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时间:2022-04-27 15:2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综合素质;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修身益智,在浸润经典文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如教学“惠山泥人制作课程”时,组织学生走进泥人博物馆、古运河窑址博物馆等进行体验实践,并通过泥人制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工艺,提高审美情趣。又如组织学生以校园、社区、家庭为背景,通过寻找、捕捉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微电影”、小报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诚实、谦让、孝顺、勤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楹联文化”,参加民俗活动,听社区老人讲述传统故事。让学生用画笔创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画,为社区的居民书写春联,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仪式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如中秋祭月仪式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篇

 

    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树立节日新风,丰富我院干警职工的文化内涵,XXX拟开展 “我们的节日·端午”暨“廉洁端午·严肃家风”道德讲堂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推进XXX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9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六楼会议室和食堂

三、参会人员:全院干警职工

四、活动内容

(一)迎端午,包粽子,弘扬民族精神

在食堂组织干警职工学习手工包粽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活动结束后,每名干警职工可将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带6—8个回家与家人分享。同时,干警职工在享受包粽过程中,传递传统节日气氛,坚守“文化自信”精神,坚持中国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助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请大家前往食堂参与活动。 

(二)道德讲堂活动

活动议程:

1.唱歌曲

让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歌曲,请全体起立,一起来唱《歌唱祖国》。

2.看短片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二个环节。请大家看视频短片《重拳拍蝇》《迷途人生》《忏悔实录》。

3.颂经典

接下来,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三个环节,诵经典,《楚辞》是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成为《楚辞》的主要部分,这些诗抒发了屈原追求光明,抗击黑暗,坚持真理,热爱祖国,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

请大家一起颂读《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讲一次党课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四个环节,请党组书记上台为我们讲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党课。(讲党课的时候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宣讲专题党课”会标)

5.讲一个家风家规故事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五个环节,讲述一个廉洁家风家规的故事,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良好风气的体现,在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下面有请XX为我们分享《XXXX》。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心存感恩,学会付出。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XX。

6.谈一番感悟

看了短片、听了党课、廉洁家风故事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感悟,下面请大家谈一谈感受。(有请XXX)

五、活动要求

第3篇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处在道德形成的启蒙阶段,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感恩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感恩文化 感恩教育 有意识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感恩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体现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感恩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感恩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改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感恩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在道德形成的启蒙阶段,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

二、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些经典名言,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感恩既有感恩戴德之意,又有感谢、感激之情。知恩、感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体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听到这耳熟能详的歌词,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感恩的心》。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上却反而越来越迷茫,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孤僻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围着一个小孩转,抱在手里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成小公主小皇帝一样的供着。家里人的过分宠溺,往往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知有自己,没有别人了,不懂得分享,更不知感恩为何物。

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心怀感恩,方能聚集正能量。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

从小开展“感恩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

三、有意识地引导,深入开展感恩活动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让他们知道哪些是需要感恩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的爱。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太阳,给予我们温暖,我们应该心怀感恩;江河,给予我们清澈的水源,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大地,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也应该心怀感恩;身边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感恩教育,引导孩子们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儿更美。

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深入开展感恩活动,在升国旗时站姿要整齐,态度要严肃;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说声“谢谢”;向别人问路时,说声“谢谢”;借了别人的东西时,说声“谢谢”:买东西付款离开时,也不忘说声“谢谢”。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毫无怨言地为我们搭建快乐成长的舞台,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感恩父母就从身边小事,从日常小事做起――平时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为父母分担些家务劳动,洒扫、洗衣、做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茶余饭后,跟父母说说知心话;在父母的生日,说几句感恩的话语,让他们知道子女的幸福感受;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等。

教师传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智慧,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辛苦,感恩老师,就要珍惜老师的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进取,用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回报老师的辛勤耕耘;教师节,亲手制作贺卡把自己的美好祝福送给各科老师;即使毕业了,也多跟老师联系,不忘师恩。

第4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应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宽度;深度;精度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涌现了洪战辉、徐本禹等优秀大学生,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深度,细化精度,着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

2.1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有效的文本(教材)或课堂教学囿于篇目、时间,未能道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背诵古诗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学而生厌,其结果收效甚微。鉴于此,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学校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再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一场活动牵涉到这么多领域,从各个领域的角度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宽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他们明白这一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使教育具有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的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它的魅力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兴起的传统文化解读热不正是教育良机么?于丹教授讲解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种文化有否魅力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青少年,传统文化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2.2.3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更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实践活动。文本传授变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中秋赏月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育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3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第5篇

