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9-06 05:5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试题分析;地理教育;青海省;高考;主要特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分析高考中地理学科的命题技巧、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体系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一卷的1―11题和第二卷的36、37,以及42、43、44中3选一为地理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56分。

1.试题中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在试卷中的以地图形式出现的知识类型,分别是⒍⒎⒏⒐⒑⒒36题,达到46分,和“气候”有关的是⒎⒏⒑⒒36⑵、36⑶、37⑷题,达到31分,涉及“地球上的水”知识点的是⒐37⑴、⑵,有18分,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是⒊⒋⒌题,分值为12分,涉及“工业”知识点的37⑶,达到6分,与“人口”的知识点是⒈2题,分值是8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知识点是⒍36⑴、36⑵、题,分值达13分。

从试题的类型来看,该套试题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之处在与有了选做题,这也是新课改实施的情境下所体现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综合的,想要单一的区分出属于哪张类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道题可能测试是的是好多个知识点,即当一道题测试多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分别作了统计。该试题的必做题部分主要考核了地图、地形与地势、气候、地球上的水、农业、工业、人口。其中地图、气候知识所占比重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抽样考察了知识点,并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重点考察了地理主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本试题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分值为80分,人文地理知识分值10分。从中该套试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例大。

3.试题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该试题中中国地理占了108分,而世界地理占了12分中国地理知识明显大于世界地理知识。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与区域地理紧密联系,地理试题直接或间接的以区域地理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4.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表1 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从表1可知,该套试题考察了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数据。

地理感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分布,地理理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知识。该套试题测试了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突出对地理理性知识的测试。

二、试题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表2 试题对三维目标的考查统计

说明在表5的过程中,加上了选做题三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考查过程与方法居多。同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涵盖了一定比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地理分析、综合、归纳、概况、比较等逻辑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立意导向。

试题中对考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进行了重点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以地图为载体的学科特性。

三、试卷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套试卷的特点

⒈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为基础

本套试题共16个题,其中有7题中是有图出现,分别是1张图表,5张区域图,1张示意图。

⒉重视考察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整套试卷没有一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这也是体现新课标的内容体现。

⒊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试题联系着日常生活中的热点,如对农业“白色污染”的关注,环太湖泉水的污染。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复习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地球运动知识方面的运用

地球运动这一方面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学习起来相对较难,高中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协助其逻辑与想象能力的平衡发展,使其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将重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学生虽在初中时学过这些知识,但还会遗漏一些知识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使其掌握必学知识点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线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此时,可使用树状图。第一层可为地球运动,这也是树状图的顶端,第二层可设置地球概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内容,第三层和剩下的层级可让学生进行补充,通过添枝加叶,使树状图更加茂盛。再次,教师可再让学生添枝加叶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其运用各种符号、线条、颜色等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pk提高其复习效率。采用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是他们思维开发收获在其中,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复习质量,增强了其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气候知识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联想能力,而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比如,在学习气候这一部分内容时,要从思维导图的制作要求出发,确定出中心主题为气候,然后以气候为落脚点,展开想象,联想出与气候有关的关键词,如类型、变化等,之后,在引导学生对该关键词进行扩展,这样就形成了以气候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复习“热岛效应”这一部分内容时,应以“局地小气候”为中心发散思维,全部学习内容均围绕这个为中心进行知识的扩散。这样一种构建知识系统的方式,就是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发散性理解和记忆,改变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城市知识方面的运用

城市这一章节包括三方面知识,分别是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问题。这一章节由于和客观世界联系比较紧密,内容相对浅显,学习难度不大,因此,与自然地理的思维导图相比,这一部分的学习在利用思维导图时要使用大量的绘图,每幅图中都涵盖很多词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首先为学生展示未做好的思维导图,并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根据课本内容,将思维导入绘制完整。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保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思维导图在复习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为每个学生设定自己的任务和制作完整的流程,提升思维导图复习的效率。以“西北荒漠化的治理”为例,教师以“荒漠化”为主题,知识点内容包括定义、成因和措施三个次主题。首先,进行分组。我将每个学生分配任务。一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定义,二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自然特征,三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成因,四号学生负责西北荒漠化的防治,五号学生负责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完成,制作出思维导图的雏形。此外,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制作思维导图中遇到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其次,探究思维导图。我会组织学生探究思维导图的内容,并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会加入学生的讨论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充分地交流,编制作出思维导图。再次,相互交流。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对于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完善思维导图。

