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培训个人总结

审计培训个人总结

时间:2022-12-11 12:38:06

审计培训个人总结

第1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如何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及时监控培训质量,客观评估培训效益要以管理系统的设计为抓手。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系统总体需求

一个完整的专项培训管理流程涵盖了以下环节:申报项目――项目审核――获取管理后台账号――录入学员名单――开展培训――发布调查问卷――培训问卷填写――培训成绩登记――学员打印查询成绩――培训结束――项目自评――项目绩效评估――项目结束。

(二)系统角色分析

系统中分有5类用户组,拥有不同的权限。

1.超级管理员。超级管理员拥有最高管理权限,管理整个系统平台,对系统进行参数设置,进行学员学习管理、培训工作总结、项目绩效评价、专家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发布问卷调查、培训统计、流程控制、模块管理和项目指派管理等。

2.业务管理员。业务管理员负责上级业务/行政机构的管理工作。在培训前,审核培训项目,下发培训机构的账号和密码;在培训期间,发布调查问卷和监察培训情况;培训结束后,组织项目绩效评估专家进行项目的绩效评估。

业务管理员需管理8个子栏目:项目审核,学员学习管理,绩效评价、培训工作管理,专家账号管理,培训机构账号管理,指标库管理,问卷管理。

3.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培训前,申报专项培训项目,通过后登录专项培训机构管理平台熟悉平台功能,在平台录入参训学员名单;在培训期间,督促学员参加调查问卷,录入学员的培训学时和培训成绩;培训结束后,提交学员成绩信息,开展项目绩效评估自评,并提交自评表和自评报告。

4.评审专家。根据不同的审核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限,如项目审核、绩效审核、基地评审、教学督导等。

5.学员。参加项目培训的学员,可查看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填写提交调查问卷。

(三)系统的功能性分析

1.申报与审核管理

(1)项目指派管理

将不同的专项培训项目分配给对应的评审专家进行审核。需实现一个专家可以分配到多个项目,一个项目可以指派给多个专家,但绩效审核专家、项目审核专家、基地评审专家、督导专家各司其职,互不关联。

项目指派管理模块中的各项按钮需求如下:

查询:按项目罗列指派状态、指派数量、评审专家人数、绩效专家人数、基地专家人数、督导专家人数;点击项目列表中评审专家/绩效专家/基地专家/督导专家,新页面查询已指派专家。

项目指派:勾选N个项目,点“批量指派”/选择专家类型(评审专家、绩效专家、基地专家、督导专家)/勾选N个专家,点“指派”。

指派删除:可删除已指派专家。

(2)申报模版管理

每年的项目申报模板可能会存在变化,新增申报模板管理模块时,项目申报界面可自动匹配到当前模板。

可管理已有的模板,如选择模板类型、项目类型等。

也可创建新模板,复制或新建模板,以半透明覆盖层方式覆盖原页面。设有模板年度、选择模板类型、选择项目类型和填写模板名称。模板名称填写后,做重复性验证,不允许重复。选择复制方式,显示旧模板下拉框;选择新建方式,隐藏旧模板下拉框。

(3)申报审核管理

项目申报。由培训机构选择模板类型、项目类型,填写申报机构信息,进行项目申报。各功能按钮需求如下:

保存:在项目表中插一条记录,信息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年度、通知邮箱、院校(机构)等,同时保存各模块的HTML片段。

预览:检查每个模块是否都关闭编辑。新页面预览当前填写状态的申报表,相当于申报表查看功能。

提交审核:检查每个模块是否都关闭编辑。改变项目审核状态(专家立项审核和上级立项审核状态都为待审核)。

自动保存:每隔5分钟自动保存一次。间隔时间在后台(XML文件中)可配置。

完善信息:编辑该项目的申报表,申报表页面的功能参照“项目申报”。

申报表查看:查看项目的申报表,申报表中的信息项只读。

打印:根据申报表的格式把申报表导出到word文档。

项目申报审核。包括立项审核和经费审核。立项审核包括两级审核:专家审核和上级审核。专家审核是专项项目审核专家进行审核,上级审核是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审核。经费审核是上级财政局下拨经费后,由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审核。申报单位提交审核后,专家未开始审核,申报单位可以撤回,修改申报表后再提交审核。专家立项审核完成后,上级立项审核未开展前可以撤回,重新审核。上级立项审核通过即立项审核通过。此时,上级经费审核状态为“待审核”。财政局下拨经费后,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经费审核。

2.项目绩效管理

(1)培训过程管理

学员学习管理

培训机构在培训之初要导入学员名单;学员可在培训期间,通过学员平台参加问卷调查;培训结束后,学员完成调查问卷,培训机构可录入学员成绩,如学员没完成问卷,培训机构则不能顺利录入学员成绩。可查看一个项目的学员信息,包括所属区域、学校名称、姓名、学号、问卷完成状态、学时、分数。需设置同步学时数据、学员名单导入、学员成绩导人、学员名单导出和删除学员等操作按钮。增加实时统计学员人数合计、学员填写问卷人数合计、优秀学员人数统计等。

培训工作总结。项目培训结束后,专项培训机构必须先提交项目培训总结,才能录入学生成绩和培训课时。

调查问卷管理。录入调查问卷:当项目审核通过后,系统会自动录入一个新的调查问卷,无需人工操作。管理员可以针对某一个项目的调查问卷进行删除、新增的操作。可删除程序自动关联的调查问卷,如果删除,需要在辅导教师工作平台手工创建新的调查问卷来关联该项目。

培训问卷填写:填写人员为所有参训学员;线下培训一周内学员需上网参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学员获得成绩的必要步骤;若不参与问卷调查,则培训机构在登记成绩时提示该学员未参与问卷调查。上级业务管理员可查询、查看、删除问卷调查。

(2)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模块主要用于对应查看专项培训的学员调查问卷的情况,不同的用户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专项培训机构管理员:提交培训绩效总结、提交项目自评。

学员:做问卷调查。

绩效专家:进行专家评价。

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平台管理员:查看项目自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培训绩效总结。

3.培训统计管理

各级管理员可根据需要查看各个项目的状态,按多种规格导出项目信息,包含年度、编号、名称、学时、申报单位、专家审核、上级审核、当前状态等。也可由业务单位根据需要勾选并导出培训项目信息,主要包括:培训机构、编号、项目名称、计划培训人数、学科(领域)、项目属性、培训经费预算、培训学时、培训时长、计划开班时间、项目负责人等信息。

二、系统设计

(一)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系统有各级业务管理单位、培训机构、专家和学员等众多角色参与,且功能较复杂。整个系统逻辑结构上分2层来构建:

1.整合开发基础支撑组件,以模块化、低耦合的方式设计,供业务模块调用,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2.按专项培训项目开展的主体流程构建项目申报审核、专家管理、培训基地管理、参训管理、基地任务管理、项目绩效管理、基地绩效管理、培训机构绩效管理、成绩管理各业务模块,满足业务开展和管理的需要。

(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申报与审核管理

通过项目指派管理,业务管理员对不同的培训项目及其过程指派不同类型的专家;通过申报模板管理,业务管理员可管理现有的模板,通过创建新模板功能,业务管理员可以设计、创建和发布一个新的模板;通过项目申报功能,培训机构填写项目立项的相关信息,提交项目申请表,培训机构填写项目申请表并提交审核后,由业务管理员和指派的评审专家进行审核。

以评审专家为例,项目申报审核管理的执行步骤为:登录系统――选择项目审核――填写项目审核意见――提交。

2.项目绩效管理

第2篇

(一)人员管理缺陷

表现为,一是当前的审计资源结构不符合加强总部建设的要求,弱化了总部的审计调控力。总部审计机构要发挥有效地调控和监督作用,就必须要有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然而当前的情况是,总部审计人员仅占全体的0.4%,一方面当审计项目较集中时,总部和网省公司本部连组织的力量都难以保证,往往会推迟或放弃对内部重要事项的审计,无法保证审计时效性,无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实施队伍成员不稳定,不同的项目抽借不同单位人员实施,各审计组的认识和处理尺度把握上存在较大差别,加上抽借基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视角毕竟有限,无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审计人员交流机制,不利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在公司系统还未形成审计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人才交流机制,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请不进来,长年处于固定审计岗位的人员走不出去。一方面,长期脱离实际业务工作岗位,缺乏对新的专业知识和政策的深入了解,不利于对风险识别和职业判断,影响审计质量。由于公司系统缺乏岗位交流机制,很多审计人员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基本没有离开过审计岗位,没有接触具体的实际业务,对具体业务流程缺乏深入了解,直接导致审计业务能力的降低。特别是当前公司大力推进“三集五大”工作,各业务领域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流程、关键风险点及工作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人员如果不实际接触业务工作,将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深度。另一方面,目前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BM、GE和百事可乐等,他们的内部审计部门通常被用来作为未来财务和经营主管的培训平台。这些公司规定,计划提拔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都需有内部审计的工作经历。因为内部审计师通常需要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熟知不同部门主要成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师进入其他部门工作后,这些经历在确保部门间目标协调一致和改善部门之间的关系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审计岗位交流不仅是审计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三是审计人才职业上升通道不畅,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审计人员的职业上升通道保持畅通,制订清晰的职业规划,是推动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公司系统缺乏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途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没有形成有机统一,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不同步。大量的抽调基层审计人员完成上级审计项目,一方面影响了基层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审计人员的个人发展,有种说法叫“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就是反映这种尴尬状况。因为基层审计人员的晋升与上级审计部门没有任何关系,关键还是需要得到基层领导的认可。除此之外,由于审计工作的一些特殊性质,客观上也造成了审计岗位晋升渠道不通畅,既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审计人才的流失,也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吸引力,难以招纳优秀的人才进入审计队伍。