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兴趣互动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因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自豪,做有根的人,为他们形成优雅的人生打下基础。

一、培养幼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玩中学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品质。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我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

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在探究过程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我们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做中国人而自豪。在活动中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融会贯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及相关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融融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孩子。我们让孩子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和了解民俗风情,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最终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二、家长的配合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到坏的影响。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

三、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兼容

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做到创新内容、兼容并济,实现将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胸怀实现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发展的生机,兼容精神是文化科学的重要精神。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与幼儿的交流中,多以创新的形式让幼儿接触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同现在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途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每个人又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借鉴别人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四、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师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应体现在: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渗透方式的多样化;关心和耐心照顾每个幼儿,尊重幼儿,对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师德等方面。

五、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

如何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需要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培养目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人们去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我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永存。

六、结束语

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伟大而文明的国家,也为了我们自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国人将以“君当如兰、温润如玉”的高贵品质和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武珊珊.谈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第6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名为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将教学工作染上了商业色彩,补课现象屡禁不绝,补了文化课知识而丢掉了应有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据调查,北大和清华毕业的高考状元至今还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例如:学生跳楼自杀;不满家长的管理而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早恋而杀害自己的同学等许多不良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一点。道德缺失和道德滑坡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另外,现在的学生还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样的基础教育一定会使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差的问题。“一重点,二普高,不三不四到职高”,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线下生,而且95%来自农村,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悲观厌学、消极处世,有的破罐子破摔。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在小学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进入职校,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此外,父母觉得“望子成龙”成为泡影,部分家长对孩子放弃教育,甚至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学生变得自私、冷酷,缺乏爱心、包容心和孝心。职业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鉴于以上问题,2009年临河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在孟保和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将职业教育首先办成良心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对现有的德育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全校推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出台了《临河一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并将活动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宣传阶段,第二步学习践行阶段,第三步总结反思提高阶段。提出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养成教育紧密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学校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自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中职学校的历史责任;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师生情操,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中职学校创新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归结为十种方法,初步形成了“读经典、学榜样、听经典歌曲、看经典视频、写反思、践行、查不足、奖励先进、抓传统节日、家长学校”十个环节的循环法,使广大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和谐文明新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1.读经典。经典巨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诵读则可以增强广大师生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读经典,对师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习教育的双丰收,如:《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道德与素养》、《传统文化经典格言》、《36字诀》、《人生的64个感悟》、《人生哲理精品短信》等。

2.学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学习校内外各类榜样,提高师生的学习自觉性。经过长期学习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学校及时成立了巡回演讲团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3.听经典歌曲。优美的旋律往往使人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学校严格控制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内容,大力提倡播放优秀传统曲目,如:《父亲》《母亲》、《感恩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孝亲敬老与爱国红歌等。并将听歌曲作为广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唤醒师生人性本质里的善良,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

4.看经典视频。于丹曾说“故事永远比道理传播快”。事实证明,看视频是师生兴趣最高、印象最深的学习途径之一。

如:《和谐拯救危机》、《感恩责任忠诚》、《翟鸿燊讲座》、《传统文化论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弟子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解《论语》等视频光盘,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组织观看学习。通过借助视频兼具声音和图像的特点,不断增强师生学习的兴趣。

5.写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把写体会和写反思作为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成果、提炼学习心得的重要途径。通过写反思提高师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做到了多思善想、笃学敏行。

6.践行。用优秀传统文化去指导日常工作和生活,是进行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离开了实践平台,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鼓励和引导师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家孝敬父母、关爱妻子,在外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在校尽职尽责 ,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7.查不足。通过查不足不仅弥补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也为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向和依据。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实践反馈表和考试,要求全体师生每季度对照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查不足、找问题、想办法、定措施,然后自觉投身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和再实践中,实现了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和全面提高。

8.奖励先进。通过奖励,及时肯定学习成绩,鼓励先进,同时扩大榜样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

9.抓传统节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追忆先烈等。根据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以提高活动在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长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有具体要求。学生有的学习资料家长也要有,家长以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家长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践行。定期召开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家长会,为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和老师是关键。一般认为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事,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领导和教师要带头。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辨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像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诫,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这里的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

三、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树德、铸魂形势喜人

明道方可传道,明德方可彰德!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教师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道、德、经,正在积极坦然的教我们的孩子们大大方方做个“五好人”。

父母名下,做个好儿子(女儿);

孩子名下,做个好父亲(母亲);