五、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知识脉络较为复杂,因而地理地位导图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模板,从而使学生在制作地理导图时,更加高效。例如,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节内容,我制作了如下的模板,即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第一板块为能源的概况。第二板块为能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第三板块为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第四板块为能源的基地的建设。第五块,能源的综合利用。第六块,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第七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补充。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模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从而回忆掌握的内容,并适时地对于模板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会使自己加深对于各个知识点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图,增强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时效性。

六、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展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复习《区域经济发展》这节内容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将大部分内容都总结到思维导图中,从而导致其分不清知识点的主次。因而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1.尽量用词和词组表达,比如学生可以将“区域农业发展状况”改写成“农业概况”。2.表达要清晰见解。学生可以用符号、图形等进行表达。3.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各个节点应表达的清晰,有层次感。比如,学生可以用圈的大小、字体的颜色和箭头,表示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4.思维导图展示的地理知识点应完整,重点突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一些内容重复,或是内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删除,并添加新的知识点,使整个思维导图更具有层次感。5.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口述内容,从而检查思维导图是否存在漏洞。而通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内容的关系和侧重点。

七、思维导图在复习区位知识总结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正确的绘制思维导图,还要让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地位导图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讲授“区位条件”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总结的工业区位和农村区位的条件相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比如相似点,两者都需要平坦的土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不同点则为,城市应适宜人居住,而农业对地形要求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有的植物适合在平原,而有的则适合在山上或是丘陵,而且其要求雨热同期,为植物的快速增长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还需要较低的低价。而学生通过对比思维导图,可以对于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对于降低错误率,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有巨大的帮助。

八、思维导图在复习水循环中的应用

第3篇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学习能力是每位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该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1.更好地投入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融入学习状态,达到有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要想牢固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学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3.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掌握所学内容,认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且牢固掌握每个地理知识点,进而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虽然很多任课老师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义,但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为转变这种情况,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完善。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能力。

任课老师应该综合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有效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学习中应该将不同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区域地理通常包括纬度和海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要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印象,掌握这些内容。同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前提下,还能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掌握分析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和习惯,遇到类似问题时提高解题效率。通常河流下游为平原,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网密集、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而河流上游多为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合修建水电站,满足中下游的用电需求。工业发展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布局厂址,自然条件需要考虑矿产资源和地理布局,社会条件包括工业基础、劳动力、交通运输、资金、技术等。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不仅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还能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地理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答。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逐渐培养设计问题能力。例如,世界地理“美国”这节内容学习时,根据章节安排和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美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何特点?地形气候有何特点?与中国的地形气候有哪些异同?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发展工农业的区位优势在哪里?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以后在学习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理知识时,也可以根据类似结构设计问题,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异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3.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之美,获取地理信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任课老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收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例如,在洪涝灾害这节内容学习时,让学生收集我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总结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对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有效复习;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区域地理是高、初中地理知识综合的基础;第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都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第三,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的融合常以区域地理作为切入的“门槛”;近年高考文综测试题中区域地理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

在高三阶段,地理科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如何较好地把握区域地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抓好“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昵?下面谈谈自己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些感触与收获。

一、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基本策略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个突出特点。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地反映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区域其地理特征亦不相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仅在于落实区域地理特征,还要让学生去联系、比较与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启发、训练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这“双赢”呢?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区域图为躯体,以突出特征、比较差异为手段,赋地图以知识血液与能力灵魂”的复习策略,可以既落实了区域地理知识,又强化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效果相当明显。

二、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终极目标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最终要达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有机结合。要抓住区域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背景,应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来分析、解释区域的地理现象;在系统地理复习时,则以区域地理中的具体事例为案例,通过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来综合归纳出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从而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

三、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实施方略

l、熟悉地图控制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关键是要学会将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加以理解和记忆,学会运用地图去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比如对空间概念和空间联系的地理思维培养,在复习时可着重注意下列经纬线:东西半球分界线、0°经线、75°E经线(80°E、90°E、105°E、120°E、180°经线、75°W)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南北纬40°、南北纬60°、南北极圈等’熟悉它们所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通过这些线穿越的一些重要参照点起“控制”作用。复习到这一程度的学生,当你给出世界上的某一点或线时,在其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2、突出特征比较差异