(二)基础建设缺陷

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情况未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尚未完整建立,不利于公司执行力建设。当前公司系统大部分单位尚未制定科学、完整的审计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审计工作情况与“一把手”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体制机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得到领导重视,审计权威性降低。由于审计权威性不够,没有处理和处罚权,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查出的错弊得不到及时整改,造成错误重复发生,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不利于公司党组关于依法治企、从严治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公司制度和管理要求的执行力。

二、国外大型企业队伍建设方面的领先实践经验

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看,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的审计队伍建设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审计人员和其他业务部门人员的横向交流已形成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的机制,审计岗位交流不仅是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一环。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

(一)西门子公司

该公司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实行审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审计人员基本条件是:必须是将被提拔的对象;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商务领域经验;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分析、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具备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能够随时到各地工作的灵活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超过三年,在三年期满后回原业务部门或另行安排工作。实行这种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使审计人员不断从业务最前沿来,保证审计人员拥有最新、最强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使所有将被提拔的人员,通过在审计岗位上的锻炼,熟悉公司整体运作情况,积累管理经验,增强风险意识、控制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二)GE公司

审计部没有明确定编,审计人员数量完全根据工作需要增减,审计人员数量大体保持在200人左右。公司审计人员流动性很好,公司每年从几百个报名者中精心挑选40人左右进入审计部,同时输送同样数量的审计人员充实到GE各业务部的管理干部队伍。整个GE中级以上财会管理人员中,有60%-70%是由公司审计部输送的。

(三)INTEL

INTEL公司审计部是作为一个轮岗的部门,也是公司的一个培训基地。审计员通常要在审计部呆上2年,经理要3年,主要培训他们的控制理念和方法,可以使他们在全公司游刃有余。一些优秀的人才经过审计岗位的全面锻炼后,对企业管理中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沃尔玛

由于审计工作主要是外勤,所以沃尔玛在招募审计员工时就明确,至少能保证有65%的时间在外。审计员要向审计部承诺工作两年,审计部保证每年提供100小时以上的培训,如果他们想去其他部门,审计部帮助其选择部门。每年他们要更换10%的审计员。

(五)IBM

IBM内部审计机构称为内部审计与业务控制部门(IA&BC),审计团队自己开发诸如专业审计训练、专业写作、审计团队领导力和审计专用语言(ACL)的课程。IA&BC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教育。除了这些及IBM标准的介绍课程外,审计部门还敦促其控制专家参加其他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项目。

(六)英国企业

在英国,内部审计被认为是很好的职业,职业前景非常好,对初、中级内审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内审职业要求很严格,不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管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能到内部审计部门工作;需要提拔的高层管理人员,也需有内部审计的工作经历,所以内审岗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相关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改变目前双重管理与分级管理结合的模式,扩大“垂直管理”的范围

1.总部层面。除了大家形成共识的设置独立派出机构思路外,还可以参考中国人寿设立“总审计师”的做法,一定程度解决机构大幅调整引起的一系列人事、财务、编制问题,减少麻烦,增加改革成功的机会。设置独立派出机构的替代方案:对五个总部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分别设总审计师,不进派驻区域公司领导班子,直接对总部审计部负责,接受总部审计部领导,人事组织关系上划总部,工资由总部直接发放。总审计师由总部党组任命。总审计师下设审计办公室。总审计师领导审计办公室负责所辖各单位的审计事宜。审计主任由总审计师提名,报总部审计部和人力资源部任聘,审计工作人员在派驻区域公司范围选聘,由总审计师负责管理,人事档案由所在区域公司代管。派出审计部门的费用指标列入总公司预算,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所在地公司的一类标准执行,由所在地公司管理。这套改革方案既强调了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将审计主要负责人从被审计对象的利益关系中解脱出来,也减少了一些整体派出直管的麻烦。省公司可参照此方案执行。

2.地市层面。公司管理职能进一步上收,需要进一步上移审计层次,压缩管理层级,撤销县级单位审计机构,将现有各地市公司审计部门改制为省公司派出机构,各地市公司不再设置单独的审计机构,形成总部和网省公司“两个层级”的审计管理体制。或者维持当前机构设置不变,结合省公司编制适当减少人员编制。

(二)订立内部审计章程,从内部工作办法上升到公司层面,树立审计权威,约束公司行为

在企业内部确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制订《内部审计章程》或《内部审计工作办法》,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法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的有效性,提出内部审计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职责要求。明确审计知情权、参会权、信息共享权,明确审计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促进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三)创新人员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工作的水平关系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目前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审计人员选拔和录用,即“入口关”;二是审计人员培训和激励,即“提高关”;三是审计人员交流和发展,即“出口关”。根据当前公司审计队伍建设的情况,我们要从把好“三关”着手,创新审计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审计队伍整体水平,适应公司“三集五大”发展要求。

1.选拔录用要高门槛。一是制订集中统一的审计人员配置规划。结合当前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总部和省级公司层面制订统一的审计人员配置需求和计划。二是实行审计人员岗位准入制度。通过研究制定审计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建立审计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实现根据审计工作需求主动配备审计人员的目标。三是对公司所属单位审计负责人的任用,实行任前备案制度。拟任审计部门负责人,一般需有其他部门工作经验,且有从事审计工作经历,并达到要求的职称和职业资格。四是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提高审计资源管理水平。一方面包括审计队伍内部的优秀审计人员,一方面是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员,按专业设立不同的专家库,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对兼职审计人员颁发正式的聘书。可结合人资部门设立的专家人才库开展。

2.培训激励要重考核

(1)建立健全审计培训制度,落实培训考核。结合当前培训工作实效性不强、学时不足等问题,应制订岗位培训标准,强化培训考核,保障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持续提升。一是总部和省级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责任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各地市公司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组织学习、培训;二是总部审计机构应对省级公司开展审计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资格挂钩;三是建立岗位能力测试制度。对公司系统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全面的审计岗位能力测试,并逐步形成阶梯性培训与测试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使培训覆盖审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2)在总部和省级审计机构设置培训专责岗位。参考当前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做法,设置培训专责岗位可以从人员和制度上保证审计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建立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制度。加强对审计队伍的激励,实行年度业绩评价,并作为审计评先、物资奖励和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4)设立“首席审计师”选拔制度。可结合人资部门的“首席师”选拔活动进行,纳入其选拔体系,丰富激励手段。

3.交流发展要建机制。应该坚持“开门搞审计,不唱独角戏”的理念,走“大审计”的路子,建立审计交流机制,对公司系统审计人员实行跨部门、跨省份的交流和轮岗,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治理文化的建设,逐步完善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培育岗位吸引力,保证审计队伍的优质、高效。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人员交流,推进队伍建设创新。一是在部门间进行横向交流。应参考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做法,开展审计人员横向交流。一方面,其他部门优秀人员交流到审计部门,可以使业务部门的新知识和管理新理念融入到审计业务中,提升审计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人员交流到其他业务部门,可以将审计工作的要求融入到各业务之中,促进换位思考,既培养了全面的管理人才,又推动全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在审计工作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间开展交流。除了部门间横向交流外,还可考虑在审计系统内部开展跨省交流,“东部支援西部”,较发达省份将先进经验带过去,欠发达省份将好的做法带回来,互相学习,推动公司系统整体审计水平的提高。这种形式的交流可纳入人资部门开展的东西部人才交流体系,以不超过一年为宜。

(2)创新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交流轮岗机制。一是要将审计人员交流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岗位交流工作建议由审计部门拿出建议方案,由人力资源部门制订实施办法,纳入公司岗位交流体系,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打消交流人员的心理顾虑,促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的多元化。二是通过岗位交流培育岗位吸引力。国内外开展审计人员交流的企业,一般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未来财务和经营主管培训的平台,要求计划提拔的高层管理人员,原则上应有内部审计的工作经历,这使内部审计岗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要求拟任经营管理领导岗位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审计工作经历,一是有利于推动审计交流工作的实施,吸引各类人才参与交流,二是有利于领导人员了解公司整体情况和业务流程,培养全面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三是有利于培养领导人员遵纪守法、依法治企的自觉性。这一思路的前提保证是审计工作要“超越账簿、深入业务”,全面关注各类风险环节,确保发挥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

(3)与个人晋升等工作结合开展岗位交流,构建职业发展通道。把握交流轮岗的时机,与其他工作结合,适时进行,既可以减少工作的阻力,又可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同时构建一个畅通有效的审计职业发展通道。比如: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结合,优先选拔年轻优秀、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进行岗位交流,使他们丰富经验,加强实际工作的磨练;与中层干部的调整结合,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也可与机构改革、竞争上岗、年度考核等工作结合起来。

(4)设计具有审计行业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保证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同步。在尚未设立总部和省公司“两级派出”机构的情况下,对经常参加上级审计部门项目的基层审计人员,一是抽调时应走正式的办公流程,让基层领导知道,二是完成工作后应下文给予明确的鉴定,作为审计人员业绩考核的依据,促使基层领导认可优秀的审计人才,三是为优秀基层审计人员提供晋升通道,如优先进入上级审计机构工作、推荐优先参加上级单位招聘等,四是赋予上级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基层审计人员晋升的话语权,如参与晋升考核、推荐提升职员职级等。