妻子名下,做个好丈夫(妻子);

单位名下,做个好同志(员工);

社会名下,做个好公民(成员)。

这样的文化活动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读国学经典、悟生活哲理、品人生价值”氛围。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悟道德境界、体会人生智慧、实现自身价值,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1.督导主任李秀英老师,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弟、妹、小姑,但家庭关系相当和睦,也许她敬老的事迹谈不上感天动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她那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骨质疏松瘫痪在床的父亲,她那种不怕艰辛,勇敢面对生活苦难的坚韧;她那乐于助人,最淳朴最真挚的善良;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发扬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但是,在现如今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有些人的孝心早已泯灭,老人遭儿女遗弃者绝非个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时常上演。然而,李老师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公婆,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般,悉心照料,满心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教师,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更没有豪言壮语,她只是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但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表明了该如何为人子女,该如何尊敬、爱护、关心老人,该如何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人生的字典里。现在,许多人怕得罪人,遇事绕着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好人思想严重。而李老师以《弟子规》为做人处世的原则,本着对学校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事不对人,有人背后骂她冷面孔,可她依然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她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美德。

2.路勇老师更是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逢人主动热情问候,主动弯腰清理校园垃圾。在单位是这样,走出去也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由于捡拾垃圾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经常是脏兮兮的,在他的带动下校园十字文明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弯腰者呈上升趋势,他被学校评为“弯腰工程先进个人”、“校园文明使者”等光荣称号。最平凡的才是最不平凡的,正是像路老师这些平凡的人们,让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教育如此美丽。不起眼,很寻常的事,却散发出感动的力量、催人奋进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校园文明使者”路老师的带动下,校园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孝敬父母和关爱他人,近年来,学生违纪现象少了,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多了,上课睡觉的少了,踊跃回答问题的多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洗涤着心灵的污垢,在自我反思自我检讨中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找回做人之根本。正如学生反思中所写:

学生反思一:读《弟子规》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的思想是令我们敬佩的,其中的几句让我感触非常深。“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仔细想想父母辛苦的将我们抚养长大,让我们学做人,学知识,如若我们做出品德败坏的事,父母是不是会伤心呢?所以,做一个听话的、懂事的、有道德的人,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弟子规》规范了我们的言行,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学,感谢《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方面的做人道理。

第7篇

【摘要】高校的音乐素质教学课程中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课堂在普及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单纯的理解音乐作品和传授演奏及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音乐形式背后的时代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应多关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类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传统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43-01

在高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看见各学科老师忙碌的身影,在这些日复一日的课程中,我们真正交给了青年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框架呢?这样的反问经常出现在我的思考中。

在《大学音乐鉴赏》的授课中,当介绍到“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这一章节时,我都会遇见如下境况:当问到学生“你们知道古琴吗?”同学们基本上是鸦雀无声。又问“你们听过《十面埋伏》吗?”,同学们沉默无语。我改变思路问到:“周杰伦(当代著名流行歌手)近期有什么新专辑出版吗?”,同学们兴奋不已侃侃而谈。我继续又问:“‘S.H.E’(台湾的一个女子流行演唱团体)最近又在哪个城市开演唱会呢?”,同学们滔滔不绝……而我,沉默了!我为90后的这代人,恐惧。我不知道这些大学生们的意识里还存留多少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何谓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这样解释到: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也包括自古以来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宗教音乐及各类民间音乐。

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课堂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演奏及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音乐形式背后的时代文化以及人文精神。普通高校开设的众多音乐类课程中,有关中国音乐、外国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目前中国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对于他们学校应多开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中国音乐素养并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

约在一百年之前,我们的民族器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只身一人投入到振兴我国民族器乐的事业中。我清楚的记得纪录片《刘天华》中的每一句台词,刘先生在1922年受北京大学校长之邀任职于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时,他在主讲国乐讲座时说:“比如吃饭,吃西洋大餐可以饱人,但是窝窝头同样可以果腹;比如走路,穿皮鞋可以上街,但穿布鞋同样可以远足。而今天的中国,窝窝头和布鞋比起西洋大餐其价值要大的多!……”想到这些话我仿佛看见刘天华先生在当时为发展祖国的民族音乐而东奔西走的脚步。他那为能够让二胡走向独奏舞台而四处筹集款项开启史上第一场二胡独奏音乐会的艰难足迹又呈现在我眼前。当然,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选择“西洋大餐”、“皮鞋”还是“窝窝头”和“布鞋”,都不会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客观原因而感到艰难。恰恰相反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如此发达、稳定、繁荣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我们的“窝窝头和布鞋”在中国人民和众多青年大学生的身边却早已销声匿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以飞快的速度消失在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想,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不能从吾辈之手再翻开新的一页吗?代表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和谐自然、清幽静远、以礼相待等等的各种传统文化精神不能在今天多所高校的音乐素质教学内容中发挥光彩吗?我深思,内心深处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学生纯真的笑容让我顿悟,要把传统音乐接过来、传下去!