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的复习要依据课本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整合,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可从自然和人文两大要素加以整理。自然方面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和范围、地形(地势起伏特点、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气候(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及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等)、自然带(分布特征、成因)、河流或湖泊水文特征、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影响等)。人文方面包括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作物类型及分布、农作物结构和熟制等)、工业(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等)、交通运输干线、城市(首都、重要工业城市、港口、交通枢纽、特殊职能的城市等)等。在复习时又不能把各个区域要素孤立开来,应该把每个要素有机结合,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如:以某一区域内的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可分析该地气候的特点、分布与成因)、气候、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为成因推断该区域的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等。

在落实各区域特征的同时,可进行跨区域的专题比较。如: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纳米布沙漠、大洋洲澳大利亚中部、西部的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皿塔尔沙漠、北美西南部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等热带荒漠与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巴塔哥尼亚荒漠等温带荒漠的成因比较;又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纬度分布、经度分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比较,并进行成因分析比较等。

3、归纳总结升华知识

在解决具体的区域地理问题时,不仅需要清晰的宏观思维,而且需要综合的具体思维线索。而归纳总结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也是全面系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好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更加清晰和牢固,并将其迁移到其它区域特征的学习上,达到知识的升华。如: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可联想到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岸等地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并进一步延伸到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分析。又如:从俄罗斯的亚麻联想到――中国的棉花――印度的黄麻一一坦桑尼亚、巴西的剑麻,其分布的纬度位置越来越低,反映了其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再联想世界棉花分布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一一中亚――西亚大致沿着35°N附近或以南地区成带状分布,其中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棉花主要分布在暖温带,而美国棉花带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这又是由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棉花产地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光照条件较充足所致,由此又反映棉花的分布深受气候(尤其是光照条件)、土壤、水源等条件的综合影响。

4、精练强化提升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中,适当进行习题训练是强化知识掌握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对练习题要进行精选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是立意明确、考查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在解题过程中应深刻理解题意,认真审题,力求通过训练以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查找知识点的缺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缺,最终达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学生不仅要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还要对区域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要熟悉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形成地理思维方式,思路上更为开阔,认识上更加宏观,方法上更符合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能进.地理应试技能探究

第5篇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应用方法;技巧

在地理的学习中,地图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音,地图将地理信息形象、直观、综合地表达出来,使扁平的文字知识变得立体生动。地图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挂图、地图册、插图、黑板略图、以及多媒体教学的电子地图等。地图通过图形、文字、颜色、符号、数字等方式将地理信息形象的展示出来。在学生的地理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地图识别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全球,小到某片区域,很多是学生不可触及的。比如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层等,这些所要学习的对象,单凭教师的口头叙述是无法感知到的,有的甚至连人类的双眼都无法观察到。解决这些学习对象的认知问题的方法只有靠地图的展示。如果教师只用语言或文字来对学生讲述,这些有具象化的知识却无法被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定位、区域分布这样的概念,更是无法用语言让学生去明确的。地图将地理事物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颜色甚至多媒体(电子地图)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是空间信息的理想载体。尤其是多媒体电子地图,使学生们在教室足不出户就见识了千里之外的风光,如身临其境般的向学生展示他们应该了解学习的对象。地图的认知能够到达传统教授无法达到的高度。如在学习某一区域时,地图用本身丰富的信息量向学生们介绍当地富饶美丽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其的认知和热爱。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的现行教材明确指出:“地图储存传递着大量的地理要素,这是其他文字材料无法超越的”,在我国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及到地图的使用时,指出掌握使用地图,利用地图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地理学科上的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研究对象的分布、联系、作用规律等。并能提高我们灵活运用地图的技巧。地图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知识的整合,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必要工具,帮助学生学会地图识别,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