(四)建立审计工作考核机制,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第3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公共受托责任演变到第三个阶段时,学术界将政府审计提升到参与国家治理的高度,李金华审计长认为: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大系统视角下政府审计承担的职能必须依靠职业化的队伍去实现。因此,对审计人员职业化水平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知识结构上,对财务、审计知识的全面掌握,法律、经济知识的基本了解;在能力结构上,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担负相关政府审计职务的必要条件;在思维层次上,不仅是按照既定程序对审计项目的简单惯性思维方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审计信息,从中发现体制性、倾向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关键线索,并进行预测,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陕西省政府审计现有能力建设活动情况

(一)知识背景

根据统计数据的反映,虽然行政单位调入或者接纳军转干部在政府审计人员准入占有一定比例上,但是都属于政策性、命令性的非可控因素,所以此处在分析其知识背景时不予讨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经过大学教育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职业能力。据调查,全国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学校共有46家,对比开设会计学专业的486家,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陕西省的话,仅仅西安邮电学院1所,另外,在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南京审计学院、立信审计学院等以审计为背景的院校外,其他综合类或理工类大学的审计课程只占到所有学分的1.87%―4.38%,大约3-7个学分,在此基础上,实践课大约只有20%的学时,这种以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补充的观念,导致在职前教育上注重审计理论的讲授与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无法满足胜任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正因为两种专业能量之间的巨大差别,才致使政府审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综合业务素质堪忧。

(二)培训实况

针对在职人员, 陕西省审计厅拥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此种培训中心,作为在职教育领域的新兴力量,区别于社会或外界中以营利为目的存在的培训机构,而是占用事业单位编制,归政府部门或各部委管辖。从机构属性和发展程度上论,培训中心既有其优势所在,也会暴漏出一些问题:不足之处是需要单位的培训条件支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过程监管和培训效果评估,否则容易流于形式。另外,陕西省审计厅的在职培训分为两类:第一类服务于职称或资格鉴定考试,第二类是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这种培训虽然有扩展职员执业能力的用意,但是据调查,这类包括金融审计、投资审计、IT审计在内的新型审计知识,培训往往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展开,除此之外,培训监管过程不力,并不存在任何有效的培训考核或评价。

(三)工作监督

调查中发现,大量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经历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隐型途径,工作过程的监管(审计业务流程指导书、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对审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调查过程中,笔者特意关注了我省政府审计机关工作监督制度设计和实施情况:我国在指导审计行为中,并没有硬性的量化指标,审计质量的控制重形式、轻实质,审计准则以程序、形式规范为主,忽视内在质量和损益。

三、现有能力建设活动局限性分析与方案选择

系统性的缺失是职业能力建设体系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

(1)为了提高政府工效率,建设现代政府、服务型政府,我国曾做过许多管理制度上的改革性尝试。但是这种程度的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仅仅是作为其他政府制度改革的副产品,客观上促进和引导了职业能力的提升。

(2)在扩展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却没有改善审计培训的系统管理和效果考核,这种割裂了审计职业能力建设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做法,导致审计培训对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显微,对国家审计职业能力建设难以形成合力作用。

(3)在行政能力建设借助公务员制度趋于完善的同时,将审计职业能力建设等同于政府审计培训,因此增加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成为职业能力建设的主要手段。

因此政府审计职业能力的建设是指集中多元化建设。政府审计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上述的建设情况的局限性分析来看,我省总体上缺乏缺乏完整的体系架构对其进行规划和控制,因此本文从系统化的角度全面考虑,在寻求政府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与各个子系统之间衔接点的同时,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建设体系来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通盘解决现有问题。

四、陕西省政府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体系设计

(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双向递增式职业能力认证体系

政府审计起源于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变引起的政府审计职能提升转化为对审计队伍的职业化水平需求,复合型人才和知识结构成为现代政府审计胜任免疫系统角色的必要条件,因此职业能力认证体系服务于复合人才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以公众对政府审计转型的需求为导向建立的。

1、职业能力认证等级上,避免模仿一般行业的职称评定体系

关于审计业务类(三级职业能力)的认证包括助理审计师、审计师和高级审计师,这三个等级的差别在于专业能力的级别上,审计综合管理类和高级审计管理及咨询类职业资格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管理能力、跨专业职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核心专业也不局限于财经范围。

2、职业能力认证条件上,开辟非财经类专业的审计人才资格通道

本文设计出国家审计职业能力需求等级,其中梯形的最右边是非财经专业晋级通道。也就是说,没有财经背景的专业人才在国家审计岗位上同样可以凭借自身专业知识进行任职资格的升级,只要达到原领域的相应级别,就可以申请国家审计行业的相同资格等级认证,影响其薪酬和晋升。

(二)建立以业务能力为核心的多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1、侧重业务能力的双重评价模式

双重评价指针对行政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共同评价模式,在评价总得分中给予两者不同的权重来完成职业能力评价的整个过程。基于政府审计职业化注重业务属性的特点,本文认为应该加大业务能力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扭转政府审计以行政能力主导的公务员式管理,注重和强调业务能力是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的重要目的。

2、业务能力评价的一级要素权重分析

政府审计人员行政能力评价可以借助公务员管理机制进行,在此前提下,业务能力评价成为我们需要分析的重要方向。政府审计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政府审计师必须从事政府审计职业的专门技术和能力,并在专业技能范围内承揽、接受并进行政府审计工作业务,由此而衍生出职业能力研究中的两个方法:功能要素法和结果分析法,本文针对业务能力的评价也是依据该结论的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政府审计职业投入资源的度量,包括专业背景、技术职称、工作经验 培训成果;二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政府审计人员承担相应角色的工作状态的度量,包括工作数量、质量、难度以及最终效果。

考虑到业务能力的分解层级和构成要素较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划分,首先是构成业务能力的一级要素:投入性要素和产出性要素。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84份问卷结果进行先加权再构建判断矩阵,得到了业务能力评价得分的计算公式:业务能力得分=39.15%投入性要素+60.85%产出性要素。由此看来,业务能力评价更注重产出性元素,这也与政府审计的增值性作用相符。

在业务能力评价中确定了投入性要素和产出性要素的比重后,还需对此进行再次细分,本文将根据前文阐述的观点将投入性元素分为:审计知识、审计技能、审计素养,产出型元素分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科研成果。其中,审计知识、审计技能、审计素养分别为B11、B12、B13,根据17份问卷结果,我们进行加权后构建判断矩阵,如表4-1:

表4-1业务能力评价的投入性要素判断矩阵

[B1 B11 B12 B13 W W01 B11 1 0.24 0.42 0.4666 0.1251 B12 4.17 1 3.13 2.3532 0.6308 B13 2.36 0.32 1 0.9107 0.2441 ]

并根据公式 做一致性检验,其中最大特征根=3.0362,一致性指标CI=0.018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2,CR=0.0348

最后,结合总排序计算二级要素相对于业务能力的权重(表4-2),并进行合并一致性检验:

表4-2 业务能力评价要素层次排序

[业务能力一级要素 B1 B2 各二级要素相对于业务能力A的权重 0.3915 0.6085 二级要素 B11 0.1251 0.0490 B12 0.6308 0.2470 B13 0.2441 0.0956 B21 0.1262 0.0768 B22 0.5574 0.3392 B23 0.3164 0.1925 ]

计算结果0244

政府审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这些因素的权重划分上完成的,接下来的工作是在此基础上细化和设计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即可以包括定性指标,也可以包括定量指标,只有全面客观地说明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才能为审计人员的工资核发,职业上升等提供依据,创造竞争机制下的人才发展平台,引导和激励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主动性建设。

(三)建立以人才对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执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政府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工作经历,其中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属于显性培养,工作经历属于隐性培养。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要建立高校教育、职业培训、工作监督之间关于政府审计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紧密关系,促使学习型人才与职场式人才的对接,共同服务于审计职业化管理目标。

1、职前教育上,注重系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审计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系统性,审计人员只有经过系统性、启发性、开发性的学习才能够比较完整地掌握一门技能或技术,经调查,对审计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的仍是大学教育 。另外,讲授法在我国比较普遍 。研讨法和案例分析法最初经常出现在西方课堂上;案例教学是以比较经典的审计案例为切入口,经过分析总结,形成对审计知识结构的补充性建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引进,这几种方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审计课堂上比较实用和新型的教育方式。

2、在职培训上,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和效果考核制度

新建设体系要求在选取相关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审计综合管理与咨询层应侧重于管理理念的灌输和宏观格局的构建,多采用密集小班的方式讨论学习;审计管理和监督层应侧重政策理解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可交叉采用演讲、讨论等多种培养方式。一线审计业务层应注重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理论架构的建立,为审计科研提供最新实务信息。对效果的考核制度设计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应该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制定是否合理?二是考核制度是否涵盖培训过程的始终?三是评价主体是否代表了具有一定审计专业水准的评委队伍?四是评价意见是否规范标准方便总结反馈?五是如何落实和改进培训成效?

