应的资本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等内容[1]。针对会计的工作而言,这些内容都是日常基本工作,至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审计等方面的实验极度缺乏,另外,还有学校只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进行实验教学的开展,这样看来,将会计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步演化为理论性技术,也是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资格考试的时无法通过考核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都应该共同得到发展,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只注重当下业务范围,忽略新的业务拓展,因此,在当前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帮助学生去掌握业务扩展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验教学加以运用。比如对多个报表进行合并,或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与重新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课程教材并没有太多内容更新,因此,导致学生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内容上知之甚少。
(三)注重模拟实验,轻视社会实践
在学校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模拟实验方面注重加强,然而,真正的会计工作是需要通过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来进行实践,由于会计工作具有实务性、商业性以及保密性等特点,致使企业对会计的岗位需求很有限,许多的学生也大多是走形式而已,根本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学校的实验教学不具有企业业务的针对性,完全依靠学校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二、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并优化会计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针对这一点,会计实验教学在内容上需要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例如在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提出了在会计学专业的实验内容上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不断的更新,进而能够满足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时将《会计原理》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进行融会贯通,实现会计工作的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2]。
(二)高效融合综合实验与专业实习
将会计学专业的多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是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将实际工作中诸多情况得以重现并得到应用,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例如:进行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等等。在设置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时,要与普通的企业经营情况相同,通过设定某个短期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对当前模拟的企业在几年内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还能将所学知识得以验证,再利用小组分配的模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应的处理不同的岗位职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会计工作在实际中的工作模式。
(三)强化综合实验与毕业实习的结合
综合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真正的会计工作,学校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安排是为了拉近综合实验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拓宽视野。因此,在学生毕业前,校方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够拥有过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当然校方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为企业进行会计相关内容的扩展培训,提升企业会计专业水平,同时企业能够为学校长期提供稳定的实习岗位,最终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局面。在学生是实习期间,通过借助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业务经营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认知,并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有助于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校方的实习指导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反馈及实习单位的业务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并根据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3]。
会计学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学科的应用,因此,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技能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然而这个过程较为漫长,需要循序渐进,教师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1:167-168.
[2]田俊敏.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N].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4-7.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应用型的专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直接手段,在学生专业知识牢固的基础上以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实践能力强且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院校应从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内容,不断地完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各个环节深入贯彻应用型实践教学的要求。
一、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化、系统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未与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恰当衔接。在教育设置上主要以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特长为教学导向,而未能够从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出发,因此使得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受限于传统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学术性特征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应用的情况,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和充实,师生双方对实践教学的结果重视不足。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采取参考学术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未以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作为导向,使得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设置操作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弱。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组织体现出松散性,各环节的衔接性较差,与当前社会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符,未体现出自身专业特色[1]。
(三)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较低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服务的,以促使学生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流程以及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及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积极通过多渠道建立实训教学基地。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普遍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不够重视,岗位实践训练等内容较为缺乏,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上岗,其自身工作经验、教学经验以及会计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较低,对教学细节不能很好把握,导致教学过程体现出形式化、表面化与理论化特征[2],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教师的欠缺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水平的思路分析
(一)以模块化的设计原则重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以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以“模块化”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性、顺序性以及各内容板块的比例进行合理排列和组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设置应用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时均以理论基础知识的章节为依据,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这种做法未能完全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对应用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时应树立“模块化”的教学理念,以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从素质培养、知识丰富、能力提高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如投资实践教学模块、资本运营教学模块、融资实践教学模块以及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教学模块等,并以应用性、实践性作为基本原则对各教学模块进行集成。以模块化设计原则组织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对提升教学质量与实现应用实践人才培养目标也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二)组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组织是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导向,结合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重新构建具有集成化特征的实践教学环节整体流程。现代企业的内部组织与管理逐渐体现出集成化趋势,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性良好以及逻辑清晰的教学流程,改善以往教学环节松散的情况,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将模拟实训教学作为基础环节,突出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并结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时从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成绩两方面进行。
(三)利用网络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行
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与建设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4]。当前各高校虽然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投入相当的人力与财力,但由于组织与管理工作能力欠缺,导致实训基地的实际利用情况不够理想,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结合现代企业网络组织管理的模式,利用网络管理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与共享性,并对学校与企业双方所承担的权利、责任及利益等各方面进行明确,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以先进科学的管理机制保证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为满足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要求校方应采取相应措施继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中培训,通过对当前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把握更新教学模式与内容,并通过在企业中学习提升个人的实践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