二、把握地图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熟识地理知识的最终效果是在心中形成一个深刻牢固的“心理地图”,把空间的关系、分布、变化、结构这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特点,标注在“心理地图”上。地图就承担了代替学生描绘“心理地图”的作用,它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学生心中该有的“心理地图”的摸样,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心理地图”,可见地图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技能和重要的空间定位能力等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图的使用,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进行模型化的思维,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与地图的元素机能结合起来,教授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树立学生的模型思维。比如通过了解地体册的行政区划图,学生可以直接可观的观察到行政取得位置关系和大致轮廓。效果胜过空乏无力的语言描述。又如在学习交通路线、铁路网的时候,老师无法用语言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通过一张简单的“主要铁路图”,结合黑板略图的总结,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的记忆。地图的彩色画面,相对于枯燥的黑白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残生整体意识,认识到地理事物相互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联系,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利用地图突出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长江中下游的时候,可以语言的讲述和地图的绘制同步进行,从上游开始画,然后随着长江的绘画完成,沿岸的支流、风景名胜、特大城市、上中下游的分段、大型水利工程等都一一道出。顺便加上长江的水力资源、生态环境,整个地区的知识点可以在地图的展现出来。由此地图辅助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地理发杂的知识,有条理的形成了形象鲜明的记忆。

三、在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基本技巧

地图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替代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地图是地理知识形象系统的展示,是一个庞大的承载多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地图的之一优势,让地图更好的对学生的教授服务。系统完整的熟识教学的知识点,理清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运用地图中的各个元素,知识点与地图元素技巧性的结合,才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

1、形象表达

运用地图绘制技术归纳知识点,将知识在地图上具象化,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图形、颜色、符号、数字。图形表达形象易于理解,记忆深刻。颜色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知识点中不同的两种或几种物质,比如地求内部的圈层,层次分明的颜色区分,是学生一目了然。又比如温度变化的标注,省却了复杂的文字赘述,简单明了的将温度的范围,变化趋势表现出来。图形与颜色的结合运用,便于理解方位和轮廓,比如行政区的划分,季风带的区分。

2、知识整合

一张绘制巧妙合理的地图,可以包含一个区域的多种元素。地理是自然学科,自然界很多现象时相互作用联系的,将有联系的现象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将他们的关系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地形的形态分布图,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地形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分布图,通过自然资源的削减以及流动过程,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生活水平、环境的保护与破坏等一些有联系的问题。通过关系在地图上就行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对认知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

总之要让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必须熟识地图的各种元素、拥有系统的地理知识,有机巧妙的将地图的功能与私利知识结合起来,利用地图的表述功能,选择正确恰当的与元素去表达,才能让地图使得地理教学发货极大的功效,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以及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这类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各大地形区的位置、温度带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等基础知识作答。多讲多练这类练习,就会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上课时要求教师用图,同时也要求学生勤用图。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的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

二、认真观察地图,准确提取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中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可能,指导学生及时地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以提高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区域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复习中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学会归纳总结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地图展开积极思维,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即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性质等弄清楚,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然后“对图说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一图多思,使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如南美洲气候分布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东北部多为热带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中部安第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西部和中部沿海地区比较多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也比较少。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是否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在其他大洲是否也有类似问题呢?

当然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综合使用,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图并用,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读出其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又可以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进行比较,不仅能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对比各类区域图时,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如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再观察与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部沿海地区和中美洲东北部地区,从而总结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向较高纬度分布的原因是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和山地迎风坡等条件。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的能力。

四、以地图为引线,构建知识体系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区位因素 答题技巧

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考点,要解答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系统性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快速将所学知识同问题相“连接”,因而这种答题技巧的学习成为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对区位因素相关问题的解答技巧所作出的方法分析,便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现状

在高中地理的课程学习中,面临的现状问题,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高中地理的区位因素知识的学习不得要领,依然沿用初中的学习模式。初中与高中在地理学科的内容和难度设置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而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应当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转而探索出适合高中地理的学习模式。具体说来,在其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及具体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学生要结合实际完成这些任务。而关于学习目标的设立是有显著区分的,初中地理主要是致力于让学生通过大致的地理介绍,可以增加对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所以这种学习是不涉及具体地理概况的,对于深层的地理成因与其他特征因素也便不作详细探究,但是在高中地理中,关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环境的情况分析及在地理环境的利用上都有细致的学习要点,因而在高中学习中便需要学生端正学习心态,通过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与归纳,从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运用。