3、工作监督上,建立政府审计全面质量监控体系

科学的工作监督制度对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大影响与作用,质量监控体系作为工作监督制度的重要部分,是需要我们进行流程再造和持续改进的关键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质量管理的资料很多,本文归纳后根据PCDA循环认为可以将质量监控进行四个层次的划分:政府审计质量策划、政府审计质量控制、政府审计质量评价、政府审计质量改进。

第4篇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势在必行。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设计与调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保证海洋经济调查顺利开展,提高海洋经济调查数据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构建

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构建是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核心内容。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是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根本,延伸形成《主要海洋产品目录》,并在产业分类和产品目录两者基础上建立《涉海法人单位名录》,进而研究设计不同方面的技术方法。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主要技术点包括5个,即涉海法人单位清查、调查员选聘培训、调查制度设计、调查方法设计、调查数据审核[1]。

1.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

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技术主要包括四类选取渠道、四种核实方法、四个清查手段。四类选取渠道是指涉海法人单位的选取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取基本信息作为单位清查底册,分别为统计部门单位名录、工商部门注册资料、企业单位公开信息、专业咨询公司资料。四种核实方法是指采取产品核实法、服务核实法、空间核实法、项目核实法等对单位是否涉海进行核实。产品核实法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以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原材料,或者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服务核实法是指从事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服务的活动,或者从事海洋科研、教育的活动;项目核实法是指单位承担过海洋工程建筑项目,或者单位是统计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中海洋工程建筑项目的承担单位;空间核实法是通过涉海法人单位的空间定位进行核实,即通过单位是否占用岸线进行核实。四个清查手段是指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检索、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手段对单位是否涉海进行清查。

1.2调查员选聘培训

调查员选聘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四类选聘渠道、两种培训方式。四类选聘渠道是指从地方海洋统计联络员、地方统计调查队工作人员、单位填表人员、公开招聘人员四种类型人员中选聘海洋经济调查员或调查指导员。两种培训方式是指全国统一培训和逐级培训。全国统一培训是由国家统一对各地区所有调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量大,但培训效果较好;逐级培训是分级组织对调查员或调查指导员进行培训,各级培训量小,但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1.3调查制度设计

调查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类调查内容、五种调查途径。三类调查内容是指海洋经济的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调查内容、辅助调查内容、其他调查内容三方面。主要调查内容侧重生产投入、生产经营、生产能力等;辅助调查内容侧重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综合管理、海洋服务、海洋文化等;其他调查内容侧重空间信息、产品价格、民生等。五种调查途径是指海洋经济调查数据的来源,包括基层调查、部门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书刊检索查询。基层调查主要是从涉海法人单位取得调查数据;部门调查主要是从有关涉海部门现有定期和专项统计制度取得调查资料;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涉海就业人员取得调查资料;实地调查主要是调查人员通过走访、观察等直接搜集调查资料;文献书刊检索查询主要是从有关文献书刊,例如地方统计年鉴、有关书籍报告等取得调查资料。

1.4调查方法设计

调查制度设计主要包括四种调查方法。四种调查方法是指取得数据的方法,包括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2]。全面调查主要应用于总体数量不多的调查对象,逐一开展调查;抽样调查主要应用于总体数量多的调查对象,可以通过调查样本推断总体;重点调查主要应用于某个指标在总体中占较大比重的调查对象;典型调查主要应用于某个指标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1.5调查数据审核

调查对象审核主要包括四个审核方面、三级审核要求。四个审核方面主要包括完整性、规范性、平衡关系、逻辑关系。完整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内容要填报齐全;规范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要签字并加盖印章;平衡关系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各种平衡关系准确无误;逻辑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数据不存在逻辑错误。三级审核要求主要包括调查员审核、地方调查机构汇审、全国汇审。调查员审核主要按照调查表式审核填报资料的完整性和平衡关系等;地方调查机构汇审主要从逻辑性方面审核调查数据的合理性、可信度等;全国汇审主要审核调查资料规范性和数据衔接性等。

2海洋经济调查技术的应用和存在问题

在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中,对海洋经济调查技术进行了应用,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总结试点应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调查技术。

2.1调查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检验了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技术、调查员选聘培训方法等技术点,同时测试了海洋经济调查填报系统软件的功能,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详查奠定了基础。

2.1.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

建立涉海法人单位名录是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先导,是调查表发放的基础。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从统计部门共取得41.6万个单位,核实后的涉海法人单位4.6万个。1)从统计部门单位名录提取效率最高各地区全部是从第二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中获取单位信息的,都未从其他渠道获取单位信息。原因在于,统计部门名录集工商、税务、编办、民政等部门的单位名录于一体,五年一次的经普单位名录全面、信息完整、标准统一、更新较快,而其他渠道单位不全,需要互相比对,信息不完整,难以识别是否涉海。2)产品核实法和服务核实法实用性较强各地区主要应用了产品核实法、服务核实法对涉海法人单位进行核实。部分地区采用项目核实法核实海洋工程建筑企业,采用空间核实法核实海洋电力企业。此外,提出了管辖权限和涉及行业核实法,实现了核实方法的创新。

2.1.2调查员选聘培训

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区海洋产业情况,总共选聘了5000人作为调查员,其中超过80%的调查员接受了培训。1)以单位填表人作为调查员效果最好选聘的调查员中,来自地方海洋部门600多人,来自地方统计部门200人左右,来自涉海法人单位近3000人,来自社会公开招聘300多人,来自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近1000人。从涉海法人单位中选聘调查员占全部调查员人数的58%,是调查员选聘的主要来源,涉海法人单位人员既是调查员,也是填表人,一方面掌握本单位情况,有利于提高填报率,但另一方面,人员众多,组织难度大,培训量大。此外,各试点地区都增加了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的人员作为调查员,占全部调查员人数的20%,这类人员熟悉当地单位分布,提高了调查填表的工作效率;部分人员参加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具有一定经验,较易与单位进行沟通。2)采用逐级培训方式成效明显试点调查主要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国家对试点地区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其次是地方培训,由各试点地区海洋部门和统计部门组织对下级调查人员和填表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人数、分担培训工作量、缩短培训时间、分类细化指导。接受国家组织培训、获得证书的人数只占全部接受培训人数的13%,其余人员是由试点地区自行组织培训的。因此,地方机构是培训的主要力量,地方培训的效果良好对于保证调查方案、制度等完整地向下推行至关重要,同时影响着海洋经济调查数据的填报质量。#p#分页标题#e#

2.1.3调查制度填报

各地区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和调查问卷,获取海洋经济调查数据。1)从基层单位采集数据,地方统计部门配合十分重要海洋经济试点调查采集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每个涉海法人单位,因而就需要涉海法人单位积极地配合调查。试点调查实际情况表明,地方海洋部门与地方统计部门联合开展,密切配合,对于提高填报率具有重要作用。2)以全面调查为主,组织方式是关键因素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是以全面调查为主,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为辅,而地方海洋部门单独开展调查难度很大。试点调查实际情况表明,由政府主导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地区,无论从调查资料采集程度,还是调查数据的填报质量都较高。

2.1.4调查数据审核

各地区按照四个审核方面、三级审核要求,组织了有关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1)四个方面审核效果较好,填报不全是突出问题各地区结合各自的调查组织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开展数据全面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填报不全、未签字盖章、平衡关系有误、逻辑关系有误等问题。其中,突出问题是填报不全,其次是平衡关系有误。2)三级审核要求基本实现,调查员审核有待加强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按照三级审核要求进行逐级审核,各级基本完成了数据审核任务。部分地区增加了调查指导员审核和涉海部门审核的级别,有利于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

2.2调查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海洋经济调查涉及行业范围大、技术要求高,内容之广,难度之大,难免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调查技术。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核实方法需要细化由于技术方法提供的单位核实方法未明确到行业小类,而且欠缺全面、实用的海洋产品名录,各地区在开展核实过程中对部分单位难以判定是否从事海洋经济活动。此外,空间核实法的设计是为了解地方海洋产业布局,而试点调查中仅有个别地区采用了便携式GPS对核实的涉海法人单位位置点进行了测量。因此,空间核实法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提高。2)调查员层次参差不齐,海洋部门调查员有限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调查员是从不同渠道选取的,知识背景、工作能力等参差不齐,抱着临时思想从事工作,对调查任务难以深入了解,而且培训时间较短,要掌握正确的报表填报方法和规定,难度很大。海洋部门调查员熟悉地方涉海企事业单位情况,了解海洋统计工作。但是,这类人员数量有限,而且平时业务工作量大,基本属于兼职调查员,在人数、时间和精力方面难以保障。3)调查制度设计偏向全面,调查方法比较单一由于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较大,所以试点调查本着“充分试验、实践证明”原则,指标设置“多”而“全”。调查制度指标设计过于全面,既增加了获取数据难度,又降低了数据真实性。试点调查主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涉海法人单位开展调查。调查方法比较单一,数据采集任务全部依靠调查员,而且调查员队伍不稳定,难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4)调查数据审核手段仍需完善,审核要求仍需强化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数据采集量大,审核工作繁重,因此数据填报系统在数据汇总审核功能、资料备份恢复功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部分地区缺少调查员审核级别,因此对三级审核要求还需进一步强化,从而提高海洋经济调查数据质量。

3海洋经济调查技术的改进方向

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检验了技术方案、调查制度、填报系统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了技术方法,提供了调查经验,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详查奠定了基础。以下主要从方案编制、制度设计、系统开发等三方面提出技术改进方向。

3.1科学合理设计详查方案

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是调查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多开展一些调研,特别是对基层的调研,了解对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与开展海洋经济详查的能力;其次要全面、扎实地开展调查技术方法研究,完善有关的名录、规范等。具体包括:1)多渠道采集涉海法人单位基本信息在统计部门名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研究涉海法人单位基本信息更新方法。2)细化涉海法人单位核实方法逐个行业设计涉海法人单位初步筛选和核实方法,进一步明确核实方式和手段。3)建立较实用的海洋产品名录结合试点调查成果,详细设计海洋产品分类,建立较为实用的海洋产品目录。4)深入研究统计调查方法深入研究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结合方式,明确各种方法应用的范围,完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5)制定详细数据审核处理规范进一步完善海洋统计调查数据审核方法,规范调查数据处理流程,研究与常规统计数据的衔接方法,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第5篇

