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经法规实训总结

财经法规实训总结

时间:2022-05-17 17:0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经法规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经法规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1-0045-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1.11

笔者在常州某职业学院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但是近几年的考证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材分析、教法探索、学法建议、课程展望5个方面来探索该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定位与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常州某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提高会计道德素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对会计基本技能教育与训练、出纳实训、企业环境与会计认知、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学习。后续还将深入学习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实务等课程。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试行会计从业资格的无纸化考试,第一批试点城市包括常州、扬州、镇江。从无纸化考试以来,考试题型、题量、时长不断变化,考试要求不断在改革。从2014年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由每年1次变为每年两次。因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新版)正处于对接和测试阶段,故2015年上半年仍延用旧版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2015年下半年开始使用新版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在教材上,我们使用的是根据最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的,于2015年4月出版的教材。这本教材并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考试用书过于理论和书面化,没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这是课程团队需要改进的地方,后续会征订适合五年制高职的教材,并配备考试习题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有两大知识体系:一部分为财经法规,包括会计法律制度、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培养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另一部分为会计职业道德,从道德层面规范会计行为。教学过程中,我们强化每个知识点的训练。除此,学生利用手机也可以进行学习,关注的有关会计类的微信平台,让他们时刻能了解财会动态,也能进行习题的训练。2014级会计专业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正备战明年上半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授课过程中也给学生推荐了几本习题集,可以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寒假期间作为考前的强化训练。但是,不断变化的考试,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要求比较高。往往教材上新增和变化的内容,还没有配套更新的习题资源。所以课程团队也在自编相关的习题资源,供学生练习。

二、教法探索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如笔记本电脑、ipad)、实物教具、微课视频等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中,课程团队主要运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提问答疑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几种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一)案例分析法例如讲授税收法律制度中的税款优先原则时,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后,自行找出案例的结论并总结成表格,如表1所示。(二)任务驱动法在任务驱动方法下,课程团队主要通过“讲解演示、现场实操、检查指导、案例练习、展示点评、学生评价”等过程展开教学,还可以辅助微课等工具,也可与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运用。(三)翻转课堂在授课过程中,课程团队还会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组长。由课代表建立“财经法规讨论群”,每个组长都是群里的成员。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学生在课后准备,组长将组员成果拍摄成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上通过QQ汇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反馈出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控制手机QQ的使用,只有组长才有使用的权利,汇报结束后必须和其他同学一样,将手机放入黑板旁边的手机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该项票据是商业往来中一项重要的结算工具,通过支票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票据的填制有了基本的了解,如何举一反三,运用于银行承兑汇票,是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团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1.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教材银行承兑汇票的相关内容;(2)模拟银行承兑汇票使用过程中的人员角色,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组长,组内设立5个角色: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企业A,承兑银行B、收款企业C和被背书人D及其开户银行E。过程中由出票企业A填写,并交B银行承兑后交由收款人C,C又转让给被背书人D,D最终向自己的基本存款开户银行E提示付款。(3)印制任务材料(案例、空白票样、各类章)2.课中实施(1)提出任务。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最常见的使用流程,提出本节课的总任务——学会银行承兑汇票的填制与使用,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情境。(2)实施任务。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自行填制银行承兑汇票。学习小组内分角色相互讨论、分析,尝试根据任务材料互助完成填制和流转银行承兑汇票,教师巡视各学习小组练习情况。(3)反馈任务。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中,通过组长汇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组长通过QQ把每组填制的银行承兑汇票上传至QQ讨论组,反馈出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进行教与学的互动。3.课后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个别小组在填制过程中会出现日期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填写、金额错误、选错章、印章模糊不清、背书不连续的情况。而部分小组在填制过程中发现自己填制错误后,使用修正液、胶带纸等不正确的修改方式,这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强化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四)提问答疑最后一个方法也很重要。“提问”其实就是阶段性的考核,比如(1)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舞弊,2年内不得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2)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之日起5年内(含5年)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3)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终身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4)对于伪造学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资历证明,或者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的,由会计考试管理机构吊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2年内不得参加考试。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中所有不能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提问,起到复习和强化的效果。“答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解答学生在阶段学习中的疑惑,根据他们反馈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学法建议

纵观以往考证失败的原因,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准备时间不足是主要原因。建议学生增强信心,课程的难度并不是让人高不可攀的,既然决定了考,就做好吃苦的准备;重视学习资料,教材、习题册、光盘;关注错误,重视弱点,温故而知新;重视学习方法,会看书,带着思考学习,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口诀法和联想法科学记忆。(一)善于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把重难点的知识归纳成表格进行记忆,如表2所示。(二)口诀法在掌握会计法律制度中13种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主体应承担的罚款金额时,可以将其归纳成三大类,第一大类10种,单位三、五(即三千到五万),个人二、二(二千到二万);第二大类2种,单位五、十(即五千到十万),个人三、五(三千到五万);第三大类比第二大类多了五、五(即五千到五万)。通过口诀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联想法在掌握会计人员回避制度的内容时,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担任出纳工作。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直系亲属进行理解和记忆。出纳不能从事的工作以及记账人员不能兼任的工作也可以用相同的记忆方法。