第二,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与复习。高中地理中需要记忆与掌握的知识量是十分巨大的,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系统化学习便成为开展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概括来说,这种系统化的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立足于地理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这些成因、原理、规律等完成类型知识的归纳。其二,高中地理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详细知识点,需要学生建立起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生对“洋流”这一章节的知识展开学习时,其不仅应当对本章的知识点有着清晰的了解,同时对于天气系统、气候分布、洋流分布情况、气候环境及洋流的成因与表现形式等都应熟悉掌握。

第三,对于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解答存在一定的解题误区。学生在解答高中地理中有关区位因素的具体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其一,无法找准解答问题的正确“入口”,许多学生能够牢牢记住关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内容,但在具体问题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适当地迁移到高中地理题型的解决上。其二,部分学生单项记忆多个知识要点,但无法完成不同区域中的地理环境及其他条件的对比和区分,因而这种学习方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回答相关区域因素问题时,难以筛选出准确的有效信息。

二、解答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的方法技巧

(一)完成区位因素问题的解答的有效方法

要对高中地理中关于地理因素的问题予以解答,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重新构建起关于地理知识的空间结构图,并在结构图中关于空间位置及其他因素信息都要尽量详细地予以明确。很多学生在拿到高中地理试卷时,面对有关区位因素的问题无从入手,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关于区域内容的定位不够清楚,不能快速地分辨出题中所给出的究竟为哪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当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整个地图的结构图,那么此类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在近年高中地理的考查内容分析上可以看出,有关局部政区的图示、有经纬网的地图、包含特殊地理事物或是特别注记(河流、湖泊、山川等因素)的地图、文字或图表说明,以及其他资料等成为考查的主要方式。所以,要保证学生从题干中提取到正确的信息,需要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对题中的区域进行认定。

举例来说,在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情况展开学习时,学生们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帮助自身建立起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相关空间结构。其中关于农业地域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分为区位选择、种植业的地域类型及畜牧业农业地形等。在农业地理区位的选择过程中,关于区位因素又可以划分为自然方面与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原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开展的农业活动的区位主导因素的判断,便能够实现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区位因素问题的解答。在对自然因素展开分析时,需要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条件入手,根据“橘生淮南则为橘”、水稻种植主要在季风区域等可以判定这是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从南方酸性的红壤更有利于茶叶的种植可以得出土壤因素对于区位的主导作用;从河西走廊丰富的粮棉生产可以得出水源因素的重要性。另外,关于社会经济的因素则可以包含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机械等内容,譬如公路旁边的园艺业、乳畜业等便是主要受交通及市场因素的决定的。

第二,通过让学生绘制区域地图的方式,完成地理区域因素的结构网络的构建。利用平面的地图让学生强行进行记忆,难免会出现记忆盲点或过程枯燥的情况,因而通过将不同区域的地理空间与二维平面相互连接地绘制描述出来,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记忆需要,促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到任何微小的细节,不至遗落某些因素条件。同时在其过程中能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广袤的地理区域中各式各样的事物,进而使得学生脑海中的地理空间构造能够更具象立体。以我国区域农业的开发为例,这其中会涉及许多关于区域位置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要详尽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们抓住各个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联系。譬如,学生在对关于自然条件中的热量、降水、光照的气候条件及地形起伏、土壤肥力的内容进行记忆时,便可以将多方面的特征标示在地图上。另外,关于市场大小、距离远近、科技机械化程度、劳动力、机械化及政策因素等也都应当成为地理微观解读中的必要内容。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具详细的区域农业开发条件认识。

第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将“差异化”的比较分析方法作为一项重要方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相似知识点的区分,因而认真把握不同区位之间的细节差异,进而从比较过程中将不同的地理内容严格划分开,成为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中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以“世界的不同气候类型”为例,要对世界上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完成学习与记忆,需要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将这些知识点既相互区分又共同整合起来。比如,在对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地貌展开学习时,学生可以就其中较典型的干旱地区进行详细的差异化比较。从我国新疆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地区、南美安第斯山脉南端的东坡地区、北非地区,以及其他区域的干旱地区入手进行互相之间的比较,当学生能够对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有着基本掌握后,伴随着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影响结构及气候的形成条件产生具象化的认识后,学生便可以对不同原因下产生的干旱气候有清晰的理解。

(二)在从实例中探寻有关区位因素的地理问题答题方法

针对不同的题型,学生所需要使用的答题技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从不同的实例中展开分析。