以某高校为例,一学期中开设的音乐类通识课程有:《东方音乐文化》、《交响音乐赏析》、《世界经典轻音乐赏析》、《西方音乐文化》、《戏剧音乐》、《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音乐文学赏析与创作》、《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欧洲民族乐派的音乐赏析》、《百老汇音乐剧与美国文化》;开设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有:《世界著名音乐剧赏析》、《钢琴入门》、《歌曲写作与小提琴写作入门》、《动漫中的音乐》、《世界著名舞台剧赏析》、《漫步中国音乐与古典诗词》、《音乐鉴赏》、《宫崎骏与日本动漫文化》、《电影中的音乐家故事》、《电影鉴赏》、《经典百老汇音乐电影赏析》、《管乐艺术赏析》、《钢琴艺术》。纵观以上开设课程,音乐通识类课程10门,但是其中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不足一门,因为《东方音乐文化》涵盖的是整个所谓“Orient”的东方音乐,既有中国音乐也包含日本、韩国、印尼等世界范围内的东方音乐,所以其中所涵盖的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少之又少。音乐选修类课程13门,其中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1.5门,分别是《漫步中国音乐与古典诗词》和《音乐鉴赏》,因为据了解《音乐鉴赏》是以讲解中、西音乐内容为主的鉴赏类课程,所以其中有关中国音乐的也只占一个学期的一半课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在通识类课程和选修类课程中所占比例均为不到1/10。看见这样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担心中国自己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传播给学生?又何来继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小就看见这具有鲜明意义的8个大字!特别是这些历经了九年义务教育而跨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们,在大学里所要攻克的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能让自己与内心、与自然界、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而这样超脱的思想境界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里一贯倡导的精神主流。在人们普遍都觉得生存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各高校应在普及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使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能够因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而感到身心合一。中国的青年学生们在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和事业梦想的同时,能够因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而永远保持那份生命本源的清净!

第8篇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何让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这个课题应当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终身摸索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节美术课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或做成一个系列或知识逐渐提升递增,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有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雕刻、书法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以及刺绣、剪纸、蜡染、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我认为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插入一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鉴赏实物并亲自参与制作作品,以加深对我国民族工艺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在近年来的美术开放示范课活动中,我和身边的多位美术老师都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来进行研究示范。其中包括了民间工艺、中国画、剪纸,印染等领域的课程的初探和尝试,成效是可以肯定的,有很多亮点。

课例一: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民间面塑》。

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收集自己或亲戚朋友家的特色民间玩具,有条件的可以去学校附近的小商品市场逛逛,那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充满民族的小商品和小玩意儿,家里有电脑的可以和家长一起上网收集民间玩具相关图片,带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赏,一起玩一玩,说一说,看一看,再画一画,老师再适机展示更多的民间玩具图片和实物,再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玩具因不同民族地方特色其制作的玩具在材质、造型、风格、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别。再结合主题,这样,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又有民间特色。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孩子们的吸引可真不小,孩子们的收获也丰富。

二、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的美术教育事业同样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源源不断进入课堂,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三、以现代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探究

(一)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但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段时间来,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美术教育“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现代美术教育要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形成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二)美术的传统不是模仿、顺从,而是怀疑、挑战和反叛。试想如果没有借鉴传统,哪能有新的创造?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胜;髡残笔墨沉着,以醇朴胜;山人笔致简练,以神韵胜;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当画坛趋向复古,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他们挺然而出,打破当时画坛的寂寞,并以独特的画风示世,这在画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他们既是旧传统的积极继承者,又是传统最具有反叛性的挑战者。积极的继承是为了反叛和挑战,反叛和挑战的成果表现为新的创造。美术总是在不断进行艺术创造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向前发展起来的。