四、课程展望

第2篇

【摘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既涉及专业的经济法律条文,又涉及枯燥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教学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但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又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所以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双证制“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取得学校的“学历证书”之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程涉及5种不同法律法规,内容多,考点分散,理解难度大,同时受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较低,却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证取得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又让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影响招生和学生就业。因此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率,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能力,满足学生以后岗位需求,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生源情况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不足,本身还具有很多不好的学习习惯,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包含非常专业的法学知识,较为枯燥,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是必然的。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女生占据绝大部分,她们本身对枯燥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条文缺乏兴趣。上述因素都给《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虽然2017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暂停,但是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整个会计专业的作用来讲,它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增强会计专业学生法制观念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知识系统化角度讲:它是步入会计行业的基础知识,是衔接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基础课程的垫脚石,这也使得该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了“应试教育的色彩”。目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在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氛围较为的压抑。再有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也十分不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注重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教师为主,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应试教育色彩突出,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该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偏差,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为标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其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考试结束后,没有被理解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无法解决以后会计岗位中的问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没有真正的提高。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设计时,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授新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历年考试题在课本中找到题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实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授支付结算制度中票据填写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将自己填写的票据拿上,相互查看填写是否正确,老师再将长容易出现错误的票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和自己的票就的填写进行对比,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二)实行情境教学法,提高其实际应用性。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情景表象,老师要当好“领导”、做好“指导”、有效“疏通”和注重“引导”这四个环节,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各个任务,为实现任务,采取模拟实景教学与现场教学为基本模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强化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亲切感,进而将枯燥、抽象的理念转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课堂讨论交流与实训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例如:税务登记和纳税程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报税和实操纳税程序的演练,实现税务登记和纳税程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老师结合学生的实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三)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例如:在讲增值税纳税链条时,将纳税链条过程做成动态图,让学生感知增值税是在商品流通过程征税,是在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征税的。“启发”的着眼点是教师如何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有思有答”的教授式教学方法。例如:票据的权利,用动态图先演示票据做成过程,会产生哪些基本当事人,最后持票人拥有票据的目的是什么,得出持票人的权利。随着动态图的延伸又引出非基本当事人,最终持票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行使票据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这用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思考,老师结合学生的实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效果比较好。(四)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学生学习效率。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手段,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能图、文、音等相结合,讲、学、练一体、案例分析、专题视频、图表展示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的同时也具有学历性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艳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大芳.《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商业会计.2013.(23):121-122.

[2]王洪.《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探讨[J].理财顾问.2016,(5):161.

第3篇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现状

近年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设置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从业证考试难度增加,范围不断调整;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假账腐败的滋生,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完善只是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困境方面主要在于各校教学情况存在差异,对于应试教材的五个章节知识点,有的学校安排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则较为重视,分上下两个学期;有的学校则随机设置,学生自主安排会计证考证事项。这三种课程设置方式,前两种注重应试考试通过率,后一种将该课程看作可有可无,没有考虑应试目标和素养目标。因此,如何科学的设置该门课程,才能达到应试目标与职业素养的双重目标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目前该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分析。(一)过分重视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课程素质教育目标不明显。目前,职业院校都在提倡“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毕业之前都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一项专业相关技能证书,因此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财务会计类学生的主选证书,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会计人员素养培养方面少之又少,导致课程设置目的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发展。(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侧重了法律类课程,但由于其有应试性的目标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而需要用分数来衡量教学的实效性。(三)相关课程缺乏有效衔接,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多数学校是按照专业课程进行授课,不同的教师在课程知识点讲解存在重复的情况,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不能很好地衔接,使学生不能将现实的业务流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二、基于应试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

(一)建立课外学习社团,完善应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繁杂,包含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五个方面,尤其是支付结算、税收法律和财政法律制度三个章节知识点零碎而抽象,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讲解对于考证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目标却难以实现。因此,为了加强考证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以及实现职业素养的目标,课外学习社团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类学生我们可以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为其职业素养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实践和社会调查,提升学习兴趣,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真正体验如何将课程知识点落实到会计工作中去。(二)开拓有效的教学方法。(1)优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教学中较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还能与从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相结合。分层教学法可以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尽快通过考试,稍差一点的学生逐步进步。合作学习法能够较好的解决该课程知识点多,法条多,会计程序复杂的难题。(2)以赛促学。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改进似乎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在授课或是课余时间进行知识问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3)有效利用网络课程。目前,多数学校都在进行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让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时有效的进行知识点巩固,同时开展自主学习。(三)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需要专业在教学时实现课程的相互沟通,进行一体化教材编制,加强一体化实训,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课重理论,改善学生学习枯燥的状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

总结

在新形势下,相关院校要真正走出单纯的会计技能型人才模式,必须积极构建会计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尤其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应高能力,为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做好铺垫;同时也要提高准会计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会计职业责任感,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娟娟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财经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高职教育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社会特定需要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监控评价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财经类专业涵盖了商贸、管理、金融、财会等各类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财经特色。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高职院校基于自身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作为同一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徐挺在分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即基于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基于“素能本位”的工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基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能力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基于“总分式”框架的多种模式探索。

区别于其它高职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岗位指向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作为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除了要求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外, 更要求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须的良好情感与态度、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职业智能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的是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特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要求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的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行为。

实践社会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不仅与其它高职专业一样具有实践性特点,而且更具有实践社会性特点。这是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的,而基于人际关系而建立的社会机制是无法人为复制的。因此,要培养能‘零距离’就业的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直接进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岗位进行现场实习是必由之路”。基于财经类专业的社会性特征,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更必须包括深入社会、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1.人格本位的目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财经大类的行业通用能力包括财经基本理论、经济法规的应用能力、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就业导向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使之成为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1.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按专业群划分进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布局,并着力打造各专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财经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既包括对高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设置的课程,也包括针对财经类专业群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课程。前者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则为学生构筑一个财经基础理论较为扎实、行业通用能力要求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必要的准备。