首先,要分析某种区位因素的原因,这种题型需要学生结合题中给出的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对成因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组成因子”与地理元素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自然与人为两个大的方面,关于自然因素的内容可以包括土壤、纬度、地形、气候、地势、洋流、海洋、植被、矿产、地壳运动、水文特征、海陆轮廓等方面。而关于人为因素主要涵盖了人口、工业、农业、历史发展、交通、城市、市场、科技、宗教、军事等内容。在解答具体的问题时,学生便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内容逐一进行解答。例如,学生在对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所具有的区位条件展开分析时,便需要结合位置优势、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回答。譬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其地址位于西南、东南位置,气候温和、降水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也十分充足。在社会经济方面,其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方式技术较先进,因而该区位成为世界上的小麦与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其次,在对不同地理区位的因素内容展开比较分析时,学生们需要牢牢紧扣“异”与“同”两个方面,从联系和差别两个大的方向进行回答。具体来说,这种差异可以是成因的差异、特点的差异等。那么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应当首先从题干中提取到主要的信息材料,然后结合记忆中的知识内容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答题。例如,地理高考题中曾经出现过关于长江的洪涝灾害对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影响,并且结合实际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那么请问这里出现干旱原因有什么异同,而这种气候特点又同东南亚或南亚的季风是否存在不同?通过比较性的学习与差异化的分析,学生便能够从题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完成问题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同的要素情况展开描述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与特征,规范性地完成答题。比如,在对不同地形展开描述时,学生可以从地形地貌的类型,盆地、高原、山地、高原、丘陵等入手,在对水文进行表述时,要从汛期的长短、时间及次数、降水量等方面进行回答,这种标准化的回答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满意的分数。

三、结语

将这些有关区位因素的地理问题的解答办法灵活、正确地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不仅能够保障学生们快速得出答案,而且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地理题解题思路。因此,只有做好解答地理区位因素的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占成.关于加强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探究[J].学周刊,2013,12:201.

[2]刘晓丽.高中新课标地理高效复习策略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104.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地理 教学模式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现象的。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人类目前面临着哪些可持续发展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联系性、问题性、探究性学习。地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鉴于以上两大方面的要求,我以《城市体系》一课为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做了以下尝试。

一、情境•问题•感悟

新课导入通过教学媒体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设置一些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课通过展示一组长江三角洲不同等级的城市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城市的数目相同吗?等级和规模相同吗?服务的范围相同吗?

二、生活•问题•思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这一课让学生通过阅读淮安市城市简图,思考:家住清浦区和平镇的某某同学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镇?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上高中,等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等。

三、阅读•梳理•积累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学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把课本的知识点设置成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1.城市的地位

区域的_____、服务中心、区域经济的_____。

2.城市活动

(1)为城市本身服务。

(2) ,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 。

3.城市体系

(1)形成基础:城市与其_____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各种联系。

(2)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_____、不同等级、_____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_____不同。

4.中心地理论

(1)创立人:德国地理学家_____。

(2)主要内容: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3)应用:区域规划、_____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4)探究讨论:中心地的布局原则和特征是什么?

答:①布局原则:_____原则、_____ 原则、_____ 原则等。

②特征: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具有_____

四、理论•探究•理解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布局原理等。对于这些规律、原理要达到理解、掌握的要求,并能够灵活运用。为了达到此要求,这一课尝试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和读图方法,达到对“城市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阅读“中心地理论服务范围示意图”,探究思考:A、B、C三个中心地的等级大小、服务的范围、提供的商品种类和彼此之间的距离有何不同?

规律总结:

五、案例•分析•深化

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加深对人文地理规律、原理的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课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长江三角洲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六、实践•分析•应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地理知识与技能,而且强调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人文地理的人文规律和原理知识,提出在掌握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达到“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的。这一课,在学习了中心地理论之后,通过对荷兰的圩田城镇等级布局的设计,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的目标。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妙用地图 提升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图本身具备直观性、全面性等特点,可以将区域的地形、山脉河流的走势等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要想顺利的开展地理教学,提升教师对地图的重视度是非常重要的。文章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妙用地图,提升初中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问题。