一、2013年我市内审工作回顾

(一)内审机构和人员情况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止,全市内审机构从成立初期88个巳发展到今天的107个,其中设专职内审机构12个,专职审计人员46人,其余全部为兼职机构,兼职内审人员约460余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0%以上,有相关中级以上职称的约70人。

(二)四年来内审工作开展情况

市内部审计协会建会四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以下内部审计工作(截至2013年11月30日)。

共完成内审项目2370个,其中:财务收支审224个,占完成项目的9.47%;经济责任审计124个,占完成项目的5.26%;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含政府投资评审项目)1456个,其中政府投资评审项目105个,占完成项目的70.02%;绩效审计122个,占完成项目的0.93%;专项审计147个,占完成项目的6.24%,内控审计132个,占完成项目的5.60%,其他审计项目60个,占完成项目的2.54%,审计总金额4988280万元,共查处和纠正了各类违规违纪资金3891992万元(其中工程核减和投资评审核减资金969534万元),被单位和领导采用的意见和建议1118条。从完成项目结构上分析,我市内审工作已经逐步走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圈子,内审业务工作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会员单位己把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的审计摆到重要位置,发展趋势是好的。

(三)继续抓好内审人员的基础理论培训和内审业务指导工作。

1.2013年市内审协会分别深入到市林业绿化局、农委、市一医、小河区贵合建设投资公司等会员单位,就内部审计规范进行宣讲,对内审业务开展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推进我市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为了促进我市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开展,同时确保持证上岗人员后续教育必须的培训课时,市内审协会结合我市内审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组织市内部审计人员六批共200余人/次,分别到乌鲁木齐、昆明、、西安等地参加中国内审协会举办的培训学习,并全部取得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结业证书,学员们在培训中不仅学习到不少新的业务知识,而且拓宽了内审工作视野,为提高和规范我市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加强内审工作的对外联系和交流。去年,市内审协会到去学习考察,同时接侍区等地内审机构的来访,通过学习和交流,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加强对交流与联系,逐步搭建起信息交流的平台。

4.根据《省内部审计人员获取上岗资格证和后续教育年检注册办法》的要求,受省内审协会委托,市内审协会举为期两天的内审人员上岗资格证的培训考试,全省近200人参加培训考试,后续办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5.为了使市内部审计人员更好了解学习内部审计理论知识,市内审协会向会员单位积极推荐《中国内部审计》这份具指导性、权威性、实务性、知识性的好刊物,征订数量达五十份。

6.根据《市内部审计协会章程》,继续做好协会会员的发展工作,今年有四个单位申请加入内部审计协会。

(四)以国家审计为依托,加大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和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的督促检查,促进各单位内审工作的发展。

根据市内审协会建议,市审计局党组从二0一0年开始,在我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所安排的项目中,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作为必审内容,纳入审计评价意见。通过国家审计推动和促进各被审单位内审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的较好的成绩,使我市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制度更加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内部审计监督更加全面有效。

(五)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少数会员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一是对内部审计协会布置的工作重视度不高,该报的表不报,该交的工作总结不交,严重影响到汇总上报工作,二是部份会员单位欠交会费情况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审工作开展。

2、我市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内审机构或者内审工作职责不健全、不落实;二是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仍比较薄弱,审计业务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内审业务范围有待开拓,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3、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具体业务开展情况的实地调研和考察,我市有不少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比较好的,但由于缺少信息沟通和日常工作总结,导致不少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和先进事迹得不到宣传和推广,也不利于市内审协会全面完整地反映我市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情况。

4、市内审协会有关工作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活动的组织还需进一步加强,只有不断加强交流和沟通,才能增强内审协会的凝聚力、吸引力,才能打造出具有生机活力的全市内审工作平台,以利于促进全市内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成为老问题了,每年都在讲但改进不大,希望能引起各单位由其是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2013年内审工作安排的几点意见

2013年,全市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贯彻十八会议和市第九届二金会精神,围绕“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主题,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坚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转变内部审计理念,以增强审计免疫功能为宗旨,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防范和化解风险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审计查错纠弊、审计预警预防、审计威慑、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审计提高系统运行质量这五大功能,继续贯彻落实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以国家审计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把内部审计的发展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的发展模式,以科学的方法,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不断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和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二)采取切实措施,把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内部审计情况报表和内部审计信息制度建立起来。我们在这里再一次郑重要求各会员单位,从2013年起,每年的3月25日前向市内部审计协会报送年度工作计划,5月31日和10月30日分两次报送《市内部审计情况报表》和报表说明,11月30日以前报送工作总结,不定期向市内部审计协会报送内审信息,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动态,从而加强对各会员单位内审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同时也为年度工作总结、年终评优等工作作准备。

(三)继续强化培训,加强内部和对外交流,开拓内审工作视野。继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和内部审计业务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派员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专业培训,一是提高内审人员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二是通过内部和对外交流、考察,使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和思路得到推广和传播,学习和借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好的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开创我市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

(四)进一步抓好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资格培训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为内部审计持证上岗奠定基础。根据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市内审协会要在总结今年内审业务培训、后续教育和持证上岗资格培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内部审计的业务培训工作。

第6篇

关键词:绩效;培训;目标;应用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是党中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审计领域在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新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亟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开展审计教育培训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业务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审计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目标不明确、应付培训考核任务、重资金轻绩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降低了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审计工作已进入新常态,步入新时代,必须认真把握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为审计机关,应加大在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课堂教学、参加大型审计项目等方式长见识、学经验,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审计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干部能力的新要求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审计范围已经由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国家重大政策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资产等各个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因此,通过开展审计教育培训,明确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履行监督职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审计干部队伍是推动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现有审计队伍在知识储备、能力具备等方面仍有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由于大多数审计干部都是财会类专业出身,对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胜任专业审计工作。当前,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以有效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成为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瓶颈。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的系统性工程,是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审计干部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审计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部分单位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或者目标存在笼统化、模糊化的现象,走形式、做宣传、完任务的情况仍然存在。由于培训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培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难以满足学员的真实需求,致使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审计机关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缺乏创新型思维和主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意识,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和简单,内容结构不合理,目标定位不准确,年度培训目标与长期培训目标脱节,难以实现多层次、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导致在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产生瓶颈,无法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过程无监控

审计教育培训模式比较单调,大部分采取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即由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业务知识,学员进行倾听和互动。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导,以教材为重点“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模式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难以调动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培训质量较低,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审计工作对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势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计算机知识,还应有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授课教师讲授效果好不好,是否将实战经验渗透到培训体系中,有没有精心准备讲授内容,学员接受度和认可度高不高,学员是否用心听讲等培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由于培训过程缺乏监控,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教育培训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培训结束无评价

审计业务现场培训结束后,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意味着教育培训的“终结”,培训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效益产出情况基本不再继续关注。通过培训,学员是否取得应有的收获,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讲授的内容是否让学员全部领会等培训效果的调查、评价工作严重缺失和滞后。一方面,由于部分审计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仅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应付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大部分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人员考核指标的制定不够科学,没有充分体现出综合素质和实战经验的提升,导致评价工作的缺失性、滞后性,针对审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传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流于形式

有些审计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开展课后调查、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授课教师、学员对于课后调查、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不重视,填写调查问卷不认真甚至不填,或者出于多方面考虑不能如实填写,导致评价信息不准确。二是开展课后评价的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出于“老好人”形象,评价结果失真。由于评价结果成为一种形式,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流于形式,其反馈结果都是“好”或者“较好”,完全失去了评价和评价反馈的意义。由于反馈信息的失真,也误导了管理层做出正确和合理的决策。

(五)反馈结果实用性不强

由于提交的评价报告其反馈结果失真,不同培训的评价反馈结果大同小异,导致管理层无法准确判断教育培训工作继续开展的必要性。因评价反馈结果质量不高,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其实用性也就较低,对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整改,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审计教育培训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宣传。

三、审计业务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高

开展审计教育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培训结束后有时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低质量的培训更难以体现其培训的效果。因此,开展审计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目前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审计项目推向各级审计机关,导致各个审计项目的现场审计时间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审计计划范围内的工作都自顾不暇,组织审计教育培训就成为空谈。除应付刚性培训指标、完成培训任务外,各级审计机关很难再组织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完成审计计划规定的任务是“硬指标”,而参加教育培训属于“软指标”,对于审计干部而言,是否参加教育培训不属于个人考核范围,也难以成为个人提拔、晋升的因素,尤其是实际工作中,个别审计机关采取切块分配任务的方式分配审计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就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由于培训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培训考核、评比制度不完善,难以调动审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型”机关氛围不浓厚