财经类专业群的“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财经类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提炼出岗位工作对应的行动领域,进而整合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特点,采用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的专业课程开发原则,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案例、实务、问题、流程等为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财经类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项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专项技能训练涵盖在相关课程之中,专业综合实训则通过专门的综合实训课程来完成。要实行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把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要改变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根据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切实加强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财经类专业还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关键,加强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师德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聘用制度,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的实际状况,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落实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努力改变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深化学校人员聘用制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员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以贡献为目标的科学合理、分类量化的学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要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在专业教师中开展“5个1”活动,即每个教师都要建设一门课程,开发一个教学项目,指导一个学生团体,联系一家企业,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要做到主讲课程要建成精品,开发教学项目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学生团体要有实践成果,联系企业要成为校企合作资源,开展社会服务要取得实效。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应重点加强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重视体现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开发,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6):17-20

[3]徐挺 裴亚萍: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0(18):11-13

第5篇

【关键词】广西 示范性 高等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71-03

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的实践训练场所,它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发挥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综合职业能力就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本着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事的热情与能力”。职业教育重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场所。早在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计划2004~2007年在全国重点专业领域分期分批地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基本上统称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有的省或自治区称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也有的称为“示范性实训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做好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其称为“示范性实训基地”。

一、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2006年4月,广西教育厅启动了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建设目标与内容,即在“十一五”期间确定自治区级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0个,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个。由此拉开了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序幕。与此同时,广西教育厅又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规定了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范围,即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生物技术、护理、财经、旅游、农林、化工技术等专业领域。此外,还明确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加强管理等五项基本要求。

(一)基本情况。2006~2010年,广西共组织了5批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评选,共评选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100个(详见表1),涉及23所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覆盖42个专业。100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包含26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分布情况。从数据统计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各专业均有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基地服务专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财经、土建、旅游、制造、材料与能源、农林牧渔、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公安、通信技术类、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和环保、气象与安全等专业大类中。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服务的专业大类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信息类,30个基地,占总数的30%;财经类,12个基地,占总数的12%;土建类,10个基地,占总数的10%。具体见图1。

(三)区域及学校分布情况。2006~2010年度评选出的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中,仅有2个实训基地分布在北海和河池,其他98个实训基地均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3个城市,其中有43个实训基地集中在区内5所国家示范性院校中。具体见图2。

(四)产业对接情况。在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中,有67个基地与自治区“14+10”产业(即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对接。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14+10”产业中对应示范性实训基地达到5个或5个以上的产业仅4个,“电子信息”产业对应的实训基地最多,达30个;此外,尚有10个产业暂时还没有示范性实训基地与之相对应。具体详见表2。

二、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与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的问题,如硬件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由于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数量较多、分布广,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

(一)示范性实训基地与地方产业的结构和布局不够匹配。从结构上看,在规划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时,把实训基地与广西“14+10”产业对接作为主要的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14+10”产业即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前“14”产业为千亿元产业,后“10”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的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涉及电子信息、制造类、财经、环保气象安全、轻纺食品、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农林牧渔、旅游、生物制药等10多个专业大类。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没能全面覆盖14个千亿元产业,覆盖率为71.7%;另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严重缺乏,仍有不少空白。

从布局上看,各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分布不平衡。一方面是示范性实训基地大多集中在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城市,其他市县较少。这3个主要城市有高等职业院校20所,占总数的62.5%,其他市县12所,占总数的37.5%,而3个主要城市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却占总数的98%,其他市县仅占总数的2%。因此,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布局不是很合理。

(二)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所有的示范性实训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多数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顶岗实习、教学设备捐助、员工培训等,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有很大的差距。校企之间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企业合作热情度不高。由于企业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很多校企合作还处在依靠关系和情感来维持的水平,没有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

(三)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全校性改革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高职院校对示范性实训基地的认识高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对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全校性改革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仅仅把实训基地建设等同于过去实验室的建设,这在一些起步晚、改革没有深入开展的学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些高职院校对示范性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重视不够,凭着申报阶段获得的建设资金增添了许多硬件设备,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没有及时跟进项目建设。实训师资队伍的薄弱问题,也导致实训教材编写工作的滞后。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改革的需求。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改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少获得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建设和改革实训基地为先导,然后促使全校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了办学实力。以校企合作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转变观念,明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全校性的改革局面。

三、进一步推进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职院校面向发展、增强社会吸引力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利用,能为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建设中出现的不足,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在以下方面突破:

(一)进一步加强对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结构与布局的统筹

规划。强化对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的整体部署和规划,立足广西实际情况,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制订全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规划和促进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的行动策略。根据广西经济发展要求、支柱产业分布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做好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有专家指出:“基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及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学校间和区域内存在的非均衡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要统筹规划,打造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均衡发展的目标,推进包含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在内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把全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努力构建专业大类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体现学校办学实力、与产业布局有效对接的示范性实训基地体系。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示范性实训基地动态监控以及适当淘汰、增补、更新机制。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机制的探索。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做到“有法可依”,明确有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法律责任。其次,高职院校要在不断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校企合作规律,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丰富合作模式。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投入企业生产实践,鼓励企业行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另外,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转变企业人才观,提升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把企业发展战略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三)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引领改革和示范辐射作用。要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改革的作用,首要是把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这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训指导教师的建设、实训教材的开发等。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要一批有企业生产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训指导,这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与高等职业教育与实训任务相适应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为此,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指导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增强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骨干实训教师为抓手,加紧培训指导教师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此外,还应编写符合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际的培训教材,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制定编写方案,根据方案编写文字、音像一体化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

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全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示范性实训基地所在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实训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进一步促进实训资源共享,发挥平台的作用,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广西各高职院校、中小企事业单位服务。建议由高等职业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制订激励共享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互通共享。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9

[2]刘宗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突破与深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11(1)