一、妙用地图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借助地图来开展地理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让复杂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看图、读图、说图等一系列流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地图可以更为直观的将地理知识、地理图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教师要将现代技术与三维地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实践立场来思考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中,利用地图将我国的地形地貌、物产资源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初中生内心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

二、妙用地图教学的有效对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此种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如下:教师不重视传授给学生读图、绘图等技巧,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地图教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地图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1.辨认地图类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纬网、等高线、气候图等会经常运用到地图。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

比如:在“等高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认地图、判断地图,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等高线的高低走向、等高线的密集程度等,让学生对地形进行准确的辨别。

在地图教学中,气候图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虽然气候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将降水气温统计图、气温降水统计表格作为出发点,按照图形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来总结气候特征。

2.传授用图技巧,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初中地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用图的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第一,教授学生抓住图例、注释、方向这三个关键要素,为学生辨别图形、判断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图表标题、图例等,以便于学生全面分析地图。第三,鼓励学生在地图上做标记,标注出地图所呈现出的重要内容。第四,充分运用《世界地图》等资源,准确定位局部地理区域图,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在地图教学中,学会看图是首要步骤。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技能。

3.疏通教学流程,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在开展地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疏通教学流程,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从观念上来讲,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看地图。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看地图的时间,让学生将教材知识与地图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引导学生细读地图。在细读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形图、气候图、经纬图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的立场上分析某个地区的地理情况,提高学生读图的有效性。

4.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现代性

现阶段,在地图教学中除了基本的教学器材之外,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将等高地形图、交通图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还将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地图等资源引入课堂,以此来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与书本地图资源相比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地图软件具有多维性、丰富性的特点,可以呈现出平面图无法呈现出来的地理知识。以“百度地图”为例,其本身具备卫星地图的功能,可以将实际地理地貌等呈现出来。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入“百度地图”这一地图软件,并且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更新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观察某一个区域的地理地貌,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背后的奥秘。

三、总结

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地图更准确的理解地理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地图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保证地理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连贯性和现代性,促使学生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冀平. 运用地图法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途径[J]. 基础教育研究,2009 (9).

第10篇

山西省怀仁县云东中学038300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4.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5.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6.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6.1"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6.2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6.3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

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第11篇

一是学生不会看地图,或者是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不够准确,比较笼统,只记相对位置,忽视了经纬度位置。尤其是看图时,往往忽视小区域经纬度。毕竟高考偏重平常既熟悉又不注意的小区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定位,会给地理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区域地理的知识储备杂乱无章,比较笼统,多数同学只识记某一区域大致的知识,而忽视了对该区域知识的整理、细化,也就是深加工,或者是缺少深入思考,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关注较少,思考更少。区域学习缺少了自己对知识的整理,就相当于走马观花,不会很牢固。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缺少了理性思考,没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做题目时往往会力不从心,答不到要点上。

三是对待地理综合题,地理专业语言少,说话比较随意,语言的组织不够恰当,用词不够准确,这样想在考试中得高分就十分困难。以上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学习区域地理时出现的最突出问题的归纳。经过个人的总结,以下是个人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一些经验。

一、图表研究法是地理学的特色。文字只能恰当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不能形象表达空间概念,而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法。会看地图,学会立体思维方法是必备的素质。

首先,地理事物的位置是地理要素的核心,位置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如何清楚区域位置?只有钻研经纬网,特别是比较重要的经纬线穿越了哪些区域。比如对于我国重要经纬线穿越的区域掌握得更要详细。

例如,我们很熟悉的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那么120°E穿越的区域不光是我国的,可以延伸到此线穿越的世界区域还有哪些。仔细认真翻阅地图,同时联想该线穿越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当然还可以研究90°E、100°E又穿越了怎样的区域,或者是以我国最东端135°E,最西端73°E作为重要经线,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考虑与这些经线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在纬线上,重点对北回归线、30°N、40°N经过区域的特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同时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其他区域,钻研临近区域。举个例子,整个美洲的经纬度很容易记住,都在西经各个区域作比较、作归纳,掌握主要经纬线穿越的区域,碰到区域定位时,基本能够定位。