打造“学习型”审计机关,提升业务本领是各级审计机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然而,这种决策部署在落实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审计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动力不足,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内心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审计干部对掌握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致使单位内部没有形成一种好学、爱学的环境氛围,审计教育培训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四、基于绩效管理模式下改进审计教育培训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目标要清晰、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通过对目标进行量化和分解,可赋予详细目标具体的分值。当然,在确定培训目标前,要对培训的需求和计划做好、做足前期调研工作。培训需求可分为长远需求、实践需求和个人需求。长远需求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需求的专业知识,还要着眼于未来审计发展所应掌握的专业素养,使得教育培训工作具有前瞻性,即培训体系的设计既要重视目前工作中所需技术和理论的讲授,也要着眼于未来,与时俱进地将未来发展趋势考虑进来。所以,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行业特点,分析组织需求,确定培训体系总体框架;实践需求要着眼于培训工作的实战性,基于审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具备操作的实战性,根据审计机关各个岗位设置的职能和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明确不足,合理制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个人需求要兼顾不同领域审计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升“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同时,可初步将审计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不同的档次确定不同的培训频率和培训方式。通过个人需求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应付心态。在明确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可有效推进培训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控力度,确保培训过程不偏离预期设定目标。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监控:一是采取现场提问方式。即在培训过程中,分阶段由授课教师随机对学员进行现场提问所讲述的要点和内容,以此督促学员学习的态度,强化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由授课教师监督,采取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的方式实现学员间互相监督、共同提升的目标。培训课程可划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分组,针对授课内容采取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学员针对所学内容发表意见和建议,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授课教师之间互动提问,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由授课老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达到预期效果;三是采取课后测评方式。即一个阶段课程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学员进行现场测评,对测评成绩差的学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并要求及时补学课程内容,对测评成绩好的学员给予奖励;四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监督力度。授课教师讲授课程、现场调动课堂气氛等因素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一方面可采取分阶段发放调查问卷,由参加培训的学员采取不记名方式认真填写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将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至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层对授课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可采取安排管理层以普通学员身份参与培训,对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授课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三)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现场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在开展绩效评价时,一是要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与绩效目标相一致,切不可偏离预期的绩效目标;二是要注意对指标进行量化和定性时,要充分尊重学员和授课教师的意见,可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现场测评等方式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除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应由授课教师对学员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三是要注意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在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时切不可生搬硬套模板,应针对不同业务培训的特点,有重点地描述绩效评价结果。特别是意见和建议模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切记“空”和“大”,只有高质量的绩效评价报告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才能有效提升审计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层次。

(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在确保绩效评价报告质量的基础上,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至管理层。在反馈工作时,可将绩效评价报告做概括性总结,重点突出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等内容,便于管理层及时掌握教育培训的相关情况。为加强绩效评价的透明度,应在获得管理层批准的情况下在适当范围内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

(五)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用好绩效评价结果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落脚点,是绩效评价作用的集中体现和价值所在。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培训项目、资金安排挂钩,建立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培训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优先安排,可适当采取分批次集中统一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开展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来讲,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学员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掌握的内容也就越好,取得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对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培训项目要积极督促整改,针对培训中的短板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采纳相关改进建议,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授课教师做好整改落实工作,避免以后开展的此类培训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以问题促整改,充分发挥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提醒,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低效、无效的培训项目一律削减、取消,避免培训资金的浪费。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价结果报告、反馈、公开和问题整改制度,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为激发审计人员主动学习的热情,必须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对积极参加审计教育培训的人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一是将审计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年终考核,对积极参加教育培训、表现较好的年终考核时给予额外加分;二是为平时积极主动学习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多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教育培训,并将他们作为单位未来的业务骨干进行培养;三是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提拔、晋升的必要条件,凡是不积极、不认真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得晋升更高一级的职务。

五、结语

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既是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培训资金使用效益、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时刻树牢绩效管理理念,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扎实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基于绩效管理方式开展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模式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各级审计机关应进行大力推广和广泛宣传,共同推动审计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洁.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0-83.

[2]章木林,傅雯玉.慕课背景下我国审计干部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J].审计月刊,2017(02):45-47.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内审质量提升年”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各级机关开展“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通知》和省厅印发的《省司法厅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20字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的中心工作,突出审计重点,规范审计行为,牢固树立“五个意识”即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争优意识,并以执行力建设、效能建设、能力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四个方面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审计人员思想进一步解放、审计制度进一步健全、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审计效能进一步提高,确保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内容

(一)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根本,深入开展业务学习培训。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法实施条例》、《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省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办法》等准则条例规定和办法,积极参加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审计专业机构举办的审计专业培训,不断加大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时更新和掌握审计业务新知识、新法规和新技能,保持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应具有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审计领域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制度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准入制度。下半年,按照省厅统一的培训计划,省厅将组织对系统内审人员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和基本建设项目、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程序性审计为重点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把握审计重点,熟悉和掌握审计方法,切实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一是在规范审计工作行为上下功夫。审计人员应依法履行审计职责,规范审计程序,特别是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复核、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上应严格规范;每一个审计项目应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三级复核制度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明确复核责任,实行层层负责制。二是在审计证据取证上下功夫。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活动中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证明材料,审计证据是控制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取证时应当做好分类、筛选、汇总工作,确保审计证据应当具备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三是在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上下功夫。审计报告是实施审计项目后在分析、归纳、总结基础上反映审计结果的书面文件,它体现了审计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的成效和单位管理层的决策。因此,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认定的事实要清楚、数据要可靠、定性要准确、文字要严谨,不用套话、空话、废话,对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要敢于揭露,切实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作出审计结论。四是在争创审计精品项目上下功夫。下半年,按照省厅2011年度评比检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省厅将组织厅、局组成的审计专业评审组对系统报送的全部送评项目在系统内开展评选活动。目前,省厅已下发《关于评选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内部审计项目的通知》,对有关评选的内容、条件、标准和要求作出了明确,各单位审计部门要按照省厅的通知内容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自评工作。通过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选,认真落实审计准则和审计工作规定,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程序意识,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行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提升内部审计专业化水准,促进审计程序、实务操作、文书格式与内部管理规范化,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

(三)以强化审计整改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审计成果运用。有了正确的审计结果,如果不注重管理和运用,审计就等于走过场,也发挥不了审计的作用。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和开展审计回访、跟踪检查的后续审计,既可以与被审计单位形成共识,又有助于促进问题的整改,充分实现审计的目标。因此,各单位审计部门要强化审计结论落实责任,定期督办和通报落实情况,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确保审计效果。原则上审计业务文书送达90日内,审计组要派人到被审计单位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对移送到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线索,要跟踪了解处理结果,确保审计处理处罚落实到位。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提升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要解放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加强对各类情况和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形成综合报告或审计信息,及时向单位党委、职能部门和主要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等部门的联系,促进审计成果“一果多用”,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使被审计单位积极采纳审计建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章立制,规范经济行为,达到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的目的。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组织发动,制定方案,2011年5—6月完成。

第二阶段:学习培训,项目评选,2011年6—9月完成。

第三阶段:检查指导,总结验收,2011年9—10月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开展“内审质量提升年”活动,是省厅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也是规范审计工作、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审计部门和人员要从讲政治、讲责任、创一流的高度去认识开展“内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把“内审质量提升年”活动发动好、开展好、落实好。通过活动,进一步指导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加快推进我系统审计工作向质量和成果型转变,逐步实现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

第8篇

2010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全力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全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一、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2009年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方式和途径,为今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2010年,要继续把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检查面上情况与审计重点项目相结合、揭示和反映问题与健全完善制度相结合、推动当前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的审计调查,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追踪反馈项目建设情况,严格控制财政资金用于兴建楼堂馆所,严肃查处违规乱占耕地、征地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等问题,揭示和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案件。另一方面,要着力关注和检查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国有资源流失和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及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关注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阶段性目标完成、资金管理使用、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促进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实现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审计厅将重点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天宝高速公路、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等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争取省政府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预算审计办法》。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和首要任务。为了切实提高财政审计的宏观性、实效性和建设性,审计署提出要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建立以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大格局下的预算执行审计。一是要在扩大一级预算单位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加大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力度;二是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管理、执行及结果的全过程审计,关注宏观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查找影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三是要注重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的结合,关注和分析预算分配、资金拨付的合规性、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监督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促进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四是要关注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财政专户管理情况,促进严格依法治税,防止财政收入流失。五是要加强对党委、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和资产管理使用绩效情况的检查和分析,降低行政成本,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2010年,审计厅除对省财政等部门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外,还将对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纪委、省交通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兰州市、陇南市和临夏州政府的财政决算进行审计。

三、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力度,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省厅今年将对全省住房公积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教育经费投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白银棚户区改造、为民办实事等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各地除完成好省厅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外,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重点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既要关注改善民生的情况,揭示和反映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也要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通过加强对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推动解决当前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涉农等突出问题,确保管好用好民生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四、着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刘家义审计长讲,从这些年的审计实践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经济责任的“人格化”。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推动建立健全计划、评价、问责、整改和结果运用等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要结合实际,不断总结和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内容和重点,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要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监管部门和下属单位监管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的情况。对违法违纪和渎职失职问题,要坚决揭示和反映,并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情况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报送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该处理的要及时处理,该澄清的要及时澄清。在鉴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必须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审计机关作出的评价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绝不能脱离审计内容、脱离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做出不恰当的评价。这既是依法审计的要求,也是对党委、政府和被审计领导高度负责的体现,对于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执行。

五、稳步推进企业、金融和外资审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营

企业审计要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开展工作。结合企业法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要关注企业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安全,关注经营收入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检查企业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情况,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推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金融审计要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安全、服务金融改革为目标,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和政府债务审计调查,促进其加强基础管理,健全内控制度,防范经营风险。要密切关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及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行业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外资审计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维护对外投资安全、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2010年根据省政府安排和审计署授权,省厅将组织有关市州审计局对灾后重建外资项目、世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亚行贷款公路发展项目等18个外资项目进行审计。同时,要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重点核查审计报告是否公正、合法,严肃处理因报告信息不实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促进社会审计机构公正执业,提高审计质量。为了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2009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审计厅积极争取成立了内部审计监督处,各市州审计机关也要积极争取,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履职尽责,加快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步伐。

六、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推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从审计发展的趋势看,绩效审计不仅是国际审计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方向。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要充分认识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把绩效审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贯穿到各项审计之中,逐年加大绩效审计的比例。要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公共资金和资源配置的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绩效审计的核心是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看确定的建设项目是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二是看具体项目建设中是否综合考虑了执行政策、资金使用、节约资源、行政效能、建设成本等方面的效果。2010年,审计厅各业务处室原则上都要开展1个项目的绩效审计,各市州、县区审计机关也要选择1至2个项目,进行独立的绩效审计或审计调查,力争有较大的突破。在适当时候,审计厅将对全省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研究制定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今后普及绩效审计打好基础、提供指导。