[3]马树超.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B类(2013JGB335)

第6篇

(一)财经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

迄今为止,在我国的高校中所培养出来的财经信息化人才中,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来看,都无法达到合格的财经信息化人才的标准。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并不重视知识的总结和对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实际操作能力都不能达到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导致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会计在信息化时代下正在随着变化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因此对财经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性,和教学的改革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因此这也成为阻碍财经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财经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各个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进行培养。社会针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其中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对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对税务知识的基本掌握以及对专业操作系统的运用和管理,并且可以熟练的掌握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就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其可以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工作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景。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培养学习者对财务基础知识和会计信息资源处理流程熟练掌握的前提下,还能够准确的操作相关专业软件并且运用专业的会计技能手法对企业财务资源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化实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作为重点,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并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将会计信息化软件熟练运用并且可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将培养目标贴近实际需要,校企联合,根据企业对会计信息人员的要求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人员,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又具有管理头脑,以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企业会计迅速发展。

三、制约高职信息化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财力投入不足制约着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立一个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花费支出。如果要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高端实训基地,并且可以无论是从区域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无论是从建设基金还是设备的引进都需要大量的基金投入,建设后的设备维护、保养、更换以及对训练内容的引进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消耗。高职院校原本就缺乏教育经费,资金不足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大难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无法将实训基地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

其次,政府对教育基金的投入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尤为需要资金的投入。高职教育的扩招所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偏低,国家整体的经费紧张,因此导致了政府提供的高职教育发展经费不足这一严重问题。

最后,投资路径单一化。实训基地建立的经济来源过于单一,校方只有依靠学生的学费和国家的拨款进行支撑,因此资金的缺乏成为建立和发展实训基地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阻碍着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第一、双方所追求的利益不尽相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所追求的则是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具有生产、建立、管理、服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但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得到他们所想获得的利润,因此使高职院校想通过企业提供场地进行实训活动的安排受到了阻碍。

第二、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国家相关激励制约的政策与法规的缺失,也是造成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院校进入企业进行培训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能真正落实到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去,导致对学习内容的缺失,不能将学习内容与企业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起来,这样将大大降低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三、企业的目光短浅。因为企业并没有深入了解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其实,无论是从人才的战略培养方面还是从技术发展的高度去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企业的短浅目光,导致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由于成本消耗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

(三)师资力量薄弱束缚着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评价一个实训项目优劣的关键性因素。为达到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实训基地的教师既要具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并不多。

第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普通教师担任的,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模式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因此无法形象生动的进行教学,这样只会使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第二、教师没有实践操作机会。由于院校的课程安排紧密、用于进行培训的经费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教师无法投入实践活动中进行锻炼,最终使得实训课程的设计与现际相脱离。

第三、人事管理机制屏障。目前进行的人事管理机制受到阻碍,不利于专业的优秀人才在院校和企业中自由切换身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育教育经费的缺乏,导致学校不能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切实的提高。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羁绊着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第一、运行体制不完善。目前来看,虽然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已经与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是在管理机制和设备投入方面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合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教学管理有漏洞。许多实训基地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制定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无论是从制度的建立还是设备的管理都缺少一套专业的管理方法,也缺少一些实践性教材和科学的考核方法,这些都是阻碍实训基地的关键因素。

(五)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模糊影响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第一、建设没有明确的标准。在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没有成立一个专业的单位对其提供帮助,比如说应该怎样建设与实际需要相吻合的实训基地,所能承受的经济范围是多少,缺乏具导向型的指导。这些建设标准的模糊,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功能的不全面等多种问题,而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好坏。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不清晰。在整个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范围小,评价标准缺乏专业性,因此很难在建设的定位,实训的内容和管理机制中进行专业而又系统的评价。

四、高职财经专业信息一体化实训基地设计

(一)以信息化为主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将“以生为本”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建设的一站式实训基地包含了综合教育、实训、教研、生产等多种信息功能,信息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评价系统,不仅包含了实训基地的评级更有对高职学生技术评级的考核机制。第一,作为信息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整体能力,将实训基地的评级维度更加的清晰化,还可以为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为加强对实训化基地自身的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专业指标;第二,信息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针不但可以将学生的评价系统进行完善,而且可以为培养全能型人才提供基础平台;最后,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可以做到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提高竞争力。

(二)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

许多高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缺乏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这一严重问题将直接导致是否能够成功建设信息一体化实训基地,这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实训基地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使高职院校进行多方经费来源的方法: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拓宽资金来源的道路,可以采用校方联合、拉企业赞助、与社会进行合作从而引进资金,从而解决教育经费缺乏的巨大问题;其次,将企业和院校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拉近院校与工作单位的距离,更可以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在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花销。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深化了实训基地对市场化的进程,而且对院校自身的能力有所提高,最终以达到自给自足的能力。

(三)建立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

许多校外企业并不愿意让学生接触账目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的资源与企业共同合作建立信息化实体工作单位,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带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内也有实习的机会。这样的实体单位与真正地工作单位都是“真事真做”,校内的实体单位接到的工作任务不仅可以创造利润还可以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得到锻炼机会,这些工作任务可以作为校内实训的业务内容,安排进课程中,使学生提早接触到真是企业中的工作内容,为学生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做出铺垫,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企业业务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可以在节省外出培训的同时达到培训教师的目的,校内企业还可以解决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训任务的问题,同时满足学校与企业的要求,达到双赢。培养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实训教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唯有准确找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真正的缺失,通过不断的改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融入信息化元素,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培养出社会上所需要的会计相关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信息化专业人才,学生才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四)科学设置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体系不尽完善,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目前高职院校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课程就只有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电算化和软件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社会的真正需要,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与数据库原理有关的课程,因为只有真正掌握了对数据库原理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质。最关键的增加与网络有关的课程,因为对于信息的处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只有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体系,以信息化教学吸引眼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业务的整个流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设计;反思