(三)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复兴民族、振兴中华,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创新史。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第9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的日子。52年来,雷锋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已经深深熔铸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历经52载,神州大地上高扬的雷锋精神始终熠熠生辉。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为雷锋精神的感召,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人们用心延续着雷锋的生命;延续着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延续着勤俭节约的自强精神;延续着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成百上千的活雷锋应时而生。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雷锋传人通过他们无私的言行与奉献。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极大地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精神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怀念雷锋,我们的时代呼唤雷锋,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新人。

在当今,雷锋精神不断地被丰富升华,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雷锋的名字和他不朽的精神就像一面光辉的旗帜,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为了缅怀心中英雄,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今天用自己的方式共同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

下面我宣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争做雷锋精神传人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到这里,我们的比赛已经接近尾声了,相信选手们的精彩演讲一定给诸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雷锋精神长盛不衰,将学习雷锋进行到底。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永远焕发新的光彩。我们坚信,雷锋精神这朵中华民族亮丽的道德奇葩,必将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结出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下面我宣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争做雷锋精神传人演讲比赛到此结束。

[演讲比赛主持词一范文]相关文章: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法治;孝文化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同时体现国家治理水平的能力。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在探索建设法治国家,不管从制度上还是内容上都大量借鉴甚至复制西方法律,试图快速实现法律现代化。但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法治也是一种文化,需要“根”和“魂”传承和给养。在学习西方法律,快速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崇洋,全盘西化,这样只重形式缺乏精神文明内核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法治。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法治,让法治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信仰,我们就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寻找精神支持,从这一点上来讲,传统文化才是现代法治的本土资源,才是厚植现代法治的肥沃土壤。①

纵观中国法治进程,无论古代法还是现代法始终都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烙印,法律文化、法律思维背后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延续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深刻浸润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之中。

一、“亲亲得相首匿”彰显家国情怀

东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以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治理念上也是推行德主刑辅。依照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②”的观点,制定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指根据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该项制度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是封建伦理观念在法律中的直接体现。

虽然这一法律制度在从现代法律思想来看不合事宜,违背证人检举、揭发的义务,还有可能触犯包庇、窝藏罪,但是这一法律规定背后却折射出极为重视家庭伦理和家国文化,是符合“亲亲”、“孝道”思想,保持家庭、社会稳定的举措。

在我国,长期以来深受儒家“君臣父子”及“亲亲”“尊尊”思想的影响,极为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国文化。只要不是谋反、大逆之罪家人之间就可以免去互相作证的义务,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是尊重和符合人类情感的。但是一旦触犯“谋逆”的大罪,触犯国家安危时,却是提倡“大义没亲”的。此义当为国家大义,民族之义。在国家、民族安危面前,亲情、家情便显得苍白无力。③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国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专注于“小家”和亲情眷念,更应关心“大家”民生疾苦和国家安危,主动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从尊老爱幼、兴家乐业的小事走向济世安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二、“常回家看看”入法传承中国孝亲文化

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一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条款争议沸沸扬扬,反对入法者认为这是道德义务,法律的手伸的太长;支持者认为当全员道德滑坡,应该用法律的权威为“孝行”保驾护航。不管争议对否,当“常回家看看”通过法律条款来约束时,孝亲问题俨然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是到了该重建我们的孝亲文化的时候了。这也是传统文化直接对现代法律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了现代法律与优良传统文化的合作。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首的文化,在儒家文化里,最提倡的是“孝”的文化。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地君亲师,封建社会各个王朝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统治者甚至将官员的尽孝置于国家利益之先,父母去世,让官员回家“丁忧”几年。在中国古代家庭,最重视和推崇的思想也是恭行孝道。

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年轻人涌向了城市打拼自己事业,不能常常回家看望父母,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尽孝的理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⑤”,虽然无法做到时时相陪在父母身边,但至少让父母知道儿女的近况,利用电话、视频、微信等交流工具,为父母报团出去旅游,时常为父母寄一些美味食品等等,这些小小的关怀都可以让父母欣喜不已,感念孩子孝心。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持续了几千年的孝亲文化进入新的世纪,虽然在孝道的内容和尽孝的方式上有些改变,被赋予新时代内涵,但本质依然如故,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依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道德支柱。⑥

三、以和为贵、调解优先体现“和合”思想

调解和判决是民事案件审理中两种并行的Y案方式,目的都是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矛盾。但从长期以来的民事审判实务来看,调解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我国,调解制度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时期,陕甘宁边区就诞生了以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主要手段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国的调解制度更是被誉为“东方经验”。高度重视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息事宁人、追求和谐的民族特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教化关系到千家万户,而“礼”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融合、和谐,不但浅显易懂,而且深入人心。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曾经阐述过“礼”“和”关系:“礼仪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礼’字说到底,就是一个‘和’字,‘礼’以‘和’为贵,‘和’又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