其次,养成随身携带地图的习惯。平时没事就翻地图。在生活中对地理事物不熟悉位置就翻地图,有空就看,多思考,多发问,做到图不离手,左图右文的好习惯。平时还可以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平时我们在练习地理题目时,只要是能在地图上查到的,一定要逐一落实。只要在做题碰到区域题时,牵涉到区域位置,首先关注经纬度,有意识地识记该区域的经纬度,如果不断重复,强化记忆,长此以往,对各个区域的位置就会逐渐掌握了。

二、做区域综合题时,需要对该区域有完整、详细的知识储备。其实,在高考复习中,你整理过的区域知识不一定是考试题中的区域知识,虽然区域的差异性绝对存在,但是区域的相似性还是有的。在世界区域分区中,小的区域遵守它所在大的区域的自然背景,因此,要学会知识迁移。因此要想在考试题中游刃有余,做地理题,必须不能缺少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详细归纳整理,建议可分纵线和横线两条线索整理。纵线也就是按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地势特征、水文、社会经济、工农业发展情况(如与工业相联系的矿产地、与农业相联系的经济作物)。整理的基础是先把老师讲过的记住,当然这还不够,特别是我们平常也做了大量的习题,习题中包含各种区域的知识点,建议我们把新出现的知识添加到相应的文件中。一些经典的答案你要学会迁移,不是抄,而是答题套路。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一般就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如科研院校多、人才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等。但是,有些高新技术区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如美国的“硅谷”还有军事订货,再比如华北缺水原因分析和长江三角洲缺水原因分析有着共同的因素,但也有着绝对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思考、总结、归纳。用纵向探究法学习,会对某个区域思考得更深入。同时也应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为自己的思考提供载体。

横线也就是分区域来学习,学会比较区域的差异,让问题去找区域。比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原因分别是什么;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东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商品粮生产特点的差异。也就是要注意不同区域相同问题的比较,有了比较才会深入,从而为纵向探究学习区域打下基础。

我们深刻认识区域特征,是为了发现区域问题,对该区域作出客观、合理评价,制订发展策略。一定时期内,区域问题是不变的,因此,对区域问题进行探究式研究使我们对该区域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

第12篇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高三地理的课时安排为5节/周,自习课安排2节/周。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考试和考后评讲试卷至少要耽误2节课。细算一下时间太少了:每月只有20节课的复习时间。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第二轮复习只有60节课的时间,却要复习8本书的内容,如果安排不好,情况可想而知。

2.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一轮复习后,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听听老师的讲述,好像都已知道;看看课本内容,差不多似曾相识。加之学习的科目多,根本不去认真看书,基础知识还很薄弱:一些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和原理不明、基本区域地理特征和差异不熟等。

二、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

大致安排如下:

1.3月份——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并对学生进行应用指导,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回归课本,提高归纳、由厚变薄;联系拓展,由薄变厚。

2.4月—5月上旬——专题讲座与能力提升。重组知识结构,专题深入、训练解题。

3.5月中旬——解题能力训练(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题思路的归纳与分析;新题的编写与训练)。进行解题方法的分类、归纳及分析;从审题到解题、从思路到语言表达进行全面的总结。

4.5月下旬——检测学生问题所在,针对性辅导。查漏补缺,结合纠错,消灭残留隐患。

三、二轮复习的方法。

1.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第二轮复习时除了要做适量的题目外,仍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复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力的建构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此时我们对课本的复习又不同于第一轮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地毯式搜索”,第二轮复习重点应该是“重点突破”。第一轮复习是要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而第二轮复习中则是要抓主干知识,进行集中的能力训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

2.知识体系的重组和建构

在细化深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对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重点是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二是区域知识结构。区域是高考命题的载体,区域知识结构重点是抓住区域特征,应注重从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答题方法的训练

在复习工作中要注重常见题型答题结构的归纳。如回答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思考,如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回答解决某种资源的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如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分析气候成因则从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去思考;分析某河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去思考。

复习工作应注重贯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思想。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将这种意图进行行为化训练。如教给学生“二次审题”和“题组审题”的方法,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等。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上好讲评课和用好高考实战题。习题讲评课要讲出四个层次,即答案、解题思路、命题思路和错误诊断及“致错因素分析”。对高考实战题的处理要做到“一题三用”,即学生做一遍并订正讲评,老师带领下的试题命题思想剖析和赏析,考前的再体会,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地理复习达到这个层面时,学生进入考场时的心态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理复习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大地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