0.引言

高职会计综合实训是以培养具有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对学生的实训教学要不断的更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并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性的思考,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1.实训的教学设计

1.1实训教学内容及方式

1.1.1实训教学内容

(1)会计的书写技能:阿拉伯数字书写;文字及大小写金额书写。

(2)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平行登记。

(3)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

(4)登记账簿:登记日记账、总账、明细账;错账更正;对账与结账。

(5)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汇总记账、科目汇总账务处理程序。

(6)财产清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及往来款项的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8)实训综合训练:熟悉企业概况;开设账簿;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

(9)电算化模拟:系统管理模块及账务核算模块的应用;会计核算流程。

1.1.2实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第一项至第八项为手工做账、Office软件;第九项为财务软件。

1.2教学过程

1.2.1上课前十分钟

首先对学生出勤情况进行考核,然后师生互动复习回顾上次课所学的知识:主要是会计理论知识、实训要点,最后提问学生两至三个问题。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唤醒。

1.2.2实训教学步骤

(1)带领学生回顾与本次实训内容相关会计理论知识,了解学生对其掌握情况;(2)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对学生会计理论知识进行补充;(3)由理论知识转向实务知识,进行讲解以及账务处理和操作;(4)学生按实训教材要求进行任务操作完成项目任务,教师指导、纠错、提示注意事项。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知识融会贯通。

1.2.3最后五分钟

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作业是以纸质和电子版形式对课堂实训内容进行的整理。主要是让学生学结、归纳所学知识。

1.2.4调查问卷

该环节主要了解学生对财务会计知识掌握情况,如:对会计的第一印象;选择会计工作的原因;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等。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知识需求及看法的了解,对以后实训教学进行改进,调查时间安排在实训的最后一节课。

1.2.5实训考核

通过设置一定数量、形式多样的会计实务题,考核学生手工操作和会计业务处理能力。

1.3教学实施结果

教师能够主导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引领学生进行复习、学习、练习、实务操作,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效果较好。教师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基本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关注的程度很高,领悟力强。

2.实训教学反思

2.1成功之处

(1)学生学会运用OFFICE对财簿、报表设置公式。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煅炼其会计思维能力及账务处理能力。

(2)引入实务案例教学,学生兴趣浓厚。通过案例讲解会计处理的方法,增强其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账务处理能力。

(3)运用会计用品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图像、影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会计理论与实务联系起来掌握和理解,也使教师的讲授更为直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2不足之处

(1)重手工轻财务软件。在教学中,教师花一次到两次课进行财务软件教学,教一些软件操作流程,其余软件知识让学生课后自学。

对此,学生有两种反映:课堂所学的手工实训知识能满足进入企业做会计的初学阶段,但对财务软件学习深度还不够;财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未能以一个公司会计实务为例,把项目任务串联起来进行账务处理。

(2)未能关注到少数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教学中,没能及时对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少数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后期已经很难听懂会计实训,从而放弃学习。

2.3教学反思

2.3.1教学内容方面

现选用的会计实训教材基本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偏重于会计理论,不能满足于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变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做补充,满足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的需求。补充知识如下:

(1)会计的书写技能:人民币的识别;点钞知识;币别符号;支票的填写。

(2)复式记账:会计账户;会计分录;试算平衡公式的设置。

(3)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收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

(4)登记账簿:会计岗位职责;多栏式明细账。

(5)账务处理程序:会计账务处理在EXCEL中的应用。

(6)财产清查:库存现金、原材料及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

(7)编制会计报表: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转换;报表公式在EXCEL中的应用。

(8)会计核算综合训练:企业做账流程。

(9)税法:城建税、教育费及附加、营业税。

(10)会计电算化模拟:帮助、日积月累、查找。

2.3.2教学过程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调整,实训教材中的实务知识更新滞后。在教学中,教师实时添加一些新的实务知识:如财政法规、税法知识、劳动法及劳动合同等,使学生多加关注积累。

(2)教学方法或手段的采用应考虑以达成教学效果为目标。在课堂上,教师综合采用教授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后还需运用讨论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后,教师除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询问或是通过QQ与学生交流来了解其学习心理。

(3)问卷调查不拘时间、形式。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据此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修整、改进的地方。但这种调查一般是事后调查,效果不佳。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采用事前调查:调查放在第一次课,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会计学习和心理情况,便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进度安排。同时后续更进,采用事中、事后以及其他(如询问、QQ聊天)形式的调查。

3.改进措施

3.1财务软件贯穿实训教学

教师应在教学的第一次课强调软件做账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以后的实习及工作中的必要性,同时在每次课循序渐进练习财务软件,全面推进并让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学习会很重视,在实习时对软件做账才不会一头雾水。

3.2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并进行合理搭配:便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在分组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学生能将所学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训联系起来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能将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给予指导指出进一步思考的路径,提供查找资料的方法。 [科]

【参考文献】

[1]黄乐光.会计核算技能与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9).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从业资格取证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且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整个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逐年加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需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所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会计专业和非专业学员通过自学或培训方式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013年7月1日起,全国各省市开始实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且《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三科必须同时考过方可有效,同时取消了原有的免考政策。

二、教学中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认知较少、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学生入学时开设入学教育课程,但此课程主要以宣讲学生手册中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奖惩办法、宿舍管理制度等内容,专业介绍也仅仅局限在本校教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取证的简单讲解介绍。而职业院校的选修课程大多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且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等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大学生选择选修课更多考虑的是该课程所占学分高低、是否容易及格等因素。选修课程的设置也未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等作用。