七、切实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机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依法行政。从近年来的审计情况看,少数部门和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屡审屡犯、屡禁不止,与审计整改的法规不完善、督查整改的力度不够密切相关。各级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标本兼治,重视审计成果的应用,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决不能一审了之。要进一步强化审计整改责任,对渎职失职,整改不力的,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要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督促检查,适时通报公示,及时向人大和政府报告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要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合,努力形成抓整改的合力。2010年,审计厅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争取省政府出台《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办法》,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

八、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夯实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必然会导致工作上一事无成。所以,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不仅要认真审计,而且要高度重视审计理论研究,大胆创新,深入思考,注意总结,不断提高,努力把实践经验提升为审计理论,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审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审计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必须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必须把理论研究融合到具体工作当中,坚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否则研究成果就没有生命力。今后,要把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审计如何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如何创新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如何加快推进绩效审计的进程、如何防止屡审屡犯问题的发生等方面。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注意做好组织和规划,要善于把本单位、本地区甚至全省审计机关的理论研究力量整合起来,要善于把审计科研人员与审计实务人员整合起来。对一些重大课题,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采用课题招标、联合攻关、委托研究等多种合作形式开展。审计学会和科培中心等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工作需要,通过组织理论研讨会、交流会,举办各种论坛、理论讲座、赴外考察等,加强研讨交流,争取多出成果、多出经验、指导实践。

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各级审计机关要坚持把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认真落实省厅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好“两个针对性”的问题:一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二是培训对象要有针对性。在确定培训内容和对象时,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区分不同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工程投资、资源环保、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年轻干部、业务骨干读硕读博,提高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审计厅决定在南京审计学院、兰州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基地,定期举办高、中级培训班,邀请南京审计学院、兰州商学院的专家教授和江苏省审计厅的业务骨干讲课,传授最新审计知识、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审计干部的审计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今年,除在南京审计学院和兰州商学院分别举办三期高、中级培训班外,还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3-5次专题讲座。各级审计机关除积极参加省厅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也要立足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送教上门”等多种措施开展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依法审计能力。

第9篇

    内审转型工作的实践中有经验值得总结,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客观上反映了内审转型工作的难度和需要思考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现行的风险评估标准框架,规划了对象、专业和指标,但还不够细化。目前,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对发现问题风险级别的界定,虽然可以参照《人民银行风险量化评估方法》进行评判,但各项具体指标的确认和对相关因素的分析,仍取决于个人对审计方案及相关制度规定的理解、对被审计单位及部门业务状况的熟悉程度、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政策水平、对局部乃至整体情况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来完成和实现,存在主观局限性,也潜在着一定的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报告中定性分析比重较大,定量分析相对较少。目前,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问题的分析大多仍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既不严谨,又缺少说服力。三是审计分析中存在说不清说不透现象。如:被审计单位及部门的风险控制程度、各项业务审计绩效性评估量化标准、信息技术审计中投资项目的绩效性审计分析评价的具体指标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考量,才能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结论和方案。

    二、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审计成果的推广运用,达到资源共享

    总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的重点审计项目,对典型的审计项目集中组织专家和抽调业务骨干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具备指导性的审计成果,及时提供给基层内审部门,实现审计成果的推广运用,引导和推动基层央行内审转型工作的开展。目前,在内审工作转型方面,各分支行内审部门已经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体现在不同方面,相对比较零散,有待综合与细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更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

    (二)审计与调研相结合

    审计调研在审计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审计调研的效果和潜力尚未完全得到认知与开发,内审部门可通过下发审前调查表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审计涉及到的问题及想要了解的情况,一并事先由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提供并确认。这样一个审计项目结束,既完成了预定审计方案内容要求的工作,又获得了大量审计方案以外的信息,为审计分析提供了依据。进而丰富了审计报告的内容,使其更加充实,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审计转型的理论研讨和审计实践增加了案例,通过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助推内审转型工作的发展进程。把探索内审转型变成每个内审人的事,达到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想转型,把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转型联系起来,想法多了就有新思路出来,转型工作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就会有所改变。

    (三)加快审计标准的制定

    根据国际上内部审计的有关准则,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央行内部审计标准。“标准”的内容易细不易粗,应尽量涵盖央行所有业务。“标准”在形式上应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突出风险控制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目前,央行信息技术审计标准框架正在酝酿之中,如果央行的其他业务审计标准全部形成,将推动和提高央行内审工作发生质的飞跃。

    (四)推进审计辅助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就基层行人员状况和审计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开发审计辅助软件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是有利于提高内审工作效率,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问题原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上,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调研等深层次工作。二是有效降低审计人员对新业务掌握的局限性。目前,央行业务发展较快,以科技网络安全管理尤为突出。一方面内审部门充实的新人较多,对新业务的熟悉和掌握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现有内审人员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状况所限,知识更新及对新业务的接受相对较慢,不同程度地存在审计工作滞后情况。审计辅助软件及时更新审计内容,在审计转型中建立了刚性标准,使审计结果更趋于科学、规范、合理。那么,央行内审工作就会更具有公信力。

    (五)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第10篇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干部培训条例(试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县“选学式”干部培训是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知识需求情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集中办班为主导模式,采取组织征集课题或邀请专家讲学与干部自主选择课程参学相结合、“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一把手”上讲台与“流动党校”下基层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探索实行个性化培训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二章调训管理

第四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省、市、县组织部门调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干部所在单位要服从调训。

第五条按统一规划、经研究确定参加的省市调训,为封闭式脱产培训,参训干部要脱离原单位业务工作,集中精力参加培训。

第三章外出培训

第六条各单位应在每年元月份提出全年培训计划,县委组织部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各类培训班次,下发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统一实行调训。

第七条县委统一组织的外出培训,经报名审核参训对象后,要严格遵守培训纪律,按照确定的培训方案参加培训,不得随意变更考察培训路线。

第八条执行干部外出培训统一审批制度。凡各部门因工作需要,跨单位、跨系统抽调科级干部及其以下干部外出参加理论培训、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各类培训班次,办班前一星期前要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办理请假手续,填写《**县干部培训审批表》,详细填写考察培训费用情况,未报批的县会计核算中心不得报支学习考察费用。

第九条省、市及上级主管部门抽调干部参加的外出业务培训,要填写《干部培训审批表》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第十条培训班结束后一周内,参加外出考察培训的科级干部,要提交考察培训工作总结。

第四章专家讲座

第十一条围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素质提升,定期聘请专家到**讲学。每次开课前提前与专家预约,主动介绍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授课,开展研发式教学培训,提高科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综合能力。

第十二条科级干部参加专家讲学培训时,要提交《干部培训证书》,参训情况列入选学课程的公共课计算学时学分。

第五章选学式教学

第十三条每年年初,由县委组织部征集培训菜单,确定“一把手”上讲台的课程题目及授课人员。审核授课教案提纲后,列出“菜单”,由全县科级干部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并于第一季度开班培训前一个月将选定的参训科目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合理安排场地及参训人员。

第十四条“选学式”培训每季度集中培训4天,第一天为公共课,后三天为选修课。每名科级干部至少学习4节公共课,选修课则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培训,但年底要计算累计学时学分,并强化培训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五条认真落实“一把手上讲台”培训制度,邀请县级领导和乡镇、部门“一把手”当党校“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熟悉的优势,增强参训干部培训的实效性,提高授课干部参与自学的积极性和理清工作思路,增强谋划发展的能力。

第十六条“一把手”授课人员在课程确定后,应统筹安排,按时授课,不得由单位副职领导代为授课。

第六章学时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实行学时学分制管理。科级干部全年培训累计学时达到60学时、学分达到80分以上为合格。学时学分达不到要求的,将与干部年终考核挂钩,扣减相应分值。

第十八条县委党校具体负责全县科级干部的学分备案管理工作,对学员学习期间的到课、考试成绩等情况作出详实的记录,按照学时学分计算办法记入干部本人的学分登记表和《干部培训证书》。

第十九条专家讲学、“选学式”培训公共课每节2学时、4学分;选修课每节2学时、3学分;参加列入年初干部培训计划的外出考察学习,每天按4学时、2学分计算;参加省、市调训每天按4学时、4学分计算;参加省、市调训20天以上的科级干部年度计60学时、80学分。

第二十条凡参加“一把手上讲台”授课的科级干部,每讲授一堂课,按24学时24学分计入个人培训成绩。

第二十一条每名科级干部的培训成绩定期通过“**党建网”予以公布,年终计算累计学时、学分。

第七章培训档案管理

第二十二条全县统一设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科级干部及副科级后备干部建立《领导干部培训证书》登记制度,《领导干部培训证书》平时由个人保管,参加各类培训时交培训单位登记确认,年终交县委组织部审核。

第八章附则

第11篇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第四次革命的到来,传统教育在模式、方法、内容上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调整构架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基础、教学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库软件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自助平台、校企合作视频互动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展示,最终实现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

1 背景分析与现实状况

1.1 背景分析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变革正在进行,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为变革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2012 年 5 月 4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5]5号) 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辽宁省建设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带动下实现适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结合辽宁省实际,辽宁省教育厅特制定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在该计划中辽宁省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的融入信息技术,并通过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1.2 现实状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认可的方法,并通过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校企合作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现阶段合作的程度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学校为企业定向提供实习的层面;其次则是注重形式,而实际的培养中缺乏互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现状是学校教学主导,企业参与不多,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关注很少,缺乏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就变成了学校的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想法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渠道,为解决校企合作建设困境的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与长效的突破口之一。