“礼之用,和为贵⑦”的“和合”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德不孤,必有邻⑧”“家和万事兴”“平为福⑨”,如此等等,都是民间百姓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

“和合”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现代科技创造出了更多的汽车;采掘出了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为人类创造更美好便捷的生活;但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因此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全球变暖,海洋污染,雾霾密布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自然环境的恶化无一不在控诉着人类的罪恶。中国自古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⑩”。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尊重f物成长规律,自然才能更好回馈人类,人类才能长久安宁。

延续了数千年的儒家“家”“国”“礼”“孝”“和”等文化经典,深刻浸润在中国法治建设之中。说过:“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深入人心,根植深厚,我们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感情因素,让法律去适应人们心中的固有信仰,而不是去刻意改变甚至违背固有的传统。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才能真正的枝繁叶茂,也才能更好的被遵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国人对法律的真正信仰,实现中国真正的法治。

[注释]

①艾力.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探析.法制与社会.2010(36).

②《论语・子路》。

③骆绪刚、王荣利.论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

④李洋.浅析中国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司法.2012(8).

⑤《论语・里仁》。

⑥杨志刚.《孝经》与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⑦《论语・学而第一》。

⑧《论语.里仁》。

⑨《论语・学而第一》。

⑩ 《道德经》。

[参考文献]

[1]艾力.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探析.法制与社会.2010(36).

[2]李洋.浅析中国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司法.2012(8).

[3]骆绪刚、王荣利.论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图形 礼服 设计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很多优秀文化万古流传、经久不衰。中国传统图形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传递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意识。但是,多年来我们在借鉴西方多样化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渐渐淡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例如,在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礼服设计大赛中,一些设计师往往习惯性地采用西方形式化的艺术语言,多采用缠绕、堆积、构成、镶嵌等形式,虽然对于礼服的外形设计也很重视,讲究流行性和时髦感,看起来的确很前卫、现代,但是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韵味,没有文化内涵,这主要是忽略了从传统图形中吸取精华进行再创作。中国现代礼服设计只有通过对传统图形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提取元素加以创新,才能设计出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性特点的礼服。中国传统图形文化与现代礼服设计的很好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对图形中“形”的提取

现代礼服设计对于传统图形中“形”的元素的提取尤为重要,通常对传统图形中“形”的元素的提炼、加工,往往能形成礼服设计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创意点。设计者再结合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法,将提取的“形”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立足于原形,同时要打破原有的图形,不断地进行分割、搭配、组合,反复实践、体会、感悟,并把衍生出来的新的形态与结构很好地糅合到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时代感很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礼服。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图形离不开地域性、民俗性,它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渊源之中。在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中讲究的是图形的整体性、装饰性和实用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对比、协调、呼应与穿插关系。因此在设计礼服时,如何将传统图形中“形”的元素进行提炼和取舍,为我所用,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地拷贝或挪用,而应该熟知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外领域的感悟,物化出“形”的精华,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继承和保留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精髓,同时又不缺少时代流行因素,充分地表达了现代礼服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现念。例如,第三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获得者武学伟、武学凯的礼服设计作品《剪纸儿》,就是以剪纸及民间纸灯图形为设计元素,用最纯粹、简洁、朴素的手法表达出现代东方女性飘逸、亲切的韵味。

二、对图形中“势”的继承

对于传统图形中“势”的感悟和继承,是现代礼服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势”,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图形艺术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气势、态势。“势”能传递图形所蕴含的理念和个性。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运笔时除了要有字的结构,更讲究气势,也就是笔势。通常结构只作为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中的一些多样的形态意识变化主要还是靠笔“势”、气势来达到。书法中所追求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境界,也正是我们对于传统图形中“势”的理解。

在实际设计活动中,作为设计者对于“势”的把握和继承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如何用异于常人的视角感悟时代风尚,并能很好地与现代礼服融合,也可以说这是现代礼服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结合的关键点。对于设计者来说,提取传统图形艺术中形的变化很容易,但如何继承传统图形艺术中的“势”,大多数设计者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和把握。要想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新的现代民族礼服艺术形式,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潜心研究图形艺术本身的实质内涵,探寻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最终结合现代设计特色,使其视觉化、形象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礼服。例如,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感悟《富春山居图》的态势,在其系列礼服设计中通过大小、虚实、疏密的春水、丘林、山峰,打破平衡的起伏,呈现明暗色调的变化和丰富的空间层次,整体展现出富春山水的奇特壮观、气韵苍浑、神采焕然。让中国传统图形在当下语境中,演绎出“同根、同融、同情”的深邃气氛,让富春山水的精神、灵魂复活在我们身边。