因此,学生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知,难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二)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大多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多为第一学年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学年以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第三学年以顶岗实习、毕业实践(设计)为主。

职业院校在提倡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拓展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不像理工类有中学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的铺垫。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大第一学年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比率。

(三)电算化技能掌握不牢固。目前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停留在先对电算化软件操作的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几次的层面。学生在学习中仅仅扮演者一个模仿者的角色,没有自己的思考,只知道根据教师讲的方法进行操作,而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于如何做才比较合理等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真正需要理解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却难以真正地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只重视学生对电算化软件操作过程的掌握,忽视了对电算化软件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会计电算化技能的真正掌握,也不利于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中电算化考试的通过。因为在电算化考试时,学生可能会由于紧张、考试时间等原因致使操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可能导致电算化核算流程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电算化考试也十分重要。

(四)缺乏针对无纸化考试的练习。职业院校学生习惯了传统的纸质训练、试卷考试的传统模式,突然变成采用无纸化计算机上机模式的考试,考生因为缺乏必要的训练整理,所以不论从心理历练和操作经验来看,都是非常缺乏的。此外,少数考生因为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较差,而在无纸化上机操作考试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针对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增加学生练习时间与内容。

三、解决对策

(一)优化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选修课都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开设课程也仅仅是把学校内不同专业的课程简单加以罗列,教学过程以“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形式居多,且任课教师对选修课的考勤、教学内容、教学规范等的安排随意性较大。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应从第一学期开设,并且作为选修课,也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会计专业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应以明确会计职业地位、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图片、录像展示,优秀会计人士的讲座,以及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认知等形式,具体内容可包括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理财的形式与方法、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职业发展的方向与规划、天津市会计信息化比赛的精彩图片与录像、优秀会计人士会计基本技能与职业证书的展示等,优化选修课程设置、进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同时,职业院校应该做好每门选修课的推荐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所选择的课程;建立健全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为提高选修课质量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切实发挥选修课程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此外,注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全程化,即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注重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资格+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调整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加第一学年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之前,打好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为学生会计从业资格取证考试、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职业发展的提升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期开始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的同时,在本学期的中后期可以开始财务会计和税收课程,第二学期在继续开设财务会计和税收课程同时,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一方面,通过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支付结算、业务核算、报表的编制,以及税收课程中的增消营流转税等内容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与财经法规;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企业不同业务核算中的应用;此外,通过财务会计课程和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对电算化软件操作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中文Excel中财务函数、投资决策函数等内容操作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比率。

(三)增加电算化实践操作时间。目前,职业院校均加大了各专业教学实训中心建设,但学生使用频率和效果却未必达到预期状态。而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强调实践操作的课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操作,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内容,所以,职业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正确实施与开展。职业学校在人员配备及实训室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立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训操作时间。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环境下,职业院校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其展示图表、动画、图示等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实行无纸化考试,以往的传统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很少出现、取而代入是更能综合考察学生的题型,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判断题、计算题、可通过多媒体方式,把大量的针对性强的考试命题,在短时间内展现给学生,同学们可以形象地,直观地通过投影,图表,录像等方式,了解,并掌握大量的试题类型种类,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图表的演示,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会计平衡式的内在联系。

此外,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具有覆盖面广、系统性强、考核全面等特点。考试题库中大量的习题需要详细到位的复习,因此,学生在考试前的押题、扣题、突击等学习方式不再可取,需要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知识、法规知识与会计电算化技能,尤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解性记忆,同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分类对比,加强知识点牢固记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财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朱长春(1978-),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讲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8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85-02

电子商务概论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该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群,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主要使财经类的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期以及对其他行业的营销,对财经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基础的延伸,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某些岗位上,具有更坚实电子商务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20世纪末发起,在21世纪初蓬勃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营销渠道和购物方式,但是真正成为主要的大众生活消费平台,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对网络应用比以往的学生更灵活更通透,他们甚至比老师接触的最新信息还要多还要快速。所以电子商务课程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教学内容、原来的学习方式、原来的实践方法等是完全不能适应现在学生学习的特点。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问题去探讨:

1、教学内容大而全,重点不突出,实践安排较少,时效性差。大多数的电子商务教材,不管是普通教材还是规划教材,基本都是延续最初电子商务概论教材的编写过程。有的是章节安排,有的是项目式,但是内容基本还都是遵循着下面的框架结构:电子商务概述、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安全、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应用等。这样内容设计,大而全,强调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完整性,但是重点不够突出,其中关联性较差,特别对于以实践动手能力教育为主的高职学生,泛泛而谈,兴趣不高。而且安排的内容和案例很过时,很传统,与现在学生接触到最新发展例如微信、微博等脱节严重,时效性较差。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方式基本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针对财经类的学生,他们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合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学生经常使用的工具和教学相结合,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理念传统,理论较多、技能较少。由于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概述性的课程,所以,在传统的高职教学中,基本还都是以理论为主,认为实践操作主要应该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的,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概述课程更应该是一门培养学生兴趣,开启电子商务之门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注重各种理论和概念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生普遍厌学。

二、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的方法指导

电子商务概论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该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基于“四流合一”视角,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规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改革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兴趣。通过项目和完成专业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深化自己对电子商务的初步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做,带着疑问去想,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2、编排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必须符合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财经类学生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技术学习能力较差,但是营销管理思维能力较强,所以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该以电子商务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网络应用等偏重于财经管理为主。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最新的工具、应用和软件等。教学方法所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财经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1)将“工学结合、四流合一”贯穿到每个教学项目中。(2)教学工具的采用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软件应用进行教学。(3)构建教学网站,嫁接各类电子商务应用,在最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开展实践实训。