审计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一个学科,其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除具备理论外,还必须具备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审计软件、文字表达能力、沟通等能力。目前关于审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有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之后会发现,仍然存在着:(1)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总体认知;(2)经过模拟实训和实践实习,实务出现的问题与理论学习无法结合联系,提升知识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审计专业学生培养中,没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机制, 与一线工作要求不够紧密,缺乏企业人才需求的审计技术方面等各的培养与训练,为此,本人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思路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合作共享、开放交流的目标,通过实训环境配置、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深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建立多功能实训基地、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2 建设方案

结合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际,提出以实训基地为中心,并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学习平台的等资源的整合思路,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2.2.1 “请进来”战略――校内外实训场地理论培养

与企业合作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审计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以风险导向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高度仿真实训室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系统实验平台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基本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对各种各种不同功能软件的应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操的能力。

2.2.2 “走出去”战略――校外顶岗实习职业训练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的遍布各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保障,为学生胜任审计机构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真实业务锻炼的机会,在顶岗实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形成实用推动下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到自我学习的不断提高的认知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多类型、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2.3 “请进来”与“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的对接――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平台

其一,构建高校网络数据库。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开始普及,从而使得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库中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多渠道、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方式进行学习,使得现代的学习概念完全被冲破。

(1)标准库――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创建以最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完整的标准库。达到审计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审计准则、标准,使理论教学与现行准则有效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及时更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相关内容,真正体现标准库的时效性,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案例库――丰富辅助案例教学。审计理论抽象难懂,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能生动展现理论提出的动机、目的、方法等。案例教学为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了必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供某教学案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案例库中不仅有经典案例赏析,还要有分析型案例、拓展角色扮演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模拟反思,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软硬件库――拓展攻击的使用,提高学生对审计技能认识。审计实务中,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问题、找出疑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结构;这些都对现代审计人员计算机软硬件拓展工具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库――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乐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教师在项目库里选择题目,请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角色,小组共同完成经典案例项目的审计合作,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可以选读国内外的经典学术著作目录和电子版本,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其二,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自助平台。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自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教学视频点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其三,校企互动视频系统。依托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通过互动视频传输,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时图像传输到校内,既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与企业更好地互动。这种形式打破了额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与时间。通过构建的互动视频,实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通过校内的监控,实现对校外学生企业实习的监控,从而形成互动交流的平台。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审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如何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从而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3).

[2]邱俊如,董瑞丽.基于信息化的财经类专业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 10).

[3]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会计研究,2010(1).

第12篇

一、内部审计策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和必然性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营运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第2000和第2100条款对内部审计目的的表述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治理、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效果,审计的目标应当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必然会做较大的调整,具体涉及相应的研发方向及产品线调整、新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变更等方面。因此,服务于组织、确保组织经营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在审计策略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审计切实改造审计服务职能。

(二)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审计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根据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履行确认、咨询和服务职能,三项职能的重要性水平和发展级次从低到高。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同样必须进行转型,实施现代内部审计并在审计项目与目的审计方法和策略等方面不断进行相应调整,而将查错纠弊、规范管理、合规性审查等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交由业务操作与管理部门实施。

(三)审计理论与技术上已有全面的支持

在国家审计署的组织与领导下,国内审计理论界积极引入包括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和理念。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已陆续组织制定和出台了24个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审计准则。这些都为国内内部审计实务界进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和审计策略调整提供了权威、可靠的审计理论与技术支持。

(四)审计人才储备方面已有足够的保障

自2003年以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审计相关规章相继发布或修改后颁布实施。这些规章为实施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审计人员配备及后续教育培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与管理,通过面授或网络授课等方式,每年开展高管类、专题类、行业类、实务操作类等不同类型多期培训班,聘请业内专家、教授进行讲课,已培训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二、内部审计策略调整具体路径

(一)更新审计理念,树立主动作为意识在经济新常态下,内审部门应及时更新履职理念,从内审岗位如何履职促进组织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提高竞争力水平的视角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项目并深入组织实施,从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转变,从监督、评价向监督、评价、提出改革发展建设性建议的全方位作用发挥转变,从强化内部控制、查纠舞弊和违规操作向强化内控、查纠舞弊和违规操作、增值银行价值的新型履职目标转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履行好内审服务职能。

(二)谋划审计发展转型,实施现代内部审计

内审部门应及时进行工作的转型调整,强化咨询、服务职能的落实,将工作重心从审核经营考核指标真实性、强化制度执行力、查错纠弊等方面为重点转向改善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与质量评价、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具体可包括业务流程合理性评价、人力资源配备评价、产品和服务营运潜力和前景评价、项目营运风险审计、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等内容,促进组织在经济新常态实现治理、改革和发展的提升。

(三)调整审计目标和方向,确保组织战略和经营目标实现

内审部门应将审计重点目标定位于关注商业银行可能的战略机遇、发展潜力与前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威胁因素,及时对新开发投放上市业务和产品进行后评价,关注影响银行竞争力水平的薄弱环节,分析评价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冗余环节、不合理机制、低效措施,通过单个产品或产品线、服务量本利分析评价,提出产品、服务结构调整的建议,创新和升级有市场、有收益的产品和服务品种。

(四)加大审前准备工作的比重,打有准备之战

审前准备在整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审前阶段安排审计业务骨干和具备数据提取、分析能力的人员,给予充分的时间,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业务系统、数据统计与报送平台、数据仓库等渠道抽取基础数据加以处理分析,结合查看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接受内外部检查、审计情况及后续整改落实情况,查找出趋势性、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异常及可疑情况,确定审计方向与重点领域,并在审计目标设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确定、审计技术与方法使用预判、审计数据准备、审计人员组成与分工等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高风险业务领域作为审计重点

审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合规管理等部门定期发布的风险分析报告、合规工作总结以及通过自身监测分析结果,将本组织各项营运业务及产品按风险高低进行排序,将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范围、内容的重点,一般情况下资产类的贷款业务、票据业务、投资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风险隐患较多,金融创新业务领域如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由于内部控制相对较弱,相关监管规章建设滞后,也是容易出现风险的领域。

(六)开展效益性审计,促进银行业务及产品结构调整

着眼于组织的整体战略和发展目标,围绕组织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对业务经营、服务和产品投放在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之上,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运用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项科学知识,采用对比法、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回归分析法、投资回收期等方法进行分析,依据组织自身制定的标准或行业标杆,展开评价,找出问题所在,研判低效机制措施,锁定无效环节、负效益业务、技术落后产品,进而提出优化组合、提质增效的建设性审计建议。

(七)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升组织自身免疫能力水平

在经济新常态下,组织处于机构、业务、流程、机制的重大调整与变革时期,组织实施由内审人员组织主导、管理部门经理人员与一线操作人员等直接对实现计划和目标负有直接责任人员共同参与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利用管理部门经理人员和职员对业务过程的了解,采用书面或调查问卷、专题讨论会等方式,找出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识别风险因素和重要的风险暴露,评估降低或管理风险的控制程序,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将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判断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尽力协助实现,促进经营部门经理与工作团队的合作。另外,可以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收集有关风险与控制的信息,为审计的计划制定、调整和项目安排做好前期准备。

(八)开展大数据审计,提升内审质效水平

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已实现柜面业务、信贷业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核算、电子银行业务信息化,通过对审计业务骨干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专项培训,依托核心业务、财务会计数据库、数据仓库平台的强大数据支持,开展大数据审计。基于从核心业务系统、业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平台等渠道抽取业务和财务会计方面的数据,通过对基数据采取排序、透视分析以及建立审计模型等方式,充分挖掘利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确定可疑领域与范围,发现普遍性和经营管理、业务发展面与线上的问题与情况,为实施现场审计的审核确认工作以及进一步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九)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联动机制,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在审计部门内部首先要建立审计结果的分类管理机制,将审计发现与审计建议按一般性、重大、非常重要三个级次进行划分。由高级管理层牵头,在组织内部建立整改落实与反馈工作机制,对一般性的审计发现与建议由有关业务部门安排整改和落实,决策管理层知晓即可;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与建议,专项呈送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呈报业务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督促整改和落实;对于非常重要的审计发现与建议,由高级管理层组织相关业务部门集体商讨,决定下一步行动和安排。

(十)深化审计及创新成果,为内部审计持续发展注入源动力

组织审计业务骨干,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共同参与,对本组织内部审计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对开展的典型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思路与方法、行之有效的实务经验进行梳理,总结规律,形成可复制的审计案例,在本组织内部传阅,并逐步把该项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形成审计案例库。根据组织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审计创新情况,进行持续更新和补充,为组织内部审计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十一)优化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专业化、专家型审计人才

一是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对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从业经验、技能水平的审计人员实施分层培训,构建初、中、高三个层级审计人员合理的业务知识与审计技术结构,同时建立审计人员培训记录档案,防止培训不足、被培训、培训错配等现象。二是引导审计人员树立现代管理思维。通过柜面、信贷、市场开发、电子银行、财务会计等岗位锻炼与定向培训,让审计人员通过实务操作深刻理解业务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培养具有管理创新思维的审计业务骨干人才。三是培训专家型审计骨干人才。通过组织参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年度审计理论研讨活动以及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专业资格(CCSA)、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国际审计职业资格考试为突破口,拓宽审计人员审计理论视野,活跃审计思维,培养学习型、专家型审计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