三、对图形中“意”的挖掘

在现代礼服设计中能设计出好的款式造型固然重要,但礼服本身所传递的意味信息也同样重要。作为设计者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在传统艺术图形中提取“形”的元素,也要懂得如何在传统艺术图形中吸取和继承图形的气“势”,同时更要懂得如何挖掘传统图形中所蕴含的吉祥意味。内在含义往往都要借助于外在的形式加以表达,外在的形式是内在含义的物化和外化。所以我们将传统图形艺术所蕴含的美好寓意运用到现代礼服设计当中,更能体现现代礼服设计的深层的思想性,使其更具有时代精神,这也是现代礼服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设计就是一个很好借鉴传统图形传递吉祥意味的例子。其系列1,“青花瓷”系列,设计元素源于中国青花瓷器图形,礼服以独特的青花瓷色彩、纹饰和造型向世界展示了宁静优雅、清秀淳朴的魅力与风采。其系列2,“宝蓝”系列,设计选用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吉祥图形,如牡丹纹、江山海牙纹等,图形精巧、色彩迷人,如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令人眼前一亮。其系列3,“国槐绿”系列,斑斓的立体色秀、卷曲的花纹图形传递着浓郁的东方情调。其系列4,“玉脂白”系列,设计以中国传统的经典服饰式样旗袍为原型,结合中国玉图形文化,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国女性古典的韵味及内敛、含蓄的特质。其系列5,“粉红色”系列,设计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宝相花图形为设计元素,通过腰部中心怒放的宝相花团花图形,完美地分割出服饰的比例结构,使观者在视觉审美和心理感受方面都产生深刻印象。

总之,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现代礼服设计越来越离不开对文化思想品位的要求,所以设计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学会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吸取养分,用传统图形来传达思想、沟通情感,要在继承和创新传统图形中,把握好传统图形内在的精神实质,使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当今世界文化潮流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还要做到保留传统而不保守,创新而不脱离根本,要努力探寻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现代礼服设计与传统图形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服。

参考文献:

[1]苏洁.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丝绸,2006(6).

[2]张蒙.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造型与现代吉祥物设计探议[J].装饰,2006(12).

[3]廖琼传.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时代,2011(6).

第12篇

1.德育评价对青年一代的过度关注

在这个开放、多元、信息化的时代,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倾向和人生态度都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对于这一代孩子,社会舆论和媒介似乎无比关注与期待,大众媒介总是将聚光灯指向青少年学生,考察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水平。这种关注中有对青少年品德成长的关切,有对应该持守的核心价值观的期望,也有寻找和放大新闻焦点,故意引发大众讨论的目的在里头。因此,这一代孩子是在接受大众评价和注视的过程中成长的,他们对社会给予的评价习以为常,容易出现忽视、无视评价的情况。当德育评价成为大众应急的工具、成为迎合社会舆论消遣短暂需要的手段时,其正面的育德功能就会受到致命打击。

德育评价的作用是唤醒学生道德自觉,开启学生道德智慧,如果过分关注,只会产生消极影响,抑制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评价本身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关注学生在时间性与空间性相互交织中的道德发展状况,而不能一味以某一个时间点的道德表现作为评价的根本。

事实上,德育评价是“双刃剑”,如果我们不能认真总结和反思评价的目的,进而滥用评价的时候,评价就会展现其负功能。它会造成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伤害,丧失德育评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德育评价失效。

2.难以获取学生真实、有效的信息

德育评价要把学生在学校生活、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品德表现、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倾向评价出来,真实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只有获得了较为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德育评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内在性、完整性的发育和生成,因而也才更有意义。

德育评价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不同。它不仅涉及对相关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即认知领域的评价,同时也涉及对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道德评价大多以认知领域的评价为主,难以顾及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非认知因素,在实践领域难以获取学生真实的、完整的品德发展信息。因为思想品德与人的观念、意识、判断、情感、能力、行为等因素紧密相连,它存在一定的内隐性、复杂性,不容易被完整表现出来。而且当评价成为一种衡量人、比较人、区分人的工具和手段时,当评价作为一种终结性而非过程性的判断和考试时,它获取的信息往往会出现虚假性。总之,出于功利目的的评价很难获得学生真实的品德信息。