三、电子商务教学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并结合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2、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采取贯穿“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实战训练”、“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训练项目”和“自主创业”中,同时对难点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3、内容设计。

(1)选取课程内容的依据。深入了解企业对财经类人才中对电子商务的技能要求,根据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同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中的一些决策者、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经过各相关人员的反复讨论,选取专业性强、与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

(2)内容组织与安排。

项目1:阿里巴巴网站和当当网站等的简单使用。情境设置:某公司要求将其公司的产品在网上。希望找到合适的买家。教学内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搜寻产品信息,熟悉使用产品信息,在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站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产品信息和开设网上商店。

项目2: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在电子商务网站完成交易后,实现网上的在线支付或转账。教学内容:(1)熟悉网上银行的开户申请和在线支付和转帐。(2)了解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小额支付工具的在线使用。

项目3:B2B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B2B会员注册与管理;(2)供求双方供求信息;(3)供求双方洽谈交易。

项目4:B2C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网上开店,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会员注册与管理;(2)B2C后台管理;(3)B2C网上交易。

项目5: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申请成为网上交易平台的会员,完成必要的数字证书的申请和认证。教学内容:熟悉会员注册的程序,熟悉数字证书的种类和内容和申请程序和使用方法。

项目6:电子商务物流。情境设置:开展电子商务后,加强订单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势在必行。教学内容:了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订单管理,熟悉入库出库的程序。

项目7:网络营销。情境设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调查和网上促销。教学内容:(1)了解网上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2)开展网上营销的方法和策略。

项目8:移动电子商务。情境设置: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教学内容:(1)了解移动电子商务与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2)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项目9:电子商务综合实训。

4、考核设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根据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改变为以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为主。具体方式为“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20%+实践实训40%+综合应用20%”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技能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理论知识考核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项目运营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检查。考核体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四、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下一阶段的改革设想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首先,教学内容的继续提炼。因为电子商务本身一直就在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所以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肯定要随着变化而不断的与时俱进。其次,就是教材需要更新换代。根据工作项目需要,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高职教学的教材。第三,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没有标准的和适应一切的电子商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内容、方法和教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真正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洋、苏晓珂.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 何妍妍、赵旭娟.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某一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

[3] 韩林.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6).

第10篇

笔者针对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通过对我校会计毕业生的座谈、问卷调查以及校内外研讨会,总结几个会计人员的业务需求的工作能力,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名和分析。(1)专业能力。包括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投资融资能力、税务处理和财务分析能力。此外,涉及进出口贸易企业,还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外汇业务核算、计缴关税技能。(2)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指根据工作的需要,自觉地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根据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3)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这一能力是指工作中不仅具备处理日常账务、与本单位相关人员处理好关系,还能够与税务、银行、审计、工商等部门广泛联系,起到强有力的平衡协调作用。要维护业主的利益,也符合行业自律的原则,并接受政府监管。(4)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行业是诚信行业,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成为理性经济人。

2福建高职会计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会计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一方面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困难。通过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从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了解省内高等职业会计教育现状,查找与企业会计人员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发现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

会计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水平还不是很清楚。从当前不同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许多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或者复制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核算、分析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者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落榜生,只能做最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只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但是,在教育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生成的会计信息,以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变得不足,学生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没有高职的特点。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不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学生可能拥有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对于会计的工作,缺乏整体感知,到实际工作中无法下手。

2.3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缺乏既掌握理论基础又精通实务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一般是从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专业经验,容易导致会计教学与实践工作脱节,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4会计教学方法落后

会计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形象的、立体的感官刺激,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5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基地由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组成。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一些院校没有建立具体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学生没有会计专业设备,对会计工作无法形成一种感性认知。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有独立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实际工作。其次,校外实训基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信息作为商业秘密,他们不愿意让学生做这项重要的工作,使学生很难看到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更难以参与实际的工作。

2.6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在高职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薄弱,没有具体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奉献精神等,导致学生缺乏对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的理解,社会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提高了会计信息失真。

3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

3.1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高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会计操作技能,既能采用手工方式、也能采用计算机方式处理日常会计核算,能胜任各种单位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3.2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重视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1)理论课程体系应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基本理论知识适度但够用,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改变以往会计专业课程重复的局面。科学设置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讲授内容,可以增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时数,增设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挂钩,增加一些相应的课程,让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2)实践课程体系应该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优化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包含单项技能训练、分岗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新体系。实践课程采取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分岗位模拟实训可以在学校会计实验室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就能胜任会计工作,从而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3.3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首先,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高等院校进修,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重点培养一批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第三,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师、财务总监到校兼职授课、举行专题讲座。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学校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还能起到信息员的作用,实践中有新制度、新方法的实施,通过他们可迅速地反映到教学中。

3.4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转变。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多种方法来组织教学,反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5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需要从校内和校外完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学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措施,有利于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政府财政投资、校友捐款、银行借款、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满足会计专业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校内实践基地应加大投入,在实验室中采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会计专用器具、办公桌椅等设备,创建一个真正的工作环境。同时,建设会计软件和硬件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张贴在墙上的会计业务流程图表,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3.6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会计工作特别要讲究诚信,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高职会计专业应该设置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社会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编成鲜活的案例。使学生熟悉会计法规、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灵魂,为他们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第11篇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还没有脱离学科体制下的模式,培养目标的单一及学历层次偏低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羁绊。根据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应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做为专业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不断深入企业,对本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在通过对若干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运用工作过程理论对会计岗位群的划分及岗位能力的分析,让我们真正地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这样,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拓宽了,也具体了,而对于课程的安排,如何能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变为学习领域内容呢?下面是我们研究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归纳出的结果。

三、根据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进而设置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精髓,便是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或任务,复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职业能力,称之为行动领域[3]。所以,我们在分析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后,以企业会计员为例总结了其职业能力为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现金、银行往来业务能力,库存管理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固定及无形资产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能力,往来账项业务能力,共计七种能力,构成了会计岗位行动领域的主体。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科体制下分别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的是理论教学,知识性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是割裂开的,理论课结束后,还需要单拿出若干周的课时进行会计模拟帐套的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知识在实践中也显得不连贯或断档。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分析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应关系,摒弃原来课程体系,重新建立学习领域的框架[4],以会计员岗位为例,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针对行动能力进行设置(如表2所示)。这样,在学习领域重置了专业课程,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训结合,就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可以更加具体化[6]。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

会计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合作切入点只能保持在参观层面,学生们无法在企业实际中实训、实习。这样,就要求学校应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银行柜台办公环境,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带领学生分组,学生轮流扮演会计工作角色,模拟会计工作程序进行实践教学,讲多少,做多少,让学生置身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中。这样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也更能突出中职侧重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运用行动导向理念重新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完全脱离学科教育体制下的束缚,转变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让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让教师的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教学就会开展得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0-94.

[2]韩玉竹,龚利森,杨镇.浅谈会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J].商,2014(26):11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5.

[4]王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5]蒋洪平,徐晓敏,刘秀丽.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141.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说,在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了一些有力的探索,近几年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特把学生实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

我们系会计专业学生大规模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单位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通过面试、推荐等等途径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与我们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范围每年都在扩大,从地域上讲不限学校所在地,还有北京、青岛等地;从行业来说,因为会计专业的适应面广,涉及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有制造业,贸易公司,银行,税务,会计咨询公司,以及当地街道办事处等等可供学生选择。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有比较成熟的学生实习基地,也有正在建设中的实习实训场所。

由于会计业务一般涉及各单位的商业机密,一个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所以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并不仅仅限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岗位,还有相关相近的经济、管理等岗位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自己或家人可以联系到比较满意的会计专业实习岗位,也可以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习。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相关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贯彻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尽早融入社会各行业各岗位,提高就业水平,适应社会需要。

校外实习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尽管实习前的组织管理已经解决了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和岗位适应问题,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大学生实习管理发现,在实习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顶岗实习的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1 企业与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问题

目前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普遍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接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关于企业商业机密问题、实习学生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等实际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学校和企业只是协商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比如,我们的学生在某记账公司实习期间,对于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的工作企业一般不会交给实习生去做,学生们大多只是跑外勤,打打杂,看看账本等,企业指定的实习指导老师因为还有自己繁重的工作任务要处理,并且指导费用较低或无法落实,致使老师指导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们很少能够学到核心业务的处理。学生们实习中的工资也不高,加上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业务指导,容易懈怠,继而影响实习效果。而国外学生在实习中的工资是比较高的,且有法律保障,校方还会为学生减免一部分学费,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

2 高职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安全问题

高职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安全问题凸显。例如实习学生和教师的安全培训、劳动防护费用问题,实习学生的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问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伤事故或者意外伤害,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依据,很容易影响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事故发生后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责任认定也不好划分,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曾经发生过意外,一个女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不小心伤了脸,幸亏不太重,当时企业老板私人积极处理了这件事,我们也耐心抚慰学生,最后妥善处理了这事。想想也后怕,学生没有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万一伤重了怎么办?所以建议学生实习中要买意外伤害险和工伤保险,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也能予以重视。

3 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缺乏

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养成很重要,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学生们顶岗实习中应该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

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不够,综合素质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力要培养。有些学生专业胜任能力差,比如在具体的收银等岗位上班的学生业务不熟练,工作中出现错误,有长、短款发生,经济上也蒙受损失。另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们的沟通效果不好。对内部、外部、对上级主管都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沟通能力很重要,沟通应该有效、回复及时。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能够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明白沟通的基本要素:表述、倾听、反馈。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准职业人,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实习,不仅要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还应该注重思考、创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部分学生实习中角色转换太慢

实习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学习能力弱。

有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了实习单位后,在单位分配的岗位上真正顶岗实习起来,与之前在学校时自己所描绘的情景不符,心理落差很大,加上单位安排的工作可能重复性、简单性劳动过多,所以在岗位上容易发生人际冲突,情绪烦躁,调动岗位要求频繁,工作效果不佳。他们更加没有兴趣去研究业务,提高工作技能。

这类学生需要在实习前参加实习就业指导,多了解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需要具备的素质,做好心理准备,学校还应对其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使其较快实现由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5 学生实习成绩及整体实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整体系统的最后一环,是对学生实习成绩及整体实习效果的评价,这是对本期实习结束的总结,也是下一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参考。成绩评定一般由企业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进行。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其实习成绩。实习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现在的问题是实习效果评价系统的设计还需要更加完善,应该采用“过程+结果”的实习考核方法,从而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本环节做好了,才能使实习管理更加完善,一方面提高学生们实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及时吸取实习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学结,实现我们高职院校“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

另外,我们可以召开顶岗实习交流总结大会,通过总结交流评价,有助于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并可以对大二的学生开展实习前教育。

以上是在我们顶岗实习指导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的常见问题及一点思考,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得到及时的解决,使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真正达到预定目标,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有创新精神、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2).

[2]张三月,王华,庞洪秀.高职会计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3]孙吉春,刘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2).

课题项目:

高职财经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现状及培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一般课题,项目编号Y1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