获取学生真实、有效信息的另一个难题是,伦理学中道德评价动机论和效果论之间的矛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道德动机和道德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有些人动机是善的,但获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人动机是虚假的,是为了在人群和关系中伪装自己,应付他人,但他们的行为经常会被别人误以为是道德的。

从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原则之所以值得人们去遵守和服从,完全是因为道德能够产生的客观利益和效益。他们主张以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所造成的客观结果评定行为的价值。产生了好的效果的行为,不管动机如何,都具有道德价值。例如,有人见义勇为,勇斗歹徒,效果是好的,无论他的动机是出于道德的善,还是希望借此机会出名或得到奖励,他的行为都是道德的。但动机论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道德原则和价值具有绝对的善的性质,不能以行为所产生的利弊、代价为转移,无论效果如何,只要动机好,道德就是好的。

事实上,相对于道德的善与恶而言,道德动机的真与假也许只有自我才可以判断,自我评定道德动机的方式更容易获取个体真实意愿的信息。但在道德生活中,自我评价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评价方式,当个体持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存在偏差时,个体对自我道德动机的评价不但不会是真实的,还可能是错误和失效的。

3.反复评价、过度评价严重削弱评价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为了抑制“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经常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德育评价扮演上级管理德育工作的工具性角色后,管理职能便被强化,评价本身异化为德育目的。在评价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主体精神,许多学校管理者在接受上级命令后才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揠苗助长”地评价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教师的德育工作。在反复、过度评价中,本应展现学生品德成长“真容”和品德教育成果的学校德育,不得不假戏真做,组织各种虚无、浮夸、形式主义的德育活动,以满足德育评价的要求。

这种德育评价大大弱化了德育本身的育德功能,繁重、重复的评价活动使师生疲于应付,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还极易对学生的道德成长造成伤害。因为它已经丧失了德育最根本的目的,即德育是关乎人的道德成长的活动,需要展现人的道德存在。当德育评价被学生看作一场活动、一个游戏、一种表演时,其引导和激励功能便大大削弱。

二、应有的价值选择

1.发现生活中的道德榜样

德育评价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是什么。在多元化、信息化、差异化的时代,青少年究竟需要怎样的道德形象和道德榜样?他们还有没有共认的道德形象和道德榜样?榜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是我们探讨德育评价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德育评价的标准必须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尊崇的道德形象与道德榜样也应该从他们的生活中产生――将其思想品德的养成与个体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些他们真实需要的,能够真实感受的,能够引起他们感动、共鸣、反思、骄傲的生活中有关联的人,而不是陌生人。道德榜样不是距离他们现实生活遥远、高不可攀的神话,榜样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道德标准不是难以达到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梦想,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影响和帮助你身边的人。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参加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活动时讲话指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要让青少年感受到:今天的道德榜样,也许就是明天的自己。伴随着近些年“我身边的道德楷模”以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评选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开始逐渐关注自己身边的道德榜样和道德形象,用眼睛发现身边的感人事迹,用行动践行他们所持守的道德标准。

德育评价必须能够真真切切激励人,影响人,使评价成为一个能够促进个体道德螺旋上升的过程,使道德标准成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和能力达到的生活标准和要求。

2.让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有利于促进个体生活的价值积累,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个体找寻生活的意义。大众传媒已将普通人的生活逐渐放大,那种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但展现了生活的节奏,同时也传递了生活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我要上春晚”“中国梦想秀”等电视节目的出现,都是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只要才华横溢,只要对人民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都有机会走上舞台,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情感,让成千上万的观众与他们产生共鸣,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体会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艰难,一起为那种质朴的、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所感动。

学校德育评价也应从个体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作为依存所在,鼓励学生有勇气过“好的生活”,过带有正能量的生活,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找寻意义。一个懂得过有意义生活的人,在经历挫折时会积极解决;在遇到问题时会努力向他人请教,与他人交流。在生活中他们谦虚、谨慎、富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诚实互信。只有具备这些品质,他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他们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和谐、美好。

对意义的追求,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情结。学校德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生命教育”“体验教育”等推动学生探寻生活意义的脚步,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一种憧憬和热爱的情感,让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状态“富足”起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青少年一代都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怀揣梦想,找寻意义,拥有超越与完善自我的目标,那么这个民族、国家就是有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德育评价不是一条驾驭人、控制人的锁链,而是通过个体努力,最大程度地吸取道德力量,鼓励个体经历成长、